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30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文化差異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經濟進程的不斷發展和日益緊密,全球經濟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作為世界的兩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雙方不僅在經貿往來方面對的經濟社會產生影響以外,而且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及未來走勢都帶來了重大影響。就當前中美貿易發生的摩擦,分析背后的原因與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有著密切聯系,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1 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背景

自建交以來,中美關系就在曲折中發展。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在中美貨物貿易巨額逆差為由,采取了針對中國一系列的行動。此次“貿易戰”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對中國開展301調查。為了避免進一步升級,中美先后進行了幾次磋商,但“在一些問題上分歧仍然較大”;美國總統特朗普不顧中美雙方已形成的共識,批準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并威脅中國,若繼續反擊,將繼續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作為回應,中國將不得不采取“數量型和質量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反制,且中美雙方此前磋商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不再有效。至此,中美貿易摩擦正式升級為貿易戰。

2 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大國之爭不管是從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從軍事、科技、產業,其爭得是世界話語權,也就是“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于是,有人說中美貿易戰實質是第四次產業革命領導權之爭,也有人說是快速發展的中國與老牌守成的美國的全球戰略競爭,還有人說是不同文明之爭。不管是什么,美國已全面對中國進行了施壓、圍堵和遏制。

2.1 在經濟上施壓中國

在經濟領域給中國施壓主要表現:一是亞太再平衡戰略。奧巴馬主政時期阻撓中國經濟的崛起采取擾亂和孤立的戰略。其目的就是通過激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制造區域不安定的緊張局勢,使得國外不敢在中國投資而把資金轉向美國。同時,擬廢除世界貿易組織,推行把中國孤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戰略。最終以南海仲裁案的失敗為標志而告終。二是對中國貿易戰。特朗普上臺后利用強有力的經濟實力對中國展開的一對一的貿易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經濟上再次孤立中國,打破中美貿易的日益緊密的關系,然后通過自己的霸權重新組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多邊貿易體系。同時,宣傳中國威脅論和意識形態論,使“一帶一路”的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戒心,并通過顏色革命和軍事滲透顛覆別國政權。

2.2 在政治上擠壓中國

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各個方面彰顯了自己的實力。為了擠壓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美國真是絞盡腦汁。重視同盟關系,強化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的軍事同盟。升級安全伙伴關系,力圖把美國的準盟國變成盟國,把安全伙伴關系變成準軍事同盟。在價值取向上,聯合歐盟、日本,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有美國政客曾揚言:“將同英國、歐盟和日本分別進行有關貿易協定的談判”,更有美國媒體妄言“抱團”擠壓中國。

2.3 在地緣上圍堵中國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重視印度牽制中國的戰略價值,認為美印“會成為美國在21世紀最具決定性的伙伴關系”,并推行“印太戰略”,聯合澳、日、印進行軍事演習,試圖在地緣上對中國形成“C”形包圍,并在外交上對中國友好的國家進行遏制試圖進一步圍堵中國,比如:停止對巴基斯坦的國家援助,指責菲律賓不是民主國家,推動和朝鮮的友好關系,拉攏俄羅斯遏制圍堵中國等等。

2.4 在軍事上挑戰中國

在軍事上,美國建立所謂“三條”島鏈,即:“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挑戰中國的軍事存在,試圖來封鎖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打著“航行自由”的幌子,招搖海上、炫耀武力,試圖在軍事上挑戰中國。在臺灣問題上,向中國臺灣出售先進武器,通過“中國臺灣旅行法”,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勢必導致中美雙方的軍事對立。

2.5 在文化上侵略中國

在文化上,美國極力宣傳和倡導他們的價值觀,制造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沖突的文化價值體系。作為世界電影工廠,好萊塢的電影一直以來雄霸著世界電影市場。中國是美國影視行業最大的海外市場。一方面實現了美國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宣傳了美國文化和價值觀。2017年,美國出品影片在中國的收入共計34億美元,比2016年的27億美元增加了25%。而中國電影在美國市場2017年的票房收入加起來只有100多萬美元,差異巨大。此外,美國大眾文化產品源源不斷充斥著中國市場。

3 中美文化差異表現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美國是一個僅有200多年的西方國家,兩國文化相差巨大。主要表現在:

(1)文化觀念不同。中國的文化觀念主要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為主要核心,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而美國的文化觀念主要繼承了歐洲文化中基督教的新教思想,主張自由、平等,追求個人主義,維護個人利益。

(2)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它受社會文化、語言以及歷史傳統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文化是影響人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因素,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傾向綜合性思維,強調整體,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方式。美國人則和中國人剛好相反,喜歡分析性思維,強調先部分,從小到大的方式排序。

