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習鐵人精神講稿

2022-08-08

第一篇:學習鐵人精神講稿

學習大慶鐵人精神演講稿-向鐵人致敬

這次到大慶參觀學習,我有幸以黨的積極分子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活動。使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新的震撼,仿佛又看到了大慶石油工人的辛勤工作場面。尤其是這一次,在我們即將迎來共和國五十七歲生日的時候,xxx黨委精心組織這次活動,我感到其意義非比尋常。

從大慶回來后,通過互聯網我閱讀了一些關于弘揚鐵人精神的文章,記得有一篇文章提到過,大慶在創業之初曾提出,“人就是要有一股氣,對一個國家來講,就是要有民氣;對一個集體來講,就是要有士氣;對一個人來講,就是要有志氣。”細細品位這段話的含義,對我觸動很大。是呀,人總得有一種精神,為什么說一些人死了可他們還活著,而另一些人雖然活著可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死了,這其中的原委就是有的人有一種精神,他雖死猶生,而有的人確如同行尸走肉,雖生猶死??梢哉f,鐵人精神就是這種令人雖死猶生的精神,它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實現自己崇高理想和奮斗目標的勢不可擋的意志。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有了它就會前進;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鐵人精神曾激勵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如今,飛速發展的中國處于一個與鐵人生前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產生于特殊年代的鐵人精神到底離我們這一代有多遠?對于我們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它又蘊含著怎樣的內涵? 鐵人精神是一種為國爭光,為國分憂的高度覺悟的愛國主義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難險阻、戰天斗地的艱苦創業、忘我拼搏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對技術精益求精,為事業練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領的科學求實精神; 鐵人精神是一種不安于現狀,不拘于常規,奮發思變的創新精神。

如果說發自肺腑地感受到鐵人精神的偉大是學習王進喜的一個“初級階段”,那么如何將鐵人精神轉化為我們立足本崗、做好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實際行動,則是學鐵人的“高級階段”和最終目標。

作為一名黨的積極分子,學習鐵人精神,查找自己的不足,我認為自己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加強學習,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遇去和書本學,和老同志學,和實踐學。要在自己的內心形成一種壓力,讓這種壓力敦促自己,成為一個有上進心的新時代青年。今天在社會就業壓力如此之大的環境下,我走上了如愿以償、另人羨慕的崗位,仍然不要忘記給自己施壓,要拿出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的那種韌勁、那種不怕吃苦的精神,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沉下來,學進去。因為“人不讀書,不能成才;人不學習,不能生存”。因為只有學習,才能啟迪心智,凈化思想,陶冶情操,升華境界;只有學習才能總結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更是因為只有學習我們才不會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所遺棄,才能永遠做時代的寵兒。

二是要慎獨慎行,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地位觀和利益觀。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三是要經常自我反省。一個人如果不經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難有很大的進步。要經常在工作中從人格上、從道德上、從靈魂深處反省檢討自己,發現不足,及時修正,努力做到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四是要求認真務實,扎實工作。要立足本職工作,埋頭苦干,奮發進取,做業務上的尖子,實踐中的實干家,工作中要講究細、講究實、講究準,講究嚴,講究精,講究新,講究快,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鐵人這個神奇的人物,他為我們的前輩、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在鐵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自強、自信、自尊、自律,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科技情報事業美好的明天,儲備學識,儲備能量。

第二篇:弘揚鐵人精神演講稿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要有一種精神的。一種能鼓舞人奮發進取的精神。中國奧運精神,正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寶的繼承和發揚,是溶入進億萬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國奧運精神內涵豐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1932年,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資助下,劉長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達洛杉機。在男子一百米預賽中,一路領先,然而疲憊不堪的劉長春,還是被遺憾淘汰,1936年柏林奧運會,進入撐桿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竟買不起比賽用桿,1948年,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是參賽團中唯一住不起奧運村的。這不堪回首的一頁,已被我們翻過。到了1979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的一聲槍響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人民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夢與體育如此密不可分。愛國之情鑄就偉大成果,終于xx年奧林匹克盛會選擇了中國北京,這也是對深愛著祖國的中華兒女最高的獎賞。 中國奧運精神也是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能忘記,上個世紀80年代,女排精神帶給人們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記去年奧運金牌榜上,中國代表團擠身前三甲。五星紅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國歌一遍又一遍奏響。我們的體育健兒為了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們的背后有無數的教練,陪練,醫生,廚師等在支持著。獎牌和鮮花,屬于為國爭光的體壇強者,更屬于眾多的無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會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彼此幫助,萬眾一心,那就無愧于民族。 中國奧運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覽眾長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奧失利后,就提出了堅定不移地走向世界這個口號。八年來,從嚴密有效的管理體系到各體育運動的競技戰術水平提高,再從此次申奧的整體步驟到目前眾多現代化場館的建設,便是源于我們堅持了開放政策,積極吸收了世界先進經驗。 設想,如果閉關鎖國,葉郎自大,那是什么結果呢?事實證明:唯有善于學習,善于拿來的民族才是充滿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 九州生氣恃風雷這光茫四射的中國奧運精神,顯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偉大的創造力,已深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這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改革開放,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

人生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勢;有了優勢,才有突破;有了爭做高技能人才的,扎根基層,為國爭光的理想目標,才有了我不斷向上,銳意進去的動力。我要用xx年的時間,學習羅東元自學成材 的精神,熟練掌握崗位技能,不斷創新,成為一名學習型、知識性、創新型、復合型的技能人才! 安徒生說:認識自己就是進步。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走在科技與時代發展的前端。在技校學習的2年中,使我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但是,這與實現目標比起來,還差的太遠。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始終以活到老,學到老。為學習信條。這使我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我要發揮優勢,以羅東元為榜樣,憑借堅強毅力,發奮自學,取長補短,趨利弊害。全面了解自我,而后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綜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會自學沒有什么本領學不到。埃利斯說:自知者決不是愚人,他們已站在智慧的 門檻上。我自信我是自知者,所以,我一定會成功! 人生不過幾十載,時間是寶貴的。所以,要千海萬漉,沙里淘金。只有規劃好我們人生的階段性目標,制定有效的措施,并按照措施去實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三篇:弘揚鐵人精神演講稿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要有一種精神的。一種能鼓舞人奮發進取的精神。中國奧運精神,正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寶的繼承和發揚,是溶入進億萬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國奧運精神內涵豐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愛國主義精神。1932年,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資助下,劉長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達洛杉機。在男子一百米預賽中,一路領先,然而疲憊不堪的劉長春,還是被遺憾淘汰,1936年柏林奧運會,進入撐桿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竟買不起比賽用桿,1948年,倫敦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是參賽團中唯一住不起奧運村的。這不堪回首的一頁,已被我們翻過。到了1979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的一聲槍響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人民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夢與體育如此密不可分。愛國之情鑄就偉大成果,終于XX年奧林匹克盛會選擇了中國北京,這也是對深愛著祖國的中華兒女最高的獎賞。

中國奧運精神也是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能忘記,上個世紀80年代,女排精神帶給人們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記去年奧運金牌榜上,中國代表團擠身前三甲。五星紅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國歌一遍又一遍奏響。我們的體育健兒為了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們的背后有無數的教練,陪練,醫生,廚師等在支持著。獎牌和鮮花,屬于為國爭光的體壇強者,更屬于眾多的無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會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彼此幫助,萬眾一心,那就無愧于民族。

中國奧運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覽眾長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奧失利后,就提出了“堅定不移地走向世界”這個口號。八年來,從嚴密有效的管理體系到各體育運動的競技戰術水平提高,再從此次申奧的整體步驟到目前眾多現代化場館的建設,便是源于我們堅持了開放政策,積極吸收了世界先進經驗。

設想,如果閉關鎖國,葉郎自大,那是什么結果呢?事實證明:唯有善于學習,善于拿來的民族才是充滿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

“九州生氣恃風雷”這光茫四射的中國奧運精神,顯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偉大的創造力,已深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這必將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改革開放,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

人生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勢;有了優勢,才有突破;有了“爭做高技能人才的,扎根基層,為國爭光”的理想目標,才有了我不斷向上,銳意進去的動力。我要用XX年的時間,學習羅東元自學成材 的精神,熟練掌握崗位技能,不斷創新,成為一名學習型、知識性、創新型、復合型的技能人才!

安徒生說:“認識自己就是進步。”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走在科技與時代發展的前端。在技校學習的2年中,使我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但是,這與實現目標比起來,還差的太遠。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始終以“活到老,學到老。”為學習信條。這使我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我要發揮優勢,以羅東元為榜樣,憑借堅強毅力,發奮自學,取長補短,趨利弊害。全面了解自我,而后發展自我。提高自身綜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會自學沒有什么本領學不到。埃利斯說:“自知者決不是愚人,他們已站在智慧的 門檻上。”我自信我是自知者,所以,我一定會成功!

人生不過幾十載,時間是寶貴的。所以,要“千海萬漉,沙里淘金。”只有規劃好我們人生的階段性目標,制定有效的措施,并按照措施去實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四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學習教材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學習讀本

目錄

第一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形成 ......................................................................... 3 第二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 ......................................................................... 5 第三章 鐵人名言 ....................................................................................................... 25 第四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背后的故事 ............................................................... 31 第五章 鐵人詞條 ....................................................................................................... 48 第六章 鐵人歌曲 ....................................................................................................... 52 附錄 ............................................................................................................................. 54

第一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形成

大慶油田是舉世矚目的大油田,是國內最大的油田,是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1959年9月,以松基三井噴油為標志,宣告了大慶油田的誕生。上個世紀60年代初,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艱苦的自然環境和困難的物質條件,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在石油部黨組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波瀾壯闊的石油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幾萬石油大軍,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精神,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獻身精神,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發奮圖強,艱苦創業,僅用三年時間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大慶油田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大慶石油會戰時期(1960年~1963年);第二個時期是大慶油田全面開發建設時期(1964年~1975年);第三個時期是大慶油田持續高產穩定時期(1975年至今)。

1960年,艱苦卓絕的大慶石油大會戰開始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數萬名石油人涌進了荒涼的薩爾圖草原。會戰初期,職工的思想覺悟、知識水平、個人經歷、地域文化、民風習俗等不盡相同,為了統一思想,會戰工委組織職工學習“兩論”,分析形勢,明確會戰意義,使人們的思想認識達到高度統一,價值取向達到高度一致。黨的優良作風、民族傳統文化、工人階級優秀品質、軍隊文化、鄉村文化、礦山文化、西北文化、北大荒文化在火熱的實踐中相互融合,為大慶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時,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國內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數萬名會戰隊伍,連吃飯、住宿等起碼的生存條件都成了問題。會戰職工沒有被困難嚇倒,井隊搬遷沒有機械設備就人拉肩扛,沒有房子就挖地窨子,建“干打壘”,吃飯缺糧,就兩稀一干,挖野菜充饑。會戰隊伍在艱苦環境中倍受磨煉,闖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展石油工業的道路。

到1963年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我國石油戰線的工人階級通過自身的努力,開發了大慶油田,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而且還培養、鍛煉出一支有技術素質、有組織紀律、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石油工業隊伍,涌現出了象“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先進典型。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大慶油田建成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后面貌。1963年12月4日,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中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自給了。這一時期,在高水平、高速度地拿下了大油田的同時,也孕育產生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文革**期間,大慶生產建設一天也沒有停止,并提出口號“大干社會主義有理、大干社會主義有功、大干社會主義光榮、大干了還要大干”,原油產量平均每年以28%的速度遞增,有力地支撐了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大廈。這一時期,大慶油田全面開發、快速上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全國叫響。

1976至2002年,大慶石油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勁頭,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靠科技進步,全面建設美麗油田,順利實現了重組改制,實現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這與國外同類油田平均穩產期短則3至5年,長只不過12年相比,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這一時期,大慶油田始終保持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繼承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發展形成了新鐵人精神。

1981年,中央47號文件充分肯定了大慶的經驗,把大慶精神高度概括為“愛國、創業、求實、獻身”,文件指出:大慶油田在生產建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其中最可貴的,是他們從油田的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在實際斗爭中培育出來的大慶精神。大慶職工面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封鎖,那種發憤圖強、自力更生、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嚴重困難面前,那種無所畏懼、勇挑重擔、靠自己雙手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在生產建設中,那種一絲不茍、認真負責、講究科學、“三老四嚴”、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的求實精神;在處理國家和個人關系上,那種胸懷全局、忘我勞動、為國家分擔困難、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獻身精神,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工人階級優秀品質的表現,是需要大大提倡和發揚的。過去我們靠這種精神,甩掉了石油工業的落后帽子;今后還要靠這種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史是艱苦創業、艱苦奮斗,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油田勘探、開發和生產建設的發展史;是繼承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弘揚優秀文化的文明史;更是高擎旗幟,永葆先進,為國家多做貢獻的奉獻史。

對大慶油田的巨大貢獻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1964年,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并多次接見鐵人王進喜同志。1978年,鄧小平同志第三次視察大慶時,作出了“建設美麗的大慶油田”的重要指示。1990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大慶時,把大慶精神進一步概括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1996年,胡錦濤同志在接見大慶油田負責同志時指出:“大慶的歷史功績不僅在于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原油資源,而且還在于為國家造就了一支英雄的工人階級隊伍,培養輸送了一批領導骨干和科技骨干;不僅在于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在別人卡我們脖子、國家十分困難的時候,用石油支撐了共和國的經濟大廈。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中培育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并殷切希望大慶油田要“珍惜大慶的光榮史,再創大慶的新輝煌”。2003年,溫家寶同志視察大慶時指示:“要把鐵人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把‘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發揚光大,把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一代代保持下去。”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充分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進行新的創業、實現新的發展,必須大力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永遠是鼓舞百萬石油員工奮勇前進、不斷勝利、再創輝煌的不竭動力和強大精神支柱。

第二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

大慶基本經驗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傳達石油工業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的通知》,轉發了石油工業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秷蟾妗分锌偨Y了大慶會戰的9條基本經驗,即: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企業,必須革命化;高度的革命精神與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現代化企業要認真搞群眾運動;認真做好基礎工作,狠抓基層建設;領導干部親臨前線,一切為了生產;積極培養和大膽提撥年輕干部;培養一個好作風;全面關心職工生活;認真地學習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

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概括大慶基本經驗時指出:“這個油田的建設,是學習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典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兩論’起家,就是通過大學《實踐論》和《矛盾論》,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建設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這個油田的建設,也是大學解放軍、具體運用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的典范。這個油田的建設,自始至終地堅持了集中領導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嚴格科學態度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技術革命和勤儉建國的原則,全國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多快好省的要求。”

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家經委黨組《關于工業學大慶問題的報告》的通知中,肯定了《報告》對大慶基本經驗的分析和看法?!秷蟾妗分兄赋觯?ldquo;大慶油田在生產建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其中最貴的,是他們從油田的實際出發,認真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在實際斗爭中培育出來的大慶精神。”“過去我們靠這種精神,甩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今后還要靠這種精神,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慶油田還在其它許多方面,為我國工業生產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堅持思想領先的原則,深入細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建設的經驗;他們堅持學習鐵人王進喜,年年進行總結評比,選模范,樹標兵,以一批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帶動整個隊伍革命化的經驗;他們堅持科學態度,掌握第一性資料,加強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基本功訓練,建立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管理制度的經驗;他們依靠職工管理企業,重視發揮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發揚政治民主、技術民主、經濟民主、堅持‘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經驗;他們提倡領導機關和后勤部門面向基層,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經驗;他們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職工生活,組織職工家屬因地制宜地發展農副業生產和創辦集體福利事業的經驗,都是十分可貴的。這是大慶油田廣大干部、工人和職工家屬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艱苦奮斗、辛勤勞動的結晶,應該加以肯定。”

1989年9月26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康世恩在全國石油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會議上講話中指出:“大慶經驗最可貴之處在于:①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黨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②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辨證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③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全面體現和保證工人當家作主的地位,充分發揚工人階級的主人翁作用。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智慧和作用,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下,攀登科學技術高峰。⑤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艱苦創業、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寧愿自己多吃點苦,也要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大慶精神

大慶精神是大慶油田的企業精神,是大慶石油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念以及工作作風、道德準則的集中體現,是大慶石油企業文化的核心。它產生于60年代初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慶精神都是激勵人們奮進的不竭動力。大慶精神始終伴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而不斷豐富完善。大慶精神主要內容有:發奮圖強,自力更生,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無所畏懼,勇挑重擔,靠自己的雙手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一絲不茍,認真負責,講究科學,“三老四嚴”,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忘我勞動,為國家分擔困難,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獻身精神。

