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會計環境;中國會計改革;會計研究

一、前言

國際經濟與貿易環境牽動著各國的會計環境,各個區域間的貿易活動互相交融,則會計環境可能隨時發生變化。針對我國會計改革內容及意義的研究課堂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自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我國就開始啟動新一輪的政府會計改革方面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構建現代意義上的政府會計。與此同時,國內學術界開展關于此議題深入研究,形成了諸多有價值的改革議題,譬如“引入應計制基礎”、“建立政府會計準則”等等關鍵內容。即便如此,但目前從國內的研究情況來看,針對我國會計改革所面臨的會計環境的研究項目仍不成熟,需要業界進一步探究其內涵。

二、會計環境對中國會計改革的影響分析

國內外會計環境對中國會計改革的影響是積極的,有利于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從而提升我國的總體生產力,以適應國際間的貿易環境。一般來講,會計環境包含:區域社會文化環境、國際間政治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及教育環境等等內容,且種種會計環境都會對一個國家的會計制度及準則的制定與推行產生影響。通過對我國當前會計環境的分析,了解到會計環境的變化會對會計改革進程帶來實質性的影響,二者之間的關聯極為微妙,需要會計研究人員仔細體會其中的復雜關系與內涵。我國會計改革同其它體制改革一樣,在改革過程中,也會面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我國當前會計環境分析

從國內經濟、政治、產業的整體狀況來看,我國當前會計環境是十分復雜。在目前國內外的復雜形態中,我國會計改革必須順應趨勢,借鑒國際會計慣例與優秀企業的管理策略,以期我國會計準則與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會計慣例向適應。從宏觀上講,實現我國會計國際化,既是我國會計改革的重要策略目標,又是我國會計發展的未來方向;從微觀上講,會計國際化是我國會計改革中的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長計議、平穩過渡,改革與環境相統一。

2.會計改革與會計環境之間的微妙關系

從狹義概念上來看,會計環境是指與會計發展較為密切的各項影響因素的總和,對會計改革與發展起到一定的促動作用。從廣義概念上來分析,會計環境不僅包括國內外的各項影響會計工作的因素,而且包括各國之間經濟環境、法制環境、文化環境的相互滲透與交融。這些因素對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而言,都屬于會計環境??傊?,會計改革與會計環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會計環境一直在動態的變化中,會計改革是與之不斷協調的過程。

3.我國會計改革所面臨的困境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際間貿易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動。為使我國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業界的專家學者及行業精英人員對會計改革問題的研究一直在繼續,并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之中,為我國的會計實務、會計法規體系的構建均帶來了有益的幫助。但就目前研究及發展狀況而言,我國會計改革進程遇到了瓶頸。由于我國產業結構較復雜、生產及交易需求在不斷增長,這對于會計改革而言十分不利。一方面要保證經濟環境持續向好,另一方面還要遵循國際標準,改善國內會計操作,這并非易事。而且,我國的貿易總額一直維持順差,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是否會產生變化也需要進一步探究,會計改革與會計環境的動態化變動始終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這也是我國會計改革持續進行的必要性原因所在。

三、我國當前會計環境與會計改革進程中的問題

我國當前的會計改革結果并非一蹴而就,因其長期以來受國內外政治環境、國內市場經濟環境及社會法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并且也存在諸多改革發展問題,所以,需要我國管理各方正視會計環境對會計改革的影響,以便于從中探尋相應的調整措施。

1.政治環境對我國會計改革的影響

從本質上來看,一個國家各項管理環節的運行機制都或多或少受到本國政治因素的干預,而形成一套符合該區域治國目標的體系,并平衡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繁榮。這是尋求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會計準則的制定而言,也需遵循這一規則。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繁榮階段,但傳統經濟體制及思想在社會形態中根深蒂固,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改變,而且如果完全推翻舊有社會體制,也不易于社會穩定和諧。雖然我國在進入到WTO組織以后,政府職能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政治環境也逐漸朝向良性態勢平穩過度,政策、法規逐漸與國際標準趨同。盡管如此,國內政治環境的改變及我國政策的調整對于會計改革的影響仍會持續一段時期。

2.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給會計改革帶來的干擾

國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進程對于會計改革進度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國內經濟結構、發展水平、區域化經濟政策等內容對于會計實務及理論的影響不容忽視。對于我國的經濟體制環境而言,國外的經濟框架及標準對國內的會計改革起到了一種推動作用,我國在國際間經濟環境變化中將逐漸勾勒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會計形態,并維持本國經濟平穩運行,促進民生向好。我國的會計改革將朝向國際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國際間會計準則也存在諸多調整內容需要進一步改善??梢娫趪鴥韧饨洕h境影響下的會計改革本身也是動態化的,我國會計準則及實務處理需要在日新月異的復雜經濟環境中探尋新的改革出路??傊?,基于我國經濟環境及體制的特殊性,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將使我國在會計改革過程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7]。

