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

2023-10-19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從古代猿人的尋穴而居到現在人類的摩天大樓, 人的生存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建筑。但是蒙昧時代的修筑石屋、攀枝筑巢都只是為了躲避風雨、防御野獸之用, 而且結構都極其簡單。隨著人類歷史的推進, 建筑漸漸突破其基本的實用價值。建筑不僅慢慢成為建筑師表達起個性思想的載體, 甚至成為某種文化的代表。建筑開始被稱為“石頭的史書”、“立體的詩”、“凝固的音樂”。這表明建筑已經包含了物質和精神雙重功能。于是, 歷史上出現了各個建筑的藝術流派, 比如寫實的古典主義流派, 抽象的現代主義流派等。一項優秀建筑作品的產生, 是一件艱辛的事, 它要求建筑師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過人的創造力。而具有獨創性的智力成果正是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因此, 建筑作品屬于智力創造活動, 應受到法律保護。近幾年在建筑界不斷有關于建筑作品著作權的糾紛出現, 引起了不少行內人員的關注。但是建筑作品的著作權制度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卻存在許多不足, 不利于建筑設計的發展和建筑設計人員的維權。本文結合有關規定, 從建筑作品的性質特征出發, 力圖建立一個理論框架為解決建筑作品糾紛提供一定參考。

二、建筑作品屬性

( 一) 建筑作品之涵義與性質特征

1. 涵義

關于建筑作品的涵義, 各國立法規定、學術界的看法存在著種種的不同。按1986 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文件來看, 建筑作品包括: A、建筑物本身 ( 僅涉及裝飾、外觀或含有獨創性設計成份的建筑) ; B、建筑模型與設計圖。美國眾議院在第5498 號議案將建筑作品定義為: “以任何有形媒介表達體現的建筑物設計, 包括建筑物、建筑物方案或者設計圖。作品包括設計要素和空間的安排與組合以及全面形式, 但不包括個別的標準特征”。而在加拿大, 該國家于1988 年修訂的著作權法, 將建筑作品定義為: “建筑物或結構, 或者建筑物或結構的模型”。在我國藝術界, 建筑作品被稱為建筑藝術作品, 定義是: “一種實用的社會物質產品, 也是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造型藝術, 它是通過建筑的實體與空間及周圍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統一組織和處理, 使建筑物既有實用功能, 又達到人們審美要求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1]。在我國法學界,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 2001 年10 月版) 清晰地將建筑作品定義為: “以建筑物或者構筑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

盡管各國對建筑作品的定義不同, 但差不多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廣義的概念, 典型的是美國對建筑作品的定義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對建筑作品范圍的理解, 它從范圍上包括了建筑物、建筑方案、設計圖、模型等; 另一類是狹義的概念, 比如我國對建筑作品的定義, 僅指“建筑物或構筑物”。筆者認為, 我國也應該對建筑作品采用廣義概念, 這是適應國際立法趨勢。

2. 建筑作品性質特征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是屬于藝術、文學、科學 (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 領域中的智力創作成果。但是1990 年的《著作權法》沒有明確規定“建筑”屬于著作權法上的“作品”, 所以“在著作法原文中, 看不出我國是否保護建筑作品”[2], 在1991 年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將“建筑作品”歸入美術作品加以保護。2001 年,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了著作權法, 才明確把“建筑作品”與“美術作品”并列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應該說這是對“建筑作品”的性質作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建筑作品具有更為特殊的性質。那么, 建筑作品是什么性質的作品呢? 綜合來看, 筆者認為, 建筑作品應兼具科學作品與藝術作品屬性。

首先, 建筑作品具備科學作品屬性。這使得建筑作品能夠區別于美術作品。建筑作品除了具備藝術價值以外, 還必須具備實用性與科學性。所謂科學作品, 即“凡按照科學方法的要求闡述一主題的作品, 均可被視為科學作品。它們不僅包括純科學、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品等, 而且還包括科學性文學作品和教學專用作品、技術著作和科普作品、使用指南等、地圖以及地理學、地形學和一般的科學方面的圖表、設計和造型作品。”[3]純粹強調視覺藝術而忽略其實用性的作品更近于雕塑而非我們說的建筑作品。建筑作品必須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建筑師不可能天馬行空, 任意發揮。建筑作品的成型須臾離不開諸如數學、物理之類的科技方法與手段。建筑設計圖上的有關數據、施工材料、特殊的施工手段等, 更是洋溢著科學作品的光輝。

其次, 建筑作品同時具備藝術作品屬性, 這是建筑作品得以區分于建筑物和科學作品的特征。換句話說, 只有具備藝術價值的建筑才能稱為建筑作品??梢赃@樣理解: 一方面, 建筑作品要求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 建筑作品中滲透著作者的藝術創作。建筑作品之所以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就是因為它融入了建筑師的思想, 體現了設計者的風格, 展示了設計師的理念。而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就是這種表達。應該說, 建筑作品是人們表達審美理念的大載體。我們所說的建筑作品是源于對藝術的探索與思考。當代藝術史已經把建筑列為極其重要的藝術。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由于其獨特的風格、美妙的構圖和精致的比例給人帶來了美的感受。如: 悉尼歌劇院、巴西利亞議會大廈等。而那些司空見慣的純粹只是為使用目的建造的“火柴盒”式的樓房、平房等, 因為其并無什么獨特的藝術設計成分, 不具藝術性, 所以不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可見, 建筑作品必須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是處于藝術作品與科學作品交集地帶的邊緣作品。

( 二) 建筑作品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1990 年12 月10 日, 美國通過的《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法》將建筑作品進行立法保護, 與美術作品等分開。而在意大利、英國、俄羅斯及日本等國家, 其著作權法中是將建筑作品與美術作品并列。我國1991 年版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 僅將美術作品定義為“指繪畫、書法、雕塑、建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它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直到2001 年, 我國才進行立法修改, 將建筑作品獨立于美術作品。在我國著作權法中, 美術作品包括了純美術作品和實用性藝術作品。據此, 為了更明晰建筑作品概念, 為了更清楚地界定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范圍, 我們有必要對純美術作品、建筑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作簡要區分。

1. 建筑作品與純美術作品的區別

從建筑學上講, 建筑作品是一種綜合性的造型藝術, 一種通過建筑的實體與空間及周圍的自然環境的統一組織和處理, 使得建筑物既有實用功能, 又能達到了人們審美要求。純美術作品又稱造型藝術, 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制作可視平面、浮雕或立體形象, 以顯示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1986 年12 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認為: 美術作品包括多色或單色的、水墨或單線條的畫, 蝕刻畫 ( 版畫) 、雕刻、雕塑等等; 美術作品不包括建筑藝術作品、實用藝術作品、攝影作品。這里的美術作品就是指純美術作品。建筑作品與純美術作品的區別在于: 建筑作品除了具備藝術性外, 還應具有實用性。建筑作品本身具備了特殊的基本屬性: ( 1) 時空性: 建筑作品是實體與空間的統一, 也是空間與時間的統一; ( 2) 科學技術性:建筑作品的出現是物質的科學性構成; ( 3) 民族性與地域性: 不同的民族與地域有著不同的建筑形式與風格。

2. 建筑作品與實用藝術作品之區別

實用藝術作品, 是指“具有實際用途的藝術作品, 無論這種作品是手工藝品還是工業生產的產品”。[4]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實用藝術作品最大的特點是: 它必須是藝術品, 還必須是為實際使用而創作的作品。這是實用藝術作品與美術作品的最大區別。根據我國《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 也將實用藝術作品定義為藝術成分和實用成分不可分的藝術作品。因此, 只有同時具備實用性和藝術性品質的作品才屬于實用藝術作品。如雕刻精美的桌子、燈罩等。根據《伯爾尼公約》第二條第7 款、第七條第4 款規定: “本聯盟成員國得以立法規定涉及實用美術作品及工業設計和模型的法律的適用范圍, 并規定此類作品、設計和模型的保護條件。在起源國單獨作為設計和模型受到保護的作品, 在本聯盟其他成員國可能只得到該國為設計和模型所提供的專門保護。但如果在該國并不給予這類專門保護, 則這些作品將作為藝術品得到保護”。以上是國際公約對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具體條款。在《伯爾尼公約》里, 建筑作品屬于實用藝術作品的一種, 各成員國必須以本國法律對實用藝術作品進行保護并規定了保護期限。當然, 各國保護的程度和范圍可以不同, 可以把實用藝術作品當作一般藝術品進行保護。但值得一提的是, 我國并沒有把實用藝術作品列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 而我國又是《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 于是有人就從此得到了一種奇怪的結論: 在我國只有外國人的實用藝術作品能得到法律保護, 本國作者的實用藝術作品不能得到法律保護。筆者認為這種結論和現象是很奇怪的, 而且是不公平的。我們相當于是給了外國人“超國民待遇”, 這將不利于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和統一化。因此, 筆者認為我國的著作權法應該把實用藝術作品列為保護對象。至于實用藝術作品與建筑作品的區別, 筆者認為, 實用藝術作品是指手工藝品或工業生產的產品, 跟建筑作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國的著作權法可以將“純美術作品、建筑作品、實用藝術作品”并列列舉進行保護。

