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

2023-03-20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公路 環境 影響 評價

中固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的設計和施工,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在公路選線、確定橋梁位置、綜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消除和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從設計階段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概述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必須在主體工程設計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是指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林區等區域內經過的公路,因對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特殊要求,故應根據所經地帶的特征和要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公路環境保護設計應以防為主,在工程設計開始即從主觀上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通過設計上的努力,達到避免引起環境破壞、污染進而保護環境的目的。以防為主是主觀活動,也是最經濟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公路環境保護設施主要指為降低交通噪聲而設置的聲屏障,管理、服務區中污水處理池,隧道通風、除塵設施等,其設計應根據預測交通量分析確定。隨著交通量的增長及公路使用時間的推移,公路改建或設施的維修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路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年限應與公路遠景設計年限一致。公路工程線長面廣,對環境的影響自然不可忽視。但工程設計應妥善處理好主體工程與環保措施間的關系,盡可能從路線方案、指標的運用上合理取舍,而不過多地依賴環境保護設施來彌補。當公路工程對局部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時,應進行主體工程方案與采取環保措施間的多方案比選。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投資劃分原則系依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制定。公路設計主體工程設施(如橋涵等)、防護工程設施(如擋土墻等)等多兼有環境保護功能,與環境保護要求一致,但從我國公路設計的實際情況出發,均計入主體工程投資中。

二、公路環境保護的內容及任務

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公路建設中環境保護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生態破壞;2.防治環境污染。具體的講,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對各種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破壞,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公路建設與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三、公路環保措施

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環保工作的重點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2.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3.招投標階段:在合同書中納入環境保護條款;4.施工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及監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環境后評價;6.營運期:進行環保設施維護及處理環境問題投訴。

四、公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一)公路環境影響評價需抓住的一些特點

1.環境評價工作有完整的法規體系指導,這樣評價內容和程序都有法可依;2.環境評價從可行性研究一直延續到設計階段,周期要較長,時間要充裕,需有效地保證針對各個設計階段評價深度的不斷進展,為工程的環境設計提供參考意見;3.環境部門負責人的意見要能充分體現在設計中,使公路工程環境設計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環境評價建議和環境工程設計能得到落實:4.要定期寫環境評價報告書,并向社會公布,征求各種意見;5.評價內容方面,要突出重點,對公路的自然生態影響評價事無巨細,環境噪聲評價也要細致入微地考慮進去。

(二)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預測并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并反饋于設計,以減輕和補償公路建設項目活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公路建設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路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為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它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

五、結束語

公路建設在一方面滿足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可通過嚴謹設計、改進施工工藝、合理安排建設工期、采用新材料、開發新工藝、綠化公路等措施來改善。此外,這還是一項系統性、全球性工程,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一方面可以正確、合理量化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從而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有效的約束和禁止,以達到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為實現交通部“十五”交通環境保護發展要求的目標,我們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污染的治理關乎人類生存與健康,自黨的十九大會議以來,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簡要闡述了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分析了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并分別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打造綠色環保的發展體系、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以及積極建設生態工程,推廣綠色生態技術等方面,提出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關鍵詞: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工業廢水、汽車尾氣和生活垃圾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1]。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環境污染治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環境治理主體單一,排污處理不到位等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一、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生態環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還關系到民生利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過去相比,雖然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環境保護是必然趨勢。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環境保護工作不單單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特別是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生態環境危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每一個公民都應主動加入到環境保護事業當中,推動環境治理的現代化發展。第二,環境保護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能忽視環境惡化帶給國家發展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均已注意到環境惡化帶來的沖擊,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探索更有效的環保治理手段,轉變過去那種犧牲生態環境追求經濟利益的模式,嚴格遵循科學發展觀進行生態治理,取得了理想的成績,我們應當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第三,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社會的共同期盼。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些年國內外各種環境問題的出現,社會輿論越來越多,人們愈發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必須要做好環境治理工作[2]。

二、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治理主體單一

環境污染的治理并不是某部門或某主體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責任,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但是站在大局上來看,公眾自主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不高,同時缺乏公眾參與的渠道,未能形成社會多方共同配合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格局。

(二)排污處理不到位

近些年,政府部門針對企業的排污處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有的企業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未能全面落實,無法達到政策或方案的預期效果,大大增加了后期治理的難度。在多元的污染類型當中,最為嚴重的污染形式為水污染,為此需要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當作環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尤其是工業廢水,里面會夾雜一些重金屬或其他化學物質,產出量較高,如果處理不到位便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甚至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3]。

