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第9期

上海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研究

劉學華

周海蓉

陳 恭

(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上海

200032)

摘 要:科技創新是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源動力。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上海文化繁榮發展對于科技進步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上海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動,聚焦跨界融合關鍵領域,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整體能級,培育龍頭企業,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依托科技進步助推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關鍵詞:文化

科技

深度融合

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1309(2013)09-0049-011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指明了未來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和提高文化產業整體水平的重要路徑。從當前全球產業發展的規律看,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又是海派文化的重鎮,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在全國一直居于領先地位。海派文化的形成是中國本土的江南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優化的結果其本身與世界科技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在新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條件下通過進一步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搭建新的載體、催生新的業態、形成新的優勢,對上海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對貫徹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發展理念促進上海創新型城市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階段,各產業領域或企業主體雖然也有不同類型

的創新活動,但這些創新活動多數都是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制造→銷售”一元模式的局部創新、內部創新為主;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則強調要把創新真正貫穿于城市轉型發展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通過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場、管理等全部的社會要素,真正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信息化時代,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發展則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夠從主導價值取向、激發創新動力、提高思維水平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因此,文化與科技兩大要素具有最為緊密的聯系和耦合性。

在創新驅動階段,全社會各種創新要素的交互作用體現出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新活動多樣化、創新過程系統化、創新能力綜合化等新的內涵特征,這就需要在組織形式和實現機制上進行配套調整。上海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等創新活動的參與者,這對形成全新的推動社會創新的組織體系、關系網絡及其有效運行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不僅是上海產業發展自身的規律要求,也是推動上海率先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內在邏輯要求。

(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必然選擇

增強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使創新成為企業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產業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金融危機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電子產業“集體沉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諸多電子企業過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領的技術“硬”創新,而品牌文化“軟”創新沒有跟上外部市場和人文消費需求的變化,這同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公司形成鮮明的對比———缺乏開放的文化視野制約了日本高新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領域是未來上海拓展科技應用形式和范圍的核心領域。從英、美、 德等國轉型發展的經驗來看繁榮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可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科技與文化實現有效結合,占領市場并取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誘導大量文化資源積極謀求新的傳播載體和途徑實現產業化、產品化,并進一步誘導各類科技主體開展適應性應用性的創新研究。因此,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重點從“促進傳統產業文化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戰略層面有效破解科技創新本身的共性難題,是促進科技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進而體現上海“創新型城市”特色和活力的基本路徑之一。

(三)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關鍵所在

科技創新是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文[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源動力。上海圍繞“海派”風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上海文化繁榮發展對于科技進步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互動,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榮發展。

在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新媒體、多媒體設計、網絡信息、軟件等對文化與科技融合有著強烈訴求的新興業態占據了很大比重。但也應看到,在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況下,要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源動力,任重而道遠。

二、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脈絡和框架

(一)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歷史脈絡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始終沒有停息。特別是自18世紀后期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通訊技術、機械電子技術、印刷技術、新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衍生出廣播電視業、電影業、印刷出版業、新興演藝業、新興傳播業等一批文化業態,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生活方式。在科技文明的影響下,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一樣,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

1.工業化階段:科技進步推動文化發展。以第一次科技革命為開端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第一階段其主要特點體現為革命性科技進步向文化領域的選擇性切入, ,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與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以1796年塞尼菲爾德平版印刷術為標志,印刷術的創新推動為出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19—20世紀,各類科技發明的介入,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放映機的發明開創了電影時代,電影技術的革新推動了電影業的飛躍;留聲機的發明為音像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收音機, 、錄音機等技術創新推動了廣播業和唱片業的繁榮。

2.城市化階段:文化繁榮引致科技創新。主要對應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科技與文化融合的作用類型。同工業化階段相比,這一階段典型的區別在于驅動機制的反方向作用。隨著第一階段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人們逐漸認識到科技對文化發展帶來無限的可能性。這種認識使得文化的內在需求進入了井噴期,也成為科技持續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如果說第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先有科技發明、經過[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摸索找到使用價值后再投入文化產業生產,那么,第二階段的特點是先有對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更強烈的需求,然后這種需求再推動科技發明與創新的產生。如黑白無聲電影產生之后,人們才對色彩和聲音有了進一步需求,從而推進了科技創新,加快了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的誕生。

3.數字化和全球化階段: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信息時代,文化與科技已從彼此推動轉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深度融合階段。一方面,科技對文化的支撐不再局限于某一項技術在某一文化領域的應用而是產生立體式的波及效果例如激光技術的應用就不局限于印刷業,還擴展到了唱片業、電影業和電視業,促使文化產業的結構向內容產業和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文化內在需求的張力不僅推動科技的持續進步還加速推動著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動速度和流量,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這種良性互動最終形成一股合力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整體進步,并不斷呈現出新的創新形態和文化業態。

當前,作為世界技術革命領頭的信息技術已經進入產業化的廣泛應用,雖然還會有類似iphone產品的不斷創新,但這些創新更多的是一種構架式創新、集成式創新,而不是實際路線的根本性變化。因此,在下一輪新的世界技術革命出現之前,集成式、整合式、構架式創新主導階段,文化與科技之間需要建立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網絡式反饋式關系、 ,形成雙向互動循環式協同創新的過程。

4.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

(1)科技創新發揮“杠桿效應”。從演化軌跡來看,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遷的有力杠桿。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因為科技創新不僅能夠提高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能夠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創新文化內容和形態,推動文化發展與演變。

(2)文化發展創造“泉涌效應”。文化是人類在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能力和習慣的總稱承載著引導社會進步與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人類雖然也是動物,但卻是唯一具有長遠思考能力的動物。有了這種思考能力,人類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適應)自然,調整(和[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創建)社會,這種改造和調整的痕跡即表現為人類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因此,文化發展通常是科技創新重要的思想源泉。

(3)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共振效應”。當科技創新成為文化發展的新引擎時,文化與科技融合將極大地提升原有文化的新魅力,催生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當文化繁榮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趨向時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將呈現出良性的循環效應。

(二)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分析框架

1.要素耦合互動模型。沿著上述脈絡,未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將不僅強調某一產業、技術的集聚或應用而是更強調不同要素在一定空間內能否形成循環生長的有機過程, ———深度融合強調的是在相互對接的基礎上,科技型與文化型要素之間的互動率(融合度)以及由此決定的彼此新成長路徑。因此,構建要素耦合互動模型,可以較好地闡述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內在機理。模型構建的邏輯起點是:打破傳統科技、文化的領域概念,在一個城市或載體落地的技術、項目、產業都可以分解為融合發展所需要素的外生性導入;創新融合發展生態,各類要素集聚的目的也都在于能夠科學、高效、有序地促進科技與文化的生長。根據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不同圈層,要素導入發揮的能效和作用是不同的;按照融合生長路線,分別提供關鍵服務和品質的要素同樣不可或缺。

圖1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要素耦合互動模型

基于這一框架,文化與科技最初的融合,可能會更多地依賴人力資源、技術轉移、信息網絡以及展示交易服務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驅動(第一圈層),使特定技術的研發、應用能夠在部分的文化產品、創意中得到具體化體現(第二圈層);通過產業對外部資源、政策制度,包括科研機構、產業資本院校及文化企業等要素進一步帶動吸引、 ,又激發新的融合功能導入訴求———融合發展帶來的大量外生性要素;要素集聚則基于能夠為要素進一步生長創造條件,從而形成一個循環成長的有機過程。良性循環能否形成持續的發展優勢便取決于不同階段和類型所集聚要素之間的互動率(融合度)。 [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要素耦合互動模型對傳統科技與文化融合機理的拓展重點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打破文化與科技的邊界,強調要素的互動融合;二是考慮要素植入和融合的動態時序;三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路徑逐步從二維變為三維。從這一框架可以看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路徑,取決于從歷史演變脈絡中梳理出促進兩者融合的關鍵要素。

2.國內外大都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機理分析。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數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倫敦, 、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依托自身文化資源,找準關鍵要素,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一是根據城市自身稟賦和特征,決定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具體路徑;二是把文化與科技融合當作互動滲透的過程,擯棄技術工具簡單的機械嫁接;三是強調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四是打破文化與科技的邊界,不斷創造各類人才互動的機會,培養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性人才。

在國內大都市中,北京立足首都的文化與科技資源優勢,采取“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戰略打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文化與科技融合支撐體系, 、 。深圳則努力構建龍頭企業帶動重點項、目驅動、服務平臺支撐、展示平臺互動的產業鏈式文化科技融合格局。深圳擁有大量中小型文化科技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尤其是, “文化+科技型示范企業”在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中扮演著積極的主體地位深圳文博會等關鍵平臺則充分引導文化與科技發揮“1+1>2”的融合溢出效應。

三、上海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瓶頸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與科技融合缺乏主動性

缺乏自覺性、主動融合的創新太少、也不知道如何融合,這是目前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基本現狀。上海文化與科技缺乏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有: 1.產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規模一旦分散,就難以形成能主動引導科技企業與文化企業深度融合的溢出效應。從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分行業增加值來看,上海各領域可謂“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數字出版、網絡游戲等十大行業也是“行行是重點,但行行不突出”,各區縣對應該重點培育和扶持的文化創意產業界定仍然相對模糊,缺少一個統

一、權威的產業導向手冊。缺少清晰的產業導向和領域聚焦,便無法吸引各類技術創新立[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足市場需求形成合力。

2.協同創新動力缺失。當前,互聯網、3G通訊、數字電視、云計算平臺等技術已經成為相關文化產業鏈融合的重要經脈,但上海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缺乏自覺,難以協同發展。從宏觀層面看,融合服務平臺和相應的支持激勵政策缺失,針對文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的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從微觀層面看,文化和科技企業相對獨立缺乏協同創新的動力。加之缺乏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跨界人才相應的投融資及市場機制環境不健全,文化科技成果產業化也困難重重。

表1 上海高科技產業門類及主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序號 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領域 1 新能源 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

2 民用航空制造業 建筑設計 3 先進重大裝備 咨詢服務業 4 生物醫藥 文化及創意相關產業 5 電子信息制造業 廣告及會展服務 6 新能源汽車 工業設計 7 海洋工程裝備 媒體業 8 新材料 休閑娛樂服務 9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3.產業屬性錯位??v觀上海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見表1),不難發現,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重點領域之間存在錯位和不匹配,重點產業領域之間缺乏有機關聯。如:政府在文化企業的研發等環節給予了一定扶持,而企業往往更需要在營銷、市場推廣等方面獲得關鍵性支持;科技企業的需求則恰恰相反。由于注重研發而缺少對市場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充分激活,導致文化企業科技投入難以發揮催化劑效應。

