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制造2025概念股

2023-06-18

第一篇:中國制造2025概念股

中國制造2025龍頭概念股一覽

中國制造2025配套政策將陸續推出 中國制造2025龍頭概念股一覽

中商情報網 2015-06-11 21:52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中國制造2025后續政策將陸續推出,其中包括此前發布的總體性規劃《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相關任務、工作重點、重點發展技術的后續支撐政策,以及相應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 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的工作安排,中國制造2025“1+X”方案,以及重點技術創新“綠皮書”有望年內相繼推出;工業強基等專項工程,則將在年內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隨著各項具體的針對性政策落地,中國制造2025正在從一紙規劃逐漸進入落實階段。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介紹,“綠皮書”的前身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附件《十大重點領域演進路線圖》。但考慮到《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中長期規劃,時間跨度達到10年,期間技術演進方向和速度都有可能超出目前的預期,因此淡化了“路線圖”的概念,而改為“綠皮書”。李北光同時表示,“綠皮書”將動態發布,會根據技術發展趨勢,預計每兩年發布一次,為制造業中的重要技術發展做出相應規劃。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新興技術,與此前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度較高。以“互聯網+”為核心,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主線。未來10年,預計僅工業互聯網就將帶來6萬多億元的GDP增量。

在政策支持和巨大市場規模預期下,機構普遍看好“中國制造2025”將是貫穿2015年的投資主題,并特別提及要關注中國版工業4.0相關的自動化、智能化等板塊。安信證券認為,工業4.0不僅深刻的改變了制造業,而且還帶來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及估值體系的改變,對于傳統的硬件企業,如果能在軟件方面有突破,能力會有巨大提升,建議圍繞工業4.0所包含的四條主線,即智能制造、工業通信互聯、工業大數據、智能物流等來深挖投資機會。 中國制造2025概念股大全名單一覽

一、工業互聯網機器人

同花順點評:中國制造2025規劃,最主要內容就是工業4.0和機器人。 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無疑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隨著和“互聯網+”的融合,傳統制造業的升級,也將圍繞工業互聯網和機器替代的路線來展開。 工信部部長苗圩日前就表示,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就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

而智能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的使用,則將成為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大腦”。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7%,達到22.5萬臺左右,其中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54%。

國泰君安表示,工業互聯網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方向,將為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有望可帶來3萬億美元GDP增量,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民生證券認為,圍繞智能機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資主線,具備系統集成能力,客戶資 源深厚下游廣泛的系統集成商;某細分領域優勢突出,不斷拓展相關領域具備一定客戶基礎及實踐經驗的設備制造商;通過內外部合作整合進入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的上市公司:慈星股份(300307)、亞威股份(002559)、新時達(002527)。 【相關上市公司】

工業互聯網:漢威電子(300007)、東土科技(300353)、海得控制(002184)、沈陽機床(000410)、華中數控(300161)、秦川機床(000837)、東華測試(300354)、天潤曲軸(002283)、昆明機床(600806)

機器人:機器人、新時達、博實股份(002698)、新時達、林州重機(002535)、三豐智能(300276)、智云股份(300097)、英威騰(002334)、京山輕機(000821)、海得控制、中際裝備(300308)、藍英裝備(300293)、匯川技術(300124)、金自天正(600560)、梅安森(300275)【點擊查看:近一周被機構調研的機器人概念股】

二、5G云計算大數據

阿里巴巴發布國家發改委“十三五”規劃預研課題的草案《中國信息經濟發展趨勢與策略選擇》。在這份草案中,阿里建議,“十三五”期間中國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重點應由“鐵公基”轉向智能手機、云計算、大數據。由此可見,云計算、大數據極有希望成為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重點。

另外,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日前也表示,大數據應用對醫療、社會治理等領域有重要意義,對科技創新、調整結構等很重要。 同時,懷進鵬也提到,在5G技術研發和有關需求等方面,中國已開始布局和準備。未來,5G的應用范圍將會非常廣泛,如涉及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導航、制造業、流通領域、新聞領域等。

云計算:長城電腦(000066)、浪潮信息(000977)、證通電子(002197)、中科曙光(603019)、光環新網(300383)、用友軟件、銀信科技(300231)、天璣科技(300245)、榮科科技(300290)、杰賽科技(002544)、鵬博士(600804)、焦點科技(002315)、二六三(002467)【點擊查看:近一周主力高度控盤的云計算概念股】

大數據:東方國信(300166)、美亞柏科(300188)、拓爾思(300229)、銀信科技、東方國信、宜通世紀(300310)、天源迪科(300047)、世紀鼎利(300050)、初靈信息(300250)、東土科技、東軟集團(600718)、鵬博士

5G:大唐電信(600198)、中興通訊(000063)、富春通信(300299)、朗瑪信息(300288)、百視通(600637)、科大訊飛(002230)、威創股份(002308)、衛寧軟件(300253)、烽火通信(600498)、信維通信(300136)、同方國芯(002049)

三、航空航天裝備

【關鍵詞】航空發動機嫦娥探月工程

航空發動機項目被譽為“中國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專門提及航空發動機。業內人士認為,每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點工程,后續都會獲得政策的有效落實。因此,此次國務院會議專門將航空發動機確定為“中國制造2025”的方向之一,或許意味著發動機專項扶持政策已呈呼之欲出態勢。 對此,海通證券(600837)表示,發動機產業有望獲國家千億以上專項資金強力扶植,預計未來20年我國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需求超2萬億元。 另外,在航空領域里,嫦娥探月工程無疑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焦點。就在3月12日,國防科工局宣布,探月工程將加大向社會開放力度,以此作為國防科技工業堅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因此,嫦娥探月工程無疑將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相關上市公司】

航空發動機:中航重機(600765)、鋼研高納(300034)、中航動控(000738)、成發科技(600391)、航空動力、鋼研高納、煉石有色(000697)