(3)風俗習慣不同。數字本來是用來算術的一種計算符號,不同的民族給予數字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使數字一下子神秘化了。從不同的數字符號看出中美兩國風俗習慣的不同。比方說,數字6,在中國6代表“順”,“順利”的意思;中國人不喜歡4這個數字,這兩數字是漢字的諧音“死”意思。美國人則喜歡,4這個數字,它是公平、正義、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教4代表福音傳教士,象征著統一、堅韌和穩定;6美國人就不喜歡,往往與不幸聯系在一起,在圣經6代表獸性、罪惡之意。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中美文化差異的最突出、最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主要信仰的是佛教,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影響力已根深蒂固的體現在中國文化之中,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愿佛祖保佑等等。在美國,主要信仰基督教,美國幾乎80%的民眾信仰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講,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美國的文化,它是美國人精神支柱,從歷屆當選的美國總統可以知道,宗教勢力在美國政治背后的影響力。在美國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話,“God bless you”漢語意思就是,“愿上帝保佑你!”

4 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中美文化的差異

第一,政治文化差異。美國之所以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統治集團的利益,而并不是為了美國民眾搖旗吶喊。美國的政治文化是靠一種政治傳統維系起來的多樣化的人群,它代表了各方利益集團的利益。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所以利益集團通過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達到統治國家的目的,來謀取自身的利益。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主要來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紅色革命文化為源頭,以及現代先進文化為主體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的實踐文化組成。它代表了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堅持以人民發展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己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奮斗目標。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道路也導致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第二,戰略文化差異。戰略文化是影響戰略制定的最穩定、最關鍵性制約因素。無論是美國政府的更迭,還是各類突發事件的影響,美國都很難消除對我國的戰略顧慮,甚至是敵意。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經濟運行保持著高速增長,經濟體量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的貢獻超過美歐日總和。從全球發展戰略考量,美國不愿看到一個如此發展之快的中國,也不愿意選擇這樣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防止中國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把中國作為自己的戰略打壓對手,最合適不過。受冷戰思維的影響,美國不會讓一個與自己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不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發展壯大,這是美國的主要戰略意圖。此外,美國還在國際社會抹黑中國,宣揚“中國威脅論”,抵制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同時,抨擊中國人權,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些都是美國從戰略上對中國做的一些部署,不愿見到一個發展強大的中國。

第三,法律文化差異。中美貿易摩擦的起點是,美國基于“301”調查,致使中美貿易摩擦走到了貿易戰的邊鋒。在調查報告中,美方認為中國使用合資要求強制或迫使美國企業轉讓技術?,F實中,是由于一些行業的限制,外商只能以技術股合作的投資經營。在美國,所簽訂貿易領域的國際協定,并不能自動生效,往往會產生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這就影響了國際協定約束力。而很多規則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由于現存的WTO多邊體制所存在的缺陷性,美國就利用這種缺陷制定了很多技術性的貿易壁壘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都是在相關框架下進行貿易,但在很大程度上貿易政策是受國內法律的制約,使美國對中國貿易仍然有許多不確定性。因此,導致中美發生貿易摩擦不斷。

第四,消費文化差異。消費文化不僅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而且還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人們的消費觀念喜歡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投資,而美國人則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費。在中國,人們喜歡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在美國,人們喜歡超前消費,“今朝有酒今朝醉”、穿名牌。除此之外,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大量美國人前來旅游。從上看出,中美消費文化差異,致使雙方在進出口領域比重不同。中國主要對美出口家電產品、輕工業日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對中國主要出口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以及農副產品。因此,美國對中國的產品相對進口量大。同時,美對高科技領域的管制,致使逆差加大,形成貿易摩擦。

總之,中美貿易摩擦,我們不能只關注數量和規模更要看到摩擦的本質?;蛟S了解了兩國文化差異,為妥善解決兩國貿易摩擦,何嘗不是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芳,丁一凡.從中美文化差異角度論中美貿易摩擦成因[J].沈陽大學學報,2014,(6):422-424.

[2]陳繼勇.中美貿易戰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2018,(9):72-81.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摘 要:

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實施“以我為主、保障產能、立足國內、科技支持、適當進口”的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美國是中國糧食進口的重要來源國之一,確保中美糧食貿易平穩發展,對保障中國糧食供應、拓寬中國糧食安全路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中國與美國雙邊糧食貿易現狀基礎上,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美糧食的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力、貿易互補性、產業內貿易程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中美糧食競爭性強,中國競爭力較差;雙邊糧食貿易在一些領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且兼有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的特征。針對中美兩國貿易特點,中國應在發展中美糧食貿易過程中,審慎把握形勢,針對不同貿易特點,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貿易策略。

關鍵詞:

糧食安全;糧食貿易;貿易互補性;國際競爭力

文獻標識碼:A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3

中國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2013年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2016年,糧食產量達61 623.9萬噸,雖然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減幅0.8%),仍穩定在6億噸以上。由于人口眾多,中國亦是糧食消費大國,糧食供求總量趨緊,且結構性矛盾突出,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已經跌破90%。[1]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在農村調研時強調,“自己的飯碗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糧食安全要靠自己解決”。[2]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政府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思路,將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概括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3] 近年來,中國糧食進口不斷增加,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額已達到414.20億美元。其中,美國是中國糧食進口的最重要來源國之一,[4]近6年(2010—2016年)中國從美國糧食進口量占中國糧食總進口量的平均份額達到35%。加強中國與美國之間糧食貿易往來[5],確保中美糧食貿易平穩健康發展,對保障中國糧食供應、拓寬中國糧食安全路徑具有重要意義。[6]

近年,許多學者主要基于貿易結構及貿易特征對中美農產品貿易進行研究,其中對兩國農產品貿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熱點。[7]因為從經濟結構來看,中國同美國之間有很大區別,而且從口糧消費的組成來看,中美也有不小差距,所以,針對農產品貿易而言,兩國具有結構不協調問題;[8]當下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還未形成較大規模,究其根源,人們對農產品存在質量方面的不同需求,卻不是相關的消費偏好問題。[9]還有學者借助貿易指數對兩國貿易情況進行計算,認為中美在相關貿易方面,競爭性較弱而互補性較強。[10]從現有文獻看,目前對兩國農產品貿易各細分品類的貿易特點研究較少,尤其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重點品種——糧食,對中美糧食貿易歷史演進、影響因素和結構變動的研究尚屬不足。為此,本文依據2010—2016年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運用產業內貿易指數和互補性指數,對兩國不同種類糧食貿易特點和結構的研究與探討,立足于這些特點確定與其相應的貿易方式和貿易策略,以推動兩國糧食貿易更加精細化發展。

一、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現狀分析

對“糧食”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外尚有不同認識。本文采用國內通用的“糧食”口徑,即包括谷物、薯類和豆類,參考中國海關協調編碼制度(HS2007)的商品分類,把薯類(0701馬鈴薯,0714木薯、甘薯)、谷物(1001小麥,1002黑麥,1003大麥,1004燕麥,1005玉米,1006稻谷,1007高粱,1008其他谷物)和豆類(0713豆類,含豌豆、鷹嘴豆、綠豆等,1201大豆)共12種品目作為研究對象。相關數據均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并以出口國報告的數據為基準??傮w上,中國—美國糧食貿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美糧食貿易規模增長逐步放緩。中國是美國第一大糧食出口市場,表1數據顯示,2010到2012年,美國對中國的糧食出口發展很快,規模由117.30億美元提高為172.84億美元,增長了4735%;但自2014年起,美國對中國的糧食出口額出現大幅下降,2015年進口增長率為-1735%。2012年,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糧食貿易規模達118億美元,但2016年跌至0.68億美元,其中2015年下滑最為迅猛,達-220%。中美糧食貿易逆差亦從2010年的11671億美元擴大到2016的15223億美元,其中2014年為最高峰,貿易逆差高達18345億美元,2013—2016年隨著美國出口增長趨緩,中美兩國貿易逆差亦逐漸減少。

第二,中國常年處于貿易劣勢地位。就中美全部出口貿易而言,2010—2016年,由美國到中國的糧食出口額占據了全部數額的約12%;由中國到美國的糧食出口額僅占全部份額的近0.02%,兩者相差多達11%,所表現出的差距較大。

第三,中美糧食貿易結構單一。如表2所示,2016年,中國出口美國糧食以豆類(0713)為主,占中國糧食出口總額的45.55%;排名前三的還有大豆(1201)、薯類(0714),共占到98.72%。從美國出口至中國的糧食類型單一、結構不均衡,其中,大豆(1201)占據了我國糧食進口額的89.84%,排名前三的還有食用高粱(1007)、小麥(1001),占到糧食進口額的99%。

因此,當下中國與美國的糧食貿易逆差很大,且呈現日益上升的趨勢,但已有放緩趨勢,進出口糧食種類不協調。唯有全面研究兩國在貿易方式上的特點,針對不一樣的糧食品種,使用特定的方式,才可能妥善處理以上問題。

二、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結構特征

(一)中國與美國糧食的比較優勢分析

所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就是某國家的全部出口額中,某種產品所占據的比例同這種產品的出口額占全球全部出口額的比例之間的關系。若這一數字越大,就代表該國在這種產品上的出口活動更具有競爭力。公式如下:

RCAij=Xij/XkjXiw/Xkw

式中,Xkj代表j國全部的出口額,Xij代表j國i類產品的出口份額,Xkw代表全球全部的出口數額,Xiw代表全球i類產品的出口額。若RCA>1,則意味著j國在該種產品的出口上具有比較優勢;若RCA>2.5,則意味著j國在該種產品的出口上占據十分顯著的比較優勢;若1.25

中國與美國的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2010—2016年,中國糧食RCA指數絕對值均在1以下,總體平均水平在0.068左右,而美國糧食RCA指數雖然存在波動,但均大于1,總體水平維持在314左右。由此可知,在糧食出口領域,伴隨我國出口份額絕對值的持續降低,總體上沒有比較優勢,競爭力遠遠不及美國。美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十分顯著,符合當地發展的實際狀況。

