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

2024-03-15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興起,受上游成本高企與下游需求不足雙重壓力作用,為縮短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或通過向服務領域延伸開發“第三利潤源”,生產企業對渠道的控制力度不斷加強,開始越來越多地繞開中間商直接與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大客戶建立戰略合作聯盟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擠占傳統流通企業生存空間,導致流通脫媒現象出現。流通脫媒環境下,企業運作將日益由綜合化向專業化轉變,企業資源將日益由獨立向共享轉變,企業間關系將日益由對抗向合作轉變,并對當前及未來流通功能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面對流通脫媒趨勢,浙江物產集團集產品批發商、物流服務提供商、交易界面、市場開拓者、模塊化集成服務商等多種角色于一身,嵌入供應鏈環節,成功地擴張了業務范圍,形成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在為上下游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確立了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其經驗不僅可供大宗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借鑒,對其他傳統流通企業同樣具有重要啟示。在由舊平衡向新平衡過渡的關鍵階段,面對新技術沖擊,流通企業應重新思考自身功能定位,以提升上下游客戶價值為目標,充分運用信息、物流、管理技術成果,創新商業模式,重塑競爭優勢,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促進流通重新歸媒,并以此推動我國服務外包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流通脫媒;生產資料行業;商業模式創新

一、引言

從全球范圍來看,在過去的20多年中,為了應對產能過剩帶來的同質競爭與微利經營困境,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不再滿足于僅僅從事實物生產,而是將行為觸角沿著供應鏈縱向延伸至上下游服務領域(如信息收集、采購、銷售、回收等環節),將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集成化解決方案。溫德默威和拉達(vandermerwe&Rada)最早關注到了這一變化趨勢,并就此提出了“生產者服務化”概念,強調這是生產企業為使核心業務增值,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產品一服務組合包的模式創新行為。沿著這樣的思路,后來的學者也大多從企業供給內容角度來解讀生產者服務化過程,指出生產企業通過大量引入服務創新來獲得額外的價值增值,且這種增值活動已經開始取代產品生產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來源。作為生產者服務化的一個直接后果,圍繞生產企業開展價值傳遞活動的流通企業面臨被擠出供應鏈的威脅,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進步與廣泛應用無疑加劇了這一趨勢。畢竟,如果生產企業能夠憑借互聯網直接聯系客戶,為何還要費周折去與流通企業打交道呢?根據貝利(Balley)的觀點,若一項商業活動缺少了中間商,即缺少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作為交易的促進者和協調者,那么就可以說這項交易脫媒了。在本文中,我們將之簡稱為“流通脫媒”(Disintermediation)。

近年來,流通脫媒現象在我國生產資料流通領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世界對中國工業品的進口需求銳減,而國內消費需求與單純投資驅動已經難以消化前期經濟刺激政策所催生的巨大產能,作為工業品的上游原材料,鋼鐵、煤炭、化工等大宗生產資料行業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其結果是,這些行業不僅結束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快速增長的趨勢,甚至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極端情況。我們注意到,在上游成本高企與下游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下,市場頻繁傳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自建電商平臺以及采購和銷售團隊的消息,對渠道的控制力度不斷加強。此外,生產企業與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大客戶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的趨勢也日漸興起,其目的無非是要通過縮短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來降低流通成本,或者在主業微利甚至虧損的情況下通過向服務領域延伸來開發“第三利潤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傳統流通企業的生存空間,造成了生產資料流通領域流通脫媒現象的出現。

遺憾的是,已有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資料領域,專門針對生產資料領域的研究仍然顯得不足。此外,實證研究大多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為樣本,缺少對轉型經濟體發展變遷的關注。本文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上述不足,我們以生產資料領域的生產者服務化趨勢為研究對象,以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為情境設定,探討大型流通企業為應對流通脫媒趨勢而進行的實踐與啟示。

二、已有文獻關于流通脫媒現象的理論解讀

20世紀80年代,流通企業作為生產企業的銷售力量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且生產企業非常需要流通企業及時反饋有關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動態信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流通企業的存在價值受到質疑。達塔(Datta)指出,新的、激增的數字經濟會消滅傳統生產、服務與信息供應鏈,并帶來以無摩擦市場為特征的虛擬變革,而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本應無縫交易的摩擦起因,許多中間商將會消亡。實際上,流通脫媒已經成為企業與企業(B2B)電子商務時代最初的流行語,對此一個比較基礎的解釋是,這項技術能夠“使公司在價值鏈中繞過其他公司”。其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只需要簡單瀏覽生產企業的網站,就能夠發現,絕大多數網站已經不再提及任何關于流通企業的信息,更不用說去描述與流通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戰略意義了。

然而,在持相反觀點的學者看來,互聯網技術帶來無摩擦的市場交易只是一個烏托邦。他們強調,在完全抹殺中間商的價值之前,必須承認,至今流通企業仍然大量存在于我們周圍,承擔著重要的經濟職能,并且其中有些還在快速成長。根據調查,北美前100強化學品流通企業仍然在全球范圍內從事傳統的化學品銷售活動。有研究指出,盡管流通脫媒現象在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也開始有所顯露,但并不會像音像制品或電子圖書那樣完全脫離實物流轉。泰和切利亞(Tav&Chelliah)對化學品流通脫媒情況的研究表明,盡管B2B電子商務交易在當今的化學品供應鏈管理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仍然存在一些交易的子功能被客戶認為可通過傳統流通企業提供。因此,至少從目前來看,客戶與傳統流通企業之間的買賣關系仍然可以維持下去,直到B2B電子商務交易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并完全替代傳統流通企業的功能。

此外,B2B電子商務的確擠出了流通業中比較弱小的競爭者,工業集中度的提高也要求流通業配以更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這些因素都對流通企業的演進和變革施加了壓力。莫旦比和阿加沃爾(Mudambi&Aggarwal)對此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隨著流通企業傳統核心業務的萎縮,其他管理需求將不斷出現。實際情況是,傳統流通企業已經開始積極應對,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身角色定位與競爭戰略。達塔(Datta)借助交易成本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回顧了中間商的角色演化,對流通企業是交易摩擦起因的說法進行了重新考察。結果發現,它們是增加經濟價值的“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即使在B2B電子商務環境下,流通企業仍然承擔著集中、搜尋以及信用等重要職能。我國學者楊慧也提示了新型流通企業可能的發展方向。她認為,既然傳統流通企業實現商品所有權轉移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上下游直接轉移所取代,那么對流通企業來說,擺脫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挖掘并放大自身的其他功能,如實物轉移、信息轉移、資金轉移等功能,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

三、新型流通企業的動態化特征

通過對現實的觀察,我們得出了當前以及未來流通企業角色的三類顯著動態特征:第一類與流通日益增強的專業化相關;第二類涉及單個企業對商業伙伴資源越來越高的依賴性;第三類作為前面兩者的結果,關注流通組織之間的動態關系。上述所有這些方面都隨時間推移而發生了顯著變化,并對當前及未來的流通功能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企業運作由綜合化向專業化轉變

盡管工業革命之后,銀行、保險等專業金融機構的出現壓縮了大型流通企業的融資與風險防范功能,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促成了流通企業經營范圍的專業化,其中一些專注于為大型生產企業提供原材料物資供應,而另外一些則專業化于為大型生產企業提供產品分銷服務。然而,從今天的視角看,這些流通企業仍然擁有過于廣泛的職能。不過,隨著新型流通主體的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流通企業開始專業化于上下游間的實物流轉,被稱為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而另外一些企業則借助信息通信技術所提供的條件,專注于為上下游間的高效信息交換提供支持,從事單純的商流活動,被稱為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這種專業化的演進反過來導致了貨物流動、信息交換以及金融保險等服務的分離,其結果是,當涉及活動之間的聯系時,流通安排變得越來越相互依賴,并由此導致企業間邊界因業務相互依賴而越來越復雜。

