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

2023-09-24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1篇

一、企業內部控制目標解析

(一) 以COSO為代表的內部控制目標以COSO為代表的內部

控制的目標經歷了約30年的演變, 其最原始的目標是防止虛假報告, 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目標初衷是為企業體系以外的人提供一個統一的財務信息平臺, 通過財務報告為不同層面的投資者和相關利益人提供企業的經營結果信息, 以保證信息的公允性。隨著企業的演進和對內部管理需求的延伸, 內部控制的外延與內涵也不斷擴大, 逐漸承載了促進企業經營的效率與效果、維護企業資產安全、保障企業經營合規等責任。內部控制的形式也從簡單的會計控制、不兼容崗位的分離與牽制演變為建立在文化、道德、治理結構等軟環境, 以流程為基礎、規范企業整體內部運行的政策和流程體系。整個體系的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保障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二是保障財務報告的準確可靠。三是保障經營合規。合規目標強調企業必須遵守社會基本規范, 該目標與企業生存密切相關, 是屬于內部控制最低層次、最基本的目標。為達成這三個層面的目標, 內部控制在企業運營過程當中應該發揮的相應作用包括明確道德規范、明晰權責權限、規范業務流程、信息溝通順暢、監督企業運營、防范企業風險、保障經營記錄準確等。

(二) COSO最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目標

COSO的最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于2004年提出, 該報告在基本肯定了前述三個內部控制目標的前提下, 增加了“戰略目標”, 提出企業應當把實現戰略目標作為實施內部控制的首要任務, 并在此基礎上自上而下設定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法目標等具體目標。COSO新報告提出這一目標, 意味著內部控制不僅僅應用于實現企業其他三類目標的過程中, 也應用于企業的戰略制定階段。我國《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也繼承了這一精神。戰略目標與其他三個目標之間是什么關系呢?這要從企業的控制層級說起。通常, 企業內部存在三個層級的控制:

一是處于最高層級的控制是戰略控制, 這是與公司治理層相關的控制, 戰略控制著眼于戰略定位控制, 其目的是制定公司戰略, 并監督戰略的實施。

二是處于中間層次的控制是管理控制, 這是與企業經理層或中間管理層相關的控制, 管理控制主要著眼于戰略的實施, 其目的是促進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是處于最低層次的控制是作業控制, 這是與操作管理層或員工相關的控制, 它主要關注具體業務和事項, 其目的是實現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法目標等目標。其中, 處于中間層次的管理控制連接戰略控制和作業控制, 起著橋梁的作用??梢? 內部控制最終的目的和最根本的目標是戰略目標, 而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法目標都屬于企業的具體目標, 是戰略目標的逐層分解和細化, 是戰略目標不同角度的體現, 這四個目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內部控制目標體系。

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假設研究

(一) 研究回顧與評述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羅伯特·西蒙斯對內部控制假設的論述。羅伯特·西蒙斯是最早對企業內部控制假設進行研究的學者, 他提出了如下7項假設條件:第一, 人不可避免具有道德缺陷, 為了確保資產安全及信息可靠, 使用內部控制加以約束十分必要。第二, 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對潛在的舞弊者形成威懾力, 從而降低舞弊行為。第三, 對異常情況, 獨立的個人能夠識別并予以報告。第四, 數人共謀舞弊可能性較低, 因為風險較高。第五, 組織中個人的權限由正式的任命和說明決定。第六, 業績目標和可靠信息不存在固有矛盾, 可以同時實現。第七, 記錄和文件是正式交易的憑證。

從假設2可以看出, 西蒙斯將內部控制假設與目標進行了重疊, 兩者概念有所混淆。另外, 西蒙斯所提出的內部控制是指傳統的內部控制, 此時的內部控制深受審計的影響, 通常被認為是公司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要求, 所以由此提出的內部控制假設條件過于狹窄。再者, 假設1應當作為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 而非假設條件, 顯然西蒙斯混淆了固有局限和假設這兩個概念。

二是卡邁爾對內部控制假設的論述。邁爾把正式組織的內部控制假設概況為8項:第一, 人類固有的精神、道德和身體缺陷。第二, 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阻止個人舞弊。第三, 當個人處于獨立狀態, 即使沒有行使不相容職責, 當不合規行為引起他的注意時, 他應該能夠確認和報告。第四, 對于不合規行為的拒絕一般被認為是對這種行為的阻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合謀的可能性很低。第五, 組織設計是信息加工系統唯一的權力決定因素。第六, 組織設計中沒有規定的行為會給信息加工帶來紊亂因素。第七, 記錄系統能為行為提供恰當的證據。第八, 信息加工系統的三個目標 (效率性、可靠性和資產安全性) 之間沒有固有的矛盾。與西蒙斯的假設相比, 卡邁爾增加了一項內容, 但其實與西蒙斯提出的假設很類似, 同樣也沒有克服其不足之處。

三是潘飛、陳冬華對內部控制假設的論述。在《會計理念》一書中, 潘飛、陳冬華認為, 企業內部控制建立需要依賴如下假設:第一, 管理當局有責任建立和維持內部控制系統。第二, 內部控制能夠為企業會計的公允表達提供合理的保證。第三, 內部控制存在著固有限制。第四, 內部控制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則。第五, 內部控制只為常規業務設計。第六, 內部控制受主觀因素影響。第七, 內部控制具有環境適應性。其不足之處在于假設3和假設6之間有重復, 同樣的也混淆了固有局限和假設這兩個概念。

四是潘琰、鄭仙萍對內部控制假設的論述。潘琰等在《論內部控制理論之構建:關于內部控制基本假設的探討》一文中提出了控制實體假設、可控性假設、復雜人性假設和不串通假設這四個內部控制基本假設。其不足之處在于對內部控制保證程度的理解不夠準確, 沒有針對內部控制固有局限而提出相關假設。

