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

2024-02-13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文化生態理論視角下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強調兒童音樂教育與外部文化環境之間的互動,在提升兒童音樂素養的同時致力于培養兒童的文化歷史感。當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傳統兒歌的缺位不利于文化多樣性的傳承,電子音樂的過度涉入則又阻礙了兒童主體性的發揮。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不僅應珍視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價值,而且要善于維護兒童在信息化時代的主體地位,通過提升音樂教育與外部文化環境的融合程度促進兒童更好發展。

[關鍵詞] 兒童音樂教育;傳統兒歌;電子音樂;文化生態

健全的藝術教育是帶領人類走向真善美的有效途徑,它不僅串聯起從過去到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串聯起了人與人之間的了解、接納和愛。[1]學前音樂教育作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以及美育的重要形式,其目標不僅在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2]還在于通過與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的關聯來賦予音樂教育更多的文化意涵和功能。[3][4]由于學前兒童學習的整體性、發展性和開放性,[5]學前音樂教育也就自我構成為一個具有獨立形態的文化生態系統,它既具有相對規范的實施形態,又需要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的交互,外部環境影響著學前音樂教育目標的制定和內容的選擇。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是由一個社會與其環境互動的特殊適應過程造成的,[6]強調的是文化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相互適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學前音樂教育日益走向復雜化和生態化,純粹教育學意義或兒童發展意義上的學前音樂教育將不能很好地促進兒童的整全發展,不能很好地通過音樂教育來建構完滿的人與人、人與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和諧關系。運用文化生態學理論對學前音樂教育進行分析,就是要進一步透析學前音樂教育的文化環境和時代環境,從而使學前音樂教育本身能承載和實現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教育與社會功能。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文化生態的外部形態表征

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是一個民族和諧發展的重要源泉,學前音樂教育中主體價值和人文精神的彰顯進一步凸顯其對傳統文化和時代背景的考量和吸納。[7]亦即學前音樂教育既要從時間邏輯上思考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又要從主體邏輯上思考幼兒個體與其他社會主體的關系,進而尋求一種文化生態意義上的多重適應與平衡。在學前音樂教育領域,傳統兒歌和現代電子媒體音樂系統是構成外部環境的兩大主體,前者體現了學前音樂教育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以及改造,后者則體現了幼兒個體與成人社會之間的關系規則以及音樂教育的人為性,而它們最終都將作用于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內容、開展方式以及評價。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傳統兒歌

兒童首先生活在家庭文化語境之中,而不同的家庭則分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區都可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而這些本土文化或傳統文化構成了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從歷史和宏觀地域來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且自成體系的兒歌文化。這些兒歌反映了某一民族或某一文化對兒童的認知,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學前教育還未從家庭教育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前,音樂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教化手段,它對幼童的道德、人格等的形成有著深遠而厚重的教育意義。而在幼兒園出現之后,音樂又成為進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8]傳統兒歌不管作為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它都具有獨立的形態和特定的文化價值及教育功能。例如,貴州黔東南地區侗族兒童演唱的“嘎臘溫”就是一種多聲部的音樂,其曲調清新、內容生動且富有想象力,向年幼兒童傳遞了相應的知識。而廣西壯族兒歌則既充滿了兒童趣味,又富含生活內容,它是通過以幼兒易于且樂于接受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

傳統兒歌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它所承載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內涵,凸顯了文化的多樣性特征。事實上,歸屬為同一個地區或者同一個民族的群體也有自身的文化體系,不同文化下的傳統兒歌反映著各自的文化并對幼童進行生活、知識和文化的啟蒙。例如,湘楚大地漢族所流傳的兒歌就可分為湘方言區兒歌和西南官話區兒歌,其內容多是反映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的生產、生活知識,或以韻腳串接互不相干的多種生活景象,以此來啟迪幼童的認識和思維。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傳統兒歌的文化多樣性特征主要體現在音樂形態和內容題材兩個方面。音樂形態是依不同歷史文化和生態語境所形成的“地方性知識”,例如,湖南漢族傳統兒童的調式音列就表現為湘方言和西南官話兩種不同的區域文化特征。而音樂內容題材的差異則反映了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所處自然環境的不同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如在湖南安化民歌《麻雀兒麻》所涉及的種麻、績麻、采茶等就是當地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音樂形態和內容題材方面的差異只是文化形態的差異,其實質則是整個文化生態語境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表達,傳統兒歌對幼童的啟蒙就是對這種獨特文化特征的確認和延續。也就是說,傳統兒歌反映了兒童成長的母體文化,要讓兒童學會生存并成為一個有歷史感的個體,就必須使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將傳統兒歌作為其自我展開的基本前提。[9]

(二)學前音樂教育中的電子媒體音樂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各類電子設備和媒介已深刻地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可以拓展早期教育的時空、提升人類早期教育與兒童學習能效、優化早期教育環境、豐富早期教育內容與手段,但也會給早期兒童帶來身體發育、社會認知與交往、情感發展、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阻礙。[10][11]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領域,以電視、網絡、手機等為傳播載體的數字化音樂以一種強有力的方式介入早期兒童的學習、生活及內在的精神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子設備的普及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兒童轉變成了“媒體兒童”。電子媒體音樂系統不僅在技術上以強有力的方式進入幼兒的生活,還在音樂內容上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童年生活,而傳播方式與音樂內容的交織則進一步消解了兒童與成人世界的邊界,它也因此構成了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外部環境。

當前,電子媒體和家庭、學校、同齡群體等社會化因素一起共同塑造了當代的兒童。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調查顯示,32.48%受調查兒童平均每天花在Pad等電子產品上的時間為1~3小時。[12]國外研究也顯示,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的12年中,兒童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長達5000小時,遠遠超過他們學過的任何一門課程的時間,而從他出生到大學畢業,大約有12000小時的時間花在學習上,但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時間卻達到了18000小時。[13]信息化時代改變了幼兒的音樂學習方式,媒體已經成為幼兒學習音樂和接受音樂教育的新的生態環境。電子媒體音樂對幼兒音樂學習的影響十分廣泛,他們從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所習得的音樂已經超過了在幼兒園中所習得的音樂。研究表明,電子媒體音樂對兒童音樂偏好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14]作為一種新的音樂環境形態,電子媒體音樂系統利用其傳播的便捷性,不僅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更為主要的是其傳播的內容忽略了兒童的身份屬性和文化特征,以去生態化的方式侵入兒童的精神世界,進而對他們的認知、情感等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文化生態的失衡

