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唐詩范文

2023-09-21

兒童唐詩范文第1篇

1.忽聞歌古調,。(杜審言)

2.,風多雜鼓聲。(楊炯《從軍行》)

3.閑云潭影日悠悠,。(王勃《滕王閣》)

4.江流宛轉繞芳甸,。(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5.人生代代無窮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6.此時相望不相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7.,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送》)

8.不堪盈手贈,。(張九齡《望月懷送》)

9.,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10.,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11.水落魚梁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12.,天子非常賜顏色。(高適《燕歌行》)

13.摐金伐鼓下榆關,。(高適《燕歌行》)

14.,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適《燕歌行》)

15.邊庭飄搖那可度,。(高適《燕歌行》)

16.,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17.天姥連天向天橫,。(李白)

18.世間行樂亦如此,。(李白)

19.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20.人生得意須盡歡,。(李白《將進酒》)

21.,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22.古來圣賢皆寂寞,。(李白《將進酒》)

23.星垂平野闊,。(杜甫《旅夜書懷》)

24.,密雨斜侵薜荔墻。(柳宗元)

25.欲為圣明除弊事,。(韓愈)

26.人世幾回傷往事,。(劉禹錫)

27.,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28.,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29.塵世難逢開口笑,。(《九日齊山登高》)

30.,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晚秋》)

31.,客行悲故鄉。(溫庭筠《商山早行》)

32.雞聲茅店月,。(溫庭筠《商山早行》)

1.獨有宦游人,。(杜審言)

2.畫棟朝飛南浦云,(王勃《滕王閣》)

3.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

4.斜月沉沉藏海霧,(張若虛)

5.(王維《山居秋暝》)

6.細草微風岸,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抒懷》)

7.晨起動征鐸,。 8.,人跡板橋霜。

9.槲葉落山路,。

10.殘星幾點雁橫塞,。

11.二十四橋明月夜,。

12.江涵秋影雁初飛,。

13.塵世難逢開口笑,。 14.,青鳥殷勤為探看。

15.曉鏡但愁云鬢改,。

16.人世幾回傷往事,。 17.,故壘蕭蕭蘆荻秋。

18.城上高樓接大荒,。

19.一封朝奏九重天,。 20.?雪擁藍關馬不前。 21.,密雨斜侵薜荔墻。

22.飄飄何所似,。 23.,危檣獨夜舟。

24.星垂平野闊,。 25.,便至四十西營田。

26.生女猶得嫁比鄰,。

27.牽衣頓足攔道哭,。 28.,天陰雨濕聲啾啾。

29.邊庭流血成海水,。 30.,分明怨恨曲中論。

1.明月隱高樹,。(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2.(杜審言《和晉陵陸丞》)

3.寧為百夫長,。(楊炯《從軍行》)

4.閣中帝子今何在?。(王勃《滕王閣》) 5.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江花月夜》) 6.,皎皎空中孤月輪。(《春江花月夜》) 7.斜月沈沈藏海霧,。(《春江花月夜》) 8.,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9.關城樹色催寒近,。(李頎《送魏萬之京》)

10.(王維《山居秋暝》)

11.水落魚梁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12.(高適《燕歌行》)

13.君不見沙場征戰苦,。(高適《燕歌行》)

14.君不見,(岑參)

1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

16.(李白《月下獨酌四首》)

17.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18.(李白《將進酒》)

19.君不見,青海頭,(杜甫《兵車行》)

20.(杜甫《旅夜書懷》)

21.一去紫臺連朔漠,(杜甫《詠懷古跡》)

22.(杜甫《客至》)

23.。(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24.(柳宗元)

25.云橫秦嶺家何在?(韓愈)

26一片降幡出石頭。(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27.天河夜轉漂回星,(李賀《天上謠》)

28.(李商隱《無題》)

29.永憶江湖歸白發,(李商隱《安定城樓》)

30牛山何必獨霑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31.(趙嘏《長安晚秋》)

32.雞聲茅店月,。(溫庭筠《商山早行》)

1.雪暗凋旗畫, 寧為百夫長,。

2.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白云一片去悠悠, 舟子,。

4.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5.竹喧歸浣女, 歇,。

6.摐金伐鼓下榆關,

校尉羽書飛翰海,。

7.相看白刃血紛紛,戰苦,。

8.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

10.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 ,,。

11.陳王昔時宴平樂,

12.細草微風岸,月涌大江流。,。

13.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4.王濬樓船下益州, 江底,。

15.人世幾回傷往事, 家日,。

,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

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兒童唐詩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東亞的日、韓等國,從8世紀至近世,唐詩以各種形式廣泛傳播,學唐、崇唐的風氣長盛不衰。這既擴大和深化了唐詩的既有傳統,亦匯聚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傳遞著多方面的文化信息,甚至影響到東亞各民族傳統的承繼和新變。東亞的唐詩接受活動主要涉及輯校、編選、注釋、評論、翻譯與創作等形式,其間蘊藏著豐富的唐詩學資源,有待清理、總結、開發和利用,可為今天的唐詩研究提供新的基礎材料和理論參考,亦可為當下東亞漢文化圈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富有效用的歷史資源。

關鍵詞: 東亞;唐詩學;文獻

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5.001

唐詩審美特點的呈現和典范意義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從唐宋以至現代,人們對唐詩性能和意義的理解不斷發生變化,從而賦予唐詩以永久的生命活力。千余年來編選、賞讀和評論唐詩的經驗及其成果浩如煙海,成為唐詩學研究的富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唐詩學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唐詩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在東亞的日、韓等國,由于文化上同源,從8世紀至近世,學唐、崇唐的風氣長盛不衰,唐詩以各種形式廣泛傳播,而且被奉為漢詩創作的典范。經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唐詩文獻增添了極其豐富的新資料。研究者們通過輯佚和???,推出了新的校本;通過注釋與考證,提供了各種批注本。為傳播和導讀,他們出版了許多選本、講義本和翻譯本;通過品賞和研習,產生了豐富的研究論著;通過模仿和借鑒,留下了大量帶有唐詩印記的漢詩。唐詩在東亞的傳播和接受,不僅擴大和深化了唐詩的既有傳統,顯示出唐詩的豐富內涵和巨大魅力,亦匯聚了豐富的審美經驗,傳遞著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文化信息,甚至影響到東亞各民族傳統的承繼和新變,極大地推動了東亞的文明進程。東亞的唐詩接受活動,主要涉及輯校、編選、注釋、評論、翻譯與創作等形式,其間蘊藏著豐富的唐詩學資源,有待開發和利用。

日本最古的漢籍書目錄是藤原佐世9 世紀編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這部敕編目錄記錄了日本國止于平安前期的傳世漢籍,其間收錄唐代詩人唐太宗、許敬宗、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上官儀、李嶠、崔融、劉希夷、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王維、李白、王昌齡、元稹、白居易等的詩集。大典禪師《全唐詩逸序》述及唐詩東傳盛況:“當時遣唐之使、留學之生,與彼其墨客韻士,肩相比,臂相抵,則其研唱嘉藻,記其所口,謄其所記,裝以歸者蓋比比不已?!斌蔑@常:《全唐詩逸舊序》,載河世寧輯:《全唐詩逸》,江湖詩社藏文化紀元(1804年)春版,第1 頁。 林愨的《史館茗話》則描述9世紀日本人學唐詩的熱情遠不只是學白居易:“本朝朝士之作詩,多是效白氏體,故不斥其名,唯稱《文集》或曰居易存時,其集既傳來……然空海傳來《王昌齡集》,菅相讀《元微之集》、慕溫庭筠詩,且江維時所輯本朝《佳句》,公任《朗詠》雜載李嶠、王維、劉禹錫、皇甫曾、許渾、杜荀鶴等句,《江談抄》引盧照鄰句、載杜少陵事,則豈唯白集而已哉?”林慤:《史館茗話》,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日本株式會社鳳出版,昭和四十七年(1972)復刊本,第一卷,第361頁。由中國人書寫和刻印的文獻,因各種情況流轉至日本,其中多有遣唐使和留學僧攜歸的稀見文獻,有的后來在中國失傳。如《翰林學士集》《新撰類林抄》《趙志集》《唐人送別詩》《雜抄》等,不但新、舊《唐書》及宋代諸家書目皆無著錄,其中更有不少《全唐詩》未收佚詩。又如唐代張庭芳注《李嶠雜詠》二卷,國內未見,有敦煌寫本存殘卷,分藏于倫敦、巴黎圖書館,而在日本寬政十一年(1799)刊木活字《佚存叢書》第一帙第十冊里保存完好。這類典籍有的已被介紹到國內,有的還罕為人知。日、韓等國還藏有頗多唐人詩集的重刻本、抄本和活字本,有些在輯佚、??焙捅鎮畏矫孀隽烁挥谐尚У墓ぷ?。如江戶時代的河世寧即從日本留存的多種典籍中輯出清修《全唐詩》未收佚詩,編成《全唐詩逸》。關于這些,學者多有論及,此不贅。

唐詩的編集起于唐代,主要是為保存詩作;而后世搜輯、整理唐人詩集所進行的補正和辨偽等工作,就進入了唐詩接受的范圍。

數量眾多的唐詩典籍,經古代東亞各國漢學家依多種善本進行過??闭?,顯得尤為珍貴。服部南郭編?!短圃娖穮R》和《唐詩選》,皆川愿輯?!锻醪g詩集》,熊谷維輯?!洞揞椩娂贰冻=ㄔ娂?,那波道圓輯?!栋资衔募?,山脅重顯整理《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芥川丹邱重?!锻醪?,后藤松陰??薄度w詩》,高楠順次郎等輯?!锻蹊笾驹娂?,林衡輯?!独顛s詠》,椎名宏雄輯?!逗皆姟贰妒暗迷姟?,恩田仲任輯?!锻踅ㄔ娂返?,皆有重要文獻價值。如淀上菊隱訓點《岑嘉州詩集》,乃以唐代杜確所編為依據,參以明代李本芳、許自昌校本,“對映同異,并存無遺。且歷代選唐諸集有少出入者,亦取而收”。在編排體例上,未沿襲杜確按內容分類,而是依照許氏以體式編次,將原書所注全部收入;間亦考疑辨誤,如“公《送楊子》五律,誤在《太白集》;又高適《送鄭侍御謫閩中》五律,誤入杜編。今據而改之,各得其正”。淀上菊隱:《岑嘉州詩集序語》,載《岑嘉州詩集》,日本寬保元年(1741)水玉堂刻本,第4頁。 明治中葉,近藤元粹輯王、孟、韋、柳詩集,旨在使本邦讀者“吸取四家之清氣,溯而入陶詩沖淡清真之域”。 近藤元粹:《王孟詩集緒言》,明治三十二年(1899)序刻本,嵩山堂藏版,第2頁。據明治刻本前《緒言》可知,近藤元粹是以清代胡月樵《唐四家詩集》為底本,參考宋代劉辰翁,明代顧可久、顧元經、凌初成,清代趙松谷諸家注本,以及《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唐詩鼓吹》《古唐詩合解》《唐詩貫珠》《唐才子傳》《唐賢三昧集》等合選本編纂而成。近藤元粹的《箋注唐賢詩集》,則在王士禎編選、吳煊與胡棠箋注、黃培芳批評《唐賢三昧集》的基礎上,“訂正其謬誤,更增補批評”。而朝鮮世宗不滿意王伯大《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和魏仲舉《五百家注昌黎先生集》,遂命集賢殿學士崔萬里等重修《朱文公昌黎先生集》;佚名所撰《樊川文集夾注》,現存永樂十三年(1415)公山刊本及正統五年(1440)全羅道錦山刊本,所附鄭坤跋語介紹刊刻緣由:“小杜詩古稱可法,而善本甚罕。世所有者,字多魚魯,學者病之。今監司權公克和與經歷李君蓄議之,令詳校前本之訛謬而刊之?!贝藭苡锌赡艹鲎皂n國學者之手。 參見金學主:《朝鮮時代刊行中國文學關系書研究》XI《關于杜牧的〈樊川文集夾注〉本》,首爾大學出版部2000年版。這些編校、輯佚成果,為后人編輯唐詩提供了極大便利,也成為后世整理唐詩的重要文獻基礎。

