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

2023-09-17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對大學生到村任職政策、就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對大學生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大學生到村任職 大學生就業 新農村建設

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顯示,2004年至今我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在70%左右,按照教育部對“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700萬名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預測,在此階段將有近810萬的大學生不能實現就業。此外,大學畢業生期望的就業區域集中在各省省會和東南沿海城市,在就業崗位上對外企、國企、政府公務員等性質的崗位期望值頗高。就業區域與就業領域的狹窄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近年來,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重。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響亮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個論斷科學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十分令人鼓舞。同時,新農村建設給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一條廣闊的路子。

一、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但從當前情況看,農村由于受資金、人才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還相對緩慢?!病表椖康慕ㄔO,而對于用于啟迪智慧、開發潛能、教授技能的教育和培訓等人才資源開發的‘軟”項目則重視不夠。建設新農村光靠農民本身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眾多領域專門人才的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級專門人才。如果每個自然村每年吸引2名高級專門人才,則全國農村每年需要上百萬的高級專門人才。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戰略任務。南此可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圈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作為與農業、農村、農民聯系最為緊密的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積極努力地探索高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方法途徑,這對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速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要政策有利、機制靈活、渠道暢通,每年上百萬的大學生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點和施展才華的平臺,實現就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贏。

二、大學生扎根農村的現實意義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才、引智戰略的策劃與實施者的各級領導和部門,要從根本上轉變和更新觀念,充分認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理念,做到對于“知識”和“人才”的真正尊重。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可為新農村建設更新思想觀念、增強執政水平、提供技術支持,為新農村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帶領農民走“科教興農,人才強農”之路,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上來。

第一,大學生村官可帶去新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村官年紀輕、有知識、有文化、思想解放、頭腦靈活,充實到村級干部隊伍后,可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的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開拓農民視野,轉變農民思想觀念。

第二,大學生村官可提高村務工作水平,增強基層組織執政能力。當代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較高,民主法制意識較強,思想觀念先進,文化知識豐富,可運用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處理農村事務,以嶄新的視角,科學合理地制定村里的各項建設規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村務管理的實踐中,提升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增強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

第三,大學生村官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及二、三產業,關鍵是人才。大學生村官學有所長,能夠在技術、信息、教育、衛生等方面為農村發展提供最現實的服務,可結合當地特色,引進或創辦各類致富項目,帶動本村農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第四,大學生村官是國家培養造就黨政干部后備人才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在復雜的基層環境中工作,零距離地接觸普通群眾,長期一起生活和工作,能夠培養他們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聯系。從他們中選調干部進入黨政機關,在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時候,就能夠更了解實情,更符合實際。因此,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是培養造就經過基層實踐鍛煉、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據有關統計,2001年~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分別為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413萬人。相應地,當年未就業人數分別為34萬、37萬、52萬、69萬、79萬人,2006年超過100萬人。另據資料統計,2005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就業率是73%左右。近幾年,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重。而目前我國共有72.3萬個行政村,按照2010年突破65萬名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的預計,加之崗位的合理流動,大學生村官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切入點和突破口。

參考文獻:

[1]李占廷:關于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擴大就業途徑的思考 2009(03)

[2]李慶波:對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擔任村官的思考 2008(09)

[3]翟書斌.劉軍銘:大學生村官--新農村建設的內發核心力 2007(06)

[4]林金貴:談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就業的和諧關系 2009(06)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2篇

項事務的法治化建設水平還不高。為了更好地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充分發揮法制對經濟建設的保駕護航作用,大力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勢在必行。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才能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加強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呢?筆者結合西吉縣的客觀實際,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目前農村社會法治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

越級群體上訪大幅度上升,弱勢群體抗法等事件的發生,其直接原因是:城鎮建設中,房屋拆遷,土地征用安置任務加重,引發的矛盾糾紛增多;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部分農民的經濟收入短期受到影響,引發了一些糾紛;企業改革不徹底,不配套,職工沒有得到妥善安置,引發維權糾紛;農業結構調整中,盲目確定生產項目,擴大規摸,引發一些糾紛;城鎮增加外來人口,城鎮建設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引發諸多矛盾;突發事件引發新的矛盾產生。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法治化建設沒有進入農村基層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方和行業的法規不健全、不完善。一些相對滯后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及時修改或廢止。有的法律法規原則性強,但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較差,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相當多的地方性法規沒能體現出地方特色,條文比較粗疏,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特別是當前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涉及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產業調整、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㈡法制宣傳教育滯后,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還有“死角”。仍有不少人對法律知之甚少,我行我素,甚至胡攪蠻纏,以身試法。如在西吉縣的廣大農村還普遍存在者“買賣婚姻”,因此而引發一些民事糾紛和惡性案件的發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制宣傳教育滯后。

㈢“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由于受傳統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人們更多地依賴文件、政策及不同級別的指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隨言出在有的地方根深蒂固。少數領導干部法律知識缺乏,對農村依法治理重視不夠,依法建設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習慣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未能有效發揮農村政法組織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中“第一道防線”的功能作用也影響群眾自覺守法意識的培養。

㈣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現象還嚴重存在。農村部分司法行政執法人員執法不文明、不規范、不嚴格、不公正,導致矛盾化,群眾抗拒執法,群體上訪。許多地方、有的行業,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現象依然存在。一些農村干部作風漂浮,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干群關系疏遠,群眾在評理無望的情況下,或逆來順受、忍氣吞聲,或是失去理智而違法從事。

