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

2023-09-18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1篇

企業會計政策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和紐帶, 它既受會計理論的指導和影響, 又直接規范和制約企業會計實務, 并對企業會計報表和資本市場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也稱會計選擇, 是指在既定的可選擇域內 (一般由各國的會計準則、相關經濟法規等組成的會計規范體系所限定) , 根據特定主體的經營管理目標, 對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程序進行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 從而擬定會計政策的過程。會計過程其實就是會計政策的選擇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 企業會計政策在形式上表現為企業會計過程的一種技術規范, 但其本質上卻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會計過程的最終產品———會計信息多半是主觀判斷的產物, 是各個利害關系集團如股東、債權人、政府、企業管理當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結果。

1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本質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 即指企業利害集團 (包括股東、債權人、注冊會計師和企業管理當局等) 選擇會計目標和會計準則的行為。會計準則的制訂過程實質上是會計報告的編制者與會計報告相關利益集團合作博弈達到均衡的過程, 已出臺的會計準則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與妥協的產物。財務會計的目標在于向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但在現有的以會計準則為企業會計政策規范主體的模式下, 對某一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往往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 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貫穿于企業從會計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諸環節構成的整個會計過程, 會計的過程其實就是會計政策選擇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 會計其實是一門貌似精確但事實上并不精確的科學, 會計理論和實務中的許多問題并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取會標準, 因此會計過程的最終產品———會計信息多半是主觀判斷的產物, 是各個利害關系集團如股東、債權人、政府、企業管理當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結果。

2 會計政策選擇的理論基礎

企業的契約簽訂以后, 企業利益相關者就要對契約進行監督。在以會計收益作為企業經理報酬獎勵方案基礎的激勵機制中, 企業管理當局的會計政策選擇對委托代理關系有重大影響。

2.1 報酬契約報酬契約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1) 若實際利潤高于目標利潤的上限, 經理人員有遞延報告盈利的動機以謀求總報酬的最大化; (2) 若實際利潤處于目標利潤的彈性區間, 經理人員會使報告盈利達到上限, 以即時獲得好處; (3) 若實際利潤低于目標利潤的下限, 經理人員則可能有“巨額沖銷”的動機; (4) 如果管理者的報酬契約中包括了認股權, 那么管理當局則選擇能平滑收益的會計方法, 以保持其股票價格的穩定增長。企業管理當局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以維護個人收益最大化為企業立場。

2.2 債務契約債務契約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1) 假定其他條件保持不變, 企業的負債權益率越高, 企業的經理人員便越有可能選擇將報告收益從未來期間移到當期的會計政策, 如利息費用的處理、研究和開發費用的處理、折舊的計提等會計政策都可幫助企業達到調節收益的目的; (2) 如果在某種會計方法下將發生違約行為, 管理當局一般會變更會計政策, 以避免這種違約行為的發生; (3) 企業越是與特定的、基于會計數據的限制性契約條款聯系緊密, 企業經理人員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當期收益的程序。

2.3 政治成本政治活動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1) 稅收。稅收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減少其現金流量。因此, 公司管理人員總是希望通過各種努力降低現實和潛在的稅負, 包括對現行會計方法的選擇和可能出臺準則的游說。 (2) 收費管制。政府機構依據有關會計數據對某些企業的產品價格和收費標準加以限制, 受限制的企業一般會游說管理機構和準則制定機構, 以便制定出最有利于公司的會計準則。 (3) 不對稱損失函數。在現實經濟活動中, 人們對損失、失敗的敏感度總是高于成功和收益。因此, 政治活動之一就是限制一切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具體地說, 大公司的失敗或破產會產生一種潛在的政治危機, 從而把公眾的注意力引向某一政治機構。因此, 政府機構寧可消除高估資產的潛在根源, 也不愿消除低估資產的可能。 (4) 潛在危機的影響。政治家們總是為各種危機尋找“替罪羊”, 企業會計信息中的報告盈利往往會引起政治家和管制人員的注意。

3 據以上研究得到的結論與啟示

第一, 企業會計政策屬于企業會計過程中的一個特定范疇, 會計政策選擇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選擇會計目標和會計準則的行為,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主要指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的行為。從會計政策及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定義可以看出, 會計政策在形式上表現為會計過程的一種技術規范, 但在本質上它是一種經濟、政治利益的博弈規則和契約安排, 它對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配關系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二, 契約理論揭示了企業的本質特征與會計政策的契約特性, 會計政策的契約條款以及會計數據的契約特性決定了會計政策在企業各種契約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不完全契約是現實經濟生活中契約的常態, 在企業兩權分離的情況下, 當契約不完全時, 契約沒有規定的那部分權利, 即剩余控制權歸資產的所有者是最有效率的, 這一論斷奠定了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權的理論基礎。第三, 從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目標看, 效率型的會計政策選擇可增進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機會主義型的會計政策選擇可能只有利于企業管理當局等個別利益相關者, 與企業財務目標和會計目標相背離。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 (如企業的存續期間或一個投資周期) , 會計政策選擇并沒有改變企業真實的現金流量狀況, 它只會影響到會計數據 (如利潤) 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言之, 會計政策選擇影響的只是各會計期間的會計報告數據, 而不會改變企業存續期間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第四, 在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 為減少會計政策選擇中的機會主義行為, 會計準則規范制訂者在制訂會計準則時應充分考慮會計政策的經濟后果與會計政策選擇的利弊, 在兼顧統一性和靈活性的前提下, 盡可能縮小同一會計政策的可選擇范圍。在我國資本市場上, 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對上市公司的管制依據容易誘發包括機會主義型會計政策選擇在內的利潤操縱行為, 并可能導致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所以, 市場監管部門應改革資本市場管制措施, 采用多重會計與非會計指標體系對上市公司進行管制, 以遏制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逃避市場管制的行為。第五, 在某種意義上講, 一部人類會計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會計選擇的歷史。會計數據的功能和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質決定了會計政策選擇必將伴隨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存在, 各市場主體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也將繼續下去。會計是事關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計, 會計政策又是會計發揮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實現形式, 因此無論是在宏觀還是在微觀層面上, 都應當引起我們對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足夠重視。

