<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

2024-04-20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第1篇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同義轉換的誤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統性延展。“思政課程”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的課程,在高校直觀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則是挖掘各門課程中所蘊含的潛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全部課程人才培養任務的正本清源,是對各門課程立德樹人效能的不斷發掘。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的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及目標中,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中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各門課程的誤區,實現思

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嵌入式結合,而是要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發揮“1+1>2”的整體效用。這是一種生態重構,是一種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顯性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不能將專業課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能讓課程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的層面,要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對所授內容深入分析,提煉出本學科、本專業、本課程的科學精神、價值取向以及倫理規范,將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要打破“課程思政”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消解的誤區,實現全部課程的價值彰顯。“課程思政”要將被“遺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從每一門課程中發掘出來,這不是對各門課程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的消解,而是對其價值的進一步彰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把立德理解為機械的道德輸出和簡單的價值傳遞,認為接受“思政課程”的理論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務;二是片面追求學科知識的所謂“客觀、中立與價值無涉” ,認為學科課程應該堅持“絕對的客觀” ,而不去發掘學科知識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實際上,每一門學科的發展都反映著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個科學發現都反映著敢于質疑權威的創新精神,每一項技術發明都反

映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責任意識。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第2篇

一、思政課建設機制

我校思政課程,由學校黨支部直接領導,楊關欣校長把握學校思政課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過程中,監督學校思政課教學情況。由學校教務處和學校思政課教師具體負責實施思政課教學工作。學校領導和教務處堅持深入到班級思政課課堂,加強與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了解教師課堂教學情況。

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文件,領會其精神;對思政課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計劃和教學實踐各環節嚴格把關;重視師德建設,利用政治學習,積極開展師德規范的學習交流活動;保證正確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主體、目的、方法中的切實實施。

學?,F有思政課教師19名,負責學校1至9年級的思政課教學工作。專任教師4人,其中高級教師一名,中級教師三名。兼職教師共有15名,其中初級教師4名,中級教師7名,高級教師3名。學校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研討教研、學習,積極選派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教師培訓活動。

為配合思政課教學工作,學校貫徹落實上級精神,組織班主任教師和其它學科教師,積極開展學科德育滲透,有力地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課教育教學

根據學科設置標準,學校開設了1至9年級均開設了《道德與法制》課。1至6年級每班每周均開設了2節課程,7至9年級每班每周開設3節課程。在思政課教材選用上,學校嚴格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教材。

為加強學校思政課學科建設,每學期開學前,學校教導處組織思政課教師做好備課工作,認真研討教材,加強對教學大綱的掌握,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采用集體備課的方式討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交流教學經驗。

通過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把課本理論知識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采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促進了思政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

四、思政課建設保障

學校加大軟硬件投入,學校為思政課等科任教師辦公室配備了聯網的電腦,以保證思政課教育教學及辦公需要。

學校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嚴格按照“課程設置標準”,開齊學科,保證學校思政課的正常開設,保證專任教師任教思政課的建設思路。

五、思政課與實踐相結合

1.學校依托各種“活動日”、“活動月”,結合思政課、班隊會等,開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2.開展思想品德專題教育周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從個體到集體,從外表到心理,形成愛祖國、愛人民,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第3篇

高校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引導工作一直被視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這項重要任務普遍由思政課程教師和輔導員來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 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 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的同時, 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形成協同效應[1]。在大學思政課程轉型為整體課程思政的必然趨勢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課程教師和輔導員的獨立任務, 課程思政將會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每一堂課中, 這就要求所有學科的教師共同承擔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而高校應注重加強各個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大學教育過程中, 學生普遍認為思政課程是獨立于其他學科的課程, 且自身難以形成較高的思想政治意識。除此之外, 由于思政課程中的哲學理論和政治知識都比較抽象, 較難激起學生的學生興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也影響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的塑成質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 學生將語言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學習, 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 學生也接觸到了英語國家的西方文化、風俗習慣、文學作品以及行為禮儀;在跨文化交際的學習環境中, 學生能夠運用英語來表達英語國家的文化特點, 卻很難運用英語來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強調西方文化背景輔助英語語言知識學習的教學理念下, 學生的思政意識和民族自豪感無法與思政課程中的內容相互呼應, 無法得到最大化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平臺, 更是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開拓國際視野、了解世界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綜合平臺。

