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

2023-09-16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意義】科技扶貧效果的優劣與扶貧主體及其采取的扶貧模式密切相關,文章以此為出發點為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實施提出對策?!痉椒?過程】通過對福建省不同科技扶貧主體的實地調查與案例分析,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分析了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問題?!窘Y果/結論】結果顯示,福建省目前已形成了8個細分類型的科技扶貧模式,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著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能動性、風險性共5個方面的問題,并據此從技術、模式、培訓、人才、制度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模式;問題;對策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科技扶貧是國家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反貧困戰略,是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來看,農業科技已經成為補齊農業這塊“短板”、拉長農村這條“短腿”和填平貧困這塊“洼地”的根本出路[1]。福建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從落實科技扶貧示范、實施技術承包、完善服務體系、強化農村信息化和培育龍頭企業等方面不斷推動科技扶貧工作。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福建省又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堅持開展創新驅動、成果轉化、基地示范、產業帶動、人才培訓等多項扶貧舉措,充分發揮了農業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提高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和內生發展的能力。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貧困人口的數量由2010年的140萬降低至20.44萬人,科技在產業扶貧和產業脫貧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結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科技精準扶貧”課題調研的安排,課題組通過舉辦座談會、參觀科研院所、走訪龍頭企業、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以及參與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等多種形式,對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研,對農業科技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思考。

1 福建省科技扶貧主要模式

1.1 農業科研院??萍挤鲐毮J?/p>

該模式主要指“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貧困鄉(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服務團隊由16位國家級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構成,與貧困地區地方政府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集體攻關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難題。專家團隊2016年全年累計為幫扶縣企業解決主要技術難題達357個;針對屏南主要經濟作物花菜由于連作帶來的根腫病問題,組建研究團隊,提出土壤調節、藥劑防治、種植抗病品種的技術方案,并進行綜合治理試驗,經過1年多的努力,研發出防治率達到90%以上且防治成本大大降低的花椰菜根腫病防控技術,得到了廣大菜農的認可,有效解決了地方共性的技術難題。又如,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對接武平東留鄉,每年選派專家50多人次指導當地大力發展“富貴籽”花卉產業,2014年種植面積突破433.33 hm2,占全國“富貴籽”花卉銷售數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3億元;并依托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科技部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等培訓平臺,先后舉辦了“福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科技人員培訓班”等各類培訓班100多個,培訓人員超過2萬人次。

1.2 基層農技站專家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為“農技站專家(農技員)+貧困鄉(村)+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如武平縣農業農村局建立了由25位中高級農藝師組成的農業專家幫扶團,58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掛鉤全縣58個貧困村,2016年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80人,“雨露計劃”培訓1200人,職業技能培育320人,通過培訓讓100%的貧困戶都掌握了1門以上實用技術。又如,屏南縣集中對科技示范戶和種植大戶進行培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派出農技人員直接送技術到基地,組織科技示范戶和輻射戶重點圍繞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進行培訓工作,2015年共進鄉村及基地培訓8場次,培訓指導農民900多人,發放技術資料1500多份。再如,順昌縣原大歷鎮經管站干部高允旺,采取“科特派+項目+基地+平臺”的運作模式,組建了一支由9名“土專家”“田秀才”、返鄉青年參與的福建省首支“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并利用農村趕圩等節假日人流量大的特點,主動為農戶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

1.3 “下派第一書記”農業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采取“下派第一書記+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建設美麗鄉村,調動黨員干部活力,建立或引進合作社、公司開發農業產業,與科研院校及專家開展共建合作等方式,推動農業科技扶貧。如小梨陽村原下派第一書記康建坂與現任第一書記蔡盛華,依托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及專家團隊,與村“兩委”針對小梨洋村長期種植蔬菜、科技含量低的生產實際,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高山特色蔬菜產業;針對農民需要,采取專家傳授、現場培訓、觀看科教片等形式開展技術培訓,3年來先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共12期,定期或不定期邀請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果樹種植等專業專家到現場進行培訓指導,累計到場專家100余人次,培訓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次;使他們普遍掌握了1~2門致富技能,如西瓜嫁接技術、蔬菜育苗技術、果樹修剪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60多名勞動力實現了培訓轉移就業;并通過第一書記帶動,開展院與村、院與所的科技共建,建立了果樹新品種引種示范園、種苗繁育圃,引進了適合高山種植的錦繡黃桃、水蜜桃、藍莓、櫻桃、葡萄等果樹新品種,引導農戶對果園進行科學管理,促產保優,爭創品牌。

1.4 科技特派員駐點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科技人員+企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開展科技扶貧。如屏南縣貴溪村“白水洋蘭花有限公司”管理負責人雷總為縣農業農村局下派掛點幫扶干部,她具有比較扎實的農業技術基礎背景,在新技術的了解、引進、吸收、應用方面都比較積極,合作社成立4年來,在經營規模、科技水平、市場渠道、產值效益及帶動能力上得到了大幅拓展和提升。在設施管理上,她放棄原有的簡易大棚,選擇高標準現代化農業栽培設施,引入自動化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系統及溫濕度調控系統,大大提高了蘭花生產的效率和品質;在品種管理上,及時跟進市場反饋及新品種研發動態,每年更新3~5個品種,保持了品種的豐富度;在種植過程管理上,由負責人親自培訓基地技術工人,并建立內部標準化操作規程,確保了種植的程序化、科學性和高效性;在原材料來源上,種苗及肥料、農藥完全采用臺灣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從源頭進行把控。同時,負責人還與寧德農校及其他科研院所專家保持技術交流聯系,縣農業農村局也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技術指導和幫扶。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有效帶動農戶33戶,并通過統一管理,為社員在大棚建設、物資采購、成本控制、品種更新、技術應用、市場銷售等方面提供了幫扶與指導。

1.5 企業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開展科技扶貧。如長橋鎮遠丘村天孚菌業公司通過代料滅菌、代接種走菌、代建大棚、代收代銷、小額貸款等組合措施,使許多不具備相關技術或設備條件,以及部分喪失勞動力的傳統農戶或貧困戶也可以從事食用菌產業生產,而且使用新技術生產,節省了資金成本和人工費用,如現做好的菌棒僅需2.2元左右,較常規生產的菌棒成本價下降了15%。2015年公司代料滅菌400多萬筒,其中幫助農戶代料滅菌100多萬筒。又如,綠州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有7個蔬菜基地,依托各個合作社直接相關的800多名農戶,以公司基地為平臺、以合作社負責人為聯系紐帶,統一技術、管理與銷售,利用公司與科研院校、國內外知名種子公司的合作關系,帶動了2個市級貧困村產業發展。再如,武平縣安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領先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帶動了武平、連城、長汀及江西會昌等基地和食品公司農戶與職工近2000人(含230多名貧困戶)。

1.6 合作社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帶頭人+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開展科技扶貧。如屏南縣鳳靈食用菌合作社(在社農戶約100戶),由公司負責前端階段生產,農戶負責中間階段,后端銷售再交由公司負責,不僅大大減輕了農戶壓力,而且產品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同時,該合作社為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邀請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并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現在全村包括19戶貧困戶在內的一半人口從事香菇種植行業。此外,合作社還對需要幫扶的農戶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提供菌袋、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成本、統一回收產品”以保障農戶收益。又如,云霄縣富達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加強培訓指導,廣泛開展各種高新種植技術培訓,頻繁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育造就了一支合作社經營管理才人和輔導員隊伍;通過統一制定與實施生產技術標準,組織進行標準化生產,使農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該社的帶領下,從1997年開始,全村楊桃品種已經更新了四代,楊桃品質與產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該社的楊桃鮮果連續4屆獲得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的暢銷產品獎。

1.7 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以返鄉知識青年為代表的能人帶動,采取“能人+科技+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進行科技扶貧。如詔安思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林文勇在學習到反季節養鵝技術后,2008年底懷著對農業、農村和家鄉的熱愛,返鄉創業,開展反季節養鵝,并通過為周邊養殖戶和貧困戶提供鵝苗、飼料,協助鵝農開展鵝棚搭建、病害診斷、技術培訓,當年即帶動40多戶農戶參與。由于反季節養鵝的育苗存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遠高于冬季80%左右的存活率,鵝苗平均價格在80~85元,也高于冬季60~65元的平均價格,科技扶貧和產業脫貧的效果十分顯著。又如,通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武平縣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社長鐘亮生熟練掌握了養蜂技術,在他的帶領下,在福建省首創殘疾人養蜂“三三制”協議,創辦8年來,累計舉辦養蜂技術培訓班和科普講座460多期(次),建立養蜂基地128個,發展養蜂會員300多人,吸納180名殘疾人和貧困戶從事養蜂業(其中殘疾人12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0多戶),養殖蜜蜂6500多箱。

1.8 信息化科技扶貧模式

該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科技人員+貧困戶”的點對點模式進行科技扶貧。如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從2010年3月正式啟動以來,培訓網絡涉及省、市、縣、鄉、村五級,覆蓋全省1400多個視頻會場、15300多個行政村,50個移動遠程教室,并通過有線電視等進入千家萬戶。每年參加培訓人次平均超過100萬人(次),培訓模式從單純專家講課延伸到專家農民視頻互動,培訓場所由課堂延伸到田間地頭。以2017年為例,累計培訓科特派、農技人員、農民(含新型職業農民)等111.64萬人次,其中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主會場開展遠程培訓39個,分會場開展遠程培訓6100個,累計遠程培訓76.64萬人次;與泉州市科技局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區域性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共有6.1萬人次通過視頻、電視、電話等形式參加了遠程培訓與咨詢服務;通過網絡IPTV點擊收看查閱14.1萬人次;并有14.8萬人次通過電視收看了《實用技術遠程培訓》直播。

