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16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合理歸化就是一種譯者在譯文語言表達上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文化內涵的翻譯原則。本文在概述英語文學翻譯原則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并具體分析了“合理歸化”原則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英語文學 翻譯原則 合理歸化

一 英語文學翻譯原則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外交流活動達到了空前頻繁的盛況。英語文學是西方文化的瑰寶,而翻譯在跨文化交際、向國人介紹英語文學這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謂翻譯,翻譯就是用一種等值的語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種語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學在文化上的差異,使中西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形成一段障礙,而翻譯可以為中西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可以在原文和譯文之間搭建一座有效的溝通途徑。而翻譯作為一種藝術,一種將原文翻譯、表達出來的藝術,需要技巧的幫助,需要技巧對其的潤飾,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的不斷嘗試,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的經驗總結。翻譯工作者所翻譯的作品,不可以對原文進行隨便地刪減,而需將譯作保持原意。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將英語復述出來,可以在變化詞句的基礎上改變原文的表達形式,但是不可以改變原英語文學作品的表達意義。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在語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徹地理解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在選詞造句與措辭使用方面,需要絕對地遵循原作的意義,并且使譯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語言形式。換言之,從英語文學作品中翻譯過來的英文,不管在語言表達形式還是表達意義上,都必須使其與原文中的英語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來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語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過程中,準確地傳達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內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這是獲得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成功的關鍵條件之一。合理歸化原則作為英語文學翻譯的重要原則,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

著名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于1995年發表的名著《譯者的隱身》中,首次提出了歸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歸化是英語文學翻譯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策略。歸化是指在翻譯中以目的語和目的語的文化作為依托,并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一種翻譯原則。在西方,歸化的翻譯傳統,是自古代的西塞羅以及隨后的賀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學者都比較認可的一翻譯原則,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翻譯原則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就是在英語文學翻譯中,把英語文化中讓讀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轉化為中文讀者比較熟悉的中文文化內容,并始終著眼于中文文化,使廣大中文讀者也能夠像英語讀者一樣能夠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語文學的文學藝術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譯文在中文表達上更為符合廣大中文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當代翻譯譯學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國知名學者奈達,站在社會語言學一級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譯,認為翻譯必須多站在讀者的角度,以讀者為服務的中心。他認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際、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將會變得毫無價值。例如,“whit as snow”作為一個普通的英語成語,在翻譯時應該如何處理?按著奈達的說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讀者都沒有見過雪,并且其源詞中也沒有雪這個詞匯,如果把其強制性地翻譯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譯中的“零位信息”,使對這詞匯的翻譯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因而,在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將“whit as snow”翻譯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與此相似的引申義和喻義。照此類推,也可以將“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譯為中文的“雨后春筍”,將“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譯為中文的“趁熱打鐵”。

從這個角度去考察英語文學中的信息,當對英語文學翻譯時,如果譯文中的信息不能夠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際作用,那么對英語文化的譯作,也就會是一次失敗的翻譯。因而,衡量英語文學翻譯是否成功,其首要條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當廣大中文讀者在面對英語文學譯作時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反應,并對中文讀者的反應與原文讀者的反應進行一番比較,如果中文讀者的反應與英文讀者的反應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這會是一次成功的英語文學翻譯。由此可見,合理歸化翻譯原則,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占有極其高的重要地位,對英語文學翻譯的成功起著極其顯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我們還有必要共同探討一下歸化與異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合理歸化與異化的翻譯原則就像是孿生兄弟,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歸化與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譯文更為自然、透明、通暢,讓讀者感覺不到是在譯作。合理歸化與合理異化之間的區別可以追溯到更為遙遠的過去,因為它們二者與早期的直譯和意譯有關。異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語的語言規范從而保留原發聲語中的異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見,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合理異化翻譯原則,主要著眼于原文的英語文化,把英語文化成分近似地轉換為漢語的形式。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采取合理異化的翻譯原則,它能夠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現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語文化內涵,因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通過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積極應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語的人去了解英語文化中的文學作品藝術形式和異域人們的情感體驗。在英語文學翻譯中,主要持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是著名翻譯理論家韋努蒂,他從解構主要是翻譯思想出發,極力反對在英語文學作品僅僅關注譯文通順的翻譯原則,極力要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語言上關注譯語言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從這個角度去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合理歸化”原則與“合理異化”原則,貌似它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要求譯文符合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以及中文的文化內涵,從而在行文流暢譯文的幫助之下,讀者能夠盡量減少發聲語中的文化色彩。從這個角度去看,合理歸化翻譯原則似乎與異化翻譯原則的目的背道而馳。其實不然,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與異化原則,都處于殊途同歸的境況之中。但是,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往往處于主導的地位,據有關翻譯專家學者對傅東華先生《飄》譯本中的翻譯策略研究表明,傅東華先生在《飄》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為歸宿的原則,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其中也少許遵守了合理異化的翻譯原則、運用了合理異化的翻譯策略,但是,在傅東華先生《飄》譯作中,合理歸化與異化翻譯原則的遵守,其目的無非是譯者傅東華先生為了實現翻譯的最終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選擇,合理歸化與異化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并無孰優孰劣之別。

三 “合理歸化”原則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分析

“合理歸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翻譯原則,往往為廣大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種英語文化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到譯語文化中。在我國的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采取合理歸化這一翻譯原則的例子數不勝數。

例如,我國著名英語文學翻譯家傅東華在翻譯英語名著《飄》時,就嚴格而恰到好處地遵守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使這一英語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廣大中文讀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語文學翻譯代表作。在《飄》的傅譯本中,傅東華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國傳統語言氣息元素的姓,將主人公翻譯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譯本《飄》的序言中,對合理歸化這一翻譯原則的目的做了具體的闡述: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歸化翻譯原則的目的,就是要忠實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僅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節。

與此同時,我國早期著名翻譯理論與實踐家錢鐘書先生認為,英語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歸化,將英語文學作品從英語文字轉化為中文文字的過程中,在不因語言習慣上的差異而暴露出牽強附會的翻譯痕跡的同時,還能夠完全地保留原英語文學作品中的風味,這就可謂是達到了英語文化翻譯的合理歸化境界。讓我們來看看錢鐘書對合理歸化翻譯原則在其譯文《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中的運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錢譯:嗔罵,嘻笑,啼泣,各態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錢鐘書先生的譯文中采取了中文傳統的古體語言表達形式,巧妙地彰顯出了英語原文的神韻。因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合理歸化原則的遵循與運用,可以有效地彰顯譯者的再創造之美,給廣大中文讀者閱讀英語文學大餐時帶來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審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跨文化交際。

此外,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老舍,在精通英語的基礎上成功地翻譯了蕭伯納的后期作品《蘋果車》。老舍在該翻譯作品中,對于稱謂的處理,堅持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溫文爾雅、實際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對話,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廣大中文讀者。例如,《蘋果車》中的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將其翻譯為:

王后:(有點不悅)“他有正式接見的通知嗎?”

龐菲理亞斯:“沒有,姑娘……”

讓我們來分析此例中老舍先生對合理歸化翻譯原則的運用策略。在西方的人本主義傳統文化中,“Maam”這一稱謂一般是用于對女王、貴婦人、高級女軍官等的尊稱,如果翻譯為夫人或者女士,這對于王后的稱呼都顯得不夠貼切,而老舍先生將其翻譯為“姑娘”卻恰當好處地與原文中的意思等值。因為,與英國傳統平等的基督教文化不同,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姑娘是皇帝老婆的最高尊稱,在宮廷女人中具有絕對的最高地位,并且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素來都強調“仁”、“禮”,要求稱謂能準確地表達出人的輩分、尊卑、貴賤等,因而,老舍先生將“Maam”翻譯為“姑娘”,“姑娘”一詞巧妙地表達出了王后的尊貴地位,很好地遵守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很好地忠實于原文的思想。

四 結語

在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遵守一定的翻譯原則,可以較為有效地達到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合理歸化就是譯者在譯文語言表達上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文化內涵,是一種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運用最為廣泛、十分重要的翻譯原則。因而,我們有必要深入分析英語文學翻譯的合理歸化原則,使其在英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使廣大讀者更便捷地享受英語文學大餐,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之用。

參考文獻:

[1] 鄧偉:《歸化與歐化——試析清末民初翻譯文學語言的建構傾向》,《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

[2] 駱賢鳳:《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論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3] 宋秀芝:《文化全球化語境下商業廣告和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6期。

[4] 李麗華、嚴峻:《政治立場與民族認同的選擇——文學翻譯歸化與異化之爭的本質》,《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