大學英語課程是課程思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有著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 大學英語是傳授語言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必修課程, 其課程時間長、受眾覆蓋面廣, 且因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較高, 故大學英語課程普遍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2]。課程思政貫穿于大學英語課程中, 結合大學英語的授課內容, 創新教學方法, 長期連貫地、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思政意識, 深化學生的思政理論,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師資建設的有效途徑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 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工作重心之一, 就是師資建設。對于授課教師而言,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新的挑戰和機遇, 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儲備足夠的思政知識, 有較強的思政理念和較高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 且能通過改善教學模式,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教學效果。

(一) 教師提升課程思政理論基礎和自身綜合素質

教師應牢記自身的言談與行為都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的一舉一動, 無論負責哪一學科的教師都應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故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和道德覺悟, 時時刻刻以身作則, 實現“以德樹人”。大學英語教師要在具有過硬的英語知識的前提下, 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理念, 要深刻地意識到自身在講授大學英語課程的同時, 肩負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需通過自學、培訓、教研等各類方式鞏固、完善自身的思政理論基礎, 深刻領會十九大精神, 積極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不斷深化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此之外, 大學英語教師應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注重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向學生傳播我國優良傳統民族歷史文化, 使其具有世界文化觀念并強烈感受到民族文化自信,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對英語國家的西方文化有正確思辨過程, 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 創新教學內容

興趣是驅動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之一, 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 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材料和學生的實際學情來創新教學內容以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課程中有較多的人文內容, 這些內容也在思想道德層面起到育人作用, 向學生傳遞積極、上進的正能量, 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大學英語課程知識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在所授內容中, 人文科學知識所占比重較高, 通常每一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 例如校園文化、名人典故、地理風貌、科技發明、生活娛樂、商務職場、節日風俗等, 教師可以從這些內容中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容, 將每個單元中涵蓋的一些場景和故事作為切入點, 將其引申到相關的思想政治道德內容的講述, 鼓勵學生參與到討論之中, 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尤其是針對跨文化的內容, 教師需指引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 樹立文化自信, 堅定擁護黨的領導,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內容滲透到教學內容中, 學生既能夠完成對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又能強化對政治方面和品德方面的學習, 且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得到了一定幫助。

(三) 改革教學方法, 基于多模態理論開發創新型教學模式

思政教育以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為有形的依托, 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思想意識滲透給大學生, 實現了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課程的有機融合, 教師需采取有效教學方式和手段將這種結合的能量高效地發揮出來。

多模態理論強調人的感官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信息交互, 國內外教育研究者對多模態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現如今, 多模態教學理論已經逐步被廣泛應用到語言教學當中。多模態理論教學方法強調在擁有多媒體硬件設備和信息化網絡的教學環境中, 教師利用多模態手段充分進行信息輸出和輸入的教學方法, 教師可以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符號、顏色或者實物等來傳輸信息, 并利用模擬情景來促進完成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的教學活動[3]。教師作為多模態教學的引導者, 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 更新開發教學內容, 為學生設計能夠激發其興趣的教學活動, 利用多媒體的影音手段和網絡資源, 調動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積極性, 讓學生和教學內容, 教學資源, 虛擬情境在一個綜合的環境中進行信息的交互, 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功能來實現習得的過程。

學生表示, 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去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論就好像試圖抓住在空中漂浮的氣球, 實際學情是學習時間較長且學習難度較大, 而且學生普遍認為所學內容略顯枯燥且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 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毋庸置疑, 思政教育的內容政治性強, 哲學理論知識更是晦澀抽象, 大學英語教師需綜合結合英語教學內容, 采用多模態教學模式, 利用感官在模擬情景中的信息交互, 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 讓學生真正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 強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思考, 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 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回答問題和討論之中, 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針對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英語話題中進行信息交流, 實現多模態學習。教師在這些過程中進行觀察和指導, 幫助學生梳理語言知識和思政知識。在課堂之外, 教師應鼓勵學生實現更多的語言輸出訓練, 進行在模擬情景中的多模態學習, 幫助學生組織各項英語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 例如用英文話劇形式來表演中國典故、用英語進行思政內容相關的辯論賽等。