2 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業科技扶貧的針對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需要面向農村一線提供實質性解決方案,但實際上,現有的立項制度設計不夠科學,普遍存在著科研與生產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村脫節,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的情況,現實技術需求與技術供給嚴重錯位。在農業科技扶貧對象的選擇上,普遍存在“規模偏好”,科技人員往往更青睞于中大型企業、合作社,而對小農的科技推廣和科技扶貧缺少動力[2],農戶自身的科技吸收應用水平和投資能力,決定了那些真正貧困的農戶很難在科技扶貧中受益。在相關培訓尤其是遠程教育培訓中,經常出現專家自身的專業水平、對實際技術需求的了解程度、培訓溝通能力等參差不齊,存在為了完成培訓而培訓的情況。

2.2 農業科技扶貧的系統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既不能只針對技術的某一兩個環節進行扶貧,也不能是單純的科技扶貧而不考慮人才支撐、項目支撐、產業支撐,以及政策機制的配套。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往往是科技扶貧東打一槍、西放一炮,點上的扶貧隨處可見,各扶貧主體間各自為戰,你扶你的,我扶我的,互相之間缺少合作分工,導致最終農業科技扶貧普遍缺乏整體性、區域性或全產業鏈一攬子的解決方案,農業科技扶貧碎片化、重復性、表面化的問題非常突出。

2.3 農業科技扶貧的長效性問題

農業科技扶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科技人員長期或經常性駐扎基層,及時了解農業技術需求及發生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貧困地區的基層技術體系名存實亡,基層技術人員嚴重短缺,一些新補充的農林專業大學生對農業一竅不通,也不愿意與農民打成一片。同時,基層各種政治任務和工作幾乎占據了技術人員所有的時間,導致僅有的一點技術服務時間常常只能表面應付。并且,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很多都沉不下心,對某省級農業科研院所5年19個科技扶貧項目執行情況調查顯示,科技人員下鄉次數最多6次,最少僅1次。

2.4 農業科技扶貧的能動性問題

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農業農村創新驅動和科技扶貧的主力軍,但由于現有體制機制的問題,不少科技人員特別是女性科技人員在對待下鄉問題上存在畏難情緒,農業科技人員參與扶貧的主觀能動性普遍不足。目前農業科研體系中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仍然是以科技成果、發表文章為導向,在現有的評價體制下,農業科研人員參加科技扶貧不僅不會對職稱晉升有太大幫助,反而會占用做課題、寫文章的時間,甚至還存在“搞不好科研的科技人員才去做科技服務”的誤解與偏見,這直接導致了科技人員被動地把科技扶貧當成政治任務,主動參與科技扶貧的內生動力不足,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2.5 農業科技扶貧的風險性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不能只考慮提高農業技術水平,還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貧困戶心理,特別是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使用上,貧困戶在不能旱澇保收的情況下,出于風險系數大于收益預期的顧慮,常常會拒絕新技術的使用。如屏南縣小梨陽村有種植花椰菜的傳統,但長期種植花椰菜也導致連作病害嚴重,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在駐村科技人員的爭取下,村里建設了現代化設施育苗大棚,目前的嫁接苗技術也比較成熟,完全可以成為嫁接苗生產和推廣基地,但由于農民傳統觀念問題,大棚建成以后,長期空置,更未從事嫁接苗生產,導致扶貧資源的嚴重浪費。

3 福建省農業科技扶貧的對策建議

3.1 建立需求導向技術供給,破解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

需求導向型農技推廣強調生產需求在推廣過程中的基礎作用,農業科研的選題立項與研發推廣,要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需求在哪里,農業科研的重點和方向就在哪里,科研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氣”??萍贾鞴懿块T每年要提前組織專家到基層深入調查和訪談,了解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實際技術需求與困難,特別是針對行業共性問題要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在向科研院校下達項目任務時,要把成果驗收、評審與技術攻關、推廣的有效性,以及基層不同主體對技術施用的滿意度充分結合起來,讓科研和科技真正為基層服務,實現科研與生產的高效“黏合”。

3.2 建立多位一體扶貧體系,打造全產業鏈整體性科技扶貧

政府做“經紀人”,科學規劃、引導、組織農業產業發展,是該模式的主心骨;科研院校提供科技支撐,在資源調查、產業選擇、技術一體化全過程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企業帶領農民走市場,搭建平臺、完善機制,引導和帶領農民走企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發展道路;合作社做媒介,是企業與農戶有效銜接的得力媒介;農戶(貧困戶)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市場是產業設計和發展的導向標,通過政府引導實現了“農超對接”;建立“博士團+中國移動+貧困戶”短信扶貧平臺,發布栽培技術、市場信息等相關信息;資金是各地產業發展的保障,形成政策資金配套、項目資金申報、社會資金捐助等多種融資形式,為產業扶貧提供原動力保障。

3.3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載體,做實科技特派員駐點制度

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的方式讓農民認識、熟悉、了解新品種的特性和新技術的關鍵環節,通過技術講座、田間指導、現場教授等方式,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尤其是對種養大戶和積極性高的種養戶,進行手把手、面對面的教導。在科技特派員選派上堅持需求導向,力求選派的科技特派員能貼近各地產業需求和科技人員的本身意愿;在組織運行上堅持植根基層,通過重點支持下派村支書所在村、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省市確定扶貧重點村,加強與村黨支部書記、駐村蹲點干部等下派隊伍結合,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從生產環節技術服務向生產、加工、流通和行業管理等各環節拓展[3]。在績效考評上堅持立足實際,激活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臺賬制度,每季度對科技特派員工作進行跟蹤督查,并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

3.4 建立點對點精準培訓系統,加快職業農民及帶頭人培養

借助網絡及信息平臺進行科技培訓,可以采用“政府+科研院所+科技信息+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具體來說,通過移動客戶端設置主要特色農作物板塊,建立起農業技術大數據,農戶可以在客戶端上自由選擇需要的內容進行精準接收,也同時方便農業科研院所通過客戶端反映的問題了解實際的技術需求動向。對農村常見的病蟲害問題,著手建立可以對照片進行識別并提供防治方案的大數據查詢APP,有助于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要把科研院校專家參與科技扶貧的作用最大化,通過上層專家培養“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科技人才及科技示范戶,利用他們長期扎根農村的優勢,讓這些“二傳手”成為傳授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同時,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和返鄉優秀青年的引導,利用他們的見識和閱歷,將他們培養成鄉村振興中“一懂兩愛”的主力軍。

3.5 改變現有科技評價機制,靈活科研人員體制管理

從體制機制的角度,農業科研院所對科技人員的評定要將提供科技服務與科技扶貧正式納入體系,不能“重科研,輕服務”,要把實際科技服務成效向基層反饋,以及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實際轉化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在職稱職務晉升上給予優待。對科技人員的職稱晉升要加大對下鄉鍛煉的考核;通過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扶貧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促進科研與市場需求的密切結合;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系列的職稱評審比例,擴大科技服務或成果應用的認定范圍,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開展技術服務與承包;努力營造尊重科技扶貧工作者的科研院所氛圍,使從事科技扶貧工作的科技人員感受到榮譽感和使命感。

3.6 打造行業協會聯盟,建立市場導向型科技扶貧模式

以各市為單元,對全市經營主體進行遴選、登記、編碼、培訓,按產業分類,組建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協會,構建農業產業組織化大平臺,搭建“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六位一體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產業帶動架構。借助電商平臺,通過農村信息化的“入村入戶”,將農民的產品變成商品,在網上“觸電”銷售。以行業協會聯盟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包購包銷解決產品銷路問題,通過對農戶的下一代進行針對性培育,包括銷售技術培訓、思維培訓等,使其學習最新的經營發展理念和思路,提升經營能力,真正幫扶農戶實現脫貧致富。通過針對性地幫扶農民從思維上脫貧,幫扶農企進行品牌形象升級、產品包裝升級,幫扶農戶創立產品品牌、開發市場渠道、利用市場反推進行精準生產等,引導農戶從傳統種養植逐步過渡到一產、二產、三產聯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祥. 創新農業科技 驅動精準扶貧[J]. 農業經濟問題,2016,37(6):4-8.

[2]邢成舉. 科技扶貧、非均衡資源配置與貧困固化——基于對陽縣蘋果產業科技扶貧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2017(1):116-121.