四、基于我國目前會計環境下的會計改革內容研究

現階段,我國要想順應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保留我國現行發展體制,就要對會計改革的實體內容做進一步分析與研討,并從中探尋到完善我國會計準則的具體策略、推進國內會計教育制度改革的措施,以及促進會計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手段,才能將會計改革推向國際化的發展軌道中去。同時,以上改革步驟及內容即為我國當下所進行的重點改革主體內容。會計改革的主體內容之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各方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影響。

1.完善會計準則

(1)會計準則改革的具體目標

對于我國會計準則的實體構成而言,無論是推進公允價值的實際應用還是我國股份支付會計準則的改革進程,都需要本著符合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要求的原則,進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會計準則改革要明確其具體的實施目標,并且朝著目標穩步前行,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規劃。此外,還要在改革發展的同時,打開自身的視野,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并做好應急預案。同時,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要想提速,就要了解我國國情,深入到會計環節內部去探尋新的發展出路。在總結以往會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之上,借鑒國際會計的可行性做法,制定出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市場經濟形態的會計準則。我國會計準則的實施要堅持求同存異,既要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又要適合我國的國情。

(2)會計準則改革的主要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好轉,尤其是國內資本市場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投資資本更加健康。而且,我國政府各項政策對于資本市場的干預性作用逐漸弱化,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更加趨于市場經濟??梢?,環境的變化對于各項經濟實體的改革影響重大。我國會計準則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信息準確性預期的調整、公司資本的構成等內容。由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于2007年落實,其發展狀況仍舊不成熟,而且隨著國際間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會計準則也在進一步完善,以期為投資者提供更為精準的企業信息。

2.調整會計準則的細節

(1)企業提高對制定會計準則過程的重視

從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來看,參與制定方案的決策者很少考慮到企業自身行為對會計準則的影響,從而導致會計準則在實施后發生了部分制度失效的現象。從整體來看,原有會計準則失效的理由有很多,諸如:據我國法律法規,企業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彌補虧損后,公司制企業按照5%-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并且專門用于企業職工福利設施支出如職工宿舍、食堂等公益性固定資產的購建。

(2)企業對于現行公益金的會計處理環節要進一步改善

從企業行為選擇所造成的結果看,現行公益金的會計處理至少有兩個方面存在不足,一是不能反映職工享受福利的大小,二是企業行為選擇的不同使不同性質的企業處于不同的競爭層面[10]。從公益金的性質及會計處理技術來看,現行準則與所有者權益的概念不相符。按我國法律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公益金所有權屬于所有者,但是受益者卻是全體職工,所有權與受益權不一致。同時,是否購建公益性固定資產的選擇權在于企業,不同的選擇對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影響必然會有所不同。

3.推進會計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國會計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推進會計實體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會計改革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強化會計教育制度與體系建設,才能更好的將我國會計改革落實到實處。

(1)會計教育制度的設立對于會計制度改革的促進作用

會計有其專門的體系,會計教育制度是伴其改革最為重要的一個改進環節。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對于會計人員崗前教育及持續教育都有著明確的執行標準。在推進會計教育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要做好各個環節的管理工作。加強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優化各項管理措施及行業規范,不斷在各行業間宣傳最新的會計制度,并構建出制式化培訓體系及流程,方便會計人員遵照執行并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從實踐中觀察,我國傳統的會計核算制度,不能反映出公益金的使用結果。從企業會計核算中的計提過程的購置前與處置后的靜態數據信息的比較來看,公益金數額呈現出相等的結果,即此類資產在實際使用過程并沒有明確體現出公益金的耗費過程,同時也體現不出具體的會計收益。

(2)會計教育制度可以對會計實務的改革帶來一定的幫助

在一般情況下,企業計提的公益性固定資產的使用不是為了生產經營管理,所以對于該會計項目的折舊處理損失沒有構成相應的收入科目,則不符合配比原則,不應作為管理費用和營業外收支進行確認。另外,要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及要求,從根本上解決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失衡等相關經濟問題。進而構建出較為完善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將我國會計改革任務推行下去。