(四) 教學單位為教師提供教研平臺, 鼓勵創建教研團隊

高校應為教師提供更廣闊的教研平臺, 旨在全面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首先, 傳統的教研模式僅局限于學科內教研,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 教學單位需創建跨學科的教研團隊, 讓大學英語教師能夠定期和思政課程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 共同開發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在這樣一個有著協同效應的新型教研團隊中, 大學英語教師和思政課程教師需共同商議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等方面的制定, 雙方在合作的關系下進行教學活動并互相學習。其次, 大學英語教師需積極參加思政課程教師舉辦的思政教育講座, 鞏固思政理論知識, 了解最近的時政要聞, 積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料, 并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將課程思政的內容更好地貫徹到大學英語課程中。除此之外, 高校需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硬件設備, 例如網絡設備、錄播設備, 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語言實踐環境, 旨在協助教師利用多模態理論創新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和高效的教學方法。

四、結束語

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重中之重,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大學英語教師需具有深刻的“三全育人”意識, 堅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不僅要加強自己本專業的業務能力, 更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政理論知識, 創新教學內容, 使用更靈活高效的教學手段, 在更廣闊、更先進、更有力的教學平臺之上, 采用多模態教學模式, 實現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課程的高效結合。

摘要:隨著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發展, 落實課程思政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就要求高校需竭力整合所有學科的教育資源, 聯合各個學科的授課教師將學科內容與思政內容相結合, 建立全方位的課程思政體系。作為高校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 大學英語應貫徹課程思政工作的指導方針, 成為課程思政體系的重要一環。本文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對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性, 并結合多模態理論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師資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師資建設,多模態理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 2016-12-9.

[2] 李平, 王聿良, 吳美玉, 王曉紅.“大學英語”課程向“課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8, 16 (10) :137-140.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共同承擔著構建我國“大思政”一體化育人體系的艱巨任務。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1]。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更清晰地進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

思政課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系列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對大學生全面、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2]。通過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向在校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最新成果的內容,旨在引領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念,使其認清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肩負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校大學生都是國家的未來,意識形態的養成和教育尤其重要。思政課程是黨領導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課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做好高校內的思想政治工作意義重大,高校必須要守好思政課程這一主戰場,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穩健發揮思政育人功能。

課程思政則強調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其他各類課程也要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該教育理念要求要將各類專業課內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再將其融入授課過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3]。課程思政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能給各類專業課程融入生機。課程思政的建設是大思政一體化育人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又紅又專的優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本質關聯

(一)根本任務和目標的一致性

大學的任務在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應當為國家服務,按照國家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才。高校思政課屬于必修課,加強思政理論課的學習是占領意識形態高地的必然舉措。大學生只有將主流價值觀念內化才能順利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現實的、真正的需要。提供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是滿足大學生的這一需要[4]。激發大學生對這一需要的意識并提供豐富、全面的思政理論、實踐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是持續、深遠的,正如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這也是思政課程根本任務和目標。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從其根本任務和目標上看,與思政課程是一致的。高校內的其他各類專業課程內容都包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如符合時代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念、愛國主義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課程思政在建設中,把這類資源挖掘出來,并以隱性手段傳達給學生,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實現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在育人環節上的協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二者都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5],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立德樹人,二者共同承擔此任務,共同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這是二者在根本任務和目標上的一致性。