[3]福建省科技廳. 福建南平市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三農”發展[EB/OL]. (2017-03-16).http://www.most.gov.cn/dfkj/fj/zxdt/201703/t20170315_131983.htm.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媒體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過去的農業科技傳播只能依賴于傳統傳媒,其傳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機時代,農業科技有了更廣泛的傳播渠道,對于農業技術的指導將會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這一手段是現階段的重要社會課題。本文擬從現代社會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進行傳播的總體環境分析入手,展開對其傳播優勢的分析研究,希望幫助有關部門有針對性的強化應用手段。

關鍵詞:手機;農業科技傳播;多元化

引言:

手機是現代社會十分靈活的信息傳播媒介,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終端。農業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準確的轉達到農業從業者手中,必須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機這一媒介,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傳播形式的多元化與靈活性,更好實現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活動的有力指導。

一、利用手機做好農業科技傳播的總體環境狀況研究

(一)手機作為傳播媒介的技術發展狀況

手機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這對于農業科技傳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別于傳統媒體,現代手機技術使得農業從業者可以通過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學習農業知識。如農業科技知識可以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給從業者,而且手機的“體型”也讓這些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反復研習?,F階段國家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5G的網絡正在逐步的覆蓋全國,這對于信息傳輸速度又會有一個質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從業者知識的學習。另外,智能手機的不斷升級更新,價格的不斷下降讓這一切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機用戶數量的劇增,為廣泛的農業科技傳播夯實基礎

就現階段的發展來看,全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經近10億,而這個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農村地區的手機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大,這樣的普及率使得農業科技以手機為媒介進行傳播成為必然之選,結合國家的新農村建設,今后的手機網絡用戶將會更大。這樣的基數之下,民眾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隨著智能手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價格還會不斷的下降,手機用戶還會不斷增長,手機的作為一個最為快速的現代傳媒媒介必將成為農業科技傳播的強大助力。

(三)國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農業科技的手機傳播

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正在不斷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設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農業科技傳播與手機媒介的結合正是與國家的農村發展計劃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國家的五年計劃對于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設施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這對于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大力普及也會起到不小的推進作用。此外,國家在這一工作上還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對農民購買智能手機的一些補貼工作,都能很好的促進手機在農村地區更快的普及,為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傳播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1]。

二、強化農業科技通過手機媒介廣泛傳播的優勢分析

(一)手機媒介使得農業科技傳播變得更加多元化

拋開傳統媒介的諸多限制,手機可以更加靈活的通過移動網絡實現信息的傳播,對于農業科技傳播來說,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將這些信息展示給每一位手機用戶??梢哉f手機作為媒介會將農業科技傳播的主體進一步擴大,不論是主管農業生產的政府部門、相關的農業技術研究機構,還是農民本身都可以將農業科技的相關知識進行傳播、轉播。作為

主管政府部門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權威的指導作用,及時將相關的國家政策信息傳達給每一位農民,農業技術研究機構也可以及時將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發布出來,同樣的農民在接收到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轉達分享,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傳播力度,也讓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

(二)手機讓農業科技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

現代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更多形式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擺脫了過去的圖文限制,音頻、視頻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農民接受農業科技信息時有了更多的選擇。農業科技知識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研發機構可以將這些農業科技新知識制作成更加直觀而生動的形式,為農民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方便,農民在學習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時不再需要“頭疼”那些繁復的文字描述,這會大大提升農民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手機傳播的方式可以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資訊做好“現場指導”,有力的提升農業科技的實際利用效率,對于農民之間的分享交流也會起到一個不錯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種媒介,整合式的農業科技傳播渠道

手機媒介有十分強大的優勢,可以很好的將傳統媒介進行融合,并彌補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說是整合了紙媒、電視、廣播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性的傳播媒介,而且其還具備了這些單向媒介不具備的溝通功能,可以實現農業科技研究者與農民之間的直接溝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科技的指導效果[2]。

(四)手機支持下農業科技傳播的廣泛性

手機作為現代人社會的必備品之一,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機用戶量巨大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擴大農業科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而且這些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農業從業者,還將擴展到更為廣泛的民眾之中,提升全社會對農業科技的認知水平。此外,手機本身通訊功能可以更好的鞏固農業科技研究者與從業者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溝通網絡。

三、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技術還在不斷的升級,手機的功能會更加強化,在信息傳播、溝通交流方面的功能會更加完善,其對農業科技傳播的促進作用也會進一步加強,各相關部分和人員應當高度重視手機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幫助相關人員做好農業科技傳播。

參考文獻:

[1]張艷云.鄉村振興背景下手機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閻應紅.手機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簡介:方錦,出生年月:1986.11,女,漢,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傳播。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內容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國科學傳播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指出了我國科學傳播現在還存在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渠道”“業態”等六個方面的“不到位”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化解科學傳播六個“不到位”的六方面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學傳播;不到位;對策建議

一、引言

科學傳播是傳播學的重要分支,也是科學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助力和抓手。所謂“科學傳播”是指“使用恰當的方法、媒介、活動和對話來引發個人對科學的下述一種或多種反應:意識、愉悅、興趣、觀點和理解”①“沒有傳播,科學就不算是結束?!雹谠诖龠M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增加全體國民對黨和國家宣布實施的重大科技戰略的認同感,增強他們對于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自豪感,增強他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等方面,科學傳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在相關領域各個相關行為主體的一致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科學傳播事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之一就是科學傳播的“不到位”問題。

為了確??茖W傳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科學傳播“不到位”問題的諸種表現加以掃描,找出其原因,并尋找化解這些“不到位”的相關對策建議。

二、科學傳播“不到位”的諸種表現整體掃描

科學傳播“不到位”有很多種表現,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時間上的不到位,二是空間上的不到位,三是內容上的不到位,四是形式上的不到位,五是渠道上的不到位,六是業態上的不到位。下面分別展開加以掃描并指出其原因。

(一)時間上的不到位

所謂“時間上的不到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科學傳播工作的時效性差、不及時。我們知道,科學傳播是一種“一手托兩家”式的傳播活動,一方面它要服務于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工作者,一方面它要服務于社會各界。在開展傳播的時候,科學傳播一方面要從科學技術和科學技術工作者那里尋找可供自己傳播的素材,另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素材經過一定的加工之后以社會各界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去,形成傳播的一個“閉環”。這是一種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活動,這中間如果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傳播時間上的不到位。比如,當相關科技工作者經過艱苦的努力,在某個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或重大進展的時候,如果科學傳播的從業者沒有敏銳地注意到這些重大突破或重大進展,就有可能出現科學傳播在時間上不到位的情況;而社會各界也就是科學傳播的受眾對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科技突破在內的科技信息的需求非常強烈,而且這種需求有越來越強烈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事關他們的重大關切的時候。當科學傳播的從業人員沒有對這些需求及時予以滿足的時候,也有可能會出現科學傳播時間上的不到位情況。

(二)空間上的不到位

所謂“空間上的不到位”實質上是指科學傳播應該覆蓋的空間和其所實際覆蓋的空間存在著不對稱,實際覆蓋的空間小于理論上應該覆蓋的空間。任何媒體,在進行傳播活動的時候都有其“覆蓋范圍”,這種“覆蓋范圍”有理論上的和實際上的之分。比如,紙質媒體,無論是報紙,還是雜志、圖書,衡量其“覆蓋范圍”一般都有以下幾個指標:一是印刷數,二是發行量,三是閱讀量;而電波媒體,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衡量其“覆蓋范圍”一般也有幾個指標,這幾個指標分別是理論覆蓋戶數、實際入戶戶數、收聽率、收視率、滿意度等。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傳統文化“報喜不報憂”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大眾傳媒經常將理論上的覆蓋范圍當成實際上的覆蓋范圍——至少在向上級報告或向社會各界宣推自己的時候是如此!所以,經常出現把紙質媒體的印刷數當成實際發行量甚至讀者的實際閱讀數,把廣播電視媒體理論上的覆蓋率當成實際上的實際入戶戶數、收聽率、收視率,甚至滿意度的情況。這是從科學傳播所依附或借助的大眾傳媒的角度所做的考量,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客觀原因”??茖W傳播空間上的不到位還有科學傳播工作者自身的原因??茖W傳播是需要“兩頭滿意”的,這里所說的“兩頭”,一頭是指科學傳播所依附或借助的大眾傳媒平臺,一頭是指科學傳播的受眾。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科學傳播所依附或所借助的大眾傳媒平臺對于在本平臺上所傳播的內容越來越挑剔,當科學傳播工作者所提供的相關內容不能夠滿足相關媒體平臺的相關要求的時候,許多媒體平臺寧可將相關版面或頻道、頻率資源拿出來供其他內容(如娛樂內容)進行傳播,而不一定非得給科學傳播留下寶貴的空間,這就從平臺保障方面對科學傳播進行了制約;而科學傳播的另外一頭也就是受眾也早已過了“瓜菜代”的階段,對于優質科學傳播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當科學傳播工作者不能夠滿足受眾越來越“刁”的“胃口”時,科學傳播實際覆蓋的空間肯定會遠遠小于其理論上的覆蓋空間。

