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

2023-09-21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腹瀉患兒138例, 均符合診斷標準:年齡為6個月~5歲;治療組男45例, 女31例, 平均發病2.5 d;對照組男3 7例, 女2 5例, 平均發病2.6d。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大便次數≥5次/d, 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便, 帶少量黏液, 伴或不伴發熱、嘔吐等癥狀;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示脂肪球少量或脂肪球 (+~++++) , 或少許白細胞。輪狀病毒陽性;大便培養均為陰性。

1.3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限制乳糖飲食、抗病毒、預防或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綜合治療的基礎上, 治療組:口服消旋卡多曲顆粒1.5mg/ (kg·次) , 3次/d, 聯合思密達, 用法:<12個月齡, 每次1.0g, 1d3次;>12個月齡, 每次2.0g, 1d3次口服。對照組:口服思密達, 用法同治療組。

1.4 療效標準

治療3d后進行療效判斷。按全國小兒腹瀉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1]顯效:治療72h, 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 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 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 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 大便性狀、次數及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惡化。

2 結果

(1) 2組用藥后療效情況治:療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表1) 。

(2) 2組止瀉時間和總病程比較治療組在止瀉時間、總療程比對照組明顯縮短, 經統計學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2) 。

(3) 不良反應:治療組2例出現皮疹, 停藥后消失, 對照組3例出現便秘。

3 討論

兒童腹瀉引起主要是輪狀病毒感染, 發病時輪狀病毒顆粒粘附于腸絨毛細胞, 并在其中復制破壞細胞使之脫落, 脫落的絨毛細胞被隱窩底部的細胞逐漸上移至絨毛頂部后所取代。正常情況下, 細胞從底部向頂部轉移約需4d時間, 在轉移途中細胞逐漸成熟, 其功能也從隱窩底部的分泌功能轉變為絨毛頂部的吸收功能。在輪狀病毒的侵襲下, 腸壁絨毛細胞損害導致隱窩底部細胞加速上移, 約1~2d轉移至頂部, 其功能不成熟, 仍呈分泌狀態, 結果導致分泌增多而回吸收減少, 刺激腸壁加快腸蠕動發生腹瀉。同時腸道神經系統也參加了輪狀病毒腹瀉的發病機制, 在絨毛上皮細胞層下富含大量的神經組織, 容易接受各種刺激, 包括輪狀病毒感染后的上皮組織傳來的刺激[2], 導致腹瀉。另外感染可引起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抑制。所有這一切提示本病的發生及臨床表現與輪狀病毒感染、腸絨毛上皮細胞成熟、腸蠕動加劇及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密切相關[3,4]。

消旋卡多曲是腦啡肽酶抑制劑。消旋卡多曲通過降解腦啡肽酶, 從而保護內源性腦啡肽

免受降解, 延長消化道內源性腦啡肽生理活性, 減少水和電解質過度分泌??诜ǘ嗲饔糜谕庵苣X啡肽酶, 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啡肽酶活性及胃腸道蠕動和腸道基礎分泌。思密達 (雙八面體蒙脫石) 可減慢腸細胞轉變速度, 促進腸細胞的吸收功能, 減少其分泌, 緩解幼兒由于雙糖酶降低或缺乏造成糖脂消化不良而導致的滲透性腹瀉。思密達可通過和腸黏液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增加黏液凝膠的內聚力、黏膜彈性和存在時間, 從而增強黏液屏障, 保護腸細胞頂端和細胞間橋免受損壞[5]。

消旋卡多曲顆粒聯合思密達對兒童腹瀉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不僅能夠縮短病程, 同時也改變了大便性狀及次數, 臨床應用中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且劑型、包裝適宜嬰幼兒, 口味香甜價格便宜, 易于被患兒和家長接受,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摘要:目的 通過對比治療兒童腹瀉觀察其臨床療效和探討診斷經驗。方法 將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138例兒童腹瀉病進行對比治療觀察, 隨機分2組, 治療組用消旋卡多曲聯合思密達, 觀察組單用思密達, 并對所有患者進行輪狀病毒檢測分析。結果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1%和70.9%, 2組療效比較差異顯著 (P<0.01) 。結論 消旋卡多曲聯合思密達綜合治療兒童腹瀉有較好療效。

關鍵詞:兒童腹瀉,消旋卡多曲,思密達,輪狀病毒

參考文獻

[1]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998, 1 (6) :384.

