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

2023-09-16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歷史建筑;城市文化;建構;文化符號

一、上海經典歷史建筑群保護現狀

上海市政府歷史建筑保護相關部門文件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上海市政府先后批復了44片41平方公里歷史文化風貌區。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還通過實地考察互相協作的方式進一步探索擴展保護對象,規劃了250個多風貌保護街坊、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和84條風貌保護河道。相關文件顯示,上海市各項優秀歷史建筑正在依據政府規劃方案每年逐步開放參觀。據不完全統計,上海至今已開放130多處優秀歷史建筑群,其中田子坊、常德公寓、周公館、外灘榮宅等經典歷史建筑在政府的“選擇”下,被賦予了承載城市記憶和塑造文化符號的意義。

上海優秀歷史建筑共有1058處,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針對已修繕完畢、開放參觀的300多處優秀歷史建筑、30多處名人建筑群和12處歷史文化風貌區,推出通過現場二維碼掃描進行線上語音導覽的參觀模式,運用音頻、文字、AR產品等新型多媒體手段,讓市民游客能夠在參觀的同時,更便捷地對優秀歷史建筑進行“深度閱讀”。這434處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能夠被選擇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建筑,其原因不僅僅在于這些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的完整性、可參觀性,更在于這些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筑對于城市形象的再造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以至于這些區域和建筑成為被優先選擇、被優先進行修復和再塑造的對象。

二、經典歷史建筑的具體保護與開發

(一)常德公寓——被選擇的展示品

常德公寓(張愛玲故居)的修繕復原工程在10年前就已經完成,這一修復工程被歷史文物建筑保護行業認為是近年來中國歷史建筑以及名人故居修繕保護再開發的成功案例。反觀黃浦區亦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董家渡天主堂,盡管是上?,F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卻預計還需2年才能完成其修繕,修繕完成之后才會重新對公眾開放。上海作為具有眾多優秀歷史建筑的城市,對這些歷史優秀建筑的修復與開放必然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政府需要依據城市形象塑造的需求、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以及各個歷史建筑的保護現狀和修護難易程度來選擇什么先行,什么后行。

張愛玲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獨特貢獻的作家,其上海本土作家的身份對于上海文化符號的塑造是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的。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數都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著重書寫現實生活中的平民百姓——上海本地人,小說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間習俗為特色,其中多以日常生活的講述為敘事重點,在表達個人生命體驗之外,更展示了鮮明生動的上海普通市民階層的風俗。同時,張愛玲生于上海、長于上海、創作于上海的人生經歷,也使得其作品廣為流傳的同時,其本人也成為了上海的一個文化符號。談起張愛玲,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上海,聯想到上海的吳儂軟語,聯想到上海的里弄風情。

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匯處,坐落在人頭攢動的靜安寺附近,靠近繁華的靜安寺商區。這幢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公寓,原名為愛丁頓公寓,又名愛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張愛玲和姑姑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并在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幾部小說的創作?;趶垚哿嵝≌f中大量的上海特殊符號以及其自身所代表的符號意義,常德公寓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公眾(特別是文學愛好者)寄托對張愛玲瞻仰與懷念的地點。相比之下,董家渡天主教堂的文化影響力,遠沒有張愛玲這一文化符號所帶來的影響力大、輻射范圍廣,其被選擇修復與開發的先后順序之原因不言而喻。

2008年,上海市政府對常德公寓進行修繕復原工程。不僅是公寓外墻面的顏色,公寓樓內的陳設也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恢復成老樣子,公寓的不銹鋼窗網、面向街道的陽臺、樓道和室內的燈罩全部恢復成70年前的模樣。該項修復工程通過協調,還對底樓原有商戶進行搬遷與更改,代之以實體書店“千彩書坊”。書店創始之初引入了當年罕見的“書+咖啡”的運營模式,并且冠之以“張愛玲曾經寫作創作、品嘗咖啡休息的書店”之名號吸引游客與行人。

由于張愛玲曾居住過的兩套公寓如今都有人居住,且整個公寓其他房間也有住戶。為避免給樓里居民生活帶來困擾,常德公寓內部未對外開放。但樓下的書店卻能夠彌補參觀者無法探訪舊居的遺憾,同時也打消他們入內“一探究竟”的想法,因此“千彩書坊”成為常德公寓之外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懷念點。

常德公寓外部的修繕使其充滿了老上海的視覺效果,書店“書+咖啡”的運營模式,則是海派文化休閑模式的再現,靜態建筑和動態運營的書店相輔相成,打造出一個極具上海味道、充滿上海記憶的文化景觀,使人們情有寄托之處,并吸引人們逗留與消費。

(二)外灘經典歷史建筑群——被規劃的展示模式

黃浦區是優秀歷史建筑的密集地,其中外灘沿線的數座經典歷史建筑,如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浦發銀行大樓、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上海市外灘歷史紀念館等,是比常德公寓更為熱門的參觀地點,這些經典建筑不僅對公眾開放,并且還有網上預約、免費導覽等更加完善的參觀引導服務機制。上海人大相關文件顯示,2018年8月,外灘14號上海市總工會大樓開始對外開放。消息一出,每月的預約名額在預約平臺一放出就會被迅速地預約完。上海人大在其官方平臺公布的11月數據顯示,外灘附近開放的經典歷史建筑群的當月參觀名額均被約滿。在12月名額放出后的兩天內,熱門場館的參觀額度再度被約完。

與此同時,黃浦區旅游局引入市場化模式,推動熱門歷史建筑整合內部餐飲企業,推出體驗式的“閱讀”產品。此產品包括下午茶、餐飲、建筑參觀導覽等服務,使得參觀者可以更加深度地參觀老建筑、隨時隨地聆聽講解。比如,在外灘22號內的奈恩法式餐廳,推出了價格500多元的雙人下午茶后再進行9個景點的參觀的服務方案。這種休閑體驗式“閱讀”產品的模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努力為游客營造了特定時空的感覺,下午茶、餐飲等服務是使人在生活方式方面感受上海氣息,深度參觀老建筑、聆聽講解則是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使人體驗具有歷史感的上海文化,開創了一種更有趣、浸入式的歷史建筑參觀模式。

(三)田子坊——被重構的多元化街區

田子坊位于中國上海市黃浦區泰康路210弄,目前是滬上最有人氣的旅游休閑街區,更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筑中一個特殊的存在。與大部分優秀歷史建筑不同的是,田子坊的商業化氣息要濃厚得多,文化元素也更為復雜。最初的田子坊能夠被作為城市地方文化景觀標志的,僅有保留下來的石庫門建筑,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可以直接作為旅游景觀的資源。但經歷了城市規劃重塑的田子坊,不僅成為了一個極具上海特色、充滿地方文化內涵的景觀點,還容納吸收了各式各樣的外來文化,成為了可以體現文化差異的動態空間,提升了當地的社交性,為城市居民和參觀者提供了文化差異的體驗。

