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

2023-09-23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堅守的基本道德準則。為了能夠提出對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感恩意識以及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具有重視和加強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關的對策與建議,分析了當前高校(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感恩教育的現狀,進行了本次的調查研究活動。

二、 研究背景(你所研究課題的理論或實際背景,國內外研究的現狀)“90后”這個階層普遍特立獨行,是家庭里的“寵兒”,從小被父母寵愛,有些甚至是在溺愛中長大的。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到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對父輩辛勤培養和教育的體憫之心

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積極、健康的,但有些共性問題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討。當前部分大學生與父母聯系的主要動機是要錢,僅少數學生記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養成了惟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這種與主流價值觀偏離的忘恩情緒,正成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這些問題確實反映出當今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這種令人憂慮的傾向。

2.中學時期過分追求升學率,道德教育缺失

盡管國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壓力,從小學到高中,老師和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看作第一要素,始終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碼。同時,近年來,農村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過于溺愛,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務工,很多中小學生都是留守子女,這都是十分嚴重的社會現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溝通和互補,逐漸導致德育養成的關鍵時期教育和引導缺失。部分中學教師也感覺教育的壓力太大,有時候部分家長也缺乏對教育工作者的體諒和溝通,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對大學生早期的德育的養成和培育。

3.社會責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

當前部分大學生由于后天教育和當代社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責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狀態,形成了他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回報才奉獻”等心態,造成了不少負面效應?,F在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國最需要的艱苦的地方、邊遠的山區和基層去,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之后,因主客觀原因,沒有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或者害怕進入激烈的就業市場而退出就業,消極待業,

埋怨父母。這些現象的產生與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缺乏息息相關。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簡稱,指對人的品德給予多方面培養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以人成長生活的意義及規范的內在建構和外在體現為根本旨要,通過多方面的涵養和培養活動,引導人的品德得以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活動。它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僅指道德教育;廣義的教育,除道德教育外,還包括涉及人成長生活的其他品德內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等。

智育,是指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動。

體育,是指向學生傳授身體運動及其保健知識,增強他們體質、發展他們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教育。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摘要:人工智能對構成現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體、交往、知識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與重構。具體而言,人工智能對“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哲學假定進行了“拆卸”,使得教育主體(人)“降格”成了客體,教育客體(物)“升格”成了主體。人工智能所建構的“人與非人的交往”因遭遇到“理解難題”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帶”,致使學生極有可能喪失自我,變得和機器一樣機械,其獨立性和自主性終將消磨殆盡。人工智能參與知識生產的邏輯是一種基于知識庫和邏輯規則(算法)的“計算與表征”系統,雖然這為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提供了支持,但依舊沒有擺脫“客觀主義”的窠臼,甚至還隱藏著潛在的教育危機。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思想;主體;知識;交往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日益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所關注,并大致發展出三種典型應用場景: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智能測評,教育治理智能化和現代化。我們已經看到,這些領域的應用正在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并且塑造了教育變革的引擎。雖然令人興奮,但這些影響對教育而言卻是外在的,尚不足以對現代教育的生態構成根本性威脅。而“教育思想”的沖突則更具內在性和根本性,因為當代人工智能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似乎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從而為重塑教育生態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具體而言,人工智能對構成現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主體、交往、知識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與重構。當前,“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燎原之勢。作為教育研究者,我們必須對這兩種不同的理解進行比較與評述,以便為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提供—個有效的知識平臺或理論基礎。

二、教育主體觀:歷史演變鉤沉與人工智能的挑戰

(一)教育主體觀的歷史演變與哲學基礎

1.主客體哲學與師生主客體關系

主體是與客體相對應的一對范疇。在傳統的哲學框架中,通常以“人的活動的發起和指向”作為區分主客體的標準和尺度。在此意義上,主體就是活動的發起者,即在活動中發揮能動作用的人,客體則是人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于是,我們獲得了主客體哲學框架內“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哲學假定:一是只有人才能成為主體;二是任何物對于人而言都是客體,即物永遠不可能成為主體;三是當一部分人成為特定的人的活動的對象時,這部分人便是該活動主體的客體。

“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如果說,教育活動的發起者是特定的人(這里狹義地指教師),那么該活動所指向的對象首當其沖就是學生了。按照前文“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哲學假定,不難得出“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的結論。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學生作為客體(對象)的身份或地位卻屢遭詬病。比如,“受教育者成為‘人’(表現人的自主性)會受到‘非人’的待遇(例如體罰);反之,受教育者成為‘非人’(喪失自主意識),才能受到‘人’的待遇(鼓勵、尊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教育理論界先后出現了“學生是唯一主體”“師生雙主體/互為主客體”等學說,但整體而言,依舊沒有擺脫“主客對立”的窠臼。

2.主體間哲學與師生主體間關系

作為對傳統哲學“主客對立”的超越,現代哲學提出了“主體間性”的范疇,試圖規范一個主體如何與作為主體運作的另一個主體發生作用。從方法論上來看,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所開創的傳統哲學,首先需要確立一個“自我”(心靈和意識),然后從這個“自我”出發去看、去構造世界。這樣一來,除了“我”之外的“其他人”就不過是客體(對象)而已。事實上,“其他人”和“我”是平等的,也是一個看世界、構造世界的“主體”。于是,哲學家提出了“主體間性”這一概念,用以表明“其他人”和“我”處于同樣的“主體”地位。

實際上,主體間哲學向我們昭示了“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全新假定,即人與人的關系永遠是“主體間”關系,而非“主客”關系。具體到教育活動中,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人,那么他們之間的“主客”關系便壽終正寢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主體間”關系。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師生之間都沒有客體,師生成為完全平等的主體,他們通過雙向互動、平等交往而塑造相互間的關系,從而走向共識、理解、融合與更有意義的前景。

(二)教育主體客體化與教育客體主體化:人工智能的挑戰

人工智能對“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哲學假定進行了“拆卸”,使教育主體觀即將遭受或正在遭受著挑戰。這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教育主體(人)“降格”成了客體,二是把教育客體(物)“升格”成了主體。

1.教育主體客體化

正如前文所昭示的那樣,通過主客體哲學向主體間哲學的轉變,教育完成了其莊嚴的價值承諾:師生是平等的主體,而非客體。然而,人工智能通過自身的一套機制正在試圖“繞過”教育的這個價值承諾,進而“恢復”學生在主客體哲學框架中的客體身份。近幾年來,在教育領域中雖然出現了諸多人工智能的應用創新,但主流媒體和學術界最突出的公共討論當屬“學生面部識別系統與專注度分析系統”,其典型的應用場景包括:事件或活動的出勤簽到、學生學習行為分析、課堂專注度偏離分析、課堂互動和教學行為分析等。這些系統之所以能夠運行乃至發揮作用的邏輯,一言以蔽之,皆是借助硬件設備(如攝像頭、電子手環、智能校服、智能頭環等)“監控”并“分析”學生的身體數據或私人空間(如面部表情、舉手次數、眼球焦點、腦電波、心率數據、運動軌跡等)。

早在18世紀,為了描述“一種完美的權力技術”,英國功利主義代表人物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了“圓形監獄”理論。由于圓形監獄的特殊設計(由一個中央瞭望塔和四周環形的囚室組成),少量獄警甚至不需要獄警便可監控所有的囚徒。獄警處于瞭望塔上很難被看到,相反囚徒則處于公開的位置,而且他們從心理上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處于被監控狀態,因此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實現了所謂的“自我監禁”。而“學生面部識別系統與專注度分析系統”所涉及的隱私泄露、電子監控等問題,與“圓形監獄”的核心要義如出一轍,甚至比“圓形監獄”更加隱蔽。因為,這些人工智能系統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心理防線,而且吸引教育機構、研發企業參與監控網絡的構建,它帶來的不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規訓”,而是把學生“降格”為一個節點、一個類似于“物”的對象、一個需要隨時對其加以“監控”和“分析”的客體。

