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

2023-07-01

第一篇: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

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 一.什么是中國制造2025?

據中國政府網5月19日消息,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也被視作建設制造業強國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二.為什么要提出“中國制造2025”。 (1)是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的總結。

落后就要挨打,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2)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3)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三.當前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環境和形勢。 (1)全球制造業格局正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 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2) 建設制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大大提高了我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等等問題嚴重阻礙著我國制造強國的進程。

(3)所以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四.做好“中國制造2025”應堅持的戰略方針和目標。 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這是當下中國的發展任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相信,通過努力,我們的國家一定更美好。而我們作為一名大學生,現在最能做的就是堅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前進的路上不斷成長,祝愿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

第二篇: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 工業“4.0”是德國推出的概念,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國叫“中國制造2025”,這三者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工業4.0五大特點:

互聯:互聯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數據:工業4.0連接和產品數據、設備數據、研發數據、工業鏈數據、運營數據、管理數據、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

集成: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通過這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形成一個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液態創新,最后到組織創新。

轉型:對于中國的傳統制造業而言,轉型實際上是從傳統的工廠,從2.0、3.0的工廠轉型到4.0的工廠,整個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實際上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這是工業4.0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核心:

產品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

我國為什么選擇工業4.0:

第一,中國政府認為,德國路徑比美國路徑更容易實現;第二,美國的工業空心化嚴重。IT公司出現工業4.0挑戰大,缺少基礎設施的落地,德國工業技術雄厚,是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加IT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選擇上,中國政府的策略是,緊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潮流,選擇工業4.0,推出中國版的中國制造2025,尋找機會彎道超車,后發先制。

2014年3月28日《法蘭克福匯報》: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引發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世界各國要爭相調整、適應,抓緊實施必要改革。

習近平:新一輪科技革命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 李克強:“工業4.0”開啟中德合作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工業4.0帶來什么?發展方向?

工業4.0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互聯網和物聯網,信息流和數據流還將進一步融合,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直到完全實現遠程控制。

有人認為工業4.0的含義就是要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工廠,那到底什么叫世界級的工廠?我認為能夠整合最好的傳感器、軟件和技術,把一個集團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匯集到一個網絡里,總部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地看到每個工廠運行的情況,并通過高度的可視化、自動化來實現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這就是世界級的工廠,也是工業4.0的本質。”趙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工業4.0與大學生、大學教育的相關聯系:

高等教育學研究必須積極響應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著眼于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立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力爭到2025年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基本實現工業化。

所有這些的規劃或工程都涉及到了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新型工業文明將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不僅僅是對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是對所有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在這些方面,教育學包括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是缺失的。高等教育學研究應當且必須進行反省與改革,不應在新科技革命或工業革命來臨之時缺位。 新型工業文明發展迫切要求培養一批工程教育研究人才

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基礎,培養高素質的工程科技人才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最重要的組成。

但是,我國工程科技人才的質量與國際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8個經濟體中我國GDP居第2位,而反映與工程教育、創新等相關的指標排名則較為靠后,如合格科學技術人員排名第44;最新技術有效性排名第105。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IMD)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2013》,我國合格工程師可獲得數量在60個參評對象中列第40位。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高速的科技發展、加快的產業轉型升級,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質量亟需進一步提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何時候都不能不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放在提高科學技術與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上。我們需要強調素質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但是絲毫不能放松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工程教育,在這些方面,尤其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我國也沒有什么可以說做得“過頭”的東西,依然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是落后的。

至今,工程教育研究缺乏明確的學科歸屬與學科支撐,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高等教育學不培養工程教育研究的碩士與博士。 開放建設高等教育學學科勢在必行

工程教育研究是一個理論性與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對于研究人才的知識與經歷的復合性、綜合性、團體性要求都很高,沿用傳統的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模式難以適應。

高等教育學要進一步審視自身學科發展,面對新型工業文明的發展,站在更高層面上來研究當代教育,主動自覺地將工程教育納入進去。 工業4.0對當今大學生發展的要求

1.當代大學生應當認識到; 堅持人才為本,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 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 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 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制造強國一定是 人才強國。

2.人才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是 “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 復興提供重要保證” 。

3.堅持人才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們人才資源,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 發揮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的聰明才智,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 造的跨越;要通過教育、培育等各種途徑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 ,依靠 科技創新、依靠精良品質,推動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4.在《中國制造 2025》 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 人才, 建設一支素質優良、 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工業4.0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也不要盲目。如何去應對還要結合我國國情,從實際出發。