㈤矛盾糾紛趨于復雜,不穩定因素增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新形勢下,民間矛盾糾紛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其主體由公民同公民之間已逐步向公民同經濟組織、企業、農村干部、政府及建設部門之間轉化;內容由婚姻、家庭、鄰里、繼承等簡單的涉及人身利益、財產利益方面的糾紛發展為經濟合同、勞動保障、下崗就業、拆遷征地等社會問題;表現形式也由當事人之間向群眾同集體、經濟組織和建設部門之間的糾紛轉變。這些矛盾糾紛調解難度大、易激化,要求我們必須運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上予以解決。

(六)農村司法組織機構的職能發揮不夠。就西吉而言雖然自上而下相繼設立了法治建設組織機構,如縣有司法局、綜治辦,鄉有司法所,村有治保委員會和治安聯防大隊等農村法治建設機構,但大多機構的職能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形同虛設。同時,農村法制宣傳、法學教育、原創:http:///法學研究、矛盾糾紛排查、刑釋解教人員的接茬幫教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等職能均由農村司法行政機關承擔,這是加強法治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但在實際中,人們對法治化建設的這些治本功能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低于治安、審判、檢察等治標工作,法律宣傳、法學研究和法律服務的“第一道防線”的作用,也因其維護穩定的間接性而往往不被社會所重視。

二、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措施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此,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必須以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體要求,圍繞經濟建設的各項中心工

作,遵循農村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規律,突出工作重點,加大整體推進力度,努力實現地方立法、行政執法、普法教育、司法公正、法律監督等環節工作質量的同步提高,實現農村法制建設、執法和司法隊伍建設、法治思想建設的同步加強,實現法律服務“軟環境”和法律保障“硬環境”的同步優化,促進農村各地、各行業的建設達到規范化、科學化和法治化。

根據這一總體思路和農村法治化建設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必須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全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的重要性。

踐已經證明,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是相伴而行的,市場經濟是一定意義上的法治經濟,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必須有完備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去年,西吉縣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要求,在全縣掀起創新經濟發展環境的新熱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全縣經濟發展中的法治化建設。目前西吉正在進行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信息化四化建設等工作重點,涉及市場主體、市場行政、市場秩序、市場調控、市場保障等各個方面,這些必須依靠法律來規范。同時該縣為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試點推行了“家庭代表制度”為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江澤民同志指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各項改革決策需要在農村依法來確定和保證,各項發展決策需要在農村依法來維持和認可。因此,必須從實踐依法治國方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村法治化建設的重要性,正確把握改革發展中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的全局性、整體性和統一性,通過保障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在農村各行業、各部門的貫徹實施,確保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㈡以推進“四五”普法為切入點,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搞好法制宣傳教育,是農村法治化建設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只有深化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堅持把法律交給人民,國家的各項法律、政策才能變成生動的法治實踐。尤其對于農村,點多、線長、面廣,農村群眾必須通過加強普法教育,才能增強農民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其根本在于進行教育人。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一切法治活動都離不開人民。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尤其要對全體公民進行法制教育。而“四五”普法提出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轉變,努力實現由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轉變,不斷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為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首先,要從建立和完善學法制度、健全制約措施入手,進一步強化農村干部的學法用法,不斷提高各級干部依法決策、依法建設的能力與水平。要從建設者入手,大力加強法律知識培訓,切實增強農村干部的執法水平。要探索建立農村干部的法律考核制度和領導干部執法實績、守法情況考察考評制度。組織人事部門應該把農村干部學法、用法、執法、守法情況作為任用干部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嚴格考核。其次,要切實加強對全體公民的法制宣傳教育。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只有通過提高全體公民法律素質的才能保障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從前段時間全國防治“非典”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宣傳普及,保證了大中專院校正常上課、保證了建筑工地的有序建設,保證了民工的合理流動,使人們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這也是戰勝“非典”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廣大農村深入開展“法律進萬家”等活動,豐富農村法制宣傳內容,活躍法制宣傳形式,擴大法制宣傳的覆蓋面。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法律素質有較大提高,真正懂得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懂得相關的法律法規,懂得依法律己、依法維權。第三,法制宣傳教育,要持之以恒地抓。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治本育人的工作,是長期的任務,必須經常抓、抓經常,持之以恒,才能抓出成效。要加強學習宣傳鄧小平民主法制理論和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學習宣傳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學習宣傳與農民工作、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不斷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素質。第四,宣傳教育,要圍繞大局抓。當前,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與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市場有關參與主體、行為、建設、經營方式等都能依法運行;宣傳有關西部大開發的法律法規,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步伐加快,并獲得應有的社會、經濟效益;宣傳加強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穩定的法律法規,使公民遵紀守法,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宣傳民族區域自治和有關民族宗教建設的法律法規,使民族團結和民族進步得到有力加強。第五,法制宣傳教育,要與道德建設一齊抓。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應該相互結合,統一發揮作用。只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約束和制止不文明行為,使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才能加速推進農村法制化進程。

