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監測方案范文

2023-11-11

監測方案范文第1篇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bstract:To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is deepening,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work to carry out. Using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pollutants accurately and timel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3S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contaminants in water, air,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will be toward to regard the organic pollutants as the main monitoring targets, expand the scope of monitoring media, analyze to achieve mark quantization, analyze fast, and us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widel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Pollution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環境問題和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環境監測不僅是加強環境監督與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護環境的前提和基礎。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凸顯,政府及社會各界不斷地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從而對環境監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總

1 結當前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戰略意義。

本文簡要介紹了環境監測的內涵、作用及發展歷史,總結分析了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為今后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分析資料,促進環境監測技術的開發與完善,對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環境監測概述

2.1 環境監測的內涵及作用

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它是指運用各種分析、測試手段,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進行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從而為開展環境工作提供服務的活動。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進行定量描述,用監測數據來表示環境質量受損程度,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進而保護人類正常生存與發展。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污染物及其濃度(強度)作時間和空間方面的追蹤,掌握污染物的來源、擴散、遷移、反應、轉化,了解污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作出預測、預報和預防;了解和評價環境質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掌握其變化規律;收集環境背景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制訂和修訂各類環境標準、實施總量控制、目標管理提供依據;實施準確可靠的污染監測,為環境執法部門提供執法依據;在深入廣泛開展環境監測的同時,結合環境狀況的改變和監測理論及技術的發展,不斷改革和更新監測方法與手段,為實現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環境監測在人類防治環境污染,解決現存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環境監測的對象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包括水源、大氣、土

2 壤等;另一種是人文環境,包括固體廢棄物、環境生物、噪音、放射性物質等。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

2.2 環境監測的發展歷史

20世紀50年代,針對發達國家不斷發生的化學毒物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事故,對環境樣品進行化學分析以確定其組成和含量的環境分析便成為這個階段環境監測的主要特征。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環境監測逐漸引入物理的、生物的手段,這一時期的監測工作以對污染源的監督性監測為主要特征。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把環境監測焦點從對污染源監控轉移到環境質量監控上來,使環境監測范圍發展到面源污染及區域性環境質量方面。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相繼建立了自動連續監測系統和宏觀生態監測系統,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連續觀察空氣、水體污染狀況變化及生態環境變化,預測預報未來環境質量,擴大了環境監測范圍,提高了監測數據的獲取、處理、傳輸、應用的能力,為環境監測動態監控區域環境質量乃至全球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極大促進了環境監測的現代化發展,實現了監測的實時性、連續性和完整性。

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到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遙感、衛星監測,從間斷性監測逐步過渡到自動連續監測。監測范圍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全國。一個以環境分析為基礎,以物理測定為主導,以生物監測、生態監測為補充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已初步形成[2]。

3 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

3S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物理化學科學等現代化監測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大氣環境監測、水資源調查評價等監測工作。

3 3.1 3S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3S技術是以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為基礎,將這三種獨立技術與其他高新技術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而形成的一項新的綜合技術,它集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于一身,凸顯信息獲取與處理的高速、實時與應用中的高精產度、可定量化等方面的優點[3]。 3.1.1 3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當前國內外3S的技術在水資源的調查與評價上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其主要應用在流域水文模擬、水資源評價、生態環境變遷分析、生態耗水變遷分析、監測水體沼澤、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等等[4]。在水質遙感監測方面,近幾年來,對構成水的質量的一些要素進行定量監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步,這些要素包括渾濁度、總懸移質泥沙含量、pH值、總含氮量等等。

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監測,并取得良好成效。一般陸地衛星的多光譜掃描儀是用于沿海懸浮泥沙含量和其擴散狀態的監測;用于工業排污與生活污水的監測。在1972—1977年間出現了3次大范圍海上溢油問題,采用海洋水色成像儀與沿岸帶水色掃描儀用于懸浮物濃度或者海域葉綠素的分析,實現全天24小時的海洋油污實時監測,具體監測溢油的分布范圍、油膜厚度、移動擴散狀況和溢油量等。 3.1.2 3S技術在濕地研究中的應用

(1)3S技術在濕地資源動態變化監測中的應用。

運用多時相、多平臺的遙感動態變化監測技術及時獲取濕地的動態信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空間分析功能和數據管理功能對遙感技術獲取的濕地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可以獲得濕地的動態變化情況[5]。

(2)3S技術在濕地制圖中的應用。

迄今,中國、加拿大和愛沙尼亞等國已經出版了國家沼澤濕地圖。中國運用3S技術還編制了不同比例尺的濕地景觀生態圖[6];完成了黃河三角洲1:5萬和1:10萬地圖的編制[7]等。

4 3.1.3 3S技術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過土壤波譜分析,應用高光譜遙感數據能較好地探測土壤表層或淺表層的性狀,并且結合相應的野外采樣測量或實地觀察建立起各種不同類型的分析模型,對土壤機械組成、酸堿度、水、養分含量、礦物質等參量、土肥狀況等實現定量觀測[8]。自2003年起,中國科學院在高光譜遙感技術的支持下對青藏高原地區2003—2010年表層土壤水分進行了成功反演[9],從而為脆弱生態區土壤環境的監測奠定了基礎。

為了保護土壤,防止土壤侵蝕面積不斷擴大,美國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運用3S技術開展全國土壤資源調查,并且進行小流域調查與制圖。在此基礎上,美國國家土壤侵蝕研究實驗室建立了諸如土壤侵蝕方程、評價土壤侵蝕模型、水蝕預報模型、風蝕預報系統等[10],從而為各種情況下土壤侵蝕預測和評價提供技術和方法支持。

此外,在草地、森林等生態系統相關領域的環境監測中,3S技術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2 生物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環境科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F代生物技術是以DNA重組技術的建立為標志的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綜合性技術體系,它以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為支撐,與化學、化工、計算機、微電子和環境工程等學科緊密結合和相互滲透,極大地豐富了各學科的內涵,推動了科學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發展。

現代生物技術正被利用或嫁接到環境監測領域,構成了現代生物監測技術。目前,在環境監測領域,應用比較廣泛的有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和PCR(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此外,當今研究和應用比較廣泛的生物技術還有單細胞凝膠電泳、生物傳感器、酶聯免疫技術等。

5 3.2.1 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

生物大分子標記物監測技術可以在分子水平闡述分子適應等生態問題的機制,具有預警性和廣泛實用性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為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提供理論依據。主要的生物大分子標記物及其檢測技術有核酸分子損傷檢測技術、報告基因標記技術、DNA芯片技術、酶分子標記物檢測、金屬硫蛋白的檢測、抗氧化劑防御系統的檢測等。 3.2.2 PCR技術

多聚酶鏈式反應(簡稱PCR)技術是在體外合成特異性DNA片段的方法,其原理類似于生物體內DNA的復制。通過選擇生物的一段特異性基因進行體外擴增,再由凝膠電泳等DNA分析技術確定其種類及含量。近年來,依據PCR分析突變的相關技術進展很快,主要有[3]:寡核苷酸探針雜交;DNA直接測序;限制性內切酶圖譜;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

作為最現代的生物技術之一的PCR技術,具有快速、靈敏、準確、簡便、特異性強的特點,可以針對某種或某幾種致病微生物作出檢測判斷,因此在水環境微生物檢測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Tay等[11]利用特異性16S rDNA 引物擴增兩種甲苯降解菌。熒光定量PCR 結果顯示:自養黃色桿菌和分枝桿菌在甲苯污染地區的數量比非污染地區的高,這與先前調查結果一致。但自養黃色桿菌只在污染地區夏季有相對短暫的繁盛,而分枝桿菌超過5個月時數量仍很高,表明了分枝桿菌在甲苯降解方面比想象的更為重要[12]。

Cummings等[13]通過熒光定量 PCR 技術監測了沿湖泊重金屬污染濃度梯度中還原鐵離子泥土桿菌家族的豐度與分布。結果表明其分布相對均勻,泥土桿菌家族的分布不受重金屬離子濃度的影響。

何閃英等[14]為建立快速、準確鑒定和定量檢測赤潮生物的方法,以圓海鏈藻為例,以其中18S rDNA序列為尋找種特異性引物的靶區域,通過分析 18S rDNA 序列,設計出適合用于熒光定量PCR的引物與探針,并通過常規PCR驗證確定其特異性,進而以圓海鏈藻熒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針,建立了定量檢測圓海鏈藻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與傳統的顯微鏡計數方法比較,兩

6 者所獲結果無顯著性差異,證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從而為我國沿海水域赤潮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檢測途徑。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技術在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種群動態監測中得到廣泛使用[15]。趙興青[16]等從玄武湖、莫愁湖和太湖沉積物中直接提取微生物總 DNA,然后通過 DGGE技術指紋圖譜來分析湖泊表層沉積物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差異性,結合條帶回收、擴增、序列測定,從而了解不同湖泊和相同湖泊不同位點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多樣性。 3.2.3 其他生物技術

單細胞凝膠電泳( SCGE) ,即彗星試驗是一種通過檢測DNA鏈損傷來判別遺傳毒性的技術。環境中的遺傳毒物濃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試驗檢測低濃度遺傳毒物具有高度靈敏性,所研究的細胞不需要處于有絲分裂期。同時,這種技術只需要少量細胞[17]。Mirjana Pavlica等[18]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類血細胞進行彗星試驗,觀察血細胞中DNA損傷程度。在進行實驗室實驗和原位實驗后,發現高濃度的 PCP(80g/L)會引起血細胞中DNA斷裂,表明用彗星試驗檢測DNA損傷能夠監測水體中的PCP污染。

生物傳感器[19]是將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融為一體的一種新裝置,可以根據生物的酶、亞細胞器以及細胞或組織對污染的反應,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放大系統顯示,再用計算機系統處理檢測信號,實現自動化監測。目前,這種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以對水質的BOD進行快速監測。

3.3 信息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中。 3.3.1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

環境監測應用中無線傳感器網絡屬于層次型的異構網絡結構,最底層為部署在實際監測環境中的傳感器節點。向上層依次為傳輸網絡、基站,最終連接到網絡。通過該技術能夠將監測的數據傳送到數據處理中心,監護人員(或用戶)可以

7 通過任意一臺連入網絡的終端訪問數據中心,或者向基站發出命令。

許妍等[20]研究的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農田灌溉系統可實現對農田土壤的濕度、溫度等參數的在線監測和實時控制,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3.3.2 PLC技術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集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于一體的新一代工業控制裝置,在結構上對耐熱、防塵、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確考慮,在硬件上采用隔離、屏蔽、濾波、接地等抗干擾措施,非常適用于條件惡劣的戶外及工業現場[21]。此外,可以用于雨水的遠程監測,對于農業生產及防洪抗旱有著積極的意義,還可以對河水水位、流速、水質的測量實現遠程監視。

3.4 物理化學科學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近年來,由于高分子化學、分析化學、物理科學等科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物理化學科學在環境監測中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3.4.1 動態膜壓法監測技術

動態膜壓法的理論基礎是Gibss用熱力學的方法推導出的吸附公式,該方法不需要對水樣進行預處理,不同性質、不同濃度的有機成膜分子可以得到不同的動態膜壓圖譜,有效地將成膜分子的狀態、結構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反應出來。并且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學試劑,無二次污染,外界干擾因素小,測定速度快,靈敏度高。用此法可對受污染水體以及其他未知天然水系的微表層進行研究[22]。 3.4.2 DOAS技術

