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

2023-09-25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1篇

為加強同美國等發達國家職業衛生工作方面的溝通和交流,探討推進中國職業衛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推進職業衛生相關產業發展,2015年9月15—16日,“首屆中美職業衛生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聚焦于“職業衛生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會議圍繞職業危害防控與監管新思路,全球職業衛生新進展和經驗分享,職業衛生戰略——暴露和風險評估,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管與預防以及新興職業危害預防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中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部門有關人員,上海市安監局相關負責人,美國勞工部副部長大衛·麥克,美國駐上海領事館總領事,美國工業衛生協會主席等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各國經驗及新進展

美國

美國的職業衛生工作經驗豐富,建立了非常完備的職業衛生管理體系。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頒布職業安全和健康標準,并依靠職業衛生師評估工作場所的健康隱患。美國已形成完整的職業衛生師培訓和評估體系,幫助識別和評估工作場所的健康隱患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議。OSHA監察員中40%是職業衛生師。美國在職業衛生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全球領先。

美國勞工部副部長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局長大衛·麥克會上總結了美國在過去100多年的經驗教訓。他認為,保障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需要多方合作并且采取系統的方法。雇主、工人、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等四方,每一方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雇主的重視尤為重要。雇主有責任提供健康的工作場所,并建立安全文化。雇主需要清楚地認識到,通過安全管理,他們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企業利潤和產品質量。

對于工作場所中的職業安全和健康問題,應當尊重工人們的意見。只有當工人們真正參與到企業安全和健康管理體系中時,公司的安全文化才能成功創建。

政府要制定并執行標準,需要培訓監察員。監察員需要有戰略性思維和很強的執法能力。對那些超越法規的基本要求、制定并實施安全管理體系的雇主,要采取鼓勵措施。

對于非政府組織,大衛指出,他們在外宣、教育和政策制定方面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組織可以為專業人士、雇主和工人提供必要的培訓。

美國工業健康和安全由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OSHA)和環保署(EPA)共同負責。OSHA主要是在工作場所對工人保護,而EPA負責化學品暴露風險問題。

為研究新技術帶來的職業安全和健康挑戰,解決傳統和新型的職業安全健康問題,美國政府建立了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院(NIOSH)。主要開展安全暴露標準研究,如工人是否因為在工作中有特定水平的暴露導致健康或功能能力受損、壽命減少;研究新技術帶來的職業健康問題,如石油天然氣開采中采用的新技術水力壓裂法可能會帶來的新的化學暴露風險,如柴油燃燒廢棄排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硫化氫)以及滅微生物劑(醛)暴露,可能帶來的化學暴露風險。

新加坡

新加坡人力部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局(WSH)局長何祥興分享了在新加坡推進工作場所職業安全和健康的做法。他認為,社會人口老齡化、新生兒出生率低,導致新加坡社會勞動人口下降。推進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并延伸至公眾安全健康無疑具有重大意義。為此做好職業衛生工作不僅是勞工部的工作,也需要聯合衛生部門。為此,新加坡成立了工作場所安全和健康委員會(CWSH),多部門合作,創新機制,轉換思維,提供服務,共同應對社會老齡化、勞動人口趨減的挑戰。

德國

何祥興認為,現在人們對于工傷和職業病的賠償關注更多,而實際上復工同樣重要。在這方面德國已有成熟經驗。德國意外事故保險協會代表分享了保險協會對于發揮防治及康復職業病的經驗。德國法定意外保險協會會員包括9家德國工商業意外保險機構(BG),26家德國公共部門意外保險機構(UK)。協會費用由雇主繳納。保險協會的會員遵循“先預防后恢復,先恢復后賠償”的原則,其法定使命是:預防職業事故、職業病和工作相關的健康危害;在出現職業事故或職業病后,恢復投保人的健康和業績;向投保人或其幸存家屬提供金錢賠償。

在工傷工人康復時,保險機構會協調和控制所有恢復措施,保障投保人在恢復期間的基本生活水平(福利金,如工傷撫恤金)。在職業恢復服務方面,會提供教育、培訓措施,適應或維持以往工作或尋找新工作的措施,職業調整、進修、初級培訓、再培訓,加入殘疾人講習班,重返社會補貼以及援助等服務。

