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2023-11-27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互動教學;初中語文;現狀;應用

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也必須順應時代的進步以及課程教學的改革做出相應的改變,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課堂教學應該采用互動的教學模式”,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進提供了明確方法?;咏虒W使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通過啟發、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互動教學的科學理論依據

(一)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改的理念中,初中語文的課程應在教學內容、結構以及實施中充分體現互動的實質等方面進行改進,不能讓教學過程局限在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應該在教學的設計和組織中對語文教學體系進行全面的改善。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中初中語文的教學模式。

(二)構建主義中的教育理論

初中是個體進行知識構建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中,文化情感的構建占據重要位置。構建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是課堂的主講人而是引導者,教師應該在引導過程中啟發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完成對課堂知識的內容建構。該理論也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下素質教育的理念。

(三)潛在發展理論

前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潛在發展理論”,強調了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開發和刺激學生潛能的過程。個體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潛能需要自身和外在力量共同開發和挖掘,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要注意充分開發學生潛力,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咏虒W模式體現了潛在發現理論的研究。

二、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現狀

(一)互動方式單一,互動氣氛不活躍

現在的語文課堂中,互動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學生緊張于回答教師的問題,無法進行深入思考,課堂氣氛緊張,提問式的互動成為學生的負擔。有些課堂中會出現小組討論的形式,這對于互動交流是有利的,但是在討論式教學中,有些教師沒有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學生沒有討論的主題或是在討論后教師不能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這就造成了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知識結構零散的問題。

(二)情感互動缺失

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情感體驗的交流必不可少。在進行知識內容的傳遞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需要進行情感的互動,師生雙方對教科書中傳達的思想進行交流,完成對課堂知識的深入掌握。語文文學作品中,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寫作思想是語文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但在目前語文課堂上,知識的交流占重要位置,情感交流缺乏。

(三)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知識來源單一

科技的發達為師生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為師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師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取書本中得不到的知識。語文課程中涉及眾多的傳統文化,而互聯網中有多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比如詩詞是語文的一種主要教學內容,書本上的文字解析過于枯燥,網絡上有多種詩詞音頻,可以在課上通過多媒體結合課本進行賞析,讓課本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但是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中欠缺課本與網絡的結合,導致語文課程趣味性不夠。

三、提高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要轉換傳統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創造活躍氛圍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活躍的課堂氛圍是互動教學的效果體現。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緩解教師教授知識的壓力。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是開啟互動教學的基礎。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成為學生認識新事物的引導者,而不是監督鞭策者。教師要引導學生敞開心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師生間的分享與交流,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也培養了大膽表達的勇氣。這是語文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應當培養的學生的品質。

(二)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成為現在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初中語文的學科內容本身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在多媒體教學中,通過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形式展現學科內容,方便學生更具體更生動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多媒體教學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課下鼓勵學生自主通過網絡進行知識的探索,在課上組織學生對所研究到的知識進行分享交流,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會對生活有更多的感觸,加深對語文的興趣。

(三)增加互動方式,課堂多元化

初中語文的內容形式主要是文化活動或文化作品,課程編制者會根據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內容的編排,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風格組織相應的互動形式。有的教學內容是背誦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文章的朗讀,齊讀、領讀或競賽的方式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文言文教學中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內討論,學生分工進行詞句的解析,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在作文課或開放性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或組織學生進行手工比賽,每位學生通過圖畫或文章的形式展現要求的主題,通過作品的交流達到對知識的內化。

四、結語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初中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多元化的互動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引領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互動教學中充分體現。保證多種方式的互動教學,創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增進師生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艷.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4(9).

[2]張君潭.初中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3).

[3]孫國慧.基于互動教學的初中語文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5(29).

[4]李金霞.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3(7).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課改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儼然成為了師生關注的對象。素質教育要求老師和學生是課堂的兩個主體,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學模式,變“教”為“教”與“學”相結合。實現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對如何更好進行師生互動提出自己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師生互動;課堂教學

前言:初中數學要求的抽象思維能力更強,如果只依靠老師或者僅僅依靠學生自己顯然不能解決初中的數學問題,難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習慣,因此必須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而課堂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師生課堂互動的重要性

1.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初中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相對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要求學生開始逐漸有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師生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老師所講的課程、存在的問題又或者是自己創新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與老師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敢于質疑,獨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好習慣。在積極思考中,學生會逐漸培養初中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1]。

