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

2023-10-07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已逐步成為我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由于受傳統體制、陳舊觀念和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因此,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推動和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新世紀我國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

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1992年的起步發展階段。從極少到較多,從被限制、允許到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補充,民營經濟的頑強發展終獲初級政治地位和法律認可。第二個階段是從1992-2002年的高速不平穩發展階段。從重要的補充變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民營經濟雖呈高速發展態勢,但由于經濟波動和政治影響卻也出現不平穩的發展局面。第三個階段是從2002年至今的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民營經濟經歷了數量擴張、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結構改善,涌現出以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為代表的多種經濟發展形式,進入了全面的、良性的發展軌道。經過30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已遍及城鄉各地,涉足國民經濟大部分行業,經濟總量在擴大,比重在提高,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總體而言,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創造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一些發達省份和市縣來自民營經濟的稅收已占到整個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二、當前經濟環境給我國民營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給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困難和挑戰。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很多民營企業訂單減少、銷售下滑、資金嚴重不足,且有逐步加劇的趨勢。盡管形式嚴峻,但困難與機遇往往并存。應該看到,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它在給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嚴峻的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了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一)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1,出口導向型企業受到嚴重沖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對民營企業的影響,首先最主要的是出口。美國是我國最大貿易順差來源,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影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1%,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就會下降5%-6%。在我國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民營企業中出口導向型的生產加工和貿易企業較多,這部分企業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最大。而與出口導向型企業密切相關的數十個行業也受到較大影響,紙箱、包裝、貨運代理、國際物流、各類中介行業普遍出現嚴重虧損。

2,民營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發展速度趨緩。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不少行業的民營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下滑趨勢,其發展受到一定制約。例如,鋼鐵行業從2008年6月開始,價格持續下跌,企業產能不斷縮減。而且,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機不僅造成民營企業實質上的資產縮水和銷量下滑,還導致投資減少和資本撤出,嚴重影響了其整體發展速度。

3,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發展環境弱化。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缺乏有效擔保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國能有效運轉的融資擔保服務機構嚴重不足;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業務原因導致大量應收賬款難以按時收回,嚴重占壓了流動資金。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再有,土地、用工政策等發展要素條件的變化也造成企業經營成本進一步增加。

4,民營企業經營者信心受挫。大部分民營企業認為,現在原材料價格與產品銷售價格倒掛,銷售價降幅又一時無法探底,使得他們對繼續組織生產心有余悸。為避免和減少虧損,企業只好等待觀望、停產待市。有的企業在產品市場行情暫時無多大影響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大量采購原料,滿負荷組織生產,充分表明了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擔憂。

(二)民營經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形成的沖擊,實質上是其傳統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缺陷的沖擊。保持民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加快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增強結構支撐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自主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危機在給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其轉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1,有利于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貿易企業,而具有科技領先、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能夠較好地抵御市場沖擊和風險,這就使更多的民營企業充分認識到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它們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或發揮船小好調頭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快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2,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經濟危機下,一些企業陷入經營困難,這就為那些優質企業通過并購、重組,以較低成本迅速實現做大做強提供了機會,促進了行業的優化發展。同時,金融危機迫使企業重新審視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生存與發展空間。為渡過難關、尋求發展,明智的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并逐步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有利于國外資本、人才和項目的引進。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全世界各類企業自身和對外擴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外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勢必導致大量資本的撤出和人才的流失。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尋求新合作伙伴、新投資領域的需求便凸顯出來,而這就有利于我國借助改革開放的優勢,抓住機遇,聚集國外游離資本,聚集流動人才,聚集科技領先、高附加值產品與項目;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進行技術、項目的升級換代和提高管理水平,為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進行資金儲備、人才儲備和項目儲備。

三、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

金融危機發生后,受影響最大的東南沿海的出口導向型民營經濟。我國民營經濟要想擺脫金融危機的沖擊,一定不能重復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力密集型的老路子,其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其自主創新能力。

(一)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

民營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各級金融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信貸政策,創新中小企業客戶服務模式,開發針對性強且快捷有效的信貸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如采取政府為主、社會為輔、多元募集、滾動發展的形式籌集擔保資金;組織和推進融資擔保機構建設;引導企業成立互助性的融資擔保機構;加強銀企合作等。