(二)育人目標和方向的一致性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共同承擔“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標。“人無德不立”,高校除了承擔為大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任務,同時也應該著重承擔起“德育”的工作,德育和智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程度,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高校要突出課程中的德育內容,即實施校內的課程德育。有學者認為,通過學校開設的各門課程進行道德教育即為課程德育,學生在對自然、社會、自我的認知過程中獲得道德啟迪,培養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正確態度,并與之形成和諧的關系[1]。課程德育通過學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動——課程學習來進行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肩負著實施課程德育的責任,這是二者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西方多種思潮侵襲的危險,加強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高校要明確育人目標,在課程學習中把思想、道德的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引導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做遵守社會公德、有政治信仰、懷揣理想信念的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人才。

毋庸置疑,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要保持相同的政治方向,做到“同向同行”,簡言之,就是以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行”。在實際教學中,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政課程保持一致、正確的政治方向,形成合力,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建設使思政課程脫離了孤島的現象,也為長期與思政教育脫節的專業課增添了活力,高校教育要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利”這一誤區,將課程思政最終落在實處,確保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質量。

(三)教學任務和要求的一致性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本質都是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對所有課程都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對象,因此二者在教學任務和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課程思政要求各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意識形態、價值觀、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全力培養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優秀人才。為遵循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要進一步強化思政育人的主要地位,在授課過程中著重強調意識形態教育,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意識,授課要堅守紀律,不把敏感話題帶到課堂中,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職責。其他各類課程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也要強化德育部分。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要做到通力合作,共同進步,主動承擔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以專業的態度和方法將思政內容和其他各類專業課完美結合起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除此之外,二者對全體教師的品德也提出了一致性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質是高校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所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點要求[2],這是對全體教師的要求,也是全體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堅持做“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教師,做黨和國家信賴的育人主體力量。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區別

(一)“思政”重點不同

思政課程是高校開設的大學生必修的思政理論課程,其重點在于理論的學習;課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強調在上課過程中通過潛在的思政資源加強專業課價值引領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政”和專業課中的“思政”把握不好重點就極易混淆,要明確課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中,而不是把思政課搬到專業課課堂上來。

區分“思政”重點的不同是對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內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等同于全課程“思政化”,把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不同的“思政”重點,就是要把握好課堂中“思政”的“度”,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在課程中盡可能多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以專業的角度和關聯程度,把與專業課程有關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生動講述,融入也要講究方法與技巧,不能生拉硬拽,把不相關的思政內容在課堂上強行灌輸,絕不能無中生有,強行添加與本課程無關的思政元素,把專業課變成了思政課,忽視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強行灌輸只會適得其反。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完整、規范的理論體系,在加強思政課理論灌輸的同時,要適時與課程思政建設相互配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和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將專業課程中的實踐經驗以思政理論升華,豐富專業課的精神內涵,一起完成“潤物無聲”的育人過程。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把握好各自“思政”的重點,符合精神引領和知識傳授同步進行的教育理念,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起點上,思政教師同專業課教師要守好各自的“渠”,抓住各自的“思政”重點,共同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

(二)“思政”地位不同

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既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思政課程的順利開展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只有將思政課程這一主渠道的工作做好,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先要明確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從”地位,才能做到相互配合,協同進步,確保高校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地位上是“基礎與完善”的關系,思政課程是課程思政的基礎,課程思政是在思政課程基礎上的完善,課程思政協同思政課程可將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有利于“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的構建。在充分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注重“課程思政”的補充作用,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效應發揮出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青年人的精神和思想面臨著遭受侵襲的危險,思政課程通過課堂理論教學這一主渠道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抗擊侵襲的“堅固堤壩”,保護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堅定社會主義方向,為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棟梁保駕護航。“課程思政”建設這一舉措是協同思政課程完成這項任務的重要把手,思政課程這一“主渠道”中的活力源泉就順著“課程思政”建設出的若干支細小的“一段渠”,源源不斷地向其他各類專業課程輸送活力與生機,其他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才得以被挖掘出來。同樣,這也是對思政課程理論內容的強調與升華。在專業課中加入思政元素,讓思政課程擺脫一直以來的孤島境地,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實現了融合,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可以同步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出的這“一段渠”和思政課程“主渠道”同向前進,二者協同發展,相輔相成,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創新和發展[2],不斷壯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真正發揮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應。