傳統兒歌和電子媒體音樂系統作為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兩個重要的外部文化形態,在其融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并非很好地支撐了學前兒童的音樂學習,而是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衡,這種失衡主要表現為本土傳統兒歌的缺位和現代電子媒體音樂系統對兒童的“去生態化”規訓。

近年來,隨著我國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教育日益珍視本土資源、本土文化的教育價值,各類本土資源不斷涌入幼兒園課程實踐。盡管如此,幼兒園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一定的隔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對傳統兒歌的吸納仍然比較欠缺,傳統兒歌沒有以傳統文化的形式有力地影響著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傳統兒歌的缺位主要表現為學前兒童對本地區、本民族歷史傳承下來的兒歌的疏離,尤其是廣大少數民族兒童對本民族的傳統兒歌缺乏了解,甚至是主觀意愿上的排斥。傳統兒歌應該是個體接受音樂教育的肇始,它向兒童傳遞了一定的價值觀念、思想和知識,而幼兒園教育在較長時間內都經受著文化品性缺失的困擾,知識選擇的西方化和城市化遮蔽了幼兒園教育的本質,使其難以提升兒童的學習和生命質量。[15]這樣一來,本土傳統兒歌就只以文本的形式存在,與兒童的生活則日益疏隔,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愈益成為一種缺乏生命和人文關懷的事物,無法很好地關照兒童的精神世界以及個體的歷史性和人文性。在當前以主題來統整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背景下,整體課程理念在實踐中傾向于將其理解為恢復兒童的經驗和使活動心理化,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雖體現了知識性、生活性,但缺乏對文化的深層理解和融合,亦即文化的缺位。

此外,現代電子媒體音樂系統又對學前兒童形成了一種“去生態化”規訓,遮蔽了兒童所特有的個性和年齡特征,消解了兒童的主體性。兒童之所以成為兒童,是因為他們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訴求,這是開展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各類教育活動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然而,當下各類電子媒體所生產的兒童節目及其傳播的音樂存在泛娛樂化的特點,它們都以成人的視角、思維來敘述兒童,并在無意識當中催促著兒童的成人化。在泛娛樂化時代,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去生態化首先表現為在各類影像節目中充斥著成人的音調和身影,它們以成人的聲音置換出了兒童的自然秉性,兒童愈發變得更像成人,他們也愈益熱衷于接納、表現成人的歌曲。其次,電子媒體音樂在幼兒園音樂教育和幼兒園環境營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響。受制于教師的專業素質等方面的原因,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認識以及內容的選擇蘊含著教師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偏好,甚至教師的無意識行為也會造成音樂教育或者音樂熏陶中兒童身份的遮蔽。它不再考慮音樂教育活動中文化多樣性問題,也忽視兒童的主體性問題,亦即出現了兒童的缺位。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文化生態的改進路向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該具有年齡和文化的雙重適宜性,它應該成為兒童成長過程的精神家園。音樂既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它誕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態又維護著特定的文化,也彰顯了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在以心理化和經驗化作為其開展邏輯的同時,要進一步關注其外部文化生態,從而使其自身更具有教育意義和倫理關懷。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不僅限于幼兒園,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也時刻受到外部文化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它既要依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又不能固封于此,我們應該將兒童音樂教育置于一個開放和相互聯系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進行審視,并以此為基礎來審視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價值、目標及其實踐。面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外部生態環境的失衡,我們應該進一步確立以下兩種觀念:一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該從面向所有兒童轉向面向所有文化,讓音樂教育充分吸收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精髓,幫助兒童成長為一個更富有歷史和文化感的個體;二是努力去除電子媒體音樂對兒童的規訓,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應該以兒童的方式來對待兒童,幫助兒童在成人及外部世界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王任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1.

[2]施能婧.上海地區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童謠活動的現狀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1-2.

[3]趙雷.地方民歌融入高師學前音樂教育的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13(2):57-59.

[4]楊宏凌.多元文化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建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26-129.

[5]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進幼兒主動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6]席婷婷.文化生態學理論及其實證解讀[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6(2):107-110.

[7]李歡.新中國幼兒園藝術教育價值取向的嬗變與反思(1949-2012)[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141-154.

[8]陳喜.理念變遷與實踐拓展:清末民初學前音樂課程設置政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2):114-120.

[9]謝嘉幸.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J].中國音樂,2000(1):35-39.

[10]劉文,秦夢嫄,陳楠,等.幼兒數認知發展特點及其促進:平板電腦與面對面教學的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18(11):3-14.

[11]吳蘭岸,劉延申,劉怡.促進還是阻礙:全球視域下信息技術早期教育應用的SWOT分析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6(10):3-17.

[12]張馨予,陳映秋,蘇婧等.當心“電游”拐跑了孩子[N].中國教育報,2015-01-18(001).

[13]楊靜.論電視對兒童的涵化作用[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4.

[14]楊慧.兒童音樂審美能力:在“自然”與“使然”的融合中生長[J].中國音樂教育,2018(10):21-25.