差分光學吸收光譜技術(DOAS)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的窄帶吸收光譜來辨別氣體的成分,通過其吸收譜的強度推導被測氣體的濃度,其理論基礎是朗伯比爾定律。DOAS系統通過一系列優化的數據處理流程和環節,可以成功地監測大氣中多種氣體成分的濃度。

8 此外,物理化學方法如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法、激光熔蝕法(LA)、氫化物發生法(HG)、偏振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法等在土壤樣品分析,尤其是痕量元素的測定及分析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23]。

4 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

環境監測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監測技術也在進一步的發展,從目前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來看,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4.1 以有機污染物作為在線監測的主要目標

通過對大量的研究數據和結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十分嚴峻,而且這些有機污染物都有毒有害。因此,對有機污染物進行監測已經成了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今后需要適時的、全面的、系統的開展有機污染物的監測工作,及時有效地將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監測出來。

4.2 擴展監控介質范圍,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全面監控

多環芳烴類、多氯聯苯類以及某些重金屬有毒污染物會在一定的外界條件影響下,在不同的環境介質如大氣、水、沉積物中遷移、轉化和積累,因此,需要對多種環境介質進行監控,實現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全面監測,保證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

4.3 運用痕量分析,提高監測分析精度

環境中的許多有毒有害物質,盡管其濃度很低,但是會對人體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有必要發展和使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術,進一步提高監測的精度,全面掌握受污染的狀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污染物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

9 4.4 監測分析器小型化,現場快速分析技術得到普及

在環境管理的實踐中,往往需要對一些污染事故的現場進行監測,包括污染物排放源和現場污染情況等,這就需要對污染進行定性和分析,及時分析出某種污染物的類別、構成或濃度,因此,有必要發展和使用現場快速分析技術,以便能夠更加有效的對現場污染進行監測,而監測儀器的小型化也為其提供了物質保障。

4.5 實驗室管理系統將得到廣泛應用

使用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能夠進一步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實驗室采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自動化程度,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進一步確保數據的原始性和準確性。從而達到降低成本,規范數據分析的目的,促進數據分析工作的流程化。還可以加深管理人員對實驗室基本情況的認識和了解,及時發現不符合規定的管理行為,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從而規范實驗流程,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降低實驗室的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5 小結

環境監測技術能夠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對防治環境污染,加強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只有了解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堅持不懈地完善環境監測技術,才能保證環境監測的可靠性。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我們需要重視環境監測技術的運用,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的各項工作,提升監測技術、更新監測設備、提高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完善的環境監測體系,推動環境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10 參考文獻

[1] 楊婉平.探討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及發展[J].民營科技,2011(6):26. [2] 徐麗. 淺談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J]. 環境科學導刊,2010,29(S1):115—118. [3] 烏云娜,冉春秋,高杰. 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 生態經濟,2009(12):89—91. [4] 石媛,陳憲偉. 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 科技與企業,2012(24):62. [5] 黃慧萍. 遙感技術在廣東省濕地類型調查中的應用[J]. 國土資源遙感,1996,30(4):9—15. [6] 李蓬萊. 1:100萬東北區沼澤圖編制的研究[J]. 地理科學,1984,4(4):350—356. [7] 翟俊輝,楊瑞馥. 生物芯片、生物傳感器和生物信息學[J]. 生物技術通報,2002,13(3):209—213. [8] 周萍.高光譜土壤成分信息的量化反演[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 [9] 趙振亮.基于高光譜數據的鹽漬化土壤光譜特征研究及信息提取[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3.

[10]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土壤學學科發展報告[ 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11] Tay S T,Hemond F H,Krumholz L R,et 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wo toluene degrading bacterial species in a contaminated stream[J]. Microbial Ecology,2001,41(2):124—131. [12] 趙曉祥,龐曉倩,莊惠生 . 熒光定量 PCR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32(12):125—128. [13] Cummings D E,Snoeyenbos West O L,Newby D T,et al. Diversity of Geobacteraceae species inhabiting metal-polluted freshwater lake sediments ascertained by 16S rDNA analyses[J]. Microbial Ecology,2003,46:257—269. [14] 何閃英,吳小剛. 赤潮研究中圓海鏈藻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 水產學報,2007,31(2) :193—198. [15] 毛海英,徐章法. 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環境污染的研究進展[J]. 江蘇環境科技,2007,20(S1) :66—68. [16] 趙興青,楊柳燕 . PCR—DGGE技術用于湖泊沉積物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研究[J]. 生態學報,2006,26(11):3610—3616. [17] Woods J A,O'Leary K A,McCarthy R P,et al.Preservation of comet assay slides:

11 comparison with fresh slides.Mutation Research / 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1999,429( 2) : 181—187.

[18] Mirjana Pavlica,Gran I V Klobu,Nina Moja,et al.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 gametocytes of zebra mussel using comet assay[J].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2001,490(2) :209—214.

[19] 戴舒雅,余儉,丁波,等. 生物監測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 污染防治技術,2013,26(5):62—65. [20] 許妍,吳克寧.歐盟土壤環境評價監測項目及其對我國農用地質量監測的啟示[J].生態環境學報,2011(11):1777—1782.

[21] 謝克明. 可編程控制器原理和程序設計[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22] 楊建標,秦菲,陳邦林. 動態膜壓法測定江、污混合水體中有機物含量的探討[J]. 上海環境科學,2002(4):230—232. [23] 謝寅凱. 我國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3):80.

監測方案范文第2篇

項目方案

目錄

第一章 項目概述 .................................................................................................. 3 1.1 項目背景 ...................................................................................................................... 3 1.2 建設目標 ...................................................................................................................... 4 1.3 建設原則 ...................................................................................................................... 5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 6 2.1 概述 .............................................................................................................................. 6 2.2 需求描述 ...................................................................................................................... 6 2.2.1. 業務需求 ............................................................................................................. 6 接口需求 ......................................................................................................................... 12 性能需求 ......................................................................................................................... 13 安全需求 ......................................................................................................................... 13 2.3 需求分析 .................................................................................................................... 13 2.4 系統涉眾分析 ............................................................................................................ 13 2.5 功能需求分析 ............................................................................................................ 15 2.6 水雨情監測系統 ........................................................................................................ 15 第三章 總體設計 ................................................................................................ 28 3.1 總體設計目標 ............................................................................................................ 28 3.2 總體設計原則 ............................................................................................................ 29 3.3 總體邏輯架構設計 .................................................................................................... 29 3.4 網絡系統設計 ............................................................................................................ 31 3.5 平臺選擇 .................................................................................................................... 32 3.6 標準規范設計 ............................................................................................................ 33 第四章 詳細設計 ................................................................................................ 34 4.1 技術架構設計 ............................................................................................................ 34 4.1.1設計思路 .............................................................................................................. 34 4.1.2設計原則 .............................................................................................................. 36 4.2 設計安全 .................................................................................................................... 38 4.3 用戶界面設計 ............................................................................................................ 38 第五章 技術支持和服務 .................................................................................... 40 5.1 技術支持 .................................................................................................................... 40 5.2 售后服務 .................................................................................................................... 41

第一章 項目概述

1.1 項目背景

山洪災害是山丘區在一定強度或持續的降雨下,因特殊的地形地質條件而發生的自然災害,它具有突發、破壞性大、防治困難的鮮明特點,山洪及其誘發的泥石流和滑坡,往往對局部地區造成毀滅性災害。山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點多面廣、破壞力大等特點,往往導致人員傷亡,房屋、田地、道路、橋梁等被毀,甚至導致水庫、塘壩、堤防潰決,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據調查,全國2100多個縣級行政區中,有1500多個在山區,聚集了全國56%的人口。由于山丘區居住的人口數量多、密度大、分布廣,以及典型的季風氣候導致的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和復雜的地形地質因素等,每年汛期,居住在山丘區的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面臨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的嚴重威脅,其中7400萬人直接受到影響。

山洪災害的防御策略是“以防為主,防重于搶”,防御防治的方法是既要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工程防洪標準,也要采取非工程措施,建立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提高防災抗風險能力。

綜上所述,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是防治山洪災害的一項重要的非工程性措施。

1.2 建設目標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系統結構見圖1.2-1)。為更好地發揮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還需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加強宣傳培訓。

水雨情監測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站網布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通信組網、設備設施配置等。鄉(鎮)、村自身預警的監測設施,一般以簡易的為主;縣級以上可根據經濟狀況和山洪災害特點,布置有一定技術含量、實用、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施。匯入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的水雨情監測信息以縣級以上的自動遙測信息為主,群測群防水雨情監測信息以鄉(鎮)、村簡易觀測信息為主。根據我國山洪災害范圍廣、成因復雜的特點,要加密現有水文氣象部門的監測站網,以控制水雨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預警系統包括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預警系統?;谄脚_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在縣級以上防汛指揮部門建立,山洪災害嚴重的區域應建立該系統,以獲取實時水雨情信息,及時制作、發布山洪災害預報警報;系統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報汛、氣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詢、預報決策、預警、政務文檔制作和發布、綜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預留泥石流、滑坡災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包括預警發布及程序、預警方式、警報傳輸和信息反饋通信網、警報器設置等;預警信息、預警方式、預警信號等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預警方式、預警信號應簡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圖 1.2- 1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結構圖

1.3 建設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山丘區暴雨的發生常具突發性,因山高坡陡,洪水匯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財產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過境的短時間內即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建設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及時發布預報、警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少災害損失。

(2)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狀況不同,山洪災害的成因及特點、防災設施、工作基礎等也有差別,應根據各地山洪災害的特點,針對目前防御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的經驗,切合實際地設計和建設監測預警系統。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按輕重緩急要求,逐步完善監測預警系統。

(3)堅持經濟實用、穩定可靠、容易實施、便于操作和推廣的原則??紤]本地區的暴雨特點、地形地質條件、經濟狀況、人員分布、交通及通信條件等實際狀況,制定監測預警系統設計方案并組織實施。既要利用遙測、通訊、網絡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又要充分考慮山丘區的實際條件,可以采用人工觀測簡易雨量筒、手搖報警器、無線廣播、敲鑼打鼓等適合當地條件的監測預警方式方法,擴大系統覆蓋面,達到既能有效解決監測、通信及預警問題,又能節約投資的目的。同時要保證系統穩定可靠、經久耐用,盡可能地降低使用運行成本。

(4)遵循相關規程、規范。系統設計要以現行的相關水文監測、通信系統組網、軟件開發、數據庫構建等方面的規程、規范為依據;各種構件優選符合國家標準的型材和通用件,以利于施工的質量控制和系統運行的維護管理。

(5)充分利用現有氣象、水文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系統建設要與相關行業的規劃、建設相協調。目前氣象預報站網已基本布設到縣級,水情預報站網按流域設置,地質災害監測站在重點地區也設到縣級。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雨量站網建設要與氣象發展規劃協調,山洪監測預警要與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相結合。

(6)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成果,并與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相銜接。分析確定山洪災害預警指標、制定監測預警方案等,要充分利用已有資料、成果及積累的經驗;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是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補充,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數據庫結構要與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數據庫結構相統一,技術標準要與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標準相銜接。

第二章 需求描述及分析

2.1 概述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就是由水雨情監測系統實時監視水雨情狀況,查詢統計出雨水情信息,之后由數據匯集系統提供實時天氣預報、實時雨量信息、實時/歷史臺風路徑、實時衛星云圖等氣象信息,滑坡、泥石流等隱患點基本信息及監測信息,并結合群測群防監測到的水雨情信息進行匯集統計,預報給決策子系統,決策子系統經過判斷后將危險信息傳于預警系統,最后預警系統將信息發給防汛人員,之后在傳給社會公眾,這樣山洪災害的預警就啟動了。