從徐贛麗在《當代都市消費空間中的民俗主義——以上海田子坊為例》的論述可知,田子坊在策劃之初,是以打造成創意產業園區及其銷售區為目的的,后因引入了大量藝術類商戶,才使得田子坊擁有濃重的藝術氛圍,使得田子坊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景點。再往后,田子坊關于商業消費的建設規劃吸引了商家和當地居民加入,從而推動了田子坊的文化生產,使旅游所必備的飲食、購物、休閑、體驗成為其主要內容,并且因為眾多文化產業創意人的聚集,為田子坊營造了特殊的藝術創意氛圍,成為旅游休閑的主要吸引物和消費對象。

2005至2007年間,田子坊經歷了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向城市休閑娛樂場所的轉變。相關文件顯示,2005年起田子坊街區開始對外租借房屋用以開設酒吧、餐館;2007年,休閑娛樂成為田子坊的主要商業形態;2010年,田子坊正式被批準為國家3A級景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景點,在周末和節假日的人流狀況常常是摩肩擦踵。

據徐贛麗介紹,田子坊是由天成里、和平里、發達里、薛華坊、志成坊、平原坊等多個里、坊小單位組成的,其核心區被稱為“三里三坊”。這里的一些建筑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田子坊地處法租界邊緣,屬于“華洋”結合區。1933年,著名畫家汪亞塵夫婦曾于志成坊中的隱云樓中,創辦了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和藝術家協會“力社”,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名人也曾居于此處。因有這些藝術名家舊居的淵源,著名畫家黃永玉在1999年根據《史記》中記載的我國古代最年長的畫家“田子方”之諧音,將這片區域命名為“田子坊”,寓意這里曾是藝術人士的集聚地。在田子坊的正門,立有一個依據古代文獻資料里關于田子方的肖像的敘述,所打造的一個左手持書、右手持毛筆的古人銅像,此銅像是由田子坊商會出資所打造的,田子坊管理委員會還依據田子方身為道家學者的歷史背景,特地在銅像處舉行了中國道教拜太歲文化活動。商會和管理委員會對田子方身份進行了神化的打造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地方傳統的再創造,即通過傳統的、本土的形式(立像祭拜)使得田子方這一歷史人物形象在該街區落地生根,為田子坊街區豐富了歷史文化內涵。在徐贛麗看來,田子坊的命名和該地區歷史文化內涵的建構,是一種凸顯地方性的合理手段。這不僅會喚醒地方精英與學者跳出自身,重新以他者的眼光來觀察地方,重新詮釋地方性,從而喚起地方的自豪感,也會促進地方的傳統傳承和歷史的重建。

在文化差異方面,田子坊也有許多外來文化和外地文化的移植。比如,在田子坊逛街旅游的時候,無需仔細觀察,就可以見到許多外國人,也會常聽到形形色色的游人用外語或各地方言進行交流。在坊內的餐館、咖啡館、酒吧以及許多小店的名字招牌內容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異國文化色彩,店內不僅常有外國游客,仔細觀察后能夠發現,還有不少外國友人竟是店里的???,在店中悠閑自如,絕不是初來乍到的生客。田子坊體現出來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餐飲方面,坊中各國各類餐廳比比皆是,上海特色小吃、其他菜系的中餐館、西餐館、東南亞餐廳、英式茶屋等等都散布在田子坊的各個里弄之內,且都生意興隆。此外,田子坊還聚集了全國各地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如苗繡、剪紙、油紙傘,甚至還有極具異國風情的紀念品出售。在這大雜燴的表象之下,實則可看作是“獨特的”各種文化在異地的共生。塑造出這樣一個能夠展示文化差異包容性的景觀點,既是上海吸納各地文化,極具包容性的體現,也是城市中的新的文化現象的表現,還是展示上?,F代大都市文化符號的一種方式。

三、被選擇展示的建筑與被塑造的

城市名片

在上海市政府2004年發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的通知》中有這樣一段話:“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上海近代建筑,加上現存的上海古代建筑,都是上海城市發展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上海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鮮明特點。保護和利用好上海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知,上?,F存的各個歷史建筑,是上海市政府打造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對上海各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與開發,已經不僅僅是保存歷史、保護文化遺產的問題,更與上海市如何塑造、展示、發展其城市特色的問題息息相關。

從常德公寓,到外灘經典歷史建筑群,再到田子坊,展現的是對經典歷史建筑三種不同模式的開放。而這三種不同模式的開發開放,都是為了向居民、游客甚至全世界展示多方位、立體化的上海形象。在展示上海形象的過程中,經典歷史建筑都經歷了一個被重新建構的過程,有的地方被塑造成為朝圣地(周公館),有的地方被塑造成為懷舊點(名人故居),有的地方被塑造成為可以穿越時空體驗風情的特殊場所(外灘經典歷史建筑群)等等……城市規劃者選擇建構優先哪一塊區域的歷史建筑,以及如何重新建構一個個經典歷史建筑的“小點”的過程,也是上海市政府建構一個“大”的,面向中國、面向世界的立體的上海市文化名片的過程。

日本愛知大學的周星教授在《地方社會與民俗文化建構》一書的序文《從實問真、與時俱進的現代民俗學》中提到:“現代民俗學直面現當代社會的民俗文化,關心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聚焦各種現實的社會及文化問題;它試圖和鄉愁及懷舊的情緒保持距離,甚或將那些情緒也納入自己的研究對象。”在重塑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過程中,歷史建筑作為被重新建構的文化載體,與其發生互動的民眾所產生的新的文化活動,由于其文化內涵變動而產生新的文化現象以及新的文化發展模式,都可以是現代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亦是現代民俗學應當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M].馮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志勤.地方社會與民俗文化建構[M].上海: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秦矯矯.都市空間下的民俗文化生產:以上海田子坊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8.

[4]潘艷玲.基于符號認知的歷史街區旅游體驗研究:以上海田子坊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2.

[5]張顒.上海都市文化消費路徑塑造與都市文化傳播:從田子坊看都市復古風與文化消費潮[J].今傳媒,2013(2).

[6]徐贛麗.當代都市消費空間中的民俗主義:以上海田子坊為例[J].民俗研究,2019(1).

