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

2023-03-20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公路 環境 影響 評價

中固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的設計和施工,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在公路選線、確定橋梁位置、綜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消除和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從設計階段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概述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必須在主體工程設計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是指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林區等區域內經過的公路,因對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特殊要求,故應根據所經地帶的特征和要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公路環境保護設計應以防為主,在工程設計開始即從主觀上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通過設計上的努力,達到避免引起環境破壞、污染進而保護環境的目的。以防為主是主觀活動,也是最經濟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公路環境保護設施主要指為降低交通噪聲而設置的聲屏障,管理、服務區中污水處理池,隧道通風、除塵設施等,其設計應根據預測交通量分析確定。隨著交通量的增長及公路使用時間的推移,公路改建或設施的維修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路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年限應與公路遠景設計年限一致。公路工程線長面廣,對環境的影響自然不可忽視。但工程設計應妥善處理好主體工程與環保措施間的關系,盡可能從路線方案、指標的運用上合理取舍,而不過多地依賴環境保護設施來彌補。當公路工程對局部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時,應進行主體工程方案與采取環保措施間的多方案比選。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投資劃分原則系依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制定。公路設計主體工程設施(如橋涵等)、防護工程設施(如擋土墻等)等多兼有環境保護功能,與環境保護要求一致,但從我國公路設計的實際情況出發,均計入主體工程投資中。

二、公路環境保護的內容及任務

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公路建設中環境保護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生態破壞;2.防治環境污染。具體的講,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對各種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破壞,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公路建設與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三、公路環保措施

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環保工作的重點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2.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3.招投標階段:在合同書中納入環境保護條款;4.施工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及監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環境后評價;6.營運期:進行環保設施維護及處理環境問題投訴。

四、公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一)公路環境影響評價需抓住的一些特點

1.環境評價工作有完整的法規體系指導,這樣評價內容和程序都有法可依;2.環境評價從可行性研究一直延續到設計階段,周期要較長,時間要充裕,需有效地保證針對各個設計階段評價深度的不斷進展,為工程的環境設計提供參考意見;3.環境部門負責人的意見要能充分體現在設計中,使公路工程環境設計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環境評價建議和環境工程設計能得到落實:4.要定期寫環境評價報告書,并向社會公布,征求各種意見;5.評價內容方面,要突出重點,對公路的自然生態影響評價事無巨細,環境噪聲評價也要細致入微地考慮進去。

(二)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預測并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并反饋于設計,以減輕和補償公路建設項目活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公路建設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路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為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它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

五、結束語

公路建設在一方面滿足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可通過嚴謹設計、改進施工工藝、合理安排建設工期、采用新材料、開發新工藝、綠化公路等措施來改善。此外,這還是一項系統性、全球性工程,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一方面可以正確、合理量化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從而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有效的約束和禁止,以達到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為實現交通部“十五”交通環境保護發展要求的目標,我們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林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現狀;保護對策

引言

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日益嚴重,出現了全球變暖、森林退化等多種生態危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這些問題被逐漸凸顯出來,也逐漸引起了人們重視,產生了生態文明觀念。在所有的自然資源中,水資源的重要性尤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嚴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持續惡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水資源的相關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保護現狀

1、隨意引進外來樹種

眾所周知,開發森林資源時,所引入的樹種應當適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要經過相關的生態試驗,這樣才可以保障樹種的正常生長。但是,部分地區在森林資源開發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時,會出現不經過生態試驗驗證,便隨意引入外來樹種的情況,這也導致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無法獲得保障,進而影響著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2、森林撫育會影響到生態環境

在實際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時,會將林下灌木以及枝杈進行修剪,然后噴灑一些化學藥劑,從而實現殺蟲、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種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清除枝杈時會減少森林的郁閉度,直接對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造成破壞,對整體的生物鏈造成影響。而除草會對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讓土地對水分的需求無法滿足。另外,各種藥劑的大量噴施,雖然能夠將害蟲、病害殺滅,但是也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

3、大樹移植影響到生態環境

最近幾年,我國十分流行大樹移植,且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也時常會用到大樹移植。大樹移植不但在技術上較為復雜,投入的建設資金也比較多,在生態保護的視角上看,更是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大樹移植通常要將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樹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為水土不服的情況,且樹木年齡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長較慢,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較好的生態保護作用。

4、森林資源短缺

對于森林資源短缺這一現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時間積累而來的,這也與森林管理不合格、林業建設不夠積極、缺乏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直接對生態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3]。