(二)文化與科技跨界融合高端人才稀缺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需要復合型人才,如果缺乏這類人才,產業發展也就很難談得上跨界融合。隨著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深入,既掌握高新科技又熟悉文化發展規律的高端復合型人才不足的問題日趨突出,成為制約文化與科技融合快速[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發展的一大短板。

1.文化與科技行業鴻溝逐漸加深?,F代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化,行業間的鴻溝逐漸加深,各專業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專家“隔行如隔山”,對彼此的領域學習不夠、探索不足,導致相互之間融合困難。

2.人才培養呈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傳統的文化與藝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文化與科技融合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卻很少開設相關的專業。除了專業設置與用人需求存在脫節的問題,高校自身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科研選題等方面也存在著忽視藝術科技、忽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傾向。以動漫產業為例,上海普遍存在動漫產業人才“荒”,普通技術人員的人才缺口就達到3000~8000人左右,而FLASH動畫設計師、高級3D動畫工程師、插畫師、動漫制作后期剪輯工程師等文化元素和科技元素“雙高”的人才缺口則更大。

(三)文化與科技創新成果交集少

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動力??萍紴槲幕a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使得文化生產要素在創新過程中實現優化組合,拓展了產業發展的空間。但是,目前上海的自主科技文化創新能力仍然較為薄弱。

1.創新理念少。盡管上海在文化創意發展方面是先驅城市,但現有的文化與科技融合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在理念上沒有質的突破,無法形成持續的創造力。如創意產業集聚區自有品牌非常稀少,產品設計跟風,嚴重缺乏原創性。

2.關鍵技術支撐作用尚待挖掘,科技應用仍顯不足。在產品發掘方面,目前國內基本以跟蹤國外的技術創新為主,自主原創和二次創新不足。其原因不僅在于創新理念少,還在于受技術水平限制使得很多創意成果不能產業化,無法創造價值。以動漫行業為例,由于電腦繪圖技術、渲染技術等關鍵技術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本土應用水平不高,使得動漫行業活動始終處于產業鏈低端,即使有好的創意,也無法通過先進科技手段轉化為優質的可視化產品。

3.官、產、學、研對接薄弱。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創意主體(設計師、工藝美術家、畫家、創意策劃人等),以及由政府、企業、學校等組成的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提供服務的社會有機系統。但是,目前上海在科技成果與[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文化創意“無縫對接”方面仍然缺乏形成研究、開發、生產、管理、扶持一體化的完整體系。盡管在過去的幾年中,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呈現數量激增、規模拓展、影響擴大的發展態勢,但大部分集聚區沒有形成完整的社會系統對接模式,后勁乏力,難以進一步做大做強。

4.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知識產權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關鍵所在,對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就是尊重和承認個人創造力的價值。盡管上海已將知識產權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平臺來加以建設,但在國內大環境影響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維權仍需進一步完善。

(四)文化與科技融合互動載體空間缺乏

1.缺乏空間集聚。從產業機理上分析行業規模和空間分布缺乏集聚,將難以形成促進文化與科技產生有效匹配的溢出效應。北京、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分布上,均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效應如,2010年北京海淀、朝陽、東城、西城4城區文化創意產業收入分別為2842.78億元、1625.51億元、899.07億元和510.42億元,占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的85.7%,特別是海淀區,幾乎占到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半壁江山”,大量的產業項目、金融機構、人才資源匯聚在中關村等標志性區域,很容易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帶來積極的溢出效應。相反,上海具有政策優勢的區縣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卻不明顯,如在張江高科技園區,雖然科技和資本匯聚,但發展之初甚至一度被稱為“文化沙漠”。產業發展導向和空間上的錯位,使得文化和科技在服務、需求、信息等方面很難實現空間上的“耦合”。

2.缺乏展會活動等平臺。上海缺少類似北京文博會、北京文化投融資論壇、深圳文博會、杭州動漫節等推動文化與科技實現對接互動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平臺現有的相關展會在規模能級交易對接上還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北京文博會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在強化交易功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國際投資合作與文化貿易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為主題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于2012年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如何構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文化創新體系、如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深圳文博會則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它分為展覽交易、項目投融資、拍賣等板塊,匯集了[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中國最優秀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最優秀的文化企業及其產品,成為全球中國文化產業項目和產品品類最齊全、規模最宏大的展示和交易平臺之一。這種高級別、超規模的展會,對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作用十分顯著。

(五)眾多扶持政策難以實現共享

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最終需要在政策環境、體制機制上進行一系列的創新突破,甚至需要發生重大變革。從梳理國內主要城市最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實際情況看,上海并不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微觀主體與宏觀導向之間也缺乏有效的傳導機制。以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例,第三輪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仍主要聚焦在陸家嘴金融城、綜合保稅區、創新驅動(優化人才服務體系)、城鄉統籌和政府管理等5個方面,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的金融機制和政策改革創新尚未得到充分關注。這種產業和政策指導上的錯位,也進一步導致目前上海市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市版權交易中心、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服務平臺等功能平臺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

四、對上海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若干建議

(一)總體思路

1.營造氛圍。積極打造為各類文化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及文化科技活動提供展示、合作的平臺,實實在在地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其目的就是要創造機會“讓科技發現文化,讓文化找到科技”,構建文化與科技互動融合的項目、人才、產業、企業等資源整合網絡體系;注重開發有利于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硅谷”地帶,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提供“富有靈感”的區域。

2.落實主體。各類兼具科技和文化屬性的企業,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主體,也是實現有機融合的微觀基礎。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要扎扎實實地落在有效主體上,包括引導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推動中小企業發揮市場靈活作用、引導國有企業發揮示范效應等。

3.聚焦載體。聚焦產業基地和重點載體建設,集中力量推進一批集成性高、牽動性強的大項目,創建一批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一批文化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大力促進產學研用合作,實現文化與科技創新資源及要素深度互動、有效銜接。

4.明確本體。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元素,已經滲透到廣播電視、新聞[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出版、文化藝術、網絡信息、創意設計等多個門類,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要重點關注數字內容相關產業、文化裝備相關產業以及科技助推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3個領域,率先培育出一批在網絡游戲展覽展示、數字出版、創意設計等領域具備影響力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企業。

(二)對策建議

1.聚焦跨界融合關鍵領域,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整體能級。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特別要注重產業鏈與價值鏈在產業運行中的互動與統一,以及產業集群的溢出效應。因此,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提升和重組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的強大動力。這就要求文化與科技融合必須突破核心環節,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強化成果應用,有所為、有所不為。

(1)聚焦數字文化產業。數字文化產業是當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有4種力量在驅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青少年文化消費數字化、社會文化生活方式數字化、文化內容數字化、電信技術數字化。其主要產業模式包括娛樂體驗模式、延伸產業鏈模式、平臺模式、消費模式、技術支撐模式、文化與技術融合的營銷模式等??梢哉f,誰抓住了數字化,誰就贏得了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聚焦“眼球型”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對中國本土時尚文化的引領,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全力扶持影視、出版、動漫等產業創新發展,把上海打造成中國時尚文化的發源地。

2.探索張江擴園,將重點文化創意集聚區(園區)納入示范區范圍。

(1)物理拓展。目前,作為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張江高科技園區尚未同其他散落在城市各個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形成充分的耦合,“重科技,輕文化”、“科技園區多,文化園區少”的現象十分明顯,這對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明顯制約。建議逐步將全市主要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對接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鼓勵園區之間實現多元化競合發展。

(2)內外兼修。一是練好內功。通過園區對接實現資源整合,依托核心載體,整合產業鏈,實現“環境、技術、資源、人才”等整體(主體、客體)營造。二是練好外功。積極爭取通過部市合作等手段,謀求政策共享。國家級高新區享受[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的部分政策,市級高新區可參照執行;上海出臺的各項政策,原則上適用于本地所有園區;鼓勵上海各區縣出臺適合各自園區產業特點和發展要求的附加政策。 3.發揮區縣積極作用,通過重心下沉促使文化與科技融合“接地氣”。上海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離不開各區縣的積極參與,進一步激發區縣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活力,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著力點之一,也是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接地氣”、融進城市活動的重要內容。如楊浦區由“兆聯天下”、復旦軟件園攜手徐匯軟件基地發起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特色產業聯盟集群,不僅是對園區服務模式的創新,也是園區主動服務、專業服務、個性服務、加速服務功能的升級。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區縣的積極性:

(1)優化調整市區財稅體制,通過專項資金下放區縣等方式,做實融合工作。完善市區財稅體制是調動區縣積極性的重大舉措。“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后,中央和地方財稅分成比例有可能出現調整,市區財稅體制也必須做相應調整。如優化市區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結合融合示范區、示范項目的建設,加大市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調整稅收的分享辦法。對區縣開發產生的稅收,市區分成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向區縣傾斜。

(2)鼓勵區縣建設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示范園區或示范項目。借鑒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模式,在各區縣開展“市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評選與掛牌活動,通過改變考核辦法等手段,突破 “條線分割”、部門脫節等瓶頸,促進區縣各類科技園區擴大成果產業化。

4.培育龍頭企業,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把文化推向市場,不僅要按照文化藝術的規律來生產,更要按照一般商品生產的模式來進行生產,適應最新的科技信息技術和工具進行傳播。從這一角度出發,上海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培育和引進具有世界影響的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集聚效能,努力打造一批帶動性強的文化科技企業和企業集團,樹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科技品牌。

(1)開啟文化與科技融合“龍頭企業”評選等活動。通過政策、資金等多種手段,緊緊抓住行業“龍頭”,全力扶持一批行業領先的自主創新型企業做大做強。

(2)推動上海大型國有企業發揮積極作用。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術、數字娛樂等領域,要集聚一批具有較強“走出去”能力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國有企業,鼓勵以上海電影集團為代表的電影制作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競爭。

(3)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承擔起在文化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上的扶持、引導作用,又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 5.營造氛圍促進消費,提高文化與科技互動率和公眾參與率。文化與科技融合需要提供實現互動的空間,需要引起公眾關注和參與的氛圍。

(1)倡導綜合開發經營,確保企業、人才、公眾、市場等有更高的互動和參與率。要大力發展技術中介產業,使更多的發明創造成果產業化;通過政企聯動,有效推動文化投資項目管理的完善;推進項目綜合經營,推動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互動合作,挖掘市場潛力。

