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

2023-12-30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半導體器件物理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程,它前承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工藝等課程,后啟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CAD、集成電路測試分析等課程。針對該課程基礎理論要求較高、綜合性強、內容抽象等特點,提出了幾點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首先,強調半導體物理以及幾個方程的基礎地位,突出PN結、BJT和FET為課程重點;其次,構建啟發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鍛煉設計思維;再次,布置仿真分析任務,借助TCAD工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訓練;最后,結合學校開展的“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學生在實驗室開展器件的應用以加深理解。通過以上幾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半導體器件物理;教學方法改革;引導;實踐訓練;教學質量

電子器件是電子信息系統的基本單元。1947年第一只半導體晶體管的誕生標志著電子信息技術進入晶體管時代。此后,半導體器件以及以其為基礎的集成電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當前,由半導體器件構成的電子電路幾乎都已集成化,半導體分離器件只是在某些特殊領域。集成電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是以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工藝為基礎的,要求半導體器件不斷更新,以滿足小尺寸、高性能、低功耗的要求。

半導體器件物理是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綜合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1]。該課程論述基于電子的微觀運動規律的各種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講授各種半導體器件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電學特性和影響器件參數的因素[2],其核心內容是硅微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在課程學習之前,學生需學習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工藝等課程,對固體能帶理論以及半導體材料(Si、Ge、GaAs等)的物理性質有一定的認識。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器件結構參數、工藝參數、材料參數與器件電學參數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后續學習半導體器件設計與驗證、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CAD、集成電路版圖設計、集成電路測試分析等課程打下基礎。在后摩爾時代原有技術持續改進和提升、新技術不斷涌現的大背景下,電子科學技術本科專業半導體器件物理課程的教學需要改革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提高教學質量。

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突出重點

半導體器件物理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之一。在學習該門課程之前學生需具備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微電子工藝等專業課程基礎。這門課是后續半導體器件設計與驗證、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CAD、集成電路版圖設計、集成電路測試分析等課程的基礎課程之一。

(一)回顧前序課程的相關內容,引入相關方程和分析方法,強化基礎

教學內容包括固體材料的晶體結構和能帶結構,固體和半導體中載流子的統計分布,載流子的輸運過程,低維輸運,固體和半導體的熱、光、電行為。強調課程的基本理論是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的固體能帶理論;基本方法是求解連續性方程、電流密度方程和泊松方程,得到半導體內的電場、電勢分布和載流子濃度分布[3];基本目標是掌握半導體器件的外特性參數與半導體的材料參數、幾何結構參數和工藝參數之間的關系。共計8個學時。

(二)深入分析和講解PN結、雙極型晶體管和場效應晶體管,突出課程重點

運用第一部分介紹的基本方法分析PN結、BJT和FET三類基礎器件,每一類器件的教學時間為16個學時。PN結部分的教學內容包括:PN結特性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直流特性、寄生效應、交流小信號特性及其等效電路、開關過程及其物理實質、擊穿模型及其定量描述。雙極型晶體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部分的教學內容包括:雙極型晶體管的基本結構及制造工藝、內部載流子輸運過程、電流放大系數(均勻基區和緩變基區兩種情況)、直流特性(電流-電壓關系、擊穿特性、高階效應及安全工作區)、頻率特性和開關特性。場效應晶體管部分的教學內容包括:結型場效應晶體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JFET)的工作原理、電流-電壓方程、直流參數和頻率參數、短溝道效應等,半導體表面的特性及理想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結構,絕緣柵場效應晶體管(MOS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制造工藝、閾值電壓及閾值電壓的調整、直流電流電壓關系、非理想效應、擊穿電壓、熱電子效應和輻射效應等。

(三)輻射特殊領域,拓展教學知識

在保障課程的基礎部分和重點部分的教學課時前提下,根據實際剩余的教學課時量,合理拓展金屬-半導體接觸和異質結、光電子器件和半導體功率器件等特殊領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加強課堂討論和課后訓練,鞏固教學內容

