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

2023-05-12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第1篇

【摘要】:長期以來,“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瓶頸”,而“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人供給存在問題,所以本文針對此提出了改革思路,構建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切實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公共產品;農村;供給

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業的不可替代性正在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制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主要“瓶頸”。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必須改革和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增加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

一、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比較差,還有許多居民沒有獲得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缺乏必要的醫療衛生設施和服務;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等基礎設施滯后。目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不足,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的生產分散化,需要良好的水利設施和農用固定資產等公共產品,而這些公共產品卻供給不足。由于缺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難以解決農民生產經營的后顧之憂,農民急需的科技服務、農機服務、銷售服務等非常缺乏。

2、涉及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短缺。農業基本建設、農村的教育、環境保護、農業發展的綜合規劃等公共產品見效慢、期限長,但對提高農民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鶎诱疀Q策者對能夠給他們自身帶來較大利益的準公共產品,即使農民沒有需求,當地政府也會積極供給。由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供給短缺,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農村生態環境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3、部分公共產品的提供損害了農民利益。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也并不一定會使全部農民受益。當政府的決策出現偏差,引導甚至強制農民轉換產品品種,給農民帶來嚴重的后果。

4、農村公共產品缺乏其他有效的供給渠道。目前,作為獨立生產經營者的農民,必須進行生產性投資以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這使剛剛解決溫飽還遠沒達到富裕水平的農民實在無力抽出過多的資金提供公共產品。在當下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多樣性,從而使交易的成本增加。加上農民有保護私有財產的權利,就使得公共產品的供給更加困難。

二、改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措施

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構建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以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均衡的公共產品,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農村公共產品數量短缺、質量不好等問題經常出現。而城市實行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這使得城市公共產品優于農村公共產品。隨著市場機制的確立,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在公共產品的供應上應堅持城鄉平等的公平性原則,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產品,以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減輕農民負擔。

2、動員社會資源進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農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規模較大,僅僅依靠現有的財力,可能會力不從心。對于部分準公共產品,可以采取政府支付與市場混合方式來提供。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各類資本,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興辦農村公益事業,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來減輕基層財政的負擔,為市場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創造良好的環境。

3、調整公共財政支農結構,為農村提供合適的公共產品。一方面,要支持農田水利、交通、通訊、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支持科教興農,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科技保證。大力加強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農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扶持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加強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加入WTO后,要參照發達國家的作法,適當減少種糧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鼓勵農民生產優質、暢銷的農產品。

4、精簡鄉鎮政府規模,調整鄉鎮區規劃。農業稅的取消將減少其財政收入,而機構臃腫等問題將顯得越來越突出。在農村公共財政體制建設中,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度規劃規模;對鄉鎮政府機構進行精簡,實行政企分開,將社會職能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把事業單位與政府職能部門區別開來并實行人員分流,這樣才能切實降低農村基層政府的運作成本,減輕基層財政的支出壓力。

三、結束語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根據中國國情和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要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就必須大力推進農村公共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曉艷,范兆斌.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管理現代化,2004,4

[2]陶學榮,史玲.統籌城鄉發展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研究.財貿研究,2005,3

[3]胡寶珠,杜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及對策.云南社會科學,2004,4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第2篇

摘要: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著總體供給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差距不斷拉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求結構失衡等問題。為此,應當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機制,構建政府主導與多元主體相結合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完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關鍵詞:新農村 農村公共產品 供給策略

農村公共產品是指在農村地域范疇內用于滿足農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或服務。它既包括農村交通、電網、農田水利設施、醫療衛生以及教育設施等硬性公共產品,也包括信息技術服務、技能培訓、公共秩序維護、制度安排等軟性公共產品。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關系到農業、農村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一、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總體供給不足。(1)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足。當前,中國中央政府的財政投資占基礎教育投資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年年底以來,國務院要求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隨著這項政策的實施,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已大大緩解,但問題遠沒有達到解決的程度。農業稅的取消也給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體制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農業稅取消后,教育經費基本上全落在縣級政府身上,這使得部分財力薄弱的縣不堪重負 [1]。(2)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落后。目前,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中國農村普遍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F階段農村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樂觀,三級醫療網絡瀕臨解體,農民抵御重大疾病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3)社會保障程度低。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仍處于發展初期,參保人數不多;從管理上來看,由于過多地強調因地制宜,因而各地在舉辦形式上多種多樣,給管理、推廣帶來困難,達不到科學管理的要求[2]。

