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

2023-03-01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第1篇

會計準則的變化影響了企業的資產和利潤,進而影響了企業的風險,其主要變化有:新會計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改變了企業的資產和利潤;研發費用、借款費用可以部分資本化,有助于企業進行研發投入、設備更新,增強企業競爭實力,降低企業風險;在減值準備和關聯交易方面,有效地減少了企業利用減值準備和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空間,促使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降低企業風險。本文以2006~2007年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了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研究表明,實施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和其他文獻的區別在于:目前有關會計準則實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相關性方面,如雷光勇(2005)研究了會計管制與會計尋租之間的互動關系,薛爽(2008)研究了新準則對凈利潤和凈資產的影響,本文則從財務風險的角度,論證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引起了財務風險的變化。

一、文獻回顧

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會計準則,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開始執行。會計準則的實施到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會計準則是否有經濟后果?這是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會計準則的實施影響企業的業績和風險。

會計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其本身就說明了會計天然具有經濟后果性,Ohlson(1995)利用凈剩余模型,發現選擇不同會計政策會影響財務比率,進而影響會計盈余及公司股票價格,Barth(1998)提出了會計準則增加公司價值的邏輯和假設,他認為會計準則的變化和制定能反映公司市場價值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非常顯著的。Ayers(1998)指出,會計準則的變化會帶來公司價值和業績的變化。另外部分學者論證了會計政策選擇對資本市場有影響,會計政策選擇影響了股價的變動。

孫錚等(1999)、于海燕(2001)等學者也通過大量實證研究證明了我國會計準則存在經濟后果,曲曉輝等(2003)從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出發,討論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政治化問題,黃世忠等(2004)論證了會計政策變化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以及相關財務指標的影響,王立彥(2009)論證了實施新會計準則為上市公司帶來盈余增長。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首先,新會計準則體現國家扶植政策,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有助于企業提高研發實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部分研發費用資本化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開發費用本質上是資本化支出,具有明顯的后效性,在開發經費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經過數年才能體現出來。由于管理者任期的限制,如果把開發經費支出作費用核算,該項支出的增加必然會引起本期利潤的下降,管理者不愿看到開發支出增加使業績大幅下降,于是就減少開發經費支出,而開發費用資本化會增加企業進行技術開發的動力,有助于企業價值的提升。部分借款費用資本化隱含了國家對先進制造業的扶持政策,我國企業正面臨著產品結構升級的巨大挑戰,需要巨額資金進行廠房、設備改造,借款費用資本化有助于降低財務費用,短期內企業不會因為技術改造而降低利潤,減輕企業進行結構升級的壓力,有助于企業長期發展。其次,公允價值的重新引入,提高了部分企業的凈資產和短期利潤?!镀髽I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規定,如果有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地獲得,就可以采用公允價值予以計量。近幾年物業升值迅速,這項新準則對于房地產上市公司和那些擁有大量物業上市公司來說,其凈資產和短期凈利潤必將增加。

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假設1:執行新會計準則增加了企業的資產和利潤,降低了企業財務風險

周春生(2006)發現民營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平均水平要顯著高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從時間趨勢上來看,民營控股上市公司財務穩定性指標逐年下降。說明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融資困難、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等。許多民營企業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缺乏風險管理。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政策的不穩定性會增加企業的風險,而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會優先從國有企業的角度加以考慮,從而使得國有企業所面臨的政策風險較低;其次,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區利益的考慮,會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扶持力度,在資金、稅收、政策等方面向國有企業傾斜,當國有企業陷入困境時,政府也有動機為他們提供幫助,地方政府的幫助顯然會降低企業的風險。于富生(2008)論證了國有控股企業的財務風險顯著低于其他企業。因此,可以預期,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國有控股企業財務風險的變化要低于其他企業。

假設2:與國有控股企業相比,實施新會計準則,民營企業的財務風險降低程度高于國有控股企業

新會計準則對關聯交易的披露提出了新要求,對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我國上市公司的一個特色是股權普遍較集中,控制權一般掌握在一家大股東手里,這使得控股股東會顯著地影響上市公司的行為,眾多研究發現,控股大股東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被掏空的現象非常普遍(李增泉等,2005),陳曉和王琨(2005)論證了關聯交易的發生規模與股權集中度顯著正相關,因此,可以預期,實施新會計準則,股權集中度高的企業關聯交易降低程度明顯,部分抵消了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

