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育論文范文

2023-03-17

體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代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積極貫徹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總要求,需要從“教、練、賽”三個方面重點發力。本文以小學中高年級籃球教學為例,闡述了在小學籃球教學過程中融入“教會、勤練、常賽”理念的實施策略,為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學新模式,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會、勤練、常賽”;籃球教學;實踐探究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盵1]同時,《綱要》還提出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改革目標。這是對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廣大體育教師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

基于此,筆者從“教會、勤練、常賽”核心內涵出發,通過深入分析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小學籃球教學實際,提出了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實施策略,以切實提升學校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一、“教會、勤練、常賽”內涵解析

(一)“教會”是基礎

“教會”是指教師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識,掌握動作要領、把握動作要點、突破動作難點,從而習得運動技能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學習生活之中。它是一節體育課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學校各類體育活動的重要前提。只有教會了學生掌握相應的身心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學生才有可能運用所學到的體育知識和掌握的運動技能,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和參加體育競賽。相反,如果學生不能了解相應的身心健康知識,學會一些基礎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那么勤練和常賽也就無法正常開展,體育教學也就成了一紙空談。

(二)“勤練”是手段

“勤練”是指通過適宜的運動次數和運動強度的刺激,將新學的運動技術轉化為個人運動技能的過程[2]。任何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勤奮刻苦練習的成果。一個技術動作從生疏到熟練、從卡頓到連貫,都必須經過大量反復的動作練習,才能讓身體形成一定的動作記憶。只有通過不斷刻苦的練習,才能更加熟練地掌握技術動作,鞏固和提高運動效果,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因此,“勤練”是幫助學生習得運動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必經之路。

(三)“常賽”是拓展

“常賽”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過緊張刺激的比賽,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實戰技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能夠更直觀地觀察到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后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工作。另一方面,“常賽”也承載著體育特殊的育人價值,在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和責任擔當、團結協作的個人品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教會、勤練、常賽”的內在聯系

“教會、勤練、常賽”是對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評價標準[3]?!敖虝笔恰扒诰殹焙汀俺Y悺钡幕A,“勤練”是“教會”的主要手段和“常賽”的必經之路,“常賽”是“教會”和“勤練”的延伸拓展,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構建了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共同推動形成體育改革實效。

二、“教會、勤練、常賽”在小學籃球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優化內容,“教會”關鍵在課堂

1.知識與技能并重

在傳統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籃球技術動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忽視了對籃球基本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意識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情況下,學生往往只學會了籃球的技術動作,卻不了解實際的籃球比賽規則和技術動作的應用場景,從而不能將學到的技能靈活地運用到實際比賽當中。因此,教師在進行籃球教學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籃球技能,同時還要將如何運用籃球技能、籃球比賽的規則以及科學有效的鍛煉方法等傳授給學生。

如在室內體育課教學時,組織學生觀看各類籃球賽事視頻,使學生對籃球比賽規則有清晰的認識;并通過慢鏡頭播放,介紹籃球技術動作在比賽中的應用場景,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不同技術動作應用的作用和目的。對于籃球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拓展講解籃球技戰術相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的籃球實戰能力。在進行室外體育課時,教師通過示范講解引導學生學習運球、傳接球、投籃等技術動作,帶領學生進行動作練習,并組織小范圍的實戰演練,讓學生充當“小小裁判員”,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學習的籃球知識與籃球技能。

2.基礎與個性并舉

在進行籃球教學時,教師要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全體學生通過努力都能達到的一般目標。在保證全體學生掌握籃球基礎技術動作的前提下,著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鼓勵學生向更高水平發起挑戰。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發育、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為不同水平段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學習目標,讓每一名學生的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都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如在進行《左右手交替運球》教學時,教師首先通過情境導入法引導學生建立左右手交替運球的運動表象,了解動作構成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發力,然后通過動作分解、完整示范幫助學生掌握左右手交替運球的動作要領,明確運球時的擊球部位、手腳之間的配合以及身體重心的轉換,最后通過練習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左右手交替進行運球。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在原地進行左右手交替運球;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左右手交替進行直線運球;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夠靈活運用左右手交替運球通過障礙物。

(二)創新設計,“勤練”實施在日常

1.巧設練習內容

“精講多練”是體育教學的顯著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通過設置不同密度和強度的練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運動技能。但枯燥的練習內容往往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練習的參與度不夠、練習質量不高。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練習環節,由難度較低、容易完成的單項練習入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提升到具有一定難度的組合練習,促進學生技能和體能的同步提升。