2.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嚴重制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提高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轉移支付資金漏損嚴重,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第二,農民的分散化和過疏化損害規模效益。第三,脫離農民需求的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3]。

3.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差距不斷拉大。城市居民的公共產品供給主要由中央和城市政府提供,而農村居民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條件遠低于城市的狀況下,還要為享用這些公共產品交費。這種供給主體的差異和政策待遇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的巨大差異。

4.農村公共產品的供求結構失衡。目前的政績考核傾向于重對上級政府負責,注重硬性公共產品建設,輕視軟性公共服務提供,缺乏供給農民切實需要的公共產品的動力和壓力,農民對公共產品的要求和偏好往往得不到充分體現。政府在滿足農民對公共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方面也存在缺陷,提供的公共產品種類單一,而且多年一貫制。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策略選擇

(一)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財政投入機制

1.明確公共投資的職責范圍。目前,應當根據公共產品的性質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職責。受益范圍輻射全國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受益范圍主要是地方的公共產品,則由相應層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同時中央政府按照公平性原則對地方性公共產品給予資助;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產品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個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依賴于各級政府間按一級財權一級事權的原則重新調整中央和地方間的財政關系,以提高農村基層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

2.增加中央政府對農村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制度中,主要有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這兩種方式。一般性補助方式賦予地方政府以較大的自由,使地方政府可以依照本地情況靈活地安排資金投向。而專項轉移支付方式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有助于保證各個地區的居民享有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生態環境等條件,協助地方政府改善交通、能源等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目前,應通過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地區間財力差異,促進政府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同時,為了避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趨利性,應適當增加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4]。

(二)構建政府主導與多元主體相結合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

1.堅持政府主導。農村公共產品是滿足農村生產、農民生活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它的公共性特征決定政府在整個供給過程中的主體定位。社會公共安全、貨幣金融體系、政策制度法規、基礎性教育等全國性的純公共產品應完全由中央政府供給;準全國性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供給;存在溢出性的跨區域公共產品,可由受益各方政府供給,中央政府出面協調;區域性較強的基層公共產品,如社區的發展規劃等由鄉鎮基層政府負責;村集體組織可以通過籌資的形式供給道路、農用固定資產、運輸設備、生產器具等。中央政府要提供一個合理的公共財政體系,構筑一個城鄉一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這是解決農村公共產品問題的根本途徑。

2.發展多元主體。對于那些使用范圍限于本社區的農村公共產品,如農田灌溉、鄉村道路等準公共產品,較為理想的方式是由農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進行分攤、集資來承擔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對于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可以由集體積累的共有財產來承擔部分義務或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農民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農民互助性質的民間組織不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可以在自愿、聯合、共享、互助的基礎上提供一部分農村公共產品,使之逐漸成為未來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供給主體。政府可以利用財政貼息、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居民個人在解決農村公共產品短缺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于那些外部性不強、進入成本不高的農村公共設施或服務,則可以按照市場原則引導企業或居民個人直接投資來解決[5]。

(三)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1.改變公共產品“重城輕鄉”的政策傾向。政府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統籌城鄉供給,將重點放在農村;要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并向農村傾斜,把更多的公共財政資源投向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建設。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要轉向以政府為主。政府應該承擔起農村社區最起碼的公共產品供給,把公共產品真正地、公平地分配到城市和農村?;谵r村當前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現實,政府應該把公共資源分配的重點放在農村,縮減城市的公共開支,把更多的公共財政資源投向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建設。

(四)完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1.建立準確反映農民需求的表達機制。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農民的需求得不到表達。為此,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建立一種能夠準確反映農民需求的表達機制。尊重大多數農民意愿,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這是保證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條件[3]。

2.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中國現行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造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并存的結構失衡現象。為此,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從農民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加以解決。政府應在充分聽取農民合理的建議和意見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方案,形成政府與農民的合力,以便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參考文獻:

[1]顏燕.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1-52.

