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

2023-11-11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大學文學教育課程傳統教學范式呈現出重文史、輕審美,重修辭、輕想象,重思想、輕情感的特征。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學校都提出要實現對于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本文將結合應用型大學文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改革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及途徑。

關鍵詞 應用型大學 文學課 問題 教學改革

0 引言

近年來,人們對文學教育的批評聲音不絕于耳,紛紛呼吁改革文學教育。尤其是21世紀的今天,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和日新月異的就業環境,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對于學校來說,要實現課堂教學改革,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及提升。當前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都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思想落后以及教學內容片面化等問題,倘若這些問題不能夠被及時有效地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文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探討應用型大學文學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 當前文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現象,教師大都采用“一書、一筆、一黑板”的教學模式,且教師大都采用“一言堂”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大都是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師生之間沒有任何互動,進而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我們都知道,文學課堂本身就屬于比較枯燥的一門課程,倘若教師一直采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學生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進而降低對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降低課堂教學成效。

1.2 教學思想比較落后

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并不在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也不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改善以及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使用,進而導致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扮演灌輸者的角色,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卻沒有讓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及學習,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很被動。另外,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即忽略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1.3 教學內容片面化

(1)重文史,輕審美。很多教師都注重于文史類知識的講解,卻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面對文學作品,很多教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文學脈絡的分析上,竭力呈現清晰的文學發展脈絡,尤其是其中存在復雜關聯的各種文學思潮、流派和現象,但是對文章的審美價值的研究卻比較少。其中在研究魯迅先生的《野草》時,很多人還是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文史的分析上,然而實際上,魯迅先生的這部作品是屬于審美色彩比較多的,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在內容上也比較晦澀難懂,但是由于大家將精力投放在了文史的分析上,進而導致該作品的分析存在很大的難度,對文本中所蘊含的審美色彩無法得以深入挖掘,進而使得學生對作品的賞析不是十分透徹。

(2)重修辭,輕想象。在目前的文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最常用教學方法就是細讀法,所謂的細讀法,就是認真去品讀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但是在品讀的過程中,大家卻將過多的注意力投放在對修辭的分析上,但是卻忽略了對想象手法的應用。在創作過程中,很少有作者思維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這時就要求學生的思維也要和作者保持同步,跳出文字表面,實現思維的升華,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些許問題,進而導致很多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嚴重影響文學課堂教學質量。

(3)重思想,輕情感。傳統教學環境下針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大多比較注重抽象思想的提升,往往將人生哲理或文化哲學觀念作為文學文本價值的依歸。這種將理性壓制情感的邏輯思維,導致更加遠離文學教育的本體。哲學類的作品大多比較注重思想,但是文學類的作品更多的是注重情感表達,借助于細膩的情感結合具體的人、事、物的描述,去傳達作者的思想及感悟,這才是文學作品的真諦。然而就目前文學課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教師都注重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分析,卻忽略了對情感的剖析,這種分析無疑是析骨未析肉,是具有局限性的。

2 改善大學文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及途徑

2.1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若想實現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實現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及提升,要讓教師意識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雖然也可以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解,但是教學成效往往不如人意,學生可能具備很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但是也可能會缺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與中小學階段不同,大學階段除了要打牢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進而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使其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2.2 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文學課本身屬于比較枯燥的學科,因此,文學課堂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多樣化,只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教師也可以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信息技術與文學課堂的有效結合。另外,教師可以采用PPT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板書教學法,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教師的教學壓力,最重要的是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所謂探究式教學法,主要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事先設置幾個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并將這幾個問題作為本節課課堂教學考核的一部分,教師會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讓學生們將這些教學問題的答案寫在一張紙上上交。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通過學生上交的習題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還可以完成課堂教學評價,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教師也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三問三答法、小組競賽法、開放式教學法和辯論教學等多種方法,實現教學方法多樣化設計,提升大學文學課堂教學成效。

2.3 注重教學內容的合理性

(1)重塑課程理念,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對于教學內容,不能只偏重于某一部分,而是要實現各個部分的均衡發展,其中針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不能只將注意力投放在文史的分析及研究上,而是要實現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升,只有充分挖掘了文章中所蘊含的審美因素,才能達到文學品析的最高境界,實現情感升華。

(2)重視想象分析,促進思維發展。除了要注重文章中的審美價值體驗的提升以外,還要注重想象分析,不能一味地注重作品中的詞匯及語句的分析,也要通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除去文字表面所蘊含的內容及信息,進而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剖析文章的基本內涵,進而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

2.4 實現多樣化教學內容的構建

(1)知識類課程。所謂的知識類課程,主要指的是借助于該類課程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文學知識,進而實現學生的知識技能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知識類課程的開展,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可以增設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學概論,輔助開設中西文化比較類課程。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本國的文學知識,還可以了解外國的文學知識,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且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中外文學的對比,可以發現中外文學之間的差異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2)鑒賞類課程。鑒賞類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這類課程強化學生對文學的感知及體驗,通過開設文學鑒賞類課程,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賞析能力,進而實現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另外,在鑒賞過程中,還可以實現情感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滲透,進而實現人文教育的滲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3)能力訓練類課程。所謂能力訓練類課程,主要指的是除了傳統的鑒賞及學習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嘗試寫作,學會不是最關鍵的,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對于這一類課程的開設,其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同時,在創作過程中,還可以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當前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學確實存在些許問題,但是相信在一系列改進措施的幫助下,這些問題一定可以迎刃而解,進而為我國應用型大學文學課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為國家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文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海紅.文學與人:反思應用型大學文學課教學改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3:130-132.