[2] 周瑞, 陳蘭舉, 陳名武.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腸道內外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 2005, 32 (6) :354~356.

[3] 李建軍, 劉作義.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體液免疫功能研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4, 19 (3) :176~178.

[4] 尹紅, 殷思純, 李成武.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體液免疫活性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06, 21 (5) :383.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2篇

1.1 一般資料

本組260例, 420只眼, 男100例, 女120例。年齡最小3歲, 最大14歲;中心注視者282只眼, 旁中心注視138例。從年齡、弱視程度、注視性質、治療時間4個方面進行療效評價。

1.2 治療方法

(1) 中心注視者; (2) 均經阿托品眼劑散瞳驗光配鏡; (3) 遮蓋健眼或根據視力按比例交替遮蓋雙眼; (4) 后像療法, 每日1次, 每次25min; (5) 矯正視力0.6以上者, 配合同時機作三級功能訓練, 使用相應各類畫片, 每日1次, 每次25min; (6) 配合家庭近距離精細作業 (如穿針、穿珠、素描等) 或在家使用家庭式袖珍紅光閃爍治療儀, 每日2次, 每次20~30min; (7) 旁中心注視者用海丁格刷法, 后像療法, 矯正中心注視后改用以上療法。

2 結果

2.1 年齡與療法

所治260例中以3~7歲效果最好, 治愈率最高 (65.83%) 。

2.2 弱視程度與療效

所治輕度弱視126只眼, 全部基本治愈 (治愈率100%) ;中度弱視228只眼, 基本治愈96只眼 (治愈率42.11%) ;重度弱視66只眼, 基本治愈8只眼 (治愈率12.12%) 。

2.3 注視性質與療效

中心注視者療效好, 在282只眼中基本治愈198只眼 (治愈率70.21%) ;旁中心注視者療效差, 基本治愈32只眼 (治愈率23.19%) 。旁中心注視者通過治療仍不能轉為中心注視者, 視力難以提高, 本文20例無效者均為此類。

2.4 治愈時間與療效

治療6個月以內, 基本治愈率27.14%;治療1年, 基本治愈率48.57%;治療一年半, 基本治愈率50.00%;治療2年, 基本治愈率54.76%。

3 結語

(1) 我們采用多種方法并用系統的綜合治療弱視, 從療效結果看, 提高視力快, 治療時間短, 療效較為理想, 輕度弱視大約在3月~6個月內基本治愈, 1年內有效率為85.23%, 一年半內有效率達95.24%, 療效高于其他單項方法。年齡越小者效果越好, 年齡大者效果較差, 故應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大齡兒童只要做到堅持治療, 是能收到一定效果的。弱視程度與療效關系極大, 弱視輕重與療效有顯著差異, 所以不僅要早治還要趁輕治, 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注視程度和療效的關系上看, 中心注視者療效最好, 而旁中心注視者療效較差, 但經治療轉為中心注視后提高很快, 可是游走性注視也就是周邊注視者療效最差, 要不斷根據屈光度及眼位的變化更換眼鏡。凡是矯正視力在0.6以上或通過弱視治療視力達到0.6以上者, 都應配合進行同視機作三級功能訓練, 這是建立雙眼單視功能, 鞏固療效的關鍵所在。

(2) 我們認為準確的檢影驗光, 配戴矯正眼鏡使視網膜能獲得清晰的物象是弱視治療的關鍵。實踐證明, 矯正鏡片度數越準確視網膜成像越清晰, 越清晰越能促進對高空間頻率敏感細胞的興奮, 減少持續通道功能的抑制, 促進眼球發育, 完成視覺發育屈光正?;^程。而遮蓋治療是治療單眼弱視的重要手段, 紅光閃爍治療、海丁格刷法、家庭精細作業及后像療法是治療中心及旁中心注視性弱視的有效方法之一。

