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

2023-10-09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生態環境的惡化, 城市的熱環境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并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因此研究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哈爾濱市位于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 地處中國東北北部地區, 黑龍江省南部, 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 是黑龍江省省會, 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F以哈爾濱市三環線內的城區作為研究區域, 如圖1所示。

2 數據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這里所采用的數據源主要是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 TM和Landsat ETM+全波段影像, 影像獲取日期分別是1989年9月、2001年9月、2004年9月、2007月9月;及1:5萬的哈爾濱市城區地形圖;遙感圖像獲取的日期當日氣象數據及地表溫度觀測數據等。

2.2 遙感圖像預處理

首先用ERDAS IMAGINE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對遙感影像數據進行幾何校正、圖像增強等處理。利用1:5萬的地形圖選取地面控制點和采用多項式方法對圖像進行幾何校正。根據研究區域的邊界, 對哈爾濱4期遙感影像進行剪裁。

2.3 單窗算法反演地表溫度

覃志豪 (2000, 2001) 提出的適合于TM/E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其計算過程如下:

式中Ts為地表溫度, a和b為常量, T6為TM/ETM6的星上亮度溫度, Ta為大氣平均作用溫度, C和D為中間變量, 分別用下式表示:

式中, τ為大氣透過率, ε為地表比輻射率。從上面公式可以看出, 單窗算法反演陸面溫度除了TM/ETM6熱紅外波段的亮度溫度之外, 還需要地表比輻射率、大氣透過率和大氣平均作用溫度三個未知量。

2.3.1 亮度溫度的計算

TM/ETM數據以灰度 (DN值) 來表示, 從TM/ETM6數據求算亮度溫度的過程包括把DN值轉化為相應的熱輻射強度值, 然后根據熱輻射強度推算亮度溫度。

將原始DN值轉換為大氣層頂輻射亮度Lb, 計算公式如下:

將輻射亮度值轉為亮度溫度:

其中:

Lmax為最大的輻射亮度, Lmin為最小輻射亮度, K1和K2為衛星發射前的常量。

2.3.2 地表比輻射率的估計方法

地表比輻射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Rv和Rs分別是植被和裸土的溫度比率, 定義為Ri= (Ti/T) 4, 其中i代表植被或裸土。在地表相對較平整情況下, 一般可取dε=0;在地表高低相關較大情況下, dε可以根據植被的構成比例簡單估計。由于熱輻射相互作用在植被與裸土各占一半時達到最大, 所以, 在此使用由覃志豪提出的經驗公式來計算dε:

當Pv≥0.5時, dε=0.0038Pv

當Pv酆0.5時, dε=0.0038 (1-Pv)

當Pv=0.5時, dε最大, dε=0.0019

2.3.3 大氣平均作用溫度的估算

大氣平均作用溫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To為地表附近溫度 (單位:K) 。

2.3.4 地表溫度反演結果

運用單窗算法反演得到了4期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分布圖及溫度統計數據, 再把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劃分為3個區間。本文中根據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平均值和標準差將整個區域的地表溫度分為低溫區、常溫區高溫區3個溫度區間, 分區處理后結果見圖2。

3 結果分析和局限性

3.1 結果分析

由圖2可知, 1989年哈爾濱市高溫熱場集中分布于道外區及道里區西南部, 其中道外區高溫帶連續且面積大, 熱島強度高。哈爾濱市區內存在兩條鐵路環線, 在鐵路線段附近即舊城區形成熱環并向外擴散。自建國以來, 哈爾濱市逐漸發展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城市建設重心為道外區和道里區的老城區, 這些區域不僅人口密集、交通繁忙, 而且聚集著耗能大的工業群體, 城市建筑及道路表面為水泥、瓦片、瀝青等低反照度材料, 輻射熱能不斷積聚, 所以城市熱島效應較為顯著。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哈爾濱城市化發展很快, 南崗區逐漸發展成為哈市最繁華的商業區, 而哈市的工業布局也逐漸由舊城區逐漸向香坊區、三環線附近、以及三環線外的哈南工業新城轉移。所以, 二十一世紀以來該市區的熱島分布呈由里向外轉移并且擴散的趨勢, 高溫熱場由舊城區向新興市區轉移。溫度分級圖顯示2001年的高溫區的分布破碎化程度很高, 并且在衛星過境的時刻受到風的影響, 這使得熱場分布受到當天天氣的影響較大, 所以這期數據不能很好的顯示哈爾濱市區的熱島分布狀況, 但是仍反映了熱島的空間分布特征的變化。

由圖2可知2004年和2007年這2期數據較好的反映了哈爾濱市熱島的空間分布變化特征。2004年沿著市內的鐵路環線的熱場依然明顯, 處于道里區西南部、道外區的高溫熱場的面積較大, 但較1989年熱島強度有所減弱, 同時高溫熱場向香坊區內的開發區、工業區和哈市繁華的南崗區轉移擴散明顯;道外、道里、南崗和香坊區的高溫熱場分布較均衡;2000年以后, 隨著松北區的開發, 該區高溫熱場面積逐漸增大。

2007年的高溫熱場進一步發生變化, 主要表現:城市熱島效應主要集中于南崗區和香坊區, 向三環線擴張的趨勢加強;這和老城區發展相對較慢, 南崗區的商業化迅速發展, 以及哈爾濱市工業布局向香坊、三環線附近擴張相一致, 另外江北松北區的高溫熱場面積進一步增加。由于二環到三環線的城區有大量的植被覆蓋, 這對緩解城市熱到效應起到了很好效果, 使得高溫熱場沒有過分的集中。