(三)傳播內容上的不到位

這里所說的“內容”一種是科學傳播工作者所傳播的內容,另外一種是社會各界需要的科學傳播的內容,二者之間有相同之處,但也有比較大的不同之處。僅以社會各界需要的內容而論,站在社會各界也就是科學傳播受眾的角度我們發現可以對其所需要的內容做進一步的分類,從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與受眾之間的關系視角加以考量,我們不難發現,受眾最需要的內容即是“后向”的又是“前向”的。所謂“后向”具體一點說就是受眾最需要的科學傳播內容是對已經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與社會各界之間的關系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并從中尋找到可以作為當下生活借鑒的內容,對于科學傳播的受眾來說,“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所謂“前向”具體一點說就是受眾除了需要對既往的相關事件做必要的總結之外,往往還需要科學傳播工作者對有可能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必要的前瞻性預測,“展望未來”也是為了更好地活好當下。如果從每一個個體受眾的角度加以考量,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受眾雖然所從事的職業、受過的教育、各自的經歷等等都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他們對于科學傳播內容的某些需求卻是有相同之處的,這些相同之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這些:首先是“功利性”,在信息豐富得近乎泛濫的時代,在同時存有無數種選擇的情況下,最能夠打動受眾的內容往往都是與其自身的功利性需求有關的內容,其次是“易得性”內容,如果科學傳播工作者所提供的內容不容易獲得,在存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受眾會用手甚至腳去“投票”的!非常遺憾的是,現有的許多科學傳播在內容方面“大量無用虛假的信息摻雜其中,干擾公眾的判斷,各種紛繁復雜,自相矛盾的信息,讓人們難辨是非,阻礙了人們獲得真正的科學知識”,③因而“無法向公眾正確傳達核心觀念”④。因此,還不能滿足廣大受眾的上述需求,造成了科學傳播內容上的不到位。

(四)形式上的不到位

這里所說的“形式”指的是科學傳播工作者在進行科學傳播的時候各種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按照進行傳播的時候所借助的介質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科學傳播工作者所進行的科學傳播分為“紙質傳播”和“圖像傳播”兩大類。在過去,新聞傳播學界曾經有“新華體”與“中新體”的說法,意在區別紙質傳播時的兩種不同的傳播風格。20世紀90年代,當時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先后開辦了包括但不限于《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在內的一系列新的電視欄目或節目,在當時的中國電視界掀起了一輪電視傳播改革的高潮,造就了一大批“現象級”的電視作品,在中國本土電視傳播歷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當時的央視電視新聞改革的實際操作者,后來的中央電視臺副臺長孫玉勝后來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專門撰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其實,豈止是電視新聞傳播的改革需要從“語態”開始,科學傳播的改革也離不開“語態”的改革以及“語體”的改革。在這些方面,無論是借助“紙質傳播”的平面媒體開展的科學傳播,還是借助“圖像傳播”的廣播電視媒體開展的科學傳播在“語態”“語體”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形式不到位的問題?!罢Z言表達公式化,嚴肅有余、活潑不足”⑤“繁文冗雜、嚴肅正統的傳播內容對公眾的吸引力不高,如何讓真相重現化解公眾的負面情緒值得思考?!雹?/p>

(五)傳播渠道上的不到位

科學傳播是需要借助一定渠道進行的,無論是在紙質傳播時代還是電波傳播時代,抑或是賽博傳播時代,莫不如此。這里所說的“傳播渠道不到位”至少有兩種語義指向,一種指的是科學傳播工作者建設屬于自己的傳播渠道方面的不到位,另外一種是指科學傳播工作者在借助或利用外部傳播渠道方面的不到位。隨著基于數字化的新媒體、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傳播的渠道早已由以往的相對比較單一變成了豐富多彩。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許多體制外的新媒體在傳播渠道建設方面不惜重金,而體制內的媒體,尤其是體制內的傳統媒體在渠道建設方面卻不是找不準方向,就是跟不上節奏,因而,總給人以一種不到位的感覺。僅有的資金或設備往往也更愿意向其他傳播領域傾斜,而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渠道建設方面卻往往有心無力甚至有力無心,“傳統媒體的科學傳播是通過指向性渠道傳達到特定的受眾群體,信息流向單一,受眾無法真正參與到科學傳播的過程中來”。⑦在借助外部傳播渠道方面也有很多不到位的情況,沒有很好地照顧到所上傳的科學傳播內容與其所借助的外部傳播渠道之間的匹配性,結果就好像騎著普通自行車卻上了高速公路一樣,總給人“不搭界”的“違和感”。

(六)傳播業態上的不到位

歷史地看,人類的傳播就是不斷應用新技術彌補以往舊“缺陷”,從而使得自身的傳播活動相比于從前更快更好的過程。這種“用新技術彌補以往舊‘缺陷’”的進程有越來越快之態勢:從結繩記事傳播到文字傳播出現時間上間隔了至少幾萬年,從文字傳播到電波聲像傳播出現時間上間隔了至少幾千年,而從電波傳播到賽博介質傳播出現時間上間隔了卻僅僅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這種傳播業態的迭代累積越往后越呈現出“加速度”的發展態勢。在這種“加速度”面前,很多科學傳播工作者并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所以,不但不能“領先一步”應用新業態,有的時候還往往在新業態面前束手束腳,“如果科學家和科學傳播者不能充分意識到新媒體對科學傳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且采取措施促進科學傳播‘與狼共舞’的話,那么在讓科學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的道路上就有可能舉步維艱?!雹?/p>

三、科學傳播“不到位”問題的解決思路

科學傳播過程中,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可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到位”情況,這一點是毋庸諱言也不能諱言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找解決之道。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化解科學傳播的“不到位”問題。

(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努力化解科學傳播時間上的“不到位”問題

這里所說的“先”至少包括五個含義:一是“先儲”,二是“先知”,三是“先思”,四是“先測”,五是“先備”。所謂“先儲”,是指有些科學傳播的從業者,他們自身的知識背景、教育履歷并不一定和科學有關,這一點是毋庸諱言也不能諱言的。為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科學傳播的時效性要求,其所在機構及其個人都應該充分認識到改變這種情況的緊迫性,尤其是相關科學傳播工作者應該有一種“本領恐慌”的緊迫感,從而分別從“外驅動力”和“內生動力”角度驅使這些科學傳播工作者改善他們的知識結構,盡可能提前增加他們關于科學傳播的知識儲備,從而為他們及時到位地開展相關科學傳播,化解科學傳播時間上的不到位提供相應的保障;所謂“先知”,就是相關行為主體不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傳播相關領域的相關知識和信息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同時,更要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傳播的相關領域的重大科技項目的進展情況和重大科技活動的推進情況的相關信息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并且特別關注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尤其是關系到每個老百姓日常生活切身利益的重大科技活動和科研項目的相關信息,以便確保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活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能夠及時準確地面向社會各界開展相關科學傳播活動;所謂“先思”是指科學傳播工作者在“先儲”和“先知”的基礎上,為了化解科學傳播有的時候時間上的不到位必須先行對相關問題進行相關思考,這些思考可以從“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面進行。前者也就是“形而上”層面是指從哲學層面進行的相關思考??茖W傳播工作者可以從哲學層面思考的問題有很多,比如說“知”與“行”之間的關系、客觀對象和對客觀對象進行反映之間的關系等等;后者也就是“形而下”層面是指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對如何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工作進行相關思考,比如說,可以思考如何妥善處理好“承前”與“啟后”之間的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好“讓子彈多飛一會” 與廣大受眾渴望馬上看到“子彈是否打中靶子”之間的關系等;所謂“先測”是指科學傳播工作者要在“先儲”“先知”“先思”的基礎上開展前瞻性預測,預測的東西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在可以預見到的將來,自己所從事的科學傳播領域內將會有哪些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科技活動,二是這些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科技活動將會對國家、對社會,尤其是對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哪些重大影響,三是其他相關傳播主體是否會搶先對這些重大科技事件或重大科技活動進行相關的科學傳播。這些預測既是一種“預演”,又是一種慣習,應該長久地儲存在科學傳播工作者的頭腦之中,成為他們的下意識或潛意識;所謂“先備”指的是科學傳播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所傳播的相關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的進展情況,事先有針對性地做一些準備,這些準備又可以進一步分成“原材料”的準備和“半成品”的準備兩種。前者是指科學傳播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預測,事先對自己將有可能要傳播的相關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的相關素材做盡可能多的積累,以備不時之需,后者是指科學傳播工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預測,事先就自己將有可能要傳播的相關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開展“立意、結構、布局、謀篇”的相關工作,甚至可以事先寫成或制作成一些“半成品”,一旦相關科技領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發生的時候,就可以用最快的時間加以補充完善,然后迅速傳播給廣大受眾。

(二)妥善地處理好存量、增量自身的關系以及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系,以便化解科學傳播中空間上的“不到位”

所謂“妥善地處理好存量自身的關系”,是指相關科學傳播工作者既不應妄自菲薄又不宜自視甚高。在審視自身所擁有的科學傳播空間的時候,有的科學傳播工作者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一種心理是認為自己所進行的科學傳播,其所能覆蓋的空間范圍過小,以至于自己都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往往自居下游甚至自甘暴棄,認為沒有什么可以做的,所以常常飽食終日無所作為;另外一種情況是,有的科學傳播工作者可能會認為自己的科學傳播所能覆蓋的空間范圍很大,大到足可以使自己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以為不再需要什么積極的進取,就可以很好的活下去。這兩種想法其實都是要不得的,也都是不正確的!在審視自身所擁有的科學傳播空間的時候,相關的科學傳播工作者一定要樹立起兩種意識,一種意識是憂患意識,要知恥而后勇,另外一種意識是進取意識,不能也不應“躺在成績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進行的科學傳播所能覆蓋的空間范圍,與上級的要求及廣大受眾的期待還有很大距離;所謂“妥善處理好科學傳播覆蓋的空間范圍增量內部的關系”,是指要妥善處理好“虛”與“實”“一時”與“長遠”之間的關系??茖W傳播工作者在拓展自己傳播的空間范圍增量的時候,至少可以有兩種選項,一種是在“選邊站”的時候選擇“虛”與“一時”,另外一種是選擇“實”與“長遠”,二者各有利弊:前者見效快,很容易迅速在上級領導機關和上級領導那里博得好感,但往往基礎不牢,難以做到可持續;后者見效慢,在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之前要走很長的路,要做很多基礎性工作,但一旦打下堅實的基礎,將會使得相關科學傳播工作行穩致遠。為了科學傳播的可持續發展計,科學傳播工作者應當選擇后者,不圖虛名,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所謂“妥善地處理好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系”是指要正確理解“存量”與“增量”的內涵及其守正出奇之道。對于“存量”,不能也不應簡單地一“守”了之,而應在“盤活”上下功夫,須知,“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對于“增量”則應既要考慮到“攻”,又要考慮到“守”,開拓新的空間不能也不應以丟失既有的空間為代價,而是應該以確?!按媪俊辈粊G失的前提下積極進取,到新的空間去展示自己的魅力,贏得新的受眾。

