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

2023-09-21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1篇

摘要:教育心理學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學科,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教育心理學應用的重要意義,并就教育心理學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應用情況進行了完整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應用

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育教學工作不僅僅需要保證學生的學業水平,也需要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對教育心理學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進行研究,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質量。

1、教育心理學應用的重要性分析

(一)保障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時間較長,不僅能夠對人類的心理活動進行科學的分析,也能夠對處在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指導,在很多教學機構都已經成立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機構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1] 。另外,我國學生面臨著較為繁重的學業負擔,如果心理狀態不能得到科學的調節,將會導致學生難以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培養。當前,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經濟使得我國社會的很多層面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處在受教育階段的學生,因此,將教育心理學更大程度上應用于教學領域,可以使學生的心理成長具備科學的引導,以便學生能夠對社會上的新生事物具備較高水平的判斷能力,自覺屏蔽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保持健康成長。學生在成長階段具有較強的叛逆心理,因此,學生需要不愿意向教師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在這種狀態下,教師科學的運用教育心理學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使學生更大程度上感受到教育心理學的親切感,使學生能夠愿意加入到心理教育活動當中,并獲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心里學的正確運用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使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提升學業成績。另外,教育心理學的運用還能夠使教師拉近同學生的關系,使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真實心理感受同教師進行交流,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業方面的劣勢,并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學業質量[2] 。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學生的主動性,只有學生保持對學業活動的充分信心和認同感,學生才能夠在強烈的心理因素驅使下保持對學習活動的重視和熱情,因此,將教育心理學科學的運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科學的調整,使學生保持對學習活動的熱情,提升自主學習效率。

2、注意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常發現,大多數學生智力水平差別不大,學習效果卻千差萬別,甚至有些大家眼中的“聰明者”的學習成績反而不及“愚笨者”。其實,這種現象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興趣、動機、意志和性格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個性品質的差異明顯影響著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協調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學習目的和學習需要的教育。實踐證明,所學知識的具體目的、意義及價值越明確,越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密不可分,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當學生認為學習材料有價值,值得去學,并對材料持贊同觀點時,就會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熱情、主動、認真勤奮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當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產生興趣時,就會對這種事物或活動表現出肯定的態度,熱心接觸、觀察這些事物,積極從事該項活動,并注意探索其規律性的本質。美國心理學家拉扎若斯對比研究了興趣與智力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發現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主動自覺地、勤奮地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各種途徑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自覺地學習,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3、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一)堅持學生為中心

教育教學活動的終極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念對教學活動實施調整,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學生必須通過自主的潛能開發實現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這種心理健康機制的完善,只能依靠學生的自主探索進行實現,教師并不能在此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3] 。因此,將教育心理學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單純的要求心理指導教師講教育心理學的理念進行強行貫徹,而是要以引導作為主要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對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研究,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加強對教育心理學的認同,并在進行心理因素調節的過程中保持充分的主動性。實施心理教育的教師,必須將學生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任何課程細節的設計和教學理念,都要嚴格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貫徹,使學生能夠得到科學的心理培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對教育心理學的實踐方案進行研究,使學生可以更好的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以便能夠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正面引導

學生正處于心理叛逆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并不喜歡單一的教學形式,也很難在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下進行心理健康質量的提高,因此,教育心理學的實踐者,必須嚴格按照教育心理學的指導要求,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鼓勵。學生雖然處于叛逆心較強的階段,但是,學生畢竟具備較強的榮辱意識,只要教師能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正規學習方案進行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的叛逆心理對教育心理學的實踐質量構成影響。教師在進行心理引導的過程中,要避免對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直接批評,要使用委婉的批評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受到學生逆反心理的影響。另外,教師要盡可能多向學生進行正面心理暗示,使學生心理當中陽光的一面能夠得到充分的激發,使學生可以更好的進行負面心理因素的減弱,使學生對教育心理學長時間保持高度認同。

(三)巧用心里暗示

心理暗示是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實施教育心理學的教師需要高度關注的方法,教師要加強對心理暗示方法的學習,以便在進行教育心理學實踐的過程中,更好的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進行學生心里的疏導。要秉承平等教學的理念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不能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將學生進行等級的劃分,使學生可以在相同的高度上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教師要通過教學語言的轉變進行教學風格的調整,使學生可以根據心里暗示提升對學習活動的信心,以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得到充分的激發,提升對教育心理學作用的認同。

4、結論

教育心理學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學科,深入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并就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方案進行設計,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應用質量。

參考文獻:

[1] 崔雅萍.多元學習理論視域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 彭祖杰.淺談高等教育心理學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在牛頓環實驗中的嘗試[J].大學物理實驗,2012,02

[3] 張菡.教育心理學在高校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探索[J].新校園(上旬),2015,04

(作者單位:徐州華杰實驗學校)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從語言教育心理學的自我概念角度出發,分析自我概念對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學習者可能造成的影響和作用,探尋如何在外語教育中通過引導并幫助學習者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借以最終達到提高學習者外語水平及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自我概念理論;外語教育;外語水平及能力

一、引言

外語學習過程復雜而漫長,想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常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無他,皆因語言本身便是一門詞匯數目龐大、語法結構復雜的科學體系;更遑論他國外語,兼之具有其特有的語言思維習慣,對于廣大外語學習者而言更是難上加難,故而,如何提高改進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語言技巧以及語言水平便是外語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大體說來,影響外語學習的要素可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外部因素;一是內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學習環境、教師水平、教學方法等諸多內容,而內部因素則涉及外語學習者本身,故而,研究分析內部影響因素才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者實際外語水平的重要方法。從學習者心理狀態出發,探尋影響學習者外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是當今外語教育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及出發點。

