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

2023-06-06

第一篇: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

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小編推薦)

智慧校園建設發展規劃

根據教育部2015年發布的《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要求,秉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學生信息化職業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素養,促進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目標的實現。職業院校數字校園不僅僅是信息化技術系統的建設,更重要的是突出機制創新,重視職業院校信息化組織結構與體系的構建。職業院校數字校園的技術系統包括數字資源、應用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個部分。數字資源的建設要根據自身情況突出專業特色、校企合作特色,在建設的過程中遵循兼顧社會服務、優先引入、慎重自建、邊建邊用、建用結合、開放共享的原則。應用服務的建設需要各院校對照部、省、市三級信息化管理要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實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A設施的建設應充分利用網絡互聯和云計算技術的優勢,積極借助社會力量,協同構建院校中心機房、服務器、網絡、仿真實訓系統環境等基礎設施,將來自校外的數字化服務與校本提供的服務相結合,經濟高效地為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數字化服務。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了我院數字化校園總體規劃。

一、建設符合標準的通用應用平臺,根據《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要求在制訂本校數字校園規范時我們將遵循國家與行業相關標準,包括GB/T 20518-200

6、JY/T 1005-20

12、JY/T 1006-20

12、JY/T 0381-200

7、JY/T 0383-200

7、CELTS-

22、CELTS-24和CELTS-3等。該平臺提供數字校園應用服務避免信息孤島,充分利用網絡互連和云計算技術的優勢,將來自校外的數字化服務與校本提供的服務相結合,經濟高效地為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數字化服務。

1、應用服務的總體要求,院校應統一規劃各類應用服務,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分步構建或引用來自校內外的應用服務;各類應用服務應實現有效集成,避免服務間的“信息孤島”。應用服務集成包括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和統一公共數據;各應用服務中使用的管理信息元數據應遵循JY/T 1006—2012和JY/T 1005—2012的相關規定;各應用服務中使用的數字資源元數據應遵循CELTS-3和CELTS-41.1的相關規定;應用服務應能適應學校的發展,滿足學校教學改革和創新的需要,不斷進行擴展;在用戶數量多、使用頻繁的情況下,確保應用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應用服務具有開放性,提供開放接口,便于與其它應用服務進行集成;應用服務應具有操作簡單、易于維護的特點,對技術人員依賴程度低。

2、應用服務的集成

統一身份認證服務旨在給校園所有業務應用提供全局統一的用戶管理和用戶認證等功能,方便數字校園的管理,提高數字校園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支持用戶的集中化和統一的管理,對數字校園中的用戶提供統一的電子身份,支持統一的用戶認證方式;支持用戶一次登錄后,在有效期間內直接訪問任何已授權的應用系統而無須再次登錄。統一身份認證服務的安全要求;通過安全的認證協議,使服務器和用戶之間可以實現雙向認證,杜絕任何一方身份假冒的可能,提高系統及用戶自身的安全性。

3、綜合信息門戶服務

綜合信息門戶服務是將各種業務應用、數據資源和互聯網資源集成到一個信息管理平臺之上,將分散、異構的應用和信息資源進行聚合,在統一身份認證服務的支持下,通過統一的訪問入口實現各種業務應用的無縫接入和集成,提供支持信息訪問、傳遞以及協作的集成化環境。能夠根據用戶的身份、權限及其自身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資源和應用服務;提供具有高擴展性的服務架構和訪問接口,集成不同架構下的各類業務應用,讓各種資源和應用可以方便地集成到校園門戶中,為數字校園用戶提供統一的訪問模式;為用戶提供安全的業務數據和數字資源的獲取,保障信息傳輸的安全可靠,保障信息不被非法用戶竊取,保障用戶的合法身份不被盜用。

以上工作計劃在今年完成。

二、應用系統將提供信息綜合和數據交換服務。

通用應用平臺建設完成后,將整合現有應用子系統并建設各應用系統避免服務間的“信息孤島”和新的“信息孤島”的產生。主要需要整合和建設的系統包括:

1、教學管理服務;教學管理服務的接口要求:提供學籍、教室占用、選課、成績、評教結果、畢業審查結果等數據及服務接口;能與其它業務服務共享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收費信息和教室基本信息等。

2、學生管理服務;學生管理服務的接口要求:能與教務管理服務共享學生信息;能與財務管理服務共享學生繳費、獎助貸信息。

3、教科研管理服務的功能要求;教科研管理服務的接口要求:能與其它應用服務共享校內教科研人員及校外教科研專家的基本信息;能與財務管理服務共享教科研項目經費的數據;能輸出符合上級管理部門要求的教科研統計信息報表。

4、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接口要求與財務管理服務共享教職工的勞資信息;與教學管理服務共享教職工的基本信息;能輸出符合上級管理部門要求的相關報表。

5、辦公自動化服務;

6、、財務管理服務;財務管理服務的接口要求:與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服務共享學生、教職工等基本信息;與其它服務共享繳費、資金發放的數據信息。