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突出地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毛澤東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走著的認識路程”。中國制造2025更需要我們去大膽的實踐和嘗試。(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與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直接相關。由于認識來源于實踐,因而隨著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人的認識和知識必然也要跟著發展。具體情形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會成為一種巨大力量。把認識推向前進,社會實踐不僅提出新的課題和需要,而且給解決課題,滿足需要積累了經驗和提供手段。憑借實踐提供的經驗和手段,使新的問題獲得解決,認識和知識便得到了發展。即把認識引向了深入和產生了新的知識,實踐還推動著主體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這是說,實踐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人的智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3)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這是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種認識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最終確定,此外再無別的標準。大學生是中國制造2025的后備軍,時間對大學生來說更具有指導意義。(4)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重要的問題是不僅能夠正確認識和解釋世界。而且在于運用這種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所以,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堅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大學生必須努力學好書本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能動的改造世界。

第三篇:解讀《中國制造2025》

2015-07-15 12:39: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張莉

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中國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任務、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推動“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背景和意義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也是一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德國憑借強大的制造業優勢依然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成為受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德國提出的“工業4.0”被譽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金融危機后,各國都開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并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制造業回流”,英國提出了“高價值制造業戰略”,日本提出了“產業復興計劃”、法國提出了“新工業法國”等。制造業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也需直面這場競爭,以大國戰略思維和戰略布局,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大而不強”,一直是困擾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難題。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生產國,產值占全世界的20%,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過210多種,但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等15個行業,技術水平普遍比國際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技術差距主要在于技術指標水平低、數字化技術運用低、自動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較高技術的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和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出口產品中,國內企業獲得授權的專利數也還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多數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國產品的品牌寥寥無幾,幾乎沒有占領發達國家市場的知名品牌。中國迫切需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國自主品牌的產品。

中國作為一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落后于早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也是客觀必然,但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組成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產業配套能力,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出口產品占世界總出口的比重達到12%。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9%,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25%。家電、皮革、家具、羽絨制品、陶瓷、自行車等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達到50%以上。這些都成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堅實基礎。

推動“中國制造2025”旨在通過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的制造強國進程。對現階段的中國,其戰略意義尤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產業結構的演進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趨勢,以技術和服務為主要拉動力的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加快調整,信息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加速,綠色經濟成為主流,中國需要加快跟進。二是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地位。國際分工已由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歐美國家將加快自身“再工業化”進程,進一步發揮在新技術、新產品領域的創新優勢。中國需要逐步向國際分工中高端發展,謀求參與國際分工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提升。三是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國際競爭已全方位展開,圍繞制造業的技術、品牌、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化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將進一步增加對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控制和主導。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唯有提升制造業的發展層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如《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所言,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目標和任務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吨袊圃?025》行動綱領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確立了更明確的目標,即中國建設制造業強國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制造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等水平;第三個十年,即到2045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第一個十年,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到2020年,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穩固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優勢產業;到2025年,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一批跨國集團和優勢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明顯提升。

根據行動綱領,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需完成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任務與德國“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相比,重點在于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這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和現實條件是相符合的,并沒有將目標和任務定的過于“高大上”,而是更多立足于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升。

德國與美國因為制造業本身就在中高端,國內研發技術、創新能力、資本充足度都較強,其目標和任務要明顯高于中國。美國、德國的制造業發展計劃,核心是“制造+信息化+服務”,具體表現為“軟硬兼施”,即以軟件為主導,以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提升制造業研發和生產水平;雙管齊下,以制造+服務延長制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以柔性的定制化和個性化服務將制造業與消費者直接連接;互聯網+制造,以電子商務的渠道和網絡信息技術將制造業與市場緊密相連??梢?,德國與美國是在實現中國制造第二個甚至是第三個十年的目標和任務。因此,中國制造并不是要和德國、美國的制造業計劃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九大任務可以提煉出六個關鍵詞,這六個詞相加就是“中國制造2025”的內涵,即“創新+融合+品牌+綠色+服務+國際化”。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內生力量,政府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為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互聯網+”就是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推動智能制造,以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為中國制造的產品拓展營銷渠道。品牌是中國商品綜合品質的體現,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中國制造需要更多的品牌產品,甚至是國際品牌產品來支撐。綠色制造是中國制造的必由之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將逐漸被淘汰,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主流,將服務融入產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銷售與售后服務,使商品與服務資源獲得最優化使用,形成制造+服務的最優化效應。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利益最大化。

