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OECD科技統計論文

2022-05-01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OECD科技統計論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引言科技統計是統計學的一個應用,是利用統計學的相關數理原理,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進行評定,是針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體系進行科學度量的一個指標??萍冀y計的方法是通過對科技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及其功能以年度為時間梯度進行測定、統計、分析,進而得出準確的分析報告,為國家的宏觀規劃、政資反饋情況提供參考、依據。

OECD科技統計論文 篇1:

淺析我國高技術統計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摘要:在當代社會,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已成為加速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陀^全面地評價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為宏觀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是科技統計工作的重要任務。課題組根據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和有關計算方法,對我國1995-2001年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初步描述。

關鍵詞:高技術;統計;現狀;問題

一、國內高技術統計現況

1.高新技術概念的提出

我國有關專家學者從80年代開始對國外高技術產業發展動態進行了研究,與此同時也引入了高技術概念。863計劃中提及的“高技術產業”與發達國家高技術產業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初始概念。

2.我國高技術產業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來,科技部組織我國部分專家學者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界定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我國制造業各小類行業技術密集度的計算,發現沒有出現國外那種高技術產業按照技術密集度聚類的現象,也無法依據技術密集度在“高技術產業”與“非高技術產業”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

3.高技術統計的開展

(1)省市高新技術產品統計。廣東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國建立了高技術產品調查制度,隨后江蘇、北京、遼寧等省市都開展了基于產品的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但由于各省市的標準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間無法有效地進行比較。

(2)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統計。依據美國等國對高技術產品的劃分標準進行出口貿易統計,科技部和海關總署合作已進行了多年統計,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訂了《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這項統計對反映我國高技術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國高技術統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1.高技術與高新技術的區別——和國際的不可比性問題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以及倡導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政策需求,有關部門將高技術擴展到高新技術,并進行相關的統計,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看到高新技術概念與高技術概念相比,其涵義有很大的擴展。高新技術的這種提法更偏重于新技術,其范圍是按照某些科學技術領域進行劃定的。其產品統計的范圍定為凡是與某些科學技術有關的產品均列為高新技術產品,也就是將按照嫁接、引入新技術生產的,或通過購買的新設備、新機器所生產的新的最終產品均列為高新技術產品,而并不涉及這些產品的生產方式和中間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其統計結果,往往過高地反映(或者說估計)了我國高技術的發展狀況;從統計上比較,與國際標準有著很大區別。

2.建立全國統一的高技術產業統計調查制度的問題

基于產品的形式對高新技術進行統計,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統計標準。在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采用國際上普遍承認的OECD基于產業的形式對高技術進行統計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術”概念,統計分類和基本指標逐步與國際高技術統計標準接軌、一致,是我們今后必然的選擇。

根據我國當前的科技統計現狀,和現有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可以在現有各省市高新技術產品統計的基礎上,科技部根據1999年制訂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在全國范圍內基于產品的形式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常規性調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術產品目錄統計,統計結果互不可比,水分極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時,要跟蹤國際高技術統計的發展趨勢,采用國際規范,基于產業的形式對高技術進行統計,按相應的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對比分析,這樣才能適時并且全面地、科學地和準確地反映我國高技術發展狀況,為決策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較為完備的數據、信息,避免統計評價走樣,產生誤導。采取這樣的雙軌制的統計方式,是當前形勢下高技術統計一種比較穩妥的過渡方法。

3.我國科技統計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問題

現在,隨著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統計標準國際化是科技統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行的科技統計調查制度是一個多主題的綜合性科技活動調查制度,這和國外RD統計和技術創新專項統計調查制度有很大的區別。RD投入統計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徑計量,RD活動的間接費用沒有分攤到RD活動中去,使我國RD投入水平較實際發生明顯偏低,很難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數據對高技術進行評價。

關于高技術統計的評價標準,將技術開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或將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作為標準是不科學、不適宜的。技術開發是我國特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技統計概念,泛指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科技活動,包括企業內部RD活動,以及運用科技成果對已有產品、材料、技術方法、工藝流程和裝置等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進的活動等。由此可見,其含義比RD活動的涵義大,統計范圍廣,其人員統計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職工,經費統計包括了購買一般技術的費用,甚至包括購買機器設備的費用。采用技術開發統計數據作為評價高技術的標準,往往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技術開發的涵義與高技術的評價標準是不對稱的,使用類似技術開發等指標作為判別高技術的標準不適宜的。

三、結論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我國高技術統計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的一些相關探究,希望對廣大學者及老師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在此過程當中有很不足之處還希望廣大教師多提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許繼琴: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界定分類及其統計的思考[J];中國科技產業;2001年05期.

