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

2023-03-27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第1篇

1 注重教師人格魅力的培養

教學是一門藝術, 如何用準確、生動、幽默的語言將所授的知識表達出來, 這是藝術之所在, 也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精美流暢的課堂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老和尚念經”般平淡無味的講述, 必然會使學生毫無興趣, 昏昏欲睡。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首先, 豐富課堂語言。講課時的語言不應太過呆板和教條, 這樣顯得氣氛過于嚴肅。調整授課語言同時適當加入時下流行的流行用語, 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 縮短師生之間的無形距離。其次, 注意肢體語言的適當運用。純粹的語言教學使得教師太過呆板, 授課過程應注意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的運用。另外, 教師的著裝也應多加注意。太成熟顯得與學生之間差距過大, 搭配的太花哨則顯得過于輕浮。而這兩種情況都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代溝, 不利于教師魅力的培養。

2 巧妙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化學與醫學之間的重要聯系

在課程開始之前, 先給學生介紹化學是醫學基礎課, 它與其他基礎課和臨床課都有密切聯系, 尤其強調化學知識在醫學上的應用。因此, 可用化學與臨床相關聯的例子來加以提升化學的重要性。比如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從化學的角度來講, 是人體需要食物作為組成人體組織和供給能量的原料, 而食物是借著它們在人體內的化學變化而起作用的。糧食主要成分是淀粉, 淀粉在體內和酶作用水解成葡萄搪, 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時釋放出供人體活動的能量 (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2815.83k J) 只有當這些物質所起的化學變化保持正常時, 人體內的代謝過程才能保持正常, 也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認識化學和醫學之間的聯系, 不能靠教師單純的說教。作為職業衛生學校的化學教師, 一定要注意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 最好多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且配以圖文并茂的課件。這樣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3 設計生動有趣且具啟發性的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的學科, 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瘜W實驗直觀、生動, 視覺沖擊力強, 能極大的喚起學生探索化學奧秘的欲望, 強化學生的好奇心, 可極大的調動學生積極性, 開啟學生的思維, 使其展開豐富的聯想, 尋找正確答案, 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 講解溶解過程時, 可以通過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白色無水硫酸銅溶于水呈現藍色;酒精溶于水總體積減少苯溶于水體積增大等, 讓學生親自接觸、觀察, 使學生情緒高漲, 興趣油然而生, 從而學生很容易理解物質的溶解過程不是單純的物理變化過程, 也不是化學變化過程, 而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同時存在的過程。又如“緩沖溶液”一節可以設為:

(1) 實驗:讓學生自己用p H試紙分別測出水, HCl, Na OH, Hac-Na Ac的p H值。

(2) 質疑:這些溶液是否具有緩沖作用?

(3) 實驗:讓學生自己分別在上述溶液中滴加1滴鹽酸或氫氧化鈉, 然后用p H試紙分別測其p H值。

(4) 探索:為什么幾種溶液兩次測得的p H值差別不同?

(5) 發現:讓學生閱讀教材, 分析研究, 尋找答案。

(6) 拓展:配制緩沖溶液時應注意什么?緩沖溶液在醫學上有什么重要意義?這樣不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探究問題的方法, 效果甚佳。

4 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化學本來就有些枯燥乏味, 難于理解所以很多知識對于初中畢業的中專生來講, 很難形成具體的影像去理解記憶, 而多媒體是可以把抽象變為形象的一個很好的手段。比如講有機物的化學反應時, 很難通過語言描述讓學生清楚有機物的內部反應原理, 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模擬顯示有機物的內部結構變化, 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直觀的看到有機物的反應過程, 還能更深刻理解了官能團等重要的有機概念;也可用多媒體做一些演示實驗, 使每個同學都能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這種適時適度的教學過程, 使學生耳目一新, 開闊了學生眼界, 激發了學習興趣。

當然, 多媒體教學采用幻燈片方式教學, 單位時間內的授課信息量偏大, 不利于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消化。因此教師應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結合手工板書教學方法, 促進化學課堂的條理性, 規范性, 增加其趣味性。

5 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現在學生的厭學情緒逐漸高漲, 很多學生對學習都不感興趣, 但是玩是孩子的天性, 不能簡單的壓制, 只能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 最好能夠依據其特點設計課堂教學, 因材施教。教師在課堂中間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戲, 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活躍課堂氣氛。講課時最好結合身邊的例子來講解書本上的內容, 讓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 積極進行討論。具體方法可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 或針對具體問題采用課堂辯論的方法,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這樣顯得整個課堂非常輕松, 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 提高其學習興趣。