㈢加強依法行政,不斷創新法治環境。依法行政既是現代法治社會政府建設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和要求,也是實施依法治國的主體工程。法律顧問是依法行政的一種重要形式,政府部門和執法單位要積極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團,農村中小企業要盡快健全和完善法律顧問機制。同時,還要注重切實改革、完善和加強農村執法工作。

一是進一步優化組織建設體系。根據黨的十六大的要求,遵循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建設的客觀規律,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改革,理順各級司法機關和執法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科學界定職權范圍,逐步形成既有利于發揮整體執法效能,又體現權力制衡的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和行政執法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保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配套制度和措施。重點實行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錯案追究制和部門執法公示制度等,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要在各級國家機關推行部門普法執法責任制,逐級簽訂責任書,定期檢查考核,做到執法主體明確,目標責任到位,保證措施落實。

三是強化執法監督,完善執法監督建設機制。要嚴肅糾正和查處各種執法不嚴、執法違法行為,定期對執法、司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優化執法環境。要加強對各地、各行業審批權、許可權、處罰權、司法權、裁決權、國家財產財務建設權等公共權力行使的監督,強化對重大事項的聽證監督和重大案件的個案監督。把黨的監督、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的監督力度,保證法律法規的正確有效實施。

此外,加強農村依法行政,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還應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賠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強化各項建設職能,規范行政行為,改善行政執法活動,確保各項行政建設工作的合法性。行政執法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鄉村、社區都應圍繞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提高效率、加強廉政建設,依法建立健全政(企)務公開、村務公開、執法檢查、復議應訴等制度,增強工作的透明度。

㈣強化農村基礎工作,加大農村依法治理的治本功效。在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健康發展的今天,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等法治化建設的治本功能日益顯現。因此,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農村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工作要圍繞經濟建設這項中心任務,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強化職能,發掘潛力。當前,要加大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要針對國家建設征地拆遷、職工安置、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發揮律師、公證、人民調解、接茬幫教等職能,依法整治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社會穩定,竭力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農村司法行政機構承擔著依法治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禁毒等多項職能,是農村法治化建設的協調和建設機構。各級領導干部已經從“司法所忙起來、農村干部靜下來”中體會到了法治化建設對促進一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對農村司法所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如西吉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出發,不斷加強農村司法機構建設,給鄉鎮司法服務所增加了編制和人員,配備了專用摩托等交通工具,有力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各行政村治保委員會和治安聯防大隊的各項工作制度,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做到了責任到村、到組、到人,從而使全縣司法服務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確保了農村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農村各項經濟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當然,加大法治化建設的治本功效,還需各級黨委、政府的進一步的重視和支持,農村司法服務機構的規范化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只有農村基礎工作的不斷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才有保障。

㈤堅持建設教育與清理整頓一齊抓,努力提高司法、執法和法律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嚴格的執法、公正的司法、優質的法律服務靠的是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工作隊伍。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必須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實加強農村法治隊伍建設。一要對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隊伍進行清理整頓。要加強素質培訓,加大業績考核,對政治素質不高、業務能力差的人員要予以清退。對徇私枉法、執法不嚴、知法犯法的違紀人員要依法懲處,保持執法、司法隊伍的純潔性。特別是在農村,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執法工作由臨時或輔助性人員來做。這些人員文比素質較低、業務能力較差,嚴重地影響著農村執法效果,影響著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因此,應該依法停止合同工、臨時工從事執法活動。二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執法、司法人員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錄用、晉升、辭退和綜合法律考評、持證上崗等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環機制,以高素質的建設隊伍促進農村高水平的法治化建設。三要加快法學教育發展步伐,培養更多的高層次、復合型的法律人才,改善農村執法、司法、法律服務隊伍中專門人才構成偏低的狀況。

(六)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建設。農村各項工作直接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加強農村法治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繼續夯實農村基礎,采取有效措施,不斷豐富載體,開辟新途徑,在農村大力推廣“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原創:http:///民主建設”的經驗,推進農村建設的民主化、法治化。要以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為重點,抓好農村行業部門的依法治理,帶動農村法治化建設工作的縱深化發展。要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選準工作切人點,全方位推進農村依法治理上層次、上規模。要緊緊圍繞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建設中群眾普遍關心、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采取綜合治理與單項治理相結合,依法集中整治,切實增強農村法治化建設的社會效益。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階段歷史性重要任務,如何通過財政政策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穩健發展是該文討論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 建設 財政政策

一、概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新農村小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概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涵諸多領域和環節的建設,也包涵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為啥,科技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建設。財政部門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調節部門,在新形勢下的歷史性任務就是通過財政政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即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手段來保證社會成員享受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政府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財政收入,人口數量等數據來制定財政收支平衡指標,根據指標確定財政轉移支付的數額。但是各個地區存在著很多差異,因而財政收入支出水平也不同,財政政策如何能夠根據各地差異來調節和保障各地的新農村建設健康的發展呢?

