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

2023-09-24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1篇

一、個人信息的內涵、外延

要理解個人信息, 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信息。信息在哲學上的本質性定義是: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 它是物質 (直接存在) 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1]。

一般來說, 人們對信息的概念難以理解且無法統一, 但對信息的基本特征卻大體達成一致, 即信息具有客觀性、傳遞性、可利用性、共享性、依附性、脫體性 (可分離性) 。

“個人信息”是“信息”的引申概念, 由“個人”和“信息”兩個詞構成, 是信息社會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的產物。在當今社會, 一切與個人有關的資料如個人自然狀況、家庭狀況、社會背景、財產狀況、上網活動情況等都屬于個人信息。

對于個人信息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通常有兩種定義方式:一種是“概括式定義”, 如歐盟1995年《個人數據保護指令》第2條規定:“個人數據, 是指任何與已確認的或可以確認的自然人有關的信息”;另一種是“概括加列舉式定義”, 如中國臺灣地區《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第3條中規定:個人資料, 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證統一編號、特征、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健康、病歷、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數據。

筆者認為, 個人信息是指任何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個人私有信息。個人信息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有關個人自然情況的信息, 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身高、體重、血型、DNA、肖像、指紋等;二是有關個人社會情況的信息, 包括職業、住址、籍貫、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婚姻家庭情況、學歷、名譽、榮譽、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三是有關個人財產情況的信息, 包括收入、資產、負債、信用記錄等;四是有關上網情況的個人信息, 包括上網活動記錄、電子郵箱、QQ號碼、聊天記錄、網上購物情況、登錄和使用的各種賬號密碼等。

當前、對個人信息的稱謂也各種各樣, 很不統一, 如“個人數據”、“個人資料”、“隱私”等。因為中國必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 因此有必要厘清這幾種稱謂的優劣。從廣義上講, 隱私乃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無關的, 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 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 即隱私包括三種形態:個人信息、個人私事、個人領域[2]。從狹義上講, 個人隱私就是指本人不愿或不便他人知道的個人信息??梢钥闯? 個人信息和隱私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 二者存在著包容的關系, 個人隱私的外延明顯小于個人信息的外延, 個人隱私屬于私密性個人信息, 是個人信息的一部分;個人信息包含個人隱私, 但不限于個人隱私, 范圍遠遠大于個人隱私。如果使用個人隱私的概念, 顯然不能全面地保護個人信息, 并且個人隱私的概念也不符合中國的法律傳統和使用習慣, 有造成公眾誤解和混淆之嫌。而對于個人數據這種稱謂, 筆者認為也不太符合實際情況, 因為數據這一概念適用范圍比較狹窄, 主要適用于技術領域, 如數據庫、數據交換等, 數據的概念不能完全涵蓋個人信息的全部內容和形式。綜上, 個人信息的概念, 含義清晰, 外延較廣, 形式多樣, 更易理解和接受, 中國應采納。

二、個人信息的特征

綜合各國各地區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來看, 個人信息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 個人信息范圍廣泛、形式多樣。

個人信息是指任何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個人私有信息。因此不論個人信息以何種形式存在, 只要能識別特定自然人的信息都是個人信息。信息必然依附于特定的載體, 載體的形式決定了個人信息的存在形式。如個人信息可以以紙作為載體, 也可以以聲、光作為載體, 還可以以電子數據作為載體等等。前已述及, 個人信息的種類很多、范圍很廣, 一切與個人有關的資料如個人自然狀況、家庭狀況、社會背景、財產狀況、上網活動情況等都屬于個人信息。因此無論個人信息以何種形式存在, 種類如何, 法律都應該對其作出相應程度的保護。

2. 個人信息的主體為自然人。

個人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信息, 是自然人的信息,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息不屬于個人信息。個人信息與特定自然人密切相關, 具有很強的人身專屬性, 保護個人信息就是為了保護自然人的個人權利和人格尊嚴。因此大多數國家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都將個人信息的主體限定為自然人。個人信息的主體是活著的自然人, 但也可以是死去的自然人。因為個人信息具有很強的人身專屬性, 有關死者的個人信息仍然是指向死者的, 這種信息所有人的身份是不能轉移的。但這里要注意區分個人信息所有人和個人信息權利人是不同的, 個人信息權利人只能是活著的人, 死者沒有民事權利能力。

3. 個人信息具有可識別性。

個人信息可識別性是個人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包括直接識別性和間接識別性。直接識別性是指通過單個個人信息單獨就能鎖定某個人, 如肖像、DNA、身份證號碼等。而間接識別性是指必須通過與其他個人信息相互結合才能鎖定某個人。個人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信息, 通過這些信息當然能夠確定某個自然人身份, 如果不能確定個人的身份, 也就不能成為個人信息, 可識別性是個人信息的應有之義。只有在該信息能夠明確特定個人身份, 單獨或相互結合能描繪出個人特征時, 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才有可能對個人的生活產生實際影響, 對個人權益造成損害, 從而需要法律予以保護。

4. 可分離性。

個人信息屬于信息, 與物質不同, 物質只能在同一時間被同一地點的用戶占有和使用, 而同一內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時間為不同地點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用戶同時獲得和使用。另外, 個人信息可傳遞、可復制, 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 對方獲得了信息, 而發送方并不會失去信息。個人信息的可分離性使個人信息價值得到更加充分的擴展, 同時也增加了個人信息的保護難度, 個人信息一旦與人分離就難以被收回。

5. 組合信息價值倍增。

首先, 個人信息可以分為單一信息與組合信息。在多數情況下, 單一信息難以對個人加以識別。但是, 若干個單一信息的組合就足以對個人進行識別。其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單個主體的信息價值有限, 但若把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主體的個人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組成數據庫, 以該數據庫來反映某種群體的共性, 則增值的空間非常大。比如, 某群體的相同情況的個人信息, 可以被商業企業用以實現市場特定部分的選擇性目標的定位??梢? 單個信息的匯聚是信息集合體價值倍增性的基礎[3]。

6. 與公共利益沒有直接關系。

個人信息是個人的私有信息, 與公共利益沒有直接關系, 因此個人可以對其信息的商業價值進行自由支配。

7. 個人信息具有巨大商業利用價值。

在信息社會, 個人信息的商業利用價值越來越突出, 并能獲取巨大的經濟價值, 因此個人信息侵權問題才越發突出、愈演愈烈, 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才越來越重要和急迫。

