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2022-04-13

小編精心整理了《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在我國新聞界有這么一位學者,始終辛勤耕耘在實用新聞學研究的園地上,先后出版了《新聞發現論》、《新聞記者論》、《新聞編輯論》、《新聞典型論》、《論突發事件報道》和《輿論戰》等實用新聞學專著,并且發表了100多篇新聞論文和新聞工作評論,在新聞界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篇1:

從幾則采訪失誤案例談記者應具備的素質

【摘要】青年記者已成為我國新聞記者隊伍的中堅力量,然而在我國新聞教育大幅度擴張的同時,青年記者隊伍的素質卻沒有得到同步的提升。本文就幾則典型的青年記者在采訪中的失誤案例,由點及面地探析其失誤的原因,同時提出幾點具有針對性的建議,為避免出現這些失誤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年記者 采訪失誤 案例 素質

截止到2006年,我國已有460多所高校共開設661個新聞傳播類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新聞專業人才。青年記者不僅具有時代轉型的特殊體驗,而且樂于接受新事物。然而,我國的青年記者在采訪中的諸多失誤,不僅使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影響,也讓受眾對青年記者的素質提出了質疑。

一、青年記者采訪失誤的典型案例

(一)“亮一下金牌”

2010年的冬奧會著實讓國人感到歡欣與鼓舞,然而就在我們關注緊張賽事的同時,卻有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在青年記者的身上頻頻爆出。本次冬奧會上有很多青年記者是初次出現在國際賽場上。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項目上,我國選手王濛以42.985秒的成績奪冠,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本屆冬奧會的第二金。賽后她接受了央視記者的采訪。然而,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卻頻頻失誤,其間那句“把金牌亮出來給爸媽看看吧!”更是讓人大跌眼鏡。觀眾不禁要問,既然身在現場,怎么會不清楚頒獎的具體細節,難道不知道金牌頒發要在比賽后的第二天進行?

(二)“丟臉”式提問

2010年3月23日,當時貴陽市正在開展“三創一辦”活動,貴州電視臺第5頻道《法治第一線》欄目聯合貴陽市交警支隊四大隊,開展了對市區主干道的交通違法治理行動,并通過媒體的監督和曝光,來糾正行人、機動車的違法行為。然而,欄目組的一位年輕記者在采訪一位正在接受交警處罰的違章女司機時,一句“你這樣違章是否給貴陽丟臉了?”的提問,遭到了女司機的多個耳光。

(三)“這些記者叫西部真頭疼”

2000年4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這些記者叫西部真頭疼》的報道。文章中提到我國很多青年新聞記者到西部進行采訪報道,不是以人民公仆的角色示人,而是以“欽差大臣”自居,希望采訪單位都圍繞自己轉,稍不順心就橫加指責,甚至威脅采訪對象。

二、失誤案例分析

(一)職業道德意識的淡薄

新聞媒介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是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范疇,而且我國的新聞事業單位又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所以長期以來,我國的部分新聞工作者常以權力主體自居,群眾意識淡薄,沒有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在霍寶干河煤礦“封口費”事件中,那些排隊領取“封口費”的記者,完全將自己的職業道德拋擲腦后。我國的青年記者作為中國新聞事業明天的希望,這種職業道德意識薄弱的問題是十分可怕的。2003年7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和陳絢博士在關于媒體調查的報告中指出:有近2/3的記者承認主動淡化不利于采訪對象的新聞,有近3/4的記者實際上傾向于同意拉廣告,5/6的記者認為接受被采訪者的用餐邀請是無所謂的。我們在每天的新聞宣傳中,一直喊著要與世界接軌,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知識修養的缺乏

新聞記者隨時都會跟不同人群接觸,所以記者不應只是一個懂得新聞學的人,而更應是一個“雜家”,廣泛的涉獵各種知識,以備不時之需。在冬奧會期間,那位記者的提問,不僅讓采訪者對她的專業素養產生了懷疑,更對她的學識提出質疑。新聞記者是一個忙碌的職業,因此,應將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或者基本常識作為自己的一個功課來做。此外,新聞記者在采訪前對采訪對象背景的了解,也是提高自己采訪質量的條件。

(三)提問技巧的拙劣

提問,是記者向采訪對象了解事實的過程,也是新聞寫作的基礎,而采訪技巧的優劣直接關系著采訪的成敗。在貴陽的“中華女”事件中,我們暫且不去討論記者是否具有正式的記者證,是否是冒牌記者,但就她的采訪方式來說,就完全沒有考慮被采訪者的心理接受能力,試問在攝像頭加罰單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夠承受這樣的提問。記者和采訪對象的會面,大多是第一次,不可避免地帶有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采訪對象的心理戒備。因而,記者在進行正式采訪時的第一個關口就是“拆墻”,打通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心理上的那道墻,而類似這種拙劣式的提問,無疑是自毀形象,采訪對象自然避之不及。