(三)以“三換”“三貼”“三易”為抓手,努力化解科學傳播中內容的“不到位”

所謂“三換”,這里分別是指“換腦”“換位”“換目標”,所謂“換腦”是指“換腦筋”??茖W傳播工作者在長期的科學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形成一套固有的思想、觀念、方法、價值追求、知識儲備等等,這些思想、觀念、方法、價值追求、知識儲備等等,在以往的科學傳播過程中可能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庸諱言也不應諱言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外部條件發生的變化,使得這些既往形成的思想、觀念、方法、價值追求、知識儲備等可能已經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新的任務,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通過“換腦”來化解傳播內容不到位的問題;所謂“換位”,至少有兩個語義指向,其一是指“換位置思考”,其二是指“換位置出發”或者“換位置行動”。具體一點兒說,就是要從以往的“傳播者本位”換成“接受者本位”,或者叫從“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換,站在“受眾”的角度來觀察、思考、處理問題;所謂“換目標”是指要把以往的“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出去就算完成科學傳播任務”的傳播目標轉換成“將大眾傳播媒體發布科學傳播知識視為整個科學傳播中的一環,更加重視通過大眾傳媒傳播出去之后的后續再傳播”目標,以便形成科學傳播的閉環;所謂“三貼”分別是指“貼近”“貼緊”“貼實”。以往我們可能更多強調的是“貼近”,但是除了“貼近”以外,“貼緊”“貼實”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敖倍弧熬o”,“緊”而不“實”都無助于解決科學傳播內容上的不到位問題;所謂“三易”是指“易得”“易用”“易轉”。所謂“易得”,顧名思義就是容易獲得。以往的科學傳播,傳播的雖然是科學技術,但是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卻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其傳播作品并不很容易獲得,在“易得性”方面還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易用”也很重要,因為如果理論不能為群眾所掌握,那么這樣的理論往往就會被束之高閣,變成中看不中用的“屠龍之術”,有的時候甚至連“中看不中用”都算不上;所謂“易轉”,就是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語境下,每個人都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要想形成科學傳播的大閉環,就應該而且必須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易轉性”,以便覆蓋更多的人群,從而化解科學傳播內容上的不到位。

(四)從“三看”“兩好”“三下”著手,化解科學傳播形式上的“不到位”

人們一般認為科學傳播有三重境界,分別是“好看”“耐看”和“好看”,最后一個“好”應該讀成hào音,也就是“喜歡”的意思,這是科學傳播工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即受眾因為喜歡其作品,所以養成了對其作品的一種“約會意識”,到時候不欣賞其作品甚至會有一種失落感,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以前面的“好看”和“耐看”為前提的。所謂“耐看”,就是內容上要吸引人,要經得起推敲,對于受眾有幫助,有功利性價值,而“好(hǎo)看”則是指科學傳播的作品在形式上要吸引人??茖W傳播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形式上缺乏吸引力。要使科學傳播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吸引力,就要從“兩好”入手。所謂“兩好”一個是“好玩”,一個是“好奇”。所謂“好玩”是指科學傳播作品要能夠滿足受眾喜歡娛樂的天性,摒棄那種將科學傳播與“好玩”對立起來的觀念,讓科學傳播這種以往人們認為很嚴肅、很高大上的東西變得非常有趣;“好奇”也是針對人們的一種天性,一種渴望獲得完整信息的天性。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營造這種“好奇”感呢?這里就要引進一個概念,叫做“信息殘缺”。顧名思義,所謂“信息殘缺”是指“人際傳播中說話人對某個信息留住不說,從而形成的一種現象”,⑨要營造“好奇”感就是要充分吸引人們對于信息完整性的需求或渴望,“對某個信息留住不說”。當然了,這里所說的“對某個信息留住不說”并不是一直不說,而是在作品開始的時候先不說,留下一個懸念,從而引發受眾的好奇,誘使他們不停頓地欣賞下去?!昂猛妗焙汀昂闷妗闭f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簡單。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做到“三下”,這里所說的“三下”是指“放下架子”“丟下面子”“走下圣壇”。有些科學傳播工作者往往以為自己雖然不是科學家,但是所從事的工作也足夠高大上,所以往往都隱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架子。在資訊傳播非常豐富的時代,這種架子實在是要不得的,必須放下!“放下架子”的同時也要丟下自己的“面子”!因為對于科學傳播工作者來說,“面子”這東西不是自己想要就有的,很大程度上是受眾給的。如果受眾不買賬,那么你再認為自己有“面子”也沒用,到最后可能是因為丟不下自己的“面子”,結果是既沒“面子”也沒“里子”。丟下面子、放下架子之后就要走下高高在上的“圣壇”,走到老百姓之中,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和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開展自己的科學傳播工作。要充分意識到受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習慣隨著資訊的發達特別是傳播渠道的增多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對于那種以往沿襲了很多年的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作品已經不再感冒,甚至深惡痛絕,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傳播工作的傳播形式創新,把自己從高高在上的道貌岸然的端莊有余、活潑不足的科學傳播形式中解放出來,從而化解科學傳播作品形式上的不到位。

(五)妥善處理好“自建”與“外借”“當下”與“長遠”“使用”與“維護”等方面的關系,努力化解科學傳播過程中渠道建設的“不到位”

“自建”與“外借”各有利弊,“自建”的好處是傳播渠道具有“專屬性”,沒有被別人在渠道方面“卡脖子”的風險。但是“自建”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點,那就是渠道的建設者為了爭時間、搶進度,往往有可能會突破現行制度設計的某些“底線”,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行為主體是否有容忍渠道建設者對現行制度設計的某些“底線”進行突破的膽量,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套“容錯”“糾錯”的有效機制,都是需要認真加以考量的問題;“外借”的好處是具有“擇優性”和“方便性”,可以優中選優,拿來即用,但是“外借”渠道也有一定的風險,這個風險就是有被渠道提供方“卡脖子”的風險。面對這些風險,相關行為主體是否做好了相關的準備,一旦遇到渠道的擁有者“斷供”的時候如何自救,這些也都是需要認真加以考量的問題。其實,“自建”與“外借”不應該對立起來,而是應當結合起來一起使用。在筆者看來,“自建”與“外借”中的任何一種形式都不能很好地化解科學傳播渠道建設方面的不到位,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輔相成,該自建的時候就要自建渠道,該外借的時候也應當毫不猶豫地外借渠道。只不過無論是自建還是外借,都要在頭腦里時刻繃緊“風險防控”這根弦。要化解科學傳播過程中渠道的不到位還要妥善地處理好“當下”與“長遠”的關系?!爱斚隆迸c“長遠”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不著眼于“長遠”,就無法更好地立足“當下”,不立足“當下”,也無法確保更好地著眼于“長遠”。相關行為主體在化解科學傳播渠道不到位的問題時,一定要妥善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應該充分意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隱含的道理,所以,在渠道布局時,一定要有一個著眼于“長遠”的考量或計劃,在充分認識和把握科學傳播渠道相關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再立足“當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渠道,其次是要充分意識到“不買貴,只買對” 所隱含的道理,在眾多可供選擇的相關技術和渠道中選擇那些最適合自己的,以避免人們通常所說的“渠道建成之日即是相關技術過時之時”的風險;化解科學傳播渠道上的不到位,還需要妥善處理好渠道的“使用”與“維護”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渠道的使用”主要包括渠道的“正常使用”和“超常使用”兩種情況?!罢J褂谩焙芎美斫?,所謂“超常使用”是指由于種種原因,科學傳播所使用的渠道可能會出現系統擁堵甚至坍塌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茖W傳播的不斷供,這將考驗相關行為主體的智慧。渠道維護主要是指“物”和“人”的維護,所謂“物”的維護主要是指技術方面的維護,而“人”的維護則是指關系方面的維護,渠道維護沒有技術維護是不行的,僅僅有技術維護又是不夠的,必須特別重視人的維護也就是關系的維護。那么,應該如何處理好“使用”與“維護”之間的關系呢?要處理好“使用”與“維護”之間的關系就要充分認識到,沒有“使用”的“維護”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屬于傳說中的“屠龍之術”,而沒有“維護”的“使用”,則有可能會使得相關行為主體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所以必須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維護的基礎上使用,在使用的基礎上維護。