(2)探索籌辦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為主題的文博會,營造消費市場氛圍。積極舉辦各類專業論壇、專業會展等活動,引導相關企業、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參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形成全社會支持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手段,推動文化傳播、促進文化消費。

(3)加大對通用型文化人才的培養力度。積極鼓勵高校及時調整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以適應文化產業通用型人才的需求;強化企業、司法、行政等部門適應知識經濟、文化產業發展對法律、交易、金融等服務領域人才的要求,構建新的終身學習社會機制,推動文化產業制定適合本領域需求的人才培養政策。 6.搭建平臺擴大影響,塑造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城市文化核心特色。新興文化業態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新產物,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潛力的部分,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要以新興業態發展贏得文化產業競爭核心優勢。

(1)創建上海“世界級文化與科技融合與創新中心”。從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看,當國際大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居于世界一流地位并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之后,通過打造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激活城市的文化底蘊,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向高端化、創意化發展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就成為了這些城市的不二選擇。10多年來,上海已建成不少地標性的文化創意園區,但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地標。上海應結合文化產業功能布局調整,全面提升上??萍?、文化中心功能,推動上海創新型城市和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升上海文化輻射力和城市軟實力。 [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2)籌辦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為主題的重大國際性賽事和活動。隨著迪士尼、東方夢工廠等項目落地,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相關領域,通過升級浦東創新論壇等方式,策劃若干世界級的論壇、展會,或可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助推器。 7.籌劃組建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研究院。根據文化與科技融合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應用等的趨勢建議,籌建上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研究院。研究院應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為研究對象,以推進先進技術產業化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目標,通過集聚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技術力量,建立新型運行機制,該研究院應具有技術研發、行業服務、成果轉化等功能。不同于現有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研究院強調打通“文化藝術大師”與“科技領軍人物”長期以來“隔行隔山”的典型通病,聚焦面向文化領域的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8.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扶持政策共享化。結合各園區載體納入張江科技創新示范區工作的推進,積極爭取使更多的文化企業能夠享受、申請科技類諸多投資、稅收、金融扶持等優惠政策;加強對優勢文化與科技融合行業和重點融合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直接融資,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保險市場,改進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的綜合金融服務,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科技產業領域,支持有條件的文化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積極推動上海國際文化服務貿易基地與上海版權交易中心等機構對接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制定有利于文化“走出去”和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繁榮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擴大服務半徑。 責任編輯:王新建

[鍵入文字] 科學發展 2013年

第9期

參考文獻:

[1] 顧江,郭新茹.科技創新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升級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0 [2] 劉琦巖推進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支撐引領文化產業發展[J].甘肅科技,2012(1). [3] 匡躍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10). [4]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市科委上海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2-2015)[R].2012-08.

[5] 汪振軍.科技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J].創新科技,2008(8). [6] 王英.文化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方式的轉變[J].蘭州學刊,2012(5). [7] 文化部文化部. “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R].2012-09.

[8] 聞科.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開創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J].藝術百家,2011(1). [9] 吳天勇章可促進文化科技融合實現文化產業振興[J].政策,2013(1). [10]習牧歌.中關村核心區:科技與文化的交響曲[J].中關村,2012(3).

[11]解學芳.基于科技創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脈絡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1). [12]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2006(3). [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R].2012-09.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良好的企業文化能提高員工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推動企業改革,帶動企業發展。處理好重組企業文化的融合問題,就能使企業優化資源配臵,提高競爭力,實現1+1>2的規模效應。

【關鍵詞】企業文化 重組融合 核心競爭力

一、前言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質量”。在當今市場經濟競爭的洪流中,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聯合與重組,是根據經濟發展趨勢和企業自身特點,順應經濟規律,尋找適合自身發展,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競爭實力從而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法,也是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和焦點。

2010年我們大橋局三公司重組并入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順應而生,目前,公司在產權重組、資產重組、業務重組、人力資源重組等方面取得的不錯的成績,在短時間內,公司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重組得以實現。與此同時公司企業文化的重組融合也不能忽視,不能忽視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許多企業通過改革重組,雖然規模擴大,但卻難以創造出1+1>2的重組規模效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企業文化融合在企業重組中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所致。因此,我們應當著手加強企業文化的融合,減少因文化差異而造成重組的不和諧,實現重組企業的平穩對接,提高各層級管理人員對新企業的認同感和執行力。

二、企業文化的內涵

既然重組中企業文化融合如此重要,那到底什么才是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呢?

它并不是平常人們認為的幾組有氣勢、且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標語口號,也不是經常組織員工的文化娛樂活動,更不是放在嘴上說,紙上寫,掛在墻上的榮譽稱號牌子。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倡導、積累,經過篩選提煉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以企業管理哲學和企業精神為核心。以企業最高目標、共同價值觀、優良作風、行為規范、標識、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能夠激發和凝聚企業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的總和。

實質上,企業文化是以人的管理為中心,以培育企業理念為核心內容,以規范組織、員工行為為基本手段,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同時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延續性和保持性,同時具有變革性。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上層建筑,是企業的靈魂和潛在生產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對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企業文化好比是企業的精氣神,它能有效的激活企業其他模塊為了企業戰略目標持續健康的運行。大橋局三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經過長期經營生產活動,針對自身的企業特色,濃縮成八個字:跨越天塹,超越自我。它象征著一種力量的征服,既代表橋梁的跨越,也表示前進中存在的艱難,表明企業員工強烈的進取意識,又折射出一種勇于戰勝困難的氣魄。如果說“跨越”是實在的行動,那么“超越”便是一種理念,是企業和企業員工所為之追求的主觀目標。這八個字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我們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為下一次更激動人心的超越奠定基礎,而不是滿足于所取得的成績,止步不前。所以說,“超越自我”是超越企業的既有,是一個現代企業和企業員工必備的憂患意識。只有超越,只有與時俱進,企業才能進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創新才能發展,創新和發展的基石是科技,這兩點又都需要人去完成,所以,以人為本,科技領先,創新發展又構成了我們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進而,三公司的企業文化就為構建

“效益三公司、品牌三公司、文化三公司、和諧三公司”提供精神支撐。

三、企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

現在三公司處于重組并入港航局集團的關鍵時期,各項重組工作都在緊張有序,緊鑼密鼓的進行中,隨著進度的深入,重組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開始浮出水面。自然,企業文化的重組融合也不可避免要碰到很多阻礙和問題。包括物資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但是越有困難和阻力,企業文化的融合就越發顯得勢在必行。要知道現在企業間的競爭主要是核心力的競爭,企業文化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最先進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進行管理,企業經營者必須注重企業文化的融合和價值觀的塑造,這是全球企業不可逆轉的大勢。 1.企業文化融合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保障。

加速文化的融合,追求“文化溝通”和“雙贏思維”發展,“協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是美國著名麥肯錫咨詢公司提出的21世紀企業發展新戰略。 在了解了企業文化的內涵之后,我們知道每個企業會因發展歷程、發展目標、經營理念、隊伍素質、地域觀念等各有所不同,所形成的企業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異。譬如三公司主業立足于橋梁建設,則有“跨越天塹”為之相呼應。那么在企業重組過程中,企業文化的互相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重組中的文化融合不是雙方或多方原有文化的簡單疊加,而是要把握規律性,必須對企業新文化進行一次務實的篩選再造。融合中最大的障礙在于管理者如何彌合不同文化差異的企業及其員工在重組中面臨的矛盾沖突,如企業的觀念層、制度層、物質層等。如果忽視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可能會導致企業重組質量差、效率低下,競爭能力減弱,難以持續發展,就會出現“貌合神離,形連心不連”現象。只有做到取長補短、揚優避劣,形成“結盟取勝、雙贏模式”的企業文化,企業才更有生命力、凝聚力和競爭力。

2.提升管理水平需要企業文化深度融合

大量事實告訴我們,企業管理不能單純依靠行政和制度約束管理員工。而企業文化具有一種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內在驅動力和執行力,它貫穿在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深入到企業員工的精神之中,指導著他們的日常工作和行為規范。因此,我們要把剛性的行政制度與柔性的企業文化結合起來,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偉的事業凝聚人,用科學的機制激勵人,用和諧的環境熏陶人,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促進企業持續有效科學發展。 3.面對企業重組中的企業文化融合問題,由于文化心理差異存在,不可以避免的容易出現這樣幾種情況和問題:

一是價值觀的不同,使企業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會出現不同甚至相反的認識、取向和行為選擇;二是經營理念不同,使得企業在市場定位,經營方式、產品開發等方面決策困難以致造成錯誤;三是思考和解決問題方式不同,造成來自不同群體員工日常工作中的矛盾和隔閡,甚至出現明顯親疏,影響隊伍團結;四是文化差異最終體現為員工素質差異,表現出方方面面不和諧因素,使企業重組后貌合神離,甚至格格不入。重組中的文化融合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發揚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把文化融合作為重組工作的重要內容,通盤考慮,全面部署,把工作抓實、抓細、抓具體,切實抓出成果。

四、重組企業文化融合需要經過三個階段。

企業文化的融合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循序漸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認為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企業文化整合---企業文化磨合---企業文化融合。

一、企業文化的整合階段。

1、

摸清雙方企業文化基礎,遵循規律,循序漸進,揚長避短。

企業重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化的滲透與互融。在整合階段,主要體現在優秀企業文化的拓展傳播和共同學習與引進。要組織專門人員對雙方的企業文化進行調查研究和評估,了解雙方企業文化的特性,注意企業文化的差異和共同點,挖掘和清理重組雙方各自的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針對重組后的企業特點和經營情況作出思考,慎重取舍,做到取長補短、揚優避短。

2、 正確對待重組中企業文化差異。

在了解重組雙方的企業文化后,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企業文化差異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1.尊重現實與歷史,不能一味的排斥對方的文化理念,要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求同存異是企業文化融合的基礎。2.完善相應的制度建設,制度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和橋梁。企業重組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譬如由于思想的隔閡、認識的不統

一、觀念的碰撞、制度的不銜接而產生的問題等,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完善改進企業制度來解決的。3.不斷的創新、增同減異是企業文化整合的關鍵。從長期來看,企業在發展,環境在變化,員工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在這個關鍵時期內,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新鮮血液,才能增加相同性,減少差異性。