嫦娥探月工程:中國衛星(600118)、海格通信(002465)、北斗星通(002151)、四維圖新(002405)、合眾思壯(002383)、北斗星通、遠望谷、超圖軟件(300036)、華平股份(300074)、國騰電子、盛路通信(002446)、啟明星辰(002439) 【關鍵詞】海工裝備船舶制造

工信部去年年底制定《海洋工程裝備行業規范條件》,借此進一步加強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管理,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引導海洋工程裝備生產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廣發證券(000776)表示,受益于海洋強國建設,海工裝備具有良好成長性。 另外,此前由央行牽頭起草的《金融業支持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已經上報國務院,有望于近期發布。該政策的出臺,無疑將給造船行業帶來一劑強心針。尤其是進入工信部船企“白名單”的企業,望最先獲得利好。 【相關上市公司】

海工裝備:中集集團(000039)、海油工程(600583)、振華重工(600320)、亞星錨鏈(601890)、巨力索具(002342)、廣船國際(600685)、中海油服(601808)、上海佳豪(300008)、江鉆股份(000852)、中信海直(000099)、神開股份(002278)、寶德股份(300023)、江鉆股份、杰瑞股份(002353)、中原特鋼(002423)、亞星錨鏈、中天科技(600522)、中遠航運(600428)

船舶制造:中國船舶(600150)、中國重工(601989)、中國遠洋(601919)、中船股份巨力索具、廣船國際巨力索具、巨力索具、中集集團

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關鍵詞】軌道交通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聽取了南北車重組進展情況匯報。這意味著人們將很快看到世界最大的軌道車輛制造企業“中國中車”的誕生。業內人士表示,合并后,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商將合力開拓海外市場,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的高端形象。

另外,隨著中西部鐵路投資力度的加大,“一帶一路”的推動,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的大發展,都有望給我們國家的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相關上市公司】

軌道交通:中國南車(601766)、中國北車(601299)、晉西車軸(600495)、時代新材(600458)、鼎漢技術(300011)、康尼機電(603111)、永貴電器(300351)、森源電氣(002358)、世紀瑞爾(300150)、國電南瑞(600406)、鼎漢技術、恒順電氣、松芝股份(002454)、中泰橋梁(002659)、蘇交科(300284)、北方創業(600967)、輝煌科技(002296)

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關鍵詞】智能汽車

近期汽車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2月份我國汽車產銷總量低迷,但新能源汽車卻出現井噴式增長。

交通部3月18日也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應用初具規模,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和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的總量達到30萬輛。在政策持續加碼下,今年新能源汽車有望繼續加速普及,全年有望實現至少翻倍增長。 除政策支持外,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布局智能汽車,阿里巴巴牽手上汽,北汽攜手樂視網(300104),百度年內推出智能汽車,智能汽車行業有望迎來發展元年。

【相關上市公司】

智能汽車:比亞迪(002594)、上汽集團(600104)、樂視網、均勝電子(600699)、萬向錢潮(000559)、宇通客車、中通客車(000957)、中恒電氣(002364)、南洋股份(002212)、上海普天(600680)、動力源(600405)、奧特迅、九洲電氣(300040)、思源電氣(002028)、科陸電子(002121)、國電南瑞、力帆股份(601777)、許繼電器

七、電力裝備

【關鍵詞】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

近日,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落地,為能源互聯網發展掃清了體制障礙。隨著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充電樁建設提速以及儲能技術的快速應用,能源互聯網建設將提速,在售電側放開、電力自由交易、分布式能源推進的情況下,將誕生新的商業模式。未來的智能電網,將成為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能源互聯網”。

無獨有偶,國家電網近期也表示,將組織開展智能變電站建設,新建智能變電站1400座;組織開展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安裝智能電能表6060萬只,建成投運“三線一環”高速公路城際互聯快充網絡??梢?,隨著支持政策的頻出,將帶動新能源、智能電網等產業鏈熱度的持續升溫。 【相關上市公司】 能源互聯網:中恒電氣、陽光電源(300274)、愛康科技(002610)、彩虹精化(002256)、愛康科技、金風科技(002202)、彩虹精化、金智科技(002090)、東軟載波(300183)、林洋電子(601222)、開元儀器(300338)、國電南瑞、科華恒盛(002335)、積成電子(002339)、遠光軟件(002063)、智光電氣(002169) 智能電網:三星電氣(601567)、許繼電氣(000400)、平高電氣(600312)、麥迪電氣(300341)、百利電氣(600468)、啟源裝備(300140)、科遠股份(002380)、摩恩電氣(002451)、海得控制、科大智能(300222)、紅相電力(300427)、溫州宏豐(300283)、特銳德(300001)、艾派克(002180) 【關鍵詞】石墨烯碳纖維

2015年3月,全球首批3萬部量產石墨烯手機在重慶發布。2015年將成為中國石墨烯產業爆發的元年,以石墨烯鋰電池有望最早實現產業化生產,另外伴隨著電動汽車的蓬勃發展,預計今年石墨烯鋰電池產品的商業化應用將在中國帶動100億元的產業鏈。

除石墨烯外,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纖維材料。作為高性能纖維的一種,碳纖維碳材料已在軍事及民用工業的各個領域取得廣泛應用,從航天、航空、汽車、電子、機械、化工、輕紡等民用工業到運動器材和休閑用品等??梢娞祭w維被認為是高科技領域中新型工業材料的典型代表,將為世人所矚目。 【相關上市公司】

石墨烯:中國寶安(000009)、烯碳新材(000511)、方大炭素(600516)、康得新(002450)、金路集團、中超電纜(002471)、烯碳新材、力合股份(000532)、華麗家族(600503)

碳纖維:康得新、和邦股份(603077)、金發科技(600143)、大元股份(600146)、吉林化纖(000420)、大橡塑(600346)、博云新材(002297)、中鋼吉炭 【關鍵詞】精準醫療移動醫療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起新的„精準醫療倡議?,美國將從2016年財政預算中為精準醫療項目劃撥2.15億美元經費。而據專家預測,中國國內基因檢測及其相關產業將可能形成每年超過1000萬人次以上的檢測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基因檢測的中國市場規?;虺^千億元,精準醫療將成為中國醫療行業的新藍海。