[7]陳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N].社會科學報,2018-12-20(8).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私有歷史文化建筑是一種文化財產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在沒有從法律意義上確定其為文化遺產或者文物之前,兩者有著不同的概念,沒有確立之前是事實上的文物,確認之后是法定文物,但兩者目前都面臨一定的困境,事實上的文物缺乏正當的保護,法定文物則是私有所有權和公共利益博弈的犧牲品,兩者都沒有得到很好地保護和利用。如何加強對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利用,需要我們共同的思考和多方的努力,從法律意義上對其進行保護,建立一套完善的歷史文化、文物保護體系才是治本之策,如何平衡公民私有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模式,是我們今天需要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私有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利用

歷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法律概念,我國2008年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它把歷史建筑明確定義為經市或縣人民政府確定的有一定保護價值,反映一定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從法律意義上給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私有歷史文化建筑和歷史建筑的法律定義又有一些區別,它通常是指所有權歸私人的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建筑古跡。

一、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特點介紹

(一)所有權方面,私有歷史文化建筑遺產歸集體和個人所有。此類建筑古跡在法律上有明確的所有權證明,比如,一些持有土地使用權和房產證的個人和集體所建造的建筑,因為最初的建設多是由私人完成,它們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產權登記有著明顯的區別。(二)文物特征方面,私有歷史文化建筑有一定的文物價值。這類歷史文化建筑大多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從建筑方面來說,其在建造和工藝上有一定的審美和藝術價值,從人文方面來說,很多歷史文化建筑因居住過歷史人物或發生過較大的歷史事件從而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不過是否就此認定為文物還需要一定程序的確定認證。

二、私有歷史文化建筑保護面臨的困境

(一)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強。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建筑的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比如前幾年非?;鸬囊粋€新聞,梁思成故居被拆,社會輿論反應很大。此類事件也從側面反映了,政府工作中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意識的欠缺,而近幾年雖然公民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由于客觀條件制約,公民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能力上稍顯不足。

(二)經濟開發和歷史文化建筑的沖突。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建設對保護歷史文化建筑也造成一定影響,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導致一系列歷史文化建筑以各種理由被拆除,政府保護的弱化和商業化的過度開發導致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工作舉步維艱,大量的文化建筑慘遭破壞,歷史文化遺產也無法得到傳承。(三)相關部門的管理缺乏。在眾多歷史文化建筑被拆遷的過程中我們也經常見到文物保護部門的身影,他們權力有限、人力物力缺乏、或者說沒有相關法律對此作出明確規定,只能看著他們在那里呼吁號召,沒有什么實際保護措施。政府部門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意識相對薄弱,資金投入力度不足,也導致眾多的歷史文化建筑得不到保護。

三、如何更好的保護私有歷史文化建筑

由于私有歷史文化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人文、和社會價值,對它進行合理的保護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何對私有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保護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政府部門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保護法規,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是一個較為宏大的工程系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文物保護體系。建立文化保護立法政策、文化遺產相關法律、完善相關的文化遺產權利保護法制度,只有做到有法可依,相關部門才能在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工作中做的更好。同時,提高相關部門的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意識也是關鍵,對一些不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作為實行問責制,政府部門在保護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樹立大局觀念,城鎮化建設和保護歷史文化建筑有機結合。(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單位應加大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歷史文化建筑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正確引導輿論,提高民眾的歷史文化建筑保護意識,促進開發商對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民眾要有主人翁意識,歷史文化建筑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需要我們共同的保護,積極參與到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活動之中,同時,監督政府保護工作的實施。

四、保護方法方式的選擇

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做到因地制宜,它不同于文物保護單位,對文物的保護要求非常嚴格,外觀和內在都不能有所改變。歷史建筑的保護相對靈活,外部盡可能的保持其歷史原貌,而建筑內可以根據合理需求進行改動,但是這種改動需要在保護規劃的前提下進行,否則也很容易對歷史建筑造成破壞。

五、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利用

私有歷史文化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歷史和科學等價值,同時他還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對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利用都顯得尤為重要,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利用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發揮其原來的作用。這種一般適用于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筑,其作用一直沒有改變沿用至今,這種利用方式是使用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首選,能較為完整的保存其原始風貌。(二)作公益類用途??梢宰鳛椴┪镳^、紀念館等使用,這種歷史文化建筑一般保存也較為完好,且這類建筑通常本身有很高的文化、藝術、美學、教育等價值,將其最為城市文化展示的場所,對城市形象的樹立有很大的幫助。(三)發展旅游業。越來越多的私有歷史文化建筑成為旅游熱點,它既能展現自身的文化內涵,又能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結語

文化歷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也體現了它的珍貴價值,它承載了寶貴的歷史信息,也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等價值。所以,對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它又不同于文物的保護,對私有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有其自身特性,應從自身特點出發,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保護和利用策略。

參考文獻

[1]應臻.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經濟學分析[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08.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的發展與傳統建筑的保護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傳統歷史古鎮是中國城市重要的文化載體,在城市化建設中加強對傳統古鎮的保護愈發重要和緊迫。文章通過對傳統歷史古鎮的特征進行分析,闡述了傳統歷史古鎮保護和重建的必要性,并嘗試發現傳統歷史古鎮保護和重建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化解之道。

【關鍵詞】傳統歷史古鎮 保護和重建 原真性 地域特色

傳統歷史古鎮的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小城鎮的自然地貌、風俗文化、民族特點、經濟水平都差別較大,形成各具特點的城鎮特色。這里我們討論的傳統歷史古鎮,主要代表了一定歷史時期,反映了當時城鎮發展過程,體現了一定歷史階段風貌特點的“古鎮”。這類古鎮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遺跡、流傳久遠的歷史故事,如蘇州的周莊、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傳統古鎮有著悠長的歷史,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能夠反映該地的歷史沿革、發展脈絡以及建筑的風貌特點;第二,傳統歷史古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一些歷史古鎮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如貴州的千戶苗寨;第三,傳統歷史古鎮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一樣的自然風貌,古鎮在適應這些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亦產生了不同風貌,如藏區的土庫房;第四,傳統歷史古鎮往往能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傳統建筑風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觀形象,而自然景觀和建筑風格的融合統一,構成了傳統古鎮別具一格的景觀特征;第五,傳統古鎮的形成往往有其獨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軍事、商貿、交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麗江古城是當時茶馬古道重要的驛站。

傳統歷史古鎮保護和重建的價值

傳統古鎮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是自發的,不同于現代城市有著統一的規劃?,F存歷史古鎮的建筑風貌并不僅代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建筑,還會有各個時期建筑風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不僅有明清時代的中式傳統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歐式混搭建筑形態。但由于我國傳統建筑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所以我國不同地方傳統古鎮的歷史遺存也并不均衡??偟膩碚f,明清以前的傳統古鎮建筑已基本消失,現存的傳統古鎮主要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為主。這些古鎮為我們了解不同時期和各個地區的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傳統歷史古鎮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往往會形成適當的發展規模。例如在南方以水路為主的地區,交通以人力的渡船為主,商品貿易以面對面的交易日常用品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規模較小,從而形成了江南古鎮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形式逐漸取代了水路交通,這些依水路而建的小鎮,失去了交通便利的優勢,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傳統歷史古鎮傳承千百年,古鎮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無不印著歷史的痕跡,反映著當地城鎮的歷史脈絡和人文氣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很多還保留著傳統生活方式和習慣,使這類古鎮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特色。大多數古鎮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經過漫長歲月,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傳統歷史古鎮在保護和重建中的問題