總之, 由于契約理論在會計政策選擇中的作用和會計政策本身的局限性, 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所能做到的, 就是通過契約的規范和完善以及加強監管, 把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控制在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可接受的范圍內。

摘要: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貫穿于企業從會計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諸環節構成的整個會計過程。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 將導致企業利害關系集團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和投資決策行為, 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結果。所以企業各相關利益集團都很重視和關注會計政策的制定和選擇問題。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2篇

眾所周知, 一個企業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全體員工的努力程度, 對所有員工尤其是管理層的激勵成為企業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而對于管理者的股權激勵政策又無疑成為人事管理方面的焦點。針對這項政策中國證監會曾經專門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 (試行) 》, 可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 管理辦法的出臺所能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在此就股權激勵政策對企業的價值以及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一簡單分析。

1 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論證企業股權激勵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 在“經濟人”的假設下, 股東和管理者都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但二者所追求的目標是不完全相同的。股東追求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希望其投資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的回報, 比較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 而作為資產實際管理者的經理來說, 雖然企業利潤也是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但并非其全部目標。企業利潤最大化并不等同于經理效用最大化, 經理傾向于追求高額薪水、職務消費 (如豪華的轎車、舒適的辦公條件等) , 相對而言, 更注重企業的短期效益。于是就產生了經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忽視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二者激勵不相容問題。股東與總經理利益取向的不一致使理論上存在著經營者利用手中權利侵犯股東利益的可能性。

其次, 股東與經理之間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迪·阿羅把信息不對稱劃分為“隱藏信息”和“隱藏行動”, 前者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諸如能力、身體健康狀況等信息, 比如公司在雇傭經理時, 股東并不能準確知道經理能力的高低;后者指在簽訂合同時雙方擁有的信息是對稱的, 但簽訂合同后, 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無法管理、約束, 比如在簽訂合同后, 經理是努力工作還是偷懶, 股東不能全面控制。經理由于實際管理企業, 擁有更多的關于企業經營過程中收入、費用以及市場等情況的真實信息, 而股東由于不直接參與經營, 則難于獲得這些信息, 因此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或事后的信息不對稱都可能引發經理偷懶或侵犯股東利益的“道德風險”問題。

最后, 股東與經理對企業經營結果所承擔的責任也是不對等的, 經理承擔的責任相對于股東投入企業的所有資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激勵相容、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對等的存在, 使得對總經理進行股權激勵成為必要, 從而使管理者更多的關注企業的長期效益, 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2 企業的股權激勵政策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實踐證明, 股權激勵機制的缺陷和它存在的必要性一樣明顯。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運作需要一個較為完善的市場環境, 即股票價格能真實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股權激勵可能會導致另外一種結果, 那就是:企業的管理者對股價的關心程度會超過對業績的關心程度。由于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與股價的提升之間并不是同步的, 因為從上市公司利潤的提高到其股價的提高之間存在著很多復雜因素, 實現的過程比較困難和曲折。

首先, 過于關心股價弊端甚多。一只股票能否上漲不僅僅取決于經營業績的好壞, 還取決于多種因素, 如:市場整體趨勢的發展方向, 上市公司的分紅送股情況, 是否有實力機構資金的介入, 概念題材的作用以及是否屬于市場行情中的主流熱點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股價的漲跌, 其中某些因素甚至比經營業績的影響力更大。

既然管理者是通過期權來獲取收益, 那么他們對股價的關心就會大幅增加, 如果業績提升對股價的刺激作用不大時, 管理者有可能會采取其它方法來刺激股價的上漲。比如企業管理者有可能使用高額分紅和大比例送股的方法來吸引投資者買進, 從而使得股價上漲;企業管理者有可能會人為制造各種概念或題材, 營造上市公司的個股利好, 從而在短期內刺激股價的上升;有可能會采取和實力機構資金進行合作的方式;有可能會重視短期行為, 而忽視企業的長久發展。

企業管理者可以在遠離自己的期權行權時采取壓縮利潤的方法, 甚至玩“一次虧個夠”的把戲。等到自己的期權行權時間臨近時, 再盡一切可能壓低成本, 提高企業的短期業績, 從而間接刺激股價上升。管理者可能采取的刺激股價的方法還有很多, 這些方法雖然有利于股價的短期上升, 但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卻沒有什么實質作用, 這和股權激勵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其次, 治理不到位易被高管鉆空子。中國上市公司現在仍處于市場化轉軌的階段, 治理結構尚不到位, 投資者和管理者界限有待進一步理清。而一旦得不到公司治理的有力支撐, 股權激勵很容易就會流于形式而難以為繼, 甚至可能成為個別利益體謀取私利的尋租工具。

盡管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階段性勝利, 但中國的證券市場仍然稚嫩, 上市公司的股價和真實業績多少存在偏差。在這種情況下, 實施股權激勵不僅不能反映持股者付出與回報的相關性, 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這將為操縱股價、套現獲利提供了可能空間, 而制度上的缺失, 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這種尋租行為。

由于股票期權將高管人員的利益與未來股票價格高低相掛鉤, 未來股票價格水平越高, 管理者按照固定價格行使股票期權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大。這樣,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 作為內部人的管理者就完全可能根據期權行使的期限情況, 通過做假賬、發布虛假信息等手段, 人為地對股票價格進行操縱, 以達到股票期權激勵下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比如美國的安然、世通、環球電訊等公司的管理者們正是充分了解到了這一點, 才肆無忌憚地通過做假而將自己手中的期權及時套現。這就充分說明, 股權激勵決不是一劑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 如果制度不完善, 那么就很容易被一些公司的高管們鉆空子。