2.教育客體主體化

關于“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哲學假定,主客體哲學和主體間哲學達成了一個默契,即“物永遠是客體,不可能是主體”。而人工智能對這個默契產生了影響,甚至催生出了自己所需要的主體。具體到教育領域,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技術人造物”,是人類所利用的一個教育工具,它總是被動的,無法自主地行動。然而,人工智能卻又被注入所謂了的“智慧”“思想”,甚至“情感”(比如能夠為學生規劃學習路徑、推薦個性化學習內容),似乎有了“主觀能動性”,這使得作為客體的“技術人造物”“升格”成了“教育主體”。

“人類是主體”是哲學界的共識,但人類因何而成為主體?馬克思認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也就是說,人類通過社會實踐生成自己的本質,從而獲得主體地位。然而,人工智能卻不具備這種自我實踐的能力,它本質上依然是屬人的,尚不足以成為“教育主體”。那么,它為何能夠為學生規劃學習路徑、智能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從而表現出一定的“能動性”呢?這是因為,人工智能的這些“智能行為”完全“依賴”于學生在線學習時留下的“數字足跡”,包括學習過程的行為數據、學習結果的評價數據,以及通過在線學習形成的社會網絡數據等。人工智能通過一套算法對學生的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構建通用參考模型(一般包括學員模型、領域知識模型、知識推薦模型和測試模塊模型等)來模擬人類解決教育中的某些問題??梢钥闯?,這些數據全部來自于學生的實踐(學習)活動,而非人工智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認知”。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主體,而是人類‘賦予’它的主體地位”。

三、教育交往觀:變革歷程述要與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一)教育交往:從“獨白”到“對話”

與教育的主體觀相聯系的是其交往觀?,F代教育基于不同的主體觀,將師生關系分為主客體關系和主體間關系,與此相對應,現代教育的交往也有兩種主導范型,即“獨白”式交往與“對話”式交往。

1.“獨白”式教育交往

主客體哲學采取“主體一客體”的分析框架,強調“我”對“它者”的認識和占有,是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一它”關系。這種分析框架成就了師生主客體關系,繪制了“獨自”式教育交往的圖景?!敖逃煌砸欢ǖ慕逃繕藶橹赶?,受一定的教育目標的規范”,“獨白”式教育交往的至高鵠的就是“占有”更多的知識。在“占有”知識的規范下,交往的內容僅限于“標準”知識的交流,而非啟發學生思考的“原料”,師生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往往處于孤獨的關閉狀態;交往的方式是教師“點對面”地通過控制和訓練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教師的眼中往往沒有具體的學生,而是與一個“朦朧的整體”在交往,堪稱是一種幾乎沒有情感成分的“露水式”交往;交往的結果使得師生雙方成為“單純的知識承載體”,失去了彼此之間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會合”和“相遇”,最終壓抑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2.“對話”式教育交往

主體間性哲學把分析框架構筑于“主體一主體”的關系之上,主張“我”之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是與“我”一樣的另一個主體,而非外在的對象性存在,強調“我”與“對象主體”之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關系。受主體間性哲學的啟發,教育交往由“獨白”走向了“對話”。就教育目標而言,“對話”式教育交往追求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精神溝通,即“通過理解而實現精神世界的共享”;在交往內容方面,“對話”式教育交往注重的是“知識結構或稱符號世界的不斷重構和更新”,而非“標準”知識的復制或再現;在交往方式方面,“對話”式教育交往推崇“我-你”關系基礎之上的平等對話、互相理解和真誠合作;交往的結果也與“獨白”式教育交往有著天壤之別,即“不是去復述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學生富有創造性思想的生成”。

(二)教育中“人與非人的交往”:人工智能的新思路

盡管“獨白”式教育交往和“對話”式教育交往有著諸多不同,但兩者固守的都是“人與人的交往”。人工智能有自己的交往范式,它所認同、建構的交往不再囿于“人與人的交往”,而是開啟了“人與非人的交往”的新嘗試。具體到教育領域,最為典型的是學生和教育機器人之間的交往。盡管教育機器人的倡導者和質疑者之間存在著爭論,但目前主流媒體的流行言論制造了炒作的泡沫和擁抱教育機器人的愿望。在樂觀中保有一份謹慎,對教育中“人與非人的交往”進行冷思考,揭示其中埋藏的隱患,或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項時代課題。

1.教育機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難題”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帶”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駁倒“強人工智能論題”(即被“合適程序”控制的機器不僅有自己的認知狀態,而且可以像人一樣進行理解活動),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設計了“中文屋”的思想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間屋內只有鉛筆、稿紙和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只會說英語的塞爾被關在其中。寫有中文的卡片從門縫塞進屋內,塞爾根據屋內的那本書來翻譯卡片上的文字并用中文回復,以此誘騙屋外的人相信他也會說流利的中文。塞爾由此指出:既然任何一臺處理語言的計算機在結構與處理流程上都是與“中文屋”類似的,那么,任何一臺計算機也都不可能真懂人類語言。換句話說,機器雖然能夠處理信息,但無法真正理解信息。奧古斯丁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認為,“真正的理解依賴于洞見、‘光照’,不可能通過純粹操作性的、計算性的方式達到”。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認為,教育機器人因遭遇到“理解難題”而行走在教育交往的“模糊地帶”。一方面,“對話”式教育交往是“從對話者各自的前理解結構出發而達成的一種視界融合”,即實現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確定。這其中“理解”是關鍵的一環,換句話說,“理解”既是“對話”式教育交往的條件,也是“對話”式教育交往的歸宿。教育機器人因不具備“理解”的能力,使得這種教育交往幾近成為“海市蜃樓”。另一方面,我們把目光轉向教育機器人之所以受到熱捧的原因。概而言之,它具備了語言理解(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語音交互的能力,能講故事、唱歌、播放視頻,能提供個性化知識講解,且講解過程不厭其煩、不會出錯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學生和教育機器人的交往,究竟是在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還是在利用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已經過時的“獨白”式教育?

2.對機器人的依賴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性和自主性

黑格爾曾以著名的“主奴關系”理論來說明“精神活動”的運動發展規律。按照他的描述,在“自我意識”階段存在著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識的形態,“其一是獨立的意識,它的本質是自為存在,另一為依賴的意識,它的本質是為對方而生活或為對方而存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隸”。通常來說,奴隸要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來“伺候”主人,任由主人擺布。然而,由于主人缺乏這種“一技之長”,他在某種意義上又必須依賴奴隸來實現自己的意志,奴隸是實際的行動者。長此以往,主人得到的并不是“獨立的意識”而是“依賴的意識”。也就是說,本來作為獨立的自我意識存在的主人,現在反而要依附于奴隸而存在。

事實上,黑格爾所說的“主奴關系”已經映射到了“學生和教育機器人”的關系之中。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教育機器人一直在源源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各項數據,“識別”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知識點盲區,從而精準地刻畫出千人千面的“個人畫像”。在此基礎上,教育機器人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還能為學生提供最優化的學業方案和職業發展規劃。長此以往,學生難免會形成“依賴的意識”,心甘情愿地讓教育機器人代為“選擇”或“規定”自己的未來,成為“取悅機器的寄生者”。換句話說,學生“理想”的實現要依靠教育機器人,并且實現在“奴隸意識”(學生對機器人的肯定或承認)之中。在此過程中,學生極有可能喪失自我,變得和機器一樣機械,其獨立性和自主性最終會消磨殆盡。

四、知識觀:“主觀主義-客觀主義”的分野與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一)知識觀的歷史演變:從客觀主義到主觀主義

所謂知識觀,簡單地說就是對知識的理解和看法。它要回答的基本問題大致包括:知識的起源、獲得知識的方法、知識的客觀性以及知識的真偽標準。由于立場、視角的不同,歷史上形成了不少觀點紛呈甚至截然相反的知識觀。其中,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分野格外引人注目。