如在進行《行進間三步上籃》教學時,先組織學生在籃下找好打板位置,進行打板投籃單項練習,以便幫助學生養成找到三步上籃的起跳位置、合球后順勢起球的動作以及單手高手上籃的習慣。然后利用標志盤做好邁步、起跳點標記,引導學生從原地進行三步上籃,此時需強調出腳的順序和起跳的時機。再將原地運球與三步上籃進行結合,在籃框兩側交替進行原地運球三次后三步上籃組合動作練習。最后進行行進間運球+三步上籃組合動作練習,突出動作的實用性。從分解動作練習到完整動作練習再到組合動作練習,三個練習層層遞進,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學會三步上籃的技術動作。

2.豐富練習形式

在體育課堂練習環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仍以“教師教、學生學”的集體練習方式為主,練習形式較為單一;且只注重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對交流合作、共促學習的情感需求,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了體育學習的興趣,體育教學的目標也難以達成。因此,在設計練習環節時,教師要在精選練習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多種練習方式進行教學練習,既要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又要引導學生去探索更多的練習方式。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營造出互相啟發、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

如在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時,教師首先講解并示范動作要領,明確傳接球時手部技術動作、身體發力順序、重心轉換等動作要點,學生根據教師口令分步驟進行集體動作練習。接下來組織學生利用墻面進行自主傳接球練習,體會傳球時蹬地發力、重心前移、伸臂撥指的動作。然后兩人一組進行原地傳接球、單次運球接傳接球練習,待學生基本都掌握了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之后,增加更高難度的練習,由兩人側向滑步走傳接球練習,再過渡到雙人行進間跑動傳接球練習。最后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其他有效傳接球的方式方法,并進行自主練習。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教師需密切注意學生的練習情況,適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和保護。該練習環節的設計運用了集體練習、自主練習、合作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習得傳接球的技術動作,實現了這節課的目標。

3.拓展練習場景

有限的體育課堂時間對于實現當前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勤練”理念必須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如開展陽光大課間、體育社團活動、體育家庭作業等。因此,除了對體育課堂練習的把控之外,教師也要加強對大課間、體育社團和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視,不斷拓展體育練習的場景,積極探索家校聯動的體育教學模式,補充課堂練習的不足,真正實現發展技能、增強體能的目的。

如在進行籃球教學時,在課堂上主要進行傳接球、運球、三步上籃等基本技術動作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籃球的基本技能。同時創編籃球操,與班主任、體育委員協同組織在大課間進行跑步+創意籃球操的組合練習,在增強籃球練習的趣味性的同時,加大體能訓練的強度。在體育社團訓練時,增加體前變向運球、擊地傳球、行進間低手上籃等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學練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籃球技術。在每天體育課后布置體育作業,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籃球技能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更多的籃球實戰技巧和鍛煉方法,并進行居家實踐鍛煉,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三)有效實施,“常賽”核心在全員

1.體育課堂課課賽

體育課堂是學生習得體育知識與技能,參與體育活動的主陣地。因此,在學生基本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且通過練習能夠熟練地做出所教學的技術動作之后,教師要結合課堂重點教學內容,設計富有趣味性與競爭性的比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鍛煉興趣,鞏固且提高學生在學練環節的成果。同時,在比賽中教師更容易發現學生在技術動作中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后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

如在進行《行進間運球》一課的教學中,設計“陣地爭奪戰”個人游戲競賽。學生兩兩之間進行比拼,每兩名學生各持一球,間隔一個大標志桶、兩個小標志桶,面對面進行運球準備,聽到教師口令后拿起小標志桶后退運球,踩到邊線后加速運球到中間位置,率先將小標志桶扣在大標志桶上即為獲勝。這種比賽形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加速運球能力,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此外,也可設計“種樹砍樹”小組游戲競賽,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圍繞若干個標志桶進行高低運球接力。聽到教師口令后,第一名學生運球從起點出發,將標志桶原地放倒視為“砍樹”,踩到對面邊線后轉身,將標志桶原地立起視為“種樹”,返回與下一名學生擊掌,下一名學生出發,小組四人率先完成接力并返回起點即為獲勝。該比賽將行進間運球與高低運球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實戰運球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相互激勵、團結合作的良好品德。