協調編碼制度(HS)分類下中國與美國糧食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

知,相對美國而言,中國沒有具有極強競爭優勢的糧食產品。中國糧食類RCA較高的是薯類(0701、0714),且近年呈持續攀升態勢, 2016年達到0676。豆類(0713)RCA從2011年的1.102下滑到2016年的0.383,跌幅較大;稻谷(1006)RCA近年呈震蕩走勢, 2014年以后在0.2之間徘徊。其他類別的糧食RCA則普遍在0.01以下,大麥、燕麥在2014年以后已趨近于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的玉米(1005)、食用高粱(1007)以及大豆(1201)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雖然在不同的年份有明顯的波動,但RCA都保持在4以上。以食用高粱為例,2014年以來RCA維持8以上。薯類(0701和0714)、小麥(1001)、稻谷(1006)、其他谷物(1008)的RCA指數雖有波動但大多都呈下降趨勢。最不具競爭優勢的是大麥(1003),2016年其RCA只有0256。從整體上看,美國雖然糧食RCA指數在某些細分類別不能維持較高水平,但整體的競爭優勢優于中國,近乎每一細分章節糧食的RCA都要高于中國。

(二)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互補性分析

對于全球貿易而言,某國家會運用專業化的手段完成某種具有顯著比較優勢的商品的制造與出口活動,同時進口國內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商品。若兩國在這些商品方面彼此互補,那么它們之間就存在較好的貿易發展潛力??梢越柚Q易互補性指數考察進口與出口結構之間的相關性水平,其公式為:

CCij=RXSki*RMXkj

其中:

RXSki=Xkiw/XiwXkww/Xww,RMSkJ=MKiw/MwwMkww/Mww

式中,RXSki代表i國在k種產品上的RCA(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體現出該國在出口方面的比較優勢狀況;在結構上,RMXkj同RXSki大致相似,體現著進口某一產品的國家的進口強度,即進口國在該種商品上的比較劣勢。若某國常見的出口商品種類同其他國家進口的情況相似,那么它們之間就具有較大的互補性指數;若不相似,那么它們之間就沒有顯著的互補性指數。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在進出口方面的互補性越大,指數也就相應增大。

以中國為出口國和以美國為出口國計算的兩國糧食貿易互補性指數如表5。從表中可知,以美國為出口國,美國在薯類(0701、0714)、黑麥(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具有出口優勢,特別是黑麥和其他谷物,中美貿易互補性

指數區別很顯著,這代表著兩國在這些產品上具有很強的貿易互補性。

(三)中國與美國糧食產業內貿易分析

Lloyd、 Grubel首次提出G-L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它可以用來衡量某種產業中的貿易程度。公式如下:

GLi=1-Xi-MiXi+Mi

式中,GLi指i商品或產業的貿易指數,Xi指第i種商品或產業的出口值,Mi指第i種商品或產業的進口值。該指數取值在0到1之間,若為0,意味著全部產業間貿易;若為1,意味著全部產業內貿易。若大于0.5,意味著產業內貿易具有優勢;若小于0.5,意味著產業間貿易具有優勢。

中美兩國糧食的G-L指數測算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中可見,產業內貿易占優勢的糧食僅有豆類(0713),其產業內貿易指數近年一直維持較高水平,2016年達0.95。剩余種類的糧食則一般具備產業間優勢。近年糧食領域的貿易結構也出現了變動。如大麥(1003),2014年和2015年產業內貿易指數維持在0.4左右,2016年回落到0.12;稻谷2014年產業內貿易指數達到0.6,尚屬存在一定的產業內貿易優勢,但2016年卻急速接近于0,成為產業間貿易優勢。從時間走向的整體大勢來看,就糧食貿易而言,中國與美國正從產業內貿易逐漸轉變為產業間貿易,代表有小麥(1001)、大麥(1003)、燕麥(1004)、稻谷(1006),維持產業內貿易的有豆類(0713)。剩余種類的糧食還保持著產業間貿易??偟膩碚f,中美糧食貿易表現出產業內貿易較弱、產業間貿易較強的特征。

三、中美糧食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有許多因素會對我國糧食進出口產生作用,作用最為顯著的因素如下:

(一)資源因素

1.耕地資源

糧食進出口活動的根基在糧食生產,也可說是農業生產,這種生產離不開土地,所以耕地的狀況會對糧食貿易產生十分直接的影響。我國總共有960萬km2的國土面積,美國同我國差別不大,也有983萬km2的國土面積,僅僅多出23萬km2,然而就耕地資源來看,美國為160萬km2,而我國僅有112萬km2,較之前者少了30.32%。從人均耕地來看,美國為0.51 hm2,而我國是它的1/6,僅為0.08 hm2,全球人均耕地約0.2 hm2,亦為我國的247倍,因此,就人均這一意義而言,我國耕地嚴重匱乏。[11]