7、設備資產管理服務;

8、學校后勤服務;

9、校園一卡通服務;第三方應用子系統接入集成的要求:通過一卡通系統提供的第三方業務接口模塊,實現新增應用子系統的集成;新增子系統遵從設計開發規范,保證交易數據的實時性和安全性;交易數據實現對校園卡資金歸集和清算,具有一定容錯機制,保證脫機流水的完整性。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安全要求:系統安全:交易數據采用硬件加密傳輸;系統密鑰由學校產生,專人保管,通訊時須校驗密鑰;數據安全:采用完備的數據備份策略,充分保證一卡通系統數據的安全性;資金、賬務安全:采用是一卡一密方式,保證用戶卡的資金安全;系統交易記錄完備,報表清晰、準確。

以上系統目前已建設有教學管理服務、學生管理服務、辦公自動化服務、校園一卡通服務等,但功能不完善,且目前都獨立運行。其他系統需各部門配合完成。

三、智慧校園基礎設施建設:

1、校園網絡建設:目標是建設一個實用、高速、運行穩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園網絡,為學校的資源共享、教育教學、職業訓練、學校管理和網絡文化生活等校園信息化應用和服務提供滿足服務質量要求的網絡支撐環境。校園網絡的設計與實施:校園網絡的設計應符合GB/T 15269-2003的相關規定;拓撲結構應采用星形拓撲結構,根據網絡用戶規模采用或三層架構(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建設校園網絡,提供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兩種接入方式,使用邊界路由設備或其他具有集成功能設備實現對外連接;根據校園網絡建設和應用的實際情況,建設有多個出口,分別選擇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及不同的運營商網絡;校園網絡采用成熟的千兆/萬兆以太網絡技術和設備,核心和關鍵網絡應安全穩定可靠;校園網絡所有可能被采用的產品,應事先經過針對性的實際測試并驗證合格;我院擁有的公有IPv4地址有限,校園網內所使用的IPv4地址以私有地址為主。校園網路由協議應使用直連路由協議、靜態路由協議或者OSPF協議;校園網絡系統、網站系統、網絡應用及信息服務考慮IPv4與IPv6雙棧部署;校園網絡設置DMZ區,提供對外信息服務,實現與內部網絡的隔離;校園網絡應部署網絡管理與用戶行為管理系統,實現網絡和用戶行為管理。校園網絡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與實施:校園網絡綜合布線系統根據校園網拓撲結構進行設計和施工,包括校園弱電管道系統和樓宇綜合布線系統等;校園網絡弱電管道為校園弱電系統傳輸線路的基礎管道設施,納入學校管理。弱電管道系統的設計和施工應符合GB 50373-2006的相關規定;校園網絡室外綜合布線不應采用架空布線的方式,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和施工應符合GB 50311-2007的相關規定。

校園無線網絡的設計與實施:校園無線網絡在校園有線網絡基礎上建設,采用最新成熟無線技術的產品;校園無線網絡采用基于無線控制器的瘦AP系統架構,實現可管理、安全、QoS、漫游等功能;AP數量根據場地面積、可能并發的無線終端數進行合理設置;AP布線標準采用超五類或六類線系統標準。AP部署點布放雙絞線長度超過100米時,采用光纖方式為AP提供接入;校園無線網絡部署用戶管理系統實現用戶認證和管理,可以共用有線網絡的用戶管理系統。校園網絡設備選型:校園網絡的出口設備用于連接互聯網,選擇支持千兆帶寬的中高端路由器、防火墻、鏈路負載均衡器等設備,也可以由多種設備組合構成;校園網絡的核心設備處于校園網的核心位置,負責全網的匯聚接入和數據轉發,根據網絡規模和應用需求,核心設備宜采用中或高端三層交換機設備;校園網匯聚設備負責一棟或幾棟樓宇的網絡匯聚,上聯校園網核心設備,下聯樓宇匯聚或接入設備。根據用戶規模,采用中或低端三層交換機設備。下聯接入設備的端口選用千兆端口;校園網接入設備負責連接用戶終端,設備類型應選擇上聯千兆光口(電口),下聯百兆24口或者48口的二層可網管交換機;無線控制器負責對無線AP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應根據無線網絡的規劃AP數量并考慮20%冗余的原則選擇無線控制器容量;使用痩無線AP設備負責無線用戶接入,分為室內無線AP和室外無線AP;根據校園網安全管理實際,同時配置防火墻、流控設備、VPN接入設備、上網行為管理設備等。

2、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的建設目標;數據中心的建設目標是建設安全、節能、高效的機房環境,構建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安全性的網絡系統、主機(服務器)系統、存儲系統、數據備份和容災系統、數據庫系統等,為信息服務和信息化應用提供良好的支撐環境。數據中心的組成:校園網絡數據中心由數據中心機房、網絡系統、主機與存儲系統、操作系統與數據庫系統組成。數據中心機房;數據中心機房是指容納主計算機房以及人員工作間、設備操作間、電力室、儲存室等輔助用房構成支持區域的一個建筑物或一個建筑物的部分。數據中心機房的定義參考ANSI/TIA-942-2005。數據中心主機房的管理方式;數據中心主機房一般進行分區管理,如網絡與主機/服務器區(多個機柜)、UPS電源與配電柜區等,電池和消防鋼瓶一般放置在輔助用房。數據中心機房環境建設:數據中心機房環境設計和建設應遵循GB 10174-200