二、自我概念及其在外語教育中的相關研究

所謂自我概念,即人們對自我感知(初級形式)和自我認識(高級形式)的統稱。它是一個有機的認知系統,由多種要素構成,如感情、態度、價值觀和信仰等,將單一個體呈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看法及思想等組織起來,其中,包括自我形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最早由William等(1997)提出,認為自我概念是學習者根據自身經歷而逐漸形成的對自我復雜的、動態的觀念體系。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學習者閱歷的不同而不斷更新發展,同時,也是一個難以輕易解讀的認知過程。但就目前而言,對國外自我概念研究影響最為廣泛的則是Shavelson和Marsh(參閱Byrne1996:288-293)。Shavelson等(1976)認為自我概念是一個有層次、多維度的范疇構建,并可以從其多維性、組織性、穩定性、發展性、可評價性和區別性等多方面加以闡釋說明,從而提出來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層次理論模型,并在該模型中對自我概念進行定義和分類。其中,位于最頂層的是一般自我概念,同時,一般自我概念也可分為學業自我概念和非學業自我概念,如外語教育研究中的英語自我概念便屬于學業自我概念下的具體細化學科;而非學業自我概念則涉及社會、群體、身體及情緒等自我概念。而測量自我概念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則包括問卷和訪談等。其中,以Marsh設計的多版本自我描述問卷為首選,因其測試年齡段廣,測試內容多樣化等優點備受研究人員推崇,在應用中,具有較高的構設效應。

基于上述理論,國內外語教育學者也編制了自己的調查問卷,針對自我概念的好壞與外語成績的高低展開分析研究。其中,王初明的“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影響深遠。王初明(2004)指出,語音作為外語學習中的一環,雖然只是學習者在初級階段所接觸的知識,但是學習者的語音掌握程度將影響其今后外語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概念,進而影響整個外語學習水平,并通過實例數據分析,證明英語語音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者的英語學習成績。隨后,潘春梅(2007)以實驗對照的方法,進一步驗證了“外語語音學習假設”,提出通過“寫長法”以寫促學,提高英語自我概念,并以此促進學生外語學習。此外,在此之前,也有研究者從總體角度,探討英語自我概念與外語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鄭蘊(2010)通過對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調查中,發現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不僅與其英語成績密切相關,且呈正相關趨勢。英語自我概念程度越高的學生在考試中越容易獲取高分;而自我概念較低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則容易缺乏信心,通常分數較低。由此可見,將自我概念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當中刻不容緩。

三、如何幫助學習者創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1.充分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信心

長期以來,中國外語學習者最為薄弱的一環便是實際運用口語進行表達的能力。一節外教英語課或一節大學英語課很少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使用英語完整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啞巴式英語”也由此而來。一旦需要開口表達,多數學生都表現得頗為焦慮,不知如何應對。久而久之,更是對口語表達欠缺信心。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多為學生創造運用外語表達的機會外,還要在傾聽學生參與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習者樹立外語學習的自信心。Hedge(2002)把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比作是教育者、組織者、咨詢者及幫助者。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真誠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傳統嚴肅嚴厲的師生關系不同,當代師生關系提倡教師與學生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學習,不應再有教與學的對立面現象,因為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學習成績。同時,面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也不可采取粗暴指責的態度一味批評學生,而應在適當的鼓勵肯定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逐漸培養出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

2.制定合理教學內容及任務,讓學生感受外語學習的成就感

不論學習者的年齡水平如何,外語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學計劃和任務之時,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現有水平及接受能力,既不可安排難度嚴重超過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挫傷其外語學習的自信心;也不可單純為了追求學習成就感而安排難度過低的教學計劃,使學生對外語學習失去興趣。不論哪種情況,一旦學習者對外語學習產生了消極抵觸的態度或情緒,那么教師將很難再扭轉局面,調動學生重新投入到外語學習當中?!敖虒W即從學生的原有知識和能力為起點,經過教學的互動過程,最后達到教學目標”(嚴明,2009:11),因此,外語教育的第一步便是要正確判斷學生現有程度水平,制定合理適中的教學內容。這也與Krashen提出的“i+1”可理解輸入理論不謀而合,即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可理解性語言材料的難度,要略高于學習者現已掌握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如此,既可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感受征服外語學習的成就感,又可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緒氛圍。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愉快的外語學習氛圍

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L Burden(1997)認為,給學習者提供的環境應該能夠強化學習動機并充分考慮學習者情緒、心理及社會因素,如此,教師才能幫助學習者加強語言的學習。因為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成績不僅受自身智力水平、記憶能力、思維強度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等認知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其學習態度、學習動力或情緒等心理因素的干擾,故而,教師在外語教育過程中,除了要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外,還要積極關注學習者的心態、情緒或動機等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狀態。隨著現代科技及知識的日新月異,教育者可利用的教學方法和媒介也舉不勝數。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多媒體在當代教學中的應用,外語教育同樣也是多媒體發展的一大受益人。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從視聽等多個視角豐富學習者的外語課堂、輔助教師教學,還能為學習者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此外,教師也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熱情,如為學生編排英語戲劇或開展英文歌曲比賽等。

四、總結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才是學習的主體。從學習者角度出發,探尋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不僅能夠極大提升外語教學的效率,也能夠為外語教育的研究取得長遠收益。通過本文分析研究,不難看出,自我概念便是便是當代外語教育與心理學研究的完美結合,教育者通過培養學習者學習外語的自信心、激發學習成就感,為其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以此培養積極的外語自我概念,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習者的外語成績和水平。

〔參 考 文 獻〕

〔1〕潘春梅.外語寫長法與英語自我概念〔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4):101-105.