(二)提高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民營企業家首先要提高創新意識,根據企業的發展水平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其次,政府要加強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由政府組織,向民營企業提供科技培訓、專家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幫助其進行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從而提高其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再有,民營企業自身要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吸收和培養,注重對員工的培訓,并通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給予創新人才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三)提升民營企業管理體制

深化民營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是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措施。我國民營企業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深化內部改革,創新經營機制,規范各項制度;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規模,選擇不同的資產組合方式,建立適宜的企業制度。

(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

一是優化投資環境,排除民營經濟市場準入歧視,進一步放寬政策,擴大民間投資的領域;二是優化政務環境,把是否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下大力氣改進管理和服務水平;三是優化法制環境,大力推進依法治理民營企業的進程,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增強用法律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引導民營企業守信守法經營。

(五)引導民營企業轉型發展,加大幫扶力度

首先,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指導與服務,幫助民營企業抓住當前各種機遇和國家實行的各項政策,依據國家的產業布局和導向,及時調整行業、產品和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其次,在財政上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優惠,不僅要確保已出臺的各項稅收減免政策落實到位,而且要進一步研究制定階段性的稅收“減、緩、免”政策與措施;同時,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監費,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財政投入。最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推動民營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手段,提升服務水平,全方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21世紀初,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衰退,經濟效益下降,各地國有林場紛紛改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方針政策的提出,對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從東北三省近年來林業經濟發展現狀為主要著手點,進一步闡釋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東北地區;林業經濟;林下經濟

0前 言

自20世紀中期我國林業實行國有化管理以來我國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進入登峰造極階段,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1世紀初,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衰退,經濟效益下降,各地國有林場紛紛改革,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方針政策的提出, 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的出現了新的發展模式。

一、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概況

(一)林區簡介

東北林區是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天然性經濟林區,它覆蓋了整個東北三省絕大部分地區,占地面積巨大。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森林區、天然林區,同時更是我國唯一的大面積落葉松林區。東北林業主要包含紅松、水曲柳、胡桃楸等1500余種高等植物,其中經濟植物占比達到了50%以上。林區整體面積約為7億畝,占全國森林面積的37%。木材蓄積量多達32億立方米,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國主要的木材供應基地之一。林業經濟效益的發展直接對東北地區的總體經濟增長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東北地區林業經濟發展模式1.傳統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傳統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木材輸出為主的采伐經濟,各林業部門根據安排進行采伐加工的產業型、資源型的經濟活動。主要依托其原有的天然林基礎上,通過撫育更新的方式取得木材及其他林產品,從而發揮出森林的經濟作用。傳統林業經濟發展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種類、社會經濟效益等都會對其發展產生巨大影響。20世紀初期東北地區主要以木材生產為中心,大力發展采伐經濟,忽略了森林的撫育與保護。隨著開采的加劇20世紀后期國有林出現可采森林資源的緊缺危機,相關部門認識到單一的經營模式具有極大的弊端和限制。進而推出了例如“撫育更新”、“退耕還林”等發展戰略,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單一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沒有解決林業資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新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國有林場改革序幕的拉開,傳統的集體林權制成為了歷史,我國開啟了國有林地承包到戶,合理科學經營的發展模式。農民將林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相結合,充分的運用所擁有的資源及其林陰優勢,經營林下種植、旅游等綠色增長以及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方式?;诹窒陆洕顿Y少、見利快、潛景闊、操作簡便,短期內獲益高,對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具有深遠的意義。實現了林業人“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的愿望。

二、東北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一) 林下種植

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土地資源以及林陰優勢發展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菌、林藥等模式。

1.     林菌模式:指在林中用樹木枯枝落葉來培育菌種,種植可食用菌,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的可食用菌,如林下木耳產業。

2.     林藥模式:指通過在林下種植如靈芝、人參等矮狀中草藥,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據當地的條件種植名貴中草藥,提高經濟收入,如長白山林下參。

(二)林下養殖

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立體養殖,大力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1.林禽模式:在林中放養禽類,例如雞、鴨、鵝等。由于活動空間大,在林下飼養的動物肉質細嫩、綠色健康,是消費者傾向的選擇。

2.林畜模式:在林中一定的活動區域散養豬、羊、牛等牲畜,在帶來高收益的基礎上既節約了動物糞便處理的成本也保障了林地的營養供應。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三)旅游和養老度假