大慶精神一直得到黨中央的高度肯定。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家經委黨組《關于工業學大慶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大慶石油職工所以能夠創造出那樣的英雄業績,為國家做出那樣大的貢獻,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們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傳統和優良品德,就在于他們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有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有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他們的這種革命精神,充分體現了我國工人階級的本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應該進一步發揚光大。”1989年9月25日,國務院致電祝賀大慶油田發現30周年。電文指出:“30年來,大慶油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以高度的愛國主義、艱苦創業和求實、獻身精神為主要特征的大慶精神。”國務院認為,“大慶精神和大慶經驗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1990年2月,江澤民同志高度評價了大慶精神;并把大慶精神概括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八個字。在新的時期,“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企業精神,并賦予新的內涵:“愛國”,即“愛崗敬業,產業報國,持續發展,為增強綜合國力做貢獻”;“創業”,即“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創業永恒,始終不渝地追求一流”;“求實”,即“講求科學,實事求是,‘三老四嚴’,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奉獻”,即“職工奉獻企業,企業回報社會,回報客戶,回報職工、回報投資者。”

“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是對全國著名勞動模范、鐵人王進喜的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大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慶精神的具體化、人格化,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力量。“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是:“為國分憂、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為革命“有利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對技術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高尚情操;“當了干部,還是個鉆工”,“決不能特殊,決不能高人一頭”,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永做普通勞動者的可貴品格;熱愛同志、關心同志、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疾苦的深厚無產階級感情;刻苦學習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的高度自覺性。

這一精神是王進喜樸素的階級意識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在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奮斗中的升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共產主義思想照耀下的結晶,是 “鐵人”自身的品格與許許多多石油戰線先進人物精神境界的融合。它作為大慶企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力量。

“兩論”起家

“兩論”,就是毛澤東所著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兩論”起家就是通過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研究、解決油田開發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

大慶石油會戰是靠“兩論”起家的。會戰初期,國際上霸權主義妄圖在石油上卡我們的脖子,帝國主義加緊經濟封鎖,國內連續三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幾萬石油職工一下子集中到這片荒原上,生產和生活困難重重,特別是沒有獨立開發大油田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會戰黨委作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號召全體職工以“兩論”為指導,勇于實踐,敢于革命,找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開發、建設油田的理論和辦法。

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慶油田的建設,“是學習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典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兩論起家’,就是通過大學《實踐論》和《矛盾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建設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大慶會戰初期黨的臨時辦事機構)在石油會戰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將“兩論”作為指導油田開發建設的思想武器、理論指南。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于1960年4月10日作出的《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中指出:“在會戰中,把別人的經驗都學到手,但又不迷信別人的經驗,不迷信書本,我們要勇于實踐,發揚敢想、敢說、敢干風格,闖出自己的經驗。同時,我們在實踐中要不迷失方向,就要掌握馬列主義的理論武器,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包括正確認識油田規律,使我們的實踐具有更大的自覺性。”“部機關黨委決定立即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干部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并號召非黨職工都來學習這兩個文件,用這兩個文件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組織我們大會戰的全部工作。”“掌握武器,勇于實戰,認識油田規律,這是我們學習的目地。”根椐這一決定精神,廣大會戰職工認真學習“兩論”,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努力清除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思想影響,逐步地認識大慶油田的具體實際和油田開發建設的規律,比較好地解決了會戰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以“兩論”為指導,豐富了我國自己的石油地質理論,發現和探明了大慶油田;以“兩論”為指導,充分調查研究,制訂了合理的開發方案,使大慶油田的開發水平居世界前列;以“兩論”為指導,建立崗位責任制,加強生產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保證了生產建設的正常秩序;以“兩論”為指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設了一支過硬隊伍,戰勝了各種困難,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慶油田。“兩論”起家,是在黨的領導下,在大慶石油大會戰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197

4、197

5、1978年,大慶黨委多次總結了“兩論”起家的實踐。主要包括:

①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油田找到了,但是油田有多大,油層有多厚,成條還是成塊,是個好油田還是個壞油田等等,都要靠實踐,靠系統地、周密地進行調查研究,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性資料的基礎上去認識。大慶廣大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員,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狠抓第一性資料。從打一口井必須取全取準20項資料72個數據做起,取得了4.9萬米巖砂心、5萬多條測井曲線,分析了70多萬巖樣、1000多個油層試油情況,進行了800多萬次化驗、3800多萬次地層對比。這樣,就比較客觀地搞清了油田多大、油層多厚、油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油層連通情況。原來,大慶油田下面存在著幾套油層,每一套又由若干個小層組成,每一小層的厚度,薄的只有幾十厘米,厚的有幾十米。還認識到,地下油層不是想像的那樣整個連成一片,而是犬牙交錯,極為復雜。

②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才能糾正其錯誤或片面性。搞清了油田地下情況,為制訂比較符合實際的油田開發方案提供了依據。方案是否正確,是否合乎實際,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油田開發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持油井的自噴開采。按照一切經過實踐的觀點,首先開辟了一塊30平方公里的生產試驗區,開展了十項開發試驗,并采取領導、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揚民主,確定了早期內部注水,保持油層原始壓力的開發方針,為了試驗注水效果,不僅在室內進行模擬試驗,還先后打了63口試驗井,進行64種注水效果試驗,不斷認識并逐步解決油水之間的矛盾,避害趨利。這樣,就取得了注水的主動權。實踐證明,早期內部注水的開采方針是合乎實際的。在油田開發的具體實踐中,也不是一次就把井打完,而是采用分區開采的原則,開發一個區,總結一個區,修正方案再開發一個區。這樣,開發方案就經歷了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使之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于實際。

③矛盾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正是矛盾推動著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油田的開發充滿著矛盾。油田一經開采,地下的油、氣、水就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從大慶油田來說,水蘊蓄著油的驅動能量,要長時期地保持油井自噴能力,就必須注水以保持壓力。但是,油層壓力有大小,水在油層中通過的能力有高底。因此,層間出現新的矛盾,有的油層水推進快,油出的快;有的油層水推進慢,油出得慢;有的油層水淹。所以,對每個具體油層必須天天作具體分析,及時掌握地下油水變化的情況。全油田每天要錄取幾十萬個數據,全面了解油層間的矛盾、油井間的矛盾、局部和全局的矛盾,準確地給予調整。最理想的是想往哪一層注水就往哪一層注,想注多就注多,想注少就注少,以具體解決特殊矛盾。油田工程技術人員和干部、工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經過1018次試驗,制成了我國獨有的多級水力式封隔器——能夠同時、多層、有控制地注水的新技術,從而創造了一套大慶油田特有的“六分四清”采油新工藝。它能充分調動注水之利,努力控制注水之害。加上油開壓裂等改造措施,保持了油井的旺盛生產能力以及油田的長期高產穩產。

④正確處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大慶油田的發現并盡快投入開發,影響著我國石油工業的全局。集中全國石油企業的優勢兵力,全國石油院校的優秀人才,來到大慶會戰,形成弱者中的強者,劣勢中的優勢,大大加快了大慶油田開發建設步伐,只用3年多時間就拿下了大慶油田,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使得全國石油工業變被動為主動。在油田建設上,抓住產能建設這一主要矛盾,集中兵力,快速全殲。全部建設項目中的92.8%做到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產,提高了投資效益。在生產建設與安排職工生活的關系上,大慶領導機關堅持勤儉建國的原則,把國家有限的資金用到油田開發建設上去。生產建設力求高速度、高水平,生活設施則因陋就簡,不脫離全國絕大多數人民,在優先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群眾生活。

⑤誠心誠意地、卓有成效地依靠并調動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大慶石油會戰的勝利,油田開發建設的成就,絕對離不開相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但是,在大體相同的物質條件下,由于人們的精神面貌不同,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在會戰初期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大慶領導機關樹立了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大慶會戰職工繼承和發揚我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傳統、優良品質,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不怕困難、勇挑重擔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高度的國家主人翁責任感,堅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會戰,戰勝重重困難,贏得了油田開發建設的高速度、高水平。

⑥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新的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必須堅持靠“兩分法”前進。見“靠 ‘兩分法’前進”。

“兩分法”前進

大慶人科學態度和進取精神的基本體現。1964年提出。主要內容是:①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情,都要用“兩分法”。成績越大,形勢越好,越要一分為二。只看成績,只看好的一面,思想上驕傲自滿,成績就會變成包袱,大好形勢也會向反面轉化。②對待干勁也要用“兩分法”。干勁一來,引導不好,就會只圖速度,不顧質量,結果好心腸出不來好效果,反而會挫傷職工的積極性。③領導要及時提出新的、鮮明的、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高標準,引導職工始終向前看。④以“兩分法”為武器,堅持抓好工作總結。走上步看下步,走一步總結一步,步步有提高,方向始終明確。

由于從1959年9月到1960年底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基本探明了油田的面積,大體上算出了儲量,到1963年,已經形成年產500萬噸生產能力,累計生產1000多萬噸原油,財政上繳累計10億多元。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國務院表揚了大慶后,廣大職工憋足一股勁,一心要搞大名堂,一股勁地要猛打猛沖;有些領導干部頭腦也發熱了,看成績多,看缺點少,看有利條件多,看不利條件少,盲目地率領群眾打沖鋒,生產質量上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會戰工委敏銳地看到:“擺在我們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勝利的時候,在受到表揚的時候,能不能謙虛謹慎,繼續前進,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引導職工走上正確的方向,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正在這時,毛澤東同志關于加強相互學習,克服故步自封、驕傲自滿的指示傳到了油田。首先組織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提高認識,聯系實際,用“兩分法”檢查工作檢查自己。會戰工委領導還到基層蹲點,用“兩分法”一個隊一個隊地進行分析。在《戰報》上發表了《要學會用“兩分法”看問題》的文章。同時派出3個學習團到沈陽軍和解放軍區政治學院學習取經。會戰工委帶頭對照解放軍和先進部門,找出18條差距,印發油田職工討論。油田上下開展了“從高標準著眼,從大量的、常見的低標準、老毛病入手”的大找差距活動。2個月中,全油田從人到物、從工作到思想作風、從施工質量到執行規章制度,找出了120萬個問題 。這些問題在領導干部中引起很大的震動,進一步認識到驕傲自滿、要求不嚴、工作不扎實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在此基礎上,油田上下全面認真整改,收到了顯著成效,從而形成了一套用“兩分法”總結工作的制度和做法,如完井整訓,階段整訓,單項工程總結,戰役總結,年終全面檢查、總結、評比。群眾說:“腦子里有了‘兩分法’,取得成績喜不倒,有了困難嚇不倒,碰了釘子彎不了,我們靠‘兩論’起家,又靠‘兩分法’前進”。“兩分法”使大慶人在油田開發建設中,不斷經受成績和挫折、順境和逆境的考驗,勝不驕,敗不餒,銳意進取。

三老四嚴

“三老”,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四嚴”,即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

“三老四嚴”是大慶石油職工在會戰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三老四嚴”的提法,最早出現于1962年,到1963年就形成了完整的表述。這一好作風,來自實踐,是在大慶領導的反復倡導和精心培養下,通過實際工作的磨練,逐漸在職工隊伍中形成的。搞石油工業,地下作業多、隱蔽工程多、間接獲取資料多;同時,大會戰是幾萬人,150多個工種,分散在上千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班組作戰,單兵頂崗,晝夜施工,四季不斷,又要協同配合,必須有高度的集中統一和對各方面的嚴格要求。當時會戰隊伍來自四面八方,雖然有革命干勁,但也帶來了一些舊習慣和壞毛病,不適應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因此,會戰一開始,大慶領導就提出培養革命作風,強調嚴格要求,首先從領導嚴起。在平時的工作中,事事講作風,時時講作風,處處講作風,人人講作風。凡是好作風,就大力表揚和提倡。對常見的、大量的、具體的低標準、老毛病,如“一粗、二松、三不狠”,“馬虎、湊合、不在乎”,則反復進行批評教育,加以糾正。經過大慶會戰時期的培養和實際工作中的磨練,使“三老四嚴”在幾萬人的職工隊伍中形成了風氣。這一作風是大慶人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科學求實精神的具體表現。它增強了隊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生產中的主動性和科學性、執行制度的自覺性和嚴肅性,起到了單靠領導工作和生產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起到的作用。對于這一作風,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極大地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沒有‘三老四嚴’的作風,沒有從難從嚴的要求,沒有嚴格訓練,也不能達到目的。”

四個一樣

“四個一樣”即對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夜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現場和領導在現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

“四個一樣”是大慶職工把黨的優良作風和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同油田會戰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產物。1962年3月,大慶油田建立和推行崗位責任制后,會戰工委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樹立崗位責任心的思想教育,增強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責任心和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涌現出以李天照井組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李天照井組管的是一口1961年7月投產、地處油田邊緣的油井。自投產以來,未發生過一次事故;井場設備863個焊口和170多個閥門,沒有一個漏油漏氣;使用的大小工具無一損壞丟失;記錄的上萬個產量和壓力等數據,經反復檢查無一差錯;油井長期安全生產,月月超額完成原油生產任務。其基本經驗是能自覺從嚴,做到了“四個一樣”。大慶會戰工委大力總結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使“四個一樣”逐步成為大慶職工隊伍的優良作風。這一優良作風建立在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思想基礎之上,其實質是一種高度的自律精神。職工隊伍有了這種好作風,各項制度就能切實貫徹,各項工作就能扎實開展,一個小隊、一個班組、一個人即使單獨執行任務,也能信得過,干出來的事情也能過得硬。

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

在大慶石油會戰以及后來的油田開發建設中,大慶人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不畏重重困難,艱苦奮斗,逐步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壘精神、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縫補廠精神、回收隊精神、修舊利廢精神,是大慶會戰傳統的重要內容。這六種精神,被譽為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

人拉肩扛精神

人拉肩扛精神指在生產和工作缺乏常規保證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非常規的辦法克服困難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

1960年初春,王進喜帶著32名鉆井工人一來到大慶,就盼著早日開鉆。他每天都派人到火車站打聽鉆機什么時候到,安排人平井場,做好打井的準備工作,自己則到處訪問看守探井的工人,了解地層情況。后來鉆機終于到了,但吊車、拖拉機不夠用,60多噸重的鉆機怎么從火車上卸下來?又怎么安裝起來?職工們焦急萬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隊黨支部開會進行研究。會上,王進喜說:“沒有吊車,咱們有‘寶貝’,照樣干!”有人問:“啥寶貝?”王進喜說:“大活人!天大的困難也要上,退下來算個啥呀!”也有人說:“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總之要上,決不能讓鉆機在車站呆著。”說干就干,30多人用繩子拉、木塊墊、撬杠撬,人拉肩扛地把鉆機、柴油機弄到井場,把變速箱、滾筒等設備,一件一件拉上鉆臺。奮戰了3天3夜,終于把井架立在荒原上。接著第二個困難是輸水管線沒有安裝好,不能開鉆。他們就用洗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從幾里地外端回了幾十噸水,打出了第一口井。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大慶石油會戰初期黨的臨時辦事機構)及時總結、宣傳了鐵人王進喜及其井隊的先進事跡,使“人拉肩扛”精神成了廣大會戰職工戰勝生產條件方面的困難,把會戰打上去的重要精神力量。后來生產發展了,各方面條件改善了,但這一精神所體現的艱苦創業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大慶人頑強地克服生產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困難。

干打壘精神

干打壘精神指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廣大職工因陋就簡,解決居住困難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定”之一。

1960年3月到5月,4萬多人的石油會戰隊伍,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一下子集中到荒蕪人煙的大草原上,居住條件十分困難。這年9月初,西伯利亞的寒流提前襲來,但由于打油井、鋪油管、筑道路、造油庫、修廠房等工作緊張,油田廣大職工仍住帳篷或活動板房里。寒冷迫近,冬季的生產和生活都受到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領導機關果斷地決定:①不管西伯利亞的寒流如何兇猛,不管冬天何等嚴寒,會戰的隊伍一定要像解放軍在戰場上一樣堅守陣地,在大慶油田上一支隊伍也不許撤走,鉆井一刻也不能停,輸油管一寸也不能凍,人一個也不能凍傷。②由油田基建指揮部,迅速調查總結當地群眾打干打壘(見“干打壘”)的施工方法,油田設計院提出干打壘的標準設計,供應指揮部準備木房架、葦席、油毛氈及少量砌炕口的紅磚。③各級領導干部分工負責,充分發動群眾,在搞好當前生產的同時,抽出一切可能抽出的人員和時間,開展一個“人人打干打壘”的群眾活動。在各級領導的動員和組織下,一場過冬突擊戰很快在整個油田展開。各基層單位建立了干打壘專業小分隊,下班的職工包括領導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也都積極參加,動手挖土打夯,終于趕在大凍之前,建成了30萬平方米的干打壘,解決了職工安全過冬問題,緩解了職工住房困難,保證了石油大會戰的進行。后來大慶的職工和家屬,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自己動手,大蓋干打壘,建設工農村從職工住宅到辦公室,從幼兒園學校到衛生所、醫院,從商店到農副產品加工作坊,幾乎都是干打壘。當年到過大慶的同志都說:“看到干打壘,就像看到了當年的延安窯洞;來到大慶,就好像回到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延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慶根據鄧小平要把大慶油田建設成美麗的大油田的指示,從生產實際出發,逐步建起了樓房,職工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盡管干打壘在油田上已越來越少,但干打壘精神所體現的創業精神仍在鼓舞人們艱苦奮斗。

