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日報時評2019精選范文

2023-09-24

人民日報時評2019精選范文第1篇

楊 凱2013年06月03日05:27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

自從橡皮大黃鴨游進咱們的維多利亞港以來,這只被稱作“治愈系”的玩具鴨身上,便滿載了人們的目光和議論。

不過,在一個能夠創造出3D打印技術的復制時代里,很難指望有什么“孤本”或者“絕版”。所以,紅極一時的大黃鴨很快就有了眾多的“孿生兄弟”,在天津、武漢、杭州等等城市的水面上,它們像自己的香港“大哥”一樣,憨態可掬地游來游去,和游客們的笑臉一起出現在無數電子照片中。

對大黃鴨的創造者霍夫曼來說,這個作品表達的意義很豐富:文化的公共性、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比較純粹的藝術以及拒絕商業化的精神。它帶著作者的印記,在世界各地“曇花一現”。人們可以欣賞,卻不能收藏;廣告商可以覬覦,卻沒有機會投放。

但是,對眾多的“臨摹者”來說,大黃鴨從“作品”的神位走了下來,變成了一個不必承擔個性的簡單符號。即便不談論版權問題,各種被復制出來的大黃鴨們,也不過像城市里無處不在的電影海報一樣,似乎僅僅在宣示著——看!本市實乃直追香港之時髦都市;抑或更等而下之——快!本樓盤火速預訂中,入住即可獲毗鄰維多利亞港之感覺,每日親睹大黃鴨。

“沒脖子,來武漢干啥?”——大黃鴨來到鴨脖小吃馳名天下的武漢之后,網友如此揶揄。話雖然說得有點蔫壞,倒是機智地點出了文化的公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聯系。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需要有公共性,公共場地、公共活動、公共的文化認知,市民們需要公園、圖書館,喜歡參加周末的大合唱、廣場舞蹈,希望聽到高質量的文化講座、找到有共鳴的文化記憶。同時,文化建設也要講個性,上承傳統、下接地氣。人們到武漢肯定想去吃熱干面,不會想到去吃拉面,到蘭州則相反,如果有一天他們都趕時髦、改道主營“蘇格蘭打鹵面”,你一定覺得很沒意思。

雖然大黃鴨的氣質并不是符合每座城市的品味,卻也并不意味著大黃鴨來不得。一個有趣的橡皮玩具出現在人們的公共文化生活中,也是件歡樂的事,偶一為之,沒準兒確有“治愈”效果,只是類似事情別太多太濫、別離庸俗太近。君不見,跟風跟著跟著,徽派建筑上都鋪上馬賽克了;時髦趕著趕著,張家界的南天一柱都改名叫哈利路亞山了。不但創新談不上,連老本兒都折了。

這種跟風趕時髦,當然就是庸俗。全去跟風,創造性就和未來告別了;都趕時髦,想象力就向歷史繳械了。大黃鴨子在中國的城市里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離霍夫曼講究的“獨創性、非商業”內涵越來越遠;把文化變成噱頭的事情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真正的創造能力越來越弱。大黃鴨紅了火了是好事,可如果反證出我們的想象力黃了,那才是悲劇。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風水輪流轉,想跟也跟不上;只有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才是堅實的,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孕育我們自己的想象力、產生我們自己的“治愈系”。從“詩三百”到“八大家”、從青花瓷到馬頭墻、從“鬧元宵”到“龍舟會”„„如此典雅、這般繁華。有這些養分打底,我們的“拿來”才不會有抄襲之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約談不空談 環保才不難

范正偉2013年06月04日04:59 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日前,針對一季度太湖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頻繁異常波動現象,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啟動“約談”機制,約談蘇南四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如半年內仍未完成整改,將直接由江蘇省紀委和省監察廳處理地方政府責任人。

經濟發達的江蘇作如此鮮明表態,顯然對環保動了“真格”。在一些地方環保“一票否決”停留于口號的背景下,這種明確對象、規定期限的“約談”問責,成效將會如何?人們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江蘇環保廳約談的對象,不是下級環保部門,而是地方政府負責人;除了動用環保法規,還有黨紀政紀手段。別的不說,將地方政府負責人套上“環保馬車”,至少抓住了問題核心:環保問題,不僅是局部問題,也是全局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近年來,環境問題不時引發公眾焦慮,環保局長也屢屢成為質疑焦點,“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成為熱點新聞。環保搞不好,環保部門自然難辭其咎,但公允地說,這種“邀請”,恐怕并非一個環保局長就能承受得起的。同樣是這些年,環保局長“匿名舉報”的尷尬,環保部門“看得見管不到”的無奈,無不說明,環保問題光靠環保部門的確獨木難支。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談到:“現在網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指出了環保問題的關鍵。

環保之難,往往也在這里。不同于局長的“一畝三分田”,市長的工作可謂包羅萬象,有著更為現實的“價值排序”。在各級政府眼里,相比于經濟等許多硬指標,相較于穩定等許多硬任務,環保問題很容易“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不僅如此,一些地方還常常把環保問題視為招商引資的絆腳石,甚至主動充當起污染企業的保護傘。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這是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央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之后,要在地方層面落實這些戰略部署,理念價值的宣講固然重要,考核機制的保障更為管用。曾有干部私下表示,考核干部不能只看 GDP,但實際還是看 GDP,很少看到哪個領導因為環保搞得好而得到提拔。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打消這種認識至為關鍵。反過來講,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這種反向激勵的效果會更加明顯。“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保部長周生賢的觀點切中肯綮。也是在今年,江蘇提出“不爭GDP第一”的理念,強調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們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在大視野中審視環保問題,在更高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使環保更有剛性、未來更有后勁。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為環保,大家都盡一把力

武衛政2013年06月05日04:45 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同呼吸,共奮斗”。

從發放宣傳冊和環保購物袋,到垃圾分類示范;從清理在河湖岸邊和鐵路沿線的垃圾,到社區廢舊衣服兌換植物,連日來,全國各地的環保行動吸引了群眾的廣泛參與。其大背景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直接原因是人們對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緊迫性的認識,比以往更加深刻。

1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出現的霧霾,使全中國將近一半的人“非常感性”地嘗到了空氣污染之苦。緊接著,沙塵天氣、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又不斷沖擊人們的神經。近幾年,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直接影響相關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在更大程度與更廣范圍引發了公眾的“呼吸關切”、“飲水關切”、“食品安全關切”,環境問題成為人們的集體焦慮。

“如果中華大地被霧霾籠罩,如何看見她的美麗?”公眾的呼吁發人深省。進一步追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6000美元的中國,如果人民群眾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喝不上干凈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周邊環境臟亂差,幸福感又從何而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今年以來,許多地方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空氣、水、土壤污染問題,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整治力度;從5月開始,國家七部委聯合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充分體現了政府的“有所作為”。同時,民間環保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發起“光盤行動”,呼吁環境信息公開,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成為“環境共治”的得力助手。

環保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作為個體,誰不想享受環境治理的成果?僅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沒有積極行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人類生產生活都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在環境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節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保護環境,殊為不易。解決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要轉變發展方式。當東部一些地方提高環境門檻招商“選”資的時候,中西部一些地方仍是“撿到籃里就是菜”;在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一些地方承接的是落后產能,也出現了“污染轉移”。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轉變發展方式步調并不一致,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大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他們的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的。中國的環境問題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產生,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新舊問題疊加,污染成因更加復雜,加之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等相對滯后,解決問題更需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環境治理的全局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這也是“同呼吸,共奮斗”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執法亟待“資格把關”

畢詩成2013年06月06日04:10 法律底線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

“合同工”、“臨時工”再次聚攏輿論目光?!稄V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6月1日起施行,要求依法確定行政執法資格,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杜絕合同工、臨時工等無執法資格人員上崗執法。

廣東此舉并非首吃螃蟹。自2012年行政強制法實施以來,河南、重慶、黑龍江、云南昆明等多地先后出臺過“禁止臨時工參與行政執法”的明文規定。廣東此次仍能引發輿論“激動”,蓋因現實與法理的錯位:臨聘工、合同工,仍是當下執法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屢見報端的暴力執法、野蠻執法事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到前臺當“擋箭牌”。最近陜西延安城管執法人員被指殘暴地“跳起來踩頭”,當地回應也稱“涉事人為臨時工”。

法理上早已喪失了正當性,現實中卻總能頑固生存,當然有現實的復雜性:能拿到桌面上說的是“正規編制少、工作量大,我們又有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拿不到桌面上說的則可能是,“臨聘人員”執法,比起正式職工來成本小、干活多、好管理、易指揮,出了問題還可以斷尾求生,不啻一道便利的“防火墻”。

可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容忍“小道理”隨便就擠走“大道理”,也不該容忍法理向現實無限度地遷就妥協。一波又一波的“臨時工”橫行執法,引發輿論強烈不滿,已嚴重沖刷了權力公信,成為法律威嚴之“傷”,必須著眼于全國范圍,正本清源,有一個“一攬子”解決思路。

首先是再度明確臨時工執法的非正義、違法性。行政單位不能非法用工,按照新的勞動合同法,凡簽訂合同就是單位職工,“臨時聘用”顯然不能成為避責的擋箭牌,相反,追究起責任來甚至要“罪加一等”——為什么要聘用這么多臨時工?如此倚重臨時工干活,“正式工”是否涉嫌團體性偷懶?