[15]左瑞勇,楊曉萍.在文化哲學視域下重新審視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J].學前教育研究,2010(9):31-35.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教孩子童謠發現商機

今年26歲的許曉倩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一個農村家庭。2000年,高考落榜后她離開家鄉到廣州市打工。經在廣州市工作的堂姐介紹,她在一家醫藥公司做了一名藥品配送員,一干就是好幾年。

2004年國慶節,許曉倩帶剛確立戀愛關系的男友去看望堂姐,想讓堂姐“參謀參謀”。堂姐有個7歲的女兒婷婷。許曉倩進門時,婷婷正放開嗓門在唱歌:“妹妹你坐船頭……只盼那日頭落西山溝,讓你親個夠?!痹S曉倩覺得好笑,一時興起也跟著唱。唱完了,婷婷突然問:“倩姨,為什么非要等到太陽落西山溝,才親個夠啊?”一句話問得許曉倩面頰緋紅。堂姐沒好氣地數落婷婷:“小孩子家,唱歌就唱歌,哪來那么多問題?”婷婷不依不饒:“老師說過,不懂要問嘛!”許曉倩的男友急忙出來解圍,說:“你每天放學那么晚,媽媽想你了,也只能等太陽落山你回家后才能好好親你不是?”得到答案后,婷婷心滿意足,幾個大人卻哭笑不得。堂姐搖著頭說:“現在的小孩兒,真是難纏!”許曉倩的男友卻說:“說到底,都是這些流行歌曲惹的禍?!?/p>

飯后,婷婷讓許曉倩教她唱歌,許曉倩便唱了一首《蝸牛與黃鸝鳥》的童謠: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阿嫩阿嫩綠的剛發芽,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往上爬……這首歌曲調清新,瑯瑯上口,婷婷邊唱邊跳,兩遍就學會了。

幾天后,婷婷突然給許曉倩打電話,得意地說:“倩姨。你教的歌我同學都很喜歡。都要跟我學,你能再多教我幾首嗎?”堂姐也極力邀許曉倩去玩,許曉倩便又去了堂姐家。到了堂姐家才知道,婷婷還邀了鄰居家的幾個孩子一起來學唱歌。許曉倩就教大家唱了一首兒歌:大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天天叫我早早起,幾個孩子都特別感興趣。

吃完飯,大家一起看電視,“情歌王子”張信哲正動情演唱《愛就一個字》,婷婷也跟著哼唱。堂姐皺了皺眉,對許曉倩抱怨:“真弄不懂,這明明是動畫片《寶蓮燈》的片尾曲,卻偏偏也要搞成情歌,弄得孩子們天天跟著情啊愛啊地唱,對孩子會好嗎?你教她唱的那些童謠多好,又健康活潑,又增長知識。以后你要有時間,就常來教她?!辨面靡宦爜韯帕?,說:“是啊,倩姨,我有好多同學都要跟我學呢,你教完我,我再教他們?!辈坏仍S曉倩點頭,便伸出小手跟她拉鉤。堂姐故意逗婷婷:“你倩姨周末教你唱歌,你可要付她加班費喲,沒想到婷婷滿口答應:“我把零花錢都給倩姨?!?/p>

還沒到周末,堂姐就給許曉倩打來電話。說婷婷已經約好了幾個同學周末一起跟她學唱歌,孩子們都盼著她第二天能去。見孩子們熱情這么高,許曉倩有些疑惑,問堂姐:“婷婷這么喜歡兒歌,買些兒歌唱片讓她學豈不更省事?’,堂姐說:“家里有兒歌唱片??煞帕藥状?,孩子就不愿聽了?!胂胍彩?,畢竟是孩子,天性愛玩,一個人哪能坐得住。堂姐又說:“聽說孩子周末要來我家學唱歌,好幾位孩子家長還以為我辦了兒歌學習班,特意打電話來聯系……他們對孩子唱那些情愛類的流行歌曲也都很憂慮?!?,{午曉倩不覺心里一動:辦兒歌班,這倒是個好點子!現在的家庭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有需求就有商機,我何不辦個兒歌班!

教童謠“生意”也能火

許曉倩立即跟堂姐說了自己的想法,堂姐非常贊同,可男友提出了反對意見:“現在學校都提倡素質教育,音樂課上一定少不了兒歌。再說,市面上兒歌磁帶也不少,孩子想學,家長買幾盤磁帶就行了,誰會掏錢把孩子送到你這里來學!”許曉倩猶豫了,但她并沒放棄,對男友說:“行不行,調查一下再說?!睕]想到,調查之后許曉倩更加堅定了辦兒歌班的決心,因為她發現,學校的音樂課要么教孩子流行歌曲,要么被其他課占用了,就連她走訪的幾所幼兒園,也經常飄出流行音樂的旋律。家長平時要上班,沒時間陪孩子學兒歌:即使有時候在家里放放兒歌唱片,因為沒氣氛,孤零零的一個孩子也無法靜下心來學。

許曉倩決定暫不辭職,先辦個班試試。她到教育部門去咨詢,接待人員很支持她的想法,還說兒歌班不同于幼兒園,不用教育部門審批,但開業后要到教育局各個案,保證所教歌曲積極健康。

在堂姐的幫助下,許曉倩順利辦妥了相關手續。

婷婷的學校附近有一棟不大的舊廠房,還有個院子,位置很合適,交通也方便,許曉倩便租了下來。把房子粉刷后,她又買來卡通圖畫貼在墻上,做了些小桌凳,花1000多元買了一套音像設備和童謠磁帶及光盤,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

在此期間,許曉倩沒有間斷教婷婷和她的小伙伴們兒歌,那些小朋友回去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炫耀,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喜歡上了兒歌。此外,許曉倩還在一些小學和幼兒園門口散發廣告,跟家長們宣傳孩子學兒歌的好處,讓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6日,許曉倩的“百靈鳥童謠吧”開業了。由于準備充分,當天就有20多個小朋友報名。許曉倩定的收費標準是每人每個月60元,學習時間是每個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小孩的接送由家長負責。

開班后,報名參加學習的孩子陸續增加到40多人。這樣,除了租金,許曉倩一個月就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比她做藥品配送員的月工資還高,而且每周只忙兩天,許曉倩高興極了。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讓家長看得見的效果,她每天只教兩首童謠,讓孩子們完全記住,教的方式是先聽磁帶或看光盤,熟悉整個旋律后再逐句解釋歌詞含義,這樣孩子不僅能唱,而且能理解。

許曉倩經常抽時間泡音像店,淘兒歌專輯。她選的那些兒歌,說、唱結合,生動活潑,深受家長和小朋友們喜歡。第二個月,又來了50多個小朋友,許曉倩干脆辭掉原來的工作,在“童謠吧”附近又租了兩問房子,擴大了規模。這時的許曉倩心里已經有底了:兒歌終歸是兒歌,符合兒童心理,是流行歌曲所無法替代的。

