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

2023-09-30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1篇

文件摘要

2017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N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中公解讀

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突出亮點。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作出重要部署,必將推動正在蓬勃發展的農村三產深度融合,在廣袤田野上異軍突起。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需求結構升級,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品質、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需求呈井噴式增長態勢。在此背景下,抓好農村三產融合這件事,就抓住了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必要性] 我國農業技術、管理和物資裝備水平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解決“三農”難題完全具備條件。當前的問題在于涉及面太大,而農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收入的1/3左右,很難有能力改善現代技術管理裝備。而政府又不能包辦,導致再好的現代化技術、信息化管理都無法推廣開來,基礎設施建設也跟不上去。

如果農村沒有新的產業,農民只有往城市里跑,甚至很多出身農村的大學生也都離開農村走向城市。所以,關鍵是三產要融合發展,建立新的大農業產業,而這里面最重要的是農民增

更多相關信息點擊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收問題。三產融合,讓農民得到第

二、第三產業的附加值,便有了改善技術、管理和裝備的資本。

[對策措施] 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著眼于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

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著力解決從村到鄉鎮物流配送的“最初一公里”問題。

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必須打造有效的載體和平臺?,F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返鄉創業園是集聚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的重要平臺,要充分利用這些園區發展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和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2篇

1.1 農產品資源量大質優

黑龍江省是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和畜牧業大省。全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 商品量占全國的1/6, 2016年玉米、水稻、大豆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肉牛、生豬出欄和禽蛋、生鮮乳產量分列全國第8、15、11、2位。農業生態條件優良, 農產品以品質優良、安全著稱, 無公害及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總量、種植規模以及認證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一。

1.2 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

黑龍江省以糧食、畜禽、果蔬、林木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到2016年末, 全省農產品的加工能力達到9 000萬t。其中, 糧食加工能力6 800萬t, 實際加工2 300萬t;畜禽加工能力1 400萬t, 實際加工810萬t;果蔬加工能力460萬t, 實際加工162萬t。

1.3 休閑農業穩步發展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將一二三產業在自身內部融為一體, 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態休閑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截至2016年底, 黑龍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5 175個, 主營業務收入74.5億元, 較2015年分別增長了22.5%和41.6%, 黑龍江省被農業部、財政部確定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省。

1.4 營銷渠道逐漸拓寬

2016年黑龍江的優質農產品在國內外共舉辦展產品銷推介會17場次, 簽訂訂單合同和意向協議共310多億。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約2.7萬個, 總交易額超過100億元。省級農業電商平臺———生態龍江網入駐合作社和企業1 785家。在全國率先開展水稻、大豆、雜糧等眾籌, 全省眾籌收入30多億元。組織55家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示范基地與28所院校大學生實現對接。

2 促進黑龍江省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設路徑探究

2.1 優化區域布局, 加快集群集聚

一是向原料產地集中。根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不同發展定位, 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佳木斯等糧食主產區重點發展糧油加工、乳肉加工特別是玉米深加工;在牡丹江、伊春、大興安嶺等山區、半山區發展果蔬山特產品加工;二是向產業園區集聚, 推動現代農業“三園”建設。三是向主導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和營銷網絡“三位一體”、有機銜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優勢加工產業集群。

2.2 強化創新驅動, 大力發展精深加工

一是加強技術研發。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載體建設, 推動科研主體跨部門、跨領域、跨專業、跨行業聯合協作。二是延長產業鏈條。實施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計劃, 支持企業采用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技術, 大力開發新產品, 進行智能化升級, 延伸產業鏈條。三是發展主食加工。加快發展調理米飯、面制品主食和馬鈴薯主食化等產品。

2.3 促進產業融合, 提升產業化經營

一是探索多類型產業融合模式, 構建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引導支持農民合作社辦企業從傳統糧食種植、糧食貿易企業向加工企業轉型, 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前延后伸, 帶動合作社、農戶共同發展全產業鏈經營, 推動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業主體中廣泛應用, 發展新型經濟業態。三是建立多形式利益共享機制。堅持走企業農民共同致富道路, 重點推行“保底+分紅”等分配方式, 培育利益聯結清晰、緊密的產業化經營典型, 在股份組織注冊登記、運營管理、利潤分配等方面形成可借鑒、能推廣的成果。

2.4 抓住關鍵環節, 實行精準支持

一是加強財政支持。積極盤活用好現有渠道資金, 新增“兩頭兩尾”發展資金, 按深加工程度和稅收貢獻程度梯次進行精準支持。二是加強稅收支持。結合黑龍江省內情況, 調整增值稅核收范圍, 加快落實企業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三是加強金融支持。建議建立產業基金, 拓展企業融資支持渠道。

摘要:近年來, 黑龍江省農村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的加速度, “三農”投入穩步增加。但是我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尚處于較低水平, 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等問題確實存在。本文旨在分析黑龍江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剖析未來發展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黑龍江,產業融合,路徑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6 (2) :41-45.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3篇