(3)網絡信息環境的變化給會計教育改革帶來的影響

伴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各領域及企業業務發展環境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會計改革也難免受到時代變革的沖擊。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電子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沖破了傳統信息資源的傳遞方式,提高了信息資源分配與共享的效率,縮短了信息傳遞時間。這樣一來,就進一步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節奏。電子商務和金融創新的發展,致使企業自身產生較大變革。在企業發展新興業務的同時,就需要新的與之相配套會計制度來輔助管理。所以,我國會計改革及其教育內容,要與時代發展相協調。

五、中國會計改革的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不同,而且我國會計制度框架的搭建時間相對較晚,很多發展環節還不夠成熟。但就目前我國會計改革的情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會計改革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國內的企事業單位在會計改革的沖擊下,未來將會逐步并入發展的快軌。鑒于國際間貿易活動的日益頻繁,我國改革后的會計制度將與國際趨同,并且,在不斷完善的法律體制環境中,我國的會計制度將逐步細化標準,會計準則的制定結果與國際會計慣例兼容。

1.我國會計改革的方向將趨于國際化

從我國的整體會計環境來看,中國會計改革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趨于國際化。在實施會計改革的幾年間,國內整體經濟發展狀況較為良好,實現的經濟平穩過渡的構想,同時也探尋到適合于我國社會形態的會計制度改革之路,適應了當前國際間的整體會計環境,這是我國會計改革過程較為成功的一面。

2.我國會計改革趨于法制化

目前,我國現有的很多法律及政策內容還不夠完善,就從現有的會計體制改革下的企事業單位管理現狀來看,其整體競爭力仍舊薄弱,很多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在與國際化的企業競爭時長久屹立于不敗之地?,F階段我國會計改革工作所要做到的是:依照國際經貿組織的有關規則的內容與實質,修訂國內相關的會計法律與法規政策,在保護我國企事業單位利益的前提下,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國會計改革的過程要需要各領域優秀人才的補給,應切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推動我國會計改革工作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3.適應國內會計環境,加快會計改革的進度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對于中國會計改革方向的研究內容有很多,其研究內核大多在于會計環境的變化趨勢給會計改革所帶來的影響等內容,這同時也是我國未來會計改革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且,由于社會環境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會計環境的動態變化對我國會計改革所帶來的影響將長期存在。我國會計改革目標和發展方向是實現我國會計的國際化。所以,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借鑒國際會計慣例,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是會計改革的當務之急,并使其與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

六、結束語

通過對我國當前所處的會計環境的分析,并結合國內會計改革的相關內容來看,我國的會計改革受到國際間會計環境的影響頗深。從中可以明顯看出,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結構與形態趨于國際化,因而國內的會計環境呈現出較為復雜的狀態,并且直接制約著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各項會計實務的發展格局,正是如此,會計改革是我國未來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必然出路。

參考文獻:

[1]劉豫.基于受托責任視角的中國政府會計改革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12):141-142.

[2]王躍堂.經濟環境是否制約會計國際化的進程: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0,11(11):166-167.

[3]朱元午.中國的會計環境和會計的中國特色——兼論鄧小平理論對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義[J].會計研究,2010,10(10):152-153.

[4]肖鵬,李燕.基于Lu der政府會計環境評估模型的中國財政透明度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1,4(04):123-124.

[5]李雙龍,李桂英.會計環境對會計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7(07):174-175.

[6]代鵬,王鶴.從會計制度與準則的更替分析我國會計改革[J].現代商貿工業,2011,12(12):107-108.

[7]穆海寧.試論會計環境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影響[J].中國證券期貨,2012,12(12):163-164.

[8]蔣卓慶.在上海市會計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J].新會計,2012,12(12):133-134.

[9]黃申.會計理論研究起點觀比較與評價——兼議會計理論研究的“基礎起點論”[J].西部論壇,2013,3(03):107-108.

[10]張先治,賈興飛.中國經濟發展與會計標準變革歷程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141-143.

作者簡介:潘瑋(1992- ),女,漢族,安徽省宣城市人,渤海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文化 制度 精神

會計信息本質上是一種商業語言,具有國際通用性。會計信息使用者依賴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可見會計信息質量之重要。但是,一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本文將從會計文化的角度討論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

一、會計信息質量

廣義的會計信息包括財務會計信息和管理會計信息,本文僅研究財務會計信息。財務會計信息主要以貨幣形式、遵循一系列會計準則和規范的前提下通過財務報告來揭示,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會計信息主要來源于財務會計報告,一般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以及報表附注,是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

