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

2023-09-26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開展實踐教學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該研究以忻州師范學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為紐帶,以微信為載體,在學校與支教點(多為農村)建設一種長期、連續、互動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出了“三個結合”“四個平臺”“六個特點”的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將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循環式教學;實踐教學;生物專業;人才培養

創新是當今世界的共同主題,肩負“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理想的中國高校,如何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才強國戰略的需求,培養創新型人才,這是其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創新來源于實踐。實踐教學的內容、方式和水平等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實踐教學是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環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無線網絡和智能手機的使用已經普及,探討如何在“微時代”構建生物科學專業新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是本研究的任務所在。本文以忻州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為例,就實踐教學的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制約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思考,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并根據生物科學專業特點,提出了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

一、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本研究通過調研忻州師范學院、大同大學、晉中學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知,幾經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在其培養目標中有“應用型人才”“創性型人才”的表述,但在實施過程中其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教學環節設計和成績評定等方面均存在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脫節的問題,導致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培養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一)實踐教學理念滯后

大部分教師及管理人員基本上是延續傳統教育觀念,在教學及管理過程中均以理論課程為核心,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管理人員往往忽略實踐教學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大作用,在學校組織的一些常規教學檢查、學生考核、教學質量評價等環節中均有意無意地以考核知識掌握情況為主,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不夠重視,進而導致教師、學生僅將實踐教學看作理論教學的補充。實踐教學不受重視,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二)實踐教學內容空泛

比如忻州師范學院的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塊設置有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野外實習、畢業論文以及具有本校特色的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等。目前,實踐教學體系較為完整,但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內容單一、空洞、缺乏活力等諸多問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長期以來,“實驗課是理論課程的附屬”的認識可謂根深蒂固,所開出的基礎實驗有90%為驗證性實驗,缺乏探索性和創新性。學生興趣不大,實驗操作多在教師的具體指令下按部就班地完成,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凸顯不足。其他實踐教學模塊在執行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畢業論文選題缺乏新意,基本上是由教師確定題目,學生自主選題極少,選題重復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為了能夠如期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部分教師給出的選題偏簡單,缺乏探索性、創新性,千篇一律。學生興趣不大,不夠重視,以完成畢業論文為目標,存在應付心理,而忽略了畢業論文從查閱文獻、確定選題、制訂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分析結果、形成結論等各個環節的過程性目標。畢業論文實施過程中沒有抓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這一宗旨。因此,希望通過畢業論文這一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來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有時難以實現。

(三)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不夠專業化

既有系統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基礎。但地方本科院校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其師資力量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與理論課的師資力量相比,實踐教學的尤為薄弱。加之教學管理者對實踐教學不夠重視,實踐教學并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有的學校甚至由課時較少的理論課教師輪流擔任實踐教學工作,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比如忻州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野外實習教學指導均由理論課教師兼任,教師雖然有不錯的理論知識和學科背景,但其實踐經驗明顯不足,在野外實習過程中不能給予學生較為全面的、有效的實踐教學指導,缺乏處理專業突發事件的實踐能力,往往出現專業實習演變為科普旅游的現象,不能完全達到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

與理論課規范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相比,實踐課程的考查往往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沒有系統的考查體系和內容,實驗課多以項目實驗報告為考核成績的主要依據,學生只要去上課并完成實驗報告,一般都可以獲得該實驗課程的學分。沒有突出強調對實驗操作和實驗設計等過程性環節的考核評價,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查嚴重不足,忽略了實踐教學對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從客觀上看,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并不像理論知識那樣容易量化考核,這就造成對實踐教學的評價不夠全面、不夠科學合理。

此外,影響地方本科院校實踐教學質量的因素還有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實驗實訓場地不能滿足專業需要,學??蒲袑嵺`平臺建設有待加強,服務社會意識淡薄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探索

在“互聯網+”時代,專業技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有利于促進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功能與服務社會功能的真正融合。比如忻州師范學院長期堅持開展的本科生扶貧頂崗實習支教實踐教學,將農村支教點生產生活需要與本校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有目的地進行專題實踐教學研究,通過微信、微博發布研究成果,關注微信、微博的人員即可及時獲得針對性較強的專業信息或技術支持。相關人員在試用研究成果的過程中隨時可以與學校團隊進行反饋交流,這就有利于促進知識、技術的完善、改進與動態更新。探索將社會需要與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研究成果發布與微信傳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學生服務社會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的生物科學專業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

(一)創新實踐教學理念

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根本途徑。學校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新實踐教學理念,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學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要牢記“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高度重視實踐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向社會和相關單位輸送合格人才。

(二)構建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日漸成為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溝通交流、學習的重要工具。在此背景下,忻州師范學院以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為紐帶,在學校與支教點(多為農村)建設一種長期、連續、互動的實踐教學平臺,提出了包含“三個結合”“四個平臺”、“六個特點”的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三個結合”是忻州師范學院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的,并結合扶貧頂崗實習支教這一育人特色而提出的實踐教學主題設計思路,具體指將社會需要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將實踐研究成果發布與微信傳播相結合,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培養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相結合?!八膫€平臺”分別是指:建立開放式創新實驗基礎平臺,即在現有實驗設施的基礎上建立全開放式實驗室,在教師指導下作為基礎實驗平臺供學生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創新實驗研究;完善野外實習教學平臺,即將野外實習與支教點農業生物資源調研相結合,不斷完善生物科學專業野外實習方案,并有針對性地確定相關實習專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專業選修技能平臺,即在高年級學生中開設實踐類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技術,比如食用菌栽培、植物組織培養等;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平臺,以課外科技小組、協會的形式,建立學生科技創新協會等多個大學生創新活動團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宣傳科普知識,提供力所能及的專業指導。各個協會的科技活動,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通過科研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其創新潛能,提高其創新能力。利用場地、師資等資源優勢,積極聯系相關合作單位,通過深入農村等實際場景,將創業培訓、生物科學專業知識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生物科學的實踐能力?!傲鶄€特點”是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與體現,即實踐專題具有針對性,問題解決具有及時性,受益群體具有廣泛性,知識、技術更新具有動態性,社會、學校交流具有互動性,創新實踐活動具有高效性。以扶貧頂崗實習支教為紐帶,以微信為載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實踐研究專題,針對性強。比如,在農民春耕前關注種子萌發特性、品種選擇以及配套栽培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農民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及時反饋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的情況,通過雙向互動來推動知識、技術的更新與優化,這樣的科技實踐活動具有高效性、便捷性。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在整合學校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支教點社會生產的實際問題,開展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實踐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因而其主動性、積極性大幅提高,其實踐創新及服務社會的能力逐漸提升,其創新思維也初步養成。同時,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快捷的優勢,可以使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真正推動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重視專業化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

在穩定現有實踐教學隊伍的基礎上,加大引進、培養“雙師型”師資的力度。需要從教師專業素養、師資培訓、管理服務以及保障監督等方面入手,逐步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數量充足并具有較高學科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選配一批優秀教師到基層企事業單位、農村支教點去實踐、去鍛煉,提高其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引進兼具較高專業理論水平、豐富實踐經驗并能夠勝任實踐教學的優秀人才,加強實踐教學指導的針對性,強化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四)完善實踐教學考核及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考核注重過程性考核及實踐能力考核,對教師的考核實行動態考核機制,充分發揮實踐評價體系的導向、督促以及激勵功能。通過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環節和教學質量進行監督和調控,使學校、教師及時了解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實時狀況并進行及時調整,從而保障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束語

地方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輸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探索適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是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提出的循環式實踐教學模式較好地體現了忻州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實際情況,符合實踐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參考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姚玉環.制約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因素及改革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08(8):28-29+44.