可出乎許曉倩意料的是,連續幾個月都有七八十人報名的童謠吧,到2005年6月份卻突遇“寒流”,人數驟減到二十幾人。孩子們厭煩了嗎?許曉倩急忙和一些家長進行聯系,有的家長表示,每個周末都要接送孩子,一天跑四趟,周末時問被占用太多,打亂了他們的生活。也有一些家長說,期末統考將至,怕耽誤孩子正常學習。

家長的話不無道理,頻繁接送孩子確實會影響家長的周末安排。而且,到童謠吧學習的雖然大部分是幼兒園的孩子,但也有一部分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家長擔心孩子的學業受影響也很正常。許曉倩迅速進行調整,一是設置一間學習室,學生周末可以帶著作業來童謠吧完成,她還負責指導、督促學生完成作業。二是給孩子安排一個午休的地方,家長若無法按時接孩子,孩子中午可以留在童謠吧。為此,許曉倩又就近租了幾間房子,還雇了一個員工專門負責孩子們的午飯,愿

意在童謠吧午休和吃午飯的孩子,每月只需多交50元錢。這一措施不僅“挽回”了一些“流失”的孩子,還吸引了不少路途較遠的孩子。

2006年春節期間,“百靈鳥童謠吧”生意空前火暴,看許曉倩一個人忙不過來,男友便辭職過來幫忙。寒假結束時,許曉倩一算賬,一個多月她就掙了將近兩萬元錢。

孩子受益我掙錢

2006年3月初,新學期開學了,許曉倩預料到生意將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她覺得,有這么好的基礎,最起碼也會有五六十個小朋友報名。誰知整個3月份,她只收了不到30個孩子,“童謠吧’’再次陷入低谷。有些家長說,兒歌也學會不少了,差不多就行了;有的家長則委婉地表示許曉倩沒受過專業訓練。不懂兒童音樂教育心理學等,說盡管教兒歌不需要太高的音樂水平,但兒童心理發展很重要,孩子們不能僅僅為了唱歌而唱歌。許曉倩恍然大悟,自己教兒歌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會唱,根本沒把兒歌的教育功能發揮出來。于是她急忙買來有關兒童心理學和兒童音樂啟蒙教育等方面的書籍,惡補理論知識。

接下來的一件事更讓許曉倩對教兒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一個叫袁源的5歲小女孩,在家很懶。別說掃地、擦桌子了,連飯都要別人喂她才肯吃,家長很無奈。針對這一情況。許曉倩在教孩子們唱《我是一個粉刷匠》《我是媽媽的乖孩子》等兒歌時。有意識地讓袁源單獨唱,并把兒歌的含義如愛勞動、孝敬父母等講得生動形象。袁源深受感染,漸漸有了改變,回家后經常哼著童謠主動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讓許曉倩感受到了自己事業的價值,思想上也由當初純粹為了賺錢變成了育人的同時順便賺錢。

2006年4月,“百靈鳥童謠吧”的生意略有起色,但也只有三四十個孩子,而且年齡差別較大。最小的不到3歲,最大的超過7歲。這么多孩子在一起,難免有大孩子欺負小孩子。為了更好地發揮兒歌的教育功能,許曉倩一方面因材施教,一方面推出了“分班制”。她把原先廠區辦公的一棟三層小樓租了下來,精心布置成了教室。然后,她以月薪600元請了兩個幼師畢業的女孩,把“童謠吧”像幼兒園一樣編成大、中、小三個班,2~4歲為小班,4~6歲為中班,6歲以上為大班,每班占一層樓。這樣不僅解決了小孩子被大孩子欺負的問題,放兒歌時也不會相互影響了。

不同的班唱的兒歌也有區別,小班以益智類為主,如微數歌》《動物叫》《認識自然》等;中班以生活習慣類為主,如《刷牙》《交通規則歌》《衛生習慣歌》等;大班以勞動、友愛類為主,如《準的朋友多》《別說我小》《幫媽媽》等。

為使兒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許曉倩還和男友收集整理各地的兒歌、童謠,這些土童謠大多簡潔明快,生動活潑,富于童趣。更關鍵的是那些兒歌專輯沒有收錄進去,對孩子們來說,新鮮的永遠是最有吸引力的……

接著,許曉倩還聽取家長意見。專門辟了一問休息室,并備了象棋、撲克牌等,供家長在等孩子時小坐和娛樂。有的家長抱怨難得買到好的兒歌唱片,許曉倩便給他們介紹優秀的童謠專輯。一個家長很是不解,說:“你不怕家長們買到后就在家練習唱,減少你的收入啊?’’{午曉倩自信地說:“唱歌是要講究氛圍的,尤其是小朋友,兒歌的風格本來就是活潑熱鬧,一個人在家里唱絕對沒有在這兒多人合唱的氣氛好,加上我這兒還輔以游戲,那種氣氛也是家里所沒有的,就好像在家看電視永遠比不上在電影院看電影那種感覺一樣?!惫?,不少家長買了兒歌光盤后,仍然送孩子來學習。

在家長送學生報名時,許曉倩還非常仔細地向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性格等情況,對那些特殊性格的學生悉心教導,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為他們搞“成長記錄袋”,讓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的變化。2006年7月,許曉倩接收了一個叫林文靜的小女孩。因父母離異,小文靜性格特別內向,很少和其他小孩嬉戲,和家長的交流也很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加上兒歌本身的誘因作用,林文靜孤僻的性格逐漸有了改變,開始喜歡唱歌了。許曉倩又鼓勵她多參與小朋友們的活動,還經常以她為主角做些唱歌表演的游戲。兩個月后,林文靜便和正常孩子無異了,還大膽地參加了童謠吧舉辦的兒歌比賽。其家長對許曉倩感激不已,硬塞了100元錢給她。

如今,“百靈鳥童謠吧”共開了5個班,日??側藬党^200人,費用也漲到每人每月100元,需午休和午飯的孩子加收50元,許曉倩月純收入也超過了萬元,今年暑假期問她每月的收入更是高達兩三萬元。

