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

2023-04-11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第1篇

一、源于生活,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

新課程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1.在游戲情境中“玩”數學。

七年級學生對大量的運算和鞏固練習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在教學中創設一些新穎的游戲情境,把練習的內容寓于其中,就能幫助他們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北師大教材第二章第11節《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做一做: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準備的撲克牌,我們來做一組游戲,這個游戲的名稱叫做“24點”,這次游戲我們仍按九組分配,游戲的內容是從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撲克牌中任意抽取4張,根據牌面上的數字進行混合運算,每張牌只能用一次,使得運算結果為24或-24,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負數,黑色撲克牌代表正數,J、Q、K分別代表11、12、13。比如我現在抽到一張黑桃7,一張黑桃3,一張梅花3,一張梅花7,可以通過7×(3+3÷7)的方法將他們湊成24。我們試一試好嗎?(以下過程可設計為由學生代表抽取撲克牌,小組合作得出結論)。

采用游戲的方式,可以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生活情境中“找”數學。

例如,蘇科版教材七上第三章第2節《代數式》用兒歌來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

播放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

師:如果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數。哪位同學能幫老師說下去?

生: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由于貼近生活,從同學們熟悉的兒歌出發,更能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

二、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用意識表現在:認識到顯示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思想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解決如下的開放性問題。

例27人乘車去某地,可供租的車輛有兩種:一種車可乘8人,另一種車可乘4人。

(1)給出3種以上的租車方案;

(2)第一種車的租金是300元 / 天,第二種車的租金是200元 / 天,哪種方案費用最少?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皩W啟于思,思啟于疑?!睂W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F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摘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源于生活、歸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數學化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明顯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種是教師過于注重“數學化”,強調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嚴謹性及邏輯性,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期間感到知識過于抽象、復雜及困難,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產生明顯脫節.而另外一種是教師過于強調“生活化”,即所有理論知識均尋求生活中的原型,缺乏針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深入思考,學生的數學素養無法得到顯著提升.故而,教師需要立足于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尋求教學中“數學化”與“生活化”之間的平衡,強化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一、數學教育的“生活化”與“數學化”

(一)數學教育的“生活化”

數學教育同學生本身成長經歷形成有機結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認識.數學教育“生活化”屬于一種動態化的演變,與生命的發展規律相符.為了令學生對生活形成正確的了解與認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其基本路徑如下:

第一,活化教材,豐富實踐活動.教師通過實踐教學促進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實現.一方面是教師給出事例,要求學生課后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進行驗證,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思維觀察思考生活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是教師創造生活情景,啟發學生.教師在教材基礎上展開拓展,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擁有更為多樣化的選擇.情境創設期間,學生可以通過發散思維更為靈活地應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

第二,強調生活問題,加強學生認知.生活中事情的解決方案是多樣化的,教師應教授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一方面是解決問題,例如GDP的計算、匯率的增加等.教師開展教學期間,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上述問題.另一方面是實際的驗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的視角思考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利用數學思維以及方式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加強數學同生活之間的關聯.例如教師提出假設問題,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借此加強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數學教育的“數學化”

第一,非數學內容的“數學化”,即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這是現實問題向數學問題的一種轉變,是將情景問題的表述轉變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試驗、類比及累計事實材料,實現“數學化”.

第二,數學內容的部分組織,即數學材料的一種邏輯組織化,是學生在數學范圍內對已然符號化的問題予以抽象處理.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材料抽象得出基礎的概念,并基于概念演繹得出理論,此外,還需要開展數學理論的運用.

