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

2024-03-16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前,伴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實際交易規模也逐漸擴大。但伴隨服務規模的不斷擴大,落后的物流模式不僅限制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我國互聯網經濟的進步。因此在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應當探尋與之發展相協調的物流模式,從當前發展需要出發,切實探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創新以及發展方向,實現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創新;發展方向

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作為生產大國,國內市場已經難以滿足實際經濟發展需要。而在我國對外經濟發展過程中,跨境電子商務與跨境物流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良好的跨境物流模式才能夠為電子商務開拓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但目前我國跨境物流模式較為落后,兩者之間沒有達到平衡協調,不利于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而為推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有必要對相關物流模式進行創新與探究。

一、跨境電子商務與跨境物流的概念

1.跨境電子商務

跨境電子商務本質上就是通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幫助不同環境中的交易主體進行交易,并利用跨境物流運送物品,從而完成國際化交易活動。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逐漸完善,電子商務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同時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進出口國際貿易已經難以適應人們更加豐富的商品需求。另外,傳統交易模式難以充分掌握不同國家與地區具體商品需要,傳統跨境商務的弊端也在逐漸暴露。在此背景下,人們對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需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來進行商品的交易與選擇。

2.跨境物流

跨境物流本質上就是不同國家與國家之間實施的物流服務,受到跨境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影響,跨境物流在不同國家交易之間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品需要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流通運轉。但實際上跨境電子物流并非簡單地將商品轉移到另一個國家,而是需要通過海關檢查等復雜過程來進行商品交易。但伴隨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簡化與人性化,傳統跨境物流模式已經難以適應企業的需求,甚至嚴重影響到企業自身貿易效率。

二、跨境電子商務的特點

1.全球性

跨境電子商務的興起,主要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個體交流方式,能夠有效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實現雙方之間的有效交流。而其作為由網址與密碼組合形成的一個虛擬空間,對傳統交易模式形成較大影響。在利用網絡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能夠打破原本空間的界限,真正實現全球化交流。另外,在網絡基礎上建立起的跨境電子商務,能夠打破地理因素影響,通過對互聯網的充分應用,將產品直接放到國際市場,實現交易全球化。

2.無紙化

跨境電子商務實際上作為一種數字交流方式,主要通過網絡來實現數字化信息之間的傳輸。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紙質文件的依賴性降低,轉而以計算機通訊為主,交易呈現出無紙化特征。同時由于電子商務對紙質文件的利用較低,也對稅收機構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由于紙質文件的缺失,與技術的限制可能會導致稅收機構難以真正掌握交易情況,導致其難以真正掌握相關交易信息,容易出現偷稅漏稅的情況。

3.隱私性

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用戶數量較大,由于跨境電子商務主要針對國際市場,因此面對龐大的消費者,容易出現難以真正識別用戶身份信息的情況,對用戶實際位置與身份也缺乏了解。另外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流中,商家對消費者的了解主要來自于訂單信息,雖然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雙方身份的隱藏不會影響實際交易流程。但在虛擬網絡下容易造成自由與責任之間不對稱,出現部分人利用網絡交易匿名性逃避相關責任的情況。

4.即時性

在虛擬交易環境中,信息傳播速度不再受實際地理位置的影響,即使雙方處于地球的兩端,信息的傳遞仍然可以在瞬間完成。同時伴隨當前互聯網在全球的不斷普及,跨境電子商務與傳統跨境交易模式相比,交易效率更快,能夠有效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無障礙溝通,空間不再是限制雙方交流的因素。但從另一角度考慮,電子商務交流速度的提升,也可能出現交易更加隨意的情況,導致相關機構難以真正掌握實際交易情況,也難以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參考。

5.威脅性

目前伴隨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水平也得到不斷提升。但從客觀上來看互聯網發展具有不確定性,網絡的超速發展雖然能夠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不斷進步,但與跨境電子商務相關的物流與產品生產就會呈現相應的落后狀態。同時網絡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對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穩定性出現影響,導致法律滯后現象出現。另外,由于不同國家法律的差別,跨境電子商務可能出現難以完全適應部分國家稅法制度的情況,導致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出現漏洞,影響實際交易的安全性。

三、主要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

1.單一物流模式

在單一物流模式中,許多海外產品供應商選擇直接將自身商品運送到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中,將其作為運輸中心,主要是在消費者下達訂單之后,企業結合互聯網交易信息,通過對商品進行分揀、包裝、出庫、運輸等步驟,將物品送達到消費者所在地。此類物流模式較為單一,主要根據消費者所在地與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從訂單出發進行信息確認。

2.兩段中轉物流模式

如果利用單一物流模式難以真正確定訂單,就需要采用兩端中轉的物流模式。通常來說,通過利用兩端中轉物流模式,能夠實現不同地區之間快遞包裹的整合之后,再通過整批方式將其運輸到物流中心,從而實現跨境物流成本的降低,但在利用此類物流方式時需要跨境電商企業分析更多的相關問題,在保證訂單量的同時,提升跨境物流速度。

四、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先進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理念

在物流基本運作過程中,需要跨越不同的行業與領域,在進行相關管理時,只有不同職能部門之間進行相互配合,才能夠實現物流速度的提升。但就目前物流行業而言,大部分企業難以真正將職能部門統一起來,在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中,通常不具備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來對物流進行設計規劃導致資源浪費。同時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由于其實際起步較晚,雖然具有較快的發展速度,但與其他發達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物流行業而言,在觀念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首先,跨境電子商務,企業中存在部分領導人員沒有及時進行觀念轉變,不具備積極更新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的思想,難以跟上電子商務發展速度。其次,管理者與消費者不具備正確的消費理念,對于經營者而言,其更加注重商品的營銷與生產,而消費者追求的則是商品的利用與保障,忽略跨境物流環節的重要性。

2.跨境物流與電子商務之間不協調

跨境電子商務與跨境物流模式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兩者相互協調,才能夠推動跨境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經得到明顯發展,及時性的消息傳輸與我國產品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使外部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跨國電子商務的訂單量也在不斷提升。但由于供應鏈管理的復雜化、全球化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的變化,跨境物流模式仍然較為復雜,且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導致跨境物流難以跟上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速度,兩者之間不協調。

3.不具備整體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模式規劃

由于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起步較晚,其實際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導致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在開展物流過程中通常不具備完備規劃,只是根據訂單量來確定物流傳輸方式。而跨境電子商務作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構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物流模式規劃的缺失勢必會影響到對外貿易效率,不利于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同時對于物流公司來說,受到消費者與經營者需要的影響,難以認識到構建全新發展體系框架的重要性,目前在物流行業中,物流企業通常會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物流中心,導致整個跨境物流行業出現無序發展情況,不僅會導致資源浪費,通常也不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

4.不具備先進的可循環物流系統

物流行業的信息系統維護需要一定的成本與資金,但目前物流公司通常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與設備能力。同時由于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落后,在物流行業中通常不具備相應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技術能力較低。而其具體體現在物流傳輸模式的不完善與運輸樞紐的不銜接上,導致跨境物流效率受到影響。而在此前提下,雖然我國當前運輸交通方式得到發展,但并未充分發揮自身潛在的應用能力,難以真正推動跨境物流水平提升。同時跨境物流模式內部并沒有真正形成嚴謹有效的設計模式,各類綜合性貨運樞紐、物流基地以及物流中心的發展速度較慢,且不具備良好的機械化水平,導致整個系統的基本運輸效率較低。

五、跨境物流模式創新及發展方向

1.改變傳統物流觀念,樹立先進發展意識

在當前物流行業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情況樹立起相關理念,同時還要將該理念貫穿到整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運輸行業中。另外就當前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發展情況而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實際聯系進行相關平臺建立,從而發揮物流行業的重要職能。而這就需要物流行業改變傳統跨境物流模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流發展中。

在跨境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使結晶者真正改變傳統物流觀念、樹立起先進的發展意識,就需要其對跨境電子商務進行實際調查,將經濟理念貫穿到整體發展過程中。首先應當從國家海關出發,了解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充分研究國家相關的物流運輸政策與管制條件,找到更加快捷的運輸模式。例如,當前海關商檢環節而言,通過建立邊境倉與海外倉就能有效減少該環節浪費的時間,從而在某程度上提升物品運輸效率,縮短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物流速度的提升。其次還應注重不同物流間的相互配合,根據不同國家境內的配送方法,通過提升物流車輛的利用率來實現跨境電子商務企業運行成本的降低。