接受采訪時許曉倩感嘆:“現在社會發展了,兒歌相對于流行音樂已處于弱勢地位。孩子們不會唱兒歌,卻能把周杰倫的《雙節棍》唱得,溜熟?!峨p節棍》節奏極快,吐詞不清,不看歌詞大人都不知道在唱什么,孩子們更是唱得糊里糊涂,還有一些被篡改后略帶情色或暴力的灰占色歌曲,孩子們也成天掛在嘴邊,這實在令人擔憂。因此,我對自己的事業很自豪,也有信心把這項事業做下去,做好?!?/p>

若干張,無意刊發謝絕來索!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互聯網和電子產品幾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無時無刻不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音樂技術與音樂教育而言,“互聯網+”模式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由于過度依賴技術而產生文化審美陷阱,由于工具主義而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淖,導致主體性與情感性缺失等。技術是把“雙刃劍”,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音樂教育水平,需要我們進行技術哲學的反思,將理性注入音樂教育的實踐當中,實現全民音樂教育的良性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音樂教育;技術哲學

毫無疑問,如今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靶悴挪怀鲩T,盡知天下事”成為可能,人們通過一個小屏幕就可以盡知天下事,當然包括音樂的學習與制作。五花八門的音樂制作軟件似乎把音樂創作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而一些網絡社交軟件的飛速發展與普及,將音樂傳播變成了一件極其容易的事情?;ヂ摼W技術將音樂行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管是屬于文化范疇的音樂藝術,還是屬于經濟范疇的音樂產業,都受到了強勁的影響與猛烈的沖擊。而音樂教育,無論是教學實踐課堂,還是教學系統或是課程大綱政策系統,互聯網技術都以不可抵擋的勢頭向前進軍,將它的影響滲入音樂教育的各個領域。

1 什么是“互聯網+”音樂教育

1.1 “互聯網+”概念的發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1]經過數年的實踐,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不僅與現代制造業完美結合,同時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等線上服務的飛速健康發展。所謂“互聯網+”,即將互聯網運用于社會發展的各領域,通過技術變革極大地提升各經濟領域的創新實力與生產能力,實現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從而開創經濟發展新形態?!盎ヂ摼W+”這一概念一經提出,立刻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的關注點和大熱點。除了實體經濟領域,“互聯網+”對文藝教育等產業同樣起到深刻的指導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今音樂教育行業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音樂教育者要積極充分地主動認識互聯網,進而理解并且熟練運用互聯網的技術成果,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用互聯網的工具性能為音樂教育的發展助力,推動音樂教育朝著更前沿的方向發展。

1.2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內容

“互聯網+”音樂教育就是將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成果運用于音樂教育的實踐當中,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音樂教育的雙向聯動,促進音樂教育的多元發展。傳統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典型的“一對一”的沉浸式教學,師徒之間口傳心授,學生做的是傳承的工作,是對于老師教學內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種實時實地的互動式講授與接收?!盎ヂ摼W+”將音樂教育帶入全新的線上時代,音樂教育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專業音樂教育與音樂專家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線上直播或錄播的授課與答疑,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互動與個性化的輔導教學,實現了更加便捷的“互聯網+”音樂教育模式,使傳統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變革。

2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特征

2.1 開放互動

傳統的音樂教育相對比較封閉,音樂產品與音樂從業者比較稀缺,進而導致音樂教育也比較單一,無法普及。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音樂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尤其是傳播渠道的電子化、多樣化與快捷化,使獲取音樂資源成為一件極其容易與方便的事情,音樂教育的場所與時間也變得不受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音樂教育的開放性。

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音樂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音樂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擴大,因而各種新型音樂技術設備與新類型的音樂隨之誕生。音樂技術與音樂設備的深刻變革,帶來了音樂傳播與學習過程的變化,互聯網讓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學習者之間發生多方聯動。音樂教育者可以將自己的課程多方分享,并獲得反饋信息,從而對課程內容與形式進行改進;音樂學習者可以在課程學習之后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與需求,通過反饋推動音樂教育者以及音樂制作商進行技術創作的革新,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這是一個雙向有效的實時互動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的即時互動性,在音樂教育與學習的大環境中,音樂教育者與音樂學習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音樂教育者同時也有可能是音樂學習者,音樂學習者同時也有可能是音樂教育者。無論是音樂教育者還是音樂學習者,他們都是作為存在主體的人,而互聯網技術將他們整合在一起,和他們一起的,還有音樂制作技術、音樂作品、音樂課程等,以上都是構成“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技術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認為技術與人的存在互為一體,反對把技術與人分開。也就是說,“互聯網+”音樂教育,是互聯網技術與音樂教育的聯動,實現音樂教育者、音樂制作技術、音樂形式與音樂學習者的互動。

2.2 平等促進

傳統的音樂教育受權威的控制和引導,無論是音樂風格、音樂品味還是音樂的創作發展,權威的音樂專家或評論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對音樂行業的發展產生壟斷性的影響,將他們認為好的音樂置于市場上,市場上的音樂類型受制于他們的喜好。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可以平等便捷地獲取到更多的音樂資源,推動音樂創作方式與音樂類型多樣化發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音樂教育能推動音樂資源的平等發展。

音樂與技術一直以來都是互相促進發展的。人類的音樂制作,從歷史而言始于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無論是音樂的開發、編排,還是重新制作,都是通過技術來完成的。而音樂的發展也經歷了從留聲機、膠片、磁帶、光碟到互聯網“PC端+MP3/MP4”,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APP”無線音樂的嬗變[2]。因而我們可以認為,音樂本身就是技術的一部分,包括音樂實踐活動中對音樂能力培養的方法和手段的構建。從音樂與技術關系的表征主義來看,與音樂相關的技術無論是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是在精神科學方面,都既有技術的屬性,又有藝術的屬性[3]?!盎ヂ摼W+”音樂技術的發展迫使傳統的音樂教育發生改變,音樂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和互聯網一同步入了數字虛擬化和個性化的時代。從極端工具主義的觀點來看,音樂技術在推動音樂教育向前發展,故而音樂實踐即是一種技術實踐。尤其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音樂技術出現了標新立異的趨勢,音樂創作開始運用解構的方式進行,解構調性、解構旋律、解構曲式,因此一些音樂工作者開始理解音樂技術在音樂實踐中的價值,并進行相關的運用。比如現在音樂學習者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進行音樂的相關學習,而且有很多手機APP可以幫助音樂學習者快速進行音樂創作。因而從這一角度而言,音樂技術的使用會促進技術的發展,而音樂技術又會幫助音樂教育的實踐朝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3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現實困境