1.客觀主義知識觀

對于知識的起源與本質,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兩種思維方式:一是由笛卡爾、萊布尼茨發軔的“唯理論”路線,它主張依靠人腦中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進行嚴密的演繹推理,就可以獲得一套與“外部世界”一致的知識。另一種是伯克利、休謨發軔的“經驗論”路線,它宣稱人的感覺經驗是認識的條件和基礎,感覺經驗既是知識的來源,又是檢驗知識的標準。整體而言,這兩種知識觀都強調認知的客體(即知識內容),認為知識是客觀的、普遍的、真實的、確定的。因此,這兩種主張是純然客觀主義的論點。

在客觀主義知識觀的支配下,教學變成了一種赤裸裸的“傳遞-接受”式的灌輸知識的活動,師生關系的基本性質就是知識的傳遞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著眼于“傳遞一接受”的效率,教學評價歸結于學生對知識的“占有”。其積極的一面在于,有效提高了知識傳播的效率并促進了教育的普及。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客觀主義知識觀壓抑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把學生訓練成了沒有靈魂的考試機器。其結果是,“孔子杏壇的師生質疑問難、蘇格拉底的問道中途、亞里士多德的學林漫步,這些教育的本真形式只能成為現代教育的幻想”。

2.主觀主義知識觀

康德用獨特的“綜合路線”調和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兩條路線之間的沖突。他認為,對于知識的可能性而言,“唯理論”與“經驗論”缺一不可。一方面,感覺經驗是人類知識的基礎,知識是感覺經驗的產物。另一方面,認識主體必須具有一套先天的“認識形式”或“先驗范疇”。因為,后天的感覺經驗必然經過先天的“認識形式”或“先驗范疇”的加工和組織,才能成為普遍性的知識。由于承認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康德的“綜合路線”被認為是認識論歷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它扭轉了“認識順從對象”的慣性思維,認為“在知識的結構以及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都不能缺少主體的能動性”。

康德之后,人們對知識的確定性和客觀性產生了懷疑,改變了原有的提問方式和思維模式,嘗試從認知的主體(人)出發來理解知識,進而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主觀主義知識觀。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皮亞杰把兒童描述為一個“孤獨的探尋者”,認為同化、順應和平衡等一些生物過程至關重要;維果茨基則強調父母、教師、同伴及文化環境的作用,并將這些因素很好地歸納到“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之中;卡茨和斯騰伯格認為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中起著頗為關鍵的作用;哈貝馬斯提出“情境理性”知識觀,主張知識的意義是在學習者與學習情境的互動、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的。

(二)計算與表征:人工智能的重塑之路

關于知識的來源與構成,人工智能繪制了不同的圖景。簡而言之,人工智能參與知識生產的邏輯是一種基于知識庫和邏輯規則(算法)的“計算與表征”系統,包括知識的搜集、處理、生成、匹配和推薦。雖然這種知識生產的邏輯為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提供了支持,但依舊沒有擺脫“客觀主義”的窠臼,甚至還隱藏著潛在的教育危機。

1.計算與表征:人工智能參與知識生產的邏輯

作為人工智能基礎的“計算與表征”思想,可以在柏拉圖那里找到根源。據說,當年蘇格拉底在雅典四處尋找專家(如匠人、詩人、政治家等),以期測試和繪制他們技能背后的規則。然而這些人卻無法闡明其成為專家的行事規則,只能告訴蘇格拉底一些專家行為的案例。后來,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對造成上述困難的原因進行了解釋。他說,專家們或許已經忘記了這些規則,而哲學家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專家回憶他們所遵循的規則。于是,柏拉圖“把全部推理都歸約成明晰的規則,把世界規約為不須解釋地運用這些規則的原子事實”,進而影響了其后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

計算機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最主要的特點是“可以按明晰的規則進行計算”,一般不需要人直接干預。因此,在兩千多年的傳統中,計算機被理解為“邏輯智能的范式”。對此,德雷福斯的見解深刻而獨到。他認為:“人工智能恰好是柏拉圖哲學傳統和計算機技術相互加強的產物”。有鑒于此,在人工智能那里,知識的來源與構成可以用“計算與表征”加以解釋。具體來說,人工智能依靠知識庫和邏輯規則(算法)而參與知識生產。目前來看,構建知識庫的主流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上而下的符號主義進路,即在機器內部用符號表達式建模世界,形成顯性的命題表征;二是自下而上的聯結主義進路,即通過訓練人工神經網絡來賦予機器學習能力,讓機器自動獲取知識,擴充自己的知識庫。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必須有一套邏輯規則(算法),然后根據邏輯規則(算法)對知識庫中已有的知識進行重組(包括搜集、處理、生成、匹配和推薦),進而規劃機器的行動(即回答問題或解決問題)。

2.對“計算與表征”知識觀的審視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計算與表征”的知識生產邏輯,使得基于“學生畫像”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成為可能,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因材施教的潤澤。同時,這種知識生產的邏輯也存在著一定的限度與困境。

(1)知識庫的“客觀主義”陷阱

符號主義區分了顯性/隱形兩種表征形式,即符號只能解決顯性表征,對隱性表征卻無能為力。也就是說,只有顯性知識才能被編碼成為表征,而隱性知識將不能被編碼,從而不能成為表征。這意味著,基于符號主義進路所構建的知識庫,其中存儲的知識只能是顯性知識。按照英國哲學家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符號系統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具有客觀性、靜態性、情境獨立性等特征??梢园l現,這種知識庫的構建自覺不自覺地重蹈了“客觀主義”的覆轍。

聯結主義進路深受認知科學和神經心理學的啟示,試圖通過人工神經網絡模型來模擬人類的大腦,進而成為處理隱性知識或打破顯性/隱性區分的希望。然而,聯結主義實現這一目標依舊遙遠。首先,人工神經網絡增加和擴展知識庫,需要預先的海量訓練才能完成,一旦真實情境中的變化超越歷史訓練的數據集,它就難以做到隨機應變,從而落入“情境獨立性”的窠臼。其次,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模型通過對數據的曲線擬合,發現的多是特定領域的相關性知識,而難以獲取因果性知識。因此,該模型也就無法進行遷移和類比學習,也無法進行常識性推理??偠灾?,聯結主義無法打破知識的顯性/隱性區分,離現代教育所推崇的主觀主義知識觀尚存在一定距離。

(2)邏輯規則(算法)與教育危機

人工智能進行知識的搜集、處理、生成、匹配和推薦的過程中,邏輯規則(算法)所帶來的教育危機不容小覷。首先,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通常是很復雜的,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想象、直覺、靈感、信仰、意志、習慣等)是至關重要的。而邏輯規則(算法)卻無力表征這些非理性因素,“計算模型對教育對象和教育過程的量化和簡化使教育失去了豐富的內涵和諸多有價值的成分”。其結果是,“個人畫像”的構建主要基于學生的知識狀態和能力水平,而基于“個人畫像”的知識匹配本質上是讓學生掌握更多顯性知識或提高其考試分數。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邏輯規則(算法)是在顛覆應試教育,還是在強化更加“精準嚴密”的應試教育?其次,知識推薦固然能夠提高知識獲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繭房”的弊端。具體來說,學生根據算法推薦所獲取的高度同質化的知識,就像蠶吐出來的絲一樣,密密麻麻地編織成像蠶繭一般的“繭房”,從而將其自身桎梏于其中。其結果是,“信息繭房”隔斷了學生接觸多樣化知識、異質性思想的機會,進而侵蝕學生的思考能力,拘囿學生的知識視野,久而久之學生被困在狹窄的認知結構中成為“井底之蛙”。