2.實現商務物流協調,滿足實際發展需要

跨境物流與跨境電子商務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跨境物流需要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發展對自身的積極推進作用,通過利用其硬件資源網絡技術以及整合供應鏈來實現自身發展。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跨境物流應當積極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實現兩者相互協調發展。

首先就跨境物流與電子商務之間而言,跨境物流應當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的優勢條件,通過移動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網絡的逐步普及,根據電子商務實際發展需求來實際設定物流計劃,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物流服務模式進行供應鏈的整合優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當從供應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出發,結合電子商務實際需要,通過包裝、儲蓄以及物流運輸路線的優化來實現對跨境電子商務相關條件的有效利用,從而在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前提下,實現物流效率的提高,促進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進步。

3.構建完整物流體系,實現物流快捷運轉

跨境電子商務主要是針對國際市場進行產品銷售,必然需要做好長距離物流運輸的準備,但在其過程中一定會消耗較大的能源,同時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其他嚴重后果。不僅會影響到物流行業的實際經營效率,也會產生其他不良影響。因此為實現跨境物流運輸速度提升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應當積極構建起完整的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體系,有計劃地開展跨境物流運輸。

在實際進行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體系規劃過程中,可以采用復合灌制運輸方式,將不同的交通方式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多環節、多渠道、多運輸工具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優勢。在此過程中,可以根據商品目的地的不同,利用集裝箱進行統一裝配,盡可能地降低包裝成本的支出,同時也能有效降低商品運輸過程中被破壞的風險。最終通過運輸方式與包裝方法的改進,實現物流體系規劃,有效改善單個運輸模式存在的不足,保證整體運輸利益最大化,根據物流距離的選擇物流方式,實現跨境電商物流效率的有效提升,實現物流快捷運轉。

4.注重資源循環利用,提升實際經營利益

目前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主要交易方式之一,從環境的角度上來看,當前跨境物流模式中存在著大量資源浪費現象,導致大量廢棄物產生,不僅會導致自然環境問題,同時也不利于物流行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在滿足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下,保證物流經營效益。這就要求在進行跨境物流模式創新過程中,不能只考慮物流效率,同時還需要從產品生產、供應消費等多方面出發,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物流組織,避免資源的浪費,實現對物流的有效管理。例如企業可以通過基礎物流轉運點的建設、物流運輸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物流運輸方法的充分利用來實現對相關資源的充分利用。并根據實際需要實現對資源的循化利用,最終保證實際經營利益。

六、結束語

當前伴隨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與物流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雖然我國物流起步較晚,但實際發展速度較快,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面對我國對外經濟的不斷開放,跨境電子商務也在不斷發展,而為適應實際發展需要,需要相關工作者充分掌握跨境電子商務的概念與特點,研究物流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找準跨境物流創新以及發展方向,使跨境電子商務與跨境物流模式之間達到協調,實現我國對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葉麗麗.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現狀及運作模式[J].電子商務,2020(1):5-6.

[2]白秀艷.基于B2B模式的出口跨境電子商務生態創新研究[J].電子商務,2020(4):35-36.

[3]劉杰.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5):234-235.

[4]魏嘉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研究[J].山西農經,2020(7):126-126.

[5]梁小曉.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商業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94-98.

[6]陳雅玲.關于跨境電商物流服務問題的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120-121.

[7]林子青.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下的供應鏈生態模式及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20(2):152-155.

[8]張艷麗.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創新[J].全國流通經濟,2020(3):21-22.

[9]盧小群.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現代物流管理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3):230-232.

[10]夏玉嬌,蔣雪梅.電子商務環境下綠色物流的發展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1):11-13.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我國物流業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物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成為我國學術界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從市場需求導向、資源配置、產業集聚、服務模式和服務質量方面,分析了產業聯動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并從產業聯動的視角,分析了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路徑模式,研究結論對于現代物流產業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產業聯動;物流;產業升級;機理;路徑

1引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作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及保障作用。面對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物流業發展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后,物流企業規模小、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缺少完善的專業化物流體系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了制造業、農業、商貿業等其他產業經濟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產業升級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率的重要過程,因此,如何促進物流產業升級是發展現代物流體系的關鍵。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一個產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任何產業的運行都需要其他產業的協調與配合。從產業關聯的角度深入剖析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既有利于制造業、農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于物流產業與其他產業關聯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廣泛的研究與分析。宋楊、高宏偉(2013)以北京市為例,研究了物流產業與三大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北京市物流業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北京市產業結構的優化。程艷(2013)分析了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機理,認為物流業發展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持,制造業的升級和發展也離不開物流業的協同配合。楊勇等(2016)認為產業聯動將是我國物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何博(2016)研究發現,制造業物流外包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高級人才投資以及國家資金支持均對我國物流效率的提升有顯著影響。張林(2016)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區域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水平進行了分類,得出我國區域兩業聯動水平呈現出由東向西逐步轉弱的趨勢,并指出兩業聯動發展環境的優劣對其聯動發展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宗剛(2016)用運用灰色關聯理論,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和物流業的聯動發展狀況進行了測算,得出制造業發展規模影響物流業的發展。

上述文獻主要對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對物流產業升級的機理及路徑進行深入分析?,F有關于產業升級的相關文獻,也多從制度環境、人才、技術、監管體系等對產業升級的路徑及對策進行研究,缺少從物流產業的特點及產業融合的角度分析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問題。鑒于此,本文將重點研究產業聯動推動物流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及路徑模式。

2產業聯動推動物流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

產業聯動是以產業關聯為基礎,位于產業鏈同一環節或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進行的產業協作活動n”。不同產業企業之間的協作互動,必然產生大量的物質、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交換行為,從而形成價值的增值。產業聯動對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對物流需求導向的引導、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協同溢出效應以及服務模式和服務質量的改進來實現。

2.1有利于物流需求導向的正確引導

物流需求是物流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物流需求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盡管多年來我國物流業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從2015年開始,社會物流總需求開始出現放緩,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強,而大批量、少批次的生產性物流需求減弱的局面。傳統物流的服務模式已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在生產制造領域,物流企業承接的主要業務仍然是產前的采購物流和產后的銷售物流,很少涉及企業內部的生產物流。制造業競爭環境的加劇,導致生產分工進一步深化,專業化分工不僅促使新的物流需求的產生,同時也對原有的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物流服務需求向著定制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成為必然的趨勢。物流企業只有深入到制造企業的生產運營過程中,才能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理念和方法,提升物流運營效率。

2.2有利于物流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中國物流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膺^剩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是當前中國物流業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存在物流資源過剩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錯配,高端物流需求供應不足與低端物流需求供給過剩并存。解決的途徑在于如何將低端物流需求供給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優化,以滿足高端物流需求的供給。物流服務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使得物流要素得到充分發揮,并促進生產要素的聯動和擴散效用進一步增強。例如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間的聯盟合作,雙方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共用、技術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制造企業的生產運作流程的優化,同時物流企業自身也可以實現價值的增值或服務的創新,從而提升物流服務績效。因此,產業聯動有利于企業通過開放性的物流資源平臺,對剩余物流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配置,實現供需雙方的快速匹配,從而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3促進物流產業集聚

物流業是生產活動的終端,其產業集聚水平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擴散和輻射效應。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的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還較低,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聯動效果不顯著。加大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聯動,可以有效促進物流產業集聚的形成。首先,產業聯動促進物流需求市場的集中。市場集中是物流集聚區形成的外在引力,隨著制造業、農業、商業等產業集聚水平的不斷增強,必然使物流需求向某一地域、某一專業行業集中,進而促使物流企業集聚于某產業集群周圍,形成產業集聚。其次,物流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有助于物流產業的專業化分工。物流企業之間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是物流產業高級化發展的必備條件。伴隨市場競爭的加劇,制造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物流服務外包,而是希望物流企業能夠為其提供完整的物流解決方案,不僅涉及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也涉及財務、營銷等環節,不僅包括運輸、倉儲、配送等基本服務,也包括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隨著物流企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必然促使物流企業結合自己的資源,提供專業化物流,進而促進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