[2]王蓓.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成因與對策[J].泰山學院學報,2011,(1):115-118.

[3]于水.鄉村治理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3-270.

[4]岳軍.公共投資與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249.

[5]趙宇,姜海臣.基于農民視角的主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情況——以山東省11個縣(市)的32個行政村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

2007,(5):52-62.

Under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Background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Strategy Inquisition

QIAN Y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Heze College,Heze 274015,China)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supplies strategy

[責任編輯 吳高君]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第3篇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第4篇

摘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焦點問題。根據供給側改革理念,針對當前江蘇省設施農業生產供給現狀,從生產規劃、設施與裝備、經營主體、產品流通等角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基本思路,通過供給側改革推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設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設施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管理方法,按照動植物生產發育所必需的環境條件,將完全順應自然狀態的傳統農業生產過程改造為能夠逐步擺脫或完全擺脫自然束縛的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方式[1]。由于設施農業收入較高且效益較好,得到各地政府和農民的重視和歡迎,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當前設施農業發展也面臨勞動力緊張、市場風險大、投資高、經營主體弱等發展難題和瓶頸,需要破解和克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2-3]。為此,根據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結合遇到的問題,對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進行了研究。

1 江蘇省設施農業生產供給現狀

江蘇省設施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設施面積已達到75.73萬hm2(江蘇省農業委員會2014年統計數據),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6.5%,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而且帶動了城鄉勞動力就業,保障了城市蔬菜果品的供應,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低成本要素、高投入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已不可持續,經濟總需求不斷萎縮,結構性產能過剩,社會消費結構和社會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4],設施農業也遇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提升、資源環境“硬約束”等新挑戰[5],表現出需求萎縮,農產品局部銷售難等現象。從生產供給角度觀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缺乏科學統一規劃。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忽多忽少,價格忽高忽低,生產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設施類型、栽培制度、作物種類、栽培技術等缺乏區域特點,比較優勢不明顯[6]。二是設施結構不合理。蘇北日光溫室采用山東壽光下挖式溫室結構,墻體最厚處近5 m,門較窄,內部空間低矮,不便于機械操作,蘇中、蘇南的塑料大棚仍以造價低的6 m寬大棚為主,肩高均低于1.5 m,不便于機械操作。目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設施與裝備研究所在對江蘇省現代農業設施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江蘇省氣候特點,正在開展適合江蘇省特點的主動蓄熱型日光溫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結構研究。三是農機裝備少,機械化水平低。主要有微耕機和小四輪拖拉機、噴霧機等,許多環節仍以人工作業為主。按照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頒布實施的《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試行)》計算,目前江蘇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為16.1%,從各環節看,機耕水平較高,其后依次分別是灌溉施肥環節、環境調控環節、種植環節、采運環節[7]。四是流通環節多,損耗大。各地農民農產品主要依靠菜販到田間地頭收購,必須經過批發市場、城市農貿市場、超市才能到達消費者,農產品豐收時,菜販壓價嚴重,造成局部產品過剩,部分農產品爛在田中,無人采收。五是生產規模小,勞動者年齡大、文化低。據調研,當前從事設施農業的生產主體仍以單個家庭生產經營為主,臨時雇用一些短工,面積一般在3 000~30 000 m2之間,規模較小,勞動者年齡大、觀念落后、沒有能力和意愿投資農機裝備,生產效率較低,規模較大、有投資設施裝備能力和意愿的種田大戶、農業龍頭企業仍然較少。

以上問題,已經嚴重制約江蘇省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檔升級,迫切需要轉換思路,通過供給側改革來破解難題。