[2] 劉婧.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探索[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118-120.

[3] 農迎春. 切入傳統融合現代——對大學課堂文學課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J].河池學院學報,2007.S1:23-26.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步伐的進一步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人們對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重視、作為理科綜合內容中的重要一部分,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思路與方法應當引起老師的重視與思考。本文通過論述與分析了我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意義與有效性、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主要途徑兩個主要方面,旨在進一步提高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培養學生的生物課程自主學習能力與的邏輯思維。

關鍵詞:有效性;高中生物;課程教學;微課形式

微課主要是指教學視頻,不論是在課堂學習之前的預習、課堂學習過程中還是在課后復習中,學生都可以有效的利用微課形式來自主學習,因此在教學活動展開中微課的應用對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課前預習中學生通過微課可以提前了解下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將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標注,在課堂教學展開中重點學習不理解的知識與內容,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微課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理論知識更加生動直觀,調動課堂教學氣氛的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我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意義與有效性

(一)有效減輕老師的教學壓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微課教學形式營運而生,積極在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還能為學生全面理解與掌握生物課程理論知識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來觀看教學視頻,并反復分析與研究學習中遇到的不懂問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教學壓力,促進老師在生物課程教學中更認真、更客觀的傳播專業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自信心。

(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不僅可以在生物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還可以在課前預習中應用,學生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做好生物課程教學的預習。因為學生學習具有的個體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接收能力及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的學習情況與知識接受能力來進行合理的復習,在課程復習中充分利用微課資源來展開,提高復習的系統性與針對性。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微課的教學形式已經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與方法,加強微課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應用,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課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學視頻為載體,與傳統的板書教學形式相比較來說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學生更易集中學習注意力。因此積極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形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讀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實現生物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比如,在生物課程的實驗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方式展開,在實驗進行之前老師可以向學生們播放相應的實驗視頻,利用錯誤實驗進行對比,讓學生全面了解與掌握實驗的正確操作流程及相應的注意事項,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還能夠解決學校實驗室實驗展開器材不足的問題。

二、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主要途徑

(一)有效設置具有高度合理性的問題

在展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時需要確保內容高度的集中性,全面在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上對問題進行設計,并針對教學過程中較難的知識點設計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質量及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老師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設計問題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例如在《細胞物質的輸入與輸出》這一章節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播放不同年齡階段的皮膚圖片,并讓學生們猜猜不同圖片上人的大致年紀,分析皮膚的不同及產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全面把握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二)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問題

老師還應當對教學內容控制得當,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進度,對難點內容應當給予重點學習,并設計與微課教學內容相符合的練習題,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例如在《細胞的無機物》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前制作相關教學內容的微視頻,在視頻中突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在微課講解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簡單凝練,所提問題不能呆板拖沓,并且老師在生物課程教學展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自信心,引導與鼓勵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上進心。

(三)合理控制微課教學內容

老師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應當更根據重點難點內容合理控制播放時長,一旦視頻內容過于冗長很容易造成學生不愿意觀看視頻的情況,不僅不能發揮出微課新時代的優點,還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綠葉中的色素分離與提取》的內容展開中,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們播放相應的教學實驗視頻,讓學生們通過觀看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來充分把握相關知識要點。但是視頻內容應當具有凝練性與濃縮性,合理控制微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課后通過微課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復習效率。因此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積極應用微課對于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起到了積極的現實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圍繞著我國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意義與有效性、在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的主要途徑兩個主要方面展開了論述與分析,目的是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生物課程自主學習能力與的邏輯思維,增強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師的教學壓力,節約了教學時間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值得在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靳桂紅,朱梅,朱偉華,孫海明,王博.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生物科學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04:146-149.

[2]楊淑萍,馬偉琴,剡曉婷,劉珂.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6,2605:58-61+69.

[3]劉福城,肖安慶,李通風.微課小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探討——以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02:58-60.

[4]江慶平.基于Power Point的交互式微課制作——以自制高中生物微課《人類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特點》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06:47-49.

[5]徐慧琴,曾麗霞,何楨,張燦,楊雪,熊麗,劉德立.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05:92-94.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和滿足社會實際需求需要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來實現。結合河南城建學院情況,從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燃氣輸配”課程的改革思路入手,對適合本專業特色、培養工程背景和較高專業素養人才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改革;燃氣輸配;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王許濤(1971-),男,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城建學院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平頂山 467036)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認可和重視及能源結構的調整需求日趨強烈,燃氣在能源所占的比重正在急速提升,因此對燃氣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河南城建學院(以下簡稱“我?!保┏鞘腥細馀c熱能工程專業1998年被批準為教育部第四批試點專業,學校升本后于2003年開始招收建筑環境與設備本科生,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被河南省和教育部批準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經過多年的建設,燃氣方向一直是我校的一個特色。燃氣方向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方向之一,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是土木建筑類的二級學科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學科的專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從事燃氣供應、供熱工程、通風空調工程等方面的開發、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我?!叭細廨斉洹闭n程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工程設計、施工管理、運行調試等綜合能力。結合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研究和探討燃氣輸配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畢業生的專業技術素養、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已成為必然選擇。

一、課程現狀

“燃氣輸配”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燃氣基本性質、燃氣需用量及供需平衡、管網輸送系統、管網的水力工況、技術經濟分析、燃氣的儲存、壓送,[1]涵蓋了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輸配管網等多門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知識,同時也有著對工程實踐要求比較強的特性。

