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17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追溯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歷史發展,分析了科學研究在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取得今日成就的原因,描繪了其當前面臨的挑戰,并指出了要繼續譜寫輝煌所需應對的問題。

關鍵詞:美國;研究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科學研究

Research University: Core of the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ichard C. Atkinson,William A. Blanpied(writer); YU Hui-Ping1, ZHAO Ju-ming1(editor-translator)

(1.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

Key words:United States; Research university; World-class university Research

編譯者按

直到二戰以前美國大學還屬二流,研究也幾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資助。但今天,美國研究型大學已經成為美國科技系統的核心,世界各國研究型大學效仿的榜樣。這個轉變是怎樣發生的?有什么值得借鑒的經驗與教訓?美國研究型大學正在經歷怎樣的挑戰?它們的未來如何?加州大學前校長阿特肯森(Richard C. Atkinson)和喬治城大學高級研究員博蘭皮得(William A. Blanpied)撰文(Research universities: Core of the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追溯了這段歷史,并討論了美國研究型大學應當如何應對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值得一讀。原文較長,現編譯如下,以饗讀者。

以二戰為界,可以把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二戰以前研究型大學處于美國科學研究體系的邊緣,大學的科學研究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聯邦政府的資助,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當時就連這樣的想法都被認為是荒謬的。然而二戰改變了這種狀況。由于二戰期間大學的科學研究為戰爭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促使V•布什(Vannevar Bush)向杜魯門總統提交了題為《科學無疆界》的報告。這份報告說明了聯邦資助大學研究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勾畫了美國戰后的科學體系,從此以后,研究型大學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75年以前研究型大學的科學研究主要由聯邦政府資助。冷戰結束后軍事研究地位下降,聯邦政府投入也開始下降。然而1980年代以來的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競爭使得美國產業界把大學研究看成為美國經濟贏得全球競爭勝利的利器,于是大學開始和產業界結合,來自產業界的資助變成越來越重要。然而,強調研究和與產業結合也給美國研究型大學帶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成為當代美國研究型大學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妥善處理這些挑戰,決定著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未來。本文分三部分總結了這段歷史。

一、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早期發展

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此而論,研究型大學本身是一個相當晚近的創新。最早的歐洲大學出現在公元11至13世紀,如波隆那大學、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它們幾乎都是知識傳授機構。學生到大學主要是聽權威學者演講。這些學者起初主要是傳教士,后來才逐漸演變為以教書為業的教師。一些優秀學者也不時出版他們的講演稿和研究成果,但他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教學。當時大學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吸引學生。當時一些歐洲頂尖的大學是學術中心,它們為所在城市帶來榮譽而因此獲得王室或市政當局的資助,但大學本身仍致力于知識傳授而非知識生產。

盡管當時大學變得越來越組織化,開設的課程也越來越多,但它們仍然是教學機構。大學并不是當時唯一的學術中心。16至17世紀科學革命中誕生了一批自然哲學家,他們代表著一類新的學術知識中心。當時的科學家們都有其他正式身份,科學研究不過是他們的“業余活動”。例如,哥白尼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遙遠的波蘭教堂里當教士;開普勒是為神圣羅馬皇帝占星卜卦的欽定天文學家;伽利略是帕多瓦大學的教師,他是在教書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批研究成果;牛頓先是劍橋大學數學教授,后來成了造幣廠廠長,他以業余愛好者身份進行研究。

第一批科研機構誕生于17世紀,其中最著名的要數1635年成立的法蘭西學院和 1640年成立的倫敦皇家學會。這些機構的出現顯示了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日益增長的重要性。當時建立這些學術機構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術交流,因此這些機構成了各自國家里大學的有益補充。

歐洲的學院模式和科學院模式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了北美洲。標志性事件是1636年建立的哈佛學院和1743年建立的美國哲學學會。大革命時期最顯赫的科學家是富蘭克林,他的收入全部來自他的印刷生意。1743年他按倫敦皇家學會模式在費城組建了美國哲學學會。今天人們常常把富蘭克林看成政治家,但他的同時代人卻首先把他看作是科學家。1776年富蘭克林被任命為駐法大使,這是因為他有科學家背景,可以進入巴黎科學界,然后再通過這個途徑打入法國政界。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西部擴張運動中,人們在新擴張地區創辦了很多為本地區年輕人傳授實用知識的學院,同時還按照美國哲學學會和美國藝術科學學會(1790)模式,在各地建立了地方科學院。但是,那時科學研究還不被認為是一個正式職業,研究也主要是應用研究。最早的應用研究主要是在軍事領域,如勘察與測量。地質調查從軍隊分離出來后,在民間得到了應用。當時的大學教授有時也為政府提供咨詢并獲得一些收入,但大學本身并沒有從政府得到研究資助。有些大學教授也從事基礎研究,最著名的要數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亨利(Joseph Henry)。他對電磁學做出了重要貢獻,還是著名的史密森學會的首任秘書,并參與創立了國家科學院(1863)。

19世紀的普魯士對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大學進行了改革,主要表現為大學也開始從事研究,即大學既要傳授知識也要生產知識。這首先發生在19世紀早期,特別是在古典文學領域,當時歐洲大學中的古典文學教授大量翻譯古希臘羅馬文獻。1820年德國的一些大學中的古典文學老師聯合起來,專心致力于原始文獻的語文學和語言學研究,研究風氣由此形成。

按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想法,只要能有一種寬松自由的環境,可以像教學生那樣教育公民,就可以使國家和社會得到發展。亞歷山大•馮•洪堡把這些理念融入了他的大學規劃,并于1809年創辦了一所新大學——柏林大學。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于1826年在吉森大學建立第一個同時用于教學和研究的實驗室。19世紀60年代德國各邦國開始發展以科學為基礎的新工業,1870年德國統一加速了這個進程,從事科學研究的大學教師被看成國家工業化的寶貴財富。

美國的第一批半研究型大學是贈地學院。贈地學院是1862年根據莫雷爾法案創辦的。聯邦政府把土地交給州,規定用賣地收入來創辦學院。學院教授實用科學,主要是農業和機械方面的實用技術。這些學院后來進一步演變為大學。

1863年國會通過決議建立美國國家科學院,這表明官方正式承認了科學的重要性。當時建立國家科學院的目的是讓科學院成為一個咨詢機構。不過直到一戰前,美國政府都很少向國家科學院咨詢。直到1950以后,國家科學院以及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才為國會和政府各部門就廣泛的科學問題提交了很多權威性的報告。

莫雷爾法案規定大學教師可以教書也可以從事研究,但這到內戰后才成為事實。內戰后一些贈地學院開始按德國大學模式建設大學,一些早期學院也開始這種轉變。內戰后新成立的大學多采用研究型大學模式,并迅速超過東岸的老牌學院。1876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學是第一個以研究型大學模式建立起來的美國大學。其前二十年培養的博士超過哈佛耶魯兩校的總和??死舜髮W(1889) 、斯坦福大學(1891) 和芝加哥大學(1892) 學習和借鑒了霍普金斯大學。一些州立大學如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等也開始在校內建立獨立的研究機構。

一戰時研究型大學開始參與聯邦政府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工作,這些實驗室里出現了專門化的科學研究。一戰一結束,美國企業界開始建立致力于工業研究的工業實驗室。到1930年代,工業實驗室已經主導了美國的科學研究,其大部分成果都獲得了應用。相比之下,學校和一些非盈利研究機構如卡內基實驗室和貝爾實驗室等則承擔了美國幾乎所有的基礎研究。大學也做了一些應用研究,通常是與企業和政府的合同研究。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導致學校、產業、政府三方面研究工作大幅下滑,直到1940后情況才逐漸好轉。

二、二戰以來的美國研究型大學

1940年美國用于研究開發的資金總量估計已經達到3.45億美元。其中企業投入為2.34億美元,聯邦政府投入6700萬美元,大學投入3100萬美元,分別占總經費的67.8%、19.4%和9.0%。其余的1300萬美元是州政府和非盈利機構投入。2004年美國科研經費投入為2884億美元,其中企業投入1839億美元,聯邦政府投入863億美元,大學投入103億美元,分別占總經費的 63.8%、30%和3.6%。

二戰顯著地改變了美國科學技術事業,最明顯的是學術研究部分。1940年羅斯??偨y認為美國必將卷入歐戰,因此命令國防研究委員會探討了如何整合美國的科學研究資源以滿足戰爭需要。隨后又在總統辦公室下設立了科研發展局,負責審批與軍事有關的研究合同。布什被任命為局長。布什原是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院長和位于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所長。國防研究委員會是科研發展局的下屬機構之一,由哈佛大學校長柯南特任主席,成員還有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康普頓和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朱。

科研發展局最重要的成功是在戰爭期間讓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他們熟悉的大學和企業實驗室里從事研究工作。在二戰期間科研發展局最負盛名的項目是曼哈頓工程,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批核武器??蒲邪l展局只負責監督不負責管理。如加利福尼亞大學在政府合同授權下負責管理位于新墨西哥的拉莫斯實驗基地的研究工作,而由美國陸軍工程兵部隊負責管理相關設施??蒲邪l展局還建設了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三文那核工廠、漢佛德核工廠等,這些設施由相關企業負責管理。麻省理工學院的雷達實驗室也受益于科研發展局,頂尖科學家被集中到這個高度保密的實驗室,在這里生產和調試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雷達系統。

1944年戰爭即將結束,羅斯福、布什以及一批在戰爭期間從事軍事研究的科學家們開始思考戰后美國科研體系的問題。1944年11月17日羅斯??偨y給布什寫了一封信,提出四個關于如何把從戰爭中學到的經驗用于戰后科研體系建設的問題。布什隨即組織了四個委員會,讓每個委員會回答一個問題,自己負責綜述與總論,這就是著名的布什報告——“科學無疆界”。報告于1945年7月5日提交給杜魯門總統。

布什報告最重要的觀點是,政府有權利也有義務為大學的科研活動提供支持,特別是基礎研究。二戰前歐洲的基礎研究是為應用研究和發展服務的,但歐洲的科研系統在戰爭中遭到毀壞,美國不得不依靠自己來為工業發展提供基礎研究。布什打比方說,大學基礎研究要像一個知識之池,能讓工業不斷地從中吸取知識。布什認為,美國工業需要基礎研究,但是它們不適于做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的成果是通過科學出版物和專業科學會議來公開傳播的,不具有壟斷性。任何在基礎研究中投入大量財力的公司都不太可能收回它們的投資。這樣一來,聯邦政府就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把基礎研究當作一項公益事業,積極支持和推動基礎研究。布什報告對戰后美國科學政策的形成做出了四點貢獻:

1、美國的科學政策應當是資助科學發展而不是科學應用;

2、聯邦政府原則上主要支持基礎研究(國防除外);

3、聯邦政府資助方式應當與成果受益者的實踐標準一致;