8、GB 50462-2008和GB 2887-2000的相關規定。數據中心網絡系統的含義:數據中心網絡系統是指上聯至校園網核心網絡設備,下聯數據中心的主機(服務器)系統、存儲系統、數據備份和容災系統等的網絡系統。數據中心網絡系統的設計原則:

數據中心網絡系統應采用二層架構(匯聚層、接入層)的星型拓撲結構;匯聚層設備采用全千兆中或高端三層交換機,接入層設備宜采用全千兆中端二層交換機;根據實際情況配置交換機設備;根據數據中心安全實際需求,數據中心網絡系統可配置獨立的防火墻、負載均衡器等設備。數據中心主機與存儲系統:數據中心主機系統是指在網絡環境下提供資源共享、信息處理等服務的專用系統和設備。根據中央處理器(CPU)類型、服務器等類型。存儲系統是指提供信息保存和備份等功能的外置存儲系統,數據中心主機與存儲系統設備選型

主機(服務器)選配標準PC服務器,并根據應用系統的技術和性能要求可考慮虛擬技術的應用;存儲系統可根據實際應用選擇存儲區域網絡(SAN)、網絡連接存儲(NAS)或混合模式。其中存儲區域網絡(SAN)又有光纖通道存儲區域網絡FC SAN和網絡通道存儲區域網絡IP SAN兩種存儲架構。 數據中心操作系統與數據庫系統:數據中心操作系統是銜接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軟件(如Windows、Linux、Unix等),可稱為計算機的“管家”,它使得計算機可以被程序開發者和用戶更容易使用。數據庫系統是指在計算機系統引入數據庫后的系統,一般由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及其開發工具)、應用系統等部分組成。其中,數據庫是相關數據的集合,數據庫管理系統是一種軟件系統,使用它可以創建、儲存、組織以及從一個或多個數據庫查詢數據。數據中心操作系統與數據庫系統選型與管理:在數據中心主機(服務器)上安裝操作系統與數據庫系統時,應在所有主機(服務器)上對安裝的操作系統版本、數據庫系統等做標簽,建立系統配置檔案,實現對配置文檔的版本管理;應根據應用和服務的需求及人員隊伍的技術現狀選擇安裝適合的操作系統類型(Unix、Linux和Windows)。網絡信息服務:校園網絡應配置的基本網絡信息服務包括域名解析服務(DNS)、電子郵件服務(E-mail)、網站服務(WWW)、電子公告欄服務(BBS)、文件傳輸服務(FTP)等;校園網絡可配置的擴展網絡信息服務包括即時通信服務(IM)、視頻點播服務(VOD)、網絡電視服務(IPTV)、網站/信息搜索服務等。校園網絡所提供的網絡信息服務應保證服務具備可靠的性能和業務持續性;在建立承載網絡信息服務的主機(服務器)的配置文檔基礎上,應建立各項信息服務的安裝和配置文檔、測試和調試記錄等,形成管理和維護文檔,并實現版本管理。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網絡管理是通過相應的管理系統對網絡及其用戶進行管理,以保障網絡及其信息服務系統的正常運行。網絡安全是指通過制定網絡安全政策和利用網絡安全技術(包括軟件和硬件)設備對網絡系統和計算機系統進行安全防護。網絡管理系統的功能:具備設備自動發現、二層和三層拓撲發現、設備及鏈路狀態實時顯示和故障實時告警等功能;滿足多廠家和多種類設備(網絡設備、服務器、存儲等)的統一管理需求,應支持對設備、鏈路及服務的性能進行監控和展示。用戶管理系統的功能:支持802.1x、Portal等多種認證方式,支持有線和無線接入、VPN接入等多種接入方式的統一認證; 支持接入賬號與接入設備IP地址、接入端口、VLAN、用戶終端計算機名、用戶終端IP地址、MAC地址、SSID等硬件信息和身份信息的綁定認證,防止接入賬號盜用與非法接入;符合《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公安部令第82號)的規定。

以上建設目標中,有線網絡基本建成,部分設施老化或不達標,需維護更新。無線網絡及數據中心計劃明年開始建設。

第二篇:智慧校園規劃與建設研究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學校發展的又一新趨勢,數字化校園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對外展示自我形象的一個窗口?,F代教育技術已經步入以智能教育平臺建設為改革突破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加強了數字化校園建設,并以校園網為依托,