大體而言,每一唐詩選本都貫穿了選家的美學趣味和詩學觀念,包括對唐詩的質性、功能、體式、流變、宗主等問題的認識與態度,從而構成其選詩的價值取向。這些,既體現于選詩的相對范圍、數量比例以及風格面貌等客觀展示之中,也表露在選本的序跋、凡例、圈點批注及其他相關主觀論說里。

選唐詩是東亞“選學”中最為發達的分支之一,選詩的品種繁富。有依據漢傳典籍進行增刪編選,如朝鮮許筠《唐絕選刪》即參考《唐音》《唐詩品匯》《古今詩刪》選錄絕句10卷。有通選唐詩,如日本石作貞編《李唐名家詩選》,朝鮮崔瑆煥選《三唐五代詩》;有選某一時期,如朝鮮許筠《四體盛唐》、日本館機《中唐二十家絕句》;有專選某體,如日本藍澤南城《中晚唐七絕抄略解》,朝鮮李祥奎《唐律匯髓》。有按類編選,如日本岡崎信好《唐詠物詩選》、朝鮮閔晉亮《唐詩類選》;有按韻分列,如日本源修安《唐詩分韻》、朝鮮姜世晃《唐詩七律分韻》。有合選,如日本山本泰順《李杜絕句》、朝鮮李瑢《唐宋八家詩選》;有單選,如宍戶方鼎《新選白詩集》、李瑢《香山三體詩》等。其中不少選本有隨文注釋。

甚至,還有為了某種實用目的如應制、應試、唱酬、啟蒙等而特加編選的。這些選本或附以序跋,或添加評點,以顯示編選者的意圖。如高麗僧人釋子山《夾注名賢十抄詩》是一部七律選本,現存殘本中保存了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等26位唐代詩人共260首作品。釋子山《序》謂:“偶見本朝前輩巨儒據唐室群賢,各選名詩十首,凡三百篇,命題為《十抄詩》。傳于海東,其來尚矣。體格典雅,有益于后進學者?!贬屪由綂A注、查屏球整理:《夾注名賢十抄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其所謂“體格典雅”,是對所選中晚唐詩審美特征的認識。日本明和五年(1768)梓行大江玄圃的《唐詩冕》,其凡例稱:取初、盛唐近體詩之“音響明亮、詞華靡麗”大江玄圃:《唐詩冕凡例》,載《唐詩冕》,明和五年(1768)刊本,第8頁。者,中、晚十取一二,分為四卷,通列二十七部為綱,一百八十六類為目,各以類從。如地部,分出江、湖、海、潮、池、潭、浦、渡等34類;身體部,分出年齡、須發、涕淚、夢魂、身軀等9類。分類頗細,方便學者尋索涉獵。筱弼編《唐詩遺》,以明代格調論詩學為宗,稱贊明代李攀龍之選“委婉和莊,不失為正軌”,同時又認為李攀龍《唐詩選》“方隅有閾,變化不足”,遂從沈德潛《唐詩別裁》近兩千首詩中選出500余首編輯成冊,以為李攀龍之選補遺。至于何以要從《唐詩別裁》中擇取,筱弼如此解釋:“吾邦于詩,體制可論,氣格可辨,情可盡而辭可修矣。至于聲調,則雖為名家,或不可不更隔一靴。第強言之,亦為虞芮聚訟,無官聽斷,安所準則?詩主聲調,錙銖一謬,權衡皆差,即有編集,頭會箕聚,豈曰能選?故余一意取材《別裁》,不復別裁?!?筱弼:《唐詩遺自序》,載《唐詩遺》,卷首,文化二年(1805)序刻本。筱弼陳述日本人不諳唐詩音韻的事實,流露出以格調論詩的唐詩觀。此外,館機編有《晚唐百家絕句》等五個中晚唐絕句選本。日本文化四年(1807)立秋日,館機序《晚唐十家絕句》曰:“李唐三百年,詩風全備矣。初盛之雄渾變而為中唐之清逸,至晚唐則文采機杼,變幻錯陳,豪縱奧峭,綺糜密致,光華四射,不可端倪?!?館機:《晚唐十家絕句序》,載《晚唐十家絕句》,卷首,日本文化四年(1807)序刻本。其主新變、重晚唐的詩學旨趣由此可見。

而一個選本流播的范圍和時間,很能說明它所代表的詩學思想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的程度。如李攀龍《唐詩選》,是明代格調論詩學的代表性選本,戶崎允明謂:“滄溟之選三唐,伯樂之一顧,冀野無馬矣!”贊李攀龍眼光精當,將唐人好詩盡括其中。因之該選本在日本江戶時期流傳甚廣,“髫龁之童,亦能言滄溟之選者”戶崎允明:《唐詩選余言題識》,載《唐詩選余言》,安永七年(1778)序刻本,第1頁。,“輯唐詩者數十家,而行于此間者于鱗為最,三家村亦藏歷下之選,人人誦習”。 賴襄:《唐絕新選例言》,載《唐絕新選》,文化庚午(1810)賴襄序刻本。孩童能言,鄉人誦習,足見明代格調論唐詩觀在日本社會的影響力。而所有這一切,又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不同時期哲學思潮和人文精神的消長與更迭,為我們了解和認識東亞文學與文化思想的嬗變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在初級閱讀階段,為便于讀者順利理解本文,注釋無疑是一重要手段。唐詩之有注,大概以張庭芳撰《李嶠雜詠注》為起始。日、韓進入14世紀后,注釋唐詩愈形發達,不僅唐人別集有注,一些通俗的唐詩選本亦加入注文,注釋已成閱讀和研究唐詩的重要方式。

最常見的注釋是名物訓詁,而字句的解說往往涉及整首詩意,體現了解說者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經驗。朝鮮時代世宗曾命文臣編注杜甫詩,遂成《纂注分類杜詩》。這是朝鮮半島第一部杜詩注本,此后多次重印,影響深遠。日本學者芥川丹邱《唐詩批注》、宇野明霞《唐詩集注》、簡野道明《校注唐詩選》亦屬此類。

也有為唐詩作注而書名不用“注”字。如竺顯常的《唐詩解頤》實為《唐詩選》注本,熊谷茘墩的《三體詩備考大成》亦在《三體詩》原注基礎上進行增注?!敖狻庇蟹纸庵?,即分析結構層次,這已屬章法范疇。如朝鮮仁祖朝詩人李植完成《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注重考辨異文、分析結構、闡明句法,這是朝鮮文士所纂首部評解杜詩的選本,在朝鮮時代漢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參見左江:《李植杜詩批解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類似還有日本素隱《三體詩素隱抄解》、宇都宮遯庵《三體詩詳解》、大江玄圃《三體詩解》、岡嶋安齋《唐詩要解》、入江南溟《唐詩句解》、武田梅龍《唐詩合解》、津阪孝綽《杜律詳解》,以及朝鮮樸泰淳增訂《玉溪生集纂解》、洪淳泌《增訂注解七言唐音》等,皆重視章法句法的解析。

有些屬于串解性質的講義。如松本仁吉《唐詩選講義》、池田蘆洲《唐詩選詳解講義》、大田才次郎《唐詩選三體詩講義》、三宅少太郎《杜詩講義》、 森槐南《李詩講義》《韓詩講義》《李義山詩講義》、若生國榮《寒山詩講義》等,重在系統串講。也有“解”名為“說”的,如釋雪巖的《唐詩譯說》。

而“注”和“釋”相配合?!搬尅睘殛U發詩篇意蘊,集中體現了說詩者的詩學觀念。如久保天隨的《唐詩選新釋》,就李攀龍的《唐詩選》中每一首詩,按“題意”“自解”“詩意”三部分進行詳細釋義。

“注”又常用“箋”來補充?!肮{”著重于指明詞語和典故的出處,不僅有助于理解詩意,且能將相關詩句與語典所出之語境關聯起來,從而增添新的意涵。如戶崎允明的《唐詩選箋注》,注疏嚴謹,取材豐富,引用古籍367種,辭賦詩文106篇,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東褧的《唐詩正聲箋注》,側重于對高棅《唐詩正聲》選詩的字、句加以訓釋和事典考證,逐句分疏,標明來處,經史子集皆有引證。還有對唐宋詩合選本進行箋注,如大洼詩佛《聯珠詩格箋注》。

就這樣,注、解、說、箋結為一體,形成東亞固有的解釋學系統,其間有著各國學者大量獨特的見解,即便是引用和借鑒中國學者的意見,仍有其本土學者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顯示了豐富的審美趣味和文化信息。

將唐詩翻譯成本民族語言并進行解說,正是日、韓等國傳播唐詩的有效途徑。如朝鮮的成宗曾命柳允謙等注譯杜詩,撰成《分類杜工部詩諺解》。時人金序曰:杜甫詩“詞嚴義密,世之學者患不能通”,閣臣受命后,“分門類聚,一依舊本,雜采先儒之語,逐句略疏,間亦附以己意;又以諺字譯其辭,俚語解其義。向之疑者釋,窒者通。子美之詩,至是無余蘊矣”。金:《翻譯杜詩序》,載《顏樂堂集》,卷二,《韓國文集叢刊》本,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15冊,第241頁。杜詩由此被本國人理解和接受。日本服部南郭的《唐詩選國字解》為第一部用日文翻譯解說的唐詩選本,此后類似譯注本層出不窮。如新井白蛾于寶歷六年(1756)編撰成《唐詩兒訓》,用和文對所選五、七言絕句進行簡要解說,便于兒童誦習。明和五年(1768)浪華書肆刊行新井白蛾的《唐詩絕句解》,選初、盛唐絕句,原詩后先“事”后“解”,“事”用漢文注明典故出處,“解”則用和文譯釋詩意,“間亦書看詩之法,及詩家之文字同訓異義類關其要者”。新井白蛾:《唐詩絕句解凡例》,載《唐詩絕句解》,明和五年刻本,第1頁。