(二)企業資源由獨立向共享轉變

企業問日益增強的資源共享需求是專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必然結果。企業隨著自身運作范圍的收縮,對其他企業資源與運作的依賴會變得越來越強。這是因為,聚焦于一組有限的業務,不僅有助于改善相關資源的產能利用率,而且意味著專業化流通企業不必像大型綜合流通企業那樣進行廣泛的資產投資。這樣,活動的專業化就會導致資源的專業化。比如,專業的流通企業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投資最先進的設備,并以最優規模承擔各項業務,而這對于那些涉足多項業務運作的綜合流通企業來說卻是非常困難的。通過這種方式,企業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了一個網絡組織結構中。在其中,每個企業都以創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憑借這種方式,企業能夠獲得那些僅僅依靠自身資源和能力無法捕捉到的贏利機會。于是,對流通企業來說,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就是,決定哪些資源應該通過所有權來掌控,以及如何將這些資源與商業伙伴的資源相結合,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社會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市場機會。

(三)企業間關系由對抗向合作轉變

與專業化和資源共享相關的動態化對流通中的組織間關系產生了強烈沖擊。一直以來,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的關系都充滿著緊張和對抗:生產企業的目標是“以最高價格實現產品的最高可能價值”,而流通企業的目標則是“盡可能談判到最低價格”,兩者之間幾乎無法融合。很顯然,這種緊張關系無益于流通效率的提高,必須進行調整以適應與專業化和資源共享相關的動態化??缭狡髽I邊界的業務依存及資源互補要求企業間建立協作關系,以松散的組織協作為特征的流通結構開始盛行,在此結構下“各成員都企圖對其他成員施加控制,而與此同時也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實踐中的這些變化使得布賽爾和奧特梅耶(Buzzel&Ortmeyer)修改了之前的結論,他們指出,流通中原有的敵對關系已經轉變為合作伙伴關系,在這一關系中,雙方都嘗試著不斷改進以提高效率。

四、浙江物產集團的商業模式創新分析

浙江物產集團是我國最大的大宗生產資料流通企業之一。自2013年起,浙江物產集團開始步入提升發展階段,集團經營者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依靠信息不對稱來獲取貿易差價的傳統做法已經難以為繼。而現實情況是,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對中間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對流通企業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在市場競爭中謀求長遠發展,就必須盡可能在鎖定風險的前提下擴大貿易規模,依托貿易基礎上所附加的各類服務來獲取穩定、可觀、持久的收益?;谶@樣的認識,浙江物產集團明確了“基于客戶價值導向的供應鏈集成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方向,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戰略協同來實現由經營產品的傳統貿易商向經營客戶的集成服務商轉型。

(一)作為產品批發商

浙江物產集團轉制成立之初,就作為生產資料傳統流通企業,從上游生產企業手中大批量采購鋼材、煤炭、化工等大宗商品,將之儲存于監管倉庫并通過第三方物流運送至下游客戶手中。這項流通業務是浙江物產集團的老本行,至今仍然是集團的一項重要業務,占業務總規模的比重很大。這是因為,相對于客戶直接通過生產企業購買,浙江物產集團憑借集中采購的規模優勢可以大幅度降低客戶采購成本,而生產企業也能夠借此避免與客戶直接打交道而產生的一系列較為瑣碎的事務,有利于集中精力進行產品生產。對浙江物產集團來說,這種集購分銷的模式,一方面有助于通過集約化采購產生規模優勢,提高流通企業的議價能力,獲得批量采購的價格優惠以及比較優惠的結算方式;另一方面,能夠通過內部分銷縮短資金的占用時間,降低集團資金成本與庫存風險。

然而,隨著下游用鋼客戶的成長壯大,上游生產企業開始對自建網絡銷售平臺與客戶直接聯系產生興趣,不再特別依賴流通企業來完成銷售任務。實力弱小的流通企業被擠出流通渠道,像浙江物產集團這樣的大型流通企業則不得不依靠大規模運作來應對邊際利潤下降的沖擊。顯然,傳統貿易業務已經不足以支撐新環境下流通企業的成長,還需要開發其他價值創造功能,作為最基本的批發業務的補充。

(二)作為物流服務提供商

一直以來,流通企業都承擔著一項最為重要的職能,那就是對數量眾多而分散的潛在買賣雙方的交易進行撮合,以減少交易的次數,降低交易的成本。那么不難理解,當市場中買賣雙方的數量開始下降時,流通企業活動的空間就勢必會被壓縮,這種情況在我國大宗生產資料交易領域已經開始顯露出來,并將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所推動的產業集中度的逐步提高而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具有規模優勢的大型客戶通過匯總各事業部的年度生產計劃以及相應的原材料采購預測,繞開流通企業直接向生產企業下訂單,與流通企業集購分銷的功能一樣,可使各事業部享受到僅僅依靠自身所無法獲得的規模經濟效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生產企業或客戶的任何一方有能力或者有興趣去處理實際貨物的流動,這就為浙江物產集團這樣的大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提供了業務機會。

以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了“第三利潤源”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物流領域內采取各種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加利潤的新源泉,這從理論的高度闡釋了“物流配送”的經濟效益。浙江物產集團集中企業資源實現“物流配送”的專業化經營,通過大宗商品的批量集聚和科學規劃,提高“物流配送”的規模效應,有效降低了流通費用,最終實現了生產企業、產品用戶、流通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三)作為交易界面

從上述兩項商業模式創新可知,浙江物產集團在面對分散化小批量客戶需求時,主要扮演集購分銷的傳統貿易商角色;而在面對具有規模優勢及供應商渠道的大客戶時,則承擔專業物流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上述兩種功能都可借助網絡信息平臺得以實現,從而充分享受到現代信息通信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便捷性、實時性、低成本及高效率優勢。

基于這樣的認識,浙江物產集團先后在大宗生產資料領域建立了第二方和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充分整合集團內部資源與社會資源,把冶金供應鏈上的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終端用戶及其他相關協作主體(如金融、物流、保險等)各方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交易各方提供友好的交易界面、便捷的物流體系、安全的金融服務,同時提供行業政策與趨勢解讀以及具有商業價值的大數據挖掘等綜合服務。在為上下游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和低成本交易服務以提升客戶價值的同時,浙江物產集團也以新的形式重新嵌入產業鏈,體現了網絡信息時代流通企業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

(四)作為市場開拓者

借助自身的全球網絡布局和豐富的市場經驗來幫助生產商開拓海外市場是大型流通企業非常重要的職能之一。在這一關系中,流通企業通常作為市場營銷的組織者,負責當地市場溝通、廣告宣傳、倉儲物流、外貿通關以及產品銷售、產品回收等環節。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代表當屬日本綜合商社,受本土自然資源稟賦較低、市場狹小等客觀因素制約,日本綜合商社從一開始就將眼光投向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利用自己遍布全球的經營網點、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和產品知識,為日本生產企業提供及時的市場需求信息和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并通過產品銷售幫助生產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在此過程中,日本綜合商社獲得了快速成長,并培育了一批知名的日本大型制造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產業組織者。

與上述思路相似,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浙江物產集團開始積極轉變思路,幫助生產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第一,浙江物產集團與國內30多家大中型鋼廠建立了長期的互為供應鏈關系,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整合鋼廠資源和物流資源,打造鋼材出口服務平臺;第二,浙江物產集團利用國家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員單位的信息渠道,直接對接海外工程業主,整合國內大型工程建設企業、銀行、投資機構等資源,積極參與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物資配供配送服務;第三,對于眾多中小型鋼廠,浙江物產集團分區域、分品種挖掘全球市場用鋼需求,對接國內鋼廠進行定制生產和代理出口,幫助企業解決出口難題,共同提高海外市場比重。

