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

2023-03-11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分析了“化工原理”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多年來的實踐工作體會和教學經驗,對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改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化工原理 教學方法 探討

化工原理是化學工程、環境工程、食品工程及制藥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它主要研究流體流動、傳熱、傳質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單元操作的典型設備構造、操作原理、工藝計算及設備選型,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1]。其內容抽象,涉及面廣,物理量多,綜合性強,公式繁雜,計算量大。尤其是一些半理論半經驗公式及準數、準數關聯式不好理解。不少學生反映該課程難學,主要表現為原理難理解,公式太多難記,題目不會做。如何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是對任課老師的極大考驗。筆者曾在企業工作10多年,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目前在高校工作多年,講授化“工原理”已有8年,結合理論與實踐,對如何提高“化工原理”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

一、“化工原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化工原理”課程開設在第六學期,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為學習“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專業課做準備。從2005級首次開設至今,已講授了8輪,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基礎差,學習困難

“化工原理課程是以“流體力學”為基礎的,還涉及“熱力學”方面的知識,而且大量的公式推導需要用到“高等數學”的內容,還有物理量和原理的理解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如果這方面的內容沒有學好,或者學的不夠扎實,思維能力差,那么這門課學起來就會很困難。我校是一個地方性院校,屬二類學校,學生生源主要在廣東,與全國招生的一類學校相比,我校所招收學生的基礎就差一些。再加上廣東學生的特點是喜歡實踐而不喜歡理論,所以一般動手能力比較強,而理論基礎差。

2.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認識程度不夠,缺乏學習動力

“化工原理”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流體流動、傳熱、傳質的基本原理及在此基礎上的單元操作設備。其核心內容是動量傳遞、質量傳遞和能量傳遞,而這正是環境工程專業課的理論基礎。比如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向水體排放廢水等,這些都屬于流體流動、傳熱和傳質的過程;用于除塵、脫硫、脫銷的吸收塔都是根據“化工原理”課程中“吸收”的原理設計的。很多學生誤認為這門課與環境工程專業沒有關系,用處不大,認為只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才是所應該學的專業課。

3.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聯系不緊,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化工原理”這門課內容多,涉及面廣,物理概念多而抽象,原理和公式推導繁雜,計算量大,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具體的教學模型和實例。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經常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從頭講到尾,雖然也會穿插提出幾個小問題由學生作答,但師生互動非常少,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多是上課不用心聽講,課后盲目的看書做作業,有的學生還抄作業,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進措施

1.選用合適教材,精心組織授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2]

現在的高等院校普遍都是采用“十一五”規劃教材,或者“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這些教材代表教材編寫的最高水平,學校也要求老師在選用教材時優先選用這些教材。但地方高等院校不一定合適使用這些教材,或者在使用這些教材時應該有所取舍。首先,這些教材偏理論,內容較深,而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礎較差,學習這些教材有一定的難度。其次,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服務于地方的應用型人才”,應偏重對學生的實際應用和工程觀的培養而不是理論方面的研究。再者,這些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注重滿足不同專業的需要,沒有針對性。以“化工原理”教材為例,化工專業側重于各類單元操作的原理、工藝計算、影響單元操作的各類因素及如何進行調整等方面;化機專業側重各類單元操作設備的特點、種類、運行、故障的講解;環境工程專業則側重于流動、傳熱、傳質過程的分析和計算及模型的理解與應用。因此,要潛心研究各種教材,根據所學專業教學大綱及學生的特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2.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直觀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

“化工原理”課程涉及到很多流體、化工機械的結構、操作原理及流程,僅靠畫圖和語言描敘,學生是很難理解的。而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身,以其多維化的表現形式,為化工原理教學提高了新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現各種單元設備的內部結構、過程原理及設備的工作情況,使復雜結構直觀化,抽象概念簡單化。比如泵和風機的工作原理,換熱器內冷熱流體的流動及溫度變化,吸收塔內兩相流體的流動過程及濃度的變化等等,都可以通過動漫、實物圖片、錄像演示出來。這樣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一種很強的實物感,課堂內容既生動又豐富,加深了學生對設備及其原理的認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采用“項目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工程觀,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4]