警惕以保護為名的商業開發。中國現代城市在建設中普遍面臨同質化問題,各大城市在大規模擴建或改建的過程中,建筑形態和風貌喪失了本地特色,而傳統歷史古鎮恰恰彌補了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市所沒有的韻味和美麗,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歲月。因此,在當前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背景下,保護傳統歷史古鎮的緊迫性毋容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傳統歷史古鎮的保護和重建過程中,需要警惕以商業開發為主要目的的傳統古鎮保護,過度的商業開發可能會造成古建筑的二次破壞,甚至出現各類偽古建筑。

古鎮中傳統建筑格局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突。傳統古鎮的建筑格局,基本以商住合一、上宅下店、前街后店為主,街巷尺度比較適宜,從而形成了傳統古鎮豐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場景。但現代中國家庭趨于小型化,不再是大雜院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小型的家庭結構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較高,對家庭空間功能分區也有諸多的要求,這些是傳統古鎮所難以滿足的。另外,傳統古鎮往往是因水運而產生的,臨水而居,現代社會水運逐漸被公路、鐵路所取代,現代生活方式要求較為便利的交通在傳統古鎮里實現也有難度。

傳統古鎮建筑在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存在建筑技術問題。首先,中式傳統建筑基本以磚木結構為主,而出于環保因素考慮,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必需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其次,傳統建筑修建的工匠、技師都是采用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承大木工藝技術,在目前建筑院校比較缺乏傳統建筑營造課程,從而造成相關技術人才緊缺。另外,因為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導致保護和重建傳統建筑成本較高,從而導致許多偽古建筑出現。

傳統古鎮保護和重建的思路和原則

在當前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對傳統古鎮保護已經處于最緊迫的歷史階段。對現代城市建筑的審美疲勞,對傳統建筑的集體記憶帶著近乎本能的親近和喜好,政府各部門也逐漸重視和強調傳統文化建筑的回歸等。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逐利而動的投資者們也看到這其中巨大的潛力和市場,推出各種特色商業街和文化旅游項目。但無論是何種項目,投資者們對投資的回報率的關注,遠遠大于真正意義上對傳統古鎮保護的關注。在這兩者難以平衡時,往往會以犧牲后者利益為代價,保障其利潤的回收。所以,經常會看到某傳統建筑被破壞性拆除,代之以鋼筋混凝土的假古董,甚至現代建筑的做法。隨著這些有故事的建筑被拆除,也意味著一個城市的一段歷史、一段記憶被抹滅。

解決原住民和傳統古鎮保護和重建之間的沖突。要轉變觀念,用發展的、動態的觀點看問題,保護和重建是一個長期過程性行為,不是短期的大拆大建。保護歷史古鎮原有的社會關系和結構,既要保護原住民的權益,同時要讓原住民在保護重建中得到實惠。只有保證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保留與發展,才能留住傳統古鎮精神層面的東西。

堅持“原真性”原則?!霸嫘浴钡谋玖x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復制的,這里引申到傳統古鎮的保護和重建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建筑的物質實體上,構成建筑的各種元素,一磚、一瓦、一塊木雕都盡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征。二是指精神層面的,傳統古鎮的生活方式、業態、風俗等都屬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隱性的東西共同構成傳統古鎮的特色。

強調傳統古鎮的地域特色。在我國傳統古鎮受民族特色、地域地貌、自然條件等影響,形成千差萬別的地域風格。如川東的吊腳樓,川西的四合院等,我們在傳統古鎮的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必須保留住這些地域特色,如果這些特色消失,那么古鎮也就會失去了它的唯一性。

保留古建筑的多樣性。不管是什么風格的建筑,只要有其歷史意義和自身特點,都可以和諧并存,而不必強求同一種風格。這點可以從西方得到借鑒。例如,威尼斯圣馬可廣場之所謂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正因為其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各種流派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杰作,尊重并包容所有一切有歷史價值和流派的風格。

可持續發展是古鎮保護和重建的要點。舊式商業街等傳統環境不斷為新的發展潮流所淹沒。即使幸存的也已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新的環境在取代舊的環境的同時又很快被新時代的發展拋在后面。人們始終在面對新的沒有記憶的建筑和城市,這些雖然滿足了人們在物質功能上的需求,卻無法滿足人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而小城鎮傳統商業街正好能夠滿足種愿望,人們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的傳統的物質環境和鮮活的傳統人文、風俗的表達,只有這種原真性的物質和人文環境才能激起人們的感情聯想,產生共鳴。任何博物館式和過度商業化的保護更新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總之,城市的發展不能以割斷歷史為代價,這對過去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都是一種尊重和負責。我們不是強制性要求必須原汁原味、一成不變地對傳統古鎮進行保護,而是注重建筑和文化的傳承,使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至于被淹沒在由鋼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中。對傳統建筑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是不現實的,因為建筑是空間的藝術,城市是時間的藝術,我們不是單純強調建筑的恒定不變,也不是簡單否定建筑的發展,只要城市傳統區域的傳統功能基本不變,亦或建筑基地不變,那里所承載的文化歷史氛圍也會被人們一直接受。因此,傳統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固然具有現代建筑無法比擬的存在價值,但保護傳統建筑并不意味著凍結固定城市的發展步伐,或大量恢復已經消亡的傳統生活場景,而是聚焦于保護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民俗特征,去重建一座城市的歷史,去恢復人們關于古鎮的共同記憶,同時不斷補充城市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新內容。所以,城市的發展與傳統建筑的保護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能滿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發展需要,又可以不斷促進城市形成獨有的形象和性格。

(作者分別為四川美術學院講師,重慶工商大學副教授)

責編/王坤娜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古建筑是人類遺產的重要體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特定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同時還是城市意象的主體標志性符號。作為文化遺產,古建筑不僅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還能夠從藝術、科技、建筑、美學等方面突出重要的價值。在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古建筑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而引起了社會上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古建筑;歷史;文化價值;城市意象

中國古建筑主要是指中華文明還沒有受到西方文明影響之前,在我國古文化引導之下而形成的構建物、建筑物、建筑手段以及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筑對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半個亞洲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實,從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出古建筑對我國古文化產生的深遠意義,很多漢字都是通過建筑形象進行造型的,例如“寶蓋頭”,這是建筑形象的具體體現。針對西方文明,我國古建筑發揮了建筑材料的優勢,以斗拱和四周起翹的屋頂為象征。從戰國時期開始修筑的長城沿著400mm等降水量線綿延,雖然如今已經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卻成為了我國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中國古建筑相關概述