(五)作為模塊化集成服務商

前面的分析明確了浙江物產集團在流通脫媒環境下四種較為典型的商業模式創新。然而,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這些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浙江物產集團在與每一個商業伙伴的合作關系中都有可能需要同時扮演上述多種角色。浙江物產集團通過與核心客戶構筑雙方共享的供應商資源網絡、物流配送網絡、終端分銷網絡以及綜合服務網絡,構建供應鏈模塊化集成服務體系,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為客戶提供涵蓋原材料供應、產成品銷售、物流監管以及附加的供應鏈金融、市場信息搜集等內容的集成服務,幫助核心客戶更好地降低采購成本,盤活資金鏈條,響應配送以及銷售方面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與同一商業伙伴的合作關系中,浙江物產集團的角色定位也會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轉變。以海外市場開拓為例,生產企業最終的目標是成功地樹立自己在海外市場上的控制地位。因此,待到依靠流通企業網絡獲得了一定的海外市場知名度、穩定的客戶群,熟悉了市場規則之后,生產企業就會傾向于建立自己的銷售辦事處。這種行為改變了流通企業的功能定位,以組織營銷為重點的市場開拓職能開始變得不再重要,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從非常緊密的戰略伙伴型新市場開拓關系演變為以物流服務外包為主要內容的普通合作關系。

五、結論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宗生產資料領域出現的流通脫媒現象展開討論,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指出網絡通信技術的興起與其說是對流通渠道的消滅,毋寧說是對流通渠道的變革。在此基礎上,我們總結了流通企業為適應新環境而體現出來的動態特征,并借助浙江物產集團的實踐經驗,對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可行路徑進行剖析。案例研究顯示,浙江物產集團通過扮演多種角色嵌入供應鏈環節,成功地擴張了業務范圍,形成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在為上下游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確立了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

本文研究結論對大宗生產資料行業之外的傳統流通企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流通企業的傳統優勢已經不足以支撐其未來發展,在當前由舊平衡向新平衡過渡的關鍵階段,流通企業應重新思考自身功能定位,以提升上下游客戶價值為目標,充分運用信息、物流及管理技術成果,創新商業模式,重塑競爭優勢,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促進流通重新歸媒,并以此推動我國服務外包業的快速發展。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降低藥品流通成本、提高藥品流通績效是當前新醫改和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依托SCP范式理論和384家藥品流通企業的數據對藥品流通市場運營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流通縱向競爭關系中的多環節、長渠道制約著流通績效的提升;流通橫向競爭關系中各個流通環節缺乏競爭性導致了流通的低績效;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內部激勵機制與流通績效呈顯著正相關。據此,在新一輪醫改中應該提升藥品流通產業集中度,加速行業整合,壓縮流通環節。同時積極推進“醫藥分離”,增強流通環節的競爭性,在藥品價格形成中凸顯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規范和完善招標采購制度來減少流通環節。也應注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和激勵機制的完善等以提升藥品流通績效。

關鍵詞:SCP范式;藥品流通績效;縱向競爭性;橫向競爭性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藥品流通績效事關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事關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和新醫改的持續推進等問題。目前,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清晰,藥品流通市場的運營績效低下,主要表現為虛高的藥品價格、脆弱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高昂的藥品流通成本,以及處于風險高發期的藥品安全問題。與此同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高供給效率,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1]。由此看來,如何提高藥品流通市場運營績效是當前新醫改和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也是學界、企業界和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

研究發現,已有流通績效的研究文獻多集中于流通效率的研究,強調的是商品流通實現過程中投入產出的關系,是基于單向度經濟運行效果的數量特征描述?;谒幤妨魍ǖ奶厥庑?,應該選擇多維度、多層次流通績效評價體系才能反映市場運營的綜合結果,除了經濟運營效率之外,還應該涵蓋社會責任、社會公平、顧客滿意度等一些綜合指標。簡單說來,就是流通績效包含于流通效率,更能全面客觀準確反映市場運行的綜合結果。首先陳文玲 等(2010)[2]、洪濤(2012)等[3]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研究了流通效率;郭娜(2012)運用SCP范式并用實證方法分析了生鮮蔬菜的流通渠道效率[4]。其次是關于流通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文獻,林英澤 等(2013)認為,導致流通低效率的原因是流通方式的粗放式發展、商業模式落后、物流費用高和效率低、消費方式傳統、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5]。晏維龍(2005)[6]和高鐵生(2012)[7]研究了流通技術對流通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已有文獻缺乏對流通環節多少和各環節的競爭性對流通績效的影響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嚴重不足。再次,現有藥品流通績效研究文獻,從供應鏈的視角研究市場運營績效和流通績效本質和內涵上是相通的,從當前運作良好的供應鏈效率角度來看,醫院都使信息流把組織和流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破除了原有信息孤島、業務孤島、資源孤島的瓶頸約束,使組織、資源、流程向一體化、協同化、效率化發展[8]。Shah(2004)根據自己的研究實踐總結了醫藥供應鏈績效衡量指標[9]。宋遠方 等(2005)對醫藥批發企業、醫藥零售企業、醫療機構供應鏈績效進行了系統分析[10]。綜上研究發現:國內外對藥品流通績效的研究文獻較少,利用實證方法研究藥品流通的多環節和競爭性對流通績效的影響更是接近空白。據此,利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藥品流通的多環節和競爭性對流通績效的影響具有一定實踐價值。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依托SCP范式構建藥品流通效率理論模型,分析藥品流通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對市場績效的影響機理。根據作者已有研究[11]證實,決定雙重加價情形下流通績效高低的原因有兩個:流通環節的多少(流通渠道的橫向競爭性)和流通環節的競爭性(流通渠道的縱向競爭性)。

(一)流通渠道橫向競爭性與流通市場績效

根據研究需要把流通環節的多少抽象為流通渠道的橫向競爭性。流通環節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商品的最終市場價格,擁有市場勢力的企業會偏離完全競爭的價格和產量,因此環節越多,價格就越高,產量就越低。即使在每個環節都是完全競爭的情形下,每個流通企業的成本加成也會使得最后的均衡價格越來越高,最終結果就是市場績效越來越低。在藥品流通領域中流通環節的多少體現為分銷和物流環節的長渠道、多層級等。藥品流通主要包括物流和分銷環節,渠道越長,商品的價格越高。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當經濟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和城市化,更多的交易在沒有長期關系的個人之間進行,也即非人性化交易,這時理性的消費者不得不更多地卷入搜尋和收集信息的活動中,從而使交易費用增加[12]。因此,商品流通的多環節必然增加了信息搜尋成本、討價還價成本以及契約的履行成本等一系列費用的增加。從物流成本視角看,物流配送的多環節再加上物流設施配備不完善、現代物流技術落后等必然增加商品的裝卸成本、驗收檢驗成本、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成本的增加必須抬高價格進行價值補償。在基本藥物的配送中,囿于物流配送成本的壓力,政府積極鼓勵流通企業施行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減少流通環節,也是為提升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和規模結構效率,最終實現藥品流通市場績效的提升。流通的長渠道和多環節屬于市場結構的范疇,物流和分銷屬于企業的市場行為范疇。藥品流通的多環節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助推了藥品流通的高價格行為,降低了市場運營績效。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其他條件一定下,流通的多環節(流通渠道的較弱橫向競爭性)顯著降低了市場運營績效。