引言

結合二十幾年教育行業工作經驗,筆者認為, 智慧校園應以互聯網云計算為核心,突顯校園信息的智能化采集與傳輸,智能化處理與控制,智能化顯示與推送。使全校各部門、各子系統信息融合、互聯互通,有效解決了校園管理中的信息更新滯后、人力資源不足、信息孤島和重復投入造成的設備冗余等問題,達到了校園管理中綠色節能、科學決策、及時管控、服務便捷的管理目標。

一、數字化校園建設現狀分析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心中普遍出現了一個共同的愿景——“智慧的地球”,伴隨著各項新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數字社會”等發展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而這些美好愿望實現的基礎,離不開教育,因此讓教育充滿“智慧”的力量,便成為教育領域一個新的追求,“數字化校園”便是這一追求的具體體現。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1.重視技術應用,忽視教育理念轉變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從物質層面上看是網絡及設施的建設,但實際上應是信息化教育的具體體現。而在目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只重視技術應用,忽視教育理念轉變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更多的是考慮技術層面的因素,而較少從如何通過數字化校園來轉變教育理念、教學觀念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造成的結果是所建成的數字化校園不能完全滿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2.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忽視軟件建設及應用

在目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中,存在著重建設、輕軟件建設及應用的傾向。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門配備的計算機檔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使用者信息素質的相對缺乏。其次,各種硬件設施完善,但與之配套的軟件和資源則顯得相對貧乏,存在有路無車,有車無貨的情況。在軟件的建設方面,許多教學軟件相對缺乏,在資源建設方面,數字化校園需要大量數字化教育資源內容的支撐,學校對教育資源庫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大。

3.重視校內的信息化建設,忽視校外的資源利用

計算機網絡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實現資源共享。特別是現在各種網絡的發展都十分迅速,可供利用的資源也層出不窮,如何利用好各種網絡的資源,應該是數字化校園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所關注的。但有很多學校在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比較重視校內的信息化建設,缺乏對校外的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這就使得教師或學生在資源的查找中,要多花很多氣力,多走許多彎路。

從目前國外應用來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加拿大全國各地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驗不斷增加,并取得良好效果。如1998年2月溫哥華學區的“信息技術報告”指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該報告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即能實現下述目標:(1)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于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3)不僅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而且還促進了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二、數字化校園網建設模式初探暨整體實施目標

數字化校園的整體實施目標是實現校園的事務處理自動化、數據處理自動化、信息管理自動化、業務流程規范化、績效考核數字化、知識文檔有序穩定并安全存儲。校務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建設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關鍵,校務管理的對象包含了黨務、行政、人事、財務、科研、教務、教學、學生事務、資產、后勤等方面,如果不能有效地協調這些職能活動,將會成為高校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所以建立統一的校務管理系統,實施校務信息化,使校園內所有的人、財、物的信息處理融為一體,將極大地推進數字校園的進程,全面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同時可以通過信息門戶網站系統來達到學校內外的信息互聯互通,真正達到智能化校園、數字化校園、未來現代化校園的標準。智慧校園示意如圖所示。

第三篇:深圳市翠園中學智慧校園三年發展規劃

(2016--2018年)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有關精神,結合深圳市《深圳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標準指引(試行)》,不斷提升學校數字校園水平和人才信息素養,全面加強信息技術支撐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以先進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以信息化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圍繞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我校將有計劃、有步驟、積極穩妥地推進信息化進程,促進我校教育管理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錘煉學校信息化辦學特色。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為基礎,以教育信息資源建設和開發應用為重點,統籌規劃,注重實效,創新發展,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打造一流的數據化、網絡化、物聯化、移動化的智慧校園。

二、總體目標

到2018年,以信息化、數字化、物聯化、移動化校園建設為核心,建立科學、豐富的教育教學云資源庫,堅持教育教學、學校管理、校園生活 三個維度的發展方向,最終實現面向學生的個性化服務、面向教師的高效教學、面向校長的智慧決策、面向創新的開放環境。

三、主要任務與措施

(一)提升我校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智慧校園,形成適合新終端的管理互動平臺。

1.不斷完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采用適用的網絡管理軟硬件,提高學校網絡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內網運行速度,網絡信息點覆蓋整個校園,實現校園網統一管理的無線網絡全覆蓋,所有信息點均可控。建設感知、協同、控制一體,智能化、系統化、綜合化的智慧校園,創新開展平安校園、節能校園、生態校園、和諧校園建設。

2.完善建設符合學校實際、實用、實效的多媒體應用中心,重點建設藝術創客室、科技創客室、微課制作室、動漫創作室、ipad全景互動平臺、虛擬教師等。

3.完善校園廣播網與校園電視臺建設。

(二)加強學校網站多元化建設,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互聯互通。 1.網站建設多元化。 (1)不斷擴充學校網站的容量,提高網站層次,充分體現學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資源的集成功能、師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舞臺功能、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功能;

(2)強化名師工作室網站建設,開辟骨干教師個人主頁和全體教師網絡空間,展現教師教育教學特色,實現資源和成果共享。

(3)建立班級主頁,展現班集體學習、活動風采。開辟特長學生個人網絡空間,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