其次是對輔助人員的規模、權限、任務必須廓清邊界。即便有的領域暫時離不開臨聘人員,需要時間過渡,哪些工作可以做,哪些工作不能做,也必須限定得一目了然,絕對不能眉毛胡子分不清。有權必有責,無責必無良,這是權力運行的基本邏輯。隨意將執法權授予臨聘人員,一旦闖禍被揪出來,執法單位必須被倒追責任。法律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用來規范權力運行的。行政執法隊伍,尤其要成為依法執法的典范。

短期來看,有些單位使用臨聘人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苦衷,但苦衷絕不是對法律置若罔聞的借口??嘀灾?,還有起碼的底線——無條件地遵守法律、確定性的執法授權、極高透明度的公眾監督,這些都是行政權運行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容任何狀況壓倒的最大道理。法律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這是我們對待行政倫理的基本態度,也是樹立法治思維、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

李泓冰2013年06月07日04:50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

高考來了。連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緊張期待的氣息。

安徽六安一所中學萬名考生集體赴考,送者如堵。從圖片上看,車內車外目光粘連,交織著渴望、緊張、擔憂、不舍等復雜情緒。這兩天,類似情形在全國各地觸目可及。

高考日,從來都是一年中最讓人揪心的時刻——不獨是考生及家長,全社會都在激動甚至焦灼。不論什么新聞,但涉“高考”必火。高考移民、異地高考、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個關于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會牽動全社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一位中國教授曾經問他的美國學生:你知道對中國家庭來說,最為重大、牽扯全家心態和投資決策的事件是什么——是孩子的升學。美國學生迷惑不解。他們當然不懂,中國高考,至少有三層重大含義:第一,這可能是一個孩子決定他的人生命運走向、人生高度和廣度的重要時刻;第二,這是一個普通家庭改變命運且受到集體鼓勵的機會;第三,這也是從國家層面調整各階層利益格局的公平競爭時刻。

用這樣的心情再看高考新聞,送考也罷,考前宣誓也罷,交警全體出動為考生保障也罷,固然常被詬病是過度緊張,但是,從全社會對高考的這種尊重與愛護,我們能讀出的,是對合理追求美好人生的體諒,是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敬重,更是對成為打通各群體上升通道的高考體制的保護。

如今,成才路徑多元,但高考仍然是國家篩選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考之所以被高度重視,蓋因它是社會階層、社會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語道破了高考的重大價值。

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正在修正之中。有從國家層面推動教育公平的,像今年起國家已決定提高重點大學的農村子弟比例,讓“寒門”有機會出“貴子”;有從體制內有序推動,像高校保送與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擴大,在一些名校已超過一半,所謂“高考狀元”因此已不再有炒作必要;有類似南方科技大學試圖繞開高考的教改實驗;還有自發進行的“用腳投票”,不少學生放棄高考,選擇本科留學。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因高校學費高昂且就業艱難而棄考的困難家庭„„

這種種圍繞高考展開的新跡象,讓我們亦喜亦憂?,F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盡管我們仍然希望,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終達4%的基礎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攏——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氣。教育公平,是起點的公平,也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要讓高考制度體現這樣的目標:公平取士、鼓勵寒門學子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合理調節社會階層有序流動、為國家民族補充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基于此,至少在目前,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衛的必要。

所以,不必把焦點放在消弭全社會的高考焦慮癥上,更艱難的改變在于彰顯社會公平:無論是白領、藍領,還是農民、公務員,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達自己,都有實現幸福的同等機會——到了那個時候,面對高考,任誰都會有平常心了。

現在,我們且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考生祝福!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

余建斌2013年06月13日03:16 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三名中國航天員正乘坐神舟十號飛船遨游太空。兩天的旅行之后,他們將抵達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始長達十幾天的太空生活。中國載人航天十周年之際,第十艘神舟飛船的順利升空,在這個6月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難以名狀的激情和沖動。

雖然在有些外國專家看來,中國的航天技術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后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掌握中國去年隆重慶祝的交會對接技術;雖然這次迄今最長的15天太空之旅,僅僅是中長期太空駐留的起始點,難以同國際空間站中動輒半年以上的空間棲息媲美,但是,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觀看發射、慰問技術人員,數以億計的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靜待航天員來自太空的端午祝福,眾多游客長途跋涉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觀看發射„„在這個傳統的端午節假期里,神舟十號的發射仍然是這個國家最廣受關注的新聞。

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飛離地球、遨游太空,這是每個地球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只是這個愿望,在中國人心目中,表現得尤為強烈。

飛天寄托著中國人矢志趕超的夢想。蒸汽機上路時,她還在沉睡;飛機升空時,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剛剛竣工;阿波羅登月之際,我們的第一顆衛星還在艱苦制造當中„„這個近3000年來90%的時間里一直在領跑的國家,在最后幾圈落在了后頭。如果要尋找一條證明自身實力的跑道,太空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把奮力超越的腳印留在這條人類最壯觀的賽道上,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

飛天承載著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沖動。有西方太空計劃專家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雖然沒有帶來直接經濟收入,但它給中國帶來了可觀的國際威望,調動了人們對于科學工程技術的興趣,有利于火箭和遠程控制系統的研發,幫助中國擺脫“只善于山寨國際名牌的形象”。這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別扭,但我們應當承認,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由于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16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沒有中國的身影,但就像當年的技術封鎖一樣,這也大大刺激了中國人自主發展載人航天的決心。用創新證明實力、擊碎偏見,讓“未來全球的空間開發合作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航天領域的攻關如此,其他領域的探索同樣如此。

雖然“中國的老牌太空對手美國似乎無心競爭,改變了發展重心”,令奮力追趕的后來者有些悵然若失,但事實上,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有著遠比捍衛榮譽更為明確和務實的目標。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周年之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報的記者采訪了該校1952級校友、首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談到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他這樣描述空間站的意義:空間站作為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和太空獨特環境下的科學技術實驗平臺,在建成后,中國人就不是進入太空幾天就回來了,而是進駐太空。這有利于國家安全,有助于我們在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臻g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們這個從來不缺少浪漫情懷的民族,最近幾乎人人都在談論“以實干托起中國夢”。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的“教養”從何而來

范正偉2013年06月14日03:43 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這幾天,兩則與考生有關、與高考“無關”的新聞,激起人們心底的波瀾:

一是高考前20分鐘,在四川宜賓一中考點,一女生因痛經在考場內昏迷,同一考場的黃子恒發現后,立即抱起這名同學往校外跑,找到警察將女生送醫。

一是江蘇宿遷高三女孩陳瑾,在目睹媽媽闖紅燈并對交警出言過激后,給交警寫了一封致歉信。高考結束后,當地交警特意登門看望了這位女孩。

“中國好考生”、“提前的滿分作文”、“向致歉女孩致敬”„„在今天,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僅因為它隱含著“小孩可以成為大人老師”的邏輯,還在于新聞的主角是爭分奪秒、心無旁騖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改變命運的高考也許只有一次。倘若沿著“有用沒用”的功利思路,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成功哲學,兩位考生的選擇,也許顯得“涉世未深”。但恰恰是關鍵時刻的這些舉動,帶給人們意料之外的感動,同時告訴我們,成才之外,還有成人;成功之外,還有教養。

太多時候,我們過于癡迷“成功”了。如今市面上,有關成功學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對于成功的定義,卻往往千篇一律,不是財氣襲人,便是高人一等。反過來,在贏者通吃的邏輯下,成功又仿佛可以為一切價值正名:電影里,創業成功了,一切不合理的情節,頓時順理成章;生活中,成名成家了,許多修養缺陷變得無足輕重,甚至還閃耀起了“個性”、“品位”的光芒。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

幾年前,一位市長在大學演講中曾說,“不少中國人受到過教育,但沒有教養„„有教養比拿到文憑更重要”。話雖刺耳,卻非無中生有:我們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會自覺排隊;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鐵上撞了別人連句“對不起”都不會說;有多少人,闖了紅燈還振振有詞“要你管我”„„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隱含在這些“小事”中的意義和價值?