假設3:實施新會計準則,股權集中度高的企業財務風險降低程度低于股權集中度低的企業

(二)樣本選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收集數據時剔除金融行業、ST公司和缺失數據的樣本,收集1156家上市公司2006年財務數據及對應的2007年財務數據。

(三)變量定義對財務風險的衡量本文采用美國學者奧特曼(1968)提出的多元值判定模型,該模型建立多元線性函數,運用多種財務指標加權匯總產生一個總判別分來衡量財務風險,即Z=1.2

×A1+1.4×A2+3.3×A3+0.6×A4+1.0×A5,Z值越大表明財務風險越小,Z值增加代表財務風險降低。其中:A1=營運資金/資產總額,即企業營運資金相對于資產總額的比率,A1越大,說明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越強,財務風險越??;A2=留存收益/資產總額,即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用收益進行再投資的比例,A2越大,說明企業籌資和再投資的功能越強,企業創新和競爭力越強,財務風險越??;A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反映企業不考慮稅收和財務杠杠因素時的資產盈利能力,A3越大,說明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財務風險越??;A4=權益市值/負債賬面價值,主要反映投資者對公司前景的判斷,它是資產市值對債務的比率,該值越高,說明企業越有投資價值,風險越??;A5=銷售額/資產總額,該指標衡量企業資產獲得銷售收入的能力,比值越大風險越小。

留存收益=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

稅前利潤=利潤總額+財務費用

權益市值=每股市價×流通股股數+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股數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為了比較新準則實施前后財務風險的變化,本文分別計算了1156家上市公司在2006年的Z值和2007年的Z值,首先對Z值進行分行業統計分析,然后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驗證準則實施前后Z值是否有顯著變化,最后進行回歸分析。表1顯示2006年總體均值為2.4268,2007年總體均值為3.8493,均值增加了1.3825,說明實施新會計準則后總體上財務風險下降,從各行業數據來看,各行業風險Z值在增加,財務風險在降低。表2為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其均數、標準差、標準誤差分別為1.38250、3.14612、0.09253, t為15.373,差別具有高度顯著性意義,即會計準則變化對財務風險確有影響。

(二)回歸分析 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參考其他文獻選擇了對風險變化產生影響的變量:新準則stan、企業規模size(用總資產對數表示)、利潤分配allot(用對數表示)、成長性grow(用總資產變化率表示)、上市時間time、經營范圍scope和行業變量(工業indu、商業busi、綜合inte、公用事業publ、房地產esta), 建立如下方程:

Z=a+?姿1×stan+?姿2×size+?姿3×allot+?姿4×grow+?姿5×time+?姿6×scope

+?姿7×indu+?姿8×busi+?姿9×inte+?姿10×pupl+?姿11×esta+δ

(假設1回歸模型)

其中若實施新會計準則,則stan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所屬行業:屬于本行業取1,否則取0。

表3為回歸結果,新準則stan的B值等于1.319,t值為9.071,說明會計準則的實施對財務風險的變化影響顯著。

為了檢驗假設2,本文將國有企業作為一組,民營企業作為另一組,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的Z值減去實施前的Z值,首先對兩組差異值進行摘要分析,比較兩組差異均值的變化,然后進行T值檢驗,判斷均值是否變化顯著,最后進行回歸分析。

表4顯示,國有企業的均值為1.06,表明國有企業Z值平均增加1.06,民營企業的均值為1.87,表明民營企業Z值平均增加1.87,從中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Z值增加程度大,即實施新會計準則后,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財務風險降低程度大。

表5為T檢驗結果,t值為3.762,顯著值小于0.05,可以認為兩組的差異均值是不等的,兩組財務風險變化有差異。

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建立以下回歸方程:

Z=a+?姿1×stan+?姿2×size+?姿3×allot+?姿4×grow+?姿5×time+?姿6×scope+?姿7×indu+?姿8×busi+?姿9×inte+?姿10×pupl+?姿11×esta+?姿12×folk +?姿13×folk×stan+δ (假設2回歸模型)