質量是衡量產品在生產中符合規定及滿足需求的程度,會計信息是特殊的產品,是會計人員實施會計行為的產物,因而會計信息質量反映了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按照準則的規定以及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了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這八項信息質量要求是對會計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會計信息應該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

二、會計文化

文化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復雜總體,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含精神財富,具體表現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廣泛性、持續性和自覺性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受到特定社會文化的影響,自覺做出與所處文化適應的行為。

會計文化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在會計領域的反映,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會計文化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行為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會計物質文化是會計文化的表層,是會計信息產生、存儲和傳遞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方法,由算盤、計算機、計算器、互聯網等會計物質手段和復式簿記法等會計技術手段組成。會計制度文化是會計文化的控制系統,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障,其表現形式為會計法律法規和企業會計準則等會計規范,對會計人員和會計行為進行約束。會計行為文化介于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之間,是會計人員通過會計行為方式對客體進行處理并形成會計行為結果的行為文化。會計精神文化屬于會計文化的核心層,是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意識形態的總和。

三、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

(一)會計物質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物質文化制約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前已述及,會計物質文化主要由會計物質手段和會計技術手段構成。如果將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那么它的功能的發揮與會計物質手段和技術手段密切相關。

會計物質手段的發展經歷了會計手工操作階段、會計電算化階段和會計信息化三個階段。在會計手工操作階段,會計核算速度慢,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重復轉抄與計算又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在會計電算化階段,計算機的使用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效率,使得會計信息更加及時;規范的賬務處理程序設置,避免了重復轉抄與計算可能出現的差錯,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軟件系統的安全性較弱。在會計信息化階段,計算機、互聯網的應用,實現了經濟業務處理的自動化和會計信息的實時披露與高度共享,極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有用性。但是,會計信息化系統對計算機的物理性能以及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嚴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會計信息化的推廣。

會計技術手段經歷了原始的計量與記錄階段、單式簿記階段和復式簿記階段。在原始的計量與記錄階段,會計技術手段的形式有結繩記事、繪畫記事、實物記事等。這些計量和記錄的手段都因其局限性而無法被長期廣泛的運用。在單式簿記階段,文字敘述會計記錄法和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法是主要的形式。兩者只能記錄簡單的經濟業務,反映靜態的經濟事項。在復式簿記階段,當發生經濟交易或事項時,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以相等的金額進行登記,全面、系統、序時反映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會計信息的作用日益凸顯。人類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促進了會計物質手段和會計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

(二)會計制度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制度文化包括會計前提規范、會計法律規范、會計技術規范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信息是會計行為在會計法律法規、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前提規范和會計技術規范的制約和指導下產生的,它的質量水平高低與會計會計制度文化對會計行為的規范密切相關。

會計前提規范具體包括會計目標和會計假設兩方面,他們共同受到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會計目標是會計主體所要達到預期目的,不同的會計目標,對會計信息質量有不同的要求。在受托責任觀下,委托方和受托方不通過資本市場連接,會計目標側重反映受托者的責任履行情況,因而可靠性成為首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在決策有用觀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委托方重點關注的是投資回報和風險水平,因而相關性成為首要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四大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會計主體假設明確了會計信息反映內容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對會計信息的反映提供了時間上的要求。持續經營假設界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范圍,會計分期將生產經營活動認為劃分為較短的會計期間,便于分期結算賬目、定期考核并對外報告。貨幣計量假設使得財務報表無法反映產品質量、市場份額、技術水平等非貨幣信息,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無法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并有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的經濟決策。

會計法律規范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剛性”保障。會計法律規范以規范會計行為為立法宗旨,以保證會計行為法制化為立法目的,對會計行為進行強制性規定和制約。目前,我國的會計法律規范是由以《會計法》為中心,一系列與會計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組成的制度體系,對會計行為過程進行規定和制約,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技術規范是會計信息質量的衡量標準,是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的直接依據。會計技術規范由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構成。2001年,財政部出臺了《企業會計制度》,成為各行各業的會計核算規范,由于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和小企業的實施困難,又制定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組成,基本準則是具體準則的“準則”,主要規定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具體準則針對具體經濟業務的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進行規定,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具體的賬務處理規則和會計信息披露要求,能夠對會計人員的規范處理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柔性”規范。如果說會計法律規范是會計人員的最低行為標準,那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規定了會計人員的最高行為標準,它通過榜樣的激勵、社會輿論和感染力量實現對會計行為的規范。

(三)會計行為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

一方面,會計行為文化決定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會計行為文化的外在表現是會計行為方式,會計信息是會計行為的結果,所以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會計行為文化;另一方面,會計信息的質量反作用于會計行為文化,如果會計信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會計行為文化系統就會達到穩定狀態,反之,會計行為文化系統會打破平衡,自我調節與優化。

(四)會計精神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精神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在會計領域的反映。包括會計道德觀、會計法制觀和會計價值觀。會計道德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證,法制觀與會計信息失真密切相關,價值觀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四、結語

基于會計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密切關系,應該培育優秀的會計文化,最大限度發揮會計文化的積極作用,大力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虞海濤.文化視角下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管理[J].中國商貿,2013(24).

