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

2023-09-23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1篇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是城鄉土地規劃專業的一門主導課程, 其課程體系設置及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了土地規劃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隨著國家經濟建設, 特別是學科任務的發展, 土地評價與管理的任務發生了質的變化, 從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潛力評價和適宜性評價, 發展到了當前以專項土地利用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為主的評價, 這對土地評價和管理的理論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也對土地評價和管理的課程教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結合近幾年教學和實際工作經驗, 對該門課程進行教學性改革探索, 以期提供可參考依據。

1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的特點

1.1 是土地學科的生長點

土地學科是兼自然、社會、經濟、環境多學科性質的綜合性學科, 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土地評價和管理是土地科學的主導學科, 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前提基礎, 只有正確評價土地才能正確利用土地, 在這個方面, 它應該是土地學科的生長點, 特別是隨著環境、人口問題的日益突出, 正確評價土地的潛在能力、經濟價值及土地利用現狀、生態狀況, 針對存在問題做出正確的管理, 才能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 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 土地評價與管理所處的位置對土地學科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1.2 評價方法和技術發展迅速

相關知識、評價方法和技術的發展極大推進了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內容的發展和更新, 比如, 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應用, 權重指數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及灰色關聯分析法等的繼續使用,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遺傳算法等新方法的嘗試, GIS技術的廣泛應用, 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土地評價的內容和精度。

1.3 綜合化和實踐性強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內容涉及到地理學、農學、林學、環境學, 還包括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它以這些學科的內容為基礎, 要求學生必須有寬厚的基礎知識才能把握好這門課程。

學生在進行土地評價和管理的理論學習過程中, 要進行相應的實踐環節, 進行農用地生產潛力評價、適宜性評價、城鎮建設用地的分等、估價及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生態評價等實踐操作, 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多接觸實際案例, 多了解相關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屬性特征, 有針對性的解決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2 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存在的問題和改革

2.1 現有課程教學在內容設置上存在的問題

(1) 土地評價講解偏重于土地生產潛力、適宜性及經濟評價, 忽視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可持續利用評價及土地生態評價, 而我國土地利用存在問題較多, 且土地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因而加強土地利用現狀及生態評價理論及實踐教學十分迫切。

(2) 土地評價與管理方法的講授并不全面、完整, 現實的土地估價及管理活動中已經產生了許多較為實用的評價方法、評價模型, 但目前的教學內容大都只限于諸如土地潛力綜合評價模型、農用地分等的毛利分析法、貼現現金流量分析法, 農用地估價的標準田法, 城鎮用地估價的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等, 而其它方法運用較少, 特別是3S技術、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遺傳算法等新方法的講解很少。

(3) 土地評估與管理課程的實用教學內容安排不足, 缺乏足夠的較新的典型案例, 使學生對各類土地評價及管理實際操作能力難以得到較大的改進、提高。

2.2 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具體目標

鑒于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我們應當按照當前土地評價及土地管理的客觀需要, 改革創新該課程的內容安排, 從基礎的理論知識入手, 到各種土地評價方法、模型運用、評價報告的編寫, 具體評價案例分析等, 建立起一套科學而完整的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內容體系, 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 教學體系內容應當適當增加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可持續利用評價及土地生態評價的土地評價內容, 以適應土地生態環境、人口等問題的迫切需要, 另外, 還要在介紹傳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 根據實際需要引入新的評價方法和管理技術, 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業務操作的靈活性和應變性。

(2) 根據實際發展要求, 選擇內容體系較為健全的教材, 過去大多數教材是將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內容分割開來分別成書, 不盡適用于本課程教學, 所以在教材選擇上最好是土地評價和土地管理兩部分內容統一在一本教材上, 這樣有利于完整學生的知識體系,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教材的內容, 還應當開放的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理論和方法, 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3) 與時俱進, 根據實際需要, 適當擴充土地評價領域的新知識、新內容、新案例使其不斷充實到新的課程教學內容中, 并且在課程教學中要與最新科研成果緊密結合, 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此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 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推動土地評價和管理領域的發展。

3 課程教學方式改革

3.1 教學模式的改革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講授, 它強調的是給學生以知識和技能, 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分上下篇講解, 上篇從土地的內涵、土地評價要素及分類入手, 依次講解各類評價的理論、方法、應用案例, 下篇講解土地管理的理論、法律法規及各種管理手段, 學生則按照老師的講解思路來學習, 接受, 始終處于灌輸式的被動學習狀態, 教師課堂沒有涉及的內容, 學生課外也不沒興趣去主動擴充, 致使學生只善于解答書本的問題卻難以應付實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因而學生缺乏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研究性, 更不利用其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于此, 我們應當采用新型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 以提高學生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主動性。

3.1.1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模式在講解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思維, 進行主動性、積極性的創造活動。思維既常說的動腦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提問、引導,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勵學生獨立思考, 闡述其獨特見解。比如我們在講解采用毛利分析法確定農用地等級評定這一章節內容時, 采用啟發式教學, 通過已經講解的毛利分析的理論、成本和收益的關系, 引導學生以此知識為基礎, 讓學生獨立思考用毛利分析法評價土地等級時的一般思路, 這種教與學相結合的啟發式思維模式在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中已經被運用, 且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

3.1.2 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作為載體, 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有目的的相對獨立地進行探索學習, 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并從中感悟科學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得到科學思想的熏陶的一種教學即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啟發下, 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討論為前提, 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 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 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疑嘗試活動, 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例如:我們在講解土地生態評價內容中涉及到了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這部分內容學習我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給學生布置了生態系統健康自學任務, 讓學生在自學的前提下以小組為單位, 展開課堂探究和討論, 學生可以根據自學教材及課外知識擴展, 針對當今世界生態健康存在問題、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內容及評價指標展開充分討論探究, 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以此學生體會到了自主學習的喜悅, 在學生探究的同時, 教師也在探究自己的教學。因此, 它也是師生共同探究、共同進步的過程。

3.1.3 雙主式教學

雙主式教學是一種能有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理論基礎就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兩種“學與教”理論的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 要以“雙主” (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 教學思想為指導,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某些章節內容在講解時采用了雙主式教學, 以自學—精講-鞏固為教學操作程序, 讓學生提前自學, 教師課堂上進行精講, 即講的是重點、難點、疑點等內容, 在整個精講過程中還要繼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最后一步是對所學知識鞏固, 即要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方法可靈活多樣, 如:自己復述、自己小結、自己梳理、自己出題、自己批改等;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遺忘的規律, 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及時復習, 鞏固知識。

在整個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 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 也可以幾種教學模式綜合使用, 根據以上幾種教學模式的實施, 得到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較大的發揮。

3.2 教學方法的改革

土地評價與管理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土地評價和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方法, 教學難點是新技術的及時應用和評價與管理的實踐活動, 解決方法是完善課程體系、利用有效的教學模式, 開展課堂教學 (傳統式、多媒體式) 、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力求使教學內容科學、實用, 教學效果最佳。

3.2.1 靈活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技術, 提高教學質量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 適當引進多媒體、動畫, 利用圖像、聲音、動漫等直接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進行表達, 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要注意搜集素材, 如課外評估實踐的照片、野外土地類型的照片及相關錄像, 在授課中把收集的相關課程內容的圖片、影音等文件通過多媒體表達, 使學生印象深刻, 氣氛活躍, 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3.2.2 實施全過程案例教學法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的特點是各類土地評價案例較多, 而且實時更新的案例較多, 所以各類土地評價案例應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 恰當的案例使學生應易于理解評價理論和方法, 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從理論出發精選案例, 真正做到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相聯系,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和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具體實施過程包括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 在案例教學中要保證各個操作環節的聯系與協調, 這樣才能增強整個案例教學的效果。

3.2.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與社會需要接軌的重要環節, 實踐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土地評價和管理人才的質量高低, 所以實踐環節非常重要。