在移動醫療方面,國家有關部委正在謀劃建立國家層面的醫療信息化平臺,各地醫療數據可以在平臺上互通互聯。據數據統計,我國移動醫療市場未來將保持高速發展,至201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200億元,未來三年年復合增長率超過80%,移動醫療或將成為“互聯網+”最大風口。 【相關上市公司】

精準醫療:達安基因(002030)、紫鑫藥業(002118)、千山藥機(300216) 移動醫療:泰格制藥、魚躍醫療(002223)、海南海藥(000566)

十、農業機械裝備 【關鍵詞】高端農機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并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3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再次強調“三農”工作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其中農機現代化,高端農機發展再受關注。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隨著高層對于農業現代化的重視,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此外,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拉動下,連續幾年來,農民購置農機熱情高漲,農機銷售十分火爆,這將對農機板塊構成支撐。正可謂農業現代化,農機先行。 【相關上市公司】

高端農機:新研股份(300159)、吉峰農機(300022)

第二篇: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與中美貿易戰

最近中美貿易戰的熱度比較高,不管是中美之間相互加征關稅,還是中美談判之后美國的出爾反爾。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要求指向也是很明確的,就是針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這個計劃,《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從基本方針看起,當今的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計劃的目標是在2050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堅持創新驅動和質量為先,也就是說將長期以來我們制造業以低端產品的加工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以高端產品的科技研發為主題的生產方式。

同時我們看到,綠色發展和結構優化也跟進在后面。這也體現了我們對過去發展經驗的反思,過去的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GDP為重,大量的政績工程上馬,全國各地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已經逐步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無論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是現如今提出的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都能夠體現對當今環境的保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對生活品質的考慮,無論是科技產品的進步還是優秀的生態環境,都能夠給大家帶來紅利。

最后是人才為本,不管是怎樣的社會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優秀的人才。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轉變,人才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們認識到了現如今的尖端科技大多數是掌握在其他國家手中,所以說體現在制造能力方面,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人的因素?,F如今的人才外流已經減少,大多數的出國留學人才都積極回國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我們的科技發展潛力很大。

由此可以想到,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戰略計劃,工業4.0。尤其是現如今工業4.0已經進入中德合作時代,中德雙方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有關工業4.0合作的內容共有4條,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就是"工業4.0"對于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雙方認為,兩國政府應為企業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這和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不謀而合。

我們再看中美貿易戰,5月3日中美貿易戰首輪談判美國開出的清單中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有關的條款:中國必須按照美國的要求開放市場給美國,必須大量購買美國產品;不得要求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給中國;勒令中國停止“中國制造2025計劃”。條條都是針對性的意見,但是我們可以從美國的反應看出,我們的計劃已經觸到了美國的痛點。尤其美國的總統特朗普和之前的政治家有所不同,他是一個商人,俗話說在商言商,但是他現在坐上了美國總統,他以商人的眼光看待大國關系,隨時謀求利益最大化,一個不按照套路出牌的人會讓研究牌理的人無所適從,這是必然的。所以現在的大國博弈,各個國家的智庫很難依照常理預測美國外交方式。同時美國的行為,可能已經進入了大國關系中的單方面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國的貿易戰不僅僅是對中國開展,他對其他國家也在發動。再剛剛結束了的G7峰會上,已經變成了G6+1峰會,大多數的歐盟國家集體對美國進行討伐。特朗普當政幾年來大多數的外交都是各種退出協議等等。所以特朗普想在近幾年開始要政績,想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迫使其他國家低頭,保持美國的經濟和軍事的霸主的地位。 現在的經濟和政治博弈說到底還是科技博弈,誰掌握了高端的科技,誰就掌握了博弈中關鍵的勝負手。我相信很多人都對中興的遭遇扼腕嘆息,但是中興公司的遭遇也再次提醒了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時候都是這樣,義和團是這樣,洋務運動也是這樣,日本入侵時依靠國際聯盟還是這樣。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首先必然考慮的是國民整體的利益,所以依靠所謂人道主義,正義在國家層面是難以實現的。我們國家的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水平受制于人,就必然在電子設備的制造上落后于人。體現在軍事方面,那就是軍事設備的落后,在民用方面,就是民眾日常生活的落后。

在非戰時,我們可以通過進口來達到要求,但是如果在戰時,我們面臨著封鎖,難以通過進口來達到目標。所以我們在中國制造2025要提升的十大領域中的第一個就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產業。爭取開始研發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由此,我們再次看中美貿易戰,事實上,我們冷靜的看待貿易戰,在最近的中美智庫聯合報告中指出,停止貿易戰是符合中美雙方利益的,現在的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爭最終導致的結果不可能是一方勝利一方失敗,只能是兩敗俱傷。我們也要認識到,經濟的增速放緩是全球趨勢,不是哪個國家在經濟上戰勝了某個國家就能轉變的,國際貿易是可以適度解決經濟增速放緩的問題的?,F在的整體狀況是美國的科技遠遠超過中國,但是中國在某些技術上是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和平機制進行良好的技術交流,最終達到互利共贏。

所以中國公司有權與美國公司在任何領域競爭并超越,包括高科技行業,但是中國無權強求美國進行技術轉讓。美國不應否決或試圖阻止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也不應該退出由其領導創建的國際體系。我們應該加強雙向合作,從而改善中美的經濟關系。

第三篇: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在務實中前進落實需遵循中國特色

作為一個全球制造業大國,中國長時間以來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這給中國制造業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若能夠抓住這一重要時期,中國制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必然大大提升。

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

“中國制造2025”順勢而為

制造業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多重要?看美國、德國這樣的世界經濟強國,無一例外的擁有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即使像瑞士、意大利這樣相對較小的發達國家,雖然沒有十分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但是也擁有幾個非常發達的制造業門類。其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離不開強大的制造業。