3 企業實行股權激勵應保持冷靜頭腦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 資本市場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推進股權激勵, 實行工者有其股, 也是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大動力。要構建和諧股市, 就必須營造好的股市生態環境。歷史不能推倒重來, 卻可以正本清源, 減少資本的“原罪”, 讓資本也有歷史的豐碑。社會公有制定位, 推進股權激勵, 將來無論誰控股, 上市公司必須是社會公眾化的現代產權公司, 誰經營公司, 誰承擔主責, 權力歸股東大會, 逐步實現經營控制權向話語控制權的跨越, 上市公司不是管理層的金錢漏斗, 是投資者的資本吸盤, 為全體股東謀利益, 為社會作貢獻。

綜上所述, 股權激勵政策對于調動管理者積極性, 實現股東與管理層利益趨同方面具有很大的存在價值, 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爭議, 這就要求企業在推行管理層股權激勵政策的時候應該保持更為冷靜的頭腦, 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環境還不成熟的情況下, 更要審時度勢, 依據企業自身情況而適用股權激勵政策。

參考文獻

[1]陳韡.探討股權激勵政策的必要性與實施.財經界 (學術) .2007 (1) .

[2]秦敏.我國管理層股權激勵的有效性分析.西南財經大學 (學位論文) 2007.

[3]朱恩磊.管理層股權激勵政策績效研究———理論與實證分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學位論文) .2006.

[4]錢顏文.經理人股票期權無效性的動態非合作博弈分析.管理工程學報.2007 (4) .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3篇

(1) 企業信用政策產生的原因

為了應對市場日趨加劇的競爭壓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賒銷來穩固自己產品的市場占有地位和擴大產品銷量, 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價值。任何一種事物的產生都是有利有弊, 這種應收賬款信用政策也不例外。其信用也是會產生成本的:第一, 機會成本。賒銷金額的不斷擴大, 企業在應收賬款資金占用情況更加明顯。這種資金占用暫時為客戶調劑了資金余缺, 但從銷貨企業來看由于未及時收回這部分資金耽誤了用于其他投資, 收益降低。第二, 管理成本。銷貨企業對一個客戶賒銷首先要利用掌握的信用資料對客戶信用狀況進行審查與全面管理, 防止應收賬款變成壞賬。這些對客戶的調查與管理的費用就形成了應收賬款信用政策的管理成本。除上述兩種成本外, 還有壞賬損失成本和收賬費用成本。所以, 如何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投資的風險管理與控制, 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是企業資產管理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于是企業應收賬款信用政策破繭而出。

(2) 企業信用政策選擇的必要性

信用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企業面臨各方位的競爭壓力, 賒銷是企業擴大銷售利潤的一種選擇, 當賒銷開始運行時, 企業管理要做出相對應的活動, 例如:客戶的調查和監督、賬款的追收等。這給企業帶來了利潤同時也帶來了風險, 原有的管理方案和銷售部門很難適應這種新生命力。這就要求企業建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 對賒銷的運行全面負責, 還必須要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 財務和銷售等部門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做相應的調整, 來配合新的企業信用管理。在有些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信用管理被看做是企業的生命。沒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設計和科學的信用管理。企業將失去防范信用風險的能力, 最終將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對于企業的總體利潤也會降低。因此, 完善信用管理政策對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信用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涉及到社會信譽問題。

二、信用政策方法的選擇 (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1)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信息根本所在, 依據某種數理方式對企業經營狀況給予分析和評估, 若收益大于成本, 則企業信用政策比較有效;但收益小于成本, 則企業信用政策判定無效, 既不能使用。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1.凈現值法 (Net Present Value)

對于任何企業面對未來長期投資方案, 決策者都希望未來能獲得利潤價值比始日投資金額要多, 叫做該投資的凈現金流量, 或稱為凈現值 (NPV) 。其優點是:綜合的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因素的均衡優化、項目在整個計算內的全部的凈現金流量和投資收益的風險。

2. 比率分析法。

是財務分析的最基本工具和最主要的方法, 它是通過計算同一期財務報表上有關指標數據加以比對, 求出比率。采用這種方法, 優點主要是可以準確判斷企業對于資金的安排是否可靠, 能反映企業曾經達到的水準。

3. 趨勢分析法。

它是以同一單位某一時期為基數將連續幾年的相關財務指標數據資料作縱向對比, 觀察其成長性。通過趨勢分析, 評估分析者可以清楚的判定該企業在特定方面的動態變化趨勢的好壞和大小。

4. 結構分析法。

它通過對財務指標中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組成部分及其對比關系變動規律的的分析, 從而看出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有何地位。與此同時, 對比連續幾年各項目所占比重, 來判斷該項目的比重是提高還是下降。

5. 相互對比法。

它通過某項經濟指標與性質相同的經濟指標之間進行對比來說明數量差異。是信用評級中及其重要的一種方法, 既可以是當期與上一期的縱向比較, 也可以是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 還可以與指標的標準值進行比較。

(2) 定性分析法

1.5C信用評分法

5C理論是企業信用評級的基礎, 它是一種定性來分析一個企業的信用標準, 是否存在風險的評價方法, 是西方國家銀行業考察信貸客戶的廣泛采用的實現方法。它主要是從影響信用的五個信用要素進行分析:借款人品德 (character) 、經營償還能力 (capacity) 、企業資本 (capital) 、擔保抵押 (collateral) 和環境條件 (condition) 。

由5C信用評分法權衡出來的信用風險預測和企業的信用等級在理論上來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但在我國目前條件不完備的市場下, 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2.信用評分法

其思路是, 財務指標反映了企業的信用狀況, 通過對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等特征進行分析和模擬, 從而預測企業違約風險的可能性, 在一定程度上區分了破產企業和非破產企業。信用評分法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方法, 這種不摻雜個人主觀看法的評分法得到了很多銀行的重視。另外, 對于信用評分法, 目前我國的狀況沒有經過實地操作和比較科學的審核, 有關參數符合我國的標準還需充分論證。