摘要:農村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利用PES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的宏觀發展環境,再利用SWOT模型分析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態勢,最后從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培養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以及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等3個方面,提出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發展;產業融合;PEST;SWOT;農村經濟轉型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穩步增長,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由于長期采用粗放式經營并且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限制下,國家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已經觸碰到天花板,再加上農業經營成本提高和價格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境;除此之外,伴隨耕地資源、水資源的逐漸減少和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等問題,農業生態系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因此,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要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必須要有新思路[1]。而農村產業融合作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信息通信業領域。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及其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不斷向其他產業滲透,呈現出產業快速融合的現象。實踐的發展引起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的關注。學者們從技術擴散滲透、產業整合創新、產業融合過程、產業邊界變化、產業競爭關系等不同角度來解釋產業融合的內涵[2]。事實上,隨著技術創新和市場供需變化,產業融合并不局限于與互聯網和通信相關的產業,也廣泛存在于其他產業領域,如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有關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六次產業的概念,他指出農業應該向與其相關的第二、第三產業延伸,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打造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即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相加(1+2+3=6),為農戶獲得更多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環節的附加值;之后,基于產業鏈的延伸和業務范圍的拓展,今村奈良臣又提出六次產業是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乘積(1×2×3=6),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3]。馬曉河根據國內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聚集、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等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農民收入增加”[4]。在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界定時,有學者強調既要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民及相關經營組織為主體,又要借助高新技術對農業產業的滲透、三次產業間的聯動和延伸、體制創新等多種方式促使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產生深刻變革[5]。還有學者從交易成本的視角出發,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農業多功能綜合開發為核心,以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為前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通過縱向農業產業鏈深化、橫向的農業功能拓展等形式,實現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農業各部門與第二、第三各部門兩者之間以及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三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內部化,不斷產生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6]。

從以上學者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界定可以看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7]。當前,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的路徑,已經出現縱向一體化融合、工商資本引領融合、集群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服務引領型融合等多種模式[8]。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在資源優勢、產業特點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區須要根據自身環境條件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農村產業融合模式。本研究針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發展的態勢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環境分析

江蘇省經濟發達,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也比較高。自2015年起,江蘇省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省[9]。為了理清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宏觀環境,本研究借助PEST分析法,從政策環境(P)、經濟環境(E)、社會環境(S)和技術環境(T)等4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2.1 政策環境分析

2.1.1 國家層面的政策環境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2015年首次將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將其作為“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同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此后連續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提出要“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見,農村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

2.1.2 省級層面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江蘇省非常重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2016年12月,為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江蘇省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7年1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印發了《江蘇省“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年2月發布的《江蘇省“十三五”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再次強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2017年3月,為推進江蘇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江蘇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又發布了《江蘇省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為江蘇省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先導區建設提供了方向,也為農業產業化成為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2.2 經濟環境分析

2.2.1 經濟水平 江蘇省自古以來就屬于富饒之地。改革開放以后,江蘇省經濟水平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據統計,2017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 900.9億元,全國排名第2,已經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綜合競爭力以及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1,是我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2.2 經濟結構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四十年,江蘇省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2016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制造業,說明江蘇省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調整和變化,但是制造業仍然是江蘇省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行業。制造業與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是當前江蘇省產值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2016年江蘇省第一產業增長速度大于上一年,但是由于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5.7%下降到5.3%,而第三產業的產值占比達到地區總產值的50.0%。在第一產業中,產值占比最高的是農業,占62.00%,漁業和畜牧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 18.70% 和16.45%,而產值占比最低的是林業僅占2.97%。第三產業中規模最大的5個行業是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從2013年到2016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及住宿餐飲業等與日常生活相關行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而金融業、通信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為主的高端服務行業發展速度則較快。

2.3 社會環境分析

2.3.1 社會需求 近些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到2016年江蘇省常駐人口數量達到7 998.6萬人,全國排名第5。同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都隨年份呈現上升的趨勢(圖1、圖2)。根據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升級指數報告》,江蘇省居民消費升級屬于全國第1梯隊。食品煙酒、衣著、居住類的消費在居民消費比重中呈下降趨勢,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旅游、醫療保健等消費所占份額在穩步攀升。根據美國研究機構COMSCORE的統計,25~34歲的人群成為我國主力消費人群,這一群體在消費時更加注重品質和服務,追求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式的消費。

2.3.2 社會文化 美國學者拉坦指出,地區的文化享賦與當地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江蘇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3種區域文化[10]:蘇北文化、蘇南文化和長江三角洲文化。從歷史發展過程看,蘇北地區受楚漢文化和淮揚文化的影響較大,至今仍保留著較濃厚的傳統習俗,相對較為保守和守舊;蘇南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撞擊砥礪和改造革新,形成了開拓進取、重商重實業的文化氣氛;而長江三角洲文化作為一種混合形態的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又納入了市場、創新、效率、科學與和諧的現代文化內涵。區域文化的差異為江蘇各地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了不同的發展背景和區域特色。

2.4 技術環境

2.4.1 科技投入與科技貢獻率 近年來,江蘇省科技投入穩步增加(圖3)??萍钾暙I率也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62%,農業科技貢獻率則達到了66.2%,排名全國第1。全省有294個科技服務平臺,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超過120萬人。江蘇省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辦了農村科技超市,截至2018年年初,共建設了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科技超市415家,組建了包括3 300多名專家的服務團隊。近三年,科技超市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6 500多項,開展咨詢活動3 560多場次,培訓農民超過35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58億元。

2.4.2 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 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推動力。近些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江蘇省農村產業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11]。江蘇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超過60%,2016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設了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并開發運行移動客戶端“農技耘”APP,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提供及時、專業的農技信息服務,信息進村試點縣和村級信息服務站的數量均為全國最多[12]。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農業物聯網,據統計到2018年年初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面積占比達到16%。與此同時,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民創新創業、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到2017年年底,江蘇省通過網絡實現農產品銷售額364億元,同比增長27.7%,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3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分析