三、個人信息的分類

1. 以個人信息的敏感程度為標準, 分為涉及個人隱私的個人信息與普通個人信息。

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又稱敏感個人信息, 如有關健康和性生活的個人信息, 具有較強的私密性, 一旦受到侵害, 將會給當事人造成比較大的傷害。普通個人信息, 又稱瑣細個人信息, 是指不涉及個人隱私的其他信息, 如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身高、文化程度、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反映個人基本情況的信息。普通個人信息雖不具有隱秘性, 但如果遭到泄露并被不適當的使用, 也會給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我們對個人信息必須給予必要的保護, 對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更要予以特殊的保護。

2. 以能否直接識別特定個人為標準, 分為直接個人信息與間接個人信息。

直接個人信息是指可單獨識別特定個人的信息, 如姓名、身份證件號碼、肖像、DNA、指紋等;間接個人信息是無法單獨識別特定個人, 需與其他信息結合起來才可確定個人身份的信息, 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血型、職業、學歷、民族等。通常來說, 雖然由于直接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強, 對個人的侵害會更直接、更加嚴重, 但是實際生活中侵害間接個人信息的現象也比比皆是, 因此法律對直接個人信息和間接個人信息應當給予同等保護。

3. 以個人信息是否被公開為標準, 分為公開的個人信息和未公開的個人信息。

公開的個人信息是指已被公開披露的個人信息;未公開的個人信息則是指尚未公開披露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的公開僅限于信息主體或其授權的人對其信息的公開。公開的個人信息在收集時無需經過信息主體的同意, 但未經本人同意非法商業化利用公開的個人信息則構成侵權。未公開的個人信息未經本人同意不得公開。對于未經信息主體同意或授權的他人向公共領域內披露個人信息, 信息本人可以起訴其侵權。如果同時侵犯財產權的, 信息主體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綜上, 本文從個人信息的內涵、外延、特征、分類幾方面對個人信息的概念進行了分析, 希望能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鄔焜.消息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45-46.

[2]楊立新.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6:304.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2篇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

1. 聯系現實原型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既然表現為一種思維形式, 它的產生離不開現實世界, 離不開生活中的常識。從某一定意義上說, 數學概念正是一系列常識精微化的結果。這種精微化的過程歷經兩個階段:感性認識階段和理性認識階段[1]。形成準確概念的首要條件, 是使學生獲得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這就是感性認識階段。其次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 通過大腦加工———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形成概念。但概念高度抽象, 難懂、難教和難學。因此, 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 可密切聯系數學概念的現實原型, 從實際問題和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 使學生感到數學概念不是硬性規定的, 而是與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

(1) 通過對實例的歸納、分析, 引出概念。

多數數學概念源于現實生活, 是從生產、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中, 不應把概念放在最前面。概念學習的基本方法是:呈現給學習者反映概念關鍵特征的典型例子, 或者從兩個或更多的實際例子中提煉除出事物的共同特征[2]。例如:課本中, 由火車站托運行李按收費標準收取托運費得分段函數分段函數, 由細胞分裂得指數函數等等。

(2) 通過觀察圖形, 引出概念。

數學概念是客觀事物中數和形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數與形的相互結合, 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為豐富。數與形的相互結合, 能使概念教學形象生動, 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且印象較深。

例如:在講授函數的單調性時, 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函數動態變化的態勢, 引導學生觀察函數y=2x-1, y=x-1, y=x2的圖像, 提出問題:問題 (1) :說出函數圖象變化的趨勢。

通過觀察得到:隨著x值的增大, 函數圖像有的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有的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有的在一個區間內呈上升的趨勢, 在另一個區間內呈下降的趨勢。

問題 (2) :怎樣用數學語言刻劃圖像呈逐漸上升趨勢或逐漸下降趨勢。

學生討論得到:在某一區間內, 圖像呈逐漸上升趨勢的!當x的值增大時, 函數值y也增大;圖像呈逐漸下降趨勢的!當x的值增大時, 函數值y反而減小。函數的這種性質稱為函數的單調性。

(3) 通過觀察實物, 引出概念。

從初中進入職高, 幾何研究由二維平面過渡到三維空間。例如:在立體幾何的概念教學時, 可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的墻壁、天花板、地面所在平面的各條交線, 在直觀認識空間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基礎上, 讓學生歸納出兩條直線除相交、平行外的第三種位置關系:不平行、不相交, 抽象出異面直線的本質特征, 概括出定義。又如在棱柱、棱錐、棱臺的概念教學中, 可以通過多媒體先讓學生觀察各種各樣的柱體、錐體, 臺體的實物模型, 引導學生歸納出其定義。

2. 鞏固舊知識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續概念的基礎。皮亞杰在概念學習理論方面認為概念教學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認知結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 新概念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 要充分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 對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適當作一些結構上的變化, 建立起關于概念的恰當的心里表征, 這樣有利于促進新概念的形成。

職高代數中部分概念是初中知識的引申與推廣。例如:引入函數概念時, 可先讓學生說出初中學過的函數定義, 初中給出的函數定義是從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 其中的對應關系是將自變量的每一個取值, 與唯一確定的函數值對應起來。然后提出問題:如果從集合與映射的觀點出發, 則對函數應如何定義?學生通過思考、議論, 得到, 如果從集合與映射的觀點出發, 其中的對應關系是將原象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與象的集合中唯一確定的元素對應起來。實際函數是描述變量之間依賴關系的重要數學模型, 函數可用圖象、表格、解析式等表示, 用集合與映射的語言來刻畫函數, 抓住了函數的本質屬性, 更具有一般性。認真分析兩種函數定義, 其定義域與值域的含義完全相同, 對應關系本質也一樣, 只不過敘述的出發點不同, 所以兩種函數的定義、本質是一致的。

3. 運用類比引入概念

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要教會學生在數學概念學習中, 抓住新舊知識的本質聯系, 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將有關新舊知識進行類比。根據新舊知識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而引進概念。例如:在等比數列的教學中, 引導學生與等差數列進行類比:

(1) 定義: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 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 (比) 等于同一個常數, 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 (等比) 數列。

(2) 通項公式:等差數列:an=a1+ (n-1) d;