數學課程改革期間,教師必須注意防止因為過于強調“生活化”而徹底舍棄了數學教學所需要具備的“數學化”.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建構的主要原因

(一)新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

新課程改革極為關注數學同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數學教學要密切關乎現實生活,教師應基于學生日常生活所得到的經驗及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創建更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場景,指導學生開展多項活動,例如觀察、猜想、操作以及推理等,實現數學教育“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平衡.為了實現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教師應將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進課堂,為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在教學反思之上

我國傳統教學工作過于注重理論化,教師普遍采用相對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單方面向學生教授理論知識,而放棄教學同生活的結合,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數學教材.傳統教學盡管能夠令學生牢固、熟練地掌握課程有關的理論知識,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拓性、創新性及延展性,導致學生并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也不能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創新.為此,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更為豐富的實踐操作活動,借助操作、觀察獲取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程度.這樣做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中,教師反復講解與陳述的效果.故而,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應更為靈活地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重構教材內容,吸收并引入同現代社會關系密切的數學信息資料,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數學教育最為嚴重的問題便是實際用處與教學目的之間存在矛盾,這一矛盾在數學教育領域的實際表現是人們對數學教育目的表述不一,到底是強調“內在思維”,還是強調“外在運用”,是“數學化”,還是“生活化”,值得深思.

三、“生活化”與“數學化”有機構建的具體策略

(一)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數學知識整體上較為抽象,難以理解,而小學生抽象思維尚未形成.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應使數學中理論知識以和學生生活經驗貼合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與認識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了解人體中有趣的比例嗎?頭部的長度與身高之間的比例一般是1∶7左右,腳底長度同身高之間的比例一般也是1∶7左右,拳頭的一周同腳底的長度之間比例為1∶1,這些比例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此時學生便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討論:“前往商店購買襪子,僅需要將襪子在拳頭上圍繞一周,便可了解襪子是否適合自己.警察可以結合嫌疑人的腳印估算其基本身高.”隨著課堂討論愈漸激烈,學生學習興趣也得到顯著提高.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不僅如此,教師在引入新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蘊含在日常生活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創建生活化場景

小學數學教師應擅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化場景,運用語言直觀描述、生活事物演示、游戲及多媒體設備演示等不同方式,為學生創建切合生活實際的情景,通過生活化場景引導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進行研究,并討論數學同生活之間的關系,實現“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平衡.例如教師在教授“利息”有關的理論知識時,便可向學生提問:“教師目前有5 000元,預備存入銀行,儲蓄時長兩年,共計有幾種儲蓄方式?何種儲蓄方式更為合理?請說明你的理由.”教師借此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處理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知識運用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需要意識到數學知識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并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之中,這是數學教學的主要價值與最終目標.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長方形面積”課程之后,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回到家中測量局部房間的長與寬,例如客廳、臥室等,同時測量每塊地磚的長與寬,最終計算房間共計需要多少塊地磚.然后教師為地磚設定價格,如一塊地磚5元,讓學生計算共計需要多少錢.如此,不僅令學生進一步了解及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式,拓展學生的思路,還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激發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有所收獲.

(四)課堂練習設計實現“生活化”

課堂練習是教師用以檢驗學生當前學習現狀的主要途徑與方式,教師若希望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使學生可以將數學理論知識合理地應用在生活實踐之中,則需要更為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題目,根據學生現實生活挖掘開放性素材,引發學生學習熱情,練習方式需要具有多樣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題目:“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 531 m/s,輪船之中超聲波探測設備在發出信號3 s之后獲得信號,求海水的深度.”此時學生不僅需要考慮“路程=時間×速度”這一公式,同時需要考慮回聲問題,這就運用到了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令學生意識到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結合.

四、結束語

數學教學需要考慮生活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令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同時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具有的魅力.如此,數學教學才不是一種枯燥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方可感受到親切及真實,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學視角觀察事物,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明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際,又服務于生活,強調數學同生活之間的聯系,由生活實際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即實現“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平衡.

【參考文獻】

[1]田中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32):113.

[2]仁青彭措.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6(27):132-133.