今天,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中國人,正面臨“有了錢又怎樣”這樣一個問題。比如,當我們擁有了智能手機以后,是否能優雅地使用它,而不用它偷拍亂拍、驚擾他人?當我們以車代步后,是否會文明地駕駛它,而非無視規則、橫沖直撞?當我們出國旅游時,是否會注意形象,而不是隨心所欲、大聲喧嘩?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反映著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也檢驗著一個國家的內在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做一個有教養的中國人,比做一個有錢的中國人更為重要。有了教養,學生即便不能成為國之棟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有了教養,無論成功與否,國民都會有“謙虛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氣度;有了教養,國家自能保持一分優雅從容,成為一個被人歡迎、受人尊敬的大國。

中國人向來不乏學習的能力。每年高考后,都會涌現一股“狀元熱”。許多學校和機構都邀請“高考狀元”分享學習心得、成才經驗。其實,不管成績如何,黃子恒、陳瑾這兩位考生同樣值得邀請,講講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蛟S,聽課的還應該包括許多大人和成功人士。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貨運改革,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陸婭楠2013年06月17日03:31 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實非易事

6月15日,中國鐵路貨運改革正式啟動,邁出了鐵路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自今年3月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以來,中國鐵路去向何處,備受關注。鐵路貨運改革被選為鐵路運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可謂選對路。

補足物流短板呼喚鐵路貨運改革。我國物流成本、運輸成本分別約占GDP的18%、9%,高出發達國家一倍。盡管鐵路擁有大運量、低運價、全天候的競爭優勢,但全社會每天申請鐵路車皮的滿足率還不足一半,導致了“汽車長途拉煤”等運輸怪象,還造成了擁堵、污染、安全事故等其他社會問題。

破解效益難題也需要鐵路貨運改革。長期以來,鐵路收入都是“以貨補客”。然而,近些年來,盡管營業里程逐年增長、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鐵路在大交通中的市場份額卻不升反降。2012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在全社會貨運周轉量中的比重已從1991年的39.2%下降到16.8%;鐵路運輸收入增長率從2011年的12.14%驟降到5.42%;運輸成本則同比增長16.98%。無論是市場的痛失,還是效益下滑,均與其運輸組織與市場需求脫節息息相關。

通過深化貨運改革,讓“鐵老大”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追回市場“老大”的地位,這不僅選對了路,還踩準了點。近些年新建鐵路逐步成網,既有鐵路電氣化率逐年提升,鐵路整體運力大幅增加,為實施貨運改革、敞開收貨提供了基礎。此外,目前社會物流需求略有減弱,特別是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運輸需求疲軟,也為鐵路運力騰出一定空間,從客觀上降低了改革推行的難度。

然而,鐵路貨運改革不僅是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更是艱難的一步。鐵路貨運長期存在手續繁雜、組織脫節、收費混亂和運力分配不夠透明等問題,涉及機構多、人員雜,成了一本算不清、改不動的爛賬。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讓裝進私人口袋的公家利益回流,實非易事。也因此,改變“車皮難求”,不僅是運力挖潛的問題,更是觸及既有利益格局的命題。不僅需要堅不可摧的改革決心,更需要攻城拔寨、雷厲風行的改革手段,需要改革機構設置、再造工作流程、創新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內部大手術。

值得肯定的是,與鐵路貨運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機構改革、資源整合、人員轉崗,已在全國各個鐵路局推行,反響良好,說明這第一步邁得不錯。然而,與其他改革一樣,鐵路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更難一蹴而就。在推進改革、贏得市場的同時,防止內部惡性競爭,防范運輸安全事故,既是鐵路應汲取的歷史教訓,也是新一輪改革路上的重大考驗。

愿中國鐵路知難而上,迎難而進,勇當新一輪改革的火車頭。

人民時評:用法治平衡環保“兩難博弈” 姬忠彪2013年06月19日03:34 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的博弈,法治正是這一“兩難博弈”的平衡點

在居民區違規排污“從重處罰”,只要有相應行為就可以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18日公布的司法解釋,降低了環境污染犯罪入罪標準;同時公布的4起典型案例,也有重判之勢。(相關報道見本報第十一版)這無疑是向社會鄭重宣示:治理環境污染,法律在“給力”。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給生產生活行為劃出一條明確的邊界,防止選擇對個人有益而對公共利益有損者,是法律在環境保護上的重要功能。從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看,無論是對“嚴重污染環境”的認定,還是明確有毒物質范圍和標準,都是以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式,防止不當行為帶來的環境損害。

在某種程度上,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二者的博弈。在強烈的經濟發展沖動之下,一些地方拱手讓出綠水青山,為追求財政收入、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了環境。與此同時,公眾的需求從“要生活”提高到“要生態”,植根于權利敏感的環境焦慮,也放大了環境問題。這是典型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也是典型的發展路徑選擇問題。

既然是博弈,就難免有兩難。比如,對于中西部后發地區,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承接污染,還是與發達地區比拼“低污染產業”?內蒙古某縣新建企業違法排污形成“污水湖”,沿?;て髽I在安徽“轉移”排放廢料污染土壤„„現實中很多地方顯然更愿意選擇前者。顯然,我們既不能“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也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路”。這樣的“既不„„也不„„”,提出了發展中的深刻考題,必須找到利益與環境“兩難博弈”中的平衡點,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既要青山綠水,又要殷實富足。

在尋求平衡之時,法治正是最重要的手段。地方發展經濟的訴求、企業追逐利益的沖動,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范圍內實現。唯有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形成有效震懾,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防止污染環境違法犯罪的發生。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的“環境維權”、公眾的“環保表達”,同樣也需要謹守法律的底線,合理合法地爭取環境權益的實現。這是現實里的法制約束,更是觀念中的法治思維。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環境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特別是罰則較輕,甚者更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直接導致環境“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怪狀長期存在。這需要在不斷完善環保立法、加大環保普法的同時,著力解決環保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用法律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環保“法網”。

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際上,所謂的博弈,都是短期行為。從長期來看,“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保護環境是我們應有的唯一選擇,也是我們能有的唯一出路。

人民時評:社會共治,捍衛“舌尖安全”

馮 鳴2013年06月20日03:44

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本周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來社會廣泛關注。

之所以要以專門時段,加大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正是要喚起全社會的重視,宣示社會管理者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決心,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更多人參與進來,才能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今年前幾個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數。這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也說明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從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養雞企業使用的抗生素,一些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么是因消費者健康受損被曝光,要么是媒體采訪調查被揭露,主動、及時的發現仍然較少。這可說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督的一個短板。

現實情況是,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數量龐大,食品的流通環節也范圍甚廣。面對數百倍甚至上千倍于監管人員的監管對象,監管部門不可能靠人力對一家家企業、一個個生產個體進行全天候監督,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有力有效防治問題,確實有難度。同時,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也讓監管難度更大。比如,淘寶等電商網站上,賣食品甚至“自制食品”的虛擬商鋪成千上萬,監管難度更大。

正因此,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激發社會的“主體意識”,讓更多眼睛盯住、更多雙手管住食品質量。創新社會管理,本身就包括“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引入更多社會與公眾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更何況,這不僅僅是生產企業、監管部門的事,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菜籃餐桌。

試想,如果網友能“隨手拍”餐館廚余垃圾處理,地溝油生產作坊是不是會收斂一些?如果請供電公司基層抄表員提供用戶電力用途,取締那些無證照食品生產加工點是不是能更及時?如果企業員工能夠站出來舉報“黑心老板”,那些“舌尖上的毒素”是不是能更早被發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只有打一場“人民戰爭”,才能夠提供“24小時無死角”的強效監管。

這樣的社會共治,還需要社會管理者給予更多制度化的保障。采取有獎舉報、鼓勵公眾提供線索,就是解決監管部門“看不全、看不到”的特效藥。要讓這項措施充分發揮作用,就要利用有效傳播媒介,讓舉報內容、舉報途徑、獎金額度更深入人心。有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以群發短信的方式,告知社會“歡迎舉報,舉報有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能建立全國統一的受理平臺,更是既方便公眾舉報,也可防止地方保護。

今年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就是“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在共治的格局之中,作為食品安全最主要的責任人,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更要負起責任。說到底,社會的監管,還需他們“接招”。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的機制;政府部門履行監管責任,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最嚴格的科學監管制度;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相信,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人民時評:網絡安全拒絕“雙重標準” 斯 壯2013年06月21日04:00 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

互聯網的問世,營造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面具帝國”。經典的說法是,“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而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近日的爆料,這句經典描述的另一層含義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網上,不知道有多少條狗正盯著你”。

斯諾登的舉證,讓包括“棱鏡”項目在內的美國政府多個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目前已披露的信息表明,美國情報機構不僅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私人資料,而且通過海底光纜復制所有進出美國的網絡信息,并長期入侵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網絡,以獲取“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

盡管美國方面尚未就此向國際社會作出必要的解釋,但發酵已久的信息安全問題,由此更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作為人類新開辟的社會活動空間,互聯網上的安全形勢歷來錯綜復雜。借助網絡面具掩護,一方面,造謠、誹謗、詐騙、色情等非法活動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非法窺視、控制、竊取、攻擊等罪惡勾當暗流涌動。數據顯示,網絡犯罪每年給中國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890億元,而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造成的間接傷害,更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F在,事實證明,作為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一直在進行跨國網絡監控和信息竊取,這更是令本已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雪上加霜。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是一個后來者。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都把保護公民言論自由、保護公眾個人隱私和保護互聯網健康發展作為指導原則。正是在這些法律法規的庇護之下,中國的網絡發展高速推進,網絡應用高度普及,網絡技術突飛猛進,電子商務異軍突起。

中國的互聯網管理,從不奢談“絕對自由”,任何人的網絡言行,必須約束于法律允許的框架之內。但在這種務實的原則之下,我們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表達權利,高度重視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我們看來,那種一邊高呼取消網絡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動”,一邊暗中監聽監看公民隱私;一邊以受害者的姿態非難別國發起網絡戰,一邊又組織跨國網絡攻擊的做法,不僅十分虛偽,而且居心叵測。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維護公共安全和保護公民隱私之間求取合理的平衡,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只會陷入道義的困境,面對有口難言的尷尬。襟懷坦蕩,彼此尊重,加強溝通,平等合作,才能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人民時評:破解城管困局需更多“切身感”

張 鐵2013年06月25日03:40 看到治理之艱巨、看到兩難之糾結,才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從6月15日網友爆料“武漢城管路邊擺攤”,到相關部門稱這是“換位體驗”,再到當事人近日面對央視記者采訪袒露心聲,一起“雙面城管”,引來眾聲喧嘩,至今余音不絕。無論是作秀之嘲、造假之疑,還是換位之辯、誤解之惑,都指向同樣的老問題:城市管理的博弈,如何達致兩全的平衡?