(1) 突出方法與技術, 加強實踐教學。

土地估價部分的內容涉及到了較多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技術, 常規的統計方法、技術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回歸法、聚類分析, 毛利分析、貼現現金流量分析、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等, 新技術有3S技術、空間分析技術等, 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加強這些方法技術的實踐應用, 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積累。

(2) 加強野外及課外調查實踐。

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的課外實踐內容主要野外實踐和社會調查實踐兩部分內容:野外實踐內容是土地評價自然要素、土地利用類型的識別;社會調查實踐包括土地自然狀況 (地形、土壤、生態環境) 、社會經濟狀況 (企業效益、各田塊作物投入、產量、產值、人口等) 調查。

(3) 產學研結合,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在開展此門課程的過程中, 為了增強其實踐性環節, 要求“走出去, 請進來”, “走出去”就是帶領學生到土地評估及估價單位去實習, 跟隨專業的評估人員學習具體的房地產估價操作及土地管理經驗;“請進來”就是把專業的土地評估專家請到課堂上來, 以他們實際的經驗給同學們講解如何實施土地的評估及管理。

在采取“走出去, 請進來”實踐教學同時,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基金的申報, 把所學土地評估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科學研究中, 既鞏固了專業知識, 又鍛煉了科學研究的能力。

采用實踐教學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為日后升學及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3.3 考核方式改革

課程考核的目的:一是檢驗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的效果, 二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強化知識積累。為了更好的實現課程考核目標, 我們采取課堂表現+實踐考查+案例作業+期末考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比較全面的考核, 課堂表現成績包括出勤、課堂紀律、回答及討論問題的效果;實踐考查成績包括課外實踐調查、評價報告編寫、大學生基金申報、大學生科研報告會等;案例作業成績既每次教師布置的課后案例分析作業完成情況及質量高低;期末考核成績是指該門課程理論和實踐內容的綜合試卷成績。通過這種考核模式可以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并且能夠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摘要:本文從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特點分析入手, 認為該課程是土地學科的生長點, 且知識面廣、綜合性與實踐性強, 同時根據該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教學內容改革目標及教學模式 (啟發式、探究式、雙主式)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 及考核方式 (課堂表現+實踐考查+案例作業+期末考試) 的改革措施, 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提高土地評價與管理課程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土地評價與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蒙吉軍.土地評價與管理[M].科學出版社, 2008, 4.

[2] 張笑寒.房地產估價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J].高等農業教育, 2002, 33 (7) :76~78.

[3] 武順儉, 趙根全.啟發式教學在體育課中的應用與探討[J].三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1999, 14 (2) :77~79.

[4]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荊建華, 宋富鋼, 花清亮[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2.

[5] 郭拴柱.探究式教學討論[EB/OL].h t t p://2008.c e r s p.c o m/a r t i c l e/browse/3145059.jspx, 2008-07-14.

[6] 熊英.走向“雙主”教學模式[J].當代教育科學, 2008 (21) :60~61.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2篇

土地利用轉型在近幾年成為大熱話題, 很多地方開始展開土地利用轉型工作, 為的是實現每一塊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 合理規劃土地利用方向, 確保土地的利用率。要知道, 在中國, 土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資源, 土地資源關系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甚至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1. 土地利用轉型

土地利用轉型的概念是由英國人Grainger提出, 后來傳入中國,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 得到大力研究。土地利用轉型, 即在經濟社會變化和革新的驅動下, 一段時期內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相對應的區域土地利用由一種形態 (含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 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其中, 土地利用顯性形態指一個區域在特定時期內由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構成的結構, 具有數量和空間結構兩重屬性;土地利用隱性形態指依附于顯性形態且需通過分析、化驗、檢測和調查才能獲得的土地利用形態, 具有質量、產權、經營方式、投入、產出和功能等多重屬性。在一開始, 土地利用形態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 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土地利用的結構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一致的。土地利用形態因區域和環境的不同也大有不同, 從廣義上來劃分, 有空間土地結構與非空間土地利用形態兩種形式。

2.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是確切存在的, 而且這種影響力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 經濟手段的引導

土地資源的管理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 那就是土地管理經濟手段。這里的經濟手段是指管理人員在進行土地管理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進行土地管理工作, 不可違背經濟規律, 反其道而行是行不通的。土地資源管理意味著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 引導著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 國家也會出臺相關政策對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進行規劃、指導。國家政策同時會考慮到經濟發展規律, 為使耕地面積更加穩定, 國家相關部門會以征收耕地占用稅的方式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進行控制, 這就促使耕地朝著土地利用方面轉型。

2.2 土地施工的影響

在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 總是免不了進行施工工作, 比如土地的整治工作、規劃工作等相關工作都需要對土地資源采取一定的施工。除此之外, 在土地管理之中, 還需要進行一定的土地開發、土地整理、以及復墾工作, 這都是整個土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而這些工作的存在實際上也使得土地利用轉型的加快。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般傾向于采取土地整治的手段進行解決, 而土地整治工作則意味著土地利用形態的轉變。中國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 不僅要增加有效耕地的面積, 同時土地利用效率也要得到提高, 從而更好的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

2.3 管理政策的約束

政策制度因素對土地利用結構起到強制性的作用, 管理者要從宏觀角度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 利用這些政策與制度來引導土地利用轉型, 促進土地利用總效益的提升。在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政策的引導之下, 集體土地之間的轉變或者集體與國有土地之間的權力轉變都受到了限制, 這些條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意識到這些問題, 也開始對這些政策進行改進, 并且有了初步的成果。

3. 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影響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同樣的, 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資源管理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實際上, 相關土地管理人員應該要根據土地的利用狀況對土地資源管理方式方法進行合理地調整, 不能只是僵硬地使用一種土地資源管理模式, 而應該是多樣化管理, 以符合土地利用轉型。

目前來看, 我國面臨的最大的土地利用轉型問題就是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土地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 包括引起的水土流失、風沙、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是國家進行土地利用轉型的最大威脅,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說, 在土地利用轉型的過程中, 注意要以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為目標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工作, 不可只顧眼前利益, 而忽視對自然規律的遵守。

4. 結束語

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而且在實際的操作中, 兩者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同地區土地利用的方式轉型必然帶動土地資源管理方式的改變, 而不同的土地資源管理也直接導致土地利用類型不同。這兩種并沒有高低之分, 只是各自所管轄的范圍有所不同。隨著人們在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 人們也認識到這兩項工作的重要性, 實際上, 想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就必須把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 共同為土地資源的轉型、利用、管理作出貢獻。

摘要:近些年以來, 土地利用轉型在我國農村漸漸實施起來, 農村土地轉型也是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一項工作。實際上, 除了農村, 我國的城市土地轉型工作早已經開始了。到目前為止,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 土地利用轉型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礎和成果。

關鍵詞:土地利用轉型,土地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金龍, 陳英, 葛勁松等.1977-2010年青海湖環湖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土地資源管理[J].中國沙漠, 2013.