5、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尚未完善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家逐漸重視起環境保護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仍然有些遲緩。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業發展建設過程中缺失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為無法全面遏制,最終影響到森林資源的合理應用,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

二、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在這其中森林資源的保護尤為關鍵。森林中涵蓋著多種類型的動植物資源,這也使得人們的生活、生存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支持。加強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還會為群眾生存提供良好條件。對此,應完善、健全相關執法部門的制度體系,以此保障生態環境系統獲得良好保障,讓林業發展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同進步。另外,還要積極展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完成區域之內的生態環境治理。此外,在開展這一工作時,還要全面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防止隨意采伐樹木的情況,最終讓生態環境獲得更為有效的保護。

2、強化對于天然林的保護

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而言,區內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區森林總面積的70%,主要樹種為山楊、樺樹、落葉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數量少之又少,比較珍稀。天然林中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木材資源,所以要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工作。開展天然林保護工作,不但會讓珍稀木材獲得良好保護,同時也會讓動植物在穩定的環境中生存。積極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會切實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加快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

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對林業的保護力度,對于亂砍濫伐的現象進行嚴厲懲處和治理,避免過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夠自然恢復,就要充分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避免過度干預。堅持這一原則是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相關部門的相關人員應該對其重視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人工干預和自然結合起來,適當進行改善,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

在林業發展建設中,應當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掌握人才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從而促進林業的發展。在一些較為艱苦的地區,比如說新疆,當地政府應該提升該地人員的福利政策,給他們提供安家費等,并且給他們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留在新疆。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可以為林業發展建設提供一定的技術保障,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進行完善相關法規

當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維護生態的方式。為了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當地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規,對于那些破壞林業環境的人員,一經查處必須給予嚴懲。當地政府應當設置林業保護部門,這一部門的人員應該定期對林業發展建設的具體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如果發現了違法違規行為,應該立即進行整治。對于所設立的林業保護部門,應該完善其責任制度及相應的獎懲制度,促進他們的積極性。

6、維護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均衡

林業發展建設會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各種效益之間也處于相互依存的聯系。對此,在實際展開工作時,需要按照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態,讓地區經濟發展擁有較好的環境,體現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均衡性。千萬不可以單一的創建生態環境,而忽視了林業經濟的增長。在強而有力的經濟支持之下,生態環境保護會更加便捷。所以,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將生態經濟效益均衡發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得林業建設的經濟結果獲得調整。另外,還需要把市場需求當作導向,開發出各種類型的新產品,以此加速當地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利用林業資源獲取經濟效益。最后,在優化、調整林產品結構時,應積極展開木材商品的開發,讓森林產業鏈越來越完整,最終使得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可以站住腳跟,形成全新的產業發展形勢,促進林業發展與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地大物博,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一定要做好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而對于一些地區,其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有待開發,這時要強化林業建設工作,解決森林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的情況。對此,有關部門要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強化對生態的保護,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而加速地區的林業建設速度。

參考文獻

[1]趙濤,劉宏.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關系探析[J].現代園藝,2020,43(24):171-172.

[2]王軍,高志文.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10):145-146.

[3]徐滿紅.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J].鄉村科技,2020,11(30):87-88.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些年,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同時每年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空氣污染嚴重且生態環境被大面積破壞。而我國林業也在許多方面的制約下止步不前,當下必須要對林業生態修復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給予充分認識。從林業生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入手,針對實際問題提出相關解決策略,使之能更好地推進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林業;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策略

人類社會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需要將自然資源作為重要保障與有力支撐,只有遵循和諧共生的發展關系,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良好發展。假如一味索取自然資源,終有一日會使這些資源面臨枯竭態勢。林業資源的生長周期較長,同時恢復速度非常緩慢,假如大量消耗林業資源,就會導致整個環境被嚴重污染且水土流失嚴重?;诖?,要充分重視環境保護與林業生態修復工作,使人與自然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

1   林業生態資源發展現狀

1.1   負面效應嚴重

在自然領域,一直將林業資源歸納為可再生資源,其修復能力極強且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情況中,林業生態環境卻受到經濟迅猛發展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大氣污染非常嚴重,大規模土地出現荒漠化,頻繁發生沙塵暴、霧霾等惡劣天氣。同時,我國根本沒有規劃好林業資源方面的主要工作,甚至會在某些時候采用資源掠奪型經濟發展方式,因此林業生態環境發展現況不是很樂觀。