鮮花執法、舉牌勸誡、拍微電影甚至當街對跪,武漢城管的創新之舉,可謂層出不窮。而此次“喬裝練攤”的不同之處,除了峰回路轉的戲劇性外,更在于城管不再只是一個身影模糊的群體,而被還原成有血有肉的個人。不管是談工作不易時的困惑眼神、說練攤經歷時的掩面而泣,還是“我內心的想法會辭職”、“沒有社會認同感”的坦然自陳,“雙面城管”桂文靜都讓人更多地深入到這個群體的內心。

然而,游商小販又何嘗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地鐵出口蹬三輪車拉活的小伙子,白天還在餐館端茶送水;賣羊肉串的兄弟倆,因為眼睛被熏出毛病而收攤回家;打開捷達后備箱賣批發服裝的,是上個月剛失業的白領„„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他們,可能會被統稱為小販,卻也都有各自的悲歡,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觀念上,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答案。城管執法損及小販生存權,抱有“權利至上”理念者難免反感;小販的雜亂妨礙城市秩序,主張公共利益者可能會堅持取締。然而,拋開這些概念上的爭論、法規中的判定,還原到具體的語境之中,對或錯卻變得沒那么絕對。如果說城管練攤是為了換位思考,那我們在審視城管與小販的困局之時,同樣應體認具體的語境、還原真實的糾結,在感同身受的“同情”中尋找破解的共識,城市管理的政策與舉措才能多一點溫情,不至于冷冰冰,導致“踩頭”一類觸碰底線的行為。

同樣,小販不能被各種管理制度妖魔化,城管也不能被公眾輿論污名化??吹絾栴}之龐大、治理之艱巨、兩難之糾結,看到無數人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才能有更多“過程意識”,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接受采訪時,武漢城管相關負責人發問:“到底要我們怎么做?”這樣的“斯芬克斯之問”,在當前的中國,絕不止城管問題。誰都有春節回家的權利,每個人不足一根香煙的鐵軌長度,卻讓其實現倍顯艱難;重化工項目帶來賦稅、促進就業,要修到家門口,卻難免有污染與風險的擔憂。理念正確,并不總能對接現實的邏輯;思路再好,也需接受現實的考量。對社會更多體察、對個體更多關注,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處身的方位,也才能找到破解“中國式問題”的鑰匙。

“雙面城管”事件已經告一段落,只留下幾本日記和一份可能無法完成的調查報告。不管輿論如何評價,引來關注本身就是成果。這提醒我們,要以更多善意去思考問題、更多“同情”去尋求答案,這不僅是對小販的保護,也不僅是給城管的正名,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準確信息筑牢“金融信心”

賈 壯 2013年06月26日03:42 及時、準確傳遞金融信息,金融機構、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近期,中國金融市場波動幅度增加,市場中出現了一些可能影響金融穩定的失真信息,特別值得警惕。

6月20日下午,一家網絡媒體發布消息稱,某銀行發生資金違約事件,中央銀行緊急注入資金。隨后這則消息快速傳播,引起不小恐慌。好在當事銀行迅速辟謠,避免了事態繼續擴大。上周日,另一家銀行因IT系統升級,導致部分網點業務辦理緩慢,有的客戶出現不安。

應該說,失真信息快速流傳,有其市場和心理基礎。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最近出現的新情況,是“資金違約說”的上下文;而“錢荒”一詞充斥市場,也繃緊了金融消費者的神經。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離不開金融消費者的信心,而信心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各種信息的準確傳遞。

很多人都熟悉一個公共場所安全管理的例子:座無虛席的電影院內,如果有人高喊“著火了”,一定是所有人都涌向出口,可能造成踩踏事故。金融市場與此類似,風平浪靜的市場會因為一個不實傳言而出現慌亂,且后果很難預料。

如何避免類似“影院著火”的情況發生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到金融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掌握信息的金融機構、傳播信息的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面對不理解的事物時,人是會本能地疑惑。如果金融機構不注重與消費者的信息溝通,很容易造成恐慌。比如,銀行的IT系統升級之前,如果考量市場環境、提前告知客戶、做好應急預案,有及時準確的“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可能就沒什么空間了。

在牽涉眾人利益且專業性極強的金融領域,新聞媒體也應更加謹慎。將“錢荒”放入標題固然有助增加傳播效果,可與銀行等放到一起后,會給不明就里的讀者帶來困擾,甚至引發非理性行為。而如果為了搶新聞、抓眼球,刊發未經核實的重大金融信息,更可能直接影響金融運行。

對于金融消費者,準確的理解是理性行為的前提。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門兒清”,但也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畢竟每個人都要同金融行業打交道。如果能夠稍微了解一點銀行間市場的知識,其實不難理解所謂“錢荒”絲毫無關儲戶存款,咱們的錢安全著呢!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運行良好,但即使如此難免會有波動,越是這樣越需要以充分、準確、及時的信息,防范金融風險,筑牢“金融信心”。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經濟升級須打牢“金融根基”

高云才 2013年06月27日03:51 加強流動性管理,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向“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現象開刀,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流動性”,這個稍顯專業的金融術語,這些天成了熱詞。針對最近的金融情勢,央行數次表態,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作出“總體平穩”的判斷后,同時強調“要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

正如央行的判斷,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完全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無論是“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研判”,還是“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這樣的要求,也都建立在對金融情勢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

多年以來,盡管相關部門持續加強管理,但個別銀行還是能夠找到方法,突破監管紅線。比如,有銀行發行短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向長期項目。理財產品到期時,銀行又不得不四處借錢來進行兌付。這種操作脫離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銀行的金融創新,理當要鼓勵,但必須在嚴密監管和風險可控的狀態下進行。說到底,加強流動性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金融穩定。尤其是經濟增速放緩,“潮退石出”,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能為實體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保證整個經濟有健壯的體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整治金融行業亂象,是抓住了宏觀經濟管理的牛耳。

從這個角度看,加強流動性管理,也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不合理現象,使大量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去追逐金融資產,“以錢炒錢”的資金游戲大行其道,嗷嗷待哺的企業時常處處碰壁,造成金融資源浪費,甚至積聚金融系統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就是要向這些不合理、不合規的現象開刀。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是一個多月以來,李克強總理第三次談及盤活存量資金。而從結構的角度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必須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消費升級以及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這也折射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并非一定要來自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也不需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過高的流動性,而是“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真正讓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都有新提升。

也只有這樣,才能如總書記所說的,“在不斷戰勝困難和挑戰中繼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審批要“減”更要“精”

王青斌 2013年06月28日03:37 行政審批,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

在26日至29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文物保護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請審議。12部法律的修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

行政審批是政府職能中的“支柱性權力”,核心是“管什么”、“怎么管”,涉及政府和市場、社會的分界問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已經是大勢所趨。

簡化行政審批,減少直接管理,是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行政審批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自2001年全面啟動以來,已取消和調整了2400多項審批項目,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近70%。今年以來,改革進程明顯加快,4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5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再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這些實踐,體現著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更標志著改革在政治領域的不斷推進。

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對12部法律進行修改,正是以立法手段推進行政審批改革,也是以往改革成果的固化。以傳染病防治為例,近年來,從非典到禽流感,我國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快速反應,動態管理。取消和簡化一部分行政審批,相當于將決策的支點前置,縮短了力臂的長度,衛生行政部門應對突發傳染疾病的反應將更加迅速,措置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加強對傳染病病種的動態管理,提高防控效率。

透過法律擬修改,也可以看出,促進行政權力結構優化,進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改革的深層含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從這個角度看,行政審批改革的要點不僅在“減”,更在于“精”;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把政府的職能重心轉變到為行政相對人服務上。這就要求更優的內部結構,更高的辦事效率。以稅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為例,以往,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報之日起30日內審核并發給稅務登記證件,修改后,這一時間將變成“當日”。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次煤炭法的修改就體現了這一思路,即取消了設立煤炭經營企業的行政審批,而交由市場主體自己決定,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相關法律的修改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鼓勵中央部門從繁雜的微觀事務中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強化宏觀管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上,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