農村產業融合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在戰略態勢分析中,SWOT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借助SWOT分析模型,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S)和劣勢(W)、機會(O)與威脅(T)進行剖析,有利于把握江蘇省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3.1 優勢

在新常態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必然要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7]。但是各地所具備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條件存在較大差異,相較于其他地區,江蘇省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強勁的牽引裝置。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江蘇省農村科技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科技應用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江蘇省還擁有167所高等院校和眾多的科技服務機構,能夠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2)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有力的雙輪驅動。從國際經驗來看,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做法主要有2種,一種是以農戶、合作社為主向前延長產業鏈;另一種是以企業為紐帶,農工商合作經營向后延長產業鏈[7]。江蘇省現有涉農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數量和營業收入在全國均位于前列,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起到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3)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良好的“硬環境”。根據對我國省域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的測評,江蘇省公共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居于全國前5名[13]。近些年江蘇省不斷優化公共基礎設施,以信息和通信設施為例,當前江蘇省村級雙車道公路覆蓋面積超過75%,農村4G網絡覆蓋率超過90%,均遠遠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硬環境”。(4)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豐富的“軟資源”。依托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生態資源,通過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主要類型[14]。江蘇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溫和,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既擁有秀美的田園風光,又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為江蘇省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農業與旅游、觀光、休閑和養生等融合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軟資源。

3.2 劣勢

目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我國其他省份農村地區類似,普遍存在以下2個方面的劣勢:(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程度有待提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第一產業內部各子產業融合或者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和滲透,開發農業多功能并拓展產業鏈,創造農民增收的新途徑[15]。但是從江蘇省目前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看,在一些地區尤其是蘇北地區,農民仍然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生產或簡單加工,“接二連三”或者“隔二連三”水平較低,農戶在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和全供應鏈中處于劣勢地位[1]。(2)農村產業融合存在要素瓶頸。首先,一些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項目所涉及到餐飲、住宿、停車場等的各類設施用地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導致許多項目難以推進。其次,現有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對較少且融資條件高,很多農村經營主體缺乏有效的風險抵押物而難以獲得貸款,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此外,融資成本高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據統計有的經營主體融資成本占到貸款總額的20%[15]。融資難、融資貴成為阻礙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大障礙。再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業多功能的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大量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數普通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只能從事簡單的加工和服務工作,難以產出精致化、差異化、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和服務。以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為例,許多地方的鄉村旅游還停留在時令瓜果采摘、品嘗農家菜、垂釣、打牌等初級水平,產品和服務質量粗糙且形式雷同,缺乏品牌營銷的意識[16]。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缺乏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和運營人才。

3.3 機會

當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最大機會就是隨著江蘇省及周邊地區居民收入增長所帶來的巨大消費需求。江蘇省所在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據統計,2017年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分別以人均可支配收入 58 988、42 046和35 024元躋身全國前5位。人均收入的穩步上升促使這一區域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農產品消費方面,追求營養、健康、綠色、品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的新追求[17];在工作和閑暇時間的選擇上,呈現出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后彎的情況[6]。城鄉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加,為鄉村開展旅游、休閑、養生等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根據江蘇省旅游局統計,2017年江蘇省全年鄉村旅游營業總收入近90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8%,直接從事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達到42萬人。高品質農產品消費和鄉村旅游井噴式的發展勢頭,為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牽引。

3.4 威脅

盡管當前江蘇省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一二產業融合、以農村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一三產業融合和以旅游休閑農業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在全國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是隨著我國全球化的步伐,江蘇省所能供給的涉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等消費品不僅面臨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趕超,還面臨著來自全球其他國家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例如,來自歐洲的高端綠色農產品競爭、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特色鄉村旅游休閑產品的競爭等。目前江蘇省已經發展起來的涉農產品和服務在特色化、精細化和品牌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顧客黏性不是很強,這些因素都威脅到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4 促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環境和現狀進行PEST分析和SWOT分析,并借鑒國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提出如下3點建議:

4.1 立足區域特色,打造優勢產業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面對的市場不僅需求潛力巨大,并且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也較高。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能僅追求數量,更要注重品質的提升。(1)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江蘇省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綠色農業發展。一方面要利用綠色科技手段,采用更綠色環保的種養殖方式,保護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對農產品的產地、生產環境、栽培(養殖)方法進行追蹤、記錄和宣傳,通過綠色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和競爭力。(2)充分利用區域鄉土資源,提供優質特色的產品和服務。各地應依托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主導產業,并引導當地經營主體集聚式發展,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精致優良的地區優質品牌。(3)要借助政府和市場2種宣傳途徑,對地區品牌進行大力宣傳,增強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4.2 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

無論是發展綠色農業還是打造特色產業,都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人才進行技術創新和業態創新。盡管江蘇省農業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是相對于國外競爭者而言,當前大部分農民的能力和素質仍然較低,即便利用農村資源開展了一些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項目,也往往處于低端水平,競爭優勢的保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須要從4個方面培育和引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第一,對農民進行培育,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開展面向農民的農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對于一些已經取得較好發展成果的產業融合業態和經營模式的成功做法進行總結和提煉,加強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認知。第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并為其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第三,加大農林專業大學生的培養,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后到江蘇省的農村進行創業活動。第四,吸引其他社會人才到農村開展創意農業,鼓勵非農戶籍的人才憑借技術、創意或者運營管理能力以適當的形式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4.3 完善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