我校是教學型本科院校,其職能主要是培養高級工程型應用人才,負責為工程一線企業、設計院所培養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同時也為研究型高校培育和輸送研究生人才,所以培養目標方向分支較多(理論推導、設計和工程),造成實際教學時各部分內容側重度較難把握,從而會影響到對不同方向的學生教學效果。在該課程教學時數不多的情況下,燃氣的水力工況計算和不同條件下的模擬部分占去了近五分之一課時,而工程實際中所需要的實習、設計和工程案例卻沒有充足的課時量,當然這也和燃氣輸配教材本身理論偏多有關,導致教學中和工程實際相關、相結合的內容相對偏少。因此,學校對學生畢業后適應能力的開拓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燃氣行業自身不斷的發展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對教學內容提出新的要求,燃氣輸配課程較強的工程實踐要求的特性也就決定了單純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很好地落實其教學的目標和效果的,需要引進新的教學手段來適應本行業對燃氣輸配課程的要求。

二、改革思路

培養學生主動適應和迎合社會當前需求,結合當前燃氣行業技術發展趨勢來逐步形成燃氣輸配課程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為導向,明確教學目標,重視企業選擇在教學中作用,加上對教學主客體對課程教學認識的強化,科學確定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方法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思路來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效果。

1.明確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就是要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從而制定教學內容和目標?!叭細廨斉洹闭n程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要在對我校提出的“教學型綜本科院?!钡亩ㄎ?,本科生的培養主要定位為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針對畢業生所需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實踐和工程設計能力、掌握創新思維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和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及協作精神的要求,確定“燃氣輸配”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思路:以在學生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

2.企業融入教學

企業融入教學也就是給予企業(用人單位)發言權和選擇的主動權,重視企業的聲音,通過企業對教學的反饋和有效參與,培養更貼近實際、社會更為需要的專業人才。因此,學校要更加重視行業對畢業生的要求和需求的變化,引入社會影響和干預因素,打破“燃氣輸配”課程理論教學一貫的學校封閉特性,實現“燃氣輸配”課程對工程實際的敞開和融合,注重用人企業的聲音和要求,融合專業一線工程師的經驗和對理論教學的意見建議,進行教學內容的增減改變和教學時數的合理分配,引入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教學和工程實際對接過程順利度和對工程實踐的適應性。

3.強化教學主客體對課程的教學認識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水平和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對課程目標的理解以及其執行能力,所以可以通過教師討論、觀摩和學習等方法強化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對課程的執行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還取決于教學中的客體(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宣傳、專業基礎課教學和就業指導課程等強化學生對專業前景的理解,增進他們對專業課程在教學體系中地位的認識,增強他們對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明確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來提高其學習積極主動性,以提高教學效果。

三、改革的內容

1.教學內容改革

“燃氣輸配”課程中重要的理論計算是管網流量和水力平衡,這部分的理論和經驗公式推導占較大比重,而在實際工程和設計中只需要能夠判斷計算工況,選擇相應的公式和圖形工具進行計算。而且,本部分的推導內容多是為專業基礎課“流體輸配”所涵蓋,這需要與專業基礎課教師做好溝通,把專業課中所需要的理論推導計算內容盡可能融合至專業基礎課中進行,讓專業基礎課的導向性更強,提前給學生明確的專業課學習的目標,從而統一和深化他們對專業課程、專業的深層次的認識及理解,同時也減輕燃氣輸配中這部分內容的課時壓力。

其次,針對教學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在“燃氣輸配”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學生分為工程應用型、研究探索型和設計創新型三種類型,并根據其不同特點進行側重教學。其中工程應用型是為工程一線企業培養技術人才,注重工程實際和實驗訓練,是主要方向;研究探索型是為研究型大學輸送研究生,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設計創新型主要是為設計院所培養設計人才,注重和強調專業規范的內容。根據不同的類型,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以主要工程一線方向為主,同時課下輔導材料和作業分方向進行。對于工程應用型和設計創新型同學,鼓勵他們課余或假期到企業進行實習和參與設計工作,這樣既能提高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培養本科生應用專業理論的技巧,將設計和實習結合起來進行,還可以很好地解決了課程教學時數不足和課程設計時間短的不足,避免學生設計紙上談兵的問題。對于研究探索型學生,通過鼓勵他們融入教師科研團隊,適時、適量參加科學研究,指導他們撰寫研究論文,這樣不但鍛煉他們的堅韌、承受失敗挫折、思考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捕捉專業和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的習慣,同時也促進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為教學資源。

適時調整課內實驗項目內容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相應的實驗內容調整和改革也是必須的。以前的實驗是較為簡單的土壤電阻率測試、燃氣相對密度的測定等,這和工程實踐以及科學研究的要求有較大的差別。因此,以工程中常用的管道、管網連接試壓、燃氣水力工況調節內容為主,同時設計開放性、設計性實驗選修課程,[2]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通過實驗室的操作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工作適應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改革要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選擇組合,以最佳的教學效果為準繩,突出實踐、實驗和現場教學。

多媒體技術對于“燃氣輸配”這樣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較傳統的黑板教學方式有著其巨大的優越性。[3]授課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演示收集和制作圖片、動畫、工程案例等素材大大提高了課程的生動性,讓部分理論知識變得更為直觀、更易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錄像教學可以直觀地告訴學生技術手段在工程中如何應用、應用效果以及違章操作的教訓,培養他們嚴格、嚴謹的工作態度。

對于一些諸如施工方案等一些課時不能滿足的素材,可以通過電子化方法,通過網絡互動來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教師可以將教學素材網絡共享給學生,倡導學生通過網絡與老師討論問題,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4]把上課背講稿的模式向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轉變,要加強引進和介紹不同學派觀點的教材、信息,討論行業前沿、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從而實現師生的無縫對接。