每次課后留2~3道思考題,督促學生在完成作業之余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完成每章教學內容后組織學生對相關的思考題進行課堂討論。針對每部分教學內容布置相關仿真分析任務,借助TCAD(Technology Computer Aided Design,半導體工藝模擬和器件仿真)工具加強對學生的課后實踐訓練。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性,鍛煉學生設計思維

(一)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啟發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1.改革教學理念。首先,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學懂課程內容,并會應用相關內容,而不僅僅是為了期末考試取得高分數。其次,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極其迅速,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以及新的集成方法層出不窮,教材應該是教學參考書,應該立足于教學參考書添加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最新動態,豐富教學內容。再次,“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在高等教育中教學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更多地教授學生學習和分析相關知識點的思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填鴨式”教學。

2.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內容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輔以必要的板書。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較抽象,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每個知識點輔以應用實例的講解,啟發學生參與討論并思考相關理論問題,可幫助學生盡快弄明白每個知識點的用處,做到目標明確。在教學過程中穿插相關典故和行業資訊,可幫助學生緩解疲勞,增加學習興趣;穿插隨堂練習,可幫助學生當堂鞏固相關教學內容。

3.改革教學手段。借助現代發達的信息技術,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加強和學生的課外交流互動。借助TCAD工具(如Silvaco TCAD)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注入雜質濃度分布、電場和電勢分布等原本抽象的圖像的直觀映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科生導師的相關科研項目,開展半導體器件設計及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以熱點問題和最新行業資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半導體器件及半導體產業的國內外發展狀況,以課后思考題引導學生復習半導體器件每個知識點的內容、思考相關熱點和難點,拓寬知識面。通過介紹半導體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的現狀、發展趨勢和機遇,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

(三)除了重點傳授半導體器件的分析方法之外,注重鍛煉學生的設計思維

分析思維和設計思維是兩條順序相反的路徑,設計比分析要難,會設計就肯定會分析。雖然本門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各種半導體器件的分析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一些基礎的設計方法,以實例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半導體器件的能力,同時為學生學習后續相關設計課程打下基礎。

三、借助TCAD工具加強實踐訓練

半導體器件的結構和特性大多是通過二維剖面圖和特性曲線進行展示,內容較為抽象。此外,半導體器件各種參數理論計算的結果往往和實際結果存在偏差,這是因為手工計算不可能考慮所有的高階效應,也不可能求解復雜的超越方程。在實際制作好的半導體器件中要觀察到內部的雜質濃度分布、電場和電勢分布等圖像幾乎是不可能的。TCAD工具基于有限元算法對半導體器件的制作工藝以及器件特性進行模擬仿真,能夠直觀展示各種分布圖像和特性曲線,還能精確求解各種方程,使仿真結果與實驗結果偏差極小。借助TCAD工具開展對半導體材料的特性分析以及半導體器件的工藝和特性仿真,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訓練,能夠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4],充分鍛煉學生對半導體器件的分析和設計能力。

四、鼓勵學生開展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器件的理解

結合學校開展的“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導師的相關科研項目,在實驗室開展半導體器件設計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加深理解。我?!氨究粕鷮熤啤币幎恳幻吣昙壉究粕加羞x定的指導教師,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到導師的相關科研項目中去,這樣既能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把所學的專業課程應用起來,加深對多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加強對本專業課程體系的把控,幫助自己制定職業規劃。

五、總結

半導體器件物理課程的目的是論述基于電子的微觀運動規律為基礎的各種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講授各種半導體器件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電學特性和影響器件參數的因素,其核心內容是硅微電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法。該課程是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內容抽象,理論性和綜合性強,具有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特點。另外,隨著半導體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器件也不斷涌現出新結構和新工藝,要求半導體器件物理課程的教學要覆蓋面廣,能跟上時代步伐。為此,提出了幾點關于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首先是在強化基礎和突出重點的前提下拓展教學內容,加強課堂討論和課后訓練,鞏固教學內容。其次,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啟發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熱點問題、最新行業資訊和課后思考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相關問題,通過介紹行業情況和機遇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最后,借助TCAD工具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訓練,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導師的相關科研項目,在應用中加強對半導體器件的理解,同時鍛煉自己的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本專業課程體系的把控。

參考文獻:

[1]張麗娜,張偉,陸曉東,吳志穎.《半導體器件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人力資源管理,2015,(7):200.