同前文相比增加變量民營folk及民營×新準則folk×stan,如果實施新會計準則后民營企業財務風險變化明顯,則?姿13為正值,且統計顯著。

表6回歸結果顯示,變量新準則stan、民營folk及新準則×民營stan×folk均顯著,stan×folk的B值為0.478、T值為2.671、sig值為0.011,說明和國有企業相比,實施新會計準則民營企業財務風險降低明顯。

為了檢驗假設3,本文根據第一股東持股比例進行分組,第一股東為法人股而且持股比例大于40%的為高集中組,剔除ST、金融股,共收集樣本349家;第一股東為法人股而且持股比例小于20%的為低集中組,剔除ST、金融股,共收集樣本105家。為了比較兩組變化是否有差異,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的Z值減去實施前的Z值, 首先對差異值進行摘要分析,比較兩組差異均值的變化,然后進行T值檢驗和相關分析。

表7顯示,股權集中度低的組均值為1.93,意味著股權低集中企業Z值平均增加1.93,股權集中度高的組均值為1.25,表明股權集中度高的企業Z值平均增加1.25,從中可以看出,股權集中度低的組,企業的Z值增加程度大,即實施新會計準則后, 股權集中度低的企業財務風險降低程度大。

表8為T檢驗結果,t值為2.399,顯著值小于0.05,說明兩組均值有顯著差異,大股東持股比例影響了財務風險的降低程度。但經過相關分析發現,Z值的變化程度與持股比例不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股權集中度與關聯方利益轉移的關系較為復雜,關聯交易與上市公司價值之間存在N型關系,但可以肯定,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關聯方的利益輸送。

四、結論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影響了上市公司的資產、利潤和發展能力,進而對財務風險產生了影響,總體數據和分行業數據都證明了實施新會計準則降低了企業財務風險;新會計準則對關聯交易有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股權集中度高的企業財務風險降低程度低于股權集中度低的企業;和其它企業相比,民營企業財務風險降低程度高。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財務風險的變化,本文未對此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黃世忠:《企業合并會計的經濟后果分析——兼論我國會計準則體系中計量屬性的整合》,《會計研究》2004年第8期。

[2]雷光勇:《會計制度變遷和會計尋租》,《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1期。

[3]孟焰:《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盈余管理與關聯方利益轉移關系研究》,《會計研究》2006年第4期。

[4]曲曉輝、陳瑜:《會計準則國際發展的利益關系分析》,《會計研究》2003年第1期。

[5]陳曉、王琨:《關聯交易、公司治理與國有股改革——來自我國資本市場的實證證據》,《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編輯 熊年春)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文章就會計準則制定模式進行梳理,總結了會計準則制定基礎、會計準則制定主體和會計準則制定程序的研究成果,對現有研究的關鍵問題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利用演化經濟學理論研究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新思路。

【關鍵詞】 財務會計準則; 制定基礎; 制定主體; 制定程序

一、引言

財務會計作為一個獨立概念的出現是在20世紀30年代(更確切地說是“公認會計原則”出現之后),迄今財務會計的發展已經七十余年。值得注意的是,綜觀當代財務會計的發展,發現財務會計一經產生,就與財務會計及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與管制如影隨形(葛家澍、杜興強,2003)。會計準則作為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是財務會計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財務會計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對制定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追求過程。從20世紀30年代起,國外就已經開始研究會計準則制定問題,我國自1951年起,開始推行高度統一的會計制度。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等術語,在我國教科書中消失了近30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會計界重新開始討論會計原則(葛家澍、劉峰,2003)。劉峰(1996)較早地通過完整的理論框架對會計準則的制定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對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模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按多種標準來界定,諸如會計準則的制定權歸屬、制定機構的選擇、制定內容的詳簡、制定人員的來源構成、制定過程的公開獨立性等。但一般而言,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研究涉及會計準則制定基礎、制定主體和制定程序三方面內容。

二、會計準則制定基礎(導向)