等比數列:an=a1qn-1。

(3) 性質:若m+n=p+q (m、n、p、q∈N*) , 則

等差數列:am+an=ap+aq;等比數列:am·an=ap·aq。

二、注重概念的理解

1. 弄清概念的本質屬性

就數學學習而言, 理解概念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特點, 適當地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逐字逐句加以推敲、分析, 多角度、多層次地剖析新概念, 抓住概念的本質。某些概念的定義中有些關鍵性的字眼不易被學生所理解, 容易被忽視;某些概念的條件比較多, 學生常顧此失彼, 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與它的鄰近概念相似, 不易區別。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產生誤差。例如:異面直線概念中, “不同在任何一個平面內”, 通俗地說, 就是經過這兩條直線無法作出一個平面, 這條直線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不能把它誤解為:“分別在不同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為異面直線”。在異面直線的概念中, “任何”是關鍵詞, 漏掉這個詞, 就變成“不同在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叫做異面直線”, 實際上是縮小了概念的外延。另外對于“任何一個”這個詞, 有的學生還會錯誤的理解為:“無數個”, 或者與“許多個”混淆。教師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說明。

2. 符號的理解與正確使用

用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學概念, 既是數學的特點, 又是數學的優點。由于數學概念本身就十分抽象, 加上用符號表示, 從而使概念更加抽象化, 所以在概念的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概念符號的意義。例如:函數的解析表示法為y=f (x) 。字母x表示“自變量”, 字母f表示“由自變量x得到因變量 (函數值) y的對應法則”, y表示“因變量”。函數符號y=f (x) 是“y是x的函數”這句話的數學表示。f (x) 是一個整體符號, 它不表示“y等于f乘以x”, 不滿足數與式的運算法則。

三、注重概念的鞏固與應用

通過概念的引入以及理解, 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 要把課本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 還要有一個反芻的過程, 也就是及時地鞏固概念。當學生對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 應及時引導學生用所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 在運用中鞏固概念, 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 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理論基礎, 又是進行再認識的工具。如此往復, 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通過實踐, 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學習了概念之后, 可以通過一些相應的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 及時鞏固所學的概念。例如:學習了冪函數的概念后, 可以通過下面的題來進一步鞏固冪函數的概念。

判斷題: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 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礎,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核心, 概念的鞏固是概念教學的補充和完善。通過數學概念教學, 使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概念、鞏固概念。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或思維活動中遇到的障礙, 往往是由于沒有正確理解、掌握有關的數學概念而造成的。在概念教學中多花一些時間是值得的, 因為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 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落實"雙基", 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數學, 認識數學的思想和本質, 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摘要:數學概念是整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 是判斷﹑選擇﹑推理的重要依據, 是導出數學定理、法則的邏輯基礎。因此, 數學概念的教學是“雙基”教學的核心, 是整個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正確地理解數學概念, 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數學概念,數學概念教學

參考文獻

[1]潘小明.概念理解重在建立恰當的心里表征.數學通報, 2000, 9, 封二~2.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3篇

1 人才環境競爭力及其評價指標

人才環境是一個國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各種因素的綜合, 人才環境競爭力是這種能力的具體體現。對于人才環境, 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具體的分類。有的學者認為人才環境由兩大部分組成, 即人才硬環境與人才軟環境, 如王瑛教授, 將人才硬環境指標分為:經濟發展狀況、人才創業和保障狀況、科技教育與國民素質狀況、城市發展狀況、社會服務和保障狀況及人才中介服務狀況六大方面, 將人才軟環境指標分為:自然環境滿意度、基礎社會環境滿意度、法治環境滿意度和經濟環境滿意度四個方面。而朱達明教授則將人才環境看做一個系統, 他將人才環境系統分為三個大的方面, 即自然地理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和國際環境。另外, 李錫元、查奇芬、徐佳永、陳聰誠等也對人才環境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梢哉f, 人才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要從整體上反映人才狀況和人才環境狀況的全貌, 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 評價一個國家 (或地區) 的人才環境競爭力不可能也不必要建立面面俱到的指標體系。根據河北省自身的實際情況, 按照科學性、針對性、靈活性、可操作性的原則,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 我們將人才環境競爭能力分為四大類評價指標, 即人才經濟狀況評價指標、城市發展狀況評價指標、社會服務保障狀況評價指標和人才科技教育狀況評價指標。

依照人才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總框架, 將人才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作為一級指標, 將反映各地級市人才經濟狀況、城市發展狀況、社會服務保障狀況和人才科技教育狀況指標作為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中包含21個三級指標。

2 地區競爭力綜合評價方法

在評價各市人才環境競爭力時, 由于指標數比較多, 而指標本身彼此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 這使得數據在反映事物信息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性, 且指標眾多, 無法分析出哪些指標是主要的, 從而無法找出針對性的對策。為此我們采用主成分法對所選指標進行簡化, 找出幾個綜合指標代表原來的變量, 使這些綜合指標能夠反映原來眾多變量的信息。

(1) 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

設指標數據矩陣為X= (Xij) np, 其中n為樣本容量 (即地級市個數) , p為指標個數, Xij為第i個地區的第j個指標值。

X*ij= (Xij-Yj) /Sj,

(i=1, 2, 3, …, n;j=1, 2, …, p)

其中, Yj和Sj分別是第j個變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2) 計算數據相關系數矩陣R。

undefined

(3) 求出相關矩陣的特值征及特征向量。

令│R-λI│=0, 求得特征值、特征向量。

(4) 求出主成分。

選取m (m

(5) 計算綜合評價值。

根據因子分析生成的公因子得分計算綜合得分。

3 各地級市人才環境競爭力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以《河北經濟年鑒2007》數據為基礎, 依靠SPSS12.0軟件, 得到因子分析的特征根及貢獻率表 (如表1所示) 。

從表1可以看出, 按照特征值對應特征向量的累計貢獻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則進行主成分分析, 找到了4個公因子, 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0.220%、28.917%、14.665%和12.172%, 方差累計貢獻率已達85.975%, 說明4個公因子較好的概括了21個指標的含義。

根據以上信息, 我們對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人才環境的競爭力進行綜合的評價, 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后, 軟件自動生成了Fac1_1、Fac2_1、Fac3_1、Fac4_1 4個因子得分, 它們代替了原有指標體系85.975%的信息量。應用公式F= (30.220×Fac1_1+28.917×Fac2_1+14.665×Fac3_1+12.172×Fac4_1) ÷85.975, 代入4個因子F1、F2、F3、F4的得分值, 可以得出因子的綜合得分及其排名。如表2所示:

通過上述分析結果,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在人才環境綜合評價中, 得分為正的僅有三個城市, 石家莊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唐山和秦皇島, 表明這三個地級市的人才環境競爭力處在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平均水平之上, 而承德、邯鄲、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邢臺和衡水的人才環境綜合評價的得分小于0, 說明這8個城市的人才環境競爭力處在較差的位置。

(2) 石家莊以0.9708828的得分位居首位。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集中了全省的人、財、物等優勢, 其區位優勢明顯。4個公因子中, 有3個公因子得分為正, 各項指標都名列前茅。在高校擁有量上, 遠遠高于其他地級市, 并且在互聯網用戶、城市規模等方面, 石家莊也都居于前列, 從而決定了其在人才環境綜合評價中的地位。唐山之所以能位居次席, 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第一個公因子在所有地級市評價中得分最高, 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唐山的發展得益于資源優勢, 在未來的發展中, 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力度以及落實各項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配套措施。再次是秦皇島市, 其公因子三的得分為正, 說明秦皇島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學術性社團吸引了眾多的人才。

(3) 排名中等靠后的地級市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各指標間發展水平相差較大, 既有強項又有弱項, 因而綜合水平較低。如張家口市, 雖然在第四個公因子中排名第三, 但在貢獻率較大的第一公因子排名較為落后, 最終排在第6位。另一類則是各項指標均處于較低水平, 如滄州市和衡水市。對于這些城市, 應重點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 發展經濟, 尤其是要利用自身優勢, 發展特色經濟, 依靠不對稱能力提升城市的人才競爭力水平, 從而依靠人才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從整體水平來看, 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競爭力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全省11個地級市中, 競爭力綜合評價值超過平均值的地區只有三個, 占總地區數的27.27%。名列首位的石家莊市綜合評價值與末位的衡水市, 極差為1.5436823。這個差距是相當大的, 說明河北省各地級市的人才環境競爭力很不平衡, 而這種差距主要是源于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 說明城市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城市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河北省的人才環境建設相對落后, 人才還只是追求物質方面的滿足, 而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社會保障及服務的追求還處在一個相對較差的地位。同時, 也反映出現在河北省的人才結構和質量不盡合理, 這將對河北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制約。為此政府要不斷優化本地人才環境競爭能力, 提升人才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 依靠人才實現本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摘要:本文根據前人對人才環境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評價人才環境的指標體系,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河北省各地級市的人才環境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 最后得出結論, 并提出相關建議。隨著河北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人才已經成為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資源。研究人才環境, 并對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人才環境競爭能力做出評價, 對于河北省各地級市認清差距、合理制定各項人才政策, 提升人才資源的規模與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河北,人才環境競爭力,因子分析,評價

參考文獻

[1]朱達明.區域人才環境競爭力芻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2003 (7) :9-12.

[2]王順.我國城市人才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4 (3) :148-151.

[3]查奇芬.人才環境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J].技術經濟, 2002 (7) :89-90.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4篇

一、綜合收益報告目標

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從以假設為起點的研究轉向以目標為起點的研究。FASB就是根據“會計目標———基本準則———準則”的構建思路陸續發布了7項財務會計概念公告, 構成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核心內容。因此, 財務報告目標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邏輯起點, 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切入點。由此綜合收益報告目標是綜合收益報告概念框架研究的邏輯起點。

眾所周知, 財務報告目標有兩種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美國是決策有用觀的代表, 197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AICPA) 發表的《財務報表的目標》中指出財務報表的基本目標在于提供有助于做出經濟決策的信息。1978年FASB公布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SFAC 1) 《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 指出財務報告目標是主要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對決策相關信息的需求。FASB認為提供受托責任信息是服從于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目標的, 換言之, 提供受托責任信息就是為了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相比, 主要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預測未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量有用的信息, 在信息質量特征方面更強調相關性, 主張按照最有利于使用者決策的方式提供信息。FASB發布FAS 130《報告全面收益》, 指出報告全面收益就是為了符合決策有用觀的目的。由此可見, 綜合收益報告目標仍然堅持決策有用觀, 應該以提供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為綜合收益報告目標。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財務報告目標是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并重。根據IASB《概念框架》及《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 財務報告目標是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 損益表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盈利能力的信息。近年來, IASB和FASB致力于建立一個“聯合概念框架項目”, 并于2006年聯合發布了初始討論稿, 明確了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決策有用性”, 初步決定“受托責任”不再作為一項單獨的目標, 而是從屬于“決策有用性”目標。2008年IASB與FASB發布了征求意見稿“更完善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第1章:財務報告的目標;第2章:有助于經濟決策的財務決策的財務報告信息之質量特征和限制”, 保留了初始討論稿的“決策有用性”觀點。由此可見, IASB與FASB均將決策有用作為財務報告目標, 也即綜合收益報告目標。決策有用觀要求企業不僅向現實的還要向潛在的投資人和債權人提供決策相關信息, 對信息預測價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綜合收益報告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報告主體綜合收益 (包括凈收益和其他綜合收益) 信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 即滿足信息使用者利用綜合收益信息的決策需要。因此, 基于該財務報告目標, 綜合收益報表需要提供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屬性的資產的持有利得和損失, 能大大提高信息的及時性和預測性, 提升決策相關性。

二、綜合收益報表信息質量特征

美國從1966年就開始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1980年在SFAC 2中提出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并且將“相關性”和“可靠性”作為兩大主要質量特征。相關性包括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及時性信息特征, 可靠性包括可驗證性、如實反映和中立性信息特征。另外概念框架還包括兩個次要的質量特征:可比性和一致性, 兩個提供信息的限制約束條件:成本效益規則、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FASB對財務報告目標所持的觀點主要是決策有用觀, 因此決策有用性是最主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ISAC的概念框架中指出財務報表的四項主要信息質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當各質量特征發生不平衡時, 尤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發生矛盾時, 需要考慮及時性、成本效益關系、一致性等質量特征, 目的是能達到各質量特征之間的適當平衡, 更佳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2008年5月29日, IASB與FASB發布了聯合概念框架項目的首份征求意見稿“第2章:有助于經濟決策的財務報告信息之質量特征和限制”, 界定了兩項“基本質量特征———相關性 (包括預測價值和證實價值) 和如實反映 (包括完整性和中立性) ”, 并指出基礎質量特征的補充———強化質量特征, 包括可比性 (包括一致性) 、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此外, 該征求意見稿還指出對決策有用的財務報告信息需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限制。由此可見, 綜合收益表作為企業主要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也應滿足以上質量特征, 尤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傳統收益確認原則下的凈收益符合收入費用配比以及收益實現的確認原則, 因此凈收益信息很符合可靠性和如實反映的信息質量特征。作為構成綜合收益的其他綜合收益信息主要反映尚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不符合配比和實現原則, 但是這部分信息是關于主體收益變動信息, 是反映報告主體真實財富的信息, 并且具有較強的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也即具備較強的相關性質量特征, 因此在“決策有用觀”的目標下, 綜合收益報告提供的綜合收益信息既要符合可靠性, 更應滿足相關性的信息質量特征。