[2]魏和清:從科技投入與產出看我國科技發展的績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年12期.

作者:李金玫

OECD科技統計論文 篇2:

科技統計的量化研究

1、引言

科技統計是統計學的一個應用,是利用統計學的相關數理原理,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進行評定,是針對于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體系進行科學度量的一個指標??萍冀y計的方法是通過對科技活動的相關組織規模和組織結構及其功能以年度為時間梯度進行測定、統計、分析,進而得出準確的分析報告,為國家的宏觀規劃、政資反饋情況提供參考、依據??萍冀y計研究主要針對于是科學技術活動的總體數量特征與其相關數量之間的線性、非線性函數關系,進而為國家的宏觀科技體系的相關規劃提供數理依據。

科技統計事業起步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建立。196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就意圖規范科技統計的行業標準,以求在以后的科技統計活動中,能夠做到數出一門,相關的技術人員可以閱讀不同地區之間的科技統計報告。故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了通過了《研究與發展(R&D)調查的推薦標準與規范》。此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還擬定&D調查的國際規范和國際分類之行業標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也開始了自己的科技統計之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創了現代R&D統計。直至現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已從R&D領域擴展到技術創新領域及高技術領域。相較于西方發達國際,我們的科技統計事業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文革結束之后,我國的經濟、文化、教育開始逐漸法復蘇,正在此時,國家也注意到了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之下,我國開始組建自己的科技統計團隊。但受限于當時的人力與物力,我國的科技統計團隊僅僅是雛形而已,沒有很好的組織規劃形態,但對我國的科技統計事業的意義仍然是里程碑性質的。逐步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才有了起色,在1985年,我國成立了專門的科技統計部門,該部分主要負責我國的工業、教育(高校、研究院)、民營企業的相關科技活動的統計工作。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和探討新時期各國的科技政策的得失,以至于可以對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一個合理、及時的反饋,用來調整已有的科技政策和頒布新的科技政策,成為了各國科技統計的一個難點。為此,筆者在已有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現行的科技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佐以統計學知識,提出了一個定量分析的新方法。

2、科技統計指標體系建立

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開展是比較晚的,發展也沒有收到應有的重視,雖有進步,但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健全的、基于全社會的科技活動的相關調查體系。誠然,我國更沒有一套數理解釋透徹的指標體系。鑒于此,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相關科技活動統計工作者素質不一,所參考的指標體系也不一樣,且其中夾雜著強烈的主觀效用,導致了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的亂象。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規范,難以共享,直接降低了科技統計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鑒于此,我們需要對科技活動的指標體系進行修正,才能得到一個普適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好、準確度較高的指標體系。首先,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參考一下六項基本原則。

1.準確性??萍冀y計數據必須如實地、客觀的反映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統計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統計方法進行。

2.全面性。此項主要針對于企業。在中國,不僅僅大型企業的科技活動較為活躍,中小型已然不可忽視的科技活動能力,在統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中小型企業的創新活動。

3.完整性。企業的科技活動包括過程和結果兩部分,但在這兩者之間,仍有一個面向結果的轉化階段,我國的科技成果轉換率很低,與現有的科技統計數據不完整有一定的關系。

4.動態性。企業的科技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其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循環往復之中。因此,在統計一個企業的科技活動之時,需要考慮整個科技活動周期內的數據。

5.可操作性。此項主要是面對數據的傳播。目前,我國由于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許多指標的含義往往不同,造成了統計人員的理解偏差。

6.國際可比性。我國已然加入了WTO,我們應改變我國現行的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科技統計制度,代之以R&D統計調查制度,以期與國際接軌。通過綜合考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美國等國家的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立足我我國現有的指標體系,充分考慮技術獲取、創新的中間過程和成果轉化等幾個重要環節,依照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對技術活動進行更加科學、有效地統計工作。