[5] 徐泉、王婷:《析傅東華譯〈飄〉中的歸化翻譯》,《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6] 姚丹丹:《從雙性同體角度重新詮釋〈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中的克里奧佩特拉形象》,《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張艷萍:《淺析〈蘋果車〉中老舍對稱謂的歸化翻譯處理》,《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簡介:李嘉賢,男,1976—,內蒙古烏蘭察布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工作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之后,文學期刊從期刊數量到期發行量都呈現出大幅下滑之勢。據人民網對文學期刊進行的調查,目前中國的期刊社一共有9000多家,文學期刊約占10%,而這其中又僅有10%的文學期刊生存狀態較好,即不到100家的文學期刊能夠維系自身的運行,其余的文學期刊都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文學期刊的日漸萎靡與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形成強烈的反差。雖然,文學發展不可能與經濟完全同步,但文學期刊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漸行漸遠是值得理論界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學術界對文學期刊萎靡不振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原因:第一,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占據了人們大量的休閑時間;第二,消遣、娛樂類的報紙和時尚雜志對文學期刊的沖擊;第三,當前文學期刊上發表的作品遠離社會生活;第四,讀圖樂趣取代了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第五,政府對文學期刊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這些分析當然成立。但是,文學理論界在探討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恰恰忽略了對當代文學理論的反思,似乎文學期刊興衰存亡與文學理論沒有絲毫關聯。

事實上,文學期刊面臨大幅萎縮是一個表層問題,其深層的問題是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邊緣化,文學越來越遠離社會文化。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邊緣化不能僅僅歸咎于作家、讀者和文學期刊,而是一個整體性和全局性的問題,其中文學理論蒼白化、文學批評闡釋無力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文學繁榮取決于多種因素,不僅需要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而且需要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的關注和介入。中外文學的歷史經驗表明:沒有文學理論的關注和介入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而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才是文學繁榮的直接推手,可以說,沒有人文主義運動就沒有莎士比亞,沒有古典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莫里哀,沒有啟蒙運動就沒有歌德,沒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斯丹達爾、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和托爾斯泰。因此,文學理論積極介入文學創作,從而推動文學創作的發展是文學繁榮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19世紀的俄國文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19世紀的俄國文學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在革命民主主義時期,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謝德林、涅克拉索夫、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步入文壇,對俄羅斯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們描寫人間苦難,反映黑暗現實,把揭露和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農奴制,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高爾基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不到百年時間出過燦若群星的偉大名字?!比欢?,這樣的文學成就并非僅僅是作家努力的結果,而是在文學理論介入和推動下完成的。

這一時期的俄國文壇在文學理論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并最終產生了大量以推動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為己任的理論家,主要是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尤其是別林斯基,他對俄羅斯革命民主主義事業和文學的歷史貢獻是難以估量的。當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發表之后,由于這兩部作品辛辣地嘲諷和深刻地批判了農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統治的罪惡,因此,遭到反動文人的惡毒攻擊,蔑稱其為“自然派”。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別林斯基挺身而出,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仗義執言,發表了《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說》和《乞乞科夫的游歷或死魂靈》等理論文章,指出果戈理對生活既不阿諛也不誹謗,而是對其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并從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出發,充分闡明了當時的俄國社會需要這樣的好作品。其后,別林斯基又寫了《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和《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理論文章,深刻地剖析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熱情贊揚了果戈理等進步作家對現實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闡明了“自然派”采取對現實批判態度的意義,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向縱深發展。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同樣是舉足輕重的。他們以《現代人》雜志為陣地廣泛地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積極扶持文學新人,指導廣大讀者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鑒賞,幫助讀者去領會作品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培養讀者高雅的藝術情趣??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沒有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引導,人們很難真正理解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岡察洛夫、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作品。如果人們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那么,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斷然不會如此波瀾壯闊。

19世紀俄國文學的發展,對當下的中國文壇是有啟發意義的:理論家和批評家介于作家和讀者之間,在推動文學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要總結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闡明文學面臨的歷史使命,引導作家關注現實人生,引導作家追求高雅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又對作品進行闡釋和解讀,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進行剖析,引導讀者把握作品,培養讀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只有當作家、理論家、批評家和讀者出現良性而有效的互動的時候,文學思潮才可望推動文學的發展,文學繁榮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文學期刊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困境,成為溝通作家與讀者橋梁和媒介。

然而,當前中國文學理論沒有起到這樣的的作用,文學理論完全在自己封閉的理論框架內自我演繹。綜觀當前的中國文壇,文學理論與文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理論與創作陰陽兩隔

當下,中國文壇最奇怪的現象是文學理論的缺席。文學理論的缺席并非是指中國沒有文學理論家,沒有文學理論文章,而是指文學理論話語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而來的,與當下的中國文學創作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文學理論家成為西方文學理論傳聲筒,成為西方文學理論的“二道販子”。移植而來的文學理論根本不能有效解讀當下的文學現象,只能自說白話,只能在話語狂中自我消遣、自我娛樂。

文學理論家們聲稱“理論就是理論”,“理論與創作本來就不是一回事”,以此來回絕對當下文學創作的關注??梢哉f,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已經泛濫成災,不僅不能闡釋和解讀中國當下的文學創作,而且使中國學者缺乏理論原創力,甚至導致文學理論家的惰性。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植根于西方的文學創作,是對西方文學創作經驗的歸納和總結,因而對西方文學進

行闡釋和批評是有效的。但中國文學有自身的傳統,中國文學關注的問題有別于西方文學關注的問題,同樣中國人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與西方人的審美理論、藝術追求判然有別。用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進行評頭論足,無異于削中國人之“足”去適應西方人之“履”,不僅不能給文學創作帶來繁榮,反而會因隔靴搔癢引起作家的反感。當移植西方理論成為時代潮流的時候,理論原創不僅是一種奢望,而且貼近現實的批評也只能成為遙遠的夢想。

與移植西方文學理論批評相關的另一種癥候則是:文學批評期刊也并沒有起阻止文學期刊質量下滑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還加速了文學期刊質量的下滑。文學批評期刊本來應該承擔解讀作品、引導讀者、提升審美水平的作用,而實際上文學批評期刊發表以套用西方文學理論為能事,出現嚴重的概念化傾向,與讀者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相去甚遠。一些以文學批評為業的學者自身并沒有多少文學悟性和文學感受能力,除了對一些西方文學理論名詞、概念進行花樣翻新之外,并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文學批評的功能和作用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反而因隔靴搔癢、不著邊際而與作家和讀者雙重疏離。

2.文學批評倫理全面喪失

文學批評家應以怎樣的姿態介入社會?文學批評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文學批評家的倫理底線何在?成為當代中國文壇一個不敢追問的話題。當前文學批評呈現出嚴重庸俗化傾向,文學批評的基本倫理全面喪失,文學批評不僅沒有起到正確引導讀者解讀文學作品,引導作家追求藝術完美、形成藝術風格,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讀者,將讀者引入歧途。究其原因:一些文學批評家自甘淪為一些庸俗作家的吹鼓手,文學批評不是從學理出發,不是處于中立狀態,而是成為作家宣傳、策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使作品進入市場的必要“程序”。批評家被作家、圖書經銷商、作品經紀人“策劃”,并為他們服務,按照他們的旨意進行所謂的“批評”,文學批評通過倚門賣笑的方式茍延殘喘地存在。

文學批評倫理的全面喪失不僅是文學批評的悲哀,也是作家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在商業氣息充斥整個社會的今天,批評家利用“批評家”的身份為自己撈取一點好處似乎也無可厚非,因為對文學批評家而言,他們擁有的唯一資源就是手中的筆。然而,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并非是一個枝節性問題,它關涉知識分子的良知、關涉文學存在的價值等文學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梢哉f,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神圣性的顛覆,是對人類曾為之驕傲的精神家園的褻瀆,其最終后果不僅將宣告文學批評的終結,而且會導致文學的終結。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之中,讀者對文學形態的集體想象、對文學的信任怎能不被文學批評掏空?文學期刊怎能不舉步維艱?

3.文學期刊擔當意識潰泛

如前所述,學界在分析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要么從文學期刊的外在生存空間人手,分析制約文學期刊的各種社會文化環境;要么從文學期刊與文化市場的關系人手,認為當前文學期刊陷入困境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與文化市場接軌,沒有很好地適應當前文化消費的需要,因而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樣的分析雖然不無道理,但并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筆者認為,文學期刊的困境在于辦刊思想和編輯理念上缺乏擔當意識,因而失去了文學閱讀的精英群體。由于在辦刊理念上定位在面向大眾文化消費,因此文學期刊往往通過期刊改版、變更欄目設置、發表通俗文學作品等方式去適應市場需要,這樣就難免導致文學期刊在追求貼近大眾生存的過程中變得庸俗化?;厥?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在知識界呼風喚雨的場面,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受到來自政治、經濟層面的特別眷顧?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刻意追隨市場需求?文學期刊在當時受民眾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擔當起了思想啟蒙、人生導師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說,當時的文學期刊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因而它成為讀者的一面旗幟,成為民眾尋求理想和價值的精神家園。

然而,當前的文學期刊在庸俗化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是因為文學期刊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審美情趣,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理想、夢想和對精神家園的渴求。文學期刊一味媚俗基于對當代讀者的一種基本預設:當代讀者不需要追問形上問題,不需要理想和信念;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消遣,僅僅是消費,文學閱讀對他們而言僅僅是打發時間的方式。這樣的預設就難免導致惡性循環,即文學期刊越是貼近大眾,而實際上就越遠離讀者;越遠離讀者,文學期刊就越陷入生存困境,越來越難以為繼。