三、建筑作品之范圍

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明確了對建筑作品進行保護, 但各國 (地區) 的立法上也存在一定差異。英國著作權法將建筑作品歸入藝術作品, 包括了建筑物和建筑模型, 其中建筑物包括任何固定結構, 以及建筑物和固定結構的一部分, 而設計圖則屬于藝術作品中的另一類。[5]德國著作權法中, 建筑藝術被列入造型藝術作品一類, 建筑作品及其設計圖均作為作品而受到保護。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律中, 建筑著作指包括建筑模型、建筑設計圖、建筑物及其他的建筑著作, 范圍相當廣。[6]美國聯邦著作權法定, 建筑作品是以某種表達方式完成的建筑物圖, 其中包括建筑物本身, 建筑設計圖或草圖; 作品包括外形以及圖中場地與構件的安排與布局, 但不包括各種定型構件。[7]

再看一下我國立法對建筑作品范圍的規定。我國2001年版著作權法第三條所稱的“建筑作品”, 明顯僅指建筑物本身, 不包括建筑設計圖和模型。[8]但是, 該用時規定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顯然已包括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梢? 我國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建筑作品僅指建筑物本身。歸結起來, 筆者認為關于建筑作品的范圍大概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僅指建筑物本身, 我國就采納了這種; 另一種是不僅包括建筑物本身, 而且包括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等。這也是對應廣義和狹義的建筑作品的涵義。前文已有提及, 這里不再累述。

筆者認為, 我國應該采取第二種定義, 即我國應規定建筑作品范圍包括建筑物本身、對應的建筑設計圖和模型。有以下幾點:

( 一) 中國立法應該更加貼近國際立法。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 WIPO)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的解釋, 建筑作品通常包括: 設計圖、草圖和模型, 以及已經完成的建筑物或其它建筑結構。[9]我國只有制定相應的法律才能更好的跟國際事務接軌, 保護自己的權益。

( 二) 建筑作品是一種系列化形成的作品, 其創作是一系列的過程, 從設計圖紙到最終建造的完成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藝術創造有形化的一個過程。建筑設計圖、草圖和建筑模型等, 凝聚著設計者的創造性活動, 是建筑物建造的直接依據, 是從“設計”到“實現”階段最為關鍵的部分。因此, 特意將它們和建筑物本身分開進行保護不僅沒有必要, 而且切斷了它們之間的重要聯系。

( 三) 建筑物本身、建筑設計圖及建筑模型是相互對應的三個部分。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獨創性, 若建筑設計圖具備獨創性, 以其為基礎完成的建筑物和建筑模型必然也具備相應的獨創性, 應該把三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

筆者認為, 建筑作品原本是屬于實用藝術作品的一種, 其實很多建筑作品事實上也是美術作品, 但考慮到建筑作品在著作權法上的特殊性, 很多國家才考慮將建筑作品獨立于美術作品, 以進行保護。因此, 建筑作品有這種“特性”, 那么與其配套的建筑設計圖及建筑模型也應該要有相應的規定。而且, “建筑物本身、建筑設計圖及建筑模型”應該是一個整體。筆者主張不要分開“建筑設計圖、建筑物本身及建筑模型”三者之間的聯系。立法應該明確規定, 建筑作品的范圍包括“建筑物本身和其相對應的建筑設計圖及建筑模型”。這更多的涉及了對一個概念的定性準確問題。

另外, 將“建筑物本身”作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也曾受到一定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建筑物的獨創性僅體現在建筑設計圖上, “建筑物本身”只是建筑設計圖某種意義上的“復制”。但筆者認為, 對建筑設計師來說, 一幢建筑物給人的最大的和最早的印象就是它的外觀。建筑的外觀融會了設計者的美學構思和靈感, 而且這種外觀很容易成為他人復制的對象。所以, 應由其創作者享有著作權。同時應該明確, 雖“建筑物本身”被列入著作權保護范圍, 但構成它的材料和它本身所包含的技術均不屬于這個概念的內涵。

四、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內容及合理使用

著作權是作者基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創作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的內容一般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個方面。前者在《伯爾尼公約》中稱為Moral Right, 即“精神權利”, 主要保護作者通過作品所表達的個性; 后者則稱為Economic Right, 譯為“經濟權利”, 主要保護作者使用或許可其作品被使用等權利, 主要指的是能讓其作品實現經濟利益的權利, 如復制權、演繹權等。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區別來看, 在著作權法上大陸法系更強調Authors Right即屬于作者的權利, 在關注著作財產權的同時對專屬于作者的精神權利也關注有加。而英美法系則認為著作權是調整商業、貿易和藝術的手段, 是作者為社會服務而應取得報酬的權利。因此, 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法更強調Copy Right即復制權, 關注作品所蘊涵的經濟價值。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 立法傳統上, 將著作權分為人身權和財產權, 而非“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

( 一) 建筑作品之人身權

著作人身權, 是指作者基于作品創作而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為內容的、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對作者人身權的保護不受作者財產權利的影響, 甚至在作者將其財產權利轉讓之后, 仍然能夠保留其作品作者身份之權利, 并有權對任何損害其作品聲譽或擅自更改、割裂其作品的行為要求從法律上進行保護。我國《著作權法》規定, 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建筑作品作為著作權法保護對象, 其著作權人相應的也享有這四項權利。

1. 發表權

發表權屬于非常重要的著作權權能, 若作者完成作品之后不行使發表權, 那么其它權利也無從行使。發表權是作者決定是否將作品公之于眾的權利, 發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如電影的首映、歌劇的首演、文學作品的出版。在建筑作品中, 由于實用性的特點, 它往往要向社會公眾展示。建筑作品中的建筑模型和建筑圖都可以通過展覽等形式發表。而對于建筑物本身的發表形式, 有學者認為應該借鑒日本的做法, 規定建筑作品由其作者或作者授權的人進行建造, 就視為發表。筆者認為, 由于建筑技術本身的特殊性, 建筑并不能一開始建造就表現出它的藝術外型。所以, 應該以最終建筑藝術外型的公之于眾作為建筑物的發表時間。著作權法中的發表是指公開發表, 即將作品向作者之外的不特定的社會對象公開, 內部的交流不構成著作權法中的發表。將建筑施工圖交付施工只讓作品為特定的人知悉, 況且施工隊往往要承擔保密的義務。交付施工的行為不能視為發表。

2. 署名權

署名權即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因為建筑作品的特殊性, 署名權在建筑作品上的行使會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同于在建筑設計圖和建筑模型署名, 在建筑物上署名可能會破壞整個建筑物的美觀。為此, 1986 年WIPO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和UNESCO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建議: 各國在保護建筑作品作者的人身權時, 應使用“署名權善意行使”原則。因此在建筑作品中為不損害其美麗的外表, 作者只能以適當的不損害委托人利益的方式來署名, 必要時, 可按雙方約定不署名。該文件進一步解釋: 若建筑設計師要求以非正常的方式, 或者以不適當的尺寸在建筑物上標示自己姓名, 可視為“非善意行使”署名權。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作者有權在作品上署名, 署真名、假名、筆名, 也有權不署名, 因此作者如果沒在建筑作品上署名, 并不表示他放棄對建筑作品的署名權, 就算作者明確放棄署名權也不能因此否定作者的身份。

3. 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

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是著作人身權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 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建筑作品體現著作者的個性與思想, 作者有權禁止任何人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變更、歪曲或篡改。但由于建筑物必須同時滿足實用性的要求, 為確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 在建筑作品的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修改的問題。建筑物由于使用或受損時, 修繕或重建難免會進行修改。這種修改似乎不可避免, 但對作品的修改不能沒有限制, 必須加以約束, 以防止對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害。