〔2〕王初明.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4(1):56-63

〔3〕嚴明.語言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

〔4〕鄭蘊.工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自我概念與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6-78.

〔5〕Byrne, B. M.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structure,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

ntal,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C〕.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6〕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

ation Press, 2002.

〔7〕 Shavelson, R. J., J. J. Hubner & G. C. Stanton.Val-

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 407-441.

〔8〕 Williams. M. & Burden, L. R. Psychology for Lang-

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e Approac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責任編輯:侯慶?!?/p>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3篇

【摘要】音樂心理在音樂生活及音樂學習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對兒童而言,音樂心理不僅會影響音樂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還會作用于幼兒的音樂思維能力。因此,在進行幼兒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兒童音樂心理的培養,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強兒童的音樂意識,引導兒童識辨音樂,理解音樂的內容,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與技巧,通過歌唱表演來提升自己的表現能力、協調能力及交流能力。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國內外在相關方面的理論成果,以及我國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在對音樂實踐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的優化改進建議,分別從教學模式及方法、主體轉換等不同方面著手,改進和優化現有的教學方式,從而有效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為促進學校音樂教育提供合理的參考。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

一、音樂心理學

近年來,音樂心理學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它同時橫跨了音樂學與心理學兩大領域,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可用于指導實踐,還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對于傳統的心理學來說,它的產生意味著一個新的紀元。從音樂學的角度而言,則意味著技術層面的創新及學習方法的改革,研究音樂心理學能夠為音樂學習打開一條全新的途徑,使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音樂知識,進而掌握和運用知識。在平時的音樂活動當中,音樂心理現象十分常見,它能夠有效地增強每一個參與者的體驗。音樂心理是大腦對音樂作出的主觀性反映,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機能:在人類的心理活動當中,大腦的作用最為重要,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情感過程、音樂心理活動過程以及音樂意志過程等三個方面。

音樂心理過程的發生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與音樂個性間的關系極其密切。音樂心理過程會形成一定的音樂個性差異,而音樂個性差異則能夠更好地體現音樂心理過程。除此之外,音樂意志、音樂情感與音樂知覺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所以,對音樂心理的不同方面進行研究,音樂心理、音樂差異之間總是存在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分析探討音樂心理過程,還是認知音樂個性差異,都必須從音樂心理活動的整體著手,深入地進行觀察與分析,研究的目的只是為了進一步作深入的分析,使心理認知的內容更為豐富,從而有效地提升音樂心理的價值與意義。

二、音樂心理概述

音樂心理不同于人類的其他心理現象,其發生及發展也和其他心理現象有著極大的差異。音樂心理現象為人類所獨有,只有當人類心理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會出現。它是在追隨其他心理現象的產生方向而出現的。在一般心理現象的基礎之上逐漸進化而成的,同時也是音樂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

(一)人的音樂意識

音樂意識是人類通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形成的,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在人類的音樂活動不斷變化的同時,音樂意識同樣也在不斷進化,人類音樂物質生活日益完善的同時,音樂意識也更為豐富,同時還會隨著人類音樂研究的深化而不斷進步。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的漫長歷程。

(二)個體音樂意識

早在母腹之中,胎兒便對音樂有了一定的反應,但還沒有形成音樂意識,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沒有音樂意識。只有在音樂生活及音樂教育的熏陶之下,隨著身體不同功能的日益健全,特別是長時間的音樂活動,人類大腦技能才會日益完善,進而形成全然不同的音樂個性及音樂意識特征。因此,音樂心理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長期的學習而形成的,為人類所獨有。從胎兒到幼兒,再到少年、成年,人體不斷發育的同時,音樂心理活動也會經歷發生、發展、衰退的過程。

(三)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

從20世紀30年代起,西方國家開始系統地研究音樂心理學。作為音樂學習及音樂研究的重要方法,音樂記憶也開始受到學者的關注。英國教授約翰阿斯羅伯達和戴維杰哈格里夫斯均對音樂記憶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通過大量的實驗指出音樂心理學對音樂認知有著重要的價值,從而為人們在音樂學習中合理地運用音樂記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也為音樂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進入21世紀之后,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家們紛紛認識到音樂心理學的重要價值,因此投入大量的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取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根據他們研究得出的理論,合理運用人腦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學習音樂,音樂記憶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們記憶的效率,在幼兒音樂學習中的作用尤其顯著。但目前國內對于該領域的探索仍然存在許多空白,相關的研究工作進度極其緩慢,目前所進行的研究跟不上需求,與兒童音樂教育相關的應用基本還是空白。隨著音樂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我國必須要努力地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爭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必須對音樂教育教學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特別要重點關注與音樂記憶相關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及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音樂學習的效率,有助于培養杰出的專業音樂人才,甚至促進音樂創作、提高音樂表演的水平。

三、兒童音樂教育中對音樂心理學的運用

音樂能夠有效地提升兒童的想象力、感受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還能為兒童營造優良的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從探索、實驗及模仿著手,來增強兒童對音樂的體驗,培養和增強兒童的創新能力、認知能力及表達能力等。