(四)角色轉換與應對的不當

如果從社會學和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記者和采訪對象的行為都是一種角色行為,采訪對象的所思、所想、所做也受記者自身角色的影響。如那些前往西部進行采訪的記者,他們在采訪的過程中,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欽差”角色,認為自己的筆頭對采訪者具有“生殺大權”,所以在采訪的過程中沒有將自己的位置擺正,顯示出與采訪對象的不平等。

三、青年記者避免采訪失誤的策略

(一)增強職業道德意識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也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根本宗旨,這就要求青年記者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甩掉“權力”的帽子,樹立一種全新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在具體的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密切聯系群眾、重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批評,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群眾活動。青年記者要牢固樹立自己的職業道德信仰,在政治上要做黨的喉舌,在生活中要樹立民本思想,這是社會對青年記者的期待,行業中人也要具備這種職業的自覺性。

(二)豐富自己的學識

青年記者應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的同時,廣泛涉獵各種知識,要一專多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而且還要熟悉各種社會知識。對書本知識的學習,自然免不了各類書籍的閱讀,要養成讀書的習慣,當然,讀萬卷書的同時還要行萬里路,只有在不斷實踐當中,才能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實際中,才能不斷積累屬于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收獲,如此,在今后的采訪中才可能游刃有余。

(三)掌握提問的技巧

美國前白宮發言人弗來舍曾提到“白宮記者團是任何人所能遇到的最難纏、最尖利、最多疑的一票人馬,他們是這個行業的精英?!边@些新聞記者之所以被給予這么高的評價,與他們的提問技巧是分不開的。白宮記者的提問雖以尖銳、犀利著稱,但他們也善于“包裝”自己的問題,除援引發言人的原話來豐富自己的提問外,還擅長將觀點性的問題“轉嫁”給其他人,避免直接沖突。如借別人曾經說過的言論來反問采訪對象?!皼_突就是新聞”的觀念在美國記者中深入人心。然而,即使這樣的一個新聞壞境,記者尚且需要注意自己的提問,在我國,青年記者的提問則更是要斟酌了。

(四)找準自己和采訪對象的角色定位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角色定位,首先應是他們的職業角色,主要體現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其次才是他的社會地位、身份等,相應的,在定位采訪對象的角色時,也應先從其職業出發。記者在進行采訪時,不僅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還要對采訪對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因為被采訪者的角色具有變動性和多樣性。這種角色的變動性體現在采訪對象的角色會隨著采訪壞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這些角色行為還會隨著采訪對象活動環境的擴大而呈現出多樣性。以學生為例,在學校里是學生,在家是子女,購物時是消費者,如果進了學生會,那么他又增加了一種社會角色,即學生干部。采訪對象的角色變化與多樣性,雖給新聞記者采寫新聞提供了多個切入點,但記者要做的不僅僅是找準采訪對象的角色定位,更要擅于靈活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一種能與采訪對象更好交流的角色?!?/p>

參考文獻

①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②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③王小宇,《練好采訪提問的基本功》[J].《記者搖籃》,2009年第12期

④吳飛、丁志遠,《新聞教育與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構建》[J].《浙江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

作者:張衛軍 程 剛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篇2:

實用新聞學研究的探索者

在我國新聞界有這么一位學者,始終辛勤耕耘在實用新聞學研究的園地上,先后出版了《新聞發現論》、《新聞記者論》、《新聞編輯論》、《新聞典型論》、《論突發事件報道》和《輿論戰》等實用新聞學專著,并且發表了100多篇新聞論文和新聞工作評論,在新聞界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他就是第十一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獲得者、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我國唯一的軍事新聞學術核心期刊《軍事記者》雜志的主編朱金平。

讓新聞學的研究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聞學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新聞研究機構紛紛建立,僅公開出版發行的新聞學術期刊就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家發展到今天的100多家,還有數百家內部發行的新聞學術期刊,每年出版發行的國內外新聞學著作也有好幾百種。但是,一些院校和新聞研究機構的人員由于缺乏新聞實踐經驗,所發表的新聞學術論文和新聞學術著作,要么“前瞻性”太強,不符合中國新聞界的實際;要么堆砌新概念新詞語,讓人聽起來玄玄乎乎卻不知所云;要么是胡編亂造不著邊際,或者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朱金平的新聞學術研究,既建立在新聞學術前沿陣地上,又緊貼中國新聞界的實際,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而進行的研究。