2.增進師生間的關系

在目前的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很是短暫。每節課45分鐘,一般情況下,老師結束自己的課堂之后就不再逗留,因此,老師對于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并不全面。課堂教學互動是增進師生關系的“催化劑”或者是“潤滑劑”。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老師能夠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有一項研究調查表明,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換言之,如果學生在內心中不接受老師,產生一種排斥心理,總覺得老師高高在上,不愿意與老師進行交流,這種狀態下的師生關系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

因此,老師要做到平易近人,懂得如何與學生進行友好的相處,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用心教好每一位學生。幾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來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此外,孔老夫子對于自己的弟子顏回和子路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徑庭。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要求: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同,對于知識的接受的快慢成都也有所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布置家庭作業[2]。

二、增進師生課堂互動的策略

1.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一直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就好比病人和醫生兩者之間的關系,醫生用注射器向病人體內注射藥物,病人一味地被動接受。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成長的學生無疑會慢慢失去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樣一個數學題目,老師講過,學生就會做,變換一下形式,換湯不換藥,學生就有可能在做題中出現錯誤。我們不提倡題海戰術,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一個類型的題目無論變換多少種形式,但是基本原理和解題思路是不會變的,而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就是這種思維能力和思維方法。在這個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老師要把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引導學生走上正規的思維軌道。同時要積極鼓舞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一題多解,有些題目可能不止一種解法,所運用的原理也可能不同,比如證明全等三角形有很多判定定理,我們要根據題目已知的條件進行解題,有時也可能會出現兩個判定定理取其一的情況。老師要讓學生踴躍發言,提出他們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3。

2.成立數學小組 現在的社會是個合作的社會,沒有一個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獨立的存在。比如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和萬達集團,如果沒有馬云背后的團隊,沒有團隊合作,就不會有今天的馬云。萬達集團在海外開拓市場,不是王健林一個人所做出來的成就,而是萬達集團所有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成立數學小組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老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組,可以按照學生的個人意愿進行自由組合,也可以由老師分配,把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和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交叉組合,實現數學好的學生帶動數學基礎差的學生學習。小組人數不宜過多,過多不能充分體現每個學生的特點,以5-8人為一組較為合理,把全班學生分成10組。老師可以在課前或者是下課后留下問題,在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在下次上課的時候展示各個小組的討論成果,老師作好記錄并對各組討論成果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小組討論,能夠真正要每個小組展現自己,提出自己的獨創性的看法和想法,從而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而不是老師課堂教,學生課上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小組討論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數學老師的興趣,只有學生感興趣,數學才學的輕松,才會不懼怕數學的枯燥無味,靜下心來和老師探討數學。

3.因材施教

由于每個學生天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差異,因此在學習初中數學的過程中出現了數學成績“好”與“壞”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數學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數學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關注較少,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會造成惡性循環。造成數學成績好的學生一直好下去,而數學成績差的學生感覺自己受到了老師的冷落,產生自卑的消極心理。對數學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因此放棄了對于數學的學習,以此造成數學成績的一落千丈。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基礎來分配任務,進行梯度教學,對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應該關注,知曉數學成績不好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4]。

結論:總之,在初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們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積極和學生進行友好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一改以往的單一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在師生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熱情與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祝樹峰.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學周刊,2017,(04)27:230-231

[2]霍巧玲.淺談中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教學[J].新西部策略,2012,03: 220

[3]李文研.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環節的教學設計[J]. 華夏教師,2015,02:49

[4]高雙雨.數學課堂中師生活動教學及效果探究[J]. 科技教育,2014,11:222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第二中學 334200)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中小學基礎教育研究帶來了諸多便利,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研究是當前中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诟ヌm德斯互動行為分析系統(簡稱FIAS),對專家型教師和新手型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可構建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行為模型。研究發現,專家型教師和新手型教師在行為矩陣、時間標記線和動態曲線三個維度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兩類教師的課堂在課堂結構、教師風格傾向、課堂情感氣氛和課堂問答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顯著,新手型教師仍有許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诖?,筆者建議新手型教師采取各種改進性措施,加快向專家型教師轉化。