3、 處理好雙方企業文化的關系

首先是“強勢”與“弱勢”的關系。企業重組中,往往會出現強勢企業和弱勢企業。在文化融合中往往容易出現重視強勢企業文化,忽視弱勢企業文化的傾向。需要強調的是,強勢文化不一定是優質文化,弱勢文化不一定是劣質文化。關鍵是要看是否與重組后企業的發展戰略、行業實際、企業實際相適應。二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企業文化的重組,不是雙方原有文化的簡單疊加,也不是全部推倒重來,而是在去劣存優的基礎上,用發展、提煉的理念對企業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要主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挖掘整理本企業長期形成的寶貴文化資源。同時要用科

學發展觀和系統創新的思維對原有的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進行整合和提煉,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在繼承中創新、在弘揚中升華。

二、企業文化的磨合階段

企業文化的整合準備工作處理好后,要想順利完成重組,實現強強聯合,更加需要一個處理企業文化沖突的磨合期,以減緩兩種文化面對面的硬接觸。企業文化的磨合階段工作不能操之過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1. 要注重建立和完善重組后的企業理念體系,并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在企業內進行宣傳貫徹,深化到企業日常生活和經營活動中去,特別是要重視用新的企業愿景、價值觀念、企業道德和經營理念來統一員工的思想,激勵員工的斗志,形成為新的發展目標而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2. 要注重企業制度文化的建設,把企業的基本理念體現到各項規章制度中去,滲透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轉化為員工的工作動力和自覺行為,使企業文化在磨合中逐步步入快車道。 3. 要注重全員參與,內部交流經?;?。在企業文化的磨合期,溝通是最關鍵的環節。文化融于交流,沒有交流就達不到真正的融合。正如鄧小平同志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組后的企業文化影響的是全體企業員工,只有把它以各種形式貫徹到員工中去,接受現實的洗禮,接受實際經營活動的鍛煉,才能夠不斷總結提煉完善,從而得到符合企業實際的健康、成熟的企業文化。 4. 要加強企業物質文化的建設,統一企業標識、塑造企業新的品牌形象。雖然這些只是企業文化的外延部分,但是能夠對文化觀念的融合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促使員工產生相同的群體意識,接受相同的文化觀念。在實施過程中,其本身就是

統一思想、整合觀念的過程,也就是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的過程。

三、企業文化的融合階段

企業文化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不能獨立存在。它最終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保持企業健康高效的運轉。所以重組后的企業文化要推廣運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優化資源配臵,合理交流人員。

1. 提高資源的配臵能力,進而推進重大項目工程的實施,促進生產規??焖贁U大,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風險共擔,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以好的發展態勢和良好愿景目標感召員工。

2. 構建和提供相應的平臺,便于各個項目之間可以互相參觀學習,拾缺補遺。在工作中要善于抓典型,樹模范,用各種渠道給員工指明方向。進而讓企業文化滲透到管理中去,使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3. 重組企業間人才合理交流。把握好企業間的人才滲透,使重組企業的管理人才可以交流使用,因為企業文化的最大載體在于員工,員工的一言一行都能體現企業文化的指導作用,加強人才交流,有利于加速推動企業的觀念轉變,使得重組企業文化更好的融入企業運作中。

經過這三個階段后,企業文化的融合最終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的融合:

1. 思想融合。思想融合是文化融合的基礎,通過思想融合來推進制度融合、管理融合、行為融合,實現最終的文化融合。在思想融合中堅持以“融情、融心”為切入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建工作,實現人的情感相通與心靈相通。

2. 制度融合,是文化融合的重點,只有企業的制度融合了,重組企業才會政令統一,

步調一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企業。企業所有的改革思想和措施都必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最終固化于制。

3. 價值觀的融合,是文化融合的保證,對于重組企業來講,價值觀的融合,形式上是文化的整合,而實質上是一次文化再造,其核心就是提煉與確立企業的新文化理念。文化融合的最終目的是建立起新的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的靈魂則是體現其價值觀的文化理念。所以我們要建設一個符合企業實際、提升企業形象、滿足企業發展戰略、具有時代氣息、企業特色、健康向上并為廣大員工普遍認同的企業文化體系,從而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的和諧一致,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的和諧一致,企業文化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和諧一致

4. 行為融合,是文化融合的關鍵,企業行為、領導行為、員工行為的融合才是完全的文化融合。在行為融合上,主要表現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五、結語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1、 規劃背景

2、 項目位置

3、 九三科技創意文化產業園定位

4、 九江市發展概況

(二) 本案產業發展優勢

1、 產業發展背景

2、 區位優勢

3、 交通優勢

4、 生活配套優勢

5、 人才優勢

(三) 本案項目定位

1、 本產業園面臨的市場情況回顧

2、 產業園整體定位

3、 項目案名

(四) 本案項目規劃

1、 功能分區

1.1本案吸收的產業及相關部門

1.2功能區的主要特色產業分區

2、規劃理念

1.1整體規劃理念

1.2組團規劃理念

(五) 開發思路級招商策略和管理/

1、 開發思路

2、 項目招商策略(模式)

3、 項目運營管理策略

(六) 園區經營效益與社會效益

1、 經濟效益

2、 社會效益

(七) 開發企業概況

1、 集團簡介

2、 集團子公司介紹

3、 經典項目介紹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內涵是以文化資源為核心,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 充分展示和創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及提升文化體驗, 給文化產品賦予更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從而創造更大價值。

目前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興產業中, 保定文化企業依托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優勢, 結合網絡、數字、計算機信息等先進技術, 逐步形成了以影視傳媒、游戲動漫、創意設計為代表的新型文化業態。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 保定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的融合程度還不夠深入, 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文化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 優秀文化資源仍有廣闊的科技挖掘空間。

二、保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的SWOT四維分析

SWOT分析法, 又被稱為態勢分析法, 四要素包括企業內在優勢和劣勢, 以及外部機遇和威脅, 目前也被廣泛用于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教育教學、生態建設、城市規劃等領域。

(一) 優勢

1. 文化資源優勢

保定市歷史底蘊深厚, 資源豐富, 可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增加歷史附加值。旅游資源豐富, 各區縣文化產業與旅游相結合的成功模式可以提供行業融合的借鑒。保定市曾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 冉莊地道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等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 曲陽石雕、定瓷、高陽民間染織工藝、易硯制作工藝等帶動了集藝術品展覽和研究交流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傳統技藝產業園區的建設。

2. 區位優勢

與省內其他城市相比, 保定市的區位優勢明顯, 與北京、天津毗鄰的地域優勢使得保定能及時了解和學習北京、天津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理念。境內雄安新區的設立和發展規劃有利于推動保定文化產業的振興和升級。

3. 人才優勢

保定市內高等院校數量眾多, 高校擁有的學科、平臺、科研、智力和人才正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保定電谷大學科技園依托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大學等16所院校創建, 其中聚集了大批高學歷、高科技的創新型人才。

4. 政策優勢

保定市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在《關于加快全市文化產業提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著力提升文化與科技、金融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將保定市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作為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重大課題。文廣新局等部門舉辦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鼓勵文化與科技的創新, 促進業態融合。

(二) 劣勢

1. 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不足

優勢明顯的文化資源缺乏與科技產業的深度整合, 釋放和轉化的功能效應不足, 部分歷史資源、手工藝品等因為缺乏新鮮創意逐漸失去活力和市場。

2. 科技型企業發展不均衡

保定市科技企業大多處于第二產業, 而與文化產業融合最緊密的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的企業僅占比超過百分之一, 其中近年來使文化產業大放異彩的涉及AR/VR、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新興科技方向的企業仍是保定市需要重點引進或孵化的創業項目。

3.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領域窄

目前保定市融合科技因素的文化產業主要集中于動漫游戲和影視制作兩個領域, 雖有所成就, 但缺乏有影響力的創意品牌, 受京津“虹吸”現象的影響, 產業輻射范圍小。藝術設計、軟件研發等其他結合科技元素的文化產業尚未受到重視和開發。行業融合發展的領域窄, 深入研發的程度不夠, 創新性有待加強。

4. 集群效應尚未形成

保定市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仍停留在“形態建設”的初期階段, 大部分文化科技企業自立門戶、各自為戰, 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效應, 不利于形成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氛圍。

(三) 機遇

一是國家重大文化產業戰略部署陸續出臺, 在《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以文化科技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 標志著我國把文化與科技融合提升為國家核心戰略。

二是“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京張聯合承辦冬奧會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 河北省獲得了較以往更多的政策支持, 承接、參與了更多的京津項目。相較其他省內城市, 保定市區內優勢顯著, 京津保三地協同發展, 優勢互補, 北京、天津的優質文化資源將對保定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三是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和升級, 移動網絡、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成熟應用為推動“文化+”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動能和支持。

(四) 威脅

一是省內城市的威脅。在河北省著力提升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背景下, 保定在動漫游戲業、網絡文化業等領域與周邊城市唐山、廊坊、邢臺等存在同質化的業務和人才競爭, 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在空間位置上, 廊坊、滄州同樣毗鄰京津, 承接京津的文化轉移產業同樣具有區位優勢, 對保定市威脅較大。

二是京津的“虹吸”效應。北京、天津地區同樣具有歷史內蘊深厚、形式豐富的文化資源, 但相對保定, 網絡與電子信息產業發達, 業內頂尖企業集中, 人才優勢明顯,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領域廣泛, 已經形成了眾多影響力強、流傳范圍廣的融合成果, 對保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既有成功經驗的借鑒, 又有較強的沖擊。

三、保定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發展路徑

(一) 以政策為引導, 營造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氛圍

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戰略重點布局的發展背景下, 在市場對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產品的現實需求下, 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將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熱潮, 部分省市出臺了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相關的政策:杭州市對文化與科技示范園區、企業和公共服務平臺出臺了認定對象、認定程序和監督管理辦法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武漢市落實了加大財政投入、落實稅收優惠、設立文化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完善服務體系等多項配套政策。

保定市應加強對文化與科技產業融合的重視, 以提高文化產業創新能力、提升文化產業科技含量為目標, 有針對性地制定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 完善和健全服務體系、配套設施等條件, 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開展密切合作, 推進高質量科技文化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二) 開源廣納優秀企業和人才, 鼓勵創新

首創文化與科技融合模式的深圳, 雖然文化資源積淀不多, 其包括公共服務在內的文化產業卻位居國內首列。除了政府重視、市場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導這些頂層因素外, 還得益于科技企業、人才的聚集和開源創新的鼓勵機制。

借鑒深圳的成功經驗, 保定應出臺優惠政策, 重點引進外來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優秀人才, 營造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集群”效應。提倡文化科技產業創新的大眾化、跨界化、開放化發展, 充分利用社會創新創意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出臺激勵措施, 鼓勵保定高校學生到國內優秀企業參觀學習, 開展多類創意大賽,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三) 積極發展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的產業融合生態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并發展迅猛, 日益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國家統計局最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 (2018) 》中也對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進行了重新分類, 體現了“互聯網”+“文化”業態的發展態勢。

樹立“互聯網+”思維, 大力發展保定市的微動漫、微戲曲、微視頻等新型產品, 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和社交媒體開展產品營銷服務。將文化資源與互聯網相結合, 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創文化IP產品, 以網絡流傳廣的特色文化帶動其余文化產業的發展。開展文化產業與騰訊、百度等一流互聯網公司的深度合作, 帶動本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進程和應用。

四、結語

文化科技融合所蘊涵的思想、理念、知識、制度等要素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發展背景下, 保定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路徑的研究有利于開發、挖掘保定的優勢文化資源, 增強保定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感染力, 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科技正逐漸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 文化與科技融合成為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將以保定市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為對象展開研究, 通過SWOT分析保定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優勢、劣勢、當前面臨的發展機遇以及省內外存在的威脅, 然后在借鑒北京、深圳和杭州等領先城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 有針對性的提出促進保定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發展路徑和對策。

關鍵詞:文化與科技融合,SWOT,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 顏慧超, 李喜英, 林洪.中國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政策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 2015 (11) :112-117.

