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

2023-09-22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1篇

關鍵詞:歐姆定律,正反比關系,因決定果,判斷依據,教學建議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 不可避免要學習電阻、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如果單從數學的角度思考, 把U、I、R當成數處理, 在電壓U一定的情況下, 電流I與電阻R成反比;在電流I一定的情況下, 電壓U與電阻R成正比;在電阻R一定的情況下, 電壓U與電流I成正比??蓺W姆定律明確指出, 只有導體中的電流I跟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 跟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為什么電壓不與電流、電阻成正比?為什么電阻與電壓電流無正反比關系呢?初中物理公式中, 還有哪些物理量間存在類似的正反比關系呢?現我就電學歐姆定律中物理量的正反比關系作解釋, 并拓展到中學物理量間的正反比關系的歸納總結, 希望能引起中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重視!

1 從數學的源頭理解正反比概念

要了解物理意義上的正反比關系, 首先得了解數學上的正反比概念。數學函數中, 存在因變量與自變量, 當兩個量變化時, 如果因變量與自變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這兩個量的關系就叫做正比例關系。如果這因變量與自變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一定, 這兩個量的關系就叫做反比例關系。如果用字母x表示自變量, y表示因變量, 函數式滿足y=kx即是一個正比例函數, 滿足y=k/x即是一個反比例函數。 (其中k為常數, k≠0) 。數學意義上的正反比只有數的含義, 可是物理量除了有數的意義外, 還有量的含義。

2 對電學歐姆定律物理量間正反比關系的研究

2.1 歐姆定律的建立:

1827年, 德國物理學家歐姆, 正式提出了經典電磁理論中著名的歐姆定律, 他在《動電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書中, 把他的實驗規律總結成如下公式:

S=γE式中S表示電流強度、E表示電動力 (即導線兩端的電勢差) 、γ為導線對電流的傳導率 (其倒數即為電阻) 。為紀念其重要貢獻, 人們將其名字作為電阻的單位。

2.2 歐姆定律的表達式:歐姆定律研究的對象是電流, 討論的是影響電流的因素。而影響電流強度的因素可以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分析:

(1) 電流強度的微觀表達式:I=nqvs電流強度I, 微觀上是由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的自由電荷數n、每個自由電荷的電荷量q、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速率v、及導體橫截面積s決定。

(2) 電流強度的宏觀表達式:I=U/R也即電路中的歐姆定律。電流強度I, 宏觀上是由電阻兩端所加電壓U和電流通過的電阻R決定。

2.3 釋疑歐姆定律中物理量之間的正反比關系

由電流強度的宏觀表達式I=U/R, 得電流強度I, 是由電阻兩端所加電壓U和電流通過的電阻R共同決定的。故通過某一電阻的電流強度I, 與電阻兩端所加的電壓U成正比, 與電流通過的導體電阻R成反比, 也即歐姆定律的內容。這是一個典型的因果關系, 電壓U和電阻R的變化是因, 導致電流強度的改變是果, 是因決定果, 有因才有果。但反過來, 電壓U和電阻R與電流I就沒有正反比關系, 因為果不能倒過去決定因。如果說電流強度變化了, 那有可能是因為電壓變化, 也有可能是電阻改變, 甚至有可能是電壓電阻一起變化了。類比于說兒子像父親正常, 說父親像兒子就不正常一個道理。同樣由電流強度的微觀決定式I=nqvs可得, 在四個物理決定量中只要其中三個確定, 則電流強度I與剩下的一個物理量均成正比關系。

2.4 拓展與電壓電阻成正反比關系的物理量

由上可知, 導體中的電阻只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關系, 其原因是電壓和電阻決定了電流強度。那么又是哪些物理量決定了電壓和電阻呢?