1.2   森林資源質量大幅度下降

在林區附近生活的有些農民思想意識較落后,認為對森林資源可以毫無限度地索取。因此,某些人就將森林作為生活開支的主要來源,即將這些天然生態資源用于工業生產或農村日常生活。因此,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在整個生態環境中森林所起的重要性。許多森林資源被無端占用或被毫無限制地濫用開發,而且部分林區還被強制開墾成用于牲畜養殖的牧場或農田。此外,有些農戶始終將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的追求目標,根本不顧及生態資源而私自對森林進行破壞性地開采,導致我國森林資源質量大幅度下降[1]。

1.3   不注重對森林資源的必要保護

由于對林業資源進行頻繁開發,一些人為了發家致富將森林資源作為提供穩定經濟效益的基礎,而在森林中種植大量的靈芝、木耳等菌類藥材。在種植過程中,為了能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而將一些天然樹木進行肆意砍伐,致使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小。同時,不論是加工茶葉還是加工菌類藥材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因此森林被砍伐得更加嚴重。部分人根本不注重對建設經濟林地的資源保護工作,有些人打著二次開發的幌子對林地進行無端破壞,全墾式的開采方式造成過多水土流失。

2   林業生態資源環境存在的具體問題

2.1   資源浪費嚴重

在建設林業生態環境時,必須有完善的體系作為有力支撐。然而,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絕大部分地方的基層管理部門都沒有對林業生態建設給予足夠重視,不僅投入的資金非常少,而且用于新建成林區后期管理的維護資金也較少,這些經費根本不能在后期維護工作中順利進行。同時,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國家相關政府部門也沒有給予較多的技術投入,因此技術含量低等問題愈加凸顯,資源浪費嚴重的現象同時并存[2]。

2.2   對林業生態建設質量把控不夠嚴格

近些年我國雖然提高了對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但是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的成效卻不夠顯著。而且,林業生態建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某些地方如果出現洪災或者干旱天氣時,就會對林業建設造成一定制約。同時,近些年也出現多起森林大火的現象,更是阻礙了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保護修復技術較低

部分林業部門在對林業生態進行保護修復過程中,不能充分運用一些較先進的科技技術,只能采用較傳統低效的方法進行修復。同時,部分工作人員根本不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與工作意識,只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一些較簡單的設備進行充分運用,不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最終阻礙林業生態修復的進程。

3   完善林業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具體策略

3.1   建立公益林業生態修復基地

如果想促使林業生態得到不斷修復并逐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就需要建立非常完善的公益林業生態修復基地。例如,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推動下,應不斷加快對林業生態修復基地的建設,尤其是國營農場的建設工作,對老殘林的更新改造也要不斷提升,逐步使得林木采伐程序更加規范化、合理化,逐步賦予林業部門更多管理職責,以此提升林業生態服務功能。

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在建設公益林業生態修復基地過程中,堅持合作共贏機制與促使工藝修復效果初步顯現等原則,進行統一部署并依據修復規劃規?;陌l展方案對整個生態修復工作進行科學制定。同時,將一些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花草樹木在植被進行修復的過程中,依據相關地域特點進行科學管理,從而為經濟發展和旅游景觀提供支持。

相關職能部門要不斷加強對涉林相關案件的重視力度,采用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手段對破壞環境資源的行為給予嚴厲打擊。例如個人為了私利對公益性林業資源進行肆意破壞,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合理補植,而且需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嚴厲懲罰。同時,采用合理手段打通檢察公益訴訟職能,讓毀壞林業生態的人為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

3.2   采用科學合理分工,修復林業生態環境

在建立公益性林業生態修復基地之后,要采用科學合理的分工方法,促使林業生態修復保護更加牢固。相關職能部門還要不斷梳理整合林業生態修復工程的管理機制,杜絕以往各自為政、分工實施的局面,從而更好地修復林業生態環境[3]。

例如,對林業生態修復工程要依據大部制的改革框架合理進行,既要對林業生態修復工程的交叉重疊問題給予充分關注,還要對生態修復效果等問題進行重復計算,對修復項目資金要依據區域規劃進行合理整合,從而提高質量。