中國 任重道遠 機遇挑戰并存

中國有6億多一線產業工人,在具有職業危害環境中工作的從業者數量巨大。中國有11 000個煤礦,580萬名煤礦工人,每時每刻有近200萬人在地下巷道里作業;中國化工企業數量大,但大多數規模小、工藝落后、自動化控制水平較低,基礎條件差;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從業者數量龐大。

國家安監總局職業健康司司長吳宗之分析了中國的職業衛生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一是分布廣,涉及30多個行業,包括礦山、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機械、化工、電子等。二是接害人數多,職業病報告例數總量大,群發性職業病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范圍廣。2014年全國累計報告職業病83.37萬例,其中塵肺病75.03萬例,占90%。三是職業衛生基礎薄弱,用人單位主體責任不落實。所測石英砂加工企業粉塵全部超標,最高超標1 240多倍;所測石棉采選企業粉塵全部超標,最高超標110倍;檢測木制家具企業最多達31種化學毒物,超標嚴重;檢測石材加工企業粉塵濃度大部分超標;檢測水泥生產企業粉塵濃度大部分超標。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是以傳統的職業有害因素所致職業病為主;職業病潛伏期長,尤其塵肺病,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持續高發。

中歐高危行業職業安全健康(OSH)項目對工作場所危害監管與預防和新興職業危害進行了專題研討,為中歐政府職業衛生監管、企業OSH管理進行了積極探索。來自歐方的專家分析了他們的經驗和研究:作為工業衛生師要加強與監管機構合作控制工作場所風險;關注工人的納米材料危害防護,因為納米顆粒容易被呼吸到人體內,并且很深地進入肺部,也更容易造成生理、化學和毒理反應;納米顆粒更容易引起火災和爆炸,在生產過程中,要加強暴露控制和醫療監測預防納米顆粒危害。銦在三星和蘋果公司工廠都會遇到,是一種納米顆粒大小的微粒,要警惕銦錫氧化物生產和液晶顯示屏等新興科技行業的銦暴露問題等等。

作為中方代表,中國聯合水泥集團分享了水泥生產企業粉塵治理預防與控制的經驗;中國石化集團對員工進行了職工健康狀況調查,將身心健康、職業健康狀況加入調查內容,他們提出加強職業危害監測,開展職業危害專項調查,對職業衛生隱患進行治理等對策。

中國政府日益重視職業衛生工作,提出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2013年實施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職業病病種由原來的115種調整為132種;部分省份實現地市級職業病診斷機構和縣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全覆蓋。截至目前,職業病診斷機構604家,職業健康檢查機構3 438家。自2009年起,塵肺病、職業中毒、放射性職業病等重點職業病監測和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2014年底已覆蓋全國134個縣3 617家企業,監測人群達17萬人。

但是,對于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法律法規及標準方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院研究院職業危害研究所所長劉寶龍認為,仍存在五個問題需要健全和完善。

一是防護設施設置的法規標準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是相關法規標準對防護設施審查與驗收的范圍應進一步界定。如ZW-JB-2014-002《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編制要求》中規定: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的設計與審查內容應包括構(建)筑物、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輔助衛生設施等相關防控措施。“職業病防護設施”過于寬泛,缺乏實施對象的具體范圍,用人單位和監管部門難以具體落實審查和驗收。

三是防護設施設計的有關標準散見于《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缺少系統性、全面性、規范性。

四是應明確對哪些防護設施應當進行維護與檢測以及如何進行維護和檢測等予以規定。

五是職業病防護設施相關人才的培養與人員資質管理亟待加強。美國規定局部排風系統的設計、操作、維護、檢測等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或認證才有資格從事該工作。

實習編輯 秦運巧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2篇

很榮幸,能在這個美麗的季節和你們相聚在綠茵如畫的經貿園,和你們一起分享收獲的喜悅。

我們很是激動,能夠憑著自己的努力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很是驕傲,能夠在全國涉外經濟最高學府繼續深造。五十年來,外經貿大學在“博學、誠信、求索、篤行”校訓的指導下,逐漸成為一所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學。五十年來,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子,為祖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經貿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國家的棟梁。邁進新千年,兩校合并后,經貿園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裝扮后的經貿園如西子般的美麗,五十年的文化積淀噴薄出新的生命,改革后的經貿園煥發著青春的氣息„„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我相信,我們在坐地大多數人都曾經過“導航”、“啟航”、“領航”的指引,都曾品嘗過晝夜苦讀的艱辛,甚至曾經徘徊在放棄的邊緣,終于戰勝了彷徨與挫折,穩穩地踏上惠園這片沃土!這里有我們渴求的書林翰海,有我們企盼的學界鴻儒,更有我們向往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之精神!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3篇