三、綜合收益報表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構成報表的框架, 是整個概念框架的基石。1980年FASB發布的SFAC 3“財務報表要素”構建了“綜合收益”定義, 后來SFAC 6取代了SFAC 3, 規定綜合收益報表的要素包括:綜合收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并且對“綜合收益”要素定義為“是經營企業在某一時期內, 從業主以外的交易、其他事項和情況中所產生的權益變動。它包括這一時期內除業主投資和向業主分配之外所有的權益變動”?!笆杖搿币氐亩x為“是某一主體在連續的、主要或核心的業務中, 由于支付或生產貨品提供勞務或進行其他活動而獲得的、或其他增加的資產, 或者因而償付的負債 (或兩者兼而有之) ?!薄百M用”要素的定義為“是某一主體在連續的、主要或核心的業務中, 由于交付或生產貨品、提供勞務或進行其他活動而付出的、或其他增加的資產, 或者因而償付的負債 (或兩者兼而有之) ?!袄谩币氐亩x為“是某一主體除來自營業收入或業主投資以外, 來自邊緣性或偶發性交易, 以及來自一切影響企業的其他交易、其他事項和情況的權益 (或凈資產) 的增加?!薄皳p失”要素的定義為“是某一主體除因為費用和向業主分配以外, 來自邊緣性或偶發性交易, 以及來自一切影響企業的其他交易、其他事項和情況的權益 (或凈資產) 的減少?!?/p>

IASB的概念框架中綜合收益表要素包括:收益 (包括收入和利得) 、費用 (包括經營費用和損失) ?!笆找妗笔侵笗嬈陂g內經濟利益的增加, 其表現形式為因資產的流入、資產增值或負債減少而引起的權益增加, 但不包括與權益參與者出資有關的權益增加?!笔找姘ㄊ杖牒屠??!笆杖胧侵改切┰谄髽I日常經濟業務中產生的收益。典型的收入有銷售收入、服務費、利息、租金、現金股利和特許權使用費等?!薄袄檬侵笣M足收益定義, 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其他項目, 如短期投資的升值”?!百M用是指會計期間內經濟利益的減少, 其表現形式為因資產的流出、資產折耗或產生負債而引起的權益減少, 但不包括與權益參與者分配有關的權益減少?!辟M用劃分為“經營費用”和“損失”。經營費用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費用, 其他費用則屬于損失。此外, 在概念框架中IASB對收益按照是否實現進行分類。

由此可見, IASB在定義收益表要素時考慮了經濟利益的增加或減少, 而FASB卻未提及, 與資產負債表要素定義缺乏一致性。并且, FASB定義“全面收益”、“利得”、“損失”時采用資產負債觀, 定義收入、費用要素則運用收入費用觀, IASB定義收益表要素均運用了資產負債觀。IASB將利得作為損益表項目列示, 主要基于向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更詳細具體披露企業收益狀況和將來盈利能力的考慮。IASB對“收益”和“費用”的定義屬于廣義范疇, 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 費用包括經營費用和損失。但遺憾的是在概念框架中對收入和利得及經營費用和損失的劃分并不十分明確, 使會計實務較難操作。不管是FASB, 還是IASB對于收益表要素的定義都涵蓋了綜合收益概念, 業績凡是不屬因所有者交易導致的所有者權益變動均作為收益在收益報表中確認, 即在綜合收益表中確認所有的綜合收益, 包括除了傳統的凈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

四、綜合收益報表要素的確認

SFAC 5指出確認就是將會計要素正式列入某一會計實體財務報表的過程。確認標準包括:符合定義、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即當一個項目在符合要素定義的前提下, 與使用決策相關 (能導致決策的差異) , 并有計量屬性 (成本或價值) , 能可靠地予以計量, 即應進行確認 (葛家澍, 2004) 。確認分為初始確認 (對于每一項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項目作為某一會計要素列入財務報表) 、后續確認 (這一項目價值發生變動進行補充記錄) 以及終止確認 (已記錄和已列入報表項目已消失) 。這是對所有會計要素確認的要求, 但對業績要素還應以權責發生制作為確認時間基礎, 并且對于反映業績的收益表要素的確認受到信息使用者的普遍關注, 所以對收益表要素的確認標準更為嚴格, 因此FASB對于業績要素補充指南還包括:對于收入要素應符合已賺得、已實現或可實現, 費用要素的確認包括報告期內經濟利益的損耗、因果關系直接配比確認、發生期間立即確認費用、通過系統而合理的方法分攤確認及利益的喪失或減少。FASB指出全面收益要素的確認同樣符合上述四項標準。顯然“可實現”標準已擴大了實現原則的涵義, 值得一提的是, 這一“可實現”規定對于全面收益的確認要求很低, 即將那些尚未實現的凈資產變動均可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實際上全面收益的確認標準可以歸納為除業主交易外引起的權益變動以及其變動能夠可靠計量。此外, SFAC NO.5基于資產負債觀還明確了反映企業成果與業績的幾個概念的關系:全面收益=期末凈資產 (不包括與所有者的交易) -期初凈資產 (不包括與所有者的交易) =收入+利得-費用-損失。按照資產負債觀, 當期收益是除去與業主交易外引起的所有凈資產的增減變化, 收益=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投資者投入資產+向投資者分配的利潤。由此, 收益的確定是以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增減變化為依據, 而對“收入費用觀”無法在本期確認的“前期和本期發生以后期間實現的收益”依據資產負債觀則可以進入本期收益, 換句話說, 那些性質上屬于“收入”及“費用”的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遞延項目均計入當期收益表, 從而凈化了資產負債表。在資產負債觀下收益的確認不考慮是否發生交易及實現與否, 因此與交易無關、尚未實現的資產持有利得都應作為收益確認。綜合收益包括尚未實現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 正是資產負債觀計量收益的體現。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于要素確認標準規定如下:該項目符合報表要素的定義;未來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可靠地加以計量。舉例來說, 如果未來經濟利益的增加與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相關, 并且能夠可靠計量, 就應當在收益表中確認收益。如果未來經濟利益的減少與一項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相聯系, 并且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 就應當在收益表中確認費用??梢? IASB對于收益表要素的確認仍然遵循資產負債觀, 能引起所有非業主因素導致的權益變動即可確認為收益和費用。