二、財政政策支持新城建設分析

我國各區域存在地理條件,資源環境,經濟基礎的差異,各地區的財政手段和政策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目前地方政府應圍繞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

1.努力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1)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基礎環境

重點是要加強農業工程建設,中低產田改造,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提升新農村硬件水平主要可以通過整改農田水利設施,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只有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才能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和制約。其次是要堅持搞好生態環境保護,退耕還林,加強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大力整改中低產田,以農業綜合開發為載體,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優質高效,高產穩產,節水環保的農田。

(2)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發揮輻射效應

首先要提高財政支出中農業科技所占的比重,保證科技投入穩步增長。以建設優質高效,高產穩產,節水環保的農田為標準,推廣精確施肥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大量使用現金的農機設備,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其次廣泛應用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禽畜疫病防治技術,繁育優良的農作物產品和禽畜種類。并且加強環保觀念,推廣無公害產品,秸稈還田等措施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最后要著重建設農業生態品牌,推廣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3)引導社會資金注入,發揮磁場效應

要引導社會資金源源不斷的注入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完善農村投資和融資機制。政府可通過財政手段進行引導,例如財政補息,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鼓勵政策吸引信貸資金,社會資金以及其他第三方資金的注入。這樣既有助于打開新農村建設多元化局面,有有助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益。

其次要完善保障機制,探索和建立適合新農村的那也保險制度。建立農民收益綜合補貼制度和多形式額保險制度,提高農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增強綜合生產能力。

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新農村教育條件

一是要改變重視大專院校,輕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方式,以及改變基層財政負擔本級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方法。嚴格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強化中央到各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投資的支出責任,中央和各級財政有義務提供貧困地區的農民子女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這就迫切需要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問題。政府必須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解決資金投入問題。

二是從財政政策上給予支持,對在城市上學農民子女給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禁止向農民子女收取各種名目的入校費用,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子女上學難題。

三是大專院校招生時,應適當增加農村地區招生數量,降低貧困地區學生的錄取分數線,為農村地區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優秀的人才資源,更好的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2)構建新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首先要加大財政支出中衛生投入的比重,落實各項新農村公共衛生的財政補助政策,支持農民健康工程。各地政府需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強醫療服務的網絡建設,建立適合新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

其次,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大醫療救助范圍,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切實保障農民的健康問題。

(3)建立適合新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財政資金能及時足額到戶。健全分級管理掛鉤考核制度,規范低保資金專戶的管理方法,做到應保盡保,進一步保障新農村農民的生活條件。

3.提高農民自主發展能力

(1)培育新型農民,提高生產技術

財政政策要加大對農民的職業教育投入,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從而提高致富能力。其次根據市場需求,對剩余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使其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農民自身的水平和素質,才能使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因地制宜建立示范工程

根據各個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健全和完善適應當地的發展政策,創造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且把成功的經驗傳授給其他地區,先發展一部分地區,再帶動其他區域一起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財政政策的監督機制

1.提高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

(1)規范各級政府在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方面的職責和權限

首先需要由農業部統一協調各級地方農業管理部門,并且成立專門負責統籌規劃使用涉農資金的機構,良好的整合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徹底解決農業補貼資金管理混亂復雜的現象。嚴格限制省級以上政府和各級行政管理部門都能安排涉農資金,盡量減少中間一層一層劃撥的環節。

要盡可能的將上級政府安排的各項資金進行整合,將財政資金直接轉移至各地區基層政府,由各地區基層政府進行統籌并且安排支出。盡量減少中間一層一層劃撥的環節,并且要求各地區基層政府及時詳細的反饋使用情況。

(2)重點扶持重要領域和重要項目,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建立項目庫制度,合理安排各類各項資金的申報與使用,進一步調整資金配套制度,推進財政資金管理系制改革,減少交叉多級多部門整合財政資金的現象。減少財政支農資金分散使用,重點扶持重要領域和重要項目,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2.改善配套資金制度的缺陷

(1)調整配套資金制度,堅持基層本位和農民本位原則。根據上級政府的政策導向并且結合當地區域的詩句情況,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實際的財力情況制定預算,制定建設計劃和補助政策,保證新農村建設能夠有序的進行。

(2)強化財政支農項目立項審批工作,嚴格審批手續??茖W合理的規范配套資金的管理運行。要按照進行項目的審批工作:部門分塊組織上報,經過專家審核評定,由財政綜合平衡,領導集體確定,確保支農項目的合理性,科學性。上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關注資金是否??顚S?,嚴格監督資金使用狀況,對違規操作者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徐雅平.農業部:國家將保持支農惠農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DB/OL].中國網,(2007-09-13).http://www.china.com.cn.

[2]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2009年第四號[J].審計文摘,2009(8):5-6.

[3]葉翠青.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J].財政研究,2008(4):30-32.

[4]溫鐵軍,彭輝,范堉暐,等.中央支農資金配套制度對中國鄉村負債的影響:一個初步估算—以中西部地區貧困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9(2):15-23.

[5]方敏.財政支農資金配套難的成因與對策[N].農民日報,2009-12-29(4).

[6]郭建強.財政支農效果的成因及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09(14):11-13.