4、大學應當成為基礎研究和培養研究人才的專門場所。

這些建議確定了美國戰后應當建立怎樣一個科學研究體系。二戰前研究型大學位于美國科學研究體系的邊緣,但布什報告提出,研究型大學要成為這個體系的核心。布什還主張建立一個新機構來協調所有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這個新機構就是國家科學基金會。

但是布什報告中建議資助的是自然科學,不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布什報告把人文社會科學列入了“其他”類,放在數學、物理、生物、工程等學科之后。事實上,政治保守的布什對社會科學從內心里不信任,這可能與20世紀30年代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左翼人士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有關。直到1960年國會修改國家科學基金法,才明確把社會科學列入資助范圍。

1947年國會通過了建立國家科學基金的法案。按照這個法案,國家科學基金會有24個成員,主席由總統任命,任期六年。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建立前,一些聯邦機構已經注意到了布什報告。海軍研究所和原子能委員會率先支持大學研究。由此開始,國防部其他部門也要求大學進行相關基礎研究。激光、計算機、因特網等都是這類研究的衍生產品。

科學基金會成立后一直在資助大學基礎研究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隨后兩年里,科學基金會的研究預算增加了大約2.5倍。至此,聯邦政府應當支持大學基礎研究的觀點才被普遍接受。

科學基金會在項目審查上采用同行審查方法。國家醫學研究院、原子能委員會、太空總署等聯邦機構也如法炮制。從此形成一個模式:大學教師提出計劃,基金會組織同行審查,然后根據審查結果撥給相應研究經費。

國家科學基金會法案還要求對數學、科學和工程學等方面的教育提供經費支持。1952首次為博士和博士后提供助研金,然后擴大到其他教育領域。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使美國擔心其在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方面已經落后,于是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擴大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對科學教育的資助。1959年國家科學基金會開始資助各學科專業協會,并通過它們推動高中課本改進,舉辦中學教師培訓班等活動。1968年國會進一步授權基金會支持所有層次的科學教育。1984年授權基金會資助各種公共機構舉辦的以改進數學與科學教育為目標的活動。

1950年后研究型大學在美國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作用,以1975年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1950年至1975年的這20多年里,不僅聯邦政府用于研發的經費快速增加,整個國家的研究經費也快速增加。1963年聯邦政府開支占全國總開支的 68%,工業界約占 30%,其他僅為2%。此后聯邦政府經費比例開始下降。到 1979 年,聯邦政府和工業界在全國研發開支中大約各占48%。后來聯邦政府研發經費比例繼續下降,而工業界的投入則持續上升。

這一時期大學的科研經費也持續上升。1953年為2.73億美元,占國家總研發經費51.8億美元的5.3%,1960年略超過5%,1965年為7.9%,1975年為10.0%。

聯邦政府對大學研究的資助也迅速增加。1953年在整個美國大學獲得的研究經費中,聯邦政府投入為 54.6%,工業界為7.7%,剩余部分來自學校自籌或私人基金會。1970年聯邦政府投入上升到69.7%,工業界下降到2.7%。1975年聯邦投入為67.2%,而工業界為3.3%。

這段時間人們見證了研究型大學的蓬勃發展,并開始把美國研究型大學看成是美國科學技術系統的核心,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地位也與日俱增。1960年后大學的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研究得到了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其他聯邦機構的資助。后來建立了國家人文學科基金會,專門資助人文學科研究。但是,人文學科的研究仍然主要依賴私人基金會資助。由于人文學研究獲得的資助較少,有人認為人文科學在陷入危機,把它們比作自然科學的窮親戚。

從二戰結束到1950年國家科學基金會成立的五年間,美國政府一直討論布什報告關于聯邦政府應該把大學基礎研究看成公益事業的觀點。隨后25年里,美國工業和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經濟分析證明,科學研究是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到1970年時布什報告的核心思想已被廣泛接受,即研究型大學對美國工業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在這25年里,每個總統都建議政府應該支持大學的科學研究。到1970年時,所有議員都達成一致意見,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支持美國大學的科學研究。

在這25年里,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成果已經可以測量了。例如,1950年到1975年間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是被美國人囊括了就是被分享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則分別是占了26次中18次及全部26次;1969年起設經濟學獎,此后8屆中6屆有美國人獲獎。這些諾貝爾獎證明了美國大學的研究能力。再如,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發展出來的獨特的教學與研究結合的方式,被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的科學訓練。大量外國學生希望進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這種情況一直在持續發展。

很多大學教師的研究是在國家實驗室進行的。國家實驗室由聯邦政府提供資金,工業界、大學或非盈利性機構管理,如位于芝加哥的費米實驗室,位于伯克利的勞倫斯實驗室、位于夏威夷和智利的雙子天文臺等,這些設施完全向大學開放。能源部和科學基金還為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提供競爭性的研究經費。

顯示二戰后美國科技體系重要性的標志之一是設立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和總統科學顧問。這個提議1950年就得到官方認可,但是直到1957年才得以完善。因受到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天的威脅,艾森豪威爾總統指定麻省理工大學校長詹姆斯•克林為他的科學顧問,幾星期后正式任命了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成員。1962 年肯尼迪總統在白宮設立了總統科技辦公室,擴大了總統科學顧問的權力??偨y科技辦公室的職責是協調持續增長的科學技術體系。自此以后,總統科學顧問就一直承擔咨詢者和協調者這兩種職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艾森豪威爾的兩個科學顧問都來自于研究型大學。除此之外,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最早的17個成員中,有14個來自研究型大學??偨y科學咨詢委員會對國防、空間研究、科學教育提出過很多重要建議。在委托其完成的研究報告中,有好幾個是關于美國研究型大學的。

盡管美國研究型大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到了1960年代末,美國研究型大學和科學技術機構開始面臨新的壓力。1960年代以前美國工業在國際上幾乎沒有競爭者,但隨著歐洲和日本工業的復蘇,情況開始發生轉變。面對競爭,人們開始懷疑聯邦政府的科技政策是否還正確。

1960年代中期環保運動和越戰不斷惡化的局勢,使得二戰結束后美國普遍流行的積極樂觀心態開始消失。一方面,由于技術不成熟導致的環境破壞,使得科學技術不再總是被認為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了;另一方面,反戰運動中還有人認為,美國軍隊仰仗著科學技術的支持,對越南進行了殘酷踐踏,因此科學家負有間接責任。

于是一些激進學生開始與科學家們發生沖突,其中還有少數反戰的科學家。他們以幫兇罪名審判科學和科學家,這樣做的后果之一是,原來立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大學生們開始轉向。很多科學家認為,只有少數年輕人還會把科學當作未來的職業來追求。

盡管按現值計算,自1953年以來聯邦的研究預算以及投給研究型大學的研究預算都在穩步增長,但按不變價格計算,這些預算在1968年達到高點之后就開始下降,直到1974年后再次回升。這次下降無疑是因為越戰占用了聯邦政府和美國經濟中的大量資源,但美國總統的態度似乎也起了作用。約翰遜總統似乎看到多數大學教授都在反戰,所以故意減少科研經費來懲罰他們。他的繼任者尼克松總統更是經常表現出對大學教授的厭惡之情,因此更加會報復性地削減給大學的研究經費。

約翰遜總統開始執政的頭幾個月里,總統科學咨詢系統的影響力就開始下降了??偨y科學顧問霍尼格曾說,“總統不太關心科學咨詢系統”。約翰遜總統曾和霍尼格緊密配合,促成了幾個國際科技合作協議,但由于學術團體參與反戰,總統只好與學術界劃清界限。約翰遜總統最重要的國內項目是他倡導的“偉大社會計劃”,他還曾就規劃和實施這個計劃咨詢過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然而由于此事涉及社會科學,該委員會不可能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議,因為其成員幾乎都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尼克松政府甚至公開對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表示敵意。據尼克松政府的一個內閣官員透露,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在白宮里早就形同虛設了。1973年尼克松總統第二任期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散總統科學咨詢委員會,免除了愛德華•大衛總統科學顧問的職務。

1975年,美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結束了。1973年越戰結束,1974年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辭職。新總統福特宣稱:“我們國家的噩夢終于結束了!”他馬上著手修復政府與科學界的關系。1975年聯邦政府給大學的研究經費重新增長。他還要求副總統洛克菲勒負責探討大學、工業界和政府研究部門之間合作的問題。1976年福特總統簽署了《科技政策、組織及優先項目法案》,其中包括重建總統科技辦公室,辦公室主任兼總統科學顧問。

1975年到1985年這10年間的重要變化之一是研究型大學重新獲得私人企業資助。二戰之前企業對大學研究的資助是重要的,但1950年代聯邦政府對大學研究資助很大,因此大學不太注意企業資助,企業也不愿意主動提供資助。1975年企業對大學的資助只占美國科研經費總額的3.3%,聯邦政府資助為67.2%。1975年后企業對大學的資助開始上升,1990年達到約7%的水平,以后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上。

更重要的發展是聯邦政府開始資助校企合作研究。1978 年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了一個鼓勵校企合作研究的試行計劃。根據法律,國家科學基金會不能為營利性組織提供研究資助,但可以資助校企合作中的學校部分。這個試行計劃取得巨大成功后,其他計劃也隨之啟動,包括對大學兩類研究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研究中心)的長期資助,資助期長達11年。校企合作研究使合作雙方受益。

促成企業與大學積極參與合作研究的重要保證是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案。在這個法案之前,聯邦政府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只能由聯邦政府處理,包括從聯邦實驗室研發出來的成果。然而政府很少試圖利用這些成果或授權他人使用這些成果,因此從來沒人關心這些成果的進一步開發。拜杜法案改變了這一切。它規定,聯邦資助項目的研究成果屬于從事該項研究的組織,主要指大學。這樣一來私立公司就會就研究成果分享問題與合作大學談判,這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勵效應。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型大學學會了如何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究,看到了這種關系的種種好處,于是大學開始建立新機制來開發教師們研究出來的有市場潛力的成果。許多大學教師開始自己開公司,把自己的成果市場化。1988年到2003年間美國大學教師獲得的專利數量從800個增長到3200個。大學成立了技術專利許可機構,專門從事教師研究成果轉讓給私人企業的工作。由于拜杜法案把聯邦資助研究的成果的知識產權授予大學而不是研究者個人,因此大學可以建立了一套方法在學校與從事研究的教師之間分配研究成果所獲得的利潤。不是所有的技術專利許可機構都能賺錢,只有少數可以得到豐厚回報。但是,技術專利許可機構成了幫助大學把閑置的研究成果轉變成產品和商品的一個途徑。

從最初大學與企業合作研究到研究型大學直接的商業化,都引起了一些擔心。最主要的擔心是大學與企業的這種關系會破壞大學創造與傳播知識的基本功能。更有人擔心研究型大學可能淪為企業的“勞務市場”。如果真是如此,研究大學的基本使命——在公開刊物上發表基礎研究成果——就會受到嚴重扭曲。在一些由企業資助大學進行的專利研究中,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