三、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打造綠色環保的發展體系

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但是如果單靠自我約束是很難取到理想效果的,也就是說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健全法制結構,制定一個系統的綠色發展體系。第一步,需要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的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與體系,適當地調整和補充既有的法規。第二,要不斷健全生態投入的政策,有關部門應適當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支持,在爭取國家專業補助的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加入到環境保護事業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政府部門可以對那些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行業提供一定的補貼,幫助企業實現技術改造,責令污染處理不達標的企業推出市場,大力推行綠色能源和綠色技術,適當地調整污水處理與生活垃圾處理的費用標準,利用制度有效控制,確保綠色環保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國內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提高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這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治理環境。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動員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垃圾分類和資源節約,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4]。

首先,要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教育。當下,公眾的環保意識不夠高,主要是因為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了解不多,為此需要想辦法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從小培養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進而增強整個社會的憂患意識,發自內心地保護環境。其次,積極開展技術宣傳與推廣活動。目前,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飛快,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可以借助科學技術加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利用廣播、電視、書籍和報刊等形式向人們傳遞循環經濟的概念,同時宣傳綠色技術。最后,有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培訓,通過培訓活動鼓勵全體公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發揮領導干部的榜樣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氛圍。

(三)積極建設生態工程,推廣綠色生態技術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從身邊的小時入手,堅持不懈,落實好環境保護工作。要想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大力建設生態工程,比如綠地、公園、花草、樹木、水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環境的改善需要采取新設備、新技術來推廣生態文明,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環境。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的環境治理技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以杭州為例,該城市是我國節能減排的模范城市,在城市里積極推廣綠色技術,降低了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還節約了資源,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到了變廢為寶,對資源進行二次利用,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通過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刺激消費。我們可以充分借鑒杭州的發展模式,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方法,讓綠色生態技術造福人類[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針對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可以充分參考上述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引入綠色技術和工藝,節約環境治理的成本,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保證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明玉. 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與環??萍?,2020,02(05):40-41.

[2] 劉昭弟,張春麗,羅芳林.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策略研究[J]. 內蒙古煤炭經濟,2020(13):89-90.

[3] 蘇麗,馬景順. 河北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對策研究[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23(01):17-22.

[4] 李華. 生態環境視角下環境污染治理對策解析[J]. 現代經濟信息,2020(10):32-33.

[5] 王傳貴.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策略[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6):121.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形成的前奏,科學實踐觀的提出和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創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而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與現代性困境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曲折和現代境遇。然而,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仍是現時代不可逾越的科學的環境哲學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自然觀;異化史觀;科學實踐觀;自然價值論

自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發生環境危機以來,對環境危機及其解決路徑的研究一直成為社會科學各領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之初便對資本主義的環境危機給予了重大的關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就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理路而言,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理論發展過程。

一、前奏: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史觀。這是馬克思利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異化”概念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根基的初步探討。雖然馬克思的異化史觀殘留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馬克思的異化史觀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勞動和人與勞動產品的四重異化關系及其矛盾之中,初步展示了異化史觀走向唯物史觀的科學路徑。而對于勞動實踐的關注,則成了科學實踐觀創立的直接前提??梢哉f,異化史觀下的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形成的前奏。

作為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初步探索,《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對私有制社會中異化勞動現象的分析,提出了人的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相統一的生存法則,指出人利用自然必須建立在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統一的規范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有意識的自由的生命體,必須和自然界實現和諧統一。人的身體是其生命存在的有機身體,人所實現的有機身體的生命循環是其生命得以存續的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而人所生存和憑借的自然乃是無機身體。它是人類生存中有機身體必須不斷與之交換能量的全部來源。當然,毋庸置疑的是,無機身體是人類通過勞動實踐這一社會中介獲得的。

雖然有機身體與無機身體的統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法則,但是這種統一并非完全是純粹形態的。在人類迄今為止的發展歷史中,人類有機身體與無機身體的統一或多或少伴隨著兩者的分離和對立。而矛盾甚或對抗的根源在于私有財產及其產生的異化勞動。雖然馬克思當時對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不平衡地位和作用未能做出科學的學理性分析,但是在兩者并駕齊驅而互不悖逆的理論分析框架之中,馬克思確實初步揭示了其產生的根源。一方面,資本所有者和富人為了自己的有機身體而對無機身體揮霍無度,這就造成了自然產品和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另一方面,由于被剝奪了無機身體,勞動者陷入了極度貧困。資本所造成的兩種現象是密切相關的。資本由于對自然的無節制的貪欲,完全扭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勞動者和自然界的關系因之異化了,而人的無機身體無論是對勞動者而言還是對資本所有者而言,都遭受了殘酷的踐踏。