人民日報時評2019精選范文第2篇

楊 凱2013年06月03日05:27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

自從橡皮大黃鴨游進咱們的維多利亞港以來,這只被稱作“治愈系”的玩具鴨身上,便滿載了人們的目光和議論。

不過,在一個能夠創造出3D打印技術的復制時代里,很難指望有什么“孤本”或者“絕版”。所以,紅極一時的大黃鴨很快就有了眾多的“孿生兄弟”,在天津、武漢、杭州等等城市的水面上,它們像自己的香港“大哥”一樣,憨態可掬地游來游去,和游客們的笑臉一起出現在無數電子照片中。

對大黃鴨的創造者霍夫曼來說,這個作品表達的意義很豐富:文化的公共性、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比較純粹的藝術以及拒絕商業化的精神。它帶著作者的印記,在世界各地“曇花一現”。人們可以欣賞,卻不能收藏;廣告商可以覬覦,卻沒有機會投放。

但是,對眾多的“臨摹者”來說,大黃鴨從“作品”的神位走了下來,變成了一個不必承擔個性的簡單符號。即便不談論版權問題,各種被復制出來的大黃鴨們,也不過像城市里無處不在的電影海報一樣,似乎僅僅在宣示著——看!本市實乃直追香港之時髦都市;抑或更等而下之——快!本樓盤火速預訂中,入住即可獲毗鄰維多利亞港之感覺,每日親睹大黃鴨。

“沒脖子,來武漢干啥?”——大黃鴨來到鴨脖小吃馳名天下的武漢之后,網友如此揶揄。話雖然說得有點蔫壞,倒是機智地點出了文化的公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聯系。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需要有公共性,公共場地、公共活動、公共的文化認知,市民們需要公園、圖書館,喜歡參加周末的大合唱、廣場舞蹈,希望聽到高質量的文化講座、找到有共鳴的文化記憶。同時,文化建設也要講個性,上承傳統、下接地氣。人們到武漢肯定想去吃熱干面,不會想到去吃拉面,到蘭州則相反,如果有一天他們都趕時髦、改道主營“蘇格蘭打鹵面”,你一定覺得很沒意思。

雖然大黃鴨的氣質并不是符合每座城市的品味,卻也并不意味著大黃鴨來不得。一個有趣的橡皮玩具出現在人們的公共文化生活中,也是件歡樂的事,偶一為之,沒準兒確有“治愈”效果,只是類似事情別太多太濫、別離庸俗太近。君不見,跟風跟著跟著,徽派建筑上都鋪上馬賽克了;時髦趕著趕著,張家界的南天一柱都改名叫哈利路亞山了。不但創新談不上,連老本兒都折了。

這種跟風趕時髦,當然就是庸俗。全去跟風,創造性就和未來告別了;都趕時髦,想象力就向歷史繳械了。大黃鴨子在中國的城市里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離霍夫曼講究的“獨創性、非商業”內涵越來越遠;把文化變成噱頭的事情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真正的創造能力越來越弱。大黃鴨紅了火了是好事,可如果反證出我們的想象力黃了,那才是悲劇。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風水輪流轉,想跟也跟不上;只有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才是堅實的,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孕育我們自己的想象力、產生我們自己的“治愈系”。從“詩三百”到“八大家”、從青花瓷到馬頭墻、從“鬧元宵”到“龍舟會”„„如此典雅、這般繁華。有這些養分打底,我們的“拿來”才不會有抄襲之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約談不空談 環保才不難

范正偉2013年06月04日04:59 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日前,針對一季度太湖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頻繁異常波動現象,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啟動“約談”機制,約談蘇南四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如半年內仍未完成整改,將直接由江蘇省紀委和省監察廳處理地方政府責任人。

經濟發達的江蘇作如此鮮明表態,顯然對環保動了“真格”。在一些地方環保“一票否決”停留于口號的背景下,這種明確對象、規定期限的“約談”問責,成效將會如何?人們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江蘇環保廳約談的對象,不是下級環保部門,而是地方政府負責人;除了動用環保法規,還有黨紀政紀手段。別的不說,將地方政府負責人套上“環保馬車”,至少抓住了問題核心:環保問題,不僅是局部問題,也是全局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近年來,環境問題不時引發公眾焦慮,環保局長也屢屢成為質疑焦點,“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成為熱點新聞。環保搞不好,環保部門自然難辭其咎,但公允地說,這種“邀請”,恐怕并非一個環保局長就能承受得起的。同樣是這些年,環保局長“匿名舉報”的尷尬,環保部門“看得見管不到”的無奈,無不說明,環保問題光靠環保部門的確獨木難支。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談到:“現在網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指出了環保問題的關鍵。

環保之難,往往也在這里。不同于局長的“一畝三分田”,市長的工作可謂包羅萬象,有著更為現實的“價值排序”。在各級政府眼里,相比于經濟等許多硬指標,相較于穩定等許多硬任務,環保問題很容易“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不僅如此,一些地方還常常把環保問題視為招商引資的絆腳石,甚至主動充當起污染企業的保護傘。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這是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央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之后,要在地方層面落實這些戰略部署,理念價值的宣講固然重要,考核機制的保障更為管用。曾有干部私下表示,考核干部不能只看 GDP,但實際還是看 GDP,很少看到哪個領導因為環保搞得好而得到提拔。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打消這種認識至為關鍵。反過來講,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這種反向激勵的效果會更加明顯。“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保部長周生賢的觀點切中肯綮。也是在今年,江蘇提出“不爭GDP第一”的理念,強調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們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在大視野中審視環保問題,在更高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使環保更有剛性、未來更有后勁。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為環保,大家都盡一把力

武衛政2013年06月05日04:45 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同呼吸,共奮斗”。

從發放宣傳冊和環保購物袋,到垃圾分類示范;從清理在河湖岸邊和鐵路沿線的垃圾,到社區廢舊衣服兌換植物,連日來,全國各地的環保行動吸引了群眾的廣泛參與。其大背景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直接原因是人們對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緊迫性的認識,比以往更加深刻。

1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出現的霧霾,使全中國將近一半的人“非常感性”地嘗到了空氣污染之苦。緊接著,沙塵天氣、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又不斷沖擊人們的神經。近幾年,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直接影響相關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在更大程度與更廣范圍引發了公眾的“呼吸關切”、“飲水關切”、“食品安全關切”,環境問題成為人們的集體焦慮。

“如果中華大地被霧霾籠罩,如何看見她的美麗?”公眾的呼吁發人深省。進一步追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6000美元的中國,如果人民群眾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喝不上干凈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周邊環境臟亂差,幸福感又從何而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今年以來,許多地方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空氣、水、土壤污染問題,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整治力度;從5月開始,國家七部委聯合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充分體現了政府的“有所作為”。同時,民間環保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發起“光盤行動”,呼吁環境信息公開,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成為“環境共治”的得力助手。

環保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作為個體,誰不想享受環境治理的成果?僅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沒有積極行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人類生產生活都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在環境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節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保護環境,殊為不易。解決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要轉變發展方式。當東部一些地方提高環境門檻招商“選”資的時候,中西部一些地方仍是“撿到籃里就是菜”;在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一些地方承接的是落后產能,也出現了“污染轉移”。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轉變發展方式步調并不一致,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大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他們的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的。中國的環境問題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產生,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新舊問題疊加,污染成因更加復雜,加之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等相對滯后,解決問題更需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環境治理的全局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這也是“同呼吸,共奮斗”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執法亟待“資格把關”

畢詩成2013年06月06日04:10 法律底線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

“合同工”、“臨時工”再次聚攏輿論目光?!稄V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6月1日起施行,要求依法確定行政執法資格,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杜絕合同工、臨時工等無執法資格人員上崗執法。

廣東此舉并非首吃螃蟹。自2012年行政強制法實施以來,河南、重慶、黑龍江、云南昆明等多地先后出臺過“禁止臨時工參與行政執法”的明文規定。廣東此次仍能引發輿論“激動”,蓋因現實與法理的錯位:臨聘工、合同工,仍是當下執法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屢見報端的暴力執法、野蠻執法事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到前臺當“擋箭牌”。最近陜西延安城管執法人員被指殘暴地“跳起來踩頭”,當地回應也稱“涉事人為臨時工”。

法理上早已喪失了正當性,現實中卻總能頑固生存,當然有現實的復雜性:能拿到桌面上說的是“正規編制少、工作量大,我們又有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拿不到桌面上說的則可能是,“臨聘人員”執法,比起正式職工來成本小、干活多、好管理、易指揮,出了問題還可以斷尾求生,不啻一道便利的“防火墻”。

可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容忍“小道理”隨便就擠走“大道理”,也不該容忍法理向現實無限度地遷就妥協。一波又一波的“臨時工”橫行執法,引發輿論強烈不滿,已嚴重沖刷了權力公信,成為法律威嚴之“傷”,必須著眼于全國范圍,正本清源,有一個“一攬子”解決思路。

首先是再度明確臨時工執法的非正義、違法性。行政單位不能非法用工,按照新的勞動合同法,凡簽訂合同就是單位職工,“臨時聘用”顯然不能成為避責的擋箭牌,相反,追究起責任來甚至要“罪加一等”——為什么要聘用這么多臨時工?如此倚重臨時工干活,“正式工”是否涉嫌團體性偷懶?