2.2 需求描述 2.2.1. 業務需求

2.2.1.1. 水雨情監測系統

通過建設實用、可靠的水雨情監測系統,擴大山洪災害易發區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時效,為山洪災害的預報預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準確的基本信息。

水雨情監測系統以雨量監測為主,必要時輔以水位監測和流量監測,設計內容主要包含水雨情監測站網布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通信組網、設備設施配置等。

水雨情監測系統監測項目主要包括降雨量、水位。站類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雨量站監測雨量信息,水位站監測的信息主要包括雨量和水位。根據山洪災害預警的需要和各地的建站條件,考慮山洪災害易發區地形復雜、降雨分布不均、群眾居住分散、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實際情況,水雨情監測站可建成簡易監測站、人工監測站和自動監測站。

(1)簡易監測站

為擴大水雨情信息的監測覆蓋面,在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村、組設立簡易監測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簡易的雨量、水位觀測設施,采用直觀、可行的觀測方法進行水雨情信息的監測。利用本地區適用的傳播方式進行信息的傳輸,達到群測群防的目的。

簡易雨量站采用有雨觀測、下大雨加強觀測的工作體制,有條件時及時上報;簡易水位站在有雨時或接到通知時觀測,水位接近成災水位時加強觀測,有條件時及時上報。

(2)人工監測站

對于無條件建設自動監測站,但擁有公用通信資源(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網)的地區,按照人工觀測站的技術要求建立相應的水雨情人工監測站。采用人工觀測和管理的模式,通過語音或通話報汛進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傳輸。

人工監測站采用定時觀測,定時報汛的工作體制,在暴雨天氣狀態下則加密觀測、增加報汛段次。

(3)自動監測站

根據本地區的通信、經濟條件,設立雨量、水位自動監測點。采用有人看管,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應的雨量、水位傳感器,以及遙測終端及通信終端設備,實現水雨情信息的自動采集、傳輸。

自動監測站采用定時自報、事件加報和召測兼容的工作體制;對超短波組網的自動監測站,則采用增量隨機自報與定時自報兼容的工作體制;人工置數信息應有反饋確認的功能。

2.2.1.2. 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

根據各地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特點和山洪災害預警決策的需求,利用通信、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應用等技術手段,建設省級或市級或縣級防汛指揮部門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為收集山洪災害防治區水雨情數據信息以及其它部門的相關信息、信息查詢、山洪預報決策、預警等服務。

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數據信息處理和服務的核心,主要由計算機網絡系統和數據庫系統組成?;谄脚_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結構見圖(2.2-1)。

圖2.2-1 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結構圖

計算機網絡系統主要為系統數據接收、處理、加工與信息查詢、預報決策、預警與信息發布、信息交換等服務提供硬軟件平臺。

數據庫系統主要為系統維護管理、信息查詢與服務、預報決策與預警提供數據信息。 在設計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時,各地應結合本地現有的網絡結構、通信信道、網管系統、網絡設備狀況,按照各自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對網絡和通信的實際要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合理制定設計方案。

2.2.1.3. 信息匯集、信息查詢子系統

信息匯集子系統與信息查詢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站的實時數據接收處理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共享與交換信息的處理以及各類信息的查詢服務。

信息匯集子系統主要完成平臺所轄各監測站的水雨情信息的實時接收、處理和入庫。對其它相關部門的共享與交換信息經處理后按規定的數據庫表結構存入數據庫中。

信息查詢子系統主要為防汛決策部門、系統維護管理等部門提供基于WEB方式的各類數據信息的查詢服務。

信息匯集子系統主要由數據接收處理單元(硬件設備)和實時數據接收處理軟件構成。 數據接收處理單元主要由數據接收通信設備、數據接收處理計算機、電源以及設備安裝設施和避雷系統組成。

各自動監測站點的水雨情信息通過數據傳輸信道傳輸到平臺后,進入數據接收處理計算

機,通過數據接收軟件實時完成監測站水雨情數據的實時接收處理,并存入數據庫中。人工觀測的水雨情信息通過語音電話報汛方式自動存入數據庫中,或通過其它的人工報汛方式收集后采用人工錄入的方式存入數據庫中。

對于簡易監測站的信息可采用事后整理的形式存入數據庫。

對于上級部門轉發的相關信息經處理后,按照統一的數據格式存入數據庫中。 預留氣象、國土等部門信息接口,通過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與氣象、國土等部門進行信息交換,經處理后存入數據庫。

2.2.1.4. 預報決策子系統. 山洪災害預報決策子系統是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省級、市級或縣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門進行山洪災害預警提供依據。預報決策子系統包括水雨情分析預報、預警信息生成、子系統維護及管理等3個模塊。

山洪災害預報決策子系統具有水雨情分析預報、預警信息生成、系統維護和管理以及信息輸出等功能。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技術融入山洪預報預警工作中,增強山洪災害預測預警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決策的科學性。

預報決策子系統建設內容具體為: (1)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塊

結合實時水雨情、氣象預報信息,根據水雨情分析預報模型,對小流域、中小水庫水位、流量進行預測,并輸出預測結果(文字、表格或圖形)。

(2)預警信息生成模塊

根據預報成果及預警指標實時編制預警信息,并及時將預警信息發送至預警平臺。 (3)系統維護和管理模塊

該模塊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內容進行添加和刪除,具有控制系統權限的功能。本模塊為系統維護管理提供工具。

2.2.1.5. 預警子系統

預警子系統建設是在監測信息采集及預報分析決策的基礎上,根據預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圍的不同,通過適宜的預警程序和方式,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區域,使接收預警區域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預警子系統主要包括預警信息的獲取和預警信息的發布。根據預警信息的獲取渠道不同,預警信息的獲取分為從各級建立的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獲取信息和群測群

防獲取信息兩種途徑。預警信息的發布主要由各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門或者群測群防監測點上的監測人員通過預警信息傳輸網絡和其它方式完成。預警子系統的組成見圖2.2-2。

圖2.2-2預警子系統組成圖

預警流程

(1)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流程

在建立了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的地區,預警信息由該系統的預報決策子系統制作。根據平臺設立的防汛指揮部門的級別不同,分為平臺設立在縣級、市級防汛部門兩種情況??h級防汛指揮部門獲取發布的預警信息,各鄉(鎮)政府接收縣級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傳輸給村、組、戶。緊急情況下縣級防汛部門可直接對村、組發布的預警信息?;谄脚_的預警流程見圖(2.2-3) 。

圖2.2-3基于平臺的預警流程圖

(2)群測群防預警流程

群測群防預警信息的獲取來自縣、鄉(鎮)、村或監測點。由監測人員根據山洪災害防御培訓宣傳掌握的經驗、技術和監測設施觀測信息,發布預警信息??h級防汛指揮部門接收群測群防監測點、鄉(鎮)、村的預警信息,逐級發布。各鄉(鎮)政府除接收縣防汛部門發布或下發的預警信息,還接受群測群防監測點、村和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村、組接受上級部門和群測群防監測點、水庫、山塘監測點的預警信息。

圖2.2-4 群測群防的預警流程圖

2.2.1.6. 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

由于山洪災害突發性強,從降雨到發生災害之間的時間短,且往往在災害發生時斷電、斷路、斷信號,因此群測群防尤為重要。群測群防組織體系為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群測群防組織指揮機構主要在縣、鄉(鎮)、村一級建立。

1、縣級組織指揮機構的構成

在縣級設立指揮部,指揮部與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合署辦公,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指揮。

指揮部設政委、指揮長、副指揮長。成員由發改委、水利、國土、民政、氣象、財政、建設、交通、公安、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組成。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5個工作組(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及應急搶險隊。

2、鄉(鎮)組織指揮機構的構成

在鄉(鎮)設立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指揮機構設指揮長、副指揮長,成員由水利、國土、民政、氣象、建設、交通、公安、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指揮機構下設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5個工作組和應急搶險隊。

3、村組織指揮機構的構成

各行政村設立以村主任為負責人的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各村應成立以基干民兵為主體的應急搶險隊,確定監測預警員,并造花名冊報送鄉(鎮)、縣指揮機構備查。

接口需求

圖形庫中基礎電子地圖、水利要素分布圖以及公用數據專題圖等GIS數據,是由大量空間對象組成,這些空間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電子地圖文件和關系數據庫表。

文件形式

將不同的電子地圖數據以計算機文件的方式存放于計算機中,采用文件目錄的方式管理電子地圖。在圖形數據根目錄下分別建立各自的子目錄用于存放基礎電子地圖、水利要素分布圖以及公用數據專題圖,在各自的子目錄下再建立子目錄用于存放不同類別的電子地圖文件。

由于是以文件的方式管理電子地圖,其安全性只依賴于計算機操作系統。 關系數據庫表形式

近年來,一些GIS應用系統開始采用大型數據庫系統進行空間數據的管理,這樣可以充分利用RDBMS已有的數據管理功能實現海量空間數據存貯與管理、事務處理(Transaction)、記錄鎖定、并發控制和數據倉庫等功能,利用擴展的SQL語言對空間與非空間數據進行操作,同時可以方便地實現長事務和版本管理。尤其使空間數據與非空間數據得以集成在統一的數據平臺,從而促使GIS應用與一般應用的無縫集成。同時 利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空間數據的

關鍵在于面向對象的空間數據模型的采用。面向對象的空間數據模型的采用改變了原有GIS中圖形與屬性分離的概念,反映空間對象的幾何圖形數據只是作為一個屬性字段(如BLOB字段)與其它非空間屬性存貯于關系數據表的一行中。這種數據模型可以方便地定義空間對象之間、空間對象與非空間對象之間的關聯關系和規則,能更好地對現實世界建模。

目前使用此技術的有ESRI ArcSDE和Oracle Spatial,MapInfo SpatialWare、SuperMap SDX+等。

性能需求

1、對軟件系統的各類人機交互操作、信息查詢、圖形操作等應實時響應;信息查詢、操作、輸入界面用圖形、文字和數據三種方式在計算機上展現,數據表格應具有報表打印功能;系統的操作要求簡單易用。

2、采用WebGIS方式執行GIS的分析任務。通過標準的瀏覽器(如 IE)來訪問地圖服務,對于水雨情監測、預警響應的相關處理,均要求能在GIS上進行可視化處理查詢,并能實現無級縮放,具備等雨量線、等雨量面等繪制功能。推薦采用1:50000的電子地圖,如果沒有條件,也可采用1:250000的電子地圖;

3、速度要求:

WEBGIS響應速度:<5秒; 復雜報表響應速度:<5秒; 一般查詢響應速度:<3秒;

安全需求

安全性要求:用戶認證、授權和訪問控制,支持數據庫存儲加密,數據交換的信息包加密,數據傳輸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發生安全事件時,能以事件觸發的方式通知系統管理員處理;

可靠性要求:應能夠連續7×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無故障時間>8760小時,出現故障應能及時報警,軟件系統應具備自動或手動恢復措施,自動恢復時間<15分鐘,手工恢復時間<12小時,以便在發生錯誤時能夠快速地恢復正常運行,軟件系統要防止消耗過多的系統資源而使系統崩潰;

2.3 需求分析 2.4 系統涉眾分析

1 簡易觀測站:需觀測員用透明盛水器皿進行雨量觀測,河邊需有觀測員用水尺樁對水位進行觀測。

2 人工觀測站:觀測員根據水位觀測尺按照報訊的要求,以語音、短信或通話方式進行報訊。中心站工作人員記錄后將信息錄入計算機。

3 自動監測站:無人使用,有人看管,系統自動采集數據。

4 根據地勢的不同,采用衛星,超短波,短信,gprs,pstn進行數據傳輸。 5 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防汛決策部門、系統維護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將通過瀏覽器對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預警子系統進行增加、刪除、修改、查詢的操作。