現在大部分學生的功利心比較強,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拿到學位;或者認為對以后找工作有幫助的課程就認真學。很多學生輕視課堂的學習,而對所學內容在實際中的應用比較重視。如果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讓學生進入到一種“工作”狀態中,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明白課堂所學的內容在實際中是如何應用的,體會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關系,獲得課堂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學習動力。比如在學習換熱器一章時,在對換熱器的設計計算的方法、原理及公式進行簡單的講解后,老師讓學生來完成一個實際項目——“某某企業的空氣預熱器的設計”。此時學生作為生產單位的一名技術人員,老師是部門主管,這樣的情景設置可以激發學生完成工作的愿望,學生會思考要完成這樣一個項目,應該怎么去做。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老師只是答疑和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到項目完成后,學生對換熱器的內容也就掌握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是主動學習的,因此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4.課堂教學要抓住重點,主次分明,讓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比較系統和完整。從最基本的原理的到最前沿的動態,從最常用的到各種情況,教材都會作介紹,學生會感覺到內容繁雜,不容易掌握。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就不能照本宣科,不分主次全部都講,而應該抓住最基礎的、在實際中應用最廣泛的內容來講。比如,對于對流換熱,既有直管內,也有彎管內,還有橢圓管等其它異形管內的對流換熱;有層流換熱,還有過渡流和湍流換熱,對于每一種換熱情況,都有不同的對流換熱經驗公式和不同的條件,都要記住的話比較困難。其實在實際生產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直管內湍流換熱,所以只須要求學生記住和掌握這一個經驗公式就可以了,其它的內容只做簡單的介紹,或者讓學生自學來完成。把最基礎的,最常用的內容學扎實后,就可以觸類旁通,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其它內容就比較容易了。

5.簡化公式推導,注重公式的應用

化工原理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學生拿到教材就感覺頭痛難學,老師講起來費時費力,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不想聽,基礎差的也根本聽不懂。因此,筆者對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只推導最基礎和最簡單的,復雜的公式只講一下推導原理和方法,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個別講解。大部分時間通過講例題的方式來講解這些公式是如何應用的。例如,在吸收塔計算中,通過大量例題,重點講解操作線方程和填料層高度的計算公式的應用,而對于其復雜的推導過程則淡化,這樣學生有興趣聽,學起來也容易。

三、結語

化工原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特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宵,何潮洪. 化工原理[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李素君. 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遼寧石油化工高等??茖W校學報,2011,17(2):70-71.

[3]張紅芬. 淺談多媒體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0(2):86.

[4]黃德斌.項目教學法在《化工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41(5):102.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第2篇

作者:

學院、專業: 班級:

化學污染

xx

(xxxxxxxxxxxxxxx)

摘 要 建立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出發,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轉向治本。為此,工業、農業、日常生活等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物料,化學反應的綠色化。 關鍵詞 綠色化學 環境保護 生物技術

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由于人口急劇的增加,資源的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占有量逐漸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環保問題就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在為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化學工業也為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已開始從治標,即從末端治理污染轉向治本,即開發清潔工業技術,消減污染源頭,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綠色技術”已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科技前沿。

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即是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

化學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從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轉化的科學。傳統的化學雖然可以得到人類需要的新物質,但是在許多場合中卻既未有效地利用資源,又產生大量排放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綠色化學則是更高層次的化學,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得物質的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化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綠色化學可以變廢為寶,可使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綠色化學已在全世界興起,它對我國這樣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1 采用無毒、無害并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選擇

工業化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許多新物料,它們在不斷改善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生活廢物,使人類的生活環境迅速惡化。為了既不降低人類的生

活水平,又不破壞環境,我們必須研制并采用對環境無毒無害又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為例,據統計,到1989年美國在包裝上使用的塑料就超過55.43億kg(20世紀90年代數量進一步上升),打開包裝后即被拋棄,這些塑料廢物破壞環境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掩埋它們將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燒它們會放出劇毒。

我國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裝,而且在農村還廣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國際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經投入生產。光生物雙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國“八五”科技攻關的一個重大項目,已取得一些進展。

1.2 溶劑的選擇

大量的與化學制造相關的污染問題不僅來源于原料和產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過程中使用的物質。最常見的是在反應介質,分離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劑。在傳統的有機反應中,有機溶劑是最常用的反應介質,這主要是因為它們能較好地溶解有機化合物。但有機溶劑的毒性和難以回收又使之成為對環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無溶劑存在下進行的有機反應,用水作反應介質,以及超臨界流體作反應介質或萃取溶劑將成為發展潔凈合成的重要途徑。