[2] 伊彤, 江光華, 黃琳.試論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模式[J].中國科技論壇, 2015 (05) :122-127.

科技與傳統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承擔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

內容簡介: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力量,以數字化形態為主的文化資源信息必將為我國文化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文化資源分布松散、先期的數字化工程異構,使得文化工程出現了信息孤島問題、網絡傳輸的瓶頸及設備設施的利用問題,影響了數字內容的資源共享。因此,基于云技術,統一規劃設計數字文化資源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和發布,協同建設跨地區、跨庫、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資源整合平臺,實現對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的全局管理、監測和統計,構建新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內目前云計算技術較為落后,處于基礎設施服務的起步階段,但是云計算在國內已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

主要研發內容

1.研究現有文化資源信息采集和資源共享現狀,結合云計算技術提出有效的資源整合方案。

2.研究國際上成熟、開放的資源共享協議,結合我國文化資源建設實際情況,提出使用于我國現狀的資源共享協議。

3.研究云計算環境下如何進行分布存儲和統一管理。

4.研究如何利用云計算提高國家文化工程網絡及設備設施的使用效率。

5.研究云計算、新媒體和移動終端技術融合的環境下,數字文化資源的新型服務模式。

通過對關鍵技術和服務模式的研究,提出3個技術方案和3個研究報告,有效解決文化工程中出現的信息孤島問題、網絡傳輸瓶頸及設備設施的利用問題。實現對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的全局管理,構建新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通過將成果推廣應用,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及一定的經濟效益,服務于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局目標。

項目名稱:云計算環境下智能化數字文化資源信息采集和資源整合集服務模式研究

承擔單位: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內容簡介:

文化資源信息開發利用工作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象征,目前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了文化數字資源相關的項目工程和科學研究工作,達到對人類文化精神資源起到有效地長期保護和面向全社會服務的目標。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多體系、多系統并存的局面,本項目將著力解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信息孤島問題,解決網絡傳輸的瓶頸,提高設備設施的利用問題,實現對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的全局管理、監測和統計,探索新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

本項目的總體目標是研究云計算環境下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方案、智能化數字資源采集技術及文化資源的新型服務模式,開發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云平臺實驗系統,解決國家文化工程的信息孤島問題,資源網絡傳輸的瓶頸及設備設施的利用率問題,實現數字文化資源的跨地區跨單位的協同建設,實現對數字文化資源的全局化管理,提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云服務能力和水平。

本項目將從四個途徑著手完成項目的研究與建設: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理論研究;借助已有的技術成果進行工程實踐;依托已有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源整合;結合云計算、新媒體等新技術進行服務創新的探索與研究。為此,項目將在以下方面開展研究與實踐:

1.研究云計算環境下資源共享協議,在眾多協議中選用、改進或提出一種適用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現狀的資源共享協議。

2.研究數字文化資源的智能采集方法、元數據定義及提取策略,提出一套文化資源采集及傳輸方案,盡可能多地將分散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進行保存、共享和管理。

3.研究和構建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云平臺,擬通過與各地域數字文化單位的對接和協同工作構建面向多地域多庫的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云平臺。從而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文化資源服務,解決目前存在的各地數字化成果相對封閉、共享與協作不足、信息化基礎設施利用不均衡等問題。

4.研究針對各類媒體終端提供自適應的資源內容呈現策略。提升諸如計算機、電視、數字衛星機頂盒、手機以及其他智能移動設備等終端的信息共享能力,從而較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利用不同終端設備獲取數字文化信息資源的實際需求。

5.研究云計算環境的數字文化資源平臺運行模式,從整體上較為有效的解決各地信息孤島的現狀,實現各地資源的共享與協作,并擴大各地資源訪問量。通過負載均衡和數字文化資源智能遷移策略,提高設備利用率、系統易維護性和易管理性。在云計算環境下實現數字資源的量化評估,并對資源與用戶行為進行數據挖掘,提供決策參考。

6.針對云環境下的數字文化資源服務、協作和管理提出可行方案。

本項目可取得的突破和應用前景,將體現在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調研已有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系統的技術及應用現狀基礎上,設計云計算模式的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機制、數據接口標準及整合云服務實驗平臺的開發,可在云計算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及服務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理論和技術實驗性突破。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并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等公共數字文化工程中實施應用。

項目名稱: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文化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研究與示范

承擔單位:文化部信息網絡中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新視媒體廣告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目前國內基于GIS技術的文化信息服務平臺尚未建立,本研究設計的平臺將是國內首個。平臺將為廣大用戶提供海量文化信息,推送文化場館及活動的相關內容,極大地豐富用戶的文化生活,具有極其廣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建立勢在必行。

本項目的立項目的是研發基于GIS技術的文化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原型系統)。實現平臺的主要技術包括網絡GIS技術(WebGIS)、位置服務技術(LBS)、wifi定位技術以及信息推送技術。原型系統將實現由服務器—互聯網—局域網—客戶終端的文化信息推送一體化解決方案。

WebGIS技術是當今發展最快、應用最多的互聯網技術。LBS以及wifi定位技術是信息技術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而將這三種技術與信息推送技術相結合,構成文化信息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則屬于本項目首創,必將在未來獲得極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移動通訊等高新技術將大大促進文化產業和市場的發展,促進傳統文化生產流通方式的改造,加強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為解決信息不對稱、構建多渠道公共服務體系、消除數字鴻溝實現普遍服務開辟了新的渠道,更重要的是移動技術的移動性的支持為突破傳統的文化服務提供范式,為實現文化管理及公共服務創新,打造流暢政府提供了新的機遇,利于現有文化信息資源最大范圍的被利用,彌補實際文化資源與公眾需求之間的差距,提供文化精品,傳播優秀的中國文化,讓大眾真正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通過對文化資源和用戶行為的數據挖掘與分析,實時獲得文化產業現狀,為政府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提供第一手參考依據。為文化強國戰略的實現,提供最好的服務體系和手段,帶動整個文化和人類生活的全面變革。

項目名稱: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文化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研究與示范

承擔單位: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導下,為貫徹“文化與科技融合”戰略精神,針對目前數字文化信息服務無法滿足受眾多樣性以及本地化需求日益增長的現狀,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LBS)”技術、“無線相容認證(WI—FI)”技術及多媒體交互技術,結合示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圖書館、歷史文化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館、社區文化站、藝術院校、文化產業及藝術園區等)與公共文化消費場所(連鎖網吧、連鎖電子游藝廳、演出院線、文化旅游景點等),充分挖掘并整合區域海量特色數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以移動互聯網為傳播方式、數字移動終端為傳播載體的文化信息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地理定位技術主動向目標受眾推送特定區域內的特色文化信息,并為其提供地理位置導航、交互式自助導覽、無線存儲、移動支付、社交娛樂、多語種信息以及線下服務定制等延伸服務。

本項目旨在牢牢抓住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運用先進科技,以市場為導向,消除大眾市場與文化資源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彌補區域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解決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文化信息傳播的相對缺位問題,在促進數字化文化資源傳播的同時,間接促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進程。

項目將通過科技手段,整合文化系統內的特有渠道資源及內容資源,與市場進行銜接,為海量文化資源找到市場出口。通過與示范城市的結合,在國內相關領域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在進行全國范圍內的應用推廣后,可將平臺建設成為文化系統內獨特的信息傳播渠道與傳播網絡,在文化行業與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結合方面,積累豐富的知識產權及實際操作經驗。

項目主要內容包括:

1.優化技術

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各種應用對無線網絡的吞吐量需求在迅速增長,而802.11n具備高帶寬的特性。本項目計劃結合物理層和MAC層的優化來充分提高WLAN技術的吞吐。此外定位精度是LBS技術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高精度的定位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的客戶,本項目將基于對現有LBS技術的優化,從根本上做到精準、高效以及雙向信息傳遞。

2.架設服務基礎設施

基于經過優化的WI—FI及LBS技術,集成海量存儲及流媒體信息處理等功能,在示范城市鋪設的無線網絡服務器,形成一定覆蓋范圍,積累活躍用戶。

3.設計、建設服務平臺

基于優化用戶體驗的理念,設計、研發本項目的平臺管理系統,包括集中播控平臺、廣告精準投放平臺、移動終端應用平臺、服務器云控制中心和用戶管理系統等子系統。

在本項目實施期間,將完成對LBS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優化、完成對無線網絡服務器硬件設備的集成研發、完成本項目平臺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的開發,基本完成平臺整體技術框架的搭建;計劃基于綜合調研結果選擇合適的示范城市進行試點。如在示范城市試點反應良好,運營穩定,則本項目將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可在全國各區域內快速推廣,從而形成一個用戶數量龐大、文化信息資源豐富、商業價值較高的綜合型文化服務平臺,逐步形成新的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推廣營銷渠道,促使文化內容生產企業獲得新的盈利來源,逐步進入良性循環,可更專注于內容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同時,平臺掌握的大量用戶行為模式、消費心理及對數字文化內容的偏好等相關數據,將為數字文化內容生產企業提供正確的市場指引,使其從根本上獲得提升和進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項目名稱:文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研究與建設