制造業在國家發展中起到的是頂梁柱的作用。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大力發展制造業這根神經都應該是時刻緊繃的,過于松懈造成的后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有報道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歐美國家在這場危機中受到重創,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經濟過度虛化,制造業大量的外流,產業空心化嚴重。這就相當于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去掉了頂梁柱,那么一國經濟必然會變得弱不禁風。

在金融危機中吃了大虧的歐美國家紛紛醒悟過來,開始重新重視制造業,不同類型的國家從不同的側面,結合本國的實際,都提出了一些發展戰略和思路,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反思到由于過度依賴虛擬經濟,危及到實體經濟,在2009年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制造業”,更在2012年推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此外,英國推出“制造2050”,法國推行“新工業法國”,印度叫響“制造戰略”,就連憑借著雄厚的制造業實力,受金融危機沖擊相對較小的德國,也由于感受到來自國際各方面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壓力,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了“工業4.0”。

雖然中國在金融危機中,憑借著堅實的國家制造產業基礎扛過風雨,但是隨著服務業、金融業以及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去制造業”的傾向。勞動力、土地、環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制造業舉步維艱,利潤越來越薄,很多資本開始離開制造業。這種制造業環境急劇惡化的趨勢給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帶來困境。

在如今,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競爭的制高點,中國制造業發展也不能再遵循過去的老路,要積極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制造業發展新模式,迎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紀元,“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應運而生。

“兩化融合”也要分清主次

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52.820, 0.87, 1.67%)、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等十大領域。

1

業內人士指出,以“兩化融合”為主線,以十大領域為重點抓手,通過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這就是“中國制造2025”的大致藍圖。

“互聯網+”概念是在兩會期間和“中國制造2025”同時提出的。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明確了順應“互聯網+”概念,意味著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將在中國制造業升級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網絡經濟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中的生產要素進行重組,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實現從增量到存量的一個發展路徑改革,這會給中國經濟發展的升級帶來很大的推動力量,意義很大。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就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他說,搭建好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框架,就會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也向媒體表示,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對于“兩化融合”的問題上,中國經濟安全專家江涌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提醒,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科學技術容不得半點虛假,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絲毫不能動搖。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落實過程中,要積極推進工業化,不能過度迷戀金融化,信息化以及房地產化。應堅持工業化為主導,信息化為輔助,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十大重點發展領域的提出,給“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實施路線圖,使得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我國還應該有一些重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苗圩指出,根據上述這個思路,中國工程院的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隨后工信部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制造業現有情況和優勢確定了十大重點發展領域,這些領域的重點發展,除了會推動我國急需的技術和領域發展外,還會繼續促進目前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發展,以此確保中國制造的全面升級和未來的競爭力。

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制造業升級,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意義重大。我國是工業制造大國,但是長期積淀存在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迫切目標。“中國制造2025”可以說緊隨國際形勢,但也要依托中國國情。

江涌向記者表示,成功的工業化道路核心就是要有一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中應該有高精尖的高附加值的產業,也應該有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并且在這個體系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一個“追趕”,就是不斷的促進制造業升級。促進制造業升級最主要的就是重視發展高新科技。發展高新科技會產生高利潤,反過來又會促進新的高新技術生成,這是一個循環升級的過程。

2

他指出,在過去,中國在制造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世界范圍內,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而存在。但是在高新技術領域方面,中國一直相對薄弱,盡管也擁有一些專利,但是核心技術專利占比較少。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外貿體量很大,但是利潤很低的原因。

他認為,過去我國長期依賴“引進外資”,想要通過“引進外資”來引進國外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越走越窄的,行不通的。我國要改變以往“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邏輯,在日后實施工業化戰略過程中要切實發揮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工業發展需因地制宜

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制造2025”實質上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對此,有專家表示出異議。

該專家認為,德國提出“工業4.0”是因為它早已完成了“工業3.0”的階段,但目前我們國家制造業大而不強,基礎參差不齊,一部分制造業還處在2.0階段,所以這一提法與我國制造業現狀是不匹配的。“中國制造2025”包括創新驅動、強化基礎、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如果現在就提‘工業4.0’,就相當于忽略了強化基礎這一塊。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顧問院長郭重慶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工業4.0”計劃,但是不可簡單照搬德國。因為德國人提出的“工業4.0”過于強調技術,著眼點太微觀,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人為導向變革,這和當前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有出入。中國的工業發展還是要有中國特色。

對于國內來講,江涌認為,“中國制造2025”被強勢推出,難免會使得一些地區開始“一窩蜂”扎堆制造業,這個現象要避免,要更注重因地制宜。在過去,我國一些省市由于盲目跟風發展,唯GDP主義,雖然得到了經濟上的一些進步,但是最終也導致了很大程度上自然與人文資源的不可逆損壞。“急于把寶貴的資源兌換為鈔票”這種做法是不理智的,各地區應該在日后發展過程中,懂得吸取教訓,更多的注重把繼承和發展相結合,把經濟和人文相結合。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任重道遠。江涌表示,要想切實落實“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先把制造業成本降下來,這個成本主要是融資成本,中國的融資成本已經達到15%或者16%,而我國一般的制造業利潤只有5%。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想要在制造業行業里生存是很困難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制造業行業中資本轉移,他認為,制造業融資成本降低的目標就是制造業利潤5%這一數據以下。

另外,有業內專家指出,從國家層面來看,應集中整合資源,盡早出臺具體的配套措施,抓住機遇,促進制造業關鍵配套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制定相應金融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并購。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改變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綠色制造。

3

第四篇:解讀中國制造2025

解讀中國制造2025 【導入】:視頻《赴日搶馬桶蓋》 【提問】你覺得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中國人赴日搶馬桶蓋都說明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國產貨還沒有取得本國國民的信任,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中國制造的恥辱。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因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讓這一概念走入公眾視野。2015年5月19日,《中國制造2025》正式公布,對于中國來說,這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述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吨袊圃?025》明確提出,中國要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這不僅是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還提出了“3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構想。

