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

2023-09-18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1篇

復墾項目工程監理總結報告書

一、概況

某市某鎮某村土地平整復墾項目由某市國土局于穗國房函

[2009]31號、穗發改農[2008]31號批準建設。該項目位于某鎮某村,項目建設規模某畝。該項目總投資約某萬元,全部為財政資金。該項目工程于某年某月某日開始動工,于某年某月某日竣工。 項目建設單位為某市土地開墾中心,廣州市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擔工程施工,我公司負責工程施工監理。

我公司對該項目實施工程施工監理的依據主要包括:

1.《廣東省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項目管理辦法})(粵府辦〔2008]74號);

2.《建設工程監理規范》;

3、某市某鎮某村土地平整復墾項目規劃設計預算資料及有關批準文件;

4、項目有關合同、協議資料。

5、施工圖紙。

我公司自擔任本項目工程監理以來,嚴格執行監理程序,按照《建設工程監理規范》、設計圖紙及省、市有關規定對項目進行進度和質量等的控制。首先組織圖紙會審,檢查質量保證體系,督促施工單位按照設計要求施工,上道工序未經檢驗合格,絕不允許進行下道工序。嚴把工程質量關,使竣工工程質量合格率達 ·1·

100%.

項目主要監理事項。

二、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情況

(項目規劃建設內容)

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依據《土地開發整理標準》結合項目區內地形、土地利用結構調整、中低產田改良和當地耕作習慣等來進行,項目區地勢平坦,現有田間高程起伏不大,能滿足自流灌溉排水要求,不需進行土地平整。但項目區內園地,牧草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產出率低,規劃對其進行平整、填平、覆蓋表土,整理成耕地。經設計計算項目區共需運土方某立方,土地平整工程推土機推土量為某立方。

2、農田水利工程

項目區可代灌溉水源主要是地表水,區內西部以西福河作為灌溉水源,南部以項目區邊界的坑水河作為灌溉水源。根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和《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結合當地實際狀況和現代化農業生產要求,本項目渠道系統設計分為灌溉渠道工程、排水溝工程和配套工程三部分。

(1)灌溉渠道工程設計

支渠采用UD 某長某米;灌排斗渠某條其中采用UD某灌排斗渠。長度某米,采用UD60灌排斗渠,長度350米,共1274米;斗渠2條其中采用JD60斗渠.長度1545米,采用UD60斗渠:長度某米,共某3609米;采用UD40農渠58條共某米。

(2)排水溝工程設計

斗渠2條,斗溝,規格。,5X2.5 X I長度1012米,斗溝z規格0.5 X 2.5X1長度1018米,長度某米;農溝60條規格0.3 X 1.75 X 0.7長度某米。

(3)配套工程設計

涵管(800長4米1個;涵管(800長8米4個;涵管(600長4米1個,( 600長2米14個,共28米;(500長2米32個,共64米;4)300長4米26個,共104米。單座水閘工程設計,斗渠進水閘3座;農渠分水閘58座。

3、田間道路工程設計

道路布置原則:盡量與項目區原有道路銜接,滿足交通運輸、農機行駛、田間生產與管理的要求。項目區共規劃田間道8條,總長4189米,路面寬4米,素土夯實路基厚0.3米,泥結碎石路面厚0.2米;生產道路51條,總長8006米,路面寬2米,素土夯實路基厚0.2米,泥結碎石路面厚0.1米。

(1)田間道路工程設計

新建田間道4條總長度1405米;改建田間道5條,總長度2784米。

(2)生產道工程設計

新建生產道45條,總長6497米;改建生產道6條,總長度1509米。

(二)項目設計變更情況

項目在施工前期準備工作中,由建設單位會同中新鎮烏石村民委員會、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在進行土地整理規劃及工程施工

圖紙會審中發現規劃設計的灌排斗渠1和灌排斗渠2采用斷面規格UD60不能滿足作物灌溉需水量要求,為了有效地確保農田耕作灌溉,建設單位根據某鎮某村民委員會對該項目工程提出的變更申請,通過現場實地查勘和征詢監理單位意見及設計單位意見,經廣州市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中心《關于某市某鎮某村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變更的復函》穗土地規函仁2009]60號批準同意將灌排斗渠1, 2原設計LJD60型號變更為UD 100型號。變更后各單項工程觀感良好各類試件試驗結果均合格,能滿足變更設計要求。

(三)工程建設完成情況

1、土地平整工程

平整范圍按照地形進行,采取以分區為平整單位,局部平整的方式進行土地平整工程。各個分區依據自流灌溉、便于排水的要求進行平整。按照高程近似、挖填平衡的原則。將地面推平或填平,該項目區原為水田、菜地、果園,主要工程包括平整土方、清除雜樹草、修整加固邊坡。該項目共完成汽車運土22554立方,項目區內推土平整67662立方。經現場驗收檢測,竣工后各田塊及坡邊符合設計要求。

2、農田水利工程

該項目灌排方式,依據灌排區域和灌溉水源及排水容泄區地形條件,結合當地的農田水利現狀進行設計。項目區排水以原有河溪為容泄區,布設斗農溝,排出田間多余水,灌水渠布置在地勢相對較高處,排水溝布置在地勢相對較低處。項目工程包括灌溉渠道工程、排水溝工程和配套工程三部分。

(1)灌溉渠道工程

項目區共修筑灌溉渠道總長9328米。修筑支渠1446米,其中規格UD 100長度1223米、規格UD60長度223米;灌排斗渠,設計規格UD60長924米,變更后采用UD 100修筑924米,灌排斗渠,設計規格〔JD60長350米,變更后采用UD 100修筑350米;斗渠,設計規格UD60長1545米,變更后采用UD 100修筑1545米;斗渠:設計規格UD60長2064米,變更后采用UD 100修筑2064米;規劃設計規格UD40農渠共58條,總長度7588米,實際修筑農渠UD40長2529米,比規劃設計減少5059米。增加斗渠1條UD60長度470米。

(2)排水溝工程

項目區內規劃設計斗溝2條,斗溝。長度1012米,斗溝:長度1018米;農溝60條總長度 8103米。由于項目區內原有排水溝能滿足自流排水要求,經各個合作社提出意見,村委會考慮到當地耕作習慣,同意不需進行修筑。

項目區另變更修排水溝總長1336米,其中修筑排水斗溝規格為UD 100長度1018米,修筑排水農溝,規格為DU40長度318米。修筑涵管(400長96米;修筑路橋3座。

農田水利各項工程在施工中能按設計要求開挖土方斷面,認真澆灌硅和進行渠砌筑,滿足設計要求。

3、田間道路工程

該項目共修筑4米寬田間道2959米,其中規劃設計新建田間道1405米,實際修筑新建田間道583米,比規劃設計減少822米。

規劃設計改建田間道2784米,實際修筑改建田間道2376米,比規劃設計減少408米。項目共修筑2米生產道2021米,其中規劃設計新建生產道6497米,實際修筑新建生產道512米,比規劃設計減少5985米;規劃設計改建生產道1509米,實際修筑改建生產道1509米。各型道路路基的壓實度和路面材料的配合比、平整度均符合設計要求,滿足交通運輸、農機行駛、田間生產與管理的要求。

三、項目工程質量總評

綜上所述,該項目各項工程符合《廣東省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項目管理辦法》和《建設工程監理規范}),符合設計文件和施工合同要求,各項工程質量符合《廣東省土地開發整理補充耕地項目質量驗收標準》,工程觀感良好,項目工程質量總體評定為合格。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土地整治;竣工驗收;管理

1.引言

按照類型劃分為農用地整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理、土地復墾、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具體工程涉及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其他等方面。 其資金主要來源于統籌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以及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和其他涉農資金。土地整治項目管理主要指項目的申報立項(申請、可研)、設計(專家論證、財政初審)、政策處理、招投標、實施(施工、監理)、驗收(初驗、階段驗收、終驗)、審計、后續管理等。項目是指一個過程,而不是過程完成時形成的成果,項目管理就是項目管理者對項目進行管理的行為。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是將土地整治知識、專業技能、工具與技術應用到項目各項活動中,以實現或超過項目利益相關方的要求和希望。

2.當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深入展開,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

2.1項目規劃缺乏綜合性和科學性

部分地方沒有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認真謀劃,規劃思路、規劃原則、規劃目標不明確,落實措施不夠得力,規劃綜合性不強。土地整治與村莊、交通、水利、電網、林業等相關規劃沒有很好地銜接,“統”的功能不夠; 規劃與當地實際不符,現實性和準確性不能滿足指導項目選址和設計的要求,項目選擇隨意性大,難以實現規模效應; 同時土地整治項目設計也存在不科學性,比如灌溉水源多引用地下水,甚至在具有地表水源的情況下依然開采地下水,而又不及時對地下水進行補源,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2.2項目進度相對滯后,資金使用效益顯現不充分