6 結語

教學是師生雙向的活動過程,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進行著認識性的學習, 同時也進行著情感的學習和交流, 兩者是密切聯系的, 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 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融洽的師生關系很容易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動力, 因而, 我們決不能忽視師生間的感情因素??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讓學生喜歡學, 愛學, 才能充分發揮其自主性、能動性, 從而自發的去學習各種知識。作為教師, 怎樣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從而激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持久的保持下去, 才是教學效果的保證, 也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本文根據職業衛生學校實際教學情況, 分別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五個方面分別是:注重教師人格魅力的培養、巧妙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化學和醫學之間的重要性、設計生動有趣且具啟發性的化學實驗、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及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作者對每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以期提高職業衛生學校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關鍵詞:職業衛生學校,化學,興趣

參考文獻

[1] 劉武標.如何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J].衛生職業教育, 2006 (15) :77.

[2] 黃麗英.如何提高職專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8 (2) :172.

[3] 王寧.激發誘導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J].技術物理教學, 2004 (3) :15.

[4] 陳雅琴, 秦建嘩.中專生化學學習興趣與態度的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 2007 (21) :112.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第2篇

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 (國辦發[2017]63號) 和《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 (湘發[2010]22號) 等文件精神, 以醫教協同構建目標鏈、完善標準鏈和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提高利益相關方對醫衛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滿意度為目標, 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 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 營造以“崇德尚能, 創新求真, 服務健康, 力爭一流”的辦學理念為引領的質量文化氛圍, 引導我院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的主體責任, 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 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

二、思路與目標

(1) 思路。借鑒系統管理、全面質量管理 (TQM) 、有效管理、目標管理 (MBO) 等理論, 以考核性診斷為抓手, 以醫教協同構建目標、標準和制度體系為基礎, 以校本數據平臺建設為支撐, 形成內外結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質量保證機制, 確立“以學生為本、人人成才”的質量理念, 培育以自律為主要特征的學院質量文化。[2] (2) 目標。以學院“十三五”規劃制定的一系列目標為依據, 完善“質量計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提升”運行流程, 引導全院師生員工提升質量意識, 促進“三全”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 育人, 形成以信息技術為基礎, 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 以資源保障和育人過程自我診改為主線, 以“五縱五橫一平臺”為基本框架, 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實現學院各項工作常態化的監控、反饋與改進, 不斷深化工作質量的標準內涵, 實現內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并為醫衛類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供示范。

三、基本原則

(1) 系統性原則。診改工作涵蓋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和監督控制等五個系統, 各系統工作融為一體, 充分體現“三全”育人。[2]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其構成成分上是完備的, 包括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各因素、各環節進行有效控制的各質量管理要素, 體系中的制度、職責、規范等, 應該明確、全面。 (2) 目標性原則。根據SMART原則, 系統設計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不同層面的質量目標。一要建立靈敏、高效的教育教學目標定位機制, 健全準確、可測、可達、相關、時限的目標體系, 并制定相應的預警、糾偏措施;二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目標, 強化質量意識, 扎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三要堅持全員育人, 全院每個部門、每個人整體推進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確保人才培養整體目標準確、有效達成。 (3) 醫教協同原則。學院在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 采取醫教協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 雙師素質教師標準等, 院校合作開發校本教材、專業教學資源, 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 突出醫衛專業人才培養, 彰顯學院辦學特色。 (4) 規范性原則。學院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進行質量保證活動, 必須堅持以法律法規為依據, 參照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 通過建立規章制度、標準體系, 依法實施管理, 使人才培養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一要加強人才培養質量工作計劃性, 使內部質量保證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二要做到質量標準化, 醫教協同構建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標準, 使人才質量、教學工作、管理工作、保障工作都有衡量的尺度, 以便有效地實施質量控制。三要建立健全各項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規范從事人才培養工作的每個部門、每個人的職責, 規范人才培養工作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 從而實現對質量影響因素的有效監控。 (5) 持續性原則。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要從質量持續提高的發展觀出發, 把握醫衛人才培養質量的本質要求和發展變化規律, 進行持續的診斷與改進。一要堅持持續質量提高的發展觀, 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二要注重教育教學過程的連貫性, 實現內部質量監控常態化, 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螺旋式上升;三要加強教學建設質量管理, 重點抓好專業 (群) 、課程、師資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及校企 (醫院) 合作機制建設質量。 (6) 客觀性原則。診改工作要根據學院具體情況, 以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及相關信息分析為基礎, 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實事求是地進行診改。