先看看電壓, 也稱作電勢差或電位差, 是衡量單位電荷在靜電場中由于電勢不同所產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電流之所以能夠在導線中流動, 也是因為在電流中有著高電勢和低電勢之間的差別, 這種差別叫電勢差。電壓的大小表面上看是由電源本身屬性決定的, 但實質上電壓的大小由電場強度E與電場中兩點間的距離d決定。U=E×d故兩點之間的電壓U與兩點之間的電場強度E成正比;在同一勻強電場中的電壓U與沿著電場方向的兩點之間距離d成正比。

再說說電阻,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特性。在物理學中, 用電阻來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在溫度不變的前提下 (電阻元件的電阻值大小一般與溫度有關) , 形狀規則的純電阻的阻值是由導體長度L、橫截面積S、材料ρ決定的, R=ρL/S。所以在溫度確定的前提下, 形狀規則的純電阻的阻值與導體長度、橫截面積、導體材料組成是存在正反比關系的。

2.5 歸納總結物理量間是否存在正反比關系判斷依據

物理學習, 離不開物理公式。為此, 我將中學課本中出現存在正反比關系的公式作歸類, 總結出物理量之間是否存在正反比的判斷依據。

中學課本中存在正反比關系的有:胡克定律F=KX;滑動摩擦力的表達式F=μFN;牛頓第二定律F=ma;萬有引力定律F=GMm/r2;庫侖定律F=k Qq/r2;電容表達式C=εrS/4kπd;電場表達式F=Eq;焦耳定律Q=I2Rt;安培力表達式F=BIL;洛倫滋力表達式F=Bqv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NΔφ/Δt等等;

從這些公式來看, 能成正反比關系的有兩類:第一類如同歐姆定律, 如果某物理量是靠其他兩個物理量決定的, 則該物理量與其他決定量間存在正反比關系。第二類如同胡克定律F=KX, 因變量與自變量成正比關系。這兩類均有一個特點, 即因決定果, 果與因成正反比關系。在判斷物理量之間是否有正反比關系時, 先看數學意義上的正反比關系是否成立, 再看物理量之間是否還有因果關系。

3 教學建議:在物理教學中正確對待公式, 合理利用公式

物理公式以簡潔明快便于記憶計算的形式出現, 將不同的物理量相聯系, 讓學生欣喜, 仿佛公式就是學習物理的捷徑。但只記不理解, 重表不重實, 一看就會, 一做就錯又讓學生頭痛, 捷徑的盡頭就是物理的墳墓。進入初中后, 物理要求變得更高, 學生僅停留在學物理背公式, 對公式不求甚解, 不深入挖掘藏在公式背后的內涵及意義, 在學物理的征途生會舉步維艱!所以, 正確看待和使用物理公式, 如果生搬硬套的去計算, 那就變成了數學, 不再是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要給予引導, 甚至我認為要加強對物理公式文字表達。簡, 讓人容易記住;繁, 會讓人理解的更透徹, 簡繁結合才會讓學生使用物理公式, 如魚得水!

綜之, 物理學中, 關于物理量之間是否有正反比例關系的探討, 其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中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過程中, 對物理公式的重視。物理區別于數學, 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其特殊的含義, 都是為了解決生產實際的問題, 有實際用處, 在教學中不容忽視。教學中要理順知識點, 繁簡結合, 從細微中發現物理的奧妙!

參考文獻

[1]普通初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馬開春.新課標初中物理公式定理解析手冊[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3]全宏瑞.物理公式中的正反比[J].中學物理, 2010 (23) .

[4]閻金鋒, 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2篇

一、運用啟發式、獎勵式授課。

要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教師在授課中就要做到導向、導航、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殿堂, 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首先要注意引入方式, 運用啟發式、實物式、對比式, 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應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時, 可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 然后問同學們, 過一會兒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 繼而引出“蒸發”主題。其次, 要注重激勵教育, 適時給予“獎勵”。如班上有同學勤奮好學, 就“獎勵”指導他做針孔照相機、利用可樂瓶做有關“大氣壓強及浮力”實驗、利用塑料袋做熱氣球等。這一做法還會帶動其他同學動腦動手。

二、運用層次性、漸進性提問。

對于學困生, 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 他們會覺得老師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 教師提問時應掌握一個度。例如我在講凸透鏡成像時, 首先問一個學習好的學生, 透鏡分為幾種?學生答:“凸透鏡、凹透鏡。”再問一個學困生, “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我適時拿出一個凸透鏡, 放在陽光下, 使陽光經透鏡聚焦于火柴或一張白紙。學生看到這一現象, 即答:“聚光。”“好, 你真棒!那你再告訴老師, 凹透鏡呢?它的特點正和凸透鏡相反。”學生立刻答道:“發散。”這樣的提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信心與積極性, 對物理學科產生強烈的興趣。