[2] 吳郁玲, 曲福田, 周勇.城市土地市場發育與土地集約利用分析及對策一以江蘇省開發區為例[J].資源科學, 2014.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3篇

福州天創電子新技術有限公司

2007年8月

1998年公安部為適應我國在現代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實現動態管理和打擊犯罪的需要,實現“科技強警”,增強公安系統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協調作戰、打擊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偵察破案水平,提出建設“金盾工程”。“金盾”工程實質上就是公安通信網絡與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工程。 它是利用現代化信息通信技術,增強公安機關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提高公安機關的工作效率和偵察破案水平,適應新形式下社會治安的動態管理。目的是實現以全國犯罪信息中心(CCIC)為核心,以各項公安業務應用為基礎的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為各項公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2006年是“金盾”工程一期進行驗收的一年,“金盾”二期在“一期”驗收結束后也將正式立項。“金盾”一期主要強調了

一、

二、三級信息通信網絡以及大部分應用數據庫和共享平臺的建設,這些內容側重打好信息化基礎,并不是以如何解決業務需求為主。而“金盾”二期則主要從業務需求角度開展工作,主要包括偵察破案、社會管理和治安行政管理、辦公信息化三個方面的業務。從這一系列的行動和計劃來看,國家已經投入了很大的資金和人力進行公安行業的信息化。

GIS是公安業務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工具,在很多的業務中都需要GIS的支持。天創公司結合自己的GIS技術優勢,以及多年公安GIS方面的應用研究和工程經驗,提出了編撰《 GIS在公安行業中的應用》。本方案從宏觀上按照金盾工程的要求,構建公安部、省級公安部門和城市級公安部門的GIS應用解決方案,以及的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

1 概述

警務工作幾乎涵蓋了所有與我們生活安全相關的事情,比如社區的治安管理、刑事案件偵查、消防、人口管理以及反恐等等。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活動都具有很強的空間特征。比如城市的治安案件管理,警察在接到110任務派單后,需要選擇最佳的路線以最短時間到達目的地,這個最佳路線的選擇很多警察都是憑經驗來做,對于新上崗的警察就很難承擔這個任務,如果有GIS的自動最優路徑選擇的支持,這種情況就會有很大的改觀。其實公安行業的GIS應用還有很多,比如刑事案件偵查模擬分析、森林火災撲救警力布局策略分析,都可以在GIS的支持下來實現。GIS可視化及輔助決策等優點,能有效地利用警力、信息、資源等,增強公安部門統一指揮、通用協調、快速反應、協同作戰及應付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因此GIS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公安部門的工作效率。

目前,隨著金盾工程的實施,一些警種業務信息化已經采用GIS技術。但由于沒有全面考慮,在數據更新、交換以及配合不同部門進行聯合作戰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致使系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巨大潛力和威力。因此,福州天創公安行業解決方案將全面考慮警務工作,全面規劃公安地理信息系統,以此作為整個警務系統的基礎,充分發揮地理信息系統的作用,全面提高對警務工作的幫助。

2 警用GIS的應用

2.1 指揮中心接處警

案發地點的快速定位是快速出警和準確出警的前提。軟件系統能夠幫助接警人員迅速判別事故發生地點,指揮中心根據語音系統、電話號碼或者移動電話等快速在地圖上標繪事故地點。具體方法是通過模糊查詢定位,通過報警電話號碼快速定位,通過打電話的人提供的一些標志性建筑物(城市地標)來定位,通過門牌號碼來定位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將為案發地點的定位提供高效支持。

2.2 視頻監控

視頻監控系統具有強大的威懾犯罪的作用。數以千計的攝像頭被安置在街道、商業區、停車場等中心城區的公共場所?,F場即時拍攝下交通違法和其他犯罪分子的照片,為警察提供罪犯的面部肖像,同時也為法庭提供定罪的證據。系統不僅能拍攝下犯罪過程,而且還可以不斷地巡視大街小巷,以發現可能出現的事件或犯罪活動,然后立即將影像和信息及時地轉發到公安指揮系統。在控制中心,操作員可以反復掃描各主要街道,爭取在情況出現前發現問題。這樣,在犯罪活動出現時公安系統可以及時采取行動,在粉碎犯罪行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地圖窗口

視頻窗口

遙感影像

2.3 車輛監控

警務車輛的GPS監控是集中調度指揮的前提,能夠從宏觀上了解執行任務的車輛的狀態,并能夠通過系統發送一些調度的指令,按照指揮中心的意圖來執行任務。

2.4 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

城市信息綜合查詢幾乎在所有警種的警務工作中都是需要的。根據數據庫和事發地點,快速查詢事故發生地附近的警情、警力、安防以及交通和建筑分布情況。在執行警務過程中,警務人員了解這些重要目標周邊的詳細信息,以便進行決策,分析罪犯逃跑線路和部署警力布控罪犯等。

2.5 影響范圍分析

幫助制定作戰方案、根據事故蔓延趨勢進行影響范圍分析和區域劃定,從數據庫中提取各種有價值信息,進行分析和出圖。

2.6 人員疏散分析

繪制疏散路線,指揮受難者迅速撤離。定位緊急避難所。根據避難所的接收能力和距離,到達時間分配受難者,進行緊急救援物資的合理配給。

2.7 專題統計分析

專題查詢分析可針對數據庫中的各個專題進行定制查詢并進行基于目標的專題分析,如:人口分布,犯罪發生地點分布,人口年齡分布,火災發生區,火災多發季節。

2.8 動態預案制作

包括火災的應對、刑事案件的應對和反恐行動中,都需要事先制訂預案,動態預案是更加便于使用的預案系統,能夠實現警力的布置和作戰指揮更加直觀、準確。動態預案能夠支持預案的推衍,模擬整個案件事態的發展變化。

刑事偵查案件圍捕方案的制定要在地圖上,根據當地的地形、交通、人口分布等情況,制定警力分布計劃和圍捕路線,并生成一整套的作戰方案。森林大火的撲救工作的預案制定也是非常類似的,但除了地形、交通、人口信息外,還需要加入風力、分向、天氣預報、水源、植被的類型和分布等信息,在這些信息基礎上進行火災撲救預案的制定。

2.9 應急指揮系統建設

應急指揮系統是以指揮中心為主要載體,以多個警用GIS系統和警用GPS系統為核心的指揮調度系統。應急指揮系統通過召集相關的領導和專家,使用警用GIS系統的信息查詢、預案管理、動態預案制訂、決策分析等功能,實現案件應對的決策,并通過GPS系統了解現場警力的部署情況,并對其進行新的部署調整。同時,各級公安部門和其它部門在應急情況下需要進行數據資源的共享,所以系統應該參照相關的國家和地方的一些數據標準來建設,如果一些部門之間的數據格式不同,也應有相關的工具能夠支持不同部門的數據交換。

2.10 快速到達案發地點的路徑選擇分析

GIS的網絡路徑分析能夠提供多種條件下的最快準確到達案發地點的路徑分析。通過路徑分析和模擬,以圖形方式精確直觀地表示出在多種交通狀態下的多個出警方案。

2.11 移動警用GIS應用

移動警用GIS是警務工作新的需求,很多警務工作需在辦公室以外來進行。移動警用GIS是一個簡版的GIS系統,能夠支持導航、信息查詢、網絡路徑分析等功能,公安干警能夠在戶外也能方便的使用GIS輔助工作。

2.12 三維生成與分析應用

將案件發生地的地形通過三維模擬出來,可以有效地分析罪犯可能逃跑的方向和進行警力部署,在消防中可以預測火情的發展趨勢,行車路線選擇等決策分析。

2.13 遙感影像在警用GIS系統中的應用

下圖是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為背景的公安GIS系統,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實際情況。

3 GIS在公安行業的應用優勢

3.1 豐富完整的產品體系,滿足各類公安應用需要

GIS是我公司大型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系列,適用于從嵌入式設備到個人電腦、從工作站到大型服務器、從單機環境到網絡環境、從局域網到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等多種應用環境,是一個技術領先、產品體系齊全、性價比高,適合公安系統應用的主流GIS軟件平臺。 GIS產品體系完整,包括桌面系統、開發組件、WebGIS平臺和嵌入式GIS,產品體系圖如下:

具體介紹如下:

1)

SDX+ 5 —支持海量空間數據管理的大型空間數據庫引擎; 將基礎地圖、警用公共地圖、警用專有地圖統一存儲和管理;

2)

Objects 5 —適合大型C/S(Client/Server)架構專業應用系統建設的全組件式GIS平臺;

3)

IS .NET 5 —用于建立B/S(Browser/Server) 架構大型網絡GIS服務的Internet GIS平臺;

4) e 5 —適用于移動警務終端設備的嵌入式GIS開發平臺,是移動警務辦公的理想選擇;

5)

Deskpro 5 —用于公安地理空間數據處理與分析建模的大型桌面GIS軟件;

6)

Express 5 —用于公安地理空間數據編輯與處理的桌面GIS軟件; 7)