四、醫衛類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機制

(一) 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醫教協同機制

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 加強醫學人才培養, 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基礎工程, 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3]我院是一所純醫衛類的高職院校, 主要培養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助產、藥學、中藥學等專業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院緊緊圍繞服務健康湖南、健康長沙建設, 不斷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醫教協同機制, 加強與醫衛行業、醫療衛生機構緊密對接, 醫教協同構建我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專業 (群) 建設、課程改革和科技創新等, 實現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醫療服務質量的“互利雙贏”目標。

(二) 推崇協商共建, 建立各方聯動機制

采取學院與系部、領導與師生、學院與醫衛行業、專業與醫院 (企業) 、教師與醫務工作者協商共建的方式, 構建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目標鏈、標準鏈、制度體系等, 建立長效性的聯動機制, 經常開展研究討論, 突出醫衛人才培養特色, 不斷修正目標、完善標準、健全制度、優化流程, 持續提高治理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院領導、部門負責人、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輔導員要指導、協調、督促管理范圍內規劃 (方案) 、目標、標準、制度等的制定與完善。建立學院領導、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定期與省教育廳、職成處溝通協調機制, 匯報學院診改工作進度、成效, 聽取省廳的指導和建議, 確保按省廳要求完成自主診改工作。

(三) 注重建設運行, 形成“三結合”工作機制

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工作過程中, 努力形成“三結合”工作機制。

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推進診改工作要在先進教育觀念、組織管理等理論指導下進行, 同時, 由于診改是一項持續性, 常態化的工作, 所以在診改方案制定與推進過程中, 要強調其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2. 規則與創新相結合

在制定診改方案時, 要明確各項工作的流程、要求、目標和標準, 在推進診改時, 要在全體師生中強調規則意識, 要求師生以目標、標準為引領, 按既定規則工作, 但診改是在各學?,F有基礎上的持續改進, 因此要針對本校實際, 突出問題導向, 在符合教育規則的前提下, 融入醫衛行業標準和醫務人員工作規范, 進行創新性設計與推進。

3. 點與面相結合

診改圍繞人才培養工作各要素、各環節進行, 必須系統設計, 但具體實施時, 可以選擇關鍵節點進行診斷, 找出面上的問題, 然后整體推進。例如先進行一個專業診斷試點, 找出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上的主要問題, 全面進行整改。

五、醫衛類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推進策略

(一) 加強隊伍建設, 建立培訓制度

1. 明確部門專項研究人員

每個處室、系部視部門情況確定若干名部門診改工作專項研究人員, 協調專項研究創新工作。

2. 建立培訓制度

制定學院專兼職質控人員培訓制度, 質量管理辦公室要經?;蚨ㄆ诮M織專兼職質控人員、專項研究人員學習研討, 聘請專家指導培訓, 不斷提高研究人員業務能力、研究水平和整體素質。

(二) 制定診改計劃, 明確診改要求

1. 制定診改計劃

要求各部門根據《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方案》及部門工作實際, 以問題導向制定部門診改工作計劃 (包括任務、負責人、進度等) , 落實任務責任人, 明確任務完成時間和驗收要點。

2. 明確診改要求

各部門要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 部門負責人要將診改工作與日常工作融為一體, 把診改作為常規工作進行安排布置, 按照“需求導向、自我保證, 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方針, 強調自己建立目標、標準, 完善制度, 自我保證, 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主體責任, 實施以自我診斷為主的多元診斷, 堅持問題導向, 旨在持續改進, 注重研討創新、協商共建、解決問題、提升質量, 加強過程記錄、宣傳報道和資料保存等, 切忌將診改工作與評估工作混為一談, 堅決杜絕搞突擊、做材料, 敷衍了事。

(三) 強化績效考核, 制定獎懲辦法

1. 加大績效考核比例

質量管理辦公室將根據各部門診改工作內容多寡、任務輕重情況, 擬定部門診改工作績效考核細則提交學院績效考核辦。

2. 細化績效考核方案

按照各個部門工作目標、標準、流程和平臺等建設與運行工作細化考核方案, 對每一項具體的工作任務給予一定的分值, 并從部門診改工作計劃、實施、完成等情況進行全面考核。

3. 制定診改獎懲辦法

制定診改工作獎懲細則, 對具體工作完成情況、取得的實際成果以及其輻射、影響、推廣等情況進行獎懲。

(四) 注重監督評價, 加大經驗推介

1. 過程監管與經驗推介

由學院績效考核辦、質量管理辦公室和紀檢監察處聯合對各部門日常工作與診改工作開展全面督查, 視情況每兩周或一個月組織召開一次診改工作推進會或研討會, 加強過程監管與經驗推介, 對各部門診改工作情況進行總結通報, 每月編撰一期學院《質量簡報》, 并對優秀部門予以表彰獎勵, 對不合格部門給予批評處罰。