[2] 劉寶存.美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與本科生科研[J].外國教育研究,2005(12):39-43.

[3] 雷金屹.國外創新教育的啟示[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218.

[4] 毛艷麗,魯志鵬,張勁松.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的探索[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0(3):31-33.

[5] 黃大明,黃俊明,黃偉,等.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推進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6):140-143.

[責任編輯:龐丹丹]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內地新疆高中班預科37名學生為例,研究物質鑒別和檢驗專題教學活動對學生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進行專題教學活動后,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實驗方案寫作能力有顯著提高;在科學認識觀方面,高分組對科學知識的來源和確定性、低分組對科學知識的來源,均有更現代化和多元化的信念;在科學態度方面,高分組對細心觀察、低分組對謹慎思辨均有更積極的態度。

關鍵詞:物質鑒別;物質檢驗;科學認識觀;科學態度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1

一、問題的提出

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合格國民,科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高階思維和能力,也要培養學生對科學本身具有正確的認識(例如科學認識觀)和良好的科學態度??茖W認識觀和科學態度處于學生的觀念和情意層面,既是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得的結果,也是對學生的科學學習產生重要影響的變量。教師有必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在上述方面的發展。

物質的鑒別和檢驗是使用化學方法對未知的物質體系進行系統研究,是最能夠體現化學學科特色和應用的內容之一。它既是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解決物質鑒別和檢驗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實驗知識,有時候還需要運用實驗方案和實驗報告寫作技能[1]。筆者曾組織所在學校內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簡稱內高班)預科學生圍繞物質鑒別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方案和完成一系列開放性實驗[2]。筆者在其他研究的結果顯示,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對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發散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都有正面影響。在教師未對學生的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實施顯性教學活動的情況下,物質鑒別和檢驗專題教學活動會對其產生怎樣的自發性影響?為此,筆者通過試探性研究,著重了解學生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在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的變化,同時也了解學生實驗方案寫作能力的情況。

二、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

1. 科學認識觀

關于科學知識的本質、來源和發展的哲學理論叫做科學認識論或科學知識論,個人對科學知識在上述各方面的觀點和信念叫做科學認識觀。Conley等人認為科學認識觀可以分為4個維度,分別面向科學知識的來源、確定性、發展性和驗證[3]。來源維度側重對獲得科學知識的權威地位的信念,確定性維度側重對科學知識具有唯一的正確答案的信念,發展性維度側重對科學知識持續發展和改變的信念,驗證維度側重實驗在獲得科學知識的作用的信念。由于該科學認識觀組成模型吻合認識論關注和研究的基本內容,得到許多研究者的認可。

2. 科學態度

態度是個體對某一對象的持久性評價反應,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的成分。Gardener認為科學態度(science attitude)是一個涵義廣泛的詞。它既可以理解為個人在處理科學問題時細心觀察、求真求實等“科學的態度”(scientific attitude),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家的態度等“對科學的態度”(attitude towards science)。這兩類科學態度都是“與科學相關的態度”(attitudes related to science)[4]。在了解學生的科學態度時,其實是了解學生與科學相關的態度,應該同時了解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對科學的態度。研究者曾根據該主張開展研究,了解學生的科學態度在課程改革前后的變化[5]。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筆者所在學校內高班預科40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內高班是國家在內地經濟發達城市選擇部分重點高中,招收新疆初中應屆優秀畢業生就讀高中的辦學形式。參與本研究的學生是“民考漢”和漢族學生,已經在新疆當地初中完成初中學業,繼續在本校內高班預科重點補習初中文化課程,其中的化學課程每周有2課時。筆者最后只成功收集到37名學生的所有數據,他們成為有效的研究參與者,其中男生12人,女生25人,24人曾就讀新疆區內初中班。根據預科入學摸底考試和多次學段考試的化學成績,筆者分別將18、19名學生劃分為高分組、低分組。由于每組學生的人數均少于30人,筆者對每組學生的實驗方案寫作測試總分、調查問卷各維度總分進行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檢驗數據顯示學生在各項目的分數均符合正態分布,可以對分數進行相應的推斷統計。

2. 研究工具

(1)科學認識觀量表

Conley等人根據其提出的科學認識觀組成模型,編制了對應的科學認識觀量表。該量表是Likert 5點量表,共有26題,分為來源(5題)、確定性(6題)、發展性(6題)、驗證(9題)等4個維度。本研究使用臺灣學者蔡今中等人翻譯的中文版本量表,并且根據大陸地區的語言習慣,對部分文字作潤色處理。選項“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分別對應1~5分。來源、確定性這兩個維度共11題需要反向計分。學生在各維度的分數越高,表示學生越傾向于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科學認識觀。根據Cronbrach α系數,總量表和各維度在本研究的前測、后測均有較好的信度。

(2)科學態度量表

臺灣學者邱美虹等人根據科學態度能力指標和有關參考文獻,編制了對應的科學態度量表。該量表是Likert 5點量表,共有42題,分為科學的態度分量表(30題)、對科學的態度分量表(12題)??茖W的態度分量表包括好奇并持續懷疑、細心觀察、謹慎思辨、求真求實、尊重事實并謙虛客觀、了解科學探索的意義、責任感、科學態度的創造力這8個維度。對科學的態度分量表包括科學的社會意義、對科學的職業興趣、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這3個維度。除了科學態度的創造力維度只有2題外,其余維度都是4題。本研究使用她們編制的量表,同樣根據大陸地區的語言習慣,對部分文字作潤色處理。選項“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分別對應1~5分。各維度共有7題需要反向計分。學生在各維度的分數越高,表示學生贊同相應維度的科學態度。根據Cronbrach α系數,總量表、分量表和各維度在本研究的前測、后測均有較好的信度。

(3)物質檢驗實驗方案寫作測試題

物質檢驗實驗方案寫作測試題選取2015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試題第29題和筆者自編的復本試題。這兩道測試題均創設一個實驗情境,要求學生設計和書寫一個物質檢驗實驗方案,檢驗一個混合物中是否存在某種鹽,并且結合題目的提示,檢驗存在哪種具體的鹽。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需要考慮混合物中的物質會對后續的物質檢驗過程產生干擾。測試題要求學生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具有較好的難度和區分度。筆者模仿中考試題的形式來編制復本試題,確保實驗情境、設問方式、解題思路、評分標準均與中考試題相似,并且隨機抽取一道作為前測題,另外一道作為后測題。每道題均為8分。