進度緩慢是當前項目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陀^上講,項目的招投標等前期準備需要一定時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進度,但主要原因在主觀上是地方政府重視不夠,沒有將項目當做主要工作來抓,造成到期的項目仍未竣工,該驗收的沒有及時驗收,驗收后整改落實不到位,驗收合格文件下達不及時等。從以往對已建成項目的檢查中發現,項目的建設成效沒有充分顯現,主要表現在項目沒有亮點,耕地質量等級提高和農民增收不明顯。這些項目的延期效果顯現不夠充分都與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安排不合理有很大關系。

2.3市以下管理隊伍難以滿足當前項目管理的需要

項目管理機制改變后,規模整治項目的立項審批、實施日常監管、驗收等權限全部下放到市級,省級僅是備案。市級的權力和責任大大加強,也做到了責、權、利的統一。但隨著土地整治項目資金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社會關注度的提高,工作量也越來越大,市級監督和縣級土地整理機構與各局委及鄉( 鎮) 、村等各方協調任務十分繁重。但部分市、縣( 區) 沒有正式成立土地整理機構,或者成立的土地整理機構不是獨立事業法人單位,管理人員少、辦公設備落后,在項目管理責任大、任務重的情況下,嚴重制約了項目的規范化管理水平,不能滿足土地整治項目管理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從而也導致項目監管和實施管理工作不到位。

2.4庭承包責任制對項目實施和管護形成制約

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項目建設過程中占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田間渠系建設過于遷就工程用地問題,造成農田水利建設過于破碎和零散,不能發揮灌溉效益。項目竣工驗收后,雖然簽署了后期管護協議,但是由于家庭承包責任制等原因,造成項目后期管護流于形式,特別是對田間渠系的破壞,成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發揮效益的致命傷。

3.竣工驗收管理措施

3.1高起點規劃,確保項目規劃的綜合性與科學性

高起點規劃就是要加強項目與村莊、交通、水利、電網、林業等相關規劃的銜接,統籌考慮田網、水網、路網、林網、電網和村莊建設。與相關農業發展規劃相結合,規劃應與時俱進,充分考慮集中連片、聚合資金、綜合治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用項目作支撐,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建設,科學整合,疊加實施,形成綜合效益。要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克服隨意選址、按行政命令選址的問題,嚴格按規劃實施項目,不受人員變動和機構變化的影響。

3.2 加強對工程實施的監管力度

①認真研究制訂項目建設監管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

②建立項目建設的推進機制。抽調土地、農業綜合、公安、規劃設計等精干人員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有業務指導組、農民質量監督組、監理等組織。同時,建立重大示范項目,推進工作周例會、月通報、季考評、年總評及定期督查等,堅持聯審聯批制度,完善考核獎懲機制;

③明確項目責任分工。對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復墾整理、拆遷、服務均確定分包領導、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更好地推動項目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3.3加強土地整治管理隊伍建設

隨著土地整治項目投入不斷增加,土地整治管理隊伍必須加強。市、縣兩級土地整理機構需理順關系,進一步改善管理人員素質較差、辦公設備落后的現狀。因此,成立和規范市、

縣兩級土地整理機構建設,加強市、縣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為承擔繁重的土地整治事業奠定基礎。

3.4 利用土地流轉破解后期管護難題

2014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指出農業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內,可以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承包權,鼓勵農民將承包的土地向專業大戶、合作農場和農業園區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正是解決土地整治項目規劃破碎、管護難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根據群眾意見進行土地流轉,從而建設系統化的農田水利工程系統,通過“誰承包、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加強項目后期管護,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3.5 國外農村土地整治經驗

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城鄉二元結構,但是各國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大多也是通過土地整治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業技術、農業基礎設施等配套體系建立從而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國家的農業自給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結語

制定工程后期管護具體方案、措施和獎懲機制。 工程后期管護是土地整治項目管理工作的關鍵,對于整治項目工程設施能否發揮預期的效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使得工程設施能夠很好地發揮應有功能、延長使用壽命,應由整治工程所在地的相關管理部門根據工程設施的實際情況制定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工作的具體方案和措施, 頒布可行的工程管護方案,明確規定管護主體、原則、內容、方式、資金來源以及工程主體的清理和責任等內容。 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對工程管護好的單位和農戶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 ,有利于調動整治工程管護工作的積極性,此外還應對于那些破壞工作的農戶進行懲罰,切實保證后期管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李華蓉. 淺析土地整治項目竣工驗收管理. 華北國土資源,2013(6):81-82.

[2] 王芳. 淺談鐵路基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管理. 科技視界,2014(28):

[3] 鄖文聚,楊曉艷,石英.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學界定[J].資源與產業,2008,10(5):1-2.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3篇

資料清單

一、土地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1. 縣志;

2. 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理專項規劃; 3. 縣土壤志;

4.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領導小組文件;

5.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土地權屬調整領導小組文件。

6. 項目涉及鄉,村的土地統計臺賬,項目區分村,分片現狀地類表(按照新三級地類統計);

二、農業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1. 縣農業區劃報告; 2. 縣農業綜合開發資料; 3. 縣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規劃;

三、水利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1. 縣水利志,縣水利區劃報告(水資源評價); 2. 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標準或規定; 3. 縣多年降水系列資料;

4. 項目區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數量與質量的實測資料,水資源利用現狀與經驗等資料;

5. 項目區水文地質資料(地層、巖性、含水層、地下水埋深、水質等); 6. 項目區工程地質資料(勘探報告);

7. 項目區內現有農田水利工程(溝渠、豎井、提灌、涵洞等相關設施)的設計資料(圖冊、預算);

8. 項目區通常采用的灌水方式(管灌、畦灌等)、灌溉制度(農作物播種前及全生育期內的灌水次數、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額); 9. 取水許可證(取水量)。

四、林業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1. 縣農田防護林建設的情況(樹種、價格等)與經驗;

五、統計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縣主要農產品的單位面積平均生產成本及其構成(有條件的可以對農戶進行問卷調查),主要農產品的市場價格;

1. 縣統計年鑒(最近1年);

2. 項目涉及村的社會經濟統計報表(最近1年);

六、電力局收集資料范圍如下:

1. 電力線、輸配電設備及配件的型號、及其產地和市場價格等;

七、其他(建設局、物價局):

1.縣工程造價信息(最新的,地級城市一般有);(如物價部門沒有公開出版物,就應對工程材料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查)。主要工程材料包括:鋼材、木材、水泥、汽油、柴油、砂、碎石、塊石、管材及配件等。并有物價部門蓋章。

八、附件要求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4篇

礦區土地復墾報告

摘要 對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現狀進行了總結,煤炭開采會破壞和壓占大量的土地資源,導致土地利用類型、功能發生較大變化,污染周圍環境,對礦區土地資源破壞進行了地表沉陷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提出了開采引起土地破壞的評價方法。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制定土地復墾方案的前提和基礎。探討了山地煤礦開采時地表的影響與平原地區存在的差異。

關鍵詞 土地復墾;現狀;破壞;評價;適宜性評價

引言 煤炭開采對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據國家環??偩终{研,煤炭每新增100萬t/a產能,將形成地表塌陷或挖損面積2 100公頃。目前全國采煤沉陷區面積已達40萬公頃,造成大量土地破壞和移民搬遷。由于開采,地表塌陷造成我國東部平原礦區土地大面積積水、受淹和鹽堿化,不僅使區內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而且加劇了人口與土地、煤炭與農業的矛 盾;西部礦區的地面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時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還引發大量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破壞礦區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我國耕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低,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為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實現耕地的復墾利用和礦區的可持續發展,探討開采沉陷對土地造成的破壞以及預測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隨著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礦藏資源被過度開采,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礦區生產形成塌陷、挖損,壓占土地,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嚴重威脅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復墾利用已成為解決我國人地矛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但要實現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須以土地適宜性評價為基礎。新河礦區待復墾土地主要是以塌陷地為主,塌陷地是指地下開采煤炭資源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廢棄的土地_1]。塌陷所毀損的土地原本多是耕地,且大多數是生產力較高的良田。礦區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在對破壞土地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選取影響因素,確定各因素因子指標值及權重,評定被破壞土地最適宜的復墾利用方向和構建土地最佳復墾模式[2]。通過對礦區待復墾土地進行適宜性評價,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實現有效合理節約集約利用;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生態系統重建為最終目標,提出有較強針對性的土地復墾工程計劃及措施,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為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同時為其他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提供方法和思路。目前,有關復墾土地適宜性的綜合評價方法的文獻不多,可借鑒于此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專家評價法、經驗判斷指數法、極限條件法、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層次分析法(AHP)通過逐層比較各種評價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和判斷待評價

的樣本指標的實際值,將半定性、半定量的問題轉化為定量計算。

第一部分:我國煤礦區土地復墾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約占一次性能源消費量的74% 。但在煤炭的大量開采中,不可避免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中國煤炭開采大約96%為井工開采,4% 為露天開采。井工開采形成地下采空區,勢必會造成地面塌陷。目前采煤區地面塌陷造成土地破壞總量超過400.0萬hm ,并且仍以每年3.3萬~4.7萬hm的速度增加 。這一系列的問題使礦區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對礦區土地的復墾成為解決礦區人地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二部分:礦區開采土地破壞分析及評價 礦區開采土地破壞現狀