其次是對輔助人員的規模、權限、任務必須廓清邊界。即便有的領域暫時離不開臨聘人員,需要時間過渡,哪些工作可以做,哪些工作不能做,也必須限定得一目了然,絕對不能眉毛胡子分不清。有權必有責,無責必無良,這是權力運行的基本邏輯。隨意將執法權授予臨聘人員,一旦闖禍被揪出來,執法單位必須被倒追責任。法律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用來規范權力運行的。行政執法隊伍,尤其要成為依法執法的典范。

短期來看,有些單位使用臨聘人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苦衷,但苦衷絕不是對法律置若罔聞的借口??嘀灾?,還有起碼的底線——無條件地遵守法律、確定性的執法授權、極高透明度的公眾監督,這些都是行政權運行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容任何狀況壓倒的最大道理。法律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這是我們對待行政倫理的基本態度,也是樹立法治思維、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

李泓冰2013年06月07日04:50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

高考來了。連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緊張期待的氣息。

安徽六安一所中學萬名考生集體赴考,送者如堵。從圖片上看,車內車外目光粘連,交織著渴望、緊張、擔憂、不舍等復雜情緒。這兩天,類似情形在全國各地觸目可及。

高考日,從來都是一年中最讓人揪心的時刻——不獨是考生及家長,全社會都在激動甚至焦灼。不論什么新聞,但涉“高考”必火。高考移民、異地高考、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個關于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會牽動全社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一位中國教授曾經問他的美國學生:你知道對中國家庭來說,最為重大、牽扯全家心態和投資決策的事件是什么——是孩子的升學。美國學生迷惑不解。他們當然不懂,中國高考,至少有三層重大含義:第一,這可能是一個孩子決定他的人生命運走向、人生高度和廣度的重要時刻;第二,這是一個普通家庭改變命運且受到集體鼓勵的機會;第三,這也是從國家層面調整各階層利益格局的公平競爭時刻。

用這樣的心情再看高考新聞,送考也罷,考前宣誓也罷,交警全體出動為考生保障也罷,固然常被詬病是過度緊張,但是,從全社會對高考的這種尊重與愛護,我們能讀出的,是對合理追求美好人生的體諒,是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敬重,更是對成為打通各群體上升通道的高考體制的保護。

如今,成才路徑多元,但高考仍然是國家篩選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考之所以被高度重視,蓋因它是社會階層、社會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語道破了高考的重大價值。

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正在修正之中。有從國家層面推動教育公平的,像今年起國家已決定提高重點大學的農村子弟比例,讓“寒門”有機會出“貴子”;有從體制內有序推動,像高校保送與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擴大,在一些名校已超過一半,所謂“高考狀元”因此已不再有炒作必要;有類似南方科技大學試圖繞開高考的教改實驗;還有自發進行的“用腳投票”,不少學生放棄高考,選擇本科留學。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因高校學費高昂且就業艱難而棄考的困難家庭„„

這種種圍繞高考展開的新跡象,讓我們亦喜亦憂?,F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盡管我們仍然希望,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終達4%的基礎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攏——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氣。教育公平,是起點的公平,也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要讓高考制度體現這樣的目標:公平取士、鼓勵寒門學子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合理調節社會階層有序流動、為國家民族補充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基于此,至少在目前,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衛的必要。

所以,不必把焦點放在消弭全社會的高考焦慮癥上,更艱難的改變在于彰顯社會公平:無論是白領、藍領,還是農民、公務員,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達自己,都有實現幸福的同等機會——到了那個時候,面對高考,任誰都會有平常心了。

現在,我們且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考生祝福!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

余建斌2013年06月13日03:16 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三名中國航天員正乘坐神舟十號飛船遨游太空。兩天的旅行之后,他們將抵達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始長達十幾天的太空生活。中國載人航天十周年之際,第十艘神舟飛船的順利升空,在這個6月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難以名狀的激情和沖動。

雖然在有些外國專家看來,中國的航天技術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后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掌握中國去年隆重慶祝的交會對接技術;雖然這次迄今最長的15天太空之旅,僅僅是中長期太空駐留的起始點,難以同國際空間站中動輒半年以上的空間棲息媲美,但是,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觀看發射、慰問技術人員,數以億計的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靜待航天員來自太空的端午祝福,眾多游客長途跋涉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觀看發射„„在這個傳統的端午節假期里,神舟十號的發射仍然是這個國家最廣受關注的新聞。

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飛離地球、遨游太空,這是每個地球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只是這個愿望,在中國人心目中,表現得尤為強烈。

飛天寄托著中國人矢志趕超的夢想。蒸汽機上路時,她還在沉睡;飛機升空時,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剛剛竣工;阿波羅登月之際,我們的第一顆衛星還在艱苦制造當中„„這個近3000年來90%的時間里一直在領跑的國家,在最后幾圈落在了后頭。如果要尋找一條證明自身實力的跑道,太空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把奮力超越的腳印留在這條人類最壯觀的賽道上,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

飛天承載著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沖動。有西方太空計劃專家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雖然沒有帶來直接經濟收入,但它給中國帶來了可觀的國際威望,調動了人們對于科學工程技術的興趣,有利于火箭和遠程控制系統的研發,幫助中國擺脫“只善于山寨國際名牌的形象”。這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別扭,但我們應當承認,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由于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16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沒有中國的身影,但就像當年的技術封鎖一樣,這也大大刺激了中國人自主發展載人航天的決心。用創新證明實力、擊碎偏見,讓“未來全球的空間開發合作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航天領域的攻關如此,其他領域的探索同樣如此。

雖然“中國的老牌太空對手美國似乎無心競爭,改變了發展重心”,令奮力追趕的后來者有些悵然若失,但事實上,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有著遠比捍衛榮譽更為明確和務實的目標。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周年之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報的記者采訪了該校1952級校友、首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談到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他這樣描述空間站的意義:空間站作為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和太空獨特環境下的科學技術實驗平臺,在建成后,中國人就不是進入太空幾天就回來了,而是進駐太空。這有利于國家安全,有助于我們在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臻g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們這個從來不缺少浪漫情懷的民族,最近幾乎人人都在談論“以實干托起中國夢”。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的“教養”從何而來

范正偉2013年06月14日03:43 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這幾天,兩則與考生有關、與高考“無關”的新聞,激起人們心底的波瀾:

一是高考前20分鐘,在四川宜賓一中考點,一女生因痛經在考場內昏迷,同一考場的黃子恒發現后,立即抱起這名同學往校外跑,找到警察將女生送醫。

一是江蘇宿遷高三女孩陳瑾,在目睹媽媽闖紅燈并對交警出言過激后,給交警寫了一封致歉信。高考結束后,當地交警特意登門看望了這位女孩。

“中國好考生”、“提前的滿分作文”、“向致歉女孩致敬”„„在今天,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僅因為它隱含著“小孩可以成為大人老師”的邏輯,還在于新聞的主角是爭分奪秒、心無旁騖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改變命運的高考也許只有一次。倘若沿著“有用沒用”的功利思路,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成功哲學,兩位考生的選擇,也許顯得“涉世未深”。但恰恰是關鍵時刻的這些舉動,帶給人們意料之外的感動,同時告訴我們,成才之外,還有成人;成功之外,還有教養。

太多時候,我們過于癡迷“成功”了。如今市面上,有關成功學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對于成功的定義,卻往往千篇一律,不是財氣襲人,便是高人一等。反過來,在贏者通吃的邏輯下,成功又仿佛可以為一切價值正名:電影里,創業成功了,一切不合理的情節,頓時順理成章;生活中,成名成家了,許多修養缺陷變得無足輕重,甚至還閃耀起了“個性”、“品位”的光芒。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

幾年前,一位市長在大學演講中曾說,“不少中國人受到過教育,但沒有教養„„有教養比拿到文憑更重要”。話雖刺耳,卻非無中生有:我們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會自覺排隊;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鐵上撞了別人連句“對不起”都不會說;有多少人,闖了紅燈還振振有詞“要你管我”„„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隱含在這些“小事”中的意義和價值?