2. 結果評價與宣傳報道

評價結果納入部門、個人年終績效考核, 與評先評優掛鉤, 并依據學院實際情況實施獎勵與處罰。鼓勵全院師生撰寫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工作心得體會和研究成果, 通過宣傳櫥窗、校園廣播、長衛院報、質量簡報、學院外網、全國高職教育診改網以及其他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報道。

摘要:根據《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 (試行) >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 (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 和《關于印發〈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湘教通[2016]290號) 要求, 為推動我院建立常態化、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 (以下簡稱診改) 工作機制, 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結合我院實際情況, 制定了《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2017年, 我院被列為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省級復核試點學校。

關鍵詞:醫衛類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機制,指導思想,思路與目標,原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 (試行) 》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Z].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 2015-12-30.

[2] 袁洪志.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與運行實務[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稱;雙師型;專業化發展

《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方面,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單獨制定適合“雙師型”教師發展的評聘制度,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支持??梢?,“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標,而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對職業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明確的職業教育教師任職資格要求是制定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目標的依據,也是促進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綜觀十年來高職教師政策研究的成果,面向全國高屋建瓴地從職稱政策角度開展“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見。因此,筆者擬著重分析職稱制度在我國高職教師培養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制定任職資格條件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職稱制度在高職教師培養中的功能定位

(一)導向功能

科學合理的職稱制度對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標桿和導向作用。例如,在制定任職資格條件時,假設將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必備條件,那么,教師必然會嚴守職業道德,加強思想修養,提升政治素質;將學歷作為任職資格條件時,教師會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提升學歷(學位);將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作為任職資格條件時,教師會積極申請承擔課務,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申報教改課題,撰寫教改論文,努力培養更多優質的學生;將校企合作水平、企業鍛煉時間和職業崗位能力等專業實踐活動作為任職資格條件時,教師會積極聯系企業和基層,進企業鍛煉,下基層實踐,圍繞生產搞科研、寫論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努力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等。

(二)分級功能

目前,我國的教師職稱制度包括4個層級(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在高校崗位設置實際管理中又細分為12個等級。這就意味著:一方面,每一個職級的職責、地位、角色、權利與待遇等各方面呈級差分布;另一方面,各個崗位對教師的學歷資歷、教育教學、科研業績、專業實踐、社會服務等都做出了質和量的規定和要求??陀^上對教師的業績才干、科研水平、學術地位、服務能力給予了鑒定分級,并明確了教師在各崗位的職責,這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化差異,認可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動態進程,為實行教師的發展性評價奠定了制度基礎。同時,職稱制度的分級功能也為所有教師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得教師的努力能得到公平的認可和合理的回報,為教師積極工作和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三)評價功能

教師職稱評審實際上是對教師任現職期間完成崗位職責情況、履職能力、學術技術水平等的綜合評價,對高職院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而言,教師職稱制度是對教師履職績效的一種評估管理。教師任職條件是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的預期績效目標和要求,同行專家、職稱評審委員依照這一條件判斷教師在任現職期間的績效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從而可以從綜合能力、專業技術、科研學術等多方面對教師做出客觀、專業的綜合評價,確定教師能否順利晉升職稱,高職院校管理部門可以根據這一評價,對教師職務做出續聘、緩聘、解聘的決定,這是對教師履職能力的行政評價。由于是以固定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教師職稱資格條件作為標尺,因此,這種評價具有發展性、層級性、權威性、公平性和可比較性。

(四)激勵功能

參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高職教師職稱晉升和職務聘用能為其帶來直接的工資、福利等物質利益,進而能夠滿足教師的心理、生理、安全需要,為教師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經濟保障,這是所有教師的基本需要,對年輕教師更為重要。職稱越高的教師,越比較容易實現自我的需要,如更容易得到專業同行的認可,更有機會獲得學術地位及社會榮譽,在行業的影響也會更大等等。另外,無論是在國家、省級政府或高職院校,職稱晉升制度都有嚴格的、制度化的、完整清晰的規定,對轄域內的所有同類教師都是統一適用的,因而具有公平公正性,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行為結果的可預期性對廣大教師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晉升職稱也成為促使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五)約束功能

教師職務任職資格標準實際上表明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高職院校對教師的教、學、研、產行為的績效預期和要求,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科研、服務等必須在此框架內進行,否則難以達到相應的預期結果。因此,職稱制度對教師的價值觀念、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具有明顯的約束作用。另外,我國《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對高職院校的崗位類別、崗位等級及崗位結構比例進行了明確規定。因此,教師職務評聘具有嚴格的指標限制,只有表現突出的教師才能獲得晉級和聘任,也才能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調動自身能動性,圍繞教師職務任職資格標準促進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超越。