鑒于此, 資產負債觀理念下的綜合收益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 更加有利于使用者決策, 并且與資產負債表的邏輯關系更清晰。綜合收益相比基于歷史成本原則、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的傳統凈收益能更全面及時地反映企業各種類型的業績, 更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顯然綜合收益的確認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實現原則, 確認凈收益無法反映的業績, 從而避免了價值增值期間與收益報告期間的相分離的局限, 使收益信息更具有相關性, 更符合綜合收益報告目標。

五、綜合收益報表要素的計量

SFAC 5指出計量是指符合確認標準的項目應以貨幣單位做出充分可靠計量并記錄在財務報表中。SFAC 5探討了5種計量方法:歷史成本、現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現行價值、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當時以歷史成本為主, 結合其他計量屬性使用?!霸跁嬘嬃恐惺褂矛F金流量信息和現值”中主要為應用公允價值提供理論框架, 指出公允價值是前面除歷史成本外的4種計量屬性的總稱或代名詞。公允價值是以市場觀察值為基礎比較客觀, 但在不存在市場觀察值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一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使其在會計中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FASB主張多種計量屬性同時使用, 而SFAC 7則傾向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這就為綜合收益報表提供了可行的計量基礎, 可以計量不能用歷史成本反映的其他綜合收益信息。

IASB列出4種計量基礎: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價值和現值, 強調歷史成本是常用的編制財務報表的基礎, 但實際上是該四種計量基礎在不同程度上結合使用。并且, IASB在概念框架中提到了資本保全概念。資本保全要求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以保全其資本的完整無損為前提來確認收益。綜合收益報告對于收益的計量采用了資本保全觀點。資本保全下本期收益=期末資本金額-期初資本金額- (本期業主投資金額-本期分配給業主金額) 。資本保全分為財務資本保全和實物資本保全。實物資本保全觀下各種資產價值的保全建立在如實反映資產的現值基礎上。綜合收益報告應采用實物資本保全觀, 在計量收益時應以現行價值而非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 比如重置成本、現值等計量屬性。

由此, 綜合收益從概念上適宜采用以價值為基礎的計量模式, 限制實現原則和穩健原則的運用。綜合收益要求反映所有的能引起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交易 (除與所有者交易外) , 反映資產負債的變化, 但是傳統收益表主要采用的歷史成本無法反映資產負債的變化, 只有公允價值這一動態的計量屬性正好契合這一要求, 尤其是能計量“已確認未實現的收益”, 特別是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只有依賴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按照FASB的觀點, 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 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依據資產負債觀, 資產負債表的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 那么資產的變動額就體現在收益表中, 并且包括未實現的資產持有利得和損失??梢娭挥羞\用公允價值才能實現對全面收益的計量。另一方面,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于報表使用者來說比歷史成本更具有相關性, 由此可見, 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綜合收益比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收益更具有相關性。并且由于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收益項目不能列入本期損益, 而只能通過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列入綜合收益表, 因此綜合收益報表的計量基礎主要包括反映凈收益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與反映其他綜合收益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六、綜合收益報告

1984年FASB在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中指出“報告期的整套財務報表應當包括全面收益及其組成的報告”。1996年FASB發表征求意見稿《報告綜合收益》要求企業用兩表或單表兩種格式報告綜合收益。1997年FASB發布SFAS 130《報告綜合收益》, 要求企業編制綜合收益表, 并指出綜合收益包括已確認已實現的凈收益和已確認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同時提出綜合收益的三種列報方法:一是采用“一表法”, 擴展傳統收益表, 編制收益與綜合收益表, 全面反映綜合收益信息。二是采用“兩表法”, 即傳統收益表外增加綜合收益表, 兩表一起反映綜合收益信息。三是擴展權益變動表, 與收益表一起反映綜合收益信息。

IASC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于1997年8月發布了修訂后的IAS 1《財務報表的表述》, 提出改革業績報表的要求, 準則引入新的報表。列示目前不在收益表表述的利得和損失, 允許企業在權益變動表獨立的組成部分或已確認利得與損失表中列示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2001年10月IASC報告財務業績指導委員會發布了《原則公告草案———報告已確認收益和費用》, 認為企業應當編制已確認收益和費用表, 反映本期除資本交易外所引起的凈資產變動的所有影響。2001年IASB在其議程中增加了業績報告項目 (2006年重命名為“財務報表列報項目”) 。此后IASB陸續召開會議討論企業業績報告的改進問題, 2004年FASB與IASB提出共同開發聯合概念框架, 就“財務報表列報”問題進行研究, 促進IASB將“一表法”和“兩表法”均作為備選方案。2007年IASB發布了修改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 其中關于綜合收益表的列報規定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30號》中的相關規定類似, 但仍然存在差異, 主要體現在IAS 1不允許在權益變動表中列示綜合收益。2010年IASB發布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列報》中, 理事會建議實施“一表法”, 即在一張連續報表中列示兩個部分: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 但此建議的反饋意見者表示反對。2008年FASB與IASB聯合發布了《對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觀點》討論稿, 要求報告主題采用“一表法”, 雖然反饋意見存在分歧, 但支持者認為該列報方式將更加透明、一致和可比, 并且計算財務比率的過程更為容易。2011年基于聯合項目成果IASB發布了《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列報》, 規定將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分類為后續期間將不能重分類 (轉回) 進損益的項目和可以重分類的項目, 但保留了在兩張報表列報的選擇權。同樣FASB也允許兩張報表的選擇權, 并且取消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在股東權益中列報的選擇。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5篇