今天,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中國人,正面臨“有了錢又怎樣”這樣一個問題。比如,當我們擁有了智能手機以后,是否能優雅地使用它,而不用它偷拍亂拍、驚擾他人?當我們以車代步后,是否會文明地駕駛它,而非無視規則、橫沖直撞?當我們出國旅游時,是否會注意形象,而不是隨心所欲、大聲喧嘩?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反映著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也檢驗著一個國家的內在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做一個有教養的中國人,比做一個有錢的中國人更為重要。有了教養,學生即便不能成為國之棟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有了教養,無論成功與否,國民都會有“謙虛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氣度;有了教養,國家自能保持一分優雅從容,成為一個被人歡迎、受人尊敬的大國。

中國人向來不乏學習的能力。每年高考后,都會涌現一股“狀元熱”。許多學校和機構都邀請“高考狀元”分享學習心得、成才經驗。其實,不管成績如何,黃子恒、陳瑾這兩位考生同樣值得邀請,講講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蛟S,聽課的還應該包括許多大人和成功人士。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貨運改革,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陸婭楠2013年06月17日03:31 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實非易事

6月15日,中國鐵路貨運改革正式啟動,邁出了鐵路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自今年3月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以來,中國鐵路去向何處,備受關注。鐵路貨運改革被選為鐵路運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可謂選對路。

補足物流短板呼喚鐵路貨運改革。我國物流成本、運輸成本分別約占GDP的18%、9%,高出發達國家一倍。盡管鐵路擁有大運量、低運價、全天候的競爭優勢,但全社會每天申請鐵路車皮的滿足率還不足一半,導致了“汽車長途拉煤”等運輸怪象,還造成了擁堵、污染、安全事故等其他社會問題。

破解效益難題也需要鐵路貨運改革。長期以來,鐵路收入都是“以貨補客”。然而,近些年來,盡管營業里程逐年增長、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鐵路在大交通中的市場份額卻不升反降。2012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在全社會貨運周轉量中的比重已從1991年的39.2%下降到16.8%;鐵路運輸收入增長率從2011年的12.14%驟降到5.42%;運輸成本則同比增長16.98%。無論是市場的痛失,還是效益下滑,均與其運輸組織與市場需求脫節息息相關。

通過深化貨運改革,讓“鐵老大”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追回市場“老大”的地位,這不僅選對了路,還踩準了點。近些年新建鐵路逐步成網,既有鐵路電氣化率逐年提升,鐵路整體運力大幅增加,為實施貨運改革、敞開收貨提供了基礎。此外,目前社會物流需求略有減弱,特別是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運輸需求疲軟,也為鐵路運力騰出一定空間,從客觀上降低了改革推行的難度。

然而,鐵路貨運改革不僅是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更是艱難的一步。鐵路貨運長期存在手續繁雜、組織脫節、收費混亂和運力分配不夠透明等問題,涉及機構多、人員雜,成了一本算不清、改不動的爛賬。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讓裝進私人口袋的公家利益回流,實非易事。也因此,改變“車皮難求”,不僅是運力挖潛的問題,更是觸及既有利益格局的命題。不僅需要堅不可摧的改革決心,更需要攻城拔寨、雷厲風行的改革手段,需要改革機構設置、再造工作流程、創新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內部大手術。

值得肯定的是,與鐵路貨運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機構改革、資源整合、人員轉崗,已在全國各個鐵路局推行,反響良好,說明這第一步邁得不錯。然而,與其他改革一樣,鐵路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更難一蹴而就。在推進改革、贏得市場的同時,防止內部惡性競爭,防范運輸安全事故,既是鐵路應汲取的歷史教訓,也是新一輪改革路上的重大考驗。

愿中國鐵路知難而上,迎難而進,勇當新一輪改革的火車頭。

人民時評:用法治平衡環保“兩難博弈” 姬忠彪2013年06月19日03:34 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的博弈,法治正是這一“兩難博弈”的平衡點

在居民區違規排污“從重處罰”,只要有相應行為就可以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18日公布的司法解釋,降低了環境污染犯罪入罪標準;同時公布的4起典型案例,也有重判之勢。(相關報道見本報第十一版)這無疑是向社會鄭重宣示:治理環境污染,法律在“給力”。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給生產生活行為劃出一條明確的邊界,防止選擇對個人有益而對公共利益有損者,是法律在環境保護上的重要功能。從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看,無論是對“嚴重污染環境”的認定,還是明確有毒物質范圍和標準,都是以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式,防止不當行為帶來的環境損害。

在某種程度上,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二者的博弈。在強烈的經濟發展沖動之下,一些地方拱手讓出綠水青山,為追求財政收入、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了環境。與此同時,公眾的需求從“要生活”提高到“要生態”,植根于權利敏感的環境焦慮,也放大了環境問題。這是典型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也是典型的發展路徑選擇問題。

既然是博弈,就難免有兩難。比如,對于中西部后發地區,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承接污染,還是與發達地區比拼“低污染產業”?內蒙古某縣新建企業違法排污形成“污水湖”,沿?;て髽I在安徽“轉移”排放廢料污染土壤„„現實中很多地方顯然更愿意選擇前者。顯然,我們既不能“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也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路”。這樣的“既不„„也不„„”,提出了發展中的深刻考題,必須找到利益與環境“兩難博弈”中的平衡點,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既要青山綠水,又要殷實富足。

在尋求平衡之時,法治正是最重要的手段。地方發展經濟的訴求、企業追逐利益的沖動,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范圍內實現。唯有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形成有效震懾,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防止污染環境違法犯罪的發生。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的“環境維權”、公眾的“環保表達”,同樣也需要謹守法律的底線,合理合法地爭取環境權益的實現。這是現實里的法制約束,更是觀念中的法治思維。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環境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特別是罰則較輕,甚者更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直接導致環境“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怪狀長期存在。這需要在不斷完善環保立法、加大環保普法的同時,著力解決環保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用法律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環保“法網”。

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際上,所謂的博弈,都是短期行為。從長期來看,“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保護環境是我們應有的唯一選擇,也是我們能有的唯一出路。

人民時評:社會共治,捍衛“舌尖安全”

馮 鳴2013年06月20日03:44

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本周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來社會廣泛關注。

之所以要以專門時段,加大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正是要喚起全社會的重視,宣示社會管理者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決心,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更多人參與進來,才能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今年前幾個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數。這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也說明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從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養雞企業使用的抗生素,一些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么是因消費者健康受損被曝光,要么是媒體采訪調查被揭露,主動、及時的發現仍然較少。這可說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督的一個短板。

現實情況是,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數量龐大,食品的流通環節也范圍甚廣。面對數百倍甚至上千倍于監管人員的監管對象,監管部門不可能靠人力對一家家企業、一個個生產個體進行全天候監督,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有力有效防治問題,確實有難度。同時,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也讓監管難度更大。比如,淘寶等電商網站上,賣食品甚至“自制食品”的虛擬商鋪成千上萬,監管難度更大。

正因此,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激發社會的“主體意識”,讓更多眼睛盯住、更多雙手管住食品質量。創新社會管理,本身就包括“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引入更多社會與公眾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更何況,這不僅僅是生產企業、監管部門的事,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菜籃餐桌。

試想,如果網友能“隨手拍”餐館廚余垃圾處理,地溝油生產作坊是不是會收斂一些?如果請供電公司基層抄表員提供用戶電力用途,取締那些無證照食品生產加工點是不是能更及時?如果企業員工能夠站出來舉報“黑心老板”,那些“舌尖上的毒素”是不是能更早被發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只有打一場“人民戰爭”,才能夠提供“24小時無死角”的強效監管。

這樣的社會共治,還需要社會管理者給予更多制度化的保障。采取有獎舉報、鼓勵公眾提供線索,就是解決監管部門“看不全、看不到”的特效藥。要讓這項措施充分發揮作用,就要利用有效傳播媒介,讓舉報內容、舉報途徑、獎金額度更深入人心。有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以群發短信的方式,告知社會“歡迎舉報,舉報有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能建立全國統一的受理平臺,更是既方便公眾舉報,也可防止地方保護。

今年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就是“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在共治的格局之中,作為食品安全最主要的責任人,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更要負起責任。說到底,社會的監管,還需他們“接招”。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的機制;政府部門履行監管責任,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最嚴格的科學監管制度;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相信,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人民時評:網絡安全拒絕“雙重標準” 斯 壯2013年06月21日04:00 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

互聯網的問世,營造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面具帝國”。經典的說法是,“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而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近日的爆料,這句經典描述的另一層含義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網上,不知道有多少條狗正盯著你”。

斯諾登的舉證,讓包括“棱鏡”項目在內的美國政府多個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目前已披露的信息表明,美國情報機構不僅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私人資料,而且通過海底光纜復制所有進出美國的網絡信息,并長期入侵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網絡,以獲取“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

盡管美國方面尚未就此向國際社會作出必要的解釋,但發酵已久的信息安全問題,由此更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作為人類新開辟的社會活動空間,互聯網上的安全形勢歷來錯綜復雜。借助網絡面具掩護,一方面,造謠、誹謗、詐騙、色情等非法活動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非法窺視、控制、竊取、攻擊等罪惡勾當暗流涌動。數據顯示,網絡犯罪每年給中國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890億元,而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造成的間接傷害,更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F在,事實證明,作為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一直在進行跨國網絡監控和信息竊取,這更是令本已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雪上加霜。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是一個后來者。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都把保護公民言論自由、保護公眾個人隱私和保護互聯網健康發展作為指導原則。正是在這些法律法規的庇護之下,中國的網絡發展高速推進,網絡應用高度普及,網絡技術突飛猛進,電子商務異軍突起。

中國的互聯網管理,從不奢談“絕對自由”,任何人的網絡言行,必須約束于法律允許的框架之內。但在這種務實的原則之下,我們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表達權利,高度重視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我們看來,那種一邊高呼取消網絡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動”,一邊暗中監聽監看公民隱私;一邊以受害者的姿態非難別國發起網絡戰,一邊又組織跨國網絡攻擊的做法,不僅十分虛偽,而且居心叵測。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維護公共安全和保護公民隱私之間求取合理的平衡,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只會陷入道義的困境,面對有口難言的尷尬。襟懷坦蕩,彼此尊重,加強溝通,平等合作,才能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人民時評:破解城管困局需更多“切身感”

張 鐵2013年06月25日03:40 看到治理之艱巨、看到兩難之糾結,才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從6月15日網友爆料“武漢城管路邊擺攤”,到相關部門稱這是“換位體驗”,再到當事人近日面對央視記者采訪袒露心聲,一起“雙面城管”,引來眾聲喧嘩,至今余音不絕。無論是作秀之嘲、造假之疑,還是換位之辯、誤解之惑,都指向同樣的老問題:城市管理的博弈,如何達致兩全的平衡?