五、結語

毋庸置疑,在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個性化教育向更高層次復歸,這為教育開辟了有意義的前景。但是,人工智能專注于從學生行為數據那里獲得所謂的“事實”并設計可數學化、可邏輯表達的“規則”,而把“教育應該是什么樣”這個問題給排斥了,從而忽視和遮蔽了人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具有極強的情境性,特別是涉及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個體,每一個“事實”的背后都存在著極其復雜的原因。有鑒于此,因果關系的尋求與應用似乎更應處于教育研究的核心位置。目前來說,人工智能執著于相關關系的尋求,對于因果關系的處理則是蒼白無力的。為此,我們應當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從技術架構實現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早在1954年法國技術哲學家埃呂爾就以“適用技術”(Appropriate Technology)這一概念,強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應該增加個人對自由和人權的關心。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首先應當恪守教育的根基與原理,將學生的發展、價值和隱私保護鑲嵌在人工智能的算法之中。人工智能的無限濫用會成為“限定”甚至“強求”學生的工具,因此還應當合理控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范圍,并始終保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破除教育中人工智能價值至上的觀念。教師應當始終把人工智能當成手中的“工具”而非全能的上帝,進而建構一種“人機協同”“AI教師與真人教師聯袂執教”的發展路向,即人工智能的價值在于發現教育中的相關關系,教師則致力于處理教育中的因果關系,兩者優勢互補,共同開啟教育發展的新圖景。三是,建立符合教育目的的人本層面的人工智能價值評價規范。教育主管部門要在符合教育目的的價值觀指導下,從人本層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價值評價,構建起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人工智能對學生認知領域、思維領域和精神領域的作用和影響。

作者簡介:

張剛要: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礎理論、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zhanggy@njupt.edu.cn)。

梁青青: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1091512229@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2月3日

責任編輯:趙云建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方面所期望達到的結果。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們根據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質量的一種期望和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依據和動力。

教育目的,就是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存在著的教育活動所要取得的結果,它指教育要達到的標準和要求,說明辦教育為的是什么,所要培養的人要達到什么樣的規格。教育目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通過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諸方面發生怎樣的變化,或達到怎樣得預期結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動之中。狹義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目的。

二、 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單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個目的的體系。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梢园凑辗秶鷮ο髸r限地位等等反面去分類。我們著重探討它的根本目的和具體目的 。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這一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聯系的兩方面。第一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第二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兩個方面,內在的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長遠的目的,它要經過人們長期的努力奮斗才能達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一長遠的目標一般須經過多層次分解,成為一個一個具體目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活動。通過一個一個具體目的的實現,才能一步一步想長遠目標邁進??梢?,具體目的是根本目的的具體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體目的是多元的。具體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層次性相適應。 其次是與黨在不同領域不同部門的具體目標相適應。

教育目的也是多方面的,而現代教育目的可以由高到低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國家的人才培養規格目的。 第二層次為學校培養目標。 第三層次為課程目標。

各層次教育目的是總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以上層次是由整體到局部,由抽象到具體,構成了教育目的的等級性。層次中最高的教育目的是一般的、共性的,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它確定著整個教育的方向,并規定制約其他低層次的目標,是一切低層次教育目標的基礎。同時,高層次的教育目的的實現往往意味著達到了許多具體化的教育目標。而低層次的教育目標是落實最高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是在變化中為最高目的服務的,它是特殊的具體的。各個層次有機結合,共同實現著教育目的系統的總目的。

三、 主要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無論是根本目標還是具體目標,都不是人們主觀隨意確定的,而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反映。其目的的確定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一個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各個因素的作用是不平衡的,這要求我們抓住主要因素,恰當的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兩點: 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是教育對象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及思想實際。

教育目的的確立依據: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目的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它并不會超出社會和歷史的范疇,人們在規定教育目的時必須以客觀存在及其發展規律為前提。一般說來,教育目的的確立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客觀因素: 一是生產力的影響。 二是生產關系的影響 三是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制約 主觀因素:

一是受教育者身心特點。 二是受教者的自身發展需要。

四、 功能

思想教育目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為思想政治教育圖活動指明了方向。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為開展思想政治活動提供了動力。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效提供了依據。

現代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對實際教育活動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多種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激勵功能。 第二, 指導功能。 第三, 評價功能。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1 通識教育與人的發展

“教”在我國甲骨文中類似有人在旁邊手執教鞭演卜, 而下面是小孩子學習的形象;“育”的甲骨文則形似婦女養育孩子的形狀, 而在我國最早將“教育”并稱的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養子使作善也。”從中看出教育是發生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社會活動, 也就是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就涉及到了教育目的的問題。

所謂教育目的, 即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設想或規定, 那么教育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目的?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蘇格拉底用“助產術”教人“學會做人”;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教育可以發展人的理性, 使天性和習慣受到理性的領導, 人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夸美紐斯認為教育可以使人認識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務, 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各種能力、德行和信仰;杜威則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馬克思曾經很詳細地論述過人的全面發展。這些說法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特點, 也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實際上,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 不僅應該體現社會的要求, 更應促進人的身心發展。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實際上, 教育在把發展建立在個人和各社區認真負責參與的基礎上的同時, 應使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以便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王道俊、王漢瀾兩位教授認為:教育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 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 成為社會所要求的人。而通識教育恰恰可以滿足教育培養“全人”這樣的要求。

2 通識教育內涵

通識教育通常也被譯成“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 也有人稱之為“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我國李曼麗教授從不同的角度對通識教育進行解釋: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學生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教育, 它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 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我們可以把通識教育理解為高等學校中學生的“多基”知識, 多領域的“通”可以讓一個人成為有“識見”的“全人”。

2.1 通識教育是非專業性的教育

通識不同于專業, 專業局限了領域, 也局限了受教育者的思維。通識教育在教育內容上關注知識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這樣的知識旨在讓學生終生受益。

2.2 通識教育是不忽略人文素養的教育

通識教育注重教育的內在價值, 注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美感教育和獨立人格教育的培養, 體現人文關懷, 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教育目的上不忽視文化功能。

2.3 通識教育是注重思維方式的教育

通識教育雖然關注知識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但這不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通識教育注重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 涉及不同領域則更有利于學生打破學科界限, 掌握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 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和素質。

2.4 通識教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梢? 通識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使得學生把握個人和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 引導個體的潛能向為社會謀福利的方向發展。服務社會并不與個人發展相矛盾, 通識教育下的學生可以尋求最有價值的人生途徑, 通識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心能和德性相結合、協調發展。

2.5 通識教育的內容

主要指人文常識、科學常識、社會常識所涵蓋的知識及素養其中, 人文常識的宗旨是使學生獲得關于人文科學方面的常識, 如哲學常識、文學欣賞常識、藝術欣賞常識、宗教常識等;科學常識的基本宗旨是使學生獲得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常識, 如數學常識、物理常識、化學常識、天文常識、地理常識、生物學常識等;社會常識的基本宗旨是使學生獲得關于社會科學方面的常識, 如歷史學常識、社會學常識、語言學常識、管理學常識、經濟學常識等。

2.6 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 要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到底學什么的問題。目前的大部分高校采取以通專結合教育觀指導課程改革, 推動通識和專業內容相互滲透,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形成通識與專業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三個模塊。

3 通識教育中實現高校教育目的

3.1 通識教育有助于實現高校學生的“全人”發展

現行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專業教育, 專業性強的教育注重技能和技巧的培訓, 是對某個領域特殊需要的培訓, 這樣的教育活動本身有著很強的功利色彩, 這樣的教育也許能滿足一些行業的市場需求, 但它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中的受教育者理應涉及不同學科領域, 拓寬知識面, 學習不同學科的內容和思維方法, 全面培養科學精神提高人文素養。在傳統專業教育的基礎上, 通識教育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再開設大量的素質修養課程, 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 致力于校園文化的建設, 這樣就會避免將學生培養成工具式的“半人”, 從而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

3.2 通識教育有助于高校實現教育功能

教育啟迪良知, 教化民眾, 推進文明, 高等教育尤其如此。高等教育基本走在高科技的前列, 具有永恒性和前瞻性。高校的定位和教育理念包括了對人和社會本質需求的激發、引導和追求。高校有它的使命, 不應該只是如同當下成為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預演場地, 更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跳板。理性, 不僅是教學的條件或工具, 也應是教學活動所應追求的目標之一, 高校的教育尤其如此。理性對于人生和社會都非常重要, 這種非天生的理性需要不斷的訓練和發展。培養理性人可以看做高校的教育功能, 而通識教育關注人的心性和德性的理念就有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實現。

3.3 通識教育有助于社會和諧發展

“高科技犯罪”和“知識分子罪犯”已經不再是這個社會的新型名詞。這些因素作為一種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出現了, 早在1972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序言中就對世界因技術發展而非人化表示擔心, 原因何在?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傳統的專業教育加之功利主義的盛行, 人人把注意力放到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 反映在教育則是只關注著經濟利益而丟失了做人應該有的最基本的東西。

《學會生存》報告提出的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 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 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 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同時也提出了“四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通識教育其中學會共同生活尤其重要, “地球村”村民共同生活, 這個社會才能和諧, 才能發展。通識教育研究為社會培養什么人, 尋求為人之本, 也尋找著社會命運的根本。高校的通識教育對自身與社會關系有了理性的認識, 便可以在教育模式的設置過程中對受教育者加以良好的引導, 也必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摘要:本文對通識教育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 在認識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內容、一種教育模式的基礎上, 提出高等學校有必要實施通識教育, 最終實現其教育目的, 實現學生的“全人”發展, 實現高校教育功能, 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目的,通識教育,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 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 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

[4] 李曼麗.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999.