總之, 綜合療法兒童弱視是有效、簡便無痛苦的有效療法, 貴在家長與醫生堅持密切配合, 治療與家庭訓練結合起來, 徹底鞏固療效方能達到理想目的。

摘要:弱視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視覺功能發育的常見病, 其發病率高、原因復雜, 治療方法多種。我們體會采用綜合治療較單獨一種方法效果好。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2例, 男75例, 女57例。發病年齡0~1歲14例, 2~3歲50例, 4~6歲33例, 7~10歲22例, 11~15歲13例, 平均4.6歲。春夏季發病56例, 秋冬季發病76例。臨床表現:劇咳、干咳或痙攣性咳嗽, 咳嗽時間均超過5d;不規則發熱91例。初診上呼吸道感染35例, 支氣管炎69例, 大葉性肺炎28例。

1.2 臨床表現

91例有發熱癥狀, 多為弛張熱或不規則熱, 熱程3~14d, 平均4.8d。 (1) 肺部主要癥狀及體征:20例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表現, 輕咳:72例咳嗽重, 為刺激性干咳, 部分為痙攣性或百日咳樣咳嗽, 夜里為著;35例有咳痰, 為白色粘痰, 5例偶見痰中血絲。 (2) 肺外并發癥:肺外表現118例, 其中心肌損害42例, 占35.6%;肝功能異常36例, 占30.5%;過敏性紫癜12例, 占10.2%;腦炎2例, 占1.7%;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2例, 占1.7%;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1例, 占9.3%;皮膚粘膜淋巴結合征8例, 占6.8%;腎炎4例, 占3.4%;Stevens—Johnson綜合征1例, 占0.8%。 (3) 胸部X線片檢查, 正常28例, 兩肺紋理增多增粗及單 (側) 肺呈彌漫狀網狀結節陰影104例。入院3~4d檢測MP Ig M, 抗MP Ig M均為陽性。

1.3 治療方法

首先應用紅霉素20~30mg/ (kg.d) , 1次/d, 靜脈滴注, 3~5d后改為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連服3d, 間隔4d, 為1個療程, 總療程3~4周。治療期間注意觀察癥狀體征變化、胃腸道副作用并監測肝功能。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10d后體溫恢復正常, 咳嗽消失, 肺部體征消失, 胸片較前好轉;有效:治療10d后體溫恢復正常, 咳嗽減輕, 肺部體征減輕, 胸片較前好轉;無效:治療10d后仍然發熱, 咳嗽無明顯好轉, 或出現并發癥, 肺部啰音無減少, 胸片無改變或較前加重。

2 結果

132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 經治療后顯效97例, 有效30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96.2%。無一例死亡。住院時間7~15d, 平均10.5d。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 (MP) 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已知能獨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 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 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發生于學齡兒童和年輕人。占各種肺炎支原體感染的3%~10%, 且發病率日益增高, 發病年齡趨小。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 臨床對支原體肺炎的診斷和治療已漸趨規范, 但對肺外損害表現卻容易忽視和誤診。

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不僅可出現嚴重的肺部病變, 也可發生全身癥反應綜合征等重癥表現[1], 能引起全身多系統器官的肺外并發癥如腦炎、心肌炎、腎炎和肝炎, 并能誘發和加重兒童支氣管哮喘。這主要是因為肺炎支原體感染人體后除直接侵犯呼吸道引起肺炎癥狀外, 尚有免疫機制的參與, 支原體抗原與人體心、肺、肝、腦、腎、平滑肌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感染后可產生自身抗體, 形成免疫復合物, 引起支原體感染的肺外表現, 也不除外肺炎支原體直接感染所致。本組大部分累及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 表現為肝酶或心肌酶異常和心電圖異常, 因大部分患兒臨床癥狀輕微或顯示為一過性, 易被醫師輕視。

對肺炎支原體肺炎及肺外并發癥者, 一般給予支持治療和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過去首選紅霉素。但由于肺炎支原體肺炎病程長 (3~4周或更長) , 單純采用紅霉素治療很難完成所需療程, 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阿奇霉素是近年新合成的15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耐酸, 口服吸收迅速;由于阿奇霉素具有2個堿性三級胺中心, p H偏中性, 在細胞外液中能迅速地以被動擴散方式穿透親脂性細胞膜, 進入酸化的溶酶體空泡內, 廣泛分布于體內各組織細胞中, 組織內濃度可達同期血濃度的10~100倍, 尤其在巨噬細胞及纖維母細胞內濃度高, 前者能將阿奇霉素轉運至炎癥部位而持續釋放[2];口服3d, 可使組織中有效濃度大10d;并且阿奇霉素的代謝不需要細胞色素P450的參與, 長期應用對肝臟損傷, 遠低于紅霉素。