2.4促進物流服務模式創新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服裝、醫藥、家電、書籍、日用品、汽車、電子產品等行業的物流需求不斷增加。深入了解行業特征,發展行業物流,將成為我國物流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不同行業,對物流服務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物流企業只有在充分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和專業的管理方法,才能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真正實現物流服務的延伸。產業聯動促使各產業企業與物流企業深入合作,物流企業能夠針對客戶特定的物流需求采取專業化的物流模式,通過不斷探索,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物流服務模式。

物流服務質量是決定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是反映顧客感知滿意度的重要指標。影響物流服務質量的因素有物流信息的處理能力、物流服務的供給能力、匹配能力、創新能力、售前售后服務能力等,物流企業只有在詳細了解企業的運營流程和戰略目標等信息的基礎上,才能按照用戶企業的要求和期望提供物流服務,提高物流服務的質量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

3產業聯動視角下推動我國物流產業升級的路徑

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我國的物流行業呈現出多種的業態特征,這些業態涉及不同的物流行業組織、不同的產品和物流技術。推動物流產業升級,需要在全面認識這些物流業態特征的基礎上,圍繞顧客的需求,通過物流市場的專業細分,開發出專業化、一體化、綜合化的物流服務模式;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集約式管理,提高物流運作效率;與相關企業形成伙伴關系,通過供應鏈集成等方式開創新的物流組織運作模式,進而推動我國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

3.1構建以價值鏈為導向的產業聯動機制

我國大部分的物流企業規模小,功能單一,信息化和網絡化能力不強,缺少增值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尤其是在物流方案的設計和全過程物流服務方面力不從心。物流服務作為一項管理活動,必須在服務過程中為物流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和價值增值潛力。以價值鏈為導向的產業聯動機制,要求物流企業要有集成化的物流理念,根據物流需求的行業特點,通過物流聯盟,構建或參與物流供應鏈。利用相關企業的物流服務資源,集成金融、信息、電子商務等增值物流服務功能,按照客戶供應鏈的布局實施個性化的物流資源配置,提供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

3.2發揮物流園區整合作用

物流園區是現代物流集約化經營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在整合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國物流發展早期,由于缺乏對產業聯動的市場引導,導致一些地區物流園區的盲目建設,其整合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物流園區的建設應該以市場物流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區域物流需求的準確定位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整合相關企業的物流資源,形成跨行業的優勢互補與協作,從而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完整的、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進而推動物流產業的專業化和集中化發展。

3.3培育專業化物流服務

專業化物流是物流服務功能的縱向延伸,也是物流需求行業不斷細分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流市場逐漸呈現出客戶需求多樣化、細分化及個性化等特點,如汽車物流、冷鏈物流、煤炭物流、醫藥物流等。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特點的物流服務,在物流設施設備、信息化、標準化、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性。物流企業只有根據物流需求的特點,提供能夠滿足行業特點的專業化物流服務,才能在中高端細分市場中獲得青睞并發揮更大能量。

3.4搭建產業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的不對稱是物流業與其他產業聯動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既存在于不同產業之間,也存在于物流產業內部企業之間。通過搭建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提高產業聯動的匹配性,有助于物流企業結合經濟發展和產業目標來發展專業化物流,提高物流資源在產業間的優化配置,進而促進物流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

3.5構建新的物流服務合作模式

傳統的物流合作模式中,物流企業和制造業企業合作關系并不穩定,提供的物流服務功能也較為單一,雙方很難從合作中獲取更大的利益。產業聯動發展客觀上要求雙方轉變合作理念,物流企業需要融入到制造性企業的整個運營流程,成為企業物流計劃可靠的執行者和管理者,制造性企業也需將物流企業視為自身價值鏈的重要一環,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在雙方戰略目標一致的基礎上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真正實現產業間的聯動發展。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制度理論是當前產業集群創新研究的又一新興視角。研究在回顧產業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產業集群創新行為為研究對象,運用制度理論觀點,探討和分析了產業集群創新過程,對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行為發生的作用機理進行探索。

關鍵詞:制度理論;產業集群;創新

一、引言

技術的快速變化、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導致了環境的動蕩特性,這對企業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Hamel&Prahalad,1994)。環境動蕩的結果使得企業管理者對未來的預測變得更加困難,同時,企業戰略風險和不確定性也在增大。在這種全新的競爭環境下,企業必須通過創新才能謀求生存與發展。

隨著“創新”理念的普遍深入,原來單個企業的創新行為開始走向產業集群式創新系統活動。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Porter,1998)。它是介于市場和科層組織間的一種中間組織形式,好萊塢的電影業、美國硅谷和印度班加羅爾的IT業以及我國中關村的電子業、江浙的紡織業與珠三角的電器業等都是典型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在每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當中,集群的發展都異常耀眼,集群的創新能力同區域和國家的創新能力直接相關。創新性產業集群是指以創新為特點的企業按照一定的產業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形成一個以不斷創新為盈利模式推動內生經濟增長的企業群落。在這樣的產業集群中,到底是哪種作用機制促使企業不斷創新,已經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

創新是企業、產業與區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獨特的創新活動的載體,其創新行為和過程與單個企業相比,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對于產業集群創新行為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制度理論視角來審視產業集群創新機制,對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行為發生的作用機理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文獻綜述

1、產業集群與創新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產業區理論。此后,與產業區相關的研究主要有韋伯的集聚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克魯格曼的經濟地理學理論和波特的集群理論等等。1990年,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產業集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提出了著名的鉆石理論。至此,產業集群開始成為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研究的重要對象。在產業集群后續的研究中,創新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焦點。

目前廣為接受的創新定義是由Schumpeter(1934)提出的,即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主要有五種形式j開發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引進一種新材料、開辟一個新市場、建立一種新的企業組織方式。產業集群創新有別于以Schumpeter創新理論為基礎的傳統創新范式。由于受地緣因素的影響,集群內的企業間地理空間位置接近、信息交流頻繁,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相似,使得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合作和交流更為方便。這樣,集群內企業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創新網絡,從而使企業自身產生了一種內生的創新力,推動著集群式創新的不斷前進。

先前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企業集群的創新行為進行了詮釋,一些學者從創新系統和創新環境的角度研究產業集群對創新活動的促進作用。例如,Lundvall(1992)認為技術創新是一種交互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過程,創新的成功演化需要一種網絡環境,集群更適合這種環境。同樣,一些學者指出,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集群內部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成果的擴散。例如,Baptista&Swann(1998)的實證研究發現,處于集群內部的企業比外部孤立的企業更具有創新性。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創新具有不同于單個企業創新活動的巨大優勢。首先,由于直接面對客戶及相關企業,集群內企業擁有識別更多創新機會的“窗口”;其次,集群內企業可以更為便利地吸納供應商及其他合作伙伴參與創新過程,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快速創新所需要的資源;第三,企業更容易和集群中的其他組織進行協調,集群本身有利于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最后,集群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和模仿學習能夠推動企業不斷創新(Potter,1988)。此外,Poner(1998)還將集群對創新的支持作用概括為:內部競爭壓力和同行間的持續比較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創新激勵。正是合作和競爭兩個方面因素的結合,促使集群可以長期居于創新中心的位置。

如前所述,典型的產業集群有美國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羅爾和中國的中關村等,它們都是集群產生創新聚集發展的成功模式。在這些類型的產業集群中,創新活動是一種普遍現象,并且創新生成機制系統是以一種集群網絡的形式存在的。創新作為這些產業集群的核心特征,是集群內企業共同信奉和遵守的核心價值觀,是生存標準與規范,創新成為一種自覺行動、習慣與制度。這里所說的“制度”是指,為社會行為提供穩定性和有意義的認知、規范和管理的結構與行為(scott,2001)。制度由三種要素組成,包括規則層面(regulatory)、規范層面(Notraative)和認知層面(Cognitive)。在具有創新性特征的產業集群中,當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的企業互動時,他們逐漸形成了“創業”精神,共同推動持續創新行為在集群內的擴散,并確立互動模式,而且這一互動模式會逐步定型化,程序化、模式化,這便形成了創新的制度化。而且,創新行為的制度安排一旦出現,就會出現一種自我強化的現象,使環境成為適合創新生存的生態場,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因此,借助產業集群這種特殊的組織結構,集群內企業之間也就會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促進創新行為的制度環境。良好的創新制度環境對于產業集群式創新活動發展的推動非常關鍵。這樣的制度環境會進一步塑造集群內企業的創新行為模式。

2、制度理論

早期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Selznick認為企業一方面被技術、規模等物質資源力量所塑造;另一方面又被規范、文化和信念等社會和文化系統所塑造,企業是嵌入在制度環境中的組織(Selzniek,1949)。隨后,在Meyer&Rowen(1977)、DiMaggio&Powell(1983)、Scott(1987,2001)等學者的大力推動下,制度理論的研究與組織研究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了現代制度理論,并日益成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最為活躍的學術領域之一。

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探尋的是社會選擇是如何形成、斡旋并通過制度環境傳導的(Andrew J.