三、我國企業信用政策的現狀及問題

(1) 嚴重缺少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

我國很多企業沒有設立獨立的信用管理政策部門, 對其建立沒有過多的重視, 基本上都是企業的銷售人員和其他部門的人員來“勝任”的。由于這些部門的管理目標與職能和信用管理部門有很大的不同, 這樣造成的后果是:職責分工不清、效率低下, 影響到企業信用政策的順利實施。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信用政策存在片面的認識, 認為信用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進行客戶信息的收集, 只是簡單的收賬。只要溝通能力好, 專業知識無需太精通。這樣導致了信用政策制定人員素質普遍偏低。

(2) 對應收賬款缺乏管理力度

企業對信用政策缺乏科學管理, 有關資料顯示信用交易政策已經在我國逐漸擴大, 許多企業面臨銷售與回款的兩難境地, 資金周轉遲緩, 使用效率低下。企業之前彼此拖欠貸款, 造成逾期應收賬款的現象嚴重, 壞賬準備的提取比例也隨之增加。企業大多數沒有配置應收帳的管理人員。也沒有較完善的應收賬管理系統, 現有人員單純的認為應收賬款追討過來就行, 忘記了交易前的客戶資料核實和交易過程中的監督管理, 其結果可想而知, 不但不能有效地操作應收賬款, 而且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損失更多。既能降低和避免信用風險, 又能足額收回賒賬是現在企業應該重視的問題。

四、加強企業信用政策管理的對策

(1) 設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

信用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銷售部門同等重要, 從企業成功管理經驗來說, 根據自身企業的規模、經濟環境、業務狀況等因素設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 并承擔起協調企業整體信用管理工作和銷售、財務目標, 加強回收賬款的有效利用提高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利益, 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案。信用管理人員除具有專業的信貸、營銷、經濟等知識外, 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心里素質具備處事果斷的工作作風, 信用管理人員只有掌握基本技能和分析技能, 才能夠稱職的完成信用管理任務。

(2) 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制度

應收賬款在生產經營運行中的價值, 一是增加銷售額度, 強化了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二是減少庫存, 降低存貨風險和相關成本費用開支的需要。但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不成熟, 當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企業在買方市場基本形成條件下, 要保護切身利益, 企業就要制定切合實際的信用政策系統, 便于減少壞賬損失、降低收賬產生的費用。對那些故意拖欠、信譽道德敗壞的客戶從賒賬名單中剔除, 并不留余地的加緊催剩余的款項, 必要時實施法律手段。企業的回收賬款人員, 個人收入利益和完成收款率結合起來, 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確保應收賬款的回收。

(3) 建立完善的資信管理制度

客戶既是企業最大的利潤來源, 同時也是最大風險的起源。建立科學合理的客戶資信管理制度, 是強化信用管理的根本所在, 主要體現在:企業全面收集客戶信息和資信調查、建立完整的資信檔案、客戶信用分析管理及篩選信譽度好的客戶??蛻糍Y信管理的核心是對客戶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風險評級。

參考文獻

[1]徐紅, 論企業信用政策的選擇及評價,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 2010, 3.[1]徐紅, 論企業信用政策的選擇及評價,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 2010, 3.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4篇

關鍵詞:會計政策,治理結構,會計準則

企業管理當局或是管理者在確定一項會計政策時, 會按照企業的長、短期經營目標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不可否認的是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行為是需要相關人員來完成的, 因而在選擇的時候就難免會有人為的動機在其中, 最終也會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本文從企業的上市融資動機、企業避免處罰及企業避稅動機三個方面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動機進行分析。

一、企業會計政策的內涵及選擇的動機

1. 企業會計政策的含義

會計政策 (英文Accounting Policies) , 是企業在進行日常會計核算及出具會計報告時所采用的具體原則、方法和程序。會計政策其實質是會計人員在處理日常業務過程中所采用及遵循的會計準則、會計方法。會計政策的選擇與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及其自身的職業操守有著很大的關系。往往是同一個經濟業務, 由于選擇了不同的會計政策所產生的會計核算結果將不盡相同, 最終影響到企業披露的資產狀況、營利情況等方面。所以說, 會計政策存在一個“選擇”問題。

2.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

(1) 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一般取決于該企業的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包含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宏觀經濟政策、行業通行慣例等;內部因素一般包括企業組織結構、資本構成狀況、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及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個人職業操守等因素。

(2) 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會計政策的選擇過程中應遵循合法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的原則、一貫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及適應性原則等。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一般受到個體需要、環境制約以及管理者的意志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會計政策選擇動機的出發點是基于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實施, 改變相關會計數據的分布, 進而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由于會計信息的需求角度的不同, 導致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不同。

二、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分析

1. 企業上市融資動機

企業若想迅速做大、做強, 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是先決條件之一, 上市融資便是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途徑。我國的資本市場為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大的融資平臺, 但是對于上市企業的要求也是相當嚴格的, 無論是從產業政策、資產規模及持續獲利能力上都十分規范和嚴格的要求。少數企業上市“圈錢”心切, 為了能夠順利上市而選擇一些能夠達到上市條件的會計政策。

2. 避免被處罰的動機

目前, 我國政府的相關管部門加強了對于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 相應的會計法規也日臻完善, 上市公司在選擇相關會計政策時, 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避免處罰, 從而竭力維護本公司的利益。我國資本市場處于各類部門的監管之中, 這些監管部門對于公司上市前及上市后都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比如公司上市后, 如果其連續三年虧損, 所上市流通的股票將被終止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即退市處理) 。然而,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上市公司為了保住其上市融資的資格, 但有可能通過相關會計政策的變更使得其相關會計信息、數據達到監管部門要求, 從而使自己避免遭受處罰。

現以“科龍電器”財務造假案例為背景, 對上市公司為避免被“退市”處罰做具體分析:

科龍電器H股與1996年7月在香港上市, 成為國內首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鄉鎮企業, 上世紀90年代末其生產的容聲冰箱占據國內20%的市場份額。1999年, 科龍電器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但是, 好景不長該公司自從上市之始就出現巨額虧損, 并于2000年虧損67, 800萬元, 緊接著第二年則高達155, 600萬元。與其同時也被帶上了ST的帽子。2001年底由于顧雛軍對于科龍電器的收購, 讓人們似乎看到了科龍電器的希望。2002年顧雛軍對于科龍電器進行了大幅度的民營企業改造, 使得2002年-2004年三年間公司凈利潤增加了38700萬元, 是其真有使得公司“起死回生”之術嗎?真相并不是這樣。顧雛軍為了讓公司避免遭遇“退市”處理, 使出了財務造假的手段, 這其中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 實現“扭虧”就是手段之一。

具體做法為:利用會計政策, 調節減值準備方式, 編造虛假財務報告, 造成“扭虧增盈”的假象。據報道, 該公司2002年-2004年的三年間, 共計在其會計年報中虛增利潤38, 700萬元。通過分析, 可以看出科龍電器在2001年的中報中實現收入279, 000萬元, 凈利1, 975萬元。然而, 到了年報則實現收入472, 000萬元, 凈虧155, 600萬元。公司下半年收入增加了接近200, 000萬元, 反而為何卻出現了虧損的情形?通過調查發現, 科龍電器2001年下半年出現的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公司計提了減值準備63, 500萬元。因此2001年的科龍年報被審計師出具了拒絕表示意見??讫堧娖鞯搅?002年之時, 公司轉回各項減值準備, 對當年利潤的影響是35, 000萬元。2002年科龍電器并沒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其巨額資產減值計提及轉回都是“合理且公允”的。如果科龍電器在2001年沒有計提各項減值準備, 那么公司在2002年實現扭虧為盈幾乎是不可能;同時如果公司沒有2001年的計提和2002年的轉回, 其在2003年也不會盈利。按照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 如果科龍電器業績沒有經過上述相應處理, 公司有可能就被“披星戴帽”, 甚至退市處理了??梢? 科龍電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沒有盈利, ST科龍扭虧只是一種會計數字游戲的結果。2006年7月, 證監會對于廣東科龍電器公司及責任人的相關違法行為, 做出了相應的行政處罰及市場永久性禁入的決定, 這也是2006年新的《證券市場禁入規定》實施以來, 證券監管部門做出的“第一罰”。由此案例可以看出, 科龍電器公司為了免遭退市的風險, 人為的虛增營業收入、同時虛增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的增多, 也就必然需要計提壞賬準備。因而選擇會計政策-計提壞賬準備, 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其動機就是為了保住公司的上市資格。但是, 這種方法卻是嚴重的違背了公司法及證券法的有關規定, 給其投資者及國內廣大的股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同時也給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一種嚴重的阻礙。

3. 會計政策選擇的避稅動機

隨著我國稅收征收管理體制的日益完善,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納稅成本已經成為其較為重要的一項生產經營成本。各項稅收的計稅依據直接來源企業的財務數據或以財務數據為基礎, 由于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財務數據, 因此會間接影響企業各期的稅費支出。例如企業收入確認時點的不同可能會影響流轉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不同會導致各期企業所得稅支出存在差異;企業建造的廠房、辦公樓等由于資本化和費用化支出的界定標準不同會導致房產稅的計稅依據不一致。因此, 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會選擇能夠減少納稅或者推遲納稅的會計處理方法。

三、規范企業會計政策動機的策略

企業在符合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前提下, 對一些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有著一定的決策權, 但是, 對于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懷有“不良動機”的企業就應該堅決抵制??梢酝ㄟ^社會中介機構來對企業會計政策選用的恰當性予以評價。

1. 提高中介機構對于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監督力度

首先, 社會中介機構 (如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 , 處于中立、獨立的地位, 對于企業會計政策的評價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其次, 中介機構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 通過對企業的審計, 發現其選擇不當會計政策的客觀事實, 可以督促企業改正, 如果企業仍然一意孤行, 就可以在審計報告中予以披露, 提示投資者或是債權人等關注。

第三, 對于一些以偷、逃稅為目的而濫用會計政策、隨意變更會計政策的企業, 中介機構可以告知企業有關稅務風險及有可能所要承擔法律責任, 同時可以提出一些整改的建議, 以促使企業主動地改正違法行為。

2. 完善企業治理結構, 提高企業決策的內部博弈程度

之所以有很多企業選擇會計政策上不規范、不科學, 甚至隨意變更會計政策, 其內部原因就在于企業存在一股獨大或內部控制人問題, 這導致企業財務決策往往由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作出, 在缺乏內部監管的情況下做出, 這樣的決策往往出于私利或某些特定團體的利益, 而且往往缺乏科學性, 不夠規范, 所以我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 應當完善自身的治理結構, 使自身股份多元化, 引入外部資本, 積極完善監事會、獨立董事制度, 完善自身的內部審計制度, 以內部審計委員會來規范自身會計政策選擇的規范程度。這些措施的重點在于提高我國企業決策的內部博弈程度, 這樣就會使企業決策不是出于私利做出, 同時決策過程也會相對理性和規范, 使企業濫用會計政策的概率大大降低。

3. 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的守法意識和職業道德

我國很多企業之所以能夠違背會計準則隨意選擇并變更會計政策, 雖然有企業管理層的惡意授權, 但是我國企業會計人員作為直接執行者, 相當多的會計人員卻存在著知法犯法, 幫助企業管理者濫用會計政策以達到操縱財務數據的目的, 這說明我國企業會計人員守法意識和會計職業道德較為低下, 所以有必要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和職業道德。

我國財政機關應當定期對企業會計人員進行培訓, 以真實的案例教學來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 使他們認識到違背會計法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 即使是作為協同犯罪, 也同樣免不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使我國企業會計人員自覺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對經濟法律有敬畏之心, 對于濫用會計政策導致財務舞弊的要求能自覺抵制, 甚至能勸誡企業管理層遵法守法, 守法并規范地制定會計政策, 這樣就能從根本上杜絕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不當動機。

四、結束語

不同會計政策的選擇, 往往會對于企業披露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產生相對迥異的影響, 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一般都會選擇有利于自身的會計政策。其會計政策選擇的合法、合理與否的鑒識及評價, 對于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及政府相關監管部門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而社會中介機構恰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可以通過提高中介機構對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的持續的評價、監督程度, 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守法意識等措施, 從而督促企業合法、合理地選擇會計政策。

參考文獻

[1]劉暢, 紀海榮.會計政策選擇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5 (14) .