2.精品社團周周賽

除課堂教學之外,學校開設的各類體育社團也是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因此,體育教師也需要將“常賽”這一理念落實到體育社團的日?;顒赢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與體育課堂面向全體學生不同,體育社團的主要活動對象是對某一項體育運動有興趣或有特長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組織體育社團比賽時,更加注重該環節的靈活性與實戰性,目的是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力和實戰水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如在進行籃球社團訓練時,教師應每周組織至少一次籃球比賽。在社團訓練初期以個人對抗和小團體比賽為主,比賽形式多為1v1籃球挑戰賽、2v2趣味籃球賽等,通過修改比賽規則、限制某一項籃球技術的運用等手段來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如在進行1v1籃球挑戰賽時,兩人在直徑2米的圈內各持一球,聽到教師口令后各自開始在圈內運球,在保證自己不間斷運球的同時,試圖讓對方運球出界或搶走對方手中的球,任何一方運球中斷、出界或者球被搶走即判定為輸。這種比賽形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與人對抗中的運球控球能力,促進籃球競技意識的培養。隨著籃球知識和技術水平的提升,訓練中后期應將非正式比賽逐漸過渡為正式比賽,每周組織1~2次的3v3籃球賽或5v5籃球賽,通過團隊之間的技戰術配合,培養學生對于各項籃球技術的運用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籃球實戰水平。

3.競技選拔年年賽

近年來,隨著籃球特色學校等的興起和實施,各類校園籃球、校際籃球比賽也逐漸豐富起來。因此,為了滿足特色學校發展的需要,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交流提升,學校需建立良好的選拔和競爭機制,面向全體學生選拔出一批優秀運動員作為學校代表參加各類比賽。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實戰中突破自我、不斷進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培養,形成“人人爭先、為校爭光”的良好氛圍。

如開展一年一度的校內年級籃球比賽,為有籃球特長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實戰中檢驗自己的籃球水平,不斷磨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籃球競技能力與團隊配合能力。除了校內籃球賽之外,體育教師也要組織一批籃球水平較高的學生成立學校代表隊,積極參與校際籃球聯賽,加強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競技交流,以點帶面、校際聯動,促進整體學校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教會、勤練、常賽”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缺一不可。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廣大體育教師需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改進優化教學內容,積極創新教學過程,深刻把握“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教學思路與方式,構建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推動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S],2021.

[2]梁龍旭.體育課“學、練、賽、評”的有效設計[J].體育教學,2021,41(04).

[3]段瑞莉.改進體育課堂教學落實“教會、勤練、常賽”[J].體育教學,2021,41(02).

體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課程的作用不言而喻,行之有效的體育游戲能夠大幅度的增加體育課的樂趣和學生的學習快樂指數,本文通過對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課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討論,研究找出最合理的體育游戲,以此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優秀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體育游戲;初中體育;現狀;前景

引言:

體育教學是義務教學的一部分,而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又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合理的體育教學在推動體育課堂豐富多彩和趣味非凡這一表現效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有必要就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上的合理運用進行優勢策略討論。

一、體育游戲引入教學的優勢

在當今時代下,初中體育學科的教學尚且還拘泥于按部就班、照本宣讀的形式,這種形式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度和積極性,對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有著極其負面的作用。而體育游戲這種創新型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有著極其顯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將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當中,也具有著很大的優勢。

(一)促進學生身心共同發展

因為每個初中生自身的體育素質都參差不齊,所以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的學習心態也是差別各異的。體育游戲的引入可以讓初中體育的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為學生體育鍛煉營造出一個豐富有趣的氛圍,從而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在愉悅的氛圍下得到共同發展。

(二)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引入體育游戲的根本原理就在于把復雜枯燥的體育動作和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相結合,從而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度。同時,把豐富多樣的體育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的過程放中,對于學生對體育動作的理解能力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來說,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具有廣泛參與性

因為游戲的規則可以由教學者和學生共同決定,所以在體育游戲的過程當中師生處于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這區別于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主體的特征,學生都可以廣泛地參與進來,有利于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

二、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在課堂練習時的應用

適當地把體育游戲引入到課堂練習的過程當中,有利于教學者檢驗和了解學生對于教學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效果。比如說在教學者講完籃球的技術要領后,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如訓練進度)對學生做一個分組,在進行運球訓練時,同時進行搶斷訓練,在保障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各籃球小組進行公平競爭,以此來增加難度,增強學生對籃球的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在下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比賽結果,競爭結果得分數最少的,收拾體育器械,通過獎懲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期待與興趣。