在整合林業生態修復項目之后,還要對相關生態環境進行合理改善,對各職能部門的具體任務分工進行合理細化。遵循四邊復綠行動規劃,將村邊、路邊、水邊、城邊的造林綠化作為重點,充分利用合理的補植補造技術、科學人工造林手段以及更新改造技術,逐步加大對環境綠化美化的力度。要大幅度提升對當前天然保護區以及自然保護區的現代化建設管理水平,依據現代化建設理念對整個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進行深入推動,促使天然林資源管護責任不斷完善落實,對相關的森林巡護作業要認真執行,從而使生物多樣性水平得到合理提升。

3.3   堅持自然恢復方針和保護優先策略

若想在建設林業生態修復事業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堅持自然恢復方針并堅持保護優先策略,對多代萌芽林以及天然次生林等低質林進行持續性改造[4]。

例如,要促使自然恢復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加大對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力度,讓整個林業環境得到有效發展。還要充分考慮人口城鎮化發展進程,在某些地區若想恢復植被,只要采取封山禁牧這一項措施即可。為了確保植被恢復效果顯著,在適當時可以將有效的監控評估手段作為必要輔助,不斷健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全國土地數據庫,同時要動態監測自然修復與工程措施修復林業生態系統的區位差異性,從而有效制訂整個林業生態的修復方案。加速林業生態修復事業發展。

將區域電子政務云計算中心作為主要依托,不斷整合區域林業信息化的工作內容,規范林業生態恢復信息化的建設標準,促進整個林業生態修復監測走向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局面,以此形成林業生態智能化的修復管理平臺。

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在整個智能化林業生態修復監督管理平臺運行的過程中,充分依據黨中央頒發的相關規定制度,加大對某些工作落實不力單位的檢查力度。積極傳播正面報道與典型案例,將新媒體技術作為主要的宣傳手段,以此促使整個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發展,不斷引導民眾廣泛參與到林業生態環境的維護監督中[5]。

綜上所述,我國的環境保護與整個林業生態修復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只有不斷夯實林業生態修復工作,才能促進其順利開展。在進行林業生態修復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地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而且要在具體開發過程中積極運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化開發,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 1 ] 張曉飛.試析林業生態系統的恢復及重建[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4):122.

[ 2 ] 魯敏,劉敏,程潔,等.濟南南部山區生態修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7(5):21-23.

[ 3 ] 盧彩訓,宋秋平.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科技世界,2013(27):341-343.

[ 4 ] 李朝洪,趙曉紅.關于中國林業生態建設的思考[J].林業經濟,2018(5):268.

[ 5 ] 杜輝.論述林業生態修復現狀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9(4):122.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道家道教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生態倫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觀念,以及珍視生命、尊重平等的價值觀等具有極其重要的現代生態學意義。

關鍵詞:道家道教;生態環境;天人合一;生態倫理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道家道教思想,雖然沒有直接對生態環保問題進行專門性的探討,但從其理智妥善地處理人與自然的復雜關系所形成的環境潛意識中,人們驚訝地發現,長期受到忽視的道家道教文化中卻蘊含著極其廣博而又深刻的生態倫理智慧,與現代生態學理論相比,有許多共通和契合之處。這不僅為豐富和發展當代生態學理論提供傳統資源創造了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對普遍存在于全球的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新的可能性。

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馬世駿先生基于系統科學的理論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科學?!本C合一個多世紀的生態學研究史,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機理的學科?!?/p>

長期以來尤其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觀念導致人們對自然進行了過度開采,甚至成為掠奪,由此導致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日益陷入混亂。同時高度發展的工業生產等領域所排放的廢物,嚴重打亂了生態系統的有機循環,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資源開發規模的不斷增長,加劇了生態系統的失衡,造成了人類居住環境的污染、自然資源的破壞與枯竭,影響到了人類生存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維系。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正日益成為威脅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的產生根源于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本的對待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因此,這一問題的控制和“根本”解決,都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

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只注意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結果引起了資源破壞、環境惡化的后果?,F代生態學則結合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生態過程的影響,從對純自然的研究過渡到對自然一經濟一社會復合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中以尋求生態系統合理性機制來為生態系統恢復和維護提供科學依據,注重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動態機制的研究,注重對提高生態系統生產力和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研究,并把生態規劃、生態設計與系統管理的原理結合起來,為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提供正確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