依修改權, 包括建筑物所有權人在內, 未經建筑物的作者同意, 不得改變有關建筑物的藝術造型。但是建筑物所有權人依物權對建筑物進行必要的修繕時往往會改變建筑的藝術風格。于是, 建筑作品的作者在行使保護作品完整權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該權利如何與建筑物所有人的所有權進行協調。建筑作品的著作權同建筑物物權出現沖突, 這是我國建筑作品保護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 一味賦予建筑師對建筑物修改的禁止權, 雖然有利于保護建筑物的藝術風格和作者的智力創造, 但是妨礙了建筑物的長期使用, 也不符合經濟運行的規律。

所以在處理著作權與物權沖突的時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 建筑物所有權人進行的修改必須是“善意”的, 純粹只為維護建筑物的實用性目的, 而且不能進行有損作者聲譽的改動。同時, 也有很多國家規定, 若進行了與原設計風格不同的、對原作者聲譽有影響的修改, 則不得再把該作者姓名標示在建筑物上。

其次, 作者行使其修改權時應該尊重建筑物的完美性和實用性, 而且應該得到建筑物所有權人的同意。否則, 作者行使修改權勢必侵犯建筑物所有權人的物權。同時, 建筑所有權人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不能拒絕。再次, 著作權行使修改權不得損害建筑物所有權人的利益。修改工作如果影響了物權人的正常生活、生產, 修改權人應該進行補償;如果產生了額外的費用, 應該由修改權人負擔。

( 二) 建筑作品的著作財產權

著作財產權即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利, 是指著作權人依法通過各種方式對作品進行使用而產生的收益權。隨著建筑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師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 建筑作品的著作財產權發展很快。在國際條約中, 對于著作財權大多采取列舉法進行規定。相同的,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財產權主要包括: 發行權、復制權、出租權、表演權、展覽權、放映權等權利?;诮ㄖ髌繁旧淼奶攸c, 建筑作品的著作財產權主要是復制權、改編權。

1. 復制權

復制權是建筑作品的著作財產權中的一項重要權利。著作權法中, 復制是指以復印、印刷、拓印、錄象、錄音、翻拍、翻錄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恫疇柲峁s》第9 條對復制權的定義是: “以任何方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復制這些作品的專有權”。對于建筑作品, 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復制行為: 一是由平面到平面的復制, 表現為針對建筑設計圖的復制。建筑設計圖的著作權人享有復制其建筑圖或授權他人復制其建筑圖并因此獲益的權利; 他人未經許可, 為營利為目的而擅自復制其建筑圖的將構成著作權侵權。二是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 即按他人的平面設計圖制造建筑模型或者建造建筑物。三是從立體到立體的復制。主要指建筑師模仿建筑物或模型的風格還原為建筑設計圖, 然后再根據設計圖建造建筑物。雖然從現實來講, 其成功可能性比較小, 但幾率還是存在的。而且使用這種方法后要判斷其是否構成侵權的是很難的。還有一種是從立體到平面的復制, 這種行為一般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合理使用, 比如在公共場合對建筑作品進行無營利性質的拍照等;二是屬于演繹, 比如攝影作家經過同意對建筑作品進行拍照, 但又在攝影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創作, 形成新的作品。這在下面將會談到, 此不累述。

據筆者了解, 在現實建筑實踐中出現全盤的抄襲是很難的。因為建筑中已經有一些原有的框架, 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獨創的。一個作者的作品構圖可能和另一個作者的設計相同, 但很多情況下, 這種格局大家都在用的而非這兩個人中哪一個獨創。大量侵犯建筑作品的復制權的情況是發生在局部抄襲中。局部抄襲就是將別人作品中精華和獨創的部分拿來當自己的。針對這種細節抄襲的辨別, 有學者提出以下一些辨別標準: ( 1) 相似度; ( 2) 功能對應度; ( 3) 是否同一個項目。所以, 筆者認為, 關于建筑作品的復制權方面完全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是存在不足的。我國應該針對建筑作品的特殊性, 在司法解釋中對“復制”的概念進行完善, 加入幾種復制行為的方式和一些辨別的標準, 以更好的實現對“復制權”的行使。

2. 改編權

改編權即改變原作品, 以創作出具有獨創性新作品之權利。其本質是派生出的新作品未改變原作的結構、造型等, 但是同時又在其中加入了再創作的成果。作者對作品進行改編應當取得原作者的同意并支付相應的報酬。改編建筑作品的常見情況是, 按一定比例仿造, 如微縮景觀。對建筑作品的再創作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土樓紀念章著作權案”。該案例里的原告鐘某某委托他人設計以福建省永定縣民居“振城樓”為背景的土樓紀念章圖案并買斷, 這種行為實質上就是一種對建筑作品的改編。生活中也有出現一些攝影作品, 它的背景就是一個建筑作品, 只不過在攝影的過程中作者加入了自己的創作, 這樣的作品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復制了。如果是含有商業目的, 那攝影作者往往要經過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一定的報酬。但是現實生活中要維護建筑作品作者的這種權利是比較困難的。以上述攝影例子為例, 攝影作者往往不知道建筑作品的作者是誰, 該怎么去找; 而建筑作品的作者很多時候也沒法知道自己的改編權有沒有被侵犯。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建立一個中介機構, 為建筑作品的作者提供這方面的咨詢和服務, 代替作者行使改編權。另外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法制宣傳。

( 三) 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為了協調作品的使用者和作品的著作權之間的利益, 鼓勵科學文化的創造和傳播, 各國對著作權法都規定了合理的使用制度。在各國的著作權法中, 對作品的非營利性的、純粹滿足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等使用一般均設定為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指在某些情況下, 使用建筑作品可以不經原著作權人許可, 不付報酬, 但應標注明作者姓名、作品的名稱, 且不得侵犯作者其他著作權。我國著作權法第22 條第10 款對此的規定是“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很明顯, 建筑作品包括在這一條款里面。建筑作品一般都位于室外公共場所, 所以臨摹、繪畫、攝影、錄像等都屬于合理使用的行為, 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用向其支付報酬。

但是, 筆者認為我國的著作權對于作品合理使用的規定存在漏洞。法律規定對“作品的非營利性的、純粹滿足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等的使用”設定為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但問題是如果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對作品進行反復多次利用, 那也是對著作權人的不尊重。比如公益廣告過多的使用某個作品, 根據對“合理使用”的規定這是不用經過作者同意并且不用支付報酬的。所以, 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立法。比如若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時, 必須經過作者的同意。而對于何謂“過度使用”, 可根據現實中對作品使用的頻率和廣度來具體確定。

五、結論

建筑作品的著作權制度有其特殊性, 此特殊性由建筑作品本身特點所決定。建筑作品應脫離美術作品范圍, 獨立成為著作權保護對象。應該說, 我國新的著作權法對此的規定標示著我國著作權立法的又一大進步。雖然從總體上看, 各國保護建筑作品著作權的歷史不長, 當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和設計水平的提高, 可以預見這類糾紛將不斷出現。建筑作品著作權, 許多國家已經專門制定了法律進行保護, 比如美國。而我國的建筑作品著作權立法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 目前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討以完善其可操作性。筆者從建筑作品的法律特征出發, 在我國著作權立法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國際上的立法規定對建筑作品的涵義、范圍以及建筑作品著作權的具體內容和限制等進行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比較和剖析。希望能構建一個比較成型的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理論框架, 以利于相關問題的解決。另外, 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完善, 不僅將有利于激發建筑師的創作熱情, 而且將大大有利于維護建筑設計者的經濟利益和職業權利。

摘要:我國的著作權法已將建筑作品列為著作權保護, 這進一步縮小了我國著作權立法與國際著作權立法的差距。建筑作品有其鮮明的法律特征, 世界上許多國家早已明確將其列入著作權保護客體。最早提出給予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是《伯爾尼公約》。我國現在雖然已經有了相關規定, 但是對建筑作品的著作權保護仍然過于簡單。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將建筑作品歸入美術作品的觀念中。本文主要從建筑作品的特征出發, 結合“入世”后國內建筑作品著作權制度進展, 嘗試探討建筑作品之涵義、保護范圍、保護內容及限制等, 力圖建立一個對建筑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理論框架, 為解決涉及建筑作品的糾紛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建筑作品,建筑作品的著作權,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 中國美術大辭典[A].劉春田主編.知識產權法[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41.