2004年是中國新聞界“抓典型年”,他撰寫的《新聞典型論》在2003年底出版了,次年7月被再版。這本書梳理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宣傳過的所有重大典型及其特點,總結了典型宣傳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受到中宣部有關領導的表揚。

這些年我國突發事件頻繁,常常形成輿論的焦點。怎樣搞好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既體現了各級黨委機關與政府各部門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也反映了各媒體事件性報道的整體水平。通過對中外突發事件報道規律的深入研究,朱金平在2004年12月推出了《論突發事件報道》一書,對各種突發事件報道的重點、采寫的方法及遵循的原則等作了深入的闡述,成為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突發事件報道的新聞學專著,并為一些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考試提供了一個題庫。

2003年3月20日爆發的伊拉克戰爭,讓世人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輿論戰在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為此中央提出要加強輿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的研究。朱金平最早在《軍事記者》上發表了《論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輿論霸權》的學術論文,并在全國所有雜志中最先開設了“三戰”專欄,后來定位成“輿論戰”專欄,先后刊發相關論文200多篇,成為我國輿論戰研究的重要陣地。2005年,他撰寫出版了《輿論戰》一書,對輿論戰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從戰前、戰中、戰后和平時4個層面上為我國輿論戰的深入研究設立了框架結構,成為一些軍事院校與傳媒學科的重要輔助教材??傉晃活I導看到這本書后給他打電話,稱贊他為我國輿論戰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2006年他出版的《新聞記者論》,由于緊貼中國新聞界與新聞人的實際,被一些新聞院校指定為學生必讀教材。而他將編輯工作與編輯人員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新聞編輯論》出版后,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由解放軍報社新聞研究所、長征出版社和人民武警報社聯合舉辦了研討會,《中國新聞出版報》、《中華新聞報》等都作了報道。

在新聞學術研究的課題上,朱金平總是善于選擇那些新聞人關注的新話題。他說,采寫新聞需要抓問題,搞新聞研究同樣需要抓問題,只是“問題”不同而已。所以,他的學術論文和新聞工作評論,尤其注重實用性。在相對和平時期,有些人對軍事新聞不再感興趣,于是他在《中國記者》雜志上發表了《讓軍事新聞走進尋常百姓家》;當20世紀90年代初深度報道普遍受到媒體重視時,他發表了《軍事深度報道寫作探析》與《分析性新聞之分析》的論文。針對有些媒體片面強調“專家辦報”理念,忽視讀者自然來稿來信的問題,他結合自己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經驗,在《新聞戰線》上發表了論文《讀者來信,新聞的礦床》。為什么現在的報紙越來越厚而讀者越來越少?許多人將其歸咎于網絡的沖擊,而他則認為時下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報紙上的許多稿件質量太差,缺乏新聞性,所以他發表了《偽新聞——報紙的第一公害》和《新媒體時代報紙生存和發展策略》的論文。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引發了人們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思考,他就在《軍事記者》雜志當年第11期發表了《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報道探索》的論文,受到軍內外新聞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許多媒體人將假新聞與失實報道混為一談,他在新聞界首次提出將這二者區別開來,發表了《假新聞≠失實報道》的論文,認為二者雖然都是新聞的大敵,但表現形式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因而糾正的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對有關部門處理一些虛假報道提供了理論依據。面對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他在2010年第8期的《軍事記者》發表了《怎樣成為一個全媒體型的新聞人》。2011年他發表的《傳媒公信力與受眾忠誠度》及《微博時代的典型宣傳策略淺談》等論文,緊貼中國新聞界的實際,受到廣泛好評。

近10年來,他發表的論文有20多篇被收入《中國新聞年鑒》與《中國出版年鑒》等各種文集,還有多篇被其他媒體轉載。他編發的論文,有10多篇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等獎項。

將新聞研究的根基扎在新聞實踐的土壤里

為什么我們一些新聞學術期刊發表的許多論文無人問津?為什么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許多新聞類書籍備受讀者冷落?關鍵是那些理論研究者的高論,與新聞實踐相脫離。有些論文與論著的作者沒有或嚴重缺乏新聞從業經歷,理論研究空對空,沒有什么實際用處。而朱金平的新聞研究成果,完全建立在新聞實踐的基礎之上,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都較強。