然而,要實現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的統一,并非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斗爭的復雜過程,其間經歷著否定和肯定的多次重組與融合。而其基本的規范則是人利用自然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所謂內在尺度,指人類利用自然的價值需求。這是人類與其他物種在獲得無機身體上的共同的功利主義取向。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尺度,即外在尺度,是指實踐對象的物質本性。馬克思一直主張人類利用自然的雙尺度相統一的行為規范。這種統一內含著人性和物性、功利和責任、自我和外物的相統一的實踐法則,表明了人類實踐改造自然與動物利用自然的區別。

雖然在異化史觀中,馬克思通過人類生存的兩種身體和行為規范的兩種尺度的揭示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開拓路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馬克思的異化史觀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馬克思的異化史觀雖然在四個方面直陳資本主義條件下基于異化勞動的四種異化關系,但是資本主義異化關系的揭示并不必然昭示人與自然和解的科學路徑。究其原因,則是異化史觀的價值懸設主要并不根源于資本主義勞動實踐關系中的矛盾的闡釋,而在于人類之初生存狀況的思辨性玄想。當馬克思構想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是人實現了的自然主義與自然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相統一時,馬克思基于異化史觀的思辨性色彩是十分強烈和明顯的。而當馬克思進一步認定,在人的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人們都應當樹立和履踐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理念,培養自然主義的倫理品格之時,雖然這一思想直接指陳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核心宏旨,但是這一觀念的不現實性則是顯而易見的。它幾乎完全忽略了人類歷史發展中有機身體和無機身體相統一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它未能找到達致人與自然和解的科學的現實坦途。

在馬克思創立異化自然觀之時,恩格斯實質也開始了創立辯證自然觀的步伐。自1842年始,在英國曼徹斯特市經過大約三年的對工人群眾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實地考察,恩格斯于1844年底至1845年初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初步闡述了造成當時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污染的三大根源。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局限造成了人們對于可能破壞生態平衡以及導致環境污染的遠期行為后果缺乏認識。這是當時環境問題的認識根源。關于階級根源和社會根源,恩格斯一方面嚴厲譴責了資產階級的貪欲和唯利是圖;另一方面批評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對于生產行為的破壞性后果的漠視和淺見。恩格斯的這些觀點和馬克思的異化自然觀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創立的起點。

二、科學實踐觀的提出和人與自然和諧哲學思想的創立

異化史觀既無法廓清人與自然和解的障礙,又無法充當構建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根基,因此異化史觀必然為科學形態的世界觀根基所代替。這就是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提出。

對舊唯物主義而言,科學實踐觀強調對世界理解的實踐性,認為對象是實踐的對象,是實踐意義上的感性世界。這就彰顯了為舊唯物主義所忽略的主體能動性。關于唯心主義,科學實踐觀突出實踐世界的感性特質,徹底否定了關于實踐世界的非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妄想。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末尾,馬克思以革命家的昂揚奮進的姿態宣布了共產主義者的根本使命在于實現世界的革命化。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形成既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根基的奠定,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根基的建構。而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理念的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它主要表現為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和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

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首要范疇。唯物史觀認為世界有兩種關系,其一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其二為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這兩種關系是相互制約和不可分割的。就兩者的統一性而言,一方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是在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是以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其度量的尺度的。雖然這兩種關系存在著對立的一面,但是正如馬克思在人類生存的兩種身體關系中論述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必然只有在兩者總體一致時才能使人類獲得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否則,不可預知的后果只能是人類的自我毀滅。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實踐關系,其首當其沖的是勞動關系。而所謂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也正是首先從勞動范疇中發展起來的。唯物史觀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sup>[1]因此人們通過勞動滿足自身生存的物資資料生產構成了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而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的落腳點首先在于勞動實踐,這也是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立足點。

從勞動范疇切入,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實踐唯物主義觀點總結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歷史,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關系,而這種一致性展示了社會物質再生產中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統一。因此社會物質再生產的延續內涵著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發展。而在世界歷史觀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化自然觀也正是蘊藉于此。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是:(1)自然界是社會歷史生成的前提。(2)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人及其社會。(3)現實意義的世界乃是人化自然,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誕生的實踐世界。實踐世界不可等同于人與自然界的簡單相加,其特點也絕非人和自然特征的約同,而是在兩者相互關系中生成的整體性和一體化。(4)所謂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是實踐意義上的世界。這種實踐主要源自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它的實現在現實社會中必須憑借一定的社會形式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