[2]高清運.“半導體器件物理”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36(6):20-21.

[3]傅興華,丁召,陳軍寧,楊健.半導體器件原理簡明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向兵,程秀英.基于Matlab GUI的《半導體器件物理》教學仿真平臺開發[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3):47-48+206.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MA Kui

(College of Big Data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Key words: Semiconductor Device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reform; guidance; practice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收稿日期:2019-08-31

基金項目:2019年半導體功率器件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放基金“基于寬禁帶半導體材料Ga2O3的功率器件研究”(編號:ERCME-KFJJ2019-(01))

作者簡介:馬奎(1985-),男(漢族),貴州貴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功率器件及功率集成技術。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2篇

一、明確為終身教育奠定基礎的思想

在信息時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成果層出不窮, 人們需要及時獲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滿足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另一方面, 隨著傳統物質資源的減少, 人們越來越依賴于信息資源。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里, 人們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 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需要終身學習, 所以, 獲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將是一個人能否生存和發展于社會的重要條件。因此, 中小學進行信息技術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為目標, 并培養學生具有主動地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奠定基礎。

在中小學, 要通過開設信息技術課, 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 讓學生學到最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 而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將來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礎。無論將來他們從事何種工作, 這些知識和能力都將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基石。

二、體現創新教育的思想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也是課改的一個重要主題, 在教學中, 注重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 讓學生自主發現知識以及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訓練學生的創造技能,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任務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解決, 避免思維的絕對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維定勢, 如“關閉窗口”的操作, 通過關閉“紙牌”游戲窗口, 觸類旁通, 嘗試關閉“我的電腦”窗口。

三、體現“教會學生學習”的思想

面臨知識經濟時代, “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的矛盾, 我們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漁”, 放棄傳統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讓學生積極行動起來, 在具體的自主學習任務中, 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如鼠標操作, 可事先不告訴學生結果, 而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 明確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讓學生嘗試, 并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操作結果, 使之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學習重點。

四、充分考慮學生特點, 采用愉悅式教學, 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很大差異, 學生學習新知識前的準備知識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因此, 有時需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和目標供學生選擇, 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目前, 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每位教師不盡相同, 但是, 在教學設計上, 我們都應盡量考慮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達到學習目的, 摒棄古板僵化的教學方式, 多讓學生動手操作, 讓學生輕松接受知識, 在時間安排上, 講解時間應少于學生練習的時間, 總之, 教學設計以減輕學生的負擔著想, 采取愉悅式教學。

五、明確學生學習需要, 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

學習需要是教學設計中一個特定的概念, 是指學習者學習方面, 目前的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 我在評價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成果之前, 總是要先明確學生的學習需要, 從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學評價標準, 絕不搞一刀切。

六、教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隨著知識化、信息化社會的來臨, 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于人才素質培養者的教師,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對于教師自身來講, 要不斷充實自己, 勇趕時代步伐。

由此可見, 在新課改的引導下,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為了教會學生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學生接觸、了解計算機、網絡,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使他們終身受益, 無論學生今后從事何種職業, 他們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都應該是有用的。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 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 已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 并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標志。因此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切實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首先, 要明確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其次, 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第三, 要在教學實踐中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四, 要在教學中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學生可以在課堂內外皆有所獲;第五, 根據信息技術相對其它學科而言具有較強的發展性, 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的學習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信息技術,教學,思考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主編, 張華著.課程與教學論 (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 宋融冰譯.信息技術與學生為中心的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認識數學課程改革的參與主體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改革是政府和理論界的專家操辦的多, 數學教師和數學專業委員會參與的少, 普通民眾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我國的數學課程改革沒有或很少有企業家、技術工人等各行業的代表參加, 普通民眾不了解, 輿論反映我們的教育不能為各行業培養他們需要的人才, 而事實上我們的數學教育也確實沒有能滿足中國發展的需求。缺少在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參與我們的數學新課程改革。