這首先得益于他本人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朱金平出生在江蘇南通市,家鄉的教育、文化與新聞事業一直比較發達。1974年正在上高中二年級的他,就在市廣播電臺發表了第一篇新聞稿件《這個照顧不能要》。那年,他才16歲。高中一畢業,他就被推薦參加了市里組織的為期一個月的新聞學習班,由此進一步激發了他新聞寫作的熱情。1978年他作為特種兵入伍到海軍后,在基層部隊當了4年業余通訊員,在報紙發表了許多稿件,因此被破格提干。1984年10月,他就被正式調到人民海軍報社記者處當記者。1985年10月25日,山西晉城朝陽煤礦發生特大透水事故,22名礦工生死不明,海軍北海艦隊防救船大隊的潛水員奉命前去營救。他得知情況后,迅速前往事發地點采訪,采到了15名礦工被困井下11天獲救的獨家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全國主要媒體都先后刊發了他采寫的消息與通訊,國外16家通訊社轉發了他采寫的稿件,美聯社記者追蹤他到人民海軍報社采訪他。他在現場組織拍攝的相關新聞照片,獲當年全國攝影界金像獎。后來,他又參與我國第一支海上聯合編隊首赴太平洋合成訓練的采訪,采寫的消息、通訊和拍攝的圖片被多家媒體刊用。

在人民海軍報社擔任編輯期間,他就先后擔任政治工作、軍事工作、后勤工作與文化工作等多個部門的編輯。他擔任責編的《水兵與法》、《導航鳥》和《大視野》專版,都深受部隊官兵喜愛。1995年他調到解放軍報社任《讀者之友》專版組組長。他在這個專版上編發的稿件,有50多篇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摘播。他編發的1篇稿件獲五四新聞獎一等獎,采寫的稿件1篇獲五四新聞獎二等獎,1篇獲全國省以上黨報輿論監督好新聞二等獎?!蹲x者之友》版當時被認為是軍報最受歡迎的專版,每個月收到的表揚信就有幾百封。1996年初,他從一張通訊員自發寄來的照片說明詞中,發現了蘭州軍區某部班長彭光榮愛兵帶兵的事跡,經過深入采訪,挖掘報道出一個全軍重大典型,受到上至軍委領導、下至普通士兵的熱情贊揚,僅表揚信就收到7000多封,為此,蘭州軍區授予彭光榮“模范班長”榮譽稱號,將其破格提干。1998年長江一線發生特大洪災,他主動請纓到抗洪一線采訪,采寫的長篇通訊《獨生子女兵抗洪風采錄》與《抗洪烈士遺屬的高風亮節》受到廣泛好評。從事新聞工作以來,他先后發表了2300多篇(幅)消息、通訊、評論及圖片。豐富的新聞報道實踐經驗,為他從事新聞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考的依據。

2002年初,組織上調他到《軍事記者》雜志擔任主編。雖然從事新聞業務研究,但他始終沒有離開新聞報道的實踐崗位,這是他的新聞研究區別于其他一些新聞研究者和新聞學者最重要的方面。無論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還是北京奧運會,無論是2009年的國慶大閱兵還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他都通過各種方式參加文字與圖片報道。2008年的年初,他還冒著嚴寒來到我國最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某邊防連采訪,并在凌晨零下46℃的低溫下與執勤戰士一道站崗?;貓笊绾?,他共發表各類稿件23篇,其中多篇被評為軍報當日好稿和全年優質稿件。2009年盛夏,他隨報社領導參與了“東北邊防記行”系列采訪報道。這些新聞實踐活動,不斷給他的新聞研究提供新鮮素材、注入新的活力。

在他主編的《軍事記者》月刊上,每一期都會根據當時新聞界有關情況,精心策劃一期“專題研究”,注重實用性與指導性,受到新聞采編人員重視。為此,他先后在全國新聞期刊主編年會和全軍社科期刊主編培訓班上介紹了經驗。實際上,他把刊物每期策劃和組織的稿件,都當做學習的過程,并以此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他利用《軍事記者》雜志這個平臺,借助軍報的力量,每年組織一次“軍事新聞論壇”,將全軍各新聞媒體的老總們集合在一起,每次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在為雜志獲取高質量論文的同時,也啟發了讀者思維,開闊了讀者眼界。