2.建立并完善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庫藏,以文件目錄方式和數據庫存儲方式對資源進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儲存,師生快速查詢、訪問、下載。

3.優化組合學校教育教學資源,融視頻、網絡、多媒體等多種方式為一體,為師生提供多種類,多形式、多規格和多層次的教育教學資源。

(三)打造服務于教育教學的本校數字化校園應用平臺,強化新高考體制下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1.完善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 (1)實行全網絡電子備課;

(2)靈活運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進行學科課堂教學,探索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擴展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實際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3)合理運用信息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 (4)運用網絡開展學生課內外作業指導、學習情況分析和學習評價。 2.開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拓展性課程的實踐研究。 (1)根據學校特色和專題研究項目編寫校本教材; (2)進行網上成果展示。

3.開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課程的探索。

(1)以問題或者案例為切入口,通過網絡資源,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2)開展師生網上主題式探究性活動; (3)開辟師生網上專題論壇。

(四)以信息化建設為契機,發揮創客空間和創客工具的強大作用

(五)建立并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師生發展性評價體系 在教育信息化實施的過程中,廣大教師要形成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氛圍,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一支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理論的新型師資隊伍,形成覆蓋各科、自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改的骨干教師群體。全校教師掌握基本計算機操作及在網上查找資料的能力,全體教師能進行課件制作,逐步實現教師無紙化辦公,以熟練運用校園網管理平臺、學校資源網進行教學工作與開展科研。

1.提供多種信息渠道,形成開放、立體的培訓空間和學習活動的場所。 2.開展網上教研活動,提高教研活動效率、效能。

(1)采用音頻、視頻會議形式,開展信息交流、專題討論、論文交流等; (2)開展網上公開課、說課和評課活動。

3.科研先導,開展區域性教改實驗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探索網絡環境下互動教學新模式,啟動以建構新型師生關系為目標的互動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積極開展運用網絡實現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校與社區互動的試點研究。

4.完善校園信息化培訓、考核制度

第四篇:《構建智慧校園,實現跨越發展》心得體會

通過聽取構建智慧校園,實現跨越發展的演講,我受益匪淺。認識到想要打造信息化的現代校園,需要內外兼修。

我認為構建智慧校園,首先要標準統一,由多套同一標準的大型軟硬件系統構成的信息化平臺,同時能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能夠協作融合,涉及教育多個領域,能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同時,強調各類人群參與,能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另一方面要智慧教室網絡,建設智慧教室,遠程交互式錄播系統,數字化授課系統、移動學習系統,課堂教學運行支持系統。還要建立教學課堂,即網絡多媒體教室,網絡錄播教室,全自動錄播教室。

教師,是智慧課堂的靈魂。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孩子們需要怎樣的教育,值得我們思考。教師不辭辛苦、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世人景仰和傳頌。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我們依然尊敬和愛戴,而那些富有活力、充滿陽光的智慧型教師似乎更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推崇?,F代教師不光要有愛心,還需要有智慧、有健康的身心。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 “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 ”;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見,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校成為智慧型校園是時代的呼喚,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

智慧校園與智慧課堂息息相關。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認為,智慧是“就那些對人類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動的真實的、伴隨著理性的能力狀態”。美國一些研究者認為,智慧是一種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適應環境能力,適應生命新情境的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獲取教訓的能力。把智慧定義為能力,是提示我們智慧并不虛空,既可意會又可把握,可從培養能力開始。我們對人類智慧通俗地理解為:是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核心,以心理品質和價值觀為保障、以機智為重要表現形式的人的整體素養。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經由教育的悉心呵護而不斷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因此,智慧的發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條件下才能實現。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微課知識樹助學系統,實現了學生自由的學習。學會了自由支配時間、自主選擇資源、自我學習評價,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更加個性化,讓每個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同時學生對學習資源的評價和微課點擊率又倒逼教師把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深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第五篇:突破與轉型:數字校園及其智慧化發展趨勢

核心提示:校園信息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領域。1991年,科利華公司研制開發出中國第一套基于PC機的教育軟件—“科利華校長辦公系統”,是早期數字校園建設的代表性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發出《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推動了數字校園建設的全面普及。目前我國數字校園建設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也存在信息孤島等諸多問題。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工作,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啟動了“三通兩平臺”建設工作,中央電教館在2012年推出“百所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項目”,并發布了《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指南(試行)》,提出中國基礎教育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基本規范。本文嘗試從數字校園建設的技術新動力出發,探討在云、網、端一體環境下,如何有效推進數字校園建設。

一、數字校園建設的技術新動力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發展,并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顯著影響:寬帶、融合、泛在的基礎設施正加速普及,進一步激發和釋放了互聯網潛力,驅動了經濟增長、開放創新、創造力提升和全民參與。網絡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如通信、計算、軟件技術融合,3C終端融合,電信、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物聯網等多網絡形態的融合等,使信息產業正形成立體化融合發展態勢。云計算正重構信息產業競爭格局,大數據、人工智能、語義網絡等智能技術,正在重構軟件產業結構及軟件開發組織方式,信息系統正在向大眾普遍參與、形成群體智慧方向發展。人類正進入后PC時代,云、網、端一體是大勢所趨,智能服務正在加速普及。這些前沿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了校園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學校領導者在進行數字校園建設之前,應對數字校園的技術新動力有所了解。