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

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指大慶家屬組織起來,大搞農副業生產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正值我國國民經濟處于嚴重困難時期,各方面條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應不足,4萬多名職工的生活相當艱苦。特別是從1961年開始,職工的家屬一批一批地來到油田,吃糧吃菜更加困難。為了渡過難關,大慶會戰工委號召家屬組織起來,發揚南泥灣精神,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一號召得到了職工家屬們的擁護。1962年4月16日,鉆井指揮部機關的職工家屬王秀敏、楊學春、叢桂蘭、呂玉蓮,在45歲的家屬薛桂芳帶領下,扛著鐵鍬,背上行李,抱著孩子,到遠離住地15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開荒種地。在那里,它她們利用鉆井隊留下的活動房架,找了個破帳篷,搭起了一個簡易住房。晚上,大人孩子就睡在墊著干草的地上。她們靠自己的雙手,用鐵鍬翻地,手上打滿了血泡,沒人叫苦叫累,3天開了5畝地。在她們的帶動下,陸續又來了一些家屬。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她們又學著用人拉犁,終于趕在春播前開出32畝地,種上了黃豆,當年收獲1800多公斤。會戰工委領導及時總結了這個典型,大力宣傳和提倡這一精神,使之成為鼓舞廣大家屬發揮“半邊天”作用的精神力量。她們以薛桂芳等為榜樣,紛紛走出家門,組織起來參加集體農副業生產勞動。30年來,職工家屬已開荒種地近30萬畝,累計生產糧食6.2億多公斤,產菜15億多公斤。同時大搞副業生產,產肉5800多萬公斤,蛋1690多萬公斤,魚420多萬公斤,奶320多萬公斤,水果660多萬公斤。家屬自己動手,大搞副業生產,既給國家減輕了負擔,又增加了職工的家庭收入,還解決了職工、家屬兩地分居等問題,對穩定職工隊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家屬生活在集體之中、組織之中、制度之中,參加勞動和學習,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縫補廠精神

縫補廠精神指大慶職工和家屬勤儉節約辦企業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國家財力物力比較緊張,職工的勞保用品一時供應不上,再加上會戰上得很猛,工人們白天黑夜苦干,衣服壞得快,換新的又有困難。當時會戰工委領導看到鉆井工人在零下30多度嚴寒中光著手,扶剎把打鉆,便決定抽3名工人和4名家屬,在2棟破牛棚里組成一個縫補組??p補組的同志輪流上前線,為職工縫補衣服,收集職工不能穿的油工作服,又把廢舊油工作服、手套回收在一起,放到2口大鍋里用堿水煮,洗干凈后,縫制成手套,發給工人門用。隨著生產的發展,1963年,會戰工委決定把縫補組擴建為縫補廠,從外地調來10多名專業裁縫師傅,配備了200多名職工家屬,縫補廠的生產能力也不斷加強,從原來的縫補廠發展到翻新補舊,制作新工服、工帽、工鞋等17種勞保用品。為了方便高空作業的職工,還專門制作了皮大衣、皮背心、皮褲、皮護膝、猴式皮帽、墊肩等,使油田工人的勞保用品基本上達到了自給??p補廠被石油工業部譽為“勤儉辦廠模范”。1966年5月4日,周總理縫補廠視察,肯定了這種“縫補精神”,對廠里的職工說:“你們做得好,要繼續艱苦奮斗”。后來廠房擴大了,設備增加了,財富創造多了,但他們仍然發揚“一厘錢精神”,為國家節約一寸布、一兩棉花、一個鈕扣。他們做的棉衣,面子是新的,里子用拆下來的舊布拼成,棉花也是新舊參半。一件棉襖里子,一般要用40多塊碎布拼成。拆100套舊工服,最多時能拼到90套工服里子,實在不能拼用的布條,也攢起來送給工人用來擦機器。截止1977年底,共拆舊翻新工服等各種勞保用品40萬件,累計節約棉布92萬多米,棉花46萬多公斤,鈕扣200多萬個,折合人民幣350多萬元。這一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傳統的重要內容,它所體現的勤儉節約精神,新的歷史時期仍需發揚光大。

回收隊精神

回收隊精神指大搞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勤儉節約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

從大慶石油會戰開始,廣大職工就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利用業余時間回收散失在油田各處的廢舊物資。“文化大革命”初,廢舊物資回收工作一度停止。1969年,鐵人王進喜提議并組織起油田第一個廢舊材料回收隊——鉆探指揮部“鐵人回收隊”。王進喜帶領回收隊職工,到各個施工場地回收廢舊器材,連一顆螺絲釘、一塊廢鋼鐵都不放過,足跡遍油田。有些人對此不理解,說什么“搞回收沒出息,不光彩”。 王進喜對大家說:“艱苦奮斗的傳統不能丟。把散失的材料揀回來,重新用來建設社會主義,意義大得很!”在“鐵人回收隊”的帶動下,油田許多單位相繼建立起回收隊,開展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活動,自1961年到1983年,平均每年回收廢舊物資550噸。僅“鐵人回收隊”,10年就回收上繳鋼鐵1.73萬噸,管材19萬多米。用回收來的舊料裝配大型鉆機井架5部,自制和修復了大量的設備和零部件。僅水龍頭組裝機一項,就提高工效幾十倍,一年可修復水龍帶300根,價值達150萬元?;厥贞牪粌H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物資,而且解決了生產建設中的急需。后來,回收修舊成為油田物資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修舊利廢精神

修舊利廢精神指厲行節約、勤儉辦企業的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

石油會戰初期,大慶人堅持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的原則,注意搞好廢舊器材的修復工作。隨著油田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器材和設備的消耗量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很多的廢舊器材要報廢處理。為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做到物盡其用,1963年,供應指揮部率先成立了修舊隊,利用廢舊材料修建簡易廠棚,修復臺鉗、手鉗、焊機等工具,承攬修復那些生產急需而供應又短缺的物料,滿足生產建設的需要。1970年以后,各生產單位普遍建立了修舊利廢車間、修舊小組等,大搞清倉查庫、修舊利廢,力求做到小材大用、短材長用、優材精用、缺材代用、一物多用,“吃干榨盡”。如汽車修理廠的“修舊大院”就是由一個修復組逐步發展起來的,自制各種土設備20多臺,建立了以焊、補、噴、鍍、鉚、鑲、配、改、校、粘為主體的修復作業線,擔負起各種汽車配件修復工作。僅1970年至1976年,就修復汽車配件94種、23萬多件,節約價值520萬元,其中汽缸體、水箱、工字梁、方向盤、瓦片等20幾種配件,實現了10年不領新料,滿足了生產需要。

三個面向

“三個面向”即面向生產,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這是大慶油田領導機關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一上手,會戰工委便強調,各級領導要“親臨生產第一線指揮生產”,“機關工作要面向生產”。在1962年5月10召開的全油田黨員干部大會上,針對當時基層建設工作還不夠鞏固,機關工作還不深入,不細致,缺乏扎扎實實的作風等問題,會戰工委提出;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深入生產第一線,扎扎實實領導生產。對基層工作,要實行面對面的領導。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到1964年就形成了“面向生產、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工作指導思想。

五到現場

“五到現場”即生產指揮到現場,政治思想工作到現場,材料供應到現場,科研設計到現場,生活服務到現場。

“五到現場”是大慶油田企業機關在石油會戰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體現的是干部為群眾服務,機關為基層服務。“五到現場”,有利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工作方針,避免瞎指揮,能更多的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疾苦,及時解決問題,調動基層工作積極性,切實提高了機關工作成效。

加強“三基”工作

“三基”即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和基本功訓練。加強“三基”工作,就是指加強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的基層建設,加強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基礎工作,加強以崗位練兵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功訓練。

加強“三基”工作是會戰工委通過總結會戰初期加強基層建設的基本經驗,于1964年提出的基層工作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的方針。加強“三基”工作,是大慶會戰時期形成的抓好基層工作的基本經驗之一。它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和完善的過程。最初,指的是抓好基層建設,做好基礎工作,即抓基層、打基礎。會戰工委認為,要辦好石油企業,必須把根基打得扎實、牢靠。“根基”就是鉆井隊、采油隊、施工隊、車間等基層單位。會戰一開始,油田黨工委強調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基層,面向基層,服務基層,努力做到政治上幫助基層,組織上充實基層,技術上裝備基層,生活上關心基層,把抓基層、打基礎、建設隊伍作為自己的著眼點。1960年開展了學習“

五、馬、段、薜、朱”和紅旗單位活動;1961年開展了以“政治工作好、計劃完成好、革命作風好、企業管理好、生活管理好”為目標的五好單位和紅旗手活動;1962年提出了“加強基層工作,開展五好紅旗隊活動,大力改進作風,全面管好生產”的工作方針;1963年全面檢查了會戰以來基層建設工作情況,總結了加強基層建設、健全經常性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1964年強調了以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和基本功訓練為內容的“三基”工作。加強基層建設,核心是加強黨支部建設。大慶石油會戰以來,始終堅持“支部建在連上”,在鉆井隊、采油隊、基建隊以及家屬管理站設立黨支部。加強基礎工作,中心是建立健全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度。會戰初期總結生產實踐而建立的崗位責任制,就是企業生產管理中的一項根本制度,加強基本功訓練,主要是堅持崗位練兵,干什么,學會么,缺什么,補什么。經常組織技術“賽巧”和開展技術能手競賽活動,促進職工技術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對職工進行以崗位培訓為主的全員培訓,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職工的群體素質和崗位工作能力,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提高了經濟效益。

思想政治工作“兩抓”

思想政治工作“兩抓”即“抓生產從思想人手,抓思想從生產出發”,是大慶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是在一次創業時期形成并一直延續至今的正確處理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關系的基本原則。

抓生產從思想人手,就是堅持思想領先,抓生產首先要抓住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思想問題,把思想工作做到前頭。抓思想從生產出發,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行,根據經濟工作實際,確定思想政治工作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生產建設的全過程,保證生產建設任務的完成和經濟效益的提高。1961年1月,在戰區黨支部書記會議上。采油二礦二隊黨支部書記楊洪儒介紹經驗時提出“領導好生產必須從思想工作人手,思想工作必須從生產實際出發”。油建二大隊二中隊張國鈞介紹經驗時說:“我們運用抓生產從思想著手,抓思想從生產出發的方法,樹立了以搞油為主業,以油田為家的長期會戰思想”。

1964年石油工業部政治部在《關于加強基層建設,健全經常性政治工作的12條基本經驗》中概括為“抓生產從思想人手。抓思想從生產出發”。自此,“兩抓”作為大慶油田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經驗,長期堅持下來。

崗位責任制

大慶油田的崗位責任制,就是把全部生產任務和管理工作,具體落實到每個崗位和每個人身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保證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崗位責任制是大慶油田最基本的生產管理制度。大慶油田的崗位責任制,是大慶石油職工從油田生產與管理的實際出發,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主要包括崗位專責制、巡回檢查制、交接班制、設備維修保養制、質量負責制、班組經濟核算制、崗位練兵制和安全生產制8大制度。

1962年5月8日,中1注水站因管理不善,發生了一場火災。會戰工委立即發動群眾圍繞“一把火燒出的問題”展開大討論。在開展討論中,北2注水站發動職工對照中1注水站事故,查找自己的問題,從查物點數做起,把全站每樣東西、每件事情,由誰管、怎么管、負什么責任,都落實到崗位和每個人身上,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在此基礎上,會戰工委及時總結和推廣了這個站的實踐經驗,在全油田建立了崗位專責制、巡回檢查制、交接班制、設備維修保養制、質量負責制、班組經濟核算制六大制度。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又增建了崗位練兵制和安全生產制,成為八大制度。

三訪四到

大慶油田對政工干部的工作要求。三訪:即職工思想遇到問題要走訪,職工生活有了困難要走訪,節假日對公傷和離退休職工要走訪。四到:即職工或職工直系親屬患病要看望到,職工婚喪嫁娶要關心到,職工公出或外出療養要關照到,職工修房搬家要到現場。

傳幫帶

對青年工人進行大慶石油會戰傳統教育的一種方法。老工人對新入廠的青年工人要傳思想,幫后進,帶作風。其主要做法是:通過入廠培訓的老帶新、師帶徒、父教子、先進幫后進、結對子、定幫教合同等活動,對青年工人進行會戰傳統教育,使大慶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方法,主要是發揮老工人和先進人物的典型示范、言傳身教作用,因而教育更直接、更具體、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以來,運用這一方法,使一批批來自城市、農村、學校的青年的思想發生變化。后進青年思想轉化,逐步成為合格的大慶人。

“硬骨頭”精神

“硬骨頭”精神指在一切艱難險阻面前無所畏懼,頂得住、過得硬的精神。

1960年9月10日,在油田“五級三結合”會議上,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康世恩號召:全戰區每一個職工、每一個單位,要有一股子硬勁、硬功夫、硬作風。1962年1月2日,康世恩在全戰區干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任何時候都要鼓足干勁,越是困難干勁越要鼓,當革命的硬骨頭”。在大慶領導的倡導下,經過石油會戰實踐的鍛煉,這一精神逐步成為大慶油田各單位精神風貌的重要特征。運輸十三車隊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該車隊自1962年建立以后,全體職工團結協作,為油田開發建設當先鋒、打頭陣,攻堅啃硬。車隊曾多次在嚴冬季節進入深山老林集運木材,征服了“萬人愁”、“狼牙路”,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被稱為“艱苦奮斗的硬骨頭車隊”。

九熱一冷

大慶石油會戰中創造的一種領導工作方法。是指在一旬中,有九天“熱”,一天“冷”。每逢十日,領導干部再忙,也要坐在一起開務虛會,學習上級指示,分析形勢,總結經驗,從而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上來,使領導作風和領導水平得到不斷改進和提高。

這一工作方法,產生于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會戰一開始,油田領導就把實踐、學習、總結結合起來,把“冷”與“熱”結合起來,把沖天干勁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創立了“月初緊,月中狠,月末冷”的工作方法。打一仗,進一步。當時的具體做法是:月初開大會,大動員,大造聲勢,絕大多數干部上前線;月中組織大檢查,大突擊,使全月工作任務“立于不敗之地”;月末則自下而上地分析形勢,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布置下月任務。后來,把一旬作為1個小單元,形成了“九熱一冷”的工作方法。多年來,企業領導班子始終堅持這種“冷”、“熱”結合的工作方法,并建立了周五學習日和月總結、季考核、半年初評、年終總評等工作制度,把學習、務虛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了各項工作。

革命加拼命精神

1965年2月,毛澤東主席在聽取石油工業發展情況匯報時指出:“看來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大慶職工在油田開發建設中,遵照毛澤東主席的這一指示,發揚革命加拼命精神,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77年3月22日,《解放軍報》以“革命加拼命精神”為題發表文章,評價了大慶人的這種獻身精神。

三要十不

三要十不即要甩掉我國石油落后的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不怕苦,不怕死,不為名,不為利,不講工作條件好壞,不講工作時間長短,不講報酬多少,不分職務高低,不分份內份外,不分前線后方,一心為會戰的勝利。

三要十不是大慶企業的優良傳統。1960年在大慶第一次政工會議上,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大慶會戰初期黨的臨時辦事機構)對會戰職工隊伍精神風貌的概括。它體現了大慶石油會戰職工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攀高峰的進取意識,反映了他們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奪取會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不一為

四不一為即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會戰。1964年大慶冬季整訓中提出的口號。體現了大慶人的獻身精神,是大慶企業的優良傳統。

三條要求、五個原則

三條要求,五個原則,即項項工程質量全優,事事做到規格化,人人做出事情過得硬,有利于質量全優,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安全生產,有利于增產節約,有利于文明生產和施工。