[3]鄭昌松.讓數學與生活同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7(5):32.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建模;生活化

數學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很多高中數學知識主要來源于實際生活,教師要通過采取數學建模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與實際相結合,主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使他們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逐步提升數學學習效果,保證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高中數學建模生活化的意義

(一)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與學習興趣

數學建模生活化策略有利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難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保證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2].教師要將學生周圍常見的事物利用起來,為數學建模提供素材,這樣不僅能夠讓數學建模實用性得到提升,也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將精力都放在數學學習中,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在自己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今后遇到問題時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

(二)學習知識面的拓展

為構建數學建模生活化,教師除了要關注數學知識,還要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順利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模型[3].因此教師在數學建模中要把各方面知識相整合,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范圍,掌握更多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增加自身的積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自主學習數學,提高自身的認知,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三)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數學建模生活化需要在真實情景中完成抽象概括與總結,以及數學模型構建后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生活數學建模思維,教師不需要讓學生按照某個標準來進行數據采集和基本模型的構建,只需要讓他們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具體情況,在數學模型建立中深入探索并積極操作.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也能顯著增強學生的數學建模應用意識.在數學建模生活化中,教師要讓學生結合所需內容與所解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讓學生在掌握實踐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精神,使學生在對數學建模有了深入理解后,能夠將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

二、高中數學數學建模的生活化策略

(一)從平常生活中捕捉生活化建模素材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數學問題,教師需要留意與收集,為數學建模提供范例,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超市促銷打折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打折是否真的便宜?教師可借助這一素材精心設計例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例如,國慶節期間,某超市實行了“滿200送100,滿 400送200”的促銷活動,一次性購買的商品滿200元,便可獲取100元優惠券,滿400元便可獲取200元優惠券,以此類推.同時,優惠券的使用方法為:只有購買的商品滿200元,才可用100元優惠券進行抵扣,若所購買的商品未達到200元,則無法使用優惠券.請問:這種優惠券促銷活動最大的優惠率為多少?如何購買商品才可獲取最多的優惠?分析如下:假設一位消費者總共支付a元,其最多可獲取a2元的優惠券,最后一次購物若所購買的商品不足200元,便無法獲取優惠券,而超過200元,贈送的優惠券就無法用掉,其優惠率大約為a2÷a+a2=13.所以,超市雖然看起來打了五折,而實際上的優惠并未超過13.

如何能夠獲取最大的優惠?假設消費者購買了2n×100元的商品,獲取了2n-1×100元優惠券,再使用這些優惠券購買2n×100元商品,支付現金2n-1×100元……最后一次使用100元優惠券購買200元商品,不再獲取優惠券.如此,消費者總共支付(2n+1-1)×100元,總共購買(2n+2n+1-2)×100元商品,優惠率為:2n-12n+2n+1-2=13-19×2n-6.根據以上算式可知,只有n足夠大,優惠率才會越接近13.

(二)從影視文學作品中提煉生活化建模素材

2009年風靡一時的電視劇《蝸居》誘發了一場關于房價的議論熱點[5].該電視劇中海萍與丈夫結婚七年,東借西湊首付了14萬元購買了一套90萬元的房子,總共126平方米,但是卻處于郊區.由于這一“超前”購房行為引起了一系列家庭變故,使得妹妹海藻走上了歧路.基于這一電視劇情節,教師可提煉并設計數學模型實例.為了買房,海萍需向銀行借貸76萬元,當時銀行貸款的年利率為5.94%,借貸時間為20年,若選擇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其每月需還多少元貸款?

假設借款的款項為A0元,借貸N個月,月利率為r,每個月還銀行x元,An(元)為還了n個月后尚未還完的錢.

海萍還了一個月后,還欠銀行:A1=A0(1+r)-x;

還了兩個月后,還欠銀行:A2=A1(1+r)-x=[A0(1+r)-x]·(1+r)-x=A0(1+r)2-x[(1+r)+1];

同理:A3=A2(1+r)-x=A0(1+r)3-x[(1+r)2+(1+r)+1];

An=An-1(1+r)-x=A0(1+r)n-x[(1+r)n-1+(1+r)n-2+…+(1+r)+1],

即為:An=A0(1+r)n-x(1+r)n-1r.