會計準則制定的基礎也被稱作會計準則制定導向,涉及了在會計準則范圍內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所以該問題一直是會計理論界、實務界等各方關注的焦點。在國外,傾向性的觀點是原則基礎的會計準則優于規則基礎的會計準則。Mason、Gibbins(1991)認為,原則基礎的會計準則從總體上優于規則基礎,更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如果會計準則是規則導向的,那些期望在會計準則上獲取自我利益的組織,就有了可以進行“對策”的目標與方式(Lys、Vincent,1995)。1997年12月的“AAA/FASB研討會”上,美國會計職業界的代表John Smith首次提出了“以概念為基礎的準則”(Concept-based-Standards)的說法,并且認為概念基礎的準則優于規則基礎的準則(Rule-based-Standards)。Engle(1999)闡述了管理者利用會計準則形式規避經濟交易實質的行為,他的研究發現,管理者通過虛構交易將本應確認負債的項目確認為權益,因此產生了43億美元的成本。

安然事件后,國外對會計準則的原則基礎和規則基礎的研究可謂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Nelson等(2002)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從業者包括公司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更偏愛具體的會計標準。Dye(2002)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Nelson的觀點,認為規則基礎的會計準則因增加了管理者操控會計報告結果的機會而使其有效性降低。Nelson(2003)通過對上市公司管理層及審計師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會計準則越具體,管理層越可能通過交易進行利潤操縱。Webster和Thomton(2004)以加拿大資本市場為例,發現原則基礎的會計準則及其所賦予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空間有助于提高財務報告盈利質量。

我國會計學者對會計準則制定基礎的討論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對會計準則制定基礎作了一個概括性描述,他認為制定一項高質量會計準則,其指導思想是按美國制定公認會計原則(GAAP)所遵循的詳細的“規則基礎”,還是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所遵循的簡明的“原則基礎”,是一個有爭議而必須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回答的問題。

關于“原則基礎和規則基礎哪個更優”的討論研究文獻有很多。例如,平來祿、劉峰、雷科羅(2003)從自利經濟人假定出發,推斷出:每個自利的經濟人在執行會計準則的過程中總是設法最大限度實現自己的利益,如果準則是規則導向的,這表明那些期望在運用會計準則中牟取私利的人就有了可借鑒的方式;如果采納原則導向不給定具體的政策界限,當存在利益沖突時,最終只能訴求道德操守,這顯然有違經濟學自利經濟人的基本前提,其長期有效性程度也值得關注。由于以原則為基礎制定會計準則尚未在美國付諸實施,預測該方法的有效性程度為時尚早,可吸取原則和規則的優點,以目標為導向制定我國會計準則(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鐘高、韓立軍,2005;張美霞,2005),他們認為,目標導向的準則需要財務報告編制者、注冊會計師、審計委員會等實施適當的職業判斷,孕育職業判斷氛圍;需要變更與財務報告和審計有關的法律框架體系;需要解決準則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等會計準則體系中的問題,SEC提出的“目標導向”為最優的制定模式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但是同時吸取原則和規則的優點,以目標為核心制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準則這種思路是可取的。從會計監管的視角,洪劍峭、婁賀統(2004)提出,會計準則的制定基礎與會計監管的有效程度相關,準則基礎的變遷應該與具體的會計監管環境相適應。在會計監管相對較弱的環境中,選擇規則基礎的會計準則?;谡螌W視角,張力、陳許高(2007)分析了美國2002會計改革法案的政治機會主義傾向,并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導向的內生性、會計準則的形成機理及財務舞弊行為的責任認定等角度探討了我國當前會計準則制定導向的選擇,認為規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三、會計準則制定主體

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是指會計準則的制定者,結構合理的制定者有利于制定出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國外的研究傾向于支持由會計職業界來制定會計準則。Carey(1969)認為,美國早期對鐵路和公用事業會計的政府管制并未導致更可靠的財務報表,而未受管制企業的會計實務卻有較大程度的改進,因此,其反對將上市公司會計規則的制定權賦予聯邦貿易委員會這個政府管制機構。以GeorgeMay為首的,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的專門委員會(Aspecial 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Stock Exchanges)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員會提交了一封信,該信建議紐約證券交易所應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應當由包括公司管理人員、律師、會計師等的專家委員會經過研究后確定(Zeff,1972)。Nolan(1972)認為,眾多的規則必須由像FASB這樣的機構來制定。Most(1986)提出,會計準則應該由一個研究型組織制定,一個合適的研究型組織應該包括學術界的優秀人才,并得到職業界和產業界的資助。當然,這一研究型組織制定出的會計準則應該接受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支持或否決。