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由于采礦工藝的不同,其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方式也不相同??偟膩碚f采礦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分為壓占、塌陷及挖損3種形式:露天采礦剝離的表土層外排堆積形成排土場,以及采礦產生的煤矸石、尾礦的排放堆積都壓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甚至是耕地。據統計,我國每年排放煤矸石約1.5億~2.0億t,歷年堆積量已達30.0億t以上,占用土地約1.33萬hm ,已堆積有1 500多座煤矸石山 J。地下開采中,由于大量煤炭被挖出,采礦區地下形成巨大的空洞,當空洞被其上部和周圍的巖石填充時就形成了地表塌陷。據統計,全國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70 km ,平均每采l萬t煤塌陷土地0.2 hrn [4 3;露天采礦中要剝離煤層之上覆蓋的巖石層和土層,煤炭采出后必然形成深坑,造成原有土壤層的破壞,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荒蕪、巖石裸露、亂石滿地的礦業荒漠化現象。

對礦區環境的污染 煤礦的開采對大氣、水、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礦開采產生大量的廢水,由于礦區缺少必要的處理設備,這些未經處理的廢水大部分被直接排人周圍的河流,這就導致廢水排放地河流及土地的污染。據有關統計測算,我國煤礦每生產1 t煤需排放礦井水約1.75—2.15 t,平均年礦井水排放量超過50億t,而利用率不足50% 。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因采煤導致流量下降或斷流的井泉達3 200多個,導致近600萬人以及幾十萬頭大牲畜飲水嚴重困難。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03年底統計,山西省濕地總面積為3 580 km ,比20世紀90年代初期減少了約1 390 km ,平均每年減少近100 km2 。煤礦開采還會產生大量煤矸石等廢石,這些廢石被隨意堆積到周圍土地上形成一座座巨大的矸石山。煤矸石除含有SiO 和A1 O,以及鐵、錳等常量元素之外,還有其他微量的重金屬元

素,如鉛、鎘、汞、砷、鉻等。煤矸石在露天堆放情況下,經風吹、日曬和雨淋等風化剝蝕作用,這些重金屬元素有可能通過雨水淋溶進人水域或滲入土壤,從而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另外,矸石在長期的堆積中自燃形成H S、CO、SO:等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如烏達礦務局某礦山自燃排出SOH S最高日平均濃度達10.69 mg/m ,使該地區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銅川礦務局矸石山發生自燃,使周圍地區SO:嚴重超標,導致在周圍工作5年以上的職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病,而且這些地區是癌癥高發區 。

地質災害問題 我國許多露天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和崩塌等災害。如盤古山塢礦采空區大面積崩塌使該礦的七大工藝系統和4個采礦中段破壞,損失工業礦量30萬t,企業生產能力連續4年平均下降45% 。礦山排出的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1996年5月31日和6月3日,云南省元陽老金山金礦群采區接連發生2次滑坡,造成近4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四川冕寧縣滬沽鐵礦,向鹽井溝堆放55萬m 礦渣,1970年5月26日發生泥石流,沖毀房屋,堵塞河溝,死亡104人,并威脅成昆鐵路和滬沽鎮的安全 J。另外,在尾礦和矸石堆中含有許多有害的干燥廢渣物,在刮風的日子里,隨風吹到城市和居民區,影響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在我國礦山經常發生的地質災害現象中,還有瓦斯突出和爆炸、礦床尾巖變形、項板冒落等 ?

破壞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

地表沉陷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 地表變形引起的土壤侵蝕,改變了表土的理化性狀和自身的營養條件。這種侵蝕過程對于土壤養分和水分的保持構成極大的威脅,不僅可能出現滲漏、沖刷和揮發現象,而且減弱了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氣狀況,影響有機物和礦物質的分解、淋溶和沉積、土壤膠體對離子的吸附交換、土壤酸堿中和、緩沖和土壤氧化還原等作用的進行。土地變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壤侵蝕,破壞了微生物適宜的生活環境,就會減少由于微生物作用而產生的腐殖質。由于腐殖質缺少,土壤保水能力差,養分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質惡化,影響到土壤對農作物養分的供應。地表沉陷可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因為地表下沉盆地內的地表傾斜使地形坡度改變,而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徑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滯區的作用過程,坡度越大則徑流量越大,沖刷量也越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蝕越嚴重。某地區根據沉陷穩定后地面坡度的大小,將地面沉陷對耕地侵蝕程度的影響劃分為6個等級(表1)

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 高潛水位礦區,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土壤容易鹽漬化,季節性積水區域則在地表產生炭化層,出現沼澤化現象。當潛水位接近地表,達到農作物根系所及范圍時,將阻止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抑制根系的生長,導致作物的減產。當潛水位接近地表時,潛水蒸發量增大,同時由于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加強了土壤水溶解固體物質的能力。當土體母質含鹽量大,地下水礦化度高時,地下潛水鹽分能夠補充土壤水鹽分。隨著含有大量可溶性鹽分水的蒸發散失,大量鹽分逐漸貯留于地表,特別是在干枯季節,地表水大量蒸發散失,加快了地下鹽分的輸送量,使田地更加容易鹽漬化。沼澤化現象出現在過濕地區,由于土壤經常處于過飽和狀態,養分養料通過水的淋濾隨地表水或潛水逐漸流失,這時少養分喜濕植被開始叢生,土層更加過濕。使土壤狀況惡化,有機殘物的分解過程緩慢,形成較厚的草根層或積累成泥炭而演變成沼澤化土地。在高潛水位或地表積水較多的地區,通常在水緣周圍形成沼澤帶,一般作物不易生長,只有一些耐鹽喜濕性植物生長,因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性質惡化,通常難以得到改良利用,嚴重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

土地荒漠化 開采沉陷破壞了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平衡,致使耕地發生潛在荒漠化,特別是在氣候干旱少雨的西北礦區較為明顯。以大同市為例,土地荒漠化在該地區不斷加重,且有逐年擴大趨勢。調查發現大面積開采地下資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因采礦造成土地塌陷、山體滑坡。很多山區百姓因無水不得不搬遷,搬遷后遺棄的耕地因缺水,植被不能很好恢復,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一旦荒漠化,就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災難。煤層大面積開采后,不僅使地表出現沉陷現象,而且采空區的冒落和下沉會造成地下導水裂隙帶貫通,改變地下水的徑流條件,甚至導致煤礦周圍各含水層疏干,改變區域土壤層水分的動態關系,使地表更趨于干燥,抗蝕能力減弱,加劇水土流失,

促使耕地荒漠化。

地表沉陷可改變土壤濕度。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作物生長離不開水,但水分過多又將不利于作物生長。地表沉陷造成農田排水不暢,對植物的生長不利,降低了耕地的宜農性。對于不同質地的土壤,農作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有效水分和濕度是不同的。植物從發生萎蔫到枯死的整個過程中所需的土壤濕度稱為凋萎濕度,常用它作為土壤有效含水量的下限,而把田間持水量作為土壤適宜濕度的上限。多數土壤中,田間持水時的水分占土壤體積的25%為空氣體積,這種情況下作物可正常生長。對農作物的研究表明,作物適宜的土壤濕度下限均在田間持水量的70% 左右,恰好相當于毛管水破裂濕度。1.5 產生附加坡度和裂縫在中低潛水位礦區或丘陵山區,開采沉陷使地表產生附加坡度和裂縫,這種地表物理形態的改變會引起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開采沉陷對農田影響主要是由地表傾斜和拉伸變形及潛水位變化而引起的,根據我國情況,一般當地表坡度大于20 mm/m時農田灌溉將開始受到影響,當地表拉伸變形為2~ 4 mm/m時,地表就開始產生明顯的裂縫,這將使農作物產量和生產力指標逐漸下降。裂縫破壞性強,影響周期長。地裂縫穿過建筑物往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農田無法耕種,雨季成為地表匯水貫滲通道,危害礦井生產。地表沉陷對土地的影響程度,應根據上述沉陷后土地侵蝕的程度、沼澤化和鹽堿化的程度、裂縫深度和寬度、土壤有效水分及其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綜合分析評定。

利用MSPS對地表沉陷進行預計評價

MSPS(礦區沉陷預測預報系統)軟件為中國礦業大學開采損害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一款地表沉陷預計軟件,該軟件可以生成設計開采方案的任意時刻地表下沉以及沿傾向和走向傾斜、曲率、水平移動和水平變形值,并能預計主斷面上指定點的各項變形值。

生成各種專題圖 根據生成的下沉文件,利用SURFER8.0可以生成下沉等值線、下沉三維立體表面圖、影像圖、地貌暈渲圖、矢量地圖、線框圖和表面圖等各種專題圖

進行土地破壞等級分類統計 將SURFER生成的下沉等值線與土地利用規劃圖疊加,通過疊加分析,即可實現土地破壞等級分類統計,可以作為采煤方案設計和土地復墾工作的依據(表2)。