現場教學是燃氣輸配專業課程又一有效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到達項目建設和設備調試現場,現場體驗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授課教師講解來完成學生對工程建設和設備運行的深入理解。由于工程建設和設備維護、調試的隨機性,這種教學方式就要求教學計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專題討論是“燃氣輸配”專業課程加深學生對專業了解、提高他們的專業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結語

經過將近十年的探索,目前我校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考研錄取率已達到近30%,用人單位當年在燃氣方向提供崗位與畢業生數量比值大于2,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0%以上,畢業生適應性強,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綜合素質高、有專業素養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叭細廨斉洹闭n程作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應本著適應高校發展規律和行業技術發展規律,面向社會實際需求來進行教學改革,注重工程實際能力(技能)的培養,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和就業面。

參考文獻:

[1]段長貴.燃氣輸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王志勇,劉暢榮,王漢青,等.淺析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實驗室建設[J].實驗室科學,2009,(6):101-103.

[3]向立平.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空氣調節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2):74-75.

[4]吳小清.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工程圖學》教學探討[J].廣西輕工業,2009,(7):162-167.

(責任編輯:宋秀麗)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通過調查部分在校高師生和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體系,對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課程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教學改革,解決了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構建了面向實踐、可操作性強的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對高師生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應對信息化社會挑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師生 現代教育技術能力 培養模式

一、引言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出臺,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等教育師范生(簡稱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師生學完計算機文化基礎和師范教育類課程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就成為培養他們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主渠道。本課題在調查部分在校高師生和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基礎上,通過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體系,對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進行教學改革,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解決了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建構了面向實踐、可操作性強的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

為了使課題的研究工作更加客觀、科學,加強教改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分別設計了調查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的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并對曲阜師范大學、棗莊學院、濟寧學院等高校的部分大三本(專)科生、研究生發放了學生問卷,對濟寧一中、曲阜一中、曲阜師范大學附中等中學教師發放了教師問卷。通過對返回的有效問卷(教師319人,學生957人)進行分析發現,大約有64%的教師、86%的在校高師生學習過現代教育技術及相關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課時在50學時左右,在50~72課時的課程約占30%。被調查者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現狀,按照課程知識點分析如下:

1.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F代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如學與教的基本理論、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和網絡教學模式等,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掌握,學生掌握程度(少于1/3)明顯低于教師。原因主要是開設課程課時相對不足,學生沒有充足時間去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使用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來設計教學教案,鍛煉了教學技能,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的理解。

2.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常用的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如多媒體投影儀、照相機、多媒體網絡教室,有半數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掌握使用,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3),其他應用環境,如微格教室和數字語音室等,教學設備維護、資源管理等,雖然大多數師生很感興趣,但只有很少的師生能熟練使用。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絕大多數師生很感興趣,但掌握的人很少,對于整合的方案,則有多于1/3的教師能夠掌握其設計方法,掌握的人數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5),因為教師在教學中的應用,加深了對方案的理解和提高了方案設計能力。

4.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的基本理論,絕大多數師生有所了解,對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教師能夠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教學用課件,且明顯高于學生;而應用其他軟件制作課件,師生情況差不多,多于3/5的人感興趣,如Flash和Dreamweaver;只有近1/5的人能夠用其制作課件,而用Authorware制作課件的人則很少。所以應加強課件制作工具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技巧的教學。

5.網絡資源和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處理。半數以上師生有所了解,近1/3的教師掌握了網絡教育資源獲取與處理的方法,明顯高于學生(少于1/5)。絕大多數師生對于素材的采集與處理極感興趣,并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其采集與處理的方法和技能的人則很少。

三、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模式

根據相應的調查結果,建構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主要從整合課程內容體系、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創新教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在試點教學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確定課堂教學為72學時(理論54學時,實驗18學時),授課時間??粕ㄔ诖蠖聦W期,本科生定在大三下學期。

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設計并開發了以教材、配套光盤、自學網站為載體的立體化教材,使豐富的課程資源覆蓋課堂內外,為學生學習提供全天候、多層次的資源支助,構建起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平臺。

1.課程內容的選取,遵循理論夠用、重在發展學生教育技術的實踐能力與應用創新能力的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材內容體系大多是把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濃縮、簡化而成,課程內容繁雜,教學內容過于陳舊,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同時,動態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內容變化日新月異。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取,除了以往教育技術所關注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外,應與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相銜接,密切結合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重視未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保證課程內容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要便于隨時更新。根據課程選取原則,從三個方面重構課程內容:基礎理論、課件制作技術和教學媒體實踐技能,編寫了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現代教育技術》,由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基礎理論內容選?。汉喕A性的內容,如將教育技術研究與實驗以及教育技術管理與評估等內容適當刪減和合并,只作原則性的概述等,去掉一些陳舊的知識內容和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內容,刪除對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或發展學生能力關聯不大的內容,如電化教育、視聽教育與教育技術的概念辨析、教育技術發展史、投影幻燈片制作等。適當增加一些新理論、新技術及其應用等內容,如DV、DC、MP3、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特別是教育信息化、網絡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內容;大量的拓展性資源,如相關理論內容、專家報告、教學設計案例等則放在自學網站上,讓學生自愿學習。

(2)課件制作技術內容選?。赫n件制作技術內容主要選取常用課件制作平臺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技巧,并通過經典實用的教學實例闡述課件制作平臺內容,刪去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如PowerPoint的基本內容;增加一些較為實用的內容,如PowerPoint的外觀格式設計、宏和控件及VBA的平臺應用、多媒體采集與處理、網絡資源的獲取與處理等;把大量的綜合實例、自學教程、歷屆優秀學生作品等內容放到自學網站上,通過學習綜合實例的設計思想,培養高師生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3)教學媒體實踐內容:主要介紹常規電教媒體和教育技術應用環境的訓練目標和要求,教學媒體和應用環境的功能、設備構成、工作原理、設備使用、示范操作等內容均放在自學網站上,供學生課外自學。

