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

2023-11-11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國,財政稅收對于地區經濟的影響非常突出,屬于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性存在,在進行國家建設以及經濟發展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在進行財政稅收的時候會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讓工作的開展有著一定的影響。本片文章把財政稅收的相關問題提出,并進行這些財政稅收的問題分析,把相關的措施提出來,可以讓我們國家財政的改進更加深刻,讓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得到提高。

關鍵詞:財政稅收;深化改革;有效策略

0.引言

在我們國家當中,財政稅收的工作和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當財政稅收這項工作沒有做到位,那么國家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一些與財政工作相關的工作展開就會不即使,對于財政稅收來說,在相關的經濟發展工作以及事業發展工作當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國家的財政稅收在工作的時候,有很多的問題,想要把財政稅收進行改革和創新,需要在工作當中進行相對應的措施改進,讓財政稅收的工作得到提高。

1.財政稅收工作現狀

1.1制度不完善

在市場經濟體的改革當中,市場經濟體處于不停的變化當中,財政稅收的工作也伴隨著一起在變化,需要和現在的市場經濟體相互牽制。在進行財政稅收的工作發展的時候,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在一些單位當中,省財政稅收的工作系統一直沒有更新,和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環境顯得有些不匹配了,時代發展的步驟也沒有跟得上,在有一些單位里面曾經將性的財政稅收的制度應用進來,由于新舊兩種方式的運用不當,導致它們之間有一些矛盾,導致菜蔬稅收的工作不能順利的進行,這對財政稅收工作有著非常嚴重的威脅。

1.2人員的素質不夠高

從一些相關的部門中可以得到,有很多的工作人員的素質不夠高,國家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雖然很正規和正統,但還是有一些財務稅收的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不怎么高,主要表現在實踐能力非常的差,把財政稅收效率給拉低下來。在一些財政稅收的部門當中,沒有很好的工作環境,領導者的責任意識非常的差,對于工作的態度也非常的不好,這也是員工消極、不負責任的主要原因,讓財務稅收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嘲。

1.3財政稅收自帶的一些缺點

我們國家的財政稅收制度本身就擁有著一定的缺點,這種缺點存在讓財政稅收工作的開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國家現在所處的階段在市場經濟體改革的時候,很大一部分的財政稅收政策是通過計劃經濟來制定的,和現代的經濟環境嚴重的不符合。在財政稅收制度改革的這些年,雖然提出來了,但還是需要去慢慢的施行,不可能一次就成功了,在改革的過程里面,我們國家的財政稅收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財政稅收的工作效率相對較低。

2.財政稅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財政稅收的工作制度的完善

在進行財政稅收的時候,相關的工作部門需要把工作的制度進行完善,把領導的日常也提高起來,讓可以順利的進行,從根本上將工作人員上班時需要做什么的問題給解決掉,把工作人員的優秀的工作習慣給建立起來,讓工作的環境可以更加積極,想要把財務稅收的工作效率進行提升,需要把內部的考核制度完善,責任制度和獎懲制度等都需要完善,讓工作的效率和自己的工資、獎金畫上等號,通過這種激勵方式,把員工的工作熱情給激發出來。

2.2財政稅收工作人員的素質提高

將財政稅收工作人員的素質提高,可以有效的將財政稅收的工作效率提升起來,更加可以讓財政稅收的改革工作可以非常順利的進行。在財政稅收人才招聘的時候,需要將能力足夠、專業性強、有資格的人才招聘進來,不要通過關系進來的人;對于內部的人員,需要定期的進行相關的知識培訓,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個人能力進行提升,讓責任感和道德素養進行增強;讓財政稅收的工作人員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進行提高,鼓勵并激發他們的自我學習的意識。

2.3財政稅收預算機制的完善

在現階段,我們國家正在財政稅收工作改革的重要時候,完善的財政預算體系對于財政稅收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推動財政稅收工作的改革。

2.4財政稅收制度的優化

將財政稅收制度科學合理的制定出來,對于財政稅后工作有著非常好的意義,在工作的質量和工作的效率上有著非常關鍵的展開,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避開重復征稅的問題,還可以把偷稅漏稅的問題給解決掉,讓國家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國家當中,財政稅收工作里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將這些問題選取相對的策略來進行解決,把財政稅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給提升起來。在每個財政稅收工作的部門里面,需要把外界條件和部門內部的條件結合起來,將稅收工作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將這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策略提出,可以把財政稅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高起來,還可以讓財政稅收工作改革的工作可以更加深入的展開。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性特征;頂層制度設計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以來,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設立涵蓋改革各領域的專項小組,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已經啟動。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與前35年改革進程不同的階段性特征。把握這些特征,對于理解這一新的改革階段的本質、目標、推進方式和要求,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方法論意義。

一、改革目標: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前35年的改革目標主要是構建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則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著眼于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眼于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更加宏大和帶有根本性。圍繞這一總目標,改革的目的包括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競爭力等具體層次。

具體來講,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過去的改革主要是解決體制僵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除了要繼續解決這些問題之外,還要解決許多新問題。比如,制度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起來以后的“發展后”問題等,這些都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新的重大課題和考驗。二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和釋放國家和民族的活力。當前,國家正在朝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邁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崛起過程中,如果缺乏活力、激情和正能量,崛起就不會持續,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會衰退。為了喚起和釋放國家、民族、社會和全體人民的澎湃激情和強大正能量,需要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和文化體制等多方面消除約束性因素。三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增強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和贏得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競爭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到中共十八大,已經形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和道路、理論、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成型,還沒有完全成熟和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處在從成型到成熟、從成型到定型的歷史節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否在中國有生命力、在世界上有競爭力,關鍵在于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制度優勢和增強競爭優勢。

二、改革領域與對象:從經濟體制到全部體制。從傳統體制到過渡性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標志著中國改革從重點領域推進到全部領域。正是由于前35年的改革主要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而直接約束生產力發展體制的是經濟體制,因此,前35年的改革重點集中于經濟領域,盡管這一時期的改革有時也被稱為”全面改革”,但主要是就經濟體制而言。正是由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黨的執政隊伍、推進制度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域更加寬廣。

這種寬廣性,首先體現在頂層設計上。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拓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和軍隊與國防建設領域。其次體現在改革任務的部署上?!稕Q定》提出300多項改革事項,是改革任務的全面部署。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對全年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部署也是全面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比如,2014年,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再減200個行政審批事項,完成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大改革,抓好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還要著力增強各類所有制的經濟活力,等等,充分體現了開局之年改革的全面性。第三體現在改革領導體系的全覆蓋上。當前,改革領導機構已經實現全覆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設立六個專項小組。已經涵蓋經濟與生態、政治、文化、社會、黨建和紀檢六個領域,中央軍委軍隊和國防改革領導小組,又涵蓋軍隊和國防領域,改革領導體系已經涵蓋幾乎所有領域。我們知道,前35年的改革對象是傳統計的劃經濟體制,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相對簡單。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象則是經過35年改革形成的過渡性體制或中間狀態的體制,改革涉及的利益格局相對復雜。前35年的改革對象具有傳統性、單一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象則具有過渡性、多元性,改革對象更加復雜。