1. 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虛實融合的世界

當前信息的生態化大趨勢已經呈現。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無處不在的網絡和聚合海量數據的云平臺,構建了無處不在的計算空間。未來社會中,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界限不再明顯,人類的未來將是一個虛實融合的世界。這個智慧星球中的三大空間—社會空間(人類社會生活、個體生存的空間)、物理空間(真實存在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間(存在于計算機和網絡中的數字化的信息、服務、計算和通信),將通過信息匯聚,實現協同感知,進而實現泛在聚合、三元融合。

人們將面臨無處不在的感知、無處不在的通信、大數據處理等新挑戰。在物聯網中,人們可以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感知技術,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信息;通過各種電信網絡與互聯網的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再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控制。

2. 計算模式正在轉型:普適計算、實時協同、信息生態觀

Mark Weiser認為:“最深奧的技術是那些消失了的技術,這些技術將它們的自身交織于日常生活中,直至不可區分。”一種好的工具可能是不可見的工具,這一工具并不進入你的意識,你只是專注于任務而非工具。如書寫技術、電的技術,就是“消失了的技術”;人們使用的眼鏡、盲人的竹竿等,就是“不可見”的好工具。這些技術和工具,使人們專注于任務本身,而不去關注其作為技術和工具的存在。

(1)普適計算(PervasiveComputing):讓人的注意力回到任務本身。該技術是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融合的技術,在這個融合的空間中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明地獲得數字化的服務。普適計算是虛擬現實計算的反面。虛擬現實計算致力于把人置于計算機所創造的虛擬世界里,普適計算則是反其道而行之—使計算機融入人的生活空間,形成一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又不可見”(Anytime,Anywhere,Invisible)的計算環境。普適計算技術把人類對現實世界所產生的知覺,如視覺、聽覺和觸覺,與計算機生成的電子信息相互融合,并以自然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在這樣的環境中,計算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戶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可穿戴設備或其他常規與非常規計算設備,無障礙地享用計算能力和信息資源,如在用戶前方通過半透明型顯示器,將視線前方的景物和與景物相關的、計算機自動生成的文字和圖形相融合后進行顯示。

普適計算技術讓人的注意力回到任務本身。在主機時代和“PC機+互聯網”時代,計算機是主體,人更多地受限于計算機;而在普適計算時代,我們強調的是“平靜”,人是主體,強調把計算機嵌入到環境或日常工具中去,讓計算機本身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讓人們注意的中心回歸到要完成的任務本身,當人在使用計算機時,人依舊處于比較自然的、安定和控制的狀態中。

(2)實時協同技術:提供“隨時隨地”和“透明”的服務。隨著4G/5G、衛星網絡、光纖網絡的快速發展,未來網絡將會如同空氣和水一樣,自然而深刻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網絡不再被動地滿足用戶需求,而是主動感知用戶場景的變化并進行信息交互,通過分析人的個性化需求主動提供服務。網絡以多種接入方式、多種承載方式融合在一起,可以實現無縫接入;任何對象(人或設備等)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通過合適的方式獲得永久在線的寬帶服務,可以隨時隨地存取所需信息。無處不在的智能網絡將提供“隨時隨地”和“透明”的服務,“隨時隨地”指人們在工作、生活的現場就可以獲得服務,不需離開這個現場而去端坐在一個專門的計算機面前才能獲得服務,即服務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透明”指獲得這種服務時不需要花費很多注意力,即這種服務的訪問方式是十分自然的,甚至是用戶本身注意不到的,即所謂蘊含式的交互。不同終端、不同網絡間的互連及協同計算,將形成無處不在的信息生態;各種技術無縫協同,嵌入到生存環境中;各種系統融入社會的主流業務,信息無縫流轉,形成信息生態鏈條。

(3)信息生態觀:信息技術成為生態環境。人們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將從“媒體觀”、“認知工具觀”轉變到“信息生態觀”。隨著普適計算技術、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泛在網絡技術的使用和發展,計算技術的形態越來越以生活中的物品形態來出現,技術將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各種空間中。未來的世界,因特網就是計算機,“生活就是計算機”,技術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在移動中,與計算機進行更加自然的交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將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像黑板和粉筆一樣融入日常教學中,形成一個良好的信息生態。教育信息生態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下,由人、教育實踐和技術化的環境構成的一個自組織與自我進化的系統,人與技術化環境之間以教育實踐活動為紐帶,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促進信息資源的傳輸、交流、反饋和循環,以最優化地實現系統價值而形成的一種均衡化的運動系統。處于均衡狀態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擁有最優的人與技術的共生關系和最大的系統價值—也就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信息生態”這一概念的引入使教育信息管理活動不再局限于技術方面,而愈來愈重視人、信息、教育實踐活動以及人與信息環境的相互關系。