3. 研究流程

由于研究參與者的特殊性,本研究使用單組前后測實驗設計進行研究。首先,筆者對學生進行實驗方案寫作和問卷調查前測,寫作測試時間是10分鐘,問卷填答時間是30分鐘。然后,筆者實施物質鑒別和檢驗專題教學活動,共用4周8課時。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包括繪制實驗思路流程圖,獨自完成多個實驗,撰寫實驗方案和報告。在此期間,筆者不通過任何教學行為,引起學生對個人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的注意。在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結束兩周后,筆者對學生進行實驗方案寫作和問卷調查后測,所需用時與前測時相同。

四、物質鑒別和檢驗專題教學活動

在解決物質鑒別和檢驗問題時,學生面臨著一個開放、不確定的實驗情景,需要經歷一系列思考和實踐過程,具體包括:提出有關物質種類的所有假設,設計符合化學反應要求和可操作的實驗方案,在真實情景下完成實驗,撰寫詳細具體且可供別人重現的實驗報告。從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發展的角度,筆者完善過去教學實踐的教學設計,提出如下專題教學活動設計,具體見表1。

在設計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時,筆者有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先復習物質鑒別再復習物質檢驗,可以形成有邏輯的學習內容順序,更好地控制學生的復習難度,為學生形成和建立物質鑒別和檢驗問題解決思路確定各種鋪墊。其次,學生通過改變鑒別或檢驗試劑的種類、物質被鑒別或檢驗的順序,可以組合出多種不同的實驗思路和得到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案。這一教學活動有助于訓練學生有序、全面考慮問題的邏輯思維。最后,學生通過多次獨立繪制流程圖,完成實驗,撰寫實驗方案,增加在真實場景下實踐的機會。物質鑒別和檢驗問題的解決過程是簡化的科學研究過程,這一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體會和認識科學本身和科學研究的特點。

五、結果與討論

1. 學生的實驗方案寫作能力

從表2可知,高分組、低分組在物質檢驗實驗方案寫作測試前測的平均分分別是4.06分、1.89分,得分率分別是51%、24%。這顯示學生的實驗方案寫作能力、解決物質鑒別和檢驗實驗問題的綜合能力欠佳。

經過實驗專題教學活動,高分組、低分組在測試后測的平均分分別是5.22分、3.42分,與前測相比均有較大提高。成對樣本t檢驗顯示,2組在測試前測、后測的平均分均存在顯著差異,高分組、低分組的效果量Cohen’s d分別是0.638、0.956,分別有中等程度、大的效果。這顯示實驗專題教學活動對學生提高實驗方案寫作能力、解決物質鑒別和檢驗實驗問題的綜合能力有一定幫助。不可否認,高分組、低分組在測試后測的得分率僅是65%、43%,還沒有達到更大的比例,日后的教學實踐有必要調整和優化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以便促進學生在這方面得到更大的發展。

2. 學生的科學認識觀

在科學認識觀前測中(表3),低分組在來源維度是3.18分,高分組、低分組在其他維度的平均分均在3.5分以上,驗證維度的平均分更在4分以上。這顯示學生在各維度具有較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科學認識觀。其次,2組在4個維度的平均分均有相同的大小順序:驗證>發展性>確定性>來源。這顯示學生極其認可使用實驗方法獲得科學想法和科學知識的價值,認為科學想法和科學知識在科學研究中會不斷地改變,也認為科學知識可能有錯及科學問題會有多種正確答案,但仍然較認可科學家、科學教師和科學課本的知識權威地位。再者,高分組在各維度的平均分均較低分組高,這顯示高分組比低分組有更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科學認識觀。

在后測,2組在驗證維度的平均分有稍微下降,2組在其他維度的平均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分組在4個維度的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成對樣本t檢驗顯示來源、確定性維度和總量表的前測、后測平均分均存在顯著差異,效果量Cohen’s d分別是0.979、0.881、0.659,分別有大的、大的、中等程度的效果。對于低分組,4個維度的平均分均在3.5分以上。成對樣本t檢驗也顯示來源維度的前測、后測平均分存在顯著差異,效果量Cohen’s d=1.011,有大的效果。這顯示經過實驗專題教學活動,高分組對科學知識的來源和確定性,低分組對科學知識的來源,均有更現代化和多元化的信念。

學生在科學認識觀的改變應該與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學生通過個人的思考,不斷地設計出多種新的實驗方案來解決不同的問題。當學生對物質鑒別和檢驗問題的認識轉化為他們的科學知識后,學生能夠感受到個人也可以產生科學知識,而且科學知識并非只產生唯一的正確答案。這都有助于學生改變對科學知識的來源和確定性的信念,形成更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科學認識觀。

3. 學生的科學態度

表4顯示,在科學態度前測中,高分組和低分組在細心觀察維度、低分組在科學態度的創造力維度的平均分在3.10~3.50分,2組在其他維度的平均分均在3.5分以上,高分組在科學的社會意義維度的平均分更在4分以上。這顯示學生對個人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對科學的意義和興趣都具有較積極的態度。其次,2組在對科學的態度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大于科學的態度分量表,這顯示學生對科學的意義和興趣有更多的認同。再者,除了細心觀察和對科學的職業興趣維度外,高分組在其余維度的平均分均較低分組高,這顯示高分組比低分組有更積極的科學態度。

在后測中,2組在多個維度的平均分稍微下降或提高,表現出個人在科學態度不同方面的變化。高分組在細心觀察維度的平均分增幅最大,成對樣本t檢驗顯示該維度的前測、后測平均分存在顯著差異,效果量Cohen’s d是0.730,有中等程度的效果。低分組在謹慎思辨維度的平均分增幅最大,成對樣本t檢驗也顯示該維度的前測、后測平均分存在顯著差異,效果量Cohen’s d是0.697,有中等程度的效果。這顯示經過實驗專題教學活動,2組在科學研究所需的某些科學態度上有顯著變化,高分組更認可要細心觀察,低分組更認可要謹慎思辨。

學生在科學態度的改變也應該與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學生需要獨立地設計實驗方案,完成物質鑒別和檢驗實驗。高分組具有較高的化學學業水平,設計出較多的實驗方案,可以在多次實驗中不斷檢驗個人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這客觀上增加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在細心觀察態度上的改變。低分組具有較低的化學學業水平,設計出較少且不一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在獲得失敗的實驗結果后,需要反思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這客觀上迫使學生需要更細致地分析實驗問題和找到明確的實驗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在謹慎思辨態度上的改變。

六、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面向內高班預科學生,實施物質鑒別和檢驗專題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后,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實驗方案寫作能力有顯著提高;對于科學認識觀,高分組在來源維度、確定性維度和總量表,低分組在來源維度的平均分均有顯著提高,學生在這些方面有更現代化和多元化的信念;對于科學態度,高分組在細心觀察維度、低分組在謹慎思辨維度的平均分均有顯著提高,學生在這些方面有更積極的態度。這顯示該實驗專題教學活動能夠對學生的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在這兩方面的發展。