2.根據不同專業選擇適應本專業特點的教學內容,依據不同的課程內容,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面對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和新的學習方式,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來選擇、組織、加工課程內容,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組織教學,并借助錄像、光盤等現代教學媒體資源,選擇優秀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實例,有目的地進行示范、講解與分析,增強、加深學生對教學設計的認識和理解,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所學學科真正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對所教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高師生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該教學內容和策略不僅讓學生學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而且讓未來教師切身感受到新的教學模式。

(1)基本理論的教學:教師精選課堂教學內容,講解最基本、最核心、最精華的知識內容,其他內容指導學生自學,對于教育類課程中學過的相關內容略去不講,對于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內容,通過案例化的學習,培養學生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策略。

同時補充一些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及應用等拓展性的內容,供有興趣或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學術前沿,引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從而提升學生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應用水平。

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利用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如參考文獻、理論應用實例、專家學術報告等,使課內教師主導與課外學生自學相結合,在自學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推薦指導,自學相關的其他理論知識,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

(2)課件制作技術的教學:課堂教學不可能窮盡工具軟件的所有功能。設計課堂教學任務應主要體現該工具軟件最本質的特點和基本功能,并將教學設計、藝術設計及制作技術相融合的思想引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分析典型教學實例的設計思想,讓學生學會運用指定的軟件完成某項任務的方法、步驟,并引導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主或小組協作設計制作、選用、修改和拼裝教學軟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加深學生對課件設計思想的理解,感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與方法,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同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如自學教程、優秀教學案例、歷屆學生優秀作品等,通過學習選自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員制作、用于不同教學目的的教學案例,使學生見多識廣,結合多媒體素材處理、課件制作技術等學術講座,攝影、DV、多媒體課件等作品比賽,把課堂內外的學習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學的能力。通過這些環節的訓練,學生可以看到課件的開發過程、學會開發工具的使用、理解設計方法和設計思想,從而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能力。

(3)教學媒體實踐技能的教學:教學媒體實踐技能活動主要安排在課外,通過確定訓練目標和要求,開放實驗室等措施,既保證理論課教學所需學時,又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訓練。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使用教學媒體展示理論教學內容,如幻燈機、投影機、電視機、視頻展示臺、多媒體投影儀、多媒體教室等,把教學媒體的操作使用內容融入到日常理論教學中,淡化理論課與實驗課的界線。

常規教學媒體采用課外自學與分組操作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如投影機、幻燈機、影碟機、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對教學媒體描述性的操作內容,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在教師課堂教學演示的基礎上,觀看網絡課程資源中的示范操作錄像,結合教師的個別指導,熟悉教學媒體的操作方法,在規定時間進入實驗室分組操作練習;多媒體語音室采用課堂講解與外語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講解演示,學生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及構造,在外語課聽力教學時熟練其使用方法;多媒體綜合教室采用課堂講解與學生課外小組協作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師講解示范的基礎上,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組長帶領下分組自學其構成和使用方法;微格教學采用示范教學與教育實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先觀看教學示范帶,再選擇部分學生現場錄制微格教學錄像,了解微格教學的一般操作方法,通過引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念,在微格教學訓練中加深對課程整合的理解,在隨后的教育實習中,在實習教師指導下熟練操作訓練。

3.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一套完整的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單一化,實現多元化,在考核內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實現能力化,采用“表現+實踐+試卷”的形式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

課程成績由平時討論與作業、實踐考核(電子作品)、期末考試三部分構成。平時討論與作業主要是通過博客完成,老師把作業以日志的形式寫在博客上,內容主要是對教育技術的一些理論、觀念的理解與看法,學生利用博客進行討論和回答,教師借助網絡來批改作業,并及時評價;實踐考核主要是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的多媒體課件,或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某一媒體或幾種媒體完成的任務,通過評價其制作過程及執行結果得出實踐考核成績;期末考試采用小論文、開(閉)卷等考試形式,評定期末考試成績。最后三部分成績按比例綜合得出課程成績。

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堅持重過程、重技能、重效果,實現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檢測和確定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使課程教學評價更加客觀、科學、全面。

四、結束語

幾年來,通過整合課程內容體系,實施課堂教學策略和創新評價體系的教學改革,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72學時)內,有效地解決了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問題,并逐漸形成了一條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需要的可操作性強的培養高師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即利用教材、配套光盤和網絡課程自學網站為主體的立體化教材,通過實例化教學和實施多種教學策略與學習方式,結合豐富的課外比賽和學術講座等課外活動把課堂內外的學習聯系起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并利用論壇、博客、留言簿和E-mail等形式實現師生、學生之間的多方位交流。

這種培養模式通過試點教學及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課題成果通過了山東省教學成果鑒定委員會的驗收審查,由我校主持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被評審為2007年山東省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張有錄,俞樹煜.關于師范院?!艾F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2):40-43.

[2]王立霞,劉偉.面向數字化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實施[J].大連大學學報,2004(6):92-97.

[3]陳琳.構建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新體系[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112-116.

[4]梁更.關于師范院?!冬F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內容的思考[J].現代情報,2004(8):73-174.