二、我國高職院校教師職稱制度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分析

筆者根據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制定的情況,對我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現行省級高校職稱文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底,有3個省單獨制定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將高職高專與成人高校放在一起獨立制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有5省1市;與本科高校在一起制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共有22個省(市、區),其中針對高職院校另發文作補充規定的有3個省,將高職院校作為其中一條單獨說明的有2個省,將高職高專與成人高校的共適條款作為一條單獨列出的有1個省,僅個別條款出現“高職院校”或“??圃盒?rdquo;字樣的有3個省,其他省份均未對本地區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術資格條件作相應規定。這表明,許多省份對教育部關于制定符合地方實際且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高職教師職務評聘辦法的相關意見尚未引起重視,這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二)現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整體趨勢

對現行的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可知,目前,我國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術資格基本上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考量:職業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質;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新教師上崗前培訓;學歷或學位、任職年限;專業繼續教育;教學工作量;學生管理經歷及實績;專業實踐經歷;業績成果要求。具體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各省市區除對學歷、資歷和繼續教育有大致相同的一般要求外,對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主要呈“四重視、一完善”趨勢,即“重視高職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重視外語及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重視專業及企業實踐經歷;重視‘副教授、教授上講臺’及教學質量考核;完善了教學成果、育人成果與科研成果的等效評價”。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必須把遵守職業道德和誠實守信放在首位,高職教師職稱評聘嚴格執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同時,為滿足教師自身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將“具有較強實踐能力”作為高職教師實踐教學的必備條件之一。高職教師任職資格條件中的最大亮點則是對教學成果、育人成果與科研成果的等效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完善。這充分表明,高職專業教師僅靠專業學術論文就能評上職稱的時代已經結束,科研成果不再是高職教師晉升職稱的必備條件,而是更加重視教學成果、育人成果等業績。

(三)現行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我國現有的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整體而言對高職教師專業發展利好的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對專業課、公共課及基礎課教師的要求差別不大,缺乏對學科差異的體現。對同級職稱申報者而言,統一的任職資格要求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實際上忽視了學科的差異??梢姷牟顒e表現在專業課教師專業實踐以赴企業鍛煉為主要形式,而公共課、基礎課教師以社會調查或指導學生社團及社會實踐為主要形式,在教育、教學、教研、科研業績成果方面則幾無差別。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是,對于以教學為主的教師而言,高學歷、高職稱教師主要集中于專業課教師,同時,專業課教師報項目、發論文(特別是核心論文)、出成果相對于公共課和基礎課教師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是對專任教師和兼任教師的要求無差異化體現。在現有教師任職資格條件中,一般僅對“雙肩挑”人員的課時要求規定為不少于專任教師的三分之一,其他條件都是相同的。而事實上,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大多是從優秀的專任教師中選任的,他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管理工作,還須承擔一定的課務,更要與專任教師一樣為自己的職稱晉升不懈努力。這樣的要求對于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專任教師”而言無疑是不公平的,許多兼任教師往往因為管理工作的原因而無法真正滿足規定的條件。

三、基于職稱視角的高職“雙師型”教師培養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職稱政策頂層設計,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目標

由于職稱與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社會聲譽等諸方面息息相關,所以職稱制度被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制度而為所有教師關注。通過高職教師能不能達到晉升職稱的條件也可以判斷其專業化發展的程度。因此,各級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門應著力加強職稱制度頂層設計,通過科學、明確的制度指導地方政府及高職院校,通過學習、培訓、考核、獎懲等日常手段促進教師職業專業化或專業達標,從而引導高職教師在專業知識、高職理念、學習態度、技術能力等方面自覺地長期穩定發展,逐步提高高職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有關高職教師任職資格條件、具有高職特色的高職教師資格認定、“雙師型”教師認定等的一般性指導意見。同時,省級政府及高職院校都應該按照教育部或本省的要求和規定,制定兼具科學性、發展性和針對性的高職教師任職資格條件,使教師明確專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促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

(二)結合職稱政策設計教師培養方案,規范化開展教師的培養培訓

長期以來,對高職教師晉升職稱規定的申報、評審條件與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專業要求和考核指標是一致的,因此,無論省級教育、人事人才部門還是高職院校管理層,都應圍繞教師任職資格條件,在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職稱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學歷(學位)、教育教學、專業實踐、教研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將教師發展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針對處于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設計制定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師培養及培訓方案,科學規范、系統持續地開展教師的培養、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稱的順利晉升。