既然人與自然和諧局面的形成根本上取決于社會生產方式的狀況,那么設計合理的社會生產方式便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所關注的焦點。然而關于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概念特別是生產力概念,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誤讀。這就是,在社會生產領域,存在著的僅僅只有一種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吨袊蟀倏迫珪?#8226;哲學卷》對生產力做出了這樣的定義:“生產力,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亦稱社會生產力?!薄掇o?!氛J為:“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边@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從直接或間接推動或作用于物質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當代世界存在著四種生產力。第一,生態資本形成的自然生產力推動自然物質生產。第二,社會資本形成的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物質生產,創造勞動價值。第三,人力資本形成的人口生產力推動人的生產。第四,知識資本形成的知識生產力推動知識生產。如此看來,經典哲學對生產力概念所做出的界定顯然難以涵蓋這四種類型,其所專注的僅僅只是社會生產力。即便使得大社會生產力在其廣義上囊括自然生產力、人口生產力和知識生產力,并使其生產力的實踐生成限定為社會形式意義上的社會生產力,因而社會生產力就取得了合理性的完備形態。那么當代社會所出現的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換取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面,不能不說是由于人們對生產力的誤讀,尤其是由于對自然生產力的忽視所造成的。因此,凸顯自然生產力,重新解讀和構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新概念體系,為解決當前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提供了可能。

只有生產力在其內涵上還其完整的面目,構建合理的生產方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可能的。另一個方面,人與自然形成和諧發展的局面還直接有賴于自然生產力決定的自然物質生產與社會物質生產協調關系的形成。在這里,社會物質生產并非是由社會生產力所唯一主導的生產。在廣義上,社會物質生產是上述四種生產力共同作用的社會性的實踐生成物,所以稱之為社會物質生產。社會物質生產固然要與自然物質生產保持協調性,但自然物質生產又決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生態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過程,而是指直接或間接作用于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過程。那些妨礙或有害于社會物質生產的顯然不能屬于自然物質生產。

人與自然和諧局面的形成雖然從根本上取決于社會生產方式的合理建構,但是也有賴于有效合理的社會政治制度。它表明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的現實生成是人們實踐系統的產物,而不是人類生活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的改善。

如果說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主要集中地從實踐生成的角度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那么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則獨具匠心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哲學的其他問題。

由于對自然科學廣博而又深入的了解,恩格斯首先在總結以往關于人類和自然關系認識成果的基礎上闡明了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生成的必然性。第一,自然界自身的運動演化并非非自然力量推動的結果。所謂“神力”、“上帝”等外在的唯心力量,純屬子虛烏有。因為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向人類生成的歷史圖畫。其次,自然界向人類生成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沖破了它的任何障礙。在物質由低級向高級的運行中,自然界的簡單的機械作用走向人類生命的運行,是自然發展不可逆轉的必然歸宿。由此可知,較之其他生物物種,作為自然運演的最高形式的生命運動,人類身上確實被賦予了更多的認知和主動干預自然的權利。

然而,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正是這一方面,在更為廣闊的宇宙生存的層面上規定了人類生存的有限性,決定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相濡以沫的發展局面。這就是人類生存的有條件性和暫時性。恩格斯指出,固然在宇宙演化的無限時間之內,自然向人類的生成是無條件的,必然的,但對人類所寓居的地球星體來說,人類的生成則是偶然的,是眾多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無論是地球的公轉和自傳,無論是地球周圍的大氣層,還是地球表面林林總總的動植物資源、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這些都構成了人類生命存續的有限空間和條件。因此,人類生存的不是一個永恒自存的空間。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和無限的時間之中,與其說它所生存的是有限的自為時空,不如說人類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尋求有限的存在之中的無限奇跡。否則,打破無限的時空中的有限鏈條,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意義將無所皈依。

其次,圍繞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宗旨,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論述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自然界無序運行中的人類生存。自然界整體運行中的有序性并不排除其局部子系統的無序性。對于人類生存的子系統而言,無論在何種意義上強調其實踐的獨立性,人類的生存都是地球生態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人類固然不能躲避子系統的自發性破壞所導致的災難,但卻能通過自我的行為調節來保持實踐對象系統在大系統中的穩定性和平衡性,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二,人類個體存在的暫時性及其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人類的社會存在總是以個體的存在為前提。然而,無論是個體存在還是社會存在都無法逃避其存在時間的暫時性。人類社會因而不可避免地只能在歷史相繼的系統中謀求其永恒意義。對于人類與自然和諧形態的最終確立,任何個人或群體都無法奢想這一任務的徹底完成,而只有在人類的無限延續之中明確其自身的定位,探求其應有的歷史意義。

三、突進與曲折: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和現代性困境

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產生以后就在世界范圍內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揮著重大作用。然而,與其他理論一樣,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必須時時刻刻經受著實踐的檢驗,而它的豐富與發展也離不開實踐的推動。在當代社會,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在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歷史進程中也面臨著兩大挑戰,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曲折,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現代境遇,即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與現代性困境。

人們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考察人們在與自然關系上的得失,首先必須考察人們對于自然的價值觀。長期以來,不少學人認為馬克思缺乏自然價值論的觀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認識上的偏差和環境污染及生態危機的發生。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是否構成了對自然價值論的否定呢?