2.水資源

糧食生產需要充足的水資源支持。我國年均水資源為28 400億m3,美國為30 690億m3,為我國的1.08倍,就人均而言,我國平均每人占有2 00471 m3的水資源,而美國為9 589.10 m3,為我國的5倍,可見,我國的水資源較為匱乏。

3.人口因素

中美兩國具有相似的耕地面積、國土面積和水資源占有量,然而在人均意義上,這些方面差距懸殊,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國是人口大國,占全球人口

的20%,美國人口總數僅為我國的1/4,少了約10多億人。因此,我們要用全球8%的耕地滿足全球20%人口的需求,問題十分嚴峻。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糧食大多都被國內人口消費掉了,很少能用于出口。

(二)匯率因素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起伏勢必影響兩國的糧食貿易活動,該匯率的上升會增加我國進口美國的糧食。[12]同時,就糧食貿易而言,香港、日本、英國、歐盟等也同我國有密切的聯系。最近幾年,美元、港幣、歐元、英鎊、日元等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持續降低:1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在1994年為86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卻變為6.31元;1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在2005年為10.2元,然而到了2015年卻變為8.11元;2005年到2015年,港元的匯率從1.05元變為0.81元;2006年到2015年,英鎊的匯率從15.06轉變為10元;僅日元匯率有所增加,然而增加并不顯著。我國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會隨人民幣的升值而提高,勢必會影響其他國家居民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導致出口規模持續降低。相反,我國要進口外國商品,只需要花費較少的人民幣即可完成外幣的兌換,所以進口產品的本幣價格降低,導致我國居民對進口的需求大幅上漲,規模持續擴張。就算我國貨幣的升值并沒有引起出口產品外幣價格的提高,但所取得的外匯收入卻不能兌換大量的本幣貨幣,出口商的獲利情況很不理想,必然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

(三)科技因素

從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糧食市場份額看,從世界糧食競爭力來看,中美兩國差距懸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糧食附加值不高、科技水平較低。[3]我國糧食生產依舊保持著以往老舊的種植培育技術,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和使用,我國灌溉水利用率、化肥當季利用率、科技轉化率僅在30%~40%之間,而西方發達國家卻高達70%。同時,我國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偏低,國家尚未構建出健全的農業創新制度,也使得我國糧食單位產量不高,勞動效率很不理想。

(四)農業生產方式

糧食生產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糧食生產效率及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在糧食生產形式方面,美國主要使用商業化的家庭農場方式,擁有超過200萬個農場,近幾年來“公司農場”數量持續上升,已經超過7萬個,在美國的全部農場中,無論銷售金額還是占地面積,這種農場都占據很可觀的比例。美國的糧食種植方式多為生產帶,比如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等,這種形式能夠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優勢發展糧食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成本。在糧食銷售方面,美國多采取“從土地到餐桌”的模式。比如,在食品銷售方面就構成了從給予農資、收購和加工農產品,到零售批發,最終走向政府食堂的一體化方式。

規?;?、產業化、產品科技含量和機械化水平高是美國糧食生產的典型特點,糧食產業在美國可謂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我國卻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為規模較小的小農經營,生產分散,依靠人力完成精細耕作是其主要特點,機械化程度很低。

四、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表明:(1)中國和美國在糧食進出口方面很不平衡,我國的貿易逆差嚴重??偟膩砜?,從2010到2016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始終以進口糧食為主,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但這一差額正緩步降低。我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貿易規模較小,盡管出口額在持續上漲,但增長速度過于緩慢,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貿易逆差。(2)較之美國,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水平較低,但在很多方面還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根據中國與美國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可以看出:盡管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貿易有所發展,但較之美國仍然欠缺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從協調編碼(HS)各類別的糧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不難發現:中美都有比較優勢較為顯著的產品,但在大部分產品上,我國的優勢十分微弱,就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種類而言,我國所擁有的種類數量也很少。(3)中美兩國在某些方面的糧食進出口活動存在較好的互補性。按照貿易互補性指數的統計結果,黑麥(1002)、食用高粱(1007)、其他谷物(1008)互補性很強,這意味著伴隨兩國在糧食進出口貿易方面專業化水平的加深,互補性將進一步提高。同時伴隨兩國貿易結合水平的上升,上述種類的糧食進出口活動還有一定的發展潛力。(4)兼備產業間與產業內兩種貿易特征。借助G-L指數不難看出,中美農產品具有比較居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但2016年僅一種產品的這一指數超過了05,這意味著兩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很不顯著,呈現較強的產業間貿易特點。這驗證了兩國在糧食進出口方面擁有良好的互補性,各具產業間的比較優勢;但在部分產業內部,競爭性較弱。(5)中美糧食貿易受諸多方面的條件制約,發展緩慢。中國與美國糧食貿易的幾個影響因素包括匯率、資源稟賦、生產方式、農業科技等,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國糧食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農業的發展。因此,應主動予以改善,擴大糧食出口。