3.2 局限性

由于大氣影響和陸地表面比輻射率的不確定性, 地表溫度的反演精度問題始終是熱紅外遙感中的一個熱點與難點問題。在本文的地表溫度反演算法中, 僅從二維地表表面上進行了研究, 未能從三維空間的角度, 綜合研究大氣環流、風、日照強度、水汽含量、人為排放熱與熱島效應的定量關系。當然, 這一目的的實現有賴于觀測技術的提高和相關實時參數的獲取。

4 緩解措施

第一, 控制人口密度, 減少城市里工廠企業對燃料的消耗量, 提高其利用效率和開發新能源, 同時教育和引導人們注意保護環境, 減少污染。

第二, 在城市建設、規劃和設計過程中, 采用生態設計和施工的理念, 如改變城市樓宇和街區的布局和走勢;改變以往城市建設中使用的傳統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增加城市綠地和綠化覆蓋面積, 改變環境質量, 增強生態調節能力。

第三, 增加城區水域面積和噴水、灑水設施, 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中合理的喬、灌、草比率十分重要。

5 結論

主要利用遙感熱紅外波段數據, 反演哈爾濱市地表溫度, 研究城市熱島溫度的分布規律, 客觀、準確地反映城市熱島效應的空間格局。從反演結果可以看出, 1989年, 哈爾濱市區的高溫區主要分布于哈爾濱市道外區及道里區西南部;2004年沿著市內的鐵路環線的熱場依然明顯, 同時高溫熱場向香坊區內的開發區、工業區和繁華的南崗區轉移擴散;2007年的高溫熱場進一步發生變化, 城市熱島效應主要集中于南崗區和香坊區, 向三環線擴張的趨勢加強, 松北區的高溫熱場面積增加。由于二環到三環線的城區有大量的植被覆蓋, 這對緩解城市熱到效應起到了很好效果??梢娂哟笾脖桓采w和水體面積, 可以有效地降低地溫和緩解城市熱島, 從整體上改善哈爾濱市的城市生態環境。

摘要: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 熱島效應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F采用Landsat TM和Landsat ETM+全波段影像, 闡述了地表溫度反演的原理和計算方法;用ERDAS IMAGINE軟件構建的模型反演哈爾濱地表溫度, 得到地表溫度圖;分別從低溫區、常溫區、高溫區、研究了哈爾濱市熱島效應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哈爾濱,熱島效應,空間分布

參考文獻

[1]胡遠滿, 徐崇剛, 布仁倉, 等.RS與GIS在城市熱島效應研究中的應用[J].環境保護科學, 200, 228 (2) :1-3.

[2]周強, 南京地區城市熱島效應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8.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城市市區的氣溫比周圍郊區和農村的氣溫高, 城市猶如被包圍的熱島, 這種現象被稱作“城市熱島”。有學者指出熱紅外遙感所探測到的熱島效應為城市地表溫度的熱島效應, 因此, 通過對地表溫度來研究城市熱島效應也是近年來國際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隨著哈爾濱的經濟快速發展, 城市化進程加速, 其土地利用狀況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土地利用與覆蓋的變化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熱環境, 本文探討了哈爾濱中心城區熱島的空間結構變異和時間演變特征, 對于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與規劃以及治理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遙感數據源

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 TM/ETM+熱波段的空間分辨率較高, 對地表發射率的敏性比分裂窗算法小, 其成像寬度為185km, 能保證16天獲取景數據, 對城市地表熱力景觀的動態演分析而言, 有著更大的吸引力[5]。因此, 本文采用1989年9月12日、2004年9月21日、2007年9月30日的TM數據以及2001年9月21日的ETM+數據為數據源進行動態分析。

3 研究方法

采用遙感圖像的分類算法中的基于最大似然比的監督分類法。對遙感圖像進行分類, 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大面積上的土地利用類型。應用GIS空間分析功能模塊, 分析了哈爾濱中心城區土地利用時空演變格局, 揭示城市用地空間擴展模式。

運用單窗算法反演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 引入熱場均值、方差指標等方法, 并結合土地利用分類數據, 探討了該地區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特征、發展和演化的基本規律。

4 分類結果

根據城市熱島密切相關的土地覆蓋的自然特性和研究區土地利用/覆蓋類型的特點, 最終把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分為5大類:水體、林地、耕地、裸地、人造地物, 對分類結果進行精度檢驗的Kappa系數為0.8083, 分類效果較好, 可以進行使用, 土地利用面積統計表如表1所示[5]。

5 地表溫度反演方法

單窗算法是覃志豪[4]等根據地表熱輻射傳導方程。推導出的一個利用Landsat第六波段數據反演地表溫度的算法。該算法計算公式如下:

覃志豪[5]提出的適合于TM/E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其計算過程如下:

式中Ts為地表溫度 (K) , a和b為常量, 在一般情a=-67.35535, b=0.458606;C和D為中間變量, C t e, D= (1-t) ?1 t? (1 e) , t為大氣透過率, e為地表比輻射率;T6為TM/ETM6的星上亮度溫度 (K) , T為大氣平均作用溫度 (K) 。