總體而言,文學期刊陷入生存困境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對文學期刊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于重樹文學精英價值,重建讀者對文學精神的信賴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不僅應該積極反思文學期刊的生存境遇,而且也理應成為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重要推手。文學理論家不應該在轉述西方后現代理論中自娛自樂,不應該在中國文學作品上隨意粘貼西方文學理論的標簽,更不應該以解構、嘲弄中國當代文學殘存精英意識為樂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應該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具有理想和信念,積極推動中國文學精英化,積極探索歷史、社會、人生,思考人的終極價值,營造文學引領生活的文化氛圍。通過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重建讀者對文學的信賴,重建作家的歷史責任感和自信心,重建理論與創作的良性互動。這樣的文學生態一旦形成,何愁文學期刊沒有穩固的讀者群體?何懼網絡媒體、電視媒體、休閑娛樂報刊的挑戰與競爭?一言以蔽之,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根本前提是建構良性文學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理論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高爾基,個性的毀滅[J],文藝理論譯叢。1957(1)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重要的教學目標。當前,一些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文學鑒賞對學好漢語言文學作用顯著,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能稱為成功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應當堅持探索出有效的培養方式,將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作為立足點?!懂敶鷿h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旨在結合我國當代文學發展實際,從研究漢語言和當代文學入手,在有關文學研究理論指導下,探究現代漢語思維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探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內容概要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包含簡介、研究現狀、審美、發展進程和典型觀念、研究轉型情況;第二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包含史料、英譯、語言品格、概念及電影改編的文化學;第三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情況,包含“三段法”教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現當代西方文學研究,包含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當代西方文學研究中的美學回歸態勢;第五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包含生態文化因素、現代派文學、中國文學文本空間中“西方文本”的寓意;第六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概述,包含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具體應用情況和中華文化的弘揚、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第七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探究,包含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審美教育、語言意境、互聯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第八章主要講述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專業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學習和應用、課程改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九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性研究,包括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及體驗、教育創新、應用性教學;第十章主要講述各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情況;第十一章主要是文學鑒賞概述,包含文學語言藝術、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知人論世法”與文學鑒賞、文學鑒賞與理想價值的追尋;第十二章主要講述的是文學鑒賞的分類鑒賞,包含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鑒賞等;第十三章主要講述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包含重要性、寫作路徑、培養情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閱讀中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第十四章主要講述職業院校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包含文學鑒賞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力、高職院校漢語言教學中的文學鑒賞、高職文學鑒賞課的教學和片論,以及怎樣引導高職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二、《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意義和價值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可供文學工作者或教師職業的人閱讀參考,主要探究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方法。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要先了解文學作品創作背景,提高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應當提升學生語感訓練方式、感悟能力,選擇快讀與精讀等,不斷熟悉文章,從而有效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鑒賞文學有獨特的鑒賞方式,并不是“跟著感覺走”,需按照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結合文學基本知識,感受作品蘊含的美與意義。教師需引導學生掌握好文學作品的知識內容,把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落到實處。教師可逐漸向學生滲透文學教育,為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夯實基礎,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其課后鞏固閱讀,實現相應文學知識的積累,使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鑒賞方式,積極培養其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鑒賞能力。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能夠為大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理論指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可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兼具實用性和收藏性的著作,值得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生學習。

(李欣蓓,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元明清文學是中國文學史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采取分期綜述、縱橫對比、按體分類、以點帶面的方式,可以相對完整地呈現出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鞏固教學成果,為中國文學史課程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元明清文學;詩文;小說;戲曲;詞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進入元明清階段以后,與前期的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文學等階段相比較,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以上階段的教學,從學科的屬性來看,先秦兩漢文學具有經史雜糅的特征;就文學的發展進程而言,魏晉南北朝文學具有過渡性的特點;從文類的形態上看,唐宋文學最為成熟的當然是唐詩、宋詞,其他文類尚處于萌芽或發展狀態。因此,元明清文學以前,文學史講授的重點是以詩文這兩大文類為主。而元明清文學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眾多,教學重點轉入以小說、戲曲教學為主,學生需要課下閱讀大量的經典作品,尤其是小說等作品的篇幅往往較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這些知識。在元明清文學的教學安排上,一般來說,大多數高校的安排是一個學期,最多的是64課時,最少的則可能是32課時。因此,探討元明清文學教學的新模式,如何高效完成元明清文學史的教學工作,就成為了中國文學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是文學研究的三大領域。相比其他兩個領域,文學史有其特殊之處,它含有文學和史學雙重屬性,其旨趣就是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將各歷史階段的重要文學現象、文學思潮、發展大勢系統而條理地呈現出來,因而講授文學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既對毎個歷史階段的文學創作情況有所了解,又對中國文學創作的整體發展脈絡有所認識,進而提升解析文本和文獻的能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所以,如何向學生展示元明清近七百年作家作品、歷史事件、文學思想、發展態勢、經驗教訓等等,便成了元明清文學史教學的出發點。

一、分期綜述:總論元明清文學的歷史脈絡

文學史研究是以歷史的方法展開的文學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因而兼具文學和史學的雙重屬性。編年研究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即按照時間順序排比史料,在系年序列中再現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凸顯歷史面貌。貫徹在文學史的研究上,便是編年史的研究方法,陸侃如先生的《中古文學系年》即為典范之作。其優勢在于排比史料,以準確的史實,逐年展示文學史的連續性,從而在時間軸上展示文學史的連續景觀。當然“系年”方法用在教學上肯定行不通,教材體例和教學課時都對此有比較明顯的限制,但我們仍可吸取其精髓,將它改造成適合教學的模式。在講授明代文學時,總論部分就運用了這種編年的方式,按照明代皇帝的年號將明朝近三百年的時間劃分成若干期(有些時間短的年號就直接合并,時間長的年號還會分割),逐次詳論每一期的歷史大事、文化思潮以及文學風貌。這樣學生對明朝的歷史走向、思想變革等問題都了然于胸,反過來也促進了學生對這個時期文學發展的理解,為“知人論世”作好了一定的鋪墊。

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相當于沿著歷史的足跡把明朝的文學線索清理了一遍,對明朝各個方面的文學狀況形成一種綜合認識,這是學生建構知識框架,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理解更多的信息、記憶更多的知識以及提出更多問題的基礎。這種以史的觀念建構起的框架富有穩定性,因為它立足于過去的事實而不是某些時髦的理論,所以它是穩定的,不會因為研究風氣的變遷而廢棄;同時它又富有彈性,因為史的內涵十分豐富,各種現象都能通過史的視野加以觀照,所以它是靈活包容的,運用它理解一些問題不會顯得生搬硬套。反觀現在的一些學生,在看待一部作品時,只知道機械地套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框架,不得要領,在這樣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樹立這種歷史框架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新的教學嘗試需要從具體的細節做起,比如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也提出一些具體要求,包括記憶明朝的年號,弄清各個文學家之間的代際關系,大體了解各文學家之間交游的情況,知道一些著名文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及生活經歷等等,這些雖然不是教材涉及的重點,但卻是文學史上最基本的事實。如果學生不掌握以上基本內容,只是硬性記憶教材介紹的藝術特征來應付考試,那么古代文學史的教學將毫無意義。

二、縱橫對比:納入中華文明史的整體框架

講文學史要有時空大局觀,講某一個朝代,要能夠在縱向上聯系其前后朝代作對比,在橫向上能將文學和其他文化領域的發展情況放在一起對照。

還是以明代文學為例,在講到明代小說時,先帶領學生回顧一下魏晉志怪小說、唐傳奇、宋元話本的發展歷程,這可以使學生意識到明代章回體小說形成的里程碑式意義。然后,簡要介紹清代小說對它的繼承和發展,說明明代小說對后世的深遠影響。這樣,學生能以全面的歷史眼光來看待明代小說,理解它對中國文學乃至中華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這樣一來,他們對明代的“四大奇書”有了更多的重視,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習具體作品時,能“瞻前顧后”,尋找這些作品與前代和后代小說之間的一些關系與傳承,提岀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傮w上看,這種大處著眼的講授方式,與就事論事的傳統講授方式相比,在促進學生的思考方面更有實際效果。

同樣的方式還可以用于明代戲曲及詩文的教學上,將其納入中國戲曲史及中國散文史的大視閾中來討論,甚至有些內容適當納入古今文學演變的框架內講授,比如明末的小品文,它的生命并沒有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而停止,在20世紀初,它的價值又被周作人重新提出[1],

并且成為了影響現代文學創作的一股重要思潮。講述這類問題能夠打通古今壁壘,有助于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