Hoffman,1999),它的研究重點是存在于組織邊界之外的社會過程領域中的力量(DiMaggio&Powdl,1991;Scott,1995)。制度理論更為關注組織中的謀求合法化的過程和將組織接受的組織結構和程序制度化的趨勢,更多地探究企業間的同質性而非多樣化(Oliver,1992)。Abrahamson&Fombrum(1994)強調在相同環境下所產生的宏觀文化給組織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它極易產生一種群體思維定式,致使組織采取相似的戰略決策。Peng(2003)指出經濟制度、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特別是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對企業組織和戰略選擇產生影響,這些制度因素設置了一系列的限制條件或激勵方式對企業行為產生間接影響,促使企業偏向選擇某種戰略,如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集體采取創新導向戰略。

制度的影響會在所有層次上發生作用,許多研究者對組織場(organizational field)層次給予更多的關注。

組織場概念的產生基于制度理論。組織場最早由DiMaggio&Powell提出,他們認為組織場是由一些公認一種制度化生活領域的組織所構成,這些組織包括關鍵供應商、原料和產品客戶、管理機構,以及其他生產同樣的產品和服務的組織(DiMaggio&Powell,1983)。這一概念描述了組織和組織所嵌入的廣泛社會之間的關系。組織場既代表了共同的目標,同時也意味著它是一個戰略和沖突的競技場。除了作為中心焦點的組織外,組織場還包括影響或被企業活動和結果影響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如,環保主義者、工人、當地居民、供應商、客戶、競爭者、少數民族、政府官員和其他所有對組織感興趣的群體)。因此,組織場的定義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系列具有相同職能的不同組織,即組織場內的參與者從事相關聯的業務,擁有相似的競爭者,可以相互學習。

組織場的概念超越了先前的一些支持被動構建的概念,例如環境。場的概念從另一個視角闡明了組織的環境不是資源和計劃的簡單組合,相反,它們是自組織(self-organized)的。組織場的存在使得處于場內的組織行為和結構形態逐漸趨于相似,有利于組織創新行為的擴散。

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在制度理論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這帶給本文許多有益啟示。然而,運用“組織場”視角的制度理論來解釋產業集群的創新制度化現象,目前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有鑒于此,本文在借鑒以往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該領域有所推進和些許貢獻。

三、基于制度理論視角下的集群創新機制模型分析

制度理論視角下的創新研究關注環境是如何影響組織行為,特別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主導組織的戰略選擇行為。它主要從制度環境的強制性、規范性以及模仿性角度研究組織的趨同性問題,并試圖回答為什么不同企業間會呈現出相似的創新行為這個問題。

Scott(2001)指出,組織場表現為共享的認知、規范的框架或者是一個公共的調整系統,即一個場包括三個體系:認知體系、規范體系和調整體系。處于場內的組織之間的互動比同場外組織的互動更加頻繁和重要。按照這種認識,可以將產業集群內的創新互動視為一個組織場,創新場將從事同一或相似創新活動的所有主體都納入在創新集群內。因此,產業集群的創新場構成一種結構,集群式創新就是一種結構化的行動。對于中國情境下的產業集群來說,由于面臨技術與管理創新的不足,就更應關注集群內企業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對于創新制度化形成的作用。

本文認為,組織場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的創新機制問題。根據組織場理論的解釋,在組織場生命周期的最初階段,場內組織在形式和行為方式上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在多個創新性企業共同存在的組織場內,在組織場形成初期,有的企業擅長創新,而有的企業的創新能力則稍顯不足。然而,一旦這個組織場逐步完善地建立起來以后,這些企業的創新行為會被同質化。不擅長創新的企業感受到來自于擅長創新的企業的競爭壓力以及客戶、供應商對創新的要求,乃至政府部門對創新的提倡和鼓勵,這些因素形成一股強制性力量,推動企業走向不斷創新。

按照制度理論的邏輯,制度性趨同(institufionalisomorphism)可以準確地描述這種同質化的過程。制度性趨同是一種強制的過程(DiMaggio&Powell.1983),它使得創新型企業集群中的個體與同樣環境條件中的其他個體變得相似。從組織場層面上來看,個體組織的特點被不斷修正和轉變,從而增加了與環境特點的兼容性。即,一旦許多組織組成了“場”,理性的參與者便會使他們的組織越來越相似。

DiMaggio&Powell(1983)提出制度性趨同發生的三個機制,這三個機制可以很好地解釋產業集群創新機制的形成:

(1)強制性趨同(Coercive Isomorphism)。它源于組織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于本組織依賴的其他組織,也來源于組織運行于其中的社會對組織的期望。一個組織對其他組織的依賴程度愈高,組織結構與行為規則的趨同性愈高。

在產業集群內,眾多企業由于產業的相關性產生相互依賴,地理上的距離集聚也會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這為群內企業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機制。

(2)學習、模仿性趨同(mimetic isomorphism)。當環境中創新企業的技術未被其他企業完全理解、環境中存在不確定性的時候,企業就會按照其他創新性企業的樣子模仿。一個組織技術或目標越不確定,越可能模仿被認為較成功的組織。

前人的研究也指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是在時間上均勻地發生;相反,它們趨于集中或成簇地發生。這是因為在成功的先動企業進行創新之后,首先是場內一部分企業,接著是大多嗅覺靈敏的企業會步其后塵,紛紛模仿和學習那些成功的企業,最終形成創新的風氣(schumpeter,1934)。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集群內小企業的技術演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通過對大企業的跟隨和模仿來實現的。

(3)規范性趨同過程(normative isomorphism)。規范性的趨同過程主要源自于專業化,這里的專業化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正規教育和大學專家創造的合法化的認知;二是跨越組織專業網絡的成長與細致化,并且創新模式圍繞這個專業網絡快速傳播。

在許多創新性企業集群中都存在著一個現象,即創新顯著依賴于基礎科學知識的發源地,如大學、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因為各學科的前沿理論是技術、管理創新的重要源泉。在產業集群內,由于這些專業化科研機構的存在有利于科學知識的傳播,從而令場內的企業具有更多的創新靈感和能力。并且,集群內各類優勢人才的集聚和不斷跳槽,也會促進創新思維的擴散。

在具有代表性的創新企業集群中,制度性趨同很好地解釋了企業選擇創新戰略的機理。在企業集群中,最佳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創新,無力創新的企業會被驅逐出場。

四、結論與總結

集群式創新是集群中企業創新行為的一種重要特征。大量集聚的創新企業需要一種促進彼此接觸、相互影響與合作的制度環境。制度理論及組織場概念的提出為我們認識和理解集群創新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創新組織場的存在為產業集群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促進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組織場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強化作用。組織場包含的要素有關鍵的上下游交易伙伴、競爭對手、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支持的政府、特殊利益集團和公眾等,這些利益相關方通過強制的、規范的或是認知的方式對處于創新性產業集群這個組織場內的企業產生影響,使場內企業間對創新產生共識。企業認識到要企業生存發展就必須創新,而這種共識能夠進而影響到場內的其他要素為企業提供多種支持,鼓勵企業的創新行為。

其次,組織場對企業創新速度的助推作用。組織場內的企業相互之間更加了解、信任,這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信息溝通,使得場內交易伙伴、金融支持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反饋環縮短,并使大量的創新經驗和成果保留在場內,有利于加速企業的下一輪創新活動。若有一家企業將一項創新應用于生產或經營,則相關企業便會考慮該創新對本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在這個過程中便會引發新的創新。