三、師生進行反饋式溝通。

溝通向來是師生之間共同進步的催化劑。課上是導師, 課下是朋友。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困難, 吸取他們的意見, 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不斷地完善自己。一次考試后, 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 尤其是“凸透鏡成像”這一知識點錯誤率較高。原因是什么呢?我讓學生談談, 言談之中, 發現主要是課堂接受率較低。我及時改正教法, 并請學生共同參與教學, 現場演示凸透鏡的運用過程。這樣, 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還加強了學生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四、運用激勵性評語。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3篇

一、等價性證明

既然慣性定律與動量守恒定律具有等價性, 那么, 在理論上應可以由前者導出后者, 反之亦然。

一個質點系如果只有一個質點, 則此質點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 它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即v不變, 因而動量mv不變, 既體現了動量守恒, 又體現了慣性定律。對于一個質點的質點系來說, 無疑是一致的。

一個質點系若由多個質點組成, 則動量守恒定律表述為m1v1+m2v2+…+mnvn=const。

慣性定律表達為:質點系的質心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 即質心的速度v將等于恒量。

設在t=0時刻各質點的位矢分別為r1, r2, …, rn, 由質心位矢定義可知t=0時刻的位矢為mr=m1r1+m2r2+…+mnrn (1)

令m1受到系內各質點對它的作用力分別為F21 (第二個質點對它的作用力, 以后依此類推) , F31, …, Fn1, 其合力為∑F1=F21+F31+…+Fn1, m2受到系內各質點對它的作用力分別為F12, F32, …, Fn2其合力為∑F2, …, 依此類推, 第n個質點的合力為∑Fn, 則對m1而言t秒后,

所以m (r'-r) =m1v1t+m2v2t+…+mnvnt,

所以mv=m1v1+m2v2+…+mnvn (3)

(3) 右邊各質點動量之和, 根據動量守恒定律, 它是恒定不變的, 因而左邊V也是不變的, 即質心作勻速運動, 這就從動量守恒導出了慣性定律。反之若左邊為恒值, 則右邊動量守恒, 這就從慣性定律導出了動量守恒。且 (3) 式還表明, 質點系的總動量就等于質心的動量。

二、結論

總之, 可以說慣性定律是動量守恒定律的特例 (物體系只有一個質點) ;動量守恒是慣性定律的推廣 (物體系的質心在沒有外力作用時, 質心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 。這就是此二定律的等價性。

參考文獻

[1]倪光炯, 等.改變世界的物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4篇

經過長期的努力,筆者發現: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運動的過程中,生產與消費在數量上始終能自動保持平衡,即在數量上保持相等。筆者把生產與消費之間這種能自動保持平衡的規律,定名為“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

前面我們已知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是決定人類社會經濟運行與發展運動的主要矛盾,所以“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類社會共同的最基本的經濟運行與發展規律。

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基本經濟運行與發展規律,因此它客觀地存在于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這是它與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剩余價值”規律的重大區別所在。那么,生產與消費為什么能自動保持平衡呢?下面就來詳細地回答這個問題:

一、“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科學定義

當社會生產總數量大于社會消費總數量時,就會發生 “生產過?!?迫使人們降低生產、減少生產數量。這時,消費對于生產起阻礙作用,直到社會生產總數量減少到等于社會消費總數量后,生產與消費達到平衡后,這種對于生產發展的阻礙作用才會消失。

當社會生產總數量少于社會消費總需要的數量時,就會產生供不應求的現象,使價格上漲,剌激人們擴大生產,增加生產數量,直到社會生產總數量等于社會消費總需要量時, 生產與消費達到平衡后,這種剌激人們擴大生產的作用,才會消失。

因此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運動的過程中,由于生產與消費互相制約,使生產與消費在數量上總是自動保持相對平衡地共同向前發展,所以:

任何一段較長時期的社會生產總數量等于同一時期的社會消費總數量。

由于人類生產的各種各樣的產品,它們不會自然消失, 不論其數量的多少,也不論其經過多久的時間,最后都會被人們以各種形式完全消費掉。因此,生產與消費的數量關系, 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社會生產總數量 = 社會消費總數量。

這個公式定名為:“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1)社會生產總數量與社會消費總數量,只有在雙方是同一時期,并使用相同的計量單位,等式才能成立。

(2)社會生產總數量及消費總數量,一般應以一個國家或較大范圍的地區為準。

(3)社會生產總數量及消費總數量,包括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兩大類物質。

(4)應該注意:社會消費總量,不是社會產品的保有量, 而只是社會產品的實際消費量。

如某個國家的汽車保有量為100萬輛,如果汽車的平均使用壽命為十年,那么這個國家的汽車社會總消費量應為平均10萬輛 / 年。

(5)根據國際慣例:科學上發現的定律、定理等,一般由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命名,應該是發現者本人的名字,所以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可以定名為 “楊懷輝定律”,由于漢字在國際上不通用,所以在國際上應該用:“Yang Huai Hui”定律,縮寫為:“Y、H、H”定律。

二、關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具體說明

現在,我們舉例來具體地說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存在及作用:

1.假定某個國家每年生產汽車的總數量為100萬輛,而同時期這個國家每年的汽車消費總數量為80萬輛(而且假定這個國家既不出口汽車,也不進口汽車)。這樣,每年生產的汽車數量減去當年的汽車總消費量:100萬—80萬 =20萬輛。

結果還剩下20萬輛汽車 / 年,積四年之和,到第四年底, 共計剩余4×20萬輛 =80萬輛汽車。它已足夠這個國家人們一年的消費量,于是第五年發生“經濟危機”,人們被迫停止生產汽車一年,直到第六年初,全部剩余汽車都已推銷出去后,人們才能又繼續生產汽車。在這五年中:

生產總量:4×100萬 +1×0=400萬輛汽車

消費總量:5×80萬 =400萬輛汽車

因此:五年生產總量400萬輛汽車 = 五年消費總量400萬輛汽車。

所以:生產總數量 = 消費總數量

2.假定某一個國家某年的汽車生產總量為50萬輛,而這個國家的消費量每年需要400萬輛汽車才能滿足:

第一年,人們生產了50萬輛汽車,由于社會消費能力大于50萬輛汽車,所以全部銷售完畢。

第二年,由于汽車供不應求,于是人們擴大生產,生產了100萬輛汽車,仍未滿足社會消費能力,所以全部銷售完畢。

第三年,由于汽車還是供不應求,于是繼續擴大生產,這年生產了200萬輛汽車,仍未滿足社會消費能力,所以又全部銷售完畢。

第四年,由于汽車仍然供不應求,于是繼續擴大生產;這年生產了300萬輛汽車,仍未滿足社會消費能力,所以又全部銷售完畢。

第五年,由于汽車生產仍未滿足消費需要,人們仍繼續擴大生產,這年人們生產了400萬輛汽車,由于社會的消費量需要400萬輛 / 年,所以剛好全部銷售完畢。

第六年,人們還繼續擴大生產,生產了450萬輛汽車,由于已超過了社會消費總量400萬輛 / 年的水平,所以開始發生“生產過?!?這時消費就反過來阻礙生產的發展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當社會生產總數量小于社會消費總需要量時,會剌激人們擴大生產,促進生產的不斷增長,直到社會生產總數量達到與社會消費總需求量相等時,生產與消費平衡后,這種剌激人們擴大生產的作用,才會消失。

但是,從社會生產總量小于社會消費總需要量,到社會生產總量等于社會消費總需要量的發展過程中,每年的社會生產總量,仍然等于當年的社會消費總量,如前面所述:(這里為了簡便,汽車到了消費者手里就算作消費量)