3.1 無理性的音樂

從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無論對藝術享受還是對藝術創作來說,一切都是體驗”[4]一言,我們可以了解到他認為藝術的美學表現在于主觀經驗的客體。他批評形式主義意義而言的“美學”思想是受“物質與形式”主導的[5],但同時他也指出,計算思維已經進入了人類的主導思維,這是一種笛卡爾主義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人將自己設定并確保自己為主體……以整體形式存在的存在狀態被認為是一切可以產生和解釋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個人和審美對象的分離被認為是經過測量和計算解釋的。人類的理性進入一種“被拋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未必會按照笛卡爾所說的理性去反思我們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經歷,一種“非理性或文化約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變其行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拋棄的時代,人類對音樂的審美也進入了非理性的領地,導致音樂與音樂教育淪陷。從本質上來看,音樂是一種文化的實踐。但是技術和工具的發展使文化潮流具體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拋棄”之后,工具主義更是成為音樂教育的旗幟。人們開始習慣運用技術進行音樂的創作學習與傳播,這種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很難不忽視音樂背后文化意蘊的審美。

3.2 被消費的音樂

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已經使人類進入了消費至上的誤區,因為現代技術使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東西都可以是消費和使用的資源。在此意義上,人類將音樂以及音樂的技術過程變成了自己的消費對象,由于人類的技術手段和目的,音樂成了“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應有方式”存在,只關注個人累積利益使音樂的藝術價值與教育價值無處可尋。在“互聯網+”時代,音樂產業由于受到商業化模式的啟發與影響,也加入了消費導向和利己主義的競爭當中,這無疑加劇了工具主義的盛行[8]。由于數字音樂與互聯網數據傳輸的便捷性,大量的音樂資源與音樂知識以數字化的形式存檔,而這些音樂又會通過大數據的篩選,頻繁進入學習者的視野,學習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消費這些音樂,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音樂的思考。這種技術導向的音樂欣賞與教育,很可能將音樂變成一種純粹的、符號性質的消費。一旦我們不了解這些音樂的創作與傳播過程,那音樂教育就只能淪為音樂商品的“機械加工機器”,這對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無疑是一場大災難。

4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哲學反思

4.1 開放心態,辯證認識

毫無疑問,互聯網等技術對于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只是由于人們對于技術本質的理解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對于技術的過度依賴,從而人們步入了機械審美與消費主義的誤區。因而我們必須持開放心態辯證去看待技術,一方面,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確實給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于音樂從業者應該主動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學習利用好這一工具,為“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時,我們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樂技術,音樂教育還是要以藝術性、人文性為基礎,我們在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應該拒絕對于音樂技術的依賴,努力克服工具主義和消費主義,辯證地將技術與音樂教育相結合,為音樂教育開創新的發展方式。

4.2 加強學習,豐富內涵

為了更容易把音樂“賣”給觀眾,基于消費導向的音樂通常是一些簡單的重復,這些音樂都是通過低共鳴的“死亡無人機”去傳達各種音樂的符號和聲音,與此同時再賦予一些口號式的寓意[9]。這種音樂教育把實在的人和藝術對立起來,將技術和藝術分割開來,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會嚴重阻礙音樂教育朝著健康平衡的方向發展。因而我們必須加強文化歷史的學習,同時還要對互聯網技術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做到技為藝用,加強音樂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創作到傳播再到教育,從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對音樂教育的新模式進行探索,善于利用技術實現音樂藝術教育的融合發展。

4.3 開展交流,堅守價值

“互聯網+”音樂教育是一種新的發展形態,一個新事物的發展,總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進的,在這一過程當中,音樂從業者需要加強交流,而互聯網工具的價值與便捷便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跨時空的即時交流,推動音樂教育的創新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大發展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在得到極大滿足之后,開始對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樂因具有娛樂性,很容易淪為消費品,在市場交易中喪失其文藝性,這就需要音樂從業者堅守文藝素養,將音樂的藝術性與美學價值內含于音樂活動的實踐當中,在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藝術審美與修養。

5 結語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音樂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容易將人引入消費主義與工具主義的陷阱,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警惕加強思考,反思“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現有環境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為實現“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現實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 朱峰.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D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姍.關于“互聯網+”音樂的思考與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73-78.

[3] 畢源紅,張震.科學技術的祛魅與音樂藝術的覺醒——解析現代音樂技術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矛盾的新視角[J].文化學刊,2011(6):52-55.

[4] 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7.

[5]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22-26.

[6] 趙周寬.海德格爾論美學之可能性[J].晉陽學刊,2011(01):90-94.

[7] 趙慶波.技術虛無主義:從海德格爾到??耓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資本主義的音樂[M]//國際媒體研究百科全書.倫敦:布萊克韋爾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學的邊緣——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簡介:楊莉(1996—),女,甘肅張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

郭繼海(1963—),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哲學和認識論、科學技術與社會。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現代音樂教育的課程要求,以及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音樂學科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對利用網絡開展自主性學習的程序,對于音樂教育的課程開發與變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保護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具體的體現。

【關鍵詞】激發學習動機;評價

前言

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不僅教學方法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應用到了音樂教學中?,F代網絡下的音樂自主學習,就是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產生的一種音樂教育新模式。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利用網絡技術收集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整理分類,主動參與音樂、探究音樂獲得音樂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會獲得知識的收獲,同時也會使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如何與他人交流與合作。以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技術支持下的音樂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生動,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的具體實施,有利于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既可以利用網絡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授課,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使原本單一靜態課堂教學,轉化為聲像圖文并茂的動態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一、學習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深入所決定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考慮到不同的學生學習同一內容所需要的時間、以及需要他人所給予的幫助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授課中往往采用同一標準,去要求具有差異的學生,導致有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卻不能繼續學習新的知識,有的同學還需要老師的進一步講解才會完全掌握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還有的同學則完全不理解老師所傳授的知識。