(二)在課后拓展時的運用

僅僅是拘泥于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進行培養,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體育游戲在課后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度,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比如說各種球類比賽、跳繩比賽、賽跑活動等等,既可以有效地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動作,又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學生之間團隊的凝聚力。但是游戲的組織不能以輸贏為目的。教學者也要注意實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觀察,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應用前景

(一)注重形式創新

教學者應當在對教學形式的設計方面注重形式的創新,運用各種新奇的多媒體技術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使本身晦澀乏味的理論知識更加容易理解,進而充分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二)與初中體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相結合

教學者要自覺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來制更加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和調整。因為體育這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多樣性,所以教學者要對教學方式做轉變,激發學生的興趣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三)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教學者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自身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比如線下實踐課、討論課、開放性思考題等等的設置,結合現代化多媒體元素的使用,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助力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習的效果。教學方法的創新,有效克服了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復習難、考試難、掌握難”的問題。

(四)加大推廣力度

雖然到現在為止體育游戲的普及程度還有待提高,但由于教育體制正在不斷地深化改革的進程,素質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斷地根深蒂固,初中體育的教學也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體育游戲的引入也一定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教學者在對體育游戲的優勢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之后,也定然會主動地加大對于體育游戲推廣力度。

(五)不斷完善擴充體育游戲的內容和形式

當體育游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當中時,游戲的種類、形式、內容等也注定會被不斷地完善和擴充。教學者應當結合學生的自身特征和生理特點,開發設計出更多的體育游戲內容和形式,進而提升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從根本上使體育游戲能夠助力初中體育的教學過程。

結束語:

體育游戲對初中體育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希望通過本文對體育游戲的合理運用分析,對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能引發體育教學工作者的關注,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為我國培養出新時代優秀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孫翔. 試論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J].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0, (21):256.

[2]胡志勇. 試論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J]. 體育時空, 2015, (24).

體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育體制和信息化時代的變革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的拓展和蔓延,在高校學校開展體育課程的基礎上,又帶動了休閑體育的發展,并且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本文中主要針對高校學校體育與休閑體育的融合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深入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供相關人士的借鑒,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 高校體育 休閑體育 融合 關系 建議

休閑體育是一種全新的體育運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漸走進高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成為學生和教師業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育體制進行了新的改革和創新,將高校體育與休閑體育相結合,對于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而且也能夠大大加快高校體育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從而實現教育體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一、高校體育中開展休閑體育的相關概述

(一)休閑體育的定義

休閑體育,顧名思義,是由“休閑”和“體育”兩部分構成的。休閑體育是一定時間內的活動或休閑形式,進而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在學生的閑暇之余,依托一定的體育活動,追求積極、健康、良好的身心體驗和感受。

(二)休閑體育的功能特點

休閑體育是體育的一部分,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具備著個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兩個方面。此外,還具有強健體魄、愉悅身心、促進交流的功能。

1.休閑體育的個人功能

休閑體育的個人功能是針對參與對象的個體而言,在一定的休閑體育活動過程中,休閑體育可以打破這種單調的生活節奏,運動過少會極大增加人們的患病率,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休閑體育可以增強人類的體質,延年益壽,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對于人類的身心健康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1]。因此,個人功能是休閑體育的一大功能。

與此同時,休閑體育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并激發學生的潛力,增強個人能力,對于學生智力活動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2.休閑體育的社會功能

休閑體育的社會功能涵蓋了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并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與融合。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逐漸深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休閑體育中來,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在精神上會獲得一種釋放和自由,培養學生正能量的形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犯罪率。

現代信息的飛速發展,縮小了人們的交往范圍,交流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休閑體育則為人們帶來全新的交流空間,自由、舒心、輕松的活動形式更易于人們接受,消除了一定的障礙,結識不同種類的人們,增進了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是人們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和媒介。

二、高校學校體育與休閑體育的關系

(一)高校學校與休閑體育的課程改革

體育課程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體現出一定的體育教育管理理念和價值導向。休閑體育與現代體育課程聯系緊密,加強二者的相互聯系,符合現代體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1.休閑體育促進全新課程理念的形成