1.2.1 固相反應

固相化學反應實際上是在無溶劑化作用的新穎化學環境下進行的反應,有時可比溶液反應更為有效并達到更好的選擇性。它是避免使用揮發性溶劑的一個研究動向。

1.2.2 以水為溶劑的反應

由于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許多試劑在水中會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應介質。但水作為反應溶劑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因為水是地球上自然豐度最高的“溶劑”,價廉、無毒、不危害環境。此外水溶劑特有的疏水效用對一些重要有機轉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時可提高反應速率和選擇性,更何況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大多是在水中進行的。

水相有機合成在有機金屬類反應,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應現都已取得較大

進展。因此在某些有機化學反應中,開發利用以水作溶劑是大有可為的。

1.2.3 超臨界流體作為有機溶劑

超臨界流體是指超臨界溫度及超臨界壓力下的流體,是一種介于氣態與液態之間的流體。在無毒無害溶劑的研究中,最活躍的研究項目是開發超臨界流體(SCF),特別是超臨界CO2作溶劑。超臨界CO2是指溫度和壓力在其臨界點(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體。它通常具有流體的密度,因而有常規常態溶劑的溶解度;在相同條件下,它又具有氣體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傳質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壓縮性,流體的密度,溶劑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壓力和溫度的變化來調節。其最大優點是無毒、不可燃、價廉等。

1.3 催化劑的選擇

許多傳統的有機反應用到酸、堿液體催化劑。如烴類的烷基化反應一般使用氫氟酸、硫酸、三氯化鋁等液體酸做催化劑,這些液體酸催化劑的共同缺點是:對設備腐蝕嚴重,對人身危害和產生廢渣污染環境。為了保護環境,多年來人們從分子篩、雜多酸、超強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開發固體酸做為烷基催化劑。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篩催化劑的乙苯液相烴化技術較為成熟,這種催化劑選擇性高,乙苯收率超過99.6%,而且催化劑壽命長。

2 化學反應的綠色化

為了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當今合成方法學研究中關注的焦點。合成效率包括兩方面,一是選擇性(化學、區域、非對映體和對映體選擇性),另一個就是原子經濟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幾的原子轉化為產物,理想的原子經濟反應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轉變為產物,不產生副產物或廢棄物,實現廢物的“零排放”。為此,化學化工工作者在設計合成路線時,要減少“中轉”、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經濟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個原子,減少中間產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護基或離去基,避免副產物或廢棄物的產生。實現原子經濟反應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贅述。

3 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它將成為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重要產業體系。采用生物技術已在能源、采油、采礦、肥料、農藥、蛋白

質、聚合物、表面活性劑、催化劑、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精細化學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從發展綠色化學的角度出發,它最大的特點和魅力就在節約能源和易于實現無污染生產而且可以實現用一般化工技術難以實現的化工過程,其產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倍受青睞。

綠色化學是人類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中轉向治本。綠色化學的發展不僅將對環境保護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將為我國的企業與國際接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朱清時. 綠色化學和新的產業革命[J]. 現代化工,1998(6)

2 閔思澤. 環境友好石油煉制技術的發展[J].化學進展,1998(1)

3 黃培強. 綠色合成:一個逐步形成的學科前沿[J]. 化學進展,1998(4)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第3篇

1 信息技術在教育課程整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可為, 在教學過程中, 將信息資源、教學內容、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等人力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 實現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模式。

而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運用, 最終目標是提高教學效率, 引導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對問題進行提出、探討與解決。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并一直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績,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之間的整合后。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 是可以更加有效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 改善學習過程。從另一方面來說, 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未來社會學習的主流方式。它不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 同是也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本質和教學結構。

2 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特點

現代教學中, 信息技術在很多學科中都得到了利用。而在化學教學方面, 信息技術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增添更多的情趣, 活躍課堂氣氛, 使很多復雜的教學內容更容易理解。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2.1 搭配互補性

在進行多媒體教學過程中, 應配合傳統的肢體語言、口述等方式, 加強學生對內容的接受程度。一堂課里只使用多媒體, 那教學效果也未必會滿足教學目標。多媒體技術的重點是輔助傳統教學, 相互補充

2.2 直觀性

很多教學資源都是通過互聯網而實現共享。教學案例中分子的運動方式, 以及分子與分子之間的大小比例, 都可以在多媒體教學中得以形象的呈現出來, 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能夠更好的刺激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可見信息技術在現代化學教學過程中, 能更好的表現其直觀性。

2.3 適應性

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和知識載體, 同時也是擴大學習知識視野的窗口。在網絡普及的時代, 其適應性也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征。