6 熱島效應時空演化規律分析

本文采用基于穩健統計的方法將地表溫度劃分為3個區間。首先計算出整個區域的地表溫度平均值和標準差, 以地表溫度平均值±1倍標準差范圍內的數據作為常溫區范圍;以低于平均值-1倍標準差的數據為低溫區范圍, 以高于平均值+1倍標準差的數據為高溫區范圍;并統計出了4個年份在不同溫度區間的面積, 見表2。

發展不均衡, 高溫熱場集中于江南;高溫熱場由舊城市中心區逐漸向周邊新興工業區、商業區、開發區擴散, 這種變化趨勢與城區擴展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1989年哈爾濱市高溫熱場集中分布于道外區及道里區西南部, 其中道外區高溫帶連續且面積大, 熱島強度高。哈爾濱市區內存在兩條鐵路環線, 在鐵路線段附近即舊城區形成熱環并向外擴散。結合1989年的溫度分布圖和哈爾濱市行政區劃圖, 可知該市的熱島空間分布特征與城市的工業布局基本相符。

2000年以后沿著市內的鐵路環線的熱場依然明顯, 處于道里區西南部、道外區的高溫熱場的面積較大, 但較89年熱島強度有所減弱, 同時高溫熱場向香坊區內的開發區、工業區和哈市繁華的南崗區轉移擴散明顯;另外江北松北區的熱島強度進一步增加。由于二環到三環線的城區有大量的植被覆蓋, 這對緩解城市熱到效應起到了很好效果, 使得高溫熱場沒有過分的集中。

7 結論與討論

本文通過對1989、2001、2004、2007年共4期哈爾濱地區的Landsat TM/ETM+遙感影像進行分類, 獲得的不同時期研究區域的土地覆蓋分類結果, 并反演地表溫度, 分析了哈爾濱市區的熱島空間分布特征, 結果表明城市熱島面積逐步增大, 并且其分布特征與城區擴展方向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摘要:本文運用單窗算法反演研究區域的地表溫度, 在影像土地利用/覆蓋分類的基礎上, 探討了該地區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特征、發展和演化的基本規律, 結果表明城市熱島的分布與城區擴展方向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關鍵詞:城市熱島,地表溫度,哈爾濱,Landsat TM/ETM+

參考文獻

[1]范文義, 殷曉偉, 倪春迪.基于3S的哈爾濱市城區綠地現狀分析[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8, 32 (9) :86-88.

[2]孔達, 龔文峰, 趙惠新, 范文義, 馮欣.基于RS與GIS的哈爾濱城市熱島效應動態變化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2009, 41 (3) :198-201.

[3]毛克彪, 唐華俊, 陳仲新, 王永前.一個用神經網絡優化的針對ASTER數據反演地表溫度和發射率多波段算法[J].國土資源遙感, 2007, (3) :18-22.

[4]覃志豪, Zhang Minghua, Arnon Karnieli, Pedro Berliner.用陸地衛星TM6數據演算地表溫度的單窗算法[J].地理學報, 2001 (7) :456-466.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黑龍江省因為其獨特的地域優勢和氣候條件可以說是制作冰燈最早的地方。作為省會的哈爾濱市, 自古以來就有“冰城”的美譽, 始終與冰有著不解之緣。冰燈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更是在這里發展、成長、壯大, 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形式。每一屆的哈爾濱冰雪節冰燈游園會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來到這里進行冰燈藝術創作,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參觀游玩。

1. 古時冰燈

古時候的冰燈是冬季里人們生活生產當中不可缺少的助手, 就連小孩子們在夜晚里玩耍也能看到冰燈的身影。當時的冰燈制作的方法很簡單, 把清水放在桶里, 滴水成冰的天氣讓水凍成一塊冰坨, 然后人們用鑿子將冰塊的中間鑿出空心, 在鑿出的空心部分放個煤油燈在里面用以照明, 薄薄的冰罩不僅擋住了凜冽的寒風又能透出煤油燈的亮光, 人們在寒冷的黑夜里便有了盞不滅的燈。生活在松嫩平原上的人們勤勞勇敢, 即使在夜晚也不會耽誤干活, 他們用冰燈作為照明工具, 既簡單又經濟實用。后來, 每到新春佳節和元宵之夜, 心靈手巧的人們又把冰燈加以雕刻、繪畫等裝飾手法, 從而成為供人觀賞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據考證冰燈作為我國北方的民間藝術品, 在清朝初年便已誕生, 嘉慶年間就有冰燈盛會的壯觀景色。

2. 現代冰燈藝術

人們最早把冰燈作為最簡單的照明工具, 對它的要求不高, 只是希望它能夠堅固實用、照明性能良好, 關注更多的是它的物理功能。這一階段時期的冰燈功能簡單、價值單一。此時我們所看到的現代冰燈要遠比這復雜的多, 它是以冰為依托, 以燈光為靈魂, 將建筑園林、繪畫雕刻、文學和音樂等多種學科結合為一體的獨特的冰雪造型藝術, 同時應用聲音、光影等現代科學技術, 展現出五彩繽紛、玲瓏剔透的冰雪藝術世界。原本制作成本低廉工藝簡單的冰燈, 現如今已發展成冰建筑、冰雕等多種表現形式, 成為一門品味高雅的民間藝術。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更多的需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因此, 冰燈不但是物質產品, 也成為了精神產品。它融合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 中外建筑和民俗風情等廣闊領域里的文化, 是世界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絢麗的明珠。

