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

2023-09-20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1篇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恩·格里高利·曼昆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天,你早上起來,并給自己倒了一杯佛羅里達產的橘子汁和巴西產的咖啡。早餐時,你從日本產的電視上看到紐約播放的新聞節目。你穿上用佐治亞生產的棉花而在泰國工廠縫制的衣服。你開著用來自全世界十幾個國家的部件組裝的車去上學。然后你打開經濟數學教科書,這本書由一位麻省理工大學學院的學者所著,由位于德克薩斯的一家公司出版,并印在用俄勒岡生長的樹制成的紙上。”

每天你都依靠全世界的許多人向你提供所享用的物品和勞務,而其中絕大多數人你根本不認識。這種相互依存性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人們相互交易那些為你提供物品與勞務的人并不是出于仁慈或對你福利的關心而這樣做的。也沒有一個政府機構命令他們生產你所需要的的東西給你。相反,人們向你和其他消費者提供的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是因為作為回報他們得到了某些東西。

以上這段描述說明了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即貿易可以使交易的雙方獲益 ,而且可以促進就業,拉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推動下,國際貿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領域和平臺,成為人們社會經濟生活中須臾也不能缺失的內容。

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是世界各國國際貿易的總和,也是各個國家(和/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國內交換,它一端在國內,一端在國外,把國內外的生產與消費聯系起來,實現了國內外經濟的互接互補,產生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的參與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對于國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國際貿易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有著哪些影響呢?

一國的國際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倍受經濟學家關注。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1937 年英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遜“國際貿易一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都闡述了國際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且作用是顯著的。從20世紀 90年代以來 ,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在發展的廣度、深度和速度上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國際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對外經濟貿

1 易的發展,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是:

1. 國際貿易是節約生產勞動、提高經濟效益的可靠途徑。通過國際貿易,出口國內生產條件有利、勞動耗費較少的商品;進口能夠填補國內供給空缺,勞動耗費較多的產品,促使資源重新分配,從而在增加民間投資和消費的同時,獲得二者所帶來的差額利潤,帶動整體經濟持續繁榮。

2.國際貿易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內競爭的有效手段。盡管進口產品的大量增加必然會限制國內商品的市場發展,但同時也會加強其競爭,使得國內企業不斷改善經營、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創新意識,以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同樣,出口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

3. 國際貿易是積聚活動資金、吸收先進技術的有效方式。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為尋求自身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積聚充足的資金及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以及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管理方法、變化的市場信息等,其所帶來的擴散效應能夠調整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商品結構及消費結構,進而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于實現上述目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4. 國際貿易是平衡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持續的重要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問題經常出現。積極發展國際貿易,不僅能夠及時糾正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失衡,調整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 而且能夠解決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的矛盾,保證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同時,與進出口關系密切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海關代征增值稅等各種稅種的出現,促進了我國稅收的增加。

5. 國際貿易是增加就業機會、解決三農問題的推動力量。按照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每出口1 億美元的產品,可提供1 萬人的就業機會,這相應減輕了我國就業壓力大的難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通過實行大力發展出口創匯型農業、訂單農業,培育出口種植基地,扶持發展出口型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等國際貿易的措施,能夠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關系已從單純的進出口買賣關系發展成為多種形式的經濟關系,從商品的進出口演變到了勞務的輸出入,商品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多頭并進,由滿足物質享受的商品到滿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結構、貿易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是閉關自守的,他們都在經濟與其他國家相互依靠,美國是這樣,日本是這樣,歐洲國家是這樣,其他發達國家也都是這樣,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都在影響別國和受別國影響,而這種影響和被影響的相互依靠 2 現象則正是通過國際貿易這個“傳遞”渠道得以實現的。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認識國際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正確處理好外貿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效益等各種關系,對于加快實現兩個“根本轉變”,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使國際貿易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有力地配合了我國的外交工作,對創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良好國際環境也作出了貢獻。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兩面的,參與國際貿易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必然也會造成一些負面的效果,我們能忽略他的消極方面。進口商品沖擊相關產業,造成企業破產事業等問題。通常來說,如果進口國不加限制地進口具有競爭力的廉價產品,肯定會造成本國企業市場份額的減少和利潤損失,甚至破產倒閉,失業增加。

大量的原料、知識、人才和技術等輸出,帶來資源的嚴重流失。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早在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上半期地理大發現和隨后的殖民地開拓中,很多殖民地國家就成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供應地。這些國家的貿易條件普遍惡化,國民生活惡劣,國家沒有發展,卻有嚴重的資源流失等問題。到現在這種問題依然存在,只是以新的形式存在。如世界上90%的野生大豆資源分布在中國,但很多都被美國公司竊取,經過育種和生物技術加工,變為新的品種,成為其專利產品。再高價引回中國搶占市場,中國已從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變成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這種申請申明專利被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新世紀的圈地運動”,而發展中國家這次又成為了最大的犧牲者。

增加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太深會導致一些國家宏觀調控困難。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經濟落后,國家宏觀體系不成熟不完善等問題,一旦發生一點風浪,就可能全軍覆沒。而參與國際貿易,將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甚至于無法控制國家經濟的變動。

在我國,國際貿易對國民生活同樣產生深刻的影響:

1. 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資金與勞動力比例嚴重失衡,國民就業的壓力相當的大。通過國際貿易活動,可以為產品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我國整個國際貿易總額中,仍將占有較大的比重。

2. 國際分工降低產品成本,從而降低國際產品價格。國際分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促使商品國際化,商品國際化使企業面臨便于營銷環境。企業為了使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紛紛將工廠轉移到生產要素價格低廉的國家或地區,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使商品的價格更低。

3

3. 國際貿易使國際產品普及。國際貿易活動,使商品消除了國家的歸屬,統一成為國際商品。越來越多的企事業為了尋求更加廣闊的市場,都將自己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銷售到世界各地。無論身處哪個國家,人們都可以購買自己所需的國際產品。

4. 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過去,我國的物質比較缺乏,人們對于生活用品的需求僅僅停留在使用價值上。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通過頻繁的國際貿易活動,人們的收入提高了,產品的價格下降了,可供選擇的商品增加了,總體關稅水平下降了,產品的設計也越來越人性化?,F在人們對于生活服務用品的要求從單純的滿足使用要求轉向了品質的追求,開始懂得享受生活,追求高質量的生活

5. 國際貿易影響文化和價格觀。國際貿易活動將全球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市場,這個市場中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國際貿易活動促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更加頻繁,承載不同文化的商品在國際自由流轉。人們在消費國際產品的同時,往往也是在體驗各不相同的文化。在文化沖突和文化整合的過程中,也影響了本土文化的純正和單一。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2篇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如其理想人格對現代人格建構的啟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愛主義對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等。深入挖掘、詮釋儒家思想中蘊藏的適應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精神資源,使其在現代政治社會秩序的建立中發揮作用,不僅關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發展,更關系到我國社會轉型的順利進行。