(二) 內部控制基本假設內容理論上講, 內部控制假設可以

有很多, 但從理論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的角度講, 只需要把與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直接相關的、對整個內部控制理論建設有影響的假設列入即可, 同時還要注意內部控制假設應從屬于內部控制理論體系, 各假設之間不應相互矛盾, 應相互獨立?;谶@些特征, 本文提出了以下五大基本假設。

一是內部控制主體假設??刂浦黧w假設是指內部控制活動應該限制在經濟活動和管理行為相對獨立的主體之內。主體假設有三層意義:主體假設明確了內部控制行為的立場, 決定了內部控制主體在進行控制活動時要嚴格區分不同組織之間的內部控制界限;主體假設表明內部控制是基于組織整體而設計和執行的, 不是基于組織中的個人而設計和執行的;主體假設明確了控制責任主體和控制對象。

二是系統可控性假設。內部控制是一個人為設置的控制系統, 施控主體主要指組織的管理當局, 受控客體是組織內部的各個構成元素及其彼此間的耦合關系;輸入變量或者控制手段包括各種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內部控制要充分發揮作用, 其系統必須是可控的, 只有系統可控, 企業才能實現內部控制目標。這一基本假設確立了內部控制存在的意義。

三是復雜人性假設。“復雜人”假設最早是由愛德加·薛恩在《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提出, “復雜人”假設其實是對“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這三種人性假設的一個歸納。根據“復雜人”假設, 人性是多元化的, 應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問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谠擁椉僭O, 本文提出了復雜人性假設, 認為人具有道德和經濟兩個雙重人格, 道德人格使人能夠克制自己的私欲, 糾正自身行為偏差, 道德人格解釋了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原因;經濟人格使人傾向于機會主義和具有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動機, 因而舞弊、違規等行為會出現, 經濟人格解釋了內部控制必要性的原因。根據該項假設, 內部控制不僅應當包括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嚴格的監督、績效考核等強制約束性控制活動, 還應包括激發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的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等這些非強制性的軟控制。

四是合理保證假設。在管理上, 內部控制系統的基本使命是為其所設定的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內部控制, 無論設計和執行多么理想, 也只能就企業目標的實現向經理層和董事會提供合理的保證。合理保證是由內部控制的局限性決定的, 同時也受到與控制相關的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合理保證假設有以下幾層含義:合理保證在控制風險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內部控制不能被期望可以消除所以現存和潛在的企業缺陷, 內部控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并不是萬靈藥;合理的保證并不意味內部控制系統會經常失效。許多個別的以及共同的因素都用于為合理的保證這個概念提供支持。內部控制滿足多重目標的累積作用以及控制的多重目的性減少了企業無法實現自身目標的危險。而且, 日常的經營行為和不同層次的人員的職責分工都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目標。合理保證假設增加了對內部控制目標的正確理解, 是內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設計的理論基礎。

五是合伙舞弊概率低于個人舞弊概率假設。該假設是指合伙進行舞弊的可能性要低于單獨一個人舞弊的可能性。之所以稱之為假設, 是在于它并不是完全的客觀事實, 因為現實中合伙舞弊時有發生。但該假設也并非無據可依, 因為由于合伙舞弊而導致控制失效的案例畢竟占少數, 控制失效的大部分案例還是個人舞弊。該假設為崗位分工和不相容崗位的分離提供了合理的基礎。

三、內部控制目標與基本假設之間的關系

(一) 兩者的區別除了前文介紹的兩者內容上的不同外, 在產

生過程上, 兩者也是有著明顯的先后順序的。內部控制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尤其是在公司制企業中, 由于兩權分離和股權高度分散, 企業作為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必須進行自我約束, 這樣, 傳統的內部控制產生了。內部控制系統與任何一個人造系統一樣, 其首要環節就是設定目標。內部控制目標并非臆斷, 而是來源于客觀的社會環境, 集中反映了企業的主觀要求。企業建立內部控制最原始的目標是防止虛假報告, 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目標初衷是為企業體系以外的人提供一個統一的財務信息平臺, 以保證信息的公允性, 但此時的保證程度尚不明確。當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雛形形成以后, 再根據其目標的要求, 對內部控制系統發揮作用所需要的環境進行總結, 選擇性地提煉出了內部控制基本假設??梢哉f, 內部控制理論構建的起點是目標, 而目標決定了內部控制假設的內容。之后, 依據基本假設中的復雜人性假設, 控制活動由“硬”向“軟”發展, 人性化的內部控制系統的設計和實施開始被學者和企業重視,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目標。而根據合理保證假設, 本文又對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有了較為準確的認識, 因此對內部控制目標進行了修正, 將實現目標的保證程度改為合理保證??梢? 先有內部控制目標, 后有內部控制假設, 內部控制假設從屬于內部控制目標, 但是反過來, 假設又對目標進行了一定的補充與完善, 為支持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 兩者的聯系及對內部控制理論的共同影響內部控制離

不開環境的影響, 從客觀上來看, 環境對內部控制理論與方法的影響表現在對內部控制基本假設上;從主觀上看, 環境對內部控制的影響表現在內部控制目標上。內部控制目標和基本假設分別是環境對內部控制所提出的主觀要求與客觀要求, 如果沒有內部控制目標, 內部控制系統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造成系統盲目運行或無法運行, 內部控制假設也就失去意義;而如果沒有內部控制假設, 內部控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內部控制目標與假設之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它們共同構成了內部控制理論體系的基礎, 它們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總結和概況。

參考文獻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2篇

現代企業制度其實質是指以企業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相分離、經營管理權和監督權相制衡為主的各種權利互相制約、相互依存的—種企業管理制度安排。在這個多元利益主體結構中,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既包括“會計控制”, 又包括“對會計的控制”, 從財政部《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第五條“單位負責人對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實施負責”等規定來看, 也顯然包括“對會計的控制”。企業不同利害關系者對企業的權力和經濟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擔責任的不同, 實施會計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 因此, 企業內部權責結構決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當然, 我們在研究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各種目標的差異時, 并不否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總體目標具相同之處, 即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這是企業利害關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 因此, 它是協調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各具體目標不對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對立和矛盾的基本點和根本依據。