[2]李美春.培育會計文化正能量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04).

[3]張仲元,王秋實.企業文化生態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探討[J].財會通訊,2011(13).

[4]吳東升.試論會計文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制約和影響[J].科技視界,2012(15).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近幾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也成為了境外媒體涉華報道的重點。尤其是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命題”作為全會的議題,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文化強國”的目標之后,境外媒體對我國文化建設的報道更是一路升溫達到高潮。外媒的報道是折射國際社會對我關注面的“三棱鏡”。因此,總結和分析外媒對我文化體制改革報道的特點和趨勢,將有利于我國外宣媒體在新形勢下找準海外受眾的“興趣點”,妥善回應外部關切,為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外媒報道特點

根據新華社中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對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BBC)、新加坡《聯合早報》、日本《產經新聞》等30多家境外媒體最近一年多來涉華文化報道的調研結果,自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外媒對我文化體制改革報道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的發展、網絡監控以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幾方面,相關報道的特點如下:

一是普遍對“文化強國”戰略對中國內政外交的意義持肯定態度,認為加強文化建設對內有利于提振文化產業,促進軟實力建設,提高民眾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歐美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對外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吸引力,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鞏固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大國地位。

二是大量報道中國加強軟實力建設的政策舉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國政府的努力,但認為我軟實力建設的效果差強人意。一些媒體批評開辦孔子學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中國加強軟實力建設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有的媒體提出中國建設軟實力應多發揮民間力量,讓民間人士發揮自身的文化自覺和創新,提升中國軟實力。

三是普遍認為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構筑抵制歐美文化“防波堤”以及應對民眾的道德危機,維護中共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卻明確表示對我國核心價值體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對電影業、圖書業以及創意產業等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以及中國政府對為整頓和扶持文化產業而出臺的新的政策法規高度關注。外媒一致認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的文化產業將迎來“黃金五年”。

五是將文化體制改革與中國加強網絡監管聯系起來,認為六中全會聚焦“文化命題”的實際目的是為了在換屆之際,加緊對媒體和互聯網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同時,外媒還高度關注中國網絡空間一些批評中共控制網絡的言論,并炒作“言論自由”等人權問題。

新形勢下我外宣媒體面臨的新任務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體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關注面非常廣泛,涉及到了該領域的各個方面。其相關報道既有客觀、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新聞價值取向相異以及對中國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不少歪曲、不實的內容。在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對我國文化外宣報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動出擊,利用國際輿論對中國文化建設高度關注之契機,加大報道力度,消除外媒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認識的盲點,同時吸納外媒報道中合理的建議,完善我文化外宣報道中的不足之處,是我外宣媒體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相關理論和政策的學習,把握正確的報道方向。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繼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單項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決策。而外宣媒體肩負著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體在向海外介紹我文化體制改革相關政策和舉措時,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使自己的報道基調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這就要求外宣媒體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文化改革發展的主線,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根本任務,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須結合海外關切加大對文化體制改革相關內容的對外宣傳力度,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從境外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出,目前國際社會對我“文化強國”戰略很感興趣。因此外宣媒體應該以此為契機,大力宣傳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方針、政策宗旨以及產業發展情況,充分回應海外關切。而且,要改變傳統的“傳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視不同國家乃至同一國家不同觀眾群在歷史、文化、價值觀上的差異,以海外受眾對我文化體制改革最感興趣的話題為出發點,進行議題設置。對于國際社會對文化體制改革中無知、曲解、誤讀乃至敵意的方面,要分門別類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報道,認真探尋合適的題材以及報道方式,消除或減少國外受眾對中國的不良印象。比如,針對外媒指責中國控制網絡無視言論自由的不實言論,要有理有據進行駁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外延,要加強宣傳,全面闡釋;就外媒對我國文化產業的關注點,要大量報道,充分回應。