我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家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論從個人層面的修身開始,層層擴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哲學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通過幾千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滲透進國人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生活方式。進入20世紀以來,在民族危亡、內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現代化艱難舉步,儒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質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僅國內如此,西方部分學者如韋伯在其《儒教與道教》中,也斷言儒家倫理是阻礙現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現代化發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東亞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世界矚目,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也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正如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黎集會的宣言中所預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尋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點是無須爭辯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經完全失敗了,

無法再為中國社會提供一個較為穩定、影響全面的政治社會秩序,似乎也再無可能恢復那種主宰地位,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現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個共識與基礎。但是即便是這個成為“游魂”的儒家,憑其博大精深與兩千年的底蘊,取精用宏,在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

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因此社會中個體現代人格的建構則處于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儒家關于圣賢理想人格的論述與強調,雖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過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適用于宗法專制的等級社會,往往被當做現代人格建構的對立面而屢遭批評。在這一方面,儒家思想誠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義。

儒家將理想人格定義在道德層面上,雖然失之偏頗,但它對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強調,卻使其在現代社會轉型中具有不朽的價值。作為社會的細胞,個體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屬性——社會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為重要,是人之為人的標準與標志。儒家以圣賢作為個人自我實現的最高目標,這種圣賢理想人格終點高不可觸、遙不可及,不具有現實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義。這種對理想人格的設定,是作為個人以及整個人類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標而存在的,以其與現實的結合,使個體在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的追求中日漸接近,能超越有限狹小的軀殼而進入無限的精神領域,因此也成為個體畢生努力的目標,成為人不斷積極進取、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在當前社會急劇的轉型中,隨著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樂主義來填充生命意義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夠超越這種粗淺的享樂主義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強調的對道德義務的絕對持守、以差等之愛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樂的精神等等,是現代人格構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視為與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詬病。誠然,儒家的政治思想雖有“民本”、“民貴”之說,但都是居于統治者地位來為被統治者想辦法,與現代民主由下而上爭取權利形成鮮明對照,但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國實現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礙。

民主之可貴,正在于以“爭”而成“不爭”,以個體之私而成群體之公,但形成的這種“不爭”與“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勢逼迫出來的,而非來自“道德上的自覺,所以時時感到安放不牢”(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而儒家德與禮的思想,恰好可以將其上升至道德自覺,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個“領導階層”的(問題僅在于這一階層產生和發生作用的方式),則領導階層的品質和素養,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而儒家宣揚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關的“修身”思想,可以通過私人領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領域秩序的建立和運作,正如美國人文主義思想家白璧德所認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領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這是民主社會的重要保障(《民主與領袖》)。此外還應該注意到的是,明清以來“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與朝廷之間的異化,其思想基調多有從民間角度出發的趨勢,個體的價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維楨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國宣傳“民主”、“民權”等西方價值的先覺,也正是那些走得更遠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對儒家思想去蕪存菁,揚棄得當,它還可以成為民主價值觀的

思想資源之一。在現代化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政治的主體從統治者的錯覺中移歸人民,并補入“個體自覺”的階段,則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復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據,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觀的構造。

儒家的人本、“仁愛”精神和群體觀念對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工業化以來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無疑極大增強了人的力量,但科技與人性的對立同時成為社會的根本問題,人被“物化”,他的價值被以物的價值形式表現出來。如哈貝馬斯認為,工具性的科技成為目的本身,人類的次要的“工具行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為”不合理化,使得主體之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時,個人主義的片面發展,固然有弘揚個人的主體性、創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個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價值觀為行為的依據和標準,視社會和他人為手段,也造成社會生活難以和諧協調。面對現代化的此類困境,提倡、弘揚儒家倫理精神中以人為本位的思想,把“愛人”、“惠人”放在首位,通過肯定他人來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對于在現代化進程中減少異化現象的危害將會是有益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泛愛主義等對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有其積極作用。人類征服自然能力不斷增強,由此衍生的“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造成的破壞甚至已經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而對天與人關系的討論,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開,儒家倫理精神認為人具有最高的價值,“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但是,這并不是從狹隘的自我中心或人類中心來定義人,而是強調人的自我實現是要在一定的關系網絡中才能完成,對天、對自然要保持一種敬畏和親切感,《易傳》中就提出天不違人、人不違天的天人諧調思想,強調萬物一體、人和自然統一,而張載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說法,把人與自然擺在同等地位,處于休戚相關的關系。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體與對象的界限,一直被斥為現代科技產生的障礙,但是面對人類對于自然的過分侵掠,重提這一思想,對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觀、天人觀,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為先”、仁愛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則,對于社會的穩定、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等,都有其規范與促進作用。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3篇

胡少華電氣07411號

世界博覽會是人們靈感和思想的展示區。自從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所有國家的工業盛展,世界博覽會已達到日益突出,作為盛大活動,為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作為一個重要平臺,展示歷史經驗,交流創新的意念,發揚團隊精神,展望未來。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促進國際交流并熱愛世界和平。中國贏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靠的是國際社會的支持和信心,對中國改革開放。博覽會將會是第一個注冊的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這也寄予了全球人民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期待。

新的發展理念將廣泛傳播

2010年上海世博會踐行的是綠色、低碳、環保理念,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及企業產業展館都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演繹,匯聚了全球最先進的城市低碳發展理念及實踐案例,這些案例對城市的發展意義深遠。與此同時,這些新理念、新創意,特別是未來城市生活的新模式,也直接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相信其中許多內容將為成為新一輪科技創新的熱點和亮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加快發展

本屆世博會的舉辦,正逢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世界經濟企穩回升之時,各國都在思考并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作為成果推廣和應用的舞臺,世博會為全球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契機。各國在世博會中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大批新技術和新成果,通過后續的應用和產業化,無疑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世博會中所運用的許多創意、設計新理念和手段,也為知識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城市 運營管理的科技水平將有效提升

城市化是中國、乃至全球的發展趨勢,壽子琪表示。當前,全球各國城市化同樣面臨許多復雜和共性的問題,如交通擁堵、城市建設,包括如何處理城市建設中的老房和新房問題,文化遺產保護和現代建設發展等問題。本屆世博會上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城市建筑、運營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必將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城市運營管理的科學運用,從而進一步推進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發展。