[7]李杰云.財政支持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9(23):12-20.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4篇

一、目前茌平縣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特點

(一) 創新載體, 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茌平縣把依法治縣作為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 加強依法治縣進程, 依法執政、依法行政, 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用“法治”為發展護航, 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1.組建起“法律宣講團”, 深入推進法律進企業、進校園、進鄉鎮等普法活動;積極開展“誠信守法”企業創建活動, 推動企業的依法管理, 依法經營;2.全縣各中小學開展編演普法宣傳小話劇活動;3.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月活動、“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活動, 通過以案說法、觀看普法影像資料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提升群眾參與法治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將法治文化、法治觀念和信仰傳輸給群眾, 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二) 因地制宜, 打造法治文化精品

茌平縣結合實際, 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特征、法治特色、茌平特點”的法治文化精品。1.充分利用剪紙、書法、文藝演出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 編寫法治春聯、編發法治短信, 開展《鄉村文明季風》演出等文化活動, 及時表彰貼近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普法學法用法典型;2.進行特色普法教育, 自編教材生動普法, 以案解釋教材, 請專業人員進行法制教育, 建設法制畫廊, 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 建設牢固陣地, 促進法治文化傳播

茌平縣一方面穩固原有的法治文化陣地, 另一方面拓展新的陣地。1.文化陣地由點到面, 全縣14個鄉鎮、街道全部有法治文化陣地, 732個行政村均做到了普法學校、法律書屋、法制宣傳櫥窗全覆蓋;2.各完全小學都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宣傳長廊, 如實驗幼兒園的法制畫廊, 實驗小學、振興小學的二十四孝畫廊, 胡屯陶橋小學的文化長廊,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心靈陶冶;3.建立法制宣傳教育基地、高標準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法治公園、法治廣場。此外, 茌平縣還利用新媒體, 拓展新宣傳陣地, 形成了廣播、電視、報紙、微信、LED等多種媒體共同宣傳法治文化的局面。

(四) 培養人才, 提高法治文化建設隊伍素質

茌平縣組建了法制宣講隊伍、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法律顧問隊伍。為了提高隊伍的素質, 邀請聊城大學法學院教授、市法制辦、縣法院的專家, 集中執法部門人員對《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進行專題學習, 強化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制觀念, 提高執法水平。

二、當前茌平縣法治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一) 當前茌平縣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 不夠重視。

法治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有待提高對法治文化的認識。同時, 提升茌平依法治縣的根本途徑就是法治文化建設, 還有某些單位思想認識不足, 沒有引起重視不夠。

2. 不夠深入。

雖然我縣積極拓展了一些法治文化載體, 但還存在宣傳活動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 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治文化建設的深入推進。

3. 力量單薄。

各部門、各單位還沒有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到機關文化中來, 僅靠縣普法辦來完成此項工作是遠遠不足的。對法治文化建設隊伍的培植也還不夠, 缺乏人員儲備和力量整合。

4. 理論不夠。

繼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需要理論研究上的支撐, 目前茌平縣對法治文化建設課題的研究有些落后, 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在轉化、推廣上也不夠。

(二) 影響因素

1. 法治文化建設缺乏基礎。

雖然基層有著源遠流長的法律文化, 作為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儒家禮法思想對好多人還有很大的影響, 有些人心中還根深蒂固存在封建“人治”的觀念。儒家的禮法思想蘊涵的是人治理念, 無法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建設基礎?,F代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中還未在基層形成于法治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法治文化基礎。

2. 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以和為貴”, 重關系、講人情的傳統和習俗幾乎滲透于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不斷出現“以情壓法”、“以情代法”的現象, 遇到訴訟案件, 大家想到的不是首先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而是托各種熟人找關系。所以必須引導人們重新選擇適合的進行法律價值目標, 祛除重情輕法的文化傳統, 培養民眾的法治精神和對法治的信仰, 逐步實現社法治建設和法治文化建設。

3. 經濟方面的制約。

物質生活的條件和經濟活動的發展程度對法治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制約很大。農村地方的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相對落后, 導致鄉鎮文化的缺乏。同時, 我縣發展中經濟與社會矛盾凸顯, 發展中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 要想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條件相對弱一些。

三、當前加強我縣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 培養法治精神, 加強法治理念教育

基層法治文化建設比較新, 沒有經驗借鑒, 應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科學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用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最終提高所有民眾的法治文化素質。

首先, 要有發展的理念教育。在建設法治型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領域, 加大依法行政和辦事的工作力度, 推動法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對普通民眾進行以法治理念為中心的法制教育, 培養形成法律信仰。在司法權力機關等部門公職人員中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在他們頭腦中形成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實踐;必須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落實到司法權力機關和監督部門, 讓依法辦事、依法執政、依法治理的落實到社會各個層面, 推進建設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

其次,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讓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統一起來, 讓大家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解放大家的思想, 不斷豐富和探索發展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 并在法治理念的指導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第三, 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當出現利益表達和利益訴求時知道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途徑。把滿足民眾需求和服務基層民眾作為宗旨, 深入實際工作生活, 及時發現普通民眾的思想和愿望, 努力做到用法治文化去感染人和以法治精神塑造人, 培養民眾高度的法治文化自信和自覺, 最終實現提高全社會人的法治素養和法律意識。

最后,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是提高人民法律素質。除了要發揮好黨委和政府在法治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 還要依靠社會的力量來推進法治建設?,F在公民的法律素質與法治文化的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 必須進一步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力度, 用社會法治理念作為引導, 創新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努力在人們頭腦中和日常行為中形成法治觀念、法治精神、法治意識, 在全縣形成法治風尚和法治信仰。