當前,改革對象的復雜性表現在多個方面。其中,主要是相互關聯的四個方面。首先,體制“碎片化”。前35年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但是,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化管理的要求,政府部門越分越細、越分越多,相應地,體制出現“碎片化”趨勢。例如,不動產管理分散在農業、林業、國土、住建、漁業以及海洋等部門,致使城鎮住房、地產、耕地承包經營權、林地承包經營權等不動產登記、確權、頒證和管理“碎片化”。又例如,“三農”資金投入分散在財政、農業、林業、水利、科技等部門,乃至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致使“三農”投入“碎片化”,嚴重制約“三農”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政策執行效果。其次,國家權利的“部門化”。在“碎片化”的基礎上,各個部門形成自身的既得權利,既得利益一旦固化,就導致國家權利的“部門化”。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利政策化、法制化和體制化。時至今日,仍有一些部門為了自身的權利抵制改革或扭曲改革。第三,體制的斷裂。由于改革采取“摸著石頭過河”、自下而上的路徑,加上體制的“碎片化”和部門化,一些領域的體制出現斷裂。如食品質量監管沒有形成從源頭到銷售的全程監管體系,致使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環境保護沒有形成從源頭防范、過程治理到污染追責的密閉體系,致使環境污染防治體系出現斷裂,難以有效治理環境污染。第四,過渡性制度安排的“固化”。由于改革進程的一度放緩和改革的不徹底性。一些本來是漸進性改革進程中過渡階段和中間狀態的體制安排被固化。例如,對部分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的體制,本來是農產品價格尚未全面市場化背景下的過渡體制,這種體制賦予工商企業的收益大于賦予農民的收益,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的背景下,這種體制仍然被固定下來。再例如,目前行政部門普遍都有二級單位,這實際上是傳統政府辦社會體制向政府與社會分離轉變進程中的過渡狀態,但是這種狀態被固化,在政府部門中出現行政部門與社會部門二元并存的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對象的復雜性來源于中國改革進程的特點。前35年的改革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方式,因此,35年的改革沒有完成包括經濟體制在內的各方面體制的徹底轉變。更重要的是,2000年中國“入世”,特別是2003年將改革領導機構國家體改辦撤并到國家發改委以后,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一度放緩,一些處于“過渡狀態”的體制機制被固定下來,這些體制機制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現代的,而是兼具兩者特征的“中間狀態”的體制機制。由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當今中國改革的對象是多元的、混合的、過渡性的,具有前所未有的復雜性。

三、改革程度與手段:從體制機制改進到制度建設,從體制分化到制度整合

中外改革史的經驗證明,淺表性改革導致的改革擱淺,往往會導致體制僵化和固化,其危害性不亞于改革的方向性錯誤。蘇聯赫魯曉夫時期針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改革,包括在工業中實施利潤制度,對集體農莊擴大經營自主權,但是沒有站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角度去推進深度改革,改革具有膚淺性和零碎性。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等執政時期改革終止,“斯大林模式”被固化。最終陷入僵化。到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體制已經病入膏肓。蘇聯改革失敗,戈爾巴喬夫改革犯了方向性、顛覆性錯誤是一個方面,前期改革的膚淺性和零碎性也是一個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避免改革的膚淺性,向深度推進。

推進深度改革。首先要將改革內容從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到制度建設。例如,農村改革沿著這一邏輯展開。1979-1984年間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是經營機制創新,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沒有變化。1984年開始,取消人民公社體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被村組兩級集體所有體制取代,下一步,需要在現代農業制度體系建設上深化改革,特別是在農村產權制度、現代農業體系、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等深層制度層面推進改革。再例如,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也是順著這一邏輯展開。改革首先在受理舉報、審計監督、立案辦案的方式方法等機制層面展開,當前進入理順黨委與紀委關系、確立“一案雙查”、明確上級由紀委任命紀委書記等體制層面,下一步,需要推進到紀律建設、黨內法規建設等反腐倡廉體系制度化層面。其次,要將改革基點從運行層面向核心層面推進。例如,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前35年的改革總的基調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具體基點是逐漸演進的。1979-1984年,改革基點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輔助性作用”。所謂“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5-1991年,改革基點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工具性作用”,即所謂“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2012年,改革基點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的深化階段,需要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基點,轉變政府職能、清理政府權力、規范政府流程、規范市場秩序等,真正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讓市場決定產業的方向,讓市場決定產業結構的升級,讓市場決定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三,將改革的目標從一般性體制機制創新推向現代治理體系建設?,F代治理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運行體系、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體系、支撐現代化的制度體系,一般性的體制機制創新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開局特征,就是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宏觀框架,突出表現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三大機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常設領導機構,又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創新和基本框架,下一步需要對這一宏觀框架逐步充實和完善。

前35年的改革主要是放權讓利、行政分權為主要手段。首先是放權讓利,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戶放權讓利,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放權讓利,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放權讓利。其次是推進部門化管理,按照專業化管理的要求,將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管理分解到部門,由于專業化管理與部門化特征糾合在一起,部門越分越細,管理職能部門分化逐漸固化。這種放權與分化導致體制的“碎片化”和斷裂、國家權利的“部門化”以及過渡體制的“固化”嚴重制約現代治理體系的形成。例如,不動產管理的碎片化導致迄今為止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與管理系統,難以形成現代國家和國民財富管理體系,難以形成房地產等領域宏觀調控信息支持系統,也難以形成官員財產申報與核查系統。政府部門行政與事業職能二元并存的格局,嚴重制約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并因此強化部門權利格局。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推進體制和制度的整合。如果說前35年的改革以體制分化為主要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則必須以制度整合為主要手段。例如,對于不動產登記,國務院已經責成國土資源部牽頭,聯合住建、農業等部門,建設不動產登記、確權、頒證與信息“四統一”管理系統。又例如,對于國家安全,基于國家安全新形勢新格局,按照實施總體國家安全觀、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要求,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信息、生態、資源、以及核利用等11個領域的安全整合起來。一些地方也開始整合探索,如上海市針對社會救助“碎片化’’現象,出臺《上海市因病支出型困難家庭生活救助辦法(試行)》,推進各類救助幫扶資源的整合,推進各類社會救助的銜接和協同。對于政府部門行政與事業職能并存格局,則需要通過剝離、向社會轉移、向社會購買等手段,推進政府部門資源和要素向行政職能集中。