(一)兒童音樂接受能力

1.音樂聽力

對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培養而言,聽力是基本條件。有些孩子的發音不夠準確,許多人歸根于五音不全,事實上是因為聽覺存在問題。根據現代生理學研究獲得的結論,小于12歲的兒童都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來增強音樂聽力,但12歲之后就會變得十分困難。由此可見,兒童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是在兒童時期,音樂聽力是培養兒童音樂能力的前提,音樂聽力越敏銳,兒童的音樂能力就越出色。

2.音樂要素聽辨能力

音樂由旋律、音色等多種音樂要素共同組成。音樂要素聽辨能力是孩子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兒童的音樂聽覺能力需要大量的訓練,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反復實踐才能養成。

3.音樂形象的聽辨能力

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首先是把握音樂的情緒,領悟音樂的內涵,與音樂審美也有著密切聯系。音樂要素聽辨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前提條件,音樂要素聽辨方面的能力越強,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也就越強。作為音樂的一種構成因素,曲式十分重要,曲式結合聽辨力就如同一把鑰匙,只有掌握它才能開啟音樂的大門,使原本顯得十分雜亂的音響成為層次分明的音樂;其次是體裁方面的聽辨力。音樂體裁的種類十分豐富,具體包括搖籃曲、舞曲、船歌、交響曲等。不同的音樂體裁,其風格特征也不相同,唯有準確地把握不同音樂體裁的特征,才能正確地理解整體音樂形象。

4.內心音樂聽覺能力

在理論上,內心音樂聽覺也可以稱為內心聽覺想象,或者是在音響消失后,通過聽覺想象而保留下來的音響,或者是音響開始前,在識譜的基礎上,將抽象的音符轉化為音樂音響。對音樂學習者而言,這種能力十分重要?;蛟S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當音樂結束之后,音樂的旋律似乎還在耳邊回蕩,還能隨口哼唱。但是再過一段時間這種記憶就會消失不見,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內心音樂聽覺在起作用。音樂具有極強的時間性,轉瞬便會消失,只有依靠內心的聽覺能力才能記住旋律,并在心中形成生動的音樂形象,從而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在培養兒童的音樂聽力時,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不宜采用太過概念化的方式,需要借助形象的音樂音響,通過豐富的音樂活動來逐步增強兒童的音樂聽力。

(二)音樂教學提升兒童審美水平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時間藝術,具有三個顯著的特征,也即形象性、情感性及愉悅性。主要是通過音的運動及音的結構來展示美,來增強人們的審美體驗。在音樂教育當中必須充分體現音樂的三大特征,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美,從而達到以樂愉性的目標,讓孩子充分地感受音樂的美,運用音樂之美來提高孩子審美的情趣及品味。兒童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和強化,與音樂教育及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音樂教學來增強兒童的審美能力,是藝術教學的重要價值,通過音樂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感受音樂及辨別音響的能力。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音樂還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音樂欣賞可以十分顯著地提高兒童的注意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有著極強的情感表達能力,音樂欣賞還可以喚醒人們心中不同的情感,激發人們對生活、學習及工作的熱情,充實人的內心世界。音樂教學還可以提升孩子的藝術審美水平,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審美習慣。

1.音樂樂曲欣賞

樂曲欣賞的教學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通過讓孩子聽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能力及音響辨別能力。音樂辨別能力是音樂能力中的一種,也即識別音樂構成要素的能力,不僅是音響感知能力的必備條件,更是欣賞音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具備音樂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欣賞音樂作品,體會音樂作品所包含的復雜情感及豐富內涵;其二,音樂欣賞的目的是為了在情感層面引起孩子的共鳴,激發孩子的音樂想象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領悟樂曲的意境,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

2.歌曲演唱

就當前國內音樂教學的實踐情況而言,教學形式比較簡單,以學唱和演唱為主。通過反復的學唱和演唱,學生逐漸掌握表達樂曲的技巧,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及聽唱協調能力。歌曲學唱教學首先需要培養兒童通過發音器官正確地發音,要幫助兒童懂得如何發音,還要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演唱來準確地再現音樂的音調、節奏以及旋律。此外,還必須引導學生在唱歌中合理地控制呼吸,正確地運用演唱技巧。歌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大體上由歌詞及樂曲兩部分構成,對歌曲而言,歌詞內容和樂曲情感缺一不可,必須要注重兩者之間的融合。在教唱歌曲時,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掌握歌曲的唱法,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認真體會歌詞的真正含義,從而表現歌詞所包含的感情,將樂曲與感情完全融合為一體,從而展現歌曲所獨有的魅力。

3.樂器演奏

樂器演奏在兒童音樂能力培養當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樂器演奏教學不僅要注重孩子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掌握不同樂器的演奏技巧,以及通過樂器表現音樂情感的能力。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兒童學習弦樂器的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引導兒童學習樂器演奏時,需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客觀原則,以基本的演奏技法作為切入點,逐步增大難度,從而為培養兒童的演奏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4.樂理知識傳授

音樂樂理知識教學在音樂教學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能全面增強兒童的音樂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孩子掌握大量的音樂理論知識,而樂理知識是提升兒童演唱水平,幫助兒童學習樂曲演奏的必要前提。樂理知識教學不是讓兒童單純地識記與音樂知識相關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如何正確地識別樂譜,在學習樂譜的基礎上獨立地完成樂曲的演奏及學唱,從而為將來的音樂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樂理知識教學不僅只限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讓學生掌握識譜和用譜的正確方法。