(三)科學設置教師崗位,合理設定崗位職責,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

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高職院校,其自身辦學特色與定位不同,應充分考慮行業與區域特點、專業建設與發展目標等因素,崗位向教師傾斜??紤]到高職教育承擔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多項職能,可根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將教師分成教學型、科研型、社會服務型等多種類型,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在嚴格秉持人崗匹配原則的基礎上,教學管理部門也應充分考慮教師的個體化差異,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既要保證高職教師能夠在滿意的崗位上愉快地工作,又要鍛煉教師個人的綜合業務素質、發展其專業特長、實現其自我發展的需要。

(四)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層級遞進、階梯式發展

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評價涉及獎懲、職稱、職務等教師的利益點,所以教師很看重評價結果。高職管理層應樹立“評價是幫助教師發展的手段”的理念,認識到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而不是教師間利益的調控手段。因此,高職院校要認可教師的發展是動態的、階段性的和不斷提升的,要堅持以教師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核心,堅持尊重及支持教師個性化發展,充分認識不同職稱、教齡、學歷、經歷、能力、專業教師的發展差距和差異,科學構建教師專業化、發展性評價體系,促進教師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指導及幫助每一位高職教師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永葆專業活力,遞進式、階梯式不斷向前發展,實現以評價體系為導向促進高職教師成長和專業化發展的目的。

(五)幫助教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引導教師自主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是教師對自己職業發展各個方面的設想和總體規劃,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應可以引導教師自主發展。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教師應充分了解自身的個體特征,清醒分析自身優缺點,熟悉相關崗位的工作標準與要求,明確未來發展趨勢及方向,全面清晰、客觀深入地分析評價自我,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目標,設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及實現途徑。高職院校應根據本省及本校教師職稱政策要求,幫助教師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自身實際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與管理,確立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路徑,結合學校的教師培養、培訓方案,實施自主發展。

參考文獻:

[1]宮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教師政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1):26-32.

[2]葉芬梅.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功能探討: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9):117-121.

[3]趙建梅.高職院校教師激勵問題與對策分析——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視角[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19(1):62-65.

[4]毛亞慶,蔡宗模.建國以來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審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6):27-28.

[5]邵建東.高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機遇及對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24(11):46-49.

(責任編輯:王恒)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第4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和《教育部 中央編辦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研究制定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

衛生類職稱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軍事院校;理工類專業;材料學科;課程設置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材料技術的發展也與國民經濟、國防科技等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材料學科發展異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斷得到新的認識。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材料技術的發展也與國民經濟、國防科技等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材料學科發展異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斷得到新的認識。

以我校為代表的國內多所軍事院校,如裝甲兵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等均開設了材料專業,我校材料學科則源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時期的金工金相和化學專業,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發展歷史,在這些年的發展中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盡管已發展多年,目前各軍事院校對于材料學科的認識仍主要是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看待,未充分認識材料基礎類知識對于其他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推動意義。

一、材料基礎類知識對于推動其他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意義

首先,新材料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推動各學科方向的發展。傳統的材料類別較少,功能也較為單一。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各類新型材料層出不窮,其功能也日趨多樣化,如新型光電材料、納米材料等,并已廣泛應用于各領域,有力推動了相關領域學科的發展。以我校航天工程學科相關的技術發展為例:航天工程技術的發展是以高溫材料以及高性能結構材料為依托的,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面臨嚴重的氣動加熱,因此對耐高溫的防熱材料具有迫切需求,而新型的陶瓷基防燒蝕材料可以滿足相關熱防護需求;航天器的減重對于其發射具有重要意義,航天器每減重1kg,運載火箭可減重幾百千克,因而以高性能聚合物基復合材料、耐高溫合金等為代表的先進輕質結構材料的發展對于航天技術的發展也至關重要。統計數據也表明,非材料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工作中與材料應用有關的部分可達六分之一。因此,對不同學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進行材料基礎類知識的儲備,對于其今后的學習、科研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2]。

其次,材料基礎類知識的普及對于培養適應當前形勢下符合“貼近實戰”要求的學員具有重要意義[3-5]。我軍目前正逐漸向機械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各式新型武器裝備不斷列裝部隊,而軍校培養的學員大多將成為這些武器裝備的使用者。對于這些武器裝備的使用者而言,其開發、研制等過程并不是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而裝備的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維修等才是其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隨著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類新材料技術得以廣泛應用,例如在戰機、裝甲車等裝備上,高性能復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逐漸提高,在火炮、槍支等武器上,新型合金材料也得以大量應用。裝備中的材料問題早已不局限于鋼鐵等傳統材料,如果裝備使用者的知識水平還僅停留在高中教育所掌握的材料知識上,如何很好地維護保養以及維修裝備將成為一大難題,而不恰當的處理方式不僅會降低武器裝備效能,甚至會埋下安全隱患。從以上推動其他學科發展和培養“貼近實戰”人才兩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基礎類知識的普及對于推動軍事院校的各學科發展和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內外高校材料基礎類課程開設情況