第三,組織場使企業創新的風險降低。由于組織場的存在,場內成員企業之間存在緊密的互動和知識共享,“知識溢出”效應顯著,場內成員可以通過“干中學”提高創新能力。另外,企業還可以從貿易伙伴、政府及各類服務提供者那里得到很多有利于創新的幫助和支持,場內結成的繁復而堅實的創新網絡關系降低了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疫情發生前,我國的文旅產業融合的政策機制已經確立,產業融合也創造出了較強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并助推著城鎮化協調發展。這為文旅產業抵御疫情沖擊奠定了基礎,也為文旅產業在后疫情時代進行提質革新與重獲發展機遇創造了條件。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國內大循環背景下做好小眾旅游、云旅游與文化創意旅游是產業發展的重點,而強化核心IP擺脫地產綁架決定著文旅產業能否長足發展??傊?,國內文旅產業要抓住機遇,積極探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路徑,以便在未來的文旅競爭格局中獲取優勢。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當前,憑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人民群眾生活步入相對安穩的“后疫情時代”,人們將繼續追求更為豐富和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文化旅游產業的復原與壯大勢在必行。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抓住機遇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值得思考與探究的。

一、疫情前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態勢

文化旅游產業是基于文化因素和旅游因素在產業中實現互補、互動,通過形成“1+1>2”的聚合效應來增加產業總效益的新型綜合性產業形態[1]。在疫情來臨前,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界限已打破,并朝著互依共榮的方向穩步產出著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

(一)文旅融合政策機制確立

近十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例如,2011年11月,國家旅游局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塊發展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意見》;2014年8月,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4月,文化部公布了《“十三五”期間文化發展規劃》。2018年4月,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合并,標志著“文化旅游產業”這一新業態在體制機制層面的落實,同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制訂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2019年的3月和5月連續發布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文化旅游規劃管理辦法》。上述政策的頒布實施與職能機構改革,不僅明確和規范了文化旅游產業未來的發展要求和方向,同時從行政管理角度破除了文化與旅游合作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2],使得文化產業這一“黃金產業”與旅游業這一“永遠的朝陽產業”可順利地進行強強聯合,以便構建起更具規模和更富有新意的市場與產業。

(二)文旅融合產業效益凸顯

文化對旅游產業具有促進作用,善用文化要素將其轉化為旅游者喜愛的產品,可使旅游成為一項富有文化內涵的產業;旅游可以是文化的載體,旅游業的發展有益于為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提供資金支持[3]。近幾年來,文旅融合所帶來的產業效益已非常明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旅游業對國內GDP的綜合貢獻是9.94萬億元,占國內GDP總量的11.04%。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數據表明,2019年全年旅游業對我國GDP的綜合貢獻達到10.94萬億元,占據了GDP總量的11.05%。2018年和2019年的統計報告顯示出我國的旅游產業呈現出穩中有進的態勢,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背后折射出的是文化旅游已成為廣大民眾日常娛樂休閑的重要需求之一。

文旅產業融合可促進區域旅游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直接增加旅游收入和旅游就業,同時還可以帶動場館建設、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4]。例如,青海省以西部特色因地制宜、找準定位,2019年全省直接或間接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的人員達106萬人,當年1—10月實現旅游收入546.78億元,同比增長19.8%[5]。另外,在文旅融合過程中,文化體驗游、鄉村民俗游、休閑度假游、城市購物游、研學知識游、自駕房車游、紅色教育游、健康養生游等概念也不斷深入人心,文化旅游出行指數的高低成為衡量地區民眾生活水平的標準之一。

(三)文旅融合助推城鄉建設

我國擁有600余座建制市、1500多座縣城鎮和廣大鄉鎮。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一重大的國家戰略就是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與公共服務水平,而著力發展文化旅游可實現區域資源中的旅游資源、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相關產業的有機整合與總體提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不少具有旅游產業導向型的城鎮應運而生,許多城鎮也通過挖掘自身資源稟賦進行偏向文旅產業的轉型。例如,江蘇省蘇州市西北角的望亭鎮以2016年成功申報稻作文化這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開端,向“典型江南·稻香小鎮”的品牌進軍,形成了運河文化、稻香文創與北太湖觀光三個文旅特色板塊,整個城鎮的基礎設施與景觀風貌有了顯著改觀。即便是天津這樣的一線城市,也通過旅游文化,將彰顯本城市井生活氣息的“衛派文化”、地方曲藝、民間手工藝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進行多元化的推廣,以求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格局中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牌[6]??偠灾?,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注重文化旅游產業與城鎮化的融合發展可有效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7]。

二、疫情對文化旅游產業造成的影響

新冠疫情的突襲對文化旅游產業造成了直接而廣泛的沖擊。倪陽平、孫逸撰文《新冠疫情對文旅企業影響的問卷報告及未來高質量發展建議》指出:“數據顯示,維持運轉、訂單流失和復工期不確定是目前文旅企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其中65.22%表示維持運營資金緊張,53.91%表示市場和訂單流失嚴重,48.7%表示復工期不定帶來決策困難?!薄?9.13%的企業表示預期會虧損;32.17%表示艱難活著;6.09%的企業預期悲觀,可能破產;僅8.7%預期樂觀?!盵8]由此可見,各個文旅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對行業恢復的信心不足。隨著國內抗疫的基本成功和經濟大環境的好轉,依靠國內較強的消費能力、較高的城鎮化水平與各級政府針對文旅產業的政策照顧,以及旅游產品自身在線滲透率的提升,從長遠角度而言,國內文旅企業若在危機中進行革新定能迎來發展新機遇。

(一)疫情后文旅產業面臨的挑戰

1.渠道端企業受損嚴重。渠道端文旅企業主要包含傳統旅行社、OTA平臺(線上旅行社)和票務代理商,它們是旅游客戶和目的地產品之間的連接通道。首先,疫情造成旅行社運營停擺。新冠疫情對旅行社的沖擊最為直接,國家文旅部發布“自1月24日起,旅游出行活動全面暫?!钡谋O管政策后,“旅游停擺”直接導致2020年春節期間有近50萬個旅游團被取消. 2020年端午假期,國內出游人次同比恢復50.9%,達到4880.9萬人次,但旅游收入只同比恢復31.2%,為122.8億元。這說明,受疫情影響,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減少等情況的出現,雖然出現一定程度的報復性反彈現象,但游客的總體出游意愿與旅程安排仍未完全擺脫疫情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追求而產生的消費行為或仍將受到制約。其次,疫情對中小OTA平臺造成了巨大資金壓力。大量的退單與運營資金缺口使得不少中小企業平臺的抗風險能力經受了巨大考驗,如昔日的O2O出境游第一股百城旅游網在2月底宣布關閉公司并啟動清算。

2.目的地端企業持續承壓。旅游目的地端企業主要包含景區、主題樂園、酒店、文化場館與演藝項目,負責為游客提供文旅產品及服務。文化旅游業中服務端的細分行業,如餐飲、導游、住宿接待、購物、娛樂等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抗風險能力整體較弱。盡管自4月份開始,隨著抗疫的基本成功,景區、酒店和娛樂項目逐步開放不再面臨運營休克和業績歸零的極端局面,但國內旅游市場仍處于調整恢復期。此外,文旅項目具有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不少民營企業和中小投資者因難以應付高額的資金與運營成本,最后只能被迫轉讓、被并購或是直接退場 。

(二)疫情后文旅產業可覓的機遇

對于文化旅游產業而言,此次疫情是一場“大考”。在政府嚴格的防疫措施與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疫情明顯好轉后,文旅產業逐步回溫。在此過程中,能否抓住契機進行創新升級對文旅產業而言意義深遠。

1.國內文旅市場潛在客源增多。由于本次疫情已在全球大流行,國外的文旅市場仍受著重創并處于半休克狀態。在此狀況下,諸多國家實施的不同程度邊境封鎖或禁止出行政策將持續,原本有出國旅游計劃的人群將轉變為國內游的潛在客源。從這一層面而言,國內文旅企業要把握這個寶貴的時間窗口期,改進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提升國內游的形象與口碑,采取多種營銷手段大力宣傳推介,力爭將基數龐大、消費水平高的原出境旅游客戶轉變為國內旅游市場客戶,為后疫情時代的國內游大循環做足準備。