關鍵詞:FIAS;課堂互動;專家教師;新手教師

美國學者弗蘭德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互動行為分析系統(被稱為弗蘭德斯互動行為分析系統,簡稱FIAS),用以記錄和分析課堂中師生行為互動過程及影響,為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提供了可行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應用場景。FIAS把課堂行為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和沉寂或混亂行為三大類,這三類又具體細化為十種情況,基于上述編碼體系,FIAS編碼規則是對課堂視頻每三秒鐘取樣一次,對三秒內的課堂教學行為作一次選擇,形成一次觀察記錄。然后,分析系統會對編碼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生成一個10×10矩陣。借助FIAS系統,對專家型教師和新手型教師的教學視頻資料進行分析,對比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行為的特征,教師能夠在微觀層面上更加透徹地認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和活動規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FIAS矩陣分析

1.課堂結構

FIAS把課堂行為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和沉寂或混亂三大類,每類行為在整節課當中所占的比率反映了該節課的課堂結構。由下頁圖1可知,在課堂行為沉寂比率中,兩位教師的分析結果分別為15.39%和18.00%,累計時間為6分鐘和7分鐘,區別不大,兩位教師都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師行為上,專家型教師的行為比率為52.77%,低于新手型教師的62.83%,累計時間分別為22分鐘和26分鐘,說明專家型教師將更多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學生行為比率上,專家型教師的統計結果為29.22%,累計時間為12分鐘,新手型教師課堂的學生行為比為21.78%,所占時間約為9分鐘。綜上所述,在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時間進行探索交流,且探索后有足夠的機會抒發自己的觀點,這種課堂相對民主,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在新手型教師的課堂中,教師行為比率較高,屬于教師主導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課堂。

2.教師風格傾向

關于教師風格傾向,FIAS從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比率、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比率兩個角度來分析。在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比率方面,專家型教師的間接行為比率為31.07%,直接行為比率為21.70%,教師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比率為143.18%,這說明專家型教師更傾向于用間接行為來影響學生。新手型教師的間接行為比率為18.52%,直接行為比率為44.31%,教師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比率為41.81%,表明新手型教師更傾向于對學生進行直接影響。在課堂中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方面,專家型教師的積極影響的次數與消極影響的次數的比率為367.57%,新手型教師的積極影響的次數與消極影響的次數的比率為152.00%,在這兩種類型教師的課堂中,其比值均大于1,表明兩位教師都傾向于對學生積極強化。但與新手型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更善于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專家型教師的課堂更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出學生的自信心。

3.情感氣氛特征

在FIAS中,將圖1矩陣圖中1至3行與1至3列的交叉區域稱作“積極整合區域”,如果位于該區域的數據較大,說明該節課的情感氛圍比較融洽。相反,矩陣圖中7至8行與6至7列的交叉區域稱作“缺陷格”,假如有較多數據處于該區域,則說明在該節課中師生間存在情感隔閡。通過對比落在“積極整合區域”和“缺陷格”中的數據可以分析該節課的課堂情感氣氛。在兩位教師的課堂中,落在缺陷格的數據相同,均為4次,但是專家型教師落在積極整合區域的數據為48次,遠高于新手型教師的3次,說明專家型教師課堂的情感氛圍更好。在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中,專家型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回答問題或主動發問后,教師會及時予以反饋,使師生保持良好融洽的交流氣氛。在新手教師的課堂中,教師缺少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學生陳述完自己的觀點后,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善于接納、充實學生的答案,不能夠與學生形成和諧的情感互動。在課堂上注意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情感交流,是作為教師必備的教學素質之一,所以在這一方面新手型教師做得有所欠缺。

4.課堂問答特征

關于課堂問答特征,筆者從教師提問比率(TQR)與學生主動發言比率(PIR)角度來進行分析。在FIAS中,TQR數據越高表示教師在上課時越善于用提問來實施教學。數據表明,專家型教師的課堂比率為45.49%,遠高于常模的26%,說明專家型教師擅長用提問來組織教學,而且專家型教師經常會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們暢所欲言,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化未知為已知,化復雜為簡單。在新手型教師的課堂中,教師的提問率為25.06%,略低于常模的26%,并且提出的問題都是封閉性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PIR數據越高表明學生越積極主動,越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統計,專家型教師PIR的值為37.13%,遠大于新手型教師的10.34%,這說明在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上,學生更樂于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更為活躍,專家型教師更擅長利用提問激發學生思考、組織教學。