3 影響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因素

由于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的整合才剛剛起步, 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輔助軟件的非系統化, 精品軟件的乏潰

目前輔助教學的軟件有很多, 但是適合化學教學的軟件屈指可數, 軟件也普及不夠, 網絡分享的精品課程也比較少。在進行課件制作時背景畫面很復雜、幾何圖形的變化也是變幻莫測、使用的太過于“豐富”的動畫和音響效果, 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們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時間久了, 也是使學生產生疲倦的效果, 不利于學習。課件的制作方面表現為:輔助軟件的不夠系統化、課件的實用性不足、交互性不夠等特點。

3.2 教師過于追求大容量的課件

在教學過程中, 力圖方便省事, 制作課件和選取過程中, 無意中提高了教學內容的密度和容量。例如將三節課的內容, 整合為一堂課內容。由于信息量大, 教學中, 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過于機械式的灌輸, 沒有考慮學者的接收能力。

3.3 缺乏情感交流

信息技術本身是不含有感情的, 而在教師們制作課程時, 也都是嚴格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的程序化進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 往往會因此將教學變得過于程序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 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更好的展現出教師的教學特色和魅力, 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們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在這一點上就顯得尤為缺乏。這也影響到學生們的興趣, 不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

4 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策略

4.1 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 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

社會對教師資源提出了要求。教師們除了對書本知識的熟練掌握之外, 還應該加強自身的計算機基礎技術、對網絡的操作以及課件制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心應手的對課件的熟練編輯和掌握, 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更加合適的優秀課件。

4.2 適度的運用多媒體, 以引導學生為主

頻繁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能夠使教學效果達到更高的層次, 因此需要教師們在合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的同時, 也多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 利用自身的肢體語言, 多普及一些課件外的知識, 并且要注意多給學生留下思考空間。必要時, 也應該回到傳統的教學方法上, 交換進行。逐步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

4.3 幫助學生建立的知識框架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讓學生自己對所聽到以及所看到的內容進行整合, 最終實現屬于學生們自己的知識框架。只有建立的屬于自己的知識構架, 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后期的內容, 實現化學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 化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

摘要:信息技術是現代教學中重要的教學工具, 在教學中有著明顯的輔助效果, 在化學教學中已逐步得到推廣與使用。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化學教學,整合

參考文獻

[1] 鄭愛民.多媒體的應用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整合[D].首都師范大學, 2005.

[2] 陸真.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007.

[3] 張巍.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程整合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09.

[4] 段元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現策略[D].西北師范大學, 2002.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境教育

化學科學是把雙刃劍,它在保證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自然環境,以及增強化學工業的競爭力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但同時,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已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傷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給人類自身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瘜W教師應抓住化學教材的潛在因素,融入環境教育,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這是非常必要的。

一、結合化學教學內容,適當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課本中都篇幅不同地涉及到環境問題,主要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我們在教學中把社會生活、生產和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同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教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例如,結合二氧化硫一節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人類健康的“殺手”,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不僅對人的呼吸系統產生危害,還會引起腦、肝、脾、腎病變,甚至對生殖系統也有危害,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增強參與環保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防治污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改進化學實驗,強化環境教育

在實驗過程中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環節,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首先從我做起,從課堂做起。首先,化學實驗一定會涉及到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質,對于學校來說,化學實驗是制造環境污染的主要途徑。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力求實驗操作規范化,將定性實驗中的藥品定量化,最少的試驗品換得最佳的實驗效果,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極為必要和可行的。

另外,提倡微型化學實驗操作技術,它具有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現象明顯、減少污染、安全可靠、便攜等優點。在環境因素困擾發展戰略的今天,普及和推廣微型化學實驗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改進實驗內容及儀器裝置,向無污染方向發展。比如,對銅片和硝酸反應實驗的改進,可以將銅片換為銅絲,然后用棉花蘸碳酸鈉溶液來吸收化學反應過后所產生的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盡量使這些氣體不向外逸,以此來提高學生實驗的外部環境并使學生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學生對濃硫酸強氧化性的認識,是通過銅與濃硫酸反應中,藍色硫酸銅溶液的生成及使品紅試紙褪色的二氧化硫氣體的生成完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的有毒氣體,對于造成大氣污染有很大的害處,對于在試驗中逸出來的二氧化硫會影響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因而,在試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以下保護措施:調整實驗次序,把銅與濃硫酸實驗安排在最后,導管口堵上一團浸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棉花吸收二氧化硫,看到試管中出現藍色、導管中品紅試液褪色,立即停止加熱,打開排風扇。本實驗使用了點滴板,點滴板是進行微型實驗的一種儀器。最后不能忘記廢液的正確處理:硫酸銅溶液有毒,如果傾倒于下水道流入河中會使魚蝦死亡;硫酸有酸性,會腐蝕下水道。通過對學生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來培養學生對于綠色化學的認識,提高其環保意識,從而也增強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環保意識