應當承認,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礎。馬克思關于自然價值的觀點與他的剩余價值學說是緊密相關的。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中創造而為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剩余勞動是與必要勞動對立統一的,必要勞動是工人用來滿足本人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勞動。這樣,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就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從而成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建設了現代經濟,繁榮了當代社會,因而其積極意義和偉大貢獻是不容詆毀的。但是,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勞動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自然資源譬如水、河流、森林、礦產等,由于不是勞動產品,所以沒有價值。馬克思曾說:“自然力本身沒有價值。它們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但是,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自然力,而機器是有價值的,它本身是過去勞動的產物?!?sup>[2]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否忽略了自然價值呢?

首先,今天看來,認為自然力和自然資源沒有價值雖然是片面的,但是在當時卻具有實踐的合理性。在農業社會,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能力極為有限,自然界完全有能力完成對人類生活生產廢棄物的循環自凈。自工業革命開始,雖然機器大工業對自然的改造向著史無前例的深度開拓,但是人們只是因襲農業社會對待自然的態度,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加之人們“征服”“統治”自然的主客體二分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因此人類尚不可能在社會實踐意義的層面上實現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認可。人們社會生活的價值體系尚不能融合自然。因此,可以說,馬克思認為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產品故而沒有價值,乃是社會實踐尺度、社會價值尺度尚未完成對自然價值領域擴展的反映。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觀念里,自然雖沒有當時實踐達及意義上的價值尺度,卻具有不容忽視的財富尺度。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實際上最終已明確認定了自然價值。這是至為重要的。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物質生產是剩余勞動的基礎;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也深刻地闡述了作為財富源泉之一的自然界的價值意義。恩格斯指出:“政治經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物料,勞動把物料轉變為財富?!?sup>[3]馬克思也認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脑慈?,……只有一個人一開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作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sup>[4]當作為財富源泉之一的自然進入社會實踐領域并已為社會價值體系接納時,人們就會“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5]。這種尺度就是自然物身上與使用價值相伴而行的價值。如此,剩余價值學說所蘊藉的自然價值維度便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和確認。

在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現代境遇中,自然價值論對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誤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曲折,現代性困境則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不容回避的難題?,F代性在當代視域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無論現代性本身怎樣歧見紛呈,社會實踐卻是問題的真正癥結,也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最富有意義的向度。由于當代世界現代性的根本意義在于資本主義既無法走近傳統社會主義,又無法擺脫對其自身否定的困境。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理論視域中,就現代性而言,它應當包含兩層任務:其一為完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解;其二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解。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尤其是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便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時代課題。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明確宣告了自己的使命在于實現世界的革命化。而共產主義的成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解,二為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的和解。迄今為止,雖然蘇東劇變使得人與人的關系的和解因而也使得人與自然關系和解的歷史進程遭遇挫折,但是這僅僅是蘇東模式的失敗,而非馬克思主義的失敗,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中的一時的曲折,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的徹底失敗。既然人與人的和解和人與自然的和解又是密切相關的,兩者之間互相制約,互為前提,那么在人類對自然的實踐改造能力已較以往大為發達的今天,反思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人與人的和解尤其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的革命方案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以剩余價值為武器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不可擺脫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雖然表現為生產的無限擴大化和資本主義的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但是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視角來看,它實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人與自然之間的無法擺脫的矛盾。馬克思在他的經濟學著作中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的雙重路徑的批判實際上也是人與自然矛盾的展開。其路徑之一為資本主義絕對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和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生產的本質之間的矛盾;路徑之二為生產力和消費力之間的矛盾。馬克思寄希望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激化,實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來促成人與人之間和解的歷史進程的加速,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和解來改變人與自然的對抗的局面。雖然馬克思的設想,特別是他懸設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現實的實踐相去甚遠,且馬克思的環境哲學解構方案難免具有空想的成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解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解的辯證統一的思想卻是當今的環境哲學的發展無法回避的必然維度。顯而易見,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實現工人從資本奴役下的解放將仍然是人與自然實現和解的根本途徑。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完全可以擔當與當下實踐對話的歷史任務。而正是這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在當代環境哲學發展中的獨特的話語地位。

因此,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6]。這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召喚。馬克思設計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的三位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解的未來圖景仍然是當代環境哲學和現代性發展不可逾越的理論境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責任編輯 朱凱)

Generation Ground and Modern Circumstances of Marxist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YU Guofeng

( Philosophy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Key words: Marxist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natural view; alienated conception of history; scientific practice view; nature values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2、國際油價波動的歷程、影響和走勢