重建生態系統,是一個綜合的也是長期的過程,其中人文的參與必不可少。歷史傳統的文化、文明資源是我們重建人類家園的基礎和動力,某種意義上還是我們必須時時回歸其身,汲取有益營養的源泉。道家道教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完整的理論體系,是理應成為生態重建活動中非常值得關注和參照的對象。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我們遭到了自然的懲罰和報復,人們逐漸認識到,雖然人類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夠勉強擺脫自然控制的一種生物,但還遠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也遠不能依靠人類科技的力量來取代自然系統的功能。正如日本池田大作先生所言,“在現代,滅絕人類生存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災”。對此,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先生指出,要對付人類自身因科技力量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惡果,需要的不僅是智力行為,更重要的是需要倫理行為;科學被善用還是惡用的問題不能靠科學本身來解決。所以,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運用政治、經濟、倫理道德、教育、法律、宗教文化中的有益資源等各種手段進行綜合調整。在具體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指導和制度建設方面,特別從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現狀來看,最重要的不是科學技術問題,甚至也不是單純的立法問題。許多先進的科技手段得不到合理運用,許多既有的法律、法規得不到嚴格實施和尊重、遵從,使得我們不得不去深入地挖掘其深刻的社會道德和倫理根源,去“追問”、研究我們國家乃至東方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和宗教思維方式的特點和意義?,F代生態學把人類自身納入生命系統之中,重點研究人類和環境這對矛盾體,通過人類的社會行為,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自我克制地把人類活動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原理指導社會實踐,使環境永遠成為人類社會持續、協調、穩定發展的良好支持和保證。無論從倫理價值基礎還是從方法論意義上,道家、道教思想都有著和現代生態學原理相通、相契合之處。

現代生態倫理學認為,人與自然物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并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這種整體思維方式和整體觀在道家、道教典籍中是反復強調的?!独献印氛f,“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不僅如此,道家還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苯沂玖苏麄€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衍規律?!暗馈庇滞ㄟ^“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間這些包羅萬象的事物的屬性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法自然”。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無為,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

道教繼承了道家道生萬物、無人同源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特征?!暗罒o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在道教看來,天地人等宇宙萬物不僅是個有機的統—體,而且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有著共同的本源和法則,所謂“道通為一”。不僅如此,道教認為,人類與萬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人類不能離開天地萬物而存在,從而形成了一種生態整體意識,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上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長安也?!痹诖嘶A上,道教還強調要認識和把握自然本性和運行規律,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若違背自然,則導致“妄作,兇”;若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宇宙的規律,則可以“天人合發,萬變定基”,達到人與萬物的和諧共生之美。在道教看來,天人合—是指人與自然的融會貫通,作為主體的人應效法天地之道,既熱愛自然,又向自然虛心學習;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體驗融自然之樂。

道家道教的整體觀和“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與現代西方生態倫理思潮中的深層生態學、自然價值論等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現代生態倫理學是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人類無限制地利用和剝削自然,最終遭受自然環境帶來的災難性惡果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反思和矯正。盡管它對人與自然的生態規律做出

了比較深刻的闡述,但是“它完全繼承了西方近代科學分析的理性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單純以理性的分析整合為據?!币虼?,現代西方生態倫理學無法真正擺脫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也就無法真正得出人在自然中的真切感受,更無法真正領悟天人相融的精神體驗,當然在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也就不能真正內化于心,從而真正建構起環保的內省意識和自覺行動。在這一方面,道家道教重視直覺體悟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也許恰好能彌補西方哲學思維的偏頗。我們認為,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整體意識作為人們生存實踐的經驗體悟和哲學以及宗教上的理解,不僅包含著農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智慧,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獨特而重大的生態倫理意義。

在道家道教的具體行為觀念上,也不同程度地顯示了與生態環境思想的緊密聯系。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個最大的特點便是表現在對生命的關懷上,強調要以仁愛之心來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處在一個相互平等的過程。無論是老子的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還是莊子的“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其實質都體現了道家對宇宙萬物的深沉的“常因自然”而益生的仁愛之情。盡管老子講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雛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雛狗?!边@里,我們應從“常因自然”的角度正確地理解為天地無所偏愛,萬物在天地間依循著自然的法則運行著,所以即便是圣人也應無所偏愛,而應任憑百姓自己發展。這不正體現了道家尊重生命個體和平等的旨趣嗎?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載育萬物生長的善性。慈悲仁愛,長養萬物是道教一以貫之的宗教情懷。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大系統,堅信生命無處不在,所以《感應篇圖說》指出:“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系生命?!惫嗜祟悜斝Хㄌ斓刂?,以與一切生命樂、拔一切生命苦的情懷來愛護萬物而尊重生命。