在現代企業利害關系群體中, 起核心作用的是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兩大集團。按照這一原理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可分為所有者目標和經營管理者目標兩大目標群。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是其投入企業資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要求實現其資本保值、增值目標, 他們期望獲得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據此客觀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正確估價企業的財務狀況以便進行正確的投資決策, 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有效的、高質量的會計控制作保證。因此, 企業所有者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標是規范企業會計行為, 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真實、完整、相關、及時的會計信息是所有者了解, 查證委托經營者是否誠實、可靠, 是否盡職盡責的基本依據, 所有者通過會計信息及時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 掌握其資本安全性、收益性和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影響因素, 從而實施對企業的必要干預和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最關心的是如何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 全面履行其受托經營責任, 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要實現這些目標, 沒有會計控制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 企業經營管理者實施對會計的控制并通過會計控制所要達到的目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經濟管理要求的內部管理組織結構, 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 執行機構和監督機制, 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 強化風險管理;確保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健康運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 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各種欺詐, 舞弊行為”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及時向企業所有者提供為企業所有者接受的財務報告及其它會計信息, 以解脫其受托責任。

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公司治理結構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按照企業治理結構原理, 上述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內部會計控制目標, 還應具體劃分為股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財會經理、內部審計等若干層次具體的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股東作為企業資本的出資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權和股東權, 在內部會計控制上擁有審查財務賬簿和股東大會決議以及監督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權利機關, 享有決議權、聽取報告權和查核權, 股東大會可查核董事會所出具的財務會計報告, 查核監事對財務會計報告及賬冊審核后所提出的報告??梢? 股東及股東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真實、完整、有用的會計報告及其它會計信息, 監督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行為, 做出正確的投資及管理決策。董事會對內管理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進行交易活動的法定必備的業務執行機關, 對業務執行起決策作用, 它接受股東委托, 負責公司的戰略和資產經營, 監督和制約經營主要決策, 董事及董事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主要是保證計劃、投資方案、財務決策方案、利潤分配方案等的科學公平合理、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業經理人員由董事會委托, 是企業代理人, 具體負責經營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協助董事會制定企業戰略并負責具體實施, 如制定企業長短期計劃;制定、建議并實施企業財務總戰略;制定并實施有關企業預算和管理控制程序, 確保企業管理者能夠掌握正確信息;具體管理企業的勞動人事、生產經營、市場營銷以及財務事項。從此不難看出, 企業經理的內部會計控制目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經營管理要求的內部經營管理組織機構;建立經營風險控制系統;堵塞漏洞、消除隱患、保護企業財產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及時提供會計信息;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監事由公司創立會或股東大會選任并對股東大會負責, 它是對董事和經理班子行使監督職能的機關或個人;監事會是對董事會、董事和經理人員等管理人員行使監督職能的機關, 其主要職權是對公司普通業務的監察和財務會計監察, 因此, 監事及監事會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對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及行為、財務會計工作及會計資料實施監督, 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 確保股東及股東大會目標的實現。因此類推, 企業會計人員及會計機構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標是認真實施會計監督、履行自身職責 (在正常的、不違規的前提下) 對財務負責人負責。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內容和方式, 在我國內部審計主要是對所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負責, 對企業總經理或董事會負責, 內部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對 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監督單位內部各項規定的落實執行情況, 了解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及時反饋, 促進單位領導及時改進工作, 完善制度。在我國內部審計機制上, 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內部審計身份及目標的定位問題, 即為誰服務為誰負責?世界多數國家公司的監督控機制, 主要有單軌制和雙軌制兩種。我國是采用雙軌制, 其股份有限公司機構設置主要有股東會、董事會和監察人 (即監事會) 三者, 其內部審計設置是隸屬于股東會的, 這樣能夠形成互相制約、相互聯系的嚴密內控系統, 即股東會通過監事會對董事會實施內控, 董事會通過內部審計對總經理及其它管理者實施內控。

此外需指出的是, 會計監督寓于會計核算之中, 因此, 明確企業內部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的內部控制具體目標也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分權制約原則, 企業內部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應對企業會計負責人負責, 對企業的日常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實施內部會計控制。按照社會審計的基本職責來看, 聘請、委托注冊會計師的權利及有關事項應由企業監事會負責, 以保證和社會審計發揮維持社會經濟秩序和促進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職能的作用。

按照約束與激勵原理, 在確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約束目標的同時, 明確激勵目標也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必要內容。確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激勵目標的基本原則應是約束與激勵相一致, 即誰約束誰激勵。

參考文獻

[1]、李淑紅.試論企業內部財務控制[J].現代審計與會計, 2004, (1) .

[2]、張瑞峰, 王曉東.淺析建筑集團如何強化內部財務控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4, (1) .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3篇

一、內部控制總目標確定與分析

雖然有關內部控制目標的論述有所區別,但內部控制力求實現多個目標是一致的,總結起來主要包括: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合法目標、資產目標和報告目標。

戰略目標是指企業在一定的時期內,執行其使命所預期達到的成果。引入戰略目標是COSO委員會2004年報告的重大進步,它將目標設定的視角導向企業的整體層面,統合了原來分散的內部控制目標,協調了與企業其他管理活動的關系。戰略目標需轉化為企業具體的經營目標,才能與企業的經營活動聯系起來。

經營目標指實現經營的效率與效果,通過內部控制使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加有效地進行,更富有成果,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和經濟效益。經營目標的實現需要合法目標、資產目標和報告目標的支持,四者之間密切相關卻又有所區別。

合法目標是指通過內部控制使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得到有效執行,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和企業制度的規定。遵守法規、制度是企業經營活動正常進行并不斷發展壯大的基本前提,是實現經營目標的保證。