三條要求,五個原則,是大慶領導機關在油田全面開發建設初期,對生產建設提出的重要規則。1964年初,大慶會戰工委根據油田發展形勢,組織職工開展學先進、找差距活動,堅持“兩分法”前進。通過認真總結油田生產建設工作的經驗教訓,在同年5月15日召開的油田“五級三結合”會議上系統地提出了“三條要求,五個原則”。接著,廣泛發動群眾,在全油田開展了怎樣才能做到“三條要求,五個原則”的大討論,并先后總結和樹立了“自覺從嚴,好字當頭”的油建十一中隊,“五過硬”的井下作業隊,“硬骨頭”運輸三中隊等一批先進典型;同時,堅持在每年戰役開始時組織“樣板月”活動,即每個單位、每個職工把開始打的第一口井、砌的第一堵墻都做出樣板來。這樣有了工作標準,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就十分清楚,從而使“三條要求,五個原則“落到了實處。此外,大慶還陸續建立了各種質量標準和檢查制度,加強鉆井、基建施工等生產管理工作,使油田各項工程質量顯著提高。1965年,全油田鉆井400口,射孔質量全部合格;油田建設竣工投產的工程達到了質量全優。作為大慶企業生產和管理的優良傳統,“三條要求,五個原則”所積淀的文化精神就是:質量觀念,效率觀念,效益觀念,安全、文明生產觀念等。這些觀念體現了大慶人的科學求實精神,符合油田生產建設發展的客觀要求。

要有硬勁、硬功夫、硬作風

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在會戰初期對職工隊伍建設提出的要求,是大慶企業的優良傳統。1960年9月10日,在油田“五級三結合”會議上,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康世恩號召:全戰區的每一個職工、每一個單位要有硬勁、硬功夫、硬作風。他在講話中,對“硬勁、硬功夫、硬作風”作了具體的解釋;所謂硬勁,就是要具備堅強的革命意志,不怕任何困難,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所謂硬功夫,就是要把技術學得非常熟練,樣樣工作拿得起;所謂硬作風,就是不論作什么事情,都要嚴肅認真,嚴格要求,做到底,做漂亮,不馬虎湊合。1960年9月13日,《戰報》以“打出一支有硬勁、硬功夫、硬作風的硬隊伍”為題,發表了康世恩的講話。這一作風,體現了大慶會戰職工的堅強意志和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

要有“六個勁”

“六個勁”即要有干勁、闖勁、鉆勁、巧勁、細勁、好勁。是大慶石油會戰中所倡導的一種積極進取精神。

在1961年召開的大慶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上,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康世恩作了題為《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向油田發起全面進攻》的報告,動員廣大會戰職工認真貫徹黨的八屆九中全會精神,堅決完成1961年大會戰提出的各項任務。并指出,要完成大會戰的各項任務,就要有干勁、闖勁、鉆勁、巧勁、細勁、好勁。所謂干勁,就是要不怕困難,吃苦耐勞;所謂闖勁,就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大膽地闖,敢于勝利;所謂鉆勁,就是對工作要下苦功夫,鉆進去,摸清情況,掌握規律;所謂巧勁,就是講究巧干,努力改進操作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勞動效率;所謂細勁,就是工作不能粗枝大葉,要精雕細刻;所謂好勁,就是工作要講究質量,講究水平,無論做哪項工作,都要搞出一個好的樣子。會后,油田各單位廣泛地開展了以比“六個勁”為中心的生產競賽活動,使之逐步為廣大職工所認同,成為大慶企業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要有“六個勁”,實質上就是把高度的革命精神與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不斷地開拓進取。

向“兩高兩發展”進軍

兩高兩發展,即高度自動化、高度機械化,發展新工藝、發展新技術。

大搞科學研究,大搞技術革命,向“兩高兩發展”進軍,是大慶會戰工委于1965年提出的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戰略目標,也是向油田職工發出的向科學技術進軍的響亮號召。1964年底,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的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石油工業部黨組也確定了1965年和以后幾年石油工業發展的方針:“合理開發油田,充分利用石油資源,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發展深度加工,提高采收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大慶會戰工委結合大慶實際,于1965年初確立了“從根本上改變油田生產建設面貌”的指導思想,發出了向“兩高兩發展”進軍的號召。1965年1月19日,油田召開了6000人的“向科學技術進軍誓師大會”,檢閱了1964年大搞技術革新取得的成果,總結了經驗,樹立井下采油工藝研究所及其技術負責人劉文章為先進典型,初步擬定了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規劃。這次大會后,全油田掀起了大搞技術革新的熱潮,涌現也了一批新的科技成困。向“兩高兩發展”進軍的號召,推動了油田的科技進步,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1965年鉆井、煉建、供應、水電等許多單位,于同年11月就紛紛報捷。以鉆井戰線為例,任務比上年增加10%,鉆井每米成本比上年降低7%,質量指標優質率達99.15%,全年打井口口合格;射孔總井數比上年多1倍以上,質量全優;中型鉆井全部實現了“三一”優質井;巖心收獲率創出99.15%的新水平。這一響亮口號反映了大慶油田決策者重視科學技術,努力使科學技術研究走在生產前面的思想,也體現了大慶人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進取精神。

四個大干

1974年8月,大慶油田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提出的口號。即大干社會主義有理,大干社會主義有功,大干社會主義光榮,大干了還要大干。

四個大干口號是大慶職工為抵制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所謂“批林批孔”運動,對生產干擾破壞而提出的。1973年,大慶根據國務院、國家計委的決定和燃料化學工業部的通知,開始開發和建設喇嘛甸油田,組織了喇嘛甸油田會戰。1974年,正當會戰十分緊張的時期,所謂的“批林批孔”運動開始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大肆鼓吹“不為錯誤路線生產”、“踢開黨委鬧革命”、“停產鬧革命”等謬論,一時間無政府主義泛濫,油田的生產建設受到嚴重的影響。為了排除干擾,大慶黨委發動全油田職工開展了一場大辯論:是煸動停產鬧革命、吃社會主義有理,還是大干社會主義有理?是到處搞串聯、拉山頭、破壞社會主義建設有功?還是大干社會主義有功?是不上班、不勞動、搞邪門歪道光榮,還是一心為公、大干社會主義光榮?大干多年了,是該歇歇腳了,還是大干了還要大干?經過大辯論,廣大職工進一步明辨了是非,提高了覺悟。許多職工說,只有大干社會主義才能推動歷史車輪前進,大干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有理;大干不是圖個人私利,而是為國家多產油,為改造落后面貌出力,有功;大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光榮;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短時期可實現的,大干了還要大干。于是,1974年8月,在油田召開的勞動模范表彰大會上,“四個大干”作為響亮的口號提出來,并寫成標語,在街口、井場、車間等處廣為宣傳,在全油田形成了一個輿論中心。會上還樹立了周占鰲、屈清華、吳全清、徐淑英等一批排除干擾、堅持大干的先進典型;表彰了37000多名先進個人和400多個先進集體,并讓這些模范人物披紅戴花,坐彩車走遍油田,20多萬名職工和家屬夾道歡迎。造成了向大干社會主義的先進人物學習,大干社會主義光榮的濃厚氣氛。通過大樹正氣,“四個大干”的口號深入人心,全油田形成了大干社會主義的熱潮,1974年的原油產量比上年增長了40%,這一口號,反映了大慶人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和敢于抗爭、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

為國分憂,為民爭氣

大慶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大慶精神的首要內容。它產生于大慶石油會戰的初期。當時,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撕毀合同,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國家對石油的需求非常迫切。據統計,1959年我國石油產品的自給率僅為40.6%。為緩解供求矛盾,不得不耗用大量外匯進口原油成品油。即便如此,石油產品的供應仍然十分緊張。民用油中數量最大的煤油和柴油,商業部門年底庫存量1959年比1958年分別降低15%和24%,1960年比1959年又分別下降了38%和23%,高級航空燃料油則全部依賴進口中,許多公共汽車背上了煤氣包,部隊執勤、訓練也因缺油受到影響。因此,國家需要石油工業大步快上。在這種形勢下,4萬多人的會戰隊伍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一下集中到了草原覆蓋、沼澤遍地、只有幾百戶人家和幾處牧場的薩爾圖地區。這里年平均氣溫為3.4度,有5個月平均氣溫在零下4.9度以下,有6個月凍土深度達2米多;半年風雨,土地泥濘不堪。生產方面,設備不齊全、不配套,汽車、吊車缺少。生活上,無住房、無床鋪,糧食定量不足。面對重重困難和矛盾,會戰初期黨的臨時辦事機構-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作出了《關于學習毛澤東同志所著〈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廣大會戰職工圍著篝火學“兩論”,對各種困難和矛盾進行反復的討論。1960年3月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的鉆井隊長王進喜在學習“兩論”時,聯系自己1959年參加全國勞模會在北京看見的一件事說:我看到北京街上跑的汽車有的背了個大包,就問別人,人家說因為我們國家缺少汽油,燒的煤氣。我一聽,心里真難受,我們這么大個國家,汽車沒汽油燒還得了!我是一個石油工人,讓國家作這么大難,還有臉問!會議期間聽說東北發現了大油田,當時就找到部領導申請到這個油田工作,恨不得一下子到大慶,把大油田拿下來,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非為黨、為中國人民爭口氣不可!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宣傳工進喜這個典型,推動“兩論”學習活動,很快在會戰隊伍中形成了統一的思想:“我們石油資源太少,產量太低,技術落后,不能滿足國家需要,是當前壓倒一切的困難,是所有矛盾中的一個最主要的矛盾。„„從國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來看,上的話,無非是石油職工多流些汗,多吃些苦,這是局部的、第二位的困難;因而,上有困難,不上就更有困難。“基于這樣的認識,油田廣大職工下定了”為國分憂、為民爭氣”的決心,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和“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概,一心艱苦創業。“為國分憂、為民爭氣”,建立在高度的國家主人翁思想覺悟基礎上,具有鮮明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強意識,是大慶人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表現。30年來,大慶人之所以能艱苦奮斗、不斷進取、慷慨奉獻,關鍵在于以這一決心作為價值取向。

先生產,后生活

大慶石油會戰時期提出來的處理生產與生活關系的一條原則。是大慶人克己奉獻、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戰是在國際環境十分嚴峻、國內經濟嚴重困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60年代初期,國民經濟急需石油,而國家用于搞油的財力和物力又十分有限,進行會戰所遇到的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困難和矛盾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是按照國外的習慣做法,先建石油城,后搞大規模的石油勘探和開發,還是先把石油會戰打上去,后建石油城?大慶石油會戰領導機關以“兩論”為指導,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和分析形勢,提出在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上,“要先全局,后局部”在國家與個人的關系上,“要先國家,后個人;”在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上,“要先生產,后生活”。這些原則得到了廣大石油會戰職工的認同。他們說:“千困難,萬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千矛盾,萬矛盾,國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他們寧肯在生活上吃大苦,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為國家分擔困難。這一原則,包含著深刻的經濟思想:①生產決定生活,生產是生活的物質基礎。大慶人根據油田勘探、開發建設的特點,形象地說:“先蓋樓,再搞油,搞不到油就丟了樓;先搞油田后蓋樓,有了油就保住了樓。”②“后生活”,決不是不要生活,而是要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改善職工的生活。事實上,“全面關心職工生活”是大慶石油會戰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大慶企業的優良傳統。這一原則,不僅反應了大慶人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大慶人胸懷全局,把發展石油生產、為國家分擔困難看成比個人生活苦樂更為重要的價值觀念,有了這種克己奉獻精神,大慶人才心甘情愿地艱苦奮斗。 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有多少泥

反映基層干部參加勞動,與群眾同甘共苦,保持勞動人民本色的一種艱苦奮斗精神。會戰一開始,幾萬人涌到草原上,工作、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號召各級干部深入生產一線,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廣大干部不分單位,不計時間,哪里有困難,哪里最艱苦,哪里最危險,就到哪里和工人一起大干,泥里來,水里去,共同克服困難,打開了會戰局面。工人反映說:“領導同志比我們還辛苦。”在實踐中,廣大干部認識到:“只有我們與群眾同甘共苦,群眾才能與我們同心同德”,較好地保持發揚了艱苦創業的精神。

領導心里裝著工人,工人心里裝著企業

指企業領導時刻不忘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充分發揮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職工群眾就會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覺為實現企業目標努力拼搏。

領導干部“約法三章”

是指會戰工委在1964年8月下旬的擴大會議上,通過總結會戰幾年來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干部參加勞動、領導親臨前線指揮生產、蹲點調查的好處后,制定的一項企業領導干部革命化的措施。其主要內容是:堅持發揚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永不特殊化;堅決克服官僚主義,不能做官當老爺;堅持“三老四嚴”的作風,謙虛謹慎,兢兢業業,永不驕傲,永不說假話。

第三章 鐵人名言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鐵人王進喜的誓言。是大慶石油職工獻身精神的突出表現。為了改變祖國石油工業的落后面貌,王進喜發揚“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一直忘我的工作著。幾十年惡劣條件下超常強度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嚴重的胃炎和關節炎一直折磨著他,但他從不把病痛放在心上。領導每次要他住院治療,他總是說:“沒啥。工作這么忙,哪能顧得上這些?”1970年4月,他在玉門參加石油工業現場會,會議還沒有開完,領導見他身體難以支持,就決定派醫生護送他去北京治療。在北京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在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下,有關部門集中了北京和一些地方的優秀醫生為他治療。住院期間,每當有人看望他,他都要詳細詢問:工人們學習怎樣?打了多少新井?有什么新創造?還有什么困難問題?彌留之際,王鐵人還以微弱的聲音訴說著要為中國人民每人找到半噸原油的愿望。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終年47歲。他的戰友們沉痛的說:“鐵人真正是為油田少活20年啊!”鐵人王進喜的誓言,一直激勵著大慶石油職工英勇拼搏,慷慨奉獻。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職工的豪言壯語。表達了大慶人對待困難的頑強態度和艱苦創業的鋼鐵意志。大慶油田發現后經黨中央批準,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石油工業部在大慶組織了由全國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1萬多名精兵強將和3萬名復轉解放軍指戰員參加的石油大會戰。始于1960年的大慶石油會戰,正值國際上對我國施行經濟封鎖、國內經濟嚴重困難的時期,生產和生活條件很差。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是不怕困難硬打上去,還是畏懼困難退下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會戰職工為了盡快甩掉中國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堅定地表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汽車、吊車不夠用,他們就人拉肩扛把鉆機從車站運到井場,陰雨連綿,卡車司機創造了車輪胎穿“鐵鞋”,解決在泥濘路上行駛的困難(參見“汽車穿‘鐵鞋’”);沒有房子,他們就動手搞干打壘;吃的有困難,他們就開荒種地;„„他們就是這樣,主動地創造條件上。30年來,大慶人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創業精神,闖過了重重難關,不僅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油田,宣告了中國石油的基本自給,而且使油田連續14年實現高產穩定產,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職工對實踐與馬列主義理論二者關系的深刻理解和表述。大慶石油會戰打響不久,有一個實習生來到王進喜所在的井隊。他看什么都不順眼,冷了不干,餓了不干,沒有房子住不干,天黑了也不干。大家批評他,他還辯解。王進喜說:“你簡直沒有半點馬列主義水平!”他問:“你說馬列主義怎樣衡量?”王進喜說:“我看,第一得有革命干勁。你看我們鉆工,在零下幾十度,把鉆臺上的吊鉗打得叮當直響,這種干勁就有馬列主義!”隔了幾天,他又和王進喜說:“那天你說有干勁的人,像鉆工光著膀子干,就有馬列主義,這說法不全面吧?”王進喜說:“說的要跟干的結合起來,怎么不全面?干,我承認你有馬列主義,不干,我永遠不承認你有馬列主義。”實習生理屈詞窮,認輸了。后來,王進喜在許多場合反復重申了這一觀點,并作了進一步解釋:“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主義也沒有。”“我們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嘴上說的和手上干的,要結合起來。念了一火車書,光說不干,就不是馬列主義。”王進喜的話在油田上廣為流傳,廣大職工以此激勵自己為油實干,并常常用來批評那些光說不干的人。“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的精義在于:①實踐性是馬列主義的一個鮮明特點。不能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理論,決不是馬列主義理論;徒有理論,袖手不干的人,決不是馬列主義者。②馬列主義不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而是在實踐中被學習、掌握和運用的。只有把馬列主義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掌握馬列主義。

干工作經得起子孫后代檢查

大慶人的一種工作態度。是大慶人社會責任感和求實精神的具體表現。這種工作態度,要求石油職工立足油田,著眼子孫后代,責任心講“實”,技術講“精”,第一手資料講“準”和“全”,作風講“嚴”和“細”。無論是集中會戰,還是分散作業,都堅持“好字當頭,質量第一”,做什么事情都要使人信得過,不馬虎,不湊合。為了使“工作經得起子孫后代檢查”,大慶職工在工作中堅持進行自我檢查,相互檢查和專項檢查,堅持有錯就改,有偏就糾,保證做出的事情過得硬。