2 江蘇省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思路

供給是相對需求來說的,新供給經濟學在總結美國等發達國家實踐操作的基礎上提出理性的供給管理,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義和實踐貢獻的基礎上加入對供給管理的重視和強調,并加入了在制度經濟學思想指導下的對制度供給層面更具系統化特征的思考[8]。在新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江蘇省設施農業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有3個方面。

2.1 制度創新

從本質上說,供給側改革的制度創新就是要提供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和社會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制度創新以釋放制度紅利[9]。通過對涉及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權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價格制度等的改革,降低設施農業發展的制度成本,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提高要素的流動性和配置效率,擴大資源優化配置空間,為設施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

2.2 技術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為設施農業生產注入活力是供給側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土地、勞動力、農資等要素投入邊際效率大幅遞減的情況下,科技創新可以引進、研發設施農業專用品種、專業技術和裝備,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2.3 結構調整

要改變傳統小而散的生產方式,以生產基地專業化、生產方式集約化、產品質量可溯化及產業功能多元化為方向,對高效設施農業提檔升級[10]。同時,推進農產品產加銷緊密銜接及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整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

3 江蘇省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現路徑

3.1 推進制度創新,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首先,要推進土地等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為土地流轉集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奠定制度基礎,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11]。其次,要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允許農民將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為農民生產提供低成本資金保障。再次,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增加農民抗風險能力[12],提高農民持續生產能力和加大投資的勇氣。

3.2 推進技術創新,激發農業生產全要素活力

在技術層面,通過營造激勵創新的生態,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激活生產要素,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實現創新驅動[13-15]。首先,要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在適合于江蘇省地域特點的設施結構、農機裝備、智能控制、生態環保等領域突破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可復制的農機農藝融合的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盡快形成江蘇省設施農業主栽品種機械化栽培技術標準。其次,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機構提供支持,鼓勵農民購買設施農業專用機械開展經營服務活動,提高農機效率,進而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效率。再次,要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科研院所和設施農業裝備生產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

3.3 推進農業規劃,引導設施農業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要在《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16]和《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等設施農業相關規劃的基礎上,以江蘇省永久性“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為抓手,強化綠色蔬菜園藝生產基地建設,突出生產設施化、技術標準化、種植規?;?,進而建立生產基地種植信息、品種信息、產品價格信息和生產設施、良種、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生育障礙調控、災害性天氣預防等生產技術信息的采集、分析與發布的平臺體系,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同時,根據蘇南、蘇中、蘇北區域特點,對各地最適合使用的設施、最適合的品種、栽培時間、栽培技術進行研究,確定各區域最具比較優勢的種值模式,結合品牌推廣,建設一定數量類似淮安紅椒的設施農產品品牌,并主動對外發布生產面積、上市時間等信息,一方面引導本地農民生產,另一方面也引導外地農民錯位生產,避免集中上市供應,防止惡性競爭,推動全國設施農業生產總體有序。

3.4 推進職業培訓,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目前,設施農業生產者以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主,從業者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年齡偏大,且以女性居多,這嚴重制約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因此,要培養大批掌握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的復合型人才,逐步實施生產持證許可制度,可以率先對進行土地流轉集中的農民試點實行培訓持證許可制度,限制不具備資格的人員從事大規模設施農業生產,這樣可減少生產風險,減少經營失敗案例,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吸引高素質年輕人回到農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

3.5 推進信息技術應用,促進農產品流通

傳統的產地批發市場、大型銷地批發市場、城市農貿市場、社區菜店的農產品銷售流程環節多、損耗大,生產者為價格低抱怨,城市消費者為價格高也抱怨,因此,要在傳統流通渠道基礎上,建設蔬菜果品冷鏈物流體系,充分利用當前互聯網技術,加快農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下鄉雙向流通格局,縮短農產品流轉時間,降低流通成本,使農民和市民共贏。同時,也要規范發展早市、晚市和周末農貿市場,為流動菜販、直銷菜農、果農提供便利,防止農民產品無處銷、爛在地里的極端情況出現。