資產目標是指通過內部控制確保企業資產安全、完整,不受損失。COSO報告中并未直接提及這一目標,而是將其包含在經營目標或報告目標中。保證資產安全和會計信息真實是內部控制發展的主線(閻達五、楊有紅,2001),這一目標不僅包括資產安全,也包括資源安全,如防止由于偷竊、浪費、無效率或錯誤的商業決策等引起的資產損失和資源流失(朱榮恩、賀欣,2004)。

報告目標是指通過內部控制合理保證企業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這里信息既包括財務信息,也包括非財務的其他經營活動方面的信息;既包括對內提供的信息,也包括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等方面的信息。內部控制規范關于報告要求的論述主要涉及報告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完整性等。顯然,為了更好地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應當將報告信息的要求描述為相關性和可靠性,內部管理信息可能更強調決策的相關性而不是可靠性。

關于內部控制五目標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內部控制目標包括防護性和促進性兩個功能。內部控制從“內部牽制”階段就具備了防錯糾弊的功能,隨著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介入,內部控制的防護功能(主要指會計控制)得到了充分發展。雖然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僅僅是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一部分,但正是由于這一作用,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A)和我國證監會均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層對自身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聲明,同時要求注冊會計師對其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并出具鑒證報告,以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定。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現代內控思想不僅看重其制約的功能,而且十分關注其誘導的功能”(陳志斌,2005)。任何組織的控制目標,總是和其管理目標相一致的,它是管理目標的具體反映。斯蒂芬·P·羅賓斯將管理定義為一個協調工作活動的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一起或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作為管理活動一部分的內部控制,自然也為這一目標服務,而實現這一目標,不僅包括防護職能,也包括促進職能。具體而言,通過對資產的嚴格管理、對各種信息的快速傳遞、對相關法規和規章的有效遵循,以提高經營的效率和效果,積極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問題在于,確保財務會計可靠性的防護職能與幫助企業戰略目標實現的促進職能在資源占用、實現過程方面有時會產生沖突,從而導致內部控制實踐中的顧此失彼。因此,企業有必要在實施內部控制時考慮《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提出的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應遵循的五項原則,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則。

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目標具有不同層次的可控制性。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控制主體的地位及其作用的發揮?,F代企業制度的實質是企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后各種權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一種企業管理制度安排。在多元利益主體結構中,不同利害關系者對企業權利和經濟利益要求及所承擔責任的不同,在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內部控制由多層次的控制體系構成,其目標也由多層次的目標體系構成。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提出的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思想,將內部控制主體劃分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財務經理等副總經理、部門主管等中層領導、生產班組等基層部門和員工等若干層次具體。除去最低層次的員工外,每個層次的人員都可能面臨著兩種控制目標:不能改變只能實現的控制目標,這一類控制目標往往由上一級部門或更高部門確定,該部門對控制目標的實現只具有部分可控性;既能夠確定又能設法實現的控制目標,該部門可以根據更高層次的控制目標選擇本部門的控制目標并設法實現,對這一類控制目標具有全面的可控性。最低層次的員工只有部分可控的控制目標,一般沒有選擇權。

上述論述只是針對一般內部控制目標,對于企業的戰略目標而言,其制定部門一般是董事會,經理層作為董事會的執行部門協助戰略目標的實現,監事會負責對戰略目標實現過程和結果的監督。表面上看,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作為內部控制主體對戰略目標擁有全面控制權,但實際上,董事會、監事會甚至經理層的任命都受制于股東尤其是大股東,代表了股東尤其是大股東的利益。因此,戰略目標在很大程度上由董事會背后的股東尤其是大股東所制定的。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其目標相對容易確定,即使企業內部不同利益主體存在利益沖突也可以通過內部控制和激勵進行協調,而作為制定戰略目標的實際主體的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由于立場的不同,目標將無法統一甚至相互矛盾,制定的戰略目標往往會侵害小股東的利益,我國股市中的“德隆系”、“格林柯爾系”都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如果董事會制定的戰略目標或經理層實際執行的戰略目標背離了股東的要求,再好的內部控制也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內部控制只能確保經理層執行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目標等次級目標與董事會制定的戰略目標相一致。對于如何保證董事會制定和實施的戰略目標符合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則需求助于公司治理。

二、內部控制目標具體化

由于企業經營活動與管理系統的復雜性,要想恰當地建立并維護一套高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必須將內部控制總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相關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將控制目標與需要建立的控制系統對應起來,有的放矢,實施有效控制并對已建立和實施的內部控制進行恰當評價。如前所述,內部控制總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此,根據總目標確定的一般控制目標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重復,由于每一個總目標的控制重點不同,建議在設計控制程序時保留重復的內容,到確定直接控制目標和具體控制程序時再根據總體情況進行協調。

第一,戰略目標。

大多數企業在建立長期戰略目標時考慮如下具體目標的組合:顧客服務目標;財力資源目標;人力資源目標;市場目標;組織結構目標;物質設施目標;產品目標;生產率目標;盈利能力目標;研究與開發目標;社會責任目標。由于經營環境、競爭戰略不同,每個企業不一定在以上所有領域都確定相應戰略目標,并且戰略目標也不局限于以上方面。

第二,經營目標。

企業經營目標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話題,而不同企業的經營活動、組織特點、行業類型、外部環境等的不同也都使得每一個企業的經營目標有所差別,但是仍能找到這些目標中的共性加以總結。經營目標不能過于關注財務目標,內部控制并非會計和審計人員的專用工具,應更多的為企業管理服務。為此,借鑒卡普蘭和諾頓創造的平衡記分卡,將企業的經營目標分成四類具體目標:財務目標;顧客目標;內部業務目標;學習與成長目標。通過平衡記分卡關于以上四個目標的細分化研究,企業可以很容易確定本企業的具體經營目標。