就整體而言,大學及其企業伙伴似乎都清楚認識到,雖然學界和企業的目標不同,但它們可以通過協商找到進行合作研究的共同基礎。歐洲國家和日本也在嘗試鼓勵大學與企業的研究合作,并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它們對維持大學研究道德完整性也有同樣的擔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沒有顯現出這種擔憂。

美國對研發資助的情況從1975年起就發生了改變。1975年聯邦政府投入的比例占總投入的45%,而工業界只占42%。1979年聯邦政府和工業界的百分比已經相等。2000年聯邦政府投入下降到22%,而工業界的投入接近70%。

三、當代美國研究型大學

很多數據顯示,美國的學術研究系統是世界上最好的。從1975年開始,美國研究型大學獲諾貝爾獎的教師人數持續增長,比其他所有國家的獲獎總和還要多。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將研究成果商品化方面也做得更為出色。美國的研究生院把教育和科研完美結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寬闊的知識基礎,還為他們提供了在世界名師指導下學做研究的機會。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對世界前500名大學進行了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大學是美國大學,其余3所是劍橋、牛津和東京大學;前50名中有37所是美國大學。

其他國家的一些大學試圖復制美國大學模式,但大多失敗了。美國系統的獨特之處是多樣性,包括私立大學、州立大學、文理學校、技術學院,以及兩年制社區學院等。這些學校都在為教師、學生、研究經費相互競爭。美國頂尖大學通常用自己的經費支持新老師前兩三年的研究,但更多的研究經費是通過競爭機制從聯邦政府或企業得到的。在美國這個系統中政府資助遠高于學校資助,這個機制是促使美國科研質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很多國家不明白,這個競爭機制是促使美國大學達到一流的關鍵。此外,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就是知道,它們也不可能復制這種競爭機制。

與美國相比,其他國家的很多大學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所以它們理所當然地從政府部門獲得研究經費。一些巨大研究項目的資金看起來好像是通過競爭獲得的,但實際上更像是開會決定的。韓國的科學與工程基金會,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都是以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模式建立起來的。但是這些國家基金會的成員是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因此單個大學很難脫穎而出,有效地參與競爭。

大學的研究經費在逐年增長。2004年,在研究發展投入方面,企業的投入約占全國總量的62%,相對2000 年的68%有所減少;聯邦政府的投入為28%,相對于2000年的22%有所增長。這主要是由于企業投入下降所致,目前還很難說這是個長期趨勢還是個短期變動。大學研究投入的百分比穩步上升,從1953年的5.3%到1975年的10.0%,再到2000年的11%和2004年的13.6%。2004年美國大學投入總量為420億美元,其中61.5%來自聯邦政府,學校自籌為19.3%,非營利組織投入9.0%,企業和州政府投入各占大約5%。

根據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統計,2006年美國大約有4387所高等教育機構,包括職業學院、商學院和圣經學院,還有1811所社區學院??▋然虒W促進基金會根據博士學位授予數量和獲得聯邦研究基金數量來確定研究型大學。它把研究型大學分為兩類:I類研究型大學(密集地從事研究活動)和II類研究型大學(較多地從事研究活動)。在199所研究型大學中有I類大學96所,II類大學103所。由此可見,美國高校中只有4.3%的大學從事頂級科學研究。這些大學中有三分之一是私立大學,三分之二是公立大學。

根據2003年科研經費開支情況,前100所研究型大學的科研經費占全國高校研究經費的79.6%;前20所大學占 29.6%;前10所占16.9%。在前20所大學中有12所公立大學,8所私立大學。

上述數字顯示的是美國研究型大學好的一面,但它們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有些問題還是非常棘手的。例如,研究資金已經嚴重向某些領域傾斜了。1973年至2003年間醫學研究經費從約30億美元上升到120億美元,生物科學研究經費從接近30億美元增加到70億美元,工程研究經費從10億美元增加到56億美元。但是,其他學科領域如物理、地理、大氣與海洋學、社會科學等,它們的研究經費從約10億美元增長到約20億美元。如人們常說的那樣,說服國會議員支持與健康有關的研究要比說服他們支持其他方面的研究容易得多。

所有黨派代表或地區議員都在國會力爭給他們所在地區的大學撥款,這也加速了聯邦研究基金的傾斜。國會每年給科學研究的撥款已經很少了,但這類專項撥款破壞了同行審查原則,而同行審查原則是研究型大學的基石。沒有證據顯示,給某校新建一個建筑或增添一套設施會使這所大學得到更多重視。進入頂級研究型大學行列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國會專項撥款不會縮短這個過程。

研究型大學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教師要花大量時間準備經費申請。研究型大學通常會為新教師提供一筆啟動經費用于購買設備,進行預研究,然后期望他們從政府機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那里獲得經費資助自己的研究。這些年來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等領域中的經費增長很慢,因此聯邦基金競爭變得十分慘烈。例如,申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成功率約為 30%,而剛畢業的博士的成功率還不到20%。

除非青年教師能在前三年獲得研究經費,證明他們可以從事被認可的研究,否則就只能到差一些的學校去,或放棄學術到工業界工作。盡管這種人才流動是對研究人員和對增強美國科技事業都有好處,但這也可以被看成是對優秀青年教師才華的一種浪費。從積極方面看,其他社會組織一直歡迎優秀博士加入,不僅包括傳統制造業,還有投資業、銀行業,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對博士學位獲得者來說,在這些組織里工作有機會從事“真正的工作”。

為了競爭到稀有的研究經費,教師們通常會選擇提交所謂“安全”的課題申請,而不是提交可能導致重大突破的風險較高的課題申請。結果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很多文章都是中不溜的,除了增加作者的出版數量之外沒多大用處。

讀博士花的時間過長也是一個問題。目前,攻讀理工科博士至少要花5年時間,一般是7年。然后為了在研究型大學得到一份固定工作先得花上1到3年時間讀博士后。這樣一來,當他們開始獨立從事研究時,最年輕的也得約35歲了。而這時他們的大部分大學同學已經在其他經濟部門獲得了穩定工作,拿令人羨慕的薪水。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吸引到有才華的優秀美國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結果美國大學不得不依靠國外研究生來維持大學在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1983年至2003年間,美國研究型大學注冊的外國研究生從7萬人上升到13萬人,外國留學生比例從19%上升到27%。

美國研究型大學中工程、計算機科學、物理學領域中外國研究生的比例超過41%。1999年的外國留學生中,有中國學生3.3萬人,印度學生 2.3萬人。他們中很多人在求學期間就做出了杰出的成績。美國能夠把這些外國留學生納入自己的研究系統,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也是美國引以為榮的地方。一些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繼續從事教師工作,另一些則到美國產業界工作。毋庸置疑,這些寶貴的外國學生數量還將繼續增長。

1998年亞洲的高等教育機構授予了2萬個博士學位,此間美國授予在美亞洲留學生的博士學位數量也是2萬個,但亞洲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數還在增長。許多例子表明,亞洲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增長與亞洲頂級大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提高有關。1995年以來愈來愈多的中國、韓國、臺灣地區學生留在本地攻讀博士學位,而再不到美國、法國、英國、澳洲這些曾經受歡迎的地方讀書。由于亞洲經濟發展迅速,亞洲大學也立志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若此,美國研究型大學仍然依賴不確定的留學生來充實自己的研究生項目和教師隊伍的做法就可能變得不明智了。

美國研究型大學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專業分化。隨著研究的進展,研究變得越來越專門化。大學分化為更多的獨立學系,每個學系都致力于一個更加專門的領域。大學創立之初都是以一個文理學院為核心,再加上幾個專業學院如法律、醫學等?,F在出現了更多的學系和學院,研究型大學組織被進一步分化。

忽視本科生教學也是一個問題。盡管研究型大學的角色包括研究、教學和公共服務,但教師晉升主要靠研究。教師通常對研究生很好,部分原因是需要研究生做研究,但本科生教育經常被教師忽視。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課程通常是一周2-3節講課。講課通常在一個坐滿學生的大教室進行,由一名高級教授主持,然后是由研究生或沒有多少教學經驗的博士后主持討論課。這些助教中有很多外國留學生,他們中很多人英語都還不好,對美國大學中的師生互動也沒有多少認識。確實,從高質量本科學院畢業的學生進入研究生院或專業學院深造的比例,要比位居全國前列的研究型大學畢業的學生多。近年來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教學質量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過去二十年里國家科學基金會、其他聯邦機構、科學與工程專業協會等已經設立了一系列重要項目來鼓勵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族裔人士投身科學和工程研究事業,但結果卻令人沮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性工程師數量明顯增加,攻讀物理科學博士的女性數量也有小幅增加,但有明顯證據表明,很多有天賦的女性博士在保守且變化緩慢的學術階梯上向前奮斗時,碰到了臭名昭著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

州立研究型大學面臨的獨特問題是,它們的預算依賴于變化無常的州政府和議會。雖然排名靠前的州立大學的研究經費部分來源于聯邦經費,但州政府的經費是他們研究項目的基石。一任州長和州議會可能會認識到為本州大學的研究和教育提供資助的重要性,而他們的繼任者在面對財政赤字時,可能會認為短期內大幅削減大學預算危害不大,但他們并不知道要恢復已被削弱的教育機構需要花很多年。

美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屬于保守派,它們尋求改變時總是行動謹慎而緩慢。美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是從內戰后逐漸開始的,經過了60年才達到繁榮,成為美國科學技術體系的核心。美國研究型大學既不能滿足已有的成就,也不應假定民眾會了解并欣賞它們在促成社會基本目標實現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過去十幾年里,東亞大學的研究和教育質量都快速提高了。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東亞的大學,特別是中國的大學,渴望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學,特別是和美國大學相比。其中很多大學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然而60年的歷史表明,美國研究型大學在世界知識市場上仍然能夠成功競爭,并繼續取得成功,但前提是,大學和廣大美國民眾都了解所面對的挑戰,并為適應這些變化而做好準備。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管理科學研究是以最佳的投入產出關系組織經濟和社會活動,使系統良性運行,并使相關利益主體需求獲得相對滿足的一門獨立的應用性學科。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對于當代管理發展有一定的必要性,是科學方法和思辨方法的綜合運用。

關鍵詞: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歷史發展;實證研究;視覺;參照系;分析工具

1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學研究方法在對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學方法具有客觀性,是以事實為研究依據的,這使得我們的研究真實可靠;其次,科學方法具有實證性,依靠可以由實踐檢驗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出一樣的結論;再次,科學方法具有規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驟都是有序、清晰和結構化的。最后,科學方法還具有概括性,因為科學方法研究的結果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在我們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還應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系統、嚴謹更具有說服力。