2.國內文旅市場變革時機來臨。文旅項目的主要目標客戶是年輕群體,他們可宅在家進行“云旅游”,或接受“短視頻+旅游”的推廣模式,因此文旅企業要切忌重回過去的商業模式老路。其實,不少OTA平臺在疫情期間已經做了積極嘗試:如攜程聯合8家供應商推出了線上語音導覽服務;途牛旅游網開始“兼職”線上售賣各地特產;同程藝龍發起成立了城市“方舟聯盟”提供VR游覽和高清視頻資料等。傳統景區中,敦煌線上博物館廣受好評,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開發一直是業界翹楚等成功的案例為文旅行業的改革做出了積極表率。此外,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深化,短途自駕游、低密度無景點旅游、康養旅游、鄉村生態游等形式可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也是文旅行業產品改革的新方向之一。

三、后疫情時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策

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出境游仍難重啟。我國的文旅產業在后疫情時代必須以立足國內市場為主,并通過推陳出新、提升品質來進行復原、提升與進階。

(一)立足國內大循環并做好“小創云”

1.立足國內大循環。就文旅產業而言,立足國內大循環并非完全放棄國外市場,也不意味著閉門造車式地封閉運營,而是通過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不斷優化國內文旅市場環境,同時也為國際文旅市場的重啟做好準備。2020年上半年,不少地方政府推出“暫退部分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經營用房減免租金”等針對文旅企業的扶持政策,同時實施發放各類消費券,刺激地攤經濟和夜經濟發展的舉措,不僅使廣大個體、小店經濟受助,同時也使居民消費回升明顯,取得了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降幅明顯收窄的利好形勢,也為立足國內大循環奠定了基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旅游輸出國,若將原本的逆差轉化為內需,國內旅游市場每年能獲取回流的消費金額則有望達到1.15萬億左右[9]。值得注意的是回流的主消費群體為我國的中高收入群體,他們對文化產品與旅游服務的整體品質要求較高,所以國內的知名景區、高級酒店、精品民宿、高檔購物場所、品牌文旅娛樂項目是其主要潛在目的地,如何進行高端化、定制化地服務以維系其消費行為是上述場館需要策劃的重點。隨著全域旅游的推進,各地區在優化交通網絡、公共服務水平的基礎上,要妥善布局旅游餐飲、住宿與娛樂體系,嚴守生態紅線,有效處置公關危機事件,不僅要在景區進行文旅產品更新,還要打造景區之外的新的文旅吸引點,提升廣大消費者心目中文旅品牌的能級。

2.做好“小創云”。相對于國內旅游市場的大循環和全域旅游而言,潛在基數可觀、但對細節、個性、體驗有更具體要求的文旅細分市場也是不容忽視的?!靶 笔侵感》秶?、小圈子里的出游方式和旅游行為,主要以特定的時間、線路、方式來滿足個人或小群體特定的需求。中小旅行社或平臺可以根據“把握小眾市場贏得大眾好感”的思路,基于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與自然景觀資源把客人的需要轉化為旅游線路,設計成度身定制的產品?!皠摗笔侵肝幕瘎撘饴糜?,它將文化作為一種發展資本要素以滿足人們更高的精神需求,并讓游客充分參與和體驗創意,使其既是創意的消費者也是參與創意生產的合作者[10]。在國內大循環契機下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游覽項目,不僅可以避免西方文化旅游項目的進一步擴張,還可以降低國產文化資本被侵蝕的風險?!霸啤睂⒙糜螌嵉伢w驗活動轉化為線上的觀摩體驗,打破時空限制,便于受眾隨時隨地利用終端設備享受“云端游樂”?!霸啤痹谝咔槠陂g為文創企業提供了有效的營銷渠道并培育了潛在客戶,但是文旅企業并不能過于依賴“云旅游”,若人們對此產生滿足和依賴將影響游客出行率和疫情后文旅產業的復蘇[11]。因此,文旅企業在云旅游的產品內容設計中要留有懸念與伏筆,將其作為刺激預售與周邊產品網銷的手段即可。

(二)堅持創新文化IP并杜絕地產綁架

在文旅開發過程中,IP不僅是一種文化資源,更是一種具有極高經濟變現價值的資本[12],不少文旅項目正是通過“旅游+影視IP/動漫IP/游戲IP/歷史文化名人IP”的模式開辟出了市場。據《游樂界》統計,即便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國多省市仍有體量龐大的重點文旅項目復工開建,如貴州省就公布了105個與文旅相關的重大項目。在資本的推動下,文旅項目一直處于不斷壯大的態勢,但是國內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新項目不多,真正為人熟知的還是像華僑城歡樂城、方特旅游度假區、融創文旅集團、成都太古里這樣深耕多年的、具有核心IP的項目。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創設出像“迪士尼樂園”這樣的強大文旅IP。除去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創設能力不足,未能基于國內文化資源造就出典型品牌形象外,投資方過于追求利益,以文旅項目為名獲取地產項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地方政府領導出于政績目的,對項目把關不嚴、急于上馬,造成不少項目因心有旁騖、過于逐利、缺乏核心IP,導致諸多文旅項目淪為后地產時代的產物[13],貴州獨山縣爛尾的水司樓就是典型的經驗教訓。因此,要使文旅項目有賣點和吸引力,必須擺脫對熱門IP的模仿,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并兼顧項目所在地的文化風俗與自然風貌等外部因素,策劃、培育自己的品牌理念與核心價值,提升IP原創程度,同時還要改進營銷策略、運營管理、維護更新等環節過程。各級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也要加強項目審核,在保持IP核心價值是富有創新性與區域文化色彩的前提下力求推出新的產品與服務內容,使國內文旅產業實現內容與規模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張正兵,韓云.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旅游產業的概念解讀[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9-64.

[2]韓旭.我國文旅融合相關政策研究: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內容文本分析[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20(3):103-107.

[3]博雅方略研究院.文旅智談十二篇[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9:77.

[4]劉紹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效應分析[J].人文天下,2020(15):27-33.

[5]靳艷娥.2020青海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報告[J].新西部,2020(7):59-62.

[6]唐甜,王嘉憶.旅游文化為載體的天津文化品牌塑造綜合研究[J].包裝工程,2020(16):21-25.

[7]劉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25-35.

[8]倪陽平,孫逸.新冠疫情對文旅企業影響的問卷報告及未來高質量發展建議[EB/OL].( 2020-07-07) [2020-09-21].http://toptour.cn/tabid/1648/InfoID/276641/frtid/1210/Default.aspx.

[9] 吳浩,歐陽夢云.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EB/OL].( 2020-03-21)[2020-09-2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3/21/t20200321_34534068.shtml?ivk_sa=1023197a.

[10]王欣.文化創意旅游發展研究——機制與模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140.

[11]王思佳.新冠疫情下“云旅游”的冷思考及熱機遇[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學版),2020(5):50-53.

[12]張娜,徐童,葛雪峰.產業融合背景下“旅游+文化IP”融合路徑研究[J].對外經貿,2019(10):66-68.

[13]錢晨,侯朝宗.文旅產業市場的擴展與開發[J].市場周刊,2019(12):56-59.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基于SWOT分析法對河北省涿州市農業產業所處環境和自身資源進行分析,明確涿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中的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結合其內外部環境的整體狀況,提出了塑造品牌發展特色農業、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大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打造創新人才聚集高地的一系列發展策略,旨在探索出更適合涿州市的高質量農業產業發展道路,為當地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加快當地鄉村振興進程。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SWOT分析;現代農業;河北省涿州市

SWOT定性分析是在內部自身條件和外部競爭環境的基礎下進行的專業分析方法,通過分析研究對象自身所具有的明顯優勢、劣勢因素及所處外部環境的機會、威脅因素,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并提出產業發展策略的一種戰略管理分析工具。

1 涿州市農業產業現狀

1.1 優勢

1.1.1 區位優勢

1)涿州市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涿州市地處河北省中部、北京市西南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區中心地帶,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與北京形成半小時經濟圈,處在北京大經濟圈緊密層。

2)涿州市具有自然資源優勢。涿州市內地勢較為平坦且河流較多,水資源相對豐富。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自然資源優勢,在涿州市的百尺竿地區也可以種植水稻,并形成了涿州市的特色農產品——涿州貢米。

3)涿州市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涿州市交通便利、路網發達,有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廊涿高速且107國道貫穿全境,在其他地區可能存在因交通不便而導致農產品無法運送到位的情況下,涿州市農產品可快速通往周邊城市[1]。