(4)學習的信息生態模型:以學習者為中心。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于2010年11月發布了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劃,提出了一個學習的信息生態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融合,信息無縫轉換的信息生態環境,為學習者提供各個方面的支持,讓他們能夠獲得有趣味性且有效的學習體驗。在該模式中,技術通過提供有趣味性的學習環境和工具幫助學習者理解和記憶學習內容。技術還提供了相對課堂更廣泛、更多變的學習資源,同時技術也將學習者與包括教師和課堂外的家長、專家和指導者在內的“教育者”團隊連接起來。

圖1:學習的信息生態模型

在此模型中,技術不再是單獨的工具,而是蘊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專業資源、人和工具,它們以互補的方式共同運作,革新了學生及其學習環境之間的作用關系,建立和維護了一種創新性的生態圈或者學習文化。學習者在這種生態圈中,他們彼此之間、與教師之間、與家長之間以及與社會專業人士之間存在著不同于當前形態的互動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凸顯出來。學習內容的來源、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每個人既是知識的生產者,也是知識的消費者。技術從作為支持個體的工具更多地轉變為一種支持泛在學習、自由探究、知識建構、交流協作的無縫學習環境。學校和教育機構不再是封閉的社會單元,而是通過網絡匯聚作用,形成集體智慧聚變的節點,是一個充滿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會化的地方;不再是靜態知識的倉儲,而是開放的、流動的、社會性的、分布式的、連接的智慧認知網絡與個性化發展空間。這種生態環境不是一個割裂的學習空間,而是通過網絡連接全球性社會的,連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與未來生活的環境。

二、數字校園智慧化發展趨勢

學習的信息生態新理論、云-網-端一體的智能新技術的最優化融合,會使數字校園的核心特征和建設范式發生根本性的轉換。新一代數字校園總體發展趨勢是越來越智能化,能夠支持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智慧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

1. 新一代數字校園及其建設的核心要點

新一代數字校園是以云計算、普適計算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對校園的基礎設施、教學內容、教育活動、教育信息等進行以人為本的數字化改造,并通過網絡互聯而構建的虛實融合、信息無縫流通、智能適應的均衡化生態系統;是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來最優化地提高學生和教師的教學、生活質量,促進師生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成長環境。數字校園建設的核心有以下四點:

(1)建立智能學習環境。要建設具有情境感知、無縫連接、可視化、智能交互、按需推送、智能管控等核心特征的環境。如建設不同功能的智慧教室、未來教室等;建設基于RFID、NFC等無線射頻技術或傳感技術的智慧型教育裝備,構建開放、創新、協作、智能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智能無線網絡互連環境,使其能實現各類物體的互連、識別,以及智能化的數據傳遞服務。形成師生能隨時隨地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學資源,獲得互動、共享、協作的環境支持,實現教育信息資源的有效采集、分析、應用和服務。

(2)教育活動信息及相關支持系統的數字化。要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通過各種信息的數字化,實現信息的共享、數據的匯聚,推進技術與教育服務的融合、人和技術的融合、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更好地將人、技術、實踐與價值融合在教育活動中,形成一個基于數據的智能服務新形態。

(3)構建信息無縫流通的教育信息生態。我們要促進各種數字化技術與系統互聯互通,實現橫向互聯、垂直貫通,要將基于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業務領域,實現各種信息系統貫通融合、互聯和協作,信息在不同業務系統中無縫流轉。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互聯和信息無縫流通的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優化群體關系,提升群體互動的深度與廣度。要從已往的對單

一、靜止要素的關注,轉變為對系統信息流通、共享以及要素之間嵌套關系的關注。要革新學生及其學習環境之間的作用關系,強調技術與技術之間、技術與人之間信息的無縫流通、認知的均衡分布,要建立和維護一種創新性的生態圈或者學習文化。

(4)提供以人為本的信息化智能服務。我們要從整體優化的視角考察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與定位,以用戶為中心提供智能服務。數字校園不僅僅是技術系統,而且是基于技術提供的新形態教育服務,在創新服務應用中更好地將人、技術、實踐與價值融合在教育活動中。這種服務將從以“物”為中心(關注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資源庫等等),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突出“學生和教師的生命質量”,站在生命的層次上研究和處理數字校園的各個要素。

2. 數字校園智慧化發展的核心特征

智慧化的數字校園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新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能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能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讓學校成為開放的學習社區,可以支持移動學習、大規模協同學習等多種學習活動。

智慧化的數字校園要通過信息技術來分擔大量煩瑣的、機械的、簡單重復的教與學的任務及管理任務,讓師生將更多的心理資源(如注意力、創造力、動力系統)投入到更為復雜的、更有價值的教學和學習任務中來,從而促進學生批判能力、創造力、協作能力、平衡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各種能力的發展。智慧化的數字校園是對校園教育與學習系統實施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具有如下核心特征。