一、中國制造2025提出背景

(一)、國際背景

1、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變革 【提問】:回顧人類社會工業革命的時間及標志? 【教師總結】:

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重要力量。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

【小資料】

1、神奇的大數據:

PRADA在紐約的旗艦店中每件衣服上都有RFID碼。每當一個顧客拿起一件PRADA進試衣間,RFID會被自動識別。同時,數據會傳至PRADA總部。每一件衣服在哪個城市哪個旗艦店什么時間被拿進試衣間停留多長時間,數據都被存儲起來加以分析。如果有一件衣服銷量很低,以往的作法是直接干掉。但如果RFID傳回的數據顯示這件衣服雖然銷量低,但進試衣間的次數多。那就能另外說明一些問題。也許這件衣服的下場就會截然不同,也許在某個細節的微小改變就會重新創造出一件非常流行的產品。

還有一個是關于中國糧食統計的故事。中國的糧食統計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中國的統計,雖然有組織、有流程、有法律,但中央的統計人員依靠省統計人員,省靠市,市靠縣,縣靠鎮,鎮靠村,最后真正干活或上報的是基層兼職的調查人員,由于眾所周知的KPI考核導向的原因,層層加碼,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調查數據,而其中國家統計局的人是最不信的。在前兩年北京的一個會議上,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講述了他們現在的做法。他們采用遙感衛星,通過圖像識別,把中國所有的耕地標識、計算出來,然后把中國的耕地網格化,對每個網格的耕地抽樣進行跟蹤、調查和統計,然后按照統計學的原理,計算(或者說估算)出中國整體的整體糧食數據。這種做法是典型采用大數據建模的方法,打破傳統流程和組織,直接獲得最終的結果。

最后是一個炒股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于2011年好萊塢的一部高智商電影《永無止境》,講述一位落魄的作家庫珀,服用了一種可以迅速提升智力的神奇藍色藥物,然后他將這種高智商用于炒股。庫珀是怎么炒股的呢?就是他能在短時間掌握無數公司資料和背景,也就是將世界上已經存在的海量數據(包括公司財報、電視、幾十年前的報紙、互聯網、小道消息等)挖掘出來,串聯起來,甚至將Face Book、Twitter的海量社交數據挖掘得到普通大眾對某種股票的感情傾向,通過海量信息的挖掘、分析,使一切內幕都不是內幕,使一切趨勢都在眼前,結果在10天內他就贏得了200萬美元,神奇的表現讓身邊的職業投資者目瞪口呆。這部電影簡直是展現大數據魔力的教材性電影

2、物聯網:案例一:實時醫療監護

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檢測人體生理數據、老年人健康狀況、醫院藥品管理以及遠程醫療等方面可以發揮出色的作用。在病人身上安置體溫采集、呼吸、血壓等測量傳感器,醫生可以遠程了解病人的情況。利用傳感器網絡長時間地收集人的生理數據,這些數據在研制新藥品的過程中非常有用。這個系統稍加產品化,便可成為一些老人及行動不便的病人的安全助手。同時,該系統也可以應用到一些殘障人士的康復中心,對病人的各類肢體恢復進展進行精確測量,從而為設計復健方案帶來寶貴的參考依據。

案例二:放流魚有了“身份證”

如果你在無錫蠡湖邊偶然看到鰱鳙魚的背脊上有類似小天線的黃色標簽時,請不要驚奇,這是物聯網技術“聯姻”凈水漁業的嘗試。無錫市農業委員會今年在蠡湖放流了30萬尾小魚,和往年不同,今年有3500條生長約1年的鰱鳙魚體內被植入高科技芯片,成為探知放流效果的有效載體。

芯片用來記錄魚放流時間、放流地點、放流時魚身體狀況等初始信息。研究人員用計算機掃描芯片,就可找到初始數據,以此研究蠡湖魚類的生存狀態、環境變化對魚的影響等,還可通過魚類身體重量變化算出吃掉的藍藻,精細測量出蠡湖生態環境的改善。

案例三:物聯網冰箱 當你工作一天回到家,想做一份蓮子桂圓湯,走到冰箱前查詢冰箱外立面上的顯示屏時卻發現,冰箱內現有紅棗、蓮子,卻沒有桂圓。沒關系,這臺冰箱已經通過物聯網技術與全球相連接,馬上訪問沃爾瑪的網站,那里有很多桂圓可供選購„„這就是物聯網冰箱帶給人們的新生活。

物聯網冰箱不僅可以儲存食物,還可實現冰箱與冰箱里的食品“對話”。冰箱可以獲取其儲存食物的數量、保質期、食物特征、產地等信息,并及時將信息反饋給消費者。它還能與超市相連,讓你足不出戶就知道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信息;能夠根據主人取放冰箱內食物的習慣,制訂合理的膳食方案。此外,它還是一個獨立的娛樂中心,具有網絡可視電話功能,能瀏覽資訊和播放視頻。

【視頻】物聯網應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也給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當今,我國在相當一些領域與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處于歷史最小時期,已經有能力并行跟進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2、全球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重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嚴峻的外部形勢

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一方面,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日本在《2014制造業白皮書》中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英國發布《英國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如,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夏普計劃在本土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耐克、優衣庫、三星、船井電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偟膩砜?,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3、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強化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相交織,我國也將面臨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新挑戰。

一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強化。近年來,我國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國家, 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額5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梢灶A見,未來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摩擦將更為激烈,對我國制成品出口將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全球貿易規則也處于重構過程。美國極力推動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TPP) ,在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勞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高門檻,將進一步削弱我國工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也將影響我國工業實施的“走出去”戰略。此外,美國推動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美歐雙方互相降低非關稅壁壘,統一各類認證等監管標準,也將挑戰我國參與的金磚國家準貿易聯盟。全球貿易投資秩序的重建,可能對國內貿易投資產生替代效應,我國的對外貿易和吸引國際直接投資的壓力將會增大。

【提問】什么是TPP?