綜上所述, 紅霉素、阿奇霉素聯用可迅速控制支原體血癥, 患兒依從性好, 改善肺炎癥狀同時避免并發癥發生, 提高療效, 縮短病程。不良反應相對較小, 值得臨床推廣。

摘要:目的 探討兒童肺炎支原體 (MP) 感染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32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結果 采用紅霉素、阿奇霉素序貫治療, 顯效97例, 有效30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96.2%。結論 紅霉素阿奇霉素序貫療法可迅速控制支原體血癥, 患兒依從性好, 改善肺炎癥狀同時避免并發癥發生, 提高療效, 縮短病程。

關鍵詞: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序貫療法

參考文獻

[1] 阿衣代, 王峰, 周闖, 等.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表現的臨床分析[J].新疆醫學, 2008, 38.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4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7例。其中男5例, 女2例。最大12歲, 最小3歲, 平均年齡6.5歲。上段骨折3例, 中下段骨折4例, 長斜形骨折3例, 螺旋形骨折3例, 粉碎性骨折1例 (被水泥窗砸傷所至) 。

1.2 治療方法

患兒仰臥, 患肢外展, 用4mm骨圓針于脛骨結節平面下脛骨結節平面下 (即骨骺線以下1cm處) 用低速電鉆由外向內鉆入, 避免腓總神經損傷及豁裂脛骨。以2kg重量行水平牽引, 依據床邊X光片顯示骨折復位情況調節牽引重量[1], 然后用石膏繃帶制作塑形夾板4塊 (前后內外側各1塊) , 內側由大腿根部至膝關節中段, 外側由髂棘至膝關節中部, 前側由腹股溝下方至髕骨上緣, 后側由臀部至腘窩下方, 根據X線檢查及患肢腫脹消退情況用棉壓墊糾正前后及側方移位成角。3周后拆除骨牽引, 4~6周后根據X線檢查情況拆除石膏夾板外固定。

2 結果

本組7例患兒, 住院時間在3.5~6周, 出院時復查X線, 解剖復位6例, 無側方及成角移位, 其中1例為粉碎性骨折者, 患肢與健側X線對比縮短約0.5cm, 于1年后復查X線比較, 7例患者均雙側股骨等長, 無側方角畸形, 骨折愈合好, 無肌肉萎縮, 髖、膝關節活動范圍正常, 無跛行。

3 討論

3.1 骨牽引復位與其他方法比較

以往治療閉合性不穩定性股骨干骨折, 多采用皮膚牽引, 由于用膠布粘貼于皮膚上, 而兒童皮膚嬌嫩, 常引起皮診、潰爛、膠布脫落, 從而影響療效。更嚴重者可引起足、踝壞疽, 許多醫生已放棄這種方法[2~3]。使用骨牽引, 常規消毒針眼即可, 沒有膠布對皮膚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應, 而且膝、踝關節可以活動, 不會引起肢體循環障礙及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同時, 骨牽引效果確切, 對于骨折縮短移位及維持復位效果明顯優于皮膚牽引。

3.2 塑形石膏夾板與其他方法比較

由于兒童膚肌嬌嫩, 而傳統夾板因質地、大小、長短、形狀固定, 無法順應患兒傷肢的具體情況, 為達到復位的目的, 常對患肢產生局部較大的壓迫, 導致局部皮膚受壓潰破, 從而影響復位固定的效果。國外以往常采用閉合復位髖人字石膏固定的方法, 但固定范圍大, 去除石膏還需較長一段時間功能鍛煉。而使用塑形石膏夾板, 可以根據患肢大小、長短、凹凸等具體情況, 將濕石膏繃帶附貼于患肢上塑形, 內側為瓦面, 對肢體不易產生局部壓迫, 不影響局部循環, 石膏夾板干后變硬, 就可以根據X線檢查結果, 對骨折端側方成角移位處加用棉墊壓迫復位, 并可依據患肢腫脹情況用布帶調節松緊, 從而達到更好的復位固定的效果。同時, 塑形石膏夾板不超過關節, 不影響髖、膝關節活動, 屬局部外固定, 符合動靜結合的治療原則, 有利于肢體功能的盡快恢復。這樣, 骨牽引聯合塑形石膏夾板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 護理方便, 較不易因大小便引起污染而導致褥瘡, 而且取材方便、費用低、痛苦小, 可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