(二)流通渠道的縱向競爭性與流通市場績效

流通各環節的競爭性即流通渠道的縱向競爭性。整個流通環節的績效取決于每個流通環節的績效,而每個流通環節的績效則取決于每個流通環節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因為每個流通企業對價格和產量的控制程度取決于其在市場上的勢力。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商品和資源是自由流動的,長期內沒有廠商獲得正的或負的經濟利潤。正的經濟利潤會吸引廠商進入,增加供給進而降低價格;負的經濟利潤會導致廠商退出減少供給而提高價格。廠商達到利潤最大化時的價格等于短期或長期的邊際成本,流通環節的競爭將會降低產品的價格[13]。在藥品流通領域中增加藥品零售終端的競爭性和物流配送環節的競爭性可以降低最終藥品銷售價格,市場運營績效上升。在以藥養醫背景下,藥品零售終端競爭的不充分性助推了藥品的高價格。藥品的主要流通模式是“制造商—批發商—醫療機構—消費者,占流通總量的80%左右”[14]。該模式存在較多隱性、顯性交易主體和集中招標采購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公立醫療機構壟斷著藥品終端銷售權。壟斷的存在,致使藥品流通中層層加價,醫療機構在實施15%的價格加成基礎上,還通過集中招標采購后的“二次議價”、拖欠醫藥企業的貨款以及各種濫用市場勢力行為侵占流通批發企業的經濟利益[15]。同時醫務人員憑借其處方權的壟斷由非基本藥物替代基本藥物、大處方行為等隱性交易方式助推了藥品流通中的虛高價格。流通渠道的銷售價格越來越高,故此流通環節缺乏競爭性導致流通市場績效的降低。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其他條件一定下,流通環節的競爭性(流通渠道的較強縱向競爭性)顯著提高市場運營績效。

三、實證設計

(一)變量設計

本文實證研究的因變量為市場績效,主要用企業的盈利能力衡量,選取“凈資產收益率”。另外,也采取了綜合度量的方法衡量市場績效。

自變量包括市場結構、流通渠道的縱向競爭性與橫向競爭性。利用市場集中度來描述市場結構,并用“前幾家企業的年營業額占整個市場營業額的比例”作為市場集中度的衡量指標??v向競爭性即整個藥品流通行業的環節多少,用“物流成本占總收入的比重”度量,其中物流成本為整個流通環節的物流成本。橫向競爭性即藥品流通行業某一環節的競爭性強弱,用“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度量。

控制變量,選取了企業規模、企業年齡、信息化水平、所有制結構和激勵制度。企業規模用企業職工人數的對數度量;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投入占企業當年收入的比例度量;如果企業屬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控股50%及以上)則取值為1,否則為0;如果企業已經建立相關激勵制度(包括績效、管理等)則取值為1,否則為0。表1給出了所有變量的定義。

(二)統計描述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藥品流通批發企業績效研究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28份問卷,問卷回收率88%。除去無效問卷,共384家有效研究樣本企業,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72.3%。模型的膨脹因子(VIF)小于10,因此可以認為多重共線性問題并不嚴重。表2給出了相關變量的統計性描述。

四、實證分析

(一)基于經濟績效的單維度

首先將被解釋變量與所有潛在的解釋變量進行回歸(OLS回歸分析1),回歸結果顯示,部分變量不能通過基本的顯著性檢驗。據此對不顯著的變量進行剔除,結果詳見表3。

經變量篩選后,本文最終得到回歸方程為:

AR=3.434-0.105*LCR-0.178*FP+0.078****II+0.202*SCALE

回歸方程調整后的R2為0.270;殘差一階自相關的D-W檢驗值為1.789;異方差問題的white檢驗的F和R2統計量對應的p值分別為0.642和0.830,表明檢驗接受了方程同方差的假設。F檢驗的p值為0.000。

結果表明:當前中國藥品流通市場上,以“市場集中度(MC)”為代表的市場結構并不能對績效(盈利能力)產生明顯影響,這可能是當前我國藥品批發流通市場區域分割較為嚴重,藥品流通企業整體上處于一種“小”“散”“亂”和“多”的低效率競爭格局。流通的縱向競爭性對流通行業的績效具有顯著的負效應,物流成本占收入比重每提升1%,則流通行業的績效將下降0.105%。流通的橫向競爭性對流通行業的績效具有顯著的負效應,即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每增加1%,則流通行業的績效將下降0.178%?!巴晟朴行У募顧C制(II)”變量的影響系數為0.078,說明當前我國藥品批發流通企業面臨著主要問題不是產權改革,而是激勵機制的完善。

(二)市場績效多維度衡量方式

市場績效的多維度衡量應是動態的,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層面對于市場發展需求存在著差別。藥品不僅有別于傳統的消費品,而藥品流通行業也明顯有別與一般商品的流通,因此,有必要在SCP框架下對市場績效進行多維度衡量。

結合我國藥品流通行業現階段的特點和企業發展實際,借鑒中國藥品流通巨頭企業——國藥集團、華潤集團和云南醫藥集團三家上報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藥品流通企業關鍵績效指標體系的框架設計方案,在此基礎上擴展了平衡計分卡理論四個維度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層級融合策略從5個層面(二級指標)23個層面(三級指標)進行全面的績效評價,具體評價過程細節可參見孫飛 等(2016)的研究成果[16],得出被解釋變量(流通績效)的均值為4.58、中位數4.58、標準差0.56。

1. 流通績效的實證分析。除因變量有變化外,控制變量增加了技術研發投入和監管因素,并從三個方面度量了監管因素。加入這些控制變量的原因是由于因變量的內涵本身有所擴展。相較前文單一維度的績效評價,本部分拓展了其績效的內涵與外延,并通過多指標的評價綜合、系統地考慮了整個藥品流通行業的績效。變量描述見表4。

首先將被解釋變量與所有潛在的解釋變量進行第一次(OLS)回歸,結果顯示,部分變量不能通過基本的顯著性檢驗。據此對不顯著的變量進行剔除,再次進行第二次(OLS)回歸分析,兩次回歸結果詳見表5。

經變量篩選后,本文最終得到回歸方程為:

RATING=3.359***+0.110*SCALE***-0.078****OS-0.149***LCR+0.119****ISI+0.215****II-0.087****FP

回歸方程調整后的R2為0.412;針對殘差一階自相關的D-W檢驗值為1.697;針對方程異方差問題的WHITE檢驗的F和R2統計量對應的p值分別為0.350和0.347,表明檢驗接受了方程同方差的假設。

結論表明:縱向競爭性對流通績效具有顯著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流成本與企業收入的比例每提升1%,企業流通績效得分下降0.000 51分。橫向競爭性對流通行業的績效具有顯著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每提升1%,企業流通績效得分下降0.000 87分。市場結構并不能對績效產生明顯影響,再一次驗證了當前我國藥品批發流通市場區域分割較為嚴重,企業分布較為分散的背景下,單一企業的市場規模和銷售收入占總行業的份額較低,其無能力形成有效合謀并操縱市場?!皣屑皣锌毓伞钡钠髽I績效最高;“集體所有制”企業績效和“民營”企業績效居中;“外資或合資”企業績效較低;“其他類型”企業績效最低;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投入水平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對于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投入水平每提升1%,企業流通績效得分提升0.001 1分;企業的激勵機制水平對流通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激勵機制水平每提升1%,其流通績效得分提升0.002 14分。

2. 基于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紤]到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線性回歸模型對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因果關系的有效信息挖掘有限,且依賴于較強的變量分布假設,采用分位數回歸進一步予以討論。分位數回歸對模型誤差項并不要求很強的分布條件,因此對于非正態分布而言,分位數回歸系數估計量較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線性回歸模型更加穩健[11]。圖1給出了因變量rating的分布情況,因變量rating非常接近正態分布。

計算得知,rating0.23=4.208,rating0.48=4.547,rating0.73=4.904,這三個分位點對應的分數在百分制下分別對應60分、65分和70分,是階段性特征比較強的分位數點,加之其分布比較均勻,本文將分位數回歸的分位數點設定為23%、48%和73%。在上述分位點下,本文得到了分位數回歸結果及相關檢驗,詳見表6。