四、改革難度與價值追求:由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

正是由于上述特征,與前35年的改革相比,全面深化改革將面臨更大的難度和風險。前35年的改革,由于改革的初始條件是嚴重貧困,改革的過程伴隨著“帕累托改進”,改革的收益顯著可見,因此,民眾對改革的支持度較高,改革推進的難度和風險較小,全面深化改革則面臨較大的難度和風險。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⑧。這個判斷同樣適合全面深化改革,伴隨中國全球地位的上升,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中國遭遇的來自西方的遏制和西化壓力更大,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民主陷阱”、“塔西陀陷阱”等諸多陷阱,改革的風險增大。從內部看,中國已經進入利益深度博弈和矛盾多發相交織的時期。一方面,多種矛盾逐步顯現,伴隨改革的推進,新的利益訴求群體不斷產生,除了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復轉軍人、民辦教師等原有利益訴求群體以外,最近又產生了“失獨”(失去獨生子女)群體的利益訴求,新的群體訴求的出現不斷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和頂層設計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對象的復雜性、改革程度的深化和改革價值追求的多元,改革遇到的既得利益獲得者的抵制會更強烈,協調各方面利益、實現“帕累托改進”的難度加大,改革兼顧公平與效率、協調現有權利格局和正義訴求的難度更大。

從改革的推進來看,面臨的約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相對于前35年的重點改革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夾縫中改革”的特征,回旋空間縮小。一方面,改革進入到“深水區”,利益關系的牽絆錯綜復雜,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遇到更多的制約。另一方面,改革面臨更加剛性的“天花板”和“底線”。首先是法律“天花板”的剛性化,改革必須“于法有據”,必須符合現行法律。其次是諸多“底線”不斷抬升,包括土地紅線、生態紅線、碳排放、污染排放、水環境保護紅線,下一步還有耕地質量等新的紅線設定。此外,民生底線不斷提高,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民生訴求的標準越來越高。民生底線越來越高??傊?,與35年前的重點改革相比,全面深化改革更像通過一個過道,稍一抬頭就碰頭,稍一邁步就踩底線,所以只能弓腰駝背,在夾縫中穿行。

改革的過程既是價值引領的過程,也是價值體系的塑造過程。前35年的改革主要以效率為基本價值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則必須不斷豐富價值追求。按照鄧小平同志1992年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左右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推進制度體系建設的同時,豐富價值體系,形成和發展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和現代國家成長相適應的新的價值內核。

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需要全面豐富改革的價值和理念。首先,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要在強調效率價值的前提下,更多兼顧公平價值。前35年強調效率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促進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同時,收入差距快速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近10年的基尼系數都在0.47以上,最高達到0.49,中國的貧富差距明顯突破了合理界限。共同富裕開始成為主導型價值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公平作為更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其次,在政治體制改革中,要在優化行政權力配置的前提下,更多地加強權力制約。前35年的改革注重權力的配置,包括政府部門之間和行政層級之間的調配,這種調配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專業化管理的要求,但同時出現了行政權力的部門化和分散化,進而衍生出部門利益與地方保護主義傾向。當前,權力制約成為占主導的價值目標,全面深化改革階段,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第三,在社會體制改革進程中,在強化治理的前提下,要更加重視社會正義。前35年的改革體現在社會領域主要是強調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風險管控。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內容,傳統社會管理以行政權力為樞紐,現代社會治理必須以正義為基本價值,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義,強調的是公正、正當、公道、有利于人民,因此,實現社會正義,關鍵是在社會領域消除特權,形成基于起點公平、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的社會體制機制。第四,在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在重視文化產業價值前提下,要更加重視文化的核心價值功能。前35年的文化體制改革主要側重文化的產業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文化的價值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構建全體人民的精神家園。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第五,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中,在強調當代人價值追求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后代人的價值訴求。前35年的改革主要追求即期發展,相對忽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統籌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價值訴求,構建從源頭保護到治理、追責、修復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框架,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五、改革推進方式: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前35年的改革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推進方式,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改革除了要繼續發揮自下而上、“摸著石頭過河”改革方式的優勢以外,需要更加注重運用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必須是頂層設計的改革。治理體系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主要內容,需要依據國家治理演進的規律,依據中國國情,對改革順序與改革議程進行頂層設計和頂層指導。同時,全面深化的改革對象具有復雜性,制度惰性和路徑依賴性增強,改革遇到的阻力前所未有,改革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全面推進和深度推進改革也需要頂層設計和頂層指導。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應該是頂層推動的改革。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與前35年自下而上的改革相比,面臨著改革動力衰減的問題。前35年的改革源于“窮則思變”,源于基層創造力,動力強勁。全面深化改革則源于中央主導,源于頂層的制度自覺和制度自信,相應地,基層動力相對減弱,需要上層加強改革推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從部門、地方主導的改革推進到中央主導的改革,需要加強頂層推動,否則難以達成改革的效果。以司法體制改革為例,現有改革主要由部門主導,改革主要限于體制機制層面。要推進司法公正,需要從整個公檢法層面整體推進改革,進行制度的再造,需要中央頂層推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一個新階段,作為一個新的改革階段,全面深化改革尚未全面、充分展開。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改革開放新階段,與前一階段最基本的區別在于“深化”,即改革的深度。前35年的改革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全面特征。1986年,鄧小平就強調改革是“以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全面改革”。1987年,他又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實際上,前35年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和體制變化都不同程度的發生。但是,改革的程度是有限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應該是“深化”。一方面,前35年改革的層次主要局限于體制機制層面,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需要推進到制度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前35年改革的成果停留于“過渡性”和“中間狀態”的體制安排,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打破這種“固化”,將改革進行到底。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的議程需要重啟。更重要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也標志著對改革的改革,前35年的改革采取“摸著石頭過河”、自下而上的漸進式、增量式道路,具有“碎片化”、“部門化”特征。這種改革方式本身已經不適應新的改革要求,而且呈現出“路徑依賴”和“路徑鎖定”的特征,需要按照頂層設計、頂層推動的要求進行改革。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3篇

1 德宏農墾的基本情況

德宏農墾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地處東經97°32′~98°43′, 北緯23°51′~25°21′的祖國西南邊陲, 始建于1951年, 經歷了屯墾戍邊、改革開放、跨越發展3個歷史時期, 走過了65 a的光榮歷程。墾區有遮放、瑞麗、畹町、隴川、盈江共5個農場174個生產隊分布于瑞麗、芒市兩市和隴川、盈江兩縣境內, 總人口4.19萬人。土地面積1.53萬hm2, 2014年種植橡膠0.47萬hm2、甘蔗約0.33萬hm2、糧食約0.11萬hm2、茶葉0.53萬hm2、咖啡0.4萬hm2, 此外香蕉、柚子、枇杷、火龍果和石斛等蔬菜瓜果種植及養殖業也不斷發展, 形成了橡膠-咖啡、橡膠-茶葉、橡膠-水果及林下養殖的立體生態模式, 有橡膠加工廠8座, 日榨3 000 t的機制白糖廠1座, 茶葉初制加工廠7座, 咖啡初加工廠3座。