驅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業態創新,還需要政策創新。(1)建立激勵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對于那些能夠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經營性主體,可以根據其新增的農民就業崗位數量給予其一定的補貼;對于那些支持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或其他資產入股的經營主體,可以根據其為農民提供的入股分紅情況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并且由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合作社多方參與形成的新型經營聯盟,可以探索建立共享機制,引導農民將國家補貼的資金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產業經營,使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產業融合的收益。(2)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降低交易成本往往須要開展規?;洜I,而目前由于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許多地方仍以農戶分散經營模式為主,阻礙了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因此政府應該學習和積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當中的典型經驗,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在農村建設用地的指標中劃出適當的比例用以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設施建設。同時,在土地流轉中充分保障農民合法權益。(3)創新金融扶持政策。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扶持區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在農村的網點布局,利用融資擔保、財政貼息和擴大抵押物等措施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信貸;完善政策性保險政策,發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擔保機構。

參考文獻:

[1]葛新權,和 龍. 促進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取向[J]. 經濟縱橫,2017(5):80-85.

[2]梁偉軍. 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科學經濟社會,2011,29(4):12-17,24.

[3]張佳書,苑會娜,傅晉華. 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典型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0):148-154.

[4]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 黑龍江糧食,2015(3):9.

[5]趙 霞,韓一軍,姜 楠. 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4):49-57,111.

[6]李 治,王東陽. 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 中州學刊,2017(9):54-59.

[7]王樂君,寇廣增.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2-88.

[8]呂巖威,劉 洋.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 當代經濟管理,2017,39(10):38-43.

[9]王 玲.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 農業經濟,2017(6):21-22.

[10]王 騰. 區域文化特質、文化精神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江蘇為例[J]. 重慶社會科學,2008(10):8-14.

[11]王夢瑤. 信息技術對農村經濟的意義[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6):153-155.

[12]嚴 安. 以創新驅動推進江蘇“互聯網+農業”在更高水平上發展[J]. 決策咨詢,2017(2):31-35.

[13]唐娟莉. 中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水平評價[J]. 技術經濟,2016,35(1):92-96.

[14]湯洪俊,朱宗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觀經濟管理,2017(8):48-52.

[15]李菊英. 鹽城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全國商情,2016(24):65-67.

[16]劉 娜,許沁喬. 產業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 中國商論,2017(33):144-146.

[17]熊小林. 以居民消費升級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宏觀經濟研究,2018(5):34-46.王冬梅,翁鋼民.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地區智慧養老發展的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76-80.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4篇

灘頭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始建于隋朝,是國家現代“民間文化繪畫之鄉”,以年畫、香粉紙、色紙并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目前,城建區面積約3.18平方公里。

根據《灘頭鎮2013—2030總體規劃》并結合灘頭鎮實際情況,我鎮在城建規劃方面申報四個方面的建設項目。

一、果勝路復古步行街的改造

(一)必要性

果勝路主要覆蓋區是

一、

二、三居委會的一部分和塘邊村的一部分,共2.2平方公里。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的發展,古鎮灘頭果勝路已落后于社會、成為制約灘頭發展的一個瓶頸,部分新建房屋現代化氣息濃厚,而部分老式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已變得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的可能,房屋格局參差不齊。街道兩邊的人行道亦是到底不平,古鎮老街的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正逐漸消失,同時果勝路格局的統一及其交通擁堵更是影響了灘頭鎮的古鎮形象和阻礙著灘頭經濟的發展。

(二)改造方案簡述

整個改造區內共500余戶,首先改造的是下水道和人行道工程;然后改造的是果勝路的路面和亮化,計劃改造成青石鋪的步行路面,把現有的LED路燈改造成復古路燈;最后改造的是果勝路的鄰街房屋,計劃把這些房屋統一進行修繕或者翻修成徽派建筑。鄰街房屋的修繕采取業主與政府各出一部分資金的方式進行改造。

(三)預計需要資金3億元人民幣。

二、老街的改造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老城區改造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八大重要思想為指針,以改變老城區面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和市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準改造建設,全方位加強管理,將老城區改造建設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環境優美、質量優良的古鎮特色的街區。 老城區改造的基木原則是:

1、高起點規劃設計的原則。規劃設計堅持高起點,分步到位,保證老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保證功能和景觀的先進性,確保30年不落后。

2、促進商業、服務業繁榮,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則。調整用地功能,完善特色商業、服務業設施和其它基礎設施,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繁榮城鎮經濟。

3、改建與外裝修相結合的原則。按照規劃設計方案,逐個地段、建筑抓落實,對保留的建筑物實施改造,以恢復古鎮風貌為原則。

4、政府推進和市場機制運作相結合的原則。老城改造積極引入城市經營理念,堅持誰投資、誰收益,政府、社會多渠道籌措融通資金,共同為老城改造做貢獻。

5、保護文化遺產、突出特色的原則。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歷史文化底蘊和內地城鎮的特色,打造城鎮品牌。