我國平面設計基礎課在上個世紀80年代引進了“構成課程” (三大構成) 主要是美國式和日本式。90年代引進了“圖形設計”課程, 主要是德國式, 通過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 取得了領人矚目的成績。但在追求教學的前衛性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出現了一些令人思考的問題。如:對基礎課程的內容概念含糊, 教學內容撞車, 有的教材以圖形的概念代替圖案, 構成的概念, 甚至弱化了傳統圖案的內容。在圖形教學中過多的研究構成方法, 在圖案教學中過多引用圖形范例, 在構成教學中過多引用圖形的范例等等。照此下去, 知識不是越來越多, 而是越整合和越少, 是否與知識量加大有悖。這樣做不僅不利于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也不利于教學內容的整合選擇, 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為此, 有必要對圖形、圖案、構成的概念、歷史、特點、作用、教學目的及要求等方面作一比較、探析。

在科技不發達的手工業時代, 圖形、圖案、構成的概念都包容在工藝美術這個大專業中, 歐洲的工業革命不僅促進了現代技術經濟的發展也催生了現代設計教育。使一些專業與課程從工藝美術中分離開來, 得到空前未有的發展。

現代圖形一詞概念源于希臘文“graphickos”, 原意指適合繪寫的藝術, 牛津英漢詞典中對圖形一詞解釋有三: (1) 是用繪寫刻印等手段產生的圖畫記號; (2) 是說明性、象征性的圖畫形象; (3) 是區別于語言、文字的視覺形式, 可通過各種手段大量復制而傳遞的信息。我國著名設計教育家林家陽先生認為:圖形是一種具有說明性的視覺符號, 其本意是通過可視性的設計形態來表達創造性的意念, 也就是給設計思想以形態。瑞士設計師羅斯·法耐弗認為圖形既富有深刻的內涵, 到達一定藝術水準, 又不泛商業的使用價值與效益。由此可知圖形必須表達一定的內涵, 傳遞特定的信息, 這是它的主要功能。

最早的圖形是原始人類的洞穴壁畫, 反映了先民們的生產活動, 生產方式, 勞動場景, 信仰, 心理活動等。內容是原始人類心靈深處某些智慧的曙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產生的圖騰吉祥物, 都屬于早期的圖形, 它表現了古代先民們的信仰, 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形的基本作用: (1) 傳播性;由于圖形具有特定的內涵, 無論是古代, 還是現代都具有傳播性, 只是傳播內容, 方式, 速度, 媒介物, 范圍等不同, 傳統圖形深深扎根于我們民族的血脈。有人稱信息社會的圖形是“視覺快餐”, 是無聲的語言, 是有超越國界, 民族, 語言的障礙進行交流的功能, 圖形作為廣告設計的主體, 在商業活動, 社會生活, 文化交流中具有超時空, 快速, 準確傳遞各類信息的作用, 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 (2) 象征性:圖形的表意常常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一種信息的交換, 即一個系統的結構或意義用另一個系來表現, 用有形的東西表現無形的東西, 可以使復雜的含義單純化, 淺顯化, 產生某種心靈的共鳴與震撼。例如:中國古代有以“梅、蘭、竹、菊”四君子表現人的不畏艱難超凡脫俗的高潔品格。用花草的特性比喻人品格, 在意義上保持了信息交換?,F代用“心”形表示愛和愛心等等。 (3) 引導性:優秀的公益性廣告圖形, 寓意深刻, 能喚起人們心靈某些沉睡的意念對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行為規范有著積極的意義。

圖形設計的教學目的, 主要是采用多種方法與訓練學生聯想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及表現的能力, 要求發散性思維的數量多, 質量多, 思維快速, 靈活。

圖案一詞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設計中出現最早的概念, 廣義指對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制作圖樣, 通稱圖案。狹義則指器物上的裝飾紋樣和色彩而言。由此可見圖案的主要作用是對器皿、用物起裝飾和美化作用。圖案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較之圖形出現的時期晚一些。隨著歷史的發展, 圖案用途的擴大, 在取材上的日益豐富, 造型的手法不斷創新變化。圖案在現代設計中又賦予了傳統文化的符號。

圖案的主要作用: (1) 實用性:圖案紋樣的設計從屬于用途、成型工藝及材料特性。歷史上的彩陶, 青銅器, 瓷器, 繡品, 服裝等裝飾紋樣無一不體現了其實用性。 (2) 裝飾性:日用器皿及用品上的圖案紋樣主要起裝飾美化的作用。因此, 長期形成了程式化圖案形式與骨骼如:連續紋樣, 適合紋樣, 對稱式, 均衡式, 波紋式……。 (3) 審美性:傳統圖案作為裝飾紋樣, 造型優美生動, 流暢, 結構嚴謹而有變化, 形式感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因為圖案紋樣不是照搬自然形象, 而是通過對自然形象的概括提煉, 用簡化, 夸張, 增加, 重組等方法, 運用形式美的法則, 使圖案紋樣達到理想的效果。達到一種使人賞心悅目的美感, 一種美的享受。

基礎圖案課程是我國平面設計專業中開設最早的專業基礎課, 已自成體系, 其教學目的與要求是:通過圖案課程的寫生變化, 組合, 提高學生對形象的觀察力, 想象力, 表現力, 概括提煉的能力, 提高對形式語言的理解應用的技巧的掌握。

“構成”一詞起源于20世紀初的法國包浩斯學府。其定義是:研究元素與元素的組合關系。這是一種方法論。 (包括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 按這樣的概念我國的漢字就是歷史上最早的平面構成。中國古代有書畫同源之說, 漢字有符號化圖形化的特點, 在秦漢時期正式使文字。僅僅幾個基本筆畫就組合成幾萬個漢字。構成比圖案的出現更晚一些時期出現?,F代構成的特點與作用: (1) 邏輯性:借鑒物理學, 化學, 數學, 幾何學等學科邏輯思維的方法構成圖形。 (2) 抽象性;現代構成主要研究點, 線, 面, 體的不同組合關系構成抽象性視覺語言, 對色彩的基本原理, 構成方法的研究。為科技時代提供和創造了相適應的視學語匯同時, 反映高科技的成果, 如:線的不同組合可表示聲、光、電的視覺語意。這是傳統圖形和圖案所無法替代的。 (3) 包容性:構成中相同的點、線、面、體的不同組合猶如萬花筒般的出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如:點的漸變可表示電子, 也可表示分子、原子等化學元素。這是圖形與圖案所無法做到的。色彩構成的奇妙, 有時可將人們的視覺帶到一個光怪陸離的妙不可言的世界。 (4) 新穎性:現代構成的方法已從早期的理性構成發展為多視角、多元化、增加了感性的構成。