為使唐詩在用本民族語言表達時能呈現出更好效果,譯者不免運用增譯、減譯、轉義等方法,對唐詩本文進行解構與重構;而對本文語詞的對應選擇和語言結構的重新組織,也必定注入譯者的審美思維,詩歌本文的審美功能由此愈益豐富。這其間就存有大量關于唐詩接受的學理信息。為適應更廣泛的階層閱讀和欣賞唐詩,進而學習漢詩創作,日本學界對傳入的唐詩典籍進行了本土化和普及化的嘗試,如圍繞李攀龍的《唐詩選》,有《唐詩選墨本》《唐詩選字引》《唐詩選畫本》《篆書唐詩選》等普及性唐詩讀物相繼刊行,加速和擴大了唐詩的傳播。

對唐詩進行評論,則由感覺閱讀的期待視野進入反思性闡釋階段,更多地指向詩歌整體藝術風貌。如森槐南和野口寧齋這對師生都曾致力于唐詩評釋。森槐南的《唐詩選評釋》即對所選唐詩逐一釋解,同時有意識地發掘每首詩潛藏的體式特征及典型法則;野口寧齋的《三體詩評釋》在評釋詩歌時,常引發詩歌史上的重要話題加以討論,由此建構起自己的唐詩觀。這兩書皆有明確的審美指向和邏輯體系,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日本漢學界頗受重視。久保天隨則在《唐詩選新釋》卷首的“發凡”目中,述論李攀龍的生平、創作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中日學者對《唐詩選》真偽問題的討論,《唐詩選》的價值,歷來流行的注釋本情況;在“唐詩之大略”目中,論及近體的創制及音韻學的變遷,四唐的主要詩人的代表性作品及風格特色,頗具理論價值。

東亞各國詩話豐富,江戶時期和朝鮮時代詩話創作尤盛,均超百部,其中就存有不少頗有價值的唐詩論評資料。日本首部詩話是五山文學開山之祖虎關師煉所著《濟北詩話》,書中評論李白、杜甫、王維、韓愈、韋應物、“大歷十才子”等多位唐代詩人及其作品,有對舊注的質疑和糾正,有對詩作的賞讀和評價,有對詩句來源和影響的發蒙,也有對詩歌格律和詩人才氣關系的討論。寬延四年(1751)正月刻印芥川丹丘的《丹丘詩話》,以論析唐詩為核心,征引前人相關觀點加以評斷,構成較為明晰的邏輯體系?!兜で鹪娫挕贩衷O“詩法譜”“詩體品”“詩評斷”三部分,分別提挈唐詩藝術的基本法則,微觀辨析幾位盛唐詩人的經典作品,以及評述一些重要的唐詩觀念。尤其在“詩評斷”部分,多就明代格調論者的唐詩觀闡發己意,涉及變體與正體、氣運與才學、格調與性靈、解詩與味詩等重大理論問題。此外,太宰春臺的《斥非》論及唐詩律法;其《詩論》則將明詩和唐詩相參照,辨析明人接受唐詩的特點,指出其諸多不及唐詩處,最要者莫過于以花為喻,斷言唐詩“有生色,出乎自然”,明詩“無生色,人工所成”,太宰春臺:《詩論》,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第四卷,第294頁。 體現了其對明代復古派詩人的否定。而鈴木松江的《唐詩平仄考》、谷斗南《全唐詩律論》等則專門探究唐詩的聲律及各式法則。

在韓國詩話里,車天輅《五山說林》對杜甫和李商隱詩的討論,李睟光《芝峰類說》 中“詩”“詩法”“詩評”“唐詩”“麗情”“詩藝”等條目對唐詩的探究,梁慶遇《霽湖詩話》對唐宋詩之別和遣詞用韻的分析,申欽《晴窗軟談》對《唐詩品匯》和《唐音》的推舉,李植《學詩準的》對各體唐詩范式的選擇,南龍翼《壺谷詩話》對唐代“齊名”詩人的風格比較及成就品評,金萬重《西浦漫筆》對“唐律第一”的梳理與論說,金昌協《農巖雜識》對唐宋格調和明人學唐得失的品評,以及李瀷《星湖僿說》對李杜詩的辨析等,也都匯聚了珍貴的審美經驗。

在東亞數量可觀的詩文別集和學術刊物中,亦多見探討唐詩的篇章,有些評論雖以本土詩人詩作為中心,卻常有關于唐詩的真知灼見。如在朝鮮朝著名漢學家許筠的文集《惺所覆瓿稿》中,不僅收有《詩辨》,長文論及唐詩,且收有《唐詩選序》《題唐絕選刪序》之類頗有深度的論唐詩專文??傮w上看,即便是精通漢語、漢文化的學者,他們在解讀唐詩時也會依憑自身積累的先在知識,其經驗背景中的地域個性必然導致理解上的文化差異,從而賦予唐詩新的美學內涵。

不同時期的東亞詩人面對唐詩經典,都會做出各自的文化解讀與范型選擇。他們或在詩歌創作時有意模仿,或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受容。在本國文壇形成漢文學之初,多仿唐人模式,經過長期受容,才開始致力于詩文的本土化。例如日本平安朝主要學白居易,室町時期主要學宋代周弼所編《唐三體詩》,江戶時最流行李攀龍的《唐詩選》。據江村北海的《日本詩史》介紹,平安時期日本“言詩者莫不尸祝元、白”,甚至世傳大江朝綱夢見與白居易論詩,“此后才思益進”,可見白居易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和影響;五山僧林詩人則多“師法晚唐,深造巧妙”;江戶詩人先是“大抵于唐祖杜少陵、韓昌黎”,至物徂徠、柳川滄洲出,“始以盛唐為正鵠”。江村北海:《日本詩史》,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第一卷,第174、204、114頁。諸如此類的評述,呈現不同詩人對唐詩經典的取向和仿作范型的差異。又如,日本最早整理校訂《唐詩選》的服元喬,不僅仿初唐七言歌行創作《明月篇效初唐體》,且其中多襲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語詞。

東亞各國詩人主要依據自己的審美標準,確定學習的唐詩范式?;驗榻浀渥髌?,如朝鮮學者金萬重的《西浦漫筆》記載:“李白洲少時,月沙使讀退之《南山詩》千遍。白洲甚苦之,強讀至八百遍,終不能準數而止?!苯鹑f重:《西浦漫筆》,載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冊,第2270頁。 或為典范詩人,如南龍翼《壺谷詩話》指導朝鮮學詩者云:“五律則學王摩詰,七律則學劉長卿,五絕則學崔國輔,七絕則學李商隱,五古則學韋蘇州,七古則學岑嘉州?!蓖瑫r傳授學習方法:“余思學詩之法,李、杜絕高,不可學,惟當多讀吟誦,慕其調響,思其氣力?!?南龍翼:《壺谷詩話》,載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3冊,第2194—2195頁。李植亦在標舉學習范式時,示人以學詩門徑:“先學古詩、唐詩,歸宿于杜?!?李植:《學詩準的》,載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2冊,第1545頁。

而當漢詩創作出現偏差時,人們也往往引唐詩以矯時弊。朝鮮時期李睟光指出,近世之弊,“一篇之中,用事過半,與剽竊古人句語者相去無幾”,于是他建議學唐詩以救之:“唐人作詩,專主意興,故用事不多;宋人作詩,專尚用事,而意興則少?!崩畈B光:《芝峰類說》,載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2冊,第1047頁。日本江戶時期廣瀨淡窗亦指出,正德、享保年間(1711—1736)詩人,受明代“后七子”格調論影響,所作詩“有格律聲調而無性情”,天明(1781—1789)以后詩“以性情為主”,卻忽視聲律,皆有偏頗,因此他明示應 “以學唐代為主,兼學宋明”;針對詩人趣味低俗,他提議的“見識養成之道”是:體味唐人的溫腴,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王、孟、韋、柳的清微淡遠等,“如此,古人的風神氣韻,自然就能浸潤我心”。他批評“今人的詩,多是冗長松弛,缺乏氣象”,而要養成氣象,就需要認真閱讀李白、杜甫和韓愈等大家的作品。廣瀨淡窗:《淡窗詩話》,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第一卷,上卷第233頁,下卷第259、272—273頁??梢?,廣瀨淡窗特別重視唐詩對日本詩人藝術素養的涵育功能。

其實,東亞詩人對唐詩的接受不僅表現在漢詩的創作方面,他們在創作和歌時也自覺地到唐詩中尋找養料。日本鐮倉時代前期著名歌人、和歌理論家藤原定家,一生創作三千多首和歌,室町時代詩僧正徹說“在和歌領域,誰要否定藤原定家,必不會得到佛的庇佑,必遭懲罰”,正徹:《正徹物語》上卷,載王向遠:《日本古代詩學匯譯》,昆侖出版社2014年版,第418頁??梢娞僭以谌毡驹妷碛泻芨叩匚?。他曾說“和歌是日本獨特的東西”,卻又強調“《白氏文集》第一至二卷中的詩,都有豐富的素材,特別重要,務請披閱”。 藤原定家:《每月抄》,載王向遠:《日本古代詩學匯譯》,第176、183頁。他不僅要求創作和歌需到白居易詩中汲取素材,還倡導通過吟誦白詩以修煉心靈:

構思和歌的時候,要常常吟誦《白氏文集》中的“故鄉有母秋風淚,旅館無人暮雨魂”,吟誦此詩句,可以使心地高潔,吟出好歌;又,吟詠“蘭省花時錦帳下,廬山雨夜草庵中”,可以感受獨自在外旅宿,聽著瀟瀟雨聲,那種寂寥不安的心。正徹:《正徹物語》下卷,載王向遠:《日本古代詩學匯譯》,第425頁。