總之,我國出口美國的糧食貿易活動發展迅速,但因為不具備較高的競爭力,較之美國出口中國的糧食貿易活動,其發展勢頭還比較微弱。伴隨全球經濟的增長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行,我國農業市場還有待更深、更廣的開放,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糧食進出口活動還會持續發展。既要抓住機遇,又要應對競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需要:(1)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糧食出口。不斷完善和升級糧食結構,重視薯類、稻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加大其生產和出口的規模;(2)提升科技含量,推廣產業內貿易。大力創新,不斷健全創新促進制度,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增強其出口競爭力;(3)進行差異化生產和銷售,增強互補性。立足于我國的發展現狀,充分結合自己的優勢,相互吸收借鑒,延長產業鏈,完成對產品的細分,立足于境外的實際需求狀況發展生產,增強產品之間的差異化,實現中美貿易的互補;(4)確保主糧生產,保障農產品安全。我國是人口大國,對農產品的需求巨大,只有保障糧食的充足供應,才能進行國民經濟建設,完成社會分工,但目前我國農產品嚴重依賴于國外,糧食安全亟需加強。盡管我國已經在政策層面強調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頒布了“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等政策,但還需要謹防糧食浪費,提倡節約,大力創新,使用不同的方式提高重要農作物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 新時期我國需要新的糧食安全制度安排[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6(3):26-28.

[2]楊艷紅, 熊旭東. 加入WTO十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國際比較分析[J]. 世界經濟研究, 2011(12):40-43.

[3]陳曉華. 正確認識和把握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年會上的致辭[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1):4-7.

[4]翁鳴.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現狀及其特點[J]. 國際貿易, 2013(6):30-35.

[5]蔣和勝, 張新春, 余夢秋. TPP協議框架下的美國農產品貿易戰略及中國的應對之策[J]. 農村經濟, 2016(8):125-129.

[6]苗長青, 王鵬智, 郝英楠. 后危機時代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 2016(12):127-128.

[7]宮智新.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美貿易產品結構影響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 2011.

[8]孫露晞, 黃楠. 匯率是否是決定中美貿易差額的主要因素——基于中美產業結構差異的實證分析[J]. 經濟科學, 2011(5):18-25.

[9]張寧寧, 呂新業, 白描. 產業內貿易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6(9):73-79.

[10]王曦, 帥傳敏. 中美農業貿易的互補性研究[J]. 經濟問題, 2010(4):81-84.

[11]朱紅波, 孫慧寧. 我國耕地壓力指數時空變化測度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5(8):41-43.

[12]王銳. 我國糧食進口增長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2003至2014年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5(6):25-30.

[13]崔奇峰, 蔣和平, 吳潁宣. 我國糧食“十一連增”背后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農村經濟, 2016(2):3-7.

(責任編輯:鐘昭會)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中美文化交流項目調查問卷

說明:

為了開展符合在校大學生期望的赴美項目,諸如深入美國社區進行社會調研、知名大學訪問、美國企業參觀等,目的是設立有內涵和切實收獲的主題,讓大學生在青年時代有機會走出國門的同時,獲得歷練和提高、豐富閱歷,了解真實的美國社會,為學生未來學業打下堅實基礎。

請利用寶貴的3分鐘仔細填寫以下調查問卷,感謝對學校國際交流工作的支持! A

個人信息(請用正楷填寫) 姓名

學院B

專業

年級

關于赴美項目(請打√)

□如果有機會我就會去爭取 □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周圍其他人的影響 □一次鍛煉英語的機會 □3周 □3~4萬 □任何時間段

□我會仔細考慮一下

□目前經濟條件不允許

□好萊塢大片

□一次在大學期間特殊經歷□1個月□4~5萬

□其它期望的時間段:

□旅游城市(如拉斯維加斯) □特殊城市(如西雅圖)

□美國知名大學訪問 □會尊重我的意愿 □學生宿舍 □1:8

□如果不占用娛樂時間

□美國生活真實體驗 □比較支持

□美國家庭 □1:15 □絕不

□我寧愿選擇其它國家

□希望提高個人能力及閱歷

□一次為出國留學做準備

□1個月以上□5萬以上□其它:

□景點旅行及參觀 □不支持□公寓

□有沒有老師無所謂

□我對去美國很抵觸

□十分期待 □語言能力不夠 □家庭環境的影響 □一次深入體驗美國文化 □1周-2周 □2~3萬 □寒、暑假期間

□知名城市周邊(如洛杉磯) □深入社會調研,對比中美差異 □非常支持 □酒店 □1:5 □十分愿意

★ 你對于參加赴美項目的意愿程度

★ 你覺得影響你去美國的最大阻礙是什么? ★ 是什么讓你對赴美充滿了期待? ★ 你對赴美的期待是什么?