市民科學素養將進一步提高

世博會還是一場盛大的科普活動。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理念和科技創新成果滲透于展館展示、論壇和活動的各個方面,科技世博不僅是對世博柱體和理念的靜態呈現,更多地體現在科學理念、知識的教育、啟迪和普及,以及行動上。市科委將聯合各方力量,積極策劃組織“科技世博”系列活動,激發公眾參與世博的熱情,滿足公眾共享世博的意愿,從而促進市民科學素養的新提升。

應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挑戰:打造人類未來文明夢想

除了對全球城市發展提出新的構想,上海世博會對中國未來的城市發展還有著特別的意義。

目前,中國已有數座人口過千萬的特大城市,人口過百萬的大城市也超過了一百座。中國的城市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世界城市發展的問題。對此,傅崇蘭提出,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快速期,未來10年至20年還將有幾億人口轉入城市,環境污染、產業布局、公共服務規劃、文化保護及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等一系列問題都將使中國的城市化面臨嚴峻的挑戰。上海世博會提出的主題實際上為中國未來的城市建設提出了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處理好城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系,在城市發展中注意保留更多生態資源,避免城市規模無限擴張;處理好城市與社會的關系,把維護社會和諧及發揮城市尊重人、教育人、養育人的功能放在城市發展的首位;處理好城鄉關系,注重保護城市勞動者,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利益,將城市的發展建立在更為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城市對他們的接納非常有限。除了改善生活環境,讓這部分人更好地融入城市,還有必要進一步改善他們及其子女的繼續教育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好的解決,中國的城市和城市化就不可能完善。畢竟,“和諧城市”才是上海世博會給人們打造的未來城市夢。

讓中國直接觸碰世界 讓世界深入認識中國

談到世博會的功能,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嚴鋒對記者表示,世博會是19世紀的產物,它有時代的局限性,因為這種展覽畢竟要受到時間、地域的限制。實際上,單純從展覽角度講,世博會完全可以搬到網上,通過遠程傳播和3D技術來實現人們了解其他國家先進科技和技術的愿望。但是,對媒體時代的人們來說,世博會的局限性從某種意義上又可以轉化為

先進性。由于人們整日躲在網絡和虛擬世界,親身感受某種技術、物品和文化成為一種難得的經歷。畢竟,人們出一次國,只能了解一兩個國家的部分文化,而在世博會上,人們可以集中看到眾多國家提供的多元文化樣本。作為傳統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世博會把不同質的文化定制在一個特定空間,為人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對中國人而言,這必將是一次難得的直接接觸世界的機會。

梁啟超在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中曾描述了60年后中國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情形。作為中國現代性的提倡者和建設者,梁啟超對萬國博覽會的憧憬除了商業、器物之外,還有精神和學問。在梁啟超看來,這將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會。今天的世博會恰恰延續了近代以來眾多如梁啟超一樣的中國人渴望大國崛起和中華文明復興的夢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世博會是展示中國經濟發展和大國形象的重要契機。

正確對待技術進步 避免將世博會單純物質化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會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城市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對于人們看待世博會的心態問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還是提醒,要用平常心,正確對待技術進步,帶著憂患意識去看世博會。

所謂用平常心看待世博會,就是不能夸大世博會的作用。世博會凝聚了中國人百年來的強國夢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牽強附會地賦予世博會某種高度。實際上,每一屆世博會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是令人難忘的就是成功的。所謂帶著憂患意識和問題意識去看世博會,就是要避免獵奇心態,批判地看待技術進步。世博會是展示人類創造力和技術進步的盛會,但同時也是對科學技術及人類創造力進行反思的盛會。世博會的主題在提醒人們,技術至上是危險的,人的力量不是萬能的,人要有敬畏自然的心態。傅崇蘭也提出,科技是把雙刃劍,只有讓科技擁抱自然,才能避免城市發展中的不可持續問題。正因如此,陳子善提出,看世博會最好不要僅僅為了獵奇,而應該對世博會所提出的理念有更多關注。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4篇

專業:07級國際政治

學號:2074050264

姓名:樸香玉

時間:2011-4-3

朝核問題的性質與中國的戰略

【內容摘要】 朝核問題的久拖不決對中國外交構成直接挑戰。如何認定問題的性質,不僅對了解問題的癥結至關重要,更直接關系到具體的應對戰略。目前學界絕大部分觀點似乎都本能的認為朝核問題是一種危機,明確將其定性為沖突的觀點較少。筆者認為,危機的認知對于即時性的應對是有益的,但考慮到朝核問題的歷史延續及復雜性,應當從整體上把握朝核問題。本文力圖通過對朝核問題屬性的分析界定其具體性質,并對美朝當事方的戰略分析,為中國的外交應對提出個人的思考。

【關鍵詞】屬性 性質 戰略 選擇

一、朝核問題的屬性及其性質的界定

冷戰結束以來,朝鮮半島發生了多次危機。自2002年10月,半島局勢進一步緊張。朝鮮進行核試驗之后,新一輪的朝核博弈再次展開。對于美朝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對抗,該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跌宕起伏的朝核問題?它具有什么屬性,性質如何界定?筆者將從歷史和理論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闡述。

〈一〉線性:朝美核問題的歷史及延續

朝鮮核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冷戰的直接產物。朝鮮開發核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援助朝鮮開發核技術開始,朝鮮核問題經歷了整個冷戰時代,并延續至今。1985年,美國官方首次透露朝鮮秘密建造核反應堆消息,隨后開始向朝鮮施壓,要求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全面監督與核查。美朝雙方在此問題上矛盾不斷。1990年4月,美國軍方正式提出朝鮮核問題,質疑朝鮮正在研制核武器。在隨后的核查過程中,美朝雙方對檢查的對象和結果意見不一。美國以軍事壓力威嚇朝鮮,企圖迫使朝鮮接受強制性的“特別檢查”。但是朝鮮卻于1993年3月12日以安全為由宣布退出其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時間,朝鮮半島局勢劍拔弩張,冷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朝核危機由此爆發。

經過艱難談判,美朝雙方于1994年10月21日在日內瓦正式簽訂了《關于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基本緩解。但是,框架協議的執行并不順利。協議簽訂之后,朝美在履行《框架協議》的問題上爭論日漸激烈,朝鮮指責美國沒有按協議規定在2003年前提供輕水反應堆,美國則一再要求對朝鮮的核設施進行“核查”。尤其是在小布什上臺后,對朝實行強硬政策,這再度引起朝鮮方面的激烈反彈。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2002年10月初訪問平壤后宣布朝鮮已經承認推進濃縮鈾開發計劃,于是美國廢止《框架協議》,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朝鮮指責美方違反了《框架協議》,使這一協議成為一紙空文。同年12月12日,朝鮮決定解除對核計劃的凍結,重新啟動用于電力生產的核設施。2003年1月10日,朝鮮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一系列事件終于釀成了第二次朝核危機。