Viewer 5 —用于瀏覽公安地理空間數據的工具軟件。

這些產品已經覆蓋了目前公安行業GIS的主流應用。在具體項目中,根據應用的需求,可選擇桌面產品 Deskpro進行數據處理工作;

Objects進行C/S應用的開發平臺,實現需要進行復雜交互操作的應用; IS .NET/JAVA作為B/S應用的開發平臺,主要應用在信息瀏覽查詢分析,實現基于Internet的GIS應用。

3.2 國產GIS平臺,數據保密性和安全性高

和其他行業相比,科技強警有著其特殊性,需要高度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做保障。GIS軟件平臺是地理信息管理的軟件工具,是科技強警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基礎技術。從保密性和安全性意義上講,公安行業的信息化工作從長遠考慮,宜盡可能采用我國自主創新的技術為支撐。

根據政府采購的最新要求,政府部門的信息化將優先考慮國產軟件。這里邊有鼓勵國產軟件的成分,更多是基于對軟件安全性的考慮。 GIS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系統從最底層的代碼都是由福州天創設計和編寫,完全不存在國外軟件對政府來說是安全黑箱的問題,能夠保證用戶在使用系統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3.3 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平臺

GIS目前已經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統平臺: ? Windows Server 2003; ? Windows XP; ? Linux; ? Unix。

GIS目前支持的數據庫平臺: ? Oracle; ? SQL Server; ? Sybase; ? DB2;

? DM(國產達夢數據庫);

? Kingbase(國產人大金倉數據庫)。

3.4 成熟的公安專用符號庫讓系統開發事半功倍

福州天創利用 GIS平臺的優勢,開發了專門用于公安和軍事的軍標符號庫,這套符號庫是在福州天創長期的項目經驗中總結和積累的成果,是完全符合公安

安全行業標準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很多功能用其它的GIS平臺實現可能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或許也實現不了,但是采用 GIS平臺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動態預案的定制

GIS基于在公安軍事行業應用需求,開發出了一套用于制定公安抓捕預案定制的工具,能夠結合GIS路徑分析、影響范圍分析和三維分析功能,制定罪犯抓捕方案,并制作成能夠推演勢態變化的一整套罪犯抓捕的動態預案,辦案民警能夠根據這個抓捕的動態預案進行警力部署和開展抓捕工作。

3.6 產品性價比高

GIS專用版完全是為科技強警工作的順利開展而推出的軟件產品,能夠建立一個穩固、安全、開放、高效、功能強大的綜合警務平臺,軟件產品的性價比很高。

4 警用GIS應用解決方案

4.1 警用GIS應用體系

公安行業GIS的應用分三個層次的應用,即公安部、省級公安部門和城市級公安部門。在這個應用體系中,部級、省級和城市級公安部門通過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各級的互聯互通。

(1) 部級警用GIS應用

? 構建部級空間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實現全國1:25萬數據、省級警用地理信息數據和省會城市數據的交換與共享; ? 建立全國標準警用地理信息符號庫;

? 全國重大案件指揮系統,包括重大案件管理、預案管理、動態預案制作、指揮調度和決策支持等功能;

? 全國三維地形可視化系統,為部級宏觀決策和應急處置提供支撐; ? 實現對主要重點城市基于電子地圖的圖像監控;

? 警用電子地圖服務,全國民警通過Internet瀏覽全國、省、市、縣的信息和使用系統提供的服務;

? 統計分析,實現全國的警務工作的統計分析。 (2) 省級警用GIS應用

? 搭建全省警用地理信息共享與發布平臺,實現全省警用地理信息資源共享與發布;

? 信息查詢系統,實現全省地形情況、交通狀況、公安機關布控堵截卡點和公安機關、警力的分布狀況等;

? 省內重大案件指揮系統,包括重大案件管理、預案管理、動態預案制作、指揮調度和決策支持等功能; ? 省級公安統計和專題分析;

? 警用電子地圖服務,全省民警通過Internet瀏覽省內的市、縣的信息和使用系統提供的服務。 (3) 城市警用GIS應用

城市警用GIS系統主要使用單位包括基層的公安局、公安派出所、交通支大隊、消防支大隊等單位,這些單位的工作深入一線和具體警務工作。其主要的業務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警務工作所需的空間信息查詢,如道路、地形、門牌號、周邊信息等多種查詢的需求;

? 治安管理應用,包括治安重點管理對象管理,如交通樞紐、娛樂場所等的管理; ? 刑事偵查應用; ? 公安交通管理; ? 消防管理; ? 人口管理;

? 警力的分布管理和決策; ? 車輛的監控和調度; ? 統計分析; ? 分析決策; ? 信息發布; ? 數據共享和交換。

4.2 警用GIS系統總體構架 4.2.1 系統構架圖

警用GIS系統構架是由基礎硬件網絡支撐平臺、軟件支撐平臺、數據庫系統、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專業應用系統組成。公安專業應用系統還包括公安110指揮系統、公安122指揮系統、公安119指揮系統、其它專業應用系統和公安輔助決策系統等部分組成。下圖是公安GIS系統的體系構架圖:

4.2.2 軟件平臺體系構架

在警用GIS系統中,GIS的應用是B/S和C/S并存的,這主要是根據實際應用需求來選擇的。

數據顯示、檢查、編輯和入庫是采用基于 Deskpro來實現的,這部分系統是基于C/S模式實現的??梢宰x取文件格式的地圖數據,進行數據的顯示、查詢、編輯等工作;在數據處理合格后,通過 SDX+將這些數據存入到大型關系型數據庫Oracle中,對數據進行顯示、查詢、編輯等工作。

對于復雜的業務處理也采用C/S結構,公安決策分析和GPS車輛調度都將采用C/S結構體系來實現,對應的產品是 Objects+ SDX+組成的平臺。這主要是由C/S系統在處理大數據量的運算和復雜的分析運算時所需要的系統資源所決定的。

對于簡單的信息查詢和信息發布,采用WebGIS來實現,也就是B/S機構。所采用的平臺是 IS .net+ SDX+組成的平臺。

4.3 基礎數據資源庫建設

基礎數據資源庫的建設包括如下內容: (1) 基礎地形圖庫

? 全國范圍內的應用宜采用1:4000000、1:1000000、1:250000比例尺,最宜采用1:250000比例尺;

? 在全國范圍內對重點區域如省、邊界等區域可采用1:50000比例尺; ? 直轄市、省會城市、重點城市可采用1:50000、1:10000比例尺,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1:5000比例尺電子地圖;

? 城區的基礎地形圖數據用1:2000以上的大比例尺數據,郊區可采用1:10000的數據;

? 在城區可輔以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如1:2000航空影像、1米或0.61分辨率的衛星影像,郊區可輔以中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如5米或者10米分辨率的衛星影像,1:10000航空影像等。 (2) 社會經濟數據庫 (3) 警用數據庫 ? 地址地名數據庫 ? 常駐人口數據庫 ? 重點人口數據庫 ? 警情數據庫 ? 刑偵數據庫 ? 火災數據庫 ? 交通數據庫 ? 重大案件數據庫 ? ……

(4) 共享交換數據庫

4.4 警用GIS系統功能 4.4.1 警用GIS基礎平臺

4.4.1.1 基礎GIS管理服務平臺

基礎地理信息管理平臺包括數據建庫及更新、信息查詢和統計、系統管理和維護等三大類的基礎功能和高級擴展功能。

(1) 數據建庫及更新是關于數據的轉換、入庫、數據版本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組成。

? 空間數據導入,實現多種常用空間數據格式的數據轉入; ? 空間數據導出,實現多種常用空間數據格式的數據導出; ? 地圖編輯,實現對空間數據對象的增加、刪除、修改等功能; ? 符號庫管理,針對警用GIS的特殊需要建立警用符號庫并進行管理和維護,能夠根據需求定制所需要的特殊符號; ? 圖例管理,根據地圖的變化對圖例進行更新維護;

? 版本管理,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版本的數據進行歸檔和管理,能在必要的時候提供臨時的使用;