6 預報決策子系統:工作人員將得到的信息打印成表格,進行人工報警或自動報警;系統維護模塊分三個權限,系統管理員、預報分析用戶、信息查詢用戶。系統管理員掌握預報決策系統的管理權限,并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內容進行修改、添加和刪除,管理員可以通過此模塊控制系統的發布權、刪除權、表現權等所有事項;預報分析用戶可查詢、調用相關數據,實現水雨情分析預報,寫入預警信息;信息查詢用戶只能查詢其中內容,不能向數據庫中更新、刪除、寫入數據。

7 預警子系統:預警信息的發布主要由各級山洪災害防御指揮部門或者群測群防監測點上的監測人員通過預警信息傳輸網絡和其它方式完成。根據預警信息獲取途徑不同,預警發布權限歸屬不同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建立了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的地方,預警發布權限歸屬其對應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即:平臺建立在縣級,預警發布權限歸縣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依靠群測群防進行預警的地區,預警發布權限歸屬縣級、鄉(鎮)、村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和監測員。

8 群防群測組織體系:

(1)在縣級設立指揮部,指揮部與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合署辦公,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指揮。

指揮部設政委、指揮長、副指揮長。成員由發改委、水利、國土、民政、氣象、財政、建設、交通、公安、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組成。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5個工作組(監測組、信息組、轉移組、調度組、保障組)及應急搶險隊。

(2)在鄉(鎮)設立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指揮機構設指揮長、副指揮長,成員由水利、國土、民政、氣象、建設、交通、公安、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

指揮機構下設監測、信息、轉移、調度、保障等5個工作組和應急搶險隊

(3)各行政村設立以村主任為負責人的山洪災害防御指揮機構,各村應成立以基干民兵為主體的應急搶險隊,確定監測預警員,并造花名冊報送鄉(鎮)、縣指揮機構備查。

2.5 功能需求分析 2.6 水雨情監測系統

2.3.2.1.1. 簡易監測站

為擴大水雨情信息的監測覆蓋面,在山洪災害防治區內的村、組設立簡易監測站。因地制宜地配置簡易的雨量、水位觀測設施,采用直觀、可行的觀測方法進行水雨情信息的監測。

雨量、水位的觀測:

(1)雨量觀測 :為便于觀測員能直觀和方便地觀測雨量,承水器皿可設計為透明的裝置,并根據區域內雨情的臨界值或降雨強度,在承水器皿外進行劃分或標注明顯的預警標志。

(2)水位觀測:在岸邊修建簡易的水尺樁,水尺樁可設計為木樁式或石柱型;對于無條件建樁的觀測站,可選擇離河邊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巖石上標注水位刻度;水位觀測尺的刻度以方便觀測員直接讀數為設置原則,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現場標注致災的臨界水位值的方法,作為預警的標準。

通信方式:

簡易監測站的設站目的是群測群防。當降雨將可能達到臨界雨量值或水位將可能達到臨界水位值時,觀測員可采用人工傳遞或采用對講機報告給鄉(鎮)、村防災負責人,有條件的可采用電話或手機逐級報送到縣級防御指揮部;緊急情況時,可直接向村、組、戶發出預警。有條件的地方可給觀測員配置對講機、移動電話等。

2.3.2.1.2. 人工監測站

對于無條件建設自動監測站,但擁有公用通信資源(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網)的地區,按照人工觀測站的技術要求建立相應的水雨情人工監測站。采用人工觀測和管理的模式,通過語音或通話報汛進行雨量、水位信息的采集和傳輸。

人工監測站采用定時觀測,定時報汛的工作體制,在暴雨天氣狀態下則加密觀測、增加報汛段次。

雨量、水位觀測:

(1)雨量觀測:應配置虹吸式雨量觀測設備;確定設備的安裝方式,設計必要的安裝設施;觀測員按照報汛的要求,以語音或通話方式進行數據傳輸。

(2)水位觀測:對于新建的水位站需修建水位觀測尺和觀測道路;觀測員按照報汛的要求,以語音、短信或通話方式進行報汛。

通信方式:

人工監測站通常采用語音報汛進行數據傳輸,測站需要配備電話線路和電話機,中心站配置語音卡和計算機,實現報汛信息的自動接收、處理和入庫;對不具備電話通信條件但已

被移動通信所覆蓋的地區,測站可配置手機采用移動電話報汛,中心站人工記錄校核后錄入到計算機。

對于沒有公共通信可利用的地區,可根據測站距中心站的距離、地形條件,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方式報汛。采用短波通信,測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短波電臺、天饋線及電源。采用超短波通信測站和中心站均需配置超短波電臺、天饋線及電源,距離較遠或有阻擋時,需建設中繼站進行接力。

2.3.2.1.3. 自動監測站

根據本地區的通信、經濟條件,設立雨量、水位自動監測點。采用有人看管,無人值守的管理模式,配置相應的雨量、水位傳感器,以及遙測終端及通信終端設備,實現水雨情信息的自動采集、傳輸。

自動監測站采用定時自報、事件加報和召測兼容的工作體制;對超短波組網的自動監測站,則采用增量隨機自報與定時自報兼容的工作體制;人工置數信息應有反饋確認的功能。

雨量、水量觀測:

(1)雨量觀測: A雨量觀測場地

①雨量監測站原則上不新建雨量觀測場,已建有雨量觀測場的站,將雨量傳感器放置在雨量觀測場內;

②未建雨量觀測場的站,則利用屋頂平臺予以觀測,但安裝時應注意與建筑物、樹木等障礙物的水平距離為障礙物高度的兩倍。

B雨量傳感器 ① 承雨口口徑:Φ200

+0.6

mm;

② 分辨力:當測站為基本雨量站時,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測站采用0.5mm的雨量傳感器,年平均降雨量<800mm的測站采用0.2mm的雨量傳感器;對于非基本雨量站,南方濕潤地區可選用1.0mm的雨量傳感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可選用0.5mm的雨量傳感器;

③ 測量誤差(準確度):較大降雨量的誤差采用實測降雨量與其自身排水量相比較的相對誤差檢驗;較小降雨量采用絕對誤差檢驗。不同分辨力的雨量傳感器量測精度詳見表2.4-1 ④環境條件:工作溫度0℃~+50℃,工作濕度≤95%(40℃); ⑤可靠性指標:在滿足儀器正常維護條件下,MTBF≥25000小時。 (2)水位觀測: A水位傳感器選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浮子水位計、壓力水位計和超聲水位計進行水位觀測。對已建有水位自記井且可利用的監測站選用浮子式水位傳感器;未建井或不能建井的測站,視河流及水情特點配備壓力式(壓阻式、氣泡式)或超聲式水位傳感器,主要技術指標應滿足:

①分辨率:水位傳感器的分辨率為1cm。

②測量誤差:95%測點的允許誤差±2cm,99%測點的允許誤差±3cm。 ③環境條件:工作溫度-30℃~+50℃,工作濕度 <95%(40℃)。 ④可靠性指標:在滿足儀器正常維護條件下,MTBF≥25000小時。 B水位自記觀測井建設要求

適宜新建水位自記觀測井的測站,應以建設簡易水位自記井為原則。井筒可采用直立式或斜井式,一般可選用水泥管、鋼管、鑄鐵管或PE管;井口直徑應根據所采用的浮子式水位計及有關水位觀測技術標準進行設計,同時需考慮防淤積的措施。

C氣泡壓力式水位計安裝要求

①氣泡壓力式水位計應放置在位于基本水尺斷面處的儀器房內,其傳感器感應探頭需設置在水面以下。

②管道敷設時應沿河岸護坡順坡而下,不能出現負坡,以免感壓管內結露,形成水栓。 ③為解決大變幅水位觀測問題,可結合各站實際情況,分多級敷設壓力感壓氣管或至中水處敷設感應探頭。

通信方式:

自動監測站的數據傳輸通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根據當地的通信資源及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地選用超短波、GSM短信、GPRS、北斗衛星、PSTN通信方式組網。

(1)北斗衛星通信系統

北斗衛星通信系統由衛星及網管中心、監測站、中心站組成,其通信網絡結構示意見圖2.3-1。在北斗衛星通信網絡中,監測站和中心站需配置北斗衛星通信終端及天饋線等主要通信設備。

圖2.3-1北斗衛星通信系統網絡結構示意圖 (2)GPRS通信系統

GPRS通信數據傳輸網絡結構示意見圖2.3-2。GPRS接入方式主要有Internet接入、專線接入,可根據需求選用。采用GPRS通信組網,監測站需配置GSM/GPRS通信終端,中心站則根據接入方式不同,需配置接入Internet的固定IP或專線。

圖2.3-2 GPRS通信組網結構示意圖 (3)程控電話(PSTN)通信

在程控電話(PSTN)通信網中,監測站和中心站均需申請一門程控電話,并配置有線MODEM和電話避雷器等主要通信及避雷設備。PSTN通信網設備配置見圖2.3-3。

圖2.3-3程控電話(PSTN)通信設備配置示意圖

(4)超短波通信

在超短波通信網中,測站、中繼站、中心站所必需的主要通信設備為超短波電臺及天饋線、同軸避雷器,其典型的設備配置示意見圖2.3-4。

圖2.3-4超短波通信設備配置示意圖

(5)短信通信

利用短信通信實現數據傳輸,各地可根據需求采用點對點通信或申請特服號專線連接。 用短信通信方式組成數據傳輸網,在測站需配置短信通信終端及天線、 SIM卡,中心站則根據選用的組網方式不同配置短信通信終端及天線、SIM卡或者配置短信專用服務器及專線等,組網結構見圖2.3-5。

圖2.3-5 GSM通信組網結構示意圖

對于有公網覆蓋的地區,一般應選用公網進行組網;對于公網未能覆蓋的丘陵和低山地區,一般宜選用超短波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對于既無公網,又無條件建超短波的地區,則選用衛星通信方式;對于重要監測站且有條件的地區盡量選用兩種不同通信方式予以組網,實現互為備份,自動切換的功能,確保信息傳輸信道的暢通。

2.2.3.1. 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

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數據庫系統是在選擇一個合適的數據庫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包括實時水雨情數據庫、預報預警成果以及氣象數據庫、工情數據庫、管理數據庫和超文本數據庫等,以實現數據信息與服務共享的要求。

建立在省或市、縣等不同行政區的山洪災害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對數據庫系統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可按照各地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數據庫操作系統。

數據庫操作系統的選型應與當地所建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水情分中心的數據庫選型相一致。對數據庫操作系統的其它要求可根據各省、市、縣的實際需求并結合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1)依照實用的原則和處理的數據量大小以及對分布式應用的支持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數據庫系統。

(2)為實現數據庫數據的實時共享,數據庫系統應具有并發控制功能。

(3)在選擇專業數據庫時必須考慮數據庫設計的難易程度。是否便于系統的維護、開發、移植;是否有面向用戶的易用的開發工具,先進的數據庫開發工具將大大減少系統開發和運行維護的工作量。

(4)數據庫系統對數據庫管理和維護的支持程度,也是選擇數據庫系統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主要是指數據庫系統的用戶管理、權限管理、數據庫備份、數據傳遞等功能,這些功能將對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響。

(5)選擇數據庫系統是否有比較配套的開發工具支持。 (6)數據庫系統的升級能力。 數據庫設計要求: (1)數據庫設計內容

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數據庫從內容上可劃分為屬性數據庫和圖層空間數據庫。 屬性數據庫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數據庫、氣象信息數據庫、工情信息數據庫、經濟社會信息庫、災情數據庫、單位機構信息數據庫、圖形圖像數據庫和超文本數據庫等。