(二)、國內背景

1、我國制造業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 近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5.85%。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業企業56家(不含港澳臺),連續2年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數僅次于美國(130多家)的第二大國。

近十年來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增強了我國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從國內看,建國60多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促進我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從國際對比來看,1990年我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自19世紀中葉迄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我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

2、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關鍵領域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社會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集聚,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快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8318億元,比2008年增長2.7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擁有科技機構5.2萬個,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規模以上企業共申請專利53萬件,是2008年的3.4倍。

【提問】請列舉中國在哪些領域躍居世界前列?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參看:《大國重器》)

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趨緊,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不再是總量擴張的過程,而主要是結構升級轉型的過程,增速下降可能帶來某些難以預料的挑戰,這對我國制造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緊迫要求。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要素成本等都在發生動態變化。從資源能源看,我國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鐵礦石、銅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可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從環境壓力看,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正集中顯現,目前全國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7個省(區、市)的6億左右人口受霧霾天氣影響,水體污染較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顯,重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從要素成本看,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如,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頂點下降了560萬,勞動力供給呈縮減趨勢,并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4000元,遠高于東南亞等國。據波士頓報告,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國生產只比在中國生產貴4%。

我國制造業傳統競爭優勢賴以保持的多種要素約束日益趨緊,已經使粗放式的發展道路越走越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原有比較優勢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新舊交替期,我國制造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4、國家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內需潛力和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為制造業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發展為制造業創造了新需求,開拓了新市場。如,城鄉一體化將成為拉動制造業內需增長的主要動力,按照目前的城鎮化速度,未來每年將有1000余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據測算,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將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和5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現代化也將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等都為制造業創造著巨大的需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也將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等,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傊?,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各產業部門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治理服務新的能力需求、國際競爭和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在生產裝備技術水平、消費品品質提升、公共設施設備供給、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對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個正在形成的13多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國內消費市場,是我國制造業所擁有的最大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也使我國制造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臵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新一輪改革,將有助于破除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層次矛盾,激發市場活力。近一時期,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權限、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融資成本、推進創新創業等一大批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個更加寬松公平、鼓勵競爭,更有利于企業創新和工業發展的環境開始形成,為制造業由大變強提供了持續動力和堅強保障。

二、中國制造的現狀

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咨詢項目對8個國家: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 韓國、印度和中國,從1946年到2012年制造業的數據進行趨勢分析。世紀90年代,我國還處在世界第8位?,F在已經到了第4位。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和德國、日本還有 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我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我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家比例的1/4。原隸屬于各工業部門的院所改制為企業之后,更多的資金、人力和管理開始從共性技術領域轉到應用技術和商業化領域,不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弱化。同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各自創新活動的目的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2、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制造”已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首先,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以玩具生產為例,從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歐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實施一年來,歐盟RAPEX通報、召回中國大陸制造、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玩具產品共498起,每月都有20起以上中國大陸產玩具因質量安全問題被歐盟RAPEX通報/召回。其次,我國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展滯后。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于美國、法國和日本。第三,標準體系整體水平不高。據統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第四,我國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也很不相稱。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0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大陸地區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質量轉變。

3、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資源能源需求強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能源資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英國BP公司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資源與環境成本低廉,資源與環境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合理配臵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環境監管不力與違法成本偏低也是誘發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范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013 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我國地下水質為較差和極差的占比合計約60%。要大力研發應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能力建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4、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低端產品產能嚴重過剩。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據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但是目前在建、擬建生產線仍有30-40條,新產能仍以10%的幅度遞增。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發展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要推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優化制造業布局,逐步化解產能過剩,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變。

5、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

兩化深度融合是建設制造強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發展方式注的重要動力,是打造工業競爭新優勢,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條件。不過,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兩化融合仍有巨大潛力可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滯后于發達國家。2012年我國網絡就緒度指數(NRI指數)為4.03,低于美、日、德、韓等國,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分地區和行業仍處于以初級或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且不同地區、行業及不同規模企業間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高端核心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開始步入制造業與信息技術全面綜合集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應用為特點的新階段。例如,德國的制造水平、信息化發展水平世界領先,已經開始推進工業4.0戰略。而按照德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工業企業整體處于2.0的水平,需要補上從工業2.0到3.0的差距,才能實現4.0的方向發展。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制造模式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四、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支撐與保障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事項,簡化程序,明確時限;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

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改革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和項目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視頻】中國創客養成記

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合理配臵公共資源;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合理限制。

2、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資料】天津濱海爆炸,消防人員犧牲,讓你想到什么? 事情發生后,網絡上充斥著人們的憤怒。是誰把這些男孩送去當炮灰的?在數十種危險化學品充斥其間且有些遇水就會爆炸的情況下?據一個消防員說,第一批前往火災現場,投入的消防員便有一百多,而“現場并無人告知他們有不能沾水的危險化學品。”很多人狂吼,在當晚諸多讓人震驚的悲慘消息中,這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那些平時神出鬼沒的相關部門,在如此大規模災難中,表現、指揮水準令人咋舌的業余,以致網絡大V們呼吁,消防救援職業化的刻不容緩。

當沒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行業的準入標準是人情至上,“職業化”就成了空想,因為一旦職業化,權力尋租便沒有空間可尋。職業化意味著規范、原則,一旦專業化,規則應運而生了,都講規則、講原則了,你讓我們的潛規則何處安身?人情何處容身?