(二)相關政策

為保證傳統文化的延續性、改造整體性和改造的順利進行,老城區所有房產由政府統一收購,老城區內的居民統一進行貨幣搬遷,由政府為老街居民修建安置房。

(三)改造范圍及現狀

灘頭古鎮老街包括勝利街、民主街、三坡街和南長安街四部分,首次主要改造勝利街、民主街、三坡街中的160余座房屋。

(四)改造方案概述

1.建筑改造設計

建筑風格保持一致,進行加固、美化、亮化等改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古鎮。

改造前后對比

居民區改造后立面圖

門面房改造后效果圖

窗格改造后效果圖

2、方案要求

古鎮在改造設計上充分考慮最終使用者的需要。在建筑形式、門窗選配、建筑材料、人流設計等方面采用先進的設計,保證了舒適和節能,體現了古鎮傳統風貌的保留和對人的關懷。

3、建筑材料及設施(外裝修設計)

(1)屋頂:屋頂采用坡屋頂結構,屋頂瓦片采用與古鎮保留建筑的瓦片采用相同的材質-------黛瓦

(2)外門:建筑的門更換成木門。結構都采用榫卯結構,顏色與古鎮保護建筑木材的顏色一致。玻璃使用無色透明玻璃。 (3)外窗:建筑的窗戶更換成木窗戶。結構都采用榫卯結構,顏色與古鎮保護建筑木材的顏色一致。玻璃使用無色透明玻璃。 (4)外墻:為了體現古樸傳統風格,外力面正面采用木貼片和紅磚貼片進行改造。

(5)側面:側面第一層采用青磚或青磚貼片進行改造,上面部分刷成白色,白色中間鑲嵌木條橫梁的條文。

(五)資金預算

老街的改造、居民的安置和補償,預計需要資金2.5億元人民幣。

三、南環城路的打通

(一) 必要性

根據灘頭鎮修編的總體規劃及鎮域村鎮布局規劃的總體設計要求,X057公路與X038公路為湖南省省級公路,建設環城南路,連接這兩條省道,是該鎮連通外縣的主要交通干道,打通X057公路與X038公路連接線可給城區3萬多居民帶來生產生活交通便利,緩解灘頭鎮果勝路交通壓力、擁擠堵塞安全隱患等諸多矛盾,也為我們城禾、后托、塘邊、肖家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構建市場基礎設施,消除我們村的的貧困人口創造條件,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普世工程。

(二)改造方案簡述

灘頭鎮黨委、政府擬啟動城建規劃區5公里環城南路連通X057公路與X038公路工程建設,根據規劃布局、測量設計,占用塘邊村山、土長1.2公里,后托村山、土1 .5公里,城禾村山、土長0.8公里,肖家村山、土長1.5公里,合計5公里。設計路面寬28米,砼路面設計20米寬,砼厚25厘米;路面兩邊配有綠化帶和亮化工程。

(三)資金預算

工程預算總造價5000余萬元。

四、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一) 必要性

目前灘頭鎮城區沒有污水處理設施。近年來,由于城區年降雨量逐年增大、人口驟增,導致城區污水成災,鎮內污水自然排入半邊河,流經赧水河,最終匯流資江水系,嚴重影響著河流水質。污水處理設施的缺乏,嚴重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此,盡快實施污水處理廠項目成為當務之急。灘頭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灘頭鎮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為灘頭鎮招商引資工作及中心城鎮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灘頭鎮建設污水處理廠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項目建成后,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經過處理的污水,可達到一級排放標準,不會對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同時,該項目的建設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不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改善了整個地區的環境,提高了商業吸引力,有力的推進了中心城鎮建設的發展。經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于農田、綠化灌溉和景觀用水,且工程建設時,需要建筑材料和設備,擴大了內需,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進一步帶動灘頭鎮經濟的發展。

(三)方案簡述

根據隆回縣縣域規劃和灘頭鎮建設總體規劃,該鎮擬建日處理污水10000噸/日的處理廠一座,排放的污水經過處理達到《污水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排放標準。項目控制面積80畝,其中廠區占地面積40畝,配套完善灘頭鎮中心城區市政管網建設,配給供電設施,新增電容100KW。項目選址于灘頭鎮鎮域南側,地理條件臨近半邊河旁邊,遠離鎮內生活區,地勢條件滿足排污管線的鋪設,符合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求,所需土地、水、能源、勞動力等條件當地能夠解決。

(四)資金預算

項目預計總投資4200萬元,其中處理廠投資2160萬元,主要包括污水處理設備,攔污柵、泵房、沉淀池、一體化氧化溝等主體設工程,以及600平方米辦公樓、150平方米分析化驗中心等附屬工程;26000米輸水管網投資1400萬元;土地及地上物補償投入340萬元;供電增容100KW需投入300萬元。

五、以上資金來源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5篇

1 產業融合作用機理

目前, 我國農村產業融合主要還是基于形式上的融合, 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實施過程中各產業發展及資源配置不協調, 不能形成帕累托最優, 勢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隨著經濟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 各產業間關聯性越來越強, 產業發展相互依賴、相互促進[2]。農村三次產業系統類似三個互相咬合的齒輪 (見圖1) , 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個產業要實現協同發展, 三個齒輪轉速必須協調, 如果任何一個齒輪轉動速度不協調, 就會制約其他一個或兩個齒輪轉動, 齒輪間就會出現磨齒, 即使整個系統仍然能夠維持正常運轉, 但在運轉過程中齒輪之間的阻力就會增加, 對齒輪會形成一定的磨損, 造成機械效率低下, 資源配置不當, 動力浪費[3]。如果3個齒輪能夠協調轉動, 各齒輪直接能夠實現很好匹配, 資源配置合理, 則會提高系統機械效率, 降低不必要的能耗。