3D分析 利用MSPS軟件可以生成下沉文件(DEM),由于該文件可以根據地下開采進程實時更新,因此原始地表地形DEM和下沉DEM疊加可以生成采空區實時DEM。根據應用結果可以實時動態的了解與地下開采進程相應的沉陷前后積水面積和沉陷體積的變化,同時通過剖面圖繪制,可以直觀地看出因地下開采引起該截面地表面的地形變化。將DEM文件導人Arcgis,利用“3D analyst”模塊“surface analysis”和“area and volome”功能可以得到沉陷區域的面積和體積。根據潛水位標高,設臵積水高度,選擇“calculate statistics below plane”,即可得到積水面積體積統計結果。

表3為實驗原始地形DEM、下沉DEM和實時DEM在Arcgis中進行礦區特定應用的積水面積、沉陷體積統計數據,從表中統計數據可以知道沉陷前后地面積水面積的變化和沉陷體積。圖2為實驗圖的原始地形DEM和疊加后的實時DEM獲得的沉陷前后任意兩點間的剖面圖,從圖中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因地下開采導致的地面兩點間剖面的變化。

第三部分 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焦作市新河礦區) 待復墾土地的適應性評價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 待復墾土地利用受外部環境與內在質量等多種條件制約,造成在改造利用方向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確定待復墾土地資源利用方向,既要分析研究土壤、氣候、地貌、水資源等自然因素的狀況,又要分析項目區區位、種植習慣、社會需求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狀況,同時還要考慮被破壞土地的類型和破壞程度。一種利用方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配套設施和環境。“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可比性原則 影響因素的選擇,應考慮不同因素在項目區內部不同評價單元之間存在的差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一個區域內土地利用進行的長遠的總體的安排,是協調土地供需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有效手段,它從戰略上、宏觀上調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土地復墾規劃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部分,通過復墾,對生產建設過程中破壞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按照適宜什么、安排什么的原則進行土地資源再利用。因此,土地復墾規劃必須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

可持續利用原則 土地復墾后的用途應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不應因自然的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微小變化而改變,應避免利用方式上的短期行為。統籌考慮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引起耕地減少、城鄉用地結構失調等社會經濟問題。因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是項目區土地復墾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土地適宜性評價依據

破壞前土地自然生產力大小及生產水平 土地自然生產力大小是影響土地質量、土地利用

方式和價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對破壞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的重要依據;生產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產力的大小,生產水平因地區不同而異。新河礦區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小麥、玉米是項目區內主要的農作物,是主要的農業經濟支柱。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良好,農田水利設施較為完備,有一定的抗災能力,對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土地自然條件 在對被破壞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時,需考慮土壤、地形地貌等基礎因素,它們對土地適宜性的影響最直接、最關鍵。首先,土壤是構成土地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植物各種營養元素和水分的獲取,因此,土壤因素至關重要。礦區范圍內主要為褐土、棕壤土和潮土3個土類,褐土類是該區的地帶性土壤,約占總面積的8O% 。其次,地形地貌直接影響著水熱狀況的再分配,植物元素的遷移和土壤、植被的發育影響著灌溉和排水能力,關系到土壤能否免受侵蝕和水土是否流失,同時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可能性。因此,它直接影響到土地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是適應性評價的基本要素。 破壞土地的類型和程度破壞方式、破壞 程度不同,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式、方向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土地破壞類型和程度也是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土地適宜性評價

劃分評價單元 礦區待復墾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應首先從評價單元的劃分開始。項目區土地評價單元的確定采用綜合法,即以GIS軟件為平臺,以土地利用現狀圖自然圖斑為評價單元。

評價因素選擇 評價因素是對土地質量差異有顯著影響的自然條件、農田基本建設因素和經濟因素,它們又可分解為多個因子構成因素體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則:1)分值為0~100。分值差異的大小因各自的特點而異,最優的條件取100,最惡劣的條件取0,其他條件的作用分值根據其對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影響程度給定;2)評好關鍵分值。

評價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根據評價因素的選取原則以及礦區實際情況,確定對土地質量差異有顯著影響的自然條件、農田基本建設狀況為基本評價因素,最終選擇8項土地適宜性評價因素因子構建評價體系,對各因素因子進行獨立評分,評價體系見表。 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 礦區適宜性評價因素因子共分為兩級,通過對單層次下各因子兩兩比較,按照9級標度定量化,逐級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因子對上一級因子的權重值。在計算過程中進行層次單排序的一致性檢驗,隨機一致性比率CR<0.10,結果較滿意。 評價模型和評價單元分值計算 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及分級標準,確定各評價單元各項因子的等級,按照下面的模型,計算出礦區標準地塊和各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進而以礦

區標準地塊作為參照,根據礦區實際情況,劃分適宜性等。

式中,A為適宜性評價的綜合得分值,S 為某單元第 個因子分值,w 為第i個因子權重, 為評價因子的個數。

評價類型 根據評價原則和評價依據,結合礦區塌陷地的特點以及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確定礦區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結果分為適宜綱和不適宜綱,前者是指經過一定的改造措施,被破壞的土地資源可復墾為供農、林、牧、漁使用的土地,后者是指進行復墾技術存在不可行或經濟上不合算。在適宜綱下又分為宜農、宜林、宜牧、宜漁4類。適宜農業(評價分值在80分以上),主要指地形平坦,土壤宜耕性能好,排灌條件方便,宜于農業利用的塌陷地;適宜林業(評價分值在6o~80分),主要指地表起伏大,土地貧清,土壤宜耕性較差,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沒有方便灌溉條件,但宜于林業利用;適宜牧業(評價分值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不穩定,地表起伏明顯,土地貧癮,水土流失嚴重,沒能良好灌溉條件,適宜牧業利用土地;適宜漁業(評價分值在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穩定,常年積水,水位穩定,土 層不滲水的被破壞土地。

評價結果

以恢復原土地利用類型為主,多宜性土地優先復耕為原則,新河礦區待復墾土地得出適宜性評價結果:宜農地(80分以上)面積為814.64hm。,土地質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證程度高;宜園地(60~80分)面積為42.25 hm ,土地質量適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HP--,fiI~力,地下水源較充足,但缺乏灌溉設施,農業利用時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根據土地適應性評價的結果看出,新河礦區土地破壞程度較輕,雖然因土地挖損或沉陷造成地表凹凸不平,但此類土地破壞區域內一般沒有積水,而且土層并未發生較大改變,土壤養分變化不大,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對地表進行簡單的修復整平,同時改善田問配套設施,即可恢復土地原有的實用價值 。因此,以盡量恢復被破壞土地的原有生產能力作為出發點,以土地破壞形式和土地生產力破壞程度作為主導因素,兼顧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土地損壞形態、破壞規模和復墾技術等因素,新河礦區土地復墾模式將采用集約化農業生態利用模式,即復墾后的土地主要執行種植業生產功能,以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發展為目標,建成以當地優勢農作物為主,兼顧土特產種植和加工一體化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景觀的空間鑲嵌性與多熟種植原理,合理組合作物的空間結構,科學安排輪作順序,逐步擴大間種、套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引進推廣先進耕作經營管理技術,提高農田集約化利用程度,完善復墾區內農田水利、道路和農田防護林體系,合理布臵田間灌排系統。

第四部分 土地復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土地復墾的重要性

土地的破壞

土地重要性的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類對土地的認識逐步加深,認識到土地的珍貴性,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工具不發達,人類的活動對土地的影響微乎其微。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人類活動不斷地擾動和破壞著土地,加劇了土地的利用和破壞程度,大量的土地為城鎮的擴展和工業的發展所利用,或因礦產采掘遭受巨大的破壞。土地遭破壞,伴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化、鹽漬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

土地破壞的表現 土地的破壞主要表現在耕地數量的減少和采礦業所造成的土地塌陷、地裂等現象及采礦業待復墾的土地。我國人多地少,人口以每年1300萬~1400萬的速度增加,而因城市建設和工業的發展,耕地面積以每年28.87萬hm 的速度遞減。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22億hm ,要守住1.2億hm 耕地紅線,困難重重。礦產資源與耕地的復合面積大。據

有關研究資料,全國40% 的耕地下面都含有煤,其中煤炭保有資源與耕地復合面積超過了耕地總面積的10% ,礦區與耕地復合區面積廣,責任大。另外,采礦業對土地的破壞,使得當地農民耕地面積減少,無地農民增多,這對于社會的安定和諧有一定的影響。 政策法規的出臺

1988年頒布并于1989年1月1日實施的《土地復墾規定》,是我國土地復墾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土地復墾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表明了土地復墾工作的重要性。 生態重建的必然選擇