四、根據兒童的心理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一)小組學習

就當前音樂教學實踐而言,主要采用教師授課的方式,不僅對學生發展造成極大的束縛,還會影響教學的效率,必須大力改進、調整過去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的核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增強學生進行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根據需要把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交流。

(二)學生參與表演,增強學習興趣

對舞蹈而言,音樂極其重要,音樂與表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有聲有色的表演能夠充分地展現音樂的內容。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可以以歌詞的內容作為依據,啟發孩子,讓兒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采用上述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音樂學習。

(三)多媒體電教手段

在教學實踐當中,運用多媒體或者是回歸生活的方法,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情景,能夠極大地提升效果。以《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為例,在教學時可以播放與春天相關的聲音資料及圖像資料。通過動聽的旋律來激發兒童的想象,讓他們仿佛置身于溫暖的春天,看到碧綠的草地和彩色的花朵,從而帶給兒童更為豐富的體驗。

(四)改變灌輸性教學模式

過去灌輸式的方法不符合兒童心理,也不利于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在引導兒童接受音樂時應當多采用感性的方式,盡量少采用理性的方式,所以,必須對陳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開展音樂教育時盡量采用一些新穎的活動方式。21世紀以來,創造性教育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21世紀教育最為重要的內容。以美國為例,專門開設了不少具有創造性的課程,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兒童創造能力培養上;韓國則指出,中小學教育應當將以知識記憶為核心逐步轉向以創造力培養作為重點。創造性教育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在音樂教育當中,如何落實創造性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所謂創造性教育,也即由教師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進行創造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創造實踐,從而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教學活動。創造性教育也可以稱為創新教育,創造性教育與智力培養完全不同,智力高并不代表具有高的創造力,知識教育也無法等同于創造性教育。

1.培養創造興趣

興趣并非空穴來風,教師在教育當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可供創造的內容,通過營造具有較高創造力的環境來激勵學生的創造積極性。音樂課程標準必須充分體現創造的重要性,需要在教材當中安排大量具有創造性的音樂活動,通過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他們充分感受音樂學習的快樂。

2.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人類其他的思維,需要在充分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前提下,適當地運用和培養其他的思維。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教師作為活動的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作用,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造成極大束縛。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感受,倡導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身的創造力,要充分地發掘學生的天賦與潛力,根據學生的特征開展教學。

3.培養表現能力

表現是音樂課程內容的一項重要標準,強調培養學生自身的表現能力,通過音樂表現來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具體包括知識基礎、創造意識、獨特個性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創造性表現能力必須以大量的知識和豐富的技能作為基礎,因此,積極開展創造性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知識及技能。

參考文獻

[1]金美琳.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微探[J].北方音樂,2017(1).

[2]祁欣.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研究與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7(11).

[3]孫文云.論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性[J].文教資料,2015(11).

[4]章琦君.讓孩子們聲情并茂地歌唱——讀《外國兒童音樂教育》旋律教學有感[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4).

[5]江云鵬.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流行音樂因素[J].黃河之聲,2019(3).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特殊高等教育;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中,心理學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消極心理學研究,局限在對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上,消極取向的心理學成為主導性模式,它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研究與探討,那么在二十世紀末的美國心理學界興起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它是針對于消極心理學而提出的,其發起人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里格曼(F•P•Seligman),他指出“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并Snyder和Lopez出版的《積極心理學手冊》標志著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有影響的運動。[1]Kennan•M•Sheldon和La Ra King認為“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學”。[2]積極心理學呼吁,心理學應該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必須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重視研究人的潛能,關注人的積極發展。其主要思想是強調心理學不僅要關注人在出現問題時以積極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所出現的問題,相信其心理問題經過其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克服和消除的,而且研究人在健康狀態下的各種積極力量和品質,挖掘人的潛能,提高幸福指數,提高生活質量。其主要表現為積極的情緒、積極的自我、積極的體驗、積極的動機。[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對人性持積極觀點,重視人的各種需要,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強調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師生親密關系及學生自我指導能力的重要性。

一、特殊高等教育領域以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特殊高等教育是指對完成基礎教育的殘疾學生所實施的高級專業性教育,它實現了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它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殘疾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也是實施全民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殘疾人高等特殊教育領域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也可以說是社會文明和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目前在特殊高等教育領域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措施并無太大差別,甚至還沒有普通大學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殘疾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學校對其的關注僅停留在經濟方面,對其思想、心理方面關注甚少。另外在殘疾大學生所開設的課程中也幾乎沒有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

2.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殘疾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首先,接受特殊高等教育的這部分群體包括視力殘疾學生、聽力殘疾學生、肢體殘疾學生及兼有其他殘疾的學生。他們大多數都有著普通人所無法想象的痛苦經歷,心理具有脆弱的方面,同時以堅強的毅力考入了大學,又說明他們有著巨大的潛能。

其次,他們和普通大學生一樣積極向上,有著成功、求知、快樂、幸福等多種需要,這些需要是行為的內驅力,是追求健康、成功、快樂、幸福的主要動機,是積極性產生的源泉。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承認并重視人的基本需要,在滿足大學生基本需要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激發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需求,使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意向、愿望、動機、抱負、興趣、信念和價值觀等。