在實驗專題教學活動中,筆者并未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學生在這兩方面的改變完全是學生在實驗專題教學活動中自發的、潛移默化的隱性學習結果。這也表示,如果教師實施顯性的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教學活動,更有助于學生在這兩方面發生實質的改變。

限于教學實踐條件,本研究只能夠使用前后測實驗設計進行試探性研究,未能夠徹底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又由于本研究只以內高班預科學生作為教學對象,所得的研究結論有一定的局限性,讀者不宜對其作過分推論。日后可以圍繞其他學生群體和其他實驗主題,開展相應的實證研究,豐富學生科學認識觀和科學態度發展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麥裕華. 中考化學物質鑒別實驗報告書寫題的分析和教學建議[J]. 教學儀器與實驗,2013,29(12):48-51

[2] 麥裕華. 分組實驗提高學生化學物質鑒別能力的教學實踐[J]. 教學儀器與實驗,2013,29(9):7-10

[3] Conley A M,Printrich P P,Vekiri I,Harrison D. Changes i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in elementary science student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9(2):186-204

[4] Gardner P L. 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 [J].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975,2(1):1-41

[5] 劉嘉茹,侯依伶,邱美虹. 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后國三學生科學態度變化研究 [J]. 科學教育學刊,2009,17(5):409-432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要從幫助學生建立思維和能力抓起,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不再只是一項任務,更多的是與學生交流,真正融入學生的世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科學實驗中不斷發現新東西,獲得新知識,從中得到滿足感并熱愛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夠在無形之中提升教學成績。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造能力;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

1、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這一特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要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疑問,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并且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釋。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培養學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動提問的好習慣,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探究的實踐當中。為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過程中進行探究,通過這種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搓手來體會雙手有什么變化。有的學生會回答:“用力地揉搓雙手,手會發熱?!贝藭r,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由此有效地引導學生投入摩擦力學習當中,讓他們能夠在具體的情境當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點。在學習了摩擦力的特點和主要應用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關于情境學習的問題。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有哪些具體的情境是關于摩擦力的?!庇谑?,有的學生就會想到冬天穿脫衣服的時候會產生火花,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還有的學生會聯想到道路上的減速帶也是為了增加摩擦力,減緩車輛的速度。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具體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接下來進行的摩擦力實驗當中,學生也能夠帶著興趣主動去進行探究。

2、指出解題思路,鼓勵自主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要注重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教師展示科學實驗往往是為了讓學生獨自進行實驗。學生要真正地參與到實驗中,才能提升個人能力。因此,教師有時要適當地“放手”,讓學生擁有自我能力發揮的空間,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熱空氣”方面的知識時,教師通過啟發和引導,使學生能夠認真參與到實驗中,并積極做出討論和研究。教師讓學生將實驗的結果匯報出來,結果發現有兩名學生的結論與其他學生的結論有所不同。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應給這兩名學生時間讓他們對自己的實驗步驟和論證方式進行說明,而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對實驗步驟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回顧實驗步驟的過程中,自身的創造性思維也會得到系統化發展。

3、注重知識遷移,啟發創造思維

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但并不代表一味地灌輸知識就可以培養能力。知識與能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整體,但具有因果關系。教師要正確認識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將水的三種形態變化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嘗試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三種形態的形成原因,如冰雹,是水變成冰;雨,則是空氣中的水分子變成了水,等等。新知識與所學知識形成關聯,后者能夠為前者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這樣就完成了知識遷移的過程。學生所呈現出的學習效果,反映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形態。教師要注重知識遷移的過程,在新知識的教學中尋找恰當的時機,帶領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以達到融會貫通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杠桿的科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都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我們也是在場的一員,缸太結實了,在沒辦法打破的情況下,你們可以用杠桿原理倒出水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從“杠桿原理”的知識出發,發現只要力臂夠長,用很小的力氣就可以撬動水缸。學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力量,也體會到思考的樂趣。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有益的。結合學生學習過的摩擦力知識,教師又提出問題:“假設附近有可用的杠桿材料,如結實的木棍和光滑的鐵棍,我們應該使用哪種材料當杠桿呢?”這時,有的學生回答用結實的木棍當杠桿,因為木棍的表面粗糙,和水缸之間的摩擦力較大,不會在撬動時突然滑落;也有的學生建議使用光滑的鐵棍,在鐵棍的一端綁上布條增加摩擦力。學生的回答雖然五花八門,但都領悟到了問題的根本,結合所學的摩擦力知識,完成了知識遷移的過程。學生通過具體的思考,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提升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本上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還可以把科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深化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科學實驗的探究,讓他們在不斷地探究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科學學習的全過程中。

例如,在講解“面包發霉了”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他們去觀察面包上霉菌產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長的主要因素。在學生探究結束之后,教師為了深化課外科學知識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外學習時間觀察一下生活中還有什么其他食物變質的現象,并讓他們進行觀察記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學生對于課內知識的掌握,讓他們的科學知識學習不僅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當中,還能夠主動從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發現素材,主動探究和學習。

二、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科學創新與探究意識,運用開放的引導,讓學生及時反思、積極總結,逐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探究能力,為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毛勇偉. 小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 神州,2018(26):122.

[2] 陳澤明. 淺談小學科學探究能力[J]. 未來英才,2018(1):81.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就業能力的培養和研究在全世界掀起熱潮,有些國家甚至把國民的就業能力作為衡量本國國際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澳大利亞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就業能力框架,并為培養和評估就業能力出版了系統的指導手冊。澳大利亞的經驗為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就業能力的培養要政府、高校及企業三方配合;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就業能力的培養過程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就業能力的評估方法要與課程考試相結合。

關鍵詞: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關鍵能力;經驗與啟示

研究背景

(一)實現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各國政府紛紛采取各種措施拓展就業渠道,加大就業指導力度。1998年歐盟《就業指導方針》指出,歐洲就業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業能力”,以改善勞動力的供給狀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1997年的《從終身教育到維持可就業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業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員國大力提高國民的就業能力,以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

澳大利亞在就業能力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002年的報告《未來所需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澳大利亞全國統一的就業能力框架,報告明確提出該框架要用在各個教育層次——從中小學到高等教育:學校教師和培訓者要將其作為教學和培訓指南;求職者要據此進行可就業能力自我評價;已就業者要以其為依據開發自身職業生涯潛力;招聘者和人力資源專家要以其作為考查應聘者能力的依據。在之后的幾年間,澳大利亞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廣國家就業能力框架。

曾湘泉教授在2009年2月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就業崗位缺乏,而在于就業能力缺乏。高校要重視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需開發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和“大學生就業能力標準與評價方法”等基本工具,以培養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因此,研究和借鑒澳大利亞就業能力框架及其培養和評估策略,對構建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框架,加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促進大學生成功就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各國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在1996年的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嵐清指出:“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主要取決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我國要在21世紀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必須培養大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先后提出要培養大學生的“關鍵能力”①以應對未來職業崗位變換和技術革新等挑戰。隨后歐盟的一些國家經過實踐和改革,在“關鍵能力”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就業能力”的目標。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7個國家把提高國民就業能力放在國家政策關注點的首位,將就業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加以重視。一些國家甚至將國民就業能力作為繼GDP之后另一項衡量本國綜合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因此,研究澳大利亞就業能力框架,借鑒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先進經驗,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創建創新型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框架也是各高等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需要,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2008年6月,第一屆“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這標志著終身學習已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熱門話題。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以應對全球化挑戰,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能大大促進我國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進程。