5.課堂穩定性

在FIAS中,CCR、SSR、PSSR三個變項反映了該節課的穩定性。對比發現,新手型教師的CCR值為70.09%,高于專家型教師的50.06%,這說明在新手型教師課堂上的講授內容都是以教材為核心,沒有過多地拓展延伸。相比較而言,專家型教師會適當地豐富所授知識,在課本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新手型教師的SSR值49.69%和PSSR值37.93%也都高于常模值。這表明新手型教師的課堂師生互動比較穩定,學生行為也比較單調,而專家型教師的SSR值35.64%和PSSR值30.08%均低于常模,也就是說在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中學生行為豐富多樣,有一定的課堂生成性。教學的巧妙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教師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能夠靈活地在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化。專家型教師能夠通過合作交流、探索討論、師生對話等活動,靈活地完成教學目標,優化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FIAS時間標記線分析

時間標記線將觀察到的數據類別以圖形的方式呈現,如圖2所示,其中橫軸表示觀察記錄序號,縱軸表示十類課堂互動行為,FIAS編碼為每三秒記錄一次,每一小格上的印記表示該三秒鐘內出現的行為種類。筆者從完整的一節課的標記線中截取一個片段來分析該節課的教師課堂交互行為對學生的影響。

由圖2中兩組數據對比可知,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上交互行為比較豐富,表達情感、鼓勵表揚、采納意見、提問和講授這五種行為均有出現,教師也較多地采用了間接教學行為。其中教師采用的表達情感、鼓勵表揚和采納意見這三種行為共出現14次,學生行為出現13次,學生主動發問行為共出現4次,由此可見間接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思考。相比較而言,新手型教師的課堂交互行為較為單調,教師行為多為直接的提問和講授,間接交互活動也只有采納意見行為出現2次,更為有效的教師主動表達情感和鼓勵學生的表揚行為均沒有體現。由此可見,新手型教師的教學更傾向于用直接行為影響學生,學生的行為集中在被動應答這一行為方式上,學生積極發問的主動行為只出現1次,所以學生在新手型教師對課堂的直接控制下更多的是被動應答,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參與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FIAS動態曲線分析

FIAS動態行為比率曲線是以1分鐘為單位,對課堂教學中的編碼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主要是計算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在1分鐘內的百分比,并根據結果繪制出動態特征曲線,從而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師生課堂行為的變化情況(如下頁圖3)。

圖3直觀地反映出在專家型教師的課堂中,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都出現了多次波動,高峰和低谷多次出現,其中3~4分鐘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比率皆為0,這是因為在這兩分鐘內的課堂交互行為編碼均為10(沉寂或混亂行為)。因為,此時學生正在進行自主的探究活動,在彼此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動手操作會引發一定程度的“小混亂”。而在其他時間內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則出現交替發生的現象,其中有10次學生行為比率高于教師行為比率,既沒有出現教師大量的單調講授,也沒有學生的長時間練習,這說明該節課的課堂行為靈活多樣,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探究出所講授的核心主題知識,教師則通過問題驅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鞏固新知,最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進行完善補充。同時,通過圖3分析也可發現,新手型教師的課堂教師行為一直處于較高比率,且有約27分鐘的時間教師行為比率高于50%,只有3次學生行為比率高于教師行為比率,并且學生行為比率有5次低至0,這說明新手型教師的課堂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自主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較少,課堂最后的總結也是教師完成,學生聆聽,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和發揮。

總之,通過應用FIAS對兩種類型教師的同質異構課進行編碼、統計和分析,筆者發現小學數學課中新手型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課堂教學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在課堂結構、教師風格傾向、課堂情感氣氛、提問發言特征和課堂穩定性上?;谏鲜龇治?,筆者對小學數學新手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課程中培養。讓新手教師在理論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三者的有效結合中得到專業提升。

第二,在教學中進步。讓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多交流探討。

第三,在競技中提升。讓新手教師以賽代練,多走出去學習觀摩。

第四,在反思中成長。讓新手教師敢于總結自身不足,并虛心向專家教師學習,在反思中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學行為能夠體現教師的專業化教學技能水平。通過FIAS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細致分析,一線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同時能夠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紀瑞.場域理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言語行為分析[D].煙臺:魯東大學,2017.

[3]曹一鳴.數學課堂教學實證系列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9.

[4]武小鵬.基于FIAS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比較研究——以2014年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兩節觀摩研討課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15,10(5):87-91.

[5]張屹,祝園.智慧教室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互動行為特征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6):43-48.