2014年德宏墾區實現生產總值35 725.7萬元, 同比增加15 294.6萬元, 增75%;工農業總產值54 777.6萬元, 同比減少3 744.1萬元, 減6% (工業總產值19 537.4萬元, 同比減少3 380.3萬元, 減15%;農業總產值35 240.2萬元, 同比減少285.9萬元, 減1%) 。墾區從業人員年均收入12 878元, 同比增加2 766元, 增27%;占同期德宏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303元的60.45%。職工年均收入16 197元, 同比增加4 772元, 增42%, 占國有經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5 578元的35.5%。全年墾區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 223戶11 308人, 年發放低保金2 509.85萬元, 吃低保人數占墾區總人數的27.2%。

2 深化德宏農墾改革的面臨的問題

2.1 農墾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全州5個農場中有3個國家級貧困農場, 貧困人口占農場人口總數的30%以上, 吃低保人數占總人數的27.2%, 貧困面超過全州貧困水平。經濟總量小, 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結構主要以橡膠、甘蔗、茶葉為主。近年來, 橡膠、蔗糖和茶葉的市場價格波動頻繁, 經濟增長乏力, 職工的收入水平不穩定, 調整難度大, 職工收入渠道單一、增收困難, 墾區從業人員年均收入僅占同期德宏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45%。職工年均收入占同期國有經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5.5%, 還有5%左右的職工居住在危房中, 職工群眾生活保障和產業轉型矛盾日益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墾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2.2 農場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2.2.1 政企不分

2010年農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后, 農場管理機構為縣 (市) 黨委、政府的派出機構, 是參公管理事業單位, 不但承擔公共管理、公服務職能, 還承擔著農場的企業經營管理職能, 農場管委會主任兼農墾工商集團法人, 形成了“以政代企”新的政企不分。

2.2.2 機構不健全

農場從行政體制上歸屬鄉鎮, 從經營體制上歸屬國有企業, 農墾作為一個經濟獨立體, 在申報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時, 由于系統設施沒有單列農場而無法進入財政轉移支持項目庫[1]。農場既沒有人民代表大會組織, 也沒有完善的職工代表大會組織, 職工群眾沒有行使權力的組織保障, 反映訴求的渠道不暢, 普遍以信訪上訪等方式反映他們各種意見和建議。

2.2.3 農墾資源資產權屬不清

德宏農墾經過65 a的發展, 積累了一定的資源資產, 但由于管理交叉和缺位同時存在的原因, 農墾資源資產底數不清、產權不清、權屬不清、監管缺失等問題較為突出, 農墾土地征用時沒有實行嚴格的收支兩條線, 甚至出現征地補償款全部兌現給承包農墾職工的現象, 有時也存在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和征用土地的情況,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墾國有資產的流失。

2.3 歷史遺留和現實問題交織

長期以來, 農墾土地、職工國有而職工從事的是農業生產, 長期以來, 農墾處于國家惠農政策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邊緣地帶, 加之橡膠、茶葉、咖啡等產品市場波動頻繁, 德宏農墾經濟發展滯后, 內生財力、動力均不足, 農業基礎設施、橡膠、茶葉初加工設施設備投入嚴重不足, 職工生產積極性受挫, 生產能力下降、職工收入水平低。2010年的屬地管理改革, 由于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不夠, 改革成本不足等原因, 改革的紅利沒有實現廣覆蓋, 原農場、分場兩級機關2008年10月31日前退休的職工、農墾系統教育醫療機構2001年前退休人員和行政后勤人員要求參照事業單位享受工資待遇;生產隊在職隊干及已退休干部要求解決待遇;農場一線職工反映養老保險金由個人全額承擔無法承受, 要求降低養老金上交標準及各農場無力承擔社會保障等相關費用;農場各類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要求給予補償安置;土地被征用補償不到位、分配不合理;部分工商企業破產清算、改制遺留、待崗人員要求發放生活費等問題。上述問題涉及人數多, 資金缺口大、解決問題的政策依據不充分, 是深化農墾改革的硬骨頭。

3 深化德宏農墾改革的對策建議

3.1 推進農場企業化改革

保留農場牌子和完整建制, 實行農場法人實體登記, 落實農場生產經營自主權。大力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社企分開, 切實考慮農墾集經濟性與社會性、區域性為一體的特點, 既要實現政企、社企分開, 又要防止經濟和行政、社會管理相互脫節, 出現“兩張皮”現象, 建立有利于農場產業化發展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農場管理委員會與農場企業經營機構實行機構分開、人員分開、資產分開、財務核算分開, 組建農場企業基層黨組織和工會組織, 推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實行民主管理;配強企業經營管理班子, 要采取社會招聘、企業送出去培養等多種形式, 造就一批企業經營管理的人才。產業基礎較好的農場, 鼓勵其積極推進公司化改造。充分發揮農場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 優化產能布局, 發展新興業態,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使其成為所在縣 (市) 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3.2 推進墾區集團化改革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作的原則, 組建“德宏農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圍繞建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的目標, 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明晰產權關系, 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著力為墾區產業轉型升級搭建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 充分發揮德宏農墾投資公司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以農場企業化為基礎, 以資本運營為紐帶, 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資源整合為抓手, 靈活采取股份合作、產業聯盟、租賃經營、行政劃撥等方式, 形成德宏農墾投資公司與農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逐步推進德宏墾區集團化發展。

3.3 創新農業經營管理體制

有條件的農場可對農林一線職工進行身份置換、解除勞動合同, 其各種社保費用由本人自愿按居民標準向當地社保部門繳納。堅持和完善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 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鼓勵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適度擴大規?;洜I, 實行土地機械化耕種、集約化經營;強化國有農場農業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職能, 建立健全農場與職工群眾間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積極引入職工股份, 發展股份制、公司制等農業經營形式。改變長期以來土地資源占有不均及無償使用的現狀, 促進各項改革政策的推進。根據各農場的農用土地面積合理確定每戶的承包經營面積份額, 每宗發包土地相對集中, 按市場定價、職工家庭優先的原則由農場統一發包;有承包面積份額, 沒有承包土地的按其應承包土地面積份額租金收益的一定比例分紅。

3.4 創新農墾土地管理方式

加快推進墾區土地調查確權登記和發證工作, 對符合登記發證條件的農墾土地和農墾職工群眾宅基地, 有關縣 (市) 應在2017年底前完成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工作經費在中央和省、州財政支持的基礎上, 由縣 (市) 財政承擔。有土地權屬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的, 有關縣 (市) 應逐宗清理、依法調處確權。有關縣 (市) 要進一步明確農場職工群眾申請宅基地的條件、面積標準及取得方式, 對不符合條件取得和多占的宅基地進行清理;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按政策上交的土地出讓金全額返還農場使用。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年度計劃管理, 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對農墾土地嚴格實行分類管理, 農墾建設用地指標須納入州統籌安排, 禁止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切實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經營性項目占用農場土地必須嚴格按照國有建設用地招、拍、掛規范運作, 土地出讓金州、縣 (市) 留用部分全額返還農場。