第一年:生產總量50萬輛 = 消費總量50萬輛汽車

第二年:生產總量100萬輛 = 消費總量100萬輛汽車

第三年:生產總量200萬輛 = 消費總量200萬輛汽車

第四年:生產總量300萬輛 = 消費總量300萬輛汽車

第五年:生產總量400萬輛 = 消費總量400萬輛汽車

所以,社會生產總數量 = 社會消費總數量

以上情況是假設的,它把比較復雜的實際情況簡單化, 便于人們理解“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實際上,社會經濟發展運動是比較復雜的,但是如果我們對實際經濟運動情況展開深入地、追根問底的調查研究,仍然可以發現“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是確實存在的。例如,在當今的世界上,人類每年生產幾千萬輛汽車,數以億噸計的鋼鐵、水泥、煤碳,幾十億噸糧食、水果、蔬菜,這么多的產品到那里去了呢?還不都是基本上被人類消費掉了,而庫存量相對于生產量來說是很少的。所以,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存在,每年人類社會總的生產量減去當年人類社會總的消費量,幾乎等于零。

現在是經濟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出口進口,但如果把進口與出口抵消,每個國家的順差或逆差,占整個國家的國民總產值的比例一般來說并不大。所以一個國家每年的生產總量大致上是等于當年的消費量的。所以歸根到底,生產總量還是等于消費總量的,因此,“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 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規律。

三、“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與“剩余價值”規律的關系

人們都知道,馬克思由于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的規律。資本主義社會有一種奇特的社會現象,那就是每隔一段時期,便要發生一次 “經濟危機”,商業停頓,市場盈溢、產品滯銷、銀根奇緊、信用停止、工廠關門、國民經濟一片蕭條景象。

為什么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不斷爆發“經濟危機”,而資本主義經濟仍能以比較快的速度發展呢?這是擺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面前的一個重大難題?,F在,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發現,上述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人們已知道,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源正是“剩余價值”規律。由于資本家拼命地追求最大的 “剩余價值”,一方面拼命地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生產量,另一方面則盡量減少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盡量限制勞動者的消費水平的提高。由于勞動者占人口的大多數,勞動者的收入受到嚴格限制而增長緩慢,使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消費能力增長緩慢,遠趕不上生產增長的速度。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總能力通??偸谴笥谏鐣M總能力,使社會生產總量大于社會消費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即社會生產積累的總數量,大大高于社會消費總數量時,便會爆發“經濟危機”。

如果說“剩余價值”規律的存在,是使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發生“經濟危機”的根源,而“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存在,則是使“經濟危機”自行消失的原因。為什么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發生“經濟危機”,而資本主義經濟仍能以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可以說明這個重大理論難題:

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規律”的存在,要求在生產增長的同時、消費必須同步增長,整個社會的經濟才能增長。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存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無產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地以各種形式與資本家作斗爭, 如罷工、組織工會與資本家談判要求增加工資等。

而資本家在獲得超額利潤的同時,為保持企業能正常生產,以保證資本家能連續不斷地獲得利潤,而不得不對無產階級作些讓步。在生產增長,利潤增長的同時,逐步地給工人們增加工資。于是,隨著生產的增長勞動者的收入也不斷增長,使整個社會的社會消費能力也不斷增大。社會消費能力的提高,為企業生產的商品提供了不斷擴大的廣闊市場。而不斷地擴大的廣闊市場,又提供了生產不斷地發展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不斷地向前發展。資本家們沒有想到,他們對工人階級在收入上的讓步,卻反過來創造了擴大再生產的客觀條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逐步減少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的發生頻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經濟危機的頻率已經大大低于初期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

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客觀存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必須由高消費來維持。所以,現在世界上那些生產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高收入、高消費的國家,而勞動者的高收入正是廣大工人階級不斷地與資產階級作斗爭的結果。

現代工業的勞動生產率高,所創造的價值也很高,除了支付給工人較高的工資外,資本家仍能獲得相當高的利潤。在資本家所獲得的巨額利潤中,真正用于資本家本人的消費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利潤都被資本家用來作再生產投資:購買生產資料,增加或更新設備,擴大再生產,投資新企業、新行業等。即用于生產資料的消費,以便獲得更多更大的利潤。 生產資料消費的不斷地增長,也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與“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兩條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它們共存于資本主義社會,共同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與發展運動起作用。但分工不同:“剩余價值”規律起動力作用,“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是經濟本身的運行與發展規律,它還可以對經濟起調節和平衡作用,它使資本主義經濟保持相對平衡地向前發展。