第三,合法目標。

合法目標比較簡單,具體目標體現在以下方面:企業的業務與行為合法合規;企業的章程與記錄合法合規;企業的業務與行為符合企業的規章制度。

第四,資產目標。

包括:企業的資產與資源是安全、完整的。

第五,報告目標。

報告包括內部與外部報告,涉及財務與非財務數據。借鑒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的具體目標,考慮內部報告的特征,信息目標的一般控制目標如下:存在或發生:資產及權益是否存在,業務是否發生;完整性:所有內容是否反映完整;權利、責任和合規性:資產及權益是否歸屬于企業,事項的發生與記錄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估價:計價是否合理,截止是否準確,計算是否無誤;表達與披露:披露是否符合要求,分類是否恰當,報告是否及時,信息是否相關。

三、內部控制目標應用分析

內部控制屬于企業內部管理的部分,本質上是組織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任何對組織目標的偏離都被視為風險(丁友剛、胡興國,2007)。戰略目標企業管理的最高目標,其他目標的確定都與其相關。企業內不同的部門、人員在實施不同的操作或管理行為會面臨不同的風險,而風險是對目標的偏離。因此,企業必須以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對不同層次控制主體和不同的經濟業務的控制目標進行逐級分解,根據分解后的具體目標確定相應的控制措施或進行評價,這樣才能保證內部控制措施的協調一致性,從而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

具體目標在應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控制主體和具體的經濟業務進一步項目化。除最高層次控制目標由其控制主體確定外,其余層次的控制目標都應該保持與其上級的協調一致。如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企業,銷售部門制定了按銷售提成的控制措施,則可能會導致銷售人員向偏遠地區提供小額訂單而出現運輸成本超過銷售金額的情況。不同經濟業務的控制目標的確定可以通過劃分業務循環來實現。業務循環的劃分有很多種,但不管采用何種劃分方式,都應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而不是會計披露的角度出發。在確定了經濟業務類型以后,每一個業務類型都對應五類控制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合法目標、資產目標和信息目標。明確了控制主體和具體的業務類型,就可以確定直接控制目標,從而根據直接控制目標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然后針對風險確定相應的控制程序。下面以銷售與收款業務為例來說明內部控制目標的具體化和風險列示。具體如表1所求。

值得注意的是,表1的列示并不完整,企業在應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列舉清單、調查訪談等方法搜集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評估風險的大小以及帶來的危害,按照成本效益原則進行內部控制的構建、實施和評估。

參考文獻

[1]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 《會計研究》2001年第2期。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4篇

1 會計的目標

會計要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提供會計信息。企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細胞, 是宏觀經濟的微觀個體。沒有企業的微觀個體, 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宏觀整體。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好壞, 經濟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

會計要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會計信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好壞, 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 影響到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甚至可以說關系到企業的前途和命運。會計首先是企業內部的重要信息系統, 會計提供可靠的信息, 有助于決策者進行合理的決策, 有助于加強內部管理。

會計要為企業外部各有關方面了解期末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供會計信息。企業不是一個孤立的實體,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外界的幫助與溝通。企業需要向銀行貸款, 銀行必需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企業需要采購物資, 供應商必需了解企業的信用與財務狀況;企業需要新的投資者, 潛在的投資者必需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所有這些與財務有關的信息, 都是由會計來提供的。

2 會計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性

首先, 會計參與決策, 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會計參與決策的必要性, 并把他們吸收到決策的組織體系中來, 他們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管帳先生”, 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會計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方面卻作的不夠對會計參與企業決策重視不夠, 以至加大成本負擔的現象屢見不鮮。

其次, 會計參與決策, 有利于企業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資源利用效果。目前我國改革正進入全面深化的關鍵時期, 由長期封閉半封閉型向積極參與國際交換與合作的開放型經濟轉化, 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這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復雜過程中, 增強企業的決策能力, 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 決策者對生產經營做出重大決策之前, 必然要通過一定的組織讓各方面的真實情況和意見得到充分反映。會計運用管理會計的基本知識, 根據實踐經驗來預測分析, 把成本控制、業務量、目標利潤提供給經營決策者并參與經營決策。因此, 管理會計在企業決策中, 特別是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 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再次, 會計參與決策, 有利與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一個企業有一支較全面的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并且對數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都有一定了解, 對黨的基本路線, 方針、政策有較深的認識, 具備較強的政治敏銳性等較高素質的會計隊伍, 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促進企業的發展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3 會計工作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

過去人們把會計看成是單純的“管帳先生”。殊不知, 會計部門掌握的有系統的、有連續性的、完整的核算資料, 對企業經營管理及決策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1 會計是預算管理的最終執行者

預算管理是企業各級部門經濟工作協調的工具和努力的目標, 也是企業經濟活動中控制成本的依據和考核的標準, 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會計是企業預算的編制者和最終執行者。通過編制企業的財務預算和部門預算, 實現企業的全面預算。

3.2 會計是成本控制的最終執行者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降低成本是走向市場, 參與市場競爭, 提高運行質量的有效途徑, 而加強成本控制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根本要求, 也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內在需要。而會計又是控制成本的最終執行者。一是從強化資金管理入手, 對企業的各個部門, 各個生產經營環節進行層層落實, 共同為企業資金的管理做出貢獻。二是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準確預測資金使用的投資效果, 三是加強財產物資控制, 建立健全規范有序的內部控制運行機制, 確保成本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 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3.3 會計是資金管理的最終執行者

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 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重心, 會計人員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合理安排資金, 合理籌措資金, 制定年度資金總預算, 季度資金預算, 月度資金預算;建立“資金使用審批單”制度, 使支付的每一筆資金都有依可尋, 有據可查。從而在資金高度緊張的情況下, 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生產最需要的地方, 發揮了資金的最大效益, 因此, 會計也是資金管理的最終執行者。

綜上所述, 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企業該決策或經營所取得的效益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管理會計領域需要加以創新的問題很多, 我們應認真總結分析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加快管理會計基礎理論創新的研究, 拓展管理會計的領域, 更新其觀念, 加強管理會計方法的研究, 以使管理會計的理論能科學地指導企業管理的實踐。

參考文獻

[1]孟焰.企業內部控制與預算管理專題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 2004 (8) .