專業:

班級:

姓名:

學號: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 12—02艾政陽12070114022

3當今社會,中國作為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或多或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經濟、科學、政治、教育等問題,在世界上每一個舉動都會引來世界各地的眼球,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如何積極的去應對,采取怎樣的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充分把握每一次的機遇,不斷挑戰,不斷創新,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有著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如何應對國際形勢,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利用一次次挑戰壯大自己,如何讓全世界人們敬仰中國,是我們新一代青年人值得思考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新一屆的領導人,在未來的中國,中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昌盛。

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一)發展需求勁頭足

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迅速提升的狀況。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占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

(二)發展基礎較好

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

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

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

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一)兩個基本情況

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

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后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于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

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于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征,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于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會發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于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F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于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F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后。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于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

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占62.3%,農村中的赤字縣占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后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F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

重大歷史任務,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十一五”時期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既有諸多有利條件,也有不少制約因素;機遇和挑戰并存,從總體上看是機遇大于挑戰,有利于我國發展。

有利條件主要是: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謀求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于我們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

(2)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相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有利于我們用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資金、技術、資源和全球市場。

(3) 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有利于我們發揮后發優勢,推動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我國發展也面臨不少制約因素和嚴峻挑戰。

首先,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占優勢對我國的壓力將長期存在。

其次,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在更加重視與我國發展經貿關系的同時,一些國家同我們在經貿領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別是近

一個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圍繞人民幣匯率、紡織品出口、知識產權、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外部壓力加大,今后這些方面的貿易摩擦還會繼續出現。

第三,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許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近些年來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十一五”時期,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但是近年來油價持續攀升,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未來世界經濟仍有可能發生較大波動,從而可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對外貿易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范圍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步伐繼續加快。從國內情況看,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對外貿易作為聯系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必將不斷取得新的發展。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依然面臨著挑戰。主要是:世界經濟發展有較多不確定因素,石油價格攀升,地區沖突和恐怖活動不斷,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增多,發達國家仍然限制高新技術輸往中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增大,粗放型增長方式有待改變。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4篇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險業伴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春風一路走來,然而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作為物質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產品保險,并沒有快速被社會所接納,而是作為一個附帶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開放進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保險業才真正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在上海開業,在國內率先引進保險代理人制度后,中國保險業便開始了新的征程。經過嚴密的篩選、培訓,一批批保險代理人走上保險市場。實踐證明,代理人在拓展業務、普及宣傳保險知識、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于是,為確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發展,國家首先在上海試點,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舉辦了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試、登錄制度。自此,全國各大保險公司開始嘗試保險代理人制度。保險代理人的足跡剎那間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眾多的保險公司頃刻間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幾年的不斷發展中網點遍布全國各地,保險業的發展以幾何倍數遞增,中國保險業進入了第一次輝煌時代。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形式的變化,我國的保險業依舊面臨巨大的機遇,但是存在的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成為保險業發展的最大挑戰;政府和各家保險公司都在努力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以便保險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一、我國的保險業面臨的巨大機遇

1、2006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是國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專門對保險業發展提出的意見,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險業的發展和今后的發展前景,為保險業帶來了政策上的春風。

2、近幾年,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民群眾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時,政府雖然大力發展社會保險事業,但是也非常注重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險的補充,尤其是健康類、意外類和投資類,所以政府和保險公司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險宣傳,使得很多群眾開始了解并接受保險理念,廣大人民群眾由被動買保險逐步開始變為主動購買各類保險,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隨著中國進入WTO后,保險業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內外各類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險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斷的競爭中,相互學習,交流,促進了保險業整體,從而提高了保險業的社會影響力,行業滿意指數不斷提升。 與巨大的機遇相比,我國保險業面臨的是更多挑戰,成為目前制約保險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我國的保險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1、留人成為保險業最大挑戰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資源研究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的高級與中級管理層的主動離職率為全球最高,中國則是最突出的體現。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逐漸放開,國內金融企業主體越來越多,以保險為代表的一些行業出現了“新公司帶動集體跳槽”的現象。由于國內保險行業的迅猛發展,目前保險人才的數量明顯與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險人才便成為保險行業的最大挑戰。