以上是縱向的對比。在橫向上我們也可以將文學和該時期的其他學術領域及文藝領域的發展狀況進行對照。這種方式在明代文學的講授中同樣適用,因為明代是文學精神特別發達的一個時代,在各個領域都能看到文學影響的痕跡,通過論述文學和其他領域之間的關系,也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時期文學發展的狀況。比如,在總論明代文學時,便講到了當時文學對經學、史學、子學的滲透,比如《詩經》的解讀趨于文學化[2]、演義歷史成為新的風尚[3]、

評點諸子散文的書籍大量產生等現象[4],使學生對當時整個文學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風氣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三、按體分類:歸并教材各章節的同類問題

現在通行的文學史教材在介紹明代文學時,多是將明朝分成前中后三期,然后又將各期分成若干章節,對其中的主要文學家及文學作品進行詳細論述。這種體例很適合文學史的編寫,但在教學時也沒有必要完全地墨守成規。適當調整教材的章節、依據文學體類而非歷史分期進行講述,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依據文學體類來對作品進行分體介紹,能夠使文學史上一些爭訟的問題顯得更加明晰,各體文學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楚。明代文學根據體裁可以分成詩文、戲曲、小說三類,將這三類分別講述,各自的側重點又有不同。

例如詩文部分,主要是集中介紹明代各個時期詩、文兩個方面文藝思潮的變遷,指出各個流派之間的同異、因革的關系。這依據的是一種線性的思維,目的是給學生呈現出延綿不絕的詩文發展圖景。

對于戲曲部分,則釆用了以點帶面的講述方式,以《牡丹亭》這部偉大的作品為中心展開,其他的內容則如眾星拱月圍繞著它。明前期的戲劇是作為《牡丹亭》的鋪墊而講述、湯顯祖的其他作品是作為《牡丹亭》的參考而介紹,還有之后的沈湯之爭、臨川派后勁作品都是作為《牡丹亭》的對照來分析。由此以《牡丹亭》這個中心引出了整個明代戲曲的大體面貌,學生既深入了解了《牡丹亭》,同時又對戲曲史有大致認識。

至于小說部分的講述,也很適合采用這種分體介紹的方式。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明代小說是一代之文學,受到極大重視,因此習慣的講法是把每一部作品專門列為一個專題來講,以便使學生對這些名著能有更深刻的體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對這種安排做了改動,在介紹明代章回體小說時,將當時“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合并一處綜論。即從這四本書中提取出若干個共同的問題,在每個問題下,對四大奇書進行比照,體現它們之間的異同,顯示出隨著時代變遷章回體小說形態不斷成熟的軌跡。比如,在“人物形象的刻畫”這個問題上,一般的講法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分析,拈出小說中的塑造的人物形象,結合具體的文本加以分析,其遵循的一般思路是文學理論中強調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樣安排下來固無不可,但是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甚至會陷入講故事的泥潭,無形中浪費了大量的課時,而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收獲不大,甚至因為教學理念的同一化導致文本分析的重復,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感。鑒于以上情況,筆者按照寫作時間的順序依次講述四大奇書的相關內容和各自的人物刻畫手法,展示出從元末《三國演義》性格單一的人物形象到明末《金瓶梅》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這一發展歷程,使學生對明朝三百年間小說刻畫人物形象筆法的進步有了更直觀的體悟。正是抓住人物形象與小說筆法的演進這一核心,四大奇書之間就不再是彼此孤立的四部小說名著,而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節約了講授的課時,為其他教學內容的安排騰挪出了更多的時間。其他方面,筆者還歸納了一些問題,如虛實關系的處理、整體結構的安排、具體情節的敘述、審美旨趣的傾向、語言藝術的特色等,也都是依照這個思路進行講述,從而將四大奇書藝術特色的各個方面都囊括殆盡,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每部作品藝術風格的認識,也形成了對明代小說發展的整體印象,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效果。當然,將四大奇書合述僅適用于對藝術特色的介紹,在涉及每部書的形成過程、思想內容等方面的時候,還是要將它們分開來講解的。

需要指出的是,純粹的分體介紹相比于分期介紹也有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它割裂了同一時期各種文體發展的相互聯系,難以對某一個時期整體的文學發展狀況全面觀照。不過,上文已指出,在教學時,我們一開始就對明代作了歷史、文化以及文學方面的分期綜述,使學生預先具備了相關的歷史知識,這可以彌補分體介紹的不足。因而,采取上述教學安排的前提,需要重視明代文學總論部分的講授,這與先秦兩漢文學的講授明顯不同。因為先秦兩漢文學的文本對學生來說,閱讀的難度較大,因而筆者在講授的過程中,采取的是先分后總而不是先總后分的方法,即先從具體的作品和文獻入手,細讀文本和文獻,獲得感性認知,然后反過來再加以總結,升華總論的內容??傊?,教無定法,我們要積極調用各種線索串聯文學史知識,并把它們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認識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汲取各種知識信息,達到對中國文學史理解上的融會貫通。這是我們講授文學史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四、以點帶面:凸顯文學創作的歷史語境

任何文學創作都離不開具體的歷史語境,“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也正是建立在這一認識基礎之上而展開的具體的文學批評方法。

以元代文學為例,從蒙元王朝1234年立國,到1368年被朱元璋的義隊軍推翻,經歷了134年的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的文學進程中,元代文學的審美情趣迥異于傳統的“溫柔敦厚”而一變為“自然顯暢”,其中的答案,只能從時世推移的滄桑巨變中尋求。又比如,傳統的文學批評中一般認為“詩莊詞媚”,而曲的當行本色是什么?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泵蓾h文化之間的沖突與交流、文人地位的下降、戲劇的“自娛”與“娛人”需要,皆是構成元曲“自然”審美風格的原因。再比如,元曲中出現了〔唐歹合〕〔拙音速〕〔阿忽合〕等曲牌,也是多元文化交流、少數民族音樂進入中原的結果。

在清詞和清詩的教學部分,由于文學史教材中對于清詩、清詞部分的介紹比較有限,而詩詞乃是古典文學的重要內容,筆者在文學史教材的基礎上,布置《清詞史》《清詞叢論》《清詩史》《清詩流派史》等專業書籍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有利于學生了解文學史的宏觀背景。

在文學史教學中,面對朝代更替,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歷史分期與文學發展的不平衡性。朝代的更迭沒有使文學史呈現出截然的一刀兩斷的面貌與風格,然而每一次更替又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文學的發展方向。如前所述,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對明清易代大背景作出歷史脈絡的梳理,對整個清朝的詩詞作整體的講述,描述其異于其他朝代的特點,注重糾正學生先入為主的主觀判斷。譬如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念的長期灌輸中,很多學生會認為長篇小說是清代文學的代表,而清詞是清代文學的末流,沒有多少可觀之處,甚至很多研究生也抱持這樣的觀點。而事實上無論在質量還是在數量上,清詞都足夠與宋詞雙峰并峙,而這正是教學中應該致力矯正的方面。在糾正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時,需要給學生呈現文獻證據,對于歷史人物的分析,也盡可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的評價。尤其對錢謙益等被清廷打上“貳臣”標簽的詩人,須結合他們的詩歌作出說明,客觀公正的歷史觀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遺民詩人群體是清初一個龐大的士人集體,在這個大集體中又包含了許多小集體,且不同集體的詩作也帶有其自身特點。而教材因為篇幅原因,會將主要注意力集中于清詩的“神韻”“肌理”“格調”“性靈”四大詩派,忽視了對遺民詩人群體的關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區分、了解遺民詩人群體,筆者對南宋末年與明末清初的兩大遺民群體進行了對比。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遺民群體的評價也必然會出現變化。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細讀作品進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體會當時作者的遭際與抱負,從而對原有的價值觀念作出更為合理的判斷。

五、余論

維果茨基認為,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借助他人的指導可以解決超出自己原有水平解決問題,這個潛在的能力發展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5]。雖然這個概念是在兒童認知領域提出的,但在具體的高等教育教學中也同樣適用。因為它同樣反映了教學與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教學促進發展,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而不是在學生已知的領域中打轉。該理論闡明了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起源,突出了教學的作用,同時也彰顯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教師在教育中不可代替的引導作用。在這樣的教學觀念下,既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需要適當提高知識難度。在講授清代詩詞的過程中,兼顧學生的知識接受范圍,又適當加以擴展、聯系、比較,提升學生對清代詩詞的認識。同時我們也發現,受到戲說歷史和流行影視的影響,學生對稗官野史體現出較大的好奇心,出現史實不清、評價隨意的傾向,這在教學中是應當加以矯正的。

總之,相對此前其他歷史階段的文學史教學,元明清階段的教學內容明顯增多。如果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將難以在規定的教學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遑論保證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對元明清文學史的教學作了一些初步探索,還很不成熟,祈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28.

[2]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0-287.

[3]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98-404.

[4]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483-512.

[5]麻彥坤.維果茨基與現代西方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60.