這些年來,他還先后擔任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及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碩士與博士論文的評閱或答辯工作,并為軍地各類新聞學習班及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學子們講課。同時,他還參加總部機關輿論戰和對外軍事宣傳的實際工作與課題研究工作,參與了我軍外宣的第一部教材《軍事對外宣傳概論》的撰寫。這些廣泛的涉獵,使得他的實用新聞學研究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全局性問題,又使其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把新聞學術研究的文字寫得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打開一些新聞學專著或翻閱一些新聞學術論文,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其語言的枯燥乏味。要使新聞學術研究的成果受到讀者的青睞,體現在文字上就是要盡量通俗一點,做到生動活潑。這一點,朱金平在他的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中做得很好。讀他的學術著作,就像一位長者在與一位朋友進行親切的談話,寓事于理,娓娓道來。無論是各章節小標題的制作,還是段落行文,他的學術論文都能做到通俗易懂,充滿新意。

“從火山爆發、地震降臨、海嘯逞威、洪水泛濫、森林大火、熱帶風暴、瘟疫流行等自然災害,到飛機墜毀、輪船翻沉、火車出軌、恐怖襲擊、種族格斗、邪教逞兇、政治謀殺、礦井透水、瓦斯爆炸、橋梁垮塌等等重大事故的發生,在為新聞人提供大量新聞報道素材的同時,也使受眾從這一篇篇突發事件報道中加深了對自然、社會及人生的認識?!边@是朱金平在《論突發事件報道》一書中的一段話,平實而不平庸,既有文采又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像躲藏在茂盛草叢中的狡兔,需要獵鷹睜大銳眼;像徜徉在密林深處的獵物,需要獵豹施展敏捷的身手;像游弋在大洋深處的潛艇,需要聲納不停地搜索;像隱藏在大地深處的礦物,需要勘探者艱苦地探尋。新聞,需要媒體人用全部身心去尋找和發現?!边@段話出自朱金平的《新聞發現論》,一組排比句,洋溢著文采,生動形象。

“偽新聞,就像小沈陽扮演的一個娘娘腔十足而嘴里又聲稱自己是個‘純爺們兒’的餐館服務員一樣可笑,又像一個舊時街頭拉客的風塵女子身上卻披掛著‘我是一個處女’的牌子那樣滑稽?!边@是朱金平在《偽新聞——報紙第一公害》的論文中,對偽新聞做的比喻,非常形象,又輕松幽默,讀來如清風拂面。

朱金平無論在新聞學術著作還是在新聞學術論文中,都能做到以事明理,行文流暢,充滿文采。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從中學畢業開始,它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和各種“雜七雜八的書籍”。畢業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的朱金平,當戰士時就獲得了黑龍江大學中文系首屆函授大專文憑,提干后又取得海軍政治學院政工專業的大專文憑,后來結合工作又獲得法學本科文憑,2001年取得海軍指揮學院戰略學的研究生學歷。

這樣的學習,鋪就了他厚實的知識根底。他從中學時就開始了對口詞、三句半、表演唱等文藝演唱材料和小說、詩歌、散文、話劇的創作,至今先后發表了300多萬字長、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他創作的唯一反映我國申辦奧運會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打開奧運之門》獲全國暢銷書獎,《今生無悔》獲全國短篇報告文學一等獎,《一個超極限生命的追問》被解放軍報社評為2008年度唯一獲一等獎的報告文學。其哲理性攝影散文集《風景中的哲理》,被中國攝影家協會原主席邵華認為是中國攝影界、文學界和哲學界獨一無二的作品集,獲得全國書評二等獎和全軍文藝優秀作品二等獎。他在1993年成為首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后來他又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和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正因為如此,他撰寫的新聞學著作和新聞論文,在語言和行文上才如此通俗流暢、形象生動,并令人回味。

朱金平,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大校軍銜。在26年的專業新聞生涯中,他先后發表消息、通訊、評論和新聞圖片等稿件2000多篇(幅);編輯的《軍事新聞有效傳播與我軍軟實力建設》等5篇新聞論文分獲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出版《輿論戰》等著作22部;出版《“9·11”事件與阿富汗戰爭》等10多部長篇報告文學,30多篇中短篇報告文學。

作者:施石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篇3:

新時期我國新聞真實研究述評

新聞真實性,既是新聞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論題,又是新聞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正因為這樣,關于新聞真實性的研究一直是新聞學研究領域的永恒話題。近年來,由于市場因素的沖擊、新聞職業道德的滑坡、以及行業管理上的疏漏等原因,失實報道屢屢發生,虛假新聞屢禁不止,新聞真實性就更成了新聞學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中央有關部門近年來針對新聞界存在的虛假新聞現象采取了許多治理措施,同時多次組織學界和業界就此問題展開理論探討,更是凸顯出新聞真實問題的重要性。