3、科技統計的量化評價方法

基于此,作者根據工作經驗,提出量化的分析、評價方法。首先,選定相關指標。

其一,客觀性指標值??陀^性指標就是我們的一手數據,這些數據是直觀可得的,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的運輸和函數轉化。其二,主觀性指標。主觀性指標是指針對于某種特性的分析指標,按照實際生產生活的要求對其指定若干的評判標準,并將其統一送至權威的專家、科學共同體進行審計,由評定專家經過大量的計算和擬合得到一個介于0至100之間的指標的數值。然后,對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不同的指標值有不同的實際含義,對其進行簡單的數值計算是不符合現實物理意義的。譬如,經濟類的指標值是金錢,單位為萬元,而產出類指標值為論文的數量,單位為篇。如果將兩者簡單的進行純代數計算,得到的數值是沒有任何現實物理意義的,因此,我們需要對每一個指標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最后,對每一指標權重進行確定。不同指標對于最終評價結果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在判斷分析之時,不可同一而論,因按照其不同的重要性,對其分配不同的權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全面性很強的分析結果。具體而言,筆者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來確定各層指標的權重。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興起而產生與發展的一種新興的計算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是從人腦神經元的復雜的網絡系統的抽象數學模型進行出發,按照不同的鏈接方式組成了不同的網絡模型。所謂的神經網絡模型是一種運算模型,參考了部分仿生學的原理,與蟻群模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神經元模型有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系組成,神經元是人工神經網絡中不同網格的交點,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是不同神經元之間的信息聯系與信息的運算。神經元與醫學生物中的神經元類似,神經元之間的聯系類類似于醫學生物中人類大腦皮層中灰質部分。評價值的計算。在評價值計算的過程中,假設涉及到的相關指標有n個,以此命名為h1,…,hn,其中hi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原始的評價值mi經過一系列的無量綱處理之后得到的指標值ni,其中的權重為γi,因此,科技統計評價

筆者的量化分析方法,能較好的對技術管理創新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評價,為技術管理創新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4、結論

科技統計是反映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能力的基本指標,也是現有的唯一公認、可行度強的統計活動,提高科技統計的水平,對于國家科技的發展,宏觀政策的制定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茖W統計活動是服務于我國的科技發展的。而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喪失,我國的人口基數不足與支持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速率之時,我們便需要對科技進行更加嚴肅的對待,而科技統計,是對與我國的科技發展的相關政策的擬定、反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的。

筆者針對數出多門、彼此不一、分頭管理的亂象。提出了一個普適性極強的量化分析方法,該方法首先選定了客觀指標值和主觀指標值,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統計學的相關專業知識,對于各個指標進行加權,建立了一個普適性較強的科技統計評價體系指標,以求更好地為我國的科技統計事業服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科技統計分析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

王斐.出生年月:1984.1.性別:女.籍貫:山東濰坊.職稱:中級.研究方向:自然科學類.

作者:王斐

OECD科技統計論文 篇3:

“科技人力資源”定義及其相關概念辨析

【摘要】 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本文對國內外權威機構關于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進行了梳理,分析了科技人力資源的鑒別標準與統計范圍,重點對與“科技人力資源”相近的六個概念——“科技活動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R&D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人才”進行辨析,最后指出確立科技人力資源概念的意義。

【關鍵詞】 科技人力資源 科技活動人員 科學家和工程師 R&D人員 概念辨析

一、科技人力資源概念的提出

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及其相應的統計分析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誕生和發展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創新系統研究的興起,西方國家的學者和政府決策者開始認識到:科技人力資源作為國家創新系統最重要的資源投入,在推動科技知識的國內流動與跨國流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從科技創新所需的投入資源和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國外學者將科技與人力資源結合起來,提出了“科技人力資源”這一全新的分析概念。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歐盟統計局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手冊》,全面系統地分析并解釋了科技人力資源的基本定義、分類標準、相關因素與數據來源等,在國際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有關科技人力資源統計的標準和規范。

科技人力資源是“科技”與“人力資源”的結合。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總稱。由于人力資源是非同質的,因此,依據是否有資格或有能力從事科學技術創新活動可以將其進一步分為科技人力資源和非科技人力資源??梢?,科技人力資源這一概念是屬于人力資源范疇的,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從創新投入資源角度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新的分類。人口資源、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和科技人力資源之間是一種層層包含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