[6]周新麗.Flanders課堂教學師生言語行為互動分析系統的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3.

[7]李婷婷.基于FIAS的中學數學專家型教師與新手型教師課堂教學特征比較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8]萬坤,姜悅.技術支持下的優課師生互動行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6(6):54-59.

[9]侯穎,王文.弗蘭德斯課堂教學評價系統實例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1):28-31.

[10]袁琛璐.基于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研究吳正憲教育智慧——以《面積的認識》為例[J].讀與寫,2017,14(7):19-20.

作者簡介:路程,女,在讀教育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數學)和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受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16DB007)、遼寧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專項項目“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JGZXQDB039)資助。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從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很多優良的改革方案均已得到人民大眾的認可,新的教育體制方針已經逐漸搭建起來。廣大教育學家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走入正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和優良的態勢,在中共十九大會議中教學改革又被重申,其教育戰略方針日漸完備,教育學者陳寶生在去年黨召開的十九大中提到教育的改革不能拘于表面,要有深度,要全面化,現代化,要用開創性思維對教育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更新。在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職員要需找更加有效的授課方法,那么關于中學的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顯的更加重要,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度的詳細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師生互動

引言:

學生與老師之間本來就應該是朋友的關系,但是在快節奏的教學模式中,老師變得高高在上,使得很多學生對老師產生了懼怕心理,這不利于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在初中教學領域中,眾多高校的廣大教師成員為了追求升學率,提高學校的品牌效應,他們對互動交流式教學不屑一看,他們認為那樣的方式會對教學評估產出不良影響,卻不知這種教學方法含有眾多有價值的方面,為此,在教育發展前沿的學者提出了師生之間良好的師生互動對教學領域的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怎樣貫徹這樣的方針呢?

一、提倡高效表達,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互動

由于眾多學生在小學時數學功底沒有打好,所以數學的基礎相對較差,那么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了學習興趣,這不僅讓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抵觸心理,而且對其任職老師厭惡之感也會因為數學日漸上升,這就需要老師要提高自我素質, 培育自己的教學涵養,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造,創新,重拾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興趣,培育學生的上課熱情和積極好學的態度[1]。那么在教育改革的的大框架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顯重要,特別是在初中數學課堂實踐中這種教學方式更應該被奉為珍寶。在上課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多發言,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他們的思想得以在大眾面前表現出來,讓他們暢所欲言,在知識的交流中提高教學水平,在這種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只有師生之間互換角色,讓學生在課中堂扮演老師的角色,他們才會想的更多,學的更多,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改變了老師獨角戲式的傳統方法。例如:在講試卷時,老師一道一道死板給學生講解,不說學生是否能聽懂,而說我們學生大多數在后期精神都難以集中,而且也覺得十分枯燥,沒了興趣,談何學好[2]。如果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討論交流,不懂得地方及時詢問老師,這樣的課堂教學水平會大幅度提升,學生也會交流中提出高效的建議,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的尋找答案,如有不足,老師再給學生補充,這樣的課堂不正是當今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應該采用的模式嗎?實踐證明,要想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并提出自己高效的意見,唯有互動二字。

二、引入文明網絡,建立教學領域中師生間的交流平臺

從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網絡技術進入到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教育的改革,先進的網絡教學技術應用而生,其通訊技術也在教學領域中得到飛速發展,學生與老師之間也互加了好友,有的同學甚至都建立微信群,qq群,這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背后的交流日漸增加,中學生有不會的數學難題,他們就可以直接詢問老師,得出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而且學生如果在生活上有什么問題,他們也可以在背后與老師交談,溝通。從另一方面來說網絡教學很多都是在線教師面對面相授,通過合適的網絡互動平臺進行交流,解決疑難問題,和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更加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而且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心理距離,增加了師生的溝通范圍和交流機會[3]。例如:目前擁有3億下載量的作業幫APP軟件中就采取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答解模式,在幾何證明中老師會在app上給學生講解各種方法。所以廣大前線的教師職工必須革新思想,創新教育方式,引入網絡教學技術,在課堂上借用多媒體和學生溝通交流互動,讓中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再思想拋錨。下課后,也應借助互動平臺互動交流,在微信上或qq上和學生進行交談,交談的范圍可以無限擴大,這樣可以去除師生之間的隔閡,也可以了解學生課下的知識消化程度。這樣的教學方式難道不是師生家長所津津樂道的數學講解的新戰略嗎?