之后經過包括中國在內的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啟動了六方會談。經過艱苦談判,最后達成《9·19共同聲明》,美朝就棄核及提供援助等問題達成協議。但隨后朝美雙方在誰先采取行動落實共同聲明的問題上又出現分歧。美國更是對朝實行金融制裁,導致六方會談陷入僵局。而朝鮮在2006年7月5日進行導彈

試射并于10月9日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再度將朝核問題推到危機的邊緣。聯合國安理會相繼通過1695和1718號決議,對朝鮮實行制裁。圍繞朝鮮半島核問題引發的新一輪危機再度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隨著第五輪六方會談的重啟,與會各方在第三階段會議上達成《2·13起步文件》,由朝鮮核試驗引發的新一輪危機才有所緩解。

危機突發性和緊迫性的特點使得其只是一個“點”的概念,沖突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反映的是由于競爭而引發的矛盾和敵對的持續性。通過歷史考察可以看出,朝核問題的發展是線性的,而不是非線性的。朝鮮與美國之間的敵意自朝鮮戰爭之時就已經開始積累了,朝核問題更是朝美敵對的直接產物。所以一定程度上,朝核問題的本質不是核問題,而是朝鮮半島殘存的冷戰結構。從孤立的角度觀察,歷史上朝美之間的每次對抗都可以稱為“危機”;但從線性的角度看,危機是國家間矛盾由量變轉為質變的關鍵點,而沖突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朝核問題不單單是幾次孤立的危機,而是歷史上朝美持續的沖突在新形勢下的延續與激化。

〈二〉對立性:朝美雙方目標的互不相容

一、沖突有三要素,具備了三個要素的矛盾對抗都可以稱之為沖突。而美朝對抗具備了這三個要素:第一,目標的不相容性:長久以來,朝鮮追求獲得核武器或者以核武為威懾手段維護自身的安全。在“先軍政治”的政策下,核武器直接關系著朝鮮的國家安全;美國認為朝鮮獲取核武器將會嚴重損害美國在東亞乃至全球的領導地位,構成對美東亞安全秩序的威脅,力圖阻止朝鮮的這一企圖。第二,雙方的對抗態度和敵對行為:雙方都以排他性的思維看待自己的生存問題。自朝鮮戰爭之后,朝鮮和美國就表現出了對對方的敵意——美國妄圖通過包括武力在內的方式顛覆朝鮮的現有政權,實現朝鮮的政權更迭,建立自己主導的東北亞安全秩序;而朝鮮則通過發展自身的威懾能力針鋒相對、毫不妥協的應對美國的威脅、維護自身的安全。第三,雙方的直接對峙狀態:美國通過實行金融制裁、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等手段對朝鮮進行遏制,要求朝鮮以徹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轉的方式放棄核武器計劃;朝鮮則發展核威懾來應對美國的包圍與封鎖,并要求美國徹底放棄對其的安全威脅,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提供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朝美雙方的追求目標互不相容,兩國采取的追求自身目標的行動直接加劇了雙方的對抗。

二、沖突不能簡單的以武裝暴力為唯一特征。從沖突三要素的角度來看,武裝暴力只是沖突的一種形式而非全部。符合沖突三要素的任何對抗在性質上都屬于沖突,沖突也有軟性和硬性之分。

雖然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署之后,朝美之間的武裝沖突行為得以停止,但兩國間的沖突狀態卻一直持續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朝美關系齷齪不斷,冷戰結束后更是危機頻仍。所以,雖然從行為上來講,朝美之間還沒有發生武裝暴力;但從沖突的角度來看,雙方卻一直處于沖突的狀態。根據海德堡國際沖突研究所的評估,朝鮮問題屬于非暴力沖突,也就是本文所說的軟性沖突。由此看來,朝核危機只是朝美之間軟性沖突過程中的一個插曲而已。

〈三〉搖擺性:朝美矛盾的復雜及久拖不決

朝核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三個方面:

1、植根于朝美兩個主要當事國之間的敵對和相互間的極度不信任;

2、朝美在核問題上的對立根源,涉及雙方復雜的利益關切;

3、朝核問題涉及面太廣,牽動世界主要大國及東北亞有關國家的傳統地緣政治利益和威望。

從根本上講,朝美之間的沖突不僅在于朝鮮的安全保障問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谝庾R形態或價值觀的沖突源于非物質層面的因素。在這種沖突中,利益的客觀標準往往為價值觀或自我認同所籠罩,這使得沖突變得棘手并難以解決。在這種沖突發生改變之前,沖突雙方之間的關系是無法轉化的,而他們之間的沖突也是無法解決的。朝美沖突的根本原因部分即在于此。

源于物質需求不相容的沖突會由于物質利益的滿足或可替代資源的出現而得到解決。而這種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牽連到核心身份觀念的沖突卻具有很強的自我發展的動力。敵人意象一旦形成,就變得難以改變。同時意象本身也加重了沖突并使之永久化。由于這種沖突的復雜性是由沖突的自身動力激起的,除非雙方對彼此的認同基于基本的信任開始發生變化,才能打開沖突方關系良性互動的閥門,否則惡性循環的強大慣性會阻礙沖突的解決。而朝核沖突將物質性因素融入意識形態的爭論,導致朝美沖突具有持久性。

而在朝鮮成功進行核試驗之后,美朝雙方的基本立場更加尖銳對立。朝鮮在獲得核威懾力之后不會輕易放棄核武器的考慮與美國難以接受朝鮮核地位的考量更是直接制約著矛盾的解決。美朝之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核武器的刺激下會更加難以消除,這無疑為雙方的互動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美朝之間的矛盾也由此將變得更加棘手和復雜。

朝核問題的這三個屬性決定了其性質,即朝核問題是朝美雙方由于歷史上長期敵對而形成的、集意識形態或認知性沖突和安全利益矛盾于一體的軟性沖突。這場歷時半個世紀的沖突雖然沒有再度演變為武裝暴力行為,但其復雜性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不斷演化,時起時伏,導致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

二、美國與朝鮮的戰略

朝核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冷戰的遺留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朝核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以前。美朝的矛盾性不僅源于冷戰結束后的核問題,更是1950年朝鮮戰爭后雙方極度不信任的產物。朝核問題的凸現只是美朝之間互相敵視的惡性循環的一個環節。作為沖突當事方的美朝又是如何看待這場沖突呢?