全新的課程理念要求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而且在課程設計上要體現一定的時效性;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休閑體育與現代體育課程內容

現代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容要符合科技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制定精選、合理的課程內容;并且綜合多門學科知識,體現出全方位、多領域的統一體育課程目標。體育課程改革帶給高校學校新的動力和活力,打破傳統的體育教育觀念。

(二)休閑體育與高校素質教育目標

為了貫徹實施高校的素質教育目標,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加強休閑體育的開展工作,可以更好地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相關的教育人員要加強一定的重視工作,實施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來確保高校體育課程與休閑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2]。與此同時,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功能,從而促進體育教師的教育素養和水平,順應素質教育的工作需要。

(三)休閑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目標的融合

休閑體育課程目標是高校休閑體育課程的關鍵,休閑體育的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等方面都要緊緊圍繞高校體育課程的中心目標展開。同時,對于休閑體育來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閑運動方式,培養健康的運動習慣。因此,休閑教育是高校教學目標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學校和休閑體育的相互結合勢在必行,不容忽視。解決了高校體育的諸多存在問題,極大地促進了高校學校的體育教育發展,而且使學生更加地適應于社會,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生活習慣,達到了娛樂和鍛煉的雙重效益,從而培育學生積極地為體育教育事業服務。要不斷立足創新、推陳出新,達到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從而推動我國體育教育事業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參考文獻:

[1] 白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休閑體育研究[J].運動.2015.12:82-83.

[2] 駱楚楚,周麗君.我國高校開展體育休閑教育的理論探索[J].浙江體育科學.2013.03:59-62+66.

體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實現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良性互動發展,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社區居民從事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瓶頸問題,同時還能提高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的使用率,真正體現出體育資源的共享與實現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和諧共生。文章分析了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可行性,重點探究了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高校體育 社區體育 互動發展 對策探究

隨著《全民健身綱要》的縱深推進和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觀念與體育鍛煉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也有目共睹。眾所周知,由于房地產規模與發展速度的迅猛態勢,導致了地價的上漲,導致社區體育在運動場地方面捉襟見肘。此外,由于房產可以買賣,社區居民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在設施器材的投資及社區體育管理等也存有明顯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訴求與場地設施的矛盾日益凸現。另一方面,我國高校體育場地設施齊備,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在寒暑假基本呈閑置狀態,眾所周知,特別是室外的體育設施器材,在太陽曝曬與風剝雨蝕之下,即使閑置,安全使用年限到了,也理應報廢與更置,可見高校體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浪費之疑。但絕大部分高校和附近的社區之間存在一定的地緣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探索一條能夠促進高校體育和附近社區體育互動融合發展之路徑,即附近社區居民的體育文化需求,同時,也可以提升高校體育場地器材的使用率,同時,也實現了“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教育為人民”的宿愿與初衷。

1 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體育設施可以緩解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在國家教育部的領導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校內體育場館設施絕大部分已達到了國標標準,據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情況報告,學校系統所占的體育場地總數約為全國總數的67.17%,其中高校的體育場館總數占全國總數的2.07%。[1]高校不僅狀況良好,而且有標準跑道、單雙杠、各種大小球球場等設施齊全。另一方面,在高校周邊附近的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卻相當匱乏,同時,高校在非上課時間和寒暑假等節假日,體育場館卻呈閑置狀態。眾人皆知,體育場地設施也有它的使用年限,如其閑置不如投入正常使用。社區居民進人高校進行有組織的健身與鍛煉運動,會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與大學精神的濡染,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人文知識也得到了相應提高。實現了體育文化資源的共享與協同發展。

1.2 促進社區體育文化的大發展

眾所周知,高校是體育人才較為集中的地方,在師資方面,除了少數中老年體育教師是體育本科畢業外,其余以青年教師為中堅力量的中青年教師基本上都是體育碩士,甚至體育博士畢業。這些年富力強的體育教師不僅在該專業具有淵博的論專業知識、扎實的基本功,且在體育學科的所有門類均有涉獵與專長。為此,他們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可在社區體育領域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指導社區居民從少數到多數、從盲目鍛煉逐漸走向科學健身,以達到強健身怡心、增壽延年的幸福生活。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在社會上深受歡迎的體育舞蹈、瑜伽、武術等培訓班的教練,大部分都是由高校體育教師所組織或親自指導的。他們既有健身理論上的高度,又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深受參與者的歡迎。為此,高校體育管理部門應加強與社區管理部門的聯系,充分發揮高校體育人才在社會體育領域的功用,促進社區體育文化的大發展。