充分發揮森林生態良好、天然氧吧的優勢,配以天然景觀和林下特產,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度假休閑、療養康復等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鼓勵相關地區開展農家樂、養生谷建設,使創收與基建兩全其美。

三、當前林下經濟開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資金投入

林下經濟方面,此類產業的發展雖然前景廣闊,但由于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較其他地區相比,存在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知名度低等問題, 導致難以引入巨大的資金投入,這造成林業經濟產業發展效果不明顯,再加上技術落后,單一的采伐業創收能力衰落無法為林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充足條件。

(二)生產技術落后

我國的新型林業經濟建設尚在探索開發中,生產理論、技術不完善。國內缺少頂尖的相關專家及研究院所,人才資源極度匱乏。農民沒有專門培訓機構對其進行相關的理論與技術指導,無法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不能對林下產品進行深加工,導致產業鏈無法延伸,嚴重影響林下經濟開展的整體質量。

(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且地形復雜多變,區內山川縱橫、氣候多變且林下經濟多開展于人口相對稀少的林區。由于林區缺乏水電、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與外界信息交流閉塞,無法準確及時的獲取所需物資與信息,使林業產業的生產過程受到極大的影響。導致林下經濟的發展效果并不理想。

(四)自然災害的加劇

隨著近年來環境的惡化,全球溫室效應加劇以及氣候大幅變化,致使我國東北地區自然災害、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增加,間接導致林下經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雷電事件、森林火災、泥石流、松毛蟲、微紅梢斑螟、日本松干蚧等都威脅著林區健康的長期穩健發展。

四、提高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主要策略

(一)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結合當前形勢,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宣傳林下經濟的優勢以及帶來的良好效益,采取一定減免、補助措施,成立開發區、合作社。加大招商引資,吸引深加工企業入駐轄區,建立專門的林產品交易市場,讓農民產有所銷。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只有讓農民嘗到甜頭,才能夠使廣大人群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二)加大科研力度

由于林業經濟自身的經營管理處于比較薄弱的階段,所以必須加大科研力度進行支持。相關部門應對市場需求進行考察,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科學高效的管理方法。成立技術服務組織對農民進行相關理論技術的學習。邀請有關專家對當地發展模式進行全面的剖析,形成具有長遠性的指導規劃。使當地林下經濟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的突破和創新,避免由于科研成果應用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而導致林下經濟發展技術進入瓶頸,這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產業鏈不斷延長。

(三)完善基礎設施

要致富先修路,基建水平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健全配套的設施,保證布局科學合理。加強林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林區與外界的溝通,讓生產與市場接軌,市場缺什么我們有計劃的種植什么,做到供求合理,提高林下資源利用率,合理的運用林下優勢,才能夠保證林業的快速發展。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東北地區林業經濟在發展中所遇到壁壘進行分析,初步的提出解決措施及方法,意在合理有效地促進東北地區林業經濟水平的穩健提升,改善東北地區發展重工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綜合以上所述,我國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 企業及政府必須要將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的搞發展,在短期內促進林業經濟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徐善光. 淺談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J]. 花卉,2019(6):198-199.

[2]    張敏. 淺談發揮林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作用的措施 [J]. 山西農經,2019,245(05):118.

[3]    楊睿. 東北地區森林資源變化的經濟分析[D]. 北京林業大學,2011.

[4]    王煥芬. 產業結構變動下我國東北地區林業經濟增長所受影響的分析[J]. 世界家苑,2012(11).