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則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差異性基礎之上的一種引導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并完成知識再創造的教學活動。信息技術的出現進一步促進了音樂教學改革的深化,使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的整合起來,信息技術的介入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的手段,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網絡學生們獲得的知識遠遠地超過了音樂課本所呈現的內容,豐富了音樂教學的課堂容量,網絡所提供的音樂信息與知識,以其生動的畫面,動聽的旋律,將音樂以多彩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加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在音樂方面所具有的潛能得到開發。在網絡的支持下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達到音樂教育改革的目標。

(二)網絡為學生自主學習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去音樂教學所使用的資源主要來源于書本、CD、磁帶等,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網絡中的音樂教學資源漸漸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網上音樂資源非常豐富,大大的豐富了音樂教學的手段。

網絡中的音樂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能以后,就可以通過網頁的檢索機制,查詢到自己需要的音樂資源,獲得自己所需要的音樂知識,進行自主高效的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向他們推薦一些音樂網站與圖書館站:超星數字圖書館、兒童音樂網、古典音樂網、中音公司網站等。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網上建立一個用于指導學生學習的網頁,就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予以解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向學生提供一些音樂論壇,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在與其他音樂愛好者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和對音樂的深入思考,進而豐富自己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現有學習狀況的遠程音樂教育課程,使學生可以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聆聽其他教師的音樂課。

二、自主學習的程序

(一)確定音樂學習的目標

學習首先應知道自己想學習什么,要達到怎樣的標準,通常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時學習目標應由自己確定,如果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其認知還不夠成熟時應由教師幫助制定學習目標,另外剛剛實施自主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在其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前,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編寫的自學輔助提綱,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教師應教會學生設置學習目標的方法與原則,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引導與啟發,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挖掘網上的音樂信息資源,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關鍵,激發學習動機也就是學生產生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應善于把握課堂,通過引導與設置問題以及鼓勵的方法,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梢圆捎帽頁P的方式激發學生獲取音樂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密切觀察每一位學生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與學習中的閃光點,并及時提出表揚,如通過上一階段的自學老師發現同學們有很多的進步,有平時不敢唱歌的同學將自己的音樂作品放到網絡平臺上與大家分享,老師聽了唱的非常動聽,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引導觸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自己嘗試獲取知識。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應抓住適合的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自主探究

現代網絡下的音樂自主學習探究是指在完成教學目標或者是自學提綱的前提下,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搜索與本節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然后將有用的資料整理歸類,在其中尋找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知識,解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質疑與解疑的過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本節課設置的教學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除了以上音樂自主學習方式以外音樂網絡探究型學習、社會音樂調查學習等學習方式,但是無論那種學習方式教師都應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自主學習應本著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學習模式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方式。一般來說自主教學應按照“教學”、“導學”、“自學”這三個順序實施。在低年級由于學生年齡較小不具備自學能力因而采用教學的方式進行音樂學習。同樣在高年級試行自主學習模式的初期學生還沒有形成能力時也應采用教學的方法。學生在掌握了初步的自學方法以后,教師即可指導學生進行自學,對于那些能夠積極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要居于表揚,而對那些不能夠自主學習,對于學習采取敷衍塞責態度的同學要給予批評與督促,以保證自主學習的教學效果。

第二把握好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間。對于剛接觸自主學習模式的學生來說,由于其還沒有完全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正在培養中,因此自主學習的時間可以長一些,低年級學生進行音樂自主教學時可以將自主學習的時間放在課堂上,而年齡段較高的初高中學生由于學習的內容較多可以采用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方法完成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上音樂資源信息量大、形象生動、視聽結合等優勢欣賞音樂作品,欣賞中感受歌曲的人文內涵、旋律、格調,陶冶自己的情操。為了更好地感受歌曲的內涵,豐富自己的音樂知識,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音樂作品的流派、歌曲詞、曲作者的生平、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有關歌曲的創作軼事等,加深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搜集與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第三,保護學生的個性

音樂創作,實質上是一種個性化的創作。缺少個性的創作人,其歌曲創作的歌曲也是缺少個性的,也就不具備打動人的魅力。音樂教育作為音樂傳承的一種方式,想要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也應走個性化的道路。其授課方式、手段應具有鮮明的學科色彩。而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其個性也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網絡為音樂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全社會普及網絡的今天,學生的音樂學習已經不在拘泥于課堂,只要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進行音樂學習。各種軟件的出現如仙子郵件、MOO虛擬環境、新聞組等,為學生自主音樂學習及與其他同學進行音樂信息、作業、活動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使音樂信息的獲取、提煉更加便捷,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四)總結與評價

學習完成后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評價從而及時發現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便改進教學方法,使之更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合作意識;體驗感受;學習過程中參與的程度,探究方法是否科學、問題的解決。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討論、談話等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協調精神、參與方式等進行了解,并給予形成性評價。評價內容使學生的優點與缺點都顯現了出來,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反思的同時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與提高。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音樂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音樂教學的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學生學習音樂打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教育改革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的落實教學實踐中,網絡技術的成熟自主學習方法的實施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促進了音樂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蘭魁,李寶杰,程寶華.音樂教育中信息手段的建立與實踐[J].交響-西安音樂學學報,.2003,(3):82-85.