3.3 使用注意事項

此法在行骨牽引時, 在脛骨結節下進針, 應在X線提示下進行, 不可鉆在骨骺線上。同時進針時宜用較細骨圓針, 且用低速電鉆鉆入, 因用釘錘打入時如用力過猛可將脛骨骨皮質劈裂。選用牽引針不宜太細, 在持繼重力牽引下, 太細的克氏針易將兒童柔嫩的骨質豁裂, 而導致牽引失敗。在鉆入骨圓針時應由外向內側進針, 以免誤傷腓總神經。

3.4 不必強求解剖復位

因兒童骨折愈合快, 修復能力強, 縱有重疊移位 (1.5cm以內) 和成角 (15°以內) 的, 在日后能夠自行修復, 所以應向患兒家長解釋清楚, 不必強求百分之百解剖復位, 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糾紛。

摘要:目的 觀察經脛骨結節骨牽引聯合塑形石膏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股骨干閉合性不穩定骨折的療效。方法 對7例股骨干骨折的患兒行脛骨結節牽引復位, 聯合塑形石膏夾板外固定, 配合壓墊糾正骨折移位。結果 骨折縮短移位及側方成角畸形糾正, 對位對線良好, 骨瘀生長良好, 6例獲解剖復位, 1例為粉碎性骨折, 出院時患肢縮短0.5cm, 1年后復診已基本糾正。結論 兒童閉合性不穩定性股骨干骨折, 以保守治療為主, 可避免手術損傷及其并發癥, 此法較適應基層醫院應用。

關鍵詞:股骨干骨折,骨牽引,塑形石膏夾板外固定,療效

參考文獻

[1] 邱貴興.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102, 197.

[2] JOHNA, OGDEN.柳用墨, 編譯.兒童骨骼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2:331.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05年至2009年門診及住院患者85例, 其中雙耳發病8例, 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 年齡3~12歲, 以冬春季多發, 多數患兒近1周~1個月內有感冒流鼻涕病史。病程3d~1.5年。在治療前均告知患兒或家屬本研究的目的及過程, 并取得家屬同意。癥狀以耳悶、耳鳴、聽力下降為主, 平均氣導損傷15~25d B, 骨氣導差15~25d B。純音測聽:本組65例呈輕度傳導性耳聾, 20例呈混合型耳聾。門診54例, 住院31例。

1.2 就診原因

耳痛、耳鳴、耳堵塞感、聽力下降、睡眠時打鼾、反復鼻塞流涕或家長發現患兒聽話反應遲鈍、常用手抓患耳。經內鏡及鼓氣耳鏡檢查均見鼓室積液表現:鼓膜呈橘紅色, 可見液平線或氣泡, 鼓膜外凸, 活動度受限。所有病例均用小兒纖維喉鏡檢查腺樣體, 發現腺樣體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者31例。另有其中4例6耳以急性中耳炎發病:睡眠被耳痛痛醒, 鼓膜鮮紅色、彭隆明顯并有感冒癥狀, 經抗生素治療5~7d耳痛緩解, 復查時發現充血轉為淡橘紅色, 鼓室積液顯現。

1.3 病因分析

85例病例治療前病因初步分析, 明確有急性中耳炎病史者10例 (11.8%) ;腺樣體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36.5%) , 鼻道內有膿性分泌物者行鼻竇CT檢查明確鼻竇炎42例 (49.4%) 。

1.4 治療方法

外耳道鼓膜用75%酒精表面消毒2次, 年齡較大可以配合的兒童用自制毛頭細棉簽蘸丁卡因麻醉劑至鼓膜表麻并由專人固定頭位 (不能配合的患者采用全麻) , 在內鏡下用1m L注射器刺穿鼓膜內下方至中耳腔, 固定針頭回抽有緊張感, 抽出滲液并將地塞米松注射液0.01~0.03m L注入鼓室內, 積液黏稠者可加少許糜蛋白酶。整個穿刺操作過程均在內鏡顯示屏的放大視野下精確完成。每日口服西替利嗪滴劑、抗生素藥物等輔助治療, 穿刺后第2天開始每日1~2次咽鼓管吹張5~10d, 0.5%呋麻滴鼻液滴鼻5d。對于因下鼻甲肥大引起的9耳及副鼻竇炎引起的42耳患者, 分別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和上頜竇穿刺術;對因腺樣體肥大堵塞后鼻孔50%以上引起的32耳的患兒全麻下行常規腺樣體刮除術并鼓膜穿刺注藥, 其余用藥、咽鼓管吹張相同;但對腺樣體肥大堵塞壓迫咽鼓管咽口, 且有鼻腔鼻竇炎, 睡眠打鼾憋氣長期存在的高?;级? SOM反復發作的行鼓膜切開置管術8耳, 同時切除肥大的腺樣體。