3.5 認真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對墾區貧困人口建檔立卡, 形成調查報告, 報州政府研究, 納入全州精準脫貧工作統籌范圍, 務必使墾區貧困職工群眾與當地縣市貧困人員同步脫貧。

3.6 促進農墾產業轉型升級

將農場土地通過評估注入企業資本, 降低企業負債率, 為企業搭建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充分盤活農墾的土地資源, 實行多元化經營,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改變目前產業單一、弱小的局面, 促進農墾產業轉型升級, 大幅度提高墾區職工群眾收入, 實現墾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7 加大財稅扶持力度

根據農墾管理體制和改革發展需要, 穩步加大對農墾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投入, 各項規劃要在農墾同步實施, 要將農墾全面納入各級政府強農惠農富農、脫貧攻堅和改善民生政策覆蓋范圍。優化稅收服務, 認真落實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將國家出臺的西部大開發政策、瑞麗國家重點開展開放實驗區政策和結構性減稅政策, 積極落實到農墾企業。農墾土地被依法收回后再出讓的, 其出讓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縣 (市) 分成的相應土地出讓收入要全部用于農場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及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妥善解決農場辦社會所形成的歷史債務和養老保險歷史欠費問題;2020年以前, 農場和農場培植的企業上繳縣 (市) 財政的各種稅費全額返還農場, 用于化解農場辦社會所形成的歷史債務和農場生產隊干部工資以及上繳社保費用等資金缺口;對2010年底以前農場形成的養老金缺口, 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持, 并按照州、縣 (市) 分級負擔的原則分3 a逐年補助補繳;在各級財政補助彌補缺口以前, 仍然按照“退一補一”辦法執行。農墾企業內部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產權、股權、土地、資產進行無償劃轉的, 有關稅費按國家相關規定執行。以政府性資金為引導, 支持農墾投資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設立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

3.8 妥善解決遺留問題

各級政府要從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等高度認識農墾的地位和作用, 高度關注農墾的穩定與發展, 加大改革的成本投入和政策支持, 妥善處理農墾改革和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為深化改革、釋放農墾資源資產活力, 激發農墾職工積極性, 為深化改革營造認同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人文環境。

摘要:德宏地區農墾始建于1951年, 肩負著“開發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使命。改革開放以來, 農墾圍繞著政企、社企、墾區與地方、市場與政府等關系不斷進行改革, 但由于受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不夠、改革成本不足等影響, 農墾以政代企、資源資產權屬不清、改革紅利偏重于少數人群、職工貧困面大、訴求通道不暢、農墾與地方關系不順等問題依然存在, 影響了農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切實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精神, 結合德宏農墾實際, 全面有序深化農墾改革, 對于增強農墾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墾改革,問題,對策,德宏州

參考文獻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教育改革 學生 素質

從“應試”轉向“素質”,這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為了提高課堂效益,探索一條“能切實打好基礎,培養自學能力,發展思維,既減輕負擔,又大面積提高質量”的新路子,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改變觀念、優化目標及課堂結構,促進了班級學生質量的提高,我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實現觀念的幾個轉變

1、由“先教后學”轉向“先學后教”

以前好多老師只注重教師的教,一進課堂就獨霸講壇,滔滔不絕,滿堂灌。使昏昏欲睡,吸收率低,做練習、做作業時間太少,新知學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時鞏固,教師卻要求課后去看書。這種“先教后學”的模式,使處于被動的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極差。素質主張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培養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要留給一些機會讓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帶著思考題充分預習,嘗試做例題和簡單的練習,基本上掌握了有關知識點后,教師再實施。“先學后教”調動了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上可以有的放矢,重點講解不理解、不會的知識點。

2、由“偏愛優生”轉移到重視“學困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師往往傾向少數尖子生,提問提優生,談心找優生。為改變此情況,培養素質,大面積提高質量,我決定“從最后一名抓起”,改變對差生的態度,增加對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心靈的溝通使普遍對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差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一改課堂的沉悶氣氛。

3、由“布置大量作業,機械重復訓練”轉向“注重檢測,及時矯正”

過去,我們一做就是幾道題,這種題海戰,浪費了大量時間,效果可想而知。許多同學的課后作業互相抄襲,以應付檢查,作業不能真正反饋對知識的掌握情況?,F在,我十分重視反饋,一改以往的題海戰術,采用精心選擇典型習題,壓縮題量,課課檢測,節節驗收,充分發揮了練的效益,得到質量大面積提高的回報。

4、由“課外作業”轉向“當堂作業”

為了更好地獲得真實的反饋,我們把過去那種作業留在課外,老師批閱一勾到底的做法進行徹底改革,變課外作業為當堂作業。這樣,能夠真實暴露存在的問題,能夠準確及時地矯正,避免無效重復已會的知識。

5、由“教書”轉向“教人”

只注重教,而忽視學的現象,是導致差生大量出現,質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質量,實施素質,讓所有都能學好,應優化過程。關鍵就在于是否學會,這就要求要在教學過程中由“教書”轉向“教人”。采用科學,不僅讓每個都學會,更重要的讓每個人都會學,實現的優質、高效。

二、優化目標

目標是預期的結果或者是預期的活動要達到的標準?;顒邮且阅繕藖矶ㄏ蚩刂频?目標通常具有指導測量與評價,指導策略的選擇,指引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優化目標功能是提高課堂效益的有效途徑。我始終以目標為中心,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把握各知識點的深淺度,找準重點、難點、關鍵的知識點,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而且要了解的實際知識水平,準確恰當地制定目標。在制定目標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有效把握內容,不超綱。第二,注意目標陳述的準確性。第三,保證目標定向的有效性,課堂的每一環節設計都要瞄準目標,凡目標要求的活動,一定要當堂完成,并實施當堂檢測,保證大面積達標。

三、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與課堂效益密切相關,優化課堂結構要剖析和克服傳統結構的弊端,掌握現代理論關于課堂結構的新理論、新技術把握好兩個原則:第一,課堂結構的優化要有利于發揮的主體作用,有利于以的自主為中心,要給較多的思考、探索發現、想象創新的時間和空間,我采取是“先學后教”方法。第二,確定課堂結構要符合認識發展的規律和心理活動的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我班課堂改革按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復習引入→出示目標→達標導學→達標練習→達標檢測。

1.復習引入

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出與其密切聯系的新知識,這一環節不可拖泥帶水,應生動簡潔。

2.出示目標

當新知識引出后,用小黑板及時亮出反映本節課內容的目標。教師應對目標作一簡要說明或解釋,以引起注意,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3.達標導學