★ 如果赴美,你希望在美國停留多長時間? ★ 你可接受的赴美預算費用? ★ 你所期望赴美出發時間? ★ 你期望赴美的地區?(多選擇) ★ 你期望的赴美項目是?(多選擇)

★ 你的父母及家庭是否支持你去美國參加文化交流項目? ★ 項目期間,你最期望的住宿類型是什么?

★ 項目期間,為了更有指導和收獲,行程更安全,你認為赴美師生比例多少合適?

★ 如果是社會調研類項目,你是否愿意為完成調研課題做充足的準備?包括出發前查閱資料、準備英語演講并完成案頭作業?

赴美社會調研項目說明會信息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株洲市天元區第三屆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活動

- -看美國中小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領導力

一、活動背景

為促進株洲市天元區教研教改工作,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國際接軌,提升教育理念,天元區教育局聯合株洲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于今年7月在株洲市天元區舉辦第三屆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屆時將邀請十多位美國專業教師來株洲教育交流。

二、活動目的

讓中國教育者、家長和孩子們親身體驗純美式課堂,直觀了解美式教育的特色,開拓國際視野。與亞利桑那州公立學校“美國領導學院”合作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學習其 “高效領導者的7個特性”的成功管理理念,并為在株洲市建立多個“中美姊妹校’聯盟奠定基礎。

三、活動時間

2013年7月13日—7月23日。

四、活動機構

主辦單位:株洲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協辦 協辦單位:株洲市天元區教育局

承辦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株洲附屬學校

四、參加活動人員

1、來自美國公立學校的十多位專業教師隊伍

2、株洲市天元區教育骨干以及外市來株學習的教育者

3、招收選拔300多名中小學生,要求自愿參加,愛好英語,樂于分享溝通

五、株洲部分活動特色

1、小班學習,每班25人,中小學生按年級分班,每班有至少一名外教及兩名助教,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授課。

2、課堂內容突破了傳統外教只教授英語口語的限制,可以體驗美國中、小學課程和美國中小學生學習“高效領導者的7個特性”的內容。

3、美國專職教師全天授課,天元區在校優秀英語骨干教師擔任助教。

4、參加此次活動并符合要求條件的學生可向學校遞交申請,經考核可獲準邀請美方教師住進家庭,享受“一對一”學習生活輔導,并讓美國教師親身體驗中國家庭文化生活,建立深遠友誼。

反面內容

六、美國部分活動簡介

應美國領導學院邀請,參加此次在株洲部分活動的中小學生,可以報名以“中美文化交流小使者”和“株洲日報校園記者”的身份,到美國插班學習并寄宿美國家庭,感受美國教育,美國校園文化和家庭生活,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將美國的文化帶回來。

我們將在參加此次活動并表現優秀的學生當中選出免費參加下次活動的學員。同時,北京師范大學株洲附屬學校將推選1-2名優秀學生免費參加此次株洲部分活動和美國部分活動。

美國領導學院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 2012年,領導學院成為世界上第23所使用史蒂芬?柯維博士“小小領導者”的課程教育理念的示范學校,該項目融合“高效領導者的7個特性”的成功管理理念,在商業領域已經使用了超過20年,自應用以來獲得美國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和好評。

學院理念:通過教育和服務,培養學生的領導才能 學院格言:成長、優秀、杰出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作為世界強國, 中國和美國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對于世界各國都有深遠的影響, 大學校園文化也不例外。然而, 囿于各自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相去甚遠, 它們的大學校園文化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校園建筑的不同

美國建筑物, 包括學校和政府機構都是無邊界的, 沒有圍墻, 完全向社會開放, 即使有籬笆, 也是低矮不阻擋視線的。美國人天性開放坦率, 倡導自由和競爭, 而這種開放式建筑結構則反映了美國居住文化的理念, 代表了外在的開放和內在的封閉。而中國的校園則被高高的圍墻或鐵籬笆圍繞和封閉起來, 獨立于外面的社會變成一座座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象牙塔。這種校園圍墻文化展現了中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謹慎和防備, 所以對外封閉, 對內開放。

美國校園的行政辦公室就在教學樓中, 從外觀和裝潢都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你很難辨認出哪間是校長辦公室, 這無疑體現了美國人的平易近人和眾生平等觀念, 以及教學管理是為了服務教學的理念。而在中國的校園, 氣派的行政樓總是處于中心位置, 從建筑風格和裝潢設施都和教學樓截然不同, 這種醒目時刻提醒人們管理層的地位和權威, 將教學和管理本末倒置。

二、教學方式的不同

美國高等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校園文化倡導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學校通過信貸體系和靈活的學制給予學生們較大的空間和自由, 師生平等, 校園風氣輕松。鼓勵學生挑戰權威, 勇于質疑, 重點培養責任感、創造性和思辨精神。教學方法多樣, 課堂以個案分析和分組討論為主, 考試考察方式靈活。校園各種學生組織林立, 學生們熱衷于組織和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 從資金和條件上大力支持。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們培養了對于學業的興趣, 得到了個人的發展, 充分放松身心, 體驗到民主和自由的價值。