空間數據庫主要包括各省、市或縣區域圖、行政區劃圖、流域水系圖、水庫山塘分布圖、報汛站點分布圖、防洪工程布置圖、交通設施圖、安全區和危險區分布圖等。

(2)數據庫表結構

數據庫表結構應按照《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對實時雨水情數據庫表結構、防洪工程

數據庫表結構等進行設計;其它各類數據庫應結合各地的災害特點、實際需要和資料情況,進行合理設計。

2.2.3.2. 信息匯集、信息查詢子系統

1、信息匯集子系統

信息匯集子系統與信息查詢子系統主要包括監測站的實時數據接收處理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共享與交換信息的處理以及各類信息的查詢服務。

根據平臺接收的數據信息特點,數據接收處理軟件總體結構設計應滿足如下要求: (1)能實時接收自動監測站的水雨情數據和工況信息; (2)具有對自動監測站進行遠程控制功能;

(3)能實時處理接收的數據信息,并分類存入數據庫中; (4)具有數據查詢與維護功能; (5)具有人工數據的錄入功能;

(6) 軟件運行環境支持中文Win2000/中文WinXP等操作系統。

2、信息查詢子系統

為了實現對山洪災害監測信息的訪問、查詢和比較,需要開發與之配套的查詢系統。針對山洪災害防御的實際需求和信息的查詢方便,結合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網絡技術和GIS技術,在水雨情信息、氣象信息、工情信息、災情信息、山洪災害防治預案、規章制度等多種信息一體化集成基礎上,提供對數據庫水雨情、氣象基礎數據、工情、災情的查詢、檢索及分析對比功能。

系統開發要求:

(1)以數據庫為接口,進行數據查詢軟件的設計和開發,查詢結果應采用表格、圖形等方式進行展示。

(2)信息查詢軟件具有通用性,信息的范圍、內容能夠實現自定義。

(3)具有強大的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情信息、雨情信息、統計信息和分析信息數據表現外,還具備圖形化查詢功能,如:過程線、柱狀圖等多種方式展示,展示方式可由用戶選擇。

(4)對整編信息能分時段查詢,如:可以進行年、月、旬、日等時段的查詢和統計值的查詢。

(5)豐富的系統頁面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具有生成各項統計報表的功能和打印功能。

(6)軟件可采用B/S和C/S兩種結構相結合的模式開發,為了獲得較好的系統運行效率,有條件的建議采用B/S方式來組織軟件體系,同時充分利用C/S結構的優點,系統的部分輔助性的功能使用C/S結構實現。沒有條件的可采用C/S體系結構。 設計內容和功能要求:

2.2.3.3. 預報決策子系統

2.2.3.3.1. 水雨情分析預測模塊

對于有水文資料的流域,可以利用已有水文資料采用常規的方法編制預報方案。但對于大部分小流域而言,水文站點稀少,水文資料缺乏,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預報方法:

(1)降雨徑流預報方法

產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可采用折減系數(徑流系數)、降雨徑流關系、初損后損等方法計算。

匯流根據山洪溝的實際情況,可采用單位線(經驗單位線、瞬時單位線、綜合單位線)、匯流系數(曲線)等方法計算。

有條件時可利用DEM和GIS提取的山洪災害防治區小流域的特征,建立分布式洪水預報模型。

(2)上下游水位(流量)相關法

對于上、下游有水位(文)站的河流,則可運用歷史水位、流量資料,建立上游水位、流量和下游水位、流量相關關系。對于上游有水位(文)站,下游(或災害點上游)沒有水位(文)站的河流,但下游可以調查到較大洪水的洪峰水位,則可利用上游的實測水文資料和下游的調查資料,建立上下游水位相關關系,編制水位相關預報方案。

(3)雨量水位(流量)相關法

對于流域面積小、匯流時間短的山洪溝,根據實測或調查的降雨量和災害點上游實測或調查的水位(流量)資料建立流域降雨與災害點上游的水位(流量)相關關系,編制預報方案。

(4)比擬法

對于無水文資料的山洪溝,可借用臨近水文氣象和地理條件相似流域的預報方案,必要時對相關參數進行適當調整。在收集到水文氣象資料以后,修訂相關參數或重新編制預報方案。

以上編制的預報方案,在有實測資料或有新的調查資料后應及時進行修編和重新編制。

2.3.2.3.1. 預警信息生成模塊

1、預警指標

發的預警指標是指觸發山洪災害的雨、水情臨界值。山洪災害預警條件、預警時間以是否接近、達到、超過臨界雨量和成災水位(流量)為主要的依據。預警指標的確定,需要分析利用現有歷史災害、雨量、水位(流量)資料,通過分析計算得到,缺乏資料的山洪災害

地區可以采用內插法、比擬法、山洪災害實例調查法、災害與降雨頻率分析法等方法確定本地區的臨界雨量、成災水位(流量)。

(1)臨界雨量分析計算

一般情況下,南方濕潤地區年降雨量大的地區,臨界雨量較大,北方干旱地區年降雨量小的地區,臨界雨量較小。但各災害點因地質、地形、氣候等條件不同臨界雨量差異較大,各地區應根據當地降雨特點,利用現有資料分析計算確定各災害點的臨界雨量。隨著資料的積累及災害的發生,臨界雨量應不斷進行校核與修訂。

(2)成災水位(流量)分析計算

對于已布設水位站或水文站的災害點,只需要將歷史上發生的所有山洪災害對應的水位(流量)進行統計,其最小值就是成災水位(流量)初值,根據災害點的地形資料確定成災水位(流量)。對于過去未設但擬布設水位或水文站,站址對應災害點的成災水位(流量)可由災害點的成災水位(流量)換算得到。換算方法一般可采用水面比降法、河道比降法等。設站以后,根據水文觀測資料對成災水位(流量)進行校核與修訂。

2、預警信息編制

根據實時水雨情、水文氣象預報信息及預警指標,決定是否編制預警信息。山洪災害預警等級一般分為三級。具體內容如下:

(1)Ⅲ級警報

當預報有強降雨發生,降雨可能接近或達到臨界雨量,或者預報水位(流量)可能接近或達到成災水位(流量),將可能發生山洪災害時,編制Ⅲ級預警信息。

(2)Ⅱ級警報

當已有強降雨發生,預報降雨可能達到臨界雨量,降雨還將持續,或者預報水位(流量)可能達到成災水位(流量),山洪災害即將發生時,編制Ⅱ級預警信息。

(3)Ⅰ級警報

當已有強降雨發生,實測降雨接近或達到臨界雨量,且前期降雨量接近山洪形成區土壤飽和含水量,預報降雨將持續,實測水位(流量)接近或達到成災水位(流量),水位(流量)仍在上漲,將發生嚴重山洪災害時,編制Ⅰ級預警信息。

3、系統維護和管理

針對現有的水雨情數據、預報方案、災情數據、預警指標等進行系統維護和管理,對數據進行編輯、錄入及各類參數設定等。

(1)水雨情數據維護

山洪災害防治區實時雨量監測信息,各中小流域、中小型水庫水位、流量實時監測信息,

是系統的數據支撐和運行基礎,建立水雨情數據的維護模塊以對這些信息進行簡單的錄入、數據的編輯及對數據的檢查和分析,能有效的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2)預報方案管理

為不同的地區指定相應的預報方案并存入方案庫,同時為各預報方案設定初始的模型計算參數,建立預報方案管理維護模塊和模型參數維護模塊,方便不同地區之間的預報方案管理。

(3)預警指標設置

設置預警指標,對觸發山洪災害的雨、水情臨界值進行維護和管理,制定各地區的臨界雨量表、成災水位(流量)表。建立預警指標數據庫,隨著資料的補充和系列的延長,對預警指標進行補充、更新等。

(4)權限管理

系統對用戶名和密碼等資料可進行添加、刪除和維護,并對不同用戶實行分級管理。具有系統管理員身份才能對系統進行維護管理。

預報決策子系統用戶分三級進行管理:系統管理員、預報分析用戶和信息查詢用戶。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所在地(省、市、縣)設置系統管理員權限和預報分析用戶;其他用戶為信息查詢用戶。

為保證系統運行安全,系統管理員掌握預報決策系統的管理權限,并可以對整個系統的內容進行修改、添加和刪除,管理員可以通過此模塊控制系統的發布權、刪除權、表現權等所有事項;預報分析用戶可查詢、調用相關數據,實現水雨情分析預報,寫入預警信息;信息查詢用戶只能查詢其中內容,不能向數據庫中更新、刪除、寫入數據。

2.2.3.4. 預警子系統

1、預警信息發布 (1)預警發布權限

根據預警信息獲取途徑不同,預警發布權限歸屬不同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 建立了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的地方,預警發布權限歸屬其對應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即:平臺建立在縣級,預警發布權限歸縣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

依靠群測群防進行預警的地區,預警發布權限歸屬縣級、鄉(鎮)、村的防汛負責人(或防汛部門)和監測員。

(2)預警發布內容

預警發布內容包括:暴雨洪水預報信息,暴雨洪水監測信息,水庫及山塘水位監測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達到臨界值,流量監測信息預警信息等級等。

(3)預警信息發布對象

預警信息發布對象為可能受山洪威脅的城鎮、鄉村、居民點、學校、工礦企業等。根據預警等級確定不同的發布對象。

(4)預警發布方式

預警發布方式分為通信網絡暢通下的預警發布方式和無通信網絡(或通信網絡中斷)下的預警發布方式兩種情況。建立短信預警發布平臺和電話傳真預警發布平臺,在規定的條件下自動發送山洪災害預警信息。

通信網絡暢通時,預警信息發布單位或責任人利用internet公網、語音電話、手機通話、手機短信、傳真、有線電視、廣播等及時向下發布預警信息,各級根據接收的預警信息,按照預案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無通信網絡(或通信網絡中斷)時,根據當地預警設備配置情況和山洪災害危險情況,按照預案中事先確定的報警信號,利用發送信號彈、鳴鑼、啟動報警器和無線廣播、高音喇叭喊話等方式,向災害可能威脅區域發送警報。

短信預警發布平臺提供短信群發功能,能向列表中的各級主管領導、責任人自動發送山洪災害預警短信。

電話傳真預警發布平臺能自動向列表中的各個單位傳送山洪災害預警信息或調度指示文件等,克服人工撥號打電話、發傳真,費時易出差錯的問題。

(5)預警信息發布軟件開發

預警信息發布軟件主要完成預警信息的處理和發布。為了獲得較好的系統運行效率和方便使用,有條件的地區建議采用B/S體系結構、并充分利用C/S結構的優點進行開發,沒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C/S體系結構開發。

預警信息發布軟件開發要求如下:

① 能提供電話、短信、廣播通知自動發布功能,可實現預警信息自動傳真群發布、短信發送和廣播通知等。

② 軟件開發應基于省、市、縣山洪災害數據匯集及預警平臺,利用山洪災害預警平臺統一設計的數據庫結構。

③ 系統要求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標準,操作簡單。

2、預警信息通信方式

根據山洪災害的特點,可用于預警信息傳輸的通信方式有電視、廣播、Internet網絡、電話、傳真、移動通信、短信、報警器、鑼鼓號等,各地可根據當地經濟狀況、現有通信資源條件以及各種通信方式的適用性,并考慮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傳輸的時效性和緊急程度,選用適宜的通信方式組建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傳輸通信網。