[責任編輯:陳立民]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2014年10月,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和文化學者吉狄馬加獲南非“2014姆基瓦人道主義獎”,并被授予“世界性人民文化的卓越捍衛者”稱號。頒獎詞中稱,這是為了表彰他在詩歌藝術領域的卓越造詣和在文化傳播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此獎曾授予納爾遜·曼德拉和勞爾·卡斯特羅。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吉狄馬加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為土地和生命而寫作”,致力于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引領和推動國際詩歌創作發展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方面做了許多艱苦卓絕的工作,其奠基性、開拓性和創造性貢獻世人公認,獲此殊榮,當之無愧。他在頒獎儀式書面致答辭中強調:“我將把這一崇高的來自非洲的獎勵,看成是你們對偉大的中國和對勤勞、智慧、善良的中國人民的一種友好的方式和致敬,因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南非人民對抗殖民主義侵略和強權的每一個時期,都堅定地站在南非人民所從事的正義事業的一邊,直至黑暗的種族隔離制度最終從這個地球上消失?!比绻f榮獲“姆基瓦人道主義獎”能充分說明吉狄馬加與非洲最緊密的精神聯系,那么他的獲獎答辭則清楚地指出了自己獲獎的基礎和前提,是我們考察他與非洲緊密精神聯系時應當深思的。

情系非洲“黑人兄弟”

吉狄馬加1985年24歲時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即獲得國家級詩歌大獎的《初戀的歌》,就有不少直接或間接書寫非洲的篇什,其中1983年寫的《古老的土地》,30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讀者和詩人的高度評價?!拔艺驹跊錾饺悍遄o衛的山野上,/腳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是一片埋下了祖先頭顱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比歷史更悠久的土地,/世上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土地。/……我仿佛看見黑人,那些黑色的兄弟,/正踩著非洲沉沉的身軀,/他們的腳踏響了土地,那是一片非洲鼓一般的土地,/那是和他們的皮膚一樣黝黑的土地,/眼里流出一個鮮紅的黎明?!边@首詩真實生動地描繪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活力,把他們生活的沉重、不屈的奮斗和美好的夢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的最后寫道:“古老的土地,/比歷史更悠久的土地,/世上不知有多少這樣古老的土地。/在活著的時候,或是死了,/我的頭顱,那彝人的頭顱,/將刻上人類友愛的詩句?!睙釔凼澜缟纤小肮爬系耐恋亍?,不論生與死都在頭顱“刻上人類友愛的詩句”,當然會打動世界上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包括非洲“黑人兄弟”。作品問世不久,吉狄馬加在接受埃及《十月》雜志記者澤西拉·比耶利博士訪問時,又應比耶利的要求,專門朗讀了這首詩,于是埃及和非洲各國人民迅速地聽到了中國詩人的心聲,感受到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靈犀相通,中國夢和非洲夢有共同性。進入21世紀后,這首詩在國外以不同的語言文字傳播,引起了更廣泛更強烈的反響。亞非拉和歐美詩人不時提到這首詩,因為詩中不僅表達了對“黑人兄弟”的深情厚誼,還表達了刻骨銘心的“人類友愛”。正是這種博大的“人類友愛”,縮短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心靈距離,這首詩才引起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共鳴,并成為世人公認的經典。

非洲人杰地靈,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墒乾F在非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面臨不少本土性和全球性問題。吉狄馬加始終情系非洲的和平與發展及“黑色兄弟”的福祉,并寫詩分享其歡樂,分擔其憂愁。

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在現代化過程中一直面臨著精神信仰的缺失和物質主義的侵蝕,許多獨特的本土元素逐步消失了,吉狄馬加為此曾再三寫詩表達憂思。如《最后的酒徒》:“你的血液中布滿了沖突/我說不清你是不是酋長的兒子/但羊皮的氣息卻彌漫在你的發間/你注定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因為草原失去的影子/會讓你一生哀哀地嘶鳴?!?007年8月《南方周末》記者問他:“酋長”、“羊皮”、“精神病患者”這些詞對一個彝族詩人意味著什么?他說,“精神病患者”是一個象征,指人類現代化過程中“自身的精神失衡”,“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恐怕全球都如此,彝族也不例外,很多值得留存的東西、個性的東西開始泯滅了?!苯又衷郀柣脑捳f:“非洲死一個部落酋長,相當于在歐洲毀掉一個博物館,這無疑是一件最叫人心痛的事?!敝袊腿艘灰环侵奕艘灰蝗祟?,都面臨“精神失衡”,這是被美國評論家稱為“中國西部一位偉大靈魂”的詩人無法消除的心結。2007年吉狄馬加寫的另一首詩《我聽說》,也心憂如焚:“我聽說/在南美安第斯山的叢林中/蜻蜓翅膀的一次震顫/能引發太平洋上空的/一場暴雨/我不知道/在我的故鄉大涼山吉勒布特/一只綿羊的死亡/會不會凍醒東非原野上的獵豹/雖然我沒有在一個瞬間/看見過這樣的奇跡/但我卻相信,這個世界的萬物/一定隱藏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前面一首詩擔憂非洲精神“失衡”,文化個性“泯滅”;后一首詩則以自己故鄉綿羊的“死亡”和東非獵豹能否“凍醒”為喻,同樣沿著中國彝人一一非洲人一一全人類的詩學思維路線,表達是對中非和全球物種消失、生態失衡的焦慮。非洲戰火綿延,暴力不止,饑餓和瘟疫時刻威脅著人類,因此吉狄馬加在《科洛希姆斗獸場》、《鹿回頭》、《回望二十世紀》、《那是我們的父輩》等許多詩篇中不斷吶喊,呼吁結束戰爭、停止暴力、解救被饑餓、瘟疫和艾滋病逼到死亡邊緣的人們?!拔抑揽坡逑D范帆F場/可以容納六萬觀眾/他們在那里欣賞/殺人的歡暢/我知道這不是遠古的神話/喪盡天良的殺戮/亙古以來就從未消亡/從波蘭平原庫特諾的焚尸爐/到如今黑種民族/在南非遭受的屈辱”,“我將我的臉龐/貼在科洛希姆斗獸場的/老墻上/當刀劍的撞擊停息/當呻吟再沒有回響”;“……非洲的饑餓直到今天還張著絕望的嘴/我曾相信過上帝的公平,然而在這個星球上/還生活著許許多多不幸的人們/公平和正義卻從未降臨在他們的頭上?!边@類讓人讀后難以抑制驚悚、震撼、憤懣的詩性畫面,蘊藉著博大的人類之愛,也顯現了對非洲人民無比強烈的兄弟之情。

高度評價非洲現代文學及“黑人性運動”

原始、奇異、破碎、危險等,是世人對非洲的基本想象;非洲文明、文化、文學落后于世界潮流,幾乎是包括文學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共識。由于長期受西方文學中心論的影響,中國當代作家對非洲文學所知甚少乃至無所知者比例較大,知之較多認識較深者比例很小,因此在“中國作家談外國文學”這類圖書里,談西方文學者比比皆是,談包括非洲文學在內的非西方文學者寥若晨星,報刊上關于非洲文學的文章歷來罕見。吉狄馬加進入中國作家協會領導層之后有意改變這種狀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他已成為中國文學創作領域對非洲現代文學最關注、最了解,也對介紹和評論非洲現代文學最熱情、最給力的作家和文學領軍人。在吉狄馬加大約20部著作中,詩集里有許多關于非洲的詩歌,詩文集、演講集、訪談及隨筆集里有大量介紹和評論非洲文學的文章,其中介紹和評論非洲現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最多。因為他的評論是在全球化演進、現代化嬗變和世界文學潮流起伏消長的大背景上立論的,所以話語中表現了吉狄馬加特有的大視角和大氣度。他的評論全面、新穎、深刻,給人以聞所未聞的感覺。這對糾正當代文壇漠視非洲文學的錯誤傾向,扭轉眾多作家對非洲文學認知缺失的局面,引導廣大讀者閱讀非洲文學作品和擴大世界文學視野,以及推動中外文學交流與對話,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世紀伊始,吉狄馬加在2001年第三期《世界文學》上發表重要文章《尋找另一種聲音》,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外國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以此文題目為書名,推出“我讀外國文學”專集,收錄文章37篇,作者有莫言、賈平凹、劉心武、余華、張煒、蘇童、馮至、袁可嘉、鄭敏、海子、王小波、于堅等36位,無一不是名家。他們文筆從容,文章質地厚重,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學交流的最高水平。但是名家們大多談的是讀西方文學的體會,談非西方文學者少,談的內容也不過三言兩語。莫言、殘雪談及拉美文學,吉狄馬加之外,沒人談非洲文學。36位作者中既談西方文學又談非西方文學,而且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評論非洲文學與拉美文學者,是吉狄馬加。吉狄馬加文章中表現的世界文學觀念和文學價值觀念,以及對非洲文學的評論,在新舊世紀之交中國文壇上堪稱空谷足音。其要點有三:第一,吉狄馬加認為,世界文學“是世界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文學”,不同國度和種族的文學大師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奇跡”,使人們“真正認識了這個世界”。他們不朽的作品,也成為人們“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吉狄馬加對世界文學這種認識超越了西方文學中心論,他對文學認識價值和精神意義的把握也是十分正確的。第二,吉狄馬加高度概括了黑人現代文學對非洲大陸劃時代的貢獻和對世界不同文明應當共存互鑒的啟示作用。他說:“黑人現代文學,是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不少黑人作家的作品,今天已成為世界人民“公認的經典”,這些作品“把一個真實的非洲和黑人的靈魂呈現給世人”,使人們懂得“這個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從而“更加關心別人的命運,關心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共存?!钡谌?,吉狄馬加特別推崇出生于馬尼提克島的詩人塞澤爾和出生于塞內加爾的詩人桑戈爾,盛贊他們提倡的“黑人性”運動,認為他們擺脫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從黑人文化中吸取靈感,把源于他們祖先流傳的神話歷史,神圣語言以及殘酷的現實生活,都完整地融入自己的創作世界,在短暫的時間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對世界上一切弱勢群體的文學如何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示范”。他說,自己閱讀桑戈爾充滿祖先的精神,語言仿佛是非洲祭祀夢囈和祈禱一樣既感親切又感有無窮生命力的文學,“就像一股電流穿透了我的全身”;他還說,閱讀被稱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的阿契貝和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索因卡的作品,也曾給他“難以估量的影響”。顯然,吉狄馬加對于誤解非洲但不固執己見的人們來說,仍舊有不少啟示性。