1.1.2 產業基礎優勢

2020年,涿州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8萬公頃以上,夏糧與秋糧收獲產量近33萬噸,小麥667 m2產平均達447.97 kg,玉米667 m2產高達516.2 kg,單產水平較去年均有所提高。肉類總產1.42萬噸、禽蛋產量1.27萬噸、奶產量1.14萬噸、水產品產量106 t。大牲畜存欄0.97萬頭;豬存欄5.5萬頭;羊出欄14.9萬只;禽類出欄677萬只,各類農產品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涿州市的基礎農業具有穩產高產的優勢,為發展農業產業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2]。

1.1.3 農業技術支撐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農業技術的支撐,相對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也會推進農業技術的進步。涿州市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先后建立了中國農大教學實驗場、中國農大科技園和中農涿園公司,有助于涿州市農業產業的推廣、農業技術的開發等工作。

1.2 劣勢

1.2.1 知名度小,宣傳力度低

雖然涿州市的農產品產量大、質量高,但是卻不像山東壽光蔬菜那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導致涿州市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少,銷售數量低。不僅涿州市外的人,就連本地的居民也不知道涿州市具有多種特色蔬菜、食用菌的種植。而且相關部門和企業也沒有對特色農產品開展宣傳工作,只是通過大規模農產品批發進行銷售,因此并沒有全面打開大眾市場[3]。

1.2.2 農民經營管理能力不足

我國農民的現狀是整體素質偏低,尤其體現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大部分的家庭經營還是以家長制為主,家庭經營的水平與家長的經營管理水平息息相關。大部分的農民都沒有接受過與之相關的教育,而農民作為農村農業發展的主體,其素質很難與農業產業化目標相匹配,這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進程進行相對較慢。

1.2.3 集約化程度低

集約經營可以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通過提高土地生產率來增加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為解決土地面積有限性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需求之間的矛盾,集約化在農業產業化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涿州市的土地集約化程度較低,無法實現農業收益上的突破。其中作為涿州八景之一的邵村花田曾經因為分散經營而失去了水稻種植的市場優勢。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每戶小規模分散經營導致生產要素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種植、合理布局的產業化模式,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

1.3 機會

1.3.1 政府支持發展

《中共涿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現代農業產業作為4大主導產業之一,要積極推進國家農高區創建,在已有103個入園項目基礎上,加快實施國家分子育種中心、國家葡萄酒全產業鏈等項目建設,重點聚焦生物育種、生物材料、食品質量安全等,打造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農業硅谷”,推動全域農業產業上檔升級[4]。涿州市農業農村局以保證糧食安全為主要任務,以農業增效、農民增加收入為目的,加快調整種植產業結構,鼓勵規?;N植特色高效農作物。

1.3.2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趨勢

近年來,涿州市堅持在保證糧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把調整種植產業結構作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生態林和特色果品產業,打造多功能林業體系;以綠色農業為導向,大力推廣綠色生態農業技術,支持發展生態種養、生態循環農業;積極發展林果蔬結合的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優化涿州市農業資源的配置,從而達到農業產業生產效益和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

1.3.3 雄安新區的建立

設立雄安新區是深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涿州市距離雄安新區只有72 km,所以雄安新區的建立必然會輻射到涿州市。1)雄安新區的建立必定會擴大農產品市場,增大農產品需求。2)在京高等學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和國家級科研院所等將疏散至雄安新區,在農業上將會給予涿州市科學技術上的支持。

1.4 威脅

1.4.1 制約因素較多

1)受到政策上的制約。涿州市靠近北京,受制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發布的《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類產業目錄》,在養殖業方面,不允許擴建、新建養殖區域。受地下水壓采任務的影響,涿州市調整了高耗水農作物的節水種植結構,并實施了“兩個不減少”的政策要求[5]。

2)受到環境保護上的制約。受到白洋淀上游綜合治理等環保因素的制約,涿州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得到發展,因此不能實現農業品的增值,農民的收入無法上漲。

1.4.2 人才流失嚴重

雖然毗鄰北京市、天津市一線城市,但是涿州市的經濟發展卻與之相差甚遠,尤其是體現在工資水平及工作待遇方面,所以更多的高新人才選擇去到北京市、天津市工作,更有不少人選擇白天在北京市上班、晚上回到涿州市休息,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涿州市和北京市之間的通勤上,導致涿州市的人才流失更加嚴重。

2 涿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策略

2.1 塑造品牌,發展特色農業

著重發展涿州市食用菌、涿州貢米等已具備一定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政府可以選擇加快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形成像山東省壽光蔬菜等特色品牌產品。同時特色農產品可以結合涿州市三國文化、督亢秋成和邵村花田為代表的涿州八景文化、影視文化打造屬于當地的品牌,并且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開屬于自己的市場。

2.2 推動產學研一體化

強化市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發揮政府全面統籌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支持創建產業園區,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的高效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協同發展。

2.3 加大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

不僅要實現政府財政建立專項扶持資金,以獎勵、補助、貼現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技術改造升級。還要將資金投入到新興職業農業的教育中,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對于先進科學技術設備的應用,通過這些措施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4 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

我國的農業勞動力長期存在嚴重過剩和素質不高的特點。拓展創新人才培養主流模式,不遺余力推動各類人才聯合培養、定向培養等多種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與企業共同舉辦設立產業與教育研究院,加強各類型人才培養,建設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才實訓基地,構建適應整個市場和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服務體系,可以逐步提高人才素質。同時也要加大創新科研人才引進力度,以毗鄰北京市最大的優勢,建立具有增強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提供多樣化、針對性的獎勵激勵等形式,加大力度引進技能型人才、創業人才,持續性引進高端研究人才。

參考文獻:

[1] 伍丹華.基于SWOT的江蘇東臺市農業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35):4-5.

[2] 郭雪濤,梁欣.保定市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基層農技推廣,2019,7(11):50-52.

[3] 張延龍,王明哲,錢靜斐,等.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特點、問題及發展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21(8):135-144.

[4] 吳海萍,楊應文,申蕓萍.青海海東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2018(17):65.

[5] 東風.讓“京字號”現代農業高質量騰飛:北京市農業品牌建設觀察[J].農產品市場,2021(11):60-62.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1-08-04

基金項目:基于SWOT分析的涿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馬雨露(2001—),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業產業化。E-mail:ulu0513@163.com。

物流產業政策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借(《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之機,結合江蘇的實際,說明江蘇要發展物流產業,縣域物流的發展是關鍵,這是由縣城經濟的獨特性和重要地位決定的,作者結合在蘇南、蘇中一些縣域開展物流規劃和指導物流規劃實施的經驗,研究了縣域政府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的對策,為縣域政府推進物流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物流;縣域經濟;產業發展

一、物流產業振興規劃的意義

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至此,10大產業振興規劃“塵埃落定”,3月10日,國務院以國發(2009)8號文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正式列入10產業振興規劃之中。為什么物流業能夠躋身10大產業規劃,這是由物流業的地位所決定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流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以2008年的數據為例,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為89.9萬億元,每1個單位的GDP需要3個單位的物流量來支撐:我國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6物流業每增加6.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服務業增加1個百分點;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為18.1%,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左右。這個比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等于創造3 000億元的經濟價值;我國物流從業人員約2000萬,物流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以上數據表明。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物流業涉及廣泛的產業和行業?!段锪鳂I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為主線,提出了10項主要任務,9大重點工程,9條保障措施。重點是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支持物流企業發展,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加強行業基礎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環境。作者認為。江蘇要落實和實現《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展縣域物流是關鍵。

二、縣域經濟特點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為行政區劃的這一區域內的經濟,它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區域性、層次性、網絡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系統單元。具體地說??h域經濟是指以我國的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集鎮、行政村各層次的經濟元素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而顯示出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

我國縣級區域占全國面積的94%,截至2006年底,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2072個行政單位,人口總數超過9.62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的GDP約占全國GDP的60%。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行政縣級區劃2862個。由此可見,發展縣域經濟。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基礎作用。

談到縣域經濟概念時。還必須注意縣城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差別??h域經濟和區域經濟。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指一定范圍的地表空間中的經濟區域;而它們的區別在于:區域經濟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經濟的含義,它界限比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區的自然經濟區,經濟功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經濟發展的內在客觀聯系:而縣域經濟具有行政區域的含義,界限比較清楚,經濟功能的發揮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軸心,集鎮為紐帶。行政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性經濟網絡。它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第一是相對獨立性??h相對于省的派出機構——地區和市,或相對干基層政權的集鎮,都有比較大的獨立性。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和省制定的所有政策、規定及部門的工作要求,都以條文的形式下達到縣。要靠縣獨立地去貫徹落實,這就是所謂的“上邊千條線,到縣一根針”??h域具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因而具有自己的優勢。具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經濟壯大本縣域經濟實力的途徑。財政收支,除完成上級規定任務外??梢宰灾靼才派詈蜕a及社會事業建設??h域經濟是市場經濟為主。對市場供求及價格水平變動反應靈敏。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安排產供銷。離開了市場。經濟運行難以為繼。