構成教學的目的與要求, 在于培養學生用邏輯思維與系統思維的方法尋求新的構成方法, 通過課程訓練, 開發學生對形象與色彩運用的創造能力, 表現能力與判斷能力 (審美性) ??臻g構成的想象力與表現技能。

通過以上分析 , 可以看出圖形, 圖案, 構成的概念有看顯著的差別。下面再分析一下三者的關聯性。

圖形設計, 基礎圖案, 三大構成共同為專業設計提供了理論, 知識及技能支持, 在具體實踐時是相互融合, 交叉, 靈活適用的。圖形的創意能力, 圖案對形象的觀察力, 概括能力, 形式的美感, 構成的理性的邏輯思維的能力, 表現力, 創造技巧。。。是專業設計的基本功, 以我國傳統的龍圖形為例:從表意性來看它是圖形, 將其加工放置一個適合外型中作裝飾紋樣的作用, 便是圖案了。從形成方法來看它是一個多種動物的集合體, 符合構成的概念。此類例子在傳統圖案紋樣中并不少見。此外, 不少圖形也可作裝飾紋樣使用, 如:大鷹, 卡通畫中的英雄形象等常用作青少年T恤衫上的裝飾紋樣, 體現穿看者的心理追求, 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也有少數構成圖形作服裝面料的裝飾紋樣, 體現時尚與現代意識?,F代圖形設計常常用構成的方法表現含意, 產生新穎, 奇特的視覺效果, 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圖案設計的現代化, 常用構成的方法將圖案紋樣打散重構產生視覺的懸念, 用色彩構成的方法產生光效應的特殊的視覺體驗。

圖形、圖案、構成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要求與側重點, 然而表意性也是共同具有的, 圖形自不必多說, 圖案自古以來都具有反映自然美與吉祥, 美滿, 幸福的象征性, 如:喜鵲登梅 (諧音) 蓮年有魚 (雙關) 等等。抽象的構成圖形是高科技的象征性。如:點的不同集合表示, 原子, 分子, 電子等含意。線的不同組合有聲, 光, 點的含意。三者都需要形式語言來合理的構架形象, 才能產生有效的視覺認知。

荷蘭著名設計師埃舍爾用他的智慧創造了圖畫與音樂、數學、哲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與和諧, 著名的“魚鳥漸變”和“矛盾空間”是圖形與構成的經典范例, 為人們對圖形與構成方法的創意探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課程概念探析論文范文第6篇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數學概念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 加強概念的教學, 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 是學好定理、公式、法則和數學思想的基礎, 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題能力的關鍵。在新一輪課改理念的引領下,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數學概念教學的有關問題與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新舊理念下數學概念教學模式的層次分析

傳統的數學概念教學大多采用“屬+種差”的概念同化方式進行。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 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 給出定義、名稱和符號;第二步, 對概念進行特殊分類, 揭示概念的外延;第三步, 鞏固概念, 利用概念對定義進行簡單的識別;第四步, 概念的應用與聯系, 用概念解決問題并建立所學概念與其他概念間的聯系。

這種教學過程簡潔明了, 使學生可以比較直接地學習概念, 節省時間, 被稱為是“學生獲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 僅從形式上做邏輯分析讓學生理解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數學概念具有過程與對象的雙重性, 既是邏輯分析的對象, 又是具有現實背景和豐富寓意的數學過程。因此, 必須返璞歸真, 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讓學生從概念的現實原型、概念的抽象過程、數學思想的指導作用、形式表述和符號化的運用等多方位理解一個數學概念, 使之符合學生主動建構的教育原理。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將它聯系在一起, 那是一個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的可憐的壽命。”就數學概念教學而言, 素質教育提倡的是為理解而教。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數學概念教學要經過四個階段, 即活動階段、探究階段、對象階段和圖式階段。這四個階段反映了學生學習數學概念過程中真實的思維活動。其中, 活動階段是學生理解概念的一個必要條件, 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直觀背景和概念間的關系;探究階段是學生對“活動”進行思考, 經歷思維的內化、概括過程, 學生在頭腦中對活動進行描述和反思, 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質;對象階段, 通過前面的抽象認識到概念的本質, 對其進行壓縮并賦予形式化的定義及符號使其達到精致化, 成為思維中的一個具體對象, 在以后的學習中以此為對象進行新的活動;“圖式”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學習活動進一步完善, 起初的圖式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過程、定義及符號, 經過學習建立起與其他概念、規則、圖形等的聯系, 在頭腦中形成綜合的心理圖式。

二數學活動課堂的特點及重要性

1. 突出“靈活”性

數學活動課的內容不是像學科課那樣“照本宣科”, 而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給他們選擇的機會?;顒拥姆绞奖仨殧[脫學科教師慣用的復習、新授、練習、小結、作業的模式, 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 如低年級可采用游戲的形式, 開展小制作活動;中高年級可開設數學講座, 微機操作, 數學病院, 數學學習園地, 舉辦數學競賽等活動。

2. 強調“自主”性

學生是活動的主人,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具體指導。在活動中, 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 著重引導、啟發學生去感受、理解和應用, 廣泛地接觸事物, 盡量感知事物, 從中發現問題, 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并且通過實踐解決問題, 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

3. 提倡“愉悅”性

數學活動課是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 課題的引入要有趣, 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顒觾热菀蟽和男睦硖攸c和需求, 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樂、有所得, 活動中要創設歡樂的情境, 形成和諧民主的氣氛, 調動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在這種愉快的情境中求知、求樂, 享受成功的喜悅。

4. 保留“異步”性

數學活動課不像數學學科課一樣, 要求學生的考試成績至少“及格”, 最好“優秀”, 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顒诱n從思想上使師生均可完全“放開”, 同一年級同一內容, 在培養層次上可以不同, 效果上允許存在差異, 發展上不受限制,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 允許學生在活動中轉移興趣, 以滿足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的需求。

三結束語

把數學活動與數學概念的學習結合起來是非常有意義且重要的。數學概念過于抽象, 而在活動的愉快氣氛中學習會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掌握這一特點, 并充分運用好這一特點, 讓學生能輕松地學習數學!

上一篇:創新商業模式論文范文下一篇:商業生態系統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