? 元數據管理,根據數據的變化對原數據進行更新維護。 (2) 信息查詢和統計

? 查詢,采用多種方式實現圖形到屬性的查詢和屬性到圖形的查詢,如常見的模糊查詢、條件查詢、點圖查詢、范圍查詢等; ? 空間定位,根據地名或地址信息在地圖上進行空間定位;

? 統計,按照給定的條件進行屬性或圖形的統計,并通過地圖和表單兩種方式展示統計結果;

? 專題圖制作,將某一個或某幾專題指標通過地圖的色彩變化或直方圖的方式來展示;

? 地名庫管理,對地名庫中的信息進行管理和維護;

? 場所管理,對相關的公安場所進行管理和維護,如公安機構、消防用的水源、大型公共場所、交通樞紐的管理,為公安業務活動提供支持。

(3) 系統管理和維護

? 系統管理,包括系統初始化、系統日志、數據庫的備份與恢復等; ? 用戶管理,對使用系統的用戶的按角色管理,并賦予不同的權限,包括模塊級的權限和功能級的權限。 (4) 高級擴展功能 ? 三維顯示; ? 三維模型的生成; ? 動態預案制作; ? 身份認證接口; ? 異地備份。

4.4.1.2 GPS監控平臺

警用GPS監控平臺主要監控警務車輛和警務人員。警用GPS監控平臺由中心信息接收設備、中心處理軟件系統、通訊系統和GPS終端系統(車載GPS設備或手持GPS設備)組成。GPS監控系統通過實時采集車輛或人員的位置信息,了解公安干警的工作狀態,并根據案情的發展,結合一線警力的分布,通過系統及時調動警力應對案情的變化。GPS監控平臺實現一下功能:

(1) 監控中心部分的主要功能

? 數據跟蹤功能:將移動車輛的實時位置以幀列表的方式顯示出來。如車號、經緯度、速度、 航向、時間、日期等。

? 圖上跟蹤功能:將移動車輛的定位信息在相應的電子地(海)圖背景上復合顯示出來。 電子地(海)圖可任意放大、縮小、還原、切換。有正常接收與隨意點名接收兩種接收方式。 還可提供是否要車輛運行軌跡的選擇功能。

? 模擬顯示功能:可將已知的目標位置信息輸入計算機并顯示出來。 ? 決策指揮功能:決策指揮命令以通信方式與移動車輛進行通信。通信方式可用文本、代碼或語音等,實現調度指揮。 (2) 車載部分的主要功能

? 定位信息的發送功能:GPS接收機實時定位并將定位信息通過電臺發向

監控中心。

? 數據顯示功能:將自身車輛的實時位置在顯示單元上顯示出來。如經度、緯度、速度、航向。

? 調度命令的接收功能:接收監控中心發來得調度指揮命令,在顯示單元上顯示或發出語音。

? 報警功能: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司機啟動報警裝置,監控中心立即顯示出車輛情況、 出事地點、車輛人員等信息。

4.4.1.3 數據交換平臺

公安管理部門的數據交換根據部門所處層次的需求,如公安部只需要從下級獲取數據和向下級共享數據,省公安廳則需要向上下兩級共享和交換數據,城市級主要是向省級報送數據。數據交換的內容如下:

(1) 重大案件數據;

(2) 公安月、季度、統計報表; (3) 其他需要共享交換的數據。

4.4.2 警用GIS專業應用系統

4.4.2.1 110指揮系統

公安110指揮系統是以110接處警系統為核心的業務系統,系統以接警、處警、案件分析、決策分析、動態預案制作和警力部署為主要的業務線索開展工作。

(1) 110接處警平臺,是在Call Center系統上,加入以GIS為核心的報警定位系統。當接線員輸入報警人員提供的地址信息后,能夠快速地在地圖上進行定位,以提高處警的效率和準確程度。

(2) 案件分析是在綜合查詢各種資料的基礎上對案件的分析,包括交通道路、河流、居民地、公共場所、主要交通線路等基礎信息。

(3) 決策分析是在對案件的詳細情況了解以后,采用GIS的分析工具,分析案情的發展趨勢。如可能逃逸方向、抓捕路線、三維分析等。 (4) 動態預案制作時采用GIS技術綜合案件發展的時序特征和空間變化特

征,制作案件動態演變預案,對于作戰指揮起到輔佐作用。 (5) 警力部署,根據預案實現警力部署。

4.4.2.2 119指揮系統

消防119指揮系統是以火警119的接處警為核心的業務系統。消防119子系統包括消防案件管理、火情預測、救火路線選擇、救火決策分析等功能模塊。

(1) 119接處警平臺,是在Call Center系統上,加入以GIS為核心的報警定位系統。當接線員輸入報警人員提供的地址信息后,能夠快速地在地圖上進行定位,以提高處警的效率和準確程度。 (2) 火災分布分析; (3) 消防裝備和設施管理; (4) 消防預案管理; (5) 救火路線選擇;

(6) 救火決策分析,包括火災的影響范圍等分析。

4.4.2.3 122指揮系統

交通122指揮系統是以122交通臺為核心的業務系統,包括交通管制方案制定、交通疏堵方案制定、交通視頻監控系統。

(1) 突發交通事故管理; (2) 交通指揮調度; (3) 交通設備設施管理; (4) 交通管制方案制訂; (5) 交通疏堵方案; (6) 交通視頻監控系統; (7) 交通預案管理;

(8) 決策分析,包括網絡路徑分析、故障影響范圍分析。

4.4.2.4 重大案件管理系統

重大案件包括重大刑事案件、反恐、重大火災等影響比較重大的案件。重大案件管理的功能包括案件的情況查詢和統計、預案的管理、動態預案制作等。

其中動態預案制作是根據案件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模擬分析。根據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的變化,同時考慮周圍的地理情況和干警的破案工作的進展等信息,模擬案件的發展以及可能的結果,為案件的偵破提供參考。

4.4.2.5 警用統計分析系統

公安管理統計分析系統包括對、季度的發案情況以及其詳細指標的統計,分析社會治安狀況和犯罪特點的分析,為領導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還包括公安統計專題地圖的功能。通常公安常用的專題信息如下:

(1) 公安治安統計專題分析; (2) 刑事案件統計專題分析; (3) 消防信息統計專題分析; (4) 公安交通統計專題分析; (5) 刑事案件統計專題分析; (6) 重大案件統計專題分析; (7) 人口信息統計專題分析。

4.4.2.6 其他警用專業應用系統

公安行業還有一些專用的業務子系統,包括刑偵系統、治安系統、巡特警系統、外管系統、禁毒系統和公交系統,但其功能比較類似,主要有以下功能:

(1) 查詢統計,包括人口、犯罪、出入境、監管人員、禁毒等信息的查詢統計和分析; (2) 歷史案件管理; (3) 警力分布與查詢; (4) 案件定位;

(5) 決策分析,包括網絡分析、鄰域分析等。

4.4.2.7 警用輔助決策系統

輔助決策系統包括如下功能:

(1) 人口分析,實現對人口分布、年齡、職業、婚姻、生育、家庭結構等的分析,為人口管理、社會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提供決策依據; (2) 犯罪分析,對犯罪的作案手段、工具、作案地點、案件性質等進行聯合分析;

(3) 交通分析,對交通的方式、擁堵狀況等進行空間專題分析,發現其中的一些特點,為交通指揮決策提供依據;

(4) 疊加分析,將不同指標的信息通過GIS的空間疊加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一些共性特點和差異性特點。

(5) 警力配置,從全局的角度分析警力分配的合理程度;

(6) 指揮調度,根據對事件(案件)和各種活動所涉及的警務信息的分析結果對警力進行動態指揮調度;

(7) 預案管理,對一些預設的情況制定處置預案,并能夠對當前的案件進行動態預案的制定;

(8) 一線公安機構分布合理性評價;

(9) 趨勢分析,通過對人口、犯罪等信息的統計分析,給出其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