中國古建筑由于各種原因,例如戰爭、地震、大火等,而保存至今的,少之又少。目前,針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一般都是通過相關資料,如隨葬品、遺留建筑、壁畫等,甚至有的只能根據古代相關資料及文字中的信息對當時的建筑形態進行勾勒,這也是研究中國古建筑的一個重要手段。描述古建筑的古典文學有許多,且以竹帛、甲骨、書籍等方式流傳下來的也比較多。我國文字多為象形字,因此可以從古文字中研究當時古建筑的輪廓。單純地從文字、古典文學等當中尋找建筑形制是不全面的,但是也并不代表是憑空判斷,只要相關研究人員在古典文學中掌握語言的變化規律,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古建筑的樣貌。同時,在中國古建筑中,還能夠充分體現出等級制度。將建筑作為判斷等級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鞏固和體現風險等級制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設者對于建筑的創造力發揮,使其開始重視群體組合。例如清代的皇家陵園,其布局錯落有致,講究建筑群體與大自然之間的有效搭配,即因地制宜。

二、中國古建筑結構、空間及形式分析

(一)中國古建筑的形式

從大量的相關資料中可以得知,我國古建筑形式主要是以“大屋頂”為主,這對于中國古建筑而言,不僅是一個歷史奇跡,而且還代表著當時社會的思想,即“大屋頂下的大一統社會”的思想。因此,從中國任何一個古建筑物中,都能夠看到最基本的形式——“大屋頂”人字形。中國建筑一般都是由居民住宅演變而來,以此解決人們要求的規模和尺度,外形基本都是以人字形呈現出來的,即雙面坡屋頂。在中國古建筑中,人字形屋頂是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關于這點都可以從住宅、廟宇、宮殿等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云南傣族地區現存的古建筑。雖然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形式統一,即典型的“大屋頂”。

(二)中國古建筑的結構

中國古建筑結構主要是以木結構為主,其根據自身結構的特點對建筑進行造型。目前,浙江的余姚河姆渡是我國發展最早的木結構古建筑物,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在三百平方米的范圍之內,有多座干闌式建筑,其中有一座深約8米,長約23米,在云南傣族地區也有大量干闌式建筑。木結構的建筑物主要包括板、梁、柱、枋等。中國木結構的古建筑主要分為穿斗式、疊梁式以及井干式這三種類型,其中穿斗式和疊梁式比較常見,這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建筑結構形式。對于穿斗式而言,其用料較少,立柱排列比較緊密,為筑夾泥墻和壁板的安裝提供了極大的便捷,具有施工方便、節約材料、經濟效益較高等優點。因此,我國保留了大量的穿斗式民居。在空間較大的地區中,采取疊梁式與穿斗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墻部門,采用穿斗式,其中的幾間采用疊梁式,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對于井干式建筑則是因地貌和地勢而建,云南山區、半山區的普米、傈粟、獨龍等族多采用井干式建筑,此類建筑有利于防寒、防震等特點。

(三)中國古建筑的空間

在古代,中國人便青睞于內向型的封閉空間,使得我國古建筑形成了以合院為主的封閉性主體,例如四合院。這種獨特的群體組合在平面上,形成了別具有一格的空間形式。在殷商建筑遺址中,我們就可以輕易發現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在西周時期,四合院已經趨于完善,在漢代,四合院已經十分普遍。在隋唐時期的繪畫、明器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合院的形式,前面主要用于會客、聚會、商討等,即大堂,后面主要用于休息、睡覺,即寢室。對于這種四合院的布局,在宋代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大堂和寢室之間形成了一個丁字形,即偏院或耳房。雖然從目前來看,元代的四合院沒有保留下來,缺乏實物,但是在元大都舊址上挖掘出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遺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四合院的布局,與北京現代四合院十分接近。在明清時期,四合院已經非常成熟,故宮便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組成,云南的大理、麗江地區也以四合院建筑為主。由此可知,在中國古建筑中,四合院是主要的建筑形式。

三、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

《華夏意匠》打破了中國建筑史研究領域中止步不前的局面,促進了我國建筑史由形制史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的一種突破。

首先,從建筑空間方面來說,在中國建筑史中,最先接觸空間理論的是園林,但是近幾年來針對于建筑空間的分析與研究,其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在園林空間的范圍之內了。有的從建筑外部空間對中國名樓負城特色進行研究,如蔡曉寶的《也談中國古代樓閣》;有的從形式理論研究中國園林空間的,如彭一剛的《古典園林分析》;有的從視覺功能研究中國古建筑內部空間的,例如張家驥的《獨樂寺觀音閣的空間藝術》、劉寶仲的《中國建筑視覺藝術》;有的站在總體之上,運用系統對古典園林意境進行探討,通過半隔、全隔的空間的把握,對古典園林意境表達出系統性的理解,如金學智的《蘇州古典園林的遮隔藝術系統》。由此可知,關于中國古建筑的空間理論,無論是從量還是從質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其次,針對于城市研究方面。在我國古代城市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源流為線索,以重點構成為基礎的系統。對于中小城市和地方城市的研究,與傳統靜止孤立的都城研究相比,更加別具風格,具有較強的開拓性和創造性,尤其是近幾年來,涉及范圍日益寬廣。站在建筑學的角度上,對城市客體原型進行探討,如馬世之的《試論我國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除此之外,陳橋驛的《水經注》、鄭孝燮的《中國中小城市布局的歷史風格》、賀業炬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論叢》《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等,都對中國古代城市進行了宏觀性的研究,其主要突破在于將城市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近幾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相比之下,針對于壇廟、陵墓、宮殿、宗教等方面建筑的研究比較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是包羅萬象且錯綜復雜的課題,許多相關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本文認為針對于中國古代城市的研究,極有可能會成為獨立的城市史學。

再次,關于古建筑的維修與保護方面的研究。在維修古建筑過程中,為了能夠保證古建筑的歷史文物價值,必須要保存好原有的構件。但是由于中國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結構為主,因此容易受到破壞。以前,匠師們采用的是過墩鑲補的手段對木料進行保存,但這對于木料的性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經過相關的研究和實驗,古建維修部門采用了現代化學粘合材料與其他工藝相結合的手段,解決了木料來源困難的問題,并完好的保存了木構元件。除此之外,還需要防止自然的破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便發現了許多遺址、構建、古建筑等,并經過相關部門的鑒別、選擇,成為了一部充實的建筑史。目前,針對于中國比較輝煌的古建筑,除了考古的證據,還需要從古典文學作品中進行研究。與此同時,我國古建筑與外來文化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佛教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古建筑風格的改變。此外,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我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建筑創新問題以及歷史文化城市的公布等,我國已經將環保與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了,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護理論,例如《古都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歷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更替》《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等,都深刻的揭示了保護古建筑的重要意義。古建筑是歷史文化遺跡之一,與旅游業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象征,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價值,如果這些功能和價值無法有效地體現出來,便會出現價值缺失的現象。而旅游業具有愉悅大眾的功能,這是古建筑展示自身文化歷史價值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傳遞知識,而且還能夠傳播我國文化。并且,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使得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激發人們自覺保護古建筑的意識和行為。古建筑之所以珍貴,不僅是因為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還是歷史的遺跡,經過了歲月的磨礪,向人們展示出我國古代社會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一旦被毀壞,便無法再得。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價值的引導下,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發展的核心價值主要是以構筑方式和空間布局為主,從物質到精神,從局部到整體都滲透著中國古建筑獨有的特性,這便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特點。同時,中國古建筑能夠全面反映我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并成為了我國文物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利用和保護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楊紅玉.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文化研究[J].蘭臺世界,2010,(24):59-60.