二、獨特的材料內涵

“北國風光, 萬里雪飄”, 在冬季持續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里, 哈爾濱這座城市披上了美麗的白色外衣, 讓見慣南方城市的人們感到這真是一座魅力無窮的城市。滴水成冰的天氣讓冰燈的原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冰燈的制作材料是無限循環的過程, 水結成冰, 冰化成水, 這一過程當中沒有任何的污染與浪費?,F代設計師和藝術家們需要考慮與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產品與藝術品的呈現效果。選擇什么樣的制作材料也是他們面臨的一大考驗, 現代設計要求使用對生態環境無害的材料、應該盡量采用可再生和能夠循環利用的原材料。不僅防止了產品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 也提高了廢物利用的循環效率, 以降低不可降解材料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冰燈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可以說是綠色環保的代表了。

現在的冰燈原材料都是哈爾濱的藝術家們在松花江上采集的原生冰塊, 他們用這些天然的原生冰塊進行創作, 根據每年哈爾濱冰燈游園會的主題雕刻出千姿百態的冰雕藝術作品, 再輔以現代科技手段, 運用LED光源, 采用內置工藝, 彩燈、冰花、燈雕等多種藝術與聲光電巧妙結合, 便構成了獨具北國特色的冰燈藝術, 打造瑰麗神奇的冰雪藝術世界。隨著科技的發展, 從最開始的蠟燭點綴到LED燈的再現再利用, 無不說明了冰燈藝術的材料內涵。

三、豐富的色彩內涵

冰燈的色彩主要靠燈光的點綴來實現, 不同顏色的燈光展現出不同的色彩。色彩是冰燈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 冰燈設計領域的色彩, 不僅可以美化冰燈, 而且被用來傳達冰燈藝術形象的某些信息。讓人賞心悅目的冰燈色彩藝術與完美的造型效果, 會給人一種舒暢的心理體驗。冰燈本來是一灘死水, 但是通過燈光的渲染, 它成為了活著的物體, 各種飛鳥走獸、人物形象、亭臺樓閣, 活靈活現, 讓現場的人們感受到不同的冰雪世界。

研究表明色彩對感情的傳達最為直接, 色彩的表現與人們的心情息息相關。無論是興奮還是憂郁、歡快還是平靜、輕松還是沉重, 都能從色彩中尋出“知音”。因此, 不同的色彩表現會給人留下不同的心理體驗。冰燈設計的色彩主要是通過色彩感覺與造型設計的融合, 帶給觀賞者一種美的視覺享受與心理平衡。每一個冰燈藝術品都希望能夠通過色彩感覺來傳達冰燈的設計思想, 讓觀賞者體味到冰燈藝術的文化內涵。隨著社會工業技術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 設計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 色彩感覺越來越突出在冰燈造型設計與展現中的重要性?,F代冰燈是以色彩感覺表現冰燈的個性和思想, 從而顯示出冰燈色彩感覺的獨特內涵。

四、多樣的造型內涵

哈爾濱冰燈藝術是融合多種學科為一體的新興造型藝術。運用這種藝術形式創造出的冰燈藝術品白晝間千姿百態, 晶瑩剔透, 入夜后流光溢彩, 萬紫千紅,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冰燈藝術家和游客到此創作與參觀游玩。冰燈的造型年年出新意, 歲歲景不同, 正因為不重復, 所以哈爾濱冰燈藝術有著千種形態、萬般造型。心靈手巧的藝術家和能工巧匠可以將外國的城堡搬到哈爾濱;也可以將江南的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移到北方雪國;甚至在冰天雪地上還可以看到應該正在南方過冬的候鳥和電視中出現的各種人物形象。隨著每年主題的變化, 每年的冰燈藝術造型也與主題相呼應。藝術家們對造型的把握對冰燈的藝術表現有很深的影響, 可以說冰燈的造型直接影響觀賞者對審美的需

五、總結

一個時代的思想、精神資源主要來自于自己的傳統。我們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發言。對中國而言, 中國具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傳統。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造就了哈爾濱獨特的藝術作品。哈爾濱冰燈正是智慧、勤勞、勇敢的哈爾濱人化嚴寒為藝術、賦冰雪以生命的成果, 運用獨特的自然材料、先進的科學技術、藝術家們巧妙的制作手法向我們呈現了精妙絕倫的冰燈世界。一個個神奇的冰燈作品無不展現了材料、色彩、造型相互結合而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冰燈是人們智慧的結晶, 藝術的創造, 而且反映了人們的品味和修養。所以, 哈爾濱的冰燈可以說是傳播文明、傳承北方特色地域文化的載體。

摘要:中國的北方流行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冰燈。本文根據冰燈的材料、燈光色彩、造型論述了冰燈的美學價值。在冰燈藝術的創作中, 材料對色彩與造型的表達功不可沒, 色彩與造型具有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重要作用。藝術家們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充分發揮材料、燈光色彩、造型的作用, 最終創造了理想的冰燈藝術形象, 讓人們嘆為觀止。

關鍵詞:冰燈,材料,色彩,造型

參考文獻

[1]王軍云.中國民居與民俗.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

[2]黃木村.色彩再生論:全方位色彩運用與創新理念.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7

[3]金容淑.設計中的色彩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1

[4]王麗云.構成進行時.空間形態.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5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一、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 哈爾濱市的文化市場通過不斷培育和建設, 逐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零散到系統, 初步形成了包括娛樂、音像、電影、演出、書報刊、文藝培訓等綜合性市場體系以及國有、集體、民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的經營格局。一是文化文物、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傳統文化行業在文化市場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鞏固和加強, 繼續扮演著文化市場的主要角色。二是旅游、動漫、會展、網絡等新興文化市場主體迅速崛起。三是非公有制經濟文化市場主體發展較快, 對文化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四是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果, 文化市場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五是文化消費逐年增長, 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迅速。六是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進程不斷加快。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 為豐富群眾生活, 提升城市品味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 文化市場作為哈爾濱市的新興產業, 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些文化場所丑惡現象屢禁不絕。