(10) 綜合分析,綜合考慮經濟、人口、交通等多種因素對案件進行分析。

5 方案特點

1) 方案完全滿足國家金盾工程的總體要求

福州天創公安行業GIS解決方案是在充分了解金盾工程一期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已經充分考慮了公安行業信息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據此,福州天創提出的公安行業解決方案將充分滿足公安行業的GIS應用的需要,并能夠對現有的一些應用進行優化和提升。

2) GIS良好的兼容性可繼承現有資源

GIS平臺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和兼容性,能夠非常好地兼容已有的數據資源和軟硬件資源。

3) 為領導提供輔助決策的強大工具

領導需要及時的信息和輔助決策工具。本系統根據公安行業的特點,重點解決了中央、省到地縣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公安行業信息的可視化展示、分析,并對大案要案以及反恐行動進行管理和指導。本系統最終成為領導業務管理的強有力工具。

4)是公安干警的得力助手

系統提供針對各類警務的功能和服務,能夠滿足目前大部分警務工作的需要。比如信息綜合查詢、案發地點的快速定位、作戰模擬分析等功能都是公安一線人員工作所需要的。如果系統數據比較好,干警的計算機水平到位,最終這套系統將會給警務人員辦案的理念帶來革新——通過GIS技術支撐,推動工作模式的改變,實現從依靠經驗向依靠科學技術、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約型轉變。

6 軟件配置

基礎軟件平臺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平臺、地理信息系統平臺、輔助軟件系統等組成,成為公安行業GIS建設的基礎軟件支撐平臺。

在本系統中推薦使用如下的軟件平臺:

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XP/Linux/Unix; 數據庫平臺: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DM/Kingbase 地理信息系統平臺: GIS系列產品,包括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4篇

教師對教學內容處理時,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是因為歷史知識浩如煙海,無所不包,盡管作為中學歷史課程的內容已經篩選,但仍然很龐雜,且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重與課時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清主次,區別輕重,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1、 確定教學重點難點的依據 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以前中學歷史教學目標更多強調掌握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確定教學重點更多地是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出發,將某一歷史知識是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響作為確立教學重點的依據,或者是從教科書的體系出發,將歷史知識做出比較,確定重點,很少講歷史學科特點與基礎教育特點結合起來考慮。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目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實際

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教學重點尤其是教學難點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而言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要判斷是否為教學難點,就要分析學生學習難點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學習難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對于學習的內容,學生缺乏相應的感性認識,因而難以開展抽象思維活動,不能較快或較好地理解。例如,在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時,由于學生缺乏對遠古時代歷史的感性認識,所接觸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遠古人類歷史的時候,就時常感到困惑:遠古時代既然沒有文字,其各階段的劃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樣得知的?如果這些問題學生得不到解答,對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就難以掌握。所以,該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獲得對遠古人類生活的感性認識,使其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狀況。

第二種是在學習新的概念、原理時,缺少相應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礎,或學生對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準確、不清晰,使學生陷入了認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特有的專業名詞或歷史概念,像“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學生對這些概念是比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學當中,如果教師不能把這些概念講透,那么學生在學習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對中國所造成的危害時,就會存在認識不清的問題。所以,讓學生明白這些概念的內涵就是教學時必須解決的難點問題。

第三種是已知對新知的負遷移作用壓倒了正遷移作用。即已學過的知識在對學習新知識時,起了干擾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轉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對過去概念、原理的回憶上,而未能把這些概念、原理運用于新的學習之中,反而成為難點。如在學習美國的“西進運動”時,一些學生把在以前學習到的關于黑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和在南北戰爭中南方種植園主對黑人奴隸壓迫的史實,負遷移到對“西進運動”后果的理解,把對“西進運動”的后果之一——對當地印第安人的屠殺迫害,理解為對黑人奴隸的迫害,所以,如何讓學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陸居民的構成情況,就成為教學突破難點時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四種是教材中一些綜合性較強、時空跨越較大、變化較為復雜的內容,使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和理解,而這些內容往往非一節課所能完成,這是教學中的“大難點”。如中國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問題,近現代史上近代化的進程等問題。這些問題講好了,可以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任務,講不好則成為生硬的說教。因此這類內容在教材處理和教學方法選擇上都是難點。備課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對可能出現的教學難點做出判斷,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做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聯系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

以此為依據,從歷史教學內容的科學系統來看,組成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主要環節為教學重點難點;從教育學的活動要求來看,培養學生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學重點難點;從情感教育和品德養成來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教學重點難點??傊?,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根據教學目標,恰當地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確立為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內容

教學重點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內容,在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的知識,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歷史教學的重點是指體現歷史基本線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務于具體教學目標的教學內容。

2、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由教學目標確定。如:《隋的統一與大運河》一課,課程標準規定其知識目標是“了解大運河的概況及其影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以大運河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因此,有關大運河的教學內容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如何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就成為教學的難點。

由具體內容在整體課時(單元)內容中的地位確定。如:《唐太宗與貞觀之治》中將“貞觀新政”作為教學重點是因為該內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內容,也是評價唐太宗的主要依據。

由知識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和教育意義來確定是否可以作為教學重點。如:《合同為一家》一課將“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作為重點是因為這部分內容對培養學生民族團結、為維護國家統一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有時二者是統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中,“廢分封,立郡縣”一目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需要適當補充材料加以說明。有時二者又不統一,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重點是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主要措施,而難點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教師就不能過多地補充材料,而需要對儒家思想的內涵及歷史作用作簡要的評價。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與突破

1、突出教學重點

在準確確定重點之后,就應該考慮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點。僅就教學內容的組織處理而言,下列幾個方面對突出重點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分清主次。特級教師支玉恒說:“那種把教材所有內容無巨無細都鉆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聰明之舉,如果進而把這些東西都要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則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實面面不到。淺嘗則止,水過地皮濕式地教學,是絕對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點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靈活調動教學內容,可以圍繞中心問題合理變動順序,力求從系統發展過程中突出中心環節,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學內容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二是圍繞重點作必要的補充,以求課堂講授內容具體、深入、明確,使重點更加突出、豐滿。對于非重點的教學內容,則予以適當精簡,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予以切實保證,使重點部分得以講清講透。當然,突出重點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總結、積累。

2、突破教學難點,方法很多,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復雜為簡單,或變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為了化難為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多媒體輔助法。對于頭緒較多,時空概念比較強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多媒 體輔助法,這主要是充分利用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的第一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同時發揮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教學,頭緒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師講,學生看,恐怕很難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學生就很容易掌握這些內容。

第二, 架橋鋪路法。對于一些理論概念,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設計一些鋪墊,通過架橋鋪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鐵騎牛更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關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是難點,直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講,初一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不妨做些鋪墊,創設一些新情景,讓學生想象:戰國的含義是什么?處在這樣一個戰亂時代,怎樣才能避免厄運?學生答:發展經濟,使國家富強。鐵農具出現后,奴隸主就驅趕奴隸用鋒利的鐵農具為自己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墒窃谂`制下,奴隸的地位如何?他們是否會有積極性?學生答:他們沒有人身自由,生產的再多,自己還是什么也沒有,不會有生產積極性。于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貨物作為地租。勞動者通過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獲物自己支配。你們覺得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會帶來什么結果呢?學生答:奴隸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中,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是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也就是新興地主。這樣,雖回避了生產力如何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問題,但沒有回避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第三, 補充材料,化解難點法。對于一些結論性難點,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實材料,并以材料為依據進行分析,從而化解難點。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課,如何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對于剛接觸世界歷史的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指導學生查閱該法典的相關內容:奴隸可以買賣,可用來抵債;如果奴隸膽敢對主人說:“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發師不經奴隸主許可,就把奴隸主頭上的奴隸標志剃掉,理發師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閱讀、感悟材料中,就不難理解“它是一部奴隸主性質的法律文獻”,其實質是保護奴隸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難點,不僅給人印象深刻,而且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第四,表格比較法。比較法是人們通常運用的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正如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例如,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的基本形勢都是敵強我弱,但結局卻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抗日戰爭中國取勝,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出現不同結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概括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將兩次戰爭的領導階級、民眾動員、戰略戰術、國際環境等方面內容列成表格加以對比的話,那么上述不同結局的出現也就很自然了。這種對同一特征或性質相近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從而幫助學生找出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