道教主張“常行慈心,憨濟一切,放生度厄”,對眾生懷仁慈之心。葛洪指出:“山水草木,井灶垮池,猶皆有精氣,人身體亦有魂魄,況天地萬物之至大者,于理當有精神?!弊匀蝗f物被先驗地預設為同人類有著相同的生命?;谶@種認識,無論昆蟲草木、飛禽鳥獸都進入了人類社會的生命倫理輻射圈,于是道教要求人們愛及昆蟲草木鳥獸,愛及山川河流,愛及日月天地,不要無辜傷害任何生命。

德及微命的生命關懷,不僅表明人類應善待自然的生態理念,而且還要求人們在關心生物時,必須考慮生物各自的本性、生活方式、需求和欲望,因為萬物都有按照“道”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人類不應該隨意把人自己的好惡強加于萬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去要求虐待萬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萬物,阻礙它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道教看來,“厚待”其實也是一種虐待,因為它不符合“自然”的原則?!肚f子·至樂》篇中“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的故事對此進行了極生動也極深刻的詮釋。從生態學上講,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輔助萬物成長,以盡自己參贊化育的責任。

道家道教的生命主張,與現代生態倫理學要求人類從所有生命物種的共同利益著眼來實現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觀點是一致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認為,人類如果只顧滿足自己的利益,就會破壞自然環境的完善與健康,危害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種的整體利益,到頭來也會危及自己的生存利益。當代生態平衡失調的問題,以道家道教眼光看,實際上就是由于人忘記了自己與自然之母的生身關系,以為可以隨意從母親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不顧及母親身體所受的傷害。道家道教生態倫理智慧主張對萬物都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發展,不橫加干涉。在道家道教看來,人和自然萬物之間存在因果報應關系,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是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信息相通。同時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他屬于自然又區別于自然,人必須依賴自然而生存,故人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有節制地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以便生態自然環境的恢復與保護。

我們知道,以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生態學從產生之日起,就主張把包括所有生命在內的生物作為環境的中心物,這與以往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環境保護科學有質的不同。生態環境學的倫理基礎就是認為環境、生態、物種自身就是主體,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平等的關系,不能僅僅把大自然、物種和生物作為工具價值來看待,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有其內在價值,生物物種間的權利是平等的,解決人類生態危機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方案不能僅僅是技術主義的;倘若不觸動人類的價值理念和倫理基礎,是不能解決人類的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的。

綜前所述,不僅在倫理學基礎上生態環境學和道家道教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方法論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相互印證。因此,道家道教思想理應成為當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觀念來源之一,它能夠為當前世界性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其生態思想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與思考的思維模式。

整治環境,建立合理的生態圈,首先要做的是觀念的變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家道教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尊重生命的價值觀,都有利于當代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境界的提升,只有當人們徹底更新了觀念,我們面臨的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的現象才能有一個根本的改觀,因此道家道教的生態思想在今天社會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挖掘。

環境與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進行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環境檢測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農村作為我國糧食的重要產地,一旦發生環境污染問題將會對全國人民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將對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技術的結合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環境檢測技術;結合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43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detection technology;Combination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農村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期間,對農村的環境也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主要體現在農村的水資源、土壤以及空氣這三方面。其中,水資源和空氣污染將會直接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而土壤污染則會影響到糧食作物的質量,影響到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須要利用先進的環境檢測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理,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農村的發展。

1 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現狀

1.1 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

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水資源污染已經十分嚴重。目前,很多農民的飲用水都不能達到安全標準要求。在農村導致水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在農業耕種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化肥和農藥的主要成分很難被降解,當化肥和農藥被土壤吸收后,再經由雨水被帶入到水流中或者滲透到地下,就會嚴重影響地下水資源;第二,為了提高收入農民會大量的飼養牲畜,很多農民會將牲畜的糞便和垃圾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由于河水在地面四通八達,很容易就會擴散到飲用水層,污染水資源;第三,伴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為了減少對城市居民的影響,很多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污水的化工廠、印染廠等都選擇在農村周圍建設工廠?,F階段化工廠的污水排放是影響農村水資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農村居民長期飲用的都是不達標的水質,導致很多農民的身體出現問題,特別是當被污染的水源中含有重金屬或有機污染物時,在進入人體后無法被分解就會導致爆發疾病,因此希望環境工作者能夠高度重視農村水污染問題。