雖然日本詩人在學習漢詩時一直進行著本土化的努力,但唐詩的影響一直有跡可尋。平安時代菅原道真在日本享有“文道之祖”的美譽,他曾建議廢除遣唐使,又倡導文學創作“和魂漢才”,希望借此實現漢文學本土化。延喜帝讀其詩集后曾作七律一首,末云“更有菅家勝白樣,從茲拋卻匣塵深”林慤:《史館茗話》,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第一卷,第36頁。,贊曰其詩超過白居易,從此可以拋卻《白氏文集》了。而據日本學者統計,在菅原道真的《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居易詩者多達500余首??梢?,長期受唐詩熏陶的詩人,頗難擺脫對唐詩經典的承襲。日本學者在評說漢詩作者的藝術特色和成就時,亦往往繩之以唐詩。如江村北?!度毡驹娛贰吩u平安時代智子的詩“殊初唐遺響”,菅文時的詩“優柔平暢,元、白遺響”,參議篁的詩“骨氣韻格,直逼盛唐”,五山時詩僧天祥的詩“聲格清亮,唐人典型”。 江村北海:《日本詩史》卷一,載池田四郎次郎編:《日本詩話叢書》,第一卷,第207、172、184、205頁。類似評語,既揭示出這些詩人的師承所自,亦視不同風格的唐詩為供人仿效的審美范式。

在日、韓等國,為了指導漢詩創作,有不少供人選用詩料、字韻和模仿格式的書籍問世。如石川大凡的《唐詩礎》、釋雪巖的《增補唐詩礎》、三村石床的《唐詩擢材》、清田儋叟的《唐詩府》、大江玄圃的《盛唐詩格》、諸葛琴臺的《唐詩格》、田玠晉卿的《唐詩材》、公西維恭的《增補唐詩材》、岡崎廬門的《唐詩聯材》等,都對漢詩創作具有指導價值。此外,西成喜著《詩家用字格》,主要用日語解說詩中常用的若干虛詞,列舉的詞條均為唐人用字格,其書中范例亦只選取唐詩為例;鷹見爽鳩著《詩筌》五卷,分類收集唐詩語料;釋大典著《詩語解》,核心內容為虛詞,闡釋的資料以唐詩為主,所引用文獻為《唐詩品匯》《古今詩刪》《李太白詩集》《杜工部詩集》《三體詩》《唐詩鼓吹》等;釋大典著《詩家推敲》,與《詩語解》一樣,亦奉唐詩為典范,引例亦以唐詩為主;三浦梅園著《詩轍》,以唐詩為例,對作品及作詩方式進行詳細解說;東條琴臺撰《新聯珠詩格》,從唐宋詩中選詩成冊,以供效仿;根據大漥詩佛的序言,東條琴臺另著有《廣唐宋聯珠詩格》二十卷、《唐宋聯珠詩格余》二十卷。朝鮮學者申景濬的《旅庵詩則》,詳論詩的體格聲律及寫作方法,多舉唐詩為例證,如作詩之法的“鋪陳影描”條載:“鋪陳者,直敘其實也;影描者,繪象其影也。同一山岳,而韓退之之《南山》詩是為鋪陳,李太白之《蜀道難》是為影描;同一樂律,而白樂天之《琵琶行》是為鋪陳,賈浪仙之《擊甌歌》是為影描。詩之作法雖多,而無出于此二者矣?!鄙昃盀F:《旅庵詩則》,載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第5冊,第3569頁。通過示例,他將“鋪陳”“影描”兩種創作方法清楚地傳達給學詩者。從現存文獻看,大多唐詩研究者都有詩集存世,也大都存有或隱或現的唐詩影跡,其間蘊藏著豐富的唐詩學資源,有待發掘和總結。

總之,若從建設“唐詩學”這門學科的意識著眼,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將日、韓等國千余年來傳播與接受唐詩的情形與實績加以整體考察,當能更完整地體現唐詩的典范意義。對東亞各國唐詩接受資源的清理和總結,不僅能為今天的唐詩研究提供新的基礎材料和理論參考,亦可為當下東亞漢文化圈的精神文化建設提供富有效用的歷史資源。更重要的是,有了對不同民族唐詩學的相互參照和整體反思,我們對整個中華民族詩歌傳統乃至文化精神的把握當會更周全,立足于傳統之上的創新也會更順暢。

Key words: East Asia, research on Tang poetry, documentation

(責任編輯:陳 吉)

兒童唐詩范文第3篇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傊畯淖匀滑F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采、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 曲子詞與長短句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三百篇》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于音樂而可歌唱的。“樂府”原為漢時政府音樂機關之名。漢以后的

五、七言古體詩和唐以后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可歌。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為古體詩了。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如《陽關曲》《楊柳枝》等,也被作為詞調名。

唐宋之詞,系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種。當時新興樂曲主要系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其章節抑場抗墜、變化多端,與以“中和”為主的傳統音樂大異其趣;歌詞的句式也隨之長短、錯落、奇偶相間,比起大體整齊的傳統古近體詩歌來大有發展,具有特殊表現力。曲子詞、近體樂府、詩余、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詞一般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之譜填制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宋詞唱法雖早已失傳,但讀者當時的倚聲或后來依譜所填的詞,仍然可以從其字里行間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宛轉,或閑雅幽遠,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頓挫,令人回腸蕩氣,別有一種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的以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到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詞雖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于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于此慘淡經營,創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后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大部分詞的句式長短不齊,押韻也變化多端。例如為唐宋詞人所常用的詞調《菩薩蠻》,系唐代時據從東南亞傳入的樂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調所填的詞云: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本詞調全首八句,句句押韻。上片前兩句七言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上聲“紙”韻;后兩句五言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麻”韻。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兩句押仄韻,本詞用仄聲中的去聲“遇”和“御”韻;后兩句押平韻,本詞押平聲中“微”韻。通常近體詩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個韻,首句也有押韻的。兩者比較,詞調顯然別呈錯綜參差之美。本詞上片寫景色,下片寫女主人公的行動與心理活動,環境與人物、人物的動作與內心,通過

五、七言長短參差的句式、“麻”“微”平韻和“上”“去”仄韻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層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于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不僅聲調抑楊頓挫,激蕩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這是我們誦讀宋詞時所值提注意的。

詞調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錯迭出。例如蔡伸《蒼梧謠》(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開頭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搖曳的余韻。再看辛棄疾的《唐河傳》: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夢攜西子。覺來村巷夕陽斜。幾家? 短墻紅杏花。

晚云做些兒雨,折花去。岸上誰家女?太狂顛! 那邊,柳棉,被風吹上天。

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韻的、仄韻中上、去聲的,錯綜遞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描繪出無邊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嬌憨,全詞在寫作上對前舉魏夫人《菩薩蠻》似有所借鑒,而寫來更加清新活潑、跌宕多姿,也與所用詞調更加靈活多變有關。相對說來,《菩薩蠻》句式保留較多

五、七言詩體痕跡。

詞中的長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轉,氣勢更見浩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 殘陽當樓。(柳永《八聲甘州》)

柳詞中“漸”字下領三個四字句,實為十三字句。再如劉克莊《沁園春》中的“嘆年光過盡,功各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也當為十七字長句。

長短句比諸齊言體提供選詞用語方面遠為靈活的條件。李清照《聲聲慢》的運用大量疊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前人對此評價極高:“此乃公孫大娘舞劍器手”,“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王又華《古今詞論》略云:“晚唐詩人好用疊字語,義山(李商隱)尤甚,殊不見佳。”“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亦不佳。”李清照《聲聲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監之奇。蓋此等語,自宜于填詞家耳”。晚唐詩人李商隱是造語的高手,李清照卻更能“出奇制勝”、“青出于監”,除其絕世才華外,還因為“曲子詞”、“長短句”這個在當時來說屬于現代化的有多功能設備的舞臺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絕技。本詞開端一連十四個疊字,一波三折而一氣貫串,詩中無此句法。“到黃昏點點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于詩屬拗句,而在句法參差的詞中則讀來十分自然,斷續連綿細雨凄清入耳的聲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盡地傳達出來了。

當然,詞調中也有全首齊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實為兩首五言絕句,《玉樓春》上、下片實為兩首七言絕句。詞體并不完全丟掉整齊之美。

?返回

? 詞體的格律與自由

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音律提出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有些詞調既押平韻,又押仄韻。仄聲之中,有要求專押上、去或入聲的。各個詞調的句式的長短與句中詞語的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傳統詩歌中,以律詩的格律最嚴,字數、平仄、對偶都按修辭、審美、音韻學原則規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說過:“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倚聲填詞,每個字都須按照曲拍的譜填寫,在審音協律方面有比律詩要求更加嚴密之處,這使詞的語言音調顯得特別精美。然而詞體之所以為廣大作者所樂于運用、成功地運用,除精審的格律外,更因其在運用時還有相當大的自由。詞律也有比詩律遠為解放者。

首先,詞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據清康熙時編的《詞譜》所載,有 826調、2306體,還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種詞調的長短、句式、聲情變化繁多,適應于表達和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剛或柔,或哀樂交迸、剛柔兼濟,均有相應的詞調可作為宣泄的窗口。

再者,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創調與變體??滴酢对~譜序》云:“詞寄于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然試看《詞譜》所載同一詞調諸體的句式、平仄、押韻、字數常頗有出入,可見古人填寫時有著相當程度的自由。詞韻常比詩韻寬,有時平仄以至四聲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滿江紅》詞調,一般押仄聲中入聲韻,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抒發激烈的壯懷,讀來使人慷慨悲憤,押的便是入聲韻。然而姜夔的《滿江紅》(仙姥來時),遐想湖上女神,卻換押平韻,聲情遂變作緩和舒徐,富有瀟灑優游的情趣。姜夔《長亭怨慢》自序云:“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該詞中有句如:“閱人多矣,誰得以長亭樹?樹若有情,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寫景抒情,卷舒自如,渾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諳音律,故雖隨意為長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適應歌者口吻。“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自由與規律高度統一的產物。

詞的格律寬嚴有一個發展過程。唐到北宋前期還比較寬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則越來越嚴密。各時期不同作家對審音協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認為蘇軾的詞不協音律,有則為之辯護。陸游《老學庵筆記》云: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圣初,與 《跋東坡七夕詞后》 又云:‘歌之曲終,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跋東坡七夕詞后》又云:“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從其他記載也可看到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也都被“善謳者”歌唱或贊賞過,說明還是合樂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聲律的束縛。大凡過于不守音律也許失卻詞的韻味,遵律過嚴也會成為枷鎖,重要的是運用音律為情意服務。如《聲聲慢》調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韻,而李清照卻選押仄韻,又用了話多齒音、舌音字,創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梢娝笞髟~的嚴辯音律,卻正是自由地運用之以突破陳規進行創造,而不是作繭自縛。宋代許多絕妙好詞,雖然長短錯落,自由卷舒,有的類同口語、散文,而吟誦起來的韻味盎然,富有節奏感。個中奧妙是很值得我們體味的。有些例子,則未必可取。如張炎 《詞源》 記其父張樞“作《惜花春早起》云:‘瑣窗深’。‘深’字音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音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故平聲字可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與“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來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適應歌喉,遵律雖嚴,卻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學創作態度。