3、石油企業構建標準化管理體系淺析

4、土著居民與油氣行業的責任

5、在荒漠中筑起綠色的城

6、油田井下作業技術現狀及發展探究

7、利用初中化學教材 積極開展環保教育

8、石油化工中加氫精制技術的應用

9、石油企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10、談弱勢資源形勢下新專業圖書的選題開發

11、淺談海洋石油平臺污水的處理技術

12、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

13、油品儲運過程中油氣揮發問題的研究

14、環境責任的可持續性投資決策分析

15、低碳經濟是保障石油生態安全的現實選擇

16、技術進步對二氧化碳減排效應影響研究

17、海洋石油開發法律體系完善芻議

18、石油生物脫硫技術的工業化

19、化工工藝與石油煉制的探討

20、培育中國石油文化提升國際競爭力

21、淺談海上導管架拆除工程

22、淺析西部石油工業發展中的突出矛盾與應對措施

23、利用化學課滲透環保知識的策略

24、淺析鉆井平臺油污損害賠償立法的完善

25、對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進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思考與建議

26、石油機械熱處理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

27、X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28、水平井鉆井技術在石油開發中的應用

29、全國深入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等

30、石油院校公共必修課《石油工業概論》的教學現狀及對策

31、“走出去”與世界共贏

32、中央文獻出版社等提供872種可供書目

33、巴州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4、淺談生物化工的發展現狀及應用

35、山東省東營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估

36、我國石油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7、水中石油類物質檢測空白值高的影響因素

38、國際石油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39、節約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40、針對采油工藝新技術以及應用的分析

41、淺談石油管道施工成本控制方向

42、油田化學品技術的創新

43、克拉瑪依市建立區域生態環保大數據中心問題研究

44、論質量管理是企業的生命

45、玉門工業遺產整體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

46、海洋石油污染應急制度的完善

47、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

48、石油工業環境保護的法制現狀及改進措施

49、淺析稠油熱采注汽鍋爐節能減排措施

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煤炭資源開發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對當地百姓的脫貧貢獻甚微。造成當地干部群眾心理不平衡,抵制情緒嚴重,給項目環評工作順利開展產生負面影響,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在項目環評的公眾參與中應該采取的措施,以便使項目得到當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關鍵詞:煤炭;環評;公眾參與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近幾年,我國的煤炭開發強度越來越大,相應的煤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煤炭開發建設項目產生的環境影響有污染的、生態的和社會經濟的。對不同的煤礦建設項目而言,環境影響的主要問題不同,就普遍情況而言,一般煤礦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由于地下開采的采煤沉陷區、露天礦的采掘場和排土場,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重,直接影響到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反映了煤炭開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行業特點和主要環境問題。

“公眾參與”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社會群眾、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其權利義務范圍內有目的的社會行動。環評中的公眾參與是建設單位或環評單位同公眾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項目能夠被公眾充分認可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對公眾利益構成危害或威脅,以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通過公眾參與程序,可使項目影響區的公眾能及時了解關于環境影響問題的信息,有機會通過正常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愿望,對建設方案的決策和順利實施是非常關鍵的。了解公眾關注的保護目標或公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使敏感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傊?,環評過程中實施公眾參與可提高環評的有效性,從而最大限度發揮項目的綜合和長遠效益。

為推進和規范環境影響評價活動中的公眾參與,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行政許可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等法律和法規性文件,國家環??偩殖雠_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該辦法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對公眾參與提出嚴格的規定和程序。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過程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或重新審核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過程中,應當依照規定,公開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信息,征求公眾意見,按照國家規定應當征求公眾意見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沒有公眾參與篇章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受理。在項目環評與審批過程中,國家已把公眾參與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由于煤礦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惡化而導致影響當地百姓的生存環境,因此建設單位和環評單位在煤礦開發項目環評過程中,應該對公眾參與引起高度重視,否則由于公眾參與環節出現問題而影響項目審批。

筆者查閱有關資料發現,伴隨著煤炭資源開發的巨大推動,我國一些煤炭資源富集地區的GDP和財政收入連年迅猛增長。然而由于分配環節的畸型扭曲,當地多數百姓不僅無法從中受益,反而受累于因開發導致的各種生態災難而日益貧困。例如:陜西省神木縣王花疙瘩村昔日河水豐盈,百姓殷實。幾年前卻由于煤礦開采,以前賴以澆地的王花疙瘩河因開采塌陷而干涸。目前全村40多畝水澆地變成了荒地,山地更是有一半左右“只長草,不長糧”村民反映說如今水地變成了旱地,旱地變成了牧地,牧地又不讓散養?,F在一年只能收入1000多斤糧,根本不夠吃。地養不了人了,村民只能外出,男的到建筑隊打小工,女的撿破爛,不少人舉家搬遷。有關記者在陜西揄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富煤地區調查也發現:這些受資源開發拉動財政實力迅速增強的地區,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財政窮百姓現象”。