我國關于會計準則制定主體的大部分研究結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關機構制定會計準則。按照“無知之幕”的要求:準則制定者應該是毫無自身利益要求的無利益關系人(薛云奎,1999)。陳冬華、陳信元(2003)以世紀星源案例,研究了利益相關者在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作用,發現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是關乎利益協調的政治問題,利益相關者應參與會計準則制定?;诓┺姆治?,林鐘高、韓立軍(2005),高筠燕、盧銳(2005)指出,政府在準則制定權的博弈中處于強勢地位,會計準則制定權合約配置應以政府為主導、民間機構為輔助的結合方式。綦好東、楊志強(2003),吳聯生(2004)的實證調查數據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大都贊成利益相關者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社會各方廣泛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會計準則公正性的基礎。王建新(2001;2005),張嘉興、張俊民(2006),宋英慧、高銘(2007),李寧(2007),李桂榮(2007),林鐘高、徐虹(2007)分別從會計準則制定權的博弈視角、游說視角、創造性會計視角、熵理論視角對會計準則制定主體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也表明利益相關者應該更廣泛地參與會計準則制定。

但是梁爽(2005)運用產權經濟學等理論,分析了有效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應具備權威性、效益性和公正性的特征,得出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財政部會計司)是一種有效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結論。劉浩,孫錚(2005)從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所有權理論出發,對會計準則制定權的歸屬提出經濟解釋,為了遏制經理的“特定控制權收益”,政府擁有了會計準則的制定權,而經理僅擁有了在會計準則框架內作出會計判斷的權利。

四、會計準則制定程序

會計準則制定程序指會計準則的應循程序,會計準則在制定過程中如果能夠遵守一套完整、充分、嚴密、穩定的程序,準則制定的獨立性、公平性和公開性就能夠得到保證。我國學者對會計準則制定程序進行討論,目的是保證會計信息的利益相關者能夠有效地參與到會計準則的制定中,以制定出高質量的會計準則。

在借鑒FASB和IASB的會計準則應循程序的基礎上,2003年7月10日,財政部頒發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從此,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分為立項階段、起草階段、公開征求意見階段和發布階段。但是,有學者還建議對此進一步完善。遵守公開的應循程序,對擬立項的準則公開發布討論意見稿或舉行聽證會,并將有關的問題、原則和方法、相關理論等全部加以公開,在制定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讓各利益集團參與并發表意見(裘宗舜、韓洪靈,2003)。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有著保密性的特點(陳萍,2006),我國會計準則起草擬訂的整個過程對普通公眾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意見的環節,對于準則制定過程中背景材料和討論情況也很少向外界披露,這使有動力參與準則制定的利益相關者被拒之門外。因此,準則制定機構應當適當公開準則制定程序,方便大眾加入制定討論?;谘莼洕鷮W理論,林鐘高、徐虹(2007)提出,建立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反饋系統,讓會計準則制定能夠更多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這些文獻研究結果表明向利益相關者公開會計準則制定程序的程度仍然不足。

五、結論及研究思路

高質量的財務報告是財務會計的目標,而高質量的財務報告要求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因此,會計準則制定是財務會計研究永恒的主題。雖然國內外對會計準則的制定模式已經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諸多研究成果,但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會計準則能夠提供完美的財務會計報告,這就說明對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研究還要繼續。

經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涌現勢必要求會計準則隨之演化,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然而新古典經濟學以原子論和機械力學為隱喻的靜態均衡分析方法并不能真實地表現會計準則制定基礎、主體、程序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不能反映外界環境變化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因此,使用傳統制度經濟學方法很難對會計準則制定進行動態分析。演化經濟學理論是針對動態過程的演化分析方法,以此為基礎對會計準則制定模式進行研究將是一種新的研究思路?!?/p>

【參考文獻】

[1] 葛家澍,劉峰.從會計準則的性質看會計準則的制訂[J].會計研究,1996(2).

[2] 路德明,邱星芳.會計準則制定:以原則為基礎還是以規則為基礎[J].財經論叢,2003(1).

[3] 洪劍峭,婁賀統.會計準則導向和會計監管的一個經濟博弈分析[J].會計研究,2004(1).

[4] 陳冬華,陳信元.中國會計準則制訂中的利益協調:來自世紀星源的案例證據[J].會計研究,2003(6).