(六)妥善地處理好“三種創新”“所有”與“所用”“虛心”與“初心”等諸種關系,努力化解科學傳播過程中業態的不到位

所謂“三種創新”,分別是指“原始創新”“引進創新”和“集成創新”。這三種創新各有利弊。所謂“原始創新”就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這種創新的好處是不存在著任何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不會被別人“卡脖子”,缺點是往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大多數從事科學傳播的科學傳播工作者,他們的主業并不是從事媒體傳播的業態創新工作。所謂“引進創新”顧名思義就是采取拿來主義的方式,從別的國家、別的地區、別的領域、別的傳媒機構、別的傳播主體那里直接引進或者拿來新的業態用于自己的傳播業態創新。這種創新的好處是往往花費的時間和投入都比較小,但是也存在著有可能侵犯相關創新所有者相關知識產權的風險。所謂“集成創新”指的是在引進別的國家、別的地區、別的領域、別的傳媒機構、別的傳播主體的相關業態創新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式的整合再創新。這種創新的好處是既可以規避知識產權風險,還可以節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相比于“原始創新”可能存在著知識產權不十分硬氣,相比于“引進創新”可能存在著花費時間和精力相對較多等問題。要化解科學傳播過程中傳播業態的不到位,就要妥善地處理好上述三種“創新”之間的關系,不拘泥于其中任何一種;所謂妥善地處理好“所有”和“所用”的關系是指要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關于業態創新的知識產權,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科學傳播的相關行為主體既擁有“所有權”又擁有“使用權”,另外一種情況是只擁有“使用權”,不擁有“所有權”。從理論上說,當然是第一種情況最為完美,但“骨感”的現實卻使得人們不得不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現實的選擇應該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從事好科學傳播工作,化解科學傳播過程中業態的不到位,還要妥善處理好“虛心”與“初心”之間的關系?;饪茖W傳播過程中業態的不到位當然要保持“虛心”,要以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去看待所有來自外部的與業態創新有關的東西,在保持“虛心”的同時,相關行為主體同樣不能也不應忘記了科學傳播業態創新的“初心”,這個“初心”是而且只能是通過業態創新使得科學傳播的范圍更廣,科學傳播的效果更好。

四、小結

本文在充分肯定了我國科學傳播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指出了科學傳播工作中現在還存在的包括“時間”“空間”“內容”“形式”“渠道”“業態”等六個方面的“不到位”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化解科學傳播六個“不到位”的六方面對策建議,以期對我國科學傳播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裨益。

注釋:

①Burns, T. W., D. J. O’Connor, and S. M. Stocklmayer.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vol. 12, no. 2, 2003. P. 183.

②朱巖梅:《傳播不力 科學屢屢敗給迷信》,《科技日報》2018年7月10日。

③⑤張婷:《新媒體語境下科學傳播的現狀與發展》,《科技傳播》2019年第11期。

④Seethaler, S., John H. Evans, Cathy Gere and Ramya M. Rajagopalan. Science, Values,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for Pushing Beyond the Deficit Model.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vol. 41, no. 3, 2019. P. 379

⑥王亞婷:《后真相時代主流媒體改變傳播語態進行輿論引導》,《視聽》2019年第7期。

⑦楊梟:《新媒體視域下科學傳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路徑》,武漢理工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⑧王大鵬:《科學傳播者應主動投身新媒體》,《中國科學報》2018年3月30日。

⑨王志:《人際傳播中的信息殘缺現象》,《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在農業技術推廣以及現代農村的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人際關系的良好展現也能夠加深科技推廣員與農民之間的情誼,從而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業科技推廣的目標和內容?;诖?,針對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進行深入探討,爭取克服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人際關系障礙,促進人際溝通,實現農業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 農業科技推廣;人際關系

在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的發展時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對于農業產出和耕地的循環使用都提出了新的方案[1]。但是,農業與科學技術的雙向合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項農業科學技術只有在農村中進行推廣,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鑒于此,農業科技推廣就成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2]。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農業科技推廣技術員與農民的溝通關系也成為現階段人們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3]。

1 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關系。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不僅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情感的升華和變化,而且能夠對各個方面起到潤滑作用,促進既定目標的完成。在農業科技推廣中,恰當應用人際關系,加強科技推廣員與農民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樹立農業科技推廣員及農業科技機構的良好形象,增強農民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實現科技組織和農民的利益一致化,更好地完成農業科技推廣目標,任務和使命。

當今,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和共同合作而完成?,F階段,我們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尚不成熟,要想實現系統化的農業科技推廣,不能依靠單純的行政指令和命令,而是要通過加強農村與科技組織、科技推廣員之間的溝通,進行利益、組織和人際協調,從而實現更廣范圍內的溝通、理解和信任,創造有利于科技發展和推廣的環境和氛圍,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

2 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障礙因素分析

2.1 農業科技推廣員服務意識不強

經過筆者調查發現,農業科技推廣員在進行科技推廣中的創新意識不強,他們關心的只是推廣活動的具體方式和推廣的有效性,沒能從人際關系理論的高度來系統地把握整個農業科技推廣活動,沒能從人際關系的角度研究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與農民的關系,個別推廣員只是單純利用晦澀難懂的科學術語與農民進行溝通和交流,許多農民專業知識水平不高,他們無法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論知識,對農業科技的參與性也不強,這造成了農業科技推廣不利,農業科技實施不夠充分。

2.2 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人員不足

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編制有限、人員不足是制約著農業科技推廣難以實現新的突破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農村的科技推廣部門,其人員編制相較于其他農業部門來說明顯較少,而且,由于專業性限制,政府對于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篩選較為嚴格,這也造成了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人員編制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基礎人員的缺乏,在農村中的農業科技力量不足,農業推廣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業發展和農民對科技的需求。

2.3 農業科技組織協調溝通不利

科技成果推廣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各推廣主體組織內部、相互之間以及與相關社會組織協調配合不夠。農村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主要靠行政命令搞推廣已行不通,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以利益為紐帶及宏觀管理下的新的推廣機制。因此,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必須要加強各組織的協調溝通能力,積極推進信任合作機制,促進其發展。

3 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中人際關系的方法

3.1 增強科技推廣人員的創新意識

在農業科技推廣中,要增強科技推廣人員的創新意識,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不僅要堅持理論創新,科技推廣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相應的人際交往理論和溝通技能。因此,科技推廣員要加強心理學、管理學、邏輯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學習,并用這些知識武裝自己的交流技巧,提高科技推廣員與農民溝通的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效率。其次,要善于建立溝通模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知識文化水平、不同推廣對象建立相應的溝通模式,設計出符合各個層次發展的溝通模式,提高科技推廣的服務水平。

3.2 科學規劃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編制

為了提高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實力,政府部門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發展需要,酌量增加科技推廣部門的人員編制,積極引進專業技術強,服務態度好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提高本部門的工作水平。同時,農業科技推廣部門還應該增加適應本地區農業發展需要的工作崗位,針對本地區的農作物種子、植被、土壤、土質等情況進行科學的勘測和設計,積極引進適合本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真正實現為人民謀福利,促進“三農”發展的目的。

3.3 加強組織協調溝通

新時期,以利益為紐帶及宏觀管理下的新的推廣機制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大行其道,這必然要求加強科技成果的生產者、農業成果推廣者、新技術新成果的接納者、農業技術管理者以及相關的社會組織之間諸方面多內容的協調和溝通,這中間利益的協調和溝通是關鍵的,因為這標志著公共關系進入了實務合作,表明主客體在尋求互惠互利的途徑,實現受眾重在增收,主體重在服務上的平在利益平衡狀態下,情感也隨之而升華,科技成果推廣就極為有利。

4 結語

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人際關系對于科學技術在農村中的推廣和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盡快實現建設科技新農村,發展農業科技的目標,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應該從人員建設、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著手,逐步促進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領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曠宗仁,梁植睿,左停,等.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過程與機制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1).

[2]王利清.農民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困境與出路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31(2).

[3]張水玲.外源推動與內源驅動整合: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機制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9).

(責任編輯:趙中正)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簡介:胡冬云(1970-),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項目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研究。

摘 要:美國經濟增長的四分之三來自知識產權企業的技術創新,這些企業也貢獻了美國一半的出口,以及數以百萬計的高收入的就業,對美國的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從美國專利法的修訂背景著手,簡要概述了美國專利制度沿革,研究了美國專利法第4次修改的主要方面,重點分析了修訂中的典型問題,以及美國專利法修訂后對科技和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知識產權;專利制度;美國發明法

美國建國之初就通過憲法建立了專利保護的法律基礎。這項稱為“給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的專利制度一直是確保美國科技發展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支撐。美國經濟增長的四分之三來自知識產權企業的技術創新,這些企業也貢獻了美國一半的出口,并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高收入就業崗位,專利對美國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自1790年美國頒發第一部專利法起,專利法律就一直在不斷完善和發展。1952年,美國對專利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奠定了美國現代專利法的基本構架:第一次規定了授予發明專利權的要求不僅僅是新穎性、實用性,還包括非顯而易見性;放寬了對共同發明人實施發明的規定等。1959年之后,專利法再次重修,新簽署生效的《美國發明法》(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將專利權判準從先發明制改為先申請制,是美國專利制度自1952年以來最重要的變革[1]。研究本次修訂背景、內容和影響評價,將對我國專利制度及技術創新的影響提供借鑒。