?返回

? 詞境的有限與無限

詞體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說來,詞的篇幅不長?!对~譜》所載,最短的單調《竹枝》為14字,最長的《鶯啼序》為 240字,不比詩歌行數可以無限增多。王國維所謂詞“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并云:“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言下之意,詞的境界比詩狹窄。詞的篇幅短小,是對詞境及其表現能力的一種嚴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薑齋詩話》云:“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勢’字宜若眼。若不能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方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藝術作品欲于有限篇幅內涵蘊闊遠意境,關鍵在于寫出所描繪形象的磅礴氣勢。詩中最短小的是五絕,尤宜注意于此。詞的篇幅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許多杰出詞人揮灑其傳神妙筆,成功地在這畫框里渲染出浩瀚無際、綿邈不盡的景象和情意,激發出讀者豐富的聯想、杳渺的遐思。這些詞的意境,即“長”而“闊”。

孕蓄無限于有限,以有限體現無限。這是宋代詞人創造的藝術辯證法。例如秦觀《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諸句,概括天上人間的悲喜劇,歌頌地久天長的愛情,由一變到無數,在剎那中見永恒,歡樂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歡樂。蘇軾《送參寥》云:“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薑齋詩話》云:“以樂境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鵲橋仙》個中滋味,是哀?是樂?難以分辨,讀來但覺意味深長,咀嚼不盡,在時間、空間、情意方面都是無限的。

晚清譚獻《復堂詞話》云:“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之相交,向之未有得于讀者,今遂有得于詞。”此論旨趣頗有與近代西方接受美學思想相通之處。宋代許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擴大詞境的創作,為這種理論批

評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返回

? 詞為“小道”與“別是一家”

詩余之名,一說是由于唐人樂府七言絕句之衍變為長短句;一說是指詩降為詞,詞是詩之余緒,這里反映出對詞的輕視。當初民間新曲主要是通過歌女們的曼低唱傳到文人手中的。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較浪漫,在對酒當歌之際,為了佐歡遣興,銷愁解悶,漫筆偶成,付諸歌喉。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歌詞,自然多屬描寫男女情愛、留連光景之作,而詞也就被視為“小道”“艷科”,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們對于這具有許多優越性的新興詩體,既非常喜愛,又當作一種游戲筆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邊詞序》所說:“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鮮不寄意于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游戲而已。”這使當時有些流傳之詞常常作者難明,更有大量佚失。南宋大詩人陸游也因存在輕視詞體觀念而抑制自己這方面的創作。其《長短句自序》云:“乃有倚聲制辭,起于唐之季世。則其變愈薄,可勝嘆哉!予少時汨于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并表示“今絕筆已數年”,不再犯此“過失”了??梢娺@觀念給詞壇造成多大的損失。

詞之被輕視雖是其不幸,在另一種意義上卻是其大幸。因為作者們于此卸下在作傳統詩歌時的莊重禮服,換上便裝,得以沒有顧忌地盡量抒發自己心底蘊蓄的哀感頑艷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帶的束縛,只求賞心悅耳,隨意采用新鮮活潑的語言、“里巷”“胡夷”的曲調,使作品具有活躍的生命力。

在中國古代,詩受到特殊重視?!对?middot;大序》云:“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詩的社會作用與價值被如此尊崇,詩壇上出現了大量反映現實的不朽之作。到了宋代,在詩中說理、博學的成份越積越重,文學之士不能自己的一往深情、萬種閑愁便習慣傾吐于“詩余”“小道”。宋詩自有巨大成就,但或謂整個南北宋可稱道的言情之詩,只數陸游《沈園》兩首七絕,這也可說是其時詩壇的遺憾了。

北宋歐陽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詩詞的大文學家。他論詩主張“觸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惡者刺之”。他在詞中則大談其兒女私情,不講什么“美刺”。其 《玉樓春》 云:“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大膽揭示“情”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表示了對愛情的熱烈、執著追求。這里反映出某種新意識的萌芽,具有反封建禮教性質。宋代詞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蘇軾,王保珍 《東坡詞研究》 中列舉其“重復使用‘多情’一辭”達十八處之多。“癡亦絕人”“疏于顧忌”的晏幾道《點絳唇》公然宣稱“天與多情”,謂其有情出于天所賦與,殆為人性之覺醒。此類觀念實為明湯顯祖“世總為情,情生詩歌”等論點的先導。

正式宣布詞的獨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詞論》。她掛出詞“別是一家”的招牌,總結詞的特殊創作規律,把那些“學際天人”的大學問家、詩人、文章家視為門外漢,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獨尊的豪概。李清照傾注其主要精力于詞。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說她:“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搢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也。”從其論的側面可以看到李清照詞的調度藝術成就及其詞中的反傳統精神。

從清新之筆抒寫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詞的特色,也是當時詞人的開辟與新探;對傳統詩歌來說是一種解放;但僅以如此寫法為詞的“本色”,也會成為限止詞體發展的框套,故北宋中期蘇軾等“以詩為詞”,賦予詞體以詩歌的多種職能,大幅度地豐富了“小詞”的表現能力與范圍,實為詞之再解放。

?返回

? 婉約與豪放——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

明張綖:“少游多婉約,子瞻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清王士禎加以補充道:“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見《花草蒙拾》)這些從宏觀角度概括宋詞中兩川主要藝術風格,而以秦觀、李清照和蘇軾、辛棄疾分別為其代表作者。這幾乎已成為宋詞研究中的通論。前代論詞者多崇尚婉約而以豪放為別調,近世論者則有獨推豪放為積極而以婉約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詞人劃分為對立的兩派并在其間強分優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屬機械論,有些學者完全否論兩種風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矯枉過正。按詞中之豪放與婉約乃屬藝術風格范疇,猶南宋嚴羽論詩“大概”有“優游不迫”與“沉著痛快”,清姚鼐論散文風格之分陽剛與陰柔,近世王國維論美學之有宏壯與優美。兩種概念本身有著相當的模糊性,兩者相互關系也是辯證的,并非壁壘分明。宋代詞人之分派乃后人參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歸納,不是說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礙他們創作或欣賞多種藝術風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說婉約、豪放之外,詞壇別無其他藝術風格存在。

“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按諸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南北宋之際《許彥周詩話》載女仙詩:“湖水團團夜如境,碧樹紅花相掩映。北斗闌干移曉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評云:“亦婉約可愛。”此詩情調一如小詞。“婉約”之名頗能概括一大類詞的特色。從晚唐五代到宋的溫庭筠、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秦觀、李清照等一系列詞壇名家的詞風雖不無差別、各擅勝場,大體上都可歸諸婉約范疇。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因之,形成一種觀念,詞就應是這個樣子的。北宋中期時人曾說:蘇軾的“以詩為詞”為“要非本色”(見陳師道《后山詩話》);秦觀“詩似小詞”,蘇軾“小詞似詩”(見《王直方詩話》)。“本色”“小詞”之論當屬婉約派的主張。李清照“別是一家”說中認為只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始能知之”(《詞論》),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約一宗,雖然賀鑄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約之作。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宋人也有以婉約手法抒寫愛國壯志、時代感慨的,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及宋未周密、張炎等一些詞章。但其表現多用“比興”象征手段,旨意朦朧,須讀者去體味。有些論者對原來也許并無專門寄托的委婉隱約之詞,也深求其微言大義,如清代詞論家張惠言《詞選》評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句句為之落實時事,以為諷喻政治,那就不免穿鑿附會,反而縮小這些詞作的感慨萬端而難以名狀的典型意義。

婉約詞自有其思想藝術價值,已見上文。然而有些詞人把它作為凝固程式,不許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過于追求曲折隱微以至令人費解,這就走到創作的窮途了。

“豪放”一詞其義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浪淘沙》),已見豪氣。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也是“沉雄似張巡五言”。正式高舉豪放旗幟的是蘇軾,其《答陳季常書》云: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但豪放太過,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與鮮于子駿書》云: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永)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 歌子,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這了說明他有意識地在當時盛行柔婉之風的詞壇別開生面。這里談到的近作當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詞中抒寫自己“親射虎,看孫郎”的豪概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與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及“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壯詞”先后映輝。

豪放之作在詞壇振起雄風,注入詞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唱出當時時代的最強音。然而可以看到,蘇軾的審美觀念認為:“短長肥瘦各有態”,“淡妝濃抹總相宜”,“端莊雜流麗,風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種表現,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即為王士禛《花草蒙拾》稱為“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有些豪放詞的作者氣度才力不足而虛張聲勢,徒事叫囂,或堆砌過多典故,也流于偏失了。

總之宋詞中婉約、豪放兩種風格流派的燦爛存在,兩者中詞人又各有不同的個性特色,加上兼綜兩格而獨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騷雅”等等,使詞壇呈現雙峰競秀、萬木爭榮的氣象。還應看到,兩種風格既有區別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上乘詞作的風格即有偏勝,往往豪放而含蘊深婉,并非一味叫囂,力竭聲嘶;婉約而清新流暢、隱有豪氣潛轉,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棄疾《沁園春》云:“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董士錫說秦觀詞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介存齋論詞雜著》引)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說:秦觀、晏幾道“談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劉過詞為辛棄疾詞“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轉”??梢妽槑V生嫵媚、平易清淺而深致永味,乃辛棄疾、秦觀等豪放、婉約詞的極詣。

?返回

? 列岳崢嶸、百花競艷的宋代詞壇

公元 960年趙宋政權建立后,先后兼并了各地割據的勢力。耐人尋味的是,西蜀、南唐政權雖為北宋所滅,可是后蜀趙崇祚所編《花間集》及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及大臣馮延巳的詞風卻深深影響著北宋詞壇。特別李煜入宋以后所作,正如王國維所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王鵬運說李煜是“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矣。”所以李煜在政治上是亡國之君,在詞壇則無愧為開創一代風氣的魁首。

北宋前期重要詞作家如張先、晏殊、宋祁、歐旭修以至晏幾道等,都是承襲南唐、《花間》遺韻的,晏歐之詞,甚至有與《花間》《陽春》(馮延巳詞集名)“相雜”者。然而試讀他們的代表作,其氣象高華而感情深沉,也各具個性,“士大夫之詞”的格調成熟了。尤其是晏殊之子晏幾道,貴介公子而沉淪下位,落拓不羈,其詞“清壯頓挫”,更勝乃父,故論者以晏氏父子比擬南唐李璟、李煜。柳永則是其時進一步發展詞體的重要作者。他長期落魄江湖,因在其詞中更能體現一部分城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能采用民俗曲和俗語入詞,善用鋪敘手法,創作大量慢詞。柳詞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宋詞的新潮。