第三,他們和普通大學生一樣重視自我發展。他們渴望準確地認識自我和客觀地評價自我,渴望獨立自主并能夠自我約束、自我決定、自我實現。積極心理教育承認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愿望和能力,并把它作為心理教育的前提,通過提供機會、創造條件等方式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進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對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具有其深遠的意義。

二、積極心理學對特殊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特殊高等教育領域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在特殊高等教育領域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在心理咨詢以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的思想,注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價值傾向的滲透。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作用范圍大,效果明顯。心理健康課的內容重視把握積極心理學的宗旨,引導殘疾學生重視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人格的培養、積極動機的激發、積極自我的評價等;第二,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中,重視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和培養、樂觀主義精神的輔導,使其具有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2.在建構“心理健康”的內涵時注入積極心理學的思想

長期以來,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標準的制定往往采取消極取向的模式,認為心理健康即沒有精神疾病,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全面的。Diener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標準有主觀性、積極性和多維性。[4]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實現了心理學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由此現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進行價值取向的轉換。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僅局限于消極心理的如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變態等方面,更應該著眼于積極的方面,開展積極的心理教育。[5]積極心理教育是促進人的心理積極、健康地發展,指向對幸福的追求,終極目標是引導人追求幸福,使心理成長、發展和完善。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要培養具有積極品質的、具有幸福能力的較為完善的人。

3.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干預與治療理念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在此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正是積極心理干預的體現,但是這種療法在實際應用中并不如行為主義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及認知療法那樣應用廣泛。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下應更加重視來訪者中心療法,并有所發展。

三、特殊高等教育領域中以積極心理學

理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

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為殘疾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加強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引導,協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心理能力;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處理自己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和與自然的關系;培養樂觀、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潛能,發展的健全人格,整體提高殘疾大學生的心理素養,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

2.加強心理健康的監測和預防

為殘疾大學生成立心理咨詢室,并定期為所有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監測和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并把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個別輔導的過程中,注意貫徹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挖掘其潛能和價值。

3.加強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技能、且必須擁有心理學等知識背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數量不足,而且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員較少,其中有些心理輔導老師是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盡管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專職心理輔導培訓,對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多。因此,需要大力加強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另外,各學科教師要積極進行協調配合。各科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而重要的,全體教師應該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關系學生的心理成長,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得到關注、潛能得到開發。

4.創設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社會制度是建構積極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個體積極體驗的直接來源。學校教育中直接影響積極心理教育存在的領域主要是學校制度和校園文化。學校制度主要是指班級和學校教育中領導體制、規章制度、領導風格、管理模式、教學組織形式等存在的心理教育影響。良好的制度體系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秩序,規范學生的行為,形成良好的校風。而一個學校的校風將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它能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一種凝聚力、約束力,使大學生產生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應加大對殘疾大學生的關愛和關注,盡量讓每一位殘疾大學生融入集體,感受到這種關愛和溫暖,同時要引導殘疾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讓他們體會到價值感,使他們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實踐活動等,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力、心理調節能力等都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完善。

總之,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未來特殊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特殊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向著科學、有效、完善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Snyder C R, Lopez S J.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Y: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

[2]KennanM. Sheldon L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Z].2001.

[責任編輯:何曉暉]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5篇

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學生把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需要變為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的過程;而學習動機的激發則是指學生將自己形成的學習需要調動起來,以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過程。在學校教育中,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的意義與知識的價值,使他們不僅認識到要學什么,而且也要認識到為什么學習、學到什么程度、學了有什么用等。那么怎樣做到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呢?可以從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兩個方面來著手。

在莫雷主編的《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中,關于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的方法與技術這一小節有一點我頗有想法,即“通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來培養激發學習動機”。書中提到了“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謂問題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情景。簡言之,問題情景就是一種適度的疑難情景,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動機理論”中指出,在觀察的學習活動中,存在兩類學習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敗者。而絕大部分高中生屬于力求成功的學習者。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簡單地重復已經學過的東西,或者是去學習不能及、或過難的東西,學生都不會感興趣。只有在學習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內容時,學生才感興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為問題的情景,主要看學習任務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適應度如何。如果完全適應(太易) 或完全不適應(太難),均不能構成問題情景,只有在既適應又不適應(中等難度) 的情況下才能構成問題情景。

在生物教學中,要想創設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利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景。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景,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實例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愉悅心情,觸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能使學生盡快融入到課堂。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可以列舉出大量實例提出問題:“為什么糖拌西紅柿會滲出許多的汁水?放久的白菜和放在鹽水中的蘿卜為什么會萎蔫,而放在清水中的白菜、蘿卜則會硬挺”上述幾個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從而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聯想的過程,于是學生會產生求知欲。

2. 利用多媒體輔助創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已經廣泛應用到教學當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所描述的情境更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而且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去領略語言文字描繪“美”的情景。它恰當地使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喚起學生的創造性聯想。例如:在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教學中,對于新課的引入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恐龍歸來的小段視頻,然后提出問題:“利用已滅絕的恐龍的DNA,真的可以使恐龍復活嗎?”讓學生討論。這樣導入新課,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這節課贏得了一個好的開始。

3. 利用錯誤案例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做練習或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原有知識經驗或思維定勢的影響,對新問題“想當然”地進行分析,從而導致錯誤結果的產生。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依靠學生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作業,以這些錯誤為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利用錯誤的觀點進行錯誤的推論,最終得出自相矛盾的結果,從而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例如:學習植物光合作用內容時,可設問:“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 ,可見大量的植物能改善環境氣候那么我們在房間里擺上大量的植物盆景能否達到改善室內環境的目的呢?”學生大都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事實證明,綠色植物在晚上或弱光條件下幾乎不進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照常進行,吸收氧氣并放出二氧化碳。