1.2 農村土壤資源環境污染嚴重

通過對我國土壤進行監測發現,水稻、蔬菜等糧食作物都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問題,這主要是土壤受到了嚴重污染導致的。在耕種期間,農民會使用大量的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化肥中的大量化學元素長期沉淀在土壤中會嚴重影響生物的多樣性。例如:在農村常見的地膜就屬于無法進行降解的有機物,長期埋在土壤中久而久之就會對土壤造成污染。目前,我國還有一部分農村發展的比較緩慢,并沒有指定的垃圾投放點,因此很多村民會隨意亂丟垃圾,也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農村空氣污染嚴重

現階段的農村也普遍存在著空氣重度污染的問題。在農村,嚴重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主要是尾氣和工廠產生的廢氣。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化工企業都搬移到農村周邊,這意味著將污染帶到了農村周邊??諝獾闹囟任廴緦r民的身體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同樣需要引起環境工作者能夠高度重視。

2 環境檢測在農村環境保護中的意義

環境檢測技術是通過對環境影響因素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實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監控和檢測,相關環境專家根據環境檢測技術所分析的結果就能夠有效地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來改善周圍環境,因此環境檢測技術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環境檢測技術還可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1 提供準確的環境數據

農村作為我國糧食蔬菜的重要產地,對其進行環境監控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時,要對監測的數據進行總結和收集,相關工作人員和有關部門要對環境監測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進行檢查和整合。對于目前的農村來講,影響其生態環境的因素諸多,因此在這種環境監測時要加大對細節進行掌控和分析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維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

2.2 加大環境監測力度

對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來講,環境檢測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中的環境監測工作。要根據檢測工作的特點不斷地對環境檢測工作進行管理和規范,使其在農村環境保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更大的價值。在對農村環境進行檢測時,也要結合農村的地勢地貌和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在環境監測工作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提高監測的質量。

2.3 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國家和國民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深度認識,使得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當下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在治理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對于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對環境問題進行改善。在改善過程中需要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不斷從細節出發,提高農村環境的質量,而對農村環境進行環境監測就是為了對污染的環境進行監管,為后續的有效環境治理奠定基礎。

3 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技術的結合

環境檢測技術能夠為農村環保工作指明方向,并且為后期的環境質量評估工作提供理論數據,為治理環保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3.1 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

為了使環境檢測技術和農村環境保護進行有效的結合,要先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通過環境檢測領導小組的建立,來實現對農村各個地區環境資源的檢測。所檢測的內容主要有:環境保護、畜牧業、農業等。通過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然后根據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以便提高環境檢測小組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環境檢測的制度

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為了盡快恢復農村的生態環境,必須要加大對污染問題的治理力度,因此在環境監測上也需要進行檢測制度的完善,才能不斷的提高環境檢測和治理的效率。完善環境監測制度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它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水平,根據所要達到的檢測目標來制定檢測方案。同時環境檢測工作還需要一定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撐,只有在保證以上前提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對農村的每種資源都進行基本特征的檢測,為環境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3 規范環境檢測程序

環境檢測工作直接影響著環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對農村環境進行監測時,必須要加大對監測內容的控制。此外還要對監測的內容進行規范和管理,以便政府部門在進行環境問題分析時能夠得到準確的數據。在進行環境檢測工作前期,要對檢測地區進行充分了解,主要是地理條件、人文因素等。掌握該地區的資料之后,才能夠科學合理地確定采樣的地點和方式以及頻次,提高環境檢測中采樣數據和分析數據的準確性。此外,對于環境檢測技術所分析的數據要進行妥善的處理和管理,避免將結果公諸于眾引起恐慌。最后,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對其進行科學的指導,避免生活中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檢測技術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十分重要,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國家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對環境檢測技術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村的環境保護,減少因環境污染給農村人民生命帶來的威脅,實現農村的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峰.關于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檢測的研究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6(18):67-68.

[2]李衛娜.環境檢測技術在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探討[J].北方環境,2013,25(09):89-90.

[3]李令威,李林陽.淺析農村環境保護和環境檢測技術的有效結合[J].科技資訊,2013(17):136.

[4]韓冬梅,劉靜,金書秦.中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政策四十年回顧與展望[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9(2):16-21.

收稿日期:2019-12-14

作者簡介:崔慶華(1981-),男,漢族,研究生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及檢測。

上一篇:海洋能論文下一篇:生態環境與保護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