第三,在報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報道內容上強調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國文化的海外“親和力”。外宣媒體在對外宣傳我“文化強國”戰略時,無論是涉及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都面臨著究竟該如何讓海外受眾理解和接受具有東方色彩的文化價值觀的問題。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以人為重點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因為現實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動境外媒體和國外受眾的。比如,在向海外受眾解釋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外宣媒體不能采用對內報道常常運用的通過大段的排比句式,簡單化、概念化地闡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從具體人物的具體事跡入手,通過人的故事來展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從而樹立中華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們在報道內容的選取上還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議,中國軟實力建設應多重視民間的力量,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外宣報道。我們應重視和吸納民間蘊含的豐富外宣資源,在報道中既重視中央和地方政府宣傳內容的傳播,也要給民間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論,也要有邊緣的聲音,這樣才能增加我們文化報道的平衡性,提高報道在海外受眾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力。當前網絡媒體,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動新媒體以其龐大的受眾群、空前的傳播力和驚人的發展速度成為許多公眾熱點事件的發源地和散熱器,受到國際輿論界的高度關注。一些西方國家甚至將網絡作為對我國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的“新陣地”。這既對我文化外宣報道構成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會。外宣媒體要深入研究網絡媒體的發展趨勢,整合各類網絡媒體的宣傳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傳播的便捷性、互動性以及草根性等特點,著力構建集傳統媒體形式和新興媒體形式于一體的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對外報道體系,做好新形勢下的文化外宣報道。

(作者來自新華社對外部)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一種物理屬性的表達形式,而在文學創作中,顏色也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顏色詞在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寓意也不同。本文從顏色分類出發,分析中西文學作品中顏色詞的差異性表達。

【關鍵詞】顏色詞 中國文化 西方文化 差異性

我們通過腦和眼,以及日常生活經驗,對光所產生的視覺效果就是色彩。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比較常見,如藍天、白云、綠葉、紅花等。色彩在表達物理屬性的同時,也可以體現一定的情感狀態和文化內涵。中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色彩文化表達方面也呈現出明顯差異。這種顏色詞的差異性表達,也反映出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異。

一、顏色分類

(一)基本顏色詞匯

基本顏色詞匯一般包括以下特點,一是單音節詞。如yellow,grey,pink,blue等就是單音節詞,而light blue就不是。二是獨立詞匯含義?;绢伾~可以獨立存在,與其他顏色詞沒有從屬關系,如red,但其從屬詞ruddy和scarlet就不是?;绢伾~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較頻繁,少數名詞的修飾和限定詞就不屬于基本顏色詞,如僅修飾hair的顏色詞blond就不是基本顏色詞。在漢語中,基本顏色詞有11個,包括黑、白、紅、粉、綠、藍、橙、紫、黃、灰、棕,英語中對應的分別為black,white,red,pink,green,blue,orange,purple,yellow,grey,brown。

(二)實物顏色詞匯

所謂實物顏色,是根據客觀事物所特有的顏色確定而來,這種顏色僅此事物獨有。在使用這種顏色詞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所表達的事物。這種實物顏色詞的表達,相對基本顏色詞而言,具體生動、準確形象。如番茄色(tomato)、海貝色(seashell)、桃色(peach puff)、琥珀色(amber)、檸檬黃(lemon)、巧克力色(chocolate)等。

二、顏色詞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一)白色

白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做貶義詞。我國祖先對白色產生的恐懼感,使其成為一種禁忌色,多用于不吉利、悼念、悲傷等情景,表現物質與精神層面的厭惡感。在中國,親人去世,會貼白色的挽聯,布置白色為主的靈堂,家屬需要穿白色的孝服。此外,白色還有無利可圖和愚蠢的寓意,如“白干”表示付出勞動卻沒有收獲,“白癡”形象愚蠢的人。在戰爭中,白色也代表著失敗,如“白旗”意味著投降?!鞍滓隆?、“白臉”等在漢語表達中也是貶義。

相對于中國而言,白色相反是西方人所喜愛的顏色。在《圣經》中,對于天使的描述通常會用到白色,如潔白的翅膀、白色的光環等,白色因此在西方國家代表著純潔、可愛。如“Snow White”即為白雪公主,“a white soul”表示純潔的心靈。在英美國家的婚禮傳統中,新娘需要穿白色婚服,戴白色頭紗,捧白色鮮花,對新婚夫婦而言,白色代表著純潔和忠貞[1]。此外,白色在西方國家還有公正、誠實、正派的寓意,如“a white spirit”表示高尚的精神,“white light”意味公正的判斷。白色在西方經濟領域也有特殊涵義,如“white war”,“white sale”代表經濟競爭。