(1)智能學習環境的主動適應。智慧化的數字校園環境應該能夠感知學習者所處的地點,根據地點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主動推送與學習者所處環境相關的學習資源,實現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轉換;能為學習者提供最合適的學習路徑和學習方法。智能學習環境可根據學習者模型和學習情景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資源和工具,以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智能學習環境能識別學習情景,包括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伙伴和學習活動等。智能學習環境能利用傳感器技術監控空氣、溫度、光線、聲音、氣味等物理環境因素,為學習者提供舒適的物理環境。

(2)教育信息無縫流通。智慧化的數字校園學習環境應該貫通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的內在需求,適應學習者學校學習、家庭學習和社會學習的需要,從而真正實現“無縫學習(seamless learning)”的理念。在智慧化的數字校園環境中,對物理環境的感知、監控和調節功能進一步增強,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虛擬環境與物理環境無縫融合,從而打破時間、空間、內容、媒介的限制,實現教育信息的無縫流通。

(3)教育業務智能協同。智慧化的數字校園應該使各類教育業務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方式下都能進行便利、快捷、高效、智能的連通與協同,所有的教育業務系統形成互通,實現管理業務、教學業務、培訓業務與服務業務的智能協同,在協同的基礎上,實現業務流程的重組,創造新的服務形態。

(4)優質教育資源的按需供給。智慧化的數字校園提供的學習資源包括數字化的媒體材料、在線或離線的數字化課程等。在形式上,提供的學習資源結構清晰,形式活潑,具有自組織化、富媒體化的特點。在獲取方式上,系統可以根據學習者需求、特征、知識結構、學習主題等,主動推送符合用戶需要的信息。

(5)學習機會的人人平等。智慧化的數字校園要提供“人人都可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要把網絡學習有機融合到常態學習過程中,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提供更符合其個性能力與特征的學習服務。要使學生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的知識構建者,借助功能更加強大的智能感知設備,學習者能夠將數字化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對照、融合,學習成為一種自發和自覺的過程,將學習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實現“當技術無處不在,學習也就無處不在”的學習機會人人平等局面。

三、走向智慧教育的轉型與變革

建設數字校園的核心追求是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進而實現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呈現形式、教學內容、教與學的關系等教書育人模式的創新。數字校園的智慧化轉型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1. 教學轉型:認知建構

智慧教育下的教學,將從知識傳遞轉型為認知建構。較之傳統的數字教育,智慧教學更加高效、開放和多元。教學活動參與者之間的溝通更加通暢,互動更加深入,教師的備課、作業批改、教學評價更加智能化?;谖锫摼W技術,智慧教室集智慧教學、人員考勤、資產管理、環境智慧調節、視頻監控及遠程控制于一體,是多媒體和網絡教室的高端形態。

2. 課程轉型:線上和線下的雙重融合

在智慧教育中,在線課程將成為學校日常教學的常規設置,課程越來越多地體現出線上和線下雙重融合的特點。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將融入學校教育。課程實施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翻轉課堂等成為必然。真實的社區、真實的活動、真實的學習空間、真實的生活體驗等真實的生活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課程中。

3. 學習轉型:主動學習

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習智慧的主動學習將成為課堂教學新的重點。與學習和教育相關的許多活動都發生在教室圍墻之外。真實的生活體驗將成為學習的重要形態。正規與非正規的學習方式正在實現互補融合。尊重個體特征的個性化學習將是主要的發展方向。新的學習形態誕生,如自定步調學習、網上研討、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社交學習、仿真學習、悅趣學習等將成為常態。學校開始重新審議并制定網絡開放政策,學生帶電腦上學日益成為一種事實。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啟動“帶著你的手機上學”項目(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

4. 管理轉型:走向智能管控

管理將由人管、電控走向智能管控。校長可以通過對教育設備的智能化管控,實現設備的科學使用,降低能耗和管理負擔,節約開支。校長還可以通過對傳感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以及信息系統所匯聚的數據進行實時監控與對比分析,對教育基礎設施、教育信息系統、教學活動管理等各方面的安全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與干預。

5. 評價轉型:走向“數據主義”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教育評價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主義”提供了技術條件。記錄學習過程、識別學習情境、連接學習社群、感知學科學習環境是智慧學習環境的核心技術特征。在智慧學習環境中,我們可以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采集到教和學的全過程數據──不僅僅包括網絡教學平臺上記錄的檔案數據,還包括更多的有關學習情境的數據,如地點、時間、個體特征、所用設備、周圍環境等。

6. 學校轉型:重新設計學校形態

21世紀將出現一些從根本上進行重新設計的學校,或許未來學校的形態是自組織的,它們將展現出一系列重組教育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學校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在座時間或其他因素來組織學習,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課程安排,更適合學生的個體需求,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固定的課程節奏來組織教學;學校開始將網絡學習融入其中,為廣大的學習者拓展學習的機會,學生及其家長可以制定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與活動方案。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綜合時間教研工作計劃下一篇:綜合實踐教學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