1.3 社會體育有利于加快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的改革

社區體育和高校體育協同發展的同時,無形中加強了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間的密切聯系,高校體育教師在搞好學校體育教學的同時,應高度關注社區體育,一方面充分利用高?,F有的體育人才、場地資源、教學經驗與組織方法,與社區居民一起進行體育文化的互動與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藏息相輔、教學相長。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對社區群眾所喜愛的運動項目、組織形式、練習密度與強度等方面進行反思與總結,一方面吸收社區群眾體育中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成分,加快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的改革與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4 有利于增加大學生對真實社會的接納與判斷能力

高校所培養的體育人才,畢業后要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體育人才所就業的范圍目前主要集中在學校,為拓寬就業面,社會則有更廣闊的空間。實現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則有利于讓大學生走進社區,去體悟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區別與聯系,學會靈活運用學校體育知識與方法,因地制宜地利用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組織社區群眾進行社會體育活動,不僅有利于拓寬就業面,同時有利于增加大學生對真實社會的接納與判斷能力,將所學的學習體育知識體系與運動技能與社會體育融合起來,對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 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對策探究

2.1 多舉措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活動的首要條件。要實現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周邊社區群眾開放,首先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資金的投入力度,多途徑、多舉措籌措專項資金為高校進行場地設施的基礎建設工作。一方面可以從目前發行體育彩票收益中適當撥發專項費用,加強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來緩解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資金投入的單一渠道問題;其次,高校所在行政轄區的地市級政府應加大對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設施資金的投入,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體育需求;最后,通過政策導向利用媒體加大對社區體育的宣傳力度,誠招個別知名企業與社會成功人士的投資與贊助??傊?,要多舉措加大對場地設施的資金投入。[2]

2.2 維護與修善高校體育場地與設施

場地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專業人員的維護和保養。因為體育場地與設施隨著使用密度的加大,自然破舊與人工無意間的損壞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為此,校方與社區方應在協商的基礎上,設立高校體育場地與設施監管的專職人員,負責對調查設施的日常檢查,隨時排除安全隱患,同時對損壞度較輕的設施與器材,要及時維護與修善,不能影響正常的使用。

2.3 在管理上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

基層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活動在時間安排方面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為使其不與高校正常的體育教學相沖突,應在管理上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社區居民進行一定的引導、組織與管理工作。由于高校長期處于穩定、規范和單一的封閉式管理模式,與社區群眾體育融合后,由封閉轉向開放,改變了高校體育場地原來的封閉管理模式,會產生部分不相適應的地方,在相互接納與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因此,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能為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和諧的融合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對故意損壞和不按要求使用場地設施與器材的人員,對故意干擾正常教學秩序的人員,以規勸告誡為主,懲處為輔,嚴重者要走司法程序。其次,要按《高校體育工作條例》所規定的人均鍛煉面積的比例,控制當天鍛煉人數,在時間和空間上要使高校體育場地的高效利用,不能出現人滿為患的不和諧局面??傊?,既要搞好頂層設計,又要轉變思維方式,為雙方的和諧與可持續而探索與總結經驗,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真正體現出體育資源的共享,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和諧共生。[3]

2.4 人才培養模式與社區體育相銜接

高校是體育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擁有科學規范的體育教學與管理制度,有強大的體育師資隊伍做后盾。在解決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思路方面,高校首先應從自身的視域出發,利用該校的優勢建立各種體育社團等組織,例如:體育舞蹈隊、跆拳道館、舞龍獅俱樂部等組織,為大學生提供參與社區體育實踐的機會與舞臺展示的窗口;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加強與社區體育的銜接,尤其是在民族傳統體育與民俗體育方面,高校體育教學更應挖掘、篩選部分民族傳統體育與民俗體育項目內容,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整合與創新,為今后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撐。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尤其是體育院系應依據就業市場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參照大學生就業的需要,重視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重視大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與民俗體育及體育舞蹈、輪滑、瑜伽等新興體育項目內容的學習深度,培養社區群眾體育所需要的專業人才。[4]