[2]齊小琳.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動機及其經濟影響研究[J].企業導報, 2014 (20) .

[3]唐華.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主觀動機分析[J].綠色財會, 2015 (06) .

[4]阮芬芬.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問題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下旬刊) , 2015 (12) .

[5]張寧.資產減值的不確定性及會計計量屬性選擇[J].中國農業會計, 2015 (12) .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5篇

一、會計政策在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中存在的問題

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中將會計政策解釋為:“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在會計準則講解中, 將“原則”理解為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的, 適合于企業會計核算所采用的具體會計原則;將“基礎”理解為為了將會計原則應用于交易或者事項而采用的基礎, 主要是計量基礎。將會計處理方法理解為在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規定采用或者選擇的適合于本企業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由于企業會計業務的復雜性, 會計政策的具體實施分布到各相應的會計準則中。綜觀企業會計準則, 關于會計政策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會計政策外延不夠寬泛

會計政策除了包含會計原則、會計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以外, 還應該包括會計慣例和會計程序。會計慣例是會計工作者在多年的會計處理過程中積累下來的, 具有科學成分的一些習慣性業務處理方式。企業能否采用會計慣例, 也是構成企業會計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對企業來說, 采用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與費用就是一個會計慣例。企業按期結賬, 提供中期會計報告也是會計慣例。會計人員定期輪崗, 參與本單位生產實踐活動也是會計慣例。會計人員的內部牽制制度也是會計慣例。諸如此類問題都應屬于會計政策問題。

會計程序是指一個企業處理會計業務的先后順序。由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內容和業務過程的差異性, 企業會計處理過程和流程可能有很大差異。對原始憑證的取得、審核, 記賬憑證的填制、審核、登賬, 會計報表的編制程序等問題的處理是每個企業會計業務的獨特體現, 這些也應構成會計政策。在會計準則中, 將這些內容遺漏掉, 會使得會計政策的構成范圍約束力下降, 使得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響。

(二) 會計政策解釋不明晰, 相互矛盾

判定企業會計處理是否屬于會計政策范疇, 要看其是否涉及會計確認原則、會計計量基礎和會計核算方法。如果涉及其中的一項, 那就應當認定為會計政策問題。如果是在某項業務中涉及價值估算和時間長度的確認問題, 則屬于會計估計問題。對會計政策變更和對會計估計變更處理不同是我們認定政策和估計區別的核心所在。錯誤認定, 就會產生不同的會計結論。在會計準則講解中, 將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認定為會計政策, 而將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認定為會計估計, 這種解釋令人難以理解。因為這兩個會計事項沒有本質的差別, 兩者的初始計量同屬于按歷史成本計價, 后續計量也都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它們的會計處理方法也完全一致。因此, 兩者同屬于會計估計問題。

(三) 會計政策在各準則間的規定不協調

會計政策在指導會計工作的不同準則之間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否則會使會計處理無所適從。比如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明確規定應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費用, 這就是說計算的順序是先計算實際利息費用, 推導出折、溢價的攤銷額。而從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中給出的算法看, 借款的利息是應先算應付利息, 然后再計算折溢價的攤銷, 從而求出實際利息費用。因此, 同為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 在不同的準則中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法, 失去了會計政策的協調性。

二、會計政策在企業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會計政策應用的正確性能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有利于會計作用的充分發揮。但在實際工作中, 會計政策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 如不加以解決, 將使會計作用的發揮大打折扣。

(一) 企業運用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恰當

1.不考慮企業的具體情況, 隨意采用新政策。

有些會計政策的使用是有條件的, 比如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 其應用條件是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要有活躍的交易市場, 同時還要求能從該市場獲得可靠的價格信息。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 應采用實際成本進行計量??墒? 有些企業的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雖然有活躍市場, 但由于房屋本身存在特殊性, 使其公允價值計量產生困難。如果采用其他房產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 則不能代表企業房產的真實價值。

2.不注意會計準則的變化, 因循守舊。

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中, 對原有的會計政策進行了調整和改進, 同時也采用了許多新政策。比如對存貨發出的計價刪除了后進先出法;長期股權投資持股比例達到控制時要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要考慮棄置費用;無形資產的攤銷可采用多種攤銷方法;商業企業存貨的采購費用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所得稅的會計處理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和借款范圍都進行了擴大;合并報表的合并理論也從母公司理論改為實體理論等。很多企業無視這些變化, 在發生與此有關的業務時, 仍然采用原來的會計政策, 使得會計改革成果無法在會計信息中體現。

3.會計政策選擇沒能與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相結合。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應考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變化情況, 在會計上做好充分的事先準備。比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很多, 如果企業存貨的周轉速度快, 產銷兩旺, 完全可以采用先進先出法計價;如果企業的生產周期很長, 存貨流轉速度慢, 那應該采用加權平均法計價。再如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要充分注意會計準則的規定, 流動資產減值后可轉回, 而長期資產減值后則不能轉回, 計提時要考慮企業未來經濟情況的變化后再做決定。忽視企業的實際情況, 不從自身的實際狀況出發, 盲目照搬照抄, 這樣做所產生的會計信息不能體現企業自身的真實情況, 無法反映本單位的會計特色。