〈一〉美國的戰略

總體而言,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應對戰略已經遠遠超越了朝核問題本身,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冷戰期間,朝鮮半島是國際政治角力的重心之一,原因不僅在于朝鮮半島的戰略位置,而在于這是美蘇爭霸的最前沿。冷戰剛結束之時,朝美之間沖突激化導致了第一次朝核危機。當時美國還沒來得及重新審視其對朝戰略,所以與朝鮮進行了雙邊談判,最終與朝簽署了《框架協議》。冷戰后,美蘇爭霸已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告終,朝鮮半島對美國的重要性也相應下降。美國開始對朝鮮的戰略價值進行重新評估。而2002年朝核問題的重現以及1994年美朝《框架協議》的徹底瓦解更加堅定了美國重新制定對朝政策的決心。對于美國而言,冷戰后的朝鮮半島已經由國際戰略層面下降為地區安全的層次。所以在朝美沖突由于核問題再度激化為第二次危機時,美國對朝核問題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即以一般的地區沖突問題來定位。相應地,美國的外交戰略也就轉為通過多邊的地區方式來應對,即要求地區的“利益攸關方”與美國分擔朝鮮發展核武器帶來的后果,共同為朝核問題埋單。所以,美國拒絕同朝鮮進行雙邊談判,原因之一就是美國已經不再將朝核問題看作是雙邊問題,朝鮮半島無核化也不僅僅是美國的責任。

固然,朝核問題的凸現給美國造成不小麻煩,但在美國看來并沒有觸及到其核心利益。因而,朝核問題在美國外交議程中并非位于最優先的位置。美國的算盤是通過朝核問題“地區化”的擴散效應加大相關國家的危機感,迫使相關國家組成“孤立”朝鮮的聯合陣線。所以美國才會在談判中采取僵硬的立場,迫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各國向朝鮮施加壓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明白,對朝的任何單邊軍事行動不僅會疏遠與韓國的關系,還可能造成自己在東北亞地區的孤立。而通過“地區化”的多邊方式處理朝核問題不僅可以維持自身的領導地位,還有利于借助其他國家的能力杠桿制約朝鮮的行為。所以,從宏觀上來講,要求地區的“利益攸關方”分擔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成本是美國的一項長遠戰略。 但“地區化”并不意味美國將放任其他國家主導朝核問題的進程,美處理朝核問題還從維持美在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領導地位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即預防崛起大國(尤其是中國)奪取地區領導地位。

9·11之后,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的威脅成為美優先關注的領域。但是美國并沒有放棄對傳統威脅的關注,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的挑戰一直是其關注的焦點。對美國而言,朝核問題并不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根本威脅,預防中國的崛起才是美國的長遠關切。如何處理朝核問題是涉及到美國能否繼續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地區充當領袖還是被其他崛起大國邊緣化的重大問題。允許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對于遏制沖突升級有積極意義,也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是對美國而言,這種允許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危及美國在該問題上的領導地位。美國不會坐視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的鑰匙落入別國手中。所以,由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基本上對朝核沖突形成制約之后,美國開始顯示自己掌控六方會談進程的能量,防止中國擴大影響力。對朝實行金融制裁以及美朝柏林會晤,甚至希爾邀請金桂冠訪美都表明美國開始奪回處理問題的主動權。“2·13起步文件”的達成其實只是對美朝柏林會晤成果的背書,而第六輪六方會談無果而終更是美國在解除對朝鮮金融制裁問題上“?;ㄕ?rdquo;的一種結果。美國希望六方會談能按照自己所設置或所能控制的步驟進行。

在朝鮮進行核試驗之后,美國的戰略目標已經將阻止朝鮮獲得核武器轉移到防止朝鮮進行核擴散上。布什總統在朝鮮核試驗之后的講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蛟S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在美國看來,防擴散現在是最現實、也是最重要的目標。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認為,朝鮮核武器本身并不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的利益在于防止核武器與恐怖主義的結合?;蛟S也是基于這一考慮,美國加緊了與朝鮮的雙邊接觸,但是其堅持通過六方會談解決朝核問題的總體方向不會改變。

〈二〉朝鮮的戰略

蘇聯的解體以及社會主義陣營的最終瓦解使朝鮮失去了賴以依靠的后盾。如果說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尚為朝鮮的生存提供了一絲呼吸空間,其發展核武器計劃姑且還是小心翼翼的話,冷戰結束后美國一超獨大的世界格局則對朝鮮構成直接的壓力,迫使朝鮮認為通過發展核武器,迅速增強自身的威懾力實行自保是維護安全的首要途徑,這也就是為什么朝美沖突會在冷戰結束后以核危機的方式爆發出來的一個原因。

固然,朝鮮希望得到美國的安全保障和外交承認,但是歷史上長期的敵對以及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朝鮮一時難以找到與美國對話的合適渠道。通過激化核問題迫使美國讓步,或者由此構成對地區的安全壓力迫使地區各國向美施壓,從而獲得安全保障與經濟援助,最終實現朝美關系正?;?,是朝鮮的最終目的。

試圖實現與美的直接對話一直是朝鮮追求的目標。即使是沖突爆發后舉行的中美朝三方磋商,朝鮮也認為這是朝美之間的雙邊會談,而不是美國所謂的多邊談判。一定程度上,六方會談并非朝鮮最中意的外交途徑,只是當時迫于現實的困境與各方壓力才采取的“次優”選擇。導彈試射以及核試驗一定程度上不僅是朝鮮向久拖不進的六方會談表示不滿的信號,也是其尋求與美直接談判的一種方式。

在核試驗之后,朝鮮加大利用核武牌的力度,充分利用了核武器的威懾效應,成功地讓相關國家意識到沖突升級的危險性,并迫使美國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實現了朝美雙邊會談。

可以看出,朝鮮也并不認為核問題只是一場危機,否則朝鮮也不會提出包括安全保障、朝美關系正?;约敖洕纫幌盗幸罅?。朝鮮只是借用這場核危機凸現出長達半個世紀的朝美沖突,以此徹底解決這種軟性沖突長期以來對其造成的無形和有形的壓力。

三、中國的戰略選擇

朝美沖突的日益嚴重,突顯了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即在朝鮮戰爭?;鹞迨曛?,東北亞地區仍然沒有走出歷史的陰影;在冷戰結束已逾十載之際,世界上最后一處的冷戰遺跡還處于對抗中。這個地區還遠未完成國家間關系正?;倪M程。朝鮮核問題的激化使地區各種潛在矛盾凸現出來,不僅牽動著東北亞安全的全局,還關系著東北亞今后長期的穩定與發展。

盡管美方一再兜售這樣的觀點,即“朝鮮核危機問題與其說是美國問題,倒不如說是中國的問題。無論怎樣,這場危機首當其沖受到挑戰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但是朝核問題畢竟是美朝雙方的問題。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既不置身事外又不過度介入、為別有用心的國家所利用,是事關中國外交戰略的重大問題。