承擔單位: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文化數字資源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是實現我國數字資源整合服務、共建共享的前提。在文化數字資源的建設過程中,要實現資源共享,最關鍵的是要首先實現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的標準化。目前,在各個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急劇增長的同時,資源重復建設和嵌套使用的情況普遍存在,各個機構根據本單位的資源特點、組織方式、技術方法、系統能力和管理模式,各自規定著本系統的數字資源標識方式和相應的讀取方式,這種各自為政的建設模式限制了機構間的互操作,阻礙人們對文化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為了能夠把全國分散的、異構的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為一個超大型的數字資源庫,打破各機構、各區域的界限,文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建設勢在必行。

當前,國內外各行業對于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的研究應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規范,各個數字資源生產商使用的唯一標識符也形式各異。國內唯一標識符系統建設還限于唯一標識符的注冊、解析與管理等基本功能的研究與應用,或處于實驗階段,或在單位內部使用,均未能實現大規模的推廣應用。自2002年科技部啟動“我國數字圖書館唯一標識符標準規范”項目以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國內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的趨勢報告和我國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發展戰略研究,然而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建設和研究還在探索中。

本項目將以公共圖書館為實驗平臺,調查我國公共圖書館的資源狀況,研究和制定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的語法規則、命名規則、解析規則和管理規則等相關標準;依托國家圖書館多年在分布式計算、高性能計算機以及負載均衡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和設計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系統架構和運行維護機制;完成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系統平臺建設,研究與DOI等國際知名唯一標識符系統的相互解析機制,提高平臺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建立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策略;研究文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模型。

文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的建立能夠使各信息行業之間更好地實現數字資源共享,解決機構間數據資源在共享過程中面臨的數據存儲異構以及數據存儲異域等問題。各行各業、各部門使用規范的數字資源標識符來標識數字對象,使用統一的解析機制實現標識符與具體信息之間的對應,將有效的促進信息共享,從而帶動文化的傳播、繁榮與發展。通過唯一標識符系統建立起數字資源對象實體和網絡服務中URL地址的對應關系,能對這些數字資源進行高效的管理,實現數字資源的準確、快速定位,方便用戶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操作獲得最需要的資源服務,提高文化數字資源的服務效率和水平。本項目的研究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自主研發建設唯一標識符系統將擺脫受制于IDF(國際DOI基金會)的問題,避免繳納高昂的注冊費用和維護費用,針對我國海量的文化數字資源需要注冊管理這一情況,建成自己的唯一標識符體系將能節約巨額費用,經濟效益顯著。此外,建立國家級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將徹底擺脫依賴國外注冊機構的限制,自主管理文化數字資源的注冊,掌握核心技術,有效地保證國家信息安全。

本課題通過構建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唯一標識符體系,將分散在全國各省、市圖書館的海量數字資源進行統一標識,將它們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為圖書館數字資源的采集、組織、管理及服務提供有力的支撐,帶動全國各省、市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現我國圖書館事業的跨躍式發展,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規范和統一標識數字資源,也為梳理普查和統一登記全國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情況奠定數據基礎。本項目研究成果也是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美術館等行業間系統間實現互操作的重要基礎。

項目名稱:博物館文物多維展示系統平臺研究

承擔單位:北京以諾視景數字藝術有限公司、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

內容簡介:

項目起因于十七屆六中全會中關于文化改革的決議的社會背景,面向博物館這一特定的文化舞臺,針對包括青銅器、瓷器等珍貴的館藏文物,通過前端科技技術在包括報紙、手機、3D電視、平板電腦在內的媒介上進行生動、豐富的展演的系統性的平臺建設。進而通過科學采樣、量化分析方法對其傳播的效果對比傳統文物展示進行評估,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系統平臺的建設以博物館為對象,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幫助公眾認識藏品及其意義的有效途徑。它們強調使藏品更容易接近,并在藏品使用過程中與觀眾共享對藏品的熱愛。

博物館傳播指“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利用博物館,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傳遞行為”。任何傳播活動,都希望獲得好的傳播效果。阻礙博物館展示文物大眾傳播的核心問題是公眾與文物在文化上、專業上的隔閡,以及公眾與博物館的責任之間的隔閡。

目前我國的媒體傳播應用卻不甚理想,在技術和應用層面均存在瓶頸問題。主要在于博物館對信息技術下文物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特別是多通路疊加應用的認識不足,缺乏系統的數據和理論支持。

今后十幾年仍將是我國博物館事業建設的高峰時期。合理充分應用傳播通路,可以使博物館文物傳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極大程度上調動了觀眾對歷史、文化、知識探索的積極性。本項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決我國博物館陳列展示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突出性問題,有效降低和避免資源浪費、提高文物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提高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力。

近年來國內外博物館展示研究不斷推陳出新拓寬了觀眾的欣賞視野,國內4000家博物館絕大部分都采用了這樣或那樣的多媒體技術,全球范圍更不可計數。盡管全球不少博物館已經開始應用新媒體技術,但博物館界著名革新者麥克斯韋·安德森仍然表示:“博物館還無法確知其潛能與產出。在我看來,博物館新媒體還處于試驗階段。”而對我國博物館而言,新媒體技術應用的路則更長更遠。如果說國外仍是試驗階段的話,無疑,我國現階段的新媒體技術應用只能說還處于探尋和摸索的起步階段。

因此,平臺項目對信息技術在博物館文物展示中的應用及傳播效果進行研究勢在必行。并且在調研時,必須立足于社會受眾,從傳播效果的角度,根據文物復合信息的趨向,挖掘能夠實現博物館使命的最佳技術和方式方法。同時更需要對比研究創新的媒體科技特別是3D技術等視覺技術帶來傳播變革的傳播效率。本項目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提供系統的數據以及理論分析,還有實際的系統應用示范,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情況的,具有較高針對性、可行性、可參考性。

該項目的立項宗旨就是:取得在現代信息技術下,博物館文物傳播多種通路的方式、環境、受眾、效果等的嚴謹的科學的系統的統計數據和理論成果,并探索將科學理論轉化成實際生產力的辦法。

項目主要針對我國博物館文物的展示需求,調研文物的傳統展示方式,以及基于文物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信息特征,研究文物展示和信息傳播過程中通路疊加與全息立體展示的關鍵技術:傳統的實物/模型、圖文、視頻、動畫展示,以及新技術下的互聯網、互動多媒體、4D劇場、平板電腦、手機等展示方式;多種可復原文物3D空間感的立體展示技術,如空中全息立體、3D顯示等。

統計并分析社會受眾在上述各通路下的信息獲取、接收習慣和接收效果。研發文物傳播展示的空間媒體、影視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和移動新媒體5通路疊加多維3D展示系統,并開展應用示范研究。

項目名稱:數字美術館公共服務平臺研究與示范

承擔單位:北京近日美術館、北京今日賽博藝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今典空間國際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項目以美術館數字化關鍵技術和視覺展示中的交互應用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整體人文框架下數字美術館價值體系的梳理以及對實際案例的可行性學術分析,探索面向虛擬藝術世界研究的發生方法論和美學機制;研發關鍵共性技術和數字美術館集成創新,突破網絡展覽展示的技術瓶頸制約,實現基于虛擬現實技術平臺的數字美術館功能開發及支持多媒體交互的網絡社群服務模式,并以構建綜合性、可視化、交互性的互動展示及應用服務平臺的實踐研究為依據,展現平臺的通用性、開放性、可擴展性和科學性,為未來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提供面向公眾服務應用程序開發的解決方案及規范體系。

數字美術館公共服務平臺的核心思想,定位在與傳統美術館互為促進的改良力量上,以“美術館數字化”這一網絡平臺帶動實體藝術空間,一方面通過虛擬策展、在線學術研討以及藝術項目程序開發,全面整合傳統的藝術創作、展示、交流等模式,形成理論與數字應用協同發展的學術體系,另一方面以知識生產為核心動力,努力推進“四位一體”跨學科整合機制的形成、完善以及跨領域間的融合,為數字世界的藝術生產、理論建設及相關美學批評構建網絡化、國際化學術推廣體系和對話機制。

擬解決的關鍵技術、所采取的技術路線:

開發第二代直觀的圖像式可視化操作界面動畫型工作流自動化配置系統,建設包括藝術作品數據庫、藝術家檔案、展覽信息自動發布系統,以及美術作品及相關信息的數據庫系統、多媒體資源管理系統、數字資源加工管理、美術館館藏作品管理、網絡信息自動發布、電子書店及在線閱讀系統。動態創建應用于圖片、視頻的統一的工作流引擎,“搜圖引擎”是以圖片和視頻片段來搜索圖片和視頻資料、檢索美術作品的自動化工具,可解決大量圖片和視頻信息搜索使用的難題以及繁瑣的人工編目問題。

研究方法和工藝技術路線本著優先選擇和發掘應用市場已經成熟的科技成果,面向數字美術館應用轉換,做好技術接口,部分急待解決的技術內容自主研發。關鍵技術問題與國內先進的研發團隊合作,如虛擬現實技術的網絡版應用和移動版APP應用;開發3D虛擬現實網絡漫游多瀏覽器兼容且不用安裝插件的技術問題。虛擬現實等技術工藝,要求達到國內最好的游戲引擎所能的效果,同時兼有藝術性審美標準;技術指標上達到產品級應用。

建立分布式的美術館數字內容存儲體系、網絡化的美術館數字內容展示與互動服務體系,為社會公眾提供美術館文化藝術教育、研究等全方位服務,全面提升美術館公共服務自主創新能力,設計討論數字美術館公眾服務平臺總體解決方案和規范建設。

預期達到的最終目標:

建設美術館文化藝術公共服務數字平臺,解決數字內容集成、多媒體展現、移動互聯和智能跟蹤/監測等關鍵技術,完善平臺數字框架體系,為“十二五”期間美術館領域公共服務數字平臺的關鍵技術研究奠定基礎。以現有的軟硬件和信息系統為基礎,面向數字美術館的各種功能,收藏、研究、展示工作和公共服務應用等,實現開放性、兼容性、可擴展性、跨平臺性和可集成性。核心部分包括:通過軟總線將消息、Web服務、XML、數據轉換和管理連在一起,實現連接應用和協調應用間的互動和各種模塊的有效集成。提出以館藏基礎信息庫為核心,以建筑智能化、網絡化、虛擬化、知識化平臺建設為階段目標,以網絡中心、采集中心、存儲中心、制作中心、管理中心、應用中心為主線,為文物收藏、專業研究、保管管理、修復保護、陳列展示、宣傳教育、館際交流等行配置形成各種規模、應用方向的信息服務平臺,同時形成以服務為中心的開放式交互體系。有機結合三維多媒體技術,以虛擬展示、交互式發布等為手段,基于各種專題資源集成藏品管理、多媒體發布、展示及交互功能,提供更廣泛、更深入的收藏保管、文物保護、專題研究、宣傳教育、對外交流、多媒體輔助陳列等各項服務功能。