與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實證分析結果相比,基于分位數回歸的實證分析結果呈現出更多信息。(1)關于縱向競爭性對于藥品批發流通企業績效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隨著分位數水平的提升,物流成本因素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首先,在23%的分位數上,物流成本因素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力并不顯著。相反在48%和73%的分位數上,物流成本因素對于企業績效的負向影響力不僅顯著,而且負作用程度不斷提升。因此,對于低績效水平的企業和中等績效水平的企業而言,物流成本對其績效產生負面影響,且隨著流通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對藥品批發流通企業而言,物流成本對其績效產生負面影響越來越顯著,假設1的穩健性得到證實。(2)關于橫向競爭性對于藥品批發流通企業績效的影響。在所有分位數水平上,企業現金流壓力對其績效產生負面影響。進而隨著分位數水平的提升,企業現金流壓力對其績效產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因此,越是流通績效水平高的企業,其面臨的現金流壓力對于企業流通績效產生的抑制作用越明顯。假設2的穩健性得到證實。(3)關于技術因素對于藥品批發流通企業績效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隨著分位數水平的提升,企業對于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投入水平對企業績效產生的正向影響力度逐漸減弱。對于企業而言,加大信息化投入可以改善流通績效,但是上述效果將隨著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衰減。(4)企業的激勵機制水平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隨著分位數水平的提升,激勵機制水平對企業績效產生的正向影響力不斷加強。因此,越是流通績效水平高的藥品批發流通企業,其通過改善激勵機制提升企業流通績效的作用越明顯。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依托于SCP范式和384家藥品流通批發企業的樣本數據展開對藥品流通市場運營績效的研究。首先是基于經濟績效單維度的實證分析初步驗證了假設1、2,然后利用中國384家藥品流通批發企業的調研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層級融合策略對批發企業的藥品流通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研究。根據流通績效的評價結果進行流通績效的第二階段實證分析研究藥品流通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對市場績效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通過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數回歸法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即(1)流通縱向競爭關系中的多環節、長渠道制約著流通績效的提升,即藥品流通中物流、分銷中的多環節等降低了藥品流通績效,因此可以通過產業內資源的整合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壓縮藥品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市場運營績效。(2)流通橫向競爭關系中各個流通環節缺乏競爭性導致了流通的低績效,即藥品流通中銷售終端環節缺乏必要的競爭性,公立醫療機構處于藥品零售終端的絕對壟斷地位,其通過濫用壟斷勢力而獲得壟斷利潤,增加了藥品的流通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場運營績效。(3)對于藥品批發流通企業而言,加大企業信息化投入可以顯著提升流通績效。信息化水平是藥品供應鏈流程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資金流協同流轉的有力保障。(4)藥品批發流通企業的激勵機制水平對藥品批發流通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越是流通績效水平高的藥品流通批發企業,其通過改善激勵機制提升企業流通績效的作用越明顯。

綜上實證結論分析得出研究啟示,現階段提升我國藥品流通市場的運營績效,必須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放松政府對藥品的價格監管,價格形成中凸顯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完善集中招標采購中“兩票制”,進而來壓縮藥品流通環節。第二是加快藥品流通產業內兼并收購,提升產業集中度,提高藥品流通產業的渠道勢力來弱化醫療機構的壟斷地位;在新一輪醫改中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醫藥分離”,形成高效透明的藥品營銷模式。第三是依托現代信息化技術、現代物流技術、供應鏈管理技術提升現代物流水平,加快第三方醫藥物流業發展。第四是逐步建立健全藥品流通企業的內部激勵機制,通過提升其組織運轉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來降低藥品流通成本。

參考文獻:

[1]李克強.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R/OL].(2015-03-05)[2016-08-07].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6.html.

[2]陳文玲,李金菊,顏少君,等.藥品現代流通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3]洪濤.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徑選擇[J].中國流通經濟,2012(12):30-35.

[4]郭娜.中國生鮮蔬菜的流通渠道效率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2.

[5]林英澤,陳建中,陳靜.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6]宴維龍.現代商業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高鐵生.優化匹配機制提高流通效率[J].中國流通經濟,2012(12):16-17.

[8]NEUMANN L. Streamlining the supply chain.[J].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3,57(7):56-62.

[9]Shah N.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s: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optimisation[J]. Computers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6-7):929-941.

[10]宋遠方,宋華.醫藥物流與醫療供應鏈管理 [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

[11]孫飛.中國藥品流通渠道效率研究——基于SCP范式分析視角[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3(12):118-125.

[12]盧現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唐E·沃德曼(Don E.Waldman),伊麗莎白J.詹森(Elizabeth J.Jensen).產業組織:理論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14]陳文玲,李金菊,顏少君,等.藥品現代流通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15]朱恒鵬.還醫生以體面:醫療服務走向市場定價[J].財貿經濟,2010(3):123-129.

[16]孫飛,付東普.中國藥品流通績效評價研究——基于384家藥品流通企業的樣板數據[J].經濟與管理,2016(2):60-65.

責任編輯:曹華青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商貿流通業是實現城鄉統籌的先導性行業,其主要目標就是要充分調動城市和鄉村的優勢,加強城鄉商貿之間的整合和對接,建立城鄉互通的流動機制和制度。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城鄉商貿流通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可謂是百家爭鳴,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并重,本文主要對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以期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統籌城鄉;流通模式;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并存著“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這種二元結構體系在中國尤為突出。城鄉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商貿業擁有完善的網點建設,嚴謹的組織結構,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超前的消費觀念,而農村商貿業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相對落后的農村商貿流通業嚴重阻礙了農村市場化的進程,使得城鄉商品和服務難以流通,消費觀念難以對接,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較低,這些問題成為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建設城鄉融合市場,加強城鄉要素市場流通,是推動我國農村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必然要求。在政策與形勢的雙重推動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成為當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而統籌城鄉商貿流通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深刻研究。本文主要對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并得出結論。

一、關于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必要性的研究

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是城鄉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措施,把城鄉商貿統籌作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主張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導致了城鄉之間商貿流通體系的不對接,制約了城鄉之間商品的流動和勞動力、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城鄉流通體系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生產和消費、工業與農業的橋梁和紐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任保平(2011)提出研究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對接,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在城鄉市場對接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條件下,對提高全社會總需求和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流通體系作為連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其他相關產業部門、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其發達程度決定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規模和效率。沒有相匹配的農村流通體系,農業產業化的“鏈條”將會斷裂。因此,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二)主張統籌城鄉商貿流通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

張智(2009)提出城鄉商貿統籌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城鄉商貿統籌中,商貿流通的重點應該向二元經濟結構中滯后的一元農村偏移,即農村的商貿流通業。他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建設、統籌城鄉商貿規劃,逐步實現城鄉商貿布局一體化、提高農村商貿流通業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物流配送業的發展。政府推行的農村城鎮化政策有利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改善,從而促進城鄉商貿統籌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二、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戰略選擇的研究

在研究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諸多文獻中,更多的是關于構建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實踐經驗和戰略選擇方面的研究。從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視角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路徑選擇都在于走城鄉商貿一體化發展道路。

(一)主張從流通主體的培育的角度來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張如意 (2011)根據不同農村商貿流通組織的特點,結合我國“小農業,大流通”的狀況,提出了在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日用品流通中,分別建立以大型農資企業為核心,以連鎖超市為核心和以農業合作社為核心的三種多元化流通主體,共同促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高農村商貿流通的效率。劉東明 (2001)認為農村商品流通的真正主體是農民,隨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有商業流通組織服務意識落后,制約著農村商品流通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政府應創造必要的條件培育和發展農村商品流通組織,向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資料、信息、科技服務等,完善農村市場的商貿流通,克服流通主體缺位速成的弊端,完善市場功能,培育專業市場,加強專業市場組織建設,實現網絡化拓展。從而完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