為保障預警信息能及時發布到鄉(鎮)、村、組、戶,有條件的縣與鄉(鎮)應盡可能建立雙信道的通信網絡,以保證一種信道通信中斷時預警信息能夠順利傳遞。

(1)固定時間發布的預警信息,接收的對象主要是公眾,應充分考慮通信覆蓋面,綜合選擇多種方式同時發布,可選擇電視、廣播、短信、自動傳真等與群眾生活聯系緊密的通信平臺。

(2)不定時的山洪災害警報信息,時效性要求比較強,通過電話、移動電話等直通方式進行通信。對于特別緊急的情況,警報傳輸通信必須各種方式并用。當公共通信(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均遭山洪破壞而失效時,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衛星通信方式進行應急通信。

(3)對于公共通信條件較好、且運行維護費用有保障的地區可綜合運用固定電話、移動通信通話和短信、傳真、internet網絡、有線電視和廣播警報系統的多種方式。

(4)山高、地形復雜、人口密度低、缺乏電力供應的山丘區,電話、傳真、internet網絡等發布方式都難以實現,或者山洪災害造成這些信息發布方式都中斷時,可采用短波通信或超短波通信進行預警信息傳輸。

(5)對于沒有公共通信條件,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偏僻山村,可以通過廣播、喇叭、鑼鼓、報警器、煙火、人力等根據已設定的預警信號發布預警信息。

第三章 總體設計

3.1 總體設計目標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為更好地發揮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還需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加強宣傳培訓。

水雨情監測系統主要包括水雨情監測站網布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通信組網、設備設施配置等。鄉(鎮)、村自身預警的監測設施,一般以簡易的為主;縣級以上可根據經濟狀況和山洪災害特點,布置有一定技術含量、實用、先進、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施。匯入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的水雨情監測信息以縣級以上的自動遙測信息為主,群測群防水雨情監測信息以鄉(鎮)、村簡易觀測信息為主。根據我國山洪災害范圍廣、成因復雜的特點,要加密現有水文氣象部門的監測站網,以控制水雨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由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和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系統組成?;谄脚_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中的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是該預警系統數據信息處理和服務的核心,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計算機網絡子系統和數據庫子系統組成;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防御預警系統主要由信息匯集子系統、信息查詢子系統、預報決策子系統和預警子系統組成,在縣級以上防汛指揮部門建立,山洪災害嚴重的區域應建立該系統,以獲取實時水雨情信息,及時制作、發布山洪災害預報警報;系統一般要求具有水雨情報汛、氣象及水雨情信息查詢、預報決策、預警、政務文檔制作和發布、綜合材料生成、值班管理等功能,并預留泥石流、滑坡災害防治信息接口。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包括預警發布及程序、預警方式、警報傳輸和信息反饋通信網、警報器設置等;預警信息、預警方式、預警信號等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預警方式、預警信號應簡便,且易于被老百姓接受。

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主要包括建立縣、鄉(鎮)、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體系,明確縣、鄉(鎮)、村、組防御山洪災害的組織機構、人員設置、職責等。通過建立群測群防責任制組織體系,保障縣、鄉(鎮)、村、組、戶防災信息上傳下達暢通,監測、預警、避災措施落實。

宣傳培訓包括防災知識的普及,防災準備,監測、警報設施的維護和操作,預案的宣傳、演練等。

3.2 總體設計原則

(1)可靠性:系統應保證長期安全地運行。系統中的硬軟件及信息資源應滿足可靠性設計要求。

(2)安全性:系統應具有必要的安全保護和保密措施,有很強的應對計算機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

(3)容錯性:系統應具有較高的容錯能力,有較強的抗干擾性。對各類用戶的誤操作應有提示或自動消除的能力。

(4)適應性:系統應對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統計核算方法、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5)可擴充性:系統的硬軟件應具有擴充升級的余地,不可因硬軟件擴充、升級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統失去作用。

(6)實用性:注重采用成熟而實用的技術,使系統建設的投入產出比最高,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7)先進性:在實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跟蹤國內外最先進的計算機硬軟件技術、信息技術及網絡通信技術,使系統具有較高的性能指標。

(8)易操作性:貫徹面向最終用戶的原則,建立友好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操作簡單直觀,易于學習掌握。

3.3 總體邏輯架構設計

由于山洪預見期短、致災快,因此為有效防御山洪災害,需特別加強縣級以下行政區的防災工作。根據我國目前縣級以下行政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技術水平、防災特點以及各級防汛部門在防災中的作用,提出以下三種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基本模式:

模式一:在縣級行政區建立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省、市、縣、鄉(鎮)、村等各方面的山洪災害防治相關信息匯集于平臺,縣級防汛部門根據系統信息,及時發布預報、警報。同時縣、鄉(鎮)、村、組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開展監測、預警工作。

這種模式適宜于山洪災害嚴重,縣級防汛部門有能力建立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省、市、縣信息實現共享,縣級防汛部門能制作山洪災害預報警報的縣級行政區。

模式二:縣、鄉(鎮)、村、組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依靠縣、鄉(鎮)、村、組的

監測設施,結合省級、市級防汛部門的信息、指令,開展監測預警工作??h、鄉(鎮)、村根據暴雨、洪水及水庫(山塘)等監測信息,發布預報警報。一般按縣→鄉(鎮)→村→組→戶的次序進行山洪災害預警;遇緊急情況(暴雨洪水陡漲、水庫山塘潰壩等)村可直接報告縣級防汛指揮部和鄉(鎮)防汛指揮機構,并可直接發布預警。

這種模式適宜于盡管山洪災害嚴重,但經濟條件差,不具備建立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的人、材、物等條件的地區;或者山洪災害總體不嚴重的區域。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面積大、人口密度較小,市、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山洪災害防御立足于群測群防,依靠建立縣、鄉(鎮)、村、組防御山洪災害的組織體系和加強宣傳培訓,采用簡易設施開展山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

模式三:在市級行政區建立基于平臺的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省、市、縣收集的山洪災害防治相關信息匯集于系統,市級防汛部門根據系統信息,及時發布預報、警報;縣級防汛部門配置信息接受終端,與市級防汛部門山洪災害防治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信息實現共享,縣級以下部門執行市級防汛部門的指令。同時縣、鄉(鎮)、村、組建立群測群防的組織體系,開展監測、預警工作。

這種模式適宜于市級行政區內局部地區山洪災害嚴重,縣級行政區經濟條件差,防汛部門力量相對較弱,市級防汛部門更有能力建立信息匯集及預警平臺,發布預報、警報的區域。

對不同山洪災害特點、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區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案。地處東部季風區、山洪災害嚴重的區域,若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宜采用模式一;省級行政區面積大、人口密度小,市級、縣級行政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宜主要采用模式二;對市級行政區局部地區山洪災害嚴重,縣級行政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防汛部門力量相對較弱的區域,可采用模式三。

3.4 網絡系統設計

(1)網絡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對外互聯采用TCP/IP協議,局域網內部應支持TCP/IP等協議。 目前比較流行和成熟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應用集成的體系結構模式主要有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簡稱C/S)兩層體系結構模式以及瀏覽器/服務器(BROWSER/SERVER,簡稱B/S)三層體系結構模式。B/S結構具有良好的擴充性,對客戶端沒有任何特殊要求,對用戶數也沒有限制,只需支持網絡并具有瀏覽器功能即可。B/S模式只在服務器端安裝應用程序,客戶端不須安裝程序,直接使用IE或其他瀏覽器即可使用,修改應用程序只與服務器有關,客戶端不作任何改動,操作簡單,維護方便。C/S結構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特別有利于系統的維護和復雜功能的實現,可以對信息進行各種操作,在高速網絡環境下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

因此,根據上述各自特點,系統信息的查詢與發布等應用系統建議采用B/S三層體系結構,信息匯集子系統則可采用C/S體系結構。

(2)網絡拓撲結構

山洪災害信息匯集與預警平臺計算機網絡結構采用以太網交換技術。千兆位以太網或快速以太網交換技術成熟,組網性價比高,是當前的主流網絡交換技術,本平臺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可采用千兆位以太網或快速交換式以太網技術,拓撲結構采用星形結構。

對外數據信息共享與交換可通過路由器與光纖或專線連接的方式實現。在設計時提出各條線路的帶寬要求。

注:三種監測站通過傳輸通信網將信息傳入信息匯集系統,根據當地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傳輸方式。對于有公網覆蓋的地區,一般應選用公網進行組網;對于公網未能覆蓋的丘陵和低山地區,一般宜選用超短波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對于既無公網,又無條件建超短波的地區,則選用衛星通信方式。

3.5 平臺選擇

服務端操作系統: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服務端數據庫: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服務端Web服務:IIS 5.0以上 GIS平臺:Supermap或Topmap 客戶端操作系統:Microsoft Windows XP SP2以上 客戶端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5.5以上

網絡版殺毒軟件:根據各試點縣具體用戶量配置客戶端;

3.6 標準規范設計

根據貴方項目的要求和國家有關法規的要求,我們經過認真研究、分析設計本系統方案。該系統具有性能先進、質量可靠、經濟實用等特點,而且該系統具有方便擴展、與其它信息系統實現無縫連接的能力。為實現安防系統的可視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依據的相關規范包括:

《工業企業通用設計規范》(GBT42-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行業標準》(GA/T70-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與要求》(GA/T75-94)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BGJ232.90.92) 《民用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198-94) 《民用工業建筑電氣設計規范》(GJT16-92)

.

第四章 詳細設計

4.1 技術架構設計

4.1.1設計思路 在軟件體系架構設計中,分層式結構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結構。微軟推薦的分層式結構一般分為三層,從下至上分別為:數據訪問層、業務邏輯層(又或成為領域層)、表示層。

三層結構原理:

3個層次中,系統主要功能和業務邏輯都在業務邏輯層進行處理。 所謂三層體系結構,是在客戶端與數據庫之間加入了一個“中間層”,也叫組件層。這里所說的三層體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層,不是簡單地放置三臺機器就是三層體系結構,也不僅僅有B/S應用才是三層體系結構,三層是指邏輯上的三層,即使這三個層放置到一臺機器上。 三層體系的應用程序將業務規則、數據訪問、合法性校驗等工作放到了中間層進行處理。通常情況下,客戶端不直接與數據庫進行交互,而是通過COM/DCOM通訊與中間層建立連接,再經由中間層與數據庫進行交互。

1、表示層

位于最外層(最上層),離用戶最近。用于顯示數據和接收用戶輸入的數據,為用戶提供一種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2、業務邏輯層

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無疑是系統架構中體現核心價值的部分。它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業務規則的制定、業務流程的實現等與業務需求有關的系統設計,也即是說它是與系統所應對的領域(Domain)邏輯有關,很多時候,也將業務邏輯層稱為領域層。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書中,將整個架構分為三個主要的層:表示層、領域層和數據源層。作為領域驅動設計的先驅Eric Evans,對業務邏輯層作了更細致地劃分,細分為應用層與領域層,通過分層進一步將領域邏輯與領域邏輯的解決方案分離。 業務邏輯層在體系架構中的位置很關鍵,它處于數據訪問層與表示層中間,起到了數據交換中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層是一種弱耦合結構,層與層之間的依賴是向下的,底層對于上層而言是“無知”的,改變上層的設計

對于其調用的底層而言沒有任何影響。如果在分層設計時,遵循了面向接口設計的思想,那么這種向下的依賴也應該是一種弱依賴關系。因而在不改變接口定義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層式架構,應該是一個支持可抽取、可替換的“抽屜”式架構。正因為如此,業務邏輯層的設計對于一個支持可擴展的架構尤為關鍵,因為它扮演了兩個不同的角色。對于數據訪問層而言,它是調用者;對于表示層而言,它卻是被調用者。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都糾結在業務邏輯層上,如何實現依賴關系的解耦,則是除了實現業務邏輯之外留給設計師的任務。