[5] 龐海芍.通識教育的三個層面[J].復旦教育論壇, 2007.

[6] 周曉輝, 陳舒懷, 駱少明.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 2007.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6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活動的有關方面所要達到的一種未來狀態。

一、 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義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思想政治活動指明方向。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動力。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提供依據。

二、 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依據

(1) 社會發展的需要 (2) 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

(3) 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實際。

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個體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所組成的。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目標是多元的,是一個近期的目標,,也是在與黨在不同領域、不同部門的具體目標相適應的。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

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本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為什么要培育“四有”新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呢? (1) 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2) 培育“四有”新人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 (3) 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 (4)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國社會主義現在化建設的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主要任務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積極性,是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去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化解矛盾、協調關系、理順情緒。 (2) 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3) 明確利益,增強責任感。

三、 完成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

(1)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廣大干部和群眾 (2) 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現代化意識

<1>首先要樹立創新意識。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迎接知識經濟 代的需要。

<2>要增強法律紀律意識。這是現在社會中公民應該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意識。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第一節 世界觀教育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和根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主要包括辯 證唯物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一、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簡言之就是: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物質和存在的反映,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基本規律,矛盾對立面即統一由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二、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其基本觀點是反應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

進行馬克思認識論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用好解放思想這個法寶,自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使主觀與客觀保持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就是社會歷史觀上的辯證唯物主義。它的基本觀點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自然歷史的過程,社會歷史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是生產力預審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和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在階級對抗消滅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則表現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具體體制的不完善的矛盾,因此,改革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具有相對獨立性,病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人名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

第二節 人生觀教育

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目和意義的總的看法和根本態度。

生觀對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生發展道路和方向的指針,決定著人生道路的選擇,是指指導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巨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它是人們思想道德品質修養的思想基礎,決定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傾向,制約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一、 人生理想教育

二、 人生目的教育

以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為人生目的,是無產階級即共產主義人生觀的重要特征,是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核心,也是共產主義人生觀與剝削階級人生觀的根本區別。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要內涵主要概括為站在人民立場上立身處世、以人民的利益為言行的宗旨和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三大內容。

三、 人生價值教育

人生價值問題是人生觀的核心問題。

進行人生觀教育,最關鍵的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真確的人生價值觀,努力為社會盡責,對社會做出貢獻。 人生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方面的內容:

(1) 人生價值目標教育。人生價值目標是人生的社會目標、道德目標、職業目標、成就目標和生活目標的統一體。

(2) 人生價值評價教育。人生價值評價對人生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1)他對人或自己的人生意義具有辨證肯定或者福鼎的裁判作用,褒善貶惡。(2)它具有深刻的人生觀教育作用,啟發人們懂得什么樣的人生是有異議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3)他對人們的行為具有調節作用,促使人們自覺的揚善棄惡。

(3) 人生社會責任教育。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就是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進行人生社會責任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強化自己的社會責任敢和歷史使命感,熱切關注祖國的命運,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之中,對社會和人民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四、 人生態度教育

進行人生態度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選擇于人民群眾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正確的人生道路,把真確的人生觀念轉化為積極的人生態度觀。 第三節 政治觀教育

政治觀是指人們對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關系和政治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一、 基本國情教育

基本國情是指一個國家相對穩定的總體的客觀實際情況。

進行基本國情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引導人們認識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想問題、辦事情都必須從這個國情、最大的“實際”出發,既要看到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又要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不發達的階段,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初級階段。從而引導人們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二、 黨的基本路線教育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是政治觀教育的核心內容。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 要深入進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教育。 (2) 要深入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 (3) 要深入進行堅持改革開放的教育。

(4) 要深入進行“兩個基本點“的辨證教育。

三、 形勢政策教育

形勢是一定社會發展的狀況和態勢;政策是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制定的行為準則。

進行形勢政策教育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堅持針對性原則。

四、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長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民在深刻理解祖國所代表的各種價值對人類進步所具有的意義的基礎上產生的強烈而執著的愛國之情和神圣信念。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廣大人民充分認識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致性, 明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要在“一國兩制“方針下爭取早日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一,把愛國主義的情感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報國之志和效國之行,為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人們真確認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的關系,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對崇洋媚外,又要盲目排外。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同進行國際教育結合起來。 第四節 道德觀教育。

道德是以善惡來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實現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我國的道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階段共產主義因素在社會道德方面的體現,其核心是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獻身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在社會主義階段的具體體現,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憲法規定的“五愛“為基本要求。

一、 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調節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與個之間利益關系的根本準則。

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處理好一下幾個關系:

(1) 要準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2) 要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3) 要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 (4) 要正確處理集體主義和個性發展的關系。 進行集體主義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嚴格把追求個人正當的個人利益同個人主義區分開來,不要把正當的個人利益與自私自利混為一談;二是在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上,要批判:主觀為己,客觀為他人“的錯誤觀點。

二、 職業道德教育

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在思想和行為上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及其心理意識、行為活動的總和。

職業道德的特點:自覺性、創造性、目的性。 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首先,要教育和引導人們敬業愛崗、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努力提高人們服務的過硬本領,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其次,要教育和引導人們主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勤奮工作,廉潔奉公,、遵紀守法,辦事公道,團結合作,木謀私利,為祖國、為人民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再次,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職業平等意識,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各行各業,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存在分工不同。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政治上和人格桑都是平等的,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只要作出了成績,都應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肯定。

三、 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指一個社會的全體公民為了維護公共秩序、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必須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及其相應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開展社會公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提倡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尊老敬賢;要求人們共同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勇于同一切不良的行為作斗爭,攜老扶優,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救死扶傷;倡導新人新事新風尚,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積極、文明的社會風氣。

加強社會公德教育,首要的任務在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的踐行社會公德。其次,要造成一個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 家庭美德教育

進行家庭美德教育,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要提倡婚姻自由。這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的根本保證,也是共產主義道德在婚姻家庭中的基本要求。

(2) 要平等相待,互敬互諒。這是社會主義婚姻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處理好夫妻關系、保證夫妻關系得以健康發展的前提。

(3) 要教育人們孝敬父母,承擔培育子女的義務。尊敬父母,贍養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家庭道德的重要內容。

(4) 要提倡晚婚晚育,實現計劃生育。 (5) 要不斷改善鄰里關系。

第五節 法制觀教育

法制觀是人們對于一定社會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一、 社會主義民主教育

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要幫助人們人情社會主義民主以資產階級民主的根本區別。 (2) 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民主與集中的關系。 (3) 要幫助人們認識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二、 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直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由此建立起來的法律秩序的總稱。

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們“知法、守法、護法”。知法是守法的前提,法制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守法”上來。

三、 社會主義紀律教育

紀律是指一定社會組織為實現組織目標要求其成員所必需遵循的一種行為規范。進行社會主義紀律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幫助人們理解紀律與自由的關系,教育人們自覺遵守各項紀律,用各項紀律來約束自己。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和關系必須遵循的法則或者標準。