(二)主張構建農村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體系來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易開剛(2006)提出構建我國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是發展我國農村商貿業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徑之一。他在分析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現代商業網點體系、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和農村電子商務體系等農村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體系的構建思路,以期為繁榮我國農村商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焦偉偉(2007)提出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縮小城鄉區域在商品經濟上的差距,成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通過分析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發展現狀,如農村市場消費水平偏低、新型農村流通業態發展滯后、現代流通方式發展緩慢;農村商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了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信心;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流通業態;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貨暢其流等建設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對策。

(三)主張從城鄉雙向流通體系角度建立城鄉商貿一體化

易開剛(2005)在研究我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時,認為從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視角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路徑選擇在于走城鄉商貿一體化發展道路,即由商貿業相對發達的城市站在城鄉商貿業一體化的高度制定業態選擇、布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各項發展戰略,把城市中存在的商業業態、流通手段和消費方式漸次推廣至農村市場。

三、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研究

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措施,促進區域性商貿流通體系建立,以及發展城鄉商貿流通體系都在于發展現代物流業。我國商貿流通體系應實現一體化,而一體化之一,即突破農產品產供銷的部門化體制,應實現農商一體化。

(一)主張通過完善物流體系來實現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

黃福華 (2004)認為要推進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的物流跨越式、物流社會化、物流一體化、物流集成化和物流專業化發展,構建物流技術現代化、物流服務網絡化、物流市場全球化、物流產業規?;哪繕梭w系,對于建設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宋宇 (2011) 認為推進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主要在于物流體系的健全,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需要提高農村物流的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物流企業的市場整合帶動雙向物流體系建設,建立適應城鄉雙向物流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實現農村物流與城市物流的有機結合,加快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物流大格局。敖詩文 (2003)認為現代商貿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對于加快我國經濟城鄉流通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以物流配送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才能實現低成本和快速化經營,提高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通過聚集效應形成產業群,實現從生產型向服務型的戰略性轉變。丁俊發(2007)提出中國的流通體系經歷了機構流通體系、產品流通體系、管理流通體系、水準流通體系的演變過程。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必須明確“現代”和“體系”的含義,確定四種目標,即提高流通貢獻率、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體制和形成大流通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流通產業的差距是明顯的,也說明流通產業可以創造巨大的生產力。今后5-10年,中國流通業面臨著六大挑戰與任務,即推進新的流通方式;形成大的流通格局;解決農村雙向流通體系;與國際接軌;提高城市流通效率和提升流通業的整體水平?,F代商貿物流面臨的六大挑戰與任務是:推進流通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構建現代商貿物流的總體布局;構建農村雙向物流體系;構建易腐食品的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應急物流體系;降低物流費用。

(二) 主張建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策略來發展城鄉商貿流通業

柳春巖(2007)分析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類型和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狀,提出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及基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建立策略。一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和競爭效率為政策側重點。二是以市場為中心,以改善環境為側重點。三是引進新型業態,繁榮農村商貿。四是發展龍頭企業,形成規模效應。魏婕(2011)探討了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格局的特殊性,分析了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模式選擇,其中基于供應鏈視角的供應鏈網絡連接模式強調通過現代流通中的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構筑城鄉間商流、物流及市場的雙向流通系統。

四、結論與啟示

對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研究這一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真正從城鄉統籌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獻相對比較匱乏,并且尚未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及模式。隨著我國統籌城鄉實踐力度的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強、思想觀念的不斷重視,在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上亟需有一批不拘一格、觀念新穎、切實可行的研究成果的出現,以此作為我國統籌城鄉的理論依據,并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修正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的統籌城鄉商貿流通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關于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的研究,必須從統籌城鄉的視角出發,今后的研究重點應該集中于:

1.研究視角的完善。在過去的城鄉商貿流通研究中,很多學者一是從商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等方面設計城鄉商貿流通模式及體系;二是從空間布局、流通網絡建設到組織形態、管理體系建設;三是對統籌城鄉中不同利益主體的研究。這些方面目前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是針對不同地區類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研究的文獻較少。因此,今后在研

究這一問題上需要打破“一把抓”、“一鍋端”的思維模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大策略一致,小策略差異執行的方式,分類分區域研究,以便找出適合不同類型區域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2.研究工具的多樣化。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如果只是局限于經濟分析領域,未免太過于險隘,甚至會產生相當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因此對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問題的研究需要學者開闊視野,運用經濟、政治、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工具進行研究,不拘一格多管齊下,以此來探索出適合我國城鄉商貿流通的新的更加靈活的路子。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建立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的必要性及戰略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

[2]張智.論城鄉統籌中商貿流通[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

[3]張如意.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11(3).

[4]劉東明.流通主體缺位造成農村商品流通力低下[J].商業研究,2001(9).

[5]易開剛.我國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2).

[6]焦偉偉、張麗、丁森林.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實證研究[J].中國市場,2007(10).

[7]易開剛.我國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的戰略舉措與路徑選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6).

[8]黃福華.推進區域性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的物流戰略[J].中國軟科學,2004(3).

[9]宋宇.城鄉雙向流動的物流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3.

[10]敖詩文.試論現代商貿物流配送體系之建設[J].現代財經,2003(3).

[11]柳春巖.基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農產品供應鏈——商貿流通業城鄉協調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市場,2007(12).

[12]魏婕 任保平.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模式選擇及實現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11(5).

[13]任保平 任宗哲.統籌城鄉視角下城鄉雙向流通的路徑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3).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采購管理工作中,為了提升采購管理能力,會借助專門的ERP采購管理系統進行企業的采購管理工作部署,通過該系統的應用,全面提升了企業的采購管理能力。為了保障企業采購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進行企業采購管理工作的落實中,應該針對其應用的ERP采購系統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ERP;企業采購;管理應用

1 引言

ERP系統作為企業采購中較為常用的一種采購系統,在其系統的應用中,能夠將企業采購工作進行科學化處理,借助科學化處理實現了企業采購能力提升。借助ERP采購系統能夠將整體的企業采購工作轉變為流水化作業,每個環節中應該干什么,在ERP采購系統中都能夠做出科學的規劃,借助這種科學性規劃,能夠提升企業的采購管理能力。本文通過對ERP系統在企業采購管理中的作用分析著手,全面闡述了ERP系統在企業采購管理中應用的流程,對于提升企業采購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性研究意義。

2 ERP在企業采購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對于采購管理工作的控制分析對于提升企業的整體性發展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要想保障企業的穩定發展就應該在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將采購管理作為一項專門的管理工作進行控制分析,確保在其控制分析中,能夠將企業整體的采購管理能力發揮出來,進而在企業采購管理能力的提升中,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ERP系統作為企業采購管理中常用的一種系統,在該系統的應用中,能夠將企業采購工作開展中的流程進行全面分析,同時在分析過程中,還能夠按照企業采購工作開展中的管理要素去實施對應的采購工作,借助這種采購工作的開展,能夠提升企業采購工作的精準性,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是實現企業競爭及發展中必須要完善的一項工作部署[1]。

3 ERP系統在企業采購管理中建立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化市場經濟的演進越來越快,對于企業建設發展中的管理要求提出了新的改變,要想保障企業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能夠得到建設和發展就應該針對企業建設和發展中的管理因素進行分析。采購管理作為企業科學化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性管理因素,只有保障其管理,才能夠保障企業在現代化經濟建設發展中及時將企業的采購管理工作協調好。ERP系統的應用能夠將企業采購管理中的因素,及對應的企業采購管理流程控制好。以我國當前的企業建設發展管理現狀來看,很多企業在日常的建設和發展中對于ERP采購管理系統的應用還不夠完善,很多的企業在采購管理系統的應用認知上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要想提升企業采購管理能力,就應該在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中,應用ERP采購管理系統,進而為整個企業的采購管理工作開展奠定基礎,保障企業采購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滿足當前市場經濟變化下的企業采購管理工作開展需求,同時也能夠復合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的企業采購管理工作開展。