井沒有壓力不出油人沒有壓力輕飄飄

出自鐵人王進喜之口的著名格言。是大慶人強烈的社會使命感的自律意識的突出表現。鐵人王進喜說:“一個人每天都要工作,如果責任心不強,就沒有壓力,就輕飄飄地過去了。我們說的壓力,不是哪個領導給的壓力,是我們自覺自愿的壓力。要有責任心,對黨負責,對國家負責,對自己負責,就應該有壓力”。“沒有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分擔這個壓力。一般的壓力還不夠,我們要承擔100噸的壓力。”這種自覺加壓意識,是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職工艱苦創業、不斷開拓進取的內驅力。

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油田科學研究院開發一室的科技人員貼出的一副對聯。是大慶人不迷信、不自卑、勇攀高峰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寫照。60年代初期,大慶第三口探井噴油。甩開鉆探后探井陸續噴油,證實了大慶是個油田連片、油層成串的大油田。這時會戰領導機關決定戰略轉移,揮師北上,集中力量,拿下油層厚度大、油井產量高的有利地區;同時決定盡快編制油田開發方案。當時,編制油田開發方案的是一批剛從大中專院校畢業的技術人員和沒畢業的實習生。以前他們只從書本上看到過一些油田開發方案的例子,一下子要編制自己的大油田開發方案,困難很多,不知如何下手。一些外國人說什么“大慶油田原油凝固點高,含蠟量高,又粘又稠,只有搬到印度尼西亞才能開采”,并吹噓,離開他們“中國人就不能開發這樣大的油田”。年青的科技人員對此十分氣憤,堅定地表示:我們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夠開發好大油田。他們以“兩論”為武器,發揚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決心高速度、高質量地編制出油田開發方案。正是這樣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幾歲的科研和工程技術隊伍,從1962年到1964年,先后完成了薩爾圖油田開發設計方案的初步研究、碎屑沉積油藏注水開發油層研究、利用平面物理模型研究、油水運動規律和小層動態分析方法研究等項目。這些成果都達到了當時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這副對聯生動地顯示了大慶年青的科技人員排除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的論點、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這種高度的自信心、自尊感和自強意識是大慶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

表達大慶石油會戰職工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的豪言壯語。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困難重重,要把會戰打上去,非常需要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在1960年4月29日召開的會戰誓師大會上,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康世恩提出,要樹雄心,立大志,人人爭當英雄好漢,并鼓勵大家,英雄手下無困難,就是看我們志氣高不高,氣魄大不大。在誓師大會精神鼓舞下,會戰隊伍士氣高漲,喊出了“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的豪言壯語。1962年1月2日康世恩在全戰區干部大會上的報告中說,1年多來能取得這樣大的成績,全體職工具有“石油工人面前無困難”的氣概,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手下無困難”,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內涵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成為大慶人不畏困難、勇敢拼搏的精神力量。

任憑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無冬天

大慶石油會戰職工不畏自然環境惡劣的豪言壯語。表現了大慶人的豪邁氣概。1960年10月12日,風雪襲擊大慶。會戰指揮部發布了《緊急動員,打好過冬突擊戰》的動員令。同時,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大慶石油會戰初期黨的臨時辦事機構)決定,為了與前線職工同甘共苦、戰勝嚴寒,將設在安達縣城的會戰領導機關全部遷往會戰前線薩爾圖。當時,《戰報》發表了《零下40度是紙老虎》的社論,動員職工在戰略上藐視嚴寒,在戰術上重視嚴寒。在這次過冬突擊戰中,全戰區從機關到基層,每天出動上萬人挖溝覆土,把新鋪設的輸油、供水管線深埋地下,以保持油水溫度。采油工人群策群力,創造了“長煙道熱吹風”、“平頂盤管加熱爐”等多種油井和井排土法保溫設施。地震工人破土勘探,鉆井工人冒寒打井,采油工人千方百計保證原油暢噴暢流。工人們說:“風大雪大勁更大,夏天標桿冬天拔”,“任憑零下四十度,地凍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無冬天。”

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

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石油會戰初期寫下詩句。它生動地表達了大慶石油職工在惡劣自然條件面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64-1965年間,大慶進行新開發區建設,條件十分艱苦。人們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搞分層注水戰,連續苦戰了幾個月,幾千名職工全身衣服都凍成了冰。有的同志寫出了詩句抒發自己的戰斗豪情:“身穿冰激凌,風雪吹不進,干活出大汗,北風當電扇”。王鐵人對此感懷,寫出詩句:“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這些詩句激勵著廣大職工戰風雪、斗嚴寒,拼命奪油田的旺盛斗志。

為石油事業艱苦奮斗一輩子

鐵人王進喜的一句名言。是以他為代表的大慶石油職工的共同意愿。在大慶石油會戰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職工,為了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為國分憂、為民爭氣,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了生產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難,取得了石油大會戰勝利,為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要繼續艱苦奮斗?1964年8月,大慶會戰工委制定了領導干部“約法三章”,第一條就是:“堅持發揚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永不特殊化”。1965年7月,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工業部政治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為石油事業艱苦奮斗一輩子”的發言,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國家現在還窮,還沒建設好,石油還沒完全夠用,我一定要艱苦奮斗一輩子。”“要讓我們國家的石油按6億5千萬人口來算,一年一人合上半噸油。”他還說過:“今后我們要走的路還長著哩,還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不管困難多大,我們決不低頭,一定要挺著腰桿子干一輩子。”“現在我們少數人的吃苦,能換來多數人的幸福,換來子孫萬代的幸福。”“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性質確定了的。為實現共產主義,就要艱苦奮斗一輩子。”同年8月9日,《戰報》全文刊登了鐵人王進喜的發言。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言傳身教和“鐵人”精神的感染下,經過石油大會戰鍛煉的廣大石油職工,進一步增強了為國家分擔困難、為全國人民造福的奉獻意識,決心為石油事業艱苦奮斗一輩子。“老一代石油職工的崇高思想和模范行為,對新一代石油職工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石油事業艱苦奮斗一輩子”的思想,是大慶人艱苦創業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慶人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力。

鐵人心聲

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國家辦好一件事情:快快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 ——摘自《創業者》

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會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分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工人階級的責任。

——摘自《創業者》

要干就要像鉆井工人那樣丁丁當當地干;要活就要像鉆井工人那樣挺直了腰桿子活。我要當鉆井“老虎”,痛痛快快地干它一輩子。

——摘自《鐵人傳》

主人不能干長工活。我們是主人了,主人是給國家干活兒,給自己干活兒,怎么能用對付地主資本的辦法對付自己呢?

——摘自《鐵人傳》

只有共產黨才能解放受苦的人,只有共產黨才能讓工人、農民過上好日子。我入黨就是為了給祖國、給人民貢獻更大的力量,當一個忠實的人民勤務員。——摘自王進喜《入黨申請書》

月上五千米,鉆透祁連山,是先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在困難和危險面前,我們不沖叫誰沖。慢打只能出慢打的經驗,快打才能出快打的經驗,放開手腳干吧。

——摘自《鐵人傳》

連黨中央所在地、毛主席居住的地方——首都北京都沒有油用了,我們還有什么臉當先進、開大會、受表揚?叫國家做這么大的難是誰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

——摘自《鐵人傳》

我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

——摘自1965年石油部政工會

千矛盾、萬矛盾,國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這困難、那困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油而我們國家油不夠用,是最大的困難。大油田找到了,等著我們去開發。干,我們吃點苦;不干,國家更困難。

——摘自《學習鐵人王進喜》

有了困難怎么辦?這像打仗一樣,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難也要上。

——摘自《學習鐵人王進喜》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們要把地球鉆穿,讓大油海翻個兒,把大金娃抱出來。

人活一口氣,拼死干到底。為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掉,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摘自《鐵人傳》

一個隊打得再好拿不下大油田,只有所以隊都打上去了,才能高速度、高水平開發大油田。我們爭的是黨和國家的大紅旗,要的是集體冠軍。

——摘自《鐵人傳》

第四章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背后的故事

人拉肩扛運鉆機

1960年4月2日,聽說鉆機到了,不等天亮,王進喜就帶領1205隊職工跑步15華里來到車站??梢坏杰囌?,王進喜和工人們馬上遇到了難題:車上是一車皮一車皮的幾十噸重的鋼鐵大件,沒有吊車、沒有拖拉機,車下只有30幾個西北漢子,怎么卸車,怎么搬運,怎么安裝呢?王進喜把全隊集合起來,問在朝鮮打過仗的支書孫永臣:“我沒有打過仗,你說若是在戰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是上還是退?是打還是坐下來等?”孫永臣說:“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王進喜接過話來說:“對!我們大會戰也像打仗一樣,只能上,不能退;我們不能再等了,新疆、四川的鉆機不是也卸下火車了嗎?沒有吊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部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有胛子,螞蟻搬山也要搬。我們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卸車搬運安裝,早開鉆。我們大家看看行不行?”“行!”全隊民口同聲道。“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說完,甩掉老羊皮襖,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推的推,拉的拉„„棕繩把手勒出了血,肩膀被壓得又腫又痛,可是誰都不在乎,許多人都脫掉了棉襖,只穿一件襯衣,大家臉上、身上全是汗水,熱氣騰騰。全隊職工從2日早上7點一直干到3日凌晨,將60多噸重的井架全部運到薩55井井場。

這時鉆機安裝的難題又擺在了1205隊面前。隊黨支部當即召開會議決定在沒有吊車的情況下,靠人拉肩扛高速安裝鉆機。隊長王進喜在全隊工作動員會上代表黨支部向大家高聲說:“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把鉆機安裝起來。我們國家現在有困難,我在北京參加群英會時,看到汽車背的煤氣包。國家沒有油,外國卡我們的脖子,帝國主義封鎖我們的國家,千困難、萬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我們石油工人是國家的主人,就得想辦法把鉆機安裝起來。我們要干出樣兒來給外國人看看!“王進喜的一席話說得大家精神大振,摩拳擦掌。大家以撬杠、大繩、木頭、鋼管為工具,人拉肩扛苦戰3晝夜,巍峨的鉆塔終于屹立到薩55井的場位上。

端水開鉆第一口井

1205隊所打的第一口井——薩55井就要開鉆了??墒?,沒有輸水管線,開鉆用水怎么解決?

王進喜立即召開全隊動員大會,讓大家想辦法。會上他先問許萬明:“開鉆沒有水怎么辦? ”這個許萬明,人稱“小老虎”。聰明過人,腦子里全是點子。他想了想說:“用盆子端水打井!”他身邊的姜如學聽了一笑說:“你看見哪個國家用盆子端水打井?簡直瞎胡鬧。”王進喜接過話茬兒,斬釘截鐵地說:“許萬明的主意好,我們能人拉肩扛裝鉆機,就能用臉盆端水保開鉆!明天我們就用盆子端水打井。”

第二天,在王隊長的帶領下,有的端著盆子,有的拎著桶,有的手提茶壺,還有的拿著安全帽、滅火機外殼„„大家排成了一條長龍,從井里端水,再倒進泥漿池中。馬家窯的老鄉們也都肩扛扁擔挑著水桶加入了運水行列。

自己挖的水井被端干了,老鄉的水井也快被端干了。戴祝文急忙找到王進喜:“王隊長,端干了老鄉的水井,人家吃啥,牲口喝啥?”王隊長指著西邊說:“那我們就到那邊水泡子端去。”

井場西面一里多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水泡子,凍了一層厚厚的冰。于是大家破冰取水,一盆盆、一桶桶„„一條浩浩蕩蕩的運水長龍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一天過去了,還是遠遠不夠鉆井用水。王進喜想,這樣端水效果不大,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他和大家一商量,決定從水泡子到泥漿池挖一條水溝,從水泡子里端出水來再倒進水溝,讓水流到泥漿池。

大家很快挖好了一條小水溝,果然端水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用了四五天的時問,泥漿池就已經滿了,總共約有40噸水,保證了鉆井的需要。

人體攪拌泥漿

“4·29”萬人誓師大會后,大會戰全面打響。各探區、各井隊積極響應會戰黨委“集中全力,猛攻試驗區”的號召,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大顯身手。1205隊按計劃搬到了楊四屯,打開發試驗區的第一口井——2589井。

王進喜帶著嚴重的腿傷,拄著拐杖在井上指揮打井。當薩2589井鉆到700多米深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沖出井口,不一會就達到十幾米、二十多米高。當時,井場上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急忙召集全隊集合想辦法。有人提議,用黃土和水泥壓井。王進喜果斷地采納了這個建議,大喊一聲:“往泥漿里加水泥和土,干!”大家一鼓作氣,幾噸水泥和土很快被加到泥漿里??墒锹淙肽酀{池的水泥和黃土很快都沉了底,水泥沉下去又把上水管頭堵住了,沒有攪拌機,泥漿溶合不好,井越噴越厲害。在此危急時刻,王進喜扔掉拐杖,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并不時鉆入水下去清理上水管線的蓮蓬頭。緊跟著幾個工人也紛紛跳入泥漿池。大家奮力劃動攪拌,上水管線通暢了,泥漿比重升高了,用水泥、黃土配制的高比重泥漿經過兩臺高壓泵的強力抽壓,通過循環管線和鉆桿強力注入地下,以巨大的壓力往下壓。把液柱一點點壓了回去。經過3個小時的緊張搏斗,終于制服了井噴。這時王進喜已經精疲力盡,傷腿上的繃帶、紗布早已不知去向,傷口被堿性很強的泥漿浸泡沖刷得血肉模糊。剛被扶出泥漿池就昏倒在地上。大家張羅要送他去醫院。他清醒后大聲說:“不要管我,看井壓住沒有?趕快大排量循環,防止水泥凝固??禳c處理泥漿!”工人們給隊長擦去滿臉滿身的泥漿,王進喜坐在那里,繼續安排工人們處理事故后的各種問題。經過全隊努力,井保住了,設備安全無事。

井噴壓住以后,井越打越順,1205隊只用4天時間就打完了第二口井,并創造了日進535米的當時戰區最高紀錄。

“八一”水線展雄風

1960年4月中旬,為了保證第一列車原油外運,保證油田生產和生活用水,會戰領導小組提出要搶修一條大型輸水管線。這條管線從喇嘛甸到東油庫列車電站,長17.2公里,管溝深2米。動用土方8萬立方米,并且要求10天內完成土方任務,30天內完成焊接任務。當時,松遼大地天氣微寒,地層剛化凍,但還沒有全部化開,又到了雨季,施工難度非常大。

關鍵時刻,攻克輸水管線土方的艱巨任務交給了人民解放軍“八一”部隊來完成。任務一下達,部隊全體官兵滿懷信心,爭先恐后要求承擔新任務。當年入伍的新戰士小李,文化水平低,拿張紙不會寫,急得團團轉。班長得知后就替他代寫。小李激動地說:“你給我寫上,我保證做到干字當頭,難字靠邊。”當任務分配給紅星、紅旗兩個中隊后,他們就立即組織傳達動員,當天就全部進人現場。

在施工中,這支曾經參加過著名的淮海戰役的英雄部隊。提出“當年淮海驚敵膽,今朝會戰展雄風”的豪邁口號,在與積水爛泥的頑強搏斗中表現出堅韌不拔的“硬骨頭”精神。管線走直線。要穿越各種復雜地形,困難重重。在一處積水兩尺多深的沼澤地里,干部戰士毫不猶豫地脫下鞋襪,跳進沒膝深的水中。當時天氣還冷,又下著雨,雙腳站在冰涼的泥水中,一會兒雙腿就麻木得不聽使喚!但每個戰士都把管線會戰與開發大油田聯系起來。戰士們說:“今天我們多流汗,明天就能多產油。”他們壘土筑堤埂,用臉盆、水桶、鐵鍬等簡易工具清除了積水和稀泥。當他們遇到堅硬的凍土層時,

紅旗中隊一連十班長響亮地向全班提出:“同志們,勇敢地沖上去,向凍土開戰!”九班長接著說;“地再凍,土再硬。硬不過人民戰士的堅強決心。”在他們的鼓勵下,戰士們熱血沸騰起來,只見鐵鎬飛舞,大地翻騰,片片凍土被刨下來了。盡管戰士們的手磨破了,衣服濕透了,但仍手掄大鎬,一刻不停。經過一整天的苦戰,管溝終于在晚10點勝利地穿過了沼澤地。施工中,二連還專門組織了“粘土突擊隊”,每人每天平均挖粘土20多立方米。

“八一”部隊忘我勞動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作風,極大地鼓舞了會戰職工。經過軍民團結奮戰,管線提前完工。人民解放軍紅旗、紅星兩個中隊僅用5天時間就提前完成土方任務,基本建設指揮部三大隊僅用25天就完成了焊接任務。

為了表彰人民解放軍“八一”部隊在參加石油會戰中的模范作用和歷史功績,1960年6月6日,會戰領導小組正式作出決定,把會戰以來修建的第一條大型輸水管線命名為“八一輸水管線”,并且號召油田廣大職工向解放軍學習。把職工隊伍鍛煉成為一支能經得起困難考驗的堅強隊伍。