于是數學模型為:An=An-1(1+r)-x,A0=760000,

令A0(1+r)N-x(1+r)N-1r=0,得x=A0r(1+r)N(1+r)N-1,

將A0=760000,N=20×12=240,r=0.0594÷12代入并進行計算得x≈5814.6元.

海萍每個月需還5814.6元,這成為家庭沉重的負擔.從這一實例分析得知,高房價不只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三)從新聞事件中挖掘生活化建模素材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震驚了海內外,作為災區的四川桑棗中學卻做到了零傷亡,在1分36秒的時間內全校2200多名師生全部安全逃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桑棗中學每年都會開展兩次災難逃生的演練.在災難來臨之際,所有師生都保持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撤離了教室,到達了安全區域.由新聞照片我們可以發現,桑棗中學每幢教學樓一共4層,每層4個教室,左右共有2個樓梯,這與我們學校非常相似[6].對此,我設想如果我們學校發生災難性事件,那么需要采取怎樣的方式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撤離?并為學生出示了如下數學建模題:我校共有3幢教學樓,每幢樓有4層,每層4個教室,左右共有2個樓梯.我?,F有2400多名師生在各教室中,其中一幢教學樓滿員,共有16個教室,每個教室里有60人,師生一共有960人,與安全區域距離最遠.當災難發生時,師生通過教室門口、走廊和樓梯等的速度相同,相互的距離也一樣,且師生從一樓樓梯口到安全區域為一個常數.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數學模型,找出師生疏散時間與速度、其他變量等的關系,同時結合上面數據與實地測量結果,對1分36秒內我校師生是否能安全疏散進行驗證.學生完成上述任務后,再結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對師生如何順利疏散提出建議,這樣一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調動,也發揮了數學建模生活化的作用.

三、結語

總之,近年來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數學建模生活化也逐步成了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7].教師要從高中數學教學重難點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與能力,幫助學生完成數學模型的構建,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還要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在數學思想上為學生帶來啟發,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并采取數學建模生活化的方式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潘申潤,林風.生活實例巧搭臺 數學模型唱大戲: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組合數問題教學思考[J].中學數學,2020(21):3-4.

[2]賈湘彬.高中數學:體驗與核心素養:以“數學建模”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0(30):45-46.

[3]張淑英.以案例為驅動基于數學建模的數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求學,2020(36):47-48.

[4]陳麗瓊.依托生活情境 建立數學模型:例談“乘法分配律”建模[J].四川教育,2020(Z4):17-18,23.

[5]孫曉紅.借助互聯網教學,讓數學建模課乘風飛翔:數學建模課《生活中的三角函數》教學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2020(15):13-15.

[6]楊新躍.融貫生活情境,培養數學計算能力:一年級上冊“計算教學”案例探析[J].四川教育,2020(05):59-61.

[7]葉根福.高中數學建模的設計與思考:以體重與脈搏為例[J].天津教育,2019(21):125-127.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第4篇

一、創設生活情境, 激發探求欲望

有效的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活動的參與, 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學表明, 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 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當數學背景含在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具體的情景中時, 學生會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是生活息相關的, 就會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時, 因為了解到學生在小學里已學習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一些知識, 所以事先布置學生去收集一些軸對稱圖形, 并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上課那天, 同學們帶來了自己的剪紙 (如雙喜、窗花、葉片、動物等) , 收集了一些軸對稱圖片 (如商標、銀行標志等) , 我先把同學們的成果向大家展示, 參與活動的同學滿臉自豪, 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沒參與活動的同學也興趣盎然.這時我適時地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特點, 讓學生討論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 學生觀察著手中自己收集或制作的圖片, 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這些圖形都是沿一條直線對折, 左右兩側正好能夠完全重合……”這便是“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實踐證明, 創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情景, 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 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二、利用生活實踐, 體驗數學知識