首先,通過對朝核問題的屬性分析及性質的界定,我們應明確,朝核問題是朝美之間的軟性沖突。而經過對美朝當事方的戰略的分析,也可以得出雙方是從沖突的角度看待這次核危機的。因此筆者認為,從沖突的角度而言,忽略了朝核問題歷史上的連續性就忽略了朝核問題的本質;忽略了朝核問題當事方的對立性就會影響外交應對中的自我定位;忽略了朝美矛盾的持久性就容易模糊中國的戰略思考。

具體而言,第一,朝核問題線性而非非線性的屬性以及朝美雙方目標的對立性表明,朝核問題是朝美基于歷史上的敵對而產生的軟性沖突,而不僅僅是一場危機。中國不應當局限于“點”的危機管理,而應制定長期的沖突管理戰略。通過逐步落實工作組機制,維護六方會談機制的持續運作,將朝核問題穩定在外交解決的軌道上,實現朝核問題沖突管理的延續。

第二,朝美雙方的對立性以及朝核問題的搖擺性決定了朝核問題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六方會談作為沖突管理的一種機制,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朝核問題不僅涉及到朝美雙方的利益關切,還直接影響到未來東北亞地區的格局演變。中國要用戰略的、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朝核問題,將朝核問題的解決與推動東北亞未來安全機制的構建有機結合起來,維護東北亞地區的長治久安。

第三,朝核問題的性質以及美朝各自的戰略還要求中國要準確定位、審慎應對朝美間沖突。美朝雙方都有應對問題的長期的或即時的沖突戰略,中國應當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待問題。朝鮮與美國是沖突的主要當事方,也是解決沖突的關鍵因素,中國的角色定位就是充當“誠實的調解人”,這就要求中國要以“軟性戰略”來應對朝美之間的“軟性沖突”:中國不僅要維持沖突管理的動力,努

力實現朝鮮方面核問題的“軟著陸”,避免局勢的進一步緊張;還要謹慎看待各方的戰略變化,并理性評估自身實力,適時調整政策,做到靈活而有彈性。

正是鑒于以上幾個原因及考量,筆者認為,中國應采取沖突管理戰略應對朝美之間的核問題。

所謂沖突管理,即是對沖突進行管理的應對策略與方法。與危機管理不同的是,沖突管理是一種過程性的應對戰略,即通過在對由于不相容性引發的沖突進行協調和管理,采取談判、調停等第三方介入的手段和沖突管理的框架性機制等一系列方式和途徑對沖突予以引導性管理,防止沖突演變成劇烈的暴力行動,從而緩和沖突的烈度、降低沖突的危害性。其最終目的則是通過第三方介入對矛盾的不相容性進行管理來緩和沖突的爆發性,給沖突各方提供重新尋求外交解決的機會與空間,促使沖突各方互動方式由毀滅性向建設性轉變,從而為沖突的最終解決奠定基礎。

在具體操作上,沖突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框架內,對沖突進行分析、評估并對其管理進行可行性研究;確定管理的目標、設定計劃及程序安排;調動可采用的資源對實施管理計劃,并對各方進行引導和溝通;對沖突管理進程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和控制,保證操作運行與管理目標相一致。

第二次朝核危機爆發之后,中國通過啟動并主持六方會談介入朝核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把朝核沖突納入到沖突管理的軌道,奠定了外交解決問題的基本架構。隨著朝核問題的進一步復雜化,中國適時地對六方會談機制進行深化與擴展,將朝核問題的解決細化為五個工作組,利用朝核問題的契機,全面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朝核試之后,雖然“2·13起步文件”極大地緩和了一度升級的危機,并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朝鮮核試驗所引發的巨大沖擊,但朝鮮核試驗引發的后續效應卻正在慢慢擴散。朝鮮也初步關閉寧邊核設施,啟動了無核化的第一步。但長遠來看,朝美雙方的分歧依然很大。隨著談判程序的進行,問題的實質會越來越敏感,變量的增加也會導致問題日趨復雜化。除非其中一方做出重大政策轉變,否則矛盾還有可能會再次激化?;谶@種客觀而務實的判斷,采取沖突管理的戰略,將朝核沖突維持在一個相對緩和的水平上而不至于升級甚至失控,無疑是現實情況下中國外交唯一理性的選擇,因此,中國應堅持不懈地推動六方會談不斷向前發展、將朝核問題穩定在外交解決的軌道不僅對遏制沖突升級、緩和美朝矛盾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保持地區穩定,并最終為構建東北亞和平機制奠定良好的基礎??紤]到朝核問題的復雜性及長期性,中國應做好長遠的戰略打算。當務之急應繼續對朝核沖突進行沖突管理,穩定六方會談作為沖突管理的現實有效手段,并使之成為構筑東北亞新格局的重要內核。這不僅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也符合相關各方的利益。

注釋:

[1] 徐緯地:《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國際研討會主要觀點》,載《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9期;李敦球:《朝美,六方之外談什么》,載《世界知識》2007年第4期。

[2] 參見高輝:《朝鮮核問題的癥結與解決前景》,載《社會觀察》,2005年第4期。

[3] 張璉瑰:《六方會談:新起步 新檢驗》,載《世界知識》2007年第5期。 [4] 時永明:《朝鮮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載《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5期

[5] 鄭永年,《外刊論朝鮮核爆綜述》,載《國際展望》,2006年11月,第8頁。

[6] 崔立如:《朝鮮半島安全問題:中國的作用》,載《現代國際關系》2006年第9期。

[7] 有關朝核問題與危機管理的精彩論述可參見:林利民,《朝核危機管理與中國的外交抉擇》,載《現代國際關系》2006年第8期。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5篇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沖突不斷升級,終于于1950年6月25日大規模的沖突在“三八線”上爆發了。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打了韓國一個出其不意,當時韓國軍隊大多都沒有進入戰備狀態。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漢城就失守了。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已命令??詹筷犇铣r掩護和支持。并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組織中國解放臺灣。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向北推進。唇寒齒亡,中國不能坐視不管。中國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轉告美國:“如果美國超過三八線,中國一定要管”【1】”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為中國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10月1日美軍還是跨過了三八線,把戰火引導了中國東北邊境。1950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權衡利弊,感到了美國對中國的威脅,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從此中美兩國開始了慘烈的為期近三年的戰爭,戰爭最終以談判結束,三八線還是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