北宋中期蘇軾的登場,詞壇上聳峙起氣象萬千的巨岳。他不僅倡導豪放詞風,“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且“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詞的境界更大為拓展。蘇門弟子及追隨者秦觀、黃庭堅、賀鑄等都能各自開辟蹊徑,卓然成家,在詞壇呈現萬紫千紅的繁榮景象。尤其秦觀的詞深婉而疏蕩,與周邦彥的富艷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際三峰,各超婉約詞之頂巔。前代論者或謂周邦彥是詞藝的“集大成”者。周邦彥與柳永并稱“周柳”,主要是指他們在詞中的情意纏綿;與南宋姜夔并稱“周姜”,則主要指他們對音律的精審,故也有稱周姜為格律派的。然而在“淡語有味”“淺語有致”、“輕巧尖新”“姿態百出”方面,周邦彥是不及秦觀、李清照以至柳永的。故明、清人推秦、李為婉約宗主,是很有見地的。李清照生當南北宋過渡時期,南渡以后詞風由明麗而變為凄清,沈謙謂:“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見《填詞雜說》),以與李煜相提并論,確也當之無愧。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銳,從宋金抗爭到元蒙滅宋,愛國歌聲始終回蕩詞壇,悲壯慷慨之調,應運發展,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張元幹、向子諲、岳飛、張孝祥、陸游、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吳潛、劉辰翁、文天祥等,如連峰疊嶂,崢嶸綿亙。其中以辛棄疾的成就為最高,他一生有詞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寫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宏愿,壯志被抑的悲憤,對茍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對自然風景、田園風光的贊美,深摯情意的低訴;風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為主,也有瀟灑超逸、清麗嫵媚的。辛棄疾在宋詞人中創作最為豐富,歷來與北宋蘇軾并稱“蘇辛”,也各有特色。前人或在蘇、辛之間比較高低,正如唐人之作李(白)、杜(甫)優劣論,是很困難的。陳毅《吾讀》曾說:“東坡胸次廣,稼軒力如虎。”不加軒輊,允稱卓識。南宋時期還有許多杰出詞人對婉約詞風進一步開拓,宛如叢叢奇葩爭勝,也不可能都用婉約一格來概括。妻夔的“清空”“騷雅”,史達祖的“奇秀清逸”,吳文英的“如七寶樓臺”,王沂孫的“運意高遠”、“吐韻妍和”,張炎的“清遠蘊藉”、“悽愴纏綿”,等等。他們都是在詞的音律與修辭藝術上精益求精,有時也在所作中寓托家國之感。值得注意的還有與南宋大略同時北方金朝地區之詞,大致都是受宋詞的影響,而與南方桴鼓相應,故當為當時詞壇的組成部分。金末元好問詞為北國之冠,足與兩宋詞家媲美。在藝術上他學習蘇(軾)辛(棄疾)而廣泛吸取各家之長,兼有豪放婉約多種風格。元郝經《祭遺山先生文》說他“樂章之雅麗,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軒(辛棄疾)。”張炎《詞源》謂其詞“深于用事,精于煉句,風流蘊藉處不減周(邦彥)、秦(觀)”。故可作為宋、金時代詞藝發展的終結者。蘇軾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高宗朝,贈太師,謚文忠?!端问贰?、《東都事略》有傳。詩、詞、文、書、畫均卓然大家,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東坡樂府》三卷。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學上,為北宋詞壇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蘇軾詞作鑒賞

本詞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作者描寫的對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創建,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系,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涂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濕”字形容油漆未干,頗為傳神。

“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記憶中情景,又是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作者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高遠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他又以此比擬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將“快哉亭”與“平山堂”融為一體,構成一種優美獨特的意境。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蘊藉的情致,而且加強了詞境的空靈飛動。以上五句新穎別致,引人入勝,通過作者昔日的淋漓興致,傳達出今日快哉亭前覽勝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下片換頭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亭前廣闊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動心駭目的壯觀場面。詞人并由此生發開來,抒發其江湖豪興和人生追求。“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描寫。“忽然”兩句,寫一陣巨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狂風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寫奇峰突起,由靜境忽變動境,從而自自然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表現的著重點——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老翁。這位白頭翁的形象,其實是東坡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以下幾句,作者由風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對戰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作者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說教,白頭翁搏擊風浪的壯偉風神即是明證。其實,莊子所言天籟本身絕無貴賤之分,關鍵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蘇軾這種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氣的坦蕩的人生態度,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這首詞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客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貫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蘇軾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是根據唐朝詩人韓愈(字退之)寫音樂的名作《聽穎師彈琴》改寫的,大約作于蘇軾元祐年(1087)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詞的寫作過程是對韓詩“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也即按照詞牌的格式和聲律來“矯制”韓詩,一則增添新內容,二則減去原作中的部分詩句,三則利用原詩句稍加變化,以創新意。

蘇詞從開頭到下片的“一落百尋輕”均寫音樂,寫音樂的部分比韓詩增加了十個字,占了全詞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個作品更為集中、凝練、主次分明,同時又保留了韓詩的妙趣和神韻。

詞先寫樂聲初發,仿佛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親昵地切切私語,談受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為遠天的暮云,高空的飛絮,極盡縹渺幽遠之致。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詞人確乎借助于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

最后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并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于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無淚與君傾”,較之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于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繪,但又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我們不妨將韓愈的原詩照錄于此,請讀者諸君對蘇詞和韓詩加以比照:昵昵兒女語,思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

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于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并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于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并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上片重寫景,下片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其后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后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份,著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說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以下三句,由憑吊周郎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郁憤和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為倒裝句,實為“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深沉、痛切地發出了年華虛擲的悲嘆。“人間如夢”,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酹”,即以酒灑地之意。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醉翁操

蘇軾

瑯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于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于東坡居士以補之云。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蘇軾詞作鑒賞

此作是為琴曲《醉翁操》所譜寫的一首詞。醉翁,即歐陽修?!蹲砦滩佟?,是太常博士沈遵據歐公慶歷中謫守滁州時瑯琊幽谷所聞天籟之聲,以琴寫之,譜制而成的琴曲。蘇軾此詞,即是專門為這一天生絕妙之曲譜寫的。詞中寫鳴泉及其和聲,能將無形之聲寫得真實可感,足見詞人對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體驗。

詞的上片寫流泉之自然聲響及其感人效果。“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四句為鳴泉飛瀑之所謂聲若環佩,創造出一個美好意境?,樔?,乃玉聲?!冻o。九歌》曰:“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此用以狀流泉之聲響。清圓兩字,這里是用來說泉聲的清越圓轉。這十分幽靜的山谷中,是誰彈奏起這一絕妙的樂曲?如此以來,動靜之趣立現。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對上面設問的回答:這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絕妙樂曲。這一絕妙的樂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歐陽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寫流泉聲響之無限美妙。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二句說這一樂曲如何打動了荷蕢者。詞作將此流泉之聲響比作孫子之擊磬聲,用荷蕢者對擊磬聲的評價,頌揚流泉之自然聲響。

下片寫醉翁的嘯詠聲及琴曲聲。“醉翁嘯詠,聲和流泉。”二句照應上片之只有醉翁歐陽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寫歐陽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瑯琊幽谷聽鳴泉,且嘯且詠,樂而忘還,天籟人籟,完全融為一體。“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說醉翁離開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聲響,但此自然聲響,朝夕吟詠,似帶有怨恨情緒。“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說時光流轉,山川變換,瑯琊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遠保持原狀。童顛,指山無草木。而水,同樣也不是永遠朝著一個方向往前流動的。這句的意思是,瑯琊幽谷之鳴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來。“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說,山川變換,人事變換,人們因鳴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卻已化仙而去。此處用“飛仙”之典,謂醉翁化為飛仙,一去不復返,鳴泉之美妙,也就再也無人聆賞了。

結句“此意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說,鳴泉雖不復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詞作最后將著眼點落琴聲上,突出了全詞的主旨。

這首詞句式及字聲配搭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響”),其余都是平聲。接著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有關。同時,上下兩結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曰:“讀此詞,髯蘇之深于律可知。”(《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蘇軾詞作鑒賞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實則“有思”,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詠物生動真切,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于楊花的憐惜。

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為“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給人以佘音裊裊的回味。

●滿庭芳

蘇軾

有王長官者,棄官黃州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因送陳慥來過余,因為賦此。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

算只君與長江。

凜然蒼檜,霜干苦難雙。

聞道司州古縣,云溪上、竹塢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

摐摐,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飲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釭.歌聲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蘇軾發配黃州時的作品。當時,蘇軾的許多朋友或怕株連,或避嫌疑,紛紛疏遠了他,使他備感世態炎涼。然而,他的同鄉陳慥卻蔑視世俗,仍與其過從甚密,五年中竟七次來訪。元豐六年(1083年)五月,“棄官黃州三十三年”的王長官因送陳慥到荊南某地訪東坡,得以與東坡會晤,此作乃得以誕生。

詞的上半闋主要是刻畫王長官的高潔人品,下半闋則描繪會見王長官時的環境、氣氛,以及東坡當時的思緒和情態。

上闋全就王長官其人而發,描繪了一個飽經滄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一開篇就語出驚人不同凡響,將長江擬人化的同時,以比擬的方式將王長官高潔的人品與長江共論,予以高度評價。“凜然蒼檜,霜干苦難雙”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過“蒼檜”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節,風骨凜然如見。王長官當時居住黃陂,唐代武德初以黃陂置南司州,故詞云“聞道司州古縣,云溪上、竹塢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襯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說倘非王先生送陳慥來黃州,恐終不得見面。語中既有詞人的自謙,也飽含作者對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過片到“相對殘釭”句寫三人會飲。“摐摐”二字擬(雨)聲,其韻鏗然,有風雨驟至之感。“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云幢”幾句,既寫當日氣候景色,又通過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與貴客的遇合之脫俗。“愿持此邀君,一飲空缸”,充滿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感嘆。“真夢里,相對殘缸”,寫主客通霄達旦相飲歡談,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寫天明分手,船鼓催發,主客雙方話未盡,情未盡,滿懷惜別之意。

全詞“健句入詞,更奇峰特出”,“不事雕鑿,字字蒼寒(鄭之焯《手批東坡府府》),語言干凈簡練之極,而內容,含義隱括極多,熔敘事,寫人、狀景、抒情子一爐,既寫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曠達豪放之情感,實遠出于一般描寫離合情懷的詩詞之上。詞中凜然如蒼檜的王先生這一形象,可謂東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絕妙寫照。