第四, 分層設問法。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不妨把問題按難易程度分解成若干個與之相關的小問題,小坡度式地層層遞進,劃難為易,由易到難。例如,如何幫助學生認識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世界史中的國體與政體、國家政權的性質等問題本身就超過了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將這一大問題分解成以下幾個臺階:(1)3月18日革命是哪兩個階級面對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組織機構的組成成分怎樣?(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為哪個階級服務?(4)為什么說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學生沿著這些臺階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5篇

2.供應鏈管理: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對供應鏈各環節內部和各環節之間的工作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協協調和集成管理,以實現供應鏈整體利潤最大化。

3.顧客讓渡價值:顧客預期評估一個供應商的總顧客價值和總顧客成本之差。 流通加工:是物品在從生產地到使用地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刷標志、拴標簽、組裝等簡單作業的總稱。

4.牛鞭效應:向供應商訂單量的需求波動(方差)要大于向最終消費者銷售量的波動(方差),并且這種波動沿著供應鏈向上游不斷擴大。

5.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企業之間的聯盟關系,是供應商與制造商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在一定時期內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同獲利的協作關系。 6.業務流程充重組:是對企業業務處理的核心過程從根本上進行重新思考和徹底的重新設計,使企業的多項關鍵性能,如成本、質量、服務及速度,同事獲得顯著的改善,從而滿足當今不同顧客對質量、速度、服務的需要,使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競爭和變化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7.檢驗數:把計算出來的每條閉回路上調整單位運量而使運輸費用發生變化的增減值。

一、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意義: 1.對于制造商:降低合同成本;實現數量折扣,獲得穩定而有競爭力的價格;提高產品數量和降低庫存水平;改善時間管理;縮短交貨提前期和提高交貨可靠性;提高面向工藝的企業規劃;更好的產品設計和對產品變化更快的反應速度;強化數據信息的獲取和管理控制。2.對于供應商:保證穩定的市場需求;對用戶需求更好地了解與理解;提高運作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對買主交貨期改變的反應速度和柔性;獲得比非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更高的利潤。3.對供應商與制造商雙方:改善相互之間的交流;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共擔風險與共享利益;共同參與產品和工藝的開發,實現相互間的工藝集成以及技術和物理集成;降低投機思想和投機幾率;增強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減少管理成本;訂單、生產、運輸上實現規模效益以降低成本;提高資產利用率,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及其造成的風險。

二、供應鏈中信息技術集成階段特征: 第一階段:分立系統。特點:智能獨立;無清晰、連續的供應鏈管理流程;無合格的供應鏈領導層;分立的系統;缺乏評估系統或缺乏與企業目標一致的評估系統。第二階段:內外部界。特點:一些功能和信息得以集成,以減少庫存,提高效率;文件處理;有供應鏈行業的領導者、有明確導向的數據提供者;互聯的系統,通常能夠提供貨物所處地點的準確信息;在各部門內使用統一度量指標。第三階段:內部集成和有限外部集成效率。特點:供應商的計劃產品到顧客的信息貫穿整個供應鏈;包括各組織在內的復雜流程;領導有遠見并且具有專業水準;擁有能夠將供應鏈信息,提供給各相關部門的高效系統,能提供實時知道的復雜系統。第四階段:多企業集成。特點:供應鏈間的合作;供應鏈內部合作管理著眼于關鍵服務和實現財務目標;主管領導者們能預見影響供應鏈的運作和流程的技能,并實現發展這些技能;擁有能集成整個企業相關信息的系統;將供應鏈結果和企業目標掛鉤的完全集成化的管理系統。

三、持有庫存的好處:庫存的ABC分類

管理基本思想:將庫存物品按重要性程度分為特別重要的庫存(A類)、一般重要的庫存(B類庫存)、和不重要的庫存(C類庫存)三個等級,然后針對不同的級別分別進行管理和控制。

四、庫存分類的步驟:將商品按其庫存額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并算出總庫存額;計算累計庫存額占總庫存額的百分率;按累計庫存百分率將商品劃分A、B、C三類。

五、標記和標志的區別:

商品包裝的標記是指根據內裝物傷心的特征和商品收發事項,在外包裝上用文字和阿拉伯數字標明的規定記號。商品包裝的標志是用來指明唄包裝物資的性質以及為了物流活動安全和理貨分運的需要而書寫的文字和圖像的說明。

六、裝卸搬運的特點:裝卸搬運是伴隨生產與流通的其他環節發生的,具有與其他環節“伴生”和“起訖”性的特點;裝卸搬運不產生有形的產品,而是提供勞動服務;裝卸搬運過程不消耗作業對象,不排放廢棄物,不會占用大量資金;裝卸搬運沒有提高作業對象(物)的使用價值的功能;裝卸搬運作業具有均衡性與波動性。

七、流通加工與一般生產的區別

加工對象上的區別:流通加工的對象是進入流通過程的商品;生產加工的對象一般是某種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不是最終產品;加工深度上的區別:流通加工大多是簡單加工,是對生產加工的輔助和補充;責任人的區別:流通加工的組織者是商業或物資流通企業,以流通需要和消費者的需求為目的進行加工活動;生產加工以生產企業為責任人和組織者,以產品設計和加工技術要求為目的;附加值上的區別:生產加工在于創造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流通加工的目的在于完善其使用價值,并在不作很大改變的情況下提高價值。

八、供應鏈協調中的障礙因素:信息傳遞障礙(按照訂單而不是顧客需求進行預測;信息無法共享);運營障礙(大批量訂購;補給貨物期延長;定量配給和短缺之間的博弈);定價障礙(批量折扣;價格波動);行為障礙;激勵障礙(供應鏈智能部門或企業局部最優化;銷售人員激勵)

九、物流信息系統的目標:收集信息;訪問數據;分析數據;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分享信息。

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特點:覆蓋范圍廣;獲取途徑多;信息質量高。

1.供應鏈產生的背景: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經濟全球化;競爭的變化

2.物流活動主要環節:物流網絡設計;物流信息管理;運輸管理;庫存管理;其他輔助性活動

3.按供應鏈驅動模式分類:生產推動型和需求拉動型供應鏈

4.按供應鏈的主要功能分類: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

5.供應鏈管理特點:系統觀念;以顧客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動態管理;強調協調機制,建立新型的企業伙伴關系;開發核心競爭能力;強調集成管理;依賴共同價值。 6.顧客滿意的衡量方法:投訴和建議制度;顧客滿意調查;佯裝購物者;分析流失的顧客。

7.物流顧客服務的構成要素:交易前因素:企業關于顧客服務的書面陳述;顧客得到的書面陳述;組織結構;系統靈活性;技術服務。交易中因素:保留訂單的能力;訂貨周期的各種因素;時間;轉運;系統準確性;訂貨的方便程度;產品可替代性。交易后因素:安裝、質量保證、改裝、維修、零部件供應;產品跟蹤;顧客索賠、投訴;產品包裝;維修期內產品的臨時狀態。

8.物流顧客服務分為基本服務、完美訂貨、增值服務、應急服務和網絡服務。其中基本服務的衡量指標:可得性(缺貨頻率;供應比率;訂貨完成率);完成性(速度;一致性;靈活性);

9.完美訂單的衡量指標:交付準時、完

整、無差錯。應急服務:系統故障;產品召回。

10.物流設施選址的影響因素:原材料供應;市場的位置;地理環境和氣候;當地政府的政策;社區情況;環境保護;動力、能源的供應和成本;勞動力因素;建筑成本和土地成本;物流和設施成本 11.客觀因素:與成本有直接關系的因素,稱為成本因素,可以用貨幣單位來衡量;主觀因素(非成本因素):與成本無直接關系、但能間接影響產品成本和未來企業發展的因素。