(二)黑色

黑色同白色一樣,在中國傳統中屬于不祥的代表,另外,也有邪惡、災禍、不幸等意義。如在黑心腸、黑車、洗黑錢、黑市、背黑鍋這些詞中,黑色就是一種貶義詞。但在《詩經》中,對于黑色的描述又帶有正義、莊重、尊貴的涵義,此外,在戲曲人物中,黑臉的包公和李逵都是正面形象。

黑色作為西方國家的禁忌顏色之一,其寓意與中國類似,多為貶義。在《圣經》中,黑色多與邪惡、痛苦、魔鬼聯系在一起,表現不幸、死亡、黑暗。如“black deeds”表示惡行,“black words”表示不吉利的話,“Black Maria”表示囚車或巡警車,“a black day”表示倒霉的一天。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黑天鵝代表著仇恨、欺詐和邪惡。但在經濟領域,黑色有其特殊涵義,在記賬時,黑色代表盈利。如“in the black”表示盈利。

(三)紅色

紅色是中國所崇尚的一種顏色,這種崇拜源于紅色的太陽,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和吉祥。由于太陽給人微暖和力量,因而紅色也有一種親切感[2]。在中國,逢年過節會貼紅色的對聯,掛紅色的燈籠,而結婚也會貼紅色的喜字,新娘則穿紅嫁衣,蓋紅蓋頭。此外,紅色還是成功和順利的代表,如“公司分紅”、“生意紅火”等。紅色在抗戰時期,有革命以及進步的寓意,國旗和國徽都是以紅色為主,“紅色政權”和“紅軍”就是革命時期的特殊表達。

對西方人來說,紅色通常與暴力、危險、恐懼聯系在一起。在《圣經》中出現的fiery red dragon就是撒旦,而撒旦是惡魔之首,因此,紅色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貶義詞。西方人通過紅色會聯想到災禍、激進、殘暴、血腥等內容,如“red alert”表示空襲警報,“red activities”表示激進運動,“red hands”表示血腥的手。而在經濟、金融領域,紅色代表虧損和負債。

【參考文獻】

[1]王菁. 紅、白、黑、黃——淺析中西方顏色詞的象征意義[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1,Z4:57+68.

[2]潘琳. 分析各種顏色詞在英漢語言中所表達的不同象征意義及聯想[J]. 才智,2013,35:282-283.

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會計,首先是誠信的會計。會計誠信之所以被置于特別重要的地位,就在于會計信息作為公共產品,其使用者包括現實與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社會公眾。一旦會計誠信缺失問題具有普遍性征兆,會計信息失真演變為系統性風險,必將損害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顛覆社會發展的信用基礎,進而干擾乃至動搖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行秩序。

關鍵詞 會計誠信 會計信息 會計法

一、會計誠信文化的涵義

所謂會計誠信文化,是指提供會計信息的相關人員(包括會計人員、財務負責人、總會計師、公司高層領導、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等)在從事與會計信息有關的活動中形成的,反過來又對他們的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

二、會計誠信文化的現狀及其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會計誠信文化現狀

1.高級管理人員會計誠信意識淡薄

我國《刑法》、《公司法》和《證券法》對高級管理人員誠信義務的規定不夠全面,對未能勤勉盡責的高級管理人員沒有有效的處罰措施。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普遍缺乏制約,權利義務不對等,在履行職務過程中的越權和違規行為屢禁不止,誠信尤其是會計誠信意識淡薄。

2.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高

在我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新的會計職業道德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未能形成對會計人員的有力約束,造成目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權威失落的狀況。少數會計人員會計職業道德敗壞、淪喪,經受不住經濟利益的誘惑,主動違法犯罪。此外,還有不少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嚴重欠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是會計職業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存在的問題最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積的會計信息虛假。當單位領導授意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時,會計人員是否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在這兩難的選擇中有相當部分會計人員選擇了聽從領導要求,制造虛假的會計信息。

3.會計信息失真嚴重

會計誠信缺失,直接表現在會計信息失真。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沒有了真實性,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就會削弱,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投資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我國會計信息失真范圍廣、程度深,發人深省,曾經出現過“藍田股份”、“麥科特”、“鄭百文”、“紅光實業”、“東方鍋爐”等一系列典型的會計造假案例。