通訊作者:高鳳禎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度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GDP總量、人均GDP等各項經濟衡量指標均持續增長,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活力和潛力。但經濟發展的背后也隱藏著區域經濟差異和不平衡的問題,橫向比較有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省份之間的差異及省域內各市縣之間的差異,縱向比較有各項經濟指標發展的差異、區域經濟不協調不充分、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存在??梢哉f,中國經濟的發展成績與問題并存。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及區域經濟差異的現狀及原因,不僅對于進一步破解制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有著現實意義,也是實現中國區域間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中國經濟;GDP總量;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改革開放42年來及中國加入WTO 19年來,隨著中國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中國依托國際及國內兩個市場、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稟賦等要素,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被譽為“中國奇跡”。1978年中國GDP總量為3678億元,人均GDP 385元,外匯儲備1.67億美元。2019年中國GDP達990865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達到70892元,外匯儲備31079億美元,最近5年均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經濟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遠超世界平均水平。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因比較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政府治理能力的持續提升、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等多因素共同推動了中國經濟列車的高速前進。另一方面,中國區域經濟差距持續擴大、區域經濟不協調不充分、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了不公平現象的出現,制約了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也容易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問題。進入新世紀,中國相繼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旨在補齊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的短板,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時至今日,中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現象仍然并將長期存在,這需要持續引起重視。因此,多角度分析形成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原因,對于實現中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新舊動能轉換順利推進,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國力繼續增強,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同時中國經濟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宏觀總量持續增長、微觀區域差距擴大的特點??偭縼砜?,2019年中國GDP總量是1978年的269.4倍,人均GDP是1978年的184.1倍。從1979年到2018年,中國GDP平均增長速度為9.4%,從2001年到2018年,中國GDP平均增長速度為9.2%。從統計數據看,中國農業、工業和建筑業、服務業、對外經濟、國內貿易、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科學教育衛生、文化旅游等領域和行業均取得巨大發展,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得到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有效增強了中國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和信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績的取得不可忽視區域經濟差異的存在。中國四大區域(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間不僅在總量上而且在人均上都存在著較大差距。

從GDP比重來看,在1978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GDP在總比重中分別為44%、22%、21%和14%,2018年其比重為52.6%、21.1%、20.1%、6.2%,中部、西部地區有所下降,東北地區下降明顯,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推出三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從產業結構來看,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轉移。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是:東部地區4.6%、40.8%、54.6%,中部地區8.4%、44.0%、47.6%,西部地區11.0%、40.5%、48.5%,東北地區10.9%、36.1%、53.0%。東部地區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最高,西部地區最低;中部地區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最高,東北地區最低;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最高,東部地區最低。從表1可以看出,三大產業占全國的比重東部地區占比最高,分別是34%、52.2%、55.4%,體現出東部地區較其他地區具有較高資本/勞動產出率和生產效率。

從人均GDP來看,東部地區為89488元,中部地區為51914元,西部地區為48557元,東北地區為52373元。不同區域人均GDP差異較大。同一區域不同省份、同一省份不同市縣內也存在著相似差異。

總體來看,中國四大區域間的差異集中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投資與消費等方面。進一步探索造成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原因對于更好平衡國內區域發展、因地制宜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較大參考意義。

二、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1.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對國家整體治理能力的發揮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是其他領域和其他層面國家治理能力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提升政府干預市場的水平,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彌補市場失靈,使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依然起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好服務性、引導性作用,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兩只手”協調配合,共同推動中國區域經濟穩健發展。

現實來看,進入新世紀的20年來,中國政府治理能力得到突出提升,這從中國政府防控2019年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可看出。中國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預警和應對水平、社會資源組織和動員能力、政府活動透明性公開性都得到較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防控新冠肺炎的表現中得到了檢驗。分區域看,中國東部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較之其他區域更具活力,而這些領域正是政府治理能力著眼點和落腳點,體現出較強的政府治理能力,而其他地區政府治理能力與東部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

2.財政金融政策。財政金融政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正向推動作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性以及財政收支水平不同。東部地區由于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改革開放后率先開放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等,后逐漸形成沿海、沿江、沿邊開放格局,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度量的區域金融水平,東部地區最高,因其得以吸納較多信貸資金,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最強,而中部地區又強于西部和東北地區。

財政政策通過稅收、政府支出、政府轉移支付影響塑造區域經濟形態,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從表2可以看出,東部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支遠高于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存在著巨大差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存在著正相關關系。

3.區位交通。區位交通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傳著“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中國不斷進行著適度超前的交通網絡設施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均位于世界第一,極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大大便捷了居民生活。區位優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人才、資金、信息聚集,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區位優勢可易于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其他優勢。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基礎性產業,它聯系著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是人們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保障。