三、培育團隊精神,推動互動教學方略的自由化、多元化

打造優秀的團隊精神,實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思想的自由化是我們教育改革中不可不說的一把利劍。數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沒有幾個敢說容易的,尤其是在小學與大學之間的中學數學中,可謂承前起下,重要性不說也可知,例如初三的幾何證明中中有這么一道題:在圓內有一條線段AB,是圓內最長的線段,D為圓上一點,AS平分角BAD,T做AD垂線于AD延長線于C,求證CT為切線,這道題有以前的平面圖形圓的知識,又有初中所學的知識,二者結合,難度較大,從這一小點上來看,數學是一門較難理解,較難學習的課程,尤其在中學數學板塊中,沒有新奇的教學策略,想讓學生學好數學,那就是天方夜譚。團隊精神在數學教學中非常有益,這種情神從根本來說就是協商,交流,傳達個人意見[4]。例如一道八年級期末考試題:用火柴擺成魚兒,第一條魚用了8根火柴,第二條用了14根,第三條用了20根,問第n條魚需要幾根火柴,這道題看似題目較少,卻很難找出其中的規律,想要在考試中解答出這道題,那么平時就離不開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一種團隊式學習,可以讓他們少走彎路,學的更多。只有加強與學生之間語言和心靈上的交談,方能推動初中數學教學的前進與發展

四、結束語

從初中數學的教學良策來看,唯有在實踐教學方式中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課上和課下的良好交流溝通,才能改正以往的授課方式存在的缺點。學校要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上課方法,要在課堂上增加互動環節,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相互了解,讓每一位不愛學數學的人愛上數學,讓熱愛學數學的學生更加優秀,讓教育課堂的效益大大增加,讓各位老師的數學教學水平更進一步,從而推動我國初中學數學的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弘澤. 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實踐分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39).

[2]宋熠. 談如何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7(10).

[3]趙啟.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分析[J]. 中外交流, 2017(21).

[4]賀剛. 初中數學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教學分析[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下, 2017(10).

作者簡介:

李小恩(1983.11--),男,漢族,廣西貴港市桂平人,廣東省肇慶市北京師范大學肇慶附屬學校,中學二級職稱,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和初中班級管理。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提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人文修養的最基礎學科。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這種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推行的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那么師生互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本文就針對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師生互動 小學語文教學 模式構建

一、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師生互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的教學模式,這遵循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承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更加了解學習的內容,加深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其次師生互動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機構和豐富了教學的途徑,構建了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最后師生互動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進行雙向溝通,以和諧的交流為基礎,達到深入有效地探討教學內容,同時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

二、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實施不到位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下,教師都理解師生互動的內容,但是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的體制的影響,對師生互動模式還沒有全面的接受。尤其是一些資歷較深年紀較大的教師由于思維的無法轉變難以迎合新課改推行的政策,對師生互動模式存在的價值忽視。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學生的主導地位體現出來,依舊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師生互動模式沒有實施。

(二)師生互動缺乏靈活性

一方面教師在上課時與學生互動僅僅是用問答的模式來體現師生互動,但是提問的過程卻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的不配合大大降低提問的效率,這就挫傷了學生的互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對學生全面影響的作用,知識針對語文課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這大大降低了師生互動模式的教學效果。

(三)無法準確把握師生互動的契機

在課堂上師生互動需要把握好時機,這需要教師對課堂的節奏進行準確的把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在不適宜的時間里進行師生互動,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如果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隨意的加入小組的討論會影響學生的討論進度打亂學生的討論節奏。

三、師生互動模式構建的策略

(一)加強小學語文教師師生互動模式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師生互動模式的應用意識,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啟發著,應該加強對師生互動模式的深刻了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應該將學生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對象,充分發掘并重視師生互動模式的教育價值,以平等的姿態進行師生交流,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師生互動,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進行師生情感的互動。

學校應對新課改方針政策進行教師組織學習,學習先進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師生互動開展較好的事例提高教師師生互動模式的意識,積極的幫助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

(二)結合多種方式進行師生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模式需要多種方式的利用結合,才能達到其最大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靈活的運用創新方式和方法,提高師生互動模式的質量和效率。譬如可以利用分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針對性問題根據難易程度記錄下來,派出學生代表教師在課堂上溝通,如果期間有學生引申出其他問題可以在課堂上直接討論,這樣既能高效的利用課堂時間,學生又能與教師進行良好的互動。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現階段的知識水平進行綜合性的評估,通過空間、語言、情境等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三)教師需要把握互動的時機