2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回顧

管理科學的發展按照時間的劃分可歸為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勒、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核心內容就是科學管理思想,以及管理過程和職能分析、組織理論等;第二階段就是20世紀的30到50年代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關系學說,后來發展到行為科學理論;隨后,20世紀60年代管理科學進入現代管理科學階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這其中包括了決策理論、系統理論、管理科學及權變理論等。

管理科學發展的過程反映了管理科學研究重心的轉移,古典管理側重于對物、財及管理組織過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業工程研究方法及經濟學方法為研究基礎的;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則是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而現代管理階段則移植了數學、計算機技術學、統計學等諸多科學的方法論,形成了“管理叢林理論”,而在叢林理論中的各個學派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科學的方法。

綜上所述,管理科學研究發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論的發展是和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緊密相聯??梢哉f是這些因素決定著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變化?,F代的管理科學是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發展,并闡釋實踐,引導實踐的。

3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征

談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征,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管理科學與其他科學的差異與聯系,這就需要我們為管理科學進行學科定位,通過課程學習我們了解到管理科學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所研究的是社會現象,但又同社會科學研究有所差異,其核心差異就是對人的研究方面。社會科學關心的是人類活動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類活動本身的意義。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系統。它是對管理活動規律的提煉和概括,是關于對有組織活動的管理的系統化、專門化的理論知識體系。

管理科學是在對多種不同性質學科的理論兼容并蓄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創新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不同學科理論及方法系統集成的結果。一般地說,管理科學的成長要綜合運用數學、系統科學、經濟學、心理學。這四個學科構成管理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近年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組織結構的變革、管理手段的創新以及經營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學的未來發展仍要依賴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綜合運用,依靠相關學科的支撐。

由于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其研究必須緊緊圍繞實際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由現象而本質,由具體而一般,抽象出科學問題并形成研究目標。憑空想象、閉門造車式的研究毫無科學價值。同時,在管理科學研究中還應注意規范研究方法,多運用實證的、實驗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學性不強的思辨的、歸納的、定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價值。

4 《理解現代經濟學》對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錢穎一教授的《理解現代經濟學》中試圖說明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解釋現代經濟學中數學的工具性作用,并通過介紹現代經濟學近年來的一些新發展來澄清常見的對現代經濟學的一些誤解。該文從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人手,引入了被當今社會認可為主流的并代表一種研究經濟行為的方法框架——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這三方面的理論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論。首先是由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基于經濟學家的三項基本假設即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和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其次是運用多個理論作為“參照系”,使之能夠成為人們能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利用各種圖像及數學模型作為“分析工具”幫助分析繁雜的經濟行為。

而在管理學中也能找到這樣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學的“視角”,管理學的視角應該就是觀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學理論問題的角度,錢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過經濟學家的基本假設,不論是消費者、經營者還是工人、農民,在做經濟決策時出發點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資源限度內和現有的技術和制度條件下,他們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現代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經濟學家探討個人在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管理學不是沒有視角,但是,迄今為止,管理學確實還沒有象經濟學這樣的一種普遍為人接受的視角,所以當今的管理學還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

接下來是“參照系”,管理學的參照系更多地體現了經濟、社會、心理和工程學等相關學科在管理中應用之成果,故必須研究各準則之間的權衡問題。根據西蒙的觀點,科學可以分為兩類:實用科學與理論科學。實用科學采用的是“如果一則一”的科學命題;而理論科學采用的是純描述性的與驗證條件等價的倫理命題??茖W命題關注能得到驗證的事實而理論命題強調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為一門科學,顯然應加強實證研究的建設。形成以問題為導向,也即由假設檢驗、建模分析、實驗模擬、對策建議等構成的體現科學命題的管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滿意的準則”這兩個基本命題為前提的“管理人”決策模式。他指出,在實際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準則”是行不通的。實際上人們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滿意的準則”行事。西蒙還強調“刺激一

反應”的行為模式和與此相關的決策程序化的重要意義。在運用經驗加以慎重處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條件下這種“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能夠顯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錢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國時的教授問過他受過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和沒受過這種訓練的經濟學家的區別是什么?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就談到了。受過現代經濟學系統訓練的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他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時具有一致性不會零敲碎打,就事論事。同樣,受過管理學系統教育的人頭腦中也應當有幾個參照系,比如,在分析組織結構時我們就應當以韋伯的官僚行政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職能時就應當拿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作為參照系,在分析決策問題時,就應當想到西蒙。只有這樣,分析管理問題時才會有一致性。

最后我們來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現代經濟學的文章中談到的是經濟學中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像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像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并被經濟學家證明是極其有用的。同樣,管理學也有許多研究工具,對于管理學來說管理學研究的是經濟組織的管理如何使組織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價值的體現問題,這就需要對經濟學的很多理論作為管理學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本身就是管理學的研究工具。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許多決策支持系統,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問題的有用工具。數學和統計學甚至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等在研究管理學時確實有用,管理學前輩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場附加值與經濟附加值、平衡記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們也是研究管理學的有力工具。

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借助數學模型分析會使推理更加嚴密精確,理論研究中運用數學可以減少爭論,而實證研究中運用具有一般性系統性容易被學術界所認可。在管理中數學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泰勒管理學派的管理科學學派就認為所謂管理就是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解出最優的方案以實現企業的目標。管理者通過數學模型的應用使得本來難以辨別優劣的備選方案變得明晰“直觀”了,諸方案因被量化而變得可比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定性是認識的起點,定量是認識的深化。數學無疑會為管理科學的定量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一種抽象的工具,數學模型有助于人們對一個復雜過程的理解,可以幫助管理者合理的決策。但它畢竟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的簡化與抽象,任何一種抽象都不得不舍棄對象本身的豐富性。在建立數學模型時,必須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設,他們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模型的運用就是對某些假設的檢驗。檢驗的正面結果表明這些假設有道理;檢驗的負面結果卻表明必須加以修改。有這種感性認識的逐步積累,我們就可以取得理性認識獲得一定的科學知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管理學要成長為一門科學離不開數學這一有益的工具,在對待管理學與數學的關系時,我們必須明白,數學僅僅是管理學不斷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白,單憑數學是不夠的,作為一門研究人們的管理行為的學科,它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人,它需要那些關于人的學科的支持。

5 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是我們研究生階段深化系統的學習與研究必須掌握的方法。為了使研究更客觀更具體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就需要對我們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實證研究手法,使我們的研究結論更具客觀性及規范性。同時還應注重,理論分析框架——“視角”“參照系”“分析工具”在研究中的運用,使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管理學問題,解釋和理解管理學的行為和現象。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王志新(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共同體主要是指一些從事探索自然規律并以此為職業的科學家。這個群體不是完全自我封閉的,但是有一些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基本的判斷都是在科學共同體內完成的。一般情況下,科研論文要在國內外公開雜志上發表?,F在,我們強調國外多一些,原因是中國的科學相對西方的科學而言差距很大,無論從科學家群體來說、從數量來說、從質量來說,差距都很大。另外,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國際上一些很好的主流雜志,都是在世界范圍內聘請審稿人。雜志的名聲是根據雜志發表的好論文而建立起來的。當然論文發表了也不一定對,即使很好的雜志,如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也有錯的,也有假的。但是,因為是公開發表,所以可以質疑,可以反駁,雜志也可以回應,這樣經過多個來回,錯誤可以得到糾正。所以我們強調,第一,文章要在公開雜志上發表,要經過比較嚴格的評審;第二,要經得起別人的質疑;第三,文章即使發表在好的雜志上也不是最終的定論??茖W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在科學共同體內,一個新的科研成果可能一時得不到認可,但不會永遠得不到認可。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也是很標新立異的,但是最終它還是能發表。我認為科學界內部,科學和“偽科學”這樣的爭論基本上不存在。一個成果不被認可,一個結論錯了,論文不予發表也就是了,很少提“偽”。之所以會有這個爭論,跟新聞界有很大的聯系。新聞界可以報道一些科學事件,但是重大的科學結論基本上要經過科學共同體比較嚴格的評審、在比較過硬的雜志上發表了文章后,才應該報道。否則,僅僅通過一些小道消息或研究者自己所說,會給民眾一個誤導,包括某些掌握資源分配的人也可能被誤導。像水變油事件,就是在分配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通過媒體炒作產生了誤導。

所以,關于偽科學,如果大家都通過正常的程序,如果沒有媒體的炒作,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但是,如果其中還涉及到個人利益、商業利益,并且通過媒體炒作,那么科學共同體就有責任、有義務出來說話,指出它不是真的。

劉大椿(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關于科學最大的分野不是科學和偽科學,而是科學和非科學、科學和反科學之間的分立。對于科學是什么,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弄清楚什么是非科學,跟非科學一比較就知道什么是科學。

為什么科學和非科學這個本來非常清楚的問題在我們國家卻成了爭論的問題?這主要是現實中的兩個問題引起的。一個是偽科學的問題。偽科學本身不是科學,但自己聲稱是科學,而且常常通過非共同體的力量來證明自己是科學。另外,非科學的東西同樣會有了不起的成就和影響。但是在中國的特殊的語境下,科學通常代表著正確,代表著有價值,如果不是科學,仿佛就是不正確的、無價值的,所以就要爭取得到科學的認可。這是一個語境問題。媒體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而且大家都愿意看,其實就是這個特殊語境的社會背景問題。

另外一個是國外前沿的反科學思潮。反科學是針對科學主義的,但是,在我國反科學顯然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反科學思潮認為,科學和技術有異化的傾向,其實這是哲學研究和社會批判當中很正常的事情。在我們這里問題就顯得很嚴重,因為我們現在的科學還不是很發達。在這樣的環境中去反科學,就會被看成是與主流的要求背道而馳。反科學之所以現在不能講,我想也是這樣一個社會背景的問題。其實,偽科學和反科學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偽科學應當有一個確定的含義,研究反科學是要了解它究竟是為什么批判科學和技術,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

宋正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

民間科學的數量和科研成果多年來迅速增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事實,而學術界似乎無視這種情況,更未見相應的政策。主要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上的非共識重大原創新科技成果又常被打成“偽科學”,如三大偽科學冤案、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劉子華八卦宇宙論、李世輝典型信息法、多種非經典重大天災預測法等均被打成“偽科學”;進而又把陰陽五行、漢字優越論、中醫等中華文化也打成“偽科學”。這不得不引發人們對“科學”、“偽科學”問題的深刻關注。因此,盡快明確科學定義,拿出切實有效的科學綱領有助于打破混亂局面,已成當務之急。