近十年間,吉狄馬加的非洲情懷上升至更高層面,他同非洲的精神聯系更為緊密,推動中國和非洲文明、文化、文學的交流互鑒更加不遺余力。單看其演講,就能證明這種趨向。他2005年11月9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漫談我的文學觀與閱讀生活》,2008年10月16日在“當代世界文學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當代世界語境下的中國詩人的寫作》,2009年7月10日在中韓作家對話會上的講演《中國西部文學與今天的世界》,2009年11月23日在魯迅文學院的演講《多元民族特質文化與文學的人類意識》,2012年8月10日在國際土著民族詩人圓桌會議上的演講《我們的繼續存在,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都一再談論非洲,對非洲文明、文化、文學的論述比以前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他談論非洲現代文學,是站在21世紀這個時代的高度,以全球視野和人類意識觀察思考問題的,不像一般作家和詩人那樣局限在寫什么、怎么寫、寫得怎樣等層面;而身為作家與詩人,他評論非洲現代文學,又特別看重黑人精神和黑人心靈的創造性表達,關注文本的精神性、心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從上述演講中可以看到,他對非洲現代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感悟和認知,特別是對非洲現代文學世界意義和人類學民族學價值的分析、理解與評說,不少方面超越了有關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其中在國際土著民族詩人圓桌會議上的演講就是典型的例證。這篇演講題為《我們的繼續存在,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為會議的主旨演講,中心內容是論證世界土著民族、土著文化和土著文學的“繼續存在”對當今人類解救危機和世界減少災難的偉大意義。其中,最關鍵的話語就是從非洲詩人艾梅·塞澤爾說起的:“偉大的馬提尼克詩人和政治活動家艾梅·塞澤爾呼吁以‘歷史權利’,來進一步關注土著民族的文化傳承,他所提出的‘黑人性’,無疑是非洲以及世界黑人文化復興運動的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石。艾梅·塞澤爾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啟示,那就是我們必須找回屬于自己的‘歷史的權利’,為真正實現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文化多樣性而付諸行動。從21世紀開始以來,將多樣性當做一種現代性的象征來用已經成了人類的普遍共識,或者說成了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一種具有道德精神的基本原則??梢哉f,今天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域的各個古老民族的存在和文化延續,將是人類對自身的救贖,因為我們曾長時間缺乏對不同文化和傳統的理解及尊重?!敝袊氖澜缥膶W史,有的根本沒有論述塞澤爾,有的只作了簡單介紹,吉狄馬加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的主旨演講中對塞澤爾及其倡導的黑人性文化復興運動作如此崇高的評價,可以說“史無前例”,是多重意義上的超越。如果我們知道吉狄馬加2012年還創作過專門獻給塞澤爾的詩篇《那是我們的父輩》,讀過“塞澤爾,我已經在你的黑人意識里看見了/你對這個世界的悲憫之情/因為凡是親近過你的靈魂,看見過你的眼睛的生命個體/無論他們是黑種人、白種人、還是黃種人/都會相信你全部的詩歌/就是一個離去和歸來的記憶……”讀過這種充滿崇高詩情和深邃歷史哲理的詩句,我們對非洲現代文學的認識,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認識,當然還有吉狄馬加與非洲精神聯系的認識,就必然更全面更深刻了。

獻給納爾遜一曼德拉的詩蘊藉著高尚而深邃的精神意義

在世紀之交有關非洲的詩歌中,吉狄馬加的《回望20世紀——獻給納爾遜·曼德拉》是一首大詩、奇詩,富有探索性和獨創性的好詩。它在人類幾千年歷史的坐標上,書寫當今世界100年的歷史,向世界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聲音。作品以“你(指20世紀)好像是上帝在無意間遺失的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為總體隱喻,通篇都是“世界太息”和“世紀太息”,其中也包括對非洲人民遭受殖民統治時期悲慘命運的感喟,對非洲黑人土著文化相繼消失的嗟嘆。此詩的副標題“獻給納爾遜·曼德拉”,寓有深意。曼德拉是世人公認的非洲黑人解放運動領袖,非洲各族人民反抗新老殖民主義斗爭的偉大旗手,也是20世紀人類精神的代表。納爾遜·曼德拉這個名字已經是一個不朽的符號,以“獻給納爾遜·曼德拉”為副標題,增添了詩的內涵,擴大了詩美空間,既凸顯了非洲人民數不盡的歷史災難和艱苦卓絕的抗爭,也彰明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潮和人類的崇高精神?!痘赝?0世紀》70多行,用“我們”10余次,把“你”作為“20世紀”代稱用了30余次,這種寫法讓時間獲得了生命,在詩里形成了對話機制,同時也激活并貫通了文路,使全詩情思浩蕩、大氣淋漓?!澳銥榱笋R丁·路德·金聞名全世界/卻讓這個人以被別人槍殺為代價/你在非洲產生過博卡薩這樣可以吃人肉的獨裁者/同樣你也在非洲養育了人類的驕子納爾遜·曼德拉/你叫柏林墻在一夜之間倒塌/你卻又叫車臣人和俄羅斯人產生仇恨/還沒有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真正和解/你又在科索沃引發了新的危機和沖突/你讓人類在極度縱欲的歡娛之后/最后卻要承受艾滋病的痛苦和折磨/你的確認人類看到了遺傳工程的好處/卻又讓人類的精神在工業文明的泥沼中異化而死亡……”這首詩內容與全球五大洲相關,與非洲的現實困境和精神危機當然也有切實聯系。其文本的話語系統蘊藉深厚,極富張力,表達總在顯現與隱藏、有解與無解之間,藝術天地極大。作品并沒有舍棄形象意象隱喻象征,同時又把20世紀眾多矛盾對立的人或事并置,構成歷史悖論,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對抗對撞中呈現百年的歷史哲學,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與思考,使讀者在情感和理智上得到提升。把非洲“吃人肉的獨裁者”博卡薩和非洲養育的“人類的驕子”曼德拉比較對照,其思想沖擊力和藝術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認識非洲和世界的復雜性,正可由此進入。面對20世紀數不清的歷史悖論,如果讀者深入思索,從曼德拉身上就可以找到不少解惑的突破口,看到人類歷史的光明面,并且以正確的姿態面對21世紀。