[2] 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348.

[3] [西班牙]德利婭·利普???著作權與鄰接權[Z].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61.

[4] 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343.

[5] 吳漢東.西方諸國著作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255.

[6] 馬曉剛.臺灣著作權法簡介[J].著作權, 1998 (3) :42.

[7] [西班牙]德利婭·利普???著作權與鄰接權[Z].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31.

[8] 姚紅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解釋[M].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1.58.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眾所周知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 , 美國建筑師、室內設計師, 設計了超過1000個建筑設計, 其中完成了約500棟建筑。在賴特超過70年的建筑生涯 (1887~1959) 中, 設計了各式的建筑, 包括辦公室、教堂、摩天大樓、博物館等, 另外還包括許多室內物品的設計, 如家具、彩色玻璃窗等。1991年被美國建筑師學會稱之為“最偉大的美國建筑師”。賴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不經意的壁毯作品為染織設計的研究也做出了一份貢獻。

如圖所示, 圖1, 是賴特早期作品, 1889—1909, 賴特為自己設計的住宅及工作室。圖2, 阿瑟·M·赫特利住宅, 1902, 橡樹園, 伊利諾伊。圖中的桌布或者地毯等織物的圖案都是以植物、花卉為主的四方連續和二方連續所組成圖形。

在20世紀早期, 現代藝術開始之時, 同時也伴隨著新藝術運動的結束。1900年左右的藝術作品無疑受到兩個藝術風格的共同影響。

新藝術運動的設計風格就是崇尚自然生態的有機曲線風格和浪漫的色彩, 表現出懷舊和憧憬的世紀末情緒是傳統的審美觀和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新的審美觀念之間矛盾的產物。新藝術最為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 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錯的線條, 體現出了蘊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無休止的創造過程。

伴隨著現代藝術的興起, 從上圖的一些家紡作品中, 可以明顯感覺到現代藝術的發展對賴特產生的影響。圖3, 是愛德華·F·博因頓住宅, 1907, 羅徹斯特, 紐約。圖4, 弗雷德里克·C·羅比住宅, 1960, 芝加哥, 伊利諾伊。這時的作品已經擺脫以自然為靈感, 擺脫曲線造型。并使用幾何形態進行造型, 但構圖程式上仍采用連續的方式。圖5, 是F·C·博克住宅, 1916, 密爾沃基, 威斯康星。

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 現代藝術已經開始成熟, 與此同時, 賴特也更加大膽的運用幾何圖案來設計一些家紡作品。從上圖的兩件地毯中, 賴特在運用幾何進行造型的同時, 也打破了以往了構圖原則。

圖6, 就是賴特眾多建筑設計中, 最著名的埃德加·J·考夫曼住宅, 即“流水別墅”, 于1935建于賓夕法尼亞。圖8, 則是在麥迪遜, 威斯康星1936年建成的赫伯特·雅各布住宅。流水別墅建成的時期, 可謂是賴特的一個巔峰時期, 此時的他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各種幾何線條表現事物, 當然紡織品也不例外。圖8, 是塔里埃森Ⅲ, 1925—1959, 斯普林格林, 威斯康星。塔里埃森系列無疑是賴特的晚年之作。這件豐富色彩由直線分割的紡織作品, 無疑也飽含著賴特強烈設計的風格。

賴特的紡織品設計采用了大量的基本幾何圖形, 比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等。在總體上采用網絡的方陣方式, 加上各種抽象的細節處理, 總是具有相當特殊的裝飾效果。早期的作品偏向新藝術運動, 然后隨著時間推移, 漸漸地成熟, 輕松地運用構成主義特點, 晚年尚和簡潔的設計觀, 可以給我們提供以下參考。

第一, 在對于自然法則的運用方面, 賴特給中國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賴特的設計作品喜歡從自然尋找靈感, 發現植物形式與結構的對應法則, 并將其運用到建筑、紡織等設計中, 應與之相匹配, 整體與局部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二, 現代主義風格席卷全球以來, 設計的民族性已漸漸式微。各國家地區的設計都開始走向趨同化的道路。21世紀以來,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設計的各個門類已成為設計界共同關注的重點。賴特的建筑、紡織設計借鑒方法為許多東方建筑特點, 尤其是結構藝術對于中國設計師來說又提供了一種思路, 即挖掘中國傳統藝術及民族藝術中的藝術元素及美學特征, 結合當前技術條件與設計手段, 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將其再現出來。

綜上, 賴特的紡織設計對于賴特的傳奇一生來說只是冰山一角。然而他崇尚自然的法則, 簡潔的裝飾主張。不僅僅是對當時的設計界, 乃至于對當代社會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于當代快餐文化當道, 中國設計師們面臨著復興中國文化, 傳承與發揚傳統藝術的挑戰。賴特的設計主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的, 非學院派的, 以及非照搬傳統的典范, 他的設計方法也成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鑒。

摘要:弗蘭克·賴特是美國現代主義的先驅, 是美國現代主義設計中最具有個人特色的大師?,F代藝術的染織作品, 深受20世紀興起的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的影響。本文通過對現代建筑大師賴特的壁毯等作品為進行研究, 探析賴特的紡織作品與設計思想。賴特崇尚自然的設計觀及其相應的設計探索, 可以對國內的紡織品設計方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賴特,現代藝術,紡織作品,壁毯

參考文獻

[1] 西方染織紋樣史 (日) , 城一夫著;孫基亮譯,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1.3

[2] 弗蘭克.勞艾德.賴特:建筑大師, (美) 拉金, (美) 法伊弗編;蘇怡, 齊勇新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3] 新藝術運動, 高兵強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12.1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體育舞蹈 藝術作品 創編 分析與研究

體育舞蹈藝術作品的成功是因為其提高舞蹈比賽的競技性、藝術性和欣賞性,并能全面進行文體結合,同時讓更多百姓更好的參與這項運動,從而達到健身與舞蹈雙重運動的發展。體育舞蹈通過舞蹈動作表現了當代體育發展的步伐,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對它的熱愛,從而促進一大批好的藝術作品加速發展,并迸發出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大型舞臺劇《金陵十三釵》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一、體育舞蹈藝術作品相關概念

(一)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作為一種運動項目,是通過運動、樂律、舞美相融合在一起的肢體語言。是以舞蹈的形式根據人們的不同需求和舞伴之間息息相通的配合,來達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其內容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不受地區、年紀、場所等影響,可以讓全身得以活動,讓各處身體機能得到平衡發展。增強人民體質的同時讓人們在動聽的旋律和優美的舞步中培養良好的身體素養和自身的身體形態,在完整的組合動作和不同風格中提高人外在和內在的不同氣質。

(二)藝術作品

音樂是用藝術手法來表現自己的作品,是演奏作品本質的最高境界。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由眾多因素組成的,所以它的本身充滿情感。因此,它本質上是一個雙重意義上的聽覺和視覺的識別。好的舞蹈作品會使得我們觀眾由景生情,聯系到自己的自身感受,從而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

(三)創編方法

對于所有的舞者,不論是從事這項專業的還是熱愛舞蹈的,或者是還在學校讀書的,他們創編舞蹈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赡苁峭粊盱`感,有可能是日久生情,但是都離不開平時的生活和情感。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的創編方法有很多,比如由靈感而發,或者是學習以前成功的案列,吸取精華變成自己風格等。

二、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的基本條件

(一)舞蹈音樂

音樂是一部作品的靈韻,通過在樂曲的伴奏下,人們可以通過節奏的起伏或者變化而做出不同的動作,來展現不同作品所要表達感情。體育舞蹈有很多類別,比如我們熟悉的溫柔圓滿的華爾茲,頓挫有力的探戈,浪漫柔情的倫巴,熱情歡快的桑巴。體育舞蹈是融合運動、樂曲、舞美為一體,也是集合鍛煉身心為一體的運動項目,以獨特的音樂律動的運動模式,進入了很多高校的體育課堂,受到很多體育生的歡迎。它還可以使學生在一個輕松快樂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根據對自己樂曲的理解進行對作品完美詮釋,創編出適合每一個舞者的優秀的作品。