[2]李殿富.會計制度設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2.

[3]過相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發展思路的研究[J].企業經濟, 2005 (4) .

[4]黃震.實證會計與我國會計理論研究[J].財務與會計導報, 2002, 4 (19) .

[5]陳正林.試析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幾個特點[J].財務與會計, 2003, 1, 等31-33.

[6]唐予華.知識經濟與會計目標[J].海會計2000, 8 (, 2) .

[7]潘飛.九十年代管理會計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 1999, 9.

[8]黃永剛.試論管理會計的創新與發展[J].市場論壇, 2006, 3.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5篇

當前社會發展中, 信息時代是社會發展的核心, 是通過它的不斷變化來影響企業變動的前提和生產保障。新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普及應用使得當前各個生產企業和單位在發展中受到不同層次的影響與促進, 通信技術與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導致的信息傳遞時空阻礙性的消失, 在信息基礎設施到達的地方信息可獲得性趨同。是通過當前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進行相關調控管理和的過程, 是通過先進手段對企業會計工作進行控制和分析的前提基礎。當然, 我們在研究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各種目標的差異時, 是通過企業內部控制的過程中不同的控制方式進行相關管理的過程, 即加強企業內部經濟管理,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這是企業利害關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 因此在企業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會計的控制是實現企業發展的前提和依據。

2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公司治理結構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企業在當前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過程中其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內部會計控制目標, 是通過各種方式和占有股份的不同層次來對企業財務進行相關控制和劃分的過程, 還應具體劃分為股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財會經理、內部審計等若干層次具體的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股東是企業在工作和生產過程中對企業資本的擁有者和出資投入者, 是享有著企業所有權的任務, 在內部會計控制上擁有審查財務賬簿和股東大會決議以及監督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股東大會是當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制度和工作的最終決定機關, 享有決議權、聽取報告權和查核權, 股東大會可以查核董事會所造具的財務會計報告, 是通過對各個人事和企業工作中各種財務問題及其資金問題的控制手段和提出意見作出最終決策的機構。股東及股東會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是企業在管理的過程中對資金流動和資金進行相應管理和使用的各種依據和報告的信息提示方式, 監督管理當局的經營管理行為, 做出正確的投資及管理決策。

3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其內容層次劃分及其設計

企業在內部發展和管理過程中會計和財務是企業管理的核心, 是企業的中心和重點。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目標按其內容層次來劃分大致如下:內控制度科學合理、查錯防弊及時準確、財產控制和財產安全性, 各種風險和不利因素的影響因素以及其各種材料的完整會計信息及時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實高效、是通過國家相關的規章和制度對其進行約束, 在強制性措施的保證之下對經濟效益的提高過程, 是對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 更是對道德職業完善和升華的主要條件。這些內部會計控制目標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遞進層次關系, 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的應用措施和應用手段, 是利用各種先進手段對其進行控制的過程。

4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內控目標

包括約束制度和激勵制度兩個基本部分, 查錯防弊及時準確是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目標之一, 應是企業內部各管理階層、各管理部門的會計控制目標, 但是各管理階層及管理部門的具體查錯防弊的具體目標、具體方法及措施卻是不盡相同的, 如對貨幣資金收支和保管業務過程中的查錯防弊, 應有財會部門協助企業管理當局制定相應的授權批準程序、辦理貨幣資金業務的不相容崗位必需分離。提高企業工作項目會計控制是保證施工成本得到有力控制的基礎, 更是保證企業在工作過程中各種控制手段和施工效果的前提和基礎, 在企業內部成本控制的過程做到動員全體員工參與與全程控制才能夠做到嚴格的會計控制, 有力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將成本控制貫穿于施工項目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利潤的前提, 使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能夠的到有效的推動, 促進其在是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利于不敗之地。實施成本控制, 對降低工程成本, 增加經濟效益, 有著重要作用, 是提高員工積極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5“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和資料

會計信息是指對企業利害關系者進行管理及經營決策有用的會計資料, 會計資料是否有用要根據使用者的目的和標準來判斷, 忽視會計資料與會計信息的質量及目標的區別, 只能混淆內控中的不同職責與任務, 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項企業管理制度應健全完善, 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除督促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外, 還應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與內控制度協調一致的企業內部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 并確保這些規章制度貫徹執行。

6 國家以宏觀管理者的身份實施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和要求

這是我國會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當然, 這里也包括通過內部會計控制監督國家法規制度在企業內部的貫徹執行。促使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是整個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 也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 這是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確保單位經濟管理目標實現的總體要求, 也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好壞的最終標準。當然, 我們也不能否認有時會存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做得很好, 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而使企業經濟效益并不好的情況, 也就是說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好并不是說企業效益就一定好。會計職業道德完善升華是指在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過程中, 通過“它控”和“自控”, 促使職業會計人進一步樹立并增強正確的會計職業良心和職業責任感, 進而達到會計職業道德不斷完善與升華的一種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 內部會計控制的過程, 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自律過程。因而, 就職業會計人而言, 能夠促使其會計職業道德的不斷完善與升華, 是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標和精神境界。

結束語

會計是當前企業單位的核心, 其在控制的過程中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來保證企業正常工作和施工的前提基礎, 更是提高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更是企業道德升華的基礎, 是實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市場競爭優勢與社會經濟效益提高的有力保證。

摘要: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對會計活動的有效性和會計記錄、會計報表的真實性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在一般條件下, 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和重點, 其在工作的過程中要采用各種手段對其進行控制, 避免由于資金問題帶來的企業發展限制因素。在會計人員工作的過程中是通過將會計報告人員與經營資產保管的任務相分離、對資產的實物控制和內部審計等控制手段。內部會計控制包括資產保護、保證賬目和財務報告真實性和完整性的有關方法、程序和組織規劃。一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具有按管理部門需要來保證執行經濟業務和完成工作的職責, 以及保證制度正確實施的有效程序。