土地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相當嚴重,各種生態破壞現象更加肯定了土地復墾是生態重建的唯一選擇。我國人地矛盾的加劇,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減弱,土地沙化,沙塵暴出現更加頻繁。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農民開林代耕的頻率增加,不僅破壞了森林原有的生態平衡,更加劇了人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通過土地復墾,改良土壤,讓破壞的土地重新被利用,實施退耕還林,進行生態重建,使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到處呈現鳥語花香、碧水藍天。 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農村城鎮化是落后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轉變的必由之路。我國待復墾土地多為采煤塌陷地、金屬礦尾礦、磚瓦窯等所占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因生產建設而被遭受破壞,且大多連成片、成規模、面積大。在這些區域內,以土地復墾為契機,盤活待復墾土地的潛在價值。通過農業產業化的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促進產業鏈的延長,調整人口空間分布,推動城鎮建設向規?;_發、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方向轉變,并結合小城鎮規劃,推進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因生產建設活動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新增的廢棄地得不到復墾。2005年全國原煤產量約20億t,卻造成土地破壞面積達4萬~6.67萬h ,土地未及時恢復,導致環境惡化,人地矛盾激化,農民生活條件下降,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諧。搞好土地復墾工作,對于維護耕地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土地復墾的可行性

制定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的制定,使土地復墾項目建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為土地復墾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988年,國務院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實行“誰污染、誰復墾”的原則;1998年經第4次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以及《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提出了復墾目標與任務:“有計劃、分步驟地復墾歷史上形成的采礦廢棄地,及時、全面復墾新增工礦廢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

《關于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礦區在開采前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土地復墾的方案編制;2008—2009年,《土地復墾條例》正式進入論證和審批程序,并即將頒布。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制定與實施,極大地促進了礦區生態環保與復墾工作。

技術及科研成果的支撐 2O多年來,經過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在土地復墾方面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復墾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復墾方法已從“一挖二平三改造”的簡單工程處理,發展到生態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復墾技術體系。同時,層次分析法、灰色系統理論、線性規劃等先進的規劃方法已成功運用到土地復墾實際工作中。在煤礦方面,土地破壞機制、土壤重構機理、復墾土地生產力模型等研究有所突破,已形成挖深墊淺、充填復墾、建筑復墾、露天礦采復墾一體化以及煤矸石綠化等系列技術。在金屬礦土地復墾領域,提出了尾礦影響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其改良措施;發展了廢棄物酸化的預測方法,并提出相應的控制酸化的措施;深入研究了廢棄物堆場植物自然定居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了重金屬在植被重建中的遷移、積累規律。土壤改良方面,從水利措施、農業生態措施、生物改良措施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進展。20a來,土地復墾的人才培養也從無到有,發表的文獻資料也逐年增加,為順利開展土地復墾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土地復墾項目建設切實可行。

管理工作的加強 隨著我國土地項目的建設與發展,項目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土地管理工作做到了全程管理規范化,易于實現計劃目標、達到集約的科學水平。 結論 土地復墾在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土地復墾率也明顯偏低,在理論、技術、政策法規上都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尚具挑戰性。但土地復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武強,劉伏昌,李鐸,等.礦山環境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 楊邦柱,王衛東,鄭合英.土石山區小流域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3(6):28-29.

[3] 張獻忠,底艷,董棉安,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土地質量評價口].資源科學,2004,26(2):140—141.

[4] 劉靜,李建學.土地復墾整理可行性研究中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刀.陜西農業科學,2007(1):143—144.

[5] 張全景.平原地區采煤塌陷地土地資源調查與農業復墾評價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2):46—48 [6] 陳龍乾,劉振田,鱉建原,等.礦區土地破壞與復墾整治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7] 汪應洛.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徐志勝,韓可奇,張先塵,等.高產高效綜采放頂煤工作面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可靠性[J].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5,(2):13—14.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5篇

礦區土地復墾報告

摘要 對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現狀進行了總結,煤炭開采會破壞和壓占大量的土地資源,導致土地利用類型、功能發生較大變化,污染周圍環境,對礦區土地資源破壞進行了地表沉陷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提出了開采引起土地破壞的評價方法。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制定土地復墾方案的前提和基礎。探討了山地煤礦開采時地表的影響與平原地區存在的差異。

關鍵詞 土地復墾;現狀;破壞;評價;適宜性評價

引言 煤炭開采對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據國家環??偩终{研,煤炭每新增100萬t/a產能,將形成地表塌陷或挖損面積2 100公頃。目前全國采煤沉陷區面積已達40萬公頃,造成大量土地破壞和移民搬遷。由于開采,地表塌陷造成我國東部平原礦區土地大面積積水、受淹和鹽堿化,不僅使區內耕地面積急劇減少,而且加劇了人口與土地、煤炭與農業的矛 盾;西部礦區的地面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時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還引發大量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嚴重破壞礦區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我國耕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低,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為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實現耕地的復墾利用和礦區的可持續發展,探討開采沉陷對土地造成的破壞以及預測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隨著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礦藏資源被過度開采,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礦區生產形成塌陷、挖損,壓占土地,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嚴重威脅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土地復墾利用已成為解決我國人地矛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一項重要措施。但要實現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須以土地適宜性評價為基礎。新河礦區待復墾土地主要是以塌陷地為主,塌陷地是指地下開采煤炭資源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廢棄的土地_1]。塌陷所毀損的土地原本多是耕地,且大多數是生產力較高的良田。礦區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在對破壞土地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選取影響因素,確定各因素因子指標值及權重,評定被破壞土地最適宜的復墾利用方向和構建土地最佳復墾模式[2]。通過對礦區待復墾土地進行適宜性評價,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實現有效合理節約集約利用;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生態系統重建為最終目標,提出有較強針對性的土地復墾工程計劃及措施,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為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同時為其他復墾土地的適宜性評價提供方法和思路。目前,有關復墾土地適宜性的綜合評價方法的文獻不多,可借鑒于此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專家評價法、經驗判斷指數法、極限條件法、多因素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層次分析法(AHP)通過逐層比較各種評價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和判斷待評價

的樣本指標的實際值,將半定性、半定量的問題轉化為定量計算。

第一部分:我國煤礦區土地復墾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約占一次性能源消費量的74% 。但在煤炭的大量開采中,不可避免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中國煤炭開采大約96%為井工開采,4% 為露天開采。井工開采形成地下采空區,勢必會造成地面塌陷。目前采煤區地面塌陷造成土地破壞總量超過400.0萬hm ,并且仍以每年3.3萬~4.7萬hm的速度增加 。這一系列的問題使礦區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對礦區土地的復墾成為解決礦區人地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二部分:礦區開采土地破壞分析及評價 礦區開采土地破壞現狀

對土地資源的破壞 由于采礦工藝的不同,其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方式也不相同??偟膩碚f采礦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分為壓占、塌陷及挖損3種形式:露天采礦剝離的表土層外排堆積形成排土場,以及采礦產生的煤矸石、尾礦的排放堆積都壓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甚至是耕地。據統計,我國每年排放煤矸石約1.5億~2.0億t,歷年堆積量已達30.0億t以上,占用土地約1.33萬hm ,已堆積有1 500多座煤矸石山 J。地下開采中,由于大量煤炭被挖出,采礦區地下形成巨大的空洞,當空洞被其上部和周圍的巖石填充時就形成了地表塌陷。據統計,全國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70 km ,平均每采l萬t煤塌陷土地0.2 hrn [4 3;露天采礦中要剝離煤層之上覆蓋的巖石層和土層,煤炭采出后必然形成深坑,造成原有土壤層的破壞,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荒蕪、巖石裸露、亂石滿地的礦業荒漠化現象。

對礦區環境的污染 煤礦的開采對大氣、水、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礦開采產生大量的廢水,由于礦區缺少必要的處理設備,這些未經處理的廢水大部分被直接排人周圍的河流,這就導致廢水排放地河流及土地的污染。據有關統計測算,我國煤礦每生產1 t煤需排放礦井水約1.75—2.15 t,平均年礦井水排放量超過50億t,而利用率不足50% 。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因采煤導致流量下降或斷流的井泉達3 200多個,導致近600萬人以及幾十萬頭大牲畜飲水嚴重困難。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03年底統計,山西省濕地總面積為3 580 km ,比20世紀90年代初期減少了約1 390 km ,平均每年減少近100 km2 。煤礦開采還會產生大量煤矸石等廢石,這些廢石被隨意堆積到周圍土地上形成一座座巨大的矸石山。煤矸石除含有SiO 和A1 O,以及鐵、錳等常量元素之外,還有其他微量的重金屬元

素,如鉛、鎘、汞、砷、鉻等。煤矸石在露天堆放情況下,經風吹、日曬和雨淋等風化剝蝕作用,這些重金屬元素有可能通過雨水淋溶進人水域或滲入土壤,從而影響土壤環境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另外,矸石在長期的堆積中自燃形成H S、CO、SO:等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如烏達礦務局某礦山自燃排出SOH S最高日平均濃度達10.69 mg/m ,使該地區呼吸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銅川礦務局矸石山發生自燃,使周圍地區SO:嚴重超標,導致在周圍工作5年以上的職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氣腫病,而且這些地區是癌癥高發區 。

地質災害問題 我國許多露天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和崩塌等災害。如盤古山塢礦采空區大面積崩塌使該礦的七大工藝系統和4個采礦中段破壞,損失工業礦量30萬t,企業生產能力連續4年平均下降45% 。礦山排出的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1996年5月31日和6月3日,云南省元陽老金山金礦群采區接連發生2次滑坡,造成近4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四川冕寧縣滬沽鐵礦,向鹽井溝堆放55萬m 礦渣,1970年5月26日發生泥石流,沖毀房屋,堵塞河溝,死亡104人,并威脅成昆鐵路和滬沽鎮的安全 J。另外,在尾礦和矸石堆中含有許多有害的干燥廢渣物,在刮風的日子里,隨風吹到城市和居民區,影響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在我國礦山經常發生的地質災害現象中,還有瓦斯突出和爆炸、礦床尾巖變形、項板冒落等 ?