一是現在的數學版本比過去多, 這是好事。但在使用中, 各個版本的具體教學內容在每個年級的進度不一樣。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組這個內容, 人教版數學是七年級下冊學習, 而北師大版數學是八年級上冊學習。實踐中這給我們學校需要轉學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不方便。轉學的學生經常因數學教材不同, 學習進度不一樣而無法在新學校隨年級就讀。

二是數學課程改革倡導面向全體學生, 開展數學探究活動。老師把數學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去形成新知識, 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數學的可能。在探究討論中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其他成員的意見與想法, 學習進度慢一些的學生變成陪襯, 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聽眾, 在探究討論匯報時他們的意見往往被忽視。這是數學新課程教學中反思的問題之一。

三是數學探究活動需要學生積極主動體驗和思考, 需要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及時思考, 更需要給時間學生體驗并及時進行數學思考, 學生不能理解的數學探究活動就是一種無效和無價值的數學探究活動。不能數學思考數學探究問題的學生就不會喜歡數學。不能及時理解數學探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數學新課程改革需要教育實踐和再探究

對數學新課程改革反思, 是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和超越精神再現, 是對數學教育神圣事業執著的追求。反思數學新課程改革需要進行數學新課程教育實踐和再探究。數學新課程教育實踐和再探究是開展數學新課程改革反思的需要。在數學新課程教育實踐中有意識的引導師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教師數學教學和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踐反思, 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也可以是聯系他人的實踐, 引發對教數學和學數學的行為比較反省, 我們可以多引導師生進行同類比較, 達到“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對數學教育實踐中的一種現象, 或是周圍的思潮的分析評價, 此外師生的反思還何以是階段性的。及時記下這些得失, 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能夠經常地、認真地反思, 再實踐和探究, 那么我們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達到使數學教育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之目的。

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培養人才的需要, 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永恒主題。創造性思維是指在思維活動中善于發現和創造新事物。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推陳出新, 不墨守成規。

一是幫助學生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創造意識離不開創造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是一切創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就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一是多看學生的成績和優點, 并及時給予鼓勵, 不要動不動就訓斥。而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 不能因取得一點進步就得意忘形。

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景, 設計出方向準確、目的性明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計出具有奇異感的練習, 就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新鮮感, 從而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 求知欲就成為學習的內驅力, 就可以使人產生探索的欲望, 探索又會導致創新意識的萌芽。比如在引導學生推導了圓面積后向學生提問:“計算圓面積時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計算?”小組討論后, 大多數學生回答必須知道半徑才能求出圓的面積。而有的同學舉手表示有不同意見, 認為知道直徑可推出半徑, 知道周長推出直徑繼而推出半徑。對于這組同學的回答也給予肯定, 并且向學生說明在求半徑的過程中, 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尋找答案。這樣, 學生嘗到了在一題多解中尋找答案的樂趣, 開拓了學生的發展思維能力。

二是開啟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創造之先, 創造者必然要設想創造的對象是怎樣的形態, 具有什么作用, 創造出來后可供社會作什么用等等。這種種想法, 乃是進行創造的一例, 因而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必須解放思維, 破除對課本和權威的盲目崇拜, 這是素質教育應培養的內容之一。書本知識是一定條件下的經驗總結, 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加之人們的認識隨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因此,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的學習態度, 樹立科學的自信心, 敢于懷疑課本及資料中的例題解答、定理證明的簡捷性甚至正確性。

三是鼓勵學生不斷樹立創新意識。我們的數學教學, 如果把學生的思想約束在教材的框框內, 不敢越雷池一步, 學生的創造力就難以得到發展。如何才能使學生既能學好前人的知識, 又不受其約束, 敢于另辟蹊徑呢?這就必須培養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的精神。實踐表明, 引導學生進行命題條件求異、命題結論求異、命題對比求異、命題延伸求異、命題構造求異等, 都是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的好方法。教師在不拘泥于課本、緊扣課本注重命題教學的同時, 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培養其求異思維。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探索中反思我們數學教的對象, 反思數學新課程改革需要進行的教育實踐和再探究, 開啟學生的創造潛能。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4篇