[5]童保紅,王鋒.基于課程整合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材開發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3(2):32-34.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教學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結合物流專業的特點,就教學課程的設計問題進行探討,從職業需求、職業技能原的培養以及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討職業教育的改革問題,以促進職業教育更好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 課程設計 技能 工學

在職業教育中,物流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對專業課程進行全面規劃,研究設計符合職業特點的專業教學方案。

一、課程設計以職業需求為主導

采取專業教師與職業專家相結合的方法,由物流專業人士與物流企業專家參與,共同參與、指導、開發課程設計。課程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當地物流行業的近期與遠期發展規劃要求,直接對應各種類型物流企業業務崗位,開展職業教育,把教學過程變成指導學生完成具體的物流崗位工作任務的過程。教學內容以技能操作為主,以各類物流企業實際的業務運作為載體,按教學模塊設計具體的物流業務工作。而物流理論的學習則是嵌入到各個工作任務項目中。

二、重點開展職業操作技能培養

物流專業課程設計要以完成基層物流員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將物流員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項目,根據工作項目確定教學項目,在物流的各門課程中,按著物流企業業務運作的需要來選擇課程教學內容,從運輸、倉儲、配送、加工等各門課程入手,按照實際的業務工作項目的要求進行整合。新的教學設計,將改變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物流實務和學生訓練相結合,努力做到“教、學、做”一體休。

物流課程設計的難點是物流業務相對分散,不利于學生的實習訓練;物流業務本身往往涉及物流客戶,很難在這些崗位上與企業合作。但是離開客戶就不能很好掌握物流服務的基本技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以學生的計算機模擬操作為主,通過相關軟件來進行業務模擬練習。例如:物流的成本管理,以往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解各種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根據費用支出的性質核算某項費用,并對費用進行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不需要這樣的成本會計,因為企業財會人員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的物流管理人員是能夠解決物流成本“冰山現象”的專業人員,就是人們還未能發現的那些成本。 這是需要依據自己的專業能力,對物流業務進行判斷。所以,物流教學要盡可能讓學生根據企業各種物流現象尋找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通過這些訓練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物流業務的操作流程,反過來又可加深對物流專業教學重點、難點和相關理論的認識,通過對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綜合運用,實現物流基層業務崗位人員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三、校企合作,以工學結合模式實施課程開發

近幾年,廣東科技學院加大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力度,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以及《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對職業教育這一塊進行全面改革,在此期間,物流專業的物流專業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東莞本地有直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東莞物流協會,廣東科技學院是該會的理事單位。學院本身隸屬于南博企業集團,有江南農產品批發中心這個本地較大的農產品物流集散地,為物流教學改革及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東莞本地物流規劃發展看,東莞城市發展正在進行改型,在目前出口加工基地的基礎上,向建設現代物流城市發展。在這個發展中,虎門現代物流港口的建設作為龍頭,全市建成三大“物流帶”,東部為鐵路物流帶,中部為城市配送物流帶,西部為港口物流帶,物流布局較為合理,對東莞今后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對城市物流業發展規劃的了解,老師有重點地針對物流的職業崗位的設置、本地物流業的發展對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職業能力要求、知識要求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了解、歸納,形成物流課程的設計方案。

物流行業特點決定,在物流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必須有行業專家的積極參與與大力支持,如南方物流等本地較大規模的物流企業,都是課程改革,學生實習、指導學生等需要重視的合作對象,他們的見解應該成為課程的開發設計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企業運營的實際狀況及行業發展的實際,課程開發設計的思路會逐步明晰,設計各項工作任務這一載體,然后圍繞這一載體,完成各種物流項目的成果,這就是形成由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相關的物流解決方案。在新的在課程設計中,學生既明白本課程需要“知道什么”,也明白需要他“做出什么”,而后者是重點。

要通過校企合作,達到物流專業教學下述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增強教學的實踐性。理論知識的教學比重減小,實踐教學畢生提高。物流業務流程的掌握在實踐中完成而不是死記課本;物流工具及性能的掌握不是簡單的書本掌握,而是具有實際操作的基能;物流成本的降低不是方法的簡單介紹,而是直接深入物流實踐中去體會或摸索。

二是改革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通過項目載體來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很多直接來源于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的成功實踐,并根據最新的物流成本企業發展動向,結合本地物流業的發展的實際修訂教材,吐故納新,從實際工作中獲得新的營養,而且立足本地,為本地區物流業的發展培養適用人才。

三是教學設計要面向學生、面向社會。把專業教學與學生考證結合起來,物流從業資格證書包括物流員、助理物流師、物流師,課程建設既服務高職物流教學,又適應社會對物流專業人員的要求,在校期間既通過相應的技術資格考證。

課程教學團隊遠程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文章針對信息技術大潮對教育,尤其是軍隊任職教育的影響,探討了軍事任職教育院校通用知識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并以《國防信息技術》課程實踐為例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任職教育;教學模式;通用知識;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經濟、教育等各領域的變遷。此一變遷對軍校同樣產生深遠影響,任職教育已經成為軍事院校的主流。致使任職教育學生對通用知識課程的學習態度相對低落,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通用知識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的重要環節。

文章主要探討了軍事任職教育院校通用知識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流程主要采取行為研究的一般模式——規劃(課程設計)、行動(組織實施)、觀察(效果評估)與總結。研究對象為《國防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組織與實施。依據研究模式,采取三種研究方法(深度思考、調查研究與教學實施觀察),理清教學方法的適度與效果。

一、傳統與現實的碰撞

在知識大爆炸的現實中,教育不但要求人們更多地接受知識,還要求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傳統的、被動的接受方式學習預先確定的、由前人積累的知識,顯然已不符合社會的變革與知識的快速增長,傳統與現實在激烈地碰撞。