破壞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分析

地表沉陷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 地表變形引起的土壤侵蝕,改變了表土的理化性狀和自身的營養條件。這種侵蝕過程對于土壤養分和水分的保持構成極大的威脅,不僅可能出現滲漏、沖刷和揮發現象,而且減弱了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氣狀況,影響有機物和礦物質的分解、淋溶和沉積、土壤膠體對離子的吸附交換、土壤酸堿中和、緩沖和土壤氧化還原等作用的進行。土地變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壤侵蝕,破壞了微生物適宜的生活環境,就會減少由于微生物作用而產生的腐殖質。由于腐殖質缺少,土壤保水能力差,養分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土質惡化,影響到土壤對農作物養分的供應。地表沉陷可引起土地侵蝕和水土流失,因為地表下沉盆地內的地表傾斜使地形坡度改變,而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徑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滯區的作用過程,坡度越大則徑流量越大,沖刷量也越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蝕越嚴重。某地區根據沉陷穩定后地面坡度的大小,將地面沉陷對耕地侵蝕程度的影響劃分為6個等級(表1)

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 高潛水位礦區,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土壤容易鹽漬化,季節性積水區域則在地表產生炭化層,出現沼澤化現象。當潛水位接近地表,達到農作物根系所及范圍時,將阻止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抑制根系的生長,導致作物的減產。當潛水位接近地表時,潛水蒸發量增大,同時由于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加強了土壤水溶解固體物質的能力。當土體母質含鹽量大,地下水礦化度高時,地下潛水鹽分能夠補充土壤水鹽分。隨著含有大量可溶性鹽分水的蒸發散失,大量鹽分逐漸貯留于地表,特別是在干枯季節,地表水大量蒸發散失,加快了地下鹽分的輸送量,使田地更加容易鹽漬化。沼澤化現象出現在過濕地區,由于土壤經常處于過飽和狀態,養分養料通過水的淋濾隨地表水或潛水逐漸流失,這時少養分喜濕植被開始叢生,土層更加過濕。使土壤狀況惡化,有機殘物的分解過程緩慢,形成較厚的草根層或積累成泥炭而演變成沼澤化土地。在高潛水位或地表積水較多的地區,通常在水緣周圍形成沼澤帶,一般作物不易生長,只有一些耐鹽喜濕性植物生長,因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性質惡化,通常難以得到改良利用,嚴重影響土地的永續利用。

土地荒漠化 開采沉陷破壞了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平衡,致使耕地發生潛在荒漠化,特別是在氣候干旱少雨的西北礦區較為明顯。以大同市為例,土地荒漠化在該地區不斷加重,且有逐年擴大趨勢。調查發現大面積開采地下資源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因采礦造成土地塌陷、山體滑坡。很多山區百姓因無水不得不搬遷,搬遷后遺棄的耕地因缺水,植被不能很好恢復,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一旦荒漠化,就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災難。煤層大面積開采后,不僅使地表出現沉陷現象,而且采空區的冒落和下沉會造成地下導水裂隙帶貫通,改變地下水的徑流條件,甚至導致煤礦周圍各含水層疏干,改變區域土壤層水分的動態關系,使地表更趨于干燥,抗蝕能力減弱,加劇水土流失,

促使耕地荒漠化。

地表沉陷可改變土壤濕度。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作物生長離不開水,但水分過多又將不利于作物生長。地表沉陷造成農田排水不暢,對植物的生長不利,降低了耕地的宜農性。對于不同質地的土壤,農作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有效水分和濕度是不同的。植物從發生萎蔫到枯死的整個過程中所需的土壤濕度稱為凋萎濕度,常用它作為土壤有效含水量的下限,而把田間持水量作為土壤適宜濕度的上限。多數土壤中,田間持水時的水分占土壤體積的25%為空氣體積,這種情況下作物可正常生長。對農作物的研究表明,作物適宜的土壤濕度下限均在田間持水量的70% 左右,恰好相當于毛管水破裂濕度。1.5 產生附加坡度和裂縫在中低潛水位礦區或丘陵山區,開采沉陷使地表產生附加坡度和裂縫,這種地表物理形態的改變會引起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開采沉陷對農田影響主要是由地表傾斜和拉伸變形及潛水位變化而引起的,根據我國情況,一般當地表坡度大于20 mm/m時農田灌溉將開始受到影響,當地表拉伸變形為2~ 4 mm/m時,地表就開始產生明顯的裂縫,這將使農作物產量和生產力指標逐漸下降。裂縫破壞性強,影響周期長。地裂縫穿過建筑物往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農田無法耕種,雨季成為地表匯水貫滲通道,危害礦井生產。地表沉陷對土地的影響程度,應根據上述沉陷后土地侵蝕的程度、沼澤化和鹽堿化的程度、裂縫深度和寬度、土壤有效水分及其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綜合分析評定。

利用MSPS對地表沉陷進行預計評價

MSPS(礦區沉陷預測預報系統)軟件為中國礦業大學開采損害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一款地表沉陷預計軟件,該軟件可以生成設計開采方案的任意時刻地表下沉以及沿傾向和走向傾斜、曲率、水平移動和水平變形值,并能預計主斷面上指定點的各項變形值。

生成各種專題圖 根據生成的下沉文件,利用SURFER8.0可以生成下沉等值線、下沉三維立體表面圖、影像圖、地貌暈渲圖、矢量地圖、線框圖和表面圖等各種專題圖

進行土地破壞等級分類統計 將SURFER生成的下沉等值線與土地利用規劃圖疊加,通過疊加分析,即可實現土地破壞等級分類統計,可以作為采煤方案設計和土地復墾工作的依據(表2)。

3D分析 利用MSPS軟件可以生成下沉文件(DEM),由于該文件可以根據地下開采進程實時更新,因此原始地表地形DEM和下沉DEM疊加可以生成采空區實時DEM。根據應用結果可以實時動態的了解與地下開采進程相應的沉陷前后積水面積和沉陷體積的變化,同時通過剖面圖繪制,可以直觀地看出因地下開采引起該截面地表面的地形變化。將DEM文件導人Arcgis,利用“3D analyst”模塊“surface analysis”和“area and volome”功能可以得到沉陷區域的面積和體積。根據潛水位標高,設臵積水高度,選擇“calculate statistics below plane”,即可得到積水面積體積統計結果。

表3為實驗原始地形DEM、下沉DEM和實時DEM在Arcgis中進行礦區特定應用的積水面積、沉陷體積統計數據,從表中統計數據可以知道沉陷前后地面積水面積的變化和沉陷體積。圖2為實驗圖的原始地形DEM和疊加后的實時DEM獲得的沉陷前后任意兩點間的剖面圖,從圖中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因地下開采導致的地面兩點間剖面的變化。

第三部分 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焦作市新河礦區) 待復墾土地的適應性評價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 待復墾土地利用受外部環境與內在質量等多種條件制約,造成在改造利用方向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別。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確定待復墾土地資源利用方向,既要分析研究土壤、氣候、地貌、水資源等自然因素的狀況,又要分析項目區區位、種植習慣、社會需求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狀況,同時還要考慮被破壞土地的類型和破壞程度。一種利用方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配套設施和環境。“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可比性原則 影響因素的選擇,應考慮不同因素在項目區內部不同評價單元之間存在的差異。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一個區域內土地利用進行的長遠的總體的安排,是協調土地供需矛盾,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有效手段,它從戰略上、宏觀上調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土地復墾規劃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部分,通過復墾,對生產建設過程中破壞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按照適宜什么、安排什么的原則進行土地資源再利用。因此,土地復墾規劃必須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原則。

可持續利用原則 土地復墾后的用途應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不應因自然的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微小變化而改變,應避免利用方式上的短期行為。統籌考慮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引起耕地減少、城鄉用地結構失調等社會經濟問題。因此,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是項目區土地復墾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土地適宜性評價依據