2.5 壯大社區服務志愿者隊伍

社區居民的體育基礎參差不齊,要走向正規與和諧發展之路,離不開社區服務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一方面,高??砂l動體育教師、具有一定體育特長的大學生積極參加到社區服務志愿者行列之中,把個人所學的體育健康常識,運動技能、鍛煉方法傳授給社區居民,充分利用周六、周日等課余時間,為社區居民組織某個專項的培訓活動,例如:體育健身舞、太極拳等,高校體育系或公體部,應在完成教學、訓練任務的同時,合理規劃場地,提高各類場地設施的利用率。統籌安排,在課余實踐,為社區居民積極開辦各種專題知識講座,舉辦健身舞、瑜伽等培訓活動,引導社區體育向有序、健康、和諧的正向發展,也可實行有償服務、合理利用優勢資源,使高校體育向社區體育延伸與融合。[5]

參考文獻

[1]符巍.試論高校與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J].懷化學院學報,2007(2):108-109.

[2]李偉峰,許惠玲,朱家勇.普通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物質資源共享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1):1-2.

[3]吳嘉毅,楊建明.釋析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和諧的融合發展[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20-123.

[4]蘇莉莉.濟南市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5]劉成,巫國貴.依托高校體育資源促進社區體育發展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6):35-37.

體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體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還要把體育自身蘊含的體育精神、體育思維方式等傳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達到健身育人的目的。本文主要從高校體育教學培養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入手,分析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人文精神

和諧社會背景下,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陣地,對發展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體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健身還要育人,從而實現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目前,我國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狀況還不樂觀。高校體育一直受生物體育觀的支配,注重體育技巧訓練與傳授,過分強調動作的標準化,忽視體育精神、體育道德觀念等的滲透,結果很多學生滿足于健體與應試,沒有樹立全新的體育理念,沒有激發終身體育的興趣,更沒有發展人文情懷,從而造成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這將會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體育與高校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不相符,必須進行改革,必須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 高校體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也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倫理觀的關鍵階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尤其是隨著社會不良現象對校園的侵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顯得尤為必要。

1.1 素質教育的需要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大量的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此,高校體育教學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進行專業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樂觀情緒,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能形成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因此,高校體育教學中只有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會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1.2 高校體育培養目標的需要

高校體育長期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注重體育理論與技能的訓練,失去了體育課的德育功能。體育學科是一門建有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學科,它致力于追求真、善、美,比賽中倡導公平、公正,注重競爭精神與合作精神,由此可見,體育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與健身,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高校體育培養注重“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培養宗旨,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的個性化、人性化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應在體育教學中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自由平等、個人價值、公平競爭的人文情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

2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長期以來受“生物教育觀”的支配,對體育功能的認識走向片面化,這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高校體育工作者借鑒國外的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思想,給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總體狀況還不樂觀。

2.1 教學目標片面化

受傳統體育功能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體育就是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手段之一。這一觀念表現在體育教學中就是從生物學、工具論的角度,把體育教學變為技能訓練、強身健體的重要場所,這影響到體育教學目標的確定,偏重于體育功利性。從教育的本質來說,目的是促進人更好地發展。但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忽視了對完整的人的培養,將技術訓練作為教學目的,強調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發展,偏離了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同時高校體育強調體育的社會屬性,忽視學生個體的基礎差異,限定統一的目標,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

2.2 教學內容競技化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中不管是教材還是教學內容,都存在偏重傳授體育知識、注重體育技能訓練,忽視學生情感態度、意志耐力等人文精神的培養問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主要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強調運動項目自身的體系,無視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體育教學內容的競技化,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得較好,但體育本身蘊含的價值觀、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被忽略,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

2.3 教育過程技術化

教學過程注重統一要求的技術,片面追求動作的規范性、精確性;教學中要求學生絕對地服從指揮,使內涵豐富的體育教學淪為機械性的操作,這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這與教師素質有著密切關系,我國高校體育教師不乏優秀工作者,但也有知識面狹窄、教育理念陳舊、不以身作則的低素質者,在體育教學中偏重技術,不能很好地融入人文精神,從而影響到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2.4 教學評價不科學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比較注重終結性評價,側重于達標、理論考核等,忽視了形成性評價,即不考慮學生的進步幅度和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評價標準統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評價結果僅是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優劣的手段,忽視了對學生薄弱面的指導改進。這種評價方式不夠科學,在此評價方式指導下,必定會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學生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