(三)“思政”渠道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顯性與隱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不同渠道[6],思政課程是通過顯性傳達這一渠道來實施思政教育的,高校有完整的思政課程體系,能對大學生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通過必修課的方式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從而讓大學生構建起思政理論框架。意識形態教育的指向性明顯,覆蓋面廣,這是思政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課程思政則是在構建好大學生思政理論框架的基礎上,以隱性手段和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放到生活和實踐中去認識和理解。換句話說,就是以課程思政建設為手段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利用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為專業課提供鮮活典型的案例、強化學生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感等,巧妙地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其隱蔽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是課程思政具有的獨特優勢。雖然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發揮“思政”作用的渠道不同,但二者通過不同的渠道,更好地發揮了各自的優勢,“顯”“隱”互補,協同育人,共同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展和進步,也是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優化的有力手段。

作為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程的政治性、理論性應該被進一步強化。高校要進一步重視思政課程的授課課時和課程考查,確保是按照國家規劃的教學目標和課時來進行的,也要更加嚴格地對待考查的方式。除了以答卷形式來考察,也可以增加創新性的考察方式,如讓學生制作近代史題材的小視頻并發布在新媒體平臺上,或舉辦黨史知識競賽、舉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讀書會等,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掌握,要確保思政課程覆蓋全校每位學生,從顯性渠道對學生進行公開、直接的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要求各類課程從內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貼近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添加在課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非“畫蛇添足”。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這類思政課程內容生硬地搬到專業課堂上,反而讓學生產生了反感,好的課程思政要做到如鹽在水,這也是對授課教師的新要求,在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的同時,創新授課方式,巧妙地將思政元素和專業課內容融合,潤物無聲般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念產生良好影響,從隱性渠道施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突破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頸,提升教育實效,就要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和探究,取長補短,以便二者能發揮出各自的最大優勢,最終生產出成熟的育人模式。高校要重視協調二者的關系,以思政課程為基礎,以課程思政為把手,進一步為高校內“大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添磚添瓦。

參考文獻:

[1]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2]許碩,葛舒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

[3]鄭澤寶,等.課程思政建設在地方院校無機化學教學中的探索[J].廣東化工,2021(2):170-171.

[4]張磊.醫院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8.

[5]井浩.培養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N].陜西日報,2019-06-14(6).

[6]喻江亭.新時代高校“五個思政”一體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9.

(責任編輯:張詠梅)

課程思政建設范文第5篇

竇金煥

李嘉燕

段小艷

寇建宏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30300)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2015年校級教研教改課題,項目編號:JY2015-14)

要: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在高校的傳播和貫徹,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然而通過對昆明衛生職業學院的學情分析,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課方面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學校的學生,他們由于在價值觀上多元化的取向,導致日常生活中道德失范,加上高職學生原有的心理問題復雜,學習基礎薄弱等因素,都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帶來了巨大壓力。本文通過根據思相關課程的授課內容,設計符合教學目的的具體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準備,師生課堂共同參與的任務教學法開展,旨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研教改貢獻一份力量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高級技能的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任務教學;素質人才

高職高專院校,更多的是注重技術與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培養的重心偏向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高專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教育部教社科司函[2013]98號文件,特別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對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本文通過以昆明衛生職業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任務教學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揭示了高職院校在思政理論課程教學任務教學法方面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使這門課程成為教師愿意教,學生愿意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悟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任務教學法對于增強基礎課的課程教學實效性和積極探索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任務教學的必要性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和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兩個方面。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高職教育并不是簡單的職業培訓,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能人才,所以在此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學習,也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思想政治的建設,這樣的青年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和國家未來合格的接班人。在加強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基本要求設置和安排的、教材編寫都是統一的,但我們可以針對不同高職院校的學生實際情況,研究透教材內容,采用靈活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任務教學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任務教學法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要求

1、高職院校學情分析

通過對300名昆明衛生職業學院高職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學習行為、心理因素、教師授課方式以及學校因素等方面的調查,分析可能影響高職階段學生成長的各種因素,以及各種因素與學生最后專業課成績,素質能力的關系,得到影響學生學情的基本結論。通過此次調查,知道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大部分人都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對專業的興趣程度和對教師授課方式的認同度不高。