一、新聞真實研究狀況回顧

對新聞真實的研究是伴隨著“五四”時期新聞學的誕生而開始的。從那時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有關的新聞學書籍和研究論文大都涉及新聞真實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在新聞實踐中也常常涉及新聞真實問題,但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基本停滯。直到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真實學術研究才開始出現。

綜觀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近30年來有關新聞真實的研究,可以說成果非常豐富,有專著,有論文,而在新聞理論教材中也都有對新聞真實問題的專章介紹。

其中,直接研究新聞真實問題的專著(含論文集)目前見到的有四部:中宣部新聞局、中國社科院新聞所編《真實——新聞的生命》,中國新聞出版社1986年4月版;蔣亞平、官健文、林榮強所著的《新聞失實論》(上、下冊),中國新聞出版社1986年出版;空軍報社通聯處編著的《新聞求實錄》,藍天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楊保軍的著作《新聞真實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新聞理論專著和教材中關于新聞真實的專章專節介紹就更是不可勝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第一本新聞理論著作開始到現在的將近100本新聞理論著作或教材中無一例外都有關于新聞真實的內容。

就論文來說,要想獲得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新聞真實研究的所有論文的準確數字實在困難。僅是CNKI中收錄的1980年到2006年間與新聞真實相關的論文數量就達到277篇,2007年前四五個月CNKI所收論文數也已達到2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新聞真實問題的關注程度。

以上是從研究成果的形態和數量方面來說的。若從研究成果的縱向演進來看,我們可以把近30年來的新聞真實研究劃分為幾個階段:

(一)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

這一時期新聞真實研究的特點,一是相關研究大都被置于新聞界撥亂反正、尋求新聞規律回歸的背景之下,許多文章都是揭批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下新聞的“假、大、空”現象的。二是相關研究大都被置于新聞業務范疇之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指導新聞實際工作,是為了消滅新聞失實這一“頑疾”,因此研究的學理性較為欠缺。

(二)上個世紀80年代后半期至整個90年代

這一時期有關新聞真實性的討論逐漸顯露出從新聞業務范疇向業務性和理論性探討兼而有之的方向逐漸轉變的特點,學理性和純理論探討色彩逐漸顯現。這一點可以從具體真實與整體真實、客觀真實與主觀真實、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客觀真實與媒介真實等概念的提出及相關討論的展開來體現,也可以從探討新聞真實性與傾向性、客觀性、文學真實、職業道德、輿論監督、及時性、階級性、黨性等之間關系的論文大量涌現中得到證實。

(三)2000年至今

這一時期在保持前一時期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探討網絡新聞真實性的文章明顯增加;二是研究探討新聞侵權與新聞真實問題以及輿論監督中的新聞真實問題的文章明顯增多;三是對新聞真實的驗證、評判,以及對新聞失實現象的綜合治理等問題開始引起關注,反映出對新聞真實問題研究視點、范疇和深度上的變化。

二、新聞真實基本理論問題概述

新聞真實是新聞學領域最基本的研究論題,許多問題總體看已獲得共識,在此僅就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作簡單概括:

(一)對新聞真實性含義及要求的研究

關于新聞真實性的內涵,鄭保衛教授提出:新聞真實性的內涵和本質在于以事實為基礎來報道新聞。因此,堅持真實性原則,就是要求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時,要從客觀實際入手,把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實實在在的人和事如實地報道給受眾①。

對新聞真實性含義的研究,各個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認識也發生著變化,如楊保軍就提出要從傳受兩個方面來看新聞真實的含義。

關于新聞真實的要求,鄭保衛教授的觀點是:(1)具體事實要真實準確;(2)概括性事實要真實客觀;(3)局部具體真實要與整體本質真實相一致。

(二)對新聞真實理論中幾組概念的研究

在新聞真實理論研究中,先后出現了幾組相關的概念,如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事實真實與總體真實、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真相真實與假象真實等。

⒈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

“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問題是學界和業界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爭論的焦點在于是否承認“本質真實”。對這兩個概念,有些學者認為,新聞只要如實反映和報道事實,做到現象真實就可以了,無須強調什么本質真實。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新聞僅僅做到現象真實是不夠的,而應當將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結合起來,并認為本質真實是對新聞報道的更高層次的要求②。

⒉事實真實(概括真實)和總體真實

黃旦教授認為,新聞真實應該包括事實真實和總體真實兩方面。事實真實就是要求新聞報道的事實完全準確無誤,且對事實的描述、概括也符合事實自身存在與發展的邏輯;總體真實就是要求所有達到事實真實的新聞合起來要能夠反映社會的某個層面的總體面貌③。