內部控制目標范文第6篇

一、內部控制的涵義、內容和目的

內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并予以規范化和系統化, 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內部控制按其的目的不同, 可以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會計控制是與保護財產物質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的合法性有關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與保證經營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有關的控制。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既可以用于會計控制, 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確保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資產的安全性、經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層實現經營方針和目標;二是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資產流失;三是保證業務經營信息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 保證單位內財務活動的合法性也是內部控制的目標。

良好的內部控制雖然能夠達到上述目標, 但無論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有多么完善, 它都無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這種局限性也必須明了并加預防, 主要表現為: (1) 受成本效益原則的局限; (2) 如果負有不同責任的職員忽視控制程序、錯誤判斷, 甚至互相勾結、內外串通舞弊等, 往往導致內部控制失靈; (3) 管理人員濫用職權、逾越控制, 對設置或實施的內部控制不予理睬, 也會使建立的內部控制形同虛設。

二、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主要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三個方面:

1. 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或實施某項政策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 主要反映單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對控制的態度、認識和行動。

2. 會計系統。

會計系統是指單位建立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業務活動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會計系統應當做到:

(1) 確認并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 及時并充分詳細地描述經濟業務, 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經濟業務作出適當的分類。

(2) 計量經濟業務的價值, 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記錄其適當的貨幣價值。

(3) 確定經濟業務發生的時間, 以便將經濟業務記錄在適當的會計期間。

(4) 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表達經濟業務和批露相關事項。

3. 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針和程序, 用以保證達到一定的目的。具體包括:經濟業務和活動批準權;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分工, 并有效防止舞弊;憑證和賬單的設置和使用, 應保證業務和活動得到正確的記載;財產及其記錄的接觸使用要有保護措施;對已登記的業務及其計價要進行復核等。

三、內部控制的基本形式有:組織規劃控制、授權批準控制、預算控制、質量控制、實物控制、成本控制、風險控制和審計控制

1. 組織規劃控制。

我們在規劃和設立內部組織結構時, 必須符合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戰略戰術, 本著精干、高效、全面、節約的原則。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 單位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 應當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所謂不相容職務, 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或一個部門擔任, 既可能弄虛作假, 又能夠自己掩蓋其舞弊行為的職務。單位的經濟活動通??梢詣澐譃槲鍌€步驟:即授權、簽發、核準、執行和記錄。一般情況下, 如果上述步驟由相對獨立的人員 (或部門) 實施, 就能夠保證不相容職務的分離, 便于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 而組織規劃控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 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如會計工作的會計和出納就屬于不相容職務, 需要分離。不相容職務分離是基于這樣的假設, 即兩個人無意識同犯一個錯誤的可能性很小, 而一個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兩個人。如果突破這個假設, 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 組織機構的相互控制。一個單位根據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分設不同的部門和機構, 其組織機構的設置和職責分離應體現相互控制的要求。

2. 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控制指對單位內部部門或職員處理經濟業務的權限控制。單位內部某個部門或某個職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 必須經過授權批準才能進行, 否則就無權審批。授權批準控制可以保證單位既定方針的執行和限制濫用職權。授權批準有一般授權和特定授權兩種形式:一般授權是對辦理一般經濟業務的權利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 通常在單位的內部控制中予以明確;特別授權是對特別經濟業務處理的權利等級和批準條件的規定, 如當某項經濟業務的數額超過某部門的批準權限時, 只有經過特定授權批準才能處理。授權批準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 要明確每類經濟業務的授權批準程序;其次, 要建立必要的檢查制度, 以保證經授權后所處理的經濟業務的工作質量。

當前一些單位實行領導“一支筆”審批的做法, 這與內部控制的原則和要求不一致, 應當改革。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 2001年日本共有56家銀行、信用銀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破產, 究其原因除了整體經濟形勢和經營環境因素之外, 融資和資產運作的混亂和企業最高領導人的專制武斷是導致金融機構破產的最主要原因。實踐證明, 權利與制約是辯證協調關系, 權利應受到制約, 失去制約的權利極易導致腐敗和企業衰敗。

3. 預算控制。

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包括籌資、融資、采購、生產、銷售、投資、管理等經營活動的全程。編制詳細的預算和計劃是各項經濟業務的基礎, 有關部門對預算或計劃的執行及落實責任是全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的關鍵。其基本要求是:第一, 所編制預算必須體現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 目標明確, 計劃詳細, 方法科學, 措施有力。第二, 預算在執行中, 應當允許經過授權批準對預算進行適時調整, 以便預算更加切合實際。第三, 應當及時或定期反饋預算的執行情況。

4. 質量控制。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沒有過硬的質量保證必將被市場所淘汰, 質量控制包括產品質量控制和產品服務質量控制。產品質量控制是指產品在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工藝, 直到產成品上市的全過程的質量監控體系。這一體系是企業內部控制體制中重頭之一, 也是企業真正的生命線。如海爾集團的產品之所以能夠暢銷全球, 關鍵是產品擁有過硬和符合權威部門技術標準的質量, 來源于海爾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和實施。瑞士的雀巢公司的質量控制是從農民開始, 在整個食物鏈上進行的。從奶牛的飼養、衛生、鮮奶的采集和質量控制、加工, 最后到成品, 都經過質量標準進行控制, 確保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產品是優質安全的。所以該公司的口號是“造品質、造雀巢”, 響徹了全球。

產品服務質量的控制, 產品的服務也是一種產品, 也需其內在質量作保證。包括產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務。首先是產品的售后跟蹤服務質量控制, 開通熱線服務, 增加服務項目;其次是定期不定期地跟蹤客戶調查的使用情況, 了解客戶的需求及產品的優缺點。如海爾集團實施3C連鎖服務, 公司提出了“用戶永遠是對的”, “帶走用戶的煩惱, 留下海爾的真誠”等服務宗旨和理念。