12.物流網絡設計數據來源:業務運作單據、財務報表、物流研究報告和公開發布的信息。

如果一個國家關稅高,企業喲啊么放棄這個國家的市場,要么在該國建設生產廠以規避關稅。

13.供應鏈網絡規劃的困難:首先,全球供應鏈模型中的稅收、關稅及本地化要求和法規、條例都使得供應鏈非常復雜;其次,供應鏈中產品周轉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縮短;再次,全球供應鏈模型對跨越國界的各種經濟條件都要同樣有效,并且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和健壯性,能夠應對突發的事件和改變,且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產品、客戶和供應商。 14.供應鏈網絡規劃三個特點:階段多;參與者多;地理范圍廣。

15.運輸系統的重要性:地域分工專業化;規模經濟;競爭加劇;土地價值提高

16.自營運輸的優缺點:優點:提升服務,降低成本;缺點:空車回程;可能遇到缺乏專業貨運管理技術的障礙;資金可用性問題;企業要承擔貨物丟失和損壞的風險。

17.合理運輸五要素:運輸距離;運輸環節;運輸工具;運輸時間;運輸費用 18.不合理運輸的表現形式:對流運輸(顯性與隱性);迂回運輸;過遠運輸;重復運輸;無效運輸;運力選擇不當;返程或啟程空駛;倒流運輸(最不合理,造成雙重浪費)

19.從成產過程的角度分類:原材料庫存,在制品庫存和制成品庫存

20.根據存貨的用途分類:周轉庫存;安全庫存;中轉庫存;季節性庫存;投機庫存

21.庫存管理的基本問題(訂貨品種、數量、時機)

22.供應鏈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協調機制問題;信息傳遞問題;不確定性問題;績效評價問題。

23.集裝單元技術的優勢:減少貨物破損;節省包裝材料;提高裝卸搬運作業效率

24.包裝的分類:按包裝在物流中發揮的作用劃分:銷售包裝和運輸包裝 25.裝卸搬運的合理化:(防止無效裝卸)裝卸次數過多;過大的包裝裝卸;無效物流的裝卸

26.提高物料的裝卸搬運活性指數和裝卸搬運速度

27.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類型:普通合作伙伴(短期)增長率低、競爭力低;競爭性或技術性合作伙伴(中期)增長率低、競爭力高;有影響力合作伙伴(中期)增長率高、競爭力低;戰略合作伙伴(長期)增長率高、競爭力高。

土地評價與管理重點范文第6篇

一、土地管理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結合

處于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應當打破對土地認識的局限,加大土地功能拓展力度。改革開放以來,土地功能逐步拓展,不再是單一的生存保障功能,增值意義更加明顯,且增值手段逐步實現多樣化。隨著城鎮化發展的深入,城鄉土地功能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征優勢,在工業化等社會發展帶動下,新興功能逐步衍生,土地開發方向更加明確,功能開發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形態開發,功能管理逐步取代了以往的權屬管理模式。但挖掘與放大土地現實價值,得益于規劃前各區位土地特定功能的明確把握;對此,加強對土地功能開發、管理的重視意義重大。

(一)功能開發與形態開發結合

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主要以功能服務項目為主,項目開發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土地資源管理模式的深入改革,現在城市發展主要以依從功能定位進行項目導入的模式為主,功能開發占據主導地位。形態開發逐步向功能開發轉變,并受功能定位與開發目標支配,功能開發目標更加明確且針對性強,避免了盲目開發與全面開花等狀況,實現城市穩中求進發展。

(二)產業開發與土地開發結合

在產業集聚化發展的號召下,使得土地集中開發目的更加明確,同時夯實了以地興市的發展基礎。土地開發經歷了據點、組團、軸線等開發階段,得益于土地上產業的引導,包括房地產、制造業、旅游業、運輸業等,產業開發、土地開發相結合,更利于土地、產業、金融等資本的有效整合,為多功能區聯動開發創造了條件[1,2]。

(三)土地資產與資源等管理政策結合

管理政策制定是復雜且煩瑣的過程,不僅要結合土地資產管理政策、土地資源管理政策,還需側重對資產管理政策的完善。土地資產管理政策涉及企業土地資產經營管理政策與企業改制中土地資產處置管理政策等,注重土地開發受益,還需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實現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土地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土地使用權流轉引導

農村土地資源實現規模經營,得益于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流轉。在現代農業與城鎮化發展的帶動下,農村土地流轉進程加快,但農民始終保留承包權。土地經營權轉讓后仍以農業用途為主,為維護農民利益,非農傾向是堅決杜絕的,以防止土地流失。農村土地流轉應當堅持有償與依法等原則,以維護農民選擇流轉方式、自主流轉使用權等權益。加大土地流轉機制改革力度,設立多類型的流轉服務中介,通過科學評估與規范流轉手續,進一步完善開放且有序、競爭等優勢特征明顯的土地流轉市場體系。加大土地流轉的管理、引導力度,確保土地增值收益公平享有,弱化對土地財政的扶持依賴。地方政府賣地等行為應當堅決杜絕,并扭轉政府自行支配預算外收入的局面,將土地收入歸置于中央預算內國稅收入,逐步脫離政府、土地收入間的利益關系。

(二)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加大土地管理法律規定的修正力度,對征地權使用嚴格監管。同時加大節約用地與保護耕地的宣教力度,提高全民憂患意識和,營造自覺保護與節約用地的良好氛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全國土地管理信息化,構建土地監管信息體系與網絡系統,加大舉報獎勵機制執行力度,實現對土地狀況的動態跟蹤與無死角管理。地方政府應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加強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視,并將其歸置于重要議事日程,貫徹落實考核激勵機制,加大土地資源違規使用的懲處力度。嚴格落實執法監督檢查等工作,執行抽查責任制與動態巡查等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追究責任[3]。

(三)集約化土地利用

實現集約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與產出率,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包括建設與生態涵養用地等土地資源。集約化管理土地資源,應采取行政與市場多種手段,實現土地資源市場高效配置,確保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在政策與規劃等手段的支持下,加大土地資源利用的調節,滿足各使用者的利用要求。加大物業稅取代土地出讓金制度的優化與執行力度,即將土地出讓金以物業稅的同時,分年度向政府上交,以此作為政府稅源。采取該種措施能夠穩定房價,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在其基礎上,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盡快完善產權交易與經營權交易等市場,加速土地流轉,推動土地走集約化與市場化的發展道路,真正實現保護耕地與節約用地。在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基礎上,貫徹落實分批次報地與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等制度,切實提高行政效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用地。在整頓市場秩序的同時,加大對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培訓教育力度,使其充分掌握制度規定的工作技能,使其從傳統工作思想與模式中脫離出來,依托當前經濟建設需要,為市場經濟發展開通綠色通道。任何建設項目涉及規劃調整,都需在預審階段完成調整,將土地使用有償使用費與征地費用等納入工程概算中,同時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參與項目預審環節,確保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三、總結

土地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缺,加強土地管理與市場監管尤為關鍵。通過土地資源管理能夠實現土地資源節約使用,改革土地市場體制,能夠確保稅收切實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市場經濟發展能夠帶動耕地種植與土地管理等技術更新,從而加速土地管理與監管工作進程,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摘要: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 土地資源越發稀缺, 作為經濟宏觀調控重點, 加強土地管理顯得更加重要。明確土地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關系的同時, 實現其關系合理運用與掌控, 更利于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土地管理,市場經濟,關系

參考文獻

[1] 楊城.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管理與城鄉規劃管理關系研究[J].環球人文地理, 2017 (7) :168.

[2] 陳澤坤.關于消極經濟管理與積極經濟管理的關系研究[J].現代企業文化, 2017:121.

上一篇:山東省城鄉規劃條例范文下一篇:文明單位創建推進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