3.6 推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要率先在全省各地“菜籃子”工程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標準及其檢測方法,推廣生態栽培技術,大面積采用防蟲網、黏蟲色板、殺蟲燈、性誘劑、膜下滴灌等物理、生物防控病蟲害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構建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等5項制度,不斷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江蘇省形成若干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

4 江蘇省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政策建議

4.1 加強設施農業技術創新,強化結構調整的科技支撐

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與投入,要在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農業科技支撐計劃等涉農創新資金中重點傾斜,在設施結構、環境控制、設施專用機具等方面引進、研發、集成新技術,形成江蘇省設施農業主栽品種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充分提高勞動生產率。

4.2 健全農機具購買補貼政策,提高設施農業機械普及率

目前,江蘇省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除了配套農機具少的原因外,設施農業配套機具相對成本較高是主要原因,建議提高設施農業專業機具的財政補貼比例,增加補貼目錄的種類,加大農業補貼力度[17]。

4.3 加快農機補貼到位速度,保護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

由于農民經濟實力弱,往往借錢購買農機具,存在較大借貸壓力,農機補貼到位慢會極大削弱他們的購機積極性。因此,建議進一步明確農機補貼程序,限定補貼到位時間。

參考文獻:

[1]杜華章. 江蘇設施農業發展的 SWOT 分析與對策研究[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9):952-95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 人民日報,2016-03-1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N]. 人民日報,2016-01-27.

[4]楊家寧. 供給側改革的認知框架與動力機制[J]. 理論界,2016(2):59-64.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EB/OL]. (2015-08-07)[2016-03-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07/content_10057.htm.

[6]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15—2020年)[EB/OL]. (2015-02-16)[2016-03-19]. http://www.zzys.moa.gov.cn/dongtai1/201502/t20150216_4413052.htm.

[7]朱方林. 江蘇提高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研究[J]. 農業決策參考,2016(2):1-6.

[8]賈 康,蘇京春. 探析 “供給側” 經濟學派所經歷的兩輪 “否定之否定”——對 “供給側” 學派的評價,學理啟示及立足于中國的研討展望[J]. 財政研究,2014 (8):2-16.

[9]鄧 磊,杜 爽.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 (12):18-20.

[10]易中懿. 開放背景下如何推進江蘇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J]. 農業決策參考,2016(1):1-6.

[11]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強富美高”新農村的意見[EB/OL]. (2015-08-08)[2016-03-19]. http://www.jiangsu.gov.cn/zwfw/lstd/nm/zcfg/201602/t20160226_422613.html.

[12]毛 政,蘭 勇,周孟亮.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供給改革探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1):9-14.

[13]馮志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 經濟問題,2016 (2):12-17.

[14]林 遠,梁 倩.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N]. 經濟參考報,2015-11-30.

[15]馬艷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J]. 甘肅金融,2016(2):7-9.

[16]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2012-02-22)[2016-03-19]. 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202/t20120222_2487077.htm.

[17]楊景元. 歐盟,美國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發展歷程及對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啟示[J]. 黑龍江糧食,2016(1):5-8.

農村公共產品范文第5篇

義務教育真正免費了

自2007年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將全部免收學雜費,同時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將實行“兩免一補”的政策。即免收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8年秋全國城市也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這樣一來,多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由消費者承擔部分成本的現象終于解決了,義務教育終于實現了國家買單。

請分析案例中體現的我國公共財政的職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職能主要有: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義務教育實現了國家買單體現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導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遠行兩個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機會公平的最低要求是每個公平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機會,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人人平等的起點,更是現代化社會公平基本人權的體現。教育公平還是解決社會貧富差距的最終手段。

沒有教育公平,公民就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社會就無法創造出強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諧社會也將推動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社會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賴于政府的作為,教育公平理當是公共財政體制教育投入的最終目標。

上一篇:社會道德問題下一篇:余額寶風險分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