2.5 教學形式單一

體育具競爭性、娛樂性,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可以采用多樣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但體育教學一直以來采用的都是“講解-示范-練習-糾錯-鞏固”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形式偏重教師講授、學生記憶;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只是接受者、吸收者,學生的主觀愿望得不到發揮,長此以往,會讓學生覺得教學無味,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到教師的創造性,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這與人文精神培養目標相背離。

3 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

3.1 更新體育教學理念,關注人文體育

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存在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競技化、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主要是因為高校體育教學理念陳舊、落后,片面強調體育技能,忽視體育的人文價值,這種理念制約了體育育人功能的發揮,造成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因此必須更新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突出人文體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體育教學以人本主義為指導,尊重學生個性。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尊重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創造性。高校體育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圍繞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等,如教學中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自由、個性化發展。其次,體育教學以和諧思想為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一直注重生物體育觀,與和諧的理念不相符。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滲透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最后,體育教學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高校體育教學要向學生傳遞終身體育理念,引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愉悅學生身心。

3.2 調整體育課程體系,拓展教學內容

我國高校還沒有開設體育人文教育課程,體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都是通過體育課及校園體育文化開展的。首先,要調整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及興趣愛好,開設專業基礎課、公共基礎課、選修課等,以彌補原有體育課的不足,豐富體育課程體系,并使體育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彈性,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要擴大體育課程的文化含量,為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廣闊的平臺。其次,精心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突出體育的人文性。體育人文是指建立以人為本,增強學生體育意識,發展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內容體系,因此,應該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盡量開設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的生活與終身鍛煉有密切聯系的項目。同時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突出體育的全面性、實用性,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在參與鍛煉的過程中養成強烈的生存意識與競爭心理。另外,不管體育教學的內容與體系如何,在教學中都要樹立培養人文精神的意識。如在馬拉松等田徑項目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講述我國體育發展史時,利用我國運動員取得的突出成績,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等。

3.3 優化教學方法,滲透人文精神

高校體育教學中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擺脫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示范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留出自由活動的空間,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尤其要根據學生的體質特征,因材施教。首先,高校人文體育教學要優化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分組式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其次,體育教學活動中要盡量安排不同性質的體育活動,注重競技性與娛樂性,運用游戲法、競賽法等教學。尤其是體育游戲,生動有趣,深受廣大學生喜愛,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最后,體育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使教學過程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通過攝像機、計算機等多媒體,向學生宣傳體育明星的奮斗史,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這些都是培養體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3.4 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培養人文精神

首先,高校人文體育評價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構建評價體系。其次,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要突出全面性。注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變單一的成績型評價為綜合性素質型評價,在評價方法、形式上建立凸顯學生能力的人文考評體系;評價注重共性與個性,關注個性的發展變化;在技能考核的基礎上,評價內容趨向多樣化,增加體育人文、運動保健、健身方法等方面的考核;改革評價形式,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改革評價方法,將科學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最后,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要關注個體,這是人文性的最突出表現。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的興趣、身體素質、天賦等存在一定的差異,體育教學評價要注重這種差異。

3.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關鍵在于教師。沒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的教師,很難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生。在人文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還要有意識的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培養科學的體育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體育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技能,還要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知識。目前,高校體育教師大多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但在人文素養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是高校體育教學面臨的重要任務。高校要為教師創設繼續學習的條件,全方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為人文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

3.6 營造校園體育文化人文環境,培養人文精神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還受校園人文環境的影響,校園體育文化能規范學生行為,發展學生個性;通過體育場館、設施等影響學生的體育精神;通過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高校體育文化環境由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精神環境構成,物質環境指體育場館、體育社團機構、體育師資等;制度環境包括體育道德、體育規則、體育交往等,約束學生體育行為,促進學生的團結、凝聚;精神環境指人文體育包含的拼搏精神、超越精神、挑戰精神、分工協作精神等。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構成校園人文體育文化環境,好的文化環境可以營造良好的體育人文教學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利用這些資源可以舉辦體育學術沙龍、體育競賽、體育報告會,開展體育興趣活動、體育攝影比賽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總之,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體育教學要滲透人文教育,將體育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陣地。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擴展體育人文教育思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水泓等,論高校體育教學與體育人文精神重構〔J〕.浙江體育科學,2010(6).

〔2〕徐祥輝,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人文精神〔J〕.中國成人教育,2012(6).

(責任編輯:李宏斌)

上一篇:體育學論文下一篇:運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