[2]胡曉星.基于圖像序列的中國古建筑快速三維重建[D].西安工業大學,2015.

[3]王妍.中國古建筑保護的發展與對策淺析[J].房地產導刊,2015,(27):10.

[4]陳弘,陳天聲.中國古建筑以木構架為主體的成因探析[J].江蘇建筑,2011,(02):1-3.

[5]樊宇,王宇楠.基于南京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對比而產生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1,30(23):70-71.

[6]葉蕾,畢爍.試論中國古建筑保護理念[J].中文信息,2016,(01):398.

作者單位:

云南省博物館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5篇

1 概念

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這些概念在國內還沒有清晰統一的界定。建筑師Wright說過:“Vernacular architecture為了滿足人們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建筑, 從而人們能獲得自己喜歡的居住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對應于獲得歷史建筑名分的民居, 這就道出了歷史建筑的本質及其之于人類家園的價值根源——對所居地方的歸屬感。歷史街區里的這些建筑一般由當地工匠就地取材, 因材施用, 有強烈的地域特征, 風格鮮明的空間, 是歷史文化和記憶的實體承載。

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概念不清, 源自保護工作開展前, 基礎研究工作沒有做到位。需要在文化和技術兩個層面, 研究聚落結構, 街廊形態和建筑類型, 同時涉及勘地、選材、結構體、維護體、空間構成、群落布局等, 研究足夠深入有助于以辯證、開放和積極的態度制訂歷史遺產的保護策略, 選擇其保存方式。

2“修舊如舊”

修舊如舊的意思是按照原有的舊有的樣子修繕, 修完后面貌與原有設計面貌相同。它是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和修繕的最基本的原則。修舊如舊”是極難嚴格、科學、清晰貫徹的原則, 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然而, 這個原則在被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 經常會被人們所誤解。“保存現狀或恢復原狀, 是古建筑修繕的一個重要原則”, 這是文化遺產保護前輩羅哲提出的, 他還指出以科學技術的方法防止其損毀, 延長其壽命, 而且還必須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藝術、科學的價值, 這才是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筑的真正意義上的目的。如果因為修繕工作而損害了歷史建筑原有的價值, 那么這樣的維修工程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了。因為人們對古建筑修繕原則的認識和理解程度是有限的, 所以在維修過程中也會對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與因為新的建設而破壞了文物所稱的‘建設性破壞’對應, 可稱為‘保護性的破壞’”。

“善意的破壞”也是一種保護觀念, 法國學者Adolphe就提出過保存好過修復, 修復好過重建的觀念。在歷史建筑的保護上, 一些歐美國家做出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一些歷史建筑保護的知識, 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美國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的干預政策, 主要有四中方式:保護、修繕、修復、重建。“保護”是指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筑進行日常的基本的維護和維修, 而不進行大尺度的替換和重建。“修繕”是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做稍許改動, 從而實現資產兼容性的目標。“修復”是在修繕的基礎上再做改動, 達到更為精準的形式和特征。“重建”是復制原來的歷史建筑, 但是, 已經沒有了建筑原來所具有的外觀和形式。

由此可見, “修舊如舊”并不是一種死板的保護, 并不是必須要求做到一點變化都沒有的修復, 而是可以在適當的程度上在合理的單位做最小的調整, 要保持文物原來的造型、原來的結構方法、原來的構件的制作工藝, 以及在長期的埋藏過程中所保存的歷史信息, 如生成的各種紅斑綠銹。處理好保和用的關系, 解決好保持原狀和新用途的矛盾;長期保存和近期使用的矛盾。在保證文物古跡不受損壞的條件下積極發揮它各方面的作用。在日本, 如果對建筑進行修整, 不僅要求保留原有的部材, 也要保留原有的裝飾, 這是建筑價值的重要的衡量標準。因此, 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修復, 應該本著需要更換的范圍和部材越少越好的原則。

3 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工作面臨的挑戰。

為了加強對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 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 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 2008年施行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應當堅持統籌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 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以及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關系。但是, 保護規定沒有涉及到政府不作為的行為, 沒有起到約束作用。

在舊城改造和城市化的進程中, 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價值無法受到地方政府的合理重視, 從而價值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由此可見, 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并不能得以較好地實現。另外, 部分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身份不明確, 產權比較復雜, 有著難以解決的財政問題, 所以政府在舊城改造中就會避開這些問題, 隨意拆遷。

4 歷史街區古南街

蜀山古南街是宜興市歷史文化街區, 紫砂就是在這里被發明出來的, 并且這里的紫砂生產和銷售達到很高的水平。蜀山古南街遺存了大量與陶文化相關的歷史建筑。但是古南街核心區域內民居多為建于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 經過歲月洗禮如今大都殘破不堪, 當地鎮政府出于各方面考量, 接手改善。

在鎮政府實施歷史街區保護以來, 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保護工作沒有明確的保護策略。鎮政府并沒有深入研究歷史建筑和街道格局, 無法制訂出明確地保護策略。二是設計師對待歷史街區的態度不夠嚴謹。設計師套用通常方案思路和方法對待歷史街區, 街道空間不簡單地等于二維的圖底關系, 對于帶著歷史記憶的街巷空間保護, 僅用新建設方案沒有超出原建筑用地的方法是不嚴謹地。

歷史建筑一座座在消亡, 也許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依靠表面的美化運動和變成旅游區這樣的流行做法可能不滿足歷史街區發展的真正需求。

5 結語

我國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起步較晚, 現行的行政機制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整合, 對于歷史街區, 歷史建筑的保護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保護建筑規劃的方法和技術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普及。希望在空前規模的城鄉改造之后, 我們能留住歷史的饋贈。

摘要:在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中, 管理部門的意識和決策有時比制訂詳細保護設計方案的建筑師的作為更能左右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的價值再現。

關鍵詞:歷史建筑保護,修舊如舊,價值再

參考文獻

[1] 劉忠剛, 張騰龍, 董志勇.沈陽歷史建筑保護規劃與實施策略[J].規劃師, 2014, 30 (S1) :80-85.

[2] 蔡立東, 楊曄, 劉國棟.歷史建筑保護的物權法進路[J].山東社會科學, 2014 (03) :65-69.