井噴取氣樣

1960年5月,二探區的一口井發生井噴事故。井口噴出的油氣水柱足有10米多高,咆哮著沖天而射,像脫韁的野馬。叫人不敢接近。井場油氣彌漫,讓人感到透不過氣來。高大的井架陷入地下,井場周圍已被泥漿、油水浸沒。

為了搞清出氣的層位,制服井噴,必須首先取得氣樣進行化驗分析??墒蔷谥車鷽]膝的泥漿和松軟的泥沙,井口咆哮而出的油氣水柱時刻威脅著人的生命安全。派誰上呢? 這時一個書生模樣的小伙子勇敢地站了出來,他要求擔當這一艱巨而又危險的任務。 這個小伙子叫田光道。田光道是1955年北京地質學校畢業的年輕技術人員,就在發生井噴前不久,他抱著為油而戰的雄心。由川中趕到大慶來參加石油會戰。到了戰區放下行李,連手續都沒有辦,就跑到井上投入了夜以繼日的緊張戰斗。這次井噴他正好在井場,就要求擔負上井口取氣樣的任務。只見他卷起褲腿,趟過泥水,一步一步地靠近井口。此時的井口吼聲如雷,油水似雨。連取了兩瓶氣樣后,田光道已經感到頭暈耳嗚,身子一晃,險些摔倒。外面的同志看到后,忙催他回來??伤蠹覕[擺手,堅持著。奮不顧身地又取了第三瓶氣樣,這才搖搖晃晃地離開井口,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汽車穿“鐵鞋”

會戰一打響,就面臨著重重困難。天公偏偏又不作美,6月就下起連陰雨。十幾天,大雨不斷,草原到處是積水,條條土路都是泥濘不堪。汽車一上路,輪胎在泥水里打滑,盡管車輪飛轉,可就是不往前走。大量的物資、器材、生活用品運不上去,前方急得團團轉。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三探區運輸處發動全體職工獻計獻策,大搞革新。全處兩天就設計出40多個方案,畫出59張圖紙。一中隊二分隊司機鄭學書,敢與“天公”比高低,開動腦筋想辦法,千方百計找竅門,終于設計出了“汽車輪胎防滑鐵鞋”。他在領導支持下。連夜畫出圖紙,又經過鉗工、電工連夜苦戰,制成了第一套防滑“鐵鞋”,經過試用效果比較好。運輸處又召開會議,進行研究、改進。使之更加理想。這種“鐵鞋”用鋼板制成,用螺絲固定。雨天“穿”上,晴天可以卸下,不磨損輪胎和鋼圈,制造簡單,扒力大,防滑效能很高。有了它,汽車可以暢通無阻地行駛在翻漿路和雨天泥巴路上。

領導和同志們都稱贊鄭學書不僅方向盤把得牢,還會動腦筋把竅門找。大家都高興地說:“不怕‘天公’降大雨,英雄妙法勝‘天公’。”

磚刻數據

盛夏的一天,采油工藝研究所的幾名科技人員到井場搞水層注水的“加大注水量”試驗。大家正聚精會神地工作,突然天氣發生變化,下起大雨來。

雨下得很大。在露天地里搞試驗,沒有傘,也沒有雨衣,資料可怎么記?負責記錄的鐘明友更急。他想,同油層做斗爭,完全靠掌握齊全準確的第一性資料,如果今天資料記不全,就會給下一步研究工作造成損失。正在他們急得抓耳撓腮時,鐘明友抬頭看見井場邊上有幾塊紅磚,心頭一亮:紅磚可以刻畫刻字,當然也可以刻數字,何不把數據記到紅磚上。他跑過去把那幾塊磚搬來。用一根鐵釘把實驗數據一個一個刻在紅磚上。他真為自己的“新發現”而高興,快速而又認真地刻著,字跡清晰而又工整。

雨嘩嘩地下著,試驗一點兒也沒受影響,一直順利地進行到結束。鐘明友整整刻了4塊紅磚。收工時,他把紅磚用一塊塑料布包好,小心地裝在工具袋里,背回試驗室。晚上,鐘明友把紅磚上的數據一個一個依次抄在記錄紙上。

洗油澡

1960年冬天,設計院領導派青年技術員王長令到油庫去實習,一方面接受鍛煉,學習實際本領;一方面協助工作,從中了解油庫設計上存在的問題,以便在設計第二座油庫時加以改進。

王長令二話沒說,扛起行李就下到油庫裝油班。到了油庫,在工人師傅的幫助下,王長令很快掌握了裝油技術,能夠頂班上崗,成了一名裝油工。在勞動實踐中,王長令常聽工人們念叨:“這個鶴管安得最不合理,害得我們經常‘洗油澡’”。原來由于油庫設備簡陋,油管常常被凍住,打開鶴管閘門,不是半天不出油,就是油來得很猛。濺得裝油工滿臉滿身。裝油工人們為了防凍,經常半夜起來去保溫。油管漏了油,許多老師傅用自己的帽子、圍巾、手套去堵。油不漏了,可他們得光著頭頂著寒風干活,赤著手去擰那冰冷的閘門??吹竭@情景,小王從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深感設計人員的責任重大。

一天黎明,來了寒流,天氣非常冷。正好這時一列油槽車進庫。當班的王長令對好鶴管,打開閘門裝油。他發現有一根鶴管不流油,是被凍住了,就把閘門開大。這時,鶴管里的凍油柱突然被熱油頂出來,一下子打掉了鶴管皮龍,一股油流從他的頭頂澆下來,澆得滿頭、滿臉、滿身,真的洗了一個“熱油澡”。為了少跑油,王長令不顧一切跳上棧橋關掉閘門。等他要下去揀皮龍時。一位老師傅已經拿上來,幫助上好,繼續裝車。原油澆在身上開始熱乎乎的,隔一會兒就變得粘乎乎的,最后是冷冰冰的,工衣慢慢凍成了一副冰鎧甲,非常難受。這時,裝完車的師傅們都跑過來關心地說:“小王,你趕快回去收拾一下吧,可別凍壞了。”

小王回到宿舍,手腳都麻木了。他脫掉油衣。用汽油擦洗一遍,再用冷水沖一下,然后鉆進被窩。躺在床上,王長令心情很不平靜。下決心要把問題搞清楚,在設計下一座油庫時好好改進。

3個月過去了,設計院通知王長令回去。這時工人們才知道他是個大學生、工程技術干部,都來依依送別?;卦汉?,王長令就參加了第二座油庫的設計工作,他根據工人們的意見和自己的調查、體會,對棧橋設計提出了52條改進意見,在油槽車對位、鐵路專用線距離、鶴管凍結等方面都作了較大改進。新油庫建成以后。裝油速度大大加快,工人勞動條件大有改善,再也沒發生“洗油澡”的事。

“老黃牛”修鞋

1960年轉業戰士黃友書,服從會戰需要,叫干啥就干啥。幾年時間先后當過瓦工、保管,喂過馬、喂過豬,人們稱他是“老黃牛”。

1961年初,在機關房產維修隊當班長的黃友書,看到工友們穿的鞋,有的底兒掉了用鐵絲攏著,有的幫兒脫了用繩子牽著,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到一口井上去施工,他看到11名鉆工竟沒有一個穿好鞋的,不是掉底兒,就是漏幫兒。在部隊曾為戰士修過兩年鞋的黃友書想,戰士沒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沒鞋穿也搞不好生產。他向領導提出為會戰職工修鞋的想法,領導很支持。

1961年4月。黃友書開始正式為職工修鞋。他身背一個工具箱,手拎鞋拐子,有時在干打壘的屋檐下,有時在職工的宿舍里,有時來到采油井上,哪里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擺上攤子給人修。晚上,他還走家串戶為職工家屬服務。一時間,黃友書成了最受歡迎的“大忙人”。6月份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里,走到1202鉆井隊,一天就為鉆工們修鞋32雙;轉天又來到1205鉆井隊。一天修鞋28雙。鐵人王進喜握著老黃的手連聲說:“謝謝你,感謝你想著我們鉆井工人!”

黃友書修鞋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會戰工委領導親自決定批給他一個舊板房,讓他開個修鞋鋪,免得到處打游擊。還明令各食堂把豬皮都送給黃友書用。有了基地,黃友書干得更歡。他在修鞋崗位上一干就是4年。

4年時間,他為會戰職工修了20000多雙鞋,連年被評為會戰標兵。

難忘“四·一九”

會戰初期,人們受“大躍進”的影響,工作重速度、輕質量。會戰領導多次批評和提醒,但施工中不注意質量的問題還是時有發生。1961年1月到3月份,共鉆井23口,其中,有4口誤射孔,5口固井質量不合格,4口井底沖洗不干凈,5口油層浸泡時間過長。當時,王進喜領導的1205標桿鉆井隊,也打了一口斜度超過三度半的井。作為總指揮的康世恩,再也不能沉默了,他橫下一條心,非把干部職工“馬虎湊合不在乎”的壞作風整頓過來不可。

4月19日,會戰工委根據鉆井前線普遍出現的質量問題。在群英村油建禮堂召開了上千人參加的反事故大會。會上,康世恩副部長對鉆井質量提出了嚴肅批評,并點著發生質量問題的那些單位領導的名字,說他們是:“抬著棺材進墳墓。”同時指出:“„„地面工程的絕大多數是隱藏在地下,使用的年限要達二三十年甚至更久,還要經受高壓、高溫和酸堿腐蝕的考驗。因此,全體職工一定要牢固樹立嚴字當頭,好字第一,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思想。要有一股干一件事就要干好,干不好就要推倒重來的作風。這一點從今天做起,首先決定將這一口井斜超過3度半的油井報廢。重新在旁邊打一口高質量的新井。”接著,康世恩一連向鉆井指揮部領導鞠了三個躬,希望他們把隊伍帶到以質量為中心的管理軌道上來。這三個躬,鞠得鉆井指揮部領導滿頭冒汗,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鉆進去。

這時,已擔任了大隊長的王進喜從工地趕到會場。剛到禮堂門口。有個工人就對他說:“趕快趴下!”“趴下干什么?”王進喜不解地問。“領導正批評我們呢!”那個工人說。王進喜一聽,心里十分難過,他說:“披紅戴花的時候,你們推著我上臺,這回挨批評了,就叫我悄悄趴下當狗熊。”說完就直接走上主席臺,坐在鉆井指揮部領導身邊陪著挨批。

在京主持工作的余秋里部長獲悉后,嚴肅地指出:“這口井斜度超過3度半,如果在1958年,還可以算是好井??涩F在不行,井斜超過設計標準,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壽命都可能受影響??死斠篮陀耖T就是吃了這個虧。填!這口井一定要填起來!”

填井,這對于全國石油戰線紅旗單位的1205鉆井隊,是多么大的恥辱。為了使全隊牢記這一慘痛的教訓,王進喜回到井隊,親自帶領全隊把這口不合格的井填起來。有的同志說:“填了這口井,就給標桿隊的隊史寫下了恥辱的一頁。”王進喜用嚴峻的目光掃視大家,沉重地說:“沒有這一頁,隊史就是假的。這一頁不但要記錄在隊史上,還要刻在每個人的心里,讓后人都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單是一口廢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同志們,填井!”全隊職工個個噙著淚水,跟著老隊長背著水泥,一袋一袋地往井里填,直到把井填滿。

從此,不僅鉆井指揮部,就是油田所有工種都樹立起了“好字當頭,質量第一”的思想,為革命干保險活,為油田質量負責一輩子的事兒層出不窮。

艱苦就是光榮

在1961年那樣困難的形勢下,大多數工人吃野菜,喝糊糊。勒緊褲帶干。但也有少數人經不住考驗,躺倒不干的,逃跑的,請假不歸的都有。會戰工委決定在油田開展憶苦思甜教育。王進喜等人一方面抓好生活,開荒種地,給特困職工補助,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做大量的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工人顧大局,看長遠,認清開發大油田的重大意義,堅持大會戰。

出身貧寒的王進喜,到各隊進行新舊社會對比。有關單位只要請,他就是再忙,也總是認真進行準備。一次,鉆井一大隊團總支請他給幾百名青年“講史”,蚊子、小咬成團地飛到燈下,糊得他滿頭滿臉,他為了不影響效果不打不動,使青年們十分敬佩。他對大家說:“要說大會戰苦不苦,我說苦,吃不飽肚子還要干大活、重活,怎么不苦?不過,目前的苦,是暫時的,國家有困難,我們是為國家和民族渡過困難來吃苦的,與舊社會勞動人民受的苦截然不同。這種苦是我們工人階級自覺為國家承擔壓力自愿付出的苦,而舊社會是在地主、資本家皮鞭下受壓迫的苦„„”

最后,他提高嗓音說:“同志們,告訴每個職工、每個家屬,我們現在吃些苦,是為了全國人民早一天渡過困難時期,早一天結束貧窮落后的時代,是大有奔頭的。這樣的艱苦就是光榮,再苦再累也感到是一種幸福!”

在王進喜的帶動影響下,“艱苦就是光榮”成為二大隊全體職工的共同認識。

打撈方補心

1961年夏天,羅1218鉆井隊在西區打開發生產試驗井。一天,鉆機正在正常鉆進,井口突然發生塌陷,鉆臺上的方補心。掉進陷坑里。這個陷坑雖然不大,卻有3米來深,里面灌滿了泥漿水。

怎么辦?如不及時把方補心撈上來,鉆機就無法繼續鉆進,輕則影響生產進度,重則要造成這口井報廢。一貫默默埋頭工作的共青團員、鉆工成宗金心想:“開發生產試驗區的每口井,都意義重大,說什么也不能讓這口井報廢。”又想:“困難當前,共青團員應該勇往直前!”他想到這里,身子一躍就跳進了井口的陷坑,還沒等別人弄清怎么回事,他一下子就沉到泥漿水里。但由于泥漿比重大,浮力大,只沉了一半就浮了上來。他用一只手扶著方鉆桿,一只手抹掉頭上、臉上的泥漿,深深地透了幾口氣,又沉了下去。當他的腳踩到方補心時,內心感到一陣高興,但也就在這時,憋的一口氣已經支持不住,無力彎身去拉方補心,只好又浮了上來。

井場上的人們都為小成捏把汗,擔心他出事兒,齊聲喊他,要他當心。大家的關心,給了成宗金極大的鼓舞。他又憋足氣,第三次沉到了泥漿水里。這一次他有了經驗,沉下后迅速地抓住方補心,把它提出水面。由于緊張,當大伙把方補心從泥漿陷坑里拉上來時,他已暈了過去。過了好一陣子,他才醒過來。當他看到撈上來的方補心時,高興地笑了。

深山集材

1961年10月,為滿足生產建設和生活建設的需要,大慶會戰指揮部組織了一支由勘探、運輸、供應等11個單位共八百多人組成的集材隊伍,開進深山老林拉運困山材??碧街笓]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了一支青年突擊先遣隊,于10月25日啟程,直奔林區?;疖嚨揭链赫疽咽且雇?點多鐘,離伐區還有四十多公里,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有通往那里的火車。由于附近客棧到處滿員,大家只好冒著寒風,上蓋天、下鋪地,在車站廣場上睡了起來。幾個人或十多個人圍成一堆,背靠著背,相互取暖,有的同志凍得不行了,就站起來不住地跺腳。凌晨三點鐘,大家坐上通往林區的火車,前往深山老林。

天剛破曉,火車到達了目的地,大家在貯木場食堂匆匆地吃過早飯,就鉆進老林開始戰斗。“嗨喲!嗨喲!”的號子聲和“咕隆!咕隆!”的木材堆積聲交匯在一處,在山林間四處回響。工地上你追我趕,誰也不甘落后。晚上收工時,林業局的老驗收員前來驗收丈量。他意外地發現,平均每人日集4.2立方米,大大地超過了林業局規定的日集2立方米的指標。他把老花鏡往額上推了一推。激動地說:“了不得,了不得,早聽說大慶職工干勁大、覺悟高。今日一見真是名不虛傳。”當晚,集材的同志就向勘探指揮部黨委發出報捷電報,說他們已勝利地打響了第一槍。

接著,進入深山的是運輸指揮部三中隊的先導人員。他們負責探路和安排宿營地點。他們在一個叫“楊老七”的地方,找到了五間房子。這房子是1958年大躍進時建筑的,多年無人居住,掉泥斷墻,雜草叢生。三中隊的先導人員到達這里,放下行李就收拾起來,上頂的上頂,抹墻的抹墻,除草修路,沒過兩天,房子周圍就變了模樣。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吃水困難。這里原有一口井,因多年沒有用,水臭不能吃。指導員喻新盛帶人跑了五個山頭,淘了一口枯井,打了五個冰窖,終于找到水源。大家高興極了,就在“楊老七”住了下來。