(一)教學模式分析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 在某種環境中展開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

1.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這種結構下,教學中要素之間的關系是:老師是施教者,是教學過程的主動者,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把預先確定的、由前人積累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是受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多媒體是作為老師的輔助教具,用于演示重點和難點;教材是老師講課、學生復習和考試的依據。

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老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系統地傳授與掌握科學知識,有利于掌控教學活動進程,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缺點則是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力,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而21世紀需要的是既有系統豐富的科學知識又有創新思維與能力的人才。

2.任職教學模式

任職教育是以大學后教育為基礎、以崗位任職需求為牽引、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教學周期短、節奏快。隨著全軍人才戰略工程的加速推進,崗位任職教育院校已成為軍隊院校教育的主體,培養目標主要是“應用型人才”。

軍事任職教學模式是指以部隊實際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即圍繞部隊實際需求展開教學活動,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激勵學生為掌握實踐技能而努力學習的過程。

3.軍事任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差別

就其本質而言,軍事任職教育與傳統教育體制并無顯著差別,其體制是數百年沿襲下來的研究與教學并重的大學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們從事科學研究,積極推動其研究領域的發展,著書立說,并把研究內容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方式與過程,系統化地提高了學生和老師的素質,開拓了思路,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源動力。

但是,軍事任職教育與大多數學術領域不同,存在著一些差異。

一是獨立性。大學中,有數百所、甚至數千所學校開設涵蓋大多數學術領域的課程,但只有少數幾所軍事院校教授軍事技能和軍事科學。而且,僅有某個軍種主辦的學校才擁有精通某個戰爭領域的老師,這更加限制了能夠提供軍事任職教育的學校數目。這種情況使得各軍事任職教育院校的老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必須研究其所屬軍種負責的戰爭類型,并出版研究成果。在大多數學術領域中,如果老師自己不著書立說,去看別人出版的書和發表的文章,依然能跟上本領域的發展,可以給學生上課。但是在軍事任職教育院校,除了老師本人,別人往往不了解其領域。

二是現實性。在大多數學術領域,教授們著書立說面對的對象是學術界,其成就取決于能否推動本領域的進步。在一般學術界,走出學院的大門,去給政策制定者或實際行動者寫文章,有可能招致非議,會損害老師的身份與清譽。但是在軍事任職教育院校中,這種關系正好倒過來,老師們所做的最受重視的研究是為了或者應該是為了高層政策制定者、戰場上的軍事指揮者和教室里的學生。純學術研究盡管重要,但在軍事任職教育院校中并不享有普通院校里的居高地位。

三是緊迫性。在軍事任職教育院校所探索的各種設想,以及講授的課程,無論其效果是好還是壞,很快會有結果,兌現速度比其它學術領域快得多。假設一所任職院校還在考慮是否在本學期增設某種戰術課程,還是等到來年再設,其結果會在此屆畢業生離校后,在隨即到來的戰斗中或工作中顯現,并且涉及生死。軍事任職教育院校感受到的緊迫性遠遠超過普通院校。

四是必要性?,F代戰爭中,軍隊需要思路靈活和獨具創意的思想家和指揮家,其重要性就像需要作戰武器一樣。

因此,在軍事任職教學中,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觀念。老師應盡快完成從“獨奏者”到“樂隊指揮”的轉變,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收集、使用和管理知識,自我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

(二)通用知識課程面臨的尷尬

通用知識課程是任職教育基礎課,通過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了解現代國防的發展現狀、動態和高新技術,熟悉相關的基本理論、應用技術和方法,為后續課程夯實基礎。

然而,任職教育中的通用知識課程有自己的獨特性,但也與大學中所學的相應課程有一定的重疊,尤其是信息技術類課程。由此致使任職教育學生對軍事類通用知識課程認知度不夠,常常認為自己已經知曉相應知識,課程可有可無,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再加上通用知識課程的教學方法,大多采用傳統的精講模式,雖然便于系統地傳授和學習知識,但也容易造成學習者參與感不強、理論與實際脫節等問題。

因此,通用知識課程應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按照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研究式教育的基本原則,在滿足部隊技術崗位工作需求目標下,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二、對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思考

(一)解讀教學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生長干部任職培訓《國防信息技術》課程,共計5個班次,學生的學歷與專業統計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學生均已受過系統的大學教育,具有相當的信息技術通用知識,因此不免會對一般的通用知識教育產生厭煩與抵觸情緒;學生所學專業很雜,水平不一,如何滿足大多數學生的求知需求是一個關鍵問題。

生長干部任職培訓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其特征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學生都很年輕,具有相當的活力與求知欲,然而,他們對所授知識的選擇性很強。在調查中,對“你所希望的教學內容是什么?”的回答,大多數都是“和部隊有關的事”。學生都學過一些與“信息技術”有關的課程,如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等;具有一定的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與技能,如操作計算機、使用通信工具等,而且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懂得很多。這些可能會成為由課程名稱字面理解產生的抵觸情緒。

由圖1和圖2歸納總結,生長干部任職培訓學生整體特征:一是學習目的明確。為了了解部隊,提高自身能力而學習。二是實踐經驗匱乏。實施過程中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三是基本素質參差不齊。自學能力與自控能力不統一,需要隨時掌控進程,變換方法。四是基本知識水平不一。專業類別太雜,需要綜合考慮,因材施教。五是缺乏協作精神與協作能力。因此,要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做好課程的設計與講授方法的改革。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討