[3] 龔元.英國歷史建筑保護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南京大學, 2014.

建筑歷史論文范文第6篇

1 保護與修繕

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建筑, 主要的方法是“整舊如舊”, 最大限度的保存歷史的原真性, 但是對于這類建筑的保護應該是動態的, 應該賦予建筑新的功能, 使其能夠被合理的利用。

2 維修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保護建筑和歷史建筑, 對于此類建筑在更新時, 對其立面造型以維修為主, 對于內部空間保持建筑原有的格局和空間肌理, 為提高建筑的舒適度可以增加相應的設備, 例如照明設備、供水設備、采暖設備等等。

3 改善

針對街區內部分歷史建筑和與歷史街區風貌無沖突的一般建筑, 采用外部整修, 內部改造, 簡化結構等措施。大部分與歷史風貌無沖突的一般建筑其立面采用現代材料, 結構多為磚混或框架體系。與傳統建筑相比, 這部分建筑使用方便, 設施完善、結構穩定,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但這部分建筑的高度一般在二到四層, 尺度適宜, 如果仔細分析還是可以找到和傳統建筑可對話關系。

在建筑更新的過程中, 如果將這部分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勢必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從建筑使用價值角度來說。這部分建筑多數建成時間短, 結構穩定, 它們的出現對街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已有資源, 可以對其進行改造。從街區居民的情感上來說, 這些建筑多是由自己主持建造的, 如果僅由于建筑風格等問題就要進行拆除, 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經濟上都無法使他們接受。因此, 可以對這部分建筑進行改善, 在避免浪費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具體來說, 可以對建筑進行外部整修, 內部改造, 簡化結構的更新。

3.1 對建筑外部空間進行整修

在體量和高度上, 根據規劃要求拆除增建部分, 還原坡屋頂, 嚴格規定屋脊高度。在立面上, 依據街區內現有的傳統建筑特點恢復其立面。在立面恢復時, 依據具體情況, 又有拆建、貼建、加建三種情況。拆建就是將原有立面拆除, 在原結構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建筑立面。貼建即保持原有立面不變, 緊貼其表面重新修建建筑立面。加建和貼建情況類似, 不同的是新的建筑立面與原來的立面之間留有空隙, 可以作為過廊使用, 有的臨街建筑也利用這個空間擺放貨物, 增大經營面積。

3.2 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改造

運用現代材料和空間處理手法創造出滿足現代生活需要的內部空間。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常用的有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利用輕質隔斷將空間進行重新分割。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租賃和使用。在原有結構許可的范圍內增加輕質隔墻或夾墻, 將一間店面分割開來租賃或將店鋪分割為前后兩部分便于使用。另一種方法是添加夾層, 增加空間層次。建筑多為坡屋頂, 在經過裝修后, 吊頂以上的空間就沒有用了??筛鶕枰糠只蛘麄€增設夾層, 提高空間利用率。

3.3 對傳統建筑結構進行簡化

在建筑更新設計時經常采用鋼筋混凝土代替原來的木材。首先, 完全按照古代木構建筑的材料和技術建造固然很好, 但這種做法必然會帶來對木材過量的采伐, 在日益強調環境保護的今天, 這種做法己經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所以選擇其它建材是勢在必行的。其次, 和木材相比鋼筋混凝土材料有防腐、防火、防蛀蟲、抗震和節省后期維修費等優點。而且眾所周知混凝土有很好的可塑性, 可以做出各種形狀的構件, 在歷史文化街區中被大量使用。第三, 鋼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是在學習傳統、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的再創造, 它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它的出現為傳統建筑在當代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4 改造

為保持歷史街區中的建筑富有統一的建筑風貌, 可采用以下幾種手法予以針對性的改造:即, (1) 傳統手法, 延續歷史, 再塑空間; (2) 功能的綜合提升; (3) 符號拼貼, 抽象簡約; (4) 對比中突顯歷史。其中的前兩個方法占主要地位, 其它兩種方法只用于個別建筑 (位于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其它區域相交的區域內的需要更新的建筑) , 是對前者有益的補充。

以下的具體闡述將以“漁陽里”項目為例——其位于上海思南路歷史風貌保護區, 共有包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在內的全國重點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因其地處淮海中路, 由漁陽里、樂安坊等多個老式里弄共同構成。項目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對建筑立面、建筑空間、建筑元素的重塑, 構筑成淮海路旁的又一休閑港灣。

4.1 傳統手法, 延續歷史, 再塑空間

針對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一般建筑進行重建, 新建筑設計重在強調運用歷史元素。雖然重新修建不是復原, 但是也要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延續, 這就需要在充分認識過去的基礎上, 大量利用歷史元素延續街區的空間肌理和整體風貌。此類建筑大量存在于歷史文化街區中。通過調研, 歷史文化街區在建筑更新中主要運用以下幾種元素來完成對歷史的延續。

4.1.1 空間的重組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 院落常常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建筑最偉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掇o源》里對“院”的解釋為“周垣也”, “宮室有墻垣者曰‘院’”。四周圍墻以內的空地可謂“院”。“圍繞一個中心空間 (內院) 組成建筑也許是一種人類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 中國傳統建筑從開始到終結基本上都受這意念所支配”。院落空間這一傳統建筑符號, 集合了傳統建筑的文化精髓, 尤其在我國的居住文化中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院落空間對于街道來說是封閉的內向的私密空間, 對于建筑實體它又是外向的開放空間, 李允抹先生在《華夏意匠》中將院落描述為:“封閉的露天空間”, 這句話貼切的指出了院落空間的特性, 即聚合性、開放性和對比性。

建筑更新的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這兩點充分利用, 并充分體現在以下幾點。

(1) 聚合性。庭院空間是我們傳統居住模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空間, 院落空間主要以人為主, 院落的內聚性往往使它成為人們聚集和交往的地方。更新過程中庭院空間的運用為居民的交往和繼續鄰里間關系成為可能, 為延續傳統的生活模式, 維護街區的社會網絡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院落空間的內聚性又被賦予了“聚氣”、“聚財”的象征意義。對于院落空間的還原, 實質上也是對地方文化歷史的還原和延續。

(2) 開放性。中國古代的庭院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天地、自然與人事相融合的規律, 大小院落成為藏風、聚氣的場所。院落空間的開敞性為建筑帶來了諸多自然要素, 例如陽光、空氣、雨露等等, 使生活在里面的人可以感受得到鳥語花香、四季變換, 自然被帶進了建筑之中, 使人和自然能夠親密接觸。建筑更新中利用院落的這一特點, 使環境和建筑自然的結合, 制造出舒適的小氣候。此外, 院落的開放性還體現在院落與街巷的聯系。院落空間通過門、窗、廊等要素使人們可以進入其中, 欣賞它, 使用它。更新中利用院落與其它空間相互滲透, 將游客或顧客引入其中以滿足以后旅游的需要, 游客在此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傳統空間、傳統庭院的魅力。