陜西省榆林市是世界少有的礦產富集區,全市原煤、天然氣、原油等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占全國總量30%。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煤炭探明儲量約占全國的1/6。近年資源開發使當地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但脫貧速度遠遠滯后。榆林市財政收入過去5年翻了近3番,2005年達到67億元,排全省第三。但這個財政大市12個縣市區有1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還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全省最多。

神木縣去年產原煤8200多萬噸,是全國產煤第一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位居陜西省第一名,財政收入高達19.8億元。但是這個縣仍有貧困人口12萬人,占全省總人數的1/3左右。

2005年,鄂爾多斯市財政收入突破90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43%,其中東勝區、準格爾旗財政收入突破28億元,分居內蒙古101個旗縣區的第一、第二名。然而8個旗縣也都是國家或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準格爾旗是我國西部地區3個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旗縣之一,卻長期難以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窮帽子”。準格爾旗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說:“準格爾旗城里燈紅酒綠,農村卻很凄涼,不通車、不通電、點柴油燈的很多。有些地方村民們吃的是旱井貯存的雨雪水,有的甚至連旱井水也吃不上,到十多公里外拉水、花錢買水?!备毁Y源、富財政,為什么大量貧窮百姓無法從滾滾而來的資源中迅速擺脫貧困呢?

榆林市資源開發形成的收益主要被企業和上級財政拿走了。榆林市67億元的財政收入中,地方財政收入只占23.8億元,2/3都上繳給中央和省級財政了?!币詼矢駹柶鞛槔?,2005年全旗的財政收入是28.8億元,但是可用財力為不到13億元。陜西省府谷縣2005年財政總收入為5.84億元,但地方財政收入僅占總收入的23%,僅是“吃飯財政”。調查發現;財稅分配體制有其不合理的成分,每噸煤的純利潤在80—120元左右,但對縣財政的貢獻僅為五塊錢。煤炭價格近幾年漲了10倍,但是在煤炭采空區,一些大型煤礦的補償仍然是幾年前的每噸0.2元的水平,相當于利潤的1/500給了老百姓。

由于占到開采量一半左右的大型的天然氣和煤炭企業均為中央企業,其注冊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根據現行稅收政策,其所應交的地方稅種大都交給了注冊地。資源的轉移導致了稅收的轉移,這使區域間的不合理利益分配進一步加劇。煤炭等資源開發造就了一大批富人,當地有的礦老板一天的消費就有二三十萬元,當地貧困農民一輩子都掙不來。有的什么也沒干,僅靠轉讓煤炭開采權就能成為千萬、億萬富翁。但在一些貧困村,六七歲的兒童要到十幾里外的學校寄宿,許多村子在山區吃水難,大旱期間每擔甚至賣到五六元,還有不少村莊尚未通電。在有的產煤區,竟出現了農民燒不起煤上山砍柴燒的辛酸景象。

在西部一些富煤地區,資源開發不但沒有使當地百姓迅速脫貧致富,反而正在制造許多生態危機和隱患。

椐榆林市環保部門介紹,僅神木、府谷兩個產煤大縣32平方公里、4.2萬畝農田嚴重減產或無法耕種;十多條河流斷流,許多村莊出現水危機,有的要到十幾里外拉水,有的則要以每噸3—6元的高價買水。資源開發還導致當地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河流、水庫、湖泊滲漏嚴重。

在神木縣,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大規模綜合機械化開采的3個大礦形成采空塌陷面積24.72平方公里,已經造成大量村莊不同程度受災,損壞房屋千余間,損壞水澆地、旱地和林地3萬多畝。神木縣中雞鎮李家畔二組因為地表塌陷,房屋全部裂縫,雖然進行了搬遷安置,但是由于補償款與新建房屋所需資金差距較大,百姓無力承受,只好外出流浪,部分老弱病殘依然住在采空區危房中,有的只好住在簡易木棚里,學齡兒童輟學在家,個別群眾債臺高筑。因為采煤,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上灣村現在連水源地都塌陷了,未及搬遷的村民吃水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去馱。

資源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引發了大量社會矛盾。在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召鎮3個行政村,2005年6月村民為了讓村組織帶著大家一起爭礦,推選出罷免委員會,依法啟動罷免程序,罷免了原來的村委會、隨后又改選原來的村支部,選出支持爭礦、上訪的新“帶頭人”。新班子最大的任務就是以村組織的名義四處上訪。

有報道說準格爾召鎮碾房塔村集體原來有4座煤礦,2004年被鄉政府和原村支書賣給別人。煤礦轉了幾道手,經手的就發了大財,可俺農民一分錢也見不到。從2005年3月份至今,村里人的精力幾乎全用在上訪告狀上。村民們說:“上訪是因為日子過的太苦了,除了幾畝旱地上種點玉米、雜糧,幾乎沒啥收入,往往大病等死,小病借債”。