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一次性學習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是培養他們的跨崗位就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就業能力有助于大學生在將來的生活中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并有助于他們從容應對職業崗位變換和技術革新等挑戰。

因此,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框架是大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研究現狀

(一)就業能力內涵分析

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就業能力作為歐洲共同體使用的術語,被定義為“實現就業的能力”。國際勞工組織(IL0)指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英國的Hillage & Pollard將就業能力定義為獲得最初就業機會、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得新的就業機會所需要的能力。英國的就業能力研究專家Lee Harvey認為,就業能力就是個人的潛能,通常表現為學生能夠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國學者Peter T Knight & Mant zYorke提出了可雇傭性構成的USEM 理論,并建立了由USEM構成的可雇傭性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可雇傭性由學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及元認知能力組成。

我國學者目前對于“就業能力”的內涵有不同的觀點。劉清亮等人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在內容上包括分析判斷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工作態度三個方面,涵蓋16 條能力素質。分析判斷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場敏感度、創造力、清晰的目的性、學習能力和結構化的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包括領導力、溝通影響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客戶服務能力;工作態度包括開拓能力、誠信正直、職業化的行為、高效的工作能力、計劃與自我管理能力、充滿工作激情等。崔影慧等人歸納出了就業能力包括以下四個層次的內容:人格品質、知識、技能、應聘能力。曾湘泉則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與轉換工作的能力”。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ACER)認為,就業能力“不僅是獲得工作的能力,還包括在企業中為取得進步而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企業的戰略目標作出貢獻”。就業能力不包括專業能力,是指有助于個人有效地、成功地開展工作的能力。就業能力在澳大利亞又被稱為通用能力、關鍵能力、可轉移能力等。這是因為澳大利亞的就業能力是在邁耶委員會(Mayer Committee:1992)提出的包含在“培訓包”②能力單元內的七項關鍵能力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比關鍵能力范圍更廣的、有助于高效工作的通用能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就業能力的培養和研究在全世界掀起熱潮,各國對就業能力賦予了各具特色的內涵,對就業能力框架、培養和評估策略各方面都進行了系統研究。

從2005年1月在伯明翰舉行的主題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培養”的第九屆高等教育質量國際研討會上交流的3個論文主題來看,現階段就業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與相關課程或領域結合提高就業能力、就業能力的教學方法和評估策略及如何在工作中培養就業能力等。

國內很多學者對就業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相關的論文有70多篇。絕大多數文章側重于探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內涵、意義、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及培養就業能力的各種具體方法,如案例教學、社會實踐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社會服務、培養企業家精神及結合專業課程等,而關于就業能力評估策略的研究幾乎沒有。

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專門研究澳大利亞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論文,只有三篇論文專門研究國外就業能力的培養和啟示:肖云和杜毅在“關于重慶地區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問卷調查和借鑒英國政府有關就業能力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建設方面應承擔的責任;楊偉國和王飛通過分析美國、日本、英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就業促進政策提出了對我國制定就業政策的建議;高嘉勇等人則通過分析美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在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指出了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方向。

總之,世界各國對就業能力培養的研究十分重視,并已有深入的研究,澳大利亞對其就業能力框架及其培養和評估策略有系統、全面的論述,學習和借鑒其經驗,有助于構建我國特有的就業能力框架,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做出貢獻。

澳大利亞就業能力框架

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訓練部委托澳大利亞商管會和商務委員會等組織經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在2002年發布了白皮書——《未來所需的就業能力》,其中提出了全國統一的“就業能力框架”,主要包括13項個人品質和8種就業能力。

(一)個人品質

個人品質是指個人在培養8種就業能力的過程中應形成的態度和特質,這是澳大利亞就業能力框架與原先的關鍵能力最大的差異,包括忠誠、奉獻、誠信、熱誠、可靠性、個人展示、常識、積極的自尊、幽默感、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態度、處理壓力的能力、激勵及適應性。

(二)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框架將原先“培訓包”中的7項關鍵能力加以整合,拓展成8項就業能力。

溝通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建立員工與顧客之間的和諧關系,具體包括:能傾聽和理解;能迅速清楚地發言;能閱讀和解釋文件;能有效應用算術能力;能分享信息,自信果斷;能根據聽眾需要寫作,感性思維,談判時反應靈敏;能有效說服別人;能建立和利用人際網絡。

團隊合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建立工作關系,具體包括:能作為個人和團隊成員開展工作;能在不同的狀況下進行團隊合作;能與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一起工作;能輔導、指導他人和給予反饋;能懂得如何作為組織的一員進行角色定位;能識別團隊成員的優勢。

問題解決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成果的產出,具體包括:能改善現狀;能解決團隊中存在的問題;能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顯示獨立性和主動性;能解決客戶對復雜項目問題的憂慮;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包括預算和財務管理;能驗證假設、并把數據和情況的背景考慮進去。

創新與創業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創出新的成果,具體包括:能適應新環境——包括改變工作條件;能識別別人不易察覺的機會,富有創造力;能生成多種選擇項并將想法付諸行動。

規劃與組織能力規劃與組織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進行長期和短期的戰略規劃,具體包括:能管理時間和決定優先順序;能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能識別意外狀況;能實施應急計劃,足智多謀;能根據任務分配人員和其他資源;能調整資源配置以應對意外狀況;能參與持續改進和計劃進程;能生成帶有前瞻性計劃的愿景。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員工的自我滿足和成長,具體包括:能評估和監控自我表現;能負起責任,對自己的愿景和目標充分理解并有信心;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愿景。

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員工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具體包括:能利用各種媒介學習;能將學習能力應用于技術問題和業務運營;能接受新觀念和變化;能在工作場所對學習社群做出貢獻。

技術能力技術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有效執行任務,具體包括:擁有一定的基本技術能力,應用技術時具備職業健康和安全知識;擁有適當的體力;能操作設備;能用技術整理資料;能把技能作為一種管理工具。

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評估

澳大利亞就業能力的培養一般分為四個層次:一是中小學生的就業能力(通常稱為通用能力或基本能力)培養;二是注冊培訓機構(RTOs)④對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學生進行的就業能力(原為關鍵能力,自2002年來改為就業能力)培養;三是大學對大學生進行的就業能力(通常稱為畢業生關鍵能力)培養;四是企業對員工進行的就業能力培養。

(一) 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澳大利亞全國通用的就業能力框架一般用于職業教育培訓和企業對員工的培訓,而各所大學對就業能力(畢業生關鍵能力)有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養策略。下面主要從職業教育培訓方面簡要地闡述就業能力培養策略。注冊培訓機構的就業能力培養策略的含義很廣,包括師資、設備、教材、教學方法和手段等等,筆者只從狹義的角度將培養策略分為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