目前,國內保險行業缺少的是具有誠信和創新精神的員工。近幾年,在中國快速成長與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中國保險行業各個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們在發展自己的人員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距離保險業發展的需求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2、保險費率將走向市場化、自由化,價格大戰不可避免。

保險費率就是保險產品的銷售價格。由于保險公司的經營規模、經營水平、經營理念不同,因此構成各公司產品的基礎成本、費用不同,對于利潤的追求也不同。所以體現在對外銷售的保險產品的保險費率的不同實在是自然不過的事。我國入世后,保險市場全面開放,保險市場日趨成熟發展,保險費率的市場化、自由化將是題中之義。在開始階段,就如同家用電器的價格大戰一樣,保險產品的費率大戰將不可避免。當然這個“價格大戰”,也必須是“明碼標價”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種“回傭”等不規范的行為。價格競爭歷來是市場競爭的一個有效手段。經過開始階段的“費率大戰”,保險監管部門正確引導,實現保險費率的市場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個行業的保險費率才會趨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穩定下來,各公司的利潤就會平均化。然后保險市場將進入一個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矛盾,需要保險監管部門和各個保險公司共同努力。

3、隨著保險市場的全方位開放,保險公司的兼并、收購、合并將不可避免,尤其是內資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市場競爭是無情的。競爭的結果,保險公司間的收購、兼并、合并將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資“吃掉”內資,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資“吃掉”外資,也可能內資“吃掉”內資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強”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誰也不“吃掉”誰,而是兩個或更多的公司聯合起來組建新的公司??傊菑娬叱缘羧跽?,弱者聯合成強者,強者聯合成更強者。保險監管部門要鼓勵和引導弱者聯合,強者規范。入世后的我國保險市場將不分外資還是內資還是中外合資將在一個規則下競賽,在一個政府部門的監管下競爭,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當然這對保險業的監管機構也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4、再保險將分流,法定20%再保險將可能被改變。 再保險是保險公司控制自身風險的一個有效方法,是“保險人的保險”?,F在有關法律政策規定各保險公司的所有業務的20%必須要分保給國家指定的再保險公司。這一規定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保險公司的創新思維,束縛了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保護了指定的再保險公司的經營。入世后保險監管部門將從市場行為監管轉向以償付能力監管為主上來,只要從源頭上監管各公司的償付能力,規定各公司自留風險的百分比,每一風險單位占自身資本金和準備金的百分比,對于每一筆具體的業務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決定。同時由于保險市場開放后境外國外的再保險公司要來我國開設分支機構,單獨給某個再保險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貿組織“國民待遇原則”。

5、保險公司間、金融行業間的混業經營趨勢、方式將呈現多樣性特征。

入世后中國的市場全面開放,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與殘酷。保險公司的產、壽險業之間、保險業與金融其他各業之間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產壽險公司都會把代理或變相經營某些壽險或產險業務為自己的客戶提供更為完善周到的服務,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業務如醫療費用保險、人身意外傷害責任保險等更將成為各保險公司爭奪的對象;保險業為完善自己的服務需要通過銀行眾多的網點、窗口以及強大的支付結算系統為自己的客戶提供服務;同樣道理,銀行業和證券業也需要利用保險業的特殊功能為自己的客戶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務。至于保險業開辦投資連結的保險品種以及保險資金直接間接進入資本市場、保險業設立獨立的開放式或封閉式基金更是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融合的形式。傳統的金融各業在一個金融系統框架的監管下可以獨立運作,但面對金融消費者這個“終端”時,越是整合的、體現出“一站式”服務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國的保險業會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創造出適合我國經濟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來。

6、現行的保險代理人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來適應社會的發展。

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代理人制度備受關注。我國目前共有150余萬直接從事保險銷售的業務人員,他們的正式名稱是“保險代理人”。眾所周知,近幾年保險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給各家保險公司及客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對保險業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保險代理人制度的問題。