根據生長干部任職培訓學生的特征,教學模式應采用“探究式”模式?!疤骄渴健苯逃J绞窃诶蠋熞龑?,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疤骄渴健苯逃J揭螅罕Wo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依靠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強調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和合作;促進學生科學態度、文化素養的養成。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建構應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問題性。愛因斯坦曾精辟論述:“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為重要,解答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則要求創造性的想象,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通用知識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是圍繞著通用知識與軍事應用之間的問題展開,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即采用“提出問題——詮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起指導、輔導作用,要針對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做好充分準備。學生通過學習、觀察、聯想、分析、討論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對軍事技能的理解,這是探究式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二是自主性。哈佛商學院之所以能培養出那么多精英,就是因為“在哈佛商學院,你學到的不僅僅是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去思考問題?!弊灾餍允菍崿F探究性學習目標所必要的。不論是探究的能力,還是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都是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對于知識也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來生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經濟學界有調查數字顯示,成功人士中94%的人對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非功利性驅動的濃厚興趣和樂業精神。一個人如果缺乏對事業的摯愛,很難想象他會為此付出艱辛的勞動。任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將興趣、志向轉到振興國家和軍隊的事業上來,形成自覺尋求問題、勇于承擔任務、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優秀品質。

三是過程性。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價值在于對學生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價值,所以探究性學習注重的是對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索過程,以及學生的個人體驗、思維方式生成。

四是開放性。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2008年中外軍校校長研討交流會上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任何資源豐富的院校,也無法在封閉狀態下滿足復合型指揮人才培養的需要;任何單一層次院校的教學,都無法在一個階段滿足指揮軍官職業生涯的知識和能力需求。與一般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相比較,探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開放性。課程內容的選擇,不拘泥于某一本書上的一般學科性問題,而是把視野放得更寬,更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實際。教學方式的選擇,不再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近部隊,利用圖書館、網絡、調查訪問等手段,把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而問題的產生、解決途徑和結果,不要求唯一性和標準化,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允許學生按各自的能力、所掌握的資料,以及各自的思維方式得出不同的結論。

五是合作性。大雁的本能就知道合作的重要性,長途遷徙中常以倒V字形行進,有助于克服空氣的阻力,比單雁獨飛省力得多。人也一樣,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可以實現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實現的目標。軍人是特殊的群體,特別需要像大雁一樣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尤其是在戰場中,適應力、意志力、協調溝通力等非智力因素,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任職教育的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溝通與協作能力的鍛煉。

加拿大軍事學院主要教學手段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大概10~12人一組,每組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的軍種,80%的時間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以此來鼓勵學生們研究問題、分析問題,提高思維層次。

這些剛進入部隊的學生大多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旦改變了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僅讓學生自學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控的。因此,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賦予一定的目標,讓小組成員通力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

三、課程設計的思考與實踐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特指與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相關的技術。

國防,即國家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當前,信息技術已經對各個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防也不例外。各國軍方在積極利用民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在大力開發軍用信息技術,以便為裝備信息化建設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近數十年中各國的作戰行動已經表明,使用了各種信息技術,作戰效能顯著提高。要想打造一個國家的國防實力,必須規范信息關系,開發信息技術,改進作戰方法。由此可見,《國防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定的特殊性。課程的設計應按照基礎知識與前沿知識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設計思路,遵循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建立完善的課程框架。

因此,課程設置了概述、通用信息技術、軍事信息技術、航天信息技術、特殊技術需求與新進展五部分,每部分可包含多個專題,如圖3所示。課程的各個模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改動。

課程采用由淺入深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啟發、討論、小組協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國防信息技術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應用發展。其中,“啟發”由老師完成,主要梳理經典理論體系、講授前沿理論動態、引導學生提出與分析現實問題;學生結合講授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相關知識,建立完善適用于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理論體系,發現和理解部隊現狀、以及存在問題;“討論”結合講授和自學內容展開,著力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研究解決部隊現實問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最后,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采取小組作業的方式進行考核,著重考察學生的理論基礎、協作能力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方法:一是分組有利于合作展開的廣度;二是學習任務設計要合理,要因材施教;三是實施前詳細講解學習任務,小組成員討論分析所要探究的主題與次主題,以及合作分工;四是老師掌控實施進程,適時指導;五是完成任務后,小組要做出總結報告;六是老師要給出具體評價(可以作為總評成績的一部分,在實踐中占40%)。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此種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座談會上,學生認為:這種方式非常好,與他們的需要結合緊密,避免了填鴨式教育;“探究式”教學有成就感、有目標、學有所獲、壓力大、有動力。提升了他們的學習空間、思考空間、協作空間和表達空間。

四、目前存在的制約因素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受教學體制、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的局限,探究性學習的優點在軍隊任職教育教學中不能完全得以發揮,存在制約因素:

第一,課時不足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有些內容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需要十幾分鐘就能解決問題,而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引導與討論。

第二,探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獲得學科知識不夠系統。

古人云:“授之于魚莫如授之于漁”。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至理名言,而任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就是一種“授漁”的過程,必須依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尋找符合軍隊任職教育需要的好方法,才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然而,要達到完美與預期的效果還需要管理者、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麗娟,王哲光,孫西超.現代教育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9).

[2]徐自軍,陳太富.由學歷教育向軍事任職教育轉型——西安政治學院教學思路探索記[N].光明日報,2004-8-28.

[3]羅銳韌.哈佛管理全集(上卷)[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4]陸榮軍,費士廷.信息時代:聯合作戰指揮軍官如何培養——來自中外軍校校長研討交流會的報告[N].解放軍報,2009-10-26.

[5]黃榮懷,周躍良.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賈利特】

上一篇:教育公平現狀研究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社區家政服務企業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