以現行的科學方法和現有的科學成果評判“科學”和“偽科學”,其權威性是值得懷疑的。已有的科學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自然要尊重、要學習,并且在科研活動中應用,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不要迷信,已有的科學成果并非絕對正確,即使已被公認的重大理論也可能被推翻或進行重大修改。前者如地心說、燃素說;后者如牛頓力學發展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達爾文量變進化論發展到包括生物大絕滅大爆發的進化論。由此可見,在(盡快)判斷挑戰性、重大原創科學思想、成果是不是科學時,科學方法、科學成果這兩方面似乎都缺乏權威性。

只有堅持求真務實、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才能真正的尊重自然、探求自然規律。我們認為,科學標準應是以科學精神為綱,正確應用科學方法,辯證地對待已有的科學成果。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階段中國學術界面臨的混亂局面,以加快科學未來發展的腳步。堅持科學精神也將對中國科普政策、民間科學政策的制定和貫徹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李醒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我們現在的討論,概念很混亂,什么叫科學、什么叫科學主義、什么叫反科學、什么是偽科學,根本就搞不清楚。所以我覺得概念問題要澄清。

什么是科學?和空間、時間、社會、人這些概念一樣,科學屬于大概念。大概念是比較難下定義的,而且下一個定義往往很難得到共識。但是科學的內涵還是基本清楚的,而且是公認的。第一,它是一種知識體系,第二,它是一種研究活動,第三,它是一種社會建制。它的外延,雖然有分歧,但是,大體上也能取得共識,科學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學,當然也包括一部分社會科學,也可能包括人文學科的一部分。一般來說,人文學科不叫人文科學,它是非科學,非科學并不見得就沒有意義,并不見得比科學不重要,有人說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不是科學家,而是孔子、佛

陀、耶穌、甘地這些人物,我覺得講得很明智。

什么是偽科學?本身不是科學,而是非科學,但是還要冒充科學,而且在社會上已經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和危害,這才叫偽科學。如果只是自娛自樂,未給社會造成任何負面影響,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使用納稅人的錢,或者在社會上造成思想混亂,那么這種東西就得反對。

什么是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中性意義的,另一種是貶義的。中性的科學主義是指科學家對科學整體的一般看法;貶義的科學主義其實也有兩種,一種是科學方法萬能論,比如說實證方法、理性方法、真理方法可以無條件地適用于一切學科;第二個就是科學萬能論,因為現在的科學很發達,所以就有些人認為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包括社會問題、人生問題都能解決。當然不能否認科學、技術對解決這些問題還是有幫助的,幫助可能有大有小,有些問題可能沒辦法干預,但是認為科學是可以包攬一切的,那肯定是錯誤的。

還有反科學的問題。反科學和反科學主義不一樣,反科學主義是針對科學主義的,是反對科學方法萬能論和科學萬能論的,這樣的反科學主義是對的。而反科學是把科學作為一個整體來反對,而且反對科學的核心價值,如實證主義、理性主義這些東西,所以應當把反科學和反科學主義區別開來。反科學有自己的群眾運動,它是一個社會運動或者是一種社會思潮,但是當它一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時候,就構成了“反科學一主義”。

劉兵(清華大學教授):

關于民間科學這個事情,這里面爭論的其實是科學觀甚至是人生方面的問題。民間科學這個問題特別復雜,包括對民間科學的研究者、評論者甚至民間科學自身,其實都是有意無意受到了沒有想到的背后的一些東西的影響。

為什么叫民間科學?有人認為,民間科學完全可以自娛自樂,為什么要打著科學的旗號一定要進入主流科學共同體里頭?這里面其實有很多遠遠超出這個事件本身的背后的原因,諸如我們對于科學代表正確的強調,對于現在的主流科學成為資源的掌握者以及形成相應的這種體制等,由于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其他的一些社會問題,導致民間科學必須要找到那個承認。那么,要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很多人強調一種所謂多元的、寬容的科學觀,當然這是泛泛而談,不過有一個不能有害于社會的前提,很多人把這個有害于社會歸之于偽科學,但在本質上這首先不是一個偽科學的問題。危害社會是一個法律的問題,不用科學名義來欺騙的也有很多,現實經濟詐騙也有很多,有經濟法和其他相關的法律來解決。所以,在這樣一種觀念下,如果我們消解了背后的一元的、唯一占有真理的、唯一代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那么實際上這些問題就都消解了。在政治體制上我們還有一國兩制呢,如果我們不把它視為一個權宜的策略,而視為一種真正深刻的思想的話,甚至很針鋒相對的東西都同樣能夠并存和多元,那么我們在科學上為什么就不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在一個寬泛的文化里,我覺得這些爭論本來是可以消解的,可以多元共存的。也就是說,這樣一種標準恰恰才是我們說的和諧,才是一個和諧社會的理想。在一個和諧社會里,代表各種利益的各方都可以有自己利益的一種表達,大家可以競爭。如《科普法》,大家爭論可操作與否,其實都是表面的問題,實際上是把一方為主的利益推廣到了整個社會,本質上背后是一種一元的觀念的指導,至于可不可操作其實只是一個在法律意義上的技術層面的問題。把一方的標準加到整個社會群體,變成一種普適的要求,就跟多元出現了沖突。因此,我呼吁倡導一個多元的寬容的科學觀,以此消解對我們現實不利的一些爭論,造成一種更和諧的社會狀態。

劉華杰(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的偽科學問題很復雜,我在《中國類科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只給出了偽科學的元定義。鑒于有人誤讀我的定義,現在我再次重復一下我在第132頁給出的定義為:“定義A:把非科學的東西說成是科學,則此種聲稱是偽科學。”書中接著說:“注意,這個元定義并沒有直接描述偽科學的實質內容,但闡明了一種規則。”提請注意的是,我的定義中,后半句的主詞是“聲稱”,而不是“東西”。

舉一例,假如你們看這一只喝水的普通杯子(用M代表,M是非科學),此時我聲稱(用c代表):“瞧一瞧,看一看,這是世界上最新的科學!”按我的定義,我的主張C是偽科學,此元定義并不說M是不是偽科學。而有的人在此語境中恰好認為M是偽科學,這當然是不得要領的。

現在宋正海先生關注的是從《科普法》中剔除“偽科學”字樣的問題,這本身并不要求在漢語中廢除“偽科學”一詞,甚至也不要求人們不可以反對偽科學。我重申,現在我仍然反對偽科學。過去我的一些做法欠妥,應當道歉,這只是就具體做法而言。我反對偽科學這一總的態度沒有變,也不能變。

《科普法》中是否寫入“偽科學”字樣,當初立法時,就有不同意見?!犊破辗ā返膯栴}很多,“偽科學”字樣問題只是其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要說的是,這部法律應當重寫,并且應當改名為《科學傳播法》。原有的《科普法》過分強調了某個部門的利益(如第12條),該寫的許多內容沒有寫進去,不該寫的套話卻寫了不少。

王淇(中國政法大學博士):

時下,科學家們就“偽科學”爭論不休,《科普法》一時也成為爭論的焦點??茖W技術的普及工作,需要法律來規范嗎?

首先,科學是對真理的不懈追求,而法律是對公正的永恒訴求??梢哉J為,在涉及權利保障的情形下,法律的存在才既有必要性,又有正當性。關鍵在于,這部法律需要保護的權利何在?

該法規定“公民有參與科普活動的權利”。公民作為權利主體,根據《憲法》第3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當然可以參加科普活動,也可以不參加科普活動,從權利的本質來講,的確具備了權利行使的自主性,但是,權利本身所要求指向的利益何在?顯然,它不過只是公民的自由,而無法上升到權利的層面。相反,《科普法》里很多國家積極能動的身影,在揭示了這一立法理念:科普不僅是一種公益事業,接受科普也是公民的義不容辭的義務,大家都要積極配合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宏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的工作。如此一來,一方面,紙面上的權利主體直接面臨著客體化的危險,另一方面,科普這項事業的各級推動人,因為法律的授權取得了管理的權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利益。毫不夸張地說,權利一旦萎縮,或者,權力一旦異化,都將與《科普法》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馳。

其次,作為爭論焦點的該法第8條規定:科普工作應當堅持科學精神,反對和抵制偽科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科普為名從事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這一被科學家的不同陣營用來互相攻擊的法條,從立法技術上來看,是不折不扣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條文。所謂合“法”,是指它從形式上看,勉強能算符合法律

的“行為模式一法律后果”的規范要求,而所謂非“法”,是說它從實質上,違反了法律規范的精神。

一方面,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科學發展的規律,都告訴我們科學的認定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極有可能在科學和偽科學的角力中,錯失了科學,擁戴了偽科學。那么,法律在權衡科學的進步和科學話語權的歸屬時,基于利益衡量的思路,應當竭盡全力優先考慮前者,而不是以法律的形式,將潛在的壓制合法化。另一方面,科學還是偽科學,科學家尚無定論,法律又如何做出裁斷?況且,真正的法官,是時間的檢驗,最終,由歷史事實來說話,確認所謂的科學是真還是偽。法律是用來確定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一旦超越這個界限,法將不法。另外,該法第30條這樣規定:以科普為名進行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擾亂社會秩序或者騙取財物,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并予以制止;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梢钥闯?,“偽科學”在第8條出現之后,就再沒有下文,萬一有人從事“偽科學”的活動,能否按照第30條處罰?也就是說,可否將以科普為名進行有損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等同于“偽科學”?恐怕也不能這么簡單處理。

最后,從該法的結構和行文來看,管理法的特色十分鮮明。對《科普法》來說,最重要的目的應當是無論國家和社會是否提供各種科普活動,民眾都能隨時隨地地獲得他們需要了解的科技知識,而最大的遺憾就在于,除了規定“公民有參與科普活動的權利”之外,再也沒有公民可以主張的權利了,國家和社會的組織管理也好,社會責任也好,保障措施也好,都有一廂情愿之嫌,而公民究竟怎么看待科普,想以什么方式接近賽先生,國家反而在所不問了。

蔣勁松(清華大學副教授):

在特定條件下,科學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而偽科學也可能會有正面價值。例如,黃維當年在獄中從事永動機的研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這項偽科學研究產生了非常良好的統戰效果,對社會很有利。這是偽科學在科學之外具有正面價值的典型例證。

偽科學活動也能產生正面的科學價值??茖W哲學家已經證明實際上不存在絕對的、永恒不變的、普遍適用的科學研究準則。這不是科學哲學家無能,而是對于所提議的任何一個普遍準則,科學哲學家都能成功地找到反例。偽科學活動雖然不符合科學活動的一般研究規則,而且往往達不到其預定的目標,卻常常能產生一些具有科學意義的結果。李約瑟先生的研究工作表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許多成就,都是那些一心要煉出仙丹的道士們所做的成果。以我們今天的眼光看,煉丹是偽科學活動,但不能否認其對化學的正面價值。