(3) 對比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埏直以為器, 為其無, 有器之用。鑿戶煽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把這句話運用到院落中, 無即是室外空間, 有即是建筑實體?!兑捉?middot;系辭》曰:“陰陽合德, 而剛柔有體”。建筑實體和室外空間這一“虛”一“實”, 一“陰”一“陽”的結合、對比構成了院落。由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高度一般低于周邊建筑, 建筑第五立面的設計尤為重要, 它往往會成為城市的景觀要素, 提升周邊建筑的文化、環境品味。所以對于院落空間的虛實對比和圖底關系處理的到位與否會直接導致設計的結果的好壞。

實現空間重組方式有以下兩種。

(1) 平面院落的延續。

就是在重新建造時仿照原來窄小院落的形式, 重新建造新的院落并賦予其新的功能。

(2) 空間院落的拓展。

院落空間與商業空間的結合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就是將傳統院落空間的概念引入室內, 在室內中心位置設置采光中庭。傳統的“院”是以“間”為單位的建筑實體, 圍繞一個室外的中心庭院組成建筑群, 這個中心庭院不但是建筑的中心空間, 而且還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商業建筑將室內采光中庭作為建筑的核心空間, 以它為中心聯系各個小空間, 組織交通。采光屋頂的存在, 不但可以使人們間接地和自然對話, 而且可以避免環境變化 (風、雨、雪……) 對人們的影響, 顧客和游人可以在這個空間內自由地購物、休息??臻g的重新組織行之有效,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改造后效果:

我們在設計中意圖原汁原味地保留上海里弄的感覺——因此, 在這樣一條支弄內營造一種安全、隱蔽、私密的空間效果, 保留里弄特有的鄰里關系。整個項目中, 每個公共空間均由這樣的弄堂串聯起來, 通過標識性強的建筑裝飾來形成強烈的商業吸引力。從而, 將支弄的“半私密”空間有效利用, 最終形成“專屬化”的特色商業空間為人所用。

4.1.2 屋頂肌理的延續

中國古代建筑形態上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中國建筑所具有的大屋頂。有人說過:“中國建筑就是一種屋頂設計的藝術”。古代就有以屋頂來概括整座房屋的意思。因此, 選擇屋頂作為街區空間重組的一大要素, 易于形成連續、鮮明的城市天際線效果。

可以看出, 里弄建筑天際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們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并予以強化, 通過縱橫坡屋頂的交替韻律、斜肌理的有效強化, 最終形成有序、有機的整體屋頂形象。

4.2 功能的綜合提升

原民居功能在經歷了一定的風霜洗禮后, 建筑功能上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如今這些老式街區逐漸老舊, 建筑內沒有獨立煤衛、戶數眾多、居住面積狹小……這些因素導致了這類建筑已不再適應當代人們的居住要求。大部分傳統街區一片片正在被拆除, 這是順應城市更新發展所必須經歷的痛楚。因此, 在一定條件下將老建筑居住功能拓展為展示、休閑、餐飲等多種功能的可能, 越來越多地為人接受, 如上海著名的田子坊等, 其作為人們休閑、懷舊、交流的意義已遠遠大于建筑內容的本身。功能的提升勢在必行, 因此, 在我們的案例中將樂安坊里弄作為一個星級酒店整體處理, 酒店大堂即利用里弄入口空間形成, 營造親切、懷舊的迎客空間, 通過保留巷子的進深感, 原汁原味鎖住老上海的感覺, 相信入住其中的客人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豪華、高尚的酒店品質這么簡單, 同時又多了一份“天外有天, 舊事、今生兩相隔”的感覺。

通過房型的調整, 使得在這里保留了老上海居住模式的影子。入住客戶由石庫門穿越天井空間進入各個單元, 打破傳統居住模式, 通過室內窄小樓梯上至臥室空間, 留住天井、留住小陽臺、留住小樓梯……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恰恰就是功能轉化后最成功的證明了。

4.3 符號拼貼, 抽象簡約

符號拼貼和抽象簡約是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更新中經常使用的兩種設計手法。所謂符號拼貼就是“將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構件加以抽象、變形和裂解, 使之成為某些具有典型意義或象征意義的傳統符號, 在建筑創作中拼貼運用, 從使新建筑與傳統建筑帶有某種聯系”。所謂抽象簡約就是“對傳統形式整體或局部進行提煉與簡化。抽象簡約的結果是可以失傳統之形而不能失傳統之韻。

符號拼貼和抽象簡約實質上是一種手法, 它們都是將傳統的東西進行提煉和抽象, 以新的面貌運用到現代建筑中, 通過這種手法使建筑創作更貼近現代生活和人們的審美。

對傳統元素的保留, 并加上現代藝術審美, 一剛一柔、一輕一重, 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強烈碰撞, 就像玻璃這種新型元素為古老渾厚的磚墻們注入新的生命一樣。于是, 窗還是那扇窗、門還是那道門, 只是身在其中的感受已經煥然一新了。

4.4 對比中突顯歷史

在歷史文化街區中設計現代建筑, 除了運用符號拼貼和抽象簡約的手法外, 還可以將建筑向地下發展。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現代建筑對于傳統建筑視覺上的沖擊, 使街區的歷史風貌得以完整的保持;另一方面滿足街區內商業開發的要求, 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時在建筑上部形成廣場, 方便居民使用。建筑露出地面的部分通過玻璃、鋼等現代材料與歷史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 或通過水面的反射突顯歷史建筑的宏偉壯觀。

地下車庫、地下商場、地下輔助空間、與軌道交通空間之間的聯系廊……一切都可以通過現代工藝予以實現, 延續傳統街區新的生命。

5 結語

法國建筑師勒.杜克在19世紀提出了被后人稱為“風格式修復”的理念。在他編寫的《字典》中有這樣的描述:“修復一個建筑, 并不僅僅要對它進行保存、修理和修改, 而是要將它重新置于一種更完整的狀態下, 甚至這種狀態可能在這個建筑的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可能他的修復與保留更為自由, 但是于我們來說, 面對存世越來越少的歷史文化建筑, 這種對于如何有效地延續其生命光彩的探索還將持續地思考下去。

摘要:本文基于筆者曾經接觸過的多個歷史文化街區設計, 積累一定的經驗。本文以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更新設計為研究對象, 以實際操作的案例為基礎, 探討了保護修繕、維修、改善、改造四種更新方法, 尤其重點探討了改善和改造中的多種實踐手法。全文是筆者長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 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設計

參考文獻

[1] 查爾士.柯利亞, 張瓏.神化—創作—新景觀[J].建筑學報, 1988 (5) .

[2] 李娟, 徐凱.中心景觀[J].世界建筑, 2005 (3) .

上一篇:大專法學論文范文下一篇:風險管理機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