破壞前土地自然生產力大小及生產水平 土地自然生產力大小是影響土地質量、土地利用

方式和價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對破壞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的重要依據;生產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產力的大小,生產水平因地區不同而異。新河礦區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小麥、玉米是項目區內主要的農作物,是主要的農業經濟支柱。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良好,農田水利設施較為完備,有一定的抗災能力,對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土地自然條件 在對被破壞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時,需考慮土壤、地形地貌等基礎因素,它們對土地適宜性的影響最直接、最關鍵。首先,土壤是構成土地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植物各種營養元素和水分的獲取,因此,土壤因素至關重要。礦區范圍內主要為褐土、棕壤土和潮土3個土類,褐土類是該區的地帶性土壤,約占總面積的8O% 。其次,地形地貌直接影響著水熱狀況的再分配,植物元素的遷移和土壤、植被的發育影響著灌溉和排水能力,關系到土壤能否免受侵蝕和水土是否流失,同時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可能性。因此,它直接影響到土地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是適應性評價的基本要素。 破壞土地的類型和程度破壞方式、破壞 程度不同,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式、方向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土地破壞類型和程度也是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土地適宜性評價

劃分評價單元 礦區待復墾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應首先從評價單元的劃分開始。項目區土地評價單元的確定采用綜合法,即以GIS軟件為平臺,以土地利用現狀圖自然圖斑為評價單元。

評價因素選擇 評價因素是對土地質量差異有顯著影響的自然條件、農田基本建設因素和經濟因素,它們又可分解為多個因子構成因素體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則:1)分值為0~100。分值差異的大小因各自的特點而異,最優的條件取100,最惡劣的條件取0,其他條件的作用分值根據其對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影響程度給定;2)評好關鍵分值。

評價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根據評價因素的選取原則以及礦區實際情況,確定對土地質量差異有顯著影響的自然條件、農田基本建設狀況為基本評價因素,最終選擇8項土地適宜性評價因素因子構建評價體系,對各因素因子進行獨立評分,評價體系見表。 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 礦區適宜性評價因素因子共分為兩級,通過對單層次下各因子兩兩比較,按照9級標度定量化,逐級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因子對上一級因子的權重值。在計算過程中進行層次單排序的一致性檢驗,隨機一致性比率CR<0.10,結果較滿意。 評價模型和評價單元分值計算 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及分級標準,確定各評價單元各項因子的等級,按照下面的模型,計算出礦區標準地塊和各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進而以礦

區標準地塊作為參照,根據礦區實際情況,劃分適宜性等。

式中,A為適宜性評價的綜合得分值,S 為某單元第 個因子分值,w 為第i個因子權重, 為評價因子的個數。

評價類型 根據評價原則和評價依據,結合礦區塌陷地的特點以及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確定礦區待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結果分為適宜綱和不適宜綱,前者是指經過一定的改造措施,被破壞的土地資源可復墾為供農、林、牧、漁使用的土地,后者是指進行復墾技術存在不可行或經濟上不合算。在適宜綱下又分為宜農、宜林、宜牧、宜漁4類。適宜農業(評價分值在80分以上),主要指地形平坦,土壤宜耕性能好,排灌條件方便,宜于農業利用的塌陷地;適宜林業(評價分值在6o~80分),主要指地表起伏大,土地貧清,土壤宜耕性較差,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沒有方便灌溉條件,但宜于林業利用;適宜牧業(評價分值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不穩定,地表起伏明顯,土地貧癮,水土流失嚴重,沒能良好灌溉條件,適宜牧業利用土地;適宜漁業(評價分值在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穩定,常年積水,水位穩定,土 層不滲水的被破壞土地。

評價結果

以恢復原土地利用類型為主,多宜性土地優先復耕為原則,新河礦區待復墾土地得出適宜性評價結果:宜農地(80分以上)面積為814.64hm。,土地質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證程度高;宜園地(60~80分)面積為42.25 hm ,土地質量適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HP--,fiI~力,地下水源較充足,但缺乏灌溉設施,農業利用時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根據土地適應性評價的結果看出,新河礦區土地破壞程度較輕,雖然因土地挖損或沉陷造成地表凹凸不平,但此類土地破壞區域內一般沒有積水,而且土層并未發生較大改變,土壤養分變化不大,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對地表進行簡單的修復整平,同時改善田問配套設施,即可恢復土地原有的實用價值 。因此,以盡量恢復被破壞土地的原有生產能力作為出發點,以土地破壞形式和土地生產力破壞程度作為主導因素,兼顧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土地損壞形態、破壞規模和復墾技術等因素,新河礦區土地復墾模式將采用集約化農業生態利用模式,即復墾后的土地主要執行種植業生產功能,以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發展為目標,建成以當地優勢農作物為主,兼顧土特產種植和加工一體化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充分利用景觀的空間鑲嵌性與多熟種植原理,合理組合作物的空間結構,科學安排輪作順序,逐步擴大間種、套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引進推廣先進耕作經營管理技術,提高農田集約化利用程度,完善復墾區內農田水利、道路和農田防護林體系,合理布臵田間灌排系統。

第四部分 土地復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土地復墾的重要性

土地的破壞

土地重要性的轉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類對土地的認識逐步加深,認識到土地的珍貴性,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工具不發達,人類的活動對土地的影響微乎其微。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人類活動不斷地擾動和破壞著土地,加劇了土地的利用和破壞程度,大量的土地為城鎮的擴展和工業的發展所利用,或因礦產采掘遭受巨大的破壞。土地遭破壞,伴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化、鹽漬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

土地破壞的表現 土地的破壞主要表現在耕地數量的減少和采礦業所造成的土地塌陷、地裂等現象及采礦業待復墾的土地。我國人多地少,人口以每年1300萬~1400萬的速度增加,而因城市建設和工業的發展,耕地面積以每年28.87萬hm 的速度遞減。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22億hm ,要守住1.2億hm 耕地紅線,困難重重。礦產資源與耕地的復合面積大。據

有關研究資料,全國40% 的耕地下面都含有煤,其中煤炭保有資源與耕地復合面積超過了耕地總面積的10% ,礦區與耕地復合區面積廣,責任大。另外,采礦業對土地的破壞,使得當地農民耕地面積減少,無地農民增多,這對于社會的安定和諧有一定的影響。 政策法規的出臺

1988年頒布并于1989年1月1日實施的《土地復墾規定》,是我國土地復墾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土地復墾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表明了土地復墾工作的重要性。 生態重建的必然選擇

土地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相當嚴重,各種生態破壞現象更加肯定了土地復墾是生態重建的唯一選擇。我國人地矛盾的加劇,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生產力下降,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減弱,土地沙化,沙塵暴出現更加頻繁。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農民開林代耕的頻率增加,不僅破壞了森林原有的生態平衡,更加劇了人與生態環境的矛盾。通過土地復墾,改良土壤,讓破壞的土地重新被利用,實施退耕還林,進行生態重建,使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到處呈現鳥語花香、碧水藍天。 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農村城鎮化是落后農業國向發達工業國轉變的必由之路。我國待復墾土地多為采煤塌陷地、金屬礦尾礦、磚瓦窯等所占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因生產建設而被遭受破壞,且大多連成片、成規模、面積大。在這些區域內,以土地復墾為契機,盤活待復墾土地的潛在價值。通過農業產業化的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促進產業鏈的延長,調整人口空間分布,推動城鎮建設向規?;_發、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方向轉變,并結合小城鎮規劃,推進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因生產建設活動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新增的廢棄地得不到復墾。2005年全國原煤產量約20億t,卻造成土地破壞面積達4萬~6.67萬h ,土地未及時恢復,導致環境惡化,人地矛盾激化,農民生活條件下降,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和諧。搞好土地復墾工作,對于維護耕地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土地復墾的可行性

制定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的制定,使土地復墾項目建設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為土地復墾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988年,國務院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實行“誰污染、誰復墾”的原則;1998年經第4次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以及《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提出了復墾目標與任務:“有計劃、分步驟地復墾歷史上形成的采礦廢棄地,及時、全面復墾新增工礦廢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和

《關于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礦區在開采前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土地復墾的方案編制;2008—2009年,《土地復墾條例》正式進入論證和審批程序,并即將頒布。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制定與實施,極大地促進了礦區生態環保與復墾工作。

技術及科研成果的支撐 2O多年來,經過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在土地復墾方面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隨著復墾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復墾方法已從“一挖二平三改造”的簡單工程處理,發展到生態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復墾技術體系。同時,層次分析法、灰色系統理論、線性規劃等先進的規劃方法已成功運用到土地復墾實際工作中。在煤礦方面,土地破壞機制、土壤重構機理、復墾土地生產力模型等研究有所突破,已形成挖深墊淺、充填復墾、建筑復墾、露天礦采復墾一體化以及煤矸石綠化等系列技術。在金屬礦土地復墾領域,提出了尾礦影響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其改良措施;發展了廢棄物酸化的預測方法,并提出相應的控制酸化的措施;深入研究了廢棄物堆場植物自然定居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了重金屬在植被重建中的遷移、積累規律。土壤改良方面,從水利措施、農業生態措施、生物改良措施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進展。20a來,土地復墾的人才培養也從無到有,發表的文獻資料也逐年增加,為順利開展土地復墾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土地復墾項目建設切實可行。

管理工作的加強 隨著我國土地項目的建設與發展,項目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土地管理工作做到了全程管理規范化,易于實現計劃目標、達到集約的科學水平。 結論 土地復墾在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土地復墾率也明顯偏低,在理論、技術、政策法規上都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尚具挑戰性。但土地復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武強,劉伏昌,李鐸,等.礦山環境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2] 楊邦柱,王衛東,鄭合英.土石山區小流域土地適宜性評價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3(6):28-29.