我校在2002、2009和2012教學計劃中開設了“新材料技術”(2009和2012教學計劃中本科生課程改為“材料導論”,研究生課程仍為“新材料技術”)作為全校各專業的選修課,每年合計選課人數約300人,對材料基礎類相關知識的普及做出了探索。開課以來,很多非材料學科學員選修該課程,對材料基礎類知識表現出極大興趣。但“新材料技術”課程為選修課,且在材料基礎知識講授方面未重點突出,與武器裝備技術發展以及裝備實際使用、維護等過程結合較弱,難以達到真正結合實戰需要普及材料基礎類知識的目的。因而,如何設置材料基礎類知識相關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此,筆者所在單位開展了材料基礎類課程設置情況的相關調研,主要調研了國內外幾所著名院校不同專業材料基礎類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

(一)我校技術類非材料專業材料基礎類課程設置分析

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按照培養階段將所有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3個層次。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分五大系列,包括政治理論系列、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基礎系列等。其中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基礎系列課程主要包括“數學類”、“物理類”以及其他課程,如大學計算機基礎、工程制圖基礎、工程制圖基礎實驗、生物學基礎、軍事信息技術基礎等。學科基礎課程分大類基礎系列和相關學科基礎系列,主要包括:電工與電路基礎(實驗)、機械基礎(實驗)、工程力學(實驗)、材料力學、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程序設計A等,以及其他各專業相關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為各專業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開設。國內多數院校對各專業均應具備的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基礎課程傳統上按非電、弱電及強電進行分類。對軍校技術類學員知識架構進行分析可知,其中非電類基礎課程包括:機械基礎、工程力學、材料工程基礎等;弱電類基礎課程包括: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等;強電類基礎課程包括:電工與電路基礎等[6,7]。

學習非電類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員學習、掌握或了解各類武器裝備的結構設計原理與方法、零部件設計、制造原理及方法、零部件材料的選用及處理原理和方法等基礎知識。機械工程基礎、工程力學、材料工程基礎等課程之間互為知識支撐,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從邏輯上簡單分析,武器裝備設計和制造的路徑亦為:按武器裝備的功能要求設計結構,選擇合適的材料以滿足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用合適的制造工藝將材料加工成設計形狀尺寸的構件并裝配成整體結構。因此,上述課程體系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8,9]。

我校各學院中,除材料相關專業外,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航天工程相關的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空間工程專業和導彈工程專業開設了材料力學(實驗)課程,理學院的化學專業開設了機械基礎(實驗)課程,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的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開設了工程力學、機械基礎(實驗)課程,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開設了理論力學基礎、材料力學課程,仿真工程專業開設了理論力學基礎課程,導航工程專業和自動化專業開設了理論力學基礎和機械基礎(選修)課程,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的土木工程專業開設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實驗)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課程。上述課程除土木工程開設的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外,材料力學、機械基礎和理論力學等課程均屬于非電類基礎課程,是非電類工科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然而,從我校相關各學科實際課程設置來看,一是未充分考慮到材料學科的基礎性,由于課時限制,我校相當多專業已在培養方案中逐漸刪減了與各專業不直接相關的材料類課程,偏重各專業直接相關的專業課程;二是未考慮到材料學科的發展性,近年來,材料學科發展迅猛,材料學科的基礎性凸顯的同時,對其他學科發展的牽引性也愈發重要,但各專業課程設置中均未加以認真考慮材料學科對于各理工科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材料學科對于“貼近實戰”的重要意義。上述原因造成我校各工科專業、甚至傳統的非電類工程學科逐漸取消了材料工程相關課程的設置。

(二)國內幾所著名地方高校非材料專業材料類課程設置分析

國內高校中,筆者主要調研了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南大學這三所各具特色的著名高校的理工類專業中與材料基礎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調研不包含材料學院以及與材料直接相關的專業,如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調研主要涉及清華大學7個工科學院和3個工科獨立系的27個專業、南京大學13個理工科學院和1個工科獨立系的32個專業、中南大學16個理工科學院的42個專業。

調研結果顯示,清華大學27個專業中共開設材料相關課程16門,開設材料相關課程的專業共12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44.4%,其中專業基礎和專業必修類課程共5門,涉及專業共6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22.2%;南京大學所調研32個專業中共開設材料相關課程13門,開設材料相關課程的專業共6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18.75%,其中專業核心必修類課程共3門,涉及專業共2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6.25%;中南大學所調研42個專業中共開設材料相關課程23門,開設材料相關課程的專業共15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35.71%,其中專業核心必修類課程共3門,涉及專業共3個,占調研專業總數的7.14%。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以工科專業為主的清華大學及中南大學開設材料相關課程的專業比例較高,分別達到44.44%和35.71%,而以理科專業為主的南京大學開設材料相關課程的專業比例較低,僅為18.75%。