4 ERP系統在企業采購管理中的應用流程分析

4.1 供應鏈建立

供應鏈建立是ERP系統在企業采購管理中應用的首要部署工作內容,在其工作部署中注重的是對企業采購管理進行采購供應鏈建設,確保在采購管理供應鏈的建設過程中,能夠將企業整體的采購能力提升上來。按照企業采購的開展需求,去對應采購供應商,進而將其以鏈條式發展構建成供應鏈。在供應鏈的建立中,應該注重對供應鏈建設中的指標控制構建,保障在供應鏈指標的構建中,能夠將對企業采購管理有利的因素落實到其中。

4.2 采購計劃制定

采購計劃是企業采購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性管理內容,在ERP系統的采購管理應用中,第二步實施的就是采購計劃制定,通過采購計劃制定能夠明確企業在建設和發展中需要用到的采購物資,便于按照企業的發展去調整對應的采購管理工作。整個采購計劃的制定中,能夠將商品的訂貨量、運輸方式及對應的商品儲存方式進行全面規劃,實現了企業采購物資管理的科學性規劃能力提升。

4.3 供應商選擇

制定采購計劃之后要進行的就是供應商的選擇,通過供應商選擇,將對應的采購管理物資購進。要注意的是在供應商的選擇過程中,應該注重供應商評價體系的構建,也就是通過多方的對比,將供應商選擇中的因素做出全面分析,保障在分析過程中,能夠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去調整對應的采購物資儲備管理工作。

4.4 采購用款預算

按照ERP采購管理系統的運作流程轉換,將供應商選定之后,應該對供應商選擇后的采購物資用款統計,也就是按照企業采購物資的應用需求,制定專門的預算管理制度,在預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應用中,將不必要的支出消除,以便為企業的采購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采購預算的制定中,應該將其預算的制定和實際情況的應用做出對比,這樣才能借助對比實現預算的科學化制定。

4.5 采購訂單下達

確定好采購管理預算之后,應該按照采購物資的應用需求,將其指定好的采購訂單向供應商下達,借助ERP系統中的通訊傳輸功能進行供應商的采購訂單推送,保障供應商能夠在接收到訂單之后及時按照訂單中的要求去準備對應的企業采購物資,減少采購訂單傳輸中的不必要環節,提升采購管理效果。

4.6 采購訂單催收

為了能夠監督供應商及時進行采購物資的準備,在下達訂單之后,應該利用ERP系統內的催單功能,進行及時催單,通過催單監督供應商及時將采購物資準備好,并且能夠及時按照采購訂單中約定的發貨時間進行貨物的傳輸及發送,保障物資供應的時效性。

4.7 驗收商品

當供應商按照規定的時間發貨之后,企業應該及時進行收貨管理,保障在收貨管理中,企業能夠及時對供應商供給的物資進行質量檢查,確保在檢查工作的處理中,能夠將對應的管理工作提升。按照ERP系統中的要求驗收商品,及時對商品驗收進行檢驗,保障在檢驗過程中,能夠運用系統向供應商反饋商品的質量問題。

4.8 采購費用結算

當商品通過驗收之后,企業將采購的物資 按照其種類及用途進行對應的儲備管理分類,實現采購物資管理的質量提升。完成這道工序之后,應該按照ERP系統應用中的要求,為供應商結付貨款,能夠借助ERP系統實現實時轉賬功能,省去了傳統物資采購中的不必要的繁瑣環節,提升了采購管理效率。

4.9 采購訂單結算

當將所有采購的物資已經安全儲備好之后,作為企業采購物資管理者,應該將對應的采購訂單進行結算處理,也就是在ERP系統內對該訂單進行結算處理標記,防止二次下單處理,造成不必要的采購管理因素出現,進而影響企業的正常采購。

4.10 系統數據更新

將整個采購管理工作全部完善之后,作為企業采購管理者,應該在ERP采購系統內及時針對采購管理中的訂單信息進行數據系統化更新,并且將存儲的信息及時備份,將對應的供應商信息詳細記錄到采購系統中,以便于在日后的合作中,能夠通過ERP系統及時找到對應的供應商信息,省下了供應商選擇中的不必要性工作,提升了企業的采購管理能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企業的采購管理中,為了能夠提升企業采購管理能力,在采購管理中利用ERP系統進行專門的采購管理,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采購管理能力,對于企業采購工作的開展和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將企業采購中ERP系統的應用歸納為以下幾點:供應鏈建立、采購計劃制定、供應商選擇、采購用款預算、采購訂單下達、采購訂單催收、商品驗收、采購費用結算、采購訂單結算以及系統數據更新。

【參考文獻】

【1】陳敏.關于電力企業采購信息管理中ERP的應用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9):74-75.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物資供應管理在企業經營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處于核心部分,由于歷史問題、企業自身及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石化企業仍沿用分散的物資管理體制和落后的物資管理手段,嚴重制約了企業成本的降低與物資管理效益的發揮;本文擬將供應鏈理念及管理手段運用于石化企業物資管理中,打破石化企業現有物資管理中的信息瓶頸,從而為挖掘及提升石化企業物資管理水平提供建議,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水平。

關鍵詞:供應鏈;物資管理;競爭力

物資供應管理在企業經營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之。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引入,在互聯網信息管理理念的驅動下,石化企業物資管理水平得到了長足的提升與發展。隨著現代管理理念及手段的發展,信息化問題成為制約石化企業物資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頸,信息流傳遞的暢通性日益凸現出來,為解決現代石化企業物資供應管理中面臨的旨意問題,本文擬將引入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及手段,在分析當前石化企業信息管理及傳遞現狀的基礎上,對石化企業物資供應管理中的采購和物資保管兩個環節重新架構,為在整個物資供應管理中運用供應鏈管理理念提供新的思路。

一、供應鏈的內涵

現代管理學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不僅是一種管理手段,更能體現現代管理思想。

物資供應管理企業生產循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整個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同樣面對著供應商、內部物資的需求方。因此,從整個企業的角度來看,物資供應管理是整個企業供應鏈中的一環,而由于物資供應管理同樣面臨著供需雙方,可將供應鏈理念封閉性地單獨運用到物資供應管理中。

二、石化企業物資管理的現狀分析

目前,許多石化企業隨已提升了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但仍沒有將信息系統在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下進行集成,內部信息的共享性較差,內部部門間的信心傳遞交流不暢通;同于與外部企業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及暢通性更差。

信息的獲取、傳遞與集成在供應鏈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及工作流相互交織形成了完成的供應鏈體系,本文接下來按照這一思路對石化企業物資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再此基礎上初步設計供應鏈理念下石化企業物資供應流程。

1.內部信息共享性較差

石化企業現有系統中,物資供應管理供應系統稱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與其他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銜接較差,各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多數都是獨立開發,缺乏整體上的規劃與部門間信息系統匹配性的戰略安排,各部門在信息的占有、利用上形成了“孤島效應”。信息“孤島效應”導致了部門間信息傳遞與共享的“瓶頸”,抑制了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限制了管理效能的發揮與提升。

2.與外部信息互聯、互動運行功能差

基于企業信息的安全性,企業在信息的管理上常常采用封閉化,與外部信息的互聯、互動較差,對外部信息的利用程度較低,限制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事實上,對企業的信息應進行分級管理,將部門保密級別較低的,能對外公布的應及時發布,并將供應鏈采購中的信息系統,尤其是信息發布系統與供應商、制造工程等進行互聯、互通。將企業資源充分融入到社會資源中,更加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從而提升企業在整個市場中的信息戶獲取能力,改善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三、利用供應鏈理念提升石化企業物資管理的水平