在《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的技術,還有一點是我平時比較不重視的,即——訓練學生對學習結果做出積極的、現實的歸因。書中指出“學生對學習的成敗的原因主要歸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他人幫助、情緒等,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其后學習行為產生巨大的動機作用。„„在各種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兩個最為主要的因素,將成功歸因與能力,有助于增強個體的自我能效,進而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和歸因;如果將失敗歸因于能力,就會使學生容易放棄努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力感,變得無助、冷漠,聽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因此,積極運用歸因理論激發學生課程學習動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對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課程總目標的生物課程來說,更是如此。在生物課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歸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確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是積極歸因的前提

學習目標是指學習預期達到的客觀標準。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習需要是學習積極性的源泉。但如僅有某種學習需要而無明確的學習目標,這種學習需要就只是一種潛在的需要狀態,還不能成為推動學習活動的現實動機。如果將學習目標與學生的學習需要結合起來,在一定的階段把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成學生學習的需要,就能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激發學習動機。生物科學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是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學生一般不會對其缺乏學習需要。將一定的課程學習目標與學習需要結合,正是教師需努力的環節。

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普通公民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這是課程的長遠目標。但長遠目標很抽象,教師還必須依據教學內容設立階段性的具體目標,并引導學生不斷完成具體目標而逐漸達成長遠目標。每一堂課、每一次實驗、每一次課外活動,都可能包含有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具體目標。三個維度是統一的整體,但在不同內容、不同學習環節中,側重點是不同的。如“酶的作用和本質”教學目標需三個維度并舉,而“細胞的能量通貨——ATP”則主要強調目標的前兩個維度。具體的學習目標必須合理,即絕大部分同學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成,這樣有助于把學習目標轉化成學生學習的需要。

合理目標的達成將強化學習動機,有利于后繼學習。而不當的學習目標會導致學生自滿或自卑,進而導致學生消極歸因。

2. 引導學生多做努力歸因,改變習得性無能感

習得性無能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習得性無能強調動機中的認知成份,特別強調在失敗情境下個體的主觀意識在動機中的作用。有習得性無能感的學生面對失敗和困難,常常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懷疑自己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因而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對學習厭倦,甚至反感逃避學習。習得性無能感嚴重抑制課程學習動機,必須改變。

在生物課程中,學生不時會遇到成績總比別人低實驗不成功課外活動表現不出彩等狀況,如果這些失敗的信息通過歸因的中介影響自我概念的確定,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形成生物課程習得性無能感,進而對課程學習產生消極的自我概念消極的自我期待和較低的抱負水平。為免如此,教師要適時介入,引導學生把失敗的穩定—不可控因素轉變為不穩定—可控性因素,盡量使學生把敗因歸結到不夠努力方法不當上來,激勵其形成高自我概念,提高成功期望。 一些學生認為生物課程學習的關鍵在于死記硬背,注重考前強記,而對生物學概念原理缺乏精確的理解,對生物學知識的運用缺乏必要的訓練,長此以往,有可能導致習得性無能感。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指導其調整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方法并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防止習得性無能感產生。對習得性無能感的同學,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有意識地不斷給予成功的反饋,使其感覺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效大小作業的正誤考試成績的優劣以及學習態度認真與否等均屬于學習的反饋信息。

3. 努力教學,避免自身成為學生課程失敗的消極歸因因素

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印象主要依賴兩類因素:社會因素和智力因素。研究表明,社會因素影響人們對一個人的喜好程度,智力因素影響人們對一個人的尊重程度。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能力職業態度人格魅力的綜合表現。學生通過教學認識教師的能力和智力,也據此判斷對教師的尊重程度,進而影響自身的學業成敗歸因。若教師水平高,親和力強,學生通常會從自身尋找失敗原因,如努力不夠;若教師水平不高,作風專制,與學生交流少,學生就會將失敗歸因于教學質量,感到無奈并喪失學習積極性。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實在地完成生物實驗教學任務,學生平時很少實驗,或不能高質量完成實驗,有些學校甚至停留在老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的狀態,學生對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結果無法主動掌握,更談不上良好實驗素養的養成。這些決定了學生對實驗題目缺乏應變能力,實驗題成為許多學生生物課成績的瓶頸。此時,如教師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完成實驗教學,就會幫助學生打破瓶頸,進而受到學生的敬重。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秉承新課程理念,深入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努力突出生物課程的基礎性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在課程實施中充分展示魅力。惟其如此,才能推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積極歸因。

兒童教育心理學范文第6篇

相信每一個人,都在追尋生命的真諦,都想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然而,有些人,用了一輩子去追尋,還是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怎么樣的生命才算有意義?