教學策略澳大利亞就業能力的培養和評估與“培訓包”密不可分,“培訓包”的每個能力單元都包含能力標準、資格框架和評估指南,同時結合了就業能力。因而,教師或評估人員在進行就業能力培訓和評估之前,先要解讀“培訓包”中每個能力單元所包含的就業能力,即了解能力單元中描述的與特定場景相關的進行就業能力培訓和評估的信息,包括提供以下包含在能力單元中的相關場景的細節信息:就業能力的類別和在工作活動中的應用;做好這些活動的指標;由雇主和工人提出的要求達到的工作能力及用于能力評估的標準。為開發出有效的、可靠的教學和評估方法,要求培訓教師和評估人員拓展解讀能力單元和就業能力的概念,并理解就業能力與能力單元相結合、就業能力與能力維度之間的關系及能力單元之間的聯系。其中,教師在教學時選擇的活動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有直接的影響,特定的活動培養和評估特定的就業能力。例如,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必須展示團隊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來完成任務,當然還包括其他一些能力的訓練。如表1所示就是幫助培養與評估就業能力的相關策略和活動:

學習策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一定的學習策略非常重要,這有助于他們更高效、更主動地參與活動,并獲得預期目標。下面是四項常用的學習策略:(1)自主性學習。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強調自我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2)體驗式學習。強調“學會做事”和“在做中學”,“模擬環境”能為展示和發展各種就業能力提供平臺,尤其是為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計劃組織的能力創造機會;(3)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習者互相學習,共同承擔學習任務和向其他人學習,以合作學習為導向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4)反思性學習。有助于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估策略

就業能力整體評估法澳大利亞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評估不是孤立進行的,有關評估的方法與能力單元里描述的標準、知識和技能有直接的聯系。每個能力單元里對采用什么樣的活動進行就業能力的評估有比較詳細的建議,通常培養和評估就業能力的活動是一致的,如表1所示。由于每個就業能力與其他能力總有重疊的地方,所以最有效的評估方法就是把一系列能力單元放在一起評估,一起收集所有就業能力的證據,通常稱為“就業能力整體評估法”。整體評估法不僅能讓學生收集更多相關的證據,還能盡量避免重復評估。

就業能力評估實例按照“培訓包”能力單元的一般要求,對基本知識的評估可以在崗或不在崗進行,而對實際能力的評估必須在工作場所進行。以“車輛修理培訓包”內的一個能力單元(AUR65116A)“判斷車輛損毀程度和推薦修理程序”為例。該能力單元的要素(目標)是檢查車輛損毀的原因和程度并推薦修理方法,要考核的就業能力主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車輛損毀的原因、類型和程度)、溝通能力(與客戶或同事溝通并推薦修理方法)及技術能力(寫損毀檢查報告)等。對基本知識的評估,如業務記錄和如何維護、書面交流和報告、個人和設備的安全規范、車輛檢查程序和行業標準等,可以不在工作場所進行,但對實際能力的評估,如評估、解釋和應用技術信息,評估損毀和推薦適當的修理方案等,必須在修車場所進行。需要收集的證據有:損毀檢查報告、車輛檢查過程的錄像、推薦修理的書面方案或錄音等。

討論與建議

(一)就業能力的培養要政府、高校及企業三方配合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及企業三個層面的共同配合。

政府層面首先,教育部要改革傳統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教師職稱評定條件,把重心由評估高?;蚪處煹摹翱蒲谐晒鞭D移到評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上來。我國的高校為何不能進入世界一流?差距在哪里?很多專家認為是由于我們的師資力量或科研成果不足,而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國的高校教師忙于出“科研成果”,無暇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等就業能力的培養。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教育部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高校教學評估的主要指標。其次,要聯合高校和企業專家,在借鑒別國經驗和廣泛的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全國統一的就業能力框架及相應的培養和評估策略。再次,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高校進行教學改革與特色培育,如開發特色課程、實施彈性學制及增加課程設置的自由度等。此外,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讓企業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參與就業能力標準的制定及培養與評估的全過程。

高校層面高校應從提高學校聲譽和保持可持續發展態勢出發,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及就業能力培養。首先,高校需要經常開展就業能力培養和評估方面的專題研討會,總結借鑒別國或他校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其次,必須及早開展相關的就業能力培養與評估方面的師資培訓,包括管理層和學生工作者。再次,應根據就業能力培養與評估的要求,及時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及考試方法的改革。高校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掌握發展的先機,滿足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企業層面企業要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取得先機,必須經常進行產業科技革新和企業員工在職培訓,與高校進行科研創新項目開發和人才培養合作顯然是互惠互利的。我國的很多企業尚未形成企業內部培訓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和機制,缺乏相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無法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與企業管理者的觀念更新顯得尤為重要。

(二)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要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

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僅靠幾堂就業指導課或某一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入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明確就業能力培養目標,并將就業能力培養目標細化到每一學期的課程大綱中,不同的學期對同一種就業能力培養應有層次上的不同要求。我院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均有三個模塊:知識、能力和素質。其中,能力模塊包括三大核心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相當于就業能力)。每項能力都有具體目標要求和對應的課程設置。

(三)就業能力的培養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就業能力的培養方式需要課內外活動相結合,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競賽和社團等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均可使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鍛煉。課堂教學是就業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行就業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使就業能力的培養具有有效的載體,而且可使課程培養目標更清晰、培養內容更全面、培養過程更系統。此外,培養就業能力的各種學習策略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會給傳統的大學課堂帶來活力與變革,同時有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

(四)就業能力的評估方法要與課程考試相結合

就業能力的成功培養有賴于有效的評估,評估必須與課程考試相結合,其結果應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與傳統的終結性評估模式不同,就業能力的評估要結合過程評估與終結性評估。就業能力的評估方式很多,要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考核方式,具體可參考澳大利亞“培訓包”推薦的12種考核方式(包括觀測、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證明書、面談、自評、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工件制作、書面答卷、錄像等)。此外,還要結合自我評估與教師評估、團隊評估與個體評估、書面評估與口頭評估、工作場所考試與模擬現場考試等方式。

結語

總之,澳大利亞完善的就業能力框架與培訓指導手冊將就業能力的培養與“培訓包”內的能力單元緊密結合,為培訓和評估人員提供了系統的就業能力培養和評估策略,為澳大利亞培養了大量具有就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好地滿足了澳大利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為我國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我國要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就要緊跟時代潮流,充分認識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評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主動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

注釋:

①“關鍵能力”的概念最先由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并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梅騰斯認為關鍵能力是那些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作出判斷選擇的能力,是適應人的生涯中不可預見的各種變化的能力。

②“培訓包”(TP)是一整套全國認證的標準和資格,用來認可和評估人們在工作現場有效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澳大利亞的“培訓包”由國家認證和輔助材料兩部分組成,其中國家認證部分包括能力標準、資格框架和評估指南等三項內容,輔助材料包括學習策略、評估材料和專業發展材料等三項非認證內容。

③該報告提出的7項關鍵能力被稱之為“為工作、為教育、為生活的關鍵能力”。分別為:收集、分析整理思想與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籌劃和組織活動的能力;與他人或團隊合作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用數學概念和方法的能力;運用技術手段的能力。

④注冊培訓機構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辦學機構,澳大利亞各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必須按照質量培訓框架的要求進行注冊,然后才能開展“培訓包”相關課程的培訓與認證,發放資格框架規定的資格證書。

參考文獻:

[1]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Future[R].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46-47,52-53.