⒊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

微觀真實與宏觀真實是在新聞真實研究中出現的另一對概念。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實際上大體相當于事實真實和總體真實這組概念,只是“宏觀真實”更多地是從“本質真實”這個概念演進而來罷了。由于人們感覺到“宏觀真實”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包含原來“本質真實”論中的合理成分,又可以規避“本質真實”概念所容易引發的歧義和人們對它的逆反心理,所以便逐漸用它來取代“本質真實”的概念。而既然有宏觀真實,與此相對應的便就有微觀真實了。

⒋“真相真實”和“假象真實”

“真相真實”和“假象真實”是楊保軍近年提出的一對概念④,但尚未得到廣泛認同。如有學者就認為,不能將現象分為真相真實和假象真實,因為假象真實其實是未探究到新聞的本質所造成的。當然,作為對新聞真實性的一種理解,此對概念畢竟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維度,值得關注。

(三)關于真實性與黨性原則關系的研究

在傳統的新聞學研究中,黨性原則是作為新聞工作的第一原則的,而且人們往往習慣于強調黨性,而忽視新聞的真實性。進入新時期以后,對這一問題學界基本上有了較統一的認識,即把黨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看做是新聞工作中基于不同層面提出的兩個基本原則:黨性原則被視為新聞工作的政治原則,而真實性原則被視為新聞工作的業務原則,兩者不是對立的。

(四)關于新聞失實表現、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

對新聞失實的表現、原因和防治辦法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不僅有大量的論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探討,而且,所有的新聞理論專著和教材在討論新聞真實問題時都對新聞失實和虛假新聞的種種表現及引發失實與虛假的原因進行探討。這方面,因其觀點多樣又多為常識,在此不贅述。

(五)對不同歷史時期新聞真實理論的研究

在新聞真實問題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對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聞真實問題和有關學者、報人、黨派組織等的新聞真實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

⒈對近代新聞真實思想萌芽的研究,如對近代報紙“有聞必錄”思想、對近代報紙辦報宗旨中的有關新聞真實思想的研究等。

⒉對現代新聞真實思想的研究,如對徐寶璜、邵飄萍、戈公振等早期新聞學者們的新聞真實思想的探析。

⒊對中國共產黨新聞真實思想的研究,包括黨的相關文獻、領導人講話、文章、重要報刊社論等中所包含的與新聞真實思想、觀點的研究。

三、新聞真實研究的新視角、新觀點

近年來,隨著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傳媒實踐的發展,新聞真實研究中出現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和視角,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和觀點。主要有:

(一)對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的研究

近年來在有關司法案件的報道中,常因記者對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之間的關系理解不清而引發新聞官司,也使得新聞侵權問題成為新聞工作者經常面對的問題?;诖?,關于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的探討就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在此問題上,有學者認為,新聞真實必須以法律真實作基礎。新聞傳媒固然應以向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全面的信息為其基本職能,但是新聞自由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媒介的活動應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有學者提出,為了避免訴訟糾紛,新聞界應該建立一套新聞真實的證明規則,這一證明規則必須以法律為依據,而不能以新聞界約定俗成的慣例為依據⑤。

許多學者堅持認為新聞真實未必是法律真實,認為新聞真實作為證據出現在法庭上時很可能面臨諸多尷尬⑥。也有學者從證據學的視角考察和比較了新聞與司法對真實的不同建構,強調新聞真實不同于依據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建構的司法真實⑦。

在研究新聞與法律問題的時候,必然涉及到信源問題,信源問題又涉及到隱匿權問題。而隱匿權與新聞真實顯然是相互沖突的。在此問題上,陳力丹等曾借水門事件中的“深喉”在2005年才曝光這一事件,談及新聞真實和信源隱匿權的沖突問題,認為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消息來源的透明化無疑是重要保障之一,但在任何時候都做到消息來源的完全透明,又是不符合新聞職業常規的。西方媒體的職業常規是,當暴露信息源可能對信源提供者產生危害時,應采取隱匿信源的方法,但這又與法律產生了沖突⑧。這一現象形成的悖論是新聞真實研究中的一大難題。

(二)對網絡新聞真實的研究

網絡媒體的發展為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由此帶來的網絡媒體把關困難、虛假新聞盛行的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因此,有關網絡媒體新聞真實的研究近年也開始出現。

龍運榮在《互聯網和新聞真實性》一文中論述了網絡新聞真實所面臨的許多困境,如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主參與性;多數網站從業人員缺乏新聞專業訓練,隨意刪改稿件;對“快”的片面追求;以及市場邏輯下網站的逐利行為等,都會使新聞真實性受到很大威脅,造成新聞不真實⑨。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加強網絡新聞真實性的建設性意見。如劉玉民在《媒體轉載網上言論應當事先核實——“文清訴《重慶商報》案”引發的思考》一文中對網絡在引用事實時的核實做了強調⑩。