重點是“導”。如何“導”?我認為,“先學后教”讓學生先根據思考題自學,然后教師提問檢查,質疑問難,并讓討論解決一些問題。教師則啟發誘導,精講重點、難點及反饋中的共性問題,從而達到分層落實目標的效果。

4.達標練習

教師解難答疑完成后應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其中精選習題尤為重要,習題要注意緊扣目標,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梯變合理,螺旋上升,而且題量安排要適中,題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5.達標檢測

為了更好地掌握目標達成的情況,根據目標精心設計10分鐘左右的檢測題,對進行當堂檢測,或集體批改或課后批閱,并記下典型錯題,課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力求使絕大多生能真正達到目標的要求。

課堂結構的設計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實際,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類型和班級狀況采取不同的課堂結構,通過這些方法促進了班級學生質量的提高。

(廣西合山市實驗初級中學)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完善黨政干部制度是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務實管用的選任機制,建設好一支引領發展、促進和諧的干部隊伍,培養出一大批能力過硬、素質較高的優秀人才。探討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有三個方面:第一,構筑推動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宏觀優勢;第二,構造促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操作環境;第三,構建切合黨政干部隊伍實際的制度體系。

關鍵詞: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路徑;選擇

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持久工程,反映了廣大干部群眾對選人用人制度革故鼎新的熱切期盼。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在總結和鞏固實踐成果、分析和把握突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推行力度,增強改革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搭建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長效機制框架。

一、構筑推動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宏觀優勢

從我國體制改革的歷程來看,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屬于一級改革,而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屬于二級改革。一級層面改革必然要求二級層面改革與之相適應,二級層面改革也必須與一級層面改革相協調,要遵循改革新規律,構筑推動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宏觀優勢。

1.與領導機制改革相呼應。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直致力推進政治體制和領導機制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改革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要把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放到政治體制和領導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加強統一領導和指導,強化組織管理和協調,創優政治生態和環境。一是指導思想要合一。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不僅是一次次用人制度的改革,也是一次次思想觀念的解放。要按照政治體制和領導機制改革的原則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闊的胸襟、開放的姿態看待和推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積極調整與全面深化改革“不趕趟”的思維,更新與全面深化改革“不相符”的觀念,創新與全面深化改革“不合拍”的做法,切實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正確思路、推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領導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能力素質。二是領導格局要合理。要樹立“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再怎么重視都不過分,再怎么支持都不過頭”的觀念,加強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組織領導,強化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局勢的研判分析,黨委常委會或全委會要定期研究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問題,并以工作制度形式堅持下來。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帶頭執行干部制度改革工作任期目標制,切實履行“一把手”責任。三是行動步調要合拍。要按照政治體制和領導機制改革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責任,細化目標,分解任務,共同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原則要求、重點項目等進行精心謀劃,研究解決黨政干部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部門要按照“既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又穩妥可控地操作改革”的要求,切實加強宏觀管理和組織協調,逐步規范實施改革的權力和行為,形成“組織有力、規范有序、運作有效”的改革局面。

2.與經濟機制改革相協調。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隊伍保證和人才支撐。要緊緊圍繞和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自覺把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放到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的新形勢下來思考和謀劃,使之共同發展、協調并進。一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競爭性的特點推進改革。競爭性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實現產品的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組合。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就是要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搭建公平競爭的平臺,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公推公選、公開遴選等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實現由“伯樂相馬”向“賽場選馬”轉變,使大批優秀干部嶄露頭角、脫穎而出,造就一種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濃厚氛圍。二是要適應市場經濟法制性的特點推進改革。市場經濟的法制性是指社會經濟的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就是要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抓好干部制度法規體系建設,嚴格按照制度法規規定的范圍、程序、內容來行使選人用人權,使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始終置于制度法規的監督之下。三是要適應市場經濟開放性的特點推進改革。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是指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而是開放兼容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并同世界市場相互聯系。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適應開放性的特點,就是要大力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理順黨政干部人才分類管理體制,加強黨政干部人才資源儲備,健全黨政干部人才使用機制,促進黨政干部人才隊伍合理流動,實現整個黨政干部人才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3.與行政機制改革相銜接。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無不同行政機制改革密切相關。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總體目標。要圍繞這一總體目標,抓住理順職能這個重點,使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與行政機制改革緊密銜接。一是要加快行政職能轉變。行政管理機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影響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要著重實現四個轉變:即把職能轉到大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把職能轉到有效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上,把職能轉到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把職能轉到實行科學化的公共治理上。二是要推進行政管理創新。行政管理創新是加快轉變行政職能的主要體現。要創新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創新管理方式,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行為,完善審批方式。要結合行政管理創新,消除本位主義和部門利益至上的觀念,理順地區與地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的關系,不斷優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人文環境。三是要規范行政權力行為。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規范行政權力行為。要健全對行政權力的法律監督機制,高度重視媒體輿情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預防和糾正行政失誤。具體到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還要積極推進干部工作信息公開,使干部選拔任用權力運行更加透明,便于群眾監督,最大程度地杜絕權力“尋租”等消極腐敗現象。

4.與干部機制改革相促進。干部管理機制改革與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要順應建設服務型政府和實行大部門體制的新形勢,以規范管理為重點,健全干部管理機制和相關制度,使之更好地促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一是要強化宏觀管理。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適應干部隊伍數量不斷增加和干部工作任務逐年加大的新趨勢,不斷強化干部管理部門的作用,出臺明確規定、有力措施,切實加強對干部工作的宏觀管理。要完善黨政干部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實現黨政干部隊伍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健全黨政干部激勵約束機制和進入退出機制。要抓好黨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黨政干部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要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機構編制工作是配置黨的執政資源和國家行政資源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規范機構編制管理,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機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盤活存量,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優化機構編制的配備和使用,提高現有機構編制的使用效益。要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規設置機構、超編進人、超職數配備干部等問題,確保機構編制工作與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相適應。三是要理順條塊管理關系。要理順管理體制,正確處理垂直管理、雙重管理的部門的關系,明確主管方和協管方的職責分工。要健全雙重管理體制,科學界定干部雙重管理的范圍和標準,科學規范干部雙重管理中主管、協管的職責和權限。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促進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之間干部正常流動,使干部宏觀管理機制更加優化。

二、構造促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操作環境

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操作環境優不優,一定程度上決定改革能不能順利推進。要認真貫徹《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結合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改革,進一步掌握力度和節奏,強化監督和保障,確保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在優良的操作環境內穩步推進。