從國際上看,目前有兩個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它們分別對科技人力資源作了明確定義。UNESCO對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為:“直接參與某一機構或單位的科技活動并按其服務領取報酬的全部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OECD將科技人力資源定義為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完成了科技學科領域的第三層次教育(高等教育);雖然不具備上述正式資格,但從事通常需要上述資格的科技職業”。

顯然,兩個國際組織對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并不一致。UNESCO是以“科技活動”為依據定義科技人力資源,即只看科技職業而不論資格水平,包含了所有參加科技活動的人員;而OECD則是從“正式資格”和“科技職業”兩個方面來界定科技人力資源的,即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方面的條件就算是科技人力資源。因此,OECD對科技人力資源的界定范圍要比UNESCO廣。

從國內來看,科技領域的兩個權威部門——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它們對科技人力資源也給予了明確的定義。

2002年,科技部編制的《中國科學技術指標》第六號對科技人力資源給予明確定義:“科技人力資源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力資源,既包含實際從事科技活動的勞動力,也包含可能從事科技活動的勞動力?!?/p>

2008年,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其中對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與《中國科學技術指標》對科技人力資源的定義完全相同,并指出鑒別科技人力資源主要依據兩種方式:一是按“職業”進行統計,由此而來的數據主要反映科技人力實際投入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對科技人力的現實需求;二是按“資格”即受教育程度進行測算,由此而得的“科技人力資源”數據主要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人力儲備水平和供給能力。

三、科技人力資源的鑒別標準與統計范圍

依據上述定義,鑒別科技人力資源有兩個主要依據:一是“資格”,即受教育程度;二是“職業”。具體來講,科技人力資源是指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人:一是完成科技領域大?;虼髮R陨蠈W歷(學位)教育的人員,或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1997》(ISCED1997)的標準分類,在科技領域完成第五級教育或第五級以上教育的人員;二是雖然不具備上述正式資格,但從事通常需要上述資格的科技職業人員。

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是按“資格”和“職業”兩者統計的綜合值,即任何一個人只要滿足“職業”和“資格”中的一個條件即屬于科技人力資源的組成部分。我國的“科技活動人員”、“R&D人員”、科技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等都是科技人力資源的一部分。

四、與科技人力資源相近的幾個概念及其辨析

1、科技活動人員

科技活動人員的定義源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科技活動統計手冊》,是指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和為科技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的人員。在我國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把科技活動人員定義為直接從事科技活動以及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管理和為科技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累計實際工作時間占全年制度工作時間10%及以上的人員。直接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包括:在獨立核算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各類企業及其他事業單位內設的研究室、實驗室、技術開發中心及中試車間(基地)等機構中從事科技活動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及其他人員;雖不在上述機構工作,但編入科技活動項目(課題)組的人員;科技信息與文獻機構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論文設計的研究生等。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管理和為科技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的人員包括:獨立核算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科技信息與文獻機構、高等學校、各類企業及其他事業單位主管科技工作的負責人,專門從事科技活動的計劃、行政、人事、財務、物資供應、設備維護、圖書資料管理等工作的各類人員,但不包括保衛、醫療保健人員、司機、食堂人員、茶爐工、水暖工、清潔工等為科技活動提供間接服務的人員。

判斷一個勞動者是不是科技活動人員,關鍵是看其所做的工作或正在從事的職業是否屬于科技活動范疇。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解釋,科技活動是指在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簡稱科學技術領域)中,與科技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密切相關的有組織的活動。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制訂出版的《科學技術統計指南》把科學技術活動分為研究與試驗發展(R&D)、科技教育與培訓(STET)和科技服務(STS)三類。我國為了強調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在上述三類的基礎上增加了“R&D成果的應用”。

從理論上說,科技活動人員是度量實際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標,代表了實際投入到科技活動中的人力資源總量,用以反映投入科技活動人力的總體規模。

2、科學家和工程師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科學家和工程師是指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職務)的人員和不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職務)的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科學家和工程師主要是指經過科技培訓從事運用或創造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原理等有關科技活動的專業工作人員,以及指導科技活動實踐的高級管理者和相關人員。

作為科技活動的核心力量,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多少及其占科技活動人員和R&D人員的比重,不僅反映了科技活動的質量,而且也反映了科技人員隊伍的素質,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人力資源質量的重要指標。