路徑和措施

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制造2025”的首要任務?!吨袊圃?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其具體路徑包括: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運用等。提高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并非僅采取這些措施就能達到,關鍵還在于理念創新,要摒棄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既要能夠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還要重視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重視創新的氛圍。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行動綱領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一言概之,就是要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通過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引領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物聯網+工業,云計算+工業,移動互聯網+工業,網絡眾包+工業等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邁進。

品牌建設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品牌是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塑造面臨三重困境:一是中國企業品牌意識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夠;二是中國企業品牌難以打入國際市場,難以與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受到惡意打擊,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利用中國品牌進行資本炒作等?!吨袊圃?025》提出了加強品牌建設的路徑,包括: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監管體系以及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等。品牌建設包含質量和營銷多個層面,只有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融入企業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與產品特色,才可能打造出被市場接受與認同的品牌。

推行綠色制造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綠色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減排整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5%。對于碳排放總量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大國而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唯有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制造的路徑包括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推動綠色制造的關鍵是要全社會都形成綠色發展的理念,否則,發展綠色制造的企業可能會因為成本高而不去采取綠色發展模式,在市場上難以與后者競爭。因此,要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引導所有生產者從事綠色生產。

此外,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國際化、強化工業基礎、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都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之上,行動綱領還提出了要重點發展十大領域和實施五項重點工程。十大領域分別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同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以及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要實現和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多種路徑和措施,甚至各個地區都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和特色采取相應的路徑和措施,不能盲目趨同,一蹴而就。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國際環境之下,制定制造業發展計劃,要貫通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能將生產制造孤立于供應鏈體系之外,尤其是不能將重點鼓勵性產業集中在某一個甚至某幾個領域,否則,很可能又重復產能過剩之路,甚至形成中國制造的產量第一,但市場需求卻不高的局面。所以,在各地執行《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時,還是要鼓勵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更要避免在國際市場低價傾銷,自相殘殺。推進《中國制造2025》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市場主體乃至各個領域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淺析中國制造2025

—需求與營銷機會

摘要: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為搶占制造業制高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如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智能制造,英國制造業2050等等。為提升我國制造業,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終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差距,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水平、節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強國的差距仍然明顯,必須要改變這種差距,讓我國制造業得以提升。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改革,需求,營銷機會

一、 中國制造業當前背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因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 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我國在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然而,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就變得更加緊迫而艱巨。

二、中國制造業遇到的困難

從我國自身來看,中國經濟持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經濟結構和發展動力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制造業發展站到了爬坡過坎、由大變強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此,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

《中國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當前,中國經濟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準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宏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于明顯。 正是由于供需關系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為更好實現《中國制造2025》必須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尋求路徑。

三、解決制造業困難的途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最終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

四、新需求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現行的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于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特別是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谛畔⑽锢硐到y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低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高端化,智能化,因此,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五、營銷機會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 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效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新常態,新經濟。根據我國制造業的情況,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 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中國制造+互聯網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誰能善于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個大趨勢把握住,誰就能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來進行工業的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中國營銷已經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而這個新常態的本質是,市場需要塑造,市場機會需要創造——即所謂的新常態,新需求,新營銷;從發展空間看,中國企業繼續依靠低水平的需求數量增長已經不現實,必須創造新的價值增長空間,突出新的亮點,。根據新的科技,積極利用互聯網+,創造新的需求。

第五篇:我與中國制造2025

我與中國制造2025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制造業就一直是我們繞不開的大河。那時新中國剛剛起步,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制造業也是如此,那個時候,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茶具水杯,甚至是汽車,但是我們沒辦法自豪,因為這些東西我們雖然能造,但是卻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要的是能制造飛機、坦克的制造業,我們已經吃了虧,那就不會再吃第二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追趕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的步伐,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制造業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正是這新時代的弄潮兒,我們應當抓住機會,緊跟國家政策,努力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為自己充電,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不會為時代所拋棄。

中國制造2025不僅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更是國家對于我們的關懷?!吨袊圃?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人才為本”,體現了國家對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當代大學生在旁人的眼中是不思進取,慵懶頹廢,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國家沒有這么想,國家沒有放棄任何一位人才,也正是這樣,國家才會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

前方領域已經凈空,方向牽引已經部署,各艦已經做好準備,就只等我們這些當代大學生的到來,國家,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一切。

中國制造2025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們身處于一個最壞的,也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變成了一種常態,我們不需要別人來說,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國家的政策已經發出,剩下的就看我們這些大學生的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iso9001認證審核問答下一篇:全國985及211院校名單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