并且,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到,對應于各主要軍事院校的相關專業,如航天工程、機電工程、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等,各國內著名高校的相近專業中(清華大學的工程物理、工程力學、航空航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南京大學的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化學、應用化學專業,中南大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等專業)均開設有材料類相關課程。

(三)國外著名高校非材料專業材料類課程設置分析

筆者主要調研了曼徹斯特大學(英國)和倫敦大學學院(英國)這兩所國外著名高校的理工類專業中與材料基礎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調研不包含材料學院以及與材料直接相關的專業,主要涉及曼徹斯特大學工程與物理科學學部下屬8個學院的7個專業、倫敦大學學院工程學院下屬的與本校專業相近的7個系。

調研結果顯示,曼徹斯特大學工程與物理科學學部下屬8個學院的7個專業中除計算科學專業外,均開設材料相關課程,共9門;倫敦大學學院工程學院下屬的與本校專業相近的7個系中的力學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開設材料相關課程4門。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曼徹斯特大學工程與物理科學學部7個工科專業中85.71%開設了材料相關課程,倫敦大學學院工程學院7個工科系中開設材料課程的比例占42.86%。

并且,進一步分析調研結果還可以看到,對應于各主要軍事院校的相關專業,國外著名高校的相近院系或專業中(曼徹斯特大學的宇航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氣與電子工程、化學工程專業,倫敦大學學院的力學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等專業或院系)均開設有材料類相關課程。

從調研結果中還可以看出,與國內高校相比,國外高校更加注重工科專業中材料基礎類課程的設置,曼徹斯特大學的宇航工程、機械工程和化學工程專業均開設材料基礎課程(Materials 1、Materials 2、Materials Science),倫敦大學學院的力學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也開設材料基礎課程(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等。

三、小結

綜合我校及幾所國內外地方高校的理工科專業材料相關課程設置情況的調研結果分析,以工科專業為主的高校大多設置有材料類相關課程,但國內高校以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專業材料類課程為主,國外高校更加注重材料基礎類知識的傳授。同時,對應于各主要軍事院校的相關專業,國內外各地方高校相對應專業也大多設置有材料類相關課程,對于軍事院校材料基礎類課程的設置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同時,結合軍事院校教育特點,人才培養中不管是以繼續學習深造,或跨專業深造,或分配工作為目的,均需始終圍繞“貼近實戰”的目標,而對學員而言與實戰最接近的則是武器裝備的研制、使用、維護和維修等[10]。在武器裝備的研制、使用、維護和維修等過程中,必然直接而廣泛地牽涉到材料類基礎知識;另外,對于“實戰”中需要解決的各類武器裝備的日常維護、維修保障等等均涉及到材料工程相關的如材料焊接、膠粘、防銹、防腐蝕等知識。因此,綜合分析,對于軍校理工類專業的學員而言,材料基礎類知識有必要成為其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識、技能之一,開設相關課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賈紅輝,張智宇,李修建,等.優化和完善交叉學科專業知識結構 積極創造條件培養研究生的創造力[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2):31.

[2]朱亞宗,侯俊霞,楊柳群.大跨度交叉創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路標[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39(1):5.

[3]羅翔,黃榮富.淺談新形勢下的軍校教育改革[J].現代教育,2014,(18):79.

[4]周榮華.推進院校教育實戰化的三個維度[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4,15(2):117-119.

[5]楊振,王原,陳磊.按照“曉于實戰”要求打造教員隊伍方陣[J].政工導刊,2015,(1):40.

[6]李輝,韓東,許葆華等.軍隊高校專業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8):157-158.

[7]甄志國,劉軍.對軍事基礎課程構建實戰化教學內容體系的思考[J].軍事體育學報,2014,33(3):123-125.

[8]王靜,王素梅,宋春梅,等.《材料科學基礎》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質[J].鑄造設備與工藝,2010,2:49-54.

[9]方峰,吳鏘.“材料科學基礎”課程哲學概念的提煉及其教學意義[J].文教資料,2010,(10):204-205.

[10]李是良,苑洪亮,易俊理.面向實戰化軍事基礎教學訓練的科研工作思考[J].教育觀察,2015,4(27):97-99.

Key words:Military Academ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material science;curriculum

上一篇:理工類職稱論文下一篇:新聞類職稱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