作為知識體系的偽科學可能會有科學價值。某個理論在科學上不能成立,沒有足夠的依據,如果把它當作是科學理論,那就是偽科學,但它在科學上仍然會有其意義。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里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康德的星云假說,它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石。它從來沒有被科學家普遍接受,嚴格推敲起來是站不住腳的,其思路跟現在許多偽科學理論的思路差不多。但是,它對于后世自然觀的突破乃至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甚至比很多實實在在的科學成就帶來的影響更大。

作為社會建制的偽科學可能會有科學價值?,F實中科學的社會建制是有缺陷的,科學共同體得出的集體結論不一定是科學的,因為很多外部因素干擾著科學共同體?!吨袊】嫡{查報告》就描述了醫學共同體由于受到大型醫藥公司非常深重的影響和控制,那些以科學名義發布的醫學和營養學結論往往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共同體之外的觀點往往反而是正確的。如果把這些觀點稱之為科學,我們可以說這是社會建制角度上的偽科學,雖然它可能是真理。所以,在科學共同體已經受到制度性的外在力量干擾的情況下,外部力量對科學共同體的干預可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傳統的科學社會學認為科學不應該受到特定價值觀念的影響,否則就是偽科學。著名科學哲學家桑德拉·哈丁的“立場認識論”認為,這種備受推崇的中立性,可能正是實現客觀性最大化的障礙。在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宗教偏見、民族情緒、性別意識、階級觀念等非普世主義價值可能促進科學發展。這方面案例很多,如畢達哥拉斯的宗教觀念之于數學研究,太陽崇拜之于哥白尼日心說,階級意識之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女性主義之于生命科學等等??傊?,由于科學自身的有限性,在特定情況下,偽科學可能帶來正面的影響。

羅嘉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在當代科學哲學中,科學與非科學分界的標準是越來越相對化了。托勒密學說屬于科學早已不成問題,玻爾一度提出違反能量守恒定律的假說,同樣被看成是正常的科學活動。近年來的“科學大戰”中,占星術的“偽科學”帽子是否要摘去還成為了問題。當然,約束條件還是有的,這就是科學共同體的存在及其裁定。盡管隨著科學革命的到來(范式的更替),科學與非科學的界線會被徹底打亂。

蒯因和庫恩以來,知識論科學哲學的整體論轉折提出了科學形態的多元化問題。當前有一些學者認為:來源于古希臘的直至20世紀的西方科學,只是第一次科學革命,其特征是還原論的科學思想和公理化的方法。而正在到來的第二次科學革命中,東方的整體論和實用化科學方法將成為最有利的工具。吳文俊院士還用“數學機械化證明”的成果和中國傳統數學“寓理于算,不證自明”的特點來論證這種可能性。這種看法不僅肯定了科學形態的多元化及其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也要求我們深化對科學的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就是有效的知行體系。

這樣,我們就完全不能贊同把中醫(包括其理論基礎陰陽五行說)視作“偽科學”,進而斷言“中國傳統文化有90%是糟粕”的論調。1984年,李約瑟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講演,有學者問他對陰陽五行怎么看,李約瑟說:這也是一種“范式”。他不僅對陰陽五行在中國古代科學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還指出“中國人的思想在這里獨特地避開實體而抓住了關系”。德國漢學家波克特認為陰陽五行是一種約定標準。這意味著可以將陰陽五行關系網絡看作一個形式化系統。他不久前發文章認為“中醫是成熟的科學,不是經驗醫學,更不是偽科學”。著名哲學家葛瑞漢等人強調陰陽五行是一種關聯性的思維,是分析理性所達不到的。近年來國內有些學者嘗試用非實體主義的關系實在論、關系本體論來闡釋中醫理論的哲學基礎,也是沿著這條思路下來的。

段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有關科學、偽科學、非科學、反科學等問題的爭論,迫使我們回答究竟什么是科學?我想提出的參考答案是,科學(以下所論及的科學均指自然科學)的首要內涵可能不僅僅是理論化的知識體系,而應將其拓展為人類有限的知行體系。

近30年來,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提供的分析、批判和描述表明,科學活動的本質并非如

自然之鏡一般被動地反映現實呈現的世界,而是在儀器與工具(包括計算工具)所允許的水平上介入自然——由此所獲得的理論假說與其說是表征客觀的真理,不如說是人類操控世界的腳手架。因此,科學不單是理論性的,技術性也是自然科學不可分割的本質特征,尤其是自培根以來的現代科學應該視為技術化科學。正是基于這一視角,科學的實際目標不是(實際上可能是不必要)將理論知識上升到真理,而是在探究和建構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將猜測性的規律(因果鏈)轉化為行動的規則,科學活動從來就不必然地歸結為追求正確無誤的真理,而可界定為對操控世界的可能性的尋求,即我們可以將自然科學視為人類的有限知行體系。

面對潛科學、不科學、非科學、偽科學之類的指斥,任何被認為或自詡為科學的知行體系都有辯護的權利和接受質疑的義務。談到質疑,必須注意的是,一方面,任何人類的有限知行體系原則上是可錯的,但是像現代科學這樣的知行體系,已經建立起了復雜而龐大的知識網路、行動網絡乃至信念網絡,因而具有極大自我調節能力,要想從根本上動搖其理論根基,或者從外圍引入根本性的創新,絕非易事,這可能是民間科學不太容易認識到或不太愿意承認的;另一方面,傳統的知行體系也不可回避批判性的質疑,李約瑟在肯定陰陽五行思想甚至諒解沈括因為受其制約而錯失發現置換反應的同時,也曾經尖銳地指出:“像五行論這種以一概全型的理論,由于長期被人毫無批評地接受,結果使這些化學現象,遲遲不能獲得正確的解釋,這種情形究竟到了怎樣的一個程度,那才是我們所要追究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就難為那些理論洗脫了。”出現此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在于對觀念性的理論的神圣化,結果導致了以鮮活的現象比附具有無限解釋力的理論,而不是從行動的效果反觀知識的有限性并尋求更佳的可實現性。這種刻舟求劍、削足適履的做法所導致的思想惰性無疑是值得反省的。

趙南元(清華大學教授):

關于偽科學的問題,現在構成一種爭論,實際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人說偽科學這個提法不應該寫在法律上,沒有可執行性,法律不能判斷科學;法律確實不能判斷科學,但是法律可以提倡科學,并不負判斷責任。例如我們的憲法支持科學藝術,憲法不負責判斷誰是科學、誰是藝術,但是可以原則上支持科學?!犊破辗ā吩谶@個問題上也是延續了憲法的做法,它支持了科學的一個方面,就是批判偽科學或者說是反對偽科學。

有人說偽科學就是那些弄虛作假的所謂的科學不端行為。我覺得,這里有一點首先要弄清楚,偽科學不是科學界內部的事情,它是一個科學界外部的事情,而科學不端行為是科學界內部的事情,無論是抄襲剽竊、偽造數據,這些都跟偽科學沒關系。

反對偽科學會不會打倒傳統文化?這個說法也毫無根據。因為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偽科學是偽科學,如果非把傳統文化混進來說成是科學,那科學有權聲明它不是,這里面不存在打倒的問題。所以,傳統文化有傳統文化的地位,但是它不是科學就不是科學。

反對偽科學會不會妨礙創新?我想這個創新指的是科學的創新,藝術創新不包括在內。那么,反對偽科學會不會妨礙科學的創新呢?也不存在這個問題??茖W創新只有放到科學內部才是創新,在科學的外部自稱是科學,對于科學的創新是沒有意義的。

肖顯靜(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一些人持有科學主義觀念,在他們的心目中,科學成了一個正確的代名詞,成了一個擁有了它也就擁有了力量、權威和真理的存在,成了合法、合理、正確、有用、可行等的代名詞。而現在,如果以科學主義的態度去反偽科學,不可避免地會強化科學主義的社會觀念,導致更多的人把科學當成人類知識的唯一典范,當成獲取幸福的唯一工具,當成真理和正確的化身,如此會反過來促使一些人把本不是科學的當成科學以獲取利益,從而導致偽科學以新的形式和更廣泛的方式出現。這雖然能夠反掉一些偽科學,但卻在另一種意義上強化了偽科學產生的社會思想基礎——科學主義,反過來又促使偽科學的產生及泛濫,這樣是不能真正有效地從根基上反偽科學的。

由于科學主義是產生偽科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反偽科學,首要的就是要反科學主義,在獲得對科學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的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走下神壇,還科學以本來面目,把科學的還給科學,使人們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觀念,使科學及科學文化不再成為我們社會的真理的化身、所有認識和行動的標準及指南,這樣,偽科學才會減少或削弱。同時,也才能使人文走上正壇,提升非科學如人文社會科學等的價值,還非科學以本來面目,把非科學的還給非科學,非科學也就沒有必要憑借科學的名義獲得其合法性和權威,如此,人們也就少了一份偽造科學或者假冒科學的動力,偽科學也就會減少。如果不反科學主義,任由科學主義觀念在中國盛行,那么中國的偽科學將會越來越多。

劉序盾(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文化委員會主任):

一段時間來關于“偽科學”的爭論不斷,而且不僅是在圈子里還在社會媒體上都展開了辯論。我以為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起碼不像過去那樣不公開對陣,而是相互陰著報材料,總希冀著得到上方“圣裁”,然后挾著政治權力的威勢一舉攻克對方。我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耳朵識字起就關注這個領域,各個大案和事件都親身經歷,對于今天的進步感慨頗多。興奮之余,也發兩點感想。

首先,科學研究要與政治問題相區別。不可憑藉行政的力量和政治權威的力量,來指認何為科學,何為“偽科學”。關于科學的真偽之爭原本并不存在所謂的主流地位。比如上世紀80年代對于特異功能和氣功的真偽之爭,就幾乎沒有正反方政治地位的差異,起碼是不突出。直到90年代揭露“水變油”騙局時還十分謹小慎微,生怕惹出政治問題來。不像后來想像的那樣什么打假英雄以主流自居一付正氣凜然的樣子。反偽人士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是處于非主流,承受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壓力的,某些時候比較起來甚至是處于弱勢,很有些反潮流的樣子。

反對偽科學的群體什么時候趨向主流了呢?應該是在反法輪功的時候,這時的地位才產生了變化。

科學界的爭論是很正常的事情,哪一方都曾經有過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來自政治權威壓抑的經歷和體驗,因此避免爭論中的政治化傾向和反對政治權威介入爭論,應該成為大家共同恪守的規則。

再有,科學研究與法律的關系??茖W就是對于人類未知領域的探索,同時也是對于人類自認為已知的某些領域的繼續探索。而探索是不應該設置禁區的。記得當年揭露某人以推廣“水變油”技術構成危害社會的經濟詐騙行為的報道刊登出后,沈鴻院士曾寫了個條幅給我,“大膽探索,謹慎推廣”。這八個字道出了科學研究的真諦??茖W研究要鼓勵創造和創新,這里沒有禁區也不應該預設,凡是公民都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與權利,不應該受到干涉和指責。你研究“水變油”、研究“永動機”都不違法,沒有誰可以用法律的名義禁止。