5. 實物資產控制。

實物資產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兩種, 這是對單位實物資產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兩條:第一, 限制接近, 以嚴格控制對實物資產及與實物資產有關文件的接觸, 如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存貨等, 除出納人員和倉庫保管人員外, 其他人員則限制接觸, 以保證資產的安全。第二, 定期進行實物資產清查、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 如賬實不符, 應查明原因, 及時處理。除上述外, 實物資產控制從廣義上說, 還包括對實物資產的采購、保管、發貨及銷售全過程進行控制。

6.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業內部的重點影響和決定企業的收入?,F代成本控制可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粗放型成本控制, 是指在生產技術、產品工藝不變的情況下, 單純依靠減少耗用材料, 合理下料來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約型成本控制, 是指依靠提高技術水平來改善生產技術、產品工藝, 從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 就是現代成本控制。

(1) 粗放型成本控制, 這種成本控制是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產品的最佳售出, 貫穿始終, 是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產品成本控制法。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目標成本控制法, 它通過“目標成本=自標售價-目標利潤”來求得, 這是采用成本否決法來控制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和車間費用成本控制等。二是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控制法是一個整分的結構化的方法和管理理念。通過將一個組織中的作業和業務流程進行定義并詳盡記錄, 來準確地界定產品和服務的成本, 決定內部轉移價格, 以及了解各個層面 (產品、服務、客戶等) 的盈利情況。創造價值的業務流程和不創造價值的業務流程, 對企業的盈利作出貢獻的客戶和對企業沒有貢獻的客戶, 是企業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的關鍵。最大優點是能夠將直接和間接成本更準確地分攤到消耗企業資源的相關作業和流程, 以及產品和客戶上。通過分析對業務、核心流程、資源消耗、成本因果關系、內部經濟關系、產品成本和定價策略、激勵機制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數, 為企業決策提供內部素材。以中國銀行為例, 2000年營業收入592億人民幣, 營業費用238億元人民幣, 凈資產回報率為0.14%, 明顯低于國外銀行。要提高凈資產回報率, 必然要提高客戶盈利性和降低營業費用著手。采用作業成本法準確地分析238億元的費用發生在什么地方, 哪些作業是增殖和外增殖作業。哪些客戶是創造價值和侵蝕價值, 哪些產品盈利和不盈利, 都能夠一目了然, 對企業決策提供了詳細資料。第三, 產品銷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宣傳成本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 廣告效應只能起到促銷作用, 產品質量才是用戶依賴的基礎。因此, 應掌握投入與支出的配比原則。

(2) 集約型成本控制。又可分為兩類:一是通過改善生產技術來降低成本控制;二是通過產品工藝的改善來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集約成本控制有賴于智力成果, 它能使成果帶來超額利潤。

7. 風險控制。

風險一般是指某一行動的結果具有變動性, 與風險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不確定性。人們事先只知道采取某種行動可以形成的結果, 但不知道它們出現的概率, 或兩者都不知道, 而只能作粗略的估計。在實際工作中, 某一行動的結果具有多種可能而不肯定, 就叫風險;反之, 如果某一行動的結果很肯定就沒有風險。風險控制就是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現不利的結果。風險按其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兩類:

(1) 經營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因生產經營方面的原因給企業盈利帶來的不確定性。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的許多方面都會受到來源于企業外部和內部諸多因素的影響, 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而這些不確定性, 會引起企業的利潤或利潤率的高低變化, 從而給企業帶來風險。經營風險變化情況來源于企業內部, 盡管如此, 企業仍應采取有效的內控措施加以防范。

(2) 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又稱籌資風險, 是指由于舉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舉債經營, 全部資金中除自由資金外還有一部分借入資金, 這會對企業自有資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響;同時, 借入資金需要還本付息一旦無力償還到期債務, 企業便會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當企業息稅前資金利潤率高于借入資金利息率時, 使用借入資金獲得利潤除了補償利息外還有剩余, 因而使自有資金利潤率提高。但是, 若企業的利潤率低于借入資金還不夠支付利息, 從而使自有資金利潤降低, 使企業發生虧損, 甚至招致破產的危險。這種風險即為籌資風險。這種風險程度的大小受借入資金對自有資金比例的影響。借入資金比例越大, 風險程度隨之減少。對財務風險的控制關鍵是要保證有一個合理的資金結構, 維護適當的負債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舉債經營獲得財務杠桿收益, 提高自有資金盈利能力;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度舉債而引起財務風險的增大。這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 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籌資風險。

8. 審計控制。

審計控制主要是指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是對會計的控制和再監督。對會計資料進行內部審計, 既是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 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內部審計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對各種經營活動與控制系統的獨立評價, 以確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貫徹, 建立的標準是否遵循資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 以及單位的目標是否達到。內部審計的內容十分廣泛, 一般包括內部財務審計和內部經營管理審計。內部審計對會計資料的監督、審查, 不僅是內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也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據內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國會計工作實際情況, 新《會計法》規定, 各單位應當在內部會計監督制度中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 以使內部審計機構或內部審計人員對會計資料的審計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除上述八項內部控制外, 還有文件記錄控制、業績控制和職工素質控制等方式。新《會計法》關于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規定, 實際上體現了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嚴格程序、如實記錄、定期檢查等。實務中, 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還應當考慮, 企業規模、組織系統和所有者權益等特點;經營性質、多樣性及復雜程度;傳遞、處理、保持和接近信息的方法;適用的法規要求等。

我國目前不少企業內部控制不甚理想, 除知識水平方面的原因外, 主要是管理部門建立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動力、壓力、強制力不夠。所以, 我們一定按照新《會計法》, 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及法人治理結構, 幫助企業逐步建立內部控制, 并進一步完善, 取得實質上的效益。

摘要:文章闡述了內部控制的涵義、內容和目的, 以及內部控制的基本結構, 并對內部控制的幾種基本形式逐一進行了分析。

上一篇:小課題結題報告范文下一篇:財務年度個人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