(二) 培樹先進典型, 加強挖掘和培養法治文化建設骨干力量

做好基層法治文化建設, 重點要有優秀的法治文化人才。目前基層每年都有不少大學生加入到公務員隊伍中來, 這為基層培養法治文化建設骨干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方大學生文化水平高、領悟能力強、思維方式活, 只要注意留心選拔和培養, 很快就能夠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法治文化建設骨干隊伍。同時, 每個單位也可以根據本單位每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 成立專門的興趣小組, 分門別類, 注重培養, 因材施教, 以點帶面, 拉動基層法治文化活動的開展。當然, 在培養法治文化建設骨干過程中, 原則上應以干部作為重點, 避免人才流失的現象。同時各部門、各單位還要把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到機關文化中來, 協同合作, 發揮自身法治宣傳的帶頭和示范作用。

(三) 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加強法治文化宣傳教育

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表現形式推進法治文化建設, 利用各種新型媒介平臺, 比如公益廣告、手機短信和微信、普法網站等, 運用法制動漫、文藝節目等各種形式進行宣傳, 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度。要在全縣加強憲法宣傳教育, 讓大家都知道憲法, 并在全縣形成學法守法遵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使廣大人民群眾相信法律并自覺運用法律, 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 還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 讓普通老百姓慢慢地逐步接受先進的法治文化, 使民眾的生活潛移默化中受法治文化地影響, 最終改變民眾辦事的方式。

(四) 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 推進實現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

通過嚴格執法和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公信度, 逐步培養實現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要建立一個滿足法治要求的和諧社會和諧縣, 就必須保證實現公正執法和司法。在實踐培育法治文化過程中, 必須抓緊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建立和完善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和建立公平正義、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價值體系。同時通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公信力, 并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為茌平縣的法治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法治文化建設的實現需要循序漸進, 應當立足于茌平縣的實際, 注重司法實踐的重要作用, 著眼于全縣深層結構和秩序的調整和維護, 逐步將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愿望落實為依法治縣的措施, 充分落實并健全法制, 使依法辦事在全縣蔚然成風, 真正實現依法治縣。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全面推進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本課題結合我縣法治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提出對應解決對策, 對于推進茌平縣的法治文化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依法治國,依法治縣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克思主義法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3.

[2] 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2012.

[3] 劉永祥.“五五”普法中農民法律意識的審視與培育[J].中國司法, 2006.5.

[4] 朱秋國.“五五”普法中做好農村普法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司法, 2005.11.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筆者理解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重要性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 一)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是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重要成果, 不僅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且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遵循。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突出特點, 是國家治理隊伍普遍具有依法治理國家和社會的能力。他們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國家治理法治化的進程。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 就不可能提高立法執法司法的質量和效率, 再完備的法律體系也難以變為法治實踐,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將是一句空話。

( 二)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更好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戰略部署和各項任務的需要

新的時代條件下, 法治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任務更加艱巨。全面落實四中全會提出的目標要求, 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

( 三) 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解決自身素質不適應不符合問題的需要

當前, 法治工作隊伍總體上是好的, 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賴與依靠的有戰斗的隊伍。但其整體素質及能力仍存在與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如執法不嚴、不規范、不透明、不文明, 搞選擇性執法, 趨利性執法, 吃拿卡要, 徇私謀利, 貪贓枉法; 司法不公, 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 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東營市法治隊伍建設現狀

( 一) 東營市法治隊伍建設基本情況

1. 加強法治專門隊伍建設。一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法治東營建設,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重頭戲”。2014年以來, 東營市深入司法體制改革,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司法公開呈現“警務公開常態化、檢務公開立體化、審判公開陽光化”的局面, 不僅讓老百姓看到了公平正義的陽光, 更讓困難群眾打得起官司、打得贏官司。二是依法行政高效能。2014 年11 月, 東營市政府聘請10 名法律專家擔任市政府法律顧問, 在全市建立起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法律顧問隊伍。

2. 大力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加強律師事務所管理, 發揮律師協會自律作用, 規范律師執業行為, 從嚴處理律師違規違法行為。僅2014 年先后組織“送法進企業”330 余場次, 在外來人口居住區、施工地、企業車間等開展法律咨詢與就業服務活動960 余場次, 解答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工傷救助等法律咨詢2 萬余人次。

3. 大力加強法治人才培養和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武裝頭腦, 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東營市著眼于法治惠民、利民, 最大限度地推行法治文化, 促進了法治東營建設的全面深化。在城區, 強力推進“法律進機關、進單位、進企業、進學校”, 每年組織全市公務員年度普法統一考試, 參考率達98% , 及格率達100% 。

( 二) 東營市法治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 政治意識不強, 道德素質不高。當前絕大部分法治工作人員理想信念是堅定的, 對黨忠誠, 對法律敬仰, 對工作敬業。但從嚴格意義上講, 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贊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指導思想, 但個別同志思想上也出現迷惘, 信仰有所弱化, 信心不夠堅定。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檢察制度認知上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三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有所淡化, 不善于做群眾工作, 群眾工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 正規化不足, 專業化不高, 職業化不強。法治隊伍的正規化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法治隊伍專業化是依法執政的保證, 法治隊伍職業化是依法行政改革的發展方向。應該看到, 當前法治隊伍與“三化”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臨時工的臨時執法現象普遍存在, 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執法現象嚴重, 給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帶來許多弊端, 甚至讓神圣的法律尊嚴受到損害。