法律應該管的是哪一段呢?它應該管的是后面發生了什么。你這個方法和理論未經過證實有效就去推廣應用,自己聚斂了財富而對社會和他人卻造成了危害,這才涉及到法律。事實上“水變油”也正是因為涉及經濟詐騙才引出法律的介入,如果僅僅是研究,誰也不能以“偽科學”之名給定罪。因此在科學研究領域,法律也要自重,不可管得太寬太嚴,因為有些東西不是法官所能認定的,法院也不是科學研究的“裁判所”。

大膽探索——體現了對于科研未知探求的寬容態度;謹慎推廣——體現了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和嚴肅態度。當火藥味爭論變成理性平等的對話,當雙方都尊重對方的權利并恪守自己話語和行為的邊界,當媒體不再視哪邊權勢大就一邊倒地傾向哪里,這對于健康我們社會的人文生態和科學生態,一定會大有益處。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整理摘編的只是研討會發言的一部分。在本次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盧風主張用后現代主義的核心觀念即多元性和反本質主義來分析科學,認為科學不可能成為匯聚和囊括一切的整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治立發言認為,政治力量介入反偽科學可能會導致反偽科學異化;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吳巖認為,應該根據語境的不同來討論科學的內涵,在不危害社會的前提下,和諧社會應該允許“偽科學”這個詞成為一個中性詞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副編審林堅主張在普及自然科學的同時,大力推進“人文科普”,改變目前科學與人文分離嚴重的狀況,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馬曉彤對中醫做了定位、定性與定向的思考,對中醫的歷史合理性和現實合理性做了說明,主張在現代化過程中復興中醫。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在教育異化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存在教育異化研究的表面化,對教育異化內涵理解的偏頗,以及對教育和教育異化的態度有失公正等現象。在分析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對異化理論的研究和比較分析是教育異化研究的前提,需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并以公正的態度研究教育和異化。

關鍵詞:教育異化;異化理論;反思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發表以來,異化理論備受關注,教育研究者也不斷嘗試用異化理論來研究現實的教育。但在教育異化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存在的問題

1.教育異化研究的表面化

近幾年來,很多研究者熱衷于用本學科之外方法或理論來研究本學科的問題。這雖然反映了研究者跨文化多學科的視野,但有很多研究往往對其他學科的概念、方法或理論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既不考慮與本學科的可嫁接性,又不深入研究此種理論,結果往往只是借用新的術語和概念對本學科研究進行表面化的裝飾。在很多時候,異化就被當成了這樣一種裝飾。在教育異化這一新名詞下討論的仍然是一般的教育問題,看不出異化的特殊內涵,將教育問題稱為教育異化來討論。

另外,在異化一詞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術語以前,在不同的領域它曾有著相應不同的含義,是一個具有多種釋義的詞匯:“在英國經濟學中,異化概念用來表示貨物的出售、主權的轉讓;在法律中,自然法的社會契約學說中用它來表示人的自然權利向根據契約而建立的社會的轉讓,或原始自由的喪失;在醫學和精神病學中,它是一個表述反常和神經錯亂的名詞?!鳛檫@種一般科學術語的異化之典型概念,是生物學上相對‘同化’而言的‘異化’”。[1]有些學者在探討教育異化中沒有對所使用的異化進行介紹,仔細看來,使用的異化概念只是指一般的變化或壞的變化。這種異化概念不具有獨立的社會科學研究價值。

2.對教育異化內涵理解的偏頗

有學者認為教育異化是對教育本質、本真的背離:“‘教育異化’是指教育在活動過程中,在不自由的狀態下變成異在于其本真活動結果的現象?!盵1]“教育異化是教育本質的變化,是教育活動背離教育根本目的的變化?!盵2]有些學者認為教育異化是指教育對人的異化和教育中人的異化:“教育異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義上做為人培養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手段而反過來操縱了下一代人,使人的發展成為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來面目,被教育所操縱,教育把人異化了?!盵3]

不論是本質的異化還是人的異化,目前對教育異化內涵理解的共同問題是單純的人道主義立場,沒有體現教育異化的現實動力,教育異化過程似乎是教育的自我異化過程,而不能深入探究教育是怎樣變成異化了的教育。這樣一來,對教育異化研究就只是無力的批判,不能對現實教育異化的消解有任何指導意義。

3.對教育和異化的態度有失公正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對社會作用的加大,人們往往盲目地把社會發展的一切痼疾歸結為教育的失敗。當今的教育在艱難發展中遭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責難和詰問,可謂怨聲振聾發聵。事實上,有些批評并不公正,或者說找錯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使教育蒙受了一些不白之冤。很多教育異化研究者卻也附和這種評價,甚至因此將教育視為教育異化的唯一根源,認為教育應該為教育異化負全部責任。一些學者對異化的態度也有失公正:認為異化是對本質的背離,對人性的損害,因此就是惡的,有害的。這種對教育和異化態度的不公正必然影響對教育異化根源和消解途徑的探索。

二、問題的歸因和解決

1.對異化理論的研究和比較分析是教育異化研究的前提

為避免教育異化研究流于表面,我們在運用異化理論分析教育之前必須對各種異化理論進行研究和比較分析。

在馬克思創立異化理論以前,從馬丁·路德到霍布斯到盧梭,然后到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異化概念一步步從經濟、政治領域進入到哲學領域并上升為一個哲學概念。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對異化概念的把握有一個明顯的不足:這些異化概念所指的異化的內容和形式有限,多數針對的是局部現象,如霍布斯只觸及到國家的異化,費希特和黑格爾談論的是精神的自我異化,而費爾巴哈只研究宗教的異化。

馬克思以后的影響最大的異化理論研究當屬西方馬克思主義。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以異化理論為武器廣泛進行社會、政治批判,他們的分析批判觸及資本主義現存的諸多問題,有的十分深刻并有巨大認識價值。但首先,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將異化泛化、永恒化,把異化看作是與人類共存亡的本體論現象。從表面上看,他們更重視人的精神生活,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和尊重,然而他們對人的關懷不是像成熟時期馬克思那樣是對現實的人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而是對所謂永恒的人類狀況的關注,因而這種人文關懷是虛幻的、難以落實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將異化神秘化了。其次,他們在探討異化的根源時,不是從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結構去分析,而是抽象地從人類生存狀態著眼;他們不是歷史地、唯物地看待異化問題,而將異化歸之于科學技術進步、物質匱乏、心理等。最后,他們感到經濟、政治革命無法消滅異化,于是訴諸藝術革命、意識革命,他們的異化理論偏離了歷史唯物主義方向,成為最終無法付諸實踐的烏托邦。

2.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現有的教育異化內涵反映了學者們對異化認識的單純的人道主義立場。而人道主義的教育異化理論只能批判現實卻找不到現實的癥結所在。因此,教育異化研究必須避免人道主義的泛濫,也就是避免受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不良影響,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作為研究基礎。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就抽象的從人道主義的視角討論異化問題不僅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缺點,也是青年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缺點。也就是說,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在1843-1844年間,馬克思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理解異化的;1845年以后,馬克思才從真正的現實的物質生活出發來理解異化。因此,我們應看清馬克思異化理論具有的發展性,全面把握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馬克思發現應當消滅異化并不意味著異化的必然滅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因此他走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宏大背景中去,才最終揭示異化的現實根源和消解異化的現實力量?!妒指濉分篑R克思在《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等一系列著作中,憑借著初具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全面展開了對以往思辨式哲學的批判,對異化的根源進行了剖析。異化理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馬克思認識到異化這種現象必須從人們活動的一定歷史條件、從他們的活動的方式加以說明。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沖突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必然要求分工產生。但在生產力還不發達之時分工只能是強制實施的,人們被迫從事一種單調的勞動以維持自己的生存。也就是說,異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是社會的強制分工。要消滅異化,也只能通過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通過取消強制分工。

因此可以說,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揭示現象與追根溯源的統一、人道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我們在把握馬克思的異化概念時,要注意這兩個統一,全面看待異化:一方面,異化描述的是人的被奴役、被控制、被損害的狀態;另一方面,主體不是異化產生的原因,異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現象。

3.態度的糾正

毋庸諱言,教育中的確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現象,然而,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它深受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影響。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其現實性而言,它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的產物,教育自身不可能有超越其歷史條件的力量。被夸大功能的教育恐怕什么時候都不能讓人們滿意,因此教育也就承受了很多不應承受的責難。相關研究者有義務澄清一些問題的真正根源。

進行教育異化研究更有必要對教育保持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能認定既然教育問題為世人詬病,其根源也一定在教育自身。正如成熟時期馬克思所表達的異化的根源不是人本身,不是主體的自我異化,異化的根源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強制的社會分工。教育異化的根源也不可能在自身,一定在教育之外,在社會。社會的不富裕、不自由、不民主導致了教育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深受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力量的牽制,才導致了教育的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教育中人的受奴役、受控制、受損害。

實際上,異化不僅是一定歷史階段必然存在的現象,而且還是一定的歷史階段發展的動力或因素之一:正是以分工為前提的生產發展才在產生出現實的人普遍異化的同時,也使個人能力獲得全面性的發展。因此,馬克思說:“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盵4]

三、結語

根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基本思想,筆者認為教育異化內涵應指明異化產生的根源z和必然性: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自然受生產、社會等因素的影響,這導致在教育中必然存在一些奴役、控制、損害身處其中的人的現象;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異化必然逐步走向消亡。正如異化勞動不是勞動本身的自我異化,也不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強制分工必然產生了異化勞動,教育異化也不是教育自身的異化,它有其自身之外的原因,并由于這一原因而必然的產生和消亡。

參考文獻:

[1]梁清.批判與揚棄:教育異化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李志興.教育異化淺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7,(5).

[3]萬作芳.論教育異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1.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8.

[5]周桂芹.馬克思異化理論是人文關懷維度與科學范導維度的統一[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

[6]俞吾金.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J].中國社會科學,2003,(2).