3個齒輪轉動協調需要有一個磨合過程, 如果其中一個或兩個齒輪轉動速度快, 另外的齒輪速度不匹配, 雖然會帶動另外齒輪轉動, 但是在對于整個系統而言, 運轉的阻力加大, 運轉過程中勢必會造成能量的損失。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是如此, 農村相關一二三產業的發展, 也要求各次產業協同發展。在形式融合的前提下, 不斷提升其融合內涵, 協調器動力作用機制, 促使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4]。

2 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動因

我國農村地區產業融合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發揮好五大理念指揮棒作用。創新為產業融合提供內在動力、開放提供外部環境、綠色和協調指明方向、共享充分保證農戶分享產業融合帶來的切實利益[5]。

2.1 社會發展需求

新經濟形勢下, 經濟發展逐漸向重質量、求效益方向轉變, 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自然發展相協調。目前, 農民工外出務工, 造成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如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三觀”問題, 長期以來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尤其是農村地區穩定。通過產業融合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帶動農村地區就業, 實現農民就地轉移, 促使農民能夠充分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農民增收, 緩解上述問題, 實現城鄉、產業、經濟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6]。

2.2 經濟發展需求

近年來, 我國糧食產業競爭力下降, 糧食核心生產區承接著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如何通過產業融合實現延鏈補鏈, 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 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促進農民增收, 增強糧食核心生產區經濟發展動力。新常態下,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 農民非農收入來源動力不足, 非農收入來源受到制約, 如何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土地、水資源等資源約束, 資源稀缺等問題存在, 也迫切需要二三產業發展助力農業的發展。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我國糧食市場呈現“緊平衡”狀態, 國內生產糧食絕對數量較充裕與居民需求結構之間存在矛盾, 這對于我國農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2.3 創新驅動

創新為實現產業融合提供了內部動力??茖W合理的制度設計是激勵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從供給側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二三產業助力農業發展;技術創新貫穿糧食產業發展整個過程, 從產前、生產、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 為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7]。目前, 國內糧食供求處于“緊平衡”狀態, 高庫存和高進口并存, 要想解決國內糧食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農業科技創新是重要手段;商業模式創新能夠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并能適當創造需求, 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糧食應從供給側發力, 如制度、產品和市場等方面供給, 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結構, 提供適銷對路的綠色、高品質的農副產品, 以刺激消費者需求, 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提升農業競爭力。

3 結語

農村產業融合是結合時代發展新特點、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民增收的著力點和關鍵點。如何更好地推動農村產業融和發展成為目前農村地區亟需解決的重要的現實問題。以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 從宏觀層面發揮產業間關聯效應, 實現接二連三, 助力農業發展;中觀層面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發展實際, 積極探索適合區域特點的融合模式;微觀層面結合不同地區經營主體, 以經營主體為載體, 以土地流轉為途徑, 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提高農業經營效益, 提升農業競爭力。

摘要:近年來, 國務院辦公廳及相關部門陸續發布農村產業融合方面系列政策文件, 這些舉措足以說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從動力學角度闡述了產業融合作用機理, 并對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動因從社會、經濟和創新驅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產業融合,綜合評價,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 趙海.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探討[J].中國農民合作社, 2015 (6) :43.

[2]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中國合作經濟, 2015 (2) :43-44.

[3]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要有新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 2015 (7) :48-49, 58.

[4] 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業經濟與管理, 2015 (3) :5-10.

[5] 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 2015 (7) :26-29.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調研范文第6篇

·陜西西安市...................................- 2·四川廣元......................................- 8·四川綿陽科技城 ...............................- 16·湖北襄陽樊城區 ...............................- 23·湖南株洲......................................- 29 ·安徽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3(裝備制造)·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 ...............- 46·河北邯鄲經濟開發區............................- 52·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61·湖南平江工業園區..............................- 67·湖南株洲......................................- 77

(航空)·陜西漢中航空產業園.....................- 81·遼寧鐵嶺經濟開發區............................- 91·重慶市璧山工業園..............................- 100

·第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

陜西西安市

一、基地建設總體情況

軍民融合(航天)•陜西西安市,成立于2006年11月,由省政府、市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合作共同建設。2010年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國內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2010年2月22日,基地規劃區域從23.04平方公里擴展至86.65平方公里,規劃區域的擴展為基地建設國際化航天新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地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吸納國內外資源,加速項目建設,著力構建軍民融合產業支撐體系,推進軍民融合機制、理念和發展模式創新,推動軍民融合產業跨越式發展,正在成為陜西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爻闪⒁詠?,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30%以上。截至2012年底,基地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7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

二、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基地緊緊圍繞“航天產業立區、戰略產業興區、數字航天繁區”的