運輸指揮部接到先導人員已選好宿營地點的電報,立即命令大隊人馬開著三十輛嶄新的解放牌汽車,向深山老林進軍。三十輛汽車排成一線,拉著生產生活用品,浩浩蕩蕩地前進。運輸車輛到來后,集材臨時黨總支組織開展了以運輸為中心的一條龍生產勞動競賽。頭兩天,就出現了集材人均6方,裝車25分鐘,卸車5分鐘的好成績。車輛出勤率、安全率、完好率都是百分之百。經過幾天的熟悉,12月11日,107

7、1118號車日拉運達到10車次;12日,1079號車又創日拉運11次的高紀錄。在那段時間里,汽車司機為不影響出車時間,早晨四點鐘就起床烤車,作好一切準備工作。收集、搬運、裝卸的同志,無論天氣有多么嚴寒,都在露天里工作,早起晚睡,沒有節假日。就是元旦和春節,也是在深山老林度過的。

這次集材工作,一直延續了半年多的時間,到1962年的5月,才全部結束。這次,共集困山材2.8萬立方米,為當年全面開展礦區建設,準備好了急需的木材。

萬里測溫

1961年12月7日下午,下過一場大雪,又刮起了北風。天氣格外寒冷。蔡升和張孔法偏偏選擇這樣的天氣出門。因為他們肩負著一項重任——隨車測溫。他們帶上風速儀和十幾個溫度計。每人背上25個苞米面餅子,冒著雪后的嚴寒走向東油庫。

到了東油庫,才知這趟車又改在西油庫裝油。兩個油庫相距20多里,為了趕上裝油,他們不等汽車,摸黑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西油庫,正好測到了最冷的深夜裝油的第一個數據。

上車以后,兩個人住在沒有座席、沒有暖氣的守車上。餓了啃口苞米面餅子,渴了喝幾口涼水,開始了艱苦的測溫工作。

一路上,油槽列車呼嘯著向前飛馳,狂風卷著雪花向列車猛撲。每隔1小時,蔡升和張孔法兩人便輪流著在守車上探出身去,盡力把風速儀或溫度計伸向外面點測一次風速和氣溫。每到列車停車,他們又拿起溫度計爬到油罐車頂上,打開罐蓋把溫度計插到里面測油溫。車頂上毫無遮擋,風雪很猛,每測一次都凍得渾身麻木。但他們從不馬虎,每次都堅持二三十分鐘,把數據測準。運油列車的開停時間沒法掌握,一旦停車他們就抓緊往車頂爬,像打仗一樣,每測一次都是一場戰斗。

用一個溫度計測溫,只能測表面溫度。他們在路上搞了一項“革新”,在一根長3米的木棍上纏上10根銅電阻溫度計,一次就可以測油罐車內上下10個點,連中部、底部的油溫也測出來了。“革新”了的儀器有三四十斤重,拿上拿下不方便,測溫也更麻煩。但他們不怕麻煩,克服困難,堅持每停車一次就測一次油溫。一天深夜里,測溫計上的電線斷了7根。為不耽誤測溫,蔡升就抓緊時間搶修。守車搖得厲害,接不上線,他就等停車時間修理;守車上沒有燈,蠟燭用完了,就打著手電照明修;手電沒電了,蔡升就爬到隔離車上借著雪地的反光來接線。剛把線接好,火車就開動了,蔡升抓緊時間把膠布纏好,跳下隔離車,又不顧危險一個箭步沖上了守車。

就這樣,蔡升和張孔法從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3月12日。隨著飛馳的油槽列車,從大慶到大連往返5次,行程1萬多公里。測得油溫、風速等數據2800多個,掌握了運輸中油溫的變化規律,獲得了原油加溫設計的第一性資料。

推倒重來

油建四大隊一中隊三班班長鄭發榮,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嚴把質量關。1962年4月初,在施工中兩次發現不合格,兩次推倒重來,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教育了全班的同志。

4月1日,三班在一口井上砌保溫房。徒工小曹忙中出錯。拿了一根壞水平尺。待砌到9層磚時,班長鄭發榮過來檢查質量,發現墻已歪斜,嚴肅地說:“工程質量,一點也不能含糊。推倒重來吧!”小曹換了根好水平尺,把已砌的墻推倒重新再砌。完工后經檢查,質量達到優良。

4月2日,徒工小王沒記清班長的技術交底,砌窗戶時把窗孔上的“平旋”做高了10公分。班長鄭發榮發現后讓小王立即“推倒重來”。小王虛心接受教訓,做出了合乎質量標準的窗戶和“平旋”。

接連兩天出現返工,使鄭發榮很受觸動。4月2日晚,三班專門開會討論質量問題。鄭發榮說:“這兩次返工我都有責任。感到痛心。我們要盡力避免返工,因為那樣會給油田造成浪費。但發現不合格不立即糾正,那會給油田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遇到不合格,就堅決推倒重來,這點決不能含糊。”討論中大家都表了決心。還根據兩次返工的教訓和以往的經驗訂出了保證工程質量的一整套措施。

從4月3日起,再沒有出現過“推倒重來”的事。

二十勇士

1962年9月,一條4.8公里的大型輸水管線——薩龍管線已經預制完成。管工等著對管,焊工等著焊接,絕緣工等著防腐絕緣,工期越來越緊。但還有一道工序沒完,那就是清管還沒進行。

清管很重要,如果在焊接之前管內雜物、垃圾沒清凈,那將留下無窮的后患。但薩龍管線是大型輸水管線,用的是直徑比人粗不了多少的螺紋管,每根44米長,用過去的清管器不行了,得另想辦法。

幾天來。工程指揮部二大隊五中隊管工小隊的同志們絞盡腦汁想辦法,爭取盡快完成任務。他們自做了一個大號清管器,但不行,放進去沒拉幾米就被螺紋內壁的毛刺卡住了;他們又制了一個大拖把,但里面的東西還是清不出來。幾種辦法都不成功,大家急得團團轉。

9月4日上午,大家又來到工地想辦法。突然,小組長楊永勝想起管工張和平曾經鉆進一根大口徑管線里去捉兔子,干脆鉆進去清掃吧。他一提出,大家都說這個辦法行。說干就干,組長楊永勝第一個站出來。他手拿一個半圓型鐵推板,就往管子里鉆。但他的身體太粗壯了,上半身剛進去就卡住了,進不去也出不來。被在場的同志拉了出來。這時站在一旁的身材瘦小的許協光立即說:“我個頭小,讓我來鉆!”

當時正值中午,初秋的太陽把管子曬得發燙。許協光鉆進去感到又悶又熱。44米的一根管子,連那頭的光線都看不到。許協光手拿清掃推板,伸直胳膊往前推,推一點,往前蠕動一步,灰塵、鐵銹嗆得他喘不過氣來。這種大口徑管線對人來說還是太細、太窄,許協光必須伸直四肢,保持著一種姿式往前蠕動。面前的垃圾越堆越高,每前進一步都很難,但他堅持著、奮斗著,終于看到了前面的亮光。清完一根管,整整用了20分鐘。當同志們把他拉出來時,許協光滿臉灰塵和鐵銹,身上沾滿了泥污,肩頭、肘部、臀部、膝蓋全被毛刺刮破了,滲出了點點血漬,但他根本沒把這些放在眼里。

楊永勝小組鉆管線清掃成功了!消息在工地傳開,其他小組立即紛紛效仿。從9月4日到9日,6天時間共有20名工人鉆進管子里去清掃。他們鉆了4.18公里的管道,徹底清除了雜物、積水、垃圾,人們稱贊他們是“二十勇士”。

最講認真的人

早在玉門油礦,周占鰲曾被譽為“天不亮的星星”,稱贊他為發展石油工業起早貪黑干活的主人翁精神。1959年,周占鰲由玉門油礦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到了大慶,為甩掉中國貧油的落后帽子,這顆“天不亮的星星”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開發大慶油田的火熱斗爭中。為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質量,他響亮地提出了“嚴在針尖上,細在發絲上”,“寧要一個過得硬,不要九十九個過得去”的口號。在全戰區引起了很大反響。

一次,南區某油井投產后,周占鰲去檢查、回訪。當他查到一口井的清臘裝置時,發現在清臘保溫套上有幾滴油跡,其中一滴在焊口上。這滴油在他腦海里打了個問號,“是放噴時濺上的原油,還是其他原因?”他對這滴油怎么也放心不下。過了兩天。他又專門來到這口井,只見焊口上還有油跡,他用手抹去油點。夜里。他翻來覆去睡不著,那滴油的影子在他腦海里轉來轉去。一種對油田認真負責的精神,驅使他第三次來到井上。這次,當他看見焊口上那滴油跡仍然存在時,斷定是焊口出現了“砂眼”。隨后他立即找來工程車,把“砂眼”補上。采油隊的領導和工人們感動地說:“過去只是聽說周占鰲活細、認真,這回可見到了。”

干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個標準。周占鰲也同樣有他自己的工作標準,那就是:檢驗工程質量不只是滿足一張驗收單、合格證,而是對工作“完全”、“徹底”。在南區某排七井施工完后,這口井照例又評為質量全優井,拿到了甲方單位的驗收單。當油漆工給管線補刷油漆時,發現有顆松動的螺絲。收工后,他把情況告訴了周占鰲。當晚,老周步行五公里趕到那口井,重新把螺絲緊牢。

周占鰲常說:“工程質量是油田的命根子,我們是油田的主人,就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基于這種覺悟,周占鰲把干保險活。做放心人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事事、時時自覺從嚴。1974年,大慶黨委授予他“最講認真的人”的稱號。

一公分見精神

1963年6月14日凌晨,射孔中隊值夜班的共青團員、助理技術員金世英接到大隊轉來的一份射孔測井圖。經過認真查對。發現上面標的井口四通高度是43公分,比慣常高度少了1公分。這時他想:“射孔雖然允許有一定的誤差,但那是在地下真正無法防止的情況下才允許的。而這1公分的誤差是在地面上。不能馬虎,一定要搞清楚。”

金世英立即到大隊調度室去查對井號和射孔時間。這才得知作業隊已經上井,這口井當天就要射孔。他心里更著急,趕緊又跑到地質室叫醒地質員,翻出射孔設計書和匯報記錄本,查出測這口井的是測井七隊。但這個隊了解情況的人也到井場去了。

跑完這幾個單位,已是早晨8點鐘了。一天一夜沒合眼的金世英餓得肚子咕咕叫。怎么辦?他想,一定要負責到底,不能讓差錯從自己手里放過。他立刻帶上圖紙和卷尺,徒步趕到井場。這時射孔工作已經就緒。他說明了情況,立即在其他同志幫助下,對井口四通進行實地測量。實測結果是44公分。

就這樣,金世英先后跑了6個單位,詢問了9個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連續工作了30多個小時,終于消滅了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錯。

人體“導線”

某井發生火警,領導機關要迅速接通有關單位??善蛇@條線路怎么也叫不通,把話務員急得滿頭大汗。怎么辦?“查線去!”從外線工地回來的機務員毛孝忠和架線工蕭全發,進了屋撂下東西,還沒喘口氣,就又返身跑了出去。他們沿著線路一步一步查看,查到機修廠附近,發現一根電話線斷了約有兩米。由于走時匆忙,沒來得及帶電線,斷了這么一大截,用什么來接?去找線嗎?時間不允許。這兩個剛轉業不久的通訊戰士馬上想起在戰場上電話兵用身體接通電話線的英雄故事。毛孝忠說:“水火不留情,一秒鐘也不能耽誤。咱們沒有電線用人當!”蕭全發說:“對,你同我想到一塊了!”說完,兩人拉起手來,一人握住電話線的一頭,讓電流從他們身上通過。電話接通了,可他倆卻渾身麻木,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為了保證通話,他們堅持,再堅持,咬緊牙關頑強地堅持著。

5分鐘后,話通完了。電流沒有了,毛孝忠和蕭全發卻大汗淋漓,無力地癱軟在地上。他們休息了一會,體力稍稍得到了恢復,就趕快去找來電線,把線路接通。

管衣人的棉衣

1963年12月冬夜,寒風朔朔,把木板房刮得嘩嘩亂響。有一個人,穿著一件爛棉襖,坐在一堆皮大衣旁,守衛著勞保庫房。這個人叫寧第淼,是這個庫房的保管員。

原來,一條施工電纜要從該庫房底下通過,施工人員掀開了庫房的防潮地板挖起溝來,溝挖好后,正好天黑了,工人下班走了,可庫房的墻壁上留了一個大洞。為防止庫房被盜,寧第淼趕緊找來木板,堵洞、鋪地??墒枪こ塘刻?,一個人怎么也干不完。他決定留下來。寧第淼在一堆皮大衣旁坐下來,守衛庫房。小偷是不敢來了,但從洞里竄進的賊風卻穿透了小寧身上那件爛棉襖,把他吹得瑟瑟發抖。小寧不管這些,像哨兵一樣堅守崗位,寸步不離。

第二天,寧第淼病了,但他一聲不吭,堅持上班又干了一天,等結完帳往宿舍走時腿都抬不起來了。同志們忙請來大夫,給他打上針,吃了藥,他才靜靜地睡去。等他醒來,伙伴們又心疼又埋怨地責備他:“你可真是,守著一堆皮大衣卻把自己凍病了。為什么不拿一件披上:”小寧說:“我是保管員,勞保品進庫什么樣,出庫還應什么樣,我怎能亂動。再說,我這不是穿棉襖了嘛。”

一提棉襖,同志們就替他心酸。小寧那件爛棉襖,是他舅舅穿了多年送給他二哥,二哥看他畢業分配到北方工作又轉送給他的。里子面子都已破得不成樣子,盡管已經補了15個補丁,還有不少地方露著棉花,雖然算作棉襖,卻早已不擋風寒了。

勞保庫是兩棟木板房,室內氣溫經常是零下20多度。領導早就注意到小寧的棉襖不頂用,為他想了辦法。天剛煞冷時,技術安全科科長就關照說:“小寧啊,天冷了,庫房里新棉衣、舊棉衣、皮大衣樣樣都有,你找一件穿上吧!”寧第淼心想:“生產工人露天作業,都不怕冷,我好歹是在室內工作,怎么冷都比他們強。”過幾天,科長見他還穿著那件破棉襖,又勸他說:“你不穿新的,就穿件舊的,這也是為了工作嘛。”小寧說:“我已經領過棉衣了,再領就是占公家便宜了!”

可是,小寧怎么不穿新棉衣呢?原來有一次,天突然下起暴雨。正在庫房工作的小寧穿著棉工服跑出去跟大伙一起搶露天地里的器材。他一看需要蓬布,就跑到原來放水泥的地方去扛墊過水泥堆的蓬布。雨一沖,沾在蓬布上的水泥都滲到他的棉衣里,等晾干后,水泥和棉花結在了一起,硬邦邦的,想干牛皮一樣不能穿了。為此,他心疼了好一陣子,埋怨自己太粗心大意。

這回,躺在病床上的寧第淼,也意識到應當換件棉衣了,不然總是凍病多影響工作。他突然想起自己還有一塊家織的藍布,還有組織上曾補助過的兩斤棉花,被服廠有個師傅也答應過幫他做棉衣。這樣一想,小寧又高興起來,開始謀劃著怎樣自己想辦法給自己做件新棉衣。

深夜退款

1964年5月8日,是采油一部四礦五隊發工資的日子。老工人張宗福白天隨大伙鏟了一天地,晚上7點才回到隊里,接著又參加了職工大會。散會時已經晚上10點多了,工資員把工資交給他時,勞累一天的張師傅數也沒數,往口袋里一揣就回了家。

回到家里,張宗福把工資交給愛人,自己洗了洗就上床睡了。深夜12點左右,他愛人給孩子縫完衣服,臨睡前順手拿過工資數了一遍,發現多出9元錢。她怕自己數錯,又認真地數了一遍。還是多9元。這時她趕緊把熟睡的張師傅推醒,問他:“這個月你咋比上個月多發9元錢,是不是多加了幾個夜班?”“沒有加夜班呀。是你數錯了吧?”張師傅揉揉眼睛說。“我數了兩遍,那還能錯!”“真的?”張師傅呼地一下坐起來,“那一定是工資員發錯了,我得給他送回去!”他愛人忙說:“現在都半夜了,人家都睡了,算了吧!”“睡了我也得給他送回去。”張師傅一邊穿衣服一邊說。他愛人又說:“你累了一天了,好好休息吧,明天送不是一樣嗎?”聽老伴這樣一說,張師傅認真地說:“咱得替別人想想。工資員少了9元錢,還不知急成啥樣子呢!”說完披上外衣,向隊部跑去。

進門一看,工資員正在滿頭大汗地東翻西找。張師傅把錢往桌上一放,說:“你找的是這個吧!”工資員一看,正是9元錢,問清情況后說:“你看我這個‘馬大哈’,自己沒盡到責任,還把你折騰得休息不成!”張師傅趕忙說:“我要是休息好了,你不是一宿都睡不著了嗎!”這句話把工資員逗笑了,張宗福自己也笑了起來。

五毫米看作風

1964年2月28日,油建指揮部的領導,各大隊、中隊的干部以及機關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代表共604人,在總機廠的建筑工地上召開了一次現場會。

會場中央放著10根1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大梁。這些大梁表面平整光滑,根根粗細一樣,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難以找出什么毛病來。然而,油建指揮部指揮卻代表領導首先在會上檢討,說由于他們腦子里缺乏高標準,工作不深入,檢驗不嚴格,這些大梁的少數地方比規定的質量標準寬了5毫米。

黨委書記說,好作風必須從小處培養起。只有抓住“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才能防微杜漸,避免發生大問題。領導帶頭檢查,大家坐不住了。負責施工的二大隊六中隊的職工接著檢查了他們的作風不嚴不細,沒有做到人人出手過得硬,道道工序質量全優。工程技術人員檢查了他們沒有嚴肅認真地執行驗收標準,質量關把得不嚴。

檢查之后,指揮部領導抄起鎯頭、扁鏟芋工具、冒著寒冷,光著手把大梁上寬出的5毫米鏟掉、磨光。大家都說:“這鏟掉的哪里是5毫米混凝土,鏟除的是馬馬虎虎的低標準思想和湊湊合合的壞作風。

放心管家

由于會戰取得了更大的成績,1964年春節比往年更熱鬧。工程指揮部一大隊一中隊管理員兼炊事班長李毓,和炊事員們從凌晨3點鐘就起來給大家包餃子。用食堂自產的肉菜包的餃子餡香皮薄,一個個銀元寶似的十分誘人。忙到早上8點,餃子包好了。等大家都吃上以后,炊事員也給李毓端了一盤,對他說:“管理員,今天你也嘗幾個!”可李毓說什么也不吃,忙去換衣服準備回家。大家見此情景實在不忍,勸他說:“平時我們不勸你。今天是春節,就破個例吧!”李毓說:“同志們的情我領了,可餃子不能吃。我的糧食關系不在食堂,吃了就占了大家的。這個例一破,以后就不好辦了!”