東部地區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優先獲得改革的紅利,較早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四大區域中取得先發優勢。后來隨著三大戰略的推進,其他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交通網絡迅速實現趕超。截至2019年末,西部地區鐵路營業里程52797.1公里,全國占比40.1%,公路里程1991735.4公里,全國占比41.1%,其中高速公路53624.3公里,全國占比37.6%,均位于全國第一,由此帶動了西部地區近20年來的高速發展。就東部與西部地區相比較,交通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明顯大于東部地區,這也體現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效。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成績不容置疑,但區域經濟差異卻不容忽視。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我們還需再次審視當前政策效果,補齊不足和短板,更加注重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釋放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居民活力,更好促進經濟發展。在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方面,我們建議:一是久久為功,增強政府治理能力。通過打造數字政府、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完善政府治理手段,提高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二是因地制宜,提高財政金融政策效用水平。財政金融對不同區域的推動作用有所不同,應加強對中部、西部、東北薄弱地區的支持力度,財政金融政策及資源供給方面進一步傾斜,減輕企業稅收壓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財政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三是注重效果,更好發揮區位交通服務能力。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區位各有其優勢,應結合國內國外開放格局充分調動并發揮各自優勢。交通設施建設方面西部地區已局部存在過剩,應避免過度投資造成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劉國斌,宋瑾澤.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9.

[2]任建軍,陽國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10,(5).

[3]姜明安.完善國家行政體制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人民日報,/2020 年/2月/4日/第010版.

[4]孫玲,陶士貴.中國區域金融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空間經濟學FC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第33卷第178期,2012年7月.

[5]支凱強,李欣潞.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物流科技,2017年第10期.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地域性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從而使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從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也早已由原來的遙不可及變成了今天的互聯互通。在世界相連通的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同時,世界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日漸凸顯。然而,平衡問題始終貫穿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它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也有自身原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尋求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的。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接踵而至。世界經濟發展也同樣如此,世界經濟發展一旦失衡,就會給世界各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安全隱患。本文通過探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主要表現,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如何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平衡三方面入手,希望以此能對世界經濟的均衡發展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表現;對策探討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是一撮而就形成的,它是經過長期的市場調控和發展逐步形成的,究其成因來說,產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濟失衡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失衡問題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和風險,因此對世界經濟發展失衡原因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1]。

一、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發達國家經濟體之間的失衡

目前,造成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經濟體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由于自身在政治環境、經濟體系、發展生存上存在的不同,以及對于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的不同,對于市場需求和人口地域要求的不同,造成了發達國家自身的發展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地位很長一段時間都從未改變,其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對于全球經濟的引領作用,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但是,江山更有人才出,任何事情的發展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然而就在二戰后,以日本為首的一些國家,經濟水平已經在逐漸趕超美國。究其原因,是由于及時改變經濟體制,不斷增加市場需求,以及逐步提升的國民受教育程度等等取得的。由此可見,即使都同時處在發達國家的行列中,但由于處在不同國家,受到不同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同是發達國家在整體的發展上也存在經濟發展上的是失衡現象。

(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之間的失衡

與發達國家經濟體發展不均衡大致相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之間也存在發展失衡的現象。仔細分析此問題產生的原因,歸根究底也是因為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的不同,以及市場供給能力、自然資源儲備、地域差異,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在世界發達國家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不甘人后,開始了自己穩步的發展和持續的進步,然而由于國家間在自身所蘊含的各種資源不同的前提下,后續的發展自然也會參差不齊,造成發展上的差異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

(三)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經濟體之間的失衡

比起發達國家經濟體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發達國家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才是致使世界經濟失衡的更為主要的原因所在。大家都知道,發達國家經濟體憑借眾多的具有壟斷性質的技術和服務,從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積累,而恰巧相反的是,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較晚,發展中國家則過多的受技術發展水平落后,人才隊伍欠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出現經濟發展失衡的現象。

二、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世界性原因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來自國際間的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失衡。一是因為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而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緩慢增長階段,二者之間的發展速度差距比較大。于此同時,由于近些年國際貿易方式的不斷變化,發展中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增長速度已經趕超過像美國等這樣的西方國家經濟體,兩者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也在不斷的增大著。二是國際貿易分工和貿易格局的不斷變化,發達國家經濟體把勞動密集型產業、污染嚴重的生產企業和活力不高的簡單粗放型技術性產業都轉移到像中國、印度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以此來降低生產成本,而本國內部則承接技術含量更好、利潤空間范圍更大的如產品研發、技術服務等高端產品和服務,以此來促進本國經濟的晉檔提升。作為發達國家經濟體不愿意將先進的技術和服務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進行輸出,這就造成了時間上的滯后,進而影響了國際貿易間發展的不平衡。三是由于消費習慣、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影響,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存儲率比價高,用來投資的資金比較少,經濟發展自然就比較緩慢,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恰恰與發展中國家不同,他們大部分的資金用于存儲的少之又少,更多有效的資金則全部用來投資,兩者之間這樣的迥異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2]。