1.健全有效運行機制。改革的生命力,既在于強力推行,更在于科學運行。要使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必須健全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一是要以高度責任推進改革。既要認識到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在改革中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又要認識到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過程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和新產生的問題,只有靠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進一步推出更有針對性的改革才能解決,從而切實增強改革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提高改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要以強大合力推進改革。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既需要組織部門主導改革,又需要外部力量推進改革。要建立健全由組織部門牽頭,紀委、黨委辦、宣傳部、統戰部、政法委、人大辦、政府辦、政協辦、教育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編辦、文廣新局、衛生局、審計局、國資委等相關單位參加的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積極發揮各方面優勢,形成強大合力推進改革。組織部門也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按照“黨性最強、品行最正、表率最好”的要求,配備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熟悉、相對穩定的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隊伍。三是要以科學方法推進改革。深化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方法問題至關重要。毛澤東同志曾經把方法問題比作是完成任務過河的橋和船。要遵循黨政干部管理工作規律、黨政干部人才成長規律和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規律,突出前瞻性、針對性、科學性,既堅持試點先行,又堅持重點突破;既抓好單項改革,又實現整體創新;既解決當前的難點、熱點問題,又破解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既指導個別地區進行試點突破,又領導大面的改革創新。此外,還要考慮改革成本、經濟效益、操作難度、群眾承受度,避免制度運行中基礎不牢、阻力重重,實效性喊在口中、落在紙上。

2.健全全程監督機制。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與干部關聯度高、與用人權關切度高、社會關注度高、風險度高、涉及面廣,既要積極創新又要穩妥有序,又要牢牢把握黨政干部制度事前、事中、事后三個環節,加強改革全過程監督。一是要加強對改革前的監督。要按照“提前介入、靠前指揮、事前把關”的要求,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實行主要領導把關負責、黨委集體決策、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紀檢監察部門前移關口。要建立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項目申報、備案管理和事前報告制度,由上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對下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在改革時機、重點、力度、節奏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既防止錯失時機貽誤改革,又防止操作不當損害改革。二是要加強對改革中的監督。要成立由紀檢監察、組織人事等部門組成的監督小組,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進行全程監督。三是要加強對改革后的監督。要強化“人人要負責,事事有人負責”意識,建立責權對稱、層級清晰、獎罰分明的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責任體系,做到責任主體明確化,責任層級清晰化。要加強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宏觀管理和督促檢查,對改革意識不強、改革措施不力且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的進行問責追究,確保責任主體到位、責任監控到位、責任追究到位。

3.健全科學評估機制。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進行評估,主要目的是為了總結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經驗和做法,檢驗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同時查找和發現改革中的差距和不足,探求改進工作的措施和辦法,促進改革成果的深化。要堅持把組織評價、社會評估、群眾評議結合起來,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進行評估。一是要重視組織評價。上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借助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力量,組建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評估小組,針對下級黨委和組織部門申報的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項目,定期就改革情況進行評估,然后作出合理的評價。黨政干部制度改革評估可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四個等次,評估等次依據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的情況綜合分析后確定。對黨委和組織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評定,以分析改革的整體實績為基礎,根據各個評估環節匯總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二是要注意社會評估。要探索建立社會性評估體系,注意吸收紀檢監察、政法、審計、信訪、計生等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參加評估。三是要注重群眾評議。要結合組織工作滿意度調查,著重選擇來自基層的“兩代表一委員”以及干部群眾代表,定期對本地本單位的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情況和成效進行測評。要將評議納入日?;?、公開化、民主化軌道,把群眾評議、投訴舉報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開辟專門的群眾意見收集渠道,嚴查影響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行為和人員,以此形成推動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群眾“倒逼”機制。

4.健全服務保障機制。一是要加強改革理論研究。要堅持把理論研究作為黨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緊扣實際,擴展研究視野和空間,探求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加強省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借鑒和吸收各地黨政干部制度改革好的經驗和作法,為推進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二是要實行跟蹤管理服務。要堅持對黨政干部制度改革重點投入,將改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最大限度地保證改革重大項目的實施。對改革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干部實行跟蹤管理,建立跟蹤臺帳,對其家屬的調動、就業、上學等進行優先安排,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對改革中調整崗位或調下來的干部,要及時談心談話,加強心理疏導,做好思想工作,體現人文關懷。要按照“就地儲備一批、提拔使用一批、向上推薦一批干部”的思路,[1]建立黨政干部人才庫,實現改革資源整合的最大化。三是要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要健全快速反應機制、信息發布機制、輿情收集上報機制,及時掌握話語權,對網上反映的問題,真的要立即調查;假的要立即駁斥,作出正面回答;以訛傳訛的,要迅速澄清事實,防止小事變大;存在偏激情緒的,要把握引導的時機和力度,積極做好疏通和引導工作,努力營造一個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監督改革的濃厚氛圍。

三、構建切合黨政干部隊伍實際的制度體系

1.推動設計機制科學化。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盵2]要堅持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深入調研,充分論證,設計嚴謹科學的干部制度。一是制度設計要深刻。所謂深刻,就是設計制度時必須反映事物規律,揭示事物本質,抓住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出了要著力推進的重點突破項目。應當說,這些項目抓住了干部群眾最關注、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是文件最重要、最管用的內容。二是制度設計要嚴謹。只有堅持嚴謹嚴格,才能起到規范的作用,贏得群眾的信任。要對接國家法律、黨內法規和黨政干部制度政策法規,針對重點改革項目,周密設計工作程序,認真制定各個環節的工作流程,使之環環相扣。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基層首創,在調研總結的基礎上,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度法規。三是制度設計要可行。所謂可行,就是搞改革定制度,不是為了應景作秀、完成任務,而是為了實際操作、促進工作,簡捷明了的制度更便于操作、便于考核。[3]

2.推動執行機制剛性化。一是要堅持有規必依。設計制度不易,而要執行就更難。近年來,中央就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方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法規,為進一步規范干部選拔任用行為、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政策依據。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堅持有規必依,嚴格按制度按規定辦事,切實發揮制度法規的應有效力。二是要堅持執規必嚴?,F實中不乏“說的是大話,計劃墻上掛,目標很偉大,就是執行沒辦法,不完成目標也不怕”的案例。要進一步增強執行意識、落實意識,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各項制度,避免制度法規存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嚴格工作程序,堅決防止和糾正隨意簡化、變通、顛倒程序,做到堅持原則不動搖、執行標準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三是要堅持違規必究。制度執行的效果,要有責任、有獎懲。要堅持實報必查、查實必究、失職追責,對違法制度法規特別是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做到發現一件、認真查辦一件、嚴肅處理一件,[3]充分發揮查處工作的警示、震懾作用,讓那些想搞不正之風的人心生畏懼、自我收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心齊氣順的用人環境。

3.推動檢查機制經?;?。一是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有效措施,加強對黨政干部制度法規執行工作的指導,及時掌握各地各單位學習貫徹黨政干部制度法規的情況。要以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督促檢查為重點,定期對執行黨政干部制度法規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特別是對重要制度實行專項督辦,確保真正落到實處。二是要加大糾錯糾偏力度。要健全“自查自糾、重點整治”的督促檢查制度,對行動不力、效果不佳、反映不好的地方和單位加以督促,并將有關情況及時指出,認真反饋,加以整改落實。要認真總結汲取制度法規執行中的經驗和教訓,健全靈敏的制度糾錯和反饋機制,及時糾正制度出現偏差、失誤甚至錯誤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減少由此帶來的損失。三是要加大成果運用力度。要結合督促檢查工作,及時發現各地各單位執行黨政干部制度法規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好做法、好經驗,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