4.會計造假的手段及其表現形式繁多

會計誠信缺失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會計造假的方法越來越多,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例如:傳統的手段主要有虛擬資產謊報利潤,利用利息資本化夸大利潤,利用應收賬款來調節利潤,利用存貨難以盤點的特點達到低估銷售成本的目的,利用時間差提前確認收入等。而現代手法主要是利用不等價交換的關聯交易轉移利潤,利用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變更調節利潤,利用資產評估消化“資產泡沫”掩蓋潛虧等?,F在社會上會計造假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多計資產、少計負債,或多計所有者權益;二是多計收入、收益,少計費用、成本和損失;三是沒有披露信息或不按規定披露信息,削弱會計信息的及時性等。

(二)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相關利益驅動

首先是受個人利益的驅動。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的驅使下,唯利是圖,串通作弊,欺詐社會,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某些領導為了政績、職位的升遷等進行造假,以身試法。其次,上市公司受到利益驅動和迫于壓力,編制了不實、嚴重失實甚至虛假的財務報告。

2.不誠信成本過低

對會計造假,懲治力度明顯不夠。我國《會計法》中有不少條文只是羅列“不得”有這樣或那樣行為,卻沒有給出“違反了怎么處理”的后文。這類條文的規定,明示了造假行為預期“成本”的上限,威懾力不足。由于懲治力度不夠,守信者末得到有效保護,失信者未受到嚴厲制裁,一些企業或中介機構提供虛假信息,已成為一個公開的“游戲規則”,許多會計執業人員和經營者都從“失信”中撈到好處,一些擅長做假的人員還成了一些企業競相聘請的“人才”。

3.會計制度不完善

從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以來,雖然相關的會計法規不斷建立健全,但會計人員對經濟事項的處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會計處理更多地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且制度、法規本身是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環境所制定的,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時滯性,由此生成的會計信息與客觀情況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結果造成會計信息不實而使報表使用者產生疑慮。

4.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內在動因。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普遍薄弱。有的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很不規范;有的單位內部管理混亂,財務收支失控;有的單位私設“小金庫”,隱匿資產,隱匿收入;有的單位內部人員相互勾結,共同舞弊,貪污挪用資金?;蛘咂髽I、單位雖然有內控制度,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運作機制,因而不能發揮其作用。大量的經濟違法案件,多是因為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許多漏洞造成的。

5.監管力度不夠

政府監管不力,主要表現有:一是對企業會計進行監管的部門眾多,包括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門、經貿部門、證券部門等,各監管部門之間職責不清,而且監管部門對企業監管時往往都有謀求部門私利的傾向。二是會出現權利真空地帶。有些領域沒有部門去監管,也沒有部門去制定相應的規章,在出現問題時,又相互推卸責任,這勢必給會計造假行為留下空隙。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主要來自于地方企業的業績,出于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暗示企業提供預定的數據,甚至與企業合謀,共同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三、推動會計誠信文化建設的手段和措施

(一)塑造會計誠信的社會文化

會計誠信文化的丟失不僅是會計領域僅有的現象,也不僅是會計人員僅有的現象,它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不僅要打造會計誠信,還要建立社會誠信,只有全社會做到誠實可信,才能夠保證會計信息人員的守信,才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誠信建設必須納入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之中。與我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誠信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并要加以時日方可完成。

(二)將會計誠信教育作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第一重要內容。會計教育不僅要傳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識,而且要灌輸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因為道德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識更為重要,特別是在會計人員遇到相關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時,技巧與知識就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唯有靠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和道德決策能力發揮作用。要注重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的灌輸,強調會計誠信是最基本的會計原理,使會計人員認識到會計誠信、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樹立起會計職業的尊嚴感。

(三)完善《會計法》

一是增加會計誠信的條款。在《會計法》修訂時,將會計誠信作為會計工作規范和會計核算及會計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明確會計不誠信行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必須明確會計造假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對于知曉和不知曉的會計造假者、造成嚴重后果和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會計造假者、主動改正和被動改正的會計造假者等,要分別作出明確的罰款、賠償和判刑等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使《會計法》成為我國規范會計行為和維護會計誠信的真正大法。

(四)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

政府監管指財政、稅務、審計、工商等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我國目前有許多的政府監管部門,但是各部門各自為政,所獲得的信息不能共享,也影響了企業誠信的制約性。如果政府組織一個綜合協調管理部門,綜合各監管部門的信息,實施全面的預警、通報、披露制度,情況一定會有很大好轉。

誠信不僅是一種社會規范,也是一種“道德資本”、“精神資本”。它作為資本投入生產過程必然會形成一種其它無法替代的“力”,它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理性之手或理性力量,能促使所有投入生產過程的資本實現理性化運作,促使市場資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引導市場主體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誠信的社會環境,是市場經濟得以良好運行的基石。

上一篇:文化論文選題下一篇:建筑與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