2、任務教學法在高職教育中的實效性表現 (1)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任務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在教學中通過學習任務的布置,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通過生動教學情景的創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任務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通常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小組學生需要發揮團隊精神,互相溝通,共同協作,培養了學生互相溝通、尊重他人、說服他人、聆聽他人意見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是教學為“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學任務法實施前后效果如下所示。

表1:教學任務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學生滿意度調查表 2013年秋季學學期期 喜歡 一般 不喜歡 35.9% 35.8% 28.3%

2014年春 季學期

喜歡 一般 不喜歡 40.1%

39.3%

20.6%

2014年秋季學期

喜歡 一般 不喜歡 51.2%

39.2%

9.6%

(2)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任務教學法要取得好的效果達到教學內容的有效,必須在實施任務教學法時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力。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按照教學計劃,把知識用通俗、簡練的語言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并收到良好的成效。這就說明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依靠教師、學生雙方共同努力實現,不是單方面的,所以要求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講與聽的互動過程中重視時間、方法、效率、結果和體驗幾個關鍵問題。時間——方法——效率是考量教師有效教的性的三個重要指標;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學的有效性的三個重要指標。

二、任務教學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困難

實施任務教學法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諸如教材導向與教學內容的選取矛盾、測評體系不能量化、學生的認知能力與任務之間不吻合等等,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選取難

由于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都采用統一教材的現實,因此在實行任務教學法時,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內容的選取就顯得尤為慎重。首先,內容的選取要符合 新方案的要求,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還要符合教材的知識邏輯體系。其次,內容的選取要有利于任務的開展,要既能完成任務,又能完成教學目標;第三,內容的選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要緊密結合職業性,結合專業特點,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融入專業素養培養的理念。第四,內容的選取還要結合社會實際,有時還要密切聯系時政熱點,社會熱點展開,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測評體系設計難

思想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測評更具科學性,一直以來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測評,長期以來是一卷定結果。因為眾所周知,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長期性和隱含性,而這個是無法在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中就能顯現出來的,如何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予以認定,就必須要有個量化的結果,即分數。如果按現在通用的百分制考核體系來說,如何更科學、合理、公正的設定各個考評分段的百分比就尤為重要。

(三)學生無法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任務教學法的成功實施,關鍵還在于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受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逐一的分析明白任務的各個細節,這就必須靠學生的領悟能力,以及主動聯系老師的意識。同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由于學生本身對于課程的不重視,導致任務的完成也是倉促中準備,甚至偷工減料,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三、任務教學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困難解決措施

(一)授課內容緊密聯系職業性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內容必須和職業性密切聯系起來。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教育學生。而且還要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把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進一步細化到行業層面,根據不同的專業,及時調整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的教學。

(二)改革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而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時,必須改變建立一個比較科學、完整的學生成績考核評價機制,不能以一張考卷來驗證學生一學期的學習,也不能只注重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既要卷面考試,又要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全面考核;既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全方位的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工作態度、生活態度、公德心、責任心、愛心、法律意識、競爭意識等。

(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完善,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付出長期的艱苦的勞動來實現。而思想政治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力,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面貌。因此,要深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炎平. 論涂爾干的道德要素論及其啟示[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11)

[2] 王宛宜. 主體間性:理解教學主體的新視角[J]. 新課程研究(中旬刊). 2009(10) [3] 馬萬賓. 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義[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9(10)

[4] 晏玉榮. 試論“主題合作式”教學法[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9(05) [5] 杜建華.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效性的研究與實踐[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9(05)

[6] 羅凌,林青.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視角下的交互性[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9(03) [7] 惠保德. 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 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2009(03)

[8] 張艷,吳冬娜. 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問題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09(17)

[9] 于林平.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新模式——論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9(04)

[10] 李成海. 杜威教育目的觀解讀及其現實意義研究[J]. 濱州職業學院學報. 2009(03)

上一篇:農機安全下一篇:綠色建筑技術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