(二) 會計政策應用不準確

要想使會計信息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企業除正確選擇會計政策外, 還必須注意準確應用會計政策, 對會計政策的本質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理解, 并將其應用在具體業務當中。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政策應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會計政策的含義理解不準確。比如公允價值的應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些企業對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時, 公允價值的選取就按市價計算, 不區分買價或賣價。當具備多重市價時, 沒能考慮到某項業務的具體情況及其發生地情況, 也不考慮人為操縱價格情況, 不能對市場價格做出合理調整。對于無市價的公允值確定, 估值技術的采用簡單不規范, 使得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使會計信息不著邊際。

2.會計政策的實際操作方法不正確。新會計準則對會計業務的處理賦予新的操作方法和計算程序, 一些企業沒能注意到這些變化。如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核算, 在計算投資收益時, 不能簡單地以被投資單位的賬面損益作為基數, 而應以投資取得時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基數將其賬面凈損益進行調整, 同時還需調整投資雙方順流交易和逆流交易所產生的未實現交易收益。對這些問題不注意, 仍然沿襲老方法, 那就產生了錯誤的會計結論。

3.會計政策變更過于隨意。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 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在每一個會計期間和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 不得隨意變更。在企業實際工作中, 很多企業沒能遵守會計政策變更條件的規定, 很隨意就變更了會計政策。比如一些企業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 隨意確定合并范圍, 從需求結果出發確定合并范圍。對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資本化或費用化的做法前后處理不一;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前后期也不統一, 同樣的資產卻被確認為不同的會計項目。這樣執行會計政策, 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三、企業運用會計政策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經濟的大融合, 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日益復雜, 會計業務的復雜性和新穎性在不斷提高。選取準確恰當的會計政策并加以正確運用, 是擺在每位會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1.會計政策的選擇應考慮企業的具體情況。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必須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相結合, 從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踐出發, 選擇與企業生產經營思路吻合的會計政策。企業如果是大量大批生產, 那就應該選擇品種法計算成本;如果是小批單件生產, 那應該選擇分批法計算成本。在選擇會計政策時, 還要注意會計政策的運用條件是否具備。公允價值計量、資產組減值、債務重組、所得稅會計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會計處理等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企業在運用相關會計政策時, 一定要注意這些條件是否具備, 并注意運用成本效用原則加以衡量。

2.準確理解會計政策的內在含義, 正確運用會計政策。

要想使會計政策真正發揮作用, 除正確選擇會計政策外, 還要準確理解會計政策的內在含義和相應的處理程序。會計政策不能拿過來即使用, 在使用前應對其進行仔細研究, 細微之處要認真分析, 不同的原則和不同的要求要嚴格區分, 這樣才能確保會計政策的運行效果。比如對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一定要判明屬于研究支出還是開發支出;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一定要分清是否具有商業實質;對職工薪酬的處理就是要弄清職工的界定和薪酬的范圍。在會計準則中, 對每項會計政策的選擇條件和解決方法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包括使用方法。企業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將所選取的會計政策理解好, 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 科學有序、合情合理地加以運用, 以確保會計信息的正確性。

3.正確處理好會計政策在使用中的創新問題。

對于大多數會計業務, 企業都能夠從會計準則中選取合適的會計政策。但在實際工作中, 也會發生一些新業務, 產生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在會計準則中沒有規定和說明相應的處理方法, 就需要會計工作者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認真分析經濟活動的內容和實質后, 根據相關會計準則的要求和自己的經驗, 找到合理的、有說服力的解決辦法。比如企業對無形資產的確認、對重要性的判斷、對多重市價下公允價值的選取、對可彌補虧損的所得稅收益確認等都需要會計工作者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會計工作者要具有創新精神, 敢于打破原有準則和制度框架限制, 大膽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制定先進的會計政策。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2006.

[2]黃彬.新會計準則體系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J].當代經濟, 2008 (11) .

[3]胡偉.淺談我國企業會計政策的合理選擇[J].經營管理者, 2008 (15) .

[4]張興亮.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政策選擇的理論分析[J].財會月刊:綜合版, 2008 (11) .

[5]沈紅瑞.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研究[J].時代經貿:中旬刊, 2008 (S9) .

民營企業的政策范文第6篇

關鍵詞:會計政策,會計政策選擇,關系,原則

會計政策是企業會計核算的直接依據, 由于選擇的會計政策不同, 相同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結果就有很大差異, 從而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和利益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會計政策及會計政策選擇的基本內涵

國際會計準則將會計政策定義為“在編制會計報告時, 管理人員所采用的原則、基礎、慣例、法規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 選用最能恰當的表明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政策”。

《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梢姇嬚呔褪瞧髽I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這里所說的具體原則是指, 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有關會計制度制定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中所采用的會計原則;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是指, 企業在諸多可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中所選擇的、適合于企業具體情形的會計處理方法。

會計政策選擇是指在既定的可選擇的范圍內, 根據特定主體的經營管理目標, 對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程序作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 從而擬定會計政策的過程。會計政策的選擇貫穿于企業從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整個會計過程。因此, 會計過程其實就是會計政策的選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 將導致企業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和投資決策行為, 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

二、會計政策選擇需處理好的關系

由于會計政策的選擇涉及方方面面, 從而導致企業利益集團經濟利益的局部調整乃至重新分配, 因此企業必須從財務會計的目標出發, 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 正確處理會計政策與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關系

財務會計是通過定期提供財務報告的方式揭示企業的財務信息, 以便為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服務。會計政策的恰當運用, 有助于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因此, 會計政策關系到財務信息的質量以及與之有關的決策的正確性。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企業會計政策的了解程度, 決定了其決策水平。對會計政策的充分了解, 不僅有助于把握財務報表內容的實質, 正確理解有關財務信息, 進行相應的決策。也會使企業所有者以及主要債權人有能力通過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或債務契約對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和調整施加影響。