生命的意義,需要從生命價值的角度進行審視和評價。人們只有找到了自己對生活意義的正確答案,才會自覺地朝著選定的目標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我們不防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去引領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首先,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所以我們要通過好好去工作、受教育、去愛別人,去延續生命,實現生命的意義。就如《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給了好多人感動與思考也為許多迷惘中的人指明了生命的意義,“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生命多難,逆境時覺得生命枉然,這說明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受制于人的現實社會遭遇。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悔的人生態度。我認為生命的意義還在于運用積極心理學的自我實現性,不好活。”是的,活著才有完整的生命。每個生命體在活著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與意義。衣食住行撐起生活,希望撐著生命。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說是活著,好像很容易的事,但是實行起來還是有很多困難?,F在的社會,不勤勞就很難有飯吃。尊嚴是靠勞動得到了,人與人之間既獨立又依靠。很多時候人們的努力就是為了得到尊重,這樣才感覺得到生命的意義。 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就如和田一夫,他72歲時遭受嚴重的挫折,他奮斗了幾十年享譽全國的最大零售集團,在一夜之間破產了。人們看著這位聞名遐邇的世界級企業家迎來如此災難性的失敗,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他將心隨天命,窮困潦倒度過余生;有人認為他將神經受到刺激,過起老年癡呆不談理想的晚年生活:有人認為他肯定不堪一擊,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事業的大廈轟然倒地,并沒有使這位老人從此倒下去,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他依然精神十足,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上。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和幾個年輕人攜手合作,開辦了一家網絡咨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產業發起了挑戰。一年后,老人重新堆砌的事業大廈又屹立在人們面前。

順境時覺得生命美好;蹉跎時覺得向命運低頭,通過努力,不斷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身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麗斯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并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癥。在15歲時母親死于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后,麗斯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于是她努力并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影片的最后,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貧困并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勇往直前的奮斗是永恒主題。風雨哈佛路敘述的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不向命運低頭,實現自己生命意義的典范。麗斯正是一個有著積極心理的人,她樂觀、成熟,有自我決定性。她自己對自己的發展能做出合適的選擇并加以堅持,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

再者,積極心理學鼓勵人通過奮斗獲得成功,而生命的意義也在于奮斗,奮斗的價值在于付出,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別人,為了自己所愛的事業。在這個打拼的過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卻下降,直至最后潦倒。當每個人都懷揣希望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時,我相信,我們的憧憬都是一樣的,我們對未來的期望也許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有些人會一帆風順,取得成功,有些人卻跌入谷底,品嘗失敗的苦澀?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取得成功,但是一時的輸贏并不代表終生的成敗,請你擦干淚水,振作精神,因為新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誰說天空沒有痕跡而鳥已經飛過,鳥飛過的痕跡已刻在了天空的心中。你的精神也刻在了我們的心中,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會忘記你這只在天空中奮力舞過的美麗的小鳥,你將成為我們心中的永恒,成為那一瞬間的美麗。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對輸贏的釋然,也體現了積極心理學里面對失敗時,調節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境。

但其實用積極的心理獲得幸福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實現了生命的意義。有研究者寫道:“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義,而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所以,實現人生的意義,不僅要顧及自己的幸福,還要看看能否為他人、集體、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能真正地說實現了個人生命的意義。有心理學家總結道: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給予”更多。也就是給予更多生命的意義也顯得更大。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給予。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是在于他為社會貢獻了多少。

最后,如果人們不是選擇積極心理去實現生命意義,相反是用消極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會造成什么后果呢?人們會變得沒有目標,缺乏動力,生活渾渾噩噩,猶如大海浮舟。缺乏恒心,不曉自律,懶散不振,時時替自己制造借口來逃避責任。心存僥幸,幻想發財,不愿付出,只求不勞而獲 。固執己見,不能容人,沒有信譽,社會關系不佳。自卑懦弱,自我退縮,不敢相信自己的潛能,不肯相信自己的智慧。更有甚者,對生活失去信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也生活都過不好,更不要說實現生命的意義了!具備生命意義的消極取向的人具有兩種生存傾向:向內的社會傾向和向外的社會傾向。他們以這兩種傾向去生活,自然不可能過地快樂、積極??梢?,積極心理對實現生命意義有多重要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首先,我覺得我應該學會對生活感恩。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世間萬物,莫不存感恩于心中。感恩,讓我們承擔起責任,讓我們更加強大。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是有愛的人,有善的人。感恩,同時也是你一種積極態度的表現,感恩父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幫助,感恩路人對你的微笑,感恩自己每一天睜開眼,天空都是湛藍的......感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其次,每天寫幾件你生活的樂事。曾經,有個外國的教授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要求參與實驗的人每天都寫下自己今天的三件樂事,并寫出這些事是怎么發生的。6個月后,發現這些人都比原來開心很多,也不會輕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我想這其中的原因,便是鼓勵人們善于去發現,善于去挖掘身邊的快樂,這樣,自己就能看到世界的美好,感受身邊的快樂。同時,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就像高三老師經常跟我們講的那樣,每天起床對著鏡子給自己鼓勁,高考便能成功。最后,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活正在發生的事,別再為過去憂傷,也別為過去擔心。事物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過去的都已過去,未來的也未能來臨,最重要的自然是珍惜現在?;钤诋斚?,就是要嶄截地告別過去。每個人都知道時光連一分一秒都倒退不了,可仍然有很多人為了過去的光榮與失敗,或是驕傲或是嘆息。人們的目光常常流連于過去,以致漠視現實,荒廢現在,輕則歲月蹉跎,重則功敗垂成?;钤诋斚?,就是要沉著應對未來。未來在樂觀者眼里是絢麗無比的煙花,在悲觀者眼里是暗道茫茫的崎嶇。有的人會整天做著白日夢,想像著自己將來的飛黃騰達,但不肯腳踏實地、付諸行動;有的人會畏首畏尾,以為前途堪憂,整天郁郁寡歡。 活在當下,才是王道。

上一篇:殯葬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