首先,保險代理人的門檻是否需要提高,這是對客戶的尊重,但是中國保險代理人緊缺這一矛盾使得現階段提高門檻變得很難,與此同時,社會中對保險代理人還存在偏見,這部分偏見一是由于不負責人的保險代理人誤導、誘導客戶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眾對保險和保險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學生代理人的腳步變得很艱難,造成很多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無法進入保險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險代理人營銷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險代理人缺乏事業上升通道和職業精神支撐,在這種體制下,保險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費收入上,造成人均產能低、業務素質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導致欺詐誤導現象屢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僅要繳納營業稅,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保險代理人而言,稅賦過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國家已經對其進行了個稅減負,但是未來還需要政府和保險業進一步從根本上完善保險代理人的收入稅務問題。 往往機遇就是挑戰,他們是并存的,我們要堅信政府和各家保險公司定能緊抓機遇,迎接挑戰,逐步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使得中國保險業闊步向前,為穩定國家的經濟建設大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保險服務,協助政府解決民生問題。尤其是入世后我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確把握,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搞好改革,修煉內功,開拓創新,那么中國保險市場必將迎來一個陽光燦爛的春天。(完) (責任編輯: 呂濤)

上證交易所:證券業自律監管面臨四大挑戰

報告說,2006年上證所的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齊下促股改的舉措使資本市場基本制度改革的預期目標得以實現,上市公司大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大幅下降,較好地防范了權證交易和行權的風險,監管關口前移原則的貫徹落實,也有效地防止了價格操縱等市場違規行為。但在全流通環境下,上證所自律監管工作面臨許多新問題。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監管問題。大股東的利益與市場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價表現,也有動力通過一些不當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專業投資機構的監管問題。交易所會員的抗風險能力和自律意識仍然相對薄弱,會員的凈資本狀況將成為制約其業務快速發展的瓶頸,使其難以承受更大的市場風險。并且隨著市場逐步開放,QFII等境外機構投資者對國內監管法規和執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戰。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問題也將成為基金交易監管的重點。

三是市場創新的監管問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特性對交易者和監管者都提出了較高的風險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隨著融資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價不再是市場操縱獲利的唯一手段,內幕交易的手法也將更具多樣性和隱蔽性,對交易所的監察分析和證監會的辦案都提出了新問題。

四是跨市場的聯合監管問題。如果各個交易所的市場監管工作仍完全隔離、不通信息,則難免出現監管真空或者重復監管的問題。

該報告主要包括市場自律監管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監管、會員監管、交易異常監管、自律監管工作的實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環境下交易所自律監管工作的挑戰等六個部分。

2006年上證所首先在監管制度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全面修訂了兩大基本業務規則《上市規則》和《交易規則》,并完善了中國證監會正在審批中的第三大基本業務規則《會員管理規則》。幾大基本業務規則的修訂或制定,進一步理順了制度分工與相互協調。此外,去年上證所還修訂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業務規則,為監管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在對上市公司監管實踐中,監管年報顯示,上證所緊緊圍繞股權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監管三個重點展開監管工作,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規則指引,總結成功經驗全面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證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訂了8份股改工作備忘錄,市場監察部共向保薦的證券公司發出監管關注函49份,要求保薦機構及時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約見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長及其大股東代表進行談話,共向未股改公司發出監管關注函500余份。

第二,靈活采取各種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資金。上證所專門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組,派專員走訪占用比較集中的十幾個轄區的上市公司和當地證監局,通過座談會現場解決公司推進清欠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開展集中清欠。

第三,針對全流通環境下上市公司日趨明顯的利潤操縱動機,上證所加強信息披露監管,促進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嚴格按“三重五組”標準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審、復核和總值班三重審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審核各類公告3.3萬多份,較2005年增長26%。同時加大了信息披露與股價異動聯動監管的力度,共向所內市場監察部發出聯合監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懲戒力度,形成監管威懾,進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違規懲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發出各類監管函件近1700份,較2005年大幅增長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證所共召開專家委員會3次,實施暫停上市公司10家,終止上市6家,實施特別處理40家,撤銷特別處理12家。

此外,上證所還采取切實措施,積極推進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實施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董事會議事示范規則》、《監事會議事示范規則》等文件,并配合證監會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修訂了相關定期報告準則等與公司治理相關的一系列規則。上證所還積極開展培訓、明確監管導向,對上市公司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進入了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快速發展階段。 在會員監管方面,2006年上證所重點是抓規范、促創新。首先加強會員交易權限管理,實現業務風險事前控制。在堅持“關口前移”的監管工作原則上,對上證基金通、ETF一級交易商、買斷式回購以及權證等業務上繼續實行交易權限管理制度,并重點加強了會員權證創設資格的審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權證市場價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權證交易順利進行,防范會員權證業務風險。積極采取措施規范證券公司的創設、注銷行為,將創設業務納入證券公司自營業務監管,并逐一約見可創設權證的會員公司高管談話,有效控制創設規模,提醒會員公司高管人員及早回購注銷已創設權證。