優秀的小學語文老師能夠很好的把握與學生互動的時機,將師生互動模式效果發揮到最大化。比如在分組討論的時候教師只是一個場控者,在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爭議較大時,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解答調節,有效地維護課堂的秩序,將同學的沖突縮減到最小。另一方面由于小學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知識范圍有限,在學生碰到疑難艱深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在了解學生的思路的同時為他們提供方向。

(四)提高教師自身能力為師生互動提供更多的內容

教師應不斷地提升自我,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養料。以學生的課本為基礎,拓展相關知識點進行師生互動。加深學生對語文的深層次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行為意識。師生互動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應該更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強調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理想、價值的追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對小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要求中發展師生互動模式是其重要的內容,一方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且這種模式的創新更加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本文從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出發,提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淺析解決其問題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周玉梅2018《淺談小學語文活力課堂的打造》,《考試周刊》第5期。

劉 輝、田進龍2014《小學語文“讀”與“寫”能力培養》,《課程教育研究》第16期。

鄭成軍2014《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淺析》,《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第6期。

程貴盤2014《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堂充滿魁力》,《神州》第5期。

(通信地址:130232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三盛玉鎮中心小學)

互動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可視化互動教學”新模式應用于醫學類高職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克服傳統實驗教學的諸多弊端,輕松實現“可視化互動實驗”課前預習、“可視化互動實驗”操作指導和“可視化互動實驗”過程評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精密實驗的能力。

【關鍵詞】可視化互動教學模式 分析化學實驗 應用

《分析化學》課程主要研究物質組成的分析方法、有關理論和技術的一門自然科學,它是高職醫藥衛生類專業的必修課程,為后續專業核心課程奠定必要的理論和實驗基礎。分析化學實驗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通過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可加深學生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有關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實驗操作,能增強學生對“量”的概念的認識,能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然而分析化學實驗要求高,細節多,特別是滴定分析實驗,學生很難達到精密度的要求(精密度≦0.2%),如何規范學生操作、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合理評估教學效果,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經實踐發現,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在分析化學實驗課程中開展可視化互動教學,效果顯著。

一、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醫藥衛生類院校分析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大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間寬敞的實驗室,一到兩位老師和一批學生,老師講授原理、示范操作,學生觀摩學習,再分組進行實驗。該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弊端一:教師集中講授和示范操作時,學生被動聽講,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分組實驗時,老師難以集中指導,缺乏互動,難以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弊端二:老師示范操作細節和關鍵之處,因教室布局等原因,容易造成僅有一小部分同學能夠觀察到,由于無法重復觀看,細節觀察有困難,往往有許多學生一時掌握不了,實驗無從入手;弊端三:學生在分組實驗時,老師無法對每個同學進行一對一指導,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并加以糾正;弊端四:學生做完實驗,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無法準確回顧實驗的每個細節,無法找到實驗過程中問題所在;弊端五: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難以進行過程性評價。因此,分析化學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二、“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設計

教學可視化(Teaching visualization)是指運用一系列可視化手段將教學的關鍵環節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邮浇虒W(Intera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過程互相作用的整體性動態過程。根據分析化學實驗的特點,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融合了這兩種教學的優勢,設計了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新模式。該模式實體要素包括:教師、學生、實驗場景、可視化設備、互動設備;過程要素包括:實驗操作、實驗教學、操作指導、過程評閱、互動反饋。主要開展三個關系的研究,即:教師-學生-場景(實驗室——移動環境)之間關系;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之間關系;課前導學——操作指導——過程評閱——互動反饋之間的關系。

借助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建設(2016年10號文)的支持,藥學院在分析化學實驗室構建了可視化互動教學平臺,該平臺具有點播、直播、錄制和電腦與手機互動等功能。利用可視化互動教學平臺、手機APP和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等條件,在高職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可視化互動教學”新模式,實現“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三部曲:可視化互動式課前導學、可視化互動式操作指導和可視化互動式過程評閱?,F以水的總硬度測定實驗為例,介紹如下。