產業定位,大力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空間有效載荷和航天微電子為主

- 4

聯建模式。地方政府與中央企業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戰略合作領導小組以及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研究確定基地建設方向和領域,協調各項重大問題。二是實施“雙百工程”。2010年,省政府下發了“實施‘雙百工程’推進軍民結合產業突破發展的意見”,促進一批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向基地轉移。三是積極開展軍工“央企進陜”活動。在省政府與有關軍工集團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圍繞重點產業發展,以項目投資、資產重組為主要形式,進一步加強與央企的合作。四是支持軍民結合項目建設。陜西省加大對軍民融合產業財稅支持力度,設立省級軍轉民專項扶持資金。“十二五”期間,以每年投入不低于1億元的規模對軍民結合項目予以貸款補貼或資金補助。省市發改、工信、科技等部門合力支持基地軍民結合項目。“十二五”期間,陜西省政府對航天基地建設,每年給予2000萬;西安市政府對航天基地建設,每年給予4000萬。五是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中央在陜軍工單位實施的軍民結合重點項目,視同招商引資項目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對新設立新遷入的軍工總部企業建設或者購買自用辦公用房給予財政補助,并在享受西部大開發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實行為期5年的稅收增量返退等。

四、基地未來建設規劃

面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基地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定不移的突出航天特色,堅定不移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定不移地推進軍民融合,以新城建設為主導,以項目攻堅為主線,以產業培育為核心,提高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推

- 6

第二批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

·四川廣元

2010年12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四川廣元被批準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四川廣元)。廣元基地不斷加快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主導產業日益突出、軍民特色更加顯著,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廣元工業經濟增速保持全省市州領先,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堅持“兩化”互動發展,基地建設快速推進

基地重點發展電子機械、有色金屬和食品飲料三大主導產業,創新發展以軍工技術為支撐的電機、電器和車輛三大民用產業,規劃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為主導的軍民融合特色示范基地和“兩化”互動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產業園區,加快推進示范基地內081工業園、塔山灣軍民結合產業園和長虹工業園三大核心載體建設,推動081集團公司所屬企業整合入園集中、集聚、集群發展,加快塔山灣軍民結合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進度;積極搭建融資平臺,通過銀行貸款、招商比選引進外來資金等形式,破解示范基地融資難題;建設了一批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務平臺。2012年,基地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1.49億元,新開

-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份有限公司、航天長征火箭技術有限公司、中兵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航空航天產業;以航天萬源煤化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嘉捷恒新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驕生物質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以北京德爾福萬源發動機管理系統有限公司、北京航天石化技術裝備工程公司、北京長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中國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等一批軍民結合類項目正在向基地聚集,產業集約、集聚、循環發展的示范效益顯著。

自主創新能力較強。2012年,基地企業研發投入總額超過16.2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4%,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基地內全部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的比重超過50%?;厝f人專利申請數超過10件。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15%。擁有國家特種泵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個國家級研發中心,北京航天萬源煤化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5家市級技術和研發中心。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亟ㄔO了集中供暖、集中供水、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2012年,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生產總值能耗0.33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9.4立方米/萬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污水集中處理、工業“三廢”集中排放、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企業達標率100%。

土地利用集約高效。按照集約、集聚、循環發展的原則,基地不斷提高基地土地使用強度,建成區工業建筑容積率達到1.5,投資強度達到80億元/平方公里、單位土地產出160億元/平方公里,土地

- 38

民融合、創新驅動、市場導向、開放合作的原則,積極構建軍民雙向互動、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工作機制,以軍工技術為支撐、軍民兩用產品為方向,促進國防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在擴大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軍事科技、民用科技的雙向轉移,重點推進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應急救援裝備等五大軍民兩用產業發展。

到2015年,基地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產值達到500億元,培育5個百億級軍民結合企業集團,10個十億級軍民結合企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高技術制造業在全市的優勢地位更加鞏固,軍民融合產業集聚效應充分體現,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效明顯,成為北京軍工經濟和首都經濟的重要載體。

(裝備制造)·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

一、基地建設基本情況

軍民結合(裝備制造)·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哈爾濱市南部哈南工業新城,開發區總規劃面積為30.82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積為7.59平方公里,正在建設面積為9.93平方公里。新規劃面積為13.3平方公里,按項目類別分兩個區域集中建設,分三期組織實施,一期工程5.4平方公里,項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開。二期工程重點做好物流服務區和省工業設計研發中心及融資服務和配套服務區。三期工程為軍民兩用成果雙向移區,重點滿足軍工及民口配套單位持續發展需求。開發區的建設工作由黑龍江省工信委和哈爾濱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共同成立的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具體負責指導開發區規劃建設、政策資金扶持決策、重大項目引進等工作。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黑龍江省工信委,成員由省工信委、哈經開區管委會有關人員組成,負責落實建設規劃、制定推進計劃、組織引進項目、管理建設資金、協調相關問題等。

2012年,示范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工業增加值8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452億元。

二、主導產業情況

(一)哈飛空客復合材料、Y12F飛機研制項目、Z15直升機研制項目

中航工業哈飛集團哈飛空客復合材料、Z15直升機研制項目總投

- 41

品,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系列型譜的燃氣輪機產品體系。

(五)VVT小排量汽車發動機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哈爾濱東安汽車動力股份有限公司VVT小排量汽車發動機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為技術改造項目,項目的建設目標為年產自主研發VVT小排量汽車發動機10萬臺。項目分兩期建設,項目達產為2013年,達產年份預計實現銷售收入93240萬元,利潤總額9063萬元,銷售稅金3969萬元。

(六)LNG汽化器項目

航天科工哈爾濱風華有限公司液化天然氣汽化器研發制造項目,預計每年可向中海油公司提供4臺套,可實現銷售收入14000萬元。石油天然氣液化裝備,可實現銷售收入16000萬元。