一、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確立的依據

(1)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體現 (2)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認識的產物、 (3)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

二、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意義

(1)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可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質。 (2)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 (3)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4)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則

一、 方向原則

方向原則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根本原則。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則,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明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要與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與宗旨保持一致。

堅持方向原則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本色,以區別于其他任何階級和任何社會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有統一的方向要求才能有統一的思想和行動,明確了方向可以堅定信心和激勵斗志,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益。

再次,有了堅定的政治方向,就會煥發巨大的精神動力。 貫徹方向原則要力求做到一下:

第一, 要統一對堅定方向原則必要性的認識。 第二, 貫徹黨項性原則要講求科學性。 第三, 觀者方向原則要堅持“一貫性”,即契而不舍、一貫到底。

二、 求是原則

求是原則,也就是實事求是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黨的思想路線的中心內容,又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一切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何堅持求實原則呢? 首先,要有求實精神。 其次,要講求方法。 最后,還要勇于創新。

三、 民主原則

民主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下,正確的發揮民主精神、民主作風和堅持民主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民主原則,有較強的客觀必然性和現實意義: 其

一、堅持民主原則是由黨的性質與宗旨決定的。

其二,堅持民主原則,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所決定的。 其三,堅持民主原則,是人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 其四,堅持民主原則,是時代特點所要求的。

其五,只有堅持民主原則,才能完成民主政治建設的任務。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當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人任務。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持民主原則,要努力做到:

第一, 要正確認識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礎,集中是民主的升華。

第二, 要敢于和善于發揚民主。首先要有平等信任的態度。其次,要努力創造民主條件,是人們能夠和敢于說實話。再次,加強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幫助群眾消除顧慮和認識誤區,擺脫舊習慣勢力的束縛,逐步增強民主意識及素質,學會正確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民主權利,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 要科學的是實行集中。

四、 滲透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綜合影響”形成和“逐次發展”規律,融入到各種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漸進和潛移默化的狀態進行。

實行滲透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可以組成教育合力,產生新素質綜合教育力量。 (2) 可以減少阻力,易于為受教育者所接受。

(3) 實行滲透原則,可以適應思想政治社會化的趨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實行滲透原則呢?

(1) 協調關系,組成合理的系統教育結構。 (2) 潛移默化,宇教于無形。 (3) 循循善誘,倚重人格塑造。

(4) 循序漸進,促進受教育者思想發展的良性循環。

五、 層次原則

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情況和覺悟水平,區別對待,分層次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要很好的貫徹層次原則,必須做到:

第一, 要深入研究,正確區分受教育者的思想類別和層次,科學的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第二, 要正確理解層次原則,不能將層次片面的理解為劃分等級。

六、 激勵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實行激勵原則,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所要求的。

其次,實行激勵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點所決定的。再次,實行激勵原則,符合人的行為活動規律。

堅持激勵原則,要運用好下屬具體原則: (1) 運用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 (2) 要運用正反面教育相結合,以正面教育為原則,激勵人們澤善兒從、見賢思齊,自覺選擇和確定正確的行為動機。

(3) 運用表揚和批評結合,以表揚為主的原則,激勵人們不斷調整自我行為。

七、 主體原則

主體原則,是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的教育者,將受教育者視為教育主體,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行為準則。 實行主體原則

(1) 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觀點。

(2) 其次,實行主體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為主。

(3) 最后,實行主體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大膽引導。

八、 示范原則

示范原則,是指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榜樣模范作用,感染和啟發受教育者,以促進其思想認識與覺悟不斷提高的工作準則。 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示范原則? (1) 示范原則具有客觀的科學依據,即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性。 (2) 先進性是共性和個性的對立與統一,代表著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和正確方向。

(3) 示范教育比說理教育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實行示范原則呢? (1) 要善于發現典型,實事求是地宣傳典型事跡。 (2) 要引導人們正確的學習和關心愛護先進典型。 (3)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確實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藝術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義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在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或手段的總和。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路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論,要求我們全面理解人的精神世界,研究如何塑造人的靈魂,防止簡單化,搞好思想政治教育。

(2) 辯證唯物法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清主流和支流等觀點看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以及關于認識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等基本原理,對于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人的思想行為有重要的而方法論意義。

(4) 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關于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原理,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理論,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原理,關于人生價值和人的需要的理論,關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關系的原理,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的理論基礎。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有:科學性、應用性、針對性、系統性。 系統性主要表現在:(!)整體性(2)有序性(3)層次性(4)動態性(5)相關性

四、 準確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1) 要深入學習,熟練掌握。 (2) 要治本求實,不走過場。 (3) 要有機結合,靈活運用。 (4) 要擺正態度與方法的關系。 (5) 要善于總結經驗,不斷創新。

五、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義

(1)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正確選擇和運用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圓滿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2)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繼承和創新,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體系,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

(3)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不斷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方法

一、 理論教育法

理論教育法又叫“灌輸教育法”,施以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為依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是江澤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思想。

理論教育法的方式有:理論教授法、 理論學習法、理論宣傳法、演講報告法。

二、 實踐鍛煉法

實踐鍛煉法的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 實踐鍛煉法的主要方式:

(1) 組織受教育者運用和檢驗有關的理論、政策、深化思想認識的實踐活動。

(2) 組織受教育者參加實際工作和業務實踐,在完成本職工作的過程中,經受思想、能力和體力上的鍛煉,培養優良的思想品德作風,增長實干。

(3) 租者受教育者參加生產勞動實踐,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珍惜人們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艱苦創業、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4) 組織受教育者按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進行實踐鍛煉的活動。

(5) 組織受教育者參加穿建文明單位的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他們的文明行為和思想情操。

運用實踐鍛煉法的要求:

(1) 要專人負責,加強領導; (2) 要充分準備,精心組織; (3) 要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4) 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恒; (5) 要開辟基地,鞏固發展;

(6) 要總結提高,表彰先進,激勵后進。

三、 榜樣教育法

榜樣教育法是指通過樹立先進典型,以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市價為范例,教育人們提高思想認識、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

運用榜樣教育法的要求: (1) 要注意榜樣的真實性。

(2) 要注意榜樣的層次性和代表性。 (3) 學習榜樣要注意創新性。 (4) 要盡可能讓幫讓現身說法。 (5) 樣注意培養、關心和愛護榜樣。

(6) 要積極組織受教育者開展“學英模,見行動“的系列活動。

四、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自我教育發的特點是自覺性和主動性。 自我教育的作用:

(1)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融為一體,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修養、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 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發的主要方式:自我理論、寫心得、寫日記、訂計劃、寫思想小結和自我修養、自我總結、自我鑒定和自我批評等方式。

五、 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法是指借助于文學藝術等特殊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直接形象、生動具體、感染力強、賦予潛移默化作用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中的教育方法。

形象教育法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主觀性和感染力,為人們所喜聞樂聽、易于接受。

運用形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 要把“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作為文化戰線的主要任務; (2) 要精心選擇推薦文學藝術作品;

(3) 要及時了解群眾的思想動態,定期研究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4) 要開展書評、劇評、迎評等活動,正確的揭示文藝作品的主題,從而時期教育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

(5) 要加強基層文化建設。

六、 心理咨詢法

心理咨詢法的主要特點是:雙向性、多端性、社會性、漸進性、反復性。

心理咨詢的主要形式:門診咨詢、家庭咨詢、專欄咨詢、現場咨詢、信函咨詢、電話咨詢、錄音咨詢、宣傳咨詢、待人咨詢。

心理咨詢的必要性:

(1) 心理咨詢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要; (2) 心理咨詢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 (3) 心理咨詢是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的需要;

(4) 心理咨詢是增進現代社會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5) 心理咨詢法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使教育對象接受幫助和教育有很高的“自覺”性,咨詢人員個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心理咨詢的功能:

(1) 幫助咨詢對象準確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 (2) 協助咨詢對象改進認知結構,跟新經驗;