●滿庭芳

蘇軾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

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

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議論為主,具有濃厚的哲理意味,同時也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從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來看,它的寫作年代當為蘇軾謫貶黃州之后。此作情理交融,奔放舒卷,盡情地展示了詞人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憤世嫉俗又飄逸曠達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他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詞人以議論發端,用形象的藝術概括對世俗熱衷的名利作了無情的嘲諷。他一開始就引用《莊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以蔑視的眼光,稱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而以“算來著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祿的虛幻,并由世俗對名利的追求,聯想到黨爭中由此而帶來的傾軋以及被傷害后的自身處境,嘆道:“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謂此事自有因緣,不可與爭;但得者豈必強,而失者豈必弱,因此也無須過分介意。以上幾句,既是對營營茍茍世俗觀念的奚落,也是對政治派系內部傾軋的厭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東坡感到人世間名利場的角逐如同夢幻,所以,“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試圖醉中不問世事,以全身遠禍。一“渾”字抒發了以沉醉替換痛苦的悲憤,一個憤世嫉俗而又渴求擺脫塵世羈絆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過片“思量、能幾許”,承上“百年里”說來,謂人生能幾;而“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輾轉流遷,命運多舛,飽經憂患。這幾句是作者的人生自敘,隱含著身受慘禍、壯志難酬的沉痛哀嘆。

“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是因“憂愁風雨”而徹悟之語。此句憤激地表達了詞人對于憂患人生的失望和悵惘,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下面筆鋒一轉,以“幸、無際的綠茵、高張的云幕,與浩大無窮的宇宙合而為一,求得了內心的寧靜。結尾”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一句,情緒豁達開朗,充滿了飄逸曠達、超凡脫俗的閑適至樂之情,表明作者終于擺脫了世俗功名的苦海,獲得了精神的超脫與解放。正如有人所說,詩詞固然以”主性情“為主,但是”主議論“的詩詞如能做到”帶情韻以行“,同樣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東坡這首《滿庭芳》詞的成功便說明了這一點。

稱這首詞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議論,應當是恰如其分的。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現身說法,真抒胸臆,既充滿飽經滄桑、憤世嫉俗的沉重哀傷,又洋溢著對于精神解脫和圣潔理想的追求與向往,表達了詞人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尋求超脫的出世意念,可謂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覺醒和呼喚。

●滿庭芳

蘇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萬里家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于平直中見含蓄婉曲,于溫厚中透出激憤不平,依依惜別的深情中表達出蘇軾與黃州父老之間珍貴的情誼,抒發了作者坎坷、不幸的人生歷程中,既滿懷悲苦又尋求解脫的矛盾雙重心理。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的蘇軾,奉命由黃州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對于蘇軾來說,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給他的罪名并未撤消,官職也仍是一個“不得簽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都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善。當他即將離開黃州赴汝州時,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復雜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難舍的別情,又有久慣世路、洞悉人生的曠達之懷。這種心情,十分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詞中。

上片抒寫對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對黃州鄰里父老的惜別之情。首句“歸去來兮”,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己思歸故里的強烈愿望,暗含了思歸不得歸、有家不能歸的悵恨。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深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上片的后半部分,筆鋒一轉,撇開滿腔愁思,抒發因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句,于平和的語氣中,傳達出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沉重哀傷。“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這三句,真切細致地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百姓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以及作者逆境中曠達超脫、隨遇而安的淡泊心態。

詞的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突出了作者達觀豪放的可愛性格。過片三句,向父老申說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卻從未來著筆瞻望自已即將到達之地,隨緣自適思想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個“閑”字,將上片哀思愁懷化開,抒情氣氛從此變得開朗明澈。從“好堂前細柳”至篇末,是此詞的感情高潮,以對黃州雪堂的留戀再次表達了對鄰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囑咐鄰里莫折堂前細柳,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言外之意顯然是:自己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地,重溫這段難忘的生活。此處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間。詞的下片,深沉蘊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將惜別、依戀之情表現得動人肺腑,令人回味無窮。

結尾的臨別告語,奇峰突起,收束全篇,與上片的純真友情相呼應,將惜別之情推向高潮。

●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是作者貶居黃州期間寄給時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詞中既景中寓情,關照友我雙方,又開懷傾訴,談古論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達意,既表現出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又發自肺腑的議論中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詞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紆,表達出蒼涼悲慨、郁勃難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開篇大筆勾勒,突兀而起,描繪出大江千回萬轉、浩浩蕩蕩、直指東海的雄偉氣勢。

江漢,即長江、漢水。長江、漢水自西方奔流直下,匯合于武漢,著名的黃鶴樓武昌黃鵠山巋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遠的氣勢,抓住了當地最有特色的勝景偉觀,寫出了鄂州的地理特點。“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詩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經黃鶴樓前的長江呈現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猶自帶”三字振起,繼續以彩筆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帶峨眉雪”之句(《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杜甫《登樓》詩云:“錦水江春然來天地”。蘇軾此不僅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形容“深碧”的江流,筆飽墨濃,引人入勝。詞人將靈和樓前深碧與錦江春色聯系起來,不但極富文采飛揚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對花團錦族、充滿春意的錦城的無限追戀向往之情,從而為下文“思歸”伏脈。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錦水,引動思歸之情;又將黃鶴樓與赤壁磯一線相連,觸發懷友之思。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既總束上片,又領起下片,由風景人物引發思歸懷古之情。換頭兩句,勸友人休讀三國江左史乘《江表傳》。該書多記三國吳事跡,原書今已不傳,散見于裴松之《三國志》注中。以憤激語調喚起,恰說明感觸很深,話題正要轉向三國人物。“狂處士”四句,緊承上文,對恃才傲物、招致殺身之禍的禰衡,表示悼惜。禰衡因忠于漢室,曾不受折辱,大罵曹操,曹操不愿承擔殺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給荊州剌史劉表,劉表又把他轉送到江夏太守黃祖手下,后被黃祖所殺,葬于漢陽西南沙洲上,因為禰衡曾撰《鸚鵡賦》,有聲名,故后人稱此洲為鸚鵡洲。“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以蕭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言外。接著筆鋒一轉,把譏刺的鋒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黃祖。“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爭底事”,即爭何事,意謂書生何苦與此輩糾纏,以惹禍招災。殘害人才的曹操、黃祖,雖能稱雄一時,不也歸于泯滅了嗎!此句流露出蘇軾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點,轉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風高浪急的政治漩渦之外,寄意于歷久不朽的文章事業,撰寫出色的作品來追躡前賢。李白當年游覽黃鶴樓,讀到崔顥著名的《黃鶴樓》詩,曾有擱筆之嘆,后來他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等詩,據說都是有意同崔顥競勝比美的。蘇軾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勵友人寫出趕上《黃鶴樓》詩的名作。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對于永恒價值的追求。

這首詞由景及情,思鄉懷古,由豪入曠,超曠中不失賦詩追黃鶴的豪情壯采,不失對于人生的執著追求。詞的上片,由江漢西來、樓前深碧聯想到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引出思歸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連接著黃鶴樓和赤壁磯,從而自然地觸發懷友之思;下片由思鄉轉入懷古,就禰衡被害事發抒議論與感慨,最后又歸到使君與黃鶴。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三則,筆端飽和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激情,字里行間涌流。

●一叢花·初春病起

蘇軾

今年春淺侵年,冰雪破春妍。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

游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寫詞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悅又疏慵的心緒。

“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三句,寫春寒猶重,而用臘侵、雪破表述,起筆便呈新奇。“東風”二句進一步刻畫“今年春淺”的特色——不光春來得遲,而且即使“有信”也“無人見”,春天只“柳際花邊”露了此“微意”。這既表現了今年初春的異常,同時也暗中透露了詞人特有的乍覺乍喜的心情。此處“微意”和“柳際花邊”啟人聯想,含蘊深細,極見個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悅心情:初春時節,縱然夜寒且長,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曖”了,就連那報時鐘鼓,也覺其音韻“清圓”悅耳。至此,初春乍覺而興奮之情,極有層次、極細膩地刻畫了出來。

下片前二句寫初春晨景,仍貼合著“病起”的特殊景況,只寫樓閣中所見所感,“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景象雖不闊大,但色調明麗,充滿生機,清新可喜。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實描繪,又符合作者獨特的環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說到游人郊苑尋芳,進而聯想到“小桃杏應已爭先”。“爭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開放,此處只說推想,未有實見,還是緊扣“初春病起”的獨特情景落筆,寫得生動活潑,意趣盎然。這四句與上片前四句寫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敘事兼寫景,景是出以虛筆;下片四句寫景兼敘事,景則有實有虛。這樣不但避免了重復呆板,同時也符合詞人病起遣興的邏輯。上片寫日出之前初醒時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辭,病起逢春,自然興奮愉悅;下片寫日出之后,見到明麗的晨景,故以實筆描畫,這既合乎情理,又為下文蓄勢。詞人由眼前景,自然會聯想到尋芳之趣,聯想到樓閣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應也“作尋芳計”。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陡然逆轉,與前景前情大異其趣。這曲折的波瀾,實際上卻仍是緊扣“病起”二字。因為盡管春回大地,而病體方起,畢竟少歡樂之趣。“疏慵”對“少悰”,“愛眠”應“衰病”,“日高眠”合“尋芳計”,這樣上文逢春情緒到此處一跌。這種心理上的變化,正是“病起”

兒童唐詩范文第4篇

——讀《唐詩三百首》有感

你,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是奮起直追的源泉,是魂牽夢縈的情懷,你用一葉方舟,承載者千年文化,堅強的意志,輝煌燦爛,駛向光明的遠方……

一壺酒,一把劍,一輪彎月,一路征舞,一路豪飲,舞出一顆大唐的劍膽,飲出一位唐代詩壇的謫仙,醉臥長安,天子難尋,不是粉飾,不為功名,滄海一聲笑,散發弄扁舟,從此你踏遍祖國山水,縱情于天地間。李白愛酒,所以他的詩中融入了那道酒魂,一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傾倒了多少縱酒狂人。在大唐的詩卷上,留下輝煌的一筆。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下一壇烈酒,蕩氣回腸,滿紙的豪放在腔中久久不散。我翻遍了整整三百首唐詩,再也沒能找到一個詩人能與李白匹敵,他的直率,他的狂傲,他的激揚,絕無僅有,令人擊節稱贊,卻有自愧不如。

浩蕩的秋風,紛飛的茅草,破舊的草廬,“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杜甫啊,在饑寒交迫的生死關頭心中掛念的依然是天下,那蒼老悲壯的聲音永遠在天地間回蕩。少年的你也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壯,故土的淪陷,生活的窘迫,歲月的滄桑終于將它一點一點地消磨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你的一字一琢千錘百煉,終于造就了一幅沉郁雄渾的詩卷。“朱門酒肉