鮮花執法、舉牌勸誡、拍微電影甚至當街對跪,武漢城管的創新之舉,可謂層出不窮。而此次“喬裝練攤”的不同之處,除了峰回路轉的戲劇性外,更在于城管不再只是一個身影模糊的群體,而被還原成有血有肉的個人。不管是談工作不易時的困惑眼神、說練攤經歷時的掩面而泣,還是“我內心的想法會辭職”、“沒有社會認同感”的坦然自陳,“雙面城管”桂文靜都讓人更多地深入到這個群體的內心。

然而,游商小販又何嘗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地鐵出口蹬三輪車拉活的小伙子,白天還在餐館端茶送水;賣羊肉串的兄弟倆,因為眼睛被熏出毛病而收攤回家;打開捷達后備箱賣批發服裝的,是上個月剛失業的白領„„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他們,可能會被統稱為小販,卻也都有各自的悲歡,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觀念上,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答案。城管執法損及小販生存權,抱有“權利至上”理念者難免反感;小販的雜亂妨礙城市秩序,主張公共利益者可能會堅持取締。然而,拋開這些概念上的爭論、法規中的判定,還原到具體的語境之中,對或錯卻變得沒那么絕對。如果說城管練攤是為了換位思考,那我們在審視城管與小販的困局之時,同樣應體認具體的語境、還原真實的糾結,在感同身受的“同情”中尋找破解的共識,城市管理的政策與舉措才能多一點溫情,不至于冷冰冰,導致“踩頭”一類觸碰底線的行為。

同樣,小販不能被各種管理制度妖魔化,城管也不能被公眾輿論污名化??吹絾栴}之龐大、治理之艱巨、兩難之糾結,看到無數人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才能有更多“過程意識”,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接受采訪時,武漢城管相關負責人發問:“到底要我們怎么做?”這樣的“斯芬克斯之問”,在當前的中國,絕不止城管問題。誰都有春節回家的權利,每個人不足一根香煙的鐵軌長度,卻讓其實現倍顯艱難;重化工項目帶來賦稅、促進就業,要修到家門口,卻難免有污染與風險的擔憂。理念正確,并不總能對接現實的邏輯;思路再好,也需接受現實的考量。對社會更多體察、對個體更多關注,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處身的方位,也才能找到破解“中國式問題”的鑰匙。

“雙面城管”事件已經告一段落,只留下幾本日記和一份可能無法完成的調查報告。不管輿論如何評價,引來關注本身就是成果。這提醒我們,要以更多善意去思考問題、更多“同情”去尋求答案,這不僅是對小販的保護,也不僅是給城管的正名,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準確信息筑牢“金融信心”

賈 壯 2013年06月26日03:42 及時、準確傳遞金融信息,金融機構、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近期,中國金融市場波動幅度增加,市場中出現了一些可能影響金融穩定的失真信息,特別值得警惕。

6月20日下午,一家網絡媒體發布消息稱,某銀行發生資金違約事件,中央銀行緊急注入資金。隨后這則消息快速傳播,引起不小恐慌。好在當事銀行迅速辟謠,避免了事態繼續擴大。上周日,另一家銀行因IT系統升級,導致部分網點業務辦理緩慢,有的客戶出現不安。

應該說,失真信息快速流傳,有其市場和心理基礎。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最近出現的新情況,是“資金違約說”的上下文;而“錢荒”一詞充斥市場,也繃緊了金融消費者的神經。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離不開金融消費者的信心,而信心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各種信息的準確傳遞。

很多人都熟悉一個公共場所安全管理的例子:座無虛席的電影院內,如果有人高喊“著火了”,一定是所有人都涌向出口,可能造成踩踏事故。金融市場與此類似,風平浪靜的市場會因為一個不實傳言而出現慌亂,且后果很難預料。

如何避免類似“影院著火”的情況發生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到金融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掌握信息的金融機構、傳播信息的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面對不理解的事物時,人是會本能地疑惑。如果金融機構不注重與消費者的信息溝通,很容易造成恐慌。比如,銀行的IT系統升級之前,如果考量市場環境、提前告知客戶、做好應急預案,有及時準確的“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可能就沒什么空間了。

在牽涉眾人利益且專業性極強的金融領域,新聞媒體也應更加謹慎。將“錢荒”放入標題固然有助增加傳播效果,可與銀行等放到一起后,會給不明就里的讀者帶來困擾,甚至引發非理性行為。而如果為了搶新聞、抓眼球,刊發未經核實的重大金融信息,更可能直接影響金融運行。

對于金融消費者,準確的理解是理性行為的前提。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門兒清”,但也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畢竟每個人都要同金融行業打交道。如果能夠稍微了解一點銀行間市場的知識,其實不難理解所謂“錢荒”絲毫無關儲戶存款,咱們的錢安全著呢!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運行良好,但即使如此難免會有波動,越是這樣越需要以充分、準確、及時的信息,防范金融風險,筑牢“金融信心”。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經濟升級須打牢“金融根基”

高云才 2013年06月27日03:51 加強流動性管理,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向“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現象開刀,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流動性”,這個稍顯專業的金融術語,這些天成了熱詞。針對最近的金融情勢,央行數次表態,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作出“總體平穩”的判斷后,同時強調“要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

正如央行的判斷,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完全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無論是“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研判”,還是“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這樣的要求,也都建立在對金融情勢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

多年以來,盡管相關部門持續加強管理,但個別銀行還是能夠找到方法,突破監管紅線。比如,有銀行發行短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向長期項目。理財產品到期時,銀行又不得不四處借錢來進行兌付。這種操作脫離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銀行的金融創新,理當要鼓勵,但必須在嚴密監管和風險可控的狀態下進行。說到底,加強流動性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金融穩定。尤其是經濟增速放緩,“潮退石出”,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能為實體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保證整個經濟有健壯的體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整治金融行業亂象,是抓住了宏觀經濟管理的牛耳。

從這個角度看,加強流動性管理,也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不合理現象,使大量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去追逐金融資產,“以錢炒錢”的資金游戲大行其道,嗷嗷待哺的企業時常處處碰壁,造成金融資源浪費,甚至積聚金融系統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就是要向這些不合理、不合規的現象開刀。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是一個多月以來,李克強總理第三次談及盤活存量資金。而從結構的角度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必須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消費升級以及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這也折射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并非一定要來自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也不需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過高的流動性,而是“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真正讓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都有新提升。

也只有這樣,才能如總書記所說的,“在不斷戰勝困難和挑戰中繼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審批要“減”更要“精”

王青斌 2013年06月28日03:37 行政審批,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

在26日至29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文物保護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請審議。12部法律的修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

行政審批是政府職能中的“支柱性權力”,核心是“管什么”、“怎么管”,涉及政府和市場、社會的分界問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已經是大勢所趨。

簡化行政審批,減少直接管理,是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行政審批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自2001年全面啟動以來,已取消和調整了2400多項審批項目,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近70%。今年以來,改革進程明顯加快,4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5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再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這些實踐,體現著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更標志著改革在政治領域的不斷推進。

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對12部法律進行修改,正是以立法手段推進行政審批改革,也是以往改革成果的固化。以傳染病防治為例,近年來,從非典到禽流感,我國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快速反應,動態管理。取消和簡化一部分行政審批,相當于將決策的支點前置,縮短了力臂的長度,衛生行政部門應對突發傳染疾病的反應將更加迅速,措置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加強對傳染病病種的動態管理,提高防控效率。

透過法律擬修改,也可以看出,促進行政權力結構優化,進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改革的深層含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從這個角度看,行政審批改革的要點不僅在“減”,更在于“精”;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把政府的職能重心轉變到為行政相對人服務上。這就要求更優的內部結構,更高的辦事效率。以稅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為例,以往,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報之日起30日內審核并發給稅務登記證件,修改后,這一時間將變成“當日”。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次煤炭法的修改就體現了這一思路,即取消了設立煤炭經營企業的行政審批,而交由市場主體自己決定,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相關法律的修改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鼓勵中央部門從繁雜的微觀事務中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強化宏觀管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上,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

上一篇:3d打印機的發展與現狀范文下一篇:imm5257e表格填寫指導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