(二)個體原因

美國作為超級經濟大國,國內經濟主要靠本國民眾消費來拉動,政府部門通過大幅度減免和國民消費有關的各種稅費,提高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個人收入等方法來刺激個人消費,由于各種福利待遇的不斷提升,以至于在美國國內的公民個人存儲率在逐年下降中,究其原因則是都用于了生活中的各項開支。同時處于其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和對環境污染破壞嚴重的行業都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通過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進行加工后出口至世界各地,而把技術研發等高端技術留在國內。在生活消耗品的需求上則是大量進口,以此來滿足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但在出口方面則設置各種限制條件,以此來阻止本國高端的技術信息產品流入發展中國家。像這樣對于進口獅子大張口,對于出口則謹小慎微的做法,造成大量的貿易逆差,必然會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影響。

三、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平衡的對策

(一)共同協作

面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加強溝通和協作,一起努力。一是加強南北合作。作為發達國家經濟體來說,應該適時摒棄一心為我的目光短淺的發展觀念,不要一心只想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能耗、高污染、低回報的產業后獲取高回報,而應該制定長遠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在符合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不吝嗇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更先進的研發技術和服務理念。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競爭實力,增強自身的軟實力,積極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來,與發達國家一道攻堅克難,共同進步。二是加強南南合作。作為基礎比較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光靠單純的發達國家的援助是不能從分本上解決問題的,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自己在各方面的實力才能實現從分本上抵御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所帶來的風險。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應該毫不吝嗇的向發展相對困難的兄弟國家傳授其在國際投資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幫助其渡過難關,共同爭取在世界經濟中的平等發展機會。三是建立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鼓勵和倡導世界各國在遇到涉及全局利益的問題時,求同存異,從大局出發,集體行動,完善國際經濟新秩序。

(二)率先垂范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和貿易逆差大國,在面對和解決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上應該拿出第一大國該有的風范,肩負其應該承擔的責任,率先垂范。一是不能一味的追求自身經濟的發展,而一味地犧牲掉其他國家的利益。二是應該站在世界經濟發轉的全局立場上盡可能多的考慮世界經濟的穩定。三是應該通過提高存款利率、向民眾提供更多優惠的理財產品等方式來鼓勵民眾積極儲蓄,購買理財產品,以此來降低公眾的購買力。四是減少貿易壁壘設置,應該讓更多優質低廉的商品流入本國市場,這樣不僅能使本國民眾能夠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能夠降低其貿易逆差。

結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的兩大經濟主體,無論是作為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銷售市場、廉價的勞動力、平穩的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擁有先進研發能力、充足研發資金、先進科學技術的發達國家,他們在參與世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都擔負著重要的角色,沒有誰大誰小,孰輕孰重的區別,發揮作用同樣重要。為此,我們必須要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正視存在的不足,揚長避短,為實現世界經濟長足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倩.當前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5(30):284.

[2]賈霜.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28):5.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通過對各項產業的優化,可使農村的產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為農村帶來更好的發展條件?;诖?,闡述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化的內涵,分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關鍵詞 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策略

農村經濟發展能夠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應堅持發展農業經濟,完善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為農村的全面建設發展提供支持。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當前的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使農村產業經營受到了影響,難以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有效促進農村各項產業結構轉型,帶動經濟增長,應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對結構的有效調整來實現農村的發展目標。

1 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化的內涵

1.1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1)經濟總量提高,在該階段中,農村地區的農民生產總值會有顯著提升,經濟快速增長。2)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在這個過程中,地區通過有效的手段來提升產品的產量,人均產值也會得到提升,進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升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在初期階段中,人們僅僅認為經濟增長即經濟發展,但事實上,單一的經濟增長不代表經濟發展,同時,僅僅增加產品總量會造成資源浪費,對經濟發展難以起到推動作用。如果只關注經濟的增長會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現象顯著,不利于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在經濟總量沒有得到提升的情況下,需要合理分配結構,使國民生活質量提高[1]。