比如,有條長微博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某地建立危險品倉庫,消防不讓過關,除非購買三噸黃沙,名曰消防沙。從別處購買的都不行,一定得從自己領導親戚那買。

又比如,中國鄉鎮上的人們喜歡放鞭炮,紅白喜事都要噼里啪啦放一陣,也許鄉下地大,想怎么放就怎么放,不像在城市有種種限制,所以就我們鎮而言,六

十、七十大壽,若再加上家里出了個包工頭什么的,動輒上萬的鞭炮錢不在話下。而現在的煙花趨向豪華版,感覺和你在春晚看到的差不多,因此利潤奇高,因此當地的煙花廠往往都是有關部門親戚家開的。商戶若是不賣他家鞭炮,分分鐘都能以經營危險物品的名義拘留起來,把你倉庫里的貨全部收繳,拉回去,轉手賣給別人。商戶要找關系把自己的貨弄出來,還得抓緊再抓緊,不然貨賣光了,錢進了人家腰包,再想要出來,天方夜譚。

切實加強監管,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嚴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

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拓寬制造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發展互聯網金融,比如現在非?;鸬谋娀I、P2P等

4、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加強財政資金對制造業的支持,重點投向智能制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為制造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深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范應用,促進制造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結構布局調整。

5、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6、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

中小企業是我們整個中國制造的核心中的核心,以數量而言,中小企業數量占到所有工業數量的99%,他們提供了50%的GDP,提供了60%的稅收,而且全國65%的專利來自于中小企業,75%的發明與創新來自于中小企業,85%的新產品研發來自于中小企業,可見中小企業是多么重要的一個階層。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德國的工業4.0都是從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始的。

7、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

加快制造業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業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平臺和出口產品技術性貿易服務平臺,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預警協調機制。

【請思考】: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制造業意味著什么?

8、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

第五篇:中國制造2025[模版]

《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0?2?0?2?0?2?0?2文件中指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0?2?0?2?0?2?0?2文件中明確了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0?2?0?2?0?2?0?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個產業被明確為重點發展領域。

?0?2?0?2?0?2?0?2文件內容如下(本文有刪減): ?0?2?0?2?0?2?0?2中國制造2025

?0?2?0?2?0?2?0?2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0?2?0?2?0?2?0?2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0?2?0?2?0?2?0?2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0?2?0?2?0?2?0?2《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0?2?0?2?0?2?0?

2一、發展形勢和環境

?0?2?0?2?0?2?0?

2(一)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0?2?0?2?0?2?0?2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谛畔⑽锢硐到y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0?2?0?2?0?2?0?2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0?2?0?2?0?2?0?

2(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0?2?0?2?0?2?0?2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將不斷激發制造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0?2?0?2?0?2?0?2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0?2?0?2?0?2?0?

2(三)建設制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0?2?0?2?0?2?0?2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0?2?0?2?0?2?0?2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0?2?0?2?0?2?0?2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0?2?0?2?0?2?0?

2二、戰略方針和目標 ?0?2?0?2?0?2?0?

2(一)指導思想。

?0?2?0?2?0?2?0?2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痉结樖牵??0?2?0?2?0?2?0?2——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0?2?0?2?0?2?0?2——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0?2?0?2?0?2?0?2——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0?2?0?2?0?2?0?2——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0?2?0?2?0?2?0?2——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0?2?0?2?0?2?0?

2(二)基本原則。

?0?2?0?2?0?2?0?2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0?2?0?2?0?2?0?2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扎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0?2?0?2?0?2?0?2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制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0?2?0?2?0?2?0?2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0?2?0?2?0?2?0?

2(三)戰略目標。

?0?2?0?2?0?2?0?2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0?2?0?2?0?2?0?2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0?2?0?2?0?2?0?2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0?2?0?2?0?2?0?2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0?2?0?2?0?2?0?2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0?2?0?2?0?2?0?2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0?2?0?2?0?2?0?21 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0?2?0?2?0?2?0?22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 ?0?2?0?2?0?2?0?23 寬帶普及率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0?2?0?2?0?2?0?24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數據來源于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0?2?0?2?0?2?0?2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0?2?0?2?0?2?0?

2三、戰略任務和重點

?0?2?0?2?0?2?0?2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0?2?0?2?0?2?0?

2(一)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

?0?2?0?2?0?2?0?2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0?2?0?2?0?2?0?2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決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發布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0?2?0?2?0?2?0?2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范,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0?2?0?2?0?2?0?2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0?2?0?2?0?2?0?2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制造業創新網絡,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建設一批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規范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面向制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0?2?0?2?0?2?0?2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在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準制定。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快我國標準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采用先進的民用標準,推動軍用技術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大力推動標準實施。

?0?2?0?2?0?2?0?2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知識產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評議機制,鼓勵和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專業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構建知識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開展跨國知識產權許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0?2?0?2?0?2?0?

2(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0?2?0?2?0?2?0?2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0?2?0?2?0?2?0?2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編制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術標準,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協同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能制造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系。 ?0?2?0?2?0?2?0?2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統籌布局和推動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0?2?0?2?0?2?0?2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藥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0?2?0?2?0?2?0?2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 ?0?2?0?2?0?2?0?2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制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提高企業寬帶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系統網絡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件、故障診斷軟件和相關工具、傳感和通信系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

?0?2?0?2?0?2?0?

2(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0?2?0?2?0?2?0?2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0?2?0?2?0?2?0?2統籌推進“四基”發展。制定工業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制定工業“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布工業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向基礎領域集聚。 ?0?2?0?2?0?2?0?2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制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加大基礎專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建立國家工業基礎數據庫,加強企業試驗檢測數據和計量數據的采集、管理、應用和積累。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投向“四基”領域重點項目。

?0?2?0?2?0?2?0?2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開展工業強基示范應用,完善首臺(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

?0?2?0?2?0?2?0?

2(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0?2?0?2?0?2?0?2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0?2?0?2?0?2?0?2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范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開展質量管理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示范推廣。加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0?2?0?2?0?2?0?2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采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檢測裝置、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大力提高國防裝備質量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

?0?2?0?2?0?2?0?2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加強關系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準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將質量違法違規記錄作為企業誠信評級的重要內容,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建立區域和行業質量安全預警制度,防范化解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強化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0?2?0?2?0?2?0?2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制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準,提升與制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國家計量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建立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完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提高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健康發展,提升管理體系認證水平,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支持行業組織發布自律規范或公約,開展質量信譽承諾活動。

?0?2?0?2?0?2?0?2推進制造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咨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0?2?0?2?0?2?0?