臭,路有凍死骨。”你愛的是天下,看到萬里中華,哀鴻遍野,身無分文的你毅然拿起毛筆,用精煉的文字喚醒人類最后一點良知。讀你的詩絕對沒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激越,一個個平實的文字,卻句句催人淚下,讓人心酸,相比起來更像是嚼一枚青橄欖,需要細細咀嚼品味,方能真正地融入其中。

唐朝的田園詩人為數不少,但能如此清新飄逸,恬淡自然的,只有孟浩然一人。他的詩像新陽照耀下的禾苗泥土,始終散發著生動自在的田園氣息。記得李白寫過這樣一句詩“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孟浩然也寫過“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一對比,大家不難看出,李白學到了孟浩然詩的精髓,但仔細品味一下,就會覺得孟浩然的詩更有韻味,讓人回味無窮。李白的田園詩就顯得平淡無奇了??癜恋睦畎纂y得有他佩服的人,就連孔子他也看不上眼“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就是對皇上他也不屑一顧“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對于孟浩然他卻發出“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的感慨。由此可見孟浩然的非同尋常。

兒童唐詩范文第5篇

我嘗試過,當心浮氣躁的時候,寫字根本不能投入,寫出的字也非常生硬,就像當時的心情,歪歪扭扭急功近利。就像龐中華自己說的:心平氣和把心中的美用文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表現出來,這就是最好的書法。

我突然想起,書法有很多體。沒有哪一種體是最好的,應該是各有千秋。但是書法家的精神,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將是一輩子讀不完的一本書。

兒童唐詩范文第6篇

唐詩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詩,每一首古詩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對于四年級的我,讀完了一首古詩,我會明白這首詩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歷史意義還需我去慢慢體會,許多知識還需要我繼續去探討。唐詩,被譽為“中國詩歌顛峰”,讀了《唐詩三百首》一書,我從中感受到唐詩的絢麗多彩,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的珠寶。唐代是詩人輩出的時代,令人驕傲的是盛唐出現了李白、杜甫二位最偉大的詩人。唐詩所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十分豐富。

當我讀到“詩仙”李白《望廬山瀑布》那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我體會到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有著遠大的抱負和夢想。

在讀到“詩圣”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我為杜甫一心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操而感動。從王昌齡《出塞》那句“但使龍城習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唱出了戰士們多少驚心動魄的軍旅生活,體現了唐代詩人慷慨激昂的男兒風度和建功邊塞的英雄氣慨。

從我所讀的唐詩中,我明白了中國傳統詩詞的博大精深,有我們的民族特色,同時讓我認識了一個道理:我們小學生從小要有遠大的抱負,做事情要腳踏實地,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自我應有的貢獻?!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2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很多本書,最喜歡的當然是《唐詩三百首》了。他雖然沒有童話書讀起來饒有興趣;沒有科幻書讀起來那樣驚險刺激;沒有歷史書那樣精彩;卻蘊含著中國古代詩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高峰。有唐一代,優秀詩人大批涌現,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代的詩人們,如果悲哀失意了,會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然后哂然一笑,便情緒好起來了。如果以前大受挫折,之后又東山再起,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瀟灑豪邁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壓力太大,被人排擠,會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慣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會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這些詩句,對于我們這天的人來說,又是多么適用!正是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詩雖然和我們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離,卻仍然深深植根于我們心中。讓我們自他們的詩中找到一種寄托,一種鼓勵。

然而,畢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時空距離,是我讀起來,由于語言與時代背景帶來的障礙,總還是會覺得有些語言佶屈聱牙。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后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所以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

那么,就讓我們從此刻開始,讀唐詩吧!《唐詩三百首》讀書筆記3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不僅僅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因為如此,我借用國慶假期這個機會,細細品讀了《唐詩三百首》。書中主要介紹了唐代的各大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有被稱為詩仙李白的《將進酒》、被稱為詩圣杜甫的《春望》、被稱為詩佛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讀一首詩就仿佛將走入一個文字構建的朦朧美麗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動或靜都讓我留戀往返。我就挑選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首詩談談自我的感想。

首先是王維的《鹿柴》。開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兩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靜,可是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寫“靜”反而大膽采用“響”字。用空無一人的寂靜山谷中傳來的隱約人聲來反襯深山的靜謐,突出詩人寂寞的心境。我們在寫作時也能夠運用這種反襯的寫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述,而為自我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與內涵。

接下來是李白的《山中問答》。雖然僅有短短四句,可是從這短小精悍的詩句中我讀出了屬于詩仙的處世之道。擁有萬金的李白不貪戀繁華城區的奢華生活,而是選擇隱居山林,在碧山叢林深處進取學習,汲取精神食糧。古人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李白作為久負盛名的大詩人也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并沒有因為自我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們也應學習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堅持學習和戒驕戒躁的好習慣。

最終是詩佛王維的《少年行》。“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這兩句寫出咸陽城的游俠在路途中相遇,一見如故,便相邀在路旁酒樓酣飲暢聊的場景。詩句中洋溢著熱情與豪邁的氣息讓我這一千年后的小讀者也燃氣澎湃之情。雖然古時候這種場景也不太會發生在我們身邊,可是處于新世紀的我們也應當多敞開心扉,廣交朋友,讓自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唐代詩歌就像一座百花盛開的大花園,群芳競艷,姹紫嫣紅。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創作的詩篇,流傳至今的尚有五萬余首。雖不能說篇篇都是精華,可是可供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卻有很多很多。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是應當多學習我國傳統國學精髓,傳承我國經典,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4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這么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禮貌的見證。它,雖然僅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以往的歷史文化。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忙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教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期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一樣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禮貌于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我的光彩,也有自我的燦爛。它們一向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現。

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禮貌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期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我,創下偉大的事業?!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5

唐詩,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而《唐詩三百首》更是唐詩中的精華。從牙牙學語起,父母就教我們背誦唐詩。什么:白日依山盡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們童年的歌謠。自學習認字后,各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也成了我們啟蒙讀本。

就詩人而言,我比較仰慕李白。李白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詩仙”啊!我很喜歡他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詩呀。

我還喜歡李白的《春思》、《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這些語句優美的詩歌。

就詩歌形式而言,我比較喜歡的多是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之類的詩,因為它們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記住。但有時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詩竟也包括多層的意境,并且每個字各具文采。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可謂唐詩中的有名典故,竟會到達得一字而詩意盎然,易一字而詩意全無的地步。這,真讓我佩服之極。

此刻,許多唐詩都已進入了我們的小學教材中,成了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華禮貌的入門階梯。而我的書架上,也有幾種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它們成了我常讀常新的讀物,讀后令人浮想聯翩。我愛《唐詩三百首》?!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6

在中國文學史中,有這么一些文字發出它那萬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詩,是中國文明的見證。它,每一首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于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現。

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之而努力,為之而奮斗。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7

這個寒假由于疫情的關系,假期不斷延長。老師經常讓我們讀讀背背《唐詩三百首》里的詩,剛剛開始我覺得很枯燥,難背。但漸漸地,我學會了看詩意背詩,覺得故事讀起來很有韻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來越喜歡讀古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詩,它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句詩告訴我們看的書多,腦子里積累的東西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讀了這首詩我知道了讀書的作用很大。以前讀書時,我總是心安定不下來,眼睛盯著書,心早已飛得無影無蹤?,F在我看書很認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還想看一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是無名氏的《金縷衣》,是一首關于珍惜時間的詩,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華,花開適宜折時就要抓緊時間去折,不要等到花謝了去折空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是學生,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為了將來打好扎實的基礎,時間不等人,時間是無價之寶。“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詩三百首》里還有許多像這樣廣為流傳的詩,有顏真卿的《勸學詩》,有杜甫的《望岳》,王維的《相思》,李白的《贈汪倫》……這些都詩人們智慧的結晶。他們的聰明是我們難以達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讓我們以詩為伴,學習更多知識吧!《唐詩三百首》讀書筆記8

今天早上,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后,我覺得里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速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雖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了青春,行路人看見萋萋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著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戶,看到了一株抬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斗,風驕傲地說:“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 小草輕輕發出聲音,堅強地說:“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 “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說。風呼呼吹著,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為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個大早,吃完飯后,飛快地跑到后院。我很驚訝——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綠色的衣裳,又重新抬頭挺胸的站在地上。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不怕挫折的頑強精神,要讓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9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浪花沖刷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詩卻如磐石般沉淀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收集了唐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誦讀,都加深了我對詩歌、對古人、對歷史的感悟。

讀詩要有三品,品色、品溫、品韻。讀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們一起先看顏色:綠的酒,紅的火爐,黑的天,白的雪,四種顏色呈現在眼前,能說不美嗎?再看溫度:酒本來是冷的,卻被火爐加熱了,雖說天快下雪,卻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最后看韻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綠色的小螞蟻,小火爐上的火苗也在跳動,靜中有動,整首詩仿佛有了生命。

唐詩的美還在于它的精?,F代文章、詩歌的篇幅較長,文字比較華麗、飽滿。古詩則不同,雖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璣,所以讀詩要細。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詩,“潛入夜”“細無聲”六個字讓人感覺到春雨的君子風格,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儒者風范。

為什么這么精簡的文字卻能深入人心呢?那是因為古人的詩也是源于生活,讀詩也就是讀生活,詩里有人生、有道理。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惜時;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相思;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有“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的重逢;有“江流石不轉,遺恨失東吳”的惋惜……

唐詩的美無以言表,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它是讀詩人的心跳與呼吸,也是讀詩人行走的步伐?!短圃娙偈住纷x書筆記10

咱們中國地大物博,中華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許多傳統文化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有民間工藝品,有毛筆書法,還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其中,唐詩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人們智慧的結晶、知識的體現,還是成千上萬的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我讀過的這本《唐詩三百首》,里面記錄了幾百首唐詩,每一首都凝聚了詩人淵博學識的精華。在這么多首詩中間,我最喜歡的是孟郊的《游子吟》和李賀的《昌谷北園新筍》。

《游子吟》的內容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這首詩中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就像溫暖的春天。母愛,是無私的愛,更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愛!在《游子吟》這首唐詩里,作者孟郊寫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是指一位母親在孩子臨出門前為孩子一針一線地縫制衣服的場景??上攵?,這位母親是多么愛他的孩子啊!現在,我也要即興創作一首歌頌母愛的散文詩:母愛,就像雨傘,為我們遮風擋雨。母愛,就像一杯水,口渴時送來清涼。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溫暖的!

《昌谷北園新筍》這首七言絕句,我也非常喜歡。他的內容是:籜落長竿剝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我特別喜歡第三、第四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竹筍一夜之間就長高了好多好多,告別了竹園里的泥土。簡短的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李賀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像竹子一樣沖破障礙,建功立業的迫切心情。我也要像竹子和詩人李賀一樣奮發向上!

上一篇:幼兒園培訓方案范文下一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