[5] 陳萍.會計準則制定的制度博弈思考[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3).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美國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趨同

一、引言

美國的會計實務體系被公認為是當今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會計模式,同時也是制定會計準則最早的國家。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變革對國際會計準則和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起到了借鑒作用。但是,美國經濟出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本世紀初的“安然事件”,暴露出美國會計準則也存在一些嚴重的缺陷。通過分析美國會計準則的變革和趨同歷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暴露出的問題等等,都可以給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會計準則改革的一些思考。

二、文獻綜述

田淑萍(2010)認為,美國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原則基礎模式階段、規則基礎模式階段和目標導向模式階段,這是因為不同模式會計準則對會計造假的遏制程度不同、準則的制定由程序理性向結果理性過渡、目標導向模式的提出是美國掌握會計準則制定權的安排。奧喜平(2012)認為美國會計模式具有會計準則由民間性質的機構制定和發布,政府監管、會計準則的實施和執行依靠準則自身能夠被社會及公眾高度認可、廣泛接受以及由此產生的權威性來保證、通過維護和保證會計準則制定和發布機構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來保證會計準則的客觀、公正,并且美國一直遵循以具體規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安然事件后開始向以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轉變的特點。不難看出,雖然美國的總體的會計模式有很大的變化,過程也比較曲折,但在世界經濟聯系不斷緊密的情況下,美國會計準則總的方向是在與國際會計準則不斷靠近的,同時,美國利用其自身的經濟地位與強大的影響力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不斷施壓,力圖保證自身會計準則與經濟的獨立性,以期減少協調成本,從而外國資本降低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門檻,促進美國經濟發展。

三、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的過程與原因

IASC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會計團體之一,從1973年6月在英國成立起,幾乎完全由英國主導,但由于美國是國際上第一個制定會計準則的國家,其會計制度在當時十分先進,因此美國不屑于控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同時美國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立的政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IASC的聲望越來越大,美國不得不開始正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建立了一個松散的聯盟來抵御IASC的影響,主要為了謀求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的制定主導權。2000年5月17日,國際證監會組織通過了IASC全部40個核心準則項目,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進一步趨同,進入了新階段。而同一時間段,美國發生了以安然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財務丑聞,暴露了美國會計準則的缺陷,美國開始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對本國會計制度進行改革。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分析美國態度轉變的原因。首先,國際會計準則被各國陸續采用,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建立聯盟的策略未達到預期效果,而且,美國也感到與其一直采取消極的策略,不如主動參與,施加影響同時讓IFRS更能符合本國利益。其次,美國會計準則體系與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差別,無形中增加了外國資本流向美國的成本,原本美國復雜的會計準則及高昂的財務報表調整費用已經大大提高了資本流入的成本,隨著安然等財務事件的爆發,投資者更是對美國會計準則產生懷疑,引發了國際資本從美國的流出。在政治背景上,二十世紀后期,冷戰結束,國際政治環境緩和,美國的政治姿態開始放松,資本控制上也更加寬松。

四、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產生的影響

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就是能消除外國企業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障礙,同時也會促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趨同性。

美國擁有全世界實力最雄厚的跨國公司、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并且美國的四大會計事務所在世界范圍內從事會計審計業務,美國絕對不會放棄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主導權。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是推動國際公認準則的主要力量。在使任何一套國際準則合法化的問題上,美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美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前來上市,這對美國經濟體而言,緩解了美國的次貸、能源危機。同時會計準則趨同使各跨國公司的財務狀況更易于比較,幫助美國投資者更有效地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此外,美國是全球第一經濟體,美國會計準則的趨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能在紐交所這一世界上最規范嚴謹的資本市場上市。舉例來說,以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要嚴格服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規則;但是現在,美國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無疑給我國的公司提供了更多機遇。