1 認識新課程標準

計算機技能受IT業高速發展的影響, 單一按原來的計算機技術學習方法, 學習的技能很快就會落后, 更不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造成什么影響。新課改下信息技術強調信息技術的學科基礎性, 弱化信息技術的技術性, 要求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靈活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 也就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仔細研究課程標準, 了解其中的每個思想, 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教學。

2 研究新教材

新的信息技術教材, 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學生使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已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軟件的“說明書”, 而更注重知識的基礎性, 學習的可遷移能力, 重視問題的解決過程。新教材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 也給予教師更好的發揮余地。

新教材中5個單元都是圍繞信息來講解的, 它不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講解, 而是以知識點為例來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想, 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半成品進行教學, 需要介紹信息技術工具的地方就介紹, 不需要的地方就放棄。

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專業性知識, 閱讀大量的信息, 了解最新的軟件。

3 提高信息技術教師自身素質

由于信息技術新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多、知識廣、理念新, 為了盡快調整我們的教育觀、課程觀和學生觀, 以及提高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3.1 參加教師培訓

參加教師培訓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我們除了積極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之外, 我們還可以請一些專家、朋友或老師來給我們上課, 講解一些新技術、新理念。

3.2 互動交流

互動交流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捷徑。在學習交流過程中, 我們重點對新課程教學情況進行探討。通過與同行們開展平等、坦誠的專業切磋、交流、探究, 互相學習, 彼此借鑒, 共同分享經驗, 讓我們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除此之外, 我們還可以參加網上的信息技術教育論壇的討論, 從中傾聽專家的教導, 學習同行們的經驗。

3.3 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實現經驗共享, 優勢互補, 開發潛能, 生成智慧, 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集體備課要求每位教師在集體備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備課時積極發言, 集思廣益, 以達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們還應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模式, 更大范圍實現經驗共享和優勢互補。

3.4 利用教育Blog堅持寫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多數情況下, 是教師本人采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經歷和體驗, 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以敘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變著自己的生活”。

在網絡交流盛行的今天, Blog因操作方便、交流方便等原因特別適合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工作撰寫教育敘事研究故事。在進行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中, 最重要的是要堅持, 養成良好的思考與寫作習慣, 時間長了, 在寫與讀以及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自己的研究水平也就隨之提高。

3.5 開展教學研究

我們應結合信息技術課的特點, 積極開展教學研究, 努力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模式。針對信息技術課開放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 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讓他們自主探索、自主學習, 自主構建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體系。教師要努力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 培養他們可持續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到來, 對信息技術老師來說,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是因為在新的課程改革中, 信息技術課程地位得到了加強, 信息技術教師從幕后走到臺前, 逐步專業化;信息技術學科的年輕給了老師們自我展示、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總之, 我們必須站在國家未來發展的全局和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戰略高度, 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 切實做好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工作, 迎接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挑戰。只要我們堅持, 我們思考, 我們奮斗, 一定會取得更喜人的成績, 我們期盼這天早點到來!

摘要:高中新課程改革開始了, 本文筆者從新課改課程標準、新教材研究、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等方面闡述了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學應注意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問題

(一)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公, 老師只是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學習知識只是一個表象, 真實的目的是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了解生活和自然, 轉變為內在的東西。老師要教會學生的不只是化學知識, 要教會學生探尋化學世界神奇的方法。老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目前, 農村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 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積極性不夠, 缺乏興趣去進行學習。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初中化學雖然比較基礎, 但是大部分是理論知識。例如, 元素的組成。原子的結構。元素的化合價等較為難理解和記憶, 這就造成了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低。二是農村初中學生大多數志向不高, 沒有遠大的理想。究其根源農村初中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 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 從小就養成了貪玩, 不思進取的不良行為, 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就不好。到初三才學習化學, 知識又難理解, 因此, 就放棄了學習。

(二) 新課改理念難深入到實際教學中

在國家提出新課程改革之后, 很多學校都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響應新的教育理念, 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完美融合。教師的理論水平低, 這導致對于理論的學習較為淺顯。所以, 很難意會真正的新教育理念。教師對于知識的更新無法跟上理念, 在教學的過程中, 還是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只能夠接受知識, 沒有主動積極地自主學習, 構建知識體系, 這樣就沒有實際集合新理念—--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