第三,強化了會員賬戶管理,限制非規范自營賬戶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會員的1363個非規范自營賬戶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針對會員存在“機構使用個人賬戶”、“個人下掛多個賬戶”等不規范行為,2006年上證所先后向17家創新類、規范類會員發函,要求規范客戶的賬戶使用行為。

此外,上證所還加強所內、外監管協作,提高監管工作效率,深化與各監管部門間的監管協作;加強與相關證監局的監管信息交流;積極參與創新試點類證券公司、規范類證券公司的評審和會員集合理財計劃以及QFII的評審;以及積極配合證監會開展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強化對風險證券公司的日常監管,全年共協助證監會處置風險證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證所尤其對交易異常強化了監管的針對性。2006年共調查異常交易事件280起,電話提醒營業部356次,向會員通報監管信息75份,約見了10家會員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談話。為提高證券監管執法效率,上證所市場監察部還積極配合證監會稽查局對21起案件實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調查和評估。

在交易行為監管上,上證所一方面加強對機構投資者的交易監控和分析,加強對會員自營和集合理財計劃的監控,約見借殼傳聞多的會員高管談話,傳達監管信息,并加強對基金、QFII和保險公司交易行為的日常監控,特別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輸送、尾盤交易、操縱股價等問題,并加強對上市公司大股東二級市場行為的監控。

另一方面,上證所大力加強對新產品交易的監控和違規賬戶的處罰。面對權證交易異?;钴S的狀況,由專人負責對權證和ETF等新產品進行監控,對不聽警告的涉嫌違規賬戶,上證所適時依據《交易所權證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則,對其實施暫停交易的處罰。對于盤中交易嚴重異常的權證,上證所果斷實施盤中緊急停牌,對其暫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場風險,維護權證市場的交易秩序。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5篇

一 思想狀況

50%左右青年認為環衛系統改革是好的積極的表現,對我們現階段各方面工作都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對自己起到鞭策作用,使自己產生危機感而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其中服務所青年就提出了“完善改革體制,激發自身活力”的口號。他們認識到環衛體制改革后必將帶來新問題、新情況,他們將及時調整個人的心態,發揮特長,突出個性。 35%左右的青年對環衛體制事業轉企業不以為然,認為對青年人的沖擊不大,只要服從分配,努力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最重要的事。

還有少部分青年對環衛改革還報觀望態度。對自己今后的個人待遇表現出一定的擔憂。

二 對策思考

面對改革,青年不能坐以待斃,基層青年苦苦思索著應對之策與未來發展的方向?;蛟S不成熟,或許還有待時間和實踐的驗證,但這樣的思考與探索對于改革而言是一個好的開頭。

一、完善體制,服務大局

1、環衛體制改革后必將帶來新問題、新情況,及時調整個人的心態,做出積極的應對,不被新局勢所淘汰。

2、把環衛事業推向市場就會有競爭,從根本上改變陳舊的管理模式及獎懲制度,用先進的、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來充實我們,進一步完善改革后的各項體制。

3、以環衛事業的服務理念作引導,在滿足物質水平的同時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二、發揮特長,突出個性

1、從實際出發,抓住環衛行業的特點,體現各作業隊的工作特色,對工作中存在的鄙陋可提出有創新、有創意的方案。

2、在崗位上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自己對工作中一些最熟悉、最了解的細節,進行思考和梳理,使其成為自己工作中的強項。

3、參與學習技術理論、業務知識,并將學以致用,通過學習與實踐的結合,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并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過合適的語言進行表達。

4、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利用業余時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如:汽車維修(駕駛)、電腦維修、行政管理、電子商務等等,還可定期組織進行小組討論。

5、激發創新意識,結合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如:對現有設備或機械進行改進、改裝,對丟棄物進行廢物利用等等。

三、注重實踐,發掘自我

1、對日常工作中的機修與機掃班加強技術考核力度,結合考評機制進行獎懲,力爭在每年市環衛技術比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2、工作上積極配合班組做好各項任務檢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我所體制改革獻計獻策。