3、R&D人員

根據弗拉斯卡蒂叢書《研究與發展調查手冊》,R&D人員是指直接從事R&D活動的人員以及直接為R&D活動提供服務的管理人員、行政人員和辦事人員。OECD根據科技人員在R&D活動中的作用,將參與R&D活動的人員分為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輔助人員。研究人員是指從事新知識、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新系統的構想或創造的專業人員,以及R&D課題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是指通常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參加R&D課題,應用有關原理和操作方法執行R&D任務的人員;輔助人員是指參加R&D課題或直接協助承擔這些課題的熟練工和非熟練技工、秘書和辦事人員,還包括所有為R&D課題提供直接服務的財務、人事及行政管理人員。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對R&D人員的解釋是:“指參與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研究、管理和輔助工作的人員,包括項目(課題)組人員,企業科技行政管理人員和直接為項目(課題)活動提供服務的輔助人員?!?/p>

R&D人員是度量實際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標,代表了實際投入到R&D活動中的人力資源。目前對R&D人員指標的測度通常是采用全時當量——“人年”作為指標單位。

4、專業技術人員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解釋,所謂專業技術人員是指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專業技術管理工作的人員,即企事業單位中已經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專業技術管理工作的人員,以及未聘任專業技術職務,現在專業技術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包括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等等共17個專業技術職務類別。

與“科技活動人員”和“R&D人員”相比,“專業技術人員”在與國際科技人力資源比較時,缺少可比性,但這一指標能從整體上反映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狀況,體現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特征。

5、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我國特有的概念,也是一個具有較強政治含義的概念,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央文件中廣泛使用,意指所有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從歷史淵源上看,“科技工作者”來源于中組部和人事部進行的專業技術人員統計。我國科技界通常認為,在17個專業技術職務類別中只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這5類人員與科技活動(或科技職業)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稱這5類人員為“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概念與科技人力資源概念部分重復,其范圍要比科技活動人員和R&D人員大,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科技工作者屬于科技人力資源范疇。但“科技工作者”不完全符合科技人力資源的教育和職業標準分類,也不符合國際現行的職業標準規范。

6、科技人才

至今,關于科技人才的概念仍是一個政策概念,其特征沒有一個相對穩定和清晰的判別標準,只有一個定性的描述。例如,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認為人才有三個條件:一是有知識、有能力;二是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三是在物質、精神和政治三個文明建設中作出貢獻。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是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這是定性的描述,并沒有客觀的判別標準。另外,由于政策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在不同時期甚至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科技人才的含義也是不同的。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中專畢業生就可以稱為人才。而到了90年代,一些省市在引進科技人才時,規定引進的對象必須具有大學或以上學歷,因此大學畢業才能被視為科技人才。由此可見,科技人才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主觀價值判斷,概念邊界模糊,更具有伸縮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活動人員”、“科學家工程師”、“R&D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科技工作者”、“科技人才”這些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到科技活動中的人員數量情況,與“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都具有某種相似性,但是有些概念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五、確立科技人力資源概念的意義

首先,科技人力資源是可測度的,具有可比性。國際上對于科技人力資源的界定具有統一的客觀的判別標準,不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因此,一個國家、地區、行業擁有多大規模的科技人力資源是一種客觀中性的描述,這就保證了科技人力資源具有國際可比性。而“科技人才”是我國特有的專用詞匯,很難用于國際比較,因為各國的科技人才標準是不一樣的。

其次,科技人力資源內涵豐富,具有包容性。既可以包含已經實際投入科技活動的人力資源,即現實人力資源,也可以包含今后可能投入科技活動的人力資源,即潛在人力資源。

最后,科技人力資源還是一種資源概念,具有全局性。把各種科技人員視為一種資源,能夠避免把科技工作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少數科技人員身上,而是把全體科技人力資源作為一種全局性的戰略資源加以維護和開發利用,從而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力資源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作用。

(注: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信息圖譜的科技人才區域集聚與競爭力研究》(12YJC630109);福建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3R0084);福

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JA13273S)。)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R].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盟統計局(EUROSTAT):科技人才資源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3] 廖泉文:人力資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王奮:中國科技人力資源區域集聚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5]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指標2002[M].北京:科技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6]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6[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7] 劉軍佳:中國科技人力資源[J].科學管理研究,1995(5).

(責任編輯:胡冬梅)

作者:林喜慶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英語翻譯科技英語論文下一篇:世界加工貿易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