項目名稱:模塊化主題演藝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及典型應用——多媒體數字電腦燈

承擔單位:廣州市珠江燈光科技有限公

內容簡介:

多媒體數字電腦燈是計算機和視頻技術與燈光效果等多個媒體的整合,它主要研究的內容為視頻技術的舞臺應用。其關鍵技術為圖像引擎的開發,圖像引擎的作用相當于人的大腦,不僅能夠修飾原始信號的不足,還可以優化、改善畫面的色彩、對比度等指標并進行圖像拼接。圖像引擎主要實現多媒體數字燈的無縫大屏幕拼接功能、實時畫面編輯、高亮度投影融合、影像移動與精準定位、3D特效等功能。

數字燈的圖形引擎主要實現數字燈的無縫大屏幕拼接功能、實時畫面編輯功能、影像移動及精準定位功能、高亮度投影融合、曲面投影(包括球面和柱面以及不規則面)等功能。

(一)無縫大屏幕拼接功能

無縫拼接技術是一種特殊的、要求比較高的投影顯示應用,可以實現多屏圖像融合在一起,并將拼接縫隙縮至最小以至于完全重合的拼接技術。無縫拼接技術不僅需要完整的超大幅屏幕,對投射出超大尺寸畫面所用的投影也有特殊要求。

(二)實時畫面編輯功能

在某演出中曲面多角度成像和畫面編輯效果在任意材質、任意形狀的表面進行影像校正,遠超電腦燈功能的多角度移動、純正飽和的顏色、圖像素材的多樣化。

(三)影像移動及精準定位功能

對影像進行X,Y,Z軸的旋轉、定位、縮放等完全控制,可以任意調節視頻分切包括SCRUB的可能,投影到舞臺上的影像能進行位置移動及動作、色彩的變換。

(四)高亮度投影融合

多通道投影機投出的多組圖象經過邊緣融合技術處理實現的一整幅圖象,并且顯示出的圖象沒有縫隙更加明亮,清晰,超大,且畫面的效果就像是一臺投影機投射的畫面。這種顯示的過程就叫做邊緣融合。邊緣融合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無縫拼接技術,它更好的改善了拼接圖像的視覺效果。

(五)曲面投影(包括球面和柱面以及不規則面)

數字燈的圖形引擎可以輕松的通過網格調整功能實現曲面投影。

網絡調整功能就是我們將投影儀的投射范圍通過軟件計算的方法把它劃分成任意的大小,生成分隔網格,通過上下左右調整網格的節點可以讓投影到曲面上變形的圖像予以矯正成視覺效果上不變形的圖像。

該產品的特色在于它是一種新型的燈光表現藝術,在舞臺藝術效果上給予觀眾很大的視覺沖擊;采用DMX信號控制,與普通的電腦燈控制大同小異;,在結構上取消了電腦搖頭燈的一些典型傳動裝置,諸如:圖案輪、動感輪等等;使得該產品的生產工藝簡化了許多,獨特的模塊化流線型設計、靈活多樣的梯形校正功能、方便易操作的素材管理程序、強大的全數字圖形引擎和邊緣融合器的使用,更使得該款燈具具備了非凡的性能。

創新突破點:無縫大屏幕拼接功能、實時畫面編輯、高亮度投影融合、影像移動與精準定位、3D特效等功能。

未來舞臺照明舞臺照明的前景是令人非常興奮的。從“搖頭電腦燈”到“多媒體數字燈”,這十幾年間,我們走科技創新的決心和力度也在不斷加強。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燈光已不再單純的只起著照明的作用啦。無論是劇場舞臺燈光還是各種展示或露天演出舞臺燈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舞臺燈光設計和操作已漸漸地從純技術性的工作轉變為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

這種數字燈光技術即將廣泛應用在大型劇院、演播廳及大型戶外演出、展示展覽等眾多領域。

用于商業秀劇場的天幕背景和舞臺的動態效果、大型運動會的開幕式與閉幕式、大型演唱會的背景和舞臺動態效果,讓觀眾實時互動,參與其中。

用于多功能AV廳可利用多媒體數字電腦燈的無縫拼接功能來完成大幅的動態影像和產品圖片展示??梢酝ㄟ^外部的攝像機或其它視頻播放源,使信號通過強大的多功能媒體服務器實時編輯后投射到多個不同的介質上。在場內進行廣告投放,其新穎的形式也非常吸引客戶的眼球,營造出非同一般的視覺效果。

項目名稱:模塊化主題演藝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及典型應用

承擔單位:中央歌劇院、北京理工大學

內容簡介:

數字文化產業作為一種資本密集型產業,具有高投入、高利潤和高風險性的特點。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不斷重視,文化科技將成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一環,其中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核心原創技術。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所涉及的技術研究方向是國際學術前沿領域,也是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的優先發展領域。為適應我國文化科技發展的迫切需求,本課題以構建模塊化、智能化主題歌劇劇場舞臺及操作為研究目標,以多功能舞臺、多維背景空間、多維表演空間、協同控制、智能創作等研究為基礎,解決當前模塊化舞臺缺乏智能化控制技術、內容創作及多維表現等問題,開發出支持快速智能編排、協同控制的模塊化舞臺集成工具,在其基礎上建立示范性應用并進行技術推廣。

1.支持數字舞臺數據驅動的開放圖形引擎技術研究

隨著硬件技術的快速更新,多傳感方式的體感設備逐漸被用于人機交互的界面,現有的商業圖形引擎已經不能滿足體感設備輸入的需要,特別是在數字創作領域,因此研究支持體感體驗的開放圖形引擎是本課題研究的關鍵技術之一。圍繞這一技術問題本課題主要研究圖形引擎的體感數據驅動方法,建立統一的驅動數據規范和通用數據接口,能夠支持目前先進的基于光學式、電磁式、慣性等體感技術和設備,充分體現該引擎在支持體感設備方面的開放性、多樣性和融合性。

2.面向數字舞臺的模塊化工具設計與集成方法

傳統的數字舞臺創意存在效率低、不直觀等問題。目前,國際上還不存在一款面向數字內容的快速創意可視化工具,因此,研究面向數字舞臺的快速創意可視化工具設計與集成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創編的能力和效率。這對這一關鍵問題的研究,本課題主要針對以下幾個分系統進行設計和集成方法的研究,具體包括二維智能創作系統、全景式三維虛擬展示系統、數字工具與素材庫框架。

3.體感輸入終端集成與交互技術研究

體感輸入設備利用體感技術作為計算機的控制方式從而代替傳統鍵盤鼠標輸入控制方式,這樣不但能夠將用戶的手從設備中解放出來,還能夠通過豐富的其他感官預言與計算機下達命令和進行交互。使用體感輸入終端特別是低成本的體感輸入終端進行創作,能夠最大程度的解放創作人員的手指,并提高創意效果和創作效率。本課題將通過研究幾種典型的體感輸入終端接口技術和交互手段,包括商業的Kinect、Data Glove以及我們自己研發的慣性傳統器等,來研究體感輸入終端集成方法與交互技術。

4.支持模塊化的舞美實時創意工具和控制系統

以支持模塊化的舞美實時創意工具開發和控制系統研究為示范性應用,建立中央歌劇院、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實驗性原型系統,并力爭在全國范圍內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術推廣。

總體目標:通過研究支持模塊化歌劇舞臺的數據驅動開放式圖形引擎、模塊化工具與集成方法、體感交互技術、數字內容快速創意工具及控制技術,建立多功能化、多維化及智能化的模塊化歌劇舞臺,并在其基礎上建立基于舞美創作的示范性應用。該項技術的推廣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項目成本,提升推廣與傳播,豐富創作手段,能夠有效地提高表演創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創意和實施的質量,縮短數字文化產品創作的實施周期;提高數字文化產品的傳播與推廣,提高經濟收入,有利于推出更多的健康數字化文化產品。同時,該項技術為其他數字文化產品快速創作可視化、和諧人機界面提供新理論和新技術支撐。

成果目標:發表學術論文3—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3項,支持體感的舞美實時創意工具原型系統1套(《復興之路》)。

中央歌劇院與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就成立“數字歌劇表演”聯合實驗室、設立“數字表演和仿真技術”學科實踐基地、共同創作國際水準的演出項目內容等展開深入合作,為國家歌劇院的藝術創意、編排和演出等提供一流的技術支持和發展保障。

充分利用中央歌劇院和理工大學先進國防技術的優勢,在舞臺設計、數字媒體表現、虛擬演出等方向加大投入,為歌劇院的藝術和市場能力的提高,為國家的歌劇事業快速發展,創新合作模式,緊密合作。

項目名稱:舞臺恒功率吊桿系統集成技術研發及典型應用

承擔單位:國家大劇院、北京北特圣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舞臺吊桿卷揚機是劇場使用量最多、最普遍的設備,目前國內劇場舞臺吊桿卷揚機一般為恒轉矩調速,即電機在額定速度以下調速,從劇場使用情況分析,大吊重景片在高速運行的幾率并不多,而小吊重景片在高速運行的幾率很高,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功率浪費。以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電動吊桿為例,載荷750kg,速度1.8m/s,電動機功率高達30kw,總共61臺。根據演出實踐的統計,吊桿速度多數用在0.8m/s,小載荷的情況下速度最多用到1.0m/s,而電機的選擇的時候是按照高速和高載選擇的,必然是裝機容量大。

吊桿卷揚機的控制一般是集中控制,所有電氣元器件集中在電氣柜中,有條件的劇場要專門設置溫度適當的電氣控制柜室,一般的就放在馬道或機坑中,當劇場需要增減吊桿設備、更換電氣元器件或電氣系統改造時,集中控制系統很難改變,只能更換全套電氣柜。

分散的模塊化控制設備與卷揚機為一體機,僅通過電力電纜、網線連接設備,使用安裝簡單,設備增減和改造靈活。而采用恒功率調速可以兼顧大吊重適用于低速運行,小吊重可達到高速運行的目的,既滿足劇場演出需求,又能降低電機功率,減小劇場裝機總容量,節省劇場投資和用電量。