(責任編輯/彭巍)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發展十分快速,我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十分廣泛,給當前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很多便利,而且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企業的財務會計數據能夠以更加便利的方式進行保存,對于促進企業財務發展起到了極大的重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于企業財務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無法滿足當前的發展要求,所以解決傳統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大數據的出現和應用,使得企業內外部都能夠實現良好的數據傳播和共享,所以傳統的財務會計管理方式已經不再使用。因為大數據背景下,辦公形式逐漸數據化,所以要求企業應當從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進行轉型,實現兩者的轉型,企業能夠獲取更為科學準確的財務數據,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

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大數據開始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大數據是指對海量、異構、分布式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并加以利用的海量的、非結構化的知識資產。在大數據的普及應用和不斷滲透下,會計行業也開始向大數據方向轉型,如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就離不開大數據的應用。本文主要針對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相關問題,研究過程中以大數據為基礎,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分析了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變趨勢。

1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概念

會計工作的總體目標是監督和計算用于開展企業活動的綜合系統,并為投資者、借款人和政府部門提供與外界和企業內部的社會經濟發展權益,以確定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濟發展。以發展經濟信息為目標,開展經濟管理活動,主要的表達形式是財務報表。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規范,會計致力于改善企業內部管理,做好企業儲備。它基于財務報告的制作、決議和應用,以及其對利潤分配、戰略決策、總體規劃、控制和操縱的分析,以實現公司利潤最大化。會計是當今企業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解決與會計相關的經濟和管理活動。簡單地說,會計組織公司的會計活動,它解決了會計的社會經濟發展管理。這種財務的管理工作著眼于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對公司資產的管理實行綜合管理,以實用價值表象為基礎,滲透公司所有經濟活動。公司資產的股權融資、運用和分配均與會計相關;制造、經營、采購、市場銷售、調整和儲存都離不開會計的反映和操作。對企業經濟發展的評價和審計也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中樞。

2大數據與會計的關系

從大數據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大數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數量上,大數據的總量遠遠超過傳統的數據庫;第二,在時間上,大數據的價值密度遠大于其他的信息;第三,在內容上,大數據的質量更高,更多的信息被存儲于互聯網之中。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首先,企業財務會計的基礎工作已經由過去的事后記錄逐漸轉變為實時的事前預測,這就要求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及時地對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其次,企業管理會計的核心任務是對生產經營過程的控制和監督,而管理會計的重點在于對整個產品的設計、制造以及銷售等環節的監控與跟蹤。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3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認識不足

在步入大數據背景后,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不斷完善,并滲透到各個行業中,但是部分企業在開展管理工作時,受到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采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較落后,部分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現代化管理理念對企業發展的意義,在其思想中,財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在于記賬、做賬、報表編制、財務核算等,導致管理會計基本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部分企業管理人員雖然已經意識到管理會計的應用價值,但是會計人員在工作職責上缺少具體劃分,其從事工作和財務會計沒有本質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財務會計即便提出合理建議,但是也不是得到企業各部門的關注。站在企業經營管理角度來說,管理會計帶來的影響比較大,如果企業管理人員過于關注短期利益,忽略長效發展,則管理會計給出的建議將不容易被接受,管理會計轉型目標將無法順利完成。

3.2財務管理的技術難度偏高

大數據時代中,企業內部數據庫規模不斷擴增,從龐大的數據庫內提取出有實用價值的信息難度也相應增加,這就預示著財務人員實踐中掌握更多的財務管理技術?;ヂ摼W快速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捕獲有關財務信息,外加部分有價值的信息密度跌落,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加財務人員整理與分析信息的難度。既往有調查發現,國內很多企業會計轉型過程中,僅是伴隨時代發展被動式轉型,轉型過程急于求成,以致轉型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很多財務工作人員并沒有扎實掌握相關信息分析與整理技術。

3.3會計制度存在制約

在大數據時代中,我國企業快速發展進步,信息傳播及溝通過程也相應提速,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是很多企業必經之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應積極擬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盡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均隸屬于財務管理工作范疇,但是兩者在業務及管理范疇上存在差異,后者需要整理更為廣泛的財務數據,分析深度也有很大拓展,故而其依托的管理制度也和財務會計之間存在差異。但當下很多企業會計轉型階段,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操之過急情況,或者過度強調目的性,這是會計轉型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會計制度是企業管理制度中的重要構成之一,很多企業沒有建設出針對性強、完善度高的管理會計制度,這是會計轉型階段暴露出的最大弊端之一。會計制度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企業內沒有全面感知到大數據背景下數據庫的規?;?,以致數據處理階段滋生出很多問題,使會計工作推進階段受到一定制約,會計部門職業拓展難度明顯增加。

4“大數據”時代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會計轉型措施

4.1為公司領導層的管理決策帶來合理的決策基礎

一是使用多種財務管理系統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升級公司的財務資料,獲得對公司特別重要的財務報表。經濟指標的分析計算類型為高層決策分析提供了材料。二是財務管理運用增量分析、方差分析和成本—量—利分析方法進行理財產品的成本管理,降低公司的成本,為行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具體依據。三是財務管理運用貸款資金的時間價值標準,對公司不同商品的現金流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調查分析貸款資金的時間價值和各種環境變量對公司現金流的影響。通過財務管理的應用分析,獲得有利于公司業務特點的全面信息管理,包括財務、發展戰略、風險等信息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為長期的業務發展提供相關依據。

4.2完善會計工作模式轉換的流程

完善會計工作模式轉換的流程,也是促進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重要措施,所以企業結合具體的工作來完善會計工作模式的轉換。第一,管理會計人員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來對市場變化進行預測時,應當結合同類企業的發展情況,然后再對市場的變化形勢進行預測,發現市場變化的規律,從而發現企業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為企業決策和戰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第二,管理會計人員要重視成本控制工作的開展,通過有效控制成本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了保證會計工作模式的有效轉化,企業要重視對員工業務能力的評價,發揮出人才競爭的最大優勢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所以,企業要完善當前績效考核制度,結合實際情況來對員工的業務能力進行定量的考核,考核結果和薪資福利相掛鉤,從而更好地提高員工對績效考核的重視。

4.3建設信息化系統

在落實管理會計工作時,數據化、信息化會計系統的價值應全面發揮,相關建設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保證管理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專業性和完整性。企業應結合管理會計工作要求,對現有系統進行優化升級,保證其完善性。相關部門應深入調查,協調此項工作落實到位,保證建設的管理會計信息化系統滿足轉型要求,具有一體化工作特點,促進企業管理會計工作水平和效率的全面提高,減少財務風險出現,給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4.4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綜合素質

在大數據背景下,財務會計朝著管理會計方向轉型,應保證財務會計人員掌握充足專業知識,具備較強職業素養。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應加強對財務會計人員專業培訓,讓其掌握充足的現代化設備操作知識,鼓勵財務會計人員主動學習,并把培訓結果融入績效考核范疇中,以促進財務會計人員工作思維和方式的改變。并且,企業應對外招聘專業的會計人才,在招聘中,應適當提高招聘標準,對應聘人員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進行考察,以夯實財務會計團隊,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由此可以得知,提高財務會計人員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對促進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成功專業有著重要意義。

5結語

對大數據背景下的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結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經過科學研究,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在數據信息中的結合可以為管理人員提供各種非貨幣信息。將這兩個步驟結合起來,擺脫信息不對稱,完善公司的業務流程,財務整合管理,將財務會計職務前置,充分發揮財務會計職能。二者在報表層面的轉型,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總量和水平,使信息對稱,避免財務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出現,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會計水平。

作者簡介:段寶山,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金劍鋒.簡析大數據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J].財會學習,2021(06):73-74.

[2]趙勇.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分析[J].商場現代化,2021(02):159-161.

[3]何亮.大數據時代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探究[J].納稅,2021,15(03):149-150.

[4]段佳城.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分析[J].2021(01):84-85.

[5]塔娜.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分析[J].投資與合作,2020(12):116-117.

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科學素養 中學生 教育

一、科學素養的提出及內涵

科學素養一詞最早由西方學者提出,1952年哈佛大學校長Conant J.開始把科學素養定位在普通教育(大學教育)層面,隨后斯坦福大學教授赫德又進一步將科學素養教育引入到基礎教育層面。美國國家科學院認為科學素養是在了解和熟悉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中要掌握的科學理念和科學過程,并且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

我國在2001年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新課程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科學以及人文素養;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經驗,選擇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要改變學校教育中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以及忽視探索發現能力培養的傾向,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的培養和發展,使學生養成團結協作及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指出,公民科學素質的內涵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我國《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科學素養的界定涵蓋了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態度、科學情感與價值觀、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二、目前我國科學素養教育開展現狀

(一)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我國的主體教育形式還是傳統的教師傳授形式,利用黑板和一些簡單的教輔工具進行課堂教學,往往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掌握,甚至是記憶。在科學課程的教育過程中,到實驗室做實驗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設有實驗室,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學校普遍擁有的多媒體等教學設施,教師使用過程中多數是播放PPT課件,而課件中也多數是教材知識點的概要,很少能利用多媒體去展示一些實驗過程、科學史實等。

(二)應試傾向較重

目前全國各地的中學都在經受著傳統的應試教育考驗,這種人才選拔模式對我們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也產生了影響。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在教學過程中就特別重視知識本身的傳授和教育,雖然現在很多學校開展各種名目繁多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啟發式、探究式等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嘗試,但在實踐教學中往往只是走形式,在課程標準中所提到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育很難達到效果。

(三)未能充分發揮課外培養的作用

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整體培養,單靠課堂的教學和一些考試的輔助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利用課外的環境進行培養。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對此給與重視,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形同虛設,一些課外的科學培養活動開展的并不理想,走過場、走形式,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相聯。

三、提升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實驗課程設計

實驗課是科學課程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就一定要利用好這一陣地。一方面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重視,保質保量的開展好實驗課程。另一方面實驗課程的設計需要進行創新,以往的一些實驗安排多是機械性的,學生并沒有學到太多,只是一些墨守陳規的簡單操作,所以應加強探索性實驗的比例,既要有單一學科實驗,又要重視綜合性課題實驗研究,通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實驗要求,讓同學們自己選擇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案并得出結論。

(二)注重科學史教學

歷史永遠需要人類記住并進行反思,對科學素養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具體的科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科學史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相關科學事件發生的時間、過程,了解一些相關人物的歷史角色,知曉他們在科學發現、創造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失敗、迷茫、痛苦,以及他們為了信念而不斷奮斗、堅持的執著精神。通過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典故,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真實,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可以感受到科學家們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三)關注STS教育

STS是科學、技術、社會研究的簡稱。近幾年在科學哲學領域一些學者呼吁要關注科學哲學研究的人文化,在科學素養教育方面也要關注人文化傾向。在科學教育中要引導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社會??萍嫉牧α侩m然巨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科技的主導者是人,所以對科學的理解一定不能脫離社會的因素。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科技已經成為一把雙刃劍,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因此具體到中學科學素養的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尊重不同人對不同事物的不同見解,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

科學素養不僅關乎我國整體科學水平的發展,而且關乎學生個人的未來成長發展,現代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科學技術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青少年要在未來獲得一個好的工作崗位以維持高質量的生活,就必須有較強的競爭實力。中學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這既是每一個中學生的基本任務,也是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之一。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郭.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

[2]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EB/OL].(2006-03-20)[2013-03-19].http://baike.baidu.com/view/244696.htm.

[3]蔡鐵權,蔡秋華.“科學素養說”和中學科學教育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48-52.

(責編 張景賢)

上一篇:文化課論文范文下一篇:交易營銷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