2(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0?2?0?2?0?2?0?2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0?2?0?2?0?2?0?2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0?2?0?2?0?2?0?2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l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進產品認定,促進再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0?2?0?2?0?2?0?2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壯大綠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

?0?2?0?2?0?2?0?

2(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0?2?0?2?0?2?0?2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0?2?0?2?0?2?0?2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0?2?0?2?0?2?0?2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0?2?0?2?0?2?0?2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瘧?。

?0?2?0?2?0?2?0?2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完善工業軟件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0?2?0?2?0?2?0?2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0?2?0?2?0?2?0?2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0?2?0?2?0?2?0?2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 ?0?2?0?2?0?2?0?23.航空航天裝備。

?0?2?0?2?0?2?0?2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0?2?0?2?0?2?0?2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0?2?0?2?0?2?0?2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臻g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0?2?0?2?0?2?0?2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制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0?2?0?2?0?2?0?2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0?2?0?2?0?2?0?2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0?2?0?2?0?2?0?2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0?2?0?2?0?2?0?2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0?2?0?2?0?2?0?2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0?2?0?2?0?2?0?

2(七)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0?2?0?2?0?2?0?2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

?0?2?0?2?0?2?0?2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研究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和重點項目導向計劃,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優化工業投資結構。圍繞兩化融合、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 ?0?2?0?2?0?2?0?2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化存量產能。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切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0?2?0?2?0?2?0?2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提高規?;?、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示范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 ?0?2?0?2?0?2?0?2優化制造業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制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現有制造業集聚區,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0?2?0?2?0?2?0?

2(八)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0?2?0?2?0?2?0?2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0?2?0?2?0?2?0?2推動發展服務型制造。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范,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建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0?2?0?2?0?2?0?2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在線定制、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務,實現與制造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0?2?0?2?0?2?0?2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強輻射能力。依托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加快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建立生產服務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產業轉移承接地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0?2?0?2?0?2?0?

2(九)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0?2?0?2?0?2?0?2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0?2?0?2?0?2?0?2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平。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鼓勵與境外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

?0?2?0?2?0?2?0?2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并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營銷及服務體系;依托互聯網開展網絡協同設計、精準營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國際總承包、總集成。引導企業融入當地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強投資和經營風險管理,提高企業境外本土化能力。

?0?2?0?2?0?2?0?2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制造業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合作。發揮沿邊開放優勢,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制造業合作園區。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創新商業模式,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制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條,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0?2?0?2?0?2?0?

2四、戰略支撐與保障

?0?2?0?2?0?2?0?2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和中國特色制造文化,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 ?0?2?0?2?0?2?0?

2(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0?2?0?2?0?2?0?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強制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強化行業自律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業治理水平。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事項,簡化程序,明確時限;適時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改革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和項目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資源稅從價計征,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合理限制。穩步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產業安全審查機制和法規體系,加強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制造業重要領域投融資、并購重組、招標采購等方面的安全審查。

?0?2?0?2?0?2?0?

2(二)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0?2?0?2?0?2?0?2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清理和廢止不利于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實施科學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業節能節地節水、環保、技術、安全等準入標準,加強對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統一執法,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切實加強監管,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嚴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完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涉及的職工安置、債務清償、企業轉產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實施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建立全國涉企收費項目庫,取締各種不合理收費和攤派,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推進制造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設中國制造信用數據庫,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動態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推行企業產品標準、質量、安全自我聲明和監督制度。

?0?2?0?2?0?2?0?

2(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0?2?0?2?0?2?0?2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拓寬制造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業務范圍內加大對制造業走出去的服務力度,鼓勵國家開發銀行增加對制造業企業的貸款投放,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制造業企業特點的產品和業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制造業貸款和租賃資產開展證券化試點。支持重點領域大型制造業企業集團開展產融結合試點,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探索開發適合制造業發展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鼓勵發展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業務。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通過內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加大對制造業企業在境外開展資源勘探開發、設立研發中心和高技術企業以及收購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0?2?0?2?0?2?0?

2(四)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0?2?0?2?0?2?0?2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加強財政資金對制造業的支持,重點投向智能制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為制造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范應用,促進制造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結構布局調整。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推動制造業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瘧?。落實和完善使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單位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范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機制。實施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推進增值稅改革,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切實減輕制造業企業稅收負擔。

?0?2?0?2?0?2?0?

2(五)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0?2?0?2?0?2?0?2加強制造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制造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制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范,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制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深化相關領域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完善各類人才信息庫,構建產業人才水平評價制度和信息發布平臺。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建立完善制造業人才服務機構,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制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選拔各類優秀人才重點是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外學習培訓,探索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加大制造業引智力度,引進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 ?0?2?0?2?0?2?0?

2(六)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

?0?2?0?2?0?2?0?2落實和完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重點和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積極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導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鼓勵大學、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對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各種實(試)驗設施。加強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創新、融資、咨詢、培訓、人才等專業化服務。 ?0?2?0?2?0?2?0?

2(七)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

?0?2?0?2?0?2?0?2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落實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全面深化外匯管理、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管理改革,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修訂鋼鐵、化工、船舶等產業政策,支持制造業企業通過委托開發、專利授權、眾包眾創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利用外資由重點引進技術、資金、設備向合資合作開發、對外并購及引進領軍人才轉變。加強對外投資立法,強化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法律保障,規范企業境外經營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探索利用產業基金、國有資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鐵、電力裝備、汽車、工程施工等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實施海外投資并購。加快制造業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業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平臺和出口產品技術性貿易服務平臺,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預警協調機制。

?0?2?0?2?0?2?0?

2(八)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0?2?0?2?0?2?0?2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擔任。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制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設立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研究制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制造業重大決策提供咨詢評估。支持包括社會智庫、企業智庫在內的多層次、多領域、多形態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國制造2025》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建立《中國制造2025》中期評估機制,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

?0?2?0?2?0?2?0?2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316督導評估自評報告下一篇:4月25日宣傳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