(三) 實驗設備較為落后

初中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 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實驗現象而得出的。而現階段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 中學化學實驗儀器較為落后, 這使得無法進行全部的演示實驗, 學生實驗根本就無法做。初中時期, 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 很多學生都有濃厚的興趣, 每當參加化學實驗課的時候, 顯得格外興奮。如果無法開展化學實驗的話, 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幅度下降, 自然學習的效果也要大幅度降低。很多學校里面各種實驗裝置都稀缺, 化學實驗藥品存放時間較長, 導致變質過期, 這樣會大大降低實驗的效果, 甚至無法進行實驗。中學化學實驗難以開展, 一部分是因為經費不夠;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很多學校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 認為只需要學好理論知識就能夠有好成績, 學習很多程度是填鴨式教育。有的時候學生并不能夠真實地了解知識的本質, 如果有實驗輔助的話, 學生的學習就能夠更加有效率。缺少實驗操作, 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很多時候操作不規范, 以后將無法進行深入的化學研究。

二、對策思考

(一) 提升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

化學教師在中學化學的教育過程中占據了很大的作用, 師資力量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引進人才, 如果缺乏引進的條件, 學校需要盡可能對目前的師資進行培訓, 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學校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 學習其它學校的教學理論, 請城里學校的知名教師到農村學校來上示范課或到城里學校聽知名教師上課, 把新課程理念的精華學到手, 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出符合自身學校的新課程教學模式。在響應新課程理念的時候, 學校需要深刻研究新課程理念的實際本質。這樣, 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 充分享受新課改帶來的機遇。學校也需要不斷加入資金的投入進行實驗設備的補充, 教師要盡可能利用實驗設備讓學生動手做實驗, 通過實驗現象而獲得化學知識, 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才更加深刻。

(二)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對于中學生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更加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樣才能夠體現出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老師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提升課堂的氣氛:一是老師在講課的時候, 多做演示實驗和一些和中學化學有關的生活小實驗來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介紹化學知識的用途:如在講空氣的組成時要介紹氧氣氮氣和稀有氣體的用途;講解鹽的時候, 可以先講侯氏制堿法主人公的勵志故事, 這樣學生就會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染, 學習興趣也能夠得到提升。三是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養成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好習慣, 要有遠大的志向。從小立志, 長大后要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的學習目標, 這就要求教師要關心關愛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 讓學生視教師為父母, 在學校能得到家庭的溫暖, 學生才聽老師的話學好各門科學文化知識。

網絡教學課改創新思考論文范文第6篇

1 轉變教學舊觀念, 樹立教學新理念

任何一次課改, 都離不開社會, 都離不開生活實際, 都會滲透著現代教育的新理念。當今世界, 競爭激烈, 焦點在科技, 關鍵在人才, 基礎在教育。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 走改革創新之路。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 如果一個教師“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只教圣賢書”, 采取滿堂灌、一言堂和學生填鴨式被動被迫接受的教學模式, 早晚會被社會所淘汰, 被學生所拋棄, 被自己所出賣, 跟不上時代新步伐, 無法適應課改要求。因此, 作為一名政治老師, 要轉變教學模式, 樹立教學新理論, 要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 從他們已有的和正在體驗的生活實踐和學習經驗出發, 面向學生, 在確立了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學習的主體的思想意識下, 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采用大量的具體的生動的例子, 與時代共進, 在課堂上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與合作的學習氛圍, 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使學生一改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 轉向探究式學習, 自主合作性學習。

綜上所述, 樹立中學政治教學新理念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采用現代教學理念, 聯系社會和學生實際, 從學生角度出發, 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使學生養成“我要學, 我必須學, 我應該學”的新的學習觀念。