學生數學知識的建立, 必須依賴于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創造數學、運用數學, 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例如:學習了《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后, 同學們繼續從數學的角度去進一步觀察, 發現了更多的軸對稱現象, 領略了軸對稱圖形的均衡、和諧之美, 體會到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 感受到軸對稱圖案的設計并不難, 產生了自己也來試一試的強烈欲望.為班級設計班徽, 為板報設計刊頭, 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設計趣味圖案, 如用“=○○△△”作為基本“元件”, 設計出了幾十種妙趣橫生的圖案, 如:電視機、企鵝、微波爐、眼鏡、熱帶魚, 等等.同學們通過這些操作實踐, 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 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發展了自己的空間想象力, 培養了創新思維.

三、借助生活經驗, 解決數學問題

“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 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 也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一天, 陽光明媚, 數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去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 他們帶了以下測量工具:皮尺、標桿、一副三角尺、小平面鏡.在提供的測量工具中選出所需工具, 設計一種測量方案并完成活動報告:

(1) 所需的測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

(2) 畫出測量示意圖;

(3) 設旗桿AB的高度為x, 請用所測數據 (用小寫字母) 表示x.

這是一次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 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 經歷了觀察、實驗、歸納、推理等過程, 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解決.在實踐活動中, 學生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獲得的數學知識,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形成了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方案一: (如圖1) 選擇的工具是皮尺.身高為a的某同學沿旗桿的影子BE由B向E走去, 當走到D點時, 他的影子頂端E正好與旗桿影子頂端A重合, 此時測得他的影長與旗桿影長分別為b與c.

方案二: (如圖2) 選擇的工具是皮尺.身高為a的某同學直立在旗桿影子頂端D處, 測得該同學的影長為b, 同一時刻旗桿影長為c.

方案三: (如圖3) 選擇皮尺、小平面鏡.在地平面E處放上小平面鏡, 眼睛距地面高度為a的某同學在BE的延長線上走動、觀測, 走到D處剛好能從鏡子中看到旗桿頂端A, 此時測得該同學、旗桿底部與鏡子的距離分別為b和c.

方案四: (如圖4) 選擇皮尺、標桿、三角尺.在地面E處直立一根高為d的標桿EF, 眼睛距地面高度為a的某同學在BE的延長線上走動、觀測, 走到D處剛好越過桿頂F看到旗桿頂端A, 此時測得該同學、旗桿底部與標桿底部的距離分別為b和c.其中方案一至方案三中, 利用相似三角形可求得AB的高度方案四中需添加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 利用相似求得x=bd+cd-ac b.

……

通過活動, 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樂于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習慣, 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體會數學的價值.

生活與數學論文范文第5篇

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 作文教學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成分。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當前新課標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 讓學生易于動筆, 樂于表達, 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熱愛生活, 表達真情實感。”對于此我非常贊同, 并認為要讓學生學會作文, 必須讓學生先學會生活, 從學會生活開始學會作文。

作為教師之所以要教會學生先學會生活, 再學會作文我認為有這樣兩點原因。

1 生活為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眾所周知, 一切文學作品都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我們孩子的作文也不例外, 只是他們眼里的生活更加與眾不同。比如說:有這樣一個題目叫《我的一家》, 一個簡單的題目在孩子手里繪出了多彩的圖畫。孩子們是那么真實的去反映他的家, 毫無掩飾。于是我看到的有和睦的一家, 有快樂的一家, 有經常爭吵不息的一家……更有甚者, 一個孩子竟寫了我們的班級。問他, 他說班級是一個更大更美的家。同樣一個題目, 生活的不同, 生活態度的不同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我的一家》。

作為生活, 這其中有許多美好的、丑惡的東西。它們都為我們孩子的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只要孩子們善于生活, 善于發現, 善于提練, 那么他們的作文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2 從生活出發, 能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