2013年12月5日,納爾遜·曼德拉逝世,全世界都為他逝世而哀傷,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深切地悼念他,幾十億人民以數千種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悲痛。吉狄馬加的方式是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在幾天之后寫出了出于自己靈魂深處的詩句。這是一首長詩,2013年12月10日,即世人向曼德拉遺體告別之前問世,題目是: 《我們的父親》。在吉狄馬加心中,曼德拉是我們在精神上永遠不會死去的父親,他偉大的人格和巨大精神力量超越國界、種族以及不同的信仰,深刻地影響著人類對自由、平等、公正的價值體系的重構,從而為人類不同種族、族群的和平共處開辟出更廣闊的道路?!拔已鲋^——想念他!/只能長久地望著無盡的夜空/我為那永恒的黑色再沒有回聲/而感到隱隱的不安,風已停止了吹拂/是在一個片刻,還是在某一個瞬間/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他已經站在通往天堂的路口/似乎剛剛轉過身,在向我們招手/臉上露出微笑,這是屬于他的微笑/他的身影開始漸漸地遠去/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他要去的那個地方,就是靈魂的安息之地/那個叫古努的村落,正準備迎接他的回歸……”這是長詩的開篇,用高視角和大視境,寫非同尋常的悼念:仰著頭長久地望著無盡夜空的想念。然而“永恒的黑色再沒有回聲”,不經意間“他已經站在通往天堂的路口”,出神入化的描述,凸顯了一種中外詩人都在孜孜追求的“神性”,但是吉狄馬加追求的這種“神性”,不是屬于上帝們的那種“神性”,而是人類尊崇的一種“精神”或“精神性”。你看,那個已經站在通往天堂路口、我們無限想念的人在向我們招手了,而且臉上還露出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屬于他的微笑”??梢哉f,這樣開頭是神性、人性、詩性的變奏與交響,匯合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億萬人民群眾的無比悲傷與無限崇敬。法國一位文學評論家說,“吉狄馬加是一位偉大的講故事的人。我們信他的故事,我們跟隨這些故事,盡管它們是悲劇性的。也正因為它們是悲劇性的。在今日詩歌中擁有故事的敏感,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天賦?!边@段話在吉狄馬加《我們的父親》中,也得到了印證。在富有神性的開篇之后,吉狄馬加就開始給我們“講故事”了——從“一個黑色的孩子,開始了漫長的奔跑”講起,講“這個有著羊毛一樣有著卷發的黑孩子”怎樣“沿著他選擇的道路”百折不撓地前進,怎樣面對“監禁、酷刑、迫害以及隨時的死亡”,怎樣“帶領大家去打開那一扇名字叫做自由的沉重的大門”,怎樣“九死一生從未改變”、“始終只有一個目標”,怎樣堅信“愛和寬恕能將一切仇恨的堅冰溶化”,最后達到目標時又怎樣“用平靜而溫暖的語言告訴人類——忘記仇恨!”這的確是一個故事,不過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一個頂天立地受到全人類敬愛的人類精神領袖的故事,而吉狄馬加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也極為充分地運用了他已操練、創造了30多年的“吉狄馬加詩學”,把這個故事從頭至尾由外到內徹底地精神化、心靈化、審美化了。應當說,30年來每一階段都有不少“標示當代詩歌等高線”、“寫得足夠大氣、誠摯、靈動,充滿抒情汁液”(唐曉渡語)的吉狄馬加,這些年來還有不少“超越”了“當代詩歌等高線”的好詩、奇詩和大詩,本文論及的《回望20世紀》、《那是我們的父輩》和這首《我們的父親》,都是這樣的詩篇。

詩歌閱讀廣泛的讀者,讀吉狄馬加悼念曼德拉的詩時,也許會聯想到美國詩人瑪雅·安杰盧同一時期悼念曼德拉的詩。安杰盧是一位有傳奇色彩的黑人女性,美國民權運動的知名人士,卓有成就的美國作家和詩人。作為美國黑人女詩人的杰出代表,她1993年曾在克林頓總統就職典禮上朗誦詩歌,轟動一時。2013年12月6日,即曼德拉逝世第二天,美國國務院公布了一段時長四分四十秒的錄像,內容就是安杰盧“代表美國人民致納爾遜·曼德拉的頌詩”。此詩題為《他的日子結束了》,開篇為“他的日子結束了”。/結束了。/消息乘著風的翅膀而來,/不愿馱起這份重負。/納爾遜·曼德拉的日子結束了。//消息傳到我們美國,/不意外,可還是不想聽到。/我們的世界突然變得黯淡,/我們的天空鉛一般沉痛。//他的日子結束了。//我們看見你們,南非的人民,無言地站立,當那最后的門猛然關閉,/再不會有旅人歸來了……”全詩也歌唱了曼德拉的偉大人格和精神力量,贊頌了他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歷史功績,表達了對人權、自由、和解、寬容的肯定和熱望。兩首長詩各有千秋,然而兩位詩人在歷史觀、文化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的差別也明顯或隱蔽地活躍在字里行間,甚至同用“人權”、“民主”、“自由”等詞匯,所指也大為不同,需要細心解讀。要而言之,安杰盧是以美國為中心視角的,吉狄馬加采用的卻是中國——非洲—世界共同視角。詩的標題《他的日子結束了》和《我們的父親》,差異是極為明顯的。詩行中的話語差異更明顯。按血統說,黑人安杰盧與曼德拉同源,但其詩“他”字連篇,“這里,在美國,我們……”成為標準句型;而吉狄馬加筆下,“我們的父親”卻不曾離口,這不是故意做作的稱謂,不是矯情,與“黑人兄弟”、“我們的父輩”稱謂一樣,都表現了特殊的親情,帶有詩人的血溫。稱呼之內,有文化身份與寫作立場問題?!奥吕俏覀冊诰裆嫌肋h不會死去的父親”,是說曼德拉精神不僅屬于他個人和南非,也屬于我們中國人和全人類,不僅屬于過去和現在,也屬于未來??傊?,吉狄馬加《我們的父親》是吉狄馬加創作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很有可能成為世界詩壇悼念曼德拉詩歌中的經典,因為它不僅表現了中國詩人吉狄馬加與非洲的精神聯系,也表現了中國人——非洲人——全人類之間的精神聯系。

文學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民間文學是兒童文學的母親,在幼兒教育中有機地吸取民間文學的精髓,有選擇地借鑒并運用到幼兒教育中,能讓植根于祖國大地的民間文學陶冶現代幼兒。本文結合實踐,從幼兒民間文學內容的選擇、幼兒民間文學融合幼兒園課程的途徑兩方面展開思考。旨在通過研究和探索,構建更加適合幼兒發展的幼兒園課程。

關鍵詞:幼兒民間文學;幼兒園課程;選擇;融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蓖瑫r,《綱要》也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

民間文學是兒童文學的母親,在幼兒教育中有機地吸取民間文學的精髓,有選擇地借鑒運用到幼兒教育中,能讓植根于祖國大地的民間文學陶冶現代幼兒,豐富知識,啟迪智慧,訓練語言,培養美德。因此把幼兒民間文學的內容融入幼兒園課程,符合新《綱要》對幼兒發展要求的新觀念。

一、 幼兒民間文學內容的選擇

民間文學的體裁很多,包括民間童謠、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寓言、民間童話等等,所包含的內容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且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民間文學內容也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和語言特色。我們應選擇那些內容科學、語言優美、思想健康、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符合時代和幼兒認知特點,融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于一體的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并和幼兒園現有的課程相整合,共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1.內容的選擇要有科學性、時代性

民間文學主要是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作品,是人民創造歷史的生活記錄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眾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在流傳至今的民間文學中,有些作品的內容已經很古老,與現在幼兒的生活距離太遠,同現代教育觀、價值觀不相吻合。因此我們教師在選材時要避免那些帶有迷信色彩,不符合幼兒興趣的內容。還有些民間文學作品本身因為時代久遠,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現在差別比較大,我們就可以進行適當的改寫,以便于幼兒的理解。如在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時,給孩子們講關于屈原投江的故事??稍瓉淼墓适吕锩嬗泻枚辔难晕牡木渥?,并且關于那些官場爭斗孩子們也不是很理解,教師在講這個故事時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改編,比如第一段就可以這樣改: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一直想讓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墒浅鯀s是個昏君,聽信奸臣的話,認為屈原是有罪的,把他放逐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在放逐的途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心中非常悲憤。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了汨羅江中。這樣一改編,幼兒就基本能聽懂故事的大概意思了,孩子也能初步認識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2.內容的選擇要有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選擇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同時關注孩子的興趣。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根據小班孩子的特點,我們選擇民間文學的內容時就以短小易記、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形象生動的童謠為主。例如《拉大鋸》《小老鼠上燈臺》《數蛤蟆》等,讓孩子們在生動的情境中感受童謠的樂趣。

孩子到了中班,語言有了明顯的發展,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強,那我們在選擇民間文學的內容時,除了選擇一些童謠外,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繞口令、民間故事,如《種蘿卜》《葫蘆娃》《老鼠嫁女》等,發展幼兒的語言,拓展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意注意發展迅速,注意力更易集中,理解、表達能力也大大增強。因此我們在選擇內容時,更多地可以選擇一些謎語、快板詩、神話故事、成語故事,如快板詩《感恩時時在心中》、成語故事《車水馬龍》《刻舟求劍》等,鼓勵幼兒自由表達,擴展他們的視野。

3.內容的選擇要有本土性

民間文學是向幼兒進行家鄉特采訪時也指出,無錫的文化淵源深厚,尤其與吳文化的大環境相采訪時也指出,無錫的文化淵源深厚,尤其與吳文化的大環境相適應,民間文化帶動了方方面面文化的流傳。為此老師們特意到網上、書店搜集關于無錫本土的民間文學作品,在收集過程中發現無錫的民間文學時間跨度極大,取材范圍頗廣,有的反映了人民勤奮好學、淑賢禮讓的傳統美德,有的記錄了風云變幻、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有抗壓迫英雄,有民間智者,還有巧匠神醫……可以說,民間文學是一部歷史書,是一個了解無錫文明發展史的小窗口。教師們完全可以從中選擇一些符合幼兒特點的民間文學作品來進行教育,如民間童謠《二泉映月》、民間故事《黿頭渚的傳說》《劉伯溫考測陽山莫老虎》等,讓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4.內容的選擇要有教育性