1.2 經濟結構轉化

經濟結構中包括生產力結構和生產力關系,兩者之間相互促進,但也彼此限制。生產力結構作為一種硬結構,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及各地區的構成,結合部門以及地區之間的占比情況來判斷投入及產出的關系,突出經濟活動進行過程中各類要素的作用。生產關系結構屬于軟結構,主要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結構,從屬于生產力結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結構具有促進轉化的能力,能夠影響生產關系結構,然而在特定的時期內,生產關系結構會對生產力結構的轉化產生一定影響,使生產力結構發生變化,對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當前,生產力結構及生產關系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影響。政府在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應對經濟運行體系以及相應的制度進行全面改善,使生產關系結構得到明確,為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

條件。

2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創新的思想支持,如果缺少相應的創新理念,農村建設就會受到影響,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而通過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可使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然而大部分農村生產者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對先進的生產技術及工具使用不了解,難以有效使用,導致生產效率得不到提升,影響了生產力發展。另外,農民思想觀念傳統,對于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新的技術設備會產生抵觸心理,還有部分人認為使用這些技術侵犯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大部分農民在生產中仍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不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2.2 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民主要根據天氣來判斷收成,當農業生產受到了自然災害影響時,例如發生了洪澇災害時,農作物產量就會降低。因此,為了確保農業生產的產量能夠達到目標要求,應在農村地區廣泛設置抗澇抗旱設備。但是實際上,農村缺少大規模、效率高的抗洪抗澇設備。同時,在農產品貯藏管理過程中,需要借助冷藏技術貯藏農產品,通過設置相應的冷藏倉庫能夠有效貯藏農產品,同時保障農產品的質量,使農產品的銷量水平得到提升。然而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農村大部分地區缺少大規模的冷藏倉庫,影響了產品的貯藏。在產品的運輸環節,大部分農產品都是向城市銷售,路程比較遠,同時大部分農產品輸出都在同一個時節,使得農產品的運輸壓力提升,在缺乏專業的運輸設備的情況下,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另外,分析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發現,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效果。在缺少完善設施的形勢下,農村的農產品生產難以實現規?;l展[2]。

2.3 農村農產品沒有產生品牌效應

在農產品銷售中,產品自身缺少代表性,影響范圍比較小,因而產品的銷售受到了影響。創建具有農村特色的品牌能夠擴大農產品影響力,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更多渠道。當前,農村青壯年大量外流,剩下的大部分是勞動能力較低的老人和兒童,農村生產水平受到了影響,在缺少品牌效應的情況下,難以達到發展目標。雖然部分產品建立了品牌,但是缺少足夠的宣傳力度,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另外,資金投入不足也對品牌打造產生了不利影響,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3.1 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初期階段對資金的需求較大,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為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資金,以保證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夠更快實現。在資金的支持下,農村各項設施逐步完善,例如公路、水利工程等。在具備了相應的基礎設施之后,農村生產能夠獲得相應的條件,解決了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產生的問題,給農村產業發展建立了穩定的基礎??山Y合當前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制定農業發展規劃,明確農村產品的發展方向,有效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使結構調整中人為因素的影響減少,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使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3]。

3.2 結合市場發展情況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指導

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市場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導向,結合我國的農村扶持政策以及當前市場的發展情況及需求有效進行結構調整,保證結構調整更具有針對性,使農村發展能夠與市場經濟發展保持協調,為農村的各項產業發展帶來幫助??赏ㄟ^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結合政府的有效引導,生產出市場當前所需的特色農產品,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生產的科學性,避免生產浪費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下,市場需求能夠與農產品供給之間建立穩定的供需關系,達到產業結構穩定的目的,實現農村產業的持久發展。

3.3 加大力度推廣農業新科技

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生產水平的提升有著很大影響,為了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使用現代化技術及設備來改善生產效果。應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及引進新興的農業種植技術,使新的科學技術應用更加廣泛。同時,需要加強教育培訓力度,通過組織培訓來提升農民的專業能力,使其對現代化技術有深入的了解,認識到新技術設備的重要性,同時主動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另外,應使基層農技站、畜牧獸醫站等機構發揮出自身的作用,鼓勵基層部門提供技術承包服務,為農村的技術應用提供更好的條件[4]。

3.4 提升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層次

產業結構層次的提升不僅需要發展農業產業,還應重視非農產業,在保證農業結構合理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其他相關產業,包括食品行業、農產品貯藏行業、農村旅游業等,使這些產業結構更加完善。同時,應將資源集約化,保證資源可集中在具有更多優勢的產業項目中,加快各產業的發展速度。針對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建立完善的產權制度,可實現各項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4 結語

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結合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產業結構優化,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推動產量提升。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根據市場情況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指導,推廣農業新科技,提升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層次,使農村各項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 隋芳芳,魏亦山.加強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途徑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5):22.