一、專利制度改革的背景和進程

如果要保持美國經濟的健康和增長,美國就必須有健康的專利體系,這是本次專利法改革的根本前提。立法提議認為,上次專利修改已近60年,這期間科學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計算機的誕生及其技術快速演進、航天科技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產生和應用等,而美國現行專利制度顯然落后于科技創新,破壞了發明創新的平衡和經濟秩序,主要表現為專利訴訟日漸增長,訴訟費用、時間和精力等占企業成本的比例顯著提高,致使大企業無法集中精力創新,且嚴重干擾正常的經營活動,也擠兌了小企業和獨立發明人

在過去7年的300萬件專利申請訴訟案中,只有1件獨立發明人的案件勝訴,證明自己的發明在先而獲得專利權保護。。

同時,隨著科技創新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人力資本缺乏等多種因素[2],致使美國專利商標局(下稱USPTO)待審案件積壓嚴重,除正在處理的50萬件申請外,尚有70萬件申請等待處理;審查期長,增加了企業對技術擁有的不確定性,阻礙了專利的商業化進程[3];授權專利存在程序和質量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美國經濟的發展,使得專利法改革勢在必行。

專利制度不僅是美國國家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源泉,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政治外交制衡手段,因而備受美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2003年至2004年,USPTO、美國商務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在關于專利政策的報告中,都提出了現行制度對自由競爭的不利影響等問題,以及提高專利質量、協調美國專利法與其貿易伙伴專利法一致的必要性等,為改革專利法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專利法修改進程[4]。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利法2001年起開始醞釀,2005年6月正式提出修改,希望實現3個改革目標,即提高專利質量,減少失控的專利訴訟,將美國專利法和世界其他國家統一。

二、本次美國專利法改革的主要方面[5]

專利法主要圍繞上述3個目標進行改革,例如,實行先申請制、增設和調整復審程序等提高專利質量和財政授權以減少積案等。

(一)實行先申請制

授權先申請的發明人以權利,增強專利權屬的確定性。先申請制保護發明人權利的同時簡化了申請程序,提供了更為透明、程序節約、符合全球貿易伙伴操作方式的程序,使美國商業與全球專利申請標準一致,促進發明人能盡快進入市場轉化技術,滿足政府、企業和發明人等各方利益。

(二)增設授權后復審程序(post-grant review)

美國曾建立雙方復審程序,希望利用行政途徑的高效性緩解專利確權的訴訟負擔。專利法保留雙方復審程序,同時新增了授權后復審程序,并要求加快復審速度,審理期限為1~1.5年。所有復審程序均由USPTO的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審理,對上訴委員會決定不服,可向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起訴。

此外,新法還引入補充審查制度,允許專利權人請求USPTO重新考慮或者更正與專利相關的信息。在補充審查中若發現新的關于專利性的實質問題,可以啟動復審程序。

(三)調整最佳實施例條款和商業方法專利相關規定

發明法保留以專利申請為目的的最佳實施例的提交要求,但不再將最佳實施例作為專利無效或者使專利權不能行使的理由。

另外,還啟動了單方復審特別程序來處理商業方法專利,并允許采用最前沿的技術來對商業方法專利進行復審,此舉有助于無效掉低質量專利,同時可以減免專利起訴。

(四)USPTO財政授權

自1992年以來,USPTO收取的專利費中約有10億美元轉移給美國其他政府機構用于非專利方面的支出。改革賦予USPTO更大的財政自主權,擁有設立、批準和收取費用的權力,取消了轉移費用的制度。設立USPTO公共事業專項基金,有利于雇傭更多專利審查人員、更新電腦系統,從而提高專利申請處理速度[6]。

(五)優先審查及對小企業的扶持措施

明確授權USPTO可以制定規則,可應申請人的請求優先審查對經濟或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的專利申請。優先審查下申請的專利在1年內可獲授權,但優先審查量不能超過年申請量的10%。允許USPTO減少某些收費以利于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申請專利。要求USPTO利用可用資源設立監察項目,為小企業和獨立發明人提供與專利申請相關的幫助與服務。要求USPTO為企業提供專利糾紛解決渠道,以降低企業陷入法律糾紛所耗費的各類成本。

三、分析與評價

美國專利法修訂歷時幾十年,最終以《美國發明法》這部法律的形式獲得立法通過,一方面,表明專利制度對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極為重要而審慎處之,另一方面,立法修訂期間引發的討論也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研究本次法律的修改歷程,對科技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方面。

(一)美國通過專利制度以鞏固全球科技創新地位

專利一直是國家競爭力和各種創新評價中的最基本指標,同時,由于各國專利制度的不同,國際比較中一般采用某一國的專利作為基準,正因為美國是最具創新性的國家,國際比較中普遍將在美國獲得專利授權作為評價基準,所以,美國專利制度的修改自然會引起全球關注。先申請制將美國標準與其他國家相統一,研究認為這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更有利于美國在全球科技創新中贏得先導和主動,并使美國企業在出口中能得到更及時、有效的保護。

在當今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創新與增加就業常常能獲得更多關注。對于有效期為20年的專利來說,申請審批時間越長,其價值貶值的可能性越大,致使商業化進程減緩或轉化幾率降低。發明法旨在提高專利質量、加快專利審批程序,這有利于加快技術商用化進程,使得發明者和企業家以最快的速度將一項新發明轉化為商業成果,達到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社會就業、提升美國競爭力的目的。在“先發明制”原則下,一旦就發明時間產生糾紛,相關法律費用可達50萬美元。新制度下,發明人只需付100美元(根據技術屬性也有可能達到2 000美元),就可提出臨時申請以保護發明[7]。奧巴馬認為,政府應該盡其所能鼓勵創新和企業精神,也許在這些申請中就會出現下一個科技突破,下一個醫藥奇跡,下一個能躋身財富500強的企業。從這個角度看,新制度也是美國政府間接刺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立法問題博弈以期經濟利益最大化

發明法改革10年論證期間各方研討不斷,即使在通過前后也不乏批評之聲,認為這項法律只關注專利局部而忽視了全面考慮。

1.保護發明人的權益及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保護發明人的權益實際就是保護美國健康的經濟秩序?!跋劝l明制”給專利申請過程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了專利訴訟的可能。例如,生物醫藥領域發明歷時長、投入大,使得新產品推出的時間和是否享有專利權尤為關鍵,研究者會花時間和精力保留各種證據以備將來可能出現的申訴。新制度下只要證明誰先申請即可。先申請制將確保專利制度的效率和確定性,使美國在發明創造方面處于領先。但是,這項重要政策的實行并非一蹴而就,最主要的問題有3個方面。首先是關于先發明制是否違憲的論爭,引發了全美大討論,最終認定先申請制“合憲且明智”[8]。其次是先申請制是否有利于大、小企業之間的公平原則。由于美國小企業眾多,一些突破性創新也源自小公司和獨立發明人的想法,一旦存在專利糾紛,大企業很容易依靠強大的資本力量將小公司擠兌出局。盡管新制度簡化專利申請流程,對小企業還是存在不公平競爭。例如專利申請,特別針對專利投資組合,大企業可以利用資源和前期自有專利的優勢順利申請專利并獲保護,小企業必須采用同樣的標準提交專利文件[9]。一些小企業組織,甚至包括IEEE USA在內的其他組織均對此提出批評。第三是先申請制可能會帶來技術失竊引發的國家安全方面問題,尤其認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專利申請國,先申請專利制度更會鼓勵中國循此獲取先進的國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技術,由此帶來美國國家安全問題[10]。隨后的立法研究中給與了小企業一些政策支持,并給與小企業75%的費用減免,以及其他措施等。同時,法律要求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委員局”就取消先發明制的效果進行研究,并向國會報告。

2.USPTO財政授權對經濟的直接拉動作用

發明法授權USPTO擁有更大的財政權力

USPTO財政授權與最初的提案相比仍有妥協。最初提案是USPTO能自由支配其收取的所有費用。批評者認為這樣會削弱國會和聯邦政府對其管控,將專利侵權的成本從金融服務企業轉向了美國財政部,要求公眾承擔起銀行的不當行為損失。如此,對于美國每年近60萬件的專利申請而言,USPTO將由致力于專利積案審理轉變為對經費積壓的處理。鑒于此,法律規定USPTO須得通過常規撥款程序;收取的費用將直接計入專項賬戶,由USPTO負責管理(但這個不能保證,賬戶也有可能進入美國財政部)[11]。同時要求USPTO每年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內容包括年度預算、支出及財務審計結果,USPTO的長期計劃及運行進展、人員狀況等。,允許專利審查等增收15%的費用,取消每年約10億美元的轉移費用,允許在常規審查1 090美元的基礎上收取約4 000美元的加快審查費用。以美國每年50萬件專利申請計,這3項增加的收費預計達12億美元,這些費用將用于更新設備從而拉動內需、增加和穩定USPTO審查人員等,可以預見,發明法的實施,對直接拉動經濟的作用會很明顯。

同時,發明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以創新為驅動力的美國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75%來自技術創新的美國來說,有效的專利保護制度尤為重要,發明法更有利于保護美國的創新和經濟發展。另外,美國出口的50%來自創新企業,發明法將美國的專利制度協調為全球一致,由此對國際和地區間,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經濟、貿易方面的平衡,特別是中國的出口也勢必產生影響。

從以上典型問題可以看出,專利改革中的各種討論凸顯專利制度對于科技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也體現出美國在這些方面引領全球的戰略和謀劃。先申請制在美國得到廣泛支持,包括IBM、微軟、杜邦等50家全球性大型企業在內的21世紀專利改革聯盟、美國高等院校聯合協會等學界團體以及主要工會組織等。支持者認為新制度加快專利審批和轉化的過程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刺激就業,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降低專利訴訟的成本[11]。先申請制的執行將在《美國發明法》簽署生效后的18個月后開始,期間,企業的研發和知識產權戰略、專利代理機構及律師行為等都會做法律適應性調整。至于改革后的成效、包括對國際專利制度等的影響,也將備受全球關注。

參考文獻:

[1] 柳閻.美全面修訂專利法重塑經濟引擎[N].法制日報, 2011-09-20.