有這樣一個情景:在風景如畫的西湖邊, 一個年輕男子邊吃著瓜子邊扔著瓜子殼, 似乎他破壞了美景而不自知。我想一方面這反映了國人中有些人的文明修養的低下;一方面更能反映出在我們的國家確實有這樣一批人, 他們不懂得欣賞美, 不知美為何物, 于是也就談不上去珍惜美景了。而對美的感悟能力的培養我想應該從小開始, 從生活出發。

在一次作文訓練中, 我給了這樣一個開頭:春天來了……讓同學們續寫。同樣的開頭, 同樣的春天, 寫出來的作文有的美得讓你感動, 有的干澀的不想再讀下去。顯然不同學生對美的領悟能力是不一樣的, 而良好的對美的感受會直接影響著他們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想必須從生活出發, 提高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

從學會生活出發, 教會學生學會作文, 我想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3 學會做真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及班主任, 我認為想教會學生作文, 必須先教會學生做人。作文教學不是孤立的, 它必須和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

比如說, 我們班一個同學生病了, 病得很嚴重。作為班主任, 我首先把這個信息帶給了孩子們, 然后讓他們討論應該怎么辦。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 要去看望她, 要去幫她補課, 要每天去陪她說說話。在活動中, 學生們學會了關心別人, 在活動中他們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凈化。也正因為這樣, 一篇篇內容充實的日記交到了我的面前。孩子們不再沒有話寫了, 他們會把自己如何看望她, 如何陪她說話, 逗她開心, 如何補課的過程都寫進日記里, 篇篇日記里都融注著孩子們的愛。

我想學會關心、學會愛, 會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也會使他們的作文增色不少。

4 學會勞動

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經歷, 其實這對他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在我們蘇教版第八冊中有這樣一篇習作, 內容是記一次勞動。課前我做了調查, 很多孩子連自己的勞動經歷都說不太清楚, 更別說寫了。究其原因, 是因為平時缺少勞動, 既使勞動了也沒有能留心觀察。于是, 我在星期六布置了一次勞動的作業, 并在課上作了指導, 要求他們先注意觀察別人是怎樣勞動的, 然后再學著去做。孩子們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作文課上, 大部分孩子都能清楚的說出自己勞動的經過, 很多孩子還能抓住一些很重要的動作。于是, 一篇作文變得豐富起來。后來, 我還在班里讓他們讀讀自己的作文, 孩子們又從自己的作文中感受到了勞動原來是那么美好, 他們又一次從勞動中發現了美的存在。

5 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周圍事物的變化

美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在變化。我們很多孩子經常會無內容可寫, 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身邊的變化, 于是也就很難發現生活中的美了。在前面我曾提到過, 同樣一篇寫春天的作文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對美的領悟力, 于是文章的內容也就各不一樣了。在指導這篇習作時, 我選擇了幾名作文內容特別干澀的學生, 帶著他們去放風箏, 去找春天。

我們來到長江邊, 我讓他們去觀察江面, 回憶冬天的江面, 讓他們發現變化;來到花壇前, 我帶著他們湊近植物, 仔細觀察, 連小小的蟲子也不放過;放風箏時, 我讓他們盡情奔跑, 去感受脫去冬衣后的自由。在一次戶外活動中, 他們充分感受到了春天, 我再讓他們去寫, 或許寫得還不夠美, 但內容卻變得豐富起來了, 因為他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了春天, 感受到了它的美, 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有話可說, 有情可抒。

我想美在生活中存在, 要想讓學生寫出美文, 就需要帶著學生去感受生活, 教會學生生活。

總之, 我認為作為教師要想教好作文, 應該先從教會學生生活開始。這樣, 學生的作文才會是表達真情實感的。

摘要: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 作文教學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成分。本人認為要讓學生學會作文, 必須讓學生先學會生活, 從學會生活開始學會作文。

上一篇:初中生數學論文下一篇:初中數學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