二、哈爾濱市文化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從文化市場構成的基本要素及運行機制等方面分析, 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發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文化市場主體發展規模小、效益低, 不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文化消費水平偏低, 文化消費對于拉動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所起的作用有限。三是文化市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一方面是消費者喜愛的文化精品得不到滿足, 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化產品滯銷, 這種“賣難”現象并不是簡單的“供大于求”, 而是供與求出現了脫節。四是文化經營與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哈爾濱市文化領域既缺乏技術人才, 又缺乏既懂藝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特別是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擅長媒介市場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外向型經營人才。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 文化市場管理涉及公安、文化、工商、稅務、物價、教育、衛生、消防等眾多部門, 在協調機制尚待完善的情況下, 導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扯皮現象的出現。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 文化管理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忽視了市場管理。長期以來在文化市場建設上, 存在著“思想要提前解放, 政策要提前靈活, 環境要提前寬松”的觀念, 但卻忽視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的現狀, 致使管理上出現漏洞。第二, 改革開放以來, 融入現代科技元素的各種藝術形式或文化產品, 紛紛打入文化市場, 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個別市民在經濟條件改善之后, 為了追求刺激, 貪圖享受, 購買或接受一些文化垃圾產品, 降低了文化需求方面的文明層次。第三, 文化市場法制建設滯后, 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健全和完善。

三、發展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對策建議

1. 以壯大特色文化市場主體為核心, 推進文化發展的市場化進程。

按照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要求, 哈爾濱市應著力打造一批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市場主體, 培育一批骨干、龍頭文化企業。這是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 也是成熟文化市場的重要標志。從哈爾濱市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出發, 應把以寒地冰雪、歷史文化、藝術精品、動漫制作四大文化產業主體加以打造和培育, 以此推進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的快速發展。

2. 以打造文化精品為突破口, 提升文化產品的競爭力。

一是按照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考核標準要求, 依托現有特色文化資源, 策劃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具有濃郁地域特色, 反映時代精神, 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文化精品, 用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二是推進文化精品生產、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服務平臺搭建、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文化區域建設以及文化人才培養等六個方面的工作, 以此塑造哈爾濱市的文化特色及風格, 形成和擴大哈爾濱各藝術流派的影響力。三是加快完善一批重大標志性文化設施和符合國家標準的基礎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一系列各具特色、富有時代氣息和較高文化品位的區域文化帶;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優良、富有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

3. 以引導市民樹立文明文化消費意識為保障, 提升市民精神文明層次, 為文化市場的發展拓展空間。

一是要整合現有的大型文化媒體資源, 通過廣告投入、媒體宣傳、藝術普及講座等形式, 引導市民到劇院、展館等文化場所享受高雅藝術。二是實施政策補助, 擴大消費群體。通過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形式支持文化場所為市民提供消費得起的文藝演出, 特別是對低收入者、老年人、學生等特殊群體應實行購票優惠, 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同時, 也應積極支持劇院、院團為市民提供公益性演出, 對商業演出市場運作的資金缺口部分應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三是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特點, 創造多層次的文化產品, 不斷推出集公益、娛樂、高雅于一身的文藝節目, 激發市民文化消費熱情, 促進高雅文化和民俗文化共生共榮。另外, 為滿足外地游客的旅游觀賞需求, 應進一步做大做強富有哈爾濱市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 以此宣傳哈爾濱市文化底蘊, 提高哈爾濱市的知名度。

4. 強化管理, 加強隊伍建設, 推進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1哈爾濱市城市垃圾現狀

1.1垃圾的來源

哈爾濱市垃圾主要來自居民生活與消費、市政建設與維護、商業活動與集市貿易以及公共場所等。2015年, 哈市平均日產生活垃圾3600噸左右, 其中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和平房五個主城區日產生活垃圾近3000噸, 松北、呼蘭和阿城區三個區日產生活垃圾600噸左右。

1.2垃圾構成

城市垃圾的構成不僅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能源結構、生活水平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而且也會隨季節、氣候等條件而變化。但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水平、能源結構是影響城市垃圾構成的三個主要因素。據統計, 2008年, 哈爾濱市區城市垃圾中植物類占71.55%, 動物類占4.90%, 紙張類占9.02%, 金屬類占1.16%。塑料類占7.40%, 玻璃類占4.08%, 布類占1.31%, 木材類占0.57%, 其中有機物類占76.45%[2]。當然城市垃圾構成比例也會逐年發生改變。

1.3垃圾處理處置狀況

哈市現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4座, 其中3座位于主城區, 1座位于阿城區。主城區3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日處理量為3000噸, 阿城區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日處理180噸。2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建設過程中, 分別是日處理能力1200噸的雙琦廠擴建工程與日處理600噸的松北呼蘭區域性固體廢棄物產業園區項目。