[2] 李娜.淺述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5):13.

[3] 王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新農業,2020(7):86-87.

[4] 劉小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5):7-8.

(責任編輯:趙中正)

民營經濟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新型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發展;技術推廣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內市場競爭環境變得越來越激烈,這對我國農產品造成了巨大影響。想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快推廣農業技術的步伐,將農業技術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實際在推廣農業技術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因此,筆者針對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進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

1  農業技術推廣的內涵

簡單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就是在農村對農戶進行農業技術教育的社會活動。根據各個地區,不同農業發展的情況為農戶量身定制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并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農民用于實際生產活動中。農業技術的推廣能保證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掌握最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當前我國推行的農業技術主要是對于種植技術與種植方式的指導,是以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水平和投入產出比為目的。

2  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不足

2.1  農業技術推廣存在不足

先進的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時需要有新的推廣手段,才可以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的影響,但是就現在而言,農業技術通過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得到改善和運用,但是他推廣的措施缺乏創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戶推廣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農業技術推廣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沒有充分運用互聯網以及微信等社交軟件和信息技術,不利于農業技術的實施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經營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經營管理方面,大多采取粗放經營和經驗管理等辦法,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致作物產量不高。例如:我國溫室大棚種植的蔬菜水果,室內設備簡易落后,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年產量也只有10~15噸/畝,且生產出來的蔬菜水果質量相對較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而發達國家除了擁有先進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技術,還有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管理辦法,生產出來的農作物與市場需求相適應,銷路非??春?。

2.3  相關制度與措施不完善

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與農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業經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得到很大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從而整體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農業與農村的發展也由于現代農業技術的運用持穩定發展的狀態。完善激勵機制以及規章制度對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就現在來說,農業技術推廣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也由于規章制度無法發揮主要作用無法有效的提升。

3  現代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工作

現代農業技術的普及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對農民進行培養。因此,有效的培訓使很有必要的,如函授、夜大學、遠程教育、網上自主學習等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增加培訓,使農民能夠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操作技術和標準,提高科學文化素養,著重于現代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推廣和運用,同時可以進行農業種植。除此之外,要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對實踐的訓練,在生產實踐中有效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有利于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和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繁榮。

3.2  健全現有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在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施環節中具有重要保障意義,農業技術人員如果缺少農業生產設施的支撐,則會導致無法全面實施農業生產技術,造成農業生產呈現明顯的滯后性。增大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就是要合理優化現有的農業生產運行模式,按照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實施思路來進行優化調整。農業部門對于當地農民必須給予全面的農業技術資源扶持,投入充足的前期資金成本用于購買機械化農業設施,確保實現機械化的基層農業生產轉型目標。為此,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基礎設施必須得到充分地完善。

3.3  適當增加相應資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資金投入的準備工作,通過推廣農業技術的要求,科學的計算資金投入的比例,努力達到農業技術推廣的目標,可以幫助農業促進經濟提高。通過實際情況和科學的依據來安排資金預算計劃,通過計劃資金的合理安排來實施計劃,確保有相應的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和人員工資支付。并且要增加資金預算和審計,注重監督資金使用的整個過程,保障資金的使用,每一筆支出都要落實到位,避免資金不合理使用的情況,防止資金被挪用。

4  結語

為了更好的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工作,就需要做好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新型農業技術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并合理進行應用,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妥善措施進行處理。并且,還要做好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定期開展培訓工作,讓農民對新型農業技術有所了解,從而使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順利進行。進而促進國內農業經濟的發展,改變農村面貌,使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蔣建軍.“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2):42-44.

[2] 李定國,黃春露,江成為.關于現代農業技術使用與需求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以湖北省陽新縣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13(1):69-71.

[3] 朱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6.

上一篇:韓滉藝術創作論文范文下一篇:鑼鼓藝術形式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