(二)舞蹈動作

在一個作品的創作中,無論是團體練習還是個人舞蹈,都是需要完整的舞蹈動作,而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是需要根據舞者個人實際情況進行創編。如果動作超過了舞者的實際能力,會讓作品在表演或者比賽中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最后反而事倍功半。所以創編舞蹈動作時,應該根據每一個舞者基礎水平進行創作,比如我們在學習倫巴時,應該是從最簡單的倫巴的手法、腳步、身體轉動開始學習,然后由簡單到復雜,由陌生到熟悉,同時掌握相關知識及風格特點。讓體育舞蹈在動作編排中體現出節奏隨音樂強弱而引起動作的強弱,讓體育舞蹈動作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完成,讓動作律動在空間里隨著動作路線和隊形的變換而演變成一部有藝術性的體育舞蹈作品。

(三)舞蹈演員的情感

體育舞蹈是集音樂、動作、情感于一體的新興體育項目,是通過人體各種動作在音樂節奏中來表現人對作品情感,它其中體現的個人情感和團隊情感,是整個作品中至關重要因素。的因此,在很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與訓練中,加強舞者情感的培養,是充分挖掘體育舞蹈中藝術作品整體的情感氛圍,能提高學生個人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和滲透。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體育舞蹈課堂可以延伸出好多方面的知識,了解一個完整的成功的體育藝術作品是需要方方面面配合而成的。

三、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意義

在我們大家眼中體育就是單純的跑、跳,舞蹈則是單純的跟著音樂做動作。其實不然,體育和舞蹈其實都有著一樣的本意和效果。在體育中訓練了我們身體肌肉的力量,柔韌的牽拉,以及協調性的發展。而舞蹈在另一方面卻培養了我們的動作和樂感等方面的知識。所以體育舞蹈它本身就是一個代名詞就是一個整體。

在我國幾千年前就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舞蹈的身影,優秀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比如大家熟知的《孔雀舞》、《千手觀音》以及《敦煌飛天》等等。一個好的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它的出現不僅僅是作者或者創編者的一種任務,而它是融合了大自然以及社會甚至是人類心愿表達的一部藝術作品。所以一部作品的出現可以反映出大自然以及社會、國家還有人類的真實寫照,同時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使得我們身心收益。

四、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體育舞蹈近幾年發展迅猛,但是國內相關的部門并沒有大范圍提倡體育舞臺的創編。導致我們只是效仿和臨摹,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出現。所以我們不能夠完全的展現我們自己的生活和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其次就是國內好多作品有時為了完成任務,所以一味的要求舞蹈美感卻突出不了主題,讓觀眾不能從內心深處去理解舞蹈,理解作品,只能觀賞其舞蹈的動作和音樂的配合。

五、體育舞蹈藝術作品創編對策及建議

每個作品都有自己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事情的創編原由。有的是生活感受,也有地域文化,甚至是突發奇想。所以作品在創作時大量運用民族高尚品質的內容,能讓人們感受到有鼓舞、激勵和教育的含義,全面提高民族主義精神。我們常說,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是馬上就能成功的,舞蹈的創編同樣如此,舞蹈也是要通過不斷的積累和對動作的熟悉,才能知道它其中的規律和運動的軌跡。其實,我們可以從平時的生活中發現舞蹈的影子,將每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轉化為華美的舞姿。我們也可以對歷史進行了解和感悟,為廣大的中華兒女創作出銘記歷史的作品??偠灾?,舞蹈隨處都有,舞韻更是細水長流。只要用心去創作,我相信我們不會缺少讓人驕傲的作品。

六、以舞劇《金陵十三釵》為例論述其創編方法

《金陵十三釵》作品背景是1937年12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期間女性獨立、自信、堅強的形象。很多的地方不管是節日慶祝還是其它重大活動上都在排練這支舞臺劇。武漢體育學院,校周年慶《金陵十三釵》不僅是為緬懷遇難同胞、弘揚民族精神,也是為充分體現“人人參與,文化互動”的宗旨。

拉丁舞舞劇《金陵十三釵》首演,作為一項文化交流及傳承的活動,不僅拉近群眾和歷史的距離,還充分展示體育舞蹈院校最近幾年的舞蹈的進步性和國際化,受到師生的追捧。每一位演員都飽含深情,將每一個動作做出真正意義,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作品有一個動作是所有的人把女主角圍在舞臺中間。舞臺劇中的故事并沒有像張藝謀電影中表現玉墨等人不好的遭遇,而只是用舞蹈動作和語言表現女生在受到不好遭遇時的堅強不息精神,也營造了舞臺上持續長久的掌聲和淚點。

(一)舞蹈作品演員人數

《金陵十三釵》是以穿著紅碎花旗袍的13位女生和身穿黑白西裝的8位男生組成。他們以團體舞的表現方式,變化多端的隊形,運用合理的空間,21名運動員飽含深情,鏗鏘有力,每個動作都前后呼應,精妙的互相配合展現出人意料有故事性的整體效果?!督鹆晔O》用拉丁舞的特點,闡述了不同舞蹈之間的聯系,運用創編的套路對舞蹈音樂境界的體會和整段舞蹈節奏的掌控,完整的描述出主題內容思想。團體舞表演把體育舞蹈的格調特點詮釋的更加完美。

(二)體育舞蹈團體舞的特點

首先通過對武漢體育院校周年慶舞臺劇《金陵十三釵》中可以看出,團體舞具有體育和文藝相結合的特點。而其最大特點是在于它以團隊形式存在與舞壇中,所以形成了其獨有的特征,使它有著另外一種舞韻。

(三)體育舞蹈團體舞隊形變化的分析

為了得到更準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本文對武漢體育學院60周年校慶舞蹈節目旗袍拉丁舞《金陵十三釵》進行研究、整理。從中看出,拉丁團體舞不像是其它舞蹈項目,它在隊形變化上不是單一的規整對稱,而是采用曲線性和流動性的較多的舞蹈形式。舞蹈創編者將一些基本的動作及步伐改編為具有特點的舞美。目的是要讓每一個舞蹈動作和瞬間像是一場美麗的電影,盡可能將每一舞蹈動作像是繪圖一樣,具有強烈的寫實性和感染力。但團隊舞蹈隊形的藝術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條件:

1.隊形變化的平衡點

隊形的平衡定義分為:平衡和非平衡。平時的表演和比賽在有的舞蹈隊伍變化對稱,形成不一樣的圖案。形狀多種多樣,五花八門。而有的作品卻和這種表演形式大相徑庭,劇它們可以根據樂曲起伏或者情節變化,形成不一樣的隊形,錯落分散,高低不齊,但是舞蹈的韻語在他們中間體現的淋漓盡致。

2.隊形變化的協調性

協調性能夠將大腦反映出的舞蹈動作用肢體進行得當的反映,它可以改變舞蹈的以往的聽音樂做動作,創造出舞蹈生機、歡快、優美的畫面。協調與平衡性有相同的特點,都是強調隊形的統一性,使得作品整體看起來一致。但是也有其他的方式表現出的不同,可以讓舞者的動作與作品意境相結合,形成協調美。所以協調性在一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3.隊形變化的多樣性

《金陵十三釵》作品的成功,是運用了舞蹈的“多樣性”形式美的基本規律之一,也是現在很多高等體育院校和藝術院校共同遵循的形式之一。

4.隊形變化的空間性

舞蹈演員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動作語言和隊伍的變化,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這也就是俗說的空間美,它會與作品的美遙相呼應,產生化學反應達到觀賞的意義。在作品表演中必不可少?!督鹆晔O》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七、結論和建議

本文通過對舞臺劇《金陵十三釵》創編故事背景和動作分解的分析,讓我們欣賞到體育舞蹈中的審美價值觀,也讓我們在日后的體育舞蹈教學中有成功案例可以學習。近兩年,體育舞蹈作為學生普及課程已經進入了校園??傊?,通過體育舞蹈的教學,不僅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好的鍛煉,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形體及精神面貌。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自身對舞美的觀賞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對心靈美,形體美產生更好認識。從而全面開展學生各項素質的教育,使學生更好的充實自己。這也是體育舞蹈的真諦所在。

參考文獻:

[1] 崔景秋.淺談舞蹈的起源及發展[J].新教師教學.2010.5.5.

[2] 劉環.淺談舞蹈表演中舞蹈動作與表演的關系[J].東方企業文化.天下智慧.2011.3.