[2]曾湘泉.以提升就業能力為核心促進大學生就業[N].中國教育報,2009-02-04:(5).

[3]發達國家重視提高公民可就業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9-04-02.

[4]白劍宇,吳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9):161-163.

[5]劉清亮.大學生就業與就業能力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1):72-73.

[6]崔影慧,等.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2006,(42).

[7]Murray Judd.Employability Skills[R].Mintrac Conference,2008: 3,9.

[8]肖云,杜毅.大學生就業能力建設:政府責任的視角[J].當代青年研究,2008,(4):38-43.

[9]楊偉國,王飛.大學生就業:國外促進政策及對中國的借鑒[J].中國人口科學,2004,(4):66-71.

[10]高嘉勇,等.美國高校課程設置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8,(2):65-68.

[11]Employability Skills: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R].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6:12,46,48-50,58.

作者簡介:

徐中意(1974—),女,浙江紹興人, 碩士,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和跨文化比較研究。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學生  創新  動畫造型  教學改革  研究

國內的動漫產業發展進步的速度比較快,很多動畫產業基地的出現也有利于動漫行業的發展,如“大魚海棠”取得的高票房也從一定角度說明了動漫產業的進步,而且很多優秀的動漫元素都與我國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但是在基數龐大的動漫形象中,很多依舊是仿照世界上其他國家動漫的形象,而且一些動漫的營利主要是依托于電視機構,這樣無法調動動畫造型設計的活力。造型設計的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依舊有一定的差距,很多設計人員對于深度的文化追求沒有充分的分析,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貫徹自身責任感,只是從淺層次設計動畫元素,缺乏藝術感與深度。
一、“動畫造型設計”教學現狀

1.教學方式單一

如今,國內很多高校在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模式過于簡單,在采取固有的教學方式則無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在課堂上,很多老師依舊采取固有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這種模式的課堂教學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氛圍變得乏味,這會使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無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實用的知識。

2.學生實踐能力較差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動漫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與時俱進,尤其是在動畫造型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高校仍舊采取固有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的實踐水平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非主動地接受知識,而且講授的知識理論性更強,不利于學生實踐的潛力挖掘。這樣的教學內容致使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只是片面地仿照,只能使學生的理論水平得到提高,無法高效的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3.學生創新能力不強

在固有的教學模式下,很多高校教師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達到重視,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學習后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設計出具有個性的作品。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設計的價值沒有得到理解,沒有去主動地學習,認為只要滿足目前的課程需要就可以。所以學生本身也沒有注重創新思考,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喪失。
二、“動畫造型設計”課教學措施

1.完善教學方式

在高校中,相關教師有必要完善教學方式,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有必要通過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教學環境,充分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必要將新興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效果更加合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效果。在動畫造型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通過引導學生思路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引導學生主動掌握造型課程的總體框架,并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出針對性可行性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具體內容教學的方法來使學生掌握該內容的知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開發學生對造型設計的新思路。教師有必要關注學生理論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有機整合,如可以通過互聯網方式來進行手繪創作,讓學生強化對形象的理解,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

2.增加實踐環節

在動畫造型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相關教師有必要增加實踐活動,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為高校開設這門課程主要是為社會輸送人才,所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的得心應手,有必要按照不同的學習內容針對性地制訂相對應的教學實踐內容,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開拓思路提高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培養設計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能力去開發學生的創新思路與實踐水平。

3.選擇適當的教材

高校開設動畫造型設計課程,有必要事先選擇高質量的教科書。如今,很多教科書的出版只是應對出版字數的限制,在內容安排上不夠合理,使用這樣的教科書教學,不僅不會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浪費相關教師的時間,也使學生對于學習無法全面的掌握,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消極。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設計表現方式的體現,更多地安排案例實踐內容,讓學生不斷地提升自身水平。

4.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要體現在理論知識的豐富程度和實踐能力,教師有必要提高自身教學水平,這樣對學生學習也有最大的幫助,能夠言傳身教地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質量,只有教師的實踐能力優異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高??梢越⒔處熒钤祗w制來督促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知識水平,對教師進行管理,有必要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創作,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設計活動,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動畫造型設計”能力的內容

1.培養學生的寫生能力

動畫專業學生的素描能力主要通過寫生來提高,主要訓練眼睛、手和心的協調,提高學生的表現和想象力,學生可感受生活氛圍,并通過捕捉相關的信息,發現潛在的創造力,需要融入個人審美體驗來捕捉生活中合適的動態圖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積累動畫相關材料。

2.培養學生的默寫能力

記憶是素描中最重要的東西,鍛煉學生的重要方法是默寫,通過大腦記憶創造各種形式作品。要求能夠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畫一些相對靜止圖片,在一段時間后過渡到動態。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事實上,動畫造型設計很少模仿生活的原型,是根據需要進行綜合設計的,一定程度上使形象更加生動,要求學生具備現實的基本技能,要求具有藝術性,使整體形象更加豐富。通過不斷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得到提高。
四、小結

動畫造型設計是動畫專業中的關鍵課程,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這要求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用創新思維去進行動畫設計。這也是一名專業設計人員的必修課,不能只是作為繪制工具的使用者,要有自己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在有著很好的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動畫設計的深層次理解。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優化,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內容,高校在選擇教材的時候要與時俱進,也要注意提高相關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動畫設計工作者。

參考文獻:

[1]伍菲.基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動畫造型設計”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16(24).

[2]陳娟堂,李旭娟,蔣云等.云技術下中職學校Flash動畫造型設計制作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6(42).

[3]龐理科.淺析二維動畫造型課程的教學設計及實現[J].明日風尚,2016(11).

[4]鄭迪,武立杰.文化符號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教學實踐——以美術片中動畫造型設計為例[J].大眾文藝,2016(4).

[5]許鑫,武立杰.中國本土視覺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教學中的運用與研究[J].藝術科技,2016(1).