項目名稱:現代數碼技術在傳統織錦工藝流程中的開發應用

承擔單位:南京云錦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浙大經緯計算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本項目是由南京云錦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浙大經緯計算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研究,以南京云錦研究所為主體,對該項目進行立項、論證、研發、生產、應用和推廣,項目由南京云錦所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寶林同志負責,總投資410萬元人民幣,建設周期2年,2013年底完成并驗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織錦種類眾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F大部分已列入世界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由于地域差異,保護的程度產生很大差別,特別是西部等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條件差,生產力比較落后,只有少數處于純手工分散生產,眾多技藝面臨失傳,保護和發展現狀令人擔憂,因此開展本項目的研發應用已迫在眉睫。針對我國民族織錦業的現狀,我們開展了本項目的研究,在保持中國織錦傳統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現代高科技數碼技術、紡織CAD技術和現代電子提花技術研發出新型的織錦織機,運用新的生產方式和工藝,降低傳統織錦業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的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織錦產品的附加值,從而解決了制約傳統織錦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盡快提升國內織錦業科技水平,實施科學保護和生產性保護,走保護傳承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做到保護促發展,發展是為了更好的實施保護。

在開展本項目的研究中,我們立足傳統織錦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并重的指導思想:重點解決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1.織錦CAD紋織設計系統的創新研發,以滿足云錦和各少數民族織錦特殊生產工藝的要求;2.運用現代電子提花對生產織機進行改造;3.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電腦技術對部分生產工序進行數字化改造,使傳統織錦產業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相融合;4.實現部分工序自動化。這些問題的研發并得以應用,將大大提升各民族織錦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徹底解決了織錦行業的關鍵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達到了將文化與科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本項目的研究應用不僅提升了傳統織錦業的文化科技水平,也深化了對中國各民族織錦文化、工藝研究,解決了各民族和織錦產品多為重經重緯和色彩比較豐富等組織結構特點,解決了多重經緯,多種顏色設計的難題,是對民族織錦文化及產品的創新研發,為更好地實施、保護各民族傳統織錦文化,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

項目名稱:基于深度攝像機的3D游戲與動漫生成技術研究與應用

承擔單位:靈然創智(天津)動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本項目是以丘成桐教授的微分幾何算法為基礎,深度掃描攝影機數據為依托的,3d面部動畫實時捕捉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

項目完成后可以構成一套具備國際水平及相當市場和競爭能力的動畫制作設備,同時,此套設備的實現和推廣,能夠大大的加快現有的動畫制作流水線制作質量及效率,縮短制作工期,同時也能夠更加鮮明的將動畫制作技術和藝術要求區分開來,放寬創作空間。

對我國高端數字動畫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傳統的制作三維角色表情動畫方法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相對傳統和經典的表情通道方式,這種方式的原理是將所有的面部表情都提取出來做成若干個表情通道,然后工作人員在使用這些表情通道模型將角色的復雜表情一點一點的描述出來。無疑,這樣做非常費時費力。因為角色的表情越豐富就需要做越多的單個微小的表情通道。

這種方式的一個經典應用實例就是影片《指環王》中的格魯姆。在這個應用中,將表情通道這種解決方案應用到了極致。為了讓角色表情表現豐富,制作公司甚至制作了數以千計的微小表情,然后通過這些小的表情對角色進行混合,最終達到想要的效果。也正是因為這樣,這種方式的弊端是——整個過程非常的繁瑣,不論是角色搭建期間還是最終的動畫調節期間。如果需要修改,修改一個表情的工作量也會非常巨大。

第二種是近來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制作方案,就是結合三維動作捕捉系統來進行角色的面部捕捉。這種方式是在專用的場地內搭建動作捕捉設備,然后通過角色面部上搭建的動作捕捉點來進行動作捕捉。結合現代的軟件,比如FaceRobot已經可以進行比較完整和精確的面部動畫捕捉了。

我們的主要實現內容為:

1.實現面部捕捉和肢體捕捉同時進行。

目前國內的面部動畫都是單獨進行捕捉的。由于攝像頭分辨率等原因,導致了動作捕捉和面部捕捉不能同時進行,這在整個動畫的制作流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首先,肢體動作的數據和面部動作的數據被迫分開,最終動畫在兩者的合成上不能達到實時同步,這將給動畫師的后期調整工作帶來困難。其次,在動作捕捉的實際操作中,演員的負擔加重。演員要先演一次肢體的動作,然后再使用另一套面部設備面部表情,演員再回想當時的肢體動作來表演面部表情,這種不同步可能使我們看到的動畫出現嚴重的偏差。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能讓我們的面部捕捉和肢體捕捉同時進行。

2.實現面部捕捉的實時動畫顯示

傳統的面部捕捉技術是先捕捉演員的表情動畫,將其保存成一個動作捕捉文件來供其他的三維軟件調用這個動作捕捉數據,再生成最后動畫。這個過程中,是看不到面部表情最終制作效果的,必須要等到把動作捕捉的數據導入到三維軟件中才能看到動畫效果。如果能像動作捕捉一樣也能實時看到動作和表情的實時效果,就能更好的讓導演做到心中有數,更直觀的進行動畫片的制作與檢查工作。

通過深度攝影機完成通道數據采集,并實現異體表情驅動。

解決傳統表情rig驅動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細膩逼真表情制作。

本項目的研發不僅可以實時的捕捉面部表情,而且能實時面部捕捉與肢體捕捉同時進行,這在國際上屬于領先技術,該項技術推廣到各個動漫制作公司里,不僅能使動畫的質量有很大的進步,還會在制作流程上減少浪費,大大縮短制作周期對動漫產業有深遠影響。

項目名稱:微動漫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承擔單位: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浩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郵電大學

內容簡介:

隨著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微博成為主流網絡溝通工具之一,微動漫即是以微信和微博形式發表的微型動漫,是一種尚處于構想中的互聯網級別的新興溝通平臺。如果說微博是一句話的博客,而微動漫是把這句話動漫化、DIY化的新型博客。相對于微博,微動漫在給人們帶來了閱讀和分享樂趣同時,更符合人們閱讀的需求,具有文字難以傳達的豐富想象力,又具備視頻所不具備的快速、即時特性。而伴隨著動畫、影視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的讀圖群體,以網絡動漫載體的傳播方式顯然更受歡迎。

具體而言,微動漫平臺是為手機動漫業務內容創作、內容集成與分發、服務運營等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大型綜合公共服務平臺,是集聚原創動漫產品的“大超市”。無論是動漫工作者,業余動漫愛好者,還是普通的互聯網用戶,只要在該平臺注冊登記后,就可以在線制作手機動漫作品,將自己做好的動漫作品發布到系統中去,系統免費提供展示推廣服務。此外,對于普通動漫DIY愛好者,平臺將提供大量免費的動漫素材和工具,低門檻、易操作的操作系統將帶動微動漫創作風潮。平臺還計劃和三大電信運營商、知名互聯網開放平臺進行支付、微博等應用接口的對接,逐步培育用戶付費瀏覽及交流互動習慣,實現微動漫產業產創的良性循環。

微動漫作為手機動漫時代的一個新興產物,其關鍵技術是各個國家動漫從業者都在積極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近一兩年手持終端設備的發展速度迅猛,硬件參數和系統版本都頻繁更新,如何使動畫、漫畫內容在不同類型設備上實現下載、播放、轉發、互動分享、個性化制作等功能,這需要設計一套完整的內容格式標準及終端適配系統,以適應屏幕尺寸、操作系統、硬件性能、網絡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從而為用戶提供良好的視覺和操作體驗。其次,如何建立一個高效、穩定的信息推送模型,以滿足微動漫平臺信息的發送、傳播和共享,迅捷有效的支持平臺信息的運作,這需要借鑒Twitter、新浪微博的先進理念與開發技術,并作出創新,以適用于以圖片而非文字為主的新型通訊平臺。

微動漫平臺的搭建成功將成為動漫行業發展的加速器,使中國新媒體動漫產業鏈更加完善,為新媒體動漫行業制定新標準,有利于動漫作品生產及渠道傳播成本的降低,進一步打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動漫市場,對于提升和促進數字文化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名稱:基于動漫技術的互動娛樂體驗系統研發

承擔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文化與科技結合是大勢所趨,上海也提出了創意驅動、文化轉型,努力將上海打造為“設計之都”和國際化創意都市。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帶來對文化生活的新的要求?;谌找娉墒斓亩嗝襟w、虛擬現實、網絡等信息技術基礎,演出藝術創作和藝術形態的創新具備了全新的條件和可能,也為演出創作工作工具的革新和創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谛旅襟w技術輔助下的演出藝術創作的語言創新,優化舞臺藝術表現效果,提供與當今時代貼切的藝術語匯,滿足人民不斷發展的審美需求。而在今天的演出藝術創作實踐中,這些技術條件還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成熟的技術還沒有充分轉化為藝術語言。

以米亞球幕劇場為實驗平臺,以虛擬現實、三維動畫技術和高清攝像技術為基礎,綜合球幕空間投影技術,制作全方位影像環境下的綜合演出;重點研究體感互動技術,利用Kinect、數據頭盔、數據手套等硬件,優化算法,做到高效準確的動作識別計算,同時研究中控系統與各類交互系統的整合技術,實現演員、觀眾、影像、燈光、音效、輔助環境(風、水、氣味)等多元素之間的互動,做到靈活的多種控制方式,移植通用性更強。并將此應用到其他類似球幕環境,制定內容設計規范,降低成本,實現大眾文化新體驗。

以虛擬現實、三維動畫技術和高清攝像技術為基礎,通過對球幕空間劇場內設置多通道投影,在演員、觀眾與影像/燈光/音效等互動式的演出環境中,結合密集的燈光點陣和數字全息音響系統,環境特效、與內容聯動的物理“激點”等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全方位地沉浸演出情景中,結合密集的燈光點陣和數字全息音響系統,環境特效、與內容聯動的物理刺激等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全方位地沉浸演出情景中,這種立體球幕互動娛樂應用系統,是以體感技術為基礎,結合總控技術,讓觀眾進入3D/4D球幕劇場不再是只被動地欣賞演出和影片內容,更多的是主動的參與體驗。觀眾的走位、動作,都會與周圍的情景產生互動,這是伴隨電子信息時代而產生的新型的感官體驗娛樂方式。

上一篇:漢字與中國文化論文下一篇:文化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