[3] 傅軍節.國標舞中拉丁編隊舞的創編[J].藝海.2011(7).

[4] 杜靜歌.論舞劇《長恨歌》對中國國際標準舞發展的啟示[D].武漢體育學院.2011.4.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聲樂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演唱者是要通過聲音把作品的內涵、思想感情成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因此,對聲樂作品進行藝術處理與表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聲樂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文章將對聲樂演唱中關系到作品藝術處理與表現的幾個環節加以論述,以期與同行們共同商榷探討聲樂演唱的藝術規律。

關鍵詞:聲樂作品藝術處理與表現藝術風格

聲樂演唱是一種情感交流活動,是以演唱者的心靈感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不是簡單地將作曲家的作品譯成聲音,而是在作曲家創作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用歌聲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它要求演唱者必須恰如其分地表達出符合作品要求的內在情感。因此,就演唱者而言,必須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與表現,也就是將作品內容用技術性、藝術性相結合的手法,光彩地展示給聽眾。如果演唱者的聲音很優美、技術性很高,但沒表達出作品規定的基本形象和內容要求,其歌聲是不能夠打動觀眾(聽眾)的。沒有情感的歌聲只能被看作是沒有靈魂的聲音律動。作曲家喬治·克拉姆強調:“我相信音樂反映人類靈魂最深處的能力甚至超過了語言?!笨梢?歌曲具有的巨大藝術感染力是無以言表的!然而,歌曲蘊含著的思想內涵及其藝術感染力,是需要通過演唱者予以實施與表現的。

一、正確理解與詮釋音樂

皮爾?!へ悹柤{克說:“當一個作曲家為一首歌詞譜寫音樂時,他對歌詞中表現的感情有他自己的體會,并試圖把他這種感受在他的音樂里表達出來?!币虼?演唱者必須全面深入領悟詞曲作家的創作意圖,在詞曲作者與聽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把作者的作品變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在聲樂藝術實踐中,常常見到不少演唱者全力以赴地歌唱,卻未能準確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甚至出現音準、節奏、曲譜上的錯誤。演唱者要完善地表現作品,就必須首先在正確詮釋音樂上下工夫。

1. 熟讀歌詞。歌詞是聲樂藝術作品思想內容的具體體現,對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具有高度的濃縮和概括性,每字都有“抑、揚、頓、搓”,每句都有“起、承、轉、合” 。演唱者必須運用歌唱的咬字吐字規律來指導、糾正自己的讀音,切忌含糊其辭。從總體上有把握后,再開始演唱,最好能夠背唱。因為只有充分熟悉歌詞,歌者才會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表現和聲音的塑造方面。

2. 唱熟曲譜。熟悉唱準譜子和音準節奏,這是對作品從音樂上分析首先應做到的。歌唱者對曲譜其中的韻味、細節要認真推敲,對每個音符要去分析、理解,切不可隨意延長或縮短處理。即使是非常熟悉的歌曲,也要先準確地把記錄在樂譜上的內容搞清楚。另外,我們在掌握歌曲的節奏時,必須注意各種節拍的特點,只有掌握了不同拍子之后,才能從中體會到音樂的律動。

3. 注意作品的調式、調性。曲作者對調式、調性的運用直接影響歌曲的基本情況,在表現歌曲的內容和情感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大調式的歌曲表現雄壯、明朗或喜悅自信的情緒,而小調式的歌曲常表現柔和、憂傷或暗淡、悲哀的情緒。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應十分注意。調式、調性也可以作為我們分析作品的主要參考內容之一。

二、分析作品的藝術風格

由于藝術創作存在的個性化特征,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具有的思維方式、審美個性及其藝術視角的差異,使聲樂作品的風格存在較大的差異。演唱者要想準確表達作品,不僅要正確詮釋音樂,還應重點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全面而準確的分析。

1. 時代風格。每個時代的聲樂作品都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思想內涵。如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成為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載體。像亨德爾的清唱劇《猶大·馬加比》中《英雄凱旋歌》,主題雄壯明快,表現了群眾歡迎英雄凱旋而歸的熱烈場面,樂曲氣氛莊重、情緒熱烈。浪漫主義時期的聲樂作品,如舒伯特的《聽,聽云雀》,需用輕快地、富有彈性和活力的節奏來表現雖然貧窮,卻熱愛大自然的藝術家積極、樂觀的美好心靈。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反應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情緒,激越沖擊的旋律與昂揚急促的節奏形成了這一時期作品的典型音調。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作品以黃河為背景,以完美的音樂形象勾畫出一幅幅人民群眾團結起來保衛祖國、反抗敵人的壯麗圖景。演唱時首先要注意抗戰時期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而后準確的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風格。顯而易見,抓住作品的時代特征,用準確的聲音語調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對演唱者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2. 民族風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由于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差異,便形成了各民族鮮明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音調及歌曲風格。意大利歌曲比較傾向于熱情奔放,表情外露夸張,大起大落。德國藝術歌曲的風格質樸、嚴謹理智,情緒起伏變化明顯。演唱時要求聲音圓潤,情緒細膩,線條優美,如舒曼的《蓮花》。我國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充分體現在色彩濃郁的民歌中,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婀娜多姿,要唱好各民族的聲樂作品,就必須對其風格、語言、旋律特點、音調節奏等有所了解和研究。如演唱新疆民歌時要注意其鮮明的舞蹈節奏以及熾熱的情感。蒙古族歌曲講究氣息的控制,節奏較為自由。如果歌唱者不注意作品的民族風格,在演唱意大利民歌、德國藝術歌曲及中國民歌時,都采用一樣的音色、一樣的位置、一樣的情緒,肯定是失敗的。因此,在演唱中必須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準確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

三、作品的“二度創作”

在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與表現中,演唱者不僅要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還要根據自己對作品的深入理解進行藝術加工(即二度創作),使其變為有生命的歌唱,也是演唱者所能夠征服觀眾的重要手段?!岸葎撟鳌钡氖址ㄖ饕幸韵聨追N。

1. 把握作品的速度。聲樂作品都有特定的速度標記,但每種標記都有一個靈活的幅度。它會根據作品本身的需要和旋律流動性的改變而改變,不應該把它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圍之內。如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聲的較歡快的分節歌,“鳥兒聲聲”四個字要采用斷開的慢速,然后回原速,這樣處理能有效地反襯主人公的歡樂心情。第二小結“啊哩哩”漸快,第三小結恢復原速。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詞,如果用同樣的速度處理,就顯得有些呆板。上述處理不但總體的歡快情緒沒有改變,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2. 注意作品的語氣。語氣的生動處理,既可以提高歌曲原來的自身價值,又可以使歌曲更加生動、感人。如《海風陣陣愁煞人》中的“風浪它不憐打魚的人”一句,在演唱時可以把“不”字聲母“B”的語氣加重且時值相對縮短,對“打”字的聲母“D”的阻氣要短而有彈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緒中強力噴出,成型要快。這樣處理,既能準確表達女主人公珊妹無奈、悲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力量,也會使演唱者的語氣和音樂聯系更加緊密,表現更加生動。

3. 作品高潮的處理。歌曲中表達情感最強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一般在整首歌曲旋律的最高音處。高音處的歌聲形象生動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歌曲的藝術感染程度。如歌唱家帕瓦羅蒂所演唱的意大利民歌《啊!我的太陽》,可以說是運用精湛的高音技巧有力渲染高潮的典型范例。當然,有的作品沒有非常明顯的高潮點,但不等于沒有高潮,如舒伯特的《搖籃曲》、冼星海的《二月里來》等。這些作品,往往在較為含蓄的旋律下,隱藏著情感的高潮。因而,歌者必須明確歌曲的高潮所在,合理地運用情緒,以最美的聲音、最深的情感來表現作品的高潮。

總之,好的歌唱不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內容表達的好。這就說明,演唱者必須用智慧的思維和悟性來處理與表現作品,在充分挖掘作品內涵、深刻體驗詞曲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融進自己的個性,并在演唱中把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用清晰、流暢、優美的歌聲傳達出來,這樣才能賦予聲樂作品強烈的感染力,使歌曲的演唱個性突出,風格鮮明。

參考文獻:

[1]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鄒長海.音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5]韓勛國.聲樂藝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徐小懿等著.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韓慧: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聲樂理論與教學)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西田秀己是一位日本當代藝術家兼建筑師,其公共藝術作品擅長將平常視野下的人造物元素提取出來,把它們當作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幫助觀者轉向對當下空間美學的關注與思考,從而引發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原始體驗。本文從西田秀己幾件富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著手,重點分析了其作品的藝術理念、藝術表現手法以及材料語言的運用。

關鍵詞:公共藝術:自然場所;空間美學

西田秀己(Hidemi Nishida)的作品涉及裝置、舞蹈、攝影攝像、行為藝術、建筑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其公共藝術作品經常涉足于對空間美學和詩性的探索、環境感知力的攫取與渲染,以及場景氛圍的營造,強調公眾參與和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原始體驗。西田秀己認為這種最純粹、最原生態的體驗能夠帶領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視界,幫助他們獲得新的感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西田秀己在2007年成為釧路國立技術學院(Kushiro 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的工程師助理,于2011年獲得札幌城市大學(School ofDesign,Sapporo City University)設計學士學位,在這之后于2014年在卑爾根藝術與設計學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取得美術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于日本東京。他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的著名展覽中展出,獲得了媒體和觀眾極大的關注。近年,他參加了第十屆光州雙年展(2014))、2014年札幌國際藝術節等。2015年他被日本文化廳納入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

西田秀己的公共藝術裝置大多被放置于遠離喧囂的自然景色之中。他擅長利用普通的人造物作為公眾與自然交流的媒介,椅子、桌子、沙發、房屋都是他簡單而獨特的藝術語言,也是他公共藝術中的標志與靈魂。他將本應該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搬到大自然中去,改變了這些物體原本的使用場景與實際經驗,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與格局,賦予了自然場所以新的意義。他想讓觀眾從繁忙的城市軌跡中脫離出來,讓生活回歸自然,遇見最真實的自己,找尋人生的本源,這也是其公共藝術想要傳遞的理念。

西田秀己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天生的敏感性,其作品大都蘊含了東方哲學的智慧,并在觀念上與日本物派“人與自然是主客合一的、渾然一體的關系,尊重事物原本的力量和存在意義”東方哲學式的思想不謀而合。其作品賦予了自然空間與平凡物質以特殊的意義,他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表達了對人生的看法:讓生活回歸自然,讓生命回歸本源。他給予觀眾無限的思考空間,大家可以爬上椅子去觀賞遠處的美景,可以聚集在一起感受自然的擁抱,也可以登上山頂去追尋神秘的鐘聲。在藝術家與觀眾、觀眾與作品、觀眾與觀眾的互動過程中,公共藝術內在的價值才能被真正地發掘出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并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

《脆弱的椅子》(Fragile Chairs)是西田秀己于2017年為日本北海道飛生藝術節(Tobiu ArtFestival 2017)所做的一個公共藝術裝置。他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椅子安置在北海道白老町一處平靜的湖面上,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又詭譎莫測的美麗景觀,仿佛在揭示這個無人之境的存在。這樣奇異的景觀使得過往的游客與行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腳步,去欣賞被他們忽略的美景,去感受平凡的存在與詩意的遠方的違和感,去猜測藝術家的初心與用意。對于居住在湖旁邊的居民來說,這些椅子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空間,吸引著他們重新去審視、去觀察這原本讓他們習以為常的景色,從而漸漸轉變傳統的視角,去體驗自然的神奇魅力。對于游客來說,逃離了都市的繁忙與擁擠,來到這樣一處好似天空之鏡的地方,身心已然得到全部放松。當他們突然看到這個與一般景色格格不入的場景時,先是驚訝,然后是好奇,最后是平靜下來,仔細思考其中的意義。藝術家為的就是那一刻的沉思,他希望讓時間慢下來,讓人們從這件公共藝術作品中找到自然之美,找尋到安靜的內心。

《脆弱的桌子》(Fragile Table)這件公共藝術裝置是將一套風格獨特、與眾不同的高大桌椅擺放在挪威莫斯奧斯陸峽灣上方一座美麗的山頂上。該地區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有一座美術館和一家舒適的咖啡廳。該作品佇立在花園的中間,好似有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讓人們不知不覺想順著梯子爬上椅子,去體驗這別致的美景。觀眾不僅可以看得更遠,還可以在椅子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暢聊人生。原來這樣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可以給予人們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這件藝術作品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以全新視角賦予尋常風景以新的意義,為人們帶來新奇體驗的同時,引導人們重新認識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改變了觀者與自然被動的交流方式。

白雪皚皚的冬天一旦來臨,往札幌藝術森林的山峰上眺望,便可看到一個紅色的鐘樓隱約其中。未見其身先聞其聲,人們可能會先聽到從遠處飄來的清脆悅耳的鐘聲,這悠揚的鐘聲穿透無邊無際的森林,直抵內心,讓人想迫不及待地趕去一探究竟,親自敲響那座鐘。但是要找到鐘樓并不是一件易事,盡管路途艱險,總會有幾個好奇心旺盛的人找到了去往鐘樓的路途,并自己敲響了鐘。這也是西田秀己的一件裝置作品,名為《臨時的鐘樓》(Instdnt Belfy),這座鐘樓只是孤獨地站在沒有任何顯眼標志的山脊上,沒有夜色中霓虹燈一般的鮮艷色彩,更沒有城市中廣告牌的招搖過市。但這座看似神秘脆弱的鐘樓卻有其獨特的魅力,打破寂靜的鐘聲向那些循聲而來的居民訴說著深情的故事,吸引著他們去敲響屬于自己的鐘聲,這時,舉手之勞的事也會很有價值。沒有這幢平凡的鐘樓,也許這座山就會在雪中沉睡。

《天空花園》(Garden sky)起初是西田秀己工作室團隊以環境治理美化為目的,為當地藝術節設計的一個公共藝術項目。他們在日本神戶六甲山一個綠意盎然的山坡頂部擺放了五個白色的木制沙發。從遠處望去,它們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山間,有的掩映在茂密的叢林中,有的被安置在空曠的草地上。山下的游客發現這不同尋常的景象之時,便會隨著好奇心去親自撫摸那些潔白的“云朵”,去追逐那可愛的“羊群”。沙發旁邊都配有一架梯子,以便游人可以輕松地爬上這些寬大舒適的“天空之椅”,猶如天然圓形劇場一般的場地為欣賞周圍的自然美景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觀賞點。這樣的觀景方式讓人們可以坐擁天空,俯瞰全景。來參加藝術節的觀眾可以在這里坐看夕陽西下,享受慢生活帶來的愜意;還可以坐在“云端”高談闊論,暢談未來的理想。被這美景環繞,靜待時光流逝,想必是人生一大樂事!西田的這件公共藝術作品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周圍的環境,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

《涂鴉村莊》(Doodle Village)是一個為2012年飛生藝術節(Tobiu Art Festival)和飛生營(Tobiu Camp)活動搭建的臨時空間,包含六處臨時建筑。該藝術節在日本北海道森林的一處廢棄的小學中進行,觀眾可以在活動舉辦地的森林里找到六個被隨意擺放的臨時建筑物。在其舒適的空間中,觀眾可以投入到現場熱烈的氛圍中共同欣賞美妙的音樂表演,也可以在靜謐的自然空間給予心靈以慰藉,讓整個人全身心放松下來,暫時忘掉煩惱與憂愁。這六個臨時搭建的建筑物如庇護所一般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好似傳統的村落,在短暫的時空交匯中創造出了融洽的氛圍與新的空間集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另外一件公共藝術裝置《脆弱的庇護所》(Fragile Shelter),該作品作為《脆弱》系列中的一個建筑實體,房子外部被一層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包裹,隱隱透出內部的木質結構,這些結構框架組成了每個獨立的庇護所。在銀裝素裹的雪地里,這幢簡單樸實的建筑好似一團充滿生機的火苗,將夜空點亮,給予寒冷的冬夜一絲溫暖;又好似夜空中緩緩流動的星光,讓人充滿無限遐想與希望。建筑外部寒風凜冽,但這個木制的簡單空間卻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他們互相取暖,交談,臉上露出笑意,絲毫感受不到冬日的凄涼。此情此景,讓人們和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回歸自然的本源,找到真實的自己,也許這就是公共藝術的魅力所在。