[2](美)S·拉塞克和G·維迪努著:《基礎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兒童音樂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所介紹的可視化方法的成功之處既在于其優美的藝術設計,更在于其通過將音樂轉換為圖形從而使聽障兒童也能通過觀察圖形對音樂產生新的理解,并使用圖像處理技術進一步對音樂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音頻可視化;數字圖像處理;聽障學生教育

一、可視化技術在音頻方面的應用

1.音頻可視化的定義和常見形式。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興起,我們能將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以更加清楚直觀、更具藝術性的方式展現出來。音樂可視化是指一種以視覺為核心,以音樂為載體,以大眾為訴求對象,借助多種新媒體技術等傳播媒介,通過畫面、影像來詮釋音樂內容的、視聽結合的大眾化傳播方式。它能為理解、分析和比較音樂藝術作品形態的表現力和內外部結構提供一種直觀視覺呈現的技術。盡管聽障人士不能像我們一樣聆聽音樂,但音樂傳達出的數據之美卻能轉化為圖形,同樣為聽障人士所享受。

傳統的方式常用頻譜圖或波形圖進行音樂可視化。音樂的頻譜圖是指某一單音信號(即瞬間聲音的聲波)通過物理方式的轉換,獲得的以振幅(即音量的大?。榭v軸,頻率為橫軸的頻率成分分布的圖像。[3]頻譜只能表現瞬間的頻率震動,不能對整首歌曲進行宏觀的把握。多數音頻可視化也都是采用類似的方式對每個時間片采樣到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并以更加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其關聯的數據都是頻譜。音頻處理軟件中使用的音頻波形圖也是一種音樂可視化,它能讓人一目了然的對整個音頻的走勢和特征有大體的掌握,但更適用于數據處理和分析,缺少動感和觀賞性。

2.音頻可視化對于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非常必要,它的目的不僅是彌補特殊兒童聽說能力的缺失,更在于通過音樂欣賞嘗試體會正常人能感受到的美好,增強自信和表達、理解能力,釋放不良情緒,改變孤獨、自閉的行為方式。[2]音樂活動能使他們在愉快的心情下忘卻自己的缺陷,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兒童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促進身心和諧發展。[4]

聽障兒童不能直觀的感受音樂,通常利用“通感”(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相交換,將甲感覺用于表示乙感覺)的形式將音樂帶給正常人的感受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對聽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學?,F在常見的聽障兒童音樂教學法有通過感受物體振動傳達節奏概念的“律動教學”、通過手語歌詞理解音樂內容、結合律動教學練習舞蹈的音樂教育等等。越來越多的“別樣形式的音樂”正幫助聽障兒童更好地認識音樂,感受音樂。

二、一種新的音樂可視化實現方法

1.用Web Audio Api提取音頻信息并進行可視化。本文介紹的方法基于Web Audio Api,獲取音頻數據的方法是用audio標簽將音樂嵌入網頁,并設置analysernode(分析節點)對網頁上的音頻數據進行實時解析。Canvas實時繪制每個時間片的采樣數據,觀察者既能經歷圖形創建的過程,又能在歌曲結束之后對整首歌有宏觀上的體會和把握。

圖2.1所示的可視化用一個正十邊形的雷達圖將音頻的頻域由高到低分成十個部分,并將音頻數據映射到其中,反應每個部分的能量大小,數字標號示意了由低頻到高頻的排列順序。繪圖點距離原點距離越遠表示該分段能量越大。這種可視化方法利用了不同音源發聲頻率不同的原理,后面的分析與比對也將基于這樣的數據提取。圖2.2展示了其中兩個在網頁中將雷達圖放在藝術場景中進行觀賞的情形。將繪制路徑顏色與背景相搭配,在播放音樂的同時進行繪畫,這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創作呢?通過在精心制作的場景中觀察圖形的變化,聽障兒童可以感受到音樂的律動,并根據圖形的意義體會音樂內容。

圖2.3所示的可視化是對當前時刻的頻率進行采集、計算并以順時針掃描的方式繪制。每個瞬間在畫布上留下的痕跡拼湊起來可以像拼圖一樣展示出一幅比較完整的畫卷?!吨凵焦臉贰肥且皇字挥泄穆晠⑴c其中的音樂,由于其聲音的不連續性,造成多個連續的峰,每一聲鼓點的可視化結果都如一個花瓣般非常美麗。聽障兒童據此可以體會到音樂的美好,彌補身體上的缺憾。

2.以C++為基礎用MFC比對獲取的圖片信息。分析用數據采用了圖2.1所示的雷達圖。由于每一幀的繪圖結果都疊加在一起,為了對能量大小做加成平均得到平均路徑,繪圖時設置了透明度。計算時由中心點沿著分段的分界線發出十條射線,將黑色的深淺作為加成的權重。得到平均路徑后即可將兩首歌進行比對(如圖2.4-2.5所示),同一首歌的兩個版本差異最小,同一位歌手風格相近的歌曲其次,而風格、內容相差較大的兩首歌很有可能在不同的頻段各有發揮,如純音樂能量較小,主要集中在中低頻,而熱情奔放的流行樂和電子樂在低頻和高頻部分都大有作為。

3.建立音頻數據庫對音頻內容進行推測。目前有很多音樂檢索的方式,包括基于音頻分析和索引的內容檢索法、基于情感語義相似度的音樂檢索、基于歌曲屬性關鍵字的文本匹配法等。[1]這些方法通過提取歌曲中的聲學特征,基于音頻內容對音樂進行分類和檢索,這說明歌曲中的情感和語義是可以由科學的方法分析出來的?;谶@個原理,本文用人工標注法構造音頻數據庫,將不同頻段的能量大小作為區分不同類型音樂的識別特征。將同一標簽的多首樂曲數據進行平均以達到訓練的目的。圖2.6展示了此方法的初步實驗結果。

三、對相關方向發展的展望

本文所介紹的方法優點在于新穎獨創,有藝術性,缺點在于提取數據麻煩,人工參與部分多,數據庫太小,因此準確性尚且較差。目前對于音樂內容的提取及可視化研究還比較少,但“聽歌識曲”,“哼唱搜索”等基于音頻內容分析的音樂檢索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音樂軟件中。相信未來從音頻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術一定大有所為。筆者作為本科三年級學生,學識和技巧實在有限,但希望本文提出的觀點能夠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學者和專業人士對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考和認識,不斷完善相關領域的研究,為聽障兒童帶去福音。

參考文獻:

[1]周利娟.基于情感語義相似度的音樂檢索模型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

[2]孟妍妍.淺論聾啞兒童音樂教育[J].研究生論壇,2009,(11):80-81.

[3]成蒙.從音樂到圖形——音樂信息的可視化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4.

[4]吳躍躍李平平喻秋蘭.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性質、特點及教育價值[J].中國音樂教育,2008,(11).

Visualization Method Aid Music Education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LIU Ming-qi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of BJFU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Key words:music visualization;digital image processing;Hearing-Impaired student education

上一篇:審美心理論文下一篇:兒童心理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