2 結果

85例93耳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取得了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療。治愈82耳, 有效8耳, 無效3耳, 療效滿意。所有患兒均經過一次鼓膜穿刺, 耳內積液于穿刺后1~5d即完全消失, 在穿刺后多數患兒自述聽力提高, 鼓膜內陷減輕或消失, 活動度增強, 于15~30d內復診無復發, 純音測聽檢測骨氣導差在10d B以內, 無黏連屬治愈。有效:耳堵、耳鳴癥狀減輕, 聽力有提高, 純音測聽檢測氣導較治療前提高10~15d B, 但未達到正常;其中3例患兒近2年內3~4次反復發作, 在本市多家醫院診治, 未查明誘因, 無腺樣體肥大;治愈后鼓膜內陷明顯, 活動度較差, 屬無效。

3 討論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 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急性中耳炎過后、腺樣體肥大、鼻炎、鼻竇炎發作是其主要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變態反應等情況下, 漿液分泌過多, 妨礙中耳和咽鼓管粘液纖毛傳輸功能時, 可以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研究顯示腺樣體肥大的程度與SOM之間密切相關, 腺樣體異常免疫釋放的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組織胺、白細胞三烯等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引起咽鼓管和中耳粘膜水腫。鼻炎、鼻竇炎產生的分泌物流至鼻咽部, 可引起咽鼓管四周的粘膜及淋巴組織產生炎癥反應, 堵塞咽鼓管咽口。本組病例腺樣體肥大堵塞后鼻孔31例, 鼻竇炎42例。因兒童時期腺樣體處于生理性肥大, 多經過保守治療, 54例已完全治愈。但對高?;级? SOM反復發作的8耳行鼓膜切開置管手術治療, 同時切除肥大的腺樣體, 效果滿意。

摘要:探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 (SOM) 有效的治療方法并分析其發病原因。急性中耳炎過后遷延, 腺樣體肥大、扁桃體炎、鼻炎、鼻竇炎是兒童SOM的主要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多種方法聯合應用治療兒童SOM效果滿意。

關鍵詞: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鼓膜置管術,病因

參考文獻

[1] 沈蓓, 李乃麟.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進展[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05, 13 (4) :296~298.

[2] 劉陽云, 孫正良, 等.腺樣體肥大程度與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4, 18 (1) :19~20.

[3] 李永奇, 李源.腺樣體切除術與兒童中耳炎[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 2001, 25 (3) :138~142.

兒童近視眼治療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來我院門診或住院的兒童共計200例, 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 同時符合中醫兒科學診斷標準, 確診為非急性發作期。非極性發作期的主要分為3個階段, 1級為間歇性發作, 2級為輕度發作, 3級為中度發作。其中男150例, 女50例, 男女之比例3∶1, 平均年齡 (5.4±2.2) 歲;病程 (3.45±1.34) 年。排除急性發作期, 合并心、腦、腎疾病的患兒, 同時排除其他呼吸疾病及心源性哮喘。將患兒均分2組, 一組為觀察組, 一組為對照組。

1.2 發病原因

主要的發病的原因為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由于小兒的呼吸道粘膜對各種細菌病毒的抵抗力弱, 容易造成呼吸系統的感染。

1.3 臨床表現

一般患兒感冒伴有急性發熱, 煩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難, 重癥患兒出現嘶啞聲音、破竹樣咳嗽、呼吸困難、吸氣嘯鳴等, 部分患兒可見扁桃體腫大并有明顯的充血現象以及突然高燒發熱伴有咽喉疼痛, 后期出現膿性分泌物, 血常規檢查中心粒細胞、白細胞均有所增加。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選用西醫治療, 參照兒童哮喘防治常規進行治療, 選用的藥物多為糖皮質激素、酮替芬、沙美特羅、布地奈得等;增加對患兒的飲食指導、心理保健、運動指導等基礎護理。