[2] GAO.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Hiring Efforts Are Not Sufficient to Reduce the Patent Application Backlog[R/OL].(2007-09-04)[2010-10-4].http://www.gao.gov/new.items/d071102.pdf.

[3] BARNER S. Strategies for the USPTO: Ensuring America’s Innovation Future[J].8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Technology &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0(440).

[4] SCHACHT W H, THOMAS J R. CRS Report: Patent Reform in the 112th Congress: Innovation Issues[R/OL].(2011-06-30)[2011-09-26].http://www.fas.org/sgp/crs/misc/R 41638.pdf.

[5] America Invents Act[EB/OL].[2011-09-25].http://www.uspto.gov/aia_implementation/bills-112hr1249enr.pdf.

[6] HICKS K S. Patent Reform Agreement Ends Fee Diversion, Preserves Oversight [EB/OL].(2011-06-21)[2011-10-25].http://judiciary.house.gov/issues/issues_patentreformact2011.html.

[7] 趙建國.美國創新戰略突出知識產權[EB/OL]. (2011-06-20)[2011-10-01].http://www.sipo.gov.cn/mtjj/2011/201106/t20110617_607128.html.

[8] MUKASEY M. America Invents Act Legal Analysis[EB/OL].(2011-05-26)[2011-11-26].http://judiciary.house.gov/issues/Patent%20Reform%20PDFS/Mukasey%20letter.pdf.

[9] TAMPONE K. Patent laws get a much-needed update[J].Business Journal(Central New York), 2011,25(43):11.

[10] STUHLDERHER T. Patent reform could hurt smaller businesses[J].Central Penn Business Journal, 2011,27(41):4-13.

[11] The Coalition for 21st Century Patent Reform. Leahy/Smith America Invents Act Positions Inventors to “Win the Future”[EB/OL].(2011-09-16)[2011-11-25].http://www.patentsmatter.com/press/pdfs/20110916_FNL.Signing.AIA.PatentReform.pdf.

(編輯:劉仲秋)

科技論文科技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而財政科技資金作為政府支持科技活動的一個重要方式,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的發展在經濟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國家的科技實力、在國際間的綜合競爭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現在也存在著財政科技資金使用的分散、重復、低效、封閉等現象,使得其不能完全適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本文分析和探討了南京市財政科技資金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上述發現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財政資金 科技投入

一、財政科技資金管理相關理論及國內外研究綜述

1.相關概念的界定。財政資金是指以國家財政為中心,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也包括與國家財政相關的企業、事業和行政單位的貨幣收支。財政資金是納稅人上交給政府的公共性資金,主要應當用于公共開支、公共服務、公共領域,以惠民為主要目的,決不能成為少數人的盛宴??萍蓟顒邮侵冈谌宋呐c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醫藥科學、農業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等相關領域中,與科技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密切相關的全部的、系統的、有組織的科技活動??萍纪度胧侵钢С诌M行科技活動的投入??萍纪度胧窃鲞M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性投入、戰略性投入、長期性投入,它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根基。當今科學技術系統內部各分支具備一種相互交織又層次分明、物各有度而又自置其中的相對穩定的方式。

2.國內外研究綜述。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的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已經意識到,科學技術創新是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以美國為例的主要發達國家在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各國財政科技資金投入量的絕對值不斷增加,但是占全國研發資金投入的比重卻有所下降;政府財政科技資金投入量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基本呈現出下降趨勢;資金主要流向基礎研究,投入相關技術開發活動的經費不斷減少。我國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財政科技資金管理在相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我國的財政科技資金沒有進行統一管理,各部門按照自己設定的計劃對資金進行分配,導致了科技計劃碎片化、項目重復申報、科研項目取向聚焦不夠等現象,從而降低了經費投入的效益,使得資源閑置和浪費;科研單位和經費使用人員不了解科研經費管理的規定、相關人員因為管理疏忽帶來的違紀行為、極少數人弄虛作假等嚴重違法行為導致了科研經費被擠占、挪用;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的監管體系中監督主體分工不合理,導致了各主體間職責交叉重復、監督權限不明確、監督范圍模糊等現象,最終使得監督的重疊和監督的遺漏。

二、南京市財政科技資金管理的現狀分析

1.南京市財政科技資金管理的現狀。(1)政府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南京市財政科技投入的比重正在每年穩步增加,從而有力的支持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努力實現科技工作的新跨越。南京市20個科技創業特別社區處于建設階段,大部分特區規劃建設、招才引智,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科技人員數量不斷增多,研發人員不斷增加。從2010-2015年數據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市的人員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且研發人員比例也隨著上升。2012年1月1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省科技廳、教育廳正式印發“科技九條”,并出臺相關實施細則。該系列政策減少了科技創業者的身份之憂、解決了科技創業企業的創業瓶頸、提高了科技人員與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從而破解了科技創業的難題、激發了創業者的創業熱情,鼓勵科技人員加入南京科技創業的熱潮。(3)科技創新產出穩步提高。據統計,2015年南京市全年申請專利56108件,同比增長1.84%。其中實用新型專利16857件,增長12.06%;發明專利28050件,增長24.77%;外觀設計專利11201件,下降36.25%。2014年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16866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801376萬元,比上年增長6.07%。(4)新產品產值大體保持增長態勢,出口額持續增長。2010-2015年新產品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超過14%,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平均增長率達21.48%。2015年南京市新產品實現產值184269404千元,比2010年增長69553039千元,增長率為60.63%。

2.南京市財政科技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1)科技轉化效益低。技術合同是指當事人就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或服務訂立的確定相互之間權利與義務的合同。技術合同分為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四類合同。技術開發合同占南京市的技術合同簽訂比例最大,為55%;其次為技術咨詢合同與技術服務合同,分別占技術合同簽訂總量的28%和15%;技術轉讓合同占南京市的技術合同簽訂總量的比例最小,為2%。我們可以看出,南京市科技創新的研發能力比較強,但科技成果轉化效益卻較低。(2)專利申請的質量相對較差。2015年南京市專利申請量為56108件,專利授權量為22844件,專利授權量占專利申請量的比例為40.71%;2015年蘇州市專利授權量(54709件)占專利申請量(103249件)的比例為52.99%;2015年無錫市專利授權量(27937件)占專利申請量(54519件)的比例為51.24%;2015年常州市專利授權量(18152件)占專利申請量(37833件)的比例為47.98%;2015年南通市專利授權量(12391件)占專利申請量(27692件)的比例為44.75%??梢?,南京市與江蘇其他一些市相比,專利授權量占專利申請量的比例較低,專利申請的質量相對較差。

三、改進南京市財政科技資金管理的對策建議

1.完善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績效評價機制??冃гu價近年來成為了各行各業中重要的經濟管理方式??冃Ч芾砉ぷ髂茏畲蟪潭鹊陌l揮財政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緩解財政收支的矛盾,以效益的最大化來實現損失浪費的最小化,從而彌補財政支出的有限和不足。南京市應該吸收相關發達國家的做法,并聯系本市的實際情況建立起完備的績效評價數據庫、設計出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增加績效評估結果的公開程度,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績效評價機制。在推進績效管理過程中,應該把培養部門單位的績效觀念放在首位,調動部門單位的主觀能動性。我國應加快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績效管理的立法,當前通過試行的條例來發揮對其的法律約束,在試行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和調整,最終形成符合實際的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績效評價法律,為財政科技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證。

2.提高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的質量。南京市地方政府應該明確國家當今所扶持的科技產業,再結合本市的情況,確定出年度內應該投入資金的重點科技領域。各部門設計計劃時應該對資金統一分配,避免科技項目的重復申報,導致一個項目有很多科技計劃支持,而有些項目卻得不到科技計劃的支持,從而最終造成財政資金的損失。政府應該加強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防止公款吃喝、報銷個人消費、用假票據套取資金、假合同轉移資金等違紀違法行為。除了提高財政科技資金財力投入的質量,人力投入質量的提高也不可忽視??萍既瞬艑τ诳萍及l展是至關重要的,南京科教資源稟賦一流,70多所高校星羅棋布,科教成為南京市的第一比較優勢。高校在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政府應該向高校投入更多的資金,建立科技人才培養項目,培育出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和人才結合的緊密度,服務于南京市的科技發展。

3.增加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的產出水平??萍汲晒D化就是指把科技成果利用在生產環節,最終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萍汲晒霓D化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環節。相關科技工作部門應該研究市場,同時研究國內外科技的進展與動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研發當前或者將來市場需要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并確保新技術成果能夠最終形成現實生產力并轉化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政府部門應該鼓勵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究,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縮小科研人員與生產人員的收入差異,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使他們踏實工作、潛心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壯大研發隊伍,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保證科研成果的不斷產生、轉化,最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上一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cbi教學理念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