鐵路建設機遇與挑戰范文第6篇

1

名225強。浙江省建筑業總產值2973.65億元,江蘇省2560.23億元,廣東、山東、四川、北京、上海、遼寧等省市超過1000億元,均創 歷史 新高。2003年建筑企業改革發展態勢良好。浙江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建筑企業。吉林省建筑設計院和上海市勘察院進行了規范的公司制改造,成為全國省級建筑設計院和勘察院中第一個建立 現代 企業制度的大院。北京鋼鐵設計 研究 院2003年新簽建設項目總承包合同額35.6億元。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與美國柏克德(Bechtel)和福斯特惠勒(Foster Wheeler)公司合資成立項目管理公司,承擔了投資40億美元的中海殼牌石化工程的項目管理。中國建筑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2003年報請全國人大同意修改《建筑法》,實施了《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發布了國家標準《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頒發了《施工招標投標辦法》、《勘察設計招標投標辦法》、《質量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不良記錄管理辦法》、《外商投資建筑業企業管理規定中有關資質管理的實施辦法》,印發了“有形建筑市場”、“施工專業分包”和 “施工勞務分包”三個示范合同文本,啟動一批涉及建設項目決策、村鎮規劃編制、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建設項目管理、企業質量安全管理等新標準的編制工作。個人執業注冊制度有了新的進展,繼實施注冊建筑師、注冊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后,電器、設備、巖

2

土、化工、港口等專業注冊工程師已經開始了 考試 、考核工作,正在做實施執業制度前的準備。同時,為加強施工階段有關人員的責任,還建立了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印發了《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考試實施辦法》和《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考核認定辦法》及有關實施細則。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取得初步成效,建筑市場開放程度明顯提高,有形建筑市場進一步規范,清理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取得階段性成果,建筑市場秩序有了較大好轉。

二、中國建筑市場發展的形勢隨著中國步入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 的歷史進程,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建筑市場將迎來令人樂觀的發展前景。今后20年,我國的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中國建筑市場將面臨歷史上重要的發展機遇。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 工業 基地改造發展戰略的實施、投融資體制和公用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等,都為建筑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建筑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隨著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復雜,對建筑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加入WTO后建筑業3年過渡期、設計咨詢業5年過渡期即將先后結束,國外著名建筑企業包括一些設計咨詢公司也將進入我國市場。受經濟全球化的 影響 ,中國建筑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性、

3

積極性日趨增強??梢灶A見,中國建筑市場主體之間將出現新一輪結構調整,建筑市場將呈現出新的競爭格局。

三、完善政府監管職能,創造良好市場環境近年來,中國建設主管部門為了推動建筑業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斷健全建設領域法規制度,培育建筑市場機制,健全完善建筑市場體系。今后一段時期,我們還要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深化建筑管理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建筑市場環境。 目前 正在進行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依法行使政府的建筑市場監管職能。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一方面,減少政府的行政審批事務,放開對市場準入的限制,加快改革那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堅決把行政審批減下來,集中精力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更多力量放在研究市場發展的“大事”上,更好地對建筑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缎姓S可法》將于今年7月1日將開始實施,促使政府部門的各項審批管理必須上升到依法行政的高度。目前,各級建設主管部門正在按照行政許可的規定,重新審視現行的各項管理制度和審批項目,做到執法有依據、行為有規范、權力有制約,依法行使建設主管部門的建筑市場監管職能,保證建筑市場規則的公平公正和良好的競爭秩序。對于那些分割市場、不利于建

4

筑企業做大做強的限制,以及可以通過市場競爭解決卻還在沿用行政手段管理的制度,該弱化的要弱化,該廢止的要堅決予以廢止。對于繼續保留或新設立的行政許可項目,要完善審批程序、明確審批權力和責任,健全過錯追究制度和評議考核制度,使各項法規制度既能起到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制約各方主體行為的效果,也能發揮保障建筑市場公平競爭、促進建筑市場健康發展的作用。我們將通過貫徹《行政許可法》, 科學 適度地調整好建設領域的行政審批制度,使建設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轉變到按照 法律 法規的要求進行建筑市場監管上來。二是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 法律 法規體系。自1997年11月《建筑法》頒布以來,國務院、地方政府和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以《建筑法》及有關法律為母法的法規制度,包括《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筑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以及相關的地方、部門規章,構建了工程建設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2003年,根據建筑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建筑法》實施以來的有關情況,全國人大決定修改《建筑法》,從工程建設活動客觀 規律 和 社會 主義市場 經濟 的要求出發,在調整范圍、監督管理體制、工程承發包、拖欠工程款、工程風險保障、公共健康安全、建筑環境質量、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補充和調整。以此為契機,建設部已經組織了專門的工作班子,對《建筑法》及其有關的法規制度開展 研究 修改,