2存在的問題

垃圾處理場運營狀況不景氣, 垃圾處理能力不足, 相關配套設施還不夠健全, 垃圾處理場產生的惡臭對周圍空氣環境影響較大, 采取的處置方式較為簡易。

哈爾濱市部分區域內存在垃圾露天傾倒點, 裸露的垃圾受風吹、日曬、雨淋、水泡, 垃圾中的有機質和有毒元素發生腐爛分解, 產生大量淋濾液, 在地表漫流, 進而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 使垃圾堆附近的環境惡化。垃圾露天堆放, 氣味難聞, 同時, 孳生大量的蚊蠅等。

3垃圾全程及資源化管理建議

3.1建立垃圾分類收集體系

垃圾的分類收集是實現垃圾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 也是實現垃圾減量和垃圾資源利用的重要基礎。目前, 哈爾濱市的垃圾收集基本上屬于混合收集, 或者分類投放后混合運輸收集, 不能全面實現垃圾最大程度的減量化、資源化, 加大了垃圾末端處理處置的難度, 浪費了資源, 沒有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垃圾分類收集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①設置分類回收裝置, 建立分類回收站。在小區內擺放不同標志的垃圾桶來代替目前單一色調的混合垃圾桶, 沿街設置分類垃圾桶。環衛部門可與居民區的超市、藥房、學校等地點建立廢舊電池回收點, 定期由環衛人員統一收集處理。

②分類投放, 分類清運。鼓勵居民在家中設立小型分類垃圾桶將生活垃圾在家中分類后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收集點。垃圾分類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運送到垃圾填埋場, 有機類垃圾可運到附近的垃圾堆肥場進行堆肥。

③分類回收。首先, 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物質由居民在家中自行分類, 集中存放后, 以適合的價格出售給個體廢品收購者。其次, 居民將剩余垃圾再分類投入住宅樓前放置的分類垃圾桶, 由環衛系統定期分類收集清運。最后, 垃圾應在綜合處理場由工人進行最后的分揀回收。

④分類處理。對于廚房廢棄食物等有機類垃圾, 應該運送到垃圾堆肥場做微生物肥料;對于金屬、玻璃、廢紙等非有機類垃圾, 應該運到垃圾分選站作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對于有害有毒的垃圾應運到專業處理廠進行特殊處理。

3.2垃圾資源化

垃圾綜合利用是實現垃圾資源化的重要手段, 主要有以下4種形式:①再利用;②原料再利用;③化學再利用;④熱綜合利用。在垃圾處理過程中, 可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廢物的綜合利用, 以達到垃圾的減量化、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及能源的目的。

根據我國的垃圾組成特性的實際情況, 比較理想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將城市垃圾預處理和垃圾資源化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利用各種垃圾分選技術和設備, 以及的垃圾組成, 從而達到垃圾資源化的目的。根據垃圾物料的物理化學性質, 運用各種分選設備進行分選, 再分別進行堆肥、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爐渣制磚等處理, 從而實現對垃圾中可利用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在垃圾預處理過程中, 通過磁選、風選、光電分選等手段, 回收垃圾中的紙張、塑料、金屬等有用物質。分選出的質量好的塑料經后續預處理可進行再生造粒, 質量差的塑料可煉制汽油或制作新型建筑材料, 回收的紙張、金屬和玻璃在工廠進行再利用或者做復合材料填料;分離出的有機質進行堆肥, 堆肥過程產生的沼氣可直接用于發酵供熱, 還可供城市作燃料使用。隨著垃圾分選技術、綜合利用技術的不斷發展,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程度也會不斷提高。

3.3科學選址、健全配套設施

在制定土地規劃時, 應考慮城市垃圾堆放和填埋問題, 規劃出專門的城市垃圾堆放填埋用地, 健全相應配套設施, 加強對垃圾堆放和填埋管理。

3.4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提高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強化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對市民保護環境行為具有指導作用, 對推動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具有促進作用。應通過各種宣傳媒介增強市民環境保護意識, 倡導資源綜合利用, 減少城市垃圾產生量。

4結論

為了有效解決哈爾濱城市垃圾處理、處置問題, 應根據城市地理、氣候條件, 城市自身具體情況, 選擇適合城市自身的垃圾處理、處置方式, 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加快城市垃圾全過程管理和資源化進程, 從而實現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更加和諧。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 如何妥善處理和處置日益增長的城市垃圾已成為城市發展面臨的難題。本文針對當前哈爾濱市城市垃圾產生情況、處理處置狀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關管理建議。

關鍵詞:城市垃圾,處理處置,管理

參考文獻

[1]劉典福, 李鵬, 孫大瑋等.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現狀與對策[J].能源研究與管理, 2013 (1) :11.

哈爾濱城市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哈爾濱師范大學是黑龍江省屬重點大學之一,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師范大學。隨著教育體質的改革、師資力量的提高,學校原有用地規模已無法適應學校未來的發展,所以學校必需擴大規模。松北校區所處利民開發區內,場地內地勢比較平坦,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有樹林、水塘和農田等生態元素,在校園規劃中可以加以利用,所以將“反規劃”理論應用于校區的規劃設計中,可以將校區的生態環境控制及保護起來,使其成為校園生活場所的有機組成部分,達到校園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是維持校園生態平衡并使其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1 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及區域現狀

1.1 區域與交通

哈爾濱市位于E125°42′~130°10′、N44°04′~46°40′,地處中國東北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是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北北部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位于哈爾濱市利民開發區內,具體位置在利民大道(G202)以東,哈爾濱繞城高速(G1001)以北,總征地面積140萬m2,地域輪廓呈平行四邊形。