第二是綜合性。由于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小系統或國民經濟大網絡中的小網絡,也具有類似國民經濟大系統、大網絡的綜合性特點。它既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建材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又包括計劃、財政、銀行、稅務、物價、工商管理等職能部門。它不僅有生產經營的企業和經濟部門,還有經濟社會管理機構。是個“小社會”,因而縣域經濟是經濟和社會功能比較齊全,綜合各產業各部門乃至社會單位于一身的國民經濟小系統、小網絡。

第三是自然的區域性。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經濟網絡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大網絡中的小網絡。即區域性網絡;二是經濟運行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的運行,即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大體上是在縣區域范圍內進行的;三是經濟優勢的區域性。即由于歷史、地理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不同??h域經濟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優勢,包括產業部門優勢和產品優勢等。它可以是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建筑、建材業。也可以是旅游服務業等。因此。對縣域經濟區域性應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即從經濟網絡、經濟運行、經濟優勢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四是層次性??h域經濟既然是區域性經濟網絡。那么這種經濟網絡必然帶有多層次性??h城經濟、集鎮經濟和行政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網絡中的三個層次。其中,行政村經濟層次是基礎層,即縣域經濟的基本單元或基礎環節;集鎮經濟層次是中間層,即介于縣城經濟和行政村經濟之間的層次;縣城經濟層次是中心層,一般而言,它是縣域經濟的中心環節。而且。每一層次經濟包括多種經濟形式,如縣城經濟、鄉鎮經濟均包括國有、集體和個體所有制形式,行政村經濟一般包括集體和個體所有制形式,即呈現多元性的特點。所以??h域經濟實質上是以縣城經濟為中心層、集鎮經濟為中間層、行政村經濟為基礎層的多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網絡。

第五是開放性??h域經濟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系統,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通過人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與外界廣泛交流??h域之間存在著差異與梯度。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不同的發展優勢,不同縣域問的優勢互補和經濟交流,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開放性是縣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封閉、自守必然會導致縣域經濟的衰落。沿海發達地區、江蘇蘇南地區縣域經濟的異軍突起,與它們的開放度高有必然的聯系,而內陸的老、少、邊、窮地區多數位于開放度較低,交通、信息閉塞,人員流動緩慢的山區和邊遠地區。

三、縣域物流現狀分析

1 缺乏物流規劃或布局存在地區分割、部門分割的現象。大部分的縣并沒有專門的物流規劃,物流規劃被分割

到其它規劃之中。如產業布局規劃、商業網點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等。也有個別縣盲目大量興建物流園區。造成物流資源的巨大浪費。

2 物流企業普遍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功能弱、管理水平低。比如蘇中某縣,有100多家物流企業?;旧隙际?輛~2輛車。3個人~4個人的經營戶。分散在縣城各處,業務規模小,服務能力弱,相互間競相壓價,惡性競爭。難以形成合力和優勢。

3 物流裝備和技術水平不高。車輛噸位普遍偏小。倉庫設施老化嚴重。機械化裝卸作業程度不高。導致貨物破損嚴重,物流服務不規范。服務效率低下。運營成本和交易成本高。

4 在物流運作過程中,信息化程度低。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收集與處理不及時。經常發生錯誤,難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5 物流人才匱乏??h級物流企業由于普遍規模小,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物流師以上的專業從業人員寥寥元幾,物流管理處在粗放管理階段。

四、縣域物流發展對策

1 切實做好縣域物流規劃。物流作為服務業和綜合性產業,需要有獨立的、系統的規劃。當然,該規劃要與縣域其它規劃相銜接和保持一致,同時該規劃要與該縣所在的市、省物流規劃保持一致和細化。規劃時要仔細調研和分析縣域物流需求,如產業分布特點和物流量,產業發展趨勢。第三要充分發揮縣域區位優勢,如高速公路的擁有最和交匯點數,鐵路的擁有量和交匯點數,鐵路編組站及其等級。擁有的水系和一級、二級航道數量等,這些交通樞紐非常適合作為物流園區或公鐵水物流配送中心。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規劃要具有可操作性。這也是規劃的難點。規劃不能是紙上談兵,越是基層的規劃。越要體現可操作性。物流規劃的結果。應能成為縣級政府招商引資的指南,這樣的規劃才有實際意義。才能真正發揮規劃的作用。使規劃落到實處。

2 縣域物流規劃的核心是構建縣域物流網絡,包括物流組團、物流節點布局和物流線路規劃。首先是對現有物流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那些可以保留,那些可以合并,那些需要調整,那些需要重建;其次是形成縣域物流網絡節點,這些節點要與縣域所在地區相適應。又要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確、分布合理的網絡節點體系。既要滿足現有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的發展,適度超前。一般而言,縣域城市最多可以有一個物流園區、若干個物流配送中心和若干個分撥點。物流園區選址應該在縣城開發區、工業園區附近,具有公路、水路、鐵路交匯之處,如果沒有鐵路,至少需要有公路和碼頭,有港口的縣域則要充分利用港口優勢。將物流園區建在港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為縣域產業服務。根據產業集聚來布點,尤其要考慮農副產品的集聚與配送。

3 規劃的實施是關鍵。物流規劃經過專家評審、縣規劃委員會通過之后,轉入規劃落實階段,需要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逐一實現。不少縣域政府規劃做完之后,放人檔案館完事,實際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規劃形同虛設。這就失去了規劃的意義。但更多的縣域政府是真正按照規劃的要求來落實,通過多次專門培訓,規劃內容講解。使招商引資部門和集鎮、行政村充分理解規劃。按照規劃要求來進行招商。按照規劃建設、運營物流節點,對大多數縣域政府和物流企業而言,都是新生事物,大家都缺乏經驗。一個好的做法是到做得好的同行那里去參觀學習、取經。更重要的是縣域政府要集中精力努力打造一個示范點,一方面為物流節點建設和運營摸索經驗:另一方面為全縣物流產業發展提供示范案例。

4 加快物流人才培養步伐。物流規劃的貫徹落實。需要一大批物流專業人才。而物流人才在我國是稀缺資源,在縣域更是如此。培養和引進物流人才。營造物流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是縣域發展物流產業的當務之急??h域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包括4類:(1)有物流企業從業經驗的。熟悉貨代、公鐵水聯運、物流中心管理等物流供應鏈管理的中、高級人才;(2)熟悉現代物流運作。同時又通曉相關產業如化纖紡織服裝、鋼材剪切加工、醫藥、石化、建材、電子、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之一相關業務的復合型第三方物流高級管理人才;(3)深悉現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理論知識,有一定物流系統規劃技術經驗的物流高級人才;(4)開展現代物流所需的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和從業資格的專門操作性、技能性人才,如:倉儲、運輸、配送、配載、貨代、流通加工等的管理和操作??h域物流人才培養的途徑是引進、自主培育和轉行??h域政府、企業可以花重金引進急需的、具有從業經驗的高端物流管理和運營人才,作為領軍人物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縣域政府、企業也要有意識地培育有一定基礎的在崗的物流從業人員去深造,以提升其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縣域政府、企業還可根據實際需要,引導一批有潛力、肯學習的干部通過集中培訓。轉向物流行業。從事物流工作??h域政府、企業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環境,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讓物流人才安心工作,充分發揮物流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 物流配套政策體系構建與落實。隨著《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貫徹執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將制定有關政策措施以促進物流產業發展??h域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政策的精神,制定更加細致、有吸引力的政策,推動當地物流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物流配套政策體系包括土地、稅收、財政補貼、行政服務收費、人才引進和激勵等??h域政府利用這些物流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意識,吸引人才、吸引企業從事物流產業,做大做強物流產業。政策出臺之后,關鍵是兌現、落實,培養標桿企業、樹立典型人物,在業界產生廣泛影響。

上一篇:中等職業教育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農業產業集群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