(七)建設航天產業園項目

結合黑龍江省的區域優勢和航天三院的產業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國家及地方發展政策,整合航天三院的地方資源,依托航天三院哈爾濱風華有限公司和哈爾濱風華股份公司在開發區內打造一個具有航天特色的百億園區。

(八)核技術應用產業基地項目

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合作建設核技術應用產業基地項目,包括兩室(應用研究實驗室、離輻射實驗室)兩中心(技術培訓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一個基地(中試和產業化基地),核技術應用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為2.64億元人民幣,其中一期投資為1.44億元。

到“十二五”期末,開發區可實現銷售總收入1000億元,占黑龍

- 43

2.土地政策方面。①對入駐的軍工及民口配套企業,按現行土地價格招拍掛后,對土地出讓金按優惠土地價格以投資補助的形式給予返還,價格隨國家土地優惠政策進行調整。②新建的國防工業與民品結合產業高精尖項目,按現行土地價格招拍掛后,對項目土地出讓金以投資補助的形式給予全額返還。③新建的國家重大專項工程項目。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在土地出讓金零地價基礎上,對項目建設給予資金支持。④項目建成投產后三年內,民品產值當年達到50億元以上的項目,對企業實際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給予返還。⑤依據項目建設投資強度,建設項目每投資10億元,按投資額度返還實際繳納土地出讓金的10%。

3.稅收政策方面。新建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和國防高精尖技術項目以及國家重大專項工程項目,在項目投產后,對企業給予“兩免兩減半”政策扶持,稅收較大的企業給予“三免三減半” 政策扶持。

4.開發區建設方面。①對于新進入的企業和項目,開發區以10%比例提取區級財政在土地收益上的收入,在每年區級財政稅收收入中,以20%比例資金,作為專項資金,用于開發區項目貸款貼息、研發和投資補助。②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以股權投資形式建立投資公司,運營產業發展。③在規劃建設區,省工信委和哈經開區管委會共同支持建設綜合服務區,對綜合服務區用地地價可按相關優惠政策執行。

四、未來發展規劃

未來開發區建設將緊緊抓住軍工企事單位“退城進郊”搬遷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以科學發展為指導,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發展戰略,以開發區現有產業為基礎,充分利用航空工業產業園優勢,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手段,以產品研發、項目建設和技術改造為牽引,引導企業技術、裝備、人才、科研資源整合,搭建信息、服務、融資、物流服務平臺,建設高效、優化、先進的軍民融合共同發展的新體系,實現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融合,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一、基地建設總體情況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高新區”),1991年正式成立,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2年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著力整合優勢資源,創新體制機制,集聚產業人才,在軍民結合產業發展上搶占先機、領先一步,已初步形成軍民結合產業鏈條和特色的軍民結合產業集群,目前軍民結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已經初具規模。2012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120億元,工業增加值239億元。

二、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合肥高新區在軍民結合產業的基礎建設、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營造環境、孵化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就。主導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總量和出口持續增加

隨著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合肥高新區發展亦呈蓬勃態勢。2011年高新區中的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70億元。

(二)重點企業快速發展,產業優勢逐步突顯

近年來,合肥軍民結合產業基地高速發展,特別是重點骨干企業快速發展,優勢明顯。其中2011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實現產值大幅增長;合肥美亞光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內色選

機市場份額突破60%以上;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在中文語音合成市場突破70%以上份額。

(三)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合肥軍民結合產業基地一直堅持“以技術創新促進自主品牌發展”的戰略。目前科大訊飛在中文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等多項技術上擁有國際領先的成果;科大立安公司研發的LA100型火災安全監控系統,被公安部消防局專家鑒定為“整體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三、支持基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安徽省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發展,主要措施包括:

(一)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一是提升孵化能力,加快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高新區現有國家級孵化器5家,省級孵化器5家。二是充分利用大企業技術力量,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區內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工藝設計提供技術服務。三是實施創新人才發展戰略,引進高端人才,為有發展前景的海內外創業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決企業創業初期的困難。

(二)擴大對外開放

投資總額過億元或經濟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新建軍民結合產業項目,以及跨國、跨省、跨市軍民結合產業企業將總部、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入駐基地內的項目,可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資者投資新建一定規模的軍民結合產業項目,所得稅除享受國家減免優惠政策外,在減半征稅期間,企業繳納的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獎勵給企業。

(三)創新投融資方式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資金引導為主、多渠道籌資、市場化運作的軍民結合產業投融資體制,成立安徽省軍民結合產業基金,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為企業融資開辟更多的“綠色金融通道”。二是大力推進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加快完善信用擔保、風險投資體系,探索開展知識產權抵押試點。三是完善產權和股權交易平臺,促進軍民結合企業產權和股權交易,積極爭取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四是推動信用中介機構、擔保機構和商業銀行的“信、保、貸”聯動業務,建立以企業信用為基礎的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機制。

(四)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改善投資環境,在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方面為社會資本進入軍民結合產業領域創造便利條件,促進軍民結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建立完善軍民結合信息發展信息網絡系統,為社會提供全面、及時、透明的信息服務。三是加快組建軍民結合產業行業協會,積極承辦軍民結合專業展會,擴大軍民結合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五)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攻克長期困擾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提升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加強產學研結合,為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四、基地未來建設規劃

上一篇:你必須知道的職場法則范文下一篇:內蒙古物流業發展對策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