1.4.2 觀察組

選用小青龍湯 (炙麻黃, 白芍, 桂枝, 干姜, 細辛, 法半夏, 五味子, 生石膏, 甘草) 進行治療, 肺氣虛重加黃芪, 水腫重者加茯苓、車前子等。另外增加與對照組相同的基礎護理手段。

1.5 觀察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方法對患兒哮喘進行評價, 根據輕、中、重分為三級, 分值分為1、2、3分, 癥狀消失為0分?;炇覚z測指標:Ig E (總免疫球蛋白) 、EOS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 、LTE4 (尿白三烯E4) , 上述指標治療前后各做1次, 進行比對。

1.6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 判定標準: (治療前后差值/治療前積分) ×100%=減少率。痊愈:癥狀消失, 肺部哮鳴音輕度, 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改善, 肺部哮鳴音明顯減輕, 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好轉, 肺部哮鳴音減輕, 癥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變或加重, 哮鳴音無改變或哮鳴音加重。

2 結果

2.1 2組治療效果比對, 見表1

根據治療后的比較分析, 結果顯示P<0.05具有顯著意義, 中醫治療組明顯優于西醫治療效果。

2.2 2組治療前后積分及肺功能比對, 見表2

從治療前后積分及肺功能檢測的結果可以看出, 2組治療前后均有所明顯改善, 且中醫治療組治療效果優于西醫治療組, 具有顯著意義, P<0.05。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3]。該種疾病是一種呼吸道的慢性變態反應性疾病, 其主要的發病機理為:IgE (總免疫球蛋白) 、EOS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 、LTE4 (尿白三烯E4) 及炎性介質參與下形成的一種慢性、變態性的氣道反應。隨著工業的發展及環境污染嚴重, 哮喘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較高。

對支氣管哮喘特別是非極性期的治療在西醫臨床中多采用激素進行治療, 達到擴張血管從而緩解該疾病的癥狀[5], 然而在廣泛使用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副作用, 導致產生藥物的耐藥性、依賴性。

中醫認為哮喘的發病機制為外邪所致、血瘀、血虛、脾肺腎不足等[4],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觀念, 辯證施治;針對患兒全身的痰蘊狀態, 采取消咳、祛痰, 兼顧舌象、脈象、發汗等, 故在治療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 痛過益氣祛風理血的治療方法對于非急性發作期哮喘具有較好的效果, 臨床值得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摘要:目的 對治療兒童哮喘非急性發作期療效觀察。方法 選擇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來我院門診或住院的兒童共計200例;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 同時符合中醫兒科學診斷標準, 確診為非急性發作期;排除急性發作期, 合并心、腦、腎疾病的患兒, 同時排除其他呼吸疾病及心源性哮喘。將患兒均分2組, 一組為觀察組, 一組為對照組。結果 根據治療后的比較分析, 結果顯示P<0.05具有顯著意義, 中醫治療組明顯優于西醫藥治療效果;從治療前后積分及肺功能檢測的結果可以看出, 2組治療前后均有所明顯改善, 且中醫治療組治療效果優于西醫治療組, 具有顯著意義, P<0.05。結論 痛過益氣祛風理血的治療方法對于非急性發作期哮喘具有較好的效果, 臨床值得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小兒,呼吸道

參考文獻

[1] 劉詠梅, 曹先斌, 劉瓊.阿奇霉素治療小兒呼吸道疾病療效觀察[J].健康大視野·醫學分冊, 2006, 8 (8) :38.

[2] 謝發元.中西醫結合治療幾種小兒呼吸道疾病[J].青海醫藥雜志, 2010, 40 (2) :71~72.

[3] 黃鋼花, 劉華, 黎凱燕, 等.兒童哮喘非急性發作期中醫治療方案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07, 18 (10) :2418~2419.

[4] 王雪峰, 金曉穎, 吳振起.兒童哮喘中醫病機學說與現代發病機制關系初探[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0, 4 (2) :105~106.

上一篇:生態環境黨員工作計劃范文下一篇:檔案整理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