傳統的中國大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延伸, 教師們受到既定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表的束縛, 以及簡陋落后的教學設備的制約, 只能依賴有限的條件照本宣科, 大多使用講解、提問/回答、背誦、筆記、任務型等教學法, 難以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學生們還是被動接受的情況居多, 盡管基礎和理論知識較為扎實, 但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較差, 屬于考試學霸型。課后活動單一, 基本在教師或社會組織的組織下參加既定的集體活動, 選擇性較小。

三、獨立自主的不同

美國學生非常獨立, 講求個性和自我奮斗, 追求“美國夢”, 無論家境如何都基本靠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他們認為父母把他們撫養成人就已經盡到了責任, 父母和成年兒女 (超過18歲) 之間沒有必然的供養關系和義務, 一切都要依賴自己的努力奮斗, 可以從父母那里繼承姓氏但不包括財產。同學和朋友之間, 甚至戀人間也大多采取AA制。除了經濟獨立, 美國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也較強, 對未來的職業和生活規劃清晰, 對社會和國家具有一定的責任感, 這和從小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密切相關。

中國的大學生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 不僅學費和生活費大多依賴父母供給, 連選擇學校、確定專業和未來職業發展都或主動或被動地交給父母做決定。生活自理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薄弱;意志和內心脆弱;虛榮心和攀比心理較強;缺乏團隊協作精神和包容性;以自我為中心, 缺乏責任感和安全感。從小被父母照顧得太好, 保護得太嚴密, 難免淪為“永遠不能斷奶的大小孩”。

在充分了解中美大學校園文化差異之后, 筆者想給中國的大學校園文化提幾點建議:

1) 希望大學的管理者們在關注分數的同時關注積極進取的正能量校園文化的營造。畢竟這里的學生風華正茂, 處于人生的定型期, 他們對于精神的追求更強烈, 也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2) 營建綠色校園, 杜絕校園暴力, 吸食毒品和聚眾賭博等惡性事件。引導學生自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樹立榜樣正面教育, 輸入正能量。加強學生管理和心理疏導, 關注學生身心健康, 防止抑郁癥的出現。

3) 加強財政投入, 改革學制, 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計劃, 放寬對教師的束縛, 大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進行教學改革, 使教學法更為先進, 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改善生活和教學條件, 課程設置更為靈活機動, 加強跨專業選修課的發展, 使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4) 與國外大學開展合作, 設立“2+2”雙學位或“2+3”本碩連讀的培養機制, 在教育上與國際接軌, 充分發揮中西合璧的教育優勢互補, 積極進行合作辦學的實踐探索。

少年強則中國強, 有益的大學校園文化關乎青年人才的培養, 更和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如何營造一個良性的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每一個教育者深思。

摘要: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折射, 所以必然受到后者的制約與影響, 并與其保持基本一致;反之, 社會主流文化也受到大學校園文化的推動和引領。中美兩國因為在歷史背景、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各自的大學校園文化也大相徑庭。本文通過對中美大學校園文化進行對比分析, 試圖得出主要差異并對營造和引導中國大學校園文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中美文化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2、干部培訓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作用調查及分析

3、文化自信中堅持人民主體性思想的必要性探析

4、輔導員應將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5、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6、文化與經濟關系視閾下文化自信的現實路徑

7、基于文化自信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8、文化自信與群眾路線關系探微

9、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0、堅定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要求、意涵與推進指向

11、高校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應堅持的“三觀”

12、習近平文化自信理論的價值貢獻

13、論文化自信與新的全球化時代

14、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少數民族青少年文化認同的生成研究

15、論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16、提升大學生中華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7、增強三個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18、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價值及培育路徑

19、文化自信的歷史邏輯與現實意義

20、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依據分析

21、文化自信推動“雙創”實現的價值審視

22、近五年來文化自信研究綜述

23、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

24、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25、建構文化自信的三維支點

26、傳承紅色基因,永葆生機活力

27、試論“文化自信”的理論價值與可行路徑

28、以文化自信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邏輯進路

29、文化自信的歷史傳統與時代品格

30、文化自信視閾下的圖書館文化創新性發展探究

31、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32、新時代如何提升文化自信

33、淺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34、論文化自信的內生性動力

35、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基點

36、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37、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踐智慧研究

38、文化自信引領下職業教育國際化拓展的問題與路徑

3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來源及提升路徑

40、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41、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研究

42、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43、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摭探

44、后殖民時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養研究

45、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育

46、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的內涵及其內在共性

47、試論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之策略

48、翻譯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

49、堅定理想信念的文化邏輯與進路選擇

上一篇:中國美術史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經濟地理學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