另一個“上訪村”哈拉慶村的村民說:“村民和原村主任商量,只要他帶大家上訪,我們就擁護他。但他和礦主一個鼻孔出氣?!备尨迕駛兩鷼獾氖?,原村委會、村支部還經常通過組織手段,以不蓋公章等手段干擾群眾“要礦”。最讓鎮里頭疼的是,這幾個村不再像過去偷偷摸摸私下里串聯,而是以組織的名義開會商議上訪的事宜。

2005年“五一”和“十一”,陜西省神木縣麻家塔鄉10個村的上千村民,為當地一個煤礦的權屬問題聯合在一起上訪。神木縣信訪局部門介紹說,近年來煤炭的高利潤、礦主的高收入與當地群眾貧困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兩極分化嚴重,群企矛盾激化,這些問題十分棘手,往往暫時息訪,但過去不久又會接著鬧,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陜西省府谷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說:“我們引進中央、省里的大企業來開發資源,原希望‘引進一個企業,致富一方百姓’,可現在的結果卻是‘引進一個企業,污染一方環境,擾亂一方治安、破壞一方資源,傷害一方百姓’!”神木縣中雞鎮高家畔村的2800多畝固耕地、3500多畝草地大都荒蕪,長滿了荒草,隨風搖曳,一片荒涼。塌陷區裂縫,最寬的有兩米,前前后后掉進去十幾頭牲口?,F在礦上以開采每噸煤2毛錢的標準給補償費,但今后煤采完了,補償費就不再給了,群眾不知該如何生活。

從經濟上看,資源開發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對當地百姓的脫貧貢獻甚微。造成當地干部群眾心理不平衡,對構建和諧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通過透視富煤地區環境惡化百姓貧窮的現象,我們不難想象,當地群眾的不滿情緒可以借助公眾參與的機會反映出來,這樣就會給我們的環評工作帶來阻力。在環評的公眾參與過程中,如何能得到公眾對煤礦開發項目的認可,使環評工作順利進行,我們應該分析富煤地區環境惡化百姓貧窮的真實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在公眾參與中采取措施。通過上述現象分析其原因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1、資源開采區財政分配和資源稅的稅收分成比例不合理,導致縣級敗政收入低。當前的資源稅收分成體制,使當地縣級財政無力進行扶貧攻堅、鞏固義務教育、建立針對農民的公共衛生體系等。當前由于考慮到安全生產因素和規模效益等原因,國家鼓勵中央和省級大型企業積級參與資源開發,但是這些企業的注冊地往往在省會城市,這樣又拿走了相當部分的地方稅種;2、生態補償制度不健全,由于煤礦開采誘發的大量的山體崩裂、地表塌陷、水源滲漏等自然災害,當地政府無法籌措到必要的生態治理恢復費用;3、當前煤炭資源開發沒有統籌規劃以及與當地經濟持續發展關聯度小,甚致隔離開發方式。這表現在煤炭開發者主要是大企業或外來投資者,由于大企業機械化程度高,大企業不情愿吸收當地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到企業就業。

以上原因道出了煤炭開發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不能使當地百姓脫貧,又不能使當地惡化的環境得到及時有效的恢復,致使當地干部群眾產生低制情緒。了解了原因,在環評公眾參與過程中,環評單位與建設單位密切配合,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以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設單位或環評單位可以采取各種形式發布關于煤炭開發項目信息公告。公告內容除了項目工程概況及主要環境問題外,還要特別強調關于生態補償的承諾以及建設單位對當地百姓生活的關注。就煤炭項目而言,在發布信息公告、公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簡本后,建設單位或環評單位應該舉辦座談會或聽證會,公開證求公眾意見。參會人員除了當地干部群眾外。還應有當地政府、財政、稅務、國土資源、農業、水利等部門負責人參加。在征求公眾意見的會議上,當地政府、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應該向參會的干部群眾解釋當前我國的生態補償制度,財政分配體制及資源稅收分成比例等情況,讓當地群眾有所了解。政府應該說明從礦區開發開始,就要重視由于資源開發導致的生態災難,將生態治理、塌陷補償等費用,在生產、銷售中統一提取,進入成本,專項使用。建設單位應表示本企業技術含量低的崗位盡力吸收當地農民,千方百計提高當地農民收入。

在項目環評的公眾參與過程中,政府和建設單位采取上述表示或承諾,筆者認為,當地干部群眾會表示理解,這樣有利于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審批。

參考文獻:

[1]《環境經濟》總第31期“透視富煤地區環境惡化百姓貧窮”

[2]《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

上一篇: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下一篇:大學生保護環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