4.推動創新機制系統化。一是要完善配套規定。要著眼推動從基層培養選拔干部常態化,出臺相關配套規定,對選拔資格條件、途徑方法和工作程序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二是要細化操作規則。要細化干部考評操作規程,合理設置考評內容:可區分不同類別設置,分經濟發展類、社會發展類、民生改善類、生態文明類等設置考評內容,可區分不同部門、職級和崗位進行設置,分為黨務工作、綜合服務、經濟綜合、社會管理等設置考評內容。通過分層分類設置共性指標、類別指標和個性指標,體現考評科學性、差異性。三是要整合制度資源。黨政干部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充分整合干部培養教育、干部選拔任用、干部監督管理、干部激勵約束等制度資源,使之共同發揮效力,才能保障“愿改”、“真改”、“善改”。要堅持從破解難題、服務發展方面入手,避免“決策好但效益不好”、“執行好但結果不好”等制度性缺陷,做到既堅決執行現行政策法規,又制定出臺地方配套制度,既堅持行之有效的制度,又健全與新形勢新要求不完全符合、亟待完善的制度,切實增強制度的嚴肅性、連貫性、長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立新.黨政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根本性選擇[J].理論學刊,2001,(5).

[2]駱積高.鄧小平干部選拔任用思想探析[J].探索,2004,(5).

[3]四川省委組織部課題組.黨政領導干部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賀治方

商業銀行深化改革論文范文第6篇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現在,我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

一、關于全會決定起草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研究什么議題、作出什么決定、采取什么舉措、釋放什么信號,是人們判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的重要依據,對做好未來5年乃至10年工作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著手考慮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議題。黨的十八大統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們認為,要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必須抓緊推進全面改革。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來,已經35個年頭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被剡^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當前,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廣泛聽取黨內外各方面意見,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并作出決定。

4月20日,中央發出《關于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征求意見的通知》。各地區各部門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順應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愿望,抓住了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普遍表示贊成。

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說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議題,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新形勢下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

議題確定后,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劉云山、張高麗同志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部分省市領導同志參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進行全會決定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組成立以來,在將近7個月的時間里,廣泛征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證,進行調查研究,反復討論修改。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3次、中央政治局會議2次分別審議決定,決定征求意見稿還下發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征求黨內老同志意見,專門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從反饋情況看,各方面一致認為,全會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

各方面一致認為,全會決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整理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對全會決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關于全會決定的總體框架和重點問題

中央政治局認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梢哉f,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二是以改革為主線,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一般性舉措不寫,重復性舉措不寫,純屬發展性舉措不寫。三是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四是堅持積極穩妥,設計改革措施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五是時間設計到2020年,按這個時間段提出改革任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在框架結構上,全會決定以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提領,按條條謀篇布局。除引言和結束語外,共16個部分,分三大板塊。第一部分構成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構成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6個方面,具體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其中,經濟方面開6條(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開3條(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開1條(第十一部分),社會方面開2條(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態方面開1條(第十四部分),國防和軍隊方面開1條(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構成第三板塊,講組織領導,主要闡述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這里,我想就全會決定涉及的幾個重大問題和重大舉措介紹一下中央的考慮。

第一,關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這次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也說明,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先導。

經過20多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范,以不正當手段謀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廣泛存在;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并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市場競爭不充分,阻礙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難以形成的。

從黨的十四大以來的20多年間,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我們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梢钥闯?,我們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在這次討論和征求意見過程中,許多方面提出,應該從理論上對政府和市場關系進一步作出定位,這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紤]各方面意見和現實發展要求,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中央認為對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作出新的表述條件已經成熟,應該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

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體系更為健全,主客觀條件具備,我們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

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當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全會決定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第二,關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系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逐步調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經濟、促進就業等方面的比重不斷變化,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全會決定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全會決定堅持和發展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論述,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改革,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同時,國有企業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存在一些弊端,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全會決定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包括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這些舉措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更好發揮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會決定從多個層面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在功能定位上,明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產權保護上,明確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將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關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F行財稅體制是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對實現政府財力增強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雙贏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形勢發展變化,現行財稅體制已經不完全適應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完善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不完全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與財稅體制不健全有關。

這次全面深化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是重點之一。主要涉及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等。

全會決定提出,要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系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部分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逐步理順事權關系;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托地方承擔;對于跨區域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支出責任。

這些改革舉措的主要目的是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有利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現代財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財稅體制改革需要一個過程,逐步到位。中央已經明確,要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第四,關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全會決定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主要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二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三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關于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推進協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全會決定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要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完善人民政協制度體系,規范協商內容、協商程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

第六,關于改革司法體制和運行機制。司法體制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群眾對司法不公的意見比較集中,司法公信力不足很大程度上與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不合理有關。

司法改革是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全會決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新舉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等等。

這些改革舉措,對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權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七,關于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反腐敗問題一直是黨內外議論較多的問題。目前的問題主要是,反腐敗機構職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難以堅決查辦,腐敗案件頻發卻責任追究不夠。

全會決定對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進行了重點部署。主要是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明確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規定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體現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規定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這些措施都是在總結實踐經驗、吸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第八,關于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

從實踐看,面對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全會決定提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目的是整合相關機構職能,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確保網絡正確運用和安全。

第九,關于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安全工作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平臺統籌國家安全工作。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已是當務之急。

國家安全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制定和實施國家安全戰略,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制定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政策,研究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十,關于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針對這一問題,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的要求??偟乃悸肥前凑账姓吆凸芾碚叻珠_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原則,落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建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

國家對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行使所有權并進行管理和國家對國土范圍內自然資源行使監管權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權人意義上的權利,后者是管理者意義上的權力。這就需要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使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管理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

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第十一,關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

全會決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協調各方力量形成推進改革合力,加強督促檢查,推動全面落實改革目標任務。

三、關于討論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這次全會的任務就是討論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案。這里,我給大家提幾點要求。

第一,增強推進改革的信心和勇氣。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35年來,我們黨靠什么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么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

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

當前,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黨內外、國內外都很關注,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我們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行動最有說服力。中央決定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個有利契機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部署,是一個戰略抉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有新突破,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

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

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復研究、反復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試。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只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干的還是要大膽干。

第三,堅持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安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贝蠹襾碜圆煌块T和單位,都要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局。只有這樣,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們講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其中步子要穩就是要統籌考慮、全面論證、科學決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上一篇:飯店營銷競爭策略論文范文下一篇:條田規劃問題探討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