2 拓寬課程資源, 采用教學新思路

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書本的知識, 教材上有什么我們就教什么, 沒有拓展延伸。而在現代教育中, 教育與初中社會實踐相結合, 傳統的以教材教教材的方法已不再適應形勢的發展及現代教學的實際。因此要把教材的作用擴大, 從原來只是知識的載體擴充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協調發展的一種工具、一種途徑、一種方式, 這也是政治課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前對我來說, 政治教學課程資源太少, 自己主動制作課件采用多媒體太麻煩, 想找一些現成的卻又不多, 在一次新課改培訓上, 專家啟發我, “中學思想品德課的課程資源極為豐富, 除了教材、圖書、報紙、電影、電視以外, 它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現在國內外的各種舞臺, 發生于時光的每年每天, 需要教師應時常來做個有心人, 與學生一起及時捕捉, 搜集有用信息, 不斷的創造課程資源。”這段話使我受益匪淺, 受到啟發, 一方面我嚴格遵照《課程標準》實施教學, 另一方面, 我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內容和體制的局限, 特別是結合生活實際, 精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啟發性、教育性的事例與材料。并結合當前國內外社會熱點、地方特色資源進行學習, 使課堂具有鮮明的生活時代氣息。如初三教材中出現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課中, 我運用大量的時政熱點, 如:中國俄羅斯年, 中德文化年, 還結合地方弘揚民族文化活動, 如:南岳廟會等, 學生喜聞樂見, 倍感親切, 也通俗易懂。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轉變舊教學思路, 從社會生活的現象和當前熱點問題著手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 走進社會, 親近生活, 用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來正確對待和處理好社會生活中的主流與支流, 認識從眾心理, 處理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我們以往的教育, 過多地注重接受式學習, 課堂教學過多地采用知識本位的灌輸, 忽略了探究性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使探究性學習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等在教學中處于被忽略的地位。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英國迪卡而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書本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用書本教授的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

3 探究師生互動, 成立合作學習方式

新課程下老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 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教學活動組織者和合作者轉變, 但是教師主導作用不但沒削弱, 反而加強了, 這是因為, 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 學生接受的常常是老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 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 探究性學習, 但這種“自主與探究”有時也會使學生不知所措, 需教師的指導與點撥幫助, 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大多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 學生在課上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個性得到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 有時在氣氛熱烈的課堂中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 看不到老師調控。課堂教學應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有效地調整好課堂教學節奏, 及時地總結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錯誤, 不完善的觀點進行適時、適度有效地進行點撥與指導, 創設有效情景質疑, 激發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質疑、探究能力, 不斷優化教學結構。經驗豐富的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是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 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探究師生互動情景, 如:小品表演, 課堂討論、知識競賽等都是教師們常用教學形式, 這些活動中的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教學, 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突出教學主體。

什么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 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 其實原是學生間建立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 合作學習不僅有利用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而且能滿足學生心理需要, 提高學生自尊, 建立學生情感發展與同學間互愛及社交能力的提高, 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 學生可以較好地鍛煉將來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需的多種能力, 使個別差異在集體中發揮積極作用, 因此, 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 每一種形式, 都應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 不能只是為了追求表面形式, 而是為了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問題時, 同知識基礎不同, 思維方式的差異可能得出不同結論, 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4 改變單授課模式, 利用新教學手段

實踐證明, 新的教學手段對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政治老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的前提下, 以信息技術手段的利用為切入點, 把政治教學和實施網絡化教學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進一步推進政治教學的課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是最重要的一環。

因特網的最大作用就是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網絡為現在的教學和材料的選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我們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把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知識引進課堂, 使課本知識和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形成交互學習方式。如我們在講述“科教興國”這一知識點時, 就可以讓學生直接從計算機里查詢最新的科技信息, 如“神舟六號”的發射及成功返回等, 并于電視機內播放出來。學生自己在網上收集信息遠遠比我們老師幫他們收集整理好效果好, 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 是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 我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采用。

實踐使我們深深地認識到, 新的教學手段對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 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是當前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地采用。

總之, 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樹立教學新理念, 掌握教學新方法, 運用教學新手段, 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踐和探索, 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 整體把握教材結構, 以銳意進取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姿態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為推動中學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政治教師創新教學方法, 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運用新的教學手段, 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為推動初中政治課教學改革做出自己貢獻, 這是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政治教師有關政治教學的一些思考與體會。

上一篇:電信市場經濟營銷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煤礦井下隨鉆測量技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