(3) 解答對喜訊對象在學習、生活、工作、擇業、人際交往、戀愛婚姻中的疑難問題;

(4) 宣泄咨詢對象的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

(5) 當好咨詢對象在社會、人生、理想、前途等方面的參謀和向導。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及其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了有效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而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的總和。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五個特點:實踐性、科學性、創造性、靈活性、情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重要意義表現在:

(1) 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性的需要; (2) 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性的需要; (3) 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需要; (4) 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藝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藝術有:疏通引導藝術、語言文字藝術表達、報告、演講藝術、個別談心藝術、協調人際關系藝術、運用制度、規范的藝術、獎懲的藝術、組織會議的藝術。

疏通引導藝術應注意的三點:

(1)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疏通與引導的辯證關系。 (2) 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 要妥善的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語言文字藝術表達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努力錘煉“口才“,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2) 要筆耕不輟,努力提高文字表達藝術。 報告、演講藝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要認真寫報告,演講稿。

(2) 要苦練口頭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3) 要恰當運用態勢語言。

(4) 要適當的、巧妙的運用會標、背景襯托、條幅、錄音、錄像、照片、實物和圖標來增強報告和演講的效果。

個別談心的藝術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要正確確定談心主題。

(2) 要確定好談話的適當人選。 (3) 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

(4) 要選擇恰當的貪心方式與場合。 (5) 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6) 要注意談心的藝術。

協調人際關系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要積極引導人們努力加強人際交往的藝術修養。 (2) 要及時搞好溝通協調。

(3) 要妥善處理人際糾紛和沖突。

思想政治教育者運用制度、規范的藝術必須扎好以下幾個方面:

(1) 要抓好制度、規范的制定,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為指導,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在聽取廣大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的一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規律的工作制度和規范,是思想政治教育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運行,逐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

(2) 要廣泛宣傳制度規范,耐心細致地說服教育、引導人們自覺嚴格要求遵守制度、規范,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 要嚴格檢查、考核制度、規范的執行情況。 掌握和運用獎懲的藝術,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獎懲都要出以公心,獎罰分明,敢獎敢懲。 (2) 要善于獎罰。

(3) 實行獎懲的同時,要伴之以個別教育。對于受獎者要提出新的要求,時期戒驕戒躁,不斷前就你;對受罰者要耐心教育,引導其吸收教訓,改過自新,這樣才能更好的到達教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和運用組織會議藝術,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要科學地確定必須召開的會議??砷_可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可以開小會的絕對不可開大會,可以開短會的絕對不開長會。

(2) 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好不同的會議。應該注意好三類不同的會議:第一類是政策性的研究會議;第二類是執行性的協調會;第三類是座談、討論會。

開好座談會、討論會,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座談討論的主題要明確。

(2) 開會的內容和要求應事先通知。 (3) 發言要充分準備。 (4) 爭論辯論要圍繞中心。

(5) 要善于處理慧中出現的冷場、離題、爭執與糾紛。 (6) 要善于歸納總結。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概述

一、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涵義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通過某種形式、手段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客體)傳輸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ide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市教育對象具備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 必須撐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

(2) 必須是聯系主課題的一種形式,主客體可以借助這種形式發生互動。

二、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載體

一、 管理載體

以管理為載體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管理活動中去,滲透到人們的具體工作生活中,以達到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規范人們的行為、調動人們工作、學習、生產的積極性的目的。

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載體的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更好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經濟工作、業務工作結合起來。

(2) 有利于對人們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提高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思想政治意識,使其承擔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

(4) 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好的環境。

二、 文化載體

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 (1) 以文化為載體,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廣泛實現。

(2) 以文化為載體,有利于人的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3) 以文化為載體,有利于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全民一致的價值觀。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設應該做到:

(1) 要保證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充分發揮文化載體培養“四有”新人的

作用。

(2) 要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

育、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事業,提高我國文化建設的水平,

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 要建設好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以致家庭

文化,借助這些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城鄉基層。

總之,要加強文化建設,使各項文化事業和各種群體文化處于良性互動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運用文化載體的前提,也是運用好文化載體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三、 活動載體

以活動為載體,就是有意識的開展各種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寓于活動之中,是人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活動載體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方面有其獨特的特征: (1) 活動載體能夠較好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 (2) 活動載體能夠較好的實現教育與自我完善的統一。 (3) 以活動為載體在一定意義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化,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面。

運用好活動載體,重逢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嘉慶對各種活動的指導,組織好各項活動。 (2) 各種活動都應有明確的目的性。 (3) 盡可能將活動與經濟建設等業務工作聯系起來。 (4) 活動因地制宜,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5) 活動應講求實效,不可太多太濫。

四、 大眾傳媒載體 以大眾創美為載體,就是指通過各種傳播工具,向廣大人民群眾傳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人民群眾在接受廣泛的社會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大眾傳媒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兩大優點: (1) 能最大限度的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2) 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通過大眾傳媒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 能直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件設,促進全國人民建立共同的理想。

(2) 能夠有力的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為思想政治教育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概述

一、 環境及其對人的影響

環境是指人類主體的活動依賴以進行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文化條件的總和。 環境對人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 認識環境的產物。這是有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的著名的命題。 (2) 環境是人發展的前提與契機。 (3) 環境是人格的支柱。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一向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第二節 宏觀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 經濟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經濟環境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生活條件。

二、 政治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政治環境包括社會政治制度與實現政治狀況。

三、 文化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具有下列特征:社會性、時代性、區域性。

四、 大眾傳報媒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大眾傳媒有一下的特點:廣泛性、驅動性、反饋性、被擇性、導向性。

第三節 微觀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 家庭環境的影響

二、 學校環境的影響

三、 社會組織(工作)環境的影響

四、 社區環境的影響

五、 同輩群體環境的影響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

二、 優化思想政治教的環境

第十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

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認識、評述與估價,它主要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怎樣的問題。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特點及其意義

所謂評估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對某事物或活動做出的“評述”與“估價”。

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特點主要有: (1) 評估的對象和范圍具有廣泛性 (2) 評估的內容和標準具有客觀性 (3) 評估的結果往往是相對性的 (4) 評估的作用具有導向性

(5) 評估的方法定性與定量的統一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意義

(1)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環節

(2)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對促進細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標準及原則

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標準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標準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效果的客觀價值,其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成敗。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根本標準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 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客觀標準

(2) 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又一客觀標準

二、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原則

(1) 黨性原則 (2) 客觀原則 (3) 全面性原則 (4) 歷史性原則 (5) 相對性原則 怎樣堅持黨項原則: (1) 堅持黨性原則,就要堅持黨的根本宗旨 (2) 堅持黨性原則,就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堅持客觀性原則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充分展有資料,廣泛收集評估信息

(2) 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兩種方法結合,優化評估技術手段

(3) 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對象的具體情況,將統一的規格要求與特色評價結合起來

(4) 要講專家評價、群眾評價與自我評價結合起來,堅持群眾路線,在兼聽中求真實,求客觀。堅持客觀性原則,對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全面性原則必須注意:

(1)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從整體的角度評判其成效,不能簡單的以某一個環節或項目做得好壞,以偏概全的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整體。

(2) 要從事物成果和精神成果兩方面統一中來評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要采取層次分析的方法,注意分析不同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實際情況和層次差別,并與教育效果聯系起來進而分析考察教育效果的層次差別,既看到主要成績也看到缺點和不足。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可行性和指標體系

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可行性 (1) 人的思想具有表象性和指向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定量評估的基本前提。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物化成果同樣具有可測的值與量,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重要依據。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量與量的描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為細想政治教育評估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4) 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量化評估奠定了基礎。

二、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指標體系的具體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指標是指培養“四有”新人,在教育實踐中,用籠統、抽象的總體目標直接對評估對象進行價值判斷是很難的,只就需要將總體目標分解成直觀的、可操作的、并且具有一定內部組織結構與層次的子目標。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評估體系應貫徹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并遵守一下具體要求: (1) 各項評估指標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相一致,即必須市教育目標分解出來的一些主要因素