3、數據層

數據訪問層:有時候也稱為是持久層,其功能主要是負責數據庫的訪問,可以訪問數據庫系統、二進制文件、文本文檔或是XML文檔。 簡單的說法就是實現對數據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會包括對象和數據表之間的mapping,以及對象實體的持久化。 本系統包括水雨情監測站網布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通信組網、設備設施配置等。用戶需要在網站上瀏覽水雨情信息,固采用服務架構,B/S的三層結構。

4.1.2設計原則

1、要保證軟件的高內聚低耦合性,所以我們選擇了三層結構。

2、系統要保證長期安全運行,硬軟件及信息資源要滿足可靠性要求。

3、要做好安全保護,有防范病毒的能力。

4、系統應對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統計核算方法、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5、因為系統所需硬件很多,而且隨著時間的退役硬件會有更新,所以系統的硬軟件應具有擴充升級的余地,不可因硬軟件擴充、升級或改型而使原有系統失去作用。

6、使用系統的人群從鄉鎮,到縣城,到地級市,到省里,人員混雜,對電腦的使用能力不一,固要建立友好的用戶界面,使用戶操作簡單直觀,易于學習掌握。

架構決策

選擇三層結構,是為了軟件的高內聚低耦合性。選擇B/S模式,是因為主要操作用戶是通過瀏覽器使用軟件。 技術架構

系統架構在WebGIS的底層ArcObjects之上,地圖顯示,相應的地圖操作以MapControl為依托。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信息系統采用三層體系結構,以數據庫為基礎,采用中間件和組件技術,實現數據管理、區劃成果分析等應用。并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系統采用B/S架構開發,B/S模式的管理系統負責數據的入庫、數據的組織維護、圖件與報表的組織生成,數據信息輸出等功能。運用本系統可以方便的查詢各類信息,對查詢結果進行統計、輸出,提供各種方式的災害信息統計較好的輔助了規劃工作。

功能設計 數據獲取

從指定的數據源獲取數據,數據獲取的方法包括人工數據錄入、自動數據獲取兩種方式;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是指把獲取到的數據按照目標數據庫進行預處理、校驗、分類、入庫操作;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模塊能夠對系統的數據源信息配置、目的數據庫配置、運行控制參數等進行配置; 監視統計

對系統的運行狀態、數據匯集日志進行監視,對系統運行情況和數據匯集情況進行分析統計。

4.2 設計安全

安全性要求:用戶認證、授權和訪問控制,支持數據庫存儲加密,數據交換的信息包加密,數據傳輸通道加密,可采用64位DES加密算法,發生安全事件時,能以事件觸發的方式通知系統管理員處理;

4.3 用戶界面設計

考慮操作直觀、方便的要求,系統應對所有水雨情、氣象、工情、災情信息數據模塊建立公共的查詢接口,界面簡潔一致,表現方式靈活。主要設計內容和功能要求如下。 (1)系統主界面

用戶可通過IE瀏覽器訪問系統,在IE瀏覽器地址欄輸入網站地址,進入系統的登錄界面,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系統通過驗證確定該用戶是否合法,如果是授權用戶,系統進入主頁面,如果是沒有授權用戶,系統將拒絕其訪問本系統。當授權用戶登錄后,就可以進入主菜單,獲取相應功能的模塊菜單。 (2)基礎信息查詢

① 雨量站基本信息

查詢雨量站的基本信息,如:雨量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水系、河名、站號,站名,站址位置、設立日期、所屬部門等。

② 水文(位)站基本信息

查詢水文(位)站的基本信息,如:測站類別(自動、人工、簡易等)、站號,站名,站址,經度,緯度,高程、設立日期等。

③ 工情基本信息

查詢堤防工程、水庫、山塘等的基本信息,如:建設地點、所在河流、集水面積、多年平均降雨量(徑流量)、設計洪水位(流量)、庫容、壩頂高程等。

④ 災害點基本信息

查詢災害點的基本信息,如:地理、地質、氣候特點、人口密度、基礎設施、災害頻繁程度等。

(3)水雨情信息查詢

通過對系統數據庫的訪問,可以實現各小流域、中小型水庫水位、流量實時監測信息、

歷史資料信息查詢,為預報決策提供歷史資料對比分析??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或者歷史水雨情圖形化查詢。具體包括:水文(水位)站雨量、水位(流量)實時和歷史資料查詢(包括日平均水位/流量、月水位/流量等),以及降雨量統計表、降雨量圖等形式對雨量資料進行日、時段等綜合查詢。 (4)氣象信息查詢

將查詢數據庫得到的氣象信息顯示給用戶,主要包括:中央氣象臺、省氣象臺和臨近省氣象臺、本地市(縣)氣象臺發布的當日天氣預報(文字、圖、表),衛星云圖信息(圖片)、多普勒雷達測雨信息、臺風警報信息等。 (5)工情信息查詢

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堤防、水庫的各種特征值、工程圖、工程指標、工程運行狀況等數據;水庫運行狀況的實時信息,如閘門開度、大壩安全狀況,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流量,水庫、山塘水位狀況(流量)、水庫調度方案等。堤防主要信息有各斷面水位、堤防安全狀況、出險情況及類型??梢詫崿F單站、多站實時和歷史工情信息和運行參數的查詢。

(6)經濟社會狀況及災情信息查詢

山洪災害監測區域經濟社會指標:村鎮分布、人口分布、固定資產、重要設施、GDP等。

直接總經濟損失:受災范圍,受災人口,受淹城市,倒塌房屋,死亡人口等。 工業、交通運輸業直接經濟損失:停產工礦企業(個),鐵路、公路中斷(條次)、毀壞路基(面)(千米),毀壞輸電線路,毀壞通訊線路(千米)等。

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毀壞水庫,水庫跨壩,毀壞堤防、護岸、水閘,沖毀塘壩,毀壞灌溉設施,毀壞機電井、水電站、機電泵站,毀壞雨量站、水文測站。

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受災面積,農作物成災面積,農作物絕收面積,減少糧食,死亡大牲畜,水產養殖損失等。 (7)數據的輸出保存打印

查詢系統具有信息輸出和表現功能,除具備基礎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災情統計分析信息的數據輸出外,還具備表、文字、圖形的輸出和保存以及打印功能。

第五章 技術支持和服務

5.1 技術支持

技術培訓

服務商負責組織客戶進行培訓??蛻粲袡鄬Ψ丈烫岢龅呐嘤柗桨负团嘤栍媱澾M行選擇和調整。培訓費用計入總價,同時應提供分項的細項報價。培訓方案作為評判整體解決方案優劣的因素之一。

①服務商在應答時應制定詳細的人員培訓方案,培訓方案應包括培訓目的、培訓時間安排、人數、教材編寫(列出培訓教材基本內容)、培訓師資情況(包括教師簡歷)、培訓組織方式等。服務商必須根據標書采購的設備及采用的相關技術,在標書中提出全面的培訓計劃和課程內容安排,并在合同簽定后征得用戶方同意后實施。

②培訓費用除包括服務商自身的費用以外(包括教員費、教材費、場地費等),所有學員的費用也應計算在內,學員的食宿費按每人每天300元計算。

③服務商必須提供高水平的培訓。培訓應包括各應用子系統的安裝、操作、配置和維護等,系統軟、硬件常見故障現象的診斷和處理,常見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服務商必須為所有被培訓人員提供培訓環境、文字資料和講義等相關用品。所有的資料必須是簡體中文書寫。

④所有的培訓教員必須用中文授課,除非有其它的協議規定。 ⑤培訓工作必須在系統整體驗收之前安排,具體時間由招標方指定。 (3)培訓要求

①服務商須選派具有一定資質和實踐經驗,且受過專門訓練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各分項工程的技術培訓工作。

②服務商的培訓內容包括數據庫廠商認證培訓、業務應用及系統管理培訓(系統平臺培訓)等。

③服務商須在培訓開始前20天內將培訓計劃和教材提交客戶審核,除上述培訓外,服務商還須負責在現場組織對系統的安裝、調試和運行進行技術示范和業務指導。

5.2 售后服務

1、系統終驗合格后進入系統質量保證期,自雙方代表在系統終驗合格單上簽字之日起計算,有效期為3年。說明免費維修、維護的方式、范圍(產品、技術、模塊、部件)。說明系統質量保證期滿后維修、維護的方式、范圍(產品、技術、模塊、部件)和收費標準。

2、系統質量保證期內,售后服務應由原設備生產廠家提供,同時不再收取額外費用。系統運行過程中如果發生故障,服務商必須保證用戶在3個工作日內得到無故障設備/產品。

3、系統質量保證期內,系統運行過程中如果出現技術故障,服務商應保證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恢復正常運行。

4、系統質量保證期滿后,服務商需提供與系統質量保證期內同等的服務。

5、服務商須認真理解上述保修要求,詳細列出保修方案和系統應急方案(考慮本地化服務等),一經應答將作為合同的一部分。

6、所有硬件產品提供廠家的7*24小時服務,接到用戶報障電話以后1小時內答復,保證4小時內到現場服務,8小時不能修復的需提供備用品。

7、質保期后服務商應對產品出現故障提供技術支持及有償維修服務。并在報價表中列出系統設備主要可更換的硬件價格和服務費用。

監測方案范文第3篇

一、存在問題

1、腫瘤登記報告數量方面:臨川區第一人民醫院、臨川區中醫院等單位已開展腫瘤登記工作,但報告病例數為零。

2、死亡病例報告數量方面:按照本年度計劃的要求,對于死亡病例,年報告率不低于千分之六。在本次督導中發現,很多醫療單位對轄區的人口數的比例遠遠低于千分之六,主要是因為死亡病例來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鄉鎮衛生院均是村醫定期送報表至衛生院,忽略了可以到派出所抄死亡數據,這樣勢必導致死亡病例數不能及時完整的統計上來。

二、原因分析

1、大部分醫療機構領導對腫瘤登記及死因監測工作不夠重視,認為這是公共衛生人員的責任。

2、網絡報告人員配置不到位,特備是醫院直報人員僅設置一人,任務繁重。

3、各醫療單位未主動搜索腫瘤及死因監測病例數。

三、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要加大對轄區內個醫療機構監管力度,定期督導。

2、各醫療單位應積極主動搜索腫瘤及死因監測病例數,以提高報告率。

臨川區疾控中心

監測方案范文第4篇

功能和服務

輿情監測系統的數據是經過清洗、過濾、抽取、分析和挖掘的,輿情監測系統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提供簡單的輿情信息搜索,而是具有全網搜索、定向監測、自動發現,自動預警,趨勢分析,自動分類等功能,具有豐富的統計結果。

而互聯網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相關的搜索服務,要靠人工主動去搜索,搜索結果出于商業利益的驅動,摻雜很多的不合理的因素,準確性、可用性不強。全面性和及時性方面完全不能滿足輿情監控的需要。

采集范圍和深度

輿情監測系統所采集的信息范圍主要是定向的,是用戶關注的特定區域、特定領域的網站,針對這些網站可以做到全面采集和精準采集。雖然baidu/google等互聯網搜索雖然采集范圍廣泛,但是針對具體的輿情載體,采集深度不夠,采集不全面。

目前搜索引擎的數據采集采用的是廣度優先策略,會根據url地址進行重復采集的控制。對于論壇、貼吧等輿情載體不會按照主貼、跟帖、翻頁的方式進行精確采集,采集深度滿足不了輿情監控應用的需要。