(作者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

學生科學教學實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教學開展存在著不少

深層次問題。為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從實踐教學觀念、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制度和實踐教學載體四個方面的創新來深化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是我國目前探索的一條主要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

[作者簡介]王麗霞(1981-),女,江蘇蘇州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蘇州

215009)倪汝鷹(1981-),男,江蘇蘇州人,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基礎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蘇州

215137)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隨

著相關方案的實施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如何在

教育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創新改革實踐教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共同探討的問題。本文擬就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深化的

路徑進行探索,希望能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一、高校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004年國務院

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意見中

明確指出:對于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

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贝送?,對

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2008年教育部又下發《關于進一步

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完

善實踐教學制度,要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

2

個學分、從??扑枷胝卫碚撜n現有學分中劃出

1個學分,開展

本??扑枷胝卫碚撜n實踐教學。要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

制,提供制度、條件和環境保障”。從政府的重視程度我們也能

看到社會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二)新時期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必然要求。

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新時期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

必然要求。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現階段面臨著一個新形

勢?,F階段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國家之間文化交流密切,國外

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會產生重要影響,西

方的文化垃圾對青年大學生的侵蝕也不容忽視;而我國正處于

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推進的新階段,思政教

育需要貫徹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用正確的

理論分析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另一方

面,大力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新時期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注重傳統的理論講

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得很多學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內

容枯燥、方法單調,對于思政課學習的積極性也明顯不夠。所

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開展,通過形式多樣的

實踐教學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政治素質。

(三)實踐教學是大學生知行合一、走向社會的重要途徑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實現走向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實踐教

學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

辨是非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與責任意識,使其能夠適應

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首先,從知識目標來看,實踐教學改

變了課堂教學的空洞說教模式,不僅能教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

真善美,還能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其次,從能力目標來看,學生通過

參與實踐教學,能提高組織、策劃、協調、溝通的能力,能培養學

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鍛煉他們適應社

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偠灾?,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運用

所學理論說明問題、解決問題,在探索中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完

善自我,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提升法律素質。①

二、現階段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一)實踐教學理念滯后,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積極性不高,教

師實踐教學能力不強

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所以

不僅重視程度不夠,可借鑒的經驗也不多,因此我國高校思政課

實踐教學的開展還處于探索階段。教育部在“05方案”中強調

了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實際操作過程中

很多高校在教學計劃中很少體現出實踐教學的計劃安排和學分

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給以充分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并且從事

思政課教學工作的教師工作量普遍繁重,很少有精力再去組織

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大大制約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缺乏規范的管理機制和評價、考核制度

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必須具備規范的管理機制

和考核制度?,F實情況卻是一些高校忽視了實踐教學的制度建

設以及規范化管理,實踐教學的課程規劃、教學大綱以及相關管

理文件不是很完善,導致教師教學時無所適從;對從事實踐教學

教師的考核標準和學生成績的評定也沒有統一嚴格的規范體

系,隨意性強,這往往會造成教師和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

教學的熱情不高,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實踐教學模式單一,連續性和廣泛性很難得到保證

高校大學生的實踐活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有些高校在

開發實踐教學資源過程中沒有一個長遠規劃和統一安排,學校

內外的活動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地整合與利用,導致實踐教學

模式比較單一。例如,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僅僅采用走出校門的

社會實踐方式,把實踐教學等同于社會實踐,忽視了校內外教學

資源的規劃和整合。另外,參與校外實踐的學生往往是部分優

秀學生干部或學習積極分子,參與普及面比較窄、參與時間也很

短暫。還有一些社會實踐課,學校把它們安排在學生的寒暑假

生活里,這些社會實踐與其說是思政課教學實踐,不如說是學校

學生文化活動的“點綴”,效果不明顯。

三、深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

(一)創新觀念,重視開展實踐,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思政課教學應該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思政

課理論教學歷來很受重視,實踐教學是新生事物,相對來說其開

展需要高校各層的重視。高校領導要改變觀念,重視實踐教學

的開展和創新,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教學主管部門要

針對實踐教學建立配套的管理機制、制定規范的教學制度,為教

師實踐教學提供科學的制度導向;思政課教學隊伍要組織各種

教研活動,通過集體備課和研討會來探討一條更好的教學途徑;

思政課師資要加強教育教學理念培訓,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探索

有效教學方法;高校和社會應盡力為教師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

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指導能力,使教學效果實現厚積薄發。②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多渠道教學模式的采用

第一,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方式多樣

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思政課實踐教學可根據學生年級、專業

的不同靈活采用以下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1)認知感悟式教學

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在于幫助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聽講座

和觀摩視頻等方式參與到和思政課理論教學相關的實踐教學,

從而鞏固其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并有所感悟。(2)情境體驗式教學

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使學生通過一系列情境式體驗項目

(如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創業實踐活動等)的參與,在實踐過

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懷。(3)調查研究式模

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流程是讓大學生針對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道

德法律方面的熱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并提出有一

定價值含量的建議,形成調查報告,從而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

第二,有效整合高校教學資源,使基地教學實踐和校園教學

實踐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應合理有效地利用各

種資源,豐富大學生實踐教學的內容。高校內部的社團、教學機

構、教輔機構、創業中心、實訓場地等是大學生進行思政實踐教

育的主要基地;校外簽約掛牌的企業單位、社區街道、城鎮農村、

社會服務機構,是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廣泛的校外實踐基地,

兩者的融合可以使實踐教學保持長期的穩定性。同時,各個學

校之間也可以就實踐教學的經驗相互交流和溝通,根據學校自

身的特點和優勢,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性。

(三)教學制度的創新:實現思政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管理

規范實踐型教學的根本是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高校思想

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建設包括領導組織、教學管理、后勤保障、師

資建設四個大方面,無論是宏觀上的領導班子建設、部門設置、

經費保障、實踐教學等長期教學規劃還是微觀上的實踐教學管

理、成績評定、工作量計算等,都需要完善的制度來規范。

在制度創新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四個結合:實踐教學大

綱的制定要注重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結合④,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

學習的結合,教學對象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結合,教學評價重過程

與重結果的結合。注重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結合是指高校要制定

規范統一的實踐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但實踐教學的形式可

以多樣化,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相適應的教學方

法;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

發揮自身的主體性,獨立思考、親自體驗;教學對象特殊性與普

遍性的結合是指師生可以以團隊的形式就某一主題進行獨具特

色的社會實踐,也可以通過學生個體自主選擇實踐主題和地點,

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實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融合;教學評價

重過程和重結果的結合是指對思政課學生實踐的評價不僅包括

調查成果、論文成績的分數量化評價,也要通過對學生參加實踐

的過程與表現進行綜合質量考評。

(四)教學載體的創新: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

拓展實踐教學內涵的重要載體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首

先,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學里最基礎、最廣泛的平臺。不

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都可以充分運用現代

科技手段,使教學形式生動、內容豐富,還可以向廣大學生展示

先進人物事跡、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果,加強思政課教

學的說服力。其次,積極構建網絡平臺,實施網絡化教學。思政

課教師自身應具有良好的網絡操作技能,還要能指導學生利用

互聯網平臺收集相關資料,進行數據篩選、數據研讀和數據分析

得出結論。最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公共教育平臺、擴大

宣傳陣地建設。例如,校園公共網站上的論壇、廣播電視、宣傳

布告、電子屏幕欄等,這些都可以拓展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

實踐陣地⑤??偠灾?,多媒體教學平臺、網絡教育平臺和公共

教育平臺這三者的融合,不僅擴展了教學載體的形式,豐富了實

踐教學的內容,還能大力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注釋]

①張秀英.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若干問題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08(2):68.

②③陳雪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型教學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14):162,162.

④黃勵.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173.

⑤郭松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實踐教學

模式的創新[J].教育探索,2008(9):46.

上一篇:小學音樂欣賞音樂論文范文下一篇:我國老年大學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