《孤獨的房子》(Solitary House)被放在荒涼的野外。這間只有約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卻有著一切人類必需的生活用品——床、書桌、爐灶、水槽、廁所和淋浴設備,設施齊全。如今,我們擁有了高度工業化的住宅,非常舒適,這是我們努力抵御惡劣的地球環境的結果。然而,當我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蜷縮在這個給予我們安全感的庇護所里,似乎切斷了身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聯系。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說:“房子是我們的世界角落?!边@個“角落”能夠拯救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抵御自然環境不可估量的力量,這也是它存在的意義。當人們靜靜地躺在這座房子的床上時,耳邊充斥著海浪翻滾的濤聲、寒風呼嘯的簌簌聲、植物互相摩擦的沙沙聲、雨滴落在房頂的淅瀝聲。有時來自海面呼嘯的大風會使房屋劇烈搖晃,伴隨著木結構的嘎吱作響,居住者的心也跟著顫栗,根本無法入睡。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庇護所”,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在人云亦云、消費主義橫行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是否逐漸迷失了自己?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央,我們是否失去人生本來的意義?我們總是抬頭仰望星空,卻忘記了腳踏實地的真實?!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蔽魈镄慵旱墓菜囆g作品讓人們的生活回歸到自然中去,幫助他們梳理雜亂的思緒,清醒混亂的頭腦,以便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讓煩躁的情緒得到舒緩,讓迷蒙的心靈得到凈化,在平淡與寧靜中找尋生命的本源。西田秀己也用他的公共藝術作品表達了他對生命與存在的看法: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頑強的,珍惜當下,真正的美就在身邊。人的存在依賴于自然,但人創造的樓宇割斷了人與自然的聯系,那種在大自然中的最純粹、最原始的經驗與感覺才是最為珍貴的記憶。

建筑作品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6篇

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僅富有古典美,還蘊含著浪漫主義的思想。本文從門德爾松的藝術生平進行切入,并且觀察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各階段性特征,通過探索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思想,加深對于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理解。

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在鋼琴演奏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門德爾松一生創造了150余首鋼琴作品,但是發表的僅為70首。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終于擺脫了歷史的偏見,獲得了人們的肯定。

一、門德爾松的藝術生平

1809年,門德爾松出生于德國漢堡,具有顯貴的出身,而且生活優渥。門德爾松是一位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從小為音樂癡狂,是一位天生的音樂家。在年少成名后,門德爾松沒有停下進取的腳步,陸續與詩人海涅、音樂家韋伯、洪美爾等建立友情,并且深受貝多芬、莫扎特的影響,創作了《將e小調隨想曲》等作品。自1829年起,門德爾松開始在歐洲進行巡演,風格逐漸走向成熟,他創造了《無詞歌》等作品。1832年,門德爾松的人生出現重大轉折,事業、生活受到雙重打擊,作品開始帶入悲情色彩,與之前的作曲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演奏技巧和音樂體裁也出現新的突破。1832年,門德爾松擔任了8年的萊比錫布業會堂管弦樂團指揮。1847年,門德爾松由于傷感姐姐芬妮的去世,也于同年病逝。

與其他音樂家生前潦倒死后輝煌不同,門德爾松有一個優渥的生活環境和一份穩定的工作,社會地位也很高。但是,19世紀中葉,受到政治的影響,排猶主義讓門德爾松的音樂受到不公正對待;19世紀末,門德爾松的音樂被夸大了蘊含的浪漫主義,曲解了門德爾松的作品含義;到了20世紀初,門德爾松的作品被認為低俗,從劇目中消失;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將門德爾松的作品封殺。門德爾松的作品可謂命途多舛。在二戰結束后,人們才開始正視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

二、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各階段性特征

(一)早期作品

創作早期,門德爾松受到巴頓、克列門蒂的影響,作品大多歡快明朗,類型包括奏鳴曲、變奏曲、幻想曲等,而且這些作品沒有編號。此時,門德爾松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受到教師傳統教育的影響較大,大多采取巴頓、克列門蒂的作品模式,多為大型體裁。例如,門德爾松作品中的變奏部分運用了卡農的手法,體現了門德爾松對拔河作品的研究與見解。1824年,隨著個人的逐漸成熟,門德爾松開始受到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影響,擴大了他的音樂視野,創作的《隨想回旋曲》更是流露出青春與活力,成為門德爾松早期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后期作品

隨著創作和演奏風格的成熟,加上社會的歷練和打擊,在經歷了歐洲巡演和打擊挫折后,門德爾松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其中,門德爾松在旅行中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如《#f小調幻想曲》《3首隨想曲》等,隨著親友的相繼離世,他沒有得到柏林合唱協會的領導職位,門德爾松事業和生活開始出現挫折。在激動和悲情色彩的影響下,門德爾松的作品改變了歡快舒暢的風格。例如,《嚴肅變奏曲》抒發了門德爾松的強烈情感,作品風格成型,讓門德爾松在音樂體裁、和聲、演奏技巧上實現了突破。

三、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一)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崇尚自然

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不僅有古典主義的理性與嚴謹,還蘊含浪漫主義的幻想與抒情要素。門德爾松的奏鳴曲和賦格曲在古典主義下依然含有浪漫主義的抒情要素。透過《幻想大波蘭曲》和《e小調小夜曲》,人們可以窺見門德爾松的古典與浪漫。同時,門德爾松的作品蘊含著大自然的氣息,人們能通過音樂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與澄凈。例如,《仲夏夜之曲》通過意境結合的表現手法,反映了門德爾松的積極開朗與樂觀向上。

(二)創作題材與體裁的二重性,提倡學習與創作

在鋼琴音樂中,門德爾松會選取古典音樂的體裁進行創作,同時又有反常規的表現,將浪漫主義發揮到淋漓盡致,并制作了“無詞歌”等形式體裁,擺脫了老舊音樂思維的約束。門德爾松大膽地取消了傳統協奏曲的雙呈示部,并且取消了再現部后的炫技環節,這種音樂體裁得到了音樂家的沿用。門德爾松的題材選取,也包含了古典主義和浪漫風格。古典主義有《嚴肅變奏曲》,減少了華而不實的技藝性,維持了貝多芬的嚴肅態度。同時,門德爾松的《隨想回旋曲》又減少了奇幻的元素,將親近自然的思想展露無遺,充斥著生活中的美好與光明。

(三)創作手法的二重性

門德爾松的創作手法首先受到學校的影響,之后是巴赫、克列門特和身邊的朋友,再之后是貝多芬和莫扎特。門德爾松受到環境和其他音樂家、哲學家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門德爾松的鋼琴曲在旋律和不同聲部的聯系中存在豐富的復調思維,將浪漫主義融入了古典題材中,典型的是《降e大調賦格》,主旋律為《馬太受難曲》的一節經過句,創作手法自由奔放。門德爾松的大型作品借鑒了貝多芬的創作手法,演奏技巧具備繼承和發展性,并推進了音樂的發展進步。

四、門德爾松鋼琴作品的創作思想

(一)繼承性

門德爾松認為音樂是沒有新路的,藝術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所有的新式音樂都有根源。門德爾松在繼承性上是保守的,認為音樂需要有所參照,不能獨立存在。即便是貝多芬也要參考莫扎特的作品,如貝多芬的第一奏鳴曲與莫扎特的創作晚期的奏鳴曲。門德爾松認為自己沒有開辟新路,只是創作思想不同而已。

(二)獨立性

在繼承前人作品的同時,門德爾松也關注作品的獨立性。門德爾松認為作品不能單純地抄襲和模仿,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并且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歌曲的駕馭能力,選取符合自身特點的創作手法。同時,需要堅持自己的音樂道路,不要因為他人的不理解,就對自己的作品產生質疑,乃至放棄音樂道路走向平庸。

(三)明晰性

門德爾松的作品存在一種平衡,不是信念與情緒上的明晰,而是組織和頭腦上的明晰。門德爾松的樂曲風格樸素簡潔,音樂干凈清澈。例如,《g小調鋼琴協奏曲》充分表現出曲式明晰的特點,并且表現出音樂中無憂無慮、積極向上的情緒。在《無詞歌》中,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

五、結語

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意義深遠,時至今日依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門德爾松的作品詮釋了對于美的追求,提倡心靈、靈魂上的交流,具有教化的效果。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沒有等級之分,提倡人人平等,崇尚自然,反映了當時的大眾心理特點。同時,門德爾松的作品能讓人觀察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讓音樂變得純粹,提升了音樂家的藝術與人格高度。

上一篇:文化學派研究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發展綠色農業探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