四、“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的實際運用

“剩余價值”規律在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向前發展時,又自動地遵守“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并受它的約束。

由于“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是人類社會共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經濟運行和發展規律,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人們能正確地運用它來指導經濟的運行與發展,將可獲得最佳的經濟運行狀況,最大的經濟效益,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少的失誤。

如何實際運用呢?這里簡單的舉例說明一下:

例一:日本經濟在二戰后,為什么保持了很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采納了一位經濟學家的建議,實施了“收入倍增”政策,即經濟每增長一倍,民眾的工資收入也相應增長一倍,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充分調動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也為經濟增長擴大了所需要的廣大的市場。

日本雖然是外貿大國,但外貿仍只占國民經濟總量很少一部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內需的相應增長,而內需的增長,又主要依靠國民的工資增長?!笆杖氡对觥?政策對提高日本國民的工資增長起了很大作用,從而推動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經濟發展的經歷,很符合“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規律。

例二:與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同一時期,我們中國的發展一直很緩慢。這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國在改革以前, 一直奉行低工資政策,廣大人民群眾收入一直很低,國內市場容量非常有限,所以經濟難以發展。近年來,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快,除了外貿發展比較快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民的收入加快了很多,過去人們連想也不敢想的高檔消費品如轎車也開始進入普通家庭。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如果完全依賴出口來支持國民經濟增長,那是不能長久地,也是不太可靠的,因為國際市場變幻莫測。今后的經濟增長應該主要依靠提高內需,擴大國內市場。

根據“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終要由它的消費水平來決定。假如我們要想在八年內使經濟總量翻一番,就必須使國內消費總量在八年內翻一番,主要的是要使人民大眾的工資等收入在八年內翻一番。假如我們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我們中國的國民經濟總量就可與美國相等,成為第二個美國。

所以用“生產與消費守衡定律”指導經濟工作,非常實用有效,而且比西方經濟學理論簡單明了,建議中國政府盡快采用它作為指導經濟工作的主要經濟學理論,它將為振興中華出大力。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5篇

我們約定過:元件上電壓的參考極性 (從+到-) 和電流參考方向;如果,

U>0, 表明元件上電壓參考極性和實際相符, 如果, U<0, 表明該元件上電壓參考極性和實際不相符;電流亦如此, 如果, Ⅰ>0, 表明該元件上電流參考方向和實際方向一致;如果, Ⅰ<0, 表明該元件上電流參考方向和實際方向不一致。

在KVL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描述中, 對于集中參數電路, 任一時刻、任一回路, 各元件上電壓代數和恒為零, 稱為回路電壓方程, 在寫該方程時, 首先設定繞行方向, 凡元件上電壓的參考方向 (從+到-) 與繞行方向一致的, 則該電壓前取“+”反之取“-”。如圖1所示:

回路繞行方向是任意選定的, 有兩個選擇: (1) 是順時針、 (2) 是逆時針。當順時針時:+U1+U2-U3+U4-U5=0, 這樣, 很容易把正確電壓方程寫出來了。一經設定了繞行方向和各元件上電壓的參考極性, 則各元件上電壓Ui前的“+”“-”也隨之確定, 只要將電壓參考極性和繞行方向進行比較;方向相同取“+”, 方向相反取“-”便得到了, 任意選定的參考極性和繞行方向, 毫不影響分析結果。

簡單的歐姆定律也是:關聯方向 (電壓、電流參考方向相同) U=+Ⅰ·R, 取“+”;非關聯方向 (電壓、電流參考方向相反) U=-Ⅰ·R, 取“-”。

而在之前的網孔電流法中:

是原有的規范方程, ⅠI是網孔Ⅰ的電流;ⅠⅡ是網孔Ⅱ的電流;ⅠⅢ是網孔Ⅲ的電流。而R12, R21, R23, R32, R13, R31稱互阻, 可正、可負;它們的“+”“-”由相鄰兩個網孔繞行方向相比較而得:方向相同取“+”方向相反取“-”。R11, R22, R33稱自阻:總是正, 這不難確定。Us11, Us22, Us33是三個網孔上所有電壓源之和, 也是可正、可負, 它們的“+”“-”由網孔的繞行方向與網孔上電壓源的參考方向比較而得, 方向相同取“-”方向相反取“+”, 不難看出, 這就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一不容易記憶、二不容易應用、三容易出錯。例如:

帶入規范方程有:3ⅠⅠ-ⅠⅡ-ⅠⅢ=3

解方程組自然得出結果。

現在我們把前面網孔電流法的規范方程改成:

帶入改良后的規范方程有:

解方程組自然得出相同結果, 這就可把互阻前的“+”“-”和Us11, Us22, Us33前的“+”“-”的確定, 統一到一句話上來:方向相同取“+”方向相反取“-”。貫穿到全部電路分析中。

學生和初學者又好記憶, 不會弄得他們暈頭轉向, 應用起來也不會出錯。與前面歐姆定律的“+”“-”規定一致了;與KVL (回路電壓方程) 中, 繞行方向和參考電壓方向比較的規定一致了;也與后面的疊加定理求總支路電流時, 分支路電流前的“+”“-”規定一致。對各種電路 (通過實踐) 均實用、且正確。并統一規定方向相同取“+”方向相反取“-”。就把各個版本電路書中, 均把網孔電流法、KVL、歐姆定律U=IR、疊加定理中, 電壓量、電流量前的“+”“-”規定不相同的混亂狀況: (一會兒方向相同取“+”, 一會兒方向相反也取“+”, ) 解決了、統一了, 大中專學生和初學者難以應用和常常出錯的現象得以改進。

而在節點電壓法中, 自導總是“+”的, 互導總是“-”的, 規范方程:

Is11、Is22、Is33分別是1、2、3個節點流進、流出的所有電流源 (如是電壓源可等效變化為電流源) 的總和, 其“+”“-”的確定, 一般來說不存在困難, 很簡單。只針對電流, 進入節點是“+”、流出節點是“-”合符人們記憶習慣, 不難掌握。

摘要:KVL、網孔電流法等方程中, 電壓、電流參量前的“+”、“-”的確定, 由繞行方向和參考方向比較而得到, 方向相同為“+”, 方向相反為“-”, 統一了規范方程中參量前正負的確定法, 便于學生記憶和應用。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范文第6篇

團風縣但店小學 童遲蕾

教學內容:

P20/例3(加法運算定律的運用)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熟練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現在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如果有三天的假期,你想干什么呢?

生1:玩游戲!

生2:爬山。

生3:去武漢大學看櫻花。

師:同學們還記得那個騎自行車的李叔叔嗎?騎自行車幫助既

我們鍛煉身體又幫助我們節省時間,還可以沿路看風景。

二、新授。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李叔叔要騎車旅行一個星期,例2有解決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的路程,那么后四天還要行多少千米呢?一起來看。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計劃。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師:根據上面的條件,能提出什么問題?

2、學生獨立解答、小組討論。 課件出示:

第四天:115千米 第五天:132千米 第六天:118千米 第七天:85千米 按照計劃李叔叔在后四天還要行多少千米? (1)試著自己列式并解答。

(2)把你的算法和小組的伙伴們交流一下。

(在學生交流的同時,請兩位學生把答案寫在黑板上,以便對比)

3、展示匯報。

匯報時,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改變加數的位置,連加的順序,依據是什么。使學生明確,當兩個加數可以湊成整百或整十數時,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哪些算式運用了加法運算定律?分別運用了哪些運算定律? 76+18=18+76

(

) 37+45=35+47

(

) 31+67+19=31+19+67

(

) 56+72+27=56+(72+27)

(

) 24+42+76+58=(24+76)+(42+58) (

)

2、完成“想想做做”。

425+14+186

245+180+20+15

567+25+33+75 75+168+25

師:看來,在計算過程中,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看到數字就能很快地判斷出能不能湊成整百數。

3、P20/做一做。

四、總結

學生匯報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收獲。

五、作業: P22/5—7 板書設計:

加 法 運 算 定 律 的 應 用

上一篇:情人節英語范文下一篇:安全先進個人材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