五、結語

從美國會計準則制定前后的變化,證監會、財務委員會對會計趨同的反映以及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會計準則的趨同無疑加速了資本流動,提高了資本利用效率,符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趨勢。美國對我國會計準則趨同也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美國在會計準則趨同的進程是十分嚴密并且循序漸進的,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會計制度與會計人員素質上都不能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因此,雖然國際會計準則集合了各國會計制度的優點,但是我國仍要采取審慎的態度來進行趨同。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僅僅是改變企業的財務模式,也是資本流通的隱形門坎,爭取會計準則制定權也是在爭取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資源,掌握主動權,以合法的途徑為我國爭取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通過對會計準則制定過程的影響,可以盡可能的降低我國資產流入流出的成本??陀^、辯證地看待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兼顧我國的基本國情,才是建設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會計制度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桑瀟瀟(1995-),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專業:會計學。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企業接受捐贈利得的會計處理必須考慮稅法相關的規定?,F行會計處理中由于對新舊會計準則的內容把握不準,存在著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新會計準則下如何規范企業接受捐贈資產的會計處理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 捐贈利得 會計處理

會計準則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成為會計國際化的目標。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首先要制定公認的、高質量的基準會計準則,才能在國際資本競爭的推動下使各國會計準則向基準會計準則靠攏。這是會計國際組織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雙向溝通過程,這一過程將是長期、復雜的。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界各種環境的影響,文章通過探究中國特殊的資本市場組織方式,和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提出我國對待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的總體策略。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 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是大勢所趨,成為世界各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仡櫸覈鴷嫺母镆约皶嫓蕜t建設的歷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一直是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個中心議題,也是最終的目標。趨同的直接結果不僅可以提高國際貿易的效率,而且可以促進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提高跨國公司的管理水平,最終使我國會計和世界會計接軌。

二、資本市場組織方式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

資本市場的組織方式,實際上就是講國家中企業的籌資來源的問題。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背景不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這是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緩慢的又一誘因。相比之下,國際會計準則是建立在西方發達國家完善的資本市場基礎之上的,各方面的基本條件已經確立。

1.美國——投資者導向型。美國的證券市場高度發達,股東高度分散,需要會計為股東提供有助于決策的相關信息,會計因此承擔了維護股東在企業中所享受權益的責任,這就要求會計真實、公允地對各種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在美國,負責會計的政府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證券市場管理者的身份出現,實際上是代表投資者對會計信息提出要求。由此導致美國會計屬于投資者導向會計模式。這種模式的實質就在于從實用主義出發,將會計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術來發展,也就是將會計視為能夠自我發展、自成體系的獨立學科。而美國制定會計準則是由民間機構來完成的,這無疑也跟這種自由的經濟體制模式相吻合。因此,這種經濟環境下的會計一般不從屬于政府的政策和任何經濟理論,而是強調會計原則的科學和財務報告的真實公允。

美國由于其實行的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因此其資本市場高度發達,企業融資具有外向型的特點。相對法國而言,美國企業的國有化程度不高,不論中小企業還是大型的企業,都主要依靠自主的從資本市場上籌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投資者是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因此,會計準則是由民間機構制定的。

2.英國——股權投資者導向型。英國作為工業革命和獨立審計的發源地,是現代會計理論和實務較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典型的英國企業組織形式是有限責任公司。據統計,英國有大約8000家公開上市公司和將近100萬家私人持股公司。公開上市公司與私人持股公司所使用的法律規范和制度規定有比較大的差別。這種情況體現了英國向公司持有者提供報告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英國將公司財務報表重點放在為決策制定者提供幫助,而不是為貸款人保護或稅務評估服務。由此可見,英國的會計模式與美國比較接近,都是投資人導向,不同的是英國更傾向于股權投資人導向,兩者的運行機制也存在很大差異,主要是英國會計準則的來源是由民間機構和會計法共同承擔。

3.法國——債權人導向型。法國企業的融資行為相對封閉。第一,中小企業構成了法國經濟的主體,這些企業大都從家庭作坊發展而來,獨立與安全是他們經營的信條。因此,他們的資金大都來源于家庭集資和利潤再投資。第二,法國的大企業的資本構成也比較封閉,或是來源于國家(國營企業)或是依靠企業間的交叉投資。第三,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是通過國家和銀行這種途徑,債權人是企業通常重視的資金來源。法國經濟的這一特點造成了投資者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法國經濟的上述特點導致法國的證券市場相對于美國和英國而言不發達。因此,來自于投資人的會計信息要求比較弱。在這種情況下,納稅就成為編制和公布財務報表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政府在會計規范領域自然取得了優勢,因此就有債權人導向的性質。