[3] 張獻忠,底艷,董棉安,等.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土地質量評價口].資源科學,2004,26(2):140—141.

[4] 劉靜,李建學.土地復墾整理可行性研究中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刀.陜西農業科學,2007(1):143—144.

[5] 張全景.平原地區采煤塌陷地土地資源調查與農業復墾評價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2):46—48 [6] 陳龍乾,劉振田,鱉建原,等.礦區土地破壞與復墾整治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7] 汪應洛.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徐志勝,韓可奇,張先塵,等.高產高效綜采放頂煤工作面人一機一環境系統可靠性[J].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5,(2):13—14.

土地復墾項目竣工總結范文第6篇

肥城市基本農田與采煤塌陷地復墾利用情況實習報告

作者:XXX班級:XX級XXX班 學號:XXXXXXX

一、實習目的:

肥城市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情況,是全國的一個典型地區,通過此次實習來了解土地規劃的作用意義。土地復墾是因地制宜的恢復和發展土地利用價值的活動 ,也是解決土地資源供需矛盾的一項有效途徑。肥城市基本農田保護區與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地區是具有代表性的基本農田保護與煤炭塌陷地之一,通過實地考察,學習煤炭塌陷區的綜合治理方法,增強專業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

二、實習時間、地點:2012年11月;肥城市基本農田保護區與煤礦塌陷區。

三、實習地點介紹

肥城市地處山東中部,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基地。自1958年建礦以來,先后有13座煤礦建成投產。肥城是全國五大煤礦塌陷地之一,地下煤炭資源的開采,造成大面積土地塌陷,嚴重破壞了該礦區的地形地貌。塌陷涉及肥城市4個鎮71個行政村.總面積5000 hnl2。由于地面塌陷,交通、水利、農業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大面積的糧田成為沼澤水域,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生態環境惡化,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受到重大影響。為了改善這種狀況,肥城市組織引導了各級和礦區廣大干部群眾,本著“兼顧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原則,投人大量的人、財、物力,對塌陷地進行科學治理,綜合利用,現在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

肥城市2008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土地整理項目為國土資源部批準的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省投資重點項目,目前已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效。目前,示范區已配套安裝遙控取水設備177套。當地群眾說使用農田遙控取水設備,不僅極大地方便了農田灌溉,而且在進行農田灌溉時節約用水效果明顯。一農民向我們介紹自家在土地整治后的獲益情況。周全索說:“土地整治前,我種玉米和小麥,一畝地收入1000元左右;土地整治后,澆水容易了,路好走了,雖然今年遭遇干旱天氣,但是收入并未受影響,一畝地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

四、實習內容

實習期間,我們沿路對肥城煤礦塌陷地復墾治理情況做出了實地考察。了解內容如下:

(一)基本農田保護區現狀

2011年,是“十二五”計劃的開局年,肥城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兩個亮點,努力在大項目建設、特色產業化培植、財源建設、鎮村建設四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促進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基層組織建設和諧進步

- 1 -

現在的規劃目標: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打造農業經濟新亮點

目前已有“兩菜一糧”種植面積5.6萬畝,今年計劃新擴有機蔬菜2000畝,并發展經濟林6000畝,其中肥桃3000畝。今年要加大培優措施推廣力度,注重打造生態農業,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多舉措促進種植業由規?;驑藴驶?、有機化方向發展,林果業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效益化方向發展。

把小城鎮建設作為一大主導產業來抓,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用市場化的手段運作小城鎮開發和建設,新擴小城鎮0.6平方公里,全年新開發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在社區建設方面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完成5個村8.1萬平方米的居民樓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水平,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A設施建設,結合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治理改造基本農田5000畝,新修、改造鎮村公路26公里,進一步完善農田電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堅持不懈地搞好鎮駐地綠化、亮化、美化建設,不斷提升小城鎮建設品位。

(二)塌陷地復墾狀況

本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用則用”的原則,進行全面治理,綜合利用,成效比較明顯的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直接利用法

(1)對于大面積或很深的常年深陷積水區,根據深陷地實際狀況直接加以利用。如網箱養魚、養鴨,種植淺水藕或耐濕作物等。如石橫鎮新勝、馬坊等村,連片開發魚塘130余公頃。

(2)建造公園等旅游景點。溝深處充水建湖,平整處種植觀賞植物、建造健身場所等,打造成天然的旅游基地。這樣不僅很好的利用了塌陷地區,并且增加了地區收入。在實習過程中路過的一個公園確實建造的不錯。

(3)利用塌陷穩沉地建新村,上項目。在塌陷區穩沉地上建立了董莊鋪一至五村、東大封等新村,不僅節約了大量的耕地,也減輕了采礦企業的負擔。湖屯鎮利用國莊煤礦采煤塌陷的穩沉地5.2 hm2,引進了樹脂高(中)密度纖維板項目。該項日投資9800萬元,于2004年10月份正式投產,年產纖維板10萬m2,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200萬元。

2.改造復墾法

(1)平整土地。對塌陷變形地.實行削高填洼,劃方整平,改善水利施設,恢復耕種。肥城老城鎮項目區通過清墟、挖溝、排水、整平等工程措施,將塌陷地治理成了高效觀光農業示范區,還爭取創建全國塌陷地治理“精品工程”。

(2)梯田化。對積水沉陷區、潛水位較低的邊坡地帶,可采取改造成梯田的方法復墾利用。梯田的水平寬度和梯坎高度,應根據地面坡度抖緩、土層薄厚、工程量大小、作物種類、耕

種機械化程度綜合考慮確定,田間坡度的大小和坡向,應根據原始坡度的大小、有無灌溉條件、復墾土地用途來決定。

(3)挖深墊淺。即將造地與挖塘相結合,利用挖掘機械將沉陷深的區域再挖深,形成水(魚)塘,取出的土方充填沉陷淺的區域形成耕地,達到水產養殖與農業種植并舉的利用目標。肥城市有一地區就實行挖塘養魚,淤泥造地,種養結合,立體開發。

3.充填復墾法

(1)煤矸石充填復墾和粉煤灰充填復墾。地下開采產生的大量煤矸石運到地表排放,既占地有污染環境。利用煤矸石作為充填材料,即可使采煤破壞的土地得到恢復,又能減少矸石的額占地。肥城利用此方法充填復墾了2000多畝土地,受到了不錯的效果。

(2)有機無機相結合充填的方法。無機物利用粉煤灰與煤矸石,有機物利用糠醛渣(PH=2,有機質含量較高,速效K可達6000PPM)、酒糟、城市污泥、土大糞、牛羊糞等。這樣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置不同的配比,進行充填復墾。

(三)復墾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共治理采煤塌陷地2400l m2,計新增耕地266余公頃,園地93余公頃,林地100hm2,養殖水面433余公頃。工礦用地140 hm2,其他用地73余公頃。同時修復道路1lo條,營造防護林帶70多條,建橋涵100多座,新打、修復機電井近200眼,挖排水溝90多條近300 km長,治理粉煤灰場1處、矸石山6座。昔日殘墻破壁、荒草叢生的煤田塌陷廢墟,而今出現了糧林豐茂的魚米之鄉。

五、實習體會及對該區域的相關建議

此次實習使自己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到一定的發揮;同時通過進行實地的考察增強了自身的實踐能力。

土地利用規劃是土地管理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土地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和節約土地,使這項不可再生資源能長期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發揮作用。

要達到這個目的,客觀上就要求對土地利用作出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是實現土地管理職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沒有土地利用規劃或者沒有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就會導致土地管理職能的缺失和整個管理工作的失敗.從而嚴重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最終影響國家的基本國策的貫徹和落實.

通過對本地區塌陷地的復墾情況談一下我對此的相關建議:

1.加強資金投入

政府加大塌陷地開發復墾的資金投入。目前已累計投人資金1.2億多元。特別是國家和省、泰安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每年都投入部分資金支持塌陷地治理。建議肥城市及礦區鄉鎮

每年也都將塌陷地開發列入預算,優先予以保障,兩級財政用于這方面的投資。

2.激勵干部——群眾的復墾意識

激勵機制從干部抓起。把復墾工作考察、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職務級別調整以及獎懲、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認真履行職責、致力復墾穩定、工作績效突出的單位在評選先進、安排項目時優先考慮。

在群眾中間,調動各方面投入的積極性。對復墾的土地,做到誰開發、誰利用,延長承包期,穩定長期使用權;市鄉財政給予扶持,按照復墾難易程度,每公頃給予一定數額的土地復墾扶持費;允許對復墾后土地進行轉包。這些政策不僅能調動礦區群眾搞復墾的積極性,也能吸引許多企業投資復墾。

3.加強政府指導

上一篇:三嚴三實整改情況報告范文下一篇:體育運動與音樂的關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