1.“可視化互動實驗”課前導學

課前,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借助于直觀的、立體的影像呈現平等、自由地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答疑解惑,實現“可視化互動實驗”課前導學。上課前,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將實驗知識碎片化,制作成案例、視頻、動畫、微課等可視化素材。以水的總硬度測定實驗為例,實驗課前,教師制作PPT和思維導圖各1個,介紹水的總硬度測定原理;收集案例2個:硬水與鍋爐爆炸、硬水與人體健康;拍攝規范化操作視頻多個: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滴定管和容量瓶的洗滌、準備和使用,滴定速度的控制,近終點的操作等;制作微課3個:直接法配制EDTA滴定液、水的總硬度測定和實驗數據處理及結果評價;課前預習測試題1套。教師課前將這些可視化素材上傳到可視化互動教學平臺的資源管理系統中,通過終端發布將上傳的可視化素材定時發布,學生打開手機APP下載后,利用零碎時間,根據自己學習基礎和時間等情況,隨時隨地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課前測試,學生預習過程中可通過手機APP,在互聯網環境下輕松實現師生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答疑解惑。

2.“可視化互動實驗”操作指導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借助于直觀的、立體的影像呈現平等、自由地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答疑解惑,實現“可視化互動實驗”操作指導。上課時,教師先將本次實驗的重點、難點及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共性問題進行講解,將實驗操作要點進行示范。本次實驗成敗的關鍵在于:滴定速度的控制、近滴定終點時一滴甚至半滴的操作及溶液顏色由酒紅變紫色再變純藍色等操作,主講教師進行示范,學生通過講臺前LED大屏和自己實驗臺前液晶顯示屏(同步直播)清楚觀摩老師的示范操作。實驗過程中,副帶老師在實驗教室巡視,主講老師通過控制中心觀察每個同學的實驗操作,一旦發現某同學有操作錯誤(如移液管吸溶液或者放溶液的姿勢不正確或者滴定速度太快等),可通過對講機實現一對一的操作指導;另外,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如有疑惑(如半滴不會操作、終點顏色不會判斷等),可通過電腦點播回放老師的規范化操作視頻及示教錄屏,并可通過觸摸屏將細節放大仔細地反復地觀摩;還可通過呼叫系統,利用對講機獲得老師的一對一的現場指導等多種途徑獲得老師的指導。

3.“可視化互動實驗”過程評閱

利用可視化教學互動系統,學生的操作過程可以直觀地呈現,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驗進行過程性評閱,實現“可視化互動實驗”過程評閱。在實驗過程中,主講教師通過控制中心可看到每一位同學的實際操作情況,同時每一位學生的操作過程已通過實驗操作臺上的固定機位現場全程拍攝并保存,實驗結束后,老師通過觀察實驗現場、觀看學生的操作過程錄播、并根據學生提交的無紙化作業(硼砂含量測定思維導圖、終點顏色截圖、實驗結果及評價word文檔)等,進行評分。利用可視化教學互動系統,采用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和學生自評的方式,輕松實現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全方位評價。

另外,老師還可以挑選出精密度高(相對平均偏差小于0.2%)且操作規范的學生操作作為案例讓學生觀摩學習,挑選出精密度太低(相對平均偏差大于0.5%)且操作失誤較多的學生操作作為案例讓學生找錯糾錯;學生也可以回放自己的操作過程反復觀看,也可與老師標準化操作進行對比,通過過程回看和誤差分析,找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

三、“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效果分析

以可視化互動教學平臺的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實現了“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的新模式。通過“可視化互動實驗”課前導學,充分利用了學生課余時間,可以隨時隨地根據情況進行碎片化學習,體現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通過“可視化互動”操作指導,學生通過可視化直播、點播等能隨時觀察老師的規范化操作,通過控制中心能得到老師一對一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可視化互動”過程評閱,教師實現了對每位學生實驗的過程性評價,學生也通過自評互評、相互學習過程中得到提升。

終上所述,“可視化互動實驗”教學的新模式應用到分析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實現教學各環節的可視化呈現和師生互動式教學,實現實驗教學的過程化考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精密實驗的能力,為高職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可行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小華,劉海霞等.可視化教學技術在培養麻醉學中住院醫師臨床實際操作能力中的探索[J].北京醫學,2018,(06):596.

[2]魯平,廖浩等.基于云平臺的互動式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118.

[3]張莉,郭媛等.傳統與互動式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聯合運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7,(08):576.

上一篇:化學教學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語言教學探討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