一、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鞏固了新生政權。

朝鮮戰爭爆發時,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百廢待興。為了經濟恢復和發展。1950年初開始縮減軍費,以支持經濟發展。但是朝鮮戰爭突然爆發導致了這項政策的中斷。三年慘烈的戰爭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北朝鮮基本淪陷的情況下,把以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這極大地提高了中共政權在國內人民心中的地位。在國家上,中國的形象也明顯提升了。在戰爭期間,麥克阿瑟在同阿哈里曼的談話中 把新中國的軍隊形容成軍閥時期的烏合之眾,“對一支現代化軍隊而言不過是炮灰”。據《紐約時報》報道,華盛頓的一名高級官員把可能參戰的中國軍隊形容成俎上肉。 朝鮮戰爭的勝利直接挫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也消除了日后美國對中國邊境的威脅。

二、中美國開始了長達20年的冰凍時期,中國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失去了統一臺灣的有利機會

在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正式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2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對新聞界宣布:“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的野心,美國不會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同時美國政府也不會對在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提供意見。同時,杜魯門還強調,開羅宣言規定把臺灣歸還中國,美國及其盟國自日本投降后均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3】

然而不幸的是,朝鮮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一脆弱的狀態,戰爭的爆發直接導致了美國放棄承認新中國的想法。正如美國學者喬納森所說:“朝鮮戰爭不論對中國還是美國,都是歷史的分水嶺”【4】從此美國從政治,經濟到軍事對中國全面的遏制。1950年7月“巴黎統籌委員會”把對蘇聯的貿易管制擴大到了中國。1951年5月8日,美國操縱第5屆聯大通過了決議。“立即對中國實行汽油,原子能材料、強制等軍事物資的禁運”。這些政策使中國陷入了鼓勵的境況,對中國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作用。既然中美兩國已經關系破裂,那么被國民黨占領的臺灣,美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從剛開始的‘“撒手政策”到“插手政策”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解放臺灣之際,美國直接接入,增加了解放臺灣的難度,進攻計劃不得不擱置下來。195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向軍方傳達了新的方針:“我國的態度是譴責美國侵略臺灣,干涉中國內政,我們軍隊的打算是,陸軍繼續復員,加強海軍建設,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9 5】。針對美國政府干澀中國內政的做法,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于6月28日發表聲明:“不管美國帝國主義采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會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投降后的現狀所肯定。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斗到底。”【20 6】但是,美國政府卻對中國政府的警告置之不理,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獨立”等。而且以各種名義派遣武裝人員進入臺灣。對臺灣提供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甚至在1954年12月簽訂了《美國共同防御條約》,規定:月2日簽定了(美蔣共同防御條約》。條約規定:美國維持并發展臺灣的武裝力量,締約國之領土遭到武裝攻擊時,雙方應采取共同行動;條約的適用范圍為臺灣和澎湖,以及可以經美蔣雙方共同協議所決定之其它領土。這樣,美國政府就以條約的形式明確決定要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威脅并損害了中華人民其和國的根本利益。12月8日,周恩來鄭重宣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一切關于所謂臺灣‘獨立國”、臺灣‘中立化’和‘托管’臺灣的主張缺乏實際上都是割裂中國領土,侵犯中國主權和干涉中國內政,都是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1 7】由此看來,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美走上了對立的道路,從而讓中國失去了解放臺灣的大好機會。臺灣問題,也成了中美關系的焦點。

三、朝鮮戰爭也影響了中國的政府組織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兩大任務:一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徹底解決中國人民三大敵人的矛盾,二是動員全國人民努力醫治戰爭創傷。朝鮮戰爭的爆發,打破了原來的各項工作計劃的進行,做出了出兵決定后,各地為配合戰爭需要進入備戰狀態。中央用命令下達手段調撥各地物資,集全國之力來支持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的爆發影響到了新中國領導人對中國政府機構的設想,只能將戰爭體制的狀態延續。

總結

1、 志愿軍靠極端落后的武器戰爭了當時最強大的美軍,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鞏固了新生政權。

2、 美國企圖占領朝鮮的目的沒有實現,企圖威脅中國國防、阻止中國人民援朝的密度沒有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國際戰略受挫。朝鮮戰爭使,美國的全球侵略攻勢遭到嚴重的創傷。

3、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舉著聯合國的旗號進行戰爭,這一做法大大削弱了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也導致了聯合國的威信下降。

4、 對于朝鮮本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由于戰事拉鋸般地蔓延到整個半島,加上美軍狂轟濫炸,雙方的民眾死亡上百萬人,半島上經濟慘遭破壞。尤其是朝鮮北方的城市和大多數村鎮完全被夷為平地,停戰時人們形容平壤“不僅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子,甚至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磚頭”。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臺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

【參考文獻】

1、《周恩來外交文學》中央文獻出版社

2、《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

3、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臺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人民出版社

4、《敵人朋友還是伙伴—中美日戰略關系演變》中央文獻出版社

5、《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生活書店1935年版 6《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三輯)三聯書店1957年

韓國薩德對中國的影響范文第6篇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裝飾121班)

摘要: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形成了自己本身特有的美學特點,主要以自然山水為主題思想,以水石、建筑、花木等作為造園的物質手段,依照“天人合

一、因地制宜、融于自然”的造園原則,對自然神韻,文化氛圍特別的講究。其獨特地設計思想,使之一直在世界園林中有著很大的特色,現代景觀園林設計是由原來的園林設計發展而來的。通過研究總結出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交織點,從而總結出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以及其意境的營造,并將其運用到現代景觀園林設計中。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現代景觀園林;影響;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文化含量豐富,個性特征鮮明,而又多采多姿,極具藝術魅力,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最。在中國古代各建筑類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藝術的極品。 1. 中國古典園林的特點

1.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風景以山、水為地貌基礎,以植被作裝點,山、水、植物乃是構成自然風景的基本要素,當然也是風景式園林的構景要素。但中國古典園林絕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簡單地模仿這些構景要素的原始狀態,而是有意識地加以改造、調整、加工、剪裁,從而表現一個精練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頤和園那樣的大型天然山水園才能夠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觀在北方的大地上復現出來。這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個特點在人工山水園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2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糅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無論多寡,也無論其性質、功能如何,都力求與山、水、花木這三個造園要素有機地組織在一系列風景畫面之中。突出彼此諧調、互相補充的積極的一面,限制彼此對立、互相排斥的消極面。

1.3詩畫的情趣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的景物既需“靜觀”,也要“動觀”,即在游動、行進中領略觀賞,故園林是時空綜合的藝術。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能充分地把握這一特性,運用各個藝術門類之間的觸類旁通,融鑄詩畫藝術于園林藝術,使得園林從總體到局部都包含著濃郁的詩、畫情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詩情畫意”。

1.4意境的涵蘊

意境是中國藝術創作和欣賞的一個重要美學范疇,也就是說把主觀的感情、理念熔鑄于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鑒賞者類似的感情激動和理念聯想。