(2) 個評估指標之間應該具有相容性,及同一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不相矛盾,互不沖突,協調一致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情況和信息

(3) 各評估指標相互對立,及同一層次個指標都有自己的特定內涵,外延清楚,各自獨立,互不包含。

(4) 評估指標體系具有完備性,級指標體系中不遺漏任何重要的指標。 (5) 各評估指標應具有可比性、可測試性,即指標的語言表述應具有相對程度區分,可以相互比較,可以或間接進行測量。

(6) 評估是指指標具有個性,即在時間上要反映出時代性,在空間上要反映出地域性、行業性和單位特性,要反映實際情況,不能能強求一律。 (7) 評估指標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即指標要少而精,以盡量少的個數反應盡量多的信息,要簡單便于操作,切忌龐雜費時。

三、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具體分析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 分解評估內容為各層級指標。

(2) 篩選各層級指標,確定評估指標體系。 (3) 給個層級指標分配權數。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具體辦法

一、 實地調查評估法

實地調查評估實施的具體形式和方法是: (1) 實地考察 (2) 抽樣調查 (3) 追蹤調查 (4) 橫向對比

二、 模擬情景評估法 模擬背景評估的準備工作 (1) 組建模擬評估小組 (2) 設置模擬評估實驗室,設計模擬評估方案和成都,準備必須的物質和技術條件 (3) 確定思想和能力素質的評估體系內容,并給個指標分配數值,以便進行定量分析。

模擬背景評估的實施形式和方法: (1) 案例處理 (2) 小組討論 (3) 口試

模擬背景評估發的優點有以下:

(1) 評估具有同一客觀尺度,便于定量評估 (2) 評估師在動態中,在特定的實踐中進行,能對評估對象的思想和能立素質做出準確的描繪和分析

(3) 評估有利于被試者發現自身不足,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

三、 模糊綜合評價法

第十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及培養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素質精良。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重要性

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關鍵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樣,能不能做好,是否取得好的效果,關鍵也在人,關鍵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人的素質。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特殊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勞動的特殊性決定的。 (1)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勞動對象是能動的有個性的人。 (2)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勞動屬于難以劑量的精神生產活動。 (3)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勞動工具是以個人的個性品質為主的。 (4)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理想勞動成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

(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言者正確的方向前進的保證。 (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4)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關鍵。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結構

所謂素質結構是素質內部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穩定方式。德才兼備、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內容。

一、 政治素質

政治素質具體包括一下幾個: (1) 政治立場 (2) 政治信念 (3) 政治品德 (4) 政治水平 (5) 政策水平

政治品德的內容主要有:

(1) 忠誠: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事業。 (2) 求真、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3) 正直: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 奉公:公私分明、奉公守紀、不追逐名利、不以權謀私。

(5) 開明:又開放的觀念、民主的意識、樂于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社會發展的潮流。

二、 思想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們的思想品德的工作。 思想素質具體包括以下幾個:

(1) 思想觀念 (2) 思想方法 (3) 思想作風 思想作風是指人們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一貫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是思想素質的重要內容和綜合表現。思想作風主要包括:

(1) 實事求是的作風,即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2) 民主的作風,即尊重群眾的主體意識和首創精神,密切聯系群眾,善于聽取群眾的不同意見;

(3)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即堅持原則,是非明辨,敢于同一切不良言行作斗爭,同時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

(4)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即堅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對他人則要報寬容的態度,不計較個人恩怨,堅持客觀的是非標準;

(5) 艱苦奮斗的作風,即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

(6) 開拓創新的作風,即堅持自覺學習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識,不墨守成規,敢于沖破舊的習慣實力的束縛,敢于進取,敢于創新,爭創一流。

三、 道德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質的主要要求是: (1) 大公無私,樂于奉獻 (2) 熱愛本職,忠于職守 (3) 平等待人,為人師表 (4) 清正廉潔,艱苦奮斗 (5) 團結互助,顧全大局

四、 法律素質

法律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 法律意識 (2) 法律知識

(3) 依法行事。立法、知法的目的是為了守法、用法、依法行事。

五、 知識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備一下幾個方面的知識素質: (1) 扎實的理論知識 (2) 寬廣的文化知識 (3) 深厚的專業知識

六、 能力素質

能力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結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 調查觀察的能力 (2) 分析和研究能力 (3) 決策和計劃能力 (4) 宣傳和表達能力 (5) 組織和協調能力 (6) 自我調控的能力 (7) 激勵能力 (8) 運用新科技的能力 (9) 此外,還應該具備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

七、 創新素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創新素質主要包括:競爭和創新意識,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開拓和創新能力。

八、 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指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綜合狀況,主要包括思維、想象、意志、情感、氣質、性格、興趣等方面的品質。

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具備以下的心理素質: (1) 真誠的情感 (2) 良好的性格 (3) 廣泛的興趣 (4) 堅強的意志

九、 身體素質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培養

一、 黨和政府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培養 (1) 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2) 采取切實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規劃、教育和培育工作 (3) 關心、愛護思想政治教育者,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和困難 (4) 加強管理,形成健全的接力和約束機制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培養 素質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有:

(1) 正確定位:正確定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正確認識自己,二是要正確認

識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刻苦學習:在學習問題時,應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學習的態度問題;二是學習的內容問題;三是學習的方法問題

(3) 勇于實踐:

(4) 善于思考:善于思考和總結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環節。 在總結與思考中,應該注意一下兩點: (1) 一是要勤于思考。 (2) 要進行經常性的自省

第十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管理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

一、 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

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領導。 (1) 科學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的意義。 (2) 實行黨政職能分開。

(3) 確立和維護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 (4) 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

《1》黨的政治領導,即對黨的政治路線、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的領導,是黨的最根本領導。

黨的思想領導,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去認識和解決黨的建設的實際問題;去認識和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教育引導黨員合群中按照無產階級世界觀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提高工作的主動性、有效性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

黨的組織領導是指按民主集中制建立起來的原則和制度。

《2》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 黨委和行政領導人要經常分析和研究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動態、情緒

和要求。

(2) 黨委和行政部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整個工作計劃,經常檢查督促思想

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敏建設的情況,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 黨政負責同志要親自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負責,帶頭去抓。

《3》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具體體現為:

(1) 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研究、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走出相應的部署,對黨員干部題注明確的要求,保證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規在本地區、本單位得到全面的貫徹。

(2) 對本地區、本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實行統一的領導和部署,指導和幫助開展生產經營、運行管理和各項業務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全面發展。

(3) 按照黨管干部的原則,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黨政分工共同做好干部教育、培養、考查、監督、選拔、管理等工作,切實關好黨員領導干部,把好用人觀。

(4) 高浩蕩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威信和戰斗力。 (5) 基層黨組織對本單位的長遠發展規劃、重大業務活動、工資獎金分配原則等關系到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要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參與決策。

二、 建立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

建立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1) 黨組織對思想政治教育負主要責任,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

(2) 充分發揮行政、生產和業務部門的作用。生產業務活動,是人民群眾的基本實踐活動。

(3) 認真協調黨委各部門和群眾組織的關系。

(4) 老激蕩的群眾路線,依靠和動員廣大群眾都來做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管理

一、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管理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目標管理、計劃管理、規范管理和隊伍管理。

《1》目標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人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前就確立的希望達到并爭取達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結果,是實施教育活動應該達到的標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高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管理,關鍵是確立正確、科學的目標。

《2》計劃管理

計劃管理要抓住以下幾點:(1)計劃的內容(2)計劃的層次性(3)計劃的落實。 《3》規范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規范主要有:(1)崗位職責(2)教育制度(3)管理制度(4)工作制度

《4》隊伍管理 隊伍管理的要求:

(1) 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建設一支并肩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2) 加強政工隊伍建設和管理,重點是要不斷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質。 (3) 各級黨委要采取措施,切實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二、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管理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管理的過程包括:決策形成過程、決策執行過程、總結反饋的過程。

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管理的組織體系

上一篇:拓展訓練新體會范文下一篇:幼兒教育實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