然而, 在會計實務中, 企業管理當局往往通過機會主義的會計政策選擇, 提供虛假不實的財務信息, 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加之社會審計的覆蓋面有限, 以及審計質量等原因, 財務報告質量令人擔憂。與此同時, 使用者則往往輕信財務報表, 忽略對財務信息質量的考察, 坐失對企業會計政策的干預機會。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變更過程中, 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應當積極參與, 以便形成一個良好的制約機制, 使選定的會計政策最優化。

(二) 正確處理會計政策與財務政策的關系

企業的會計政策與財務政策盡管在目標、所受制約因素、公開程度、調整頻率等方面有明顯的差別, 但二者之間有相互影響作用。會計政策的調整往往會導致財務政策的改變, 財務政策的改變往往會通過變更會計政策來實現。二者既對立又統一, 但當二者對立時, 以首先保證對外揭示的公允性為原則。

(三) 正確處理會計政策與稅務政策的關系

企業不但在會計處理中有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問題, 而且在納稅申報方面對有關應稅項目稅負的時間安排和金額分布也存在稅務政策或稅務籌劃問題。

企業稅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業業務經營安排, 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因納稅利益的考慮對業務經營進行調整。但是, 企業稅務政策的確定及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企業的會計政策。由于納稅申報是以會計日常核算資料為基礎的, 會計核算中有關收入、成本、費用及損失確認的標準與稅法有關規定大量重合, 這使得某些會計政策的采納直接決定了相關的稅務政策的內容。因此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要處理好公允申報和預期稅負之間的關系。

(四) 正確處理會計政策與企業總體目標的關系

從企業具體情況出發選擇和調整會計政策, 是保證財務信息公允揭示的重要途徑。會計政策對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謂企業的總體目標是指企業長期的發展方向, 是建立在對企業當前狀況的確切分析和對企業所處環境的充分了解基礎之上的。只有明確了企業的總體目標, 才有可能恰當選擇會計政策, 以使企業的財務報告能夠最恰當地反映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因此, 明確企業總體目標是正確選擇會計政策的必要條件。

三、會計政策選擇的原則

企業對會計政策的選擇, 既包括對會計政策的初始選擇, 也包括對以往選定的會計政策的調整。所以, 會計政策的選擇, 實際上應當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 貫穿企業的整個經營過程始終。然而,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畢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 涉及諸多因素和方方面面的利益, 因此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必須兼顧各個方面, 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 必須以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為前提

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是財務信息公允揭示的必備前提。因為道德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識更為重要, 特別是在會計人員遇到相關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時, 技巧與知識都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 唯有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和道德決策能力發揮作用。由于會計職業與其他純技術性職業和信息加工、傳遞性職業不同, 它大量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在財務信息生成過程中, 會計政策始終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揭示問題上, 始終面臨著可靠性與相關性、穩定性與適用性、利益驅動與客觀公允等觀念和立場的矛盾和斗爭, 也始終伴隨著道德因素。因此, 在會計政策選擇的過程中必須恪守職業道德。

(二) 必須從企業總體目標出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財務會計的目標就在于通過財務報表的形式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以便其進行決策。同時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經營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會計政策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 當然應當體現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然而, 企業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 有賴于企業對其歷史、現狀的充分了解和對其發展前景的恰當估計, 特別是對其總體發展趨勢的合理預期。企業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 其總體發展目標應當是明確的。這不但是合理有效地組織企業經營活動的基本前提, 也是恰當選擇會計政策的先決條件。在謀求長足發展和準備結束經營的不同情況下, 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當是截然不同的。因而, 企業應從其總體發展目標出發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反之, 不從企業的總體目標出發選擇會計政策, 必然無法實現最恰當的財務揭示。

(三) 必須以公允反映作為準繩

財務會計作為對外報告的財務信息系統, 其所提供的信息應當是真實而公允的。企業利益集團有權得到公允的財務信息。由于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即使企業的所有者通常也無法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因此, 強調財務信息的公允揭示, 就更加重要。盡管會計政策本身在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公允反映應當是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由于會計政策選擇不當而發生財務信息的歪曲反映, 因而給財務信息使用者造成損失, 企業管理當局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論這種選擇是由于何種原因, 只要通過不恰當地披露財務信息造成對信息使用者的誤導, 使信息使用者蒙受損失, 企業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進而引發注冊會計師查證不實, 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情況, 有關注冊會計師及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濟賠償。因此, 從社會責任、法律義務和自身利益出發, 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問題上, 必須堅持公允揭示財務信息的立場和觀點。

(四) 必須以法規制度為限度

守法經營是企業作為法人賴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守法經營應當包括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規向公眾提供公允的財務信息。因此, 從形式上看, 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限度必須在有關法規的限制之內。

一般來說, 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空間范圍是會計準則。在主要由民間機構制定財務會計實務規范的環境中, 會計準則基本上構成了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界限。在由稅法、公司法和證券交易法等法律以及會計規定共同規范會計實務和以政府機構作為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國家, 凡作為財務會計實務規范的所有法規制度共同構成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傊? 盡管特定國家和地區的會計實務規范有其特定的內涵, 但會計政策選擇的極限只能是會計實務規范。

(五) 會計政策的選擇要兼顧稅法規定

由于我國目前會計準則與稅法的分離程度較小, 稅法規定對會計核算的影響較大, 因此企業在提交的財務報告中要充分考慮是否符合稅法規定, 否則申報納稅時就要進行諸多復雜的調整, 從而無形中增加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實施難度。

總之,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 財務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意義日益受到重視, 企業管理當局的有關法律責任也逐漸受到關注。在這種情況下, 為了保證企業財務信息質量, 在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過程中, 正確處理各個方面的關系, 明確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原則和堅持這些原則是十分必要的。Z

參考文獻

[1].張建英.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分析[J].當代經濟, 2008, (2) .

上一篇:統計學基本原則范文下一篇:初三勵志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