1.2 土地利用

場地原有建筑、池塘和農田等多種用地類型及原有植被。水塘及原有植被等生態用地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下,呈現日益減少的趨勢(見圖1,圖2)。

1.3 自然景觀

場地內水系集中,是可利用的景觀元素。另外,場地內現有植被以人工栽植植被為主,有片林和農田等,其中片林成為該場地重要的生態景觀元素。而農田由于占地面積比較大,在校區規劃時將作為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4 存在問題

通過對校園現狀分析主要歸納4點問題。

1.4.1 水質的嚴重惡化,缺少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農業污水的隨意排放,地表徑流增加,造成水體的污染,使得水質下降,水生植物被大量破壞。

1.4.2 交通現狀存在主要問題

由于場地內大部分為農田,路網系統通達性差,沒有形成環路和盡端路,并且道路系統沒有明顯的分級,人車混行,機動車道較多,影響安全,并且路面質量較差。在靜態交通上也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

1.4.3 綠地系統不健全

場地內農田占地面積較大,大多只發揮著生產功能,并且需要人員進行維持,其所發揮的生態功能較少。而且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張,原有植被呈現日益減少的趨勢,尤其是沿路林地大部分被開發,嚴重的破壞了場地的原有生態景觀。

1.4.4 景觀性差

原有場地沒有明顯的軸線或者景觀帶。原有植被也由于人類的活動而遭到破壞,可欣賞的景觀空間日益減少。

2 建立完備的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本質上講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居民能持續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休閑娛樂、安全庇護、審美和教育等。它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更廣泛的包括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系統、農業系統和自然保護系統[2]。“反規劃”作為一種規劃方法,在方法上首先確定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這個生態基礎設施將作為校區規劃設計的基礎,就是先行規劃和設計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即非建設區域,再行規劃校區的其它建設用地。而規劃非建設區域的目的就是將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保護、控制起來,不因校區的建設而減少和損壞,從而使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得以延續和發展。

該校園規劃將緊緊圍繞校園居民如何獲得生態基礎設施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展開。通過對場地內生態環境進行分析,松北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由綠色廊道、綠色格網和綠色斑塊三部分構成(見圖3),它們決定了校區的整體空間格局和景觀特色。

2.1 綠色廊道

由場地內的原有林地構成。3條綠色廊道從校園向郊外延伸,將校園內部的生態基礎設施與郊野景觀聯系起來。綠色廊道分布在場地內的西部和北部,以楊、柳鄉土樹種為主,在冬季時可以抵擋寒冷的西北風,是整個校區的天然屏障。但是由于人文活動的干擾,使得部分綠色廊道受到破壞,將其規劃為生態基礎設施,可以對其更有效的恢復和保護,進行人工的栽植,以鄉土樹種為主,可使綠色廊道更加完整,這樣既可以對現有林地進行保護,又能完善校區的空間形態。

2.2 綠色格網

場地內有許多因農田而形成的機動車道,將保留部分合理的機動車道規劃為校區的一、二級道路。所以綠色網格由原有道路兩旁綠化帶構成。而整個校區的道路交通系統也將延續原有的道路肌理,使生態服務功能得以高效的融入到校園的規劃中。

2.3 綠色斑塊

在綠色網格的基礎上,綠色斑塊主要由場地內非建設區域的綠地、農田及水體構成,有利于校園居民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首先場地內的綠地系統不完善,農業用地多,為保持綠地系統的連續性,將農業系統轉變為綠地系統,不僅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干擾,而且可將其生態服務功能發揮到最大。其次對場地內原有水體的恢復,尊重原有水體的形態,保護和利用原有的自然岸堤,構建穩定的水生植物系統等。

保護場地內的原有地形地貌、林地和水系,已破壞的先恢復,已污染的先治理,把原有的林地、綠地及水體作為不可建設之地。除了生態基礎設施作為規劃必須的限制條件外,還有基礎設施的預留用地。兩方面共同作為劃定非建設區域、控制建設區域和適宜建設區域[3],從而得到校園土地開發的適宜性規劃布局(見圖4)。

3 規劃理念

將“反規劃”的理論融入到校園的規劃中,尊重原有的生態環境。該新校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及生態條件,因此在規劃中要積極利用場地現有的條件,盡可能多的保留自然生態環境,又應借景觀展現出學校的特色。而在對校區進行景觀規劃時,應更多的體現人文關懷,盡可能多的為校園師生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場所,但是在滿足同等需要的條件下,減少所需能源的消耗,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

4 設計方案

4.1 景觀規劃結構

在“生態、人性、節約”的規劃理念引導下,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結合校區規劃用地布局,形成“一水、一軸、兩帶、九節點”的景觀規劃結構(見圖5)。

“一水”:即中央水體景觀,保留場地內原有的水系,作為重要的景觀節點進行設計,體現生態校園的重要展示場所。景觀采用自然造景的手法,水體周邊原有的大樹盡可能的保留,水中水岸大面積種植各類水生植物。水系旁設親水平臺及環形步道。

“一軸”:即人文景觀軸線,校區的人文景觀軸線南起師大路入口,北至校區圖書館。沿線布置了校區最重要的校園建筑和主要的公共活動綠地廣場。

“兩帶”:即生態景觀帶和步行景觀帶。生態景觀帶:南起師大路次入口,北至林下讀書廣場。此景觀帶將校園中重要的生態景觀串聯起來,建立了快捷有機的聯系;步行景觀帶:南起校區一食堂,北至家屬生活區。通過對空間及功能的整合,步行景觀帶成為室外活動、學習及交流的主要空間。在景觀設計中根據不同功能區的使用密度人流設計了9個景觀節點。