根據上述分析,信息傳遞問題時制約石化企業物資供應管理的“瓶頸性”因素,而供應鏈管理理念從整體上系統性地解決了信息在物資供應管理過程傳遞與協調性。本文擬利用供應鏈理念重塑或優化物資采購和物資庫存管理兩個環節。

1.利用供應鏈管理理念重塑物資采購流程

加強物資采購管理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能有效地降低企業支出、提高經濟效益。在供應鏈理念下,為了保證采購信心的暢通,將物資采購中心作為核心,從而向外輻射,形成物資采購體系。新的業務流程廣泛的借助了信息管理技術,提高了信息傳遞速度和準確性,精簡信息處理層次,實現供需的信息共享,提高需求反應度,減少物資采購人員,提高物資采購效率。

圖1 供應鏈管理下的物資采購流程圖

2.利用供應鏈管理理念重塑物資保管流程

在供應鏈管理理念下,將庫存管理作為整個供應鏈理念的一環,同時又將這一環節作為一個供應鏈進行管理。將庫存管理作為核心部門,向計劃部門、財務部門及安全、質量等部門輻射,作為一個半封閉的管理鏈條,充分利用相應部門的數據信息,實現信息在相應部門的傳遞。根據這一思路,下圖繪制了供應鏈管理理念下的庫存管理流程圖(參見圖2)。

四、結論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僅按照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對物資供應管理中的物資采購和物資儲存兩個環節重塑;重塑后的物資供應管理架構顯著解決了信息傳遞問題,彰顯了利用供應鏈理念管理現在物資供應的意義及價值。

圖2 供應鏈管理下的庫存管理流程圖

參考文獻:

[1]靳萬民.供應鏈理論在石化企業物資供應管理中的應用[D].北方化工大學,2004.

[2]陳立新.石化企業物資管理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

[3]林春強.試論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在茂名石化物資供應管理中的應用[D].廈門大學,2001.

作者簡介:邱連華(1971.01- ),女,上海人,大學本科,職稱:物資管理主管師

物資流通企業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縣供電企業物資管理的現狀及特點,結合經濟發展、企業效益的要求,針對縣供電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供電物資管理的體制機制建設、標準化建設、信息化建設、采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縣級供電企業;物資管理

引言:物資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對企業生產過程中所需各種物資的采購、運輸、儲備、供應、使用進行控制。做好物資管理是實現企業規范化運作、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利潤。

電力行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而物資管理是供電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供電企業的物資管理是對供電企業生產過程中所需各種物資的采購、儲備、使用等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加強供電企業的物資管理,合理地組織采購、存儲、使用物資,對于促進供電企業的生產發展,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加強資金的周轉,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縣供電企業電力物資管理的特點

第一,電力生產所需設備材料專業性強,專業化程度高,主要設備的技術要求高,其零備件通用性相對較差,對原始生產者的技術依賴度高。

第二,電力物資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主變壓器、GIS、斷路器等設備的生產周期受影響的因素較多。

第三,電力生產的連續可靠性特點,對物資保障的及時性和緊迫性要求高,要求必須有事故應急物資儲備。

二、縣供電企業物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電力企業改革的推進,電力企業開始高度重視電力物資管理工作,加強了物資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優化調整。從電力企業物資管理現狀來看,多數實現了物資工作的計劃與采購分開、采購與付款分開、使用與保管分開,對制定采購計劃、采購實施、物資驗收入庫、物資付款、物資保管與領用、物資報廢處理等環節都采取了有效的業務控制與監督,以加強電力企業物資管理,保證電力生產的安全經濟運行,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是,電力企業物資管理涉及生產、基建、農電、多經、財務、物流等多部門、多專業,所涉及的管理層面、管理職能、業務需求復雜,是一項綜合性管理工作。目前電力企業物資管理仍然較粗放,還無法較好地滿足電力生產經營和企業發展需要。

目前,縣供電企業物資管理的主要問題和困難表現在:

1、管理體制復雜,缺乏統一管理標準。

在供電企業物資管理體系職能的劃分比較分散,各個供電企業的物資管理部門的功能定位不夠清晰,這嚴重影響各個業務流程的合理有序的運作,未能形成科學的物資供應管理平臺物資管理的統一性、計劃性、協調性較差,容易造成采購周期長、供貨不及時、庫存物資積壓,不能及時滿足電力安全生產和電網建設需求。物資需求計劃編制、采購計劃下達、采購程序執行、交貨時間控制、庫存物資利用等缺乏統一的管理與協調,造成物資浪費大、效益低。

2、供電企業的采購機制不健全

供電企業采購機制的不合理體現在以下方面:供電企業的定價機制不夠完善,對于重要物資的采購都需要進行提前招標,或者是對多家供應商進行比較選擇之后再做選擇,但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存在一些供電企業直接向某一個供應商進行采購的現象。

3、物資的計劃和分配不夠合理

當前在物資的分配上雖然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 但大多還是相互獨立的, 沒有從全局的角度進行分析, 造成資源的浪費, 無法從整體上對物資進行優化。

三、完善縣供電企業物資管理的解決方案與探討

1、不斷優化供電企業物資采購運作的機制

采購是供電企業物資管理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采購不當將會給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要對供電企業采購的流程進行科學的規劃。第一,及時對供應商進行績效評價,通過對供應商進行整體化的績效評價,掌握其目前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采購的一個參考;第二,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便在采購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定價,確保物資的質量,將交易的過程透明化;第三在采購重要的物質時,在專門的評標專家小組的幫助下,對招標進行嚴格的篩選并嚴格按照招標的程序來進行招標。

2、建立、完善標準化的物資需求技術條件書

各專業技術管理部門應制定本專業所需物資的標準化技術條件書,規范設備技術參數,為常規物資的采購提供技術支持,縮短采購周期,減少需要必備的備品備件種類,降低成本與管理難度。對一些技術參數特殊的設備物資采購,建立即時溝通機制,保證技術需求的滿足。

3、加強信息化建設, 實現庫存動態管理

對供電所小型物資倉庫實行聯網管理,實時掌控物資的庫存容量,并對小型物資倉庫物資進行統一調配; 對各個流程環節進行監督,實現嚴格的管理效能,保證任何物資領用都留下記錄。實時監控庫存信息,實現庫存動態管理,使物資的使用做到可控、在控和預控,實現庫存“ 可視化”管控。采用網絡、RFID(射頻識別)、TMS(運輸管理系統)等信息技術,對大宗物資采用車輛定位等物聯網新技術, 對配送車輛實時監控、優化路徑, 提高物流效率, 實現物流跟蹤,準確掌握物資進出庫的信息,及時掌握區域配送中心(縣級供電企業二級庫)的庫存, 保證貨物安全性和物流及時性。

4、優化對供應商的管理, 提高供電企業的應急能力

供電企業要不斷規范對供應商的管理, 有效發揮科研部門的反饋作用, 對供應商供應物資質量實施動態的監管,跟蹤掌握供電企業產品的質量等情況,建立綜合性的評估體系,為物資的招標提供優良的供應商, 建立分類的物資存儲基地, 確保應急物資的采購能力,盡可能降低節費用支出。

參考文獻:

[1] 李曉寅.縣供電企業物資集約化管理模式探討[J]科技資訊,2011(11) -0135-02.

[2] 王旭.淺議供電企業物資管理工作優化[J]中國電力教育,2013(1):205-206.

[3]顧自立,殷春林.現代電力企業物資管理.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梁燦.淺析供電企業的物資管理狀況.廣東科技,2010.

上一篇:戰略管理會計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中間業務商業銀行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