5

對現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規范進行修訂完善。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快我國房屋建筑技術法規的研究和編制,將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向法制化建設推進。通過對我國工程建設法律法規框架體系的修改完善,使工程建設有關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更加適應我國加入WTO后建筑市場對外開放的形勢,更加符合建筑市場各方主體(包括投資人、勘察、設計、施工、監理 企業 和中介機構等)改革產權制度、建立 現代 企業制度、提高核心競爭力的要求,更多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保證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的需要。三是深化建筑管理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接軌,政府的管理必須公平、高效,維護市場秩序。根據 中國 建筑市場的特點,建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建筑市場準入制度和有關的市場規則,加快工程建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擔保、保險等手段的 應用 ,在更大程度上消除束縛生產力 發展 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合理流動,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對現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資質標準,將根據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建筑企業深化改革的形勢,進行修改調整,進一步放開市場。特別是對大家反映較多的施工專業類型劃分過細、勞務分包企業過少、專業設計事務所的設立、工程咨詢業的發展、工程總承包和項目管理企業的培育等 問題 ,我們將根據現階段我國建筑市場發育水平和建筑企業生產能力等狀況,取消各種限制性

6

規定和歧視性政策。對 目前 實施的一些建筑市場監管制度,如招標投標(包括勘察、設計、施工招投標)、施工許可、施工圖審查(包括超限高層建筑抗震審查)、質量監督、工程監理、竣工驗收備案、安全生產許可等,將按照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市場體系的目標,進行調整、修改、補充、完善。有形建筑市場作為招投標的服務場所,將加快與政府主管部門脫鉤的步伐,為企業提供快捷的信息和周到的服務。對政府投資工程的建設管理,實行權責明確,制約有效,專業化、社會化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等國際通行的項目實施方式。今年,我們還將加快建立健全以不良行為記錄和失信懲戒為主要 內容 的工程建設信用體系,把建筑企業在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市場競爭、工資支付、勞動保障等方面的不良行為和處罰記錄在案,并在 網絡 等媒體上進行公示,促進市場主體守信經營。同時,對這幾年來推行的以業主支付擔保和承包商履約擔保為主要內容的工程擔保制度,要加大推行力度,提倡工程建設各有關方面投保建筑工程險、安裝工程險、工程質量保證險、執業責任險等。四是完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人才的合理競爭和流動,是規范的建筑市場競爭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我們啟動了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核認定工作,目前正在會同人事部完成建造師考核大綱的審定,進行全國統一 考試 。與此同時,我部要組織人員研究起草《注冊建造師管理規定》。

7

在時機成熟時,將陸續開展勘察設計注冊機械、土木(水利水電)、冶金、環保、礦業/礦物、石油工程師等執業制度的啟動工作。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有關承諾,積極開展與各國和有關地區的執業資格互認。最近我們正在進行與香港地區開展注冊建筑師、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的資格互認工作,關于中國一級注冊建筑師與香港建筑師學會會員資格互認工作已經完成,有關文件已經頒布。五是引導建筑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建筑業結構調整進入了新的階段,已經由政府主導型轉向了市場主導型,建筑企業在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生產經營組織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下一步的重點是加強政策引導,指導建筑企業深化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 科技 創新、管理創新和生產經營組織模式創新,提高建筑企業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重點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建筑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帶動建筑業整體素質的提高。特別是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制定鼓勵建筑企業對外承包工程和擴大勞務輸出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國建筑企業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建筑市場競爭。今年建設主管部門擬研究起草《關于繼續深化建筑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優化配置資源,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同時,要發展勞務企業,繼續構建金字塔型的產業組織結構。提高勞務人員的素質是提升建筑

8

市場水平的重要方面,今年中國政府撥款5億元用于建筑業農民工的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生產水平。

上一篇:輸血前監測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聽肖川教授講座有感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