望著李毓匆匆離去的背影,往事歷歷浮現在大家的眼前。

李毓在食堂工作3年,從來沒吃過食堂的東西。他把戶口落在家里,不管在食堂忙到什么時候,也不在食堂吃飯。他不僅嚴于律己,還教育自己家屬、子女和炊事員不準搞特殊化。有一次。他6歲的兒子小明來食堂找他,他不在,炊事員就拿了一塊餅給小明吃。李毓知道后馬上拿了1角錢和2兩糧票交到食堂。還有一次食堂掰苞米,李毓9歲的女兒小英子來幫忙,炊事員給她兩穗讓她拿回家烤著吃,也被李毓制止了。

李毓的廉潔奉公感動了大家,人們送給他一個榮譽稱號——“我們放心的好管家”。

風雪高空扶油管

1964年冬。以“攻克101。拿下444”為主要目標的井下作業冬季會戰全面展開。

一天,西北風猛烈地刮著,天氣異常寒冷。在北區某井上,井下作業六隊的職工正在緊張地進行分層配注施工。由于風大,作業機吊起的油管被吹得東搖西晃,每起一次油管,每上一次絲扣,都要費很大勁兒,耽誤不少時間。

剛剛洗完井口的老工人、共產黨員樊明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望著在大風中來回搖動的油管,心想這既影響速度,又不安全。他立即爬上修井用的固定井架,用雙手扶住油管。油管穩住了,施工進度加快了。

在14米高的井架上,寒風一吹,樊明成感到透心涼。一雙鞋在洗井口時被打濕了,現在已凍得硬邦邦的,兩條腿都已麻木了。

這時天又下起了雪,風夾著雪打在臉上,眼睛都睜不開。下面的同志爭著要上來換他,樊明成說:“我是共產黨員,黨員就應該站在最艱苦的崗位上,去完成艱巨的任務。”他頑強地堅持著,不讓別人替換他。

這一天,作業六隊創造了起油管的最高紀錄。

一滴油跡也不放過

1965年4月的一天,青年徒工姚希先來到水電指揮部變電站上夜班。一上崗,他就按照要求,認真地進行巡回檢查。突然。他在電容器室的電纜溝里發現有點油跡,就像邊防戰士在國境線上發現一個可疑的腳印一樣,立即跟蹤查起來。

姚希先的目光掃描著96個電容器。一個、兩個、三個„„直到96號電容器,終于發現了“敵情”:在電容器的背面滴下了一滴油。為了看清楚滴油的情形,他趴在地上觀察了一分鐘,共有14滴油落到地上。仔細一算,他大吃一驚:一個電容器裝的油本來就不多,要按這樣的速度滴下去,時間一長,電容器里的油大大減少,就會發熱,就可能發生爆炸,甚至要毀掉這個電站,給油田帶來„„想到這里,他再也不敢有半點遲疑,立刻報告領導,經及時采取緊急措施,消除了隱患,保證了安全供電。

父女井場相會

1965年麥收之后,采油女工王淑芳突然接到電話,說她的父親今天要從老家來看她,甭提有多么高興了。她從1962年9月離開家鄉到大慶學習和工作,已經整整三年沒和家人見面了。但不湊巧,她今天正好值白天班,只好叫爸爸到中區6-17井來找她。

老父親找到中區6-17井,一進值班房的門就喊了聲:“淑芳!”聽見爸爸叫,王淑芳多么想一躍而起,甜甜地喊一聲“爸爸”??墒?,不能!她正坐在絞車旁清蠟。崗位責任制中有規定,清蠟時必須集中精力,不許同別人說話。王淑芳深深懂得遵守制度的重要。她像沒聽見一樣,仍全神貫注地盯著鋼絲一圈圈往滾筒上盤,嚴密注視著窗外,防止頂刮蠟片事故的發生。當聽到爸爸喊第二聲時,她把自己坐的小凳讓出來。徒弟小王把小凳挪到桌子邊,讓老人坐下。

王淑芳管著兩口井,一個班次每口井要清兩次蠟,每隔兩小時巡回檢查一次。上了班師徒倆忙得一刻也不停。這不,清完中區6-17井的蠟,趕緊又得去清中區6-16井。因此,她不敢稍有怠慢,向父親交代幾句就趕到中區6-16井。她想,爸爸是老林業工人,女兒遵守制度,他能夠理解。等回來再好好解釋一下??墒堑人氐?7井時,已經人去屋空,只剩下爸爸坐過的那個小板凳還在桌邊。這時王淑芳眼睛潮濕了,心里有些酸。爸爸都54歲了,第一次來大慶,就„„。徒弟說:“去找找大伯吧!”王淑芳說:“不行,上班時間人不能脫崗!”她狠著心不去想這些,繼續做井上的工作。

日頭偏西,下午4點班的同志來接班了。交接完畢,王淑芳才想起去找爸爸。當她跑出值班房時,迎面看見爸爸正站在那里。她喊了一聲“爸爸”,一頭撲進父親的懷里。爸爸推開女兒,表情嚴肅地說:“你不是不認爸爸了嗎?還叫什么?”王淑芳忙解釋說:“我們制度規定清蠟時間不準說話,清蠟時間不管誰來都不能說話。”這時徒弟也從旁幫著說:“17井是參觀井。就是大首長來了也是這樣!剛才你來時,師傅她正在„„”

“甭解釋了,我在別的井打聽明白了。你們大慶的‘三老四嚴’可真嚴啊!”爸爸的臉再也繃不住了,笑著說,“給,這是爸爸給你買的獎品。”說完從背后拿出兩樣東西來。王淑芳一看是鮮桃和甘蔗,高興地笑著說:“爸爸您可真好!”說完同徒弟一起,一邊一個攙扶著老人向隊部走去。

第五章 鐵人詞條

王進喜

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大慶石油會戰初期被譽為“鐵人”,“五面紅旗”之一。是大慶人的杰出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1923年9月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村一個貧農家庭。6歲給地主放午,也曾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去要飯。15歲時到玉礦當童工。新中國成立后,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鉆,1956年升任1 259鉆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中國的鉆井技術還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鉆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口號。在1958年,他領導鉆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000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鉆機最高標桿單位,榮獲“衛星鉆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

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作為石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l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在緊缺吊車吊裝鉆機的情況下,發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邁誓言,用人拉肩扛的辦法卸鉆機,用撬杠撬、大繩拉等辦法將鉆機安裝到薩55井。連續苦干3天3夜,王進喜都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丟睡過。房東趙大娘見王進喜這樣拼命地干,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并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要開鉆了,但當時薩55井嚴重缺水,他組織職工以挖土井、到小湖破冰取水、臉盆端水、水桶提水等辦法,解決了開鉆所需的幾十噸水,并創造了5天零4小時完鉆一口井的當時最高紀錄。薩55井打好之后,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井(2589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于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拐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泥漿池。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鉆機,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后任1205鉆井隊隊長、鉆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0月20日,王進喜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了題為《為實現石油自給,艱苦奮斗不息》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1965年,他任油田鉆井指揮部副總指揮,1966年領導鉆井隊創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之后,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47歲。

“鐵人”稱號的由來

1205鉆井隊進駐馬家窯后,王進喜帶領全隊大干苦戰,感動了附近的鄉親們,房東趙大娘每天都準備好飯菜等王隊長回來吃??赏踹M喜整天在井場和工人們拼命干,一連數日凌晨2點回來,打個盹,4點又走了。趙大娘心疼地對住在她家的工人說:“大娘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么拼命的人,你們的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鐵人”的稱號很快在當地傳了出去,連小孩都知道石油隊里有個王鐵人。

工作組成員得知后,迅速向薩中指揮宋振明匯報。宋振明說:“大娘叫得好,王進喜當之無愧。”并立即向會戰黨委作了匯報。石油工業部部長、會戰黨委書記余秋里聽了匯報十分高興,當即決定大會戰的第一個標兵就樹立王進喜,名號就叫“王鐵人”。在4月9日到11日召開的油田第一次技術座談會上,會戰指揮部發出了“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立功”的號召。余秋里讓鐵人站在高處,向大家介紹他的事跡,最后激動地高聲說:“我們每個隊、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要向鐵人王進喜學習。像他那樣保持革命戰爭時期那種敢于沖鋒陷陣、英勇犧牲的精神和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所壓倒的英雄氣概。要人人學‘鐵人’,人人做‘鐵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從此,一個學鐵人、做鐵人的熱潮在油田蓬蓬勃勃開展起來。

鐵人井

是鐵人王進喜同志帶領1205鉆井隊打的第一口油井。位于薩爾圖區解放南村以西,鐵人紀念館院內,為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井號為“薩55井”,是一口詳探井。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當時稱1262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爭分奪秒保開鉆。沒有吊車,就靠挖土卸車坑的辦法,人拉肩扛卸鉆機。開鉆沒有水,就用鋁盆、臉盆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朔刂乩щy,經過9晝夜的奮戰,于23日正式完鉆。當天16時32分首次噴出原油,5月26日開井生產?,F在該井附近仍然保留著當年的卸車坑、泥漿池、土油池、值班房和工人住過的地窩子等遺址與實物,成為進行會戰傳統教育,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生動課堂。

五兩保三餐

1960年到1962年,是國家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時期,也是大慶石油會戰的困難時期。有一段時間。每個職工一天只有5兩糧食。面對這樣的困難,會戰工委要求各級領導,要想方設法讓職工填飽肚子,當時叫“五兩保三餐”。為了解決糧食的不足,各單位發動職工上下班時挖野菜,就近開荒種地種些菜、豆。炊事人員想盡辦法提高出飯率。早餐用1兩玉米面熬野菜糊糊,午餐、晚餐用青菜或野菜攥團滾上玉米面蒸成菜團子,外加一鍋野菜湯。因長期吃野菜,不見油水,人們臉腫、腿腳腫,不少人患浮腫病。但是廣大會戰職工們仍然靠著高度覺悟,堅持為油田會戰拼命大干。

野菜包子黃花湯

會戰最困難時期,各單位在“五兩保三餐”的基礎上,還想方設法每10天為職工改善一次生活,換換口味。“野菜包子黃花湯”就算當時的佳肴了。野菜包子就是用野菜放些調料做餡兒,白面加些玉米面和在一起做皮,包成大餡的包子。黃花湯就是從野甸子采來的新鮮黃花做的湯。當時有一首工人寫的詩,從中可見當時的情景和精神面貌,“野菜包子黃花湯,吃到嘴里分外香,揮鍬舞鎬扶剎把,含有伙夫一臂膀。”

狗皮帽子道道服

指油田會戰冬季發給職工的勞保工作服。包括狗皮帽子、大頭鞋、棉手套和一套棉工服。棉襖和棉褲都軋成豎行道道。里子、棉花、面子一道工序軋在一起,上衣共軋48道杠杠,稱為“道道服”或“杠杠服”。棉工服不分男女,干部工人都一樣。軋道道的目的是使工服結實耐用,不怕刮,即使刮破也不會大面積破開。適合石油工人野外作業。

干打壘

是一種用泥土壘筑的簡易房子。1960年初,石油會戰人員上得很快,到年底已達到5萬多人,各種機械設備、車輛上萬臺。人沒有房子住,設備沒有庫房,是無法度過零下30度至40度嚴冬的。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領導機關果斷決定:會戰的隊伍一定要像解放軍在戰場上一樣堅守陣地,油田上一支隊伍也不許搬走。鉆井一刻也不能停,輸油管一寸也不能凍,人一個也不能凍傷。當時,物資缺乏,資金又少,所以只能學用當地農民蓋土房的辦法蓋干打壘。從1960年8月份開始準備,全戰區人人動手建干打壘。經過l00天的時間,就建完了30萬平方米的干打壘,建起了會戰指揮部用房和居民點,保證了石油大會戰隊伍安全度過嚴冬。此后,隨著油田會戰速度加快,人員設備不斷增加壯大,油田職工始終堅持自己動手蓋干壘住房,一直持續了20年,這種因陋就簡、艱苦創業的精神被譽為“干打壘”精神。

第五篇:學習“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心得

——大慶市水務局

今天我們學習了大慶精神,這一切都形象地再現了油田開發初期的艱苦歲月:油田工人風餐露宿“天當被、地當床”,人拉肩扛搬運鉆機,破冰取水保證開鉆,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井噴……。想到這些我不由肅然起敬,老一代石油人,忠于祖國、熱愛人民、艱苦奮斗、求真務實,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誓言和雄心壯志,戰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種種無法想象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打下了中國石油發展的堅實基礎,甩掉了中國的貧油國帽子,使夢想成為現實,使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鐵人精神”成為寶貴的財富,成為中國石油人的特色文化和傳承不息的精神動力。這一切正是一代代大慶石油人在“鐵人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將“鐵人精神”不斷傳承、不斷發展、不斷弘揚所換來的。

王進喜同志說過這樣一句話“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句樸實的話至少鼓舞了一兩代人,他的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了當地群眾,有個老太太動情地說“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從此,“鐵人王進喜”便傳遍了大慶油田,后來在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吹竭@,有個黨員說了一句話:“再發生這樣的事,還有沒有人下”,這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沉思。是啊,再發生這樣的事,還有沒有

1 人下?我們相信,再發生這樣的事,還會有人下!共產黨員在這個時候都會挺身而出的。

鐵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不僅石油戰線學習,全國都學習,知識分子學習,各行各業學習。有了這種精神,任何人想壓垮我們,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愛崗敬業,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鐵人精神是我們強大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是推進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以鐵人為榜樣,踏著鐵人的足跡繼續前進。

我們一定要以鐵人事跡為榜樣,埋頭苦干,忘我拼搏,艱苦奮斗,以鐵人精神為動力,與時俱進,積極進取,奮發有為,鐵人精神突出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和政治優勢,更加自覺地把弘揚革命傳統貫注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去,貫注到推動工作加快發展的實踐中去,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實際行動,為科技情報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通過這次“學大慶精神 走鐵人之路”的教育活動,既生動又寓意深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教育?,F在科學技術進步,各種物質條件優越,工作環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時期,新時期賦予“鐵人精神”新的含義,就是要依靠科技進步,不畏困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追求真理,以高度的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個人的奮斗目標與國家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緊密地結合起來。

2 今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石油銷售員工,應該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把“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發揚光大,把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新時期的石油人,我們要積極倡導新時期“鐵人精神”所蘊涵的奮發向上的積極態度、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百折不撓的旺盛斗志,立足本職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讓“鐵人精神”激勵著我們,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為祖國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學習微課制作體會下一篇:小學生作文寫人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