幼兒期是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時期,3~6歲幼兒已有了明顯的個性傾向性行為,表現出不同的興趣、能力與性格。由于不同環境的影響,幼兒不僅需要塑造性教育,而且也需要進行不良個性、品質的矯正性教育。尤其是目前不少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父母及家庭成員沒有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缺乏科學育兒知識,教育不得法,表率作用蒼白無力,因而影響著幼兒良好個性品德的形成。

在矯正性教育的多條途徑之中,幼兒民間文學教育可以作為有效途徑之一引入日常教育活動之中。民間文學教育可以通過其樸素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啟發幼兒辨別生活中的是非、好壞、真偽、善惡、美丑,培養他們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勞、善良、熱愛集體等美好的思想品德,讓幼兒在學習作品中獲得豐富的情感熏陶。

幼兒在接受民間文學作品時,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經驗融入作品中,常常分不清是自己的事還是作品的事,在與作品的不斷相互作用中,他們自身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為上趨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從而矯正自身的不良個性、品質。如寓言故事《買櫝還珠》,就是教育幼兒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質。成語故事《愚公移山》、神話故事《女媧補天》中的主人公,為了拯救他人而甘于奉獻,這種舍己為人的思想潛入幼兒的心田,能讓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震撼,從而懂得了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要學著去關心別人,給別人以溫暖?!掇r夫和蛇》則能讓幼兒懂得不要濫用同情心,在幫助別人時要分清對象,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遏敯嘣熹彙贰恫軟_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故事更是教育幼兒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腦,才能想出好的解決辦法。

二、幼兒民間文學融入幼兒園課程的途徑

幼兒民間文學融入幼兒園課程,不是純粹地在現有的課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把幼兒民間文學同課程內容結合起來,融合和滲透到其他課程之中,使民間文學的教育真正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

1.和幼兒園主題活動相融合

幼兒園現在的教育活動一般都以主題活動的方式進行。主題教學也可稱為多元智能主題活動,也就是通過一個主題活動,使幼兒的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等等都同時得到相應的發展。一個主題活動圍繞一個話題來進行,話題內容要求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而幼兒民間文學要作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就要滲透到各個主題活動中,和其他活動一起共同促進孩子各方面智能的發 展。比如在大班上學期的主題《四季暢想曲》活動中,就可以選擇滲透民間文學內容《十二月花名歌》等,《動物大觀園》的主題活動中,則可以選擇《十二生肖的傳說》等,這些民間文學教育活動和主題活動相融合,擴展了孩子的知識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

2.和各領域教學相融合

幼兒民間文學屬于幼兒語言教育內容,因此在實施民間文學教育教學時,老師往往會認為這是一種純語言的教育,因而走入教學模式單一的誤區。其實民間文學教育可以和藝術、科學等領域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而成為一種綜合型活動。

(1)和音樂的融合。幼兒民間文學和音樂進行融合,主要體現在童謠教育中。民間童謠本身就具有韻律和節奏感,結合著輕快活潑的音樂來教學比單調地朗誦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如童謠《兩只老虎》,在幼兒理解了童謠的含義后,配上音樂讓幼兒演唱童謠,孩子們邊唱邊表演,既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幼兒對童謠的記憶。還有如大班童謠《孫悟空打妖怪》,在幼兒學會以后,再配上打擊樂器,幼兒在不斷變化的節奏中,引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和美術的融合。幼兒民間文學的各種體裁都可以和美術活動相融合。比如學習了童謠《看月亮》以后,可以讓孩子一邊念一邊畫出童謠的內容,“初一一條線,初二看得見,初三初四像眉毛,十五十六圓又圓?!边@樣孩子對童謠的內容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而學習了故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后,可以讓孩子根據故事內容畫成連環畫,畫完以后還可以裝訂成一本本小書,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這些內容孩子畫起來不僅有趣,而且沒有了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畫起來就更意到筆隨,天馬行空。雖然幼兒的繪畫技巧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更能體現他們的創新意識,畫面表現出的抽象性、動態性和稚拙意味完全是他們童心的自然流露。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是自由的、是放松的,真正體現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和數學的融合。幼兒民間文學還可以與數學活動相融合,促進孩子數學能力的提高。由于認知能力有限,幼兒較難理解抽象的數字。在民間童謠中有大量的數數歌,這類民間童謠往往將數學與文學巧妙結合起來,例如《數蛤蟆》:“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跳下水;二只蛤蟆二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三只蛤蟆三張嘴,六只眼睛12條腿,撲通撲通撲通跳下水……”幼兒可以在念童謠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數序,了解一些簡單的數字變化等。

此外,幼兒民間文學教育還可以和民間游戲、健康活動結合起來,實現與數學活動的融合。比如在組織孩子跳繩活動時,我們就教孩子念童謠《馬蘭花》,將有節奏有韻律的數數與跳繩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有節律的吟誦和運動中體驗童謠的美感和游戲的快樂。

3.和整體環境相融合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設施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游戲和多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的積極的相互作用?!薄碍h境是幼兒的教師,能讓幼兒獲得經驗,建立自信,發展自我?!绷己玫沫h境創設可以達到“隨風潛如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民間文學教育也離不開環境的支撐。

(1)物質環境的創設。首先,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可以設置語言活動區,提供數量充分、種類齊全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并讓幼兒一起參與材料的收集,如請他們一起帶民間故事書來園,和他們一起做頭飾等等。教師有意識地更換活動區材料,將教育意圖蘊藏在材料中,讓幼兒在刻意設計而井然有序、豐富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探索,發現問題,引出問題,相互交流,使幼兒獲得成功和自信,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

其次,可以在教室的墻壁、橫梁等可供利用的地方張貼、懸掛簡單的童謠、唐詩,使幼兒一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民間文學氛圍,在課間,孩子們三五成群,指指點點地讀著上面的句子,在自發的學習中體驗樂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語言的發展。

(2)心理環境的創設。為孩子們創造健康、愉快的心理環境,是幼兒教育的責任。在整個幼兒教育環境的創設中,物質環境是必要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發展的心理環境,這有賴于教師本著一顆誠摯的心去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建立一種和諧的、平等的良好感情聯系。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創設輕松、自由、愉悅的心理環境,鼓勵孩子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當孩子講故事講不下去時,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等待的微笑往往就是他繼續往下講的勇氣;當孩子拿著書用求救般的眼神望著你時,你輕聲細語的故事就能在他的心靈滋潤出點點浪花,點點渴望。教師的微笑、點頭、撫摸、鼓掌都是對孩子的重視、信任和良好期待的體現,都能提高孩子對民間文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和區域活動相融合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因此,將民間文學教育滲透于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對達成民間文學教育的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語言區里,可以投放大量的民間故事書,如幼兒熟悉的《孫悟空》《葫蘆娃》等,也可以是一些幼兒以前不是很熟悉的《掩耳盜鈴》《東郭先生和狼》《聰明的阿凡提》《農夫和蛇》《烏鴉和狐貍》等,以及一些相關的故事磁帶、VCD和道具。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一到區域活動時間,語言區總是最熱鬧的。孩子們能根據已有的經驗來進行想象、表達和完善,不斷豐富語言材料。如在學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后,在區角活動中,有的孩子就選擇了《小蝌蚪找媽媽》的圖書來看,有的就選擇聽錄音故事,有的選擇實物圖片,邊看邊講,還有的戴上了頭飾來進行表演……在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善于觀察,做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給幼兒提供適當的幫助,使民間文學教育能在區域活動中順利實施。

5.和日常生活相融合

在一日活動中,除了上課、游戲外,還有很多關于生活活動環節方面的零碎時間,如午餐時間、午點前、洗手時、午餐后、離園前等等。這些小時間可以充分利用,用以組織一些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民間文學活動。如可以安排在晨間談話或離園前進行“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動,讓幼兒上來講一些短小的成語故事、傳說故事等。孩子們可以講上課時老師講過的,也可以講在家里爸爸媽媽教過的,老師適時對幼兒進行獎勵,能大大提高幼兒講故事的積極性。每個孩子都渴望當小老師,在餐前我們就可以順應幼兒心理,組織開展“今天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請幼兒把自己學過的唐詩、童謠等上來教給其他小朋友,這樣就調動了孩子上課及課后學習的積極性。

這些靈活多樣的日?;顒?,充分利用了孩子們的各種經驗及這些經驗的不同特點,能促使幼兒對民間文學有更多的學習與了解。

幼兒民間文學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合理利用,把這些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去,不僅能夠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獨具魅力的文化,還可以幫助每一個孩子實現其富有個性的發展,樂在其中,悟在其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從而促進素質的全面多元發展。

愿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從幼兒的生活中挖掘有益的素材,構建更加適合幼兒發展的幼兒園課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 趙玉蘭,藺江如,張赤華,等.走進民間藝術世界——幼兒民間藝術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虞永平.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陸區中心幼兒園)

上一篇:多元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合法權益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