4.德國——雙重導向型。德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聞名于世,其巨大的經濟規模和社會發達程度相比,德國證券市場顯得不發達,尤其是股票市場規模較小。長期以來,德國企業的會計不是設法向公眾提供真實公允的信息,而是設法滿足銀行和稅務機構的需要,從而形成了“建立在穩健原則和貸款人保護基礎上的德國會計”。與此同時,德國會計實務中又特別強調會計處理和報告規則應該面向公司,保護公司利益,“只要求公司給予最高限度的揭示”,“允許公司建立秘密儲備”等描述和概括經常出現在有關介紹這一模式的文獻中。而德國的稅法、商法、有限責任公司中的會計規定從不同的方面支持公司利益。因此,德國會計模式具有債權人利益和企業利益雙重導向。

5.中國——欠發達的政府導向型。如果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或少數幾個大股東、銀行,則對信息的披露要求較低,其會計準則常傾向于穩健,以迎合債權人的偏好;相反,如果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分散的股東,則對信息披露要求較高,其會計實務處理方法與標準的選擇權與自主性就越大,其會計準則往往傾向反映較高的收益水平,借以吸引股東的投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性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國大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其資金來源于國家。雖然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對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資本市場仍然屬于欠發達狀態。中外合資企業的資本也是被有限的幾方控制,即便是已經上市的公司,其中的絕大部分也由國家控制著大多數的股份。因此,在目前我國企業的籌資方式主要還是國家投資和銀行融資為主。而資本市場不完善促使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相比,很多業務還未涉及,全盤接受國際會計準則不合理,也不現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貨幣價格和外匯價格—利率和匯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目前中國的商品市場應當說已經較為成熟了,但是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我國還未完全實行浮動利率機制,資本項目下的外匯交易還不可以自由兌換,外匯匯率機制也沒有采用浮動匯率制。

二是我國的金融產品還比較單一,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較慢,政策上的限制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實務在中國還屬于一個新生事物,對于金融衍生品的會計處理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處理金融衍生品會計問題,恐怕并不現實。

最后,中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剛剛起步不久,保險精算師隊伍也剛剛開始建設,所以,采用精算技術計量保險合同和養老金相關的資產和負債還需假以時日。在這樣的資本市場大環境下,如何計量與保險合同和養老金有關的資產和負債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以此類比,如何能與國際會計接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

三、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基本態度

當前很多關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文章和報道都大聲呼吁,我國應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當然也包括應加快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簡單的從動因上看,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存在的差異,的確使不少的國際經濟業務往來受到嚴重限制,從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具有一定的緊迫性。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首先是為本國整體經濟服務的,它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如果單純為了趨同卻不顧趨同的基本前提和所處環境而盲目引進或照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就毫無意義可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已漸融于世界經濟體系,在會計準則建設中考慮國際趨同是大勢所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建立在發達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與我國市場經濟所處初級階段這樣的背景尚存在矛盾,要將當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場經濟會計慣例強制性與中國會計規范、會計實務結合起來,是不現實的。這也解釋了我國目前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所采取的態度,即“既要吸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簡單地照搬照抄國際會計準則”。

1.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建設也應當向國際趨同方向邁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離不開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我們需要以務實的態度逐步減少不必要的差異,堅持和完善與我國特定經濟環境相適應的會計標準,從而使其更加合理的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要避免“盲目定論”、“急于求成”、“被動接軌”和“放棄制定本國標準”等認識上的誤區。

2.在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過程中,推進我國會計實務的規范。因為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不僅只是從“形式”上進行的建設和發展,其最終還是體現在會計實務上。但“形式”和“實質”之間還有相當的距離,兩者能否趨于一致,還取決于方方面面的諸多因素。為使會計準則理論能有效地規范會計實務,目前我國急需提高資本市場的成熟度、改進公司治理機制、加強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自律性等。

3.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應該采取漸進和穩健的路徑。在決策過程中,需要反復權衡加以協調或予以保留的會計準則差異,跟蹤評估相關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通過在原有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逐步修改達到國際趨同的目標。這種漸進式的路徑要求我國會計準則建設與國際趨同要遵循以下幾點:逐步推進,分步到位,先易后難,先解決急需,后解決一般,然后再進行整體趨同。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責編:呂尚)

上一篇:網絡經濟論文下一篇:生態文明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