游人獲得園林意境的信息,不僅通過視覺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學創作、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信號的感受,而且還通過聽覺、嗅覺的感受。諸如十里荷花、丹桂飄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風動竹篁有如碎玉傾灑,柳浪松濤之若天籟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聲”人景而引發意境的遐思。 2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

2. 1 抒發情感別具一格

園林建筑從一開始就與詩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在詩人、畫家的苦心經營下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所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詩情畫意等對園林意境的描繪,都說明園林建筑確實如同凝聚了的詩和畫,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2構圖原則獨樹一幟

園林建筑強調的是有法而無定式?;丨h曲折,參差錯落,忽而洞開,忽而幽閉的手法則??少x予園林建筑以無限的變化。在進一步將,為了達到詩的境界,自不免要有一些飄忽于物外的東西。

2.3對待環境別有匠心

園林建筑力求自然美,對于環境的選擇極為重要。在古典園林中,雖然自身的特點諸多,但是運用的造園手法卻是有章可循的,其中以空間對比的手法運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樣,也最富有成效。

3中國古典園林常用的構景手段

3.1抑景

先揚后抑,欲揚先抑,采取抑景的辦法是園林顯得有藝術魅力。如園林入口常迎門擋以假山、花木等。這種處理叫做抑景。常采取的方法有山抑、樹抑、墻抑、房抑等。

3.2添景

風景點在遠方,如沒有其他景點在中間近處過渡就顯得虛空而沒有層次。如果在中間、近處植以喬木、花卉作過渡景,這些喬木和花卉便叫做添景。

3.3夾景

風景在遠方,視線兩側空蕩無物,顯得單調乏味。如果兩側用建筑物或樹木花卉屏蔽起來,使遠處風景顯得更有詩情畫意,這種構景手法即為夾景。

3.4對景

在園林中,或登上亭、臺、樓、閣、榭,可觀賞堂、山、橋、樹木„„ 或在堂、橋、廊等處可觀賞亭、臺、樓、閣、榭,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乙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構景方法叫對景。

3.5框景

園林中建筑的門窗或喬木樹枝合抱成的景框,往往把遠處的美景包框其中,似一幅圖畫,便是框景。

3.6漏景

園林中常設露窗為裝飾,透過漏窗的窗隙,可見園外或院外的美景,這種叫漏景。

3.7借景

有意識的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

4中國現代景觀園林

中國現代景觀園林, 基本上沿襲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設思想,積皇家的氣勢與私家的幽美于一身,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開拓更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特色,服

務最廣大人民群眾,更具現代理念,更為科學的現代景觀園林美學思想.中國現代景觀園林有著高超的藝術成就。它把大自然的山水、花木移植于有限的空間,通過總體布局、院落組合、山石結構、道路設計、植物配制而再現了自然景色之美。其總的特點是通過建筑物有規則的形狀與山巖、樹木等不規則的對比,從而達到和諧統

一、以小見大的綜合藝術效果。利用自然又順應自然、高于自然。巧妙而高超的運用建筑、山水、花木、書畫藝術等,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綜合藝術體。 5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手法對現代景觀園林建筑設計的影響

中國是有著悠久文化底蘊的國家,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在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發展中,人們漸漸意識到中國古典園林的重要性,中國現代景觀園林在喧囂的城市中,更加呼喚自然,人們都懷著渴望中國文化、山水畫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國現代景觀園林在發展中受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多方面影響,去粗取精,探索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特色的發展之路。

5.1古典園林的建筑意境在現代景觀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意境是藝術作品借助形象所達到的一種意蘊和境界。古典園林的意境,是比直觀的園林景象更為深刻、更為高級的審美范疇。在審美活動中,高度發揮了意象思維的能動性,激發心靈創造出比實際景物更為豐富的藝術情趣。通過精彩的園林景觀打動游人,使其在園林中駐足,通過景物中的題詠,感悟到造園者所賦予景物的思想內涵。造園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質等深層次的文化內容都凝聚在景物中,體現在園林的空間環境里,達到“景有盡而意無窮”。

如杭州中國美術學院,以富于層次的開敞空間面向西湖,建筑物原本生硬的鋼材和透明玻璃巧妙組合,黑白灰色調和諧的對比關系,使冰冷的現代建筑材料趨向豐富深厚的傳統水墨書畫的神韻。

5.2古典園林的空間布局在現代景觀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古典園林建筑的空間布局具體的說就是建筑在園林中位置,由建筑的性質、造型、作用等諸多因素而定,而最主要的則應考慮園林造景的需要。園林建筑不僅要考慮單體建筑如何安排布置還應注意建筑之間的組合和搭配方式,這就要考慮到建筑之間的色彩、造型、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相似和不同處,如果為取得協調統一的效果則應把二者或多者的相似點強調出來,從而成為建筑群組的一個特征。有時候需要彼此之間的對比,襯托來強調不同建筑之間的個性,以小襯大,以黑襯白,以橫向襯縱向等手法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先生結合國際理念和中國古典園林空間布局的典范。博物館的基本色調是灰白兩色,正是粉墻黛瓦的蘇州所常用的傳統色,建筑尺度與蘇州傳統民居也極為相似。其整體設計充分考慮了蘇州古城的歷史風貌,并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風格,建筑布局與古城風貌、傳統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5.3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在現代景觀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景點是園林造景手法之一,園林景點提供游人一個美的環境,創造一種意境,給游人一種精神享受。將山林、水體、建筑、地面、聲響、天象和氣象等因素為素材,巧運匠心、反復推敲,組織成為優美的園林環境。

貝聿銘在北京共設計了兩幢建筑,北京香山飯店是將中國的江南園林與現代建筑進行了完美的嫁接,為此贏得巨大聲譽。另一個是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設計,它仍然表現出對江南園林的厚愛。

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大堂中央,一方明凈的水池里金魚游動,頑石戲水:大堂兩側高達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光線從大堂屋頂的玻璃天窗傾斜而下,廳內圓洞式大門采用簡潔手法,使人感到其特有的東方韻味。

5.4古典園林的裝飾手法在現代景觀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園林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是建筑在空間上的多方位延伸,而建筑的藝術完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裝飾藝術語言。

臺北101在設計中溯源深層文化。以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八”作為設計單元.層層相疊,構筑整體。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開創了國際超高層大樓新風格,多節式外觀,宛若勁竹節,節節高升,柔韌有余,象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建筑意涵。在建筑外檐的設計上運用了吉祥如意圖案,使其更加具有中國古典建筑的韻味。

5.5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在現代景觀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有很多造園手法和構景手段,以及基本原則。動與靜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一大特色,它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維一脈相承。動靜的對比,表現在庭園中人們的活動場所,以及建筑的本身。

6結語

上一篇:誠信活動總結范文下一篇:敬老院黨員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