另外,杜駿飛在其《網絡新聞學》一書中也對網絡新聞的真實性進行了理論探討,論述了網絡新聞宏觀層面上的“求真”理念和由于信源的多樣性所帶來的更加接近和達到“真實”的可能性。

(三)對新聞真實有限性的認識

在新聞真實問題的認識上,從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開始就一直在強調新聞必須完全真實,甚至有人提出了“絕對真實”的概念。但伴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新聞實踐中許多新聞真實的制約因素的認識和一些哲學理論在新聞真實研究中的引入,人們逐漸意識到,我們原來一直強調的“完全真實”“絕對真實”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新聞真實其實是一種有限度的真實。

如楊保軍在《新聞真實論》一書中就從新聞真實實現的各種制約因素出發,論述了新聞真實的“有限性”。他認為,制約新聞真實的因素有很多:(1)新聞傳播主體因素——新聞傳播者是否具有保證新聞真實的道德品質,對新聞真實有著巨大的制約作用。(2)新聞媒體自身的制約因素——新聞媒體所持有的新聞觀、新聞真實觀,新聞媒體的目標報道領域和其所擁有的意識形態觀念、政治立場,新聞媒體的實際利益追求、媒體的品質與格調等等因素,也都決定著新聞真實實現的程度、范圍和方式等。(3)傳播環境因素——來自于政治力量、經濟力量、文化力量的制約也必然影響到新聞報道的全面、客觀、真實。另外,實現新聞真實報道還受到法律、道德、政策等的限制。正由于有著這么多的限制因素,新聞報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實,新聞真實也就必然是有限度的了。

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論述了新聞真實的有限性。如曾憲明就從政治集團的角度考察、論證了階級社會中新聞真實的有限性。他提出,在階級社會中,新聞不真實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是階級社會的一個特征和需要。新聞真實有限理論既反映了客觀真實現象,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

另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考察了新聞真實的有限性,認為:語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線條性和有限性等諸多因素注定了新聞對事實的偏離。語言自身的性質決定了新聞報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觀現實,但永遠不可能與客觀事實絕對等同。

四、小結

綜觀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對新聞真實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⒈對新聞真實的研究是新聞學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論題,是個需要永遠挖掘和探討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操作問題。

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新聞真實的認識是不斷演變的,它經歷了一個由在黨性原則框架內對其進行強調向使其回歸到新聞自身層面來認識和探討的發展變化過程。目前關于新聞真實問題的研究正趨于成熟。

⒊市場因素的沖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新聞真實的研究開始向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之間的關系以及網絡新聞真實研究等方向轉變。這充分反映了新聞真實問題研究,乃至于整個新聞學研究與時俱進的特點。

⒋在看待各時期學者對新聞真實的觀點時,要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要將問題置于各自時代發展的背景之中,不應以現在的視角苛求歷史。

⒌新聞真實問題在理論研究上成果不少,也達到一定高度和深度,但是從操作和應用層面看,目前問題依然很多。失實報道屢屢出現,虛假新聞屢禁不止,我國新聞界在維護和實現新聞真實的路途上仍然任重道遠。

注釋:

①鄭保衛:《當代新聞理論》,新華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② 鄭保衛:《對新聞真實理論中兩組概念的解讀》,《新聞戰線》, 2007/06

③ 黃旦:《新聞傳播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④楊保軍:《簡論新聞的真相真實與假象真實》,《國際新聞界》, 2005/6

⑤ 羅萬里:《立法視野中的新聞真實原則》,《法學雜志》, 2005/04

⑥ 高江寧:《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記者搖籃》, 2005/01

⑦ 李立景:《新聞真實性的證據學思考》,《新聞界》, 2005/02

⑧ 陳力丹、費楊生:《隱匿權·新聞真實·審判公正—從水門事件中的“深喉”說開去》,《當代傳播》, 2005/6

⑨ 龍運榮:《互聯網和新聞真實性》(2002-9-12),http://www.cddc.net/ shownews.asp?newsid=2841

⑩ 劉玉民:《媒體轉載網上言論應當事先核實》,《新聞與寫作》,2007/02

(作者鄭保衛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教授;樊亞平系蘭州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盧佩系蘭州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作者:鄭保衛 樊亞平 盧 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國際私法中弱者利益保護論文下一篇:經濟法與民法分界點研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