“九節點”:主要由校區的南部主入口、生態景觀林、文化廣場、生態廣場、生態綠地、讀書廣場及庭院景觀、樹陣廣場和景觀綠地九大景觀節點構成。

4.2 功能分區

在功能分區的規劃中,應考慮場地內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生態適宜度。校區主要由教學科研區、實驗實踐區、景觀休閑區、學生生活區、家屬生活區、體育活動區及預留用地構成(見圖6)。

教學科研區由行知樓、公共教學樓及各個系館樓構成。行知樓布置在校區的北部,交通便利,方便外來辦公。學科系群由各專業教室、行政辦公室獨立組成。實驗實踐區在教學科研區的西部,根據專業設置而定。景觀休閑區位于整個場地的中部,以景觀為主。學生生活區包括學生宿舍、食堂、超市和各種活動場地,布置在校園的東部。建筑形式以多層為主。家屬生活區位于校區的北部,相對獨立,其中包括住宅樓、幼兒園及商服等。體育活動區位于整個校區的西部,集中布置了體育場、體育館和游泳池等,有單獨出入口,便于面向社會開放服務。而預留用地主要為校區以后發展所考慮,為校區留有一定的建設空間[4]。

4.3 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在交通設計中,在基于場地內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力求便捷、通暢,盡量做到人車人流,做到步行系統共與車行系統的完整,并互相不干擾(見圖7)。

在對外交通上,由于位于校區的東部哈爾濱繞城高速及西部的利民大道交叉口形成較強的噪聲污染,規劃設計中通過設置綠化和體育運動場地,來減弱城市對學校生活區的影響。

在內部交通上分為三級道路。一級道路用來規劃地段內各主要功能區與外部的聯系,設置了兩條環形道路。主環路可以方便車輛到達各個建筑。次環路位于家屬生活區。二級道路用來解決各功能分區內部的聯系;三級道路用來解決生活區及景觀休閑區的內部交通聯系。

整個校區建立起完善的步行與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各個功能分區設置人車分流系統,并結合綠化、小品,為校區創造多樣化的交往空間。在景觀休閑區形成完全適合校園居民的步行林蔭道網絡[5]。

在靜態交通的設計上主要的布置原則是:方便使用、均衡布點。在校園主要入口附近安排較大型停車場,可以截斷大量外來車流。校區內的機動車停車場與非機動車停車長主要采用分散方式布置,設置在建筑物的周邊,兩者相對獨立,既方便使用,同時避免對校區內的景觀產生負面的影響[6]。

4.4 綠地系統規劃

利用“反規劃”理論,將整個場地內原有可利用的綠地保留下來,將農田轉變為生態性、景觀性強的綠地。以人工栽植的方式對原有的生態基礎設施進行恢復。

校區的綠地系統主要由道路廣場綠地、建筑綠地、濱水綠地、景觀綠地、防護綠地及預留綠地構成。每種綠地根據其使用功能創造出不同的活動空間。而綠地類型在規劃時的布局形式見圖4~圖7,它們對提高校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豐富和美化校區景觀都起到重要作用(見圖8)。

校園綠化植物品種以突出植物品種多樣性為原則,在確定基調樹種后,盡可能的豐富植物種類,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的引進外地的植物,創造出校區綠化植物品種的特色。在特色植物景觀上,在不同的空間中選用不同的植物突出各種空間的景觀特色。在植物種植設計上,為配合生態基礎設施,在方式上也以行列式為主。而在一定面積的綠地上,橋、灌、草、花立體搭配,形成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的復合型綠地景觀,也可達到一定的生態效果。

通過確定的生態基礎設施形成了校園規劃用地布局,在校區規劃中不斷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并在校區的空間形態、功能分區、道路交通系統和綠地系統規劃的實踐中加以應用。在規劃設計中強調尊重現有場地的生態環境,強化生態環境對校園空間的決定意義,使校園公共生活空間與生態景觀的相互融合,建造一個生態效益好,景觀功能好,具有特色的校園(見圖9)。

5 結論

哈爾濱師范大學松北校區的規劃設計是基于自然的生態設計,融入了“反規劃”的理論,在分析了場地內的生態環境及其優勢和薄弱的環節后,以人為手段對薄弱環節進行改進和彌補,對優勢環節加以利用。首先對原有場地進行了分析,確定了校區的生態基礎設施,劃定了不建設區域,并以此作為規劃的依據;通過確定的生態基礎設施形成了校園規劃用地布局,在校區規劃中不斷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并在校區的功能分區、道路交通系統和綠地系統的規劃的實踐中加以應用。在規劃設計中強調尊重現有場地的生態環境,強化生態環境對校園空間的決定意義,使校園公共生活空間與生態景觀的相互融合,建造一個生態效益好,景觀功能好,具有特色的校園。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2-14.

[2]彭德勝.“反規劃”理論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應用——以沅江市城市總體規劃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5,12(1):31-36.

[3]俞孔堅,劉向君.山水江城—重慶市江津北部新區城市設計方案[J].城市研究,2011(2):104-108.

[4]高冀生.當代高等校園規劃要點提示[J].新建筑,2002(4):10-13.

[5]桂克印.淺談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生態校園規劃設計[J].現代園藝,2010(1):58-59.

上一篇:新課程思想政治論文范文下一篇:橋梁精細化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