3. 法律服務隊伍建設滯后, 監管不完善。一是律師的學歷普遍不高, 據統計, 東營市擁有碩士學歷以上律師只占不到10% , 能熟練使用外語提供涉外法律服務、從事國際法律事務的律師人數則更少。二是現有的涉外律師其知識結構比較單一, 外語的能力不強, 且從事國際新興的法律業務案件經驗不足。三是律師服務市場細分不足。“萬金油式”傳統類律師大量存在于那些低端市場, 而高端的法律服務領域少之又少。四是從總體上來說并沒有完成專業的分工和協作。東營市律師事務所仍未普遍形成或達到一定規模和檔次, 整體化、規?;缆啡匀蝗沃囟肋h。

三、東營市加強法治隊伍建設對策建議

( 一) 突出強調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

無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司法工作, 政治性、政策性很強, 對法治工作者的政治立場、追求、品格都應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只有在思想上正本清源, 才能在實踐中敢于擔當。因此, 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育。結合東營市實際, 筆者認為主要應開展如下教育: 開展信仰教育, 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確保政治過硬; 開展忠誠教育, 做到忠誠英勇、敢于亮劍, 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 確保責任過硬;開展敬畏教育, 牢固樹立敬畏人民、敬畏事業、敬畏法律、敬畏權力的思想觀念, 不忘本、不廢業、不枉法、不弄權, 確保作風過硬; 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廉恥教育, 確保紀律過硬; 開展智慧教育, 全面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 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 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 拒腐防變能力, 確保業務過硬。

( 二) 推進法治工作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

1. 完善法律職位準入制度, 就是實行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從事法治工作必須要經過司法職業資格考試。沒有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員, 不得進入法律服務、立法、司法部門工作。改革傳統的法學教育的模式, 使法學教育和法律的職業教育相接軌; 嚴格規范國家舉辦的司法考試之主體資格, 完善考試內容及考試方式。另外還要完善法官與檢察官的遴選制度, 逐步實施法官與檢察官的逐級遴選制度。

2. 暢通法治隊伍人才交流的渠道。建立拓展職業發展空間的通道, 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人員, 在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及司法部門相互進行正常的交流或者流動; 對于特別優秀的法律工作人員也能夠從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司法部門轉到其他的部門工作, 而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卻不得轉到立法部門、執法部門或司法部門工作。

3. 完善法律職業保障制度。應進一步健全完善律師行業管理與自治制度、司法獨立制度、法官檢察官職務保障制度, 使完善的法律職業保障制度成為法律職業者防止不當侵害的天然屏障和吸收優秀人才的暢通渠道。

( 三) 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 構建一支高素質律師隊伍

1. 加強律師隊伍多元化素質建設。思想政治素質建設方面,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 解決好法律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提高鑒別問題的能力;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業務素質建設方面, 抓好業務培訓工作, 增強律師業務培訓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職業道德建設方面, 健全律師職業道德規范制度, 獎優懲劣, 對違反職業道德者要嚴加懲處, 直至取消律師執業資格。

2. 完善律師隊伍建設管理制度。首先, 健全和完善各項監管制度, 充分發揮律協的作用, 強化律協自律管理約束機制, 依法促進律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其次, 完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年度考核制度, 促進律師事務所合法經營, 規范律師執業行為; 再次, 建立健全律師專業評價體系, 探索建立律師執業評價辦法, 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促進律師法律服務專業化、規范化; 最后, 建立律師不良執業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律師隊伍的監督懲戒機制。

3. 優化律師隊伍結構。擴大公職律師的范圍, 增強公職律師在律師隊伍中的影響力; 提高公司律師的地位, 增強公司律師隊伍的整體實力, 理順公司律師與企業法律顧問的關系, 切實提高公司律師在企業中的地位。公司律師應享有以公司律師身份出庭、參與訴訟仲裁, 以公司律師身份開展調查取證、辦理相關的法律事務等權利, 提高社會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積極性, 從加強經費保障, 拓寬籌資渠道, 擴大法律援助范圍, 豐富法律援助工作形式, 提高法律援助案件服務質量等方面進一步促進社會律師的參與程度, 不斷提高法律援助質量。

( 四)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 以塑造法律信仰為核心,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目標。法學教育應當更強調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以外, 還應培養學生對法律價值的深刻理解; 促進一體化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 制定嚴格的法學教育準入制度, 嚴格規定法學院校、法學專業必須具備的最低辦學設施和辦學條件。在法律教育過程中, 要以塑造法律信仰為核心, 改變單純的知識傳授模式, 由知識傳授型向能力培養型轉變, 由法律實用型向法律信仰型轉變。

2. 突出實踐能力培養,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教學課程設置, 要加強包括公共必修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等在內的課程體系的系統建設; 同時, 對法律以外的各種學科也要有所涉獵, 如社會學、哲學、歷史、經濟學、政治學等; 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增強教學效果, 法院旁聽應該成為實踐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親歷案件的審理過程, 建立起對法律的信仰; 模擬法庭演練也是學生走進法庭的一種重要方式; 法律援助中心是從事實踐的重要基地、學習實踐的空間。

摘要: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 是推進東營市依法治市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筆者分析了東營市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存在的四大問題, 提出了強調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等四項對策建議。