西盈網絡信息雷達系統專門針對西盈網絡輿情監測(監控)系統和西盈競爭情報系統開發而成的,深度挖掘技術超越了google等以智能化和廣度見長的搜索引擎爬蟲系統。

更新速度

輿情監測系統用戶可以自己設置采集的更新頻率,對于輿情高發的載體網站可以做到分鐘級的更新,這一點互聯網搜索引擎是無法達到的?;ヂ摼W搜索引擎的采集周期一般都是數天或者數周,甚至會出現漏采,無法采集的情況。

采集的網站種類

輿情監測系統可以做到對新聞,論壇,博客,貼吧等輿情載體的全面采集,尤其是針對論壇(包括跟帖),貼吧等這些“草根”網站(這些媒體往往是輿情高發區域),實現全面、迅速的輿情采集的同時,可以實時更新信息的點擊數,回復數,轉載數等等。而互聯網搜索引擎大多是采集新聞網站,而對于論壇,貼吧、博客等等往往無能為力,更無法提供輿情分析需要的統計數據 。 采集數據的有效性

互聯網搜索引擎所采集的數據,往往是沒有經過過濾的,甚至充斥著大量的廣告等垃圾信息。這些信息往往可以作為輿情的并不多。而輿情監測系統所采集的數據全部都是有效的,和用戶相關的,真正稱之為輿情的數據。

輿情信息儲存和利用

輿情監測系統的信息是儲存在用戶本地的,可以進行歸檔,分析利用以及作為應用系統的數據來源,但是針對互聯網搜索引擎中的數據,用戶沒有任何干預的手段,只能通過其固定的檢索服務進行訪問。

相關信息的數量

百度和谷歌等互聯網搜索引擎雖然擁有絕對多的數據量,但是對于和用戶相關的輿情信息,由于其沒有定向采集全面,深度等優勢,其收錄數量就會大大低于輿情監測系統。另外,輿情監測系統集成了互聯網搜索引擎的元搜索功能??梢哉隙鄠€搜索引擎的搜索數據。

總結

成功的輿情監測系統是主動告知用戶google等搜索引擎中或收錄或沒有收錄的與“我”相關的輿情信息。重大事件及時預警,并提供量化的統計分析數據助力輿情分析,通過自動生成輿情報告等方式輔助輿情工作。

網絡輿情監控系統解決方案

方案背景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達到3.84億人,全國互聯網普及率28.9%,手機網民規模達到2.33億。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網絡環境下的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于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網絡輿情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發散性、滲透性和隨意性等特點,越來越多的網民樂意通過BBS論壇、博客、新聞跟貼/轉貼等渠道來表達觀點傳播思想。如果引導不善,負面網絡輿情將對社會公共安全形成威脅。對相關部門來說,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及時監測、有效引導,以及對網絡輿論危機的積極化解,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應有內涵。對企業來說,準確掌握產品和市場情況,監控競爭對手和行業動態,是企業市場、行銷決策的重要支撐。 方案內容

系統介紹

易觀網絡輿情監控系統,整合互聯網信息采集技術及信息智能處理技術,通過對互聯網海量信息自動抓取、自動分類聚類、主題檢測聚焦,傾向性研判等,實現用戶的網絡輿情監測和新聞主題追蹤等信息需求,形成簡報、報告、圖表等分析結果,為客戶全面掌握群眾思想動態,做出正確輿論引導,提供分析依據。

系統結構圖

系統組網圖

系統功能

1) 深度多渠道網絡信息采集,為用戶提供監控源配置功能,可以對監控源的優先級進行配置調整。

2) 完善的信息預處理機制:超鏈分析,編碼識別,URL去重,錨文本處理,垃圾信息過濾,內容去重,關鍵字抽取,正文抽取等。

3) 強大的索引分詞機制,對輿情信息實施雙重過濾,具有自動分類、自動聚類、相似性排重功能,系統能夠自動完成熱點發現。

4) 熱點輿情:系統自動識別出熱點焦點事件,以輿情形式分新聞、論壇和博客三種類別呈現。及時發現網絡熱點信息。

5) 專題追蹤:生成專題報道對網絡話題進行專題化的偵測和追蹤,如兩會、奧運會,對專題話題形成系統性的掌握和監控。

6) 分站/分類瀏覽:對系統中輿情可以按網站和不同的分類進行瀏覽。同時可以對顯示的輿情進行操作(設置影響、入簡報、專題、收藏、刪除)。

7) 趨勢分析:來源載體/站點分布、單個/多個關鍵詞熱度曲線圖、主題/關鍵詞熱度的整體趨勢、文章轉載量日均/總體趨勢分析、輿情信息的地域分布、網民檢索行為分析。

8) 突發事件分析:對突發事件進行預警,跨時間、跨空間綜合分析,獲知事件發生全貌。 9) 多種輿情檢索方式:可按網站、類別、時間段、關鍵詞等條件進行專項化全文檢索,并可生成查詢時間和次數、關鍵詞查詢頻率等查詢統計數據。另外還將結合檢索關鍵詞,隨時補充全文檢索庫中的關鍵詞,有機結合個人操作習慣,可在檢索結果中進行二次檢索。

10) 輿情統計報告:根據輿情分析引擎處理后生成報告,用戶可通過瀏覽器瀏覽,根據指定條件對熱點話題、傾向性進行查詢,并瀏覽信息的具體內容,提供決策支持。

11) 統計報表:系統生成各種形式的報表。報表包括圖表和數據表格,圖表包括餅圖、折線圖、直方圖等,如總量圖、趨勢圖等;數據表格是對輿情信息的數理統計,以數字的形式記錄各項輿情數據。另外用戶可以自己需求定制報表模版,比如日報、周報、月報等。

12) 輿情報警系統:對突發事件、涉及內容安全的敏感話題及時發現并報警,系統提供多種報警方式。

系統特點

1) 精準全面的網絡輿情采集,能夠對論壇、博客、新聞評論等內容進行全面、精確的采集和及時的更新,為輿情分析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保障。

2) 多維度實時監測、過濾網絡輿情信息,采集到本地的文章會自動標注并分析,具有趨勢圖直觀展現。

3) 專業的輿情辦公平臺,用戶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將需要關注的信息定制到系統,用戶可以隨時調出自己需要的資料,直接追蹤關注事件的傳播源頭,把握傳播動態,系統自動生成輿情報告,節省用戶人力。

4) 專業的輿情分析顧問服務,基于易觀深厚的互聯網行業背景以及對網絡輿情深刻的認識,協助用戶進行輿情監控設計,對用戶背景、行業特征及需求做深度調研,給出最適合用戶的輿情監控方案。

5) 豐富的輿情項目開發實施經驗,有專業的輿情實施隊伍和資源,提供從輿情監測規劃、輿情系統選型、輿情項目實施、輿情工作開展到輿情干預的一體化的輿情系統解決方案。

6) 擁有成熟的輿情產品,可以根據用戶要求定制,需求牽引及時,在保證效果的同時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

商業價值

幫助客戶全面、及時、精準、專業、高效獲取網絡輿情并為己所用;

第一時間獲取客戶相關的正負面新聞、泄密信息、領導相關報道、近期輿論熱點等,健全危機事件預警機制防患于未然;

協助企業客戶準確掌握產品和市場情況,監控競爭對手和行業動態,為企業市場、行銷決策提供支持支撐服務。

附件1:

“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實施方案

“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是一項在政府部門、人民團體指導下,社會和家長參與,網絡游戲經營單位具體實施的社會行動,旨在加強家長對未成年人參與網絡游戲的監護,引導未成年人健康、綠色地參與網絡游戲,構建和諧家庭關系。該工程自2011年3月1日起全面實施。

一、“家長監護工程”的主要內容

(一)網絡游戲經營單位建立專門的服務頁面,公布專線咨詢電話,開通專門受理渠道,介紹受理方式。

(二)家長需要了解、引導、控制孩子游戲活動的,由家長向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提供合法的監護人資質證明、游戲名稱賬號以及限制措施等信息。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戲的時間長度,限制玩游戲的時間段,或者完全禁止。

(三)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按照家長要求對未成年人的賬號采取限制措施,并持續跟蹤觀察,及時反饋該賬號的活動,為家長提供必要協助,制止或限制未成年人的不當游戲行為。

二、實施“家長監護工程”的具體要求

各網絡游戲經營單位要做到“四有”,即有專人負責、有專線電話、有專區設置、有季度報告。

(一)專人負責

1. 要指定專門的負責人,并將指定負責人及聯絡方式向所在地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2. 培訓專門服務人員對“家長監護工程”提供專業咨詢解答和服務支持;幫助家長了解被監護人游戲行為,提供家長與被監護人進行溝通的建議;

3. 服務人員要持續跟蹤每個申請,及時與家長溝通情況,反饋該賬號的活動,了解未成年人參與游戲的狀況,為家長提供必要協助。

(二)專線電話

1. 開通單獨的專線服務電話(區別于普通服務熱線),提供咨詢解答和受理服務;

2. 在原有的客服電話中提供轉接到專線服務電話的鏈接;

3. 要提供多種服務渠道,確保家長可選擇最便利的方式提出服務申請(傳真、網絡申請、電子郵件、信函郵寄、上門申請等)。

(三)專區設置

1. 在網站設置“家長監護工程”專區,在主要運營產品網站的顯著位置設置進入該工程頁面的鏈接方式; 2. 專區要有對工程情況、申請條件、處理流程、可采取的監護結果等事項的說明;

3. 要在專區顯著位置設置監護服務申請入口、受理方式(家長監護專線);

4. 專區要預設好問題和答案,或展示虛擬案例操作流程及結果,供家長閱覽和參考;

5. 專區要設置服務申請進度查詢;

6. 專區要登載《未成年人健康參與網絡游戲提示》(附件2),引導未成年人健康地玩游戲、玩健康的游戲。

(四)季度報告

各網絡游戲經營單位要在每季度末向所在地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提交“家長監護工程”情況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咨詢數量、申請數量、受理與完成情況、重點案例分析、疑難問題說明,對于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意見或建議。

三、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

監測方案范文第5篇

大家好!為鞏固我市已取得的國家衛生城市成果,迎接國家愛衛辦三年一次的檢查考核,扎實有效的做好病媒生物監測工作,今天我們受衛生局的委托,在這里舉辦“金昌市2013年病媒生物監測培訓班”。出席今天培訓班的領導有市衛生局副局長劉鳳、市愛衛辦、市疾控中心主任張威。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參加今天培訓班的有區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監測股股長、各社區病媒生物專干,共計20余人。

今天的培訓班有項儀程:

1、

2、

3、

4、

5、

6、

首先請衛生局劉鳳局長講話。

(劉局長講話)

剛才劉局長就舉辦此次培訓班的目的、意義以及舉辦的重要性和今后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望大家深刻領會,并貫徹落實到今后的工作當中去。

下面請疾控中心主任張威講話。

(張主任講話)

下面請慢病科劉科長為大家講解金昌市2013年病媒生物監測工作方案。

(劉科長講方案)

剛才劉科長為大家講解了金昌市2013年病媒生物監測工作方案,此方案從監測目的、監測方法、工作內容流程等方面進行規范和講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監測工作中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去做。

這次培訓班時間緊、任務重,大家一定要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希望各位同志,一定要把這次培訓作為

完善自我,提高素質,吸取經驗,推進工作的良好機會,認真學習,力求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自覺遵守紀律,關閉手機或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

(授課)

上一篇: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下一篇:監測儀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