關鍵詞:法治隊伍建設,現狀,對策

參考文獻

農村建設法治思考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無訟”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之一,自然條件、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不同,使東西方法律文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然而從西方法治理論中法之應然與實然的二元對立視角透視“無訟”,可以發現:不同的法律文化有著極為相似的法制機理和社會理想。當代中國應以理性的態度尋求法治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結合點。

關鍵詞: 法律 應然 實然 二元對立 “無訟”

一、法應然與實然的二元對立的概述

西方法治理論中的應然之法即自然法,是天然寄于物質條件和社會結構之中的規則;實然之法則為現實存在的法律,即統治階級以應然之法為基礎結合自身利益需要而確認或創制的規則。具體來說,人都有一些事情可能已讓它發生在別人身上而反過來絕對不愿意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基于這樣對人自身缺陷的共同認知認識到必然存在著一些規則來保護每個人的自然權利,維護自己的生存狀態,這就是自然法。但是這種應然的存在要靠理性的挖掘,用狄摩西尼的話講:“每一種法律都是一種發現?!狈梢蛘x而被人信服,而正義的法律必須是對自然法的發現。

二、從法治的二元對立性透視“無訟”

“無訟”,即“沒有或者說不需要訴訟,引申為一個社會因沒有紛爭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雖有法律而擱置不用”。①以秩序和穩定為核心的“無訟”理念不僅滿足了人們普遍追求秩序穩定的心理欲望,而且為社會財富的產生和積累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但“無訟”畢竟只是一種理想境地,它建立在對人的“完人”要求之上,人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不可避免,“無訟”卻創造了和諧、安寧、繁榮的“奇跡”,其中必然存在著不可跨越的矛盾鴻溝。筆者認為可以結合西方法治理論中法實然與應然的二元對立分析“無訟”。

(一)情理VS理性。

理性是應然之法的固然屬性,更是實然之法的必備要素,總結原則,尋求規律,于法制的角角落落張揚著有棱有角的正義追求。當然這樣的理性追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度至上、條文至上的原則使法律無法擺脫僵化、冰冷甚至殘酷的面孔,極有可能于個案中無法實現正義。但在中國古代,情理是衡量標準,“他們寧愿為了適應情理,把法律弄成千差萬別,支離破碎的形態去適應具體案件,而不愿把千差萬別的案件統一于嚴格穩定的法律”。②日本學者滋賀秀三將中國人追求的情理精準的闡釋為“常識性的正義衡平感覺”。③感覺是不具有實定性的標準,缺乏制度性框架的約束,從而為人治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增加了權力濫用和腐敗的可能性,使得中國古代司法根本無法從行政中獨立出來。

(二)義務本位VS權利本位。

西方法治理論中應然的法是一種自然存在,以保護自然權利為根本使命,通過理性鏈接的實然之法必然也是以“權利”為本位而存在的。所以,人的權利是“屬我性”的天然存在的。有應然之法的衡量、理性的制約、權利本位的保護性定位,西方法治必然延伸出嚴謹嚴格的程序性要求。中國古代的法沒有了另一層力量的制約,更注重實然意義層面,濃重的工具性色彩使其以義務性本位存在,“權利”這一西化的概念在國人的腦海中根本不曾存在,無法產生對法律的認知和渴望,國人之于法律多的是惶恐,少的是敬畏。

(三)“無訟”和西方法治在對秩序追求上的殊途同歸。

秩序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對秩序和穩定的追求永遠是各種社會制度的內在生命,“每個社會的法律在實質上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但各種不同的法律制度以及不相同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雖然最終的結果是相同的”。④從理想狀態上來說,“無訟”和近代西方法治都希望社會成員能從內心自覺遵守社會規則,使社會的秩序和穩定更加有效持久。具有歷史合理性的秩序都體現了時代公正,但“無訟”過于強調穩定和秩序,用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來規約和引導,必然會使這種社會理想變態發展。

(四)從社會理想角度,“無訟”與西方法治價值相似。

“無訟”核心的和諧與西方法治核心的正義自有差別,但同為應然層面的社會理想卻同樣給人以幸福,相信人們對幸福的感覺應是相似和相通的。所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關于理想社會的設計和追求并沒有違背人類文明價值的基本傾向,與現代法制社會的終極目標也有一定的契合,只是他們設計的立足點——對人的認識——不同?!爸袊鴽]有西方那樣的法的社會理想,但同樣有基于理想社會而對法的另一種思考”。⑤

三、現代中國之于“無訟”的應有態度

“無訟”的價值取向顯然已經不合時代的要求,但是以西方文明為價值支撐的現代法治在中國還缺乏足夠的文化支撐?!白鳛橐粋€歷史的連續過程來說,古老的法律文明并未因其是歷史上的東西而發生斷裂,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以某種新的形勢延續和傳承,進而在一個新的法律系統中發揮新的作用”。⑥制度的構建如果脫離了文化的依托,就無法與現實結合。我們必須以理性的態度尋求法治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結合點——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現實之上,將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西方的法治精神相契合,在充分認識西方法治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把法治的原則與精神融為民眾內心的信念,建立有機多元的法治制度。

注釋:

①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3:227.

②陳秀平.殊途同歸:“無訟”與現代法治精神之間.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9.

③[日]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為素材.比較法研究,1988,第三輯.

④[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較法總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6.

⑤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3:10.

⑥張文顯.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26.

上一篇:有意義的文化理論論文范文下一篇:學生思維品質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