當前三大世界性環境問題即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號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它們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通過二氧化硫一節的學習,知道二氧化硫如何形成酸雨,以及酸雨對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得森林、草原、農作物被破壞,土壤、湖泊酸化,建筑物、橋梁、工業設備、運輸工具、電信電纜加速腐蝕等,將其危害與身邊的環境相聯系。

四、結合環保節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在紀念性節日開展活動更有重要意義,如在3月12日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的愛鳥周,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通過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而且也使社會上更多的人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參與環保的自覺性。

五、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環保教育,不僅要重視課內的教學,也更離不開課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至關重要。

另外,通過學生向親人、朋友及社會各界宣傳環保知識,可促進當地環保工作的開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因為環境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需全員參與的思想。

總而言之,化學與環境的問題密不可分,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加大環保教育勢在必行。把環保意識納入化學教學體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對于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讓每一位學生都爭取做環保的主人,為子孫后代造福。

參考文獻:

1.徐春放、劉義杰,《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化學教育》,1999

2.《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

環境與化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境教育

化學科學是把雙刃劍,它在保證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自然環境,以及增強化學工業的競爭力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但同時,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已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傷害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給人類自身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瘜W教師應抓住化學教材的潛在因素,融入環境教育,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這是非常必要的。

一、結合化學教學內容,適當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課本中都篇幅不同地涉及到環境問題,主要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我們在教學中把社會生活、生產和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同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教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例如,結合二氧化硫一節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人類健康的“殺手”,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不僅對人的呼吸系統產生危害,還會引起腦、肝、脾、腎病變,甚至對生殖系統也有危害,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增強參與環保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防治污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改進化學實驗,強化環境教育

在實驗過程中進行“綠色化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環節,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首先從我做起,從課堂做起。首先,化學實驗一定會涉及到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質,對于學校來說,化學實驗是制造環境污染的主要途徑。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力求實驗操作規范化,將定性實驗中的藥品定量化,最少的試驗品換得最佳的實驗效果,在最大的程度上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是極為必要和可行的。

另外,提倡微型化學實驗操作技術,它具有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現象明顯、減少污染、安全可靠、便攜等優點。在環境因素困擾發展戰略的今天,普及和推廣微型化學實驗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改進實驗內容及儀器裝置,向無污染方向發展。比如,對銅片和硝酸反應實驗的改進,可以將銅片換為銅絲,然后用棉花蘸碳酸鈉溶液來吸收化學反應過后所產生的有毒氣體二氧化硫,盡量使這些氣體不向外逸,以此來提高學生實驗的外部環境并使學生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學生對濃硫酸強氧化性的認識,是通過銅與濃硫酸反應中,藍色硫酸銅溶液的生成及使品紅試紙褪色的二氧化硫氣體的生成完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的有毒氣體,對于造成大氣污染有很大的害處,對于在試驗中逸出來的二氧化硫會影響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因而,在試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以下保護措施:調整實驗次序,把銅與濃硫酸實驗安排在最后,導管口堵上一團浸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棉花吸收二氧化硫,看到試管中出現藍色、導管中品紅試液褪色,立即停止加熱,打開排風扇。本實驗使用了點滴板,點滴板是進行微型實驗的一種儀器。最后不能忘記廢液的正確處理:硫酸銅溶液有毒,如果傾倒于下水道流入河中會使魚蝦死亡;硫酸有酸性,會腐蝕下水道。通過對學生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來培養學生對于綠色化學的認識,提高其環保意識,從而也增強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能力。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環保意識

當前三大世界性環境問題即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和號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它們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通過二氧化硫一節的學習,知道二氧化硫如何形成酸雨,以及酸雨對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得森林、草原、農作物被破壞,土壤、湖泊酸化,建筑物、橋梁、工業設備、運輸工具、電信電纜加速腐蝕等,將其危害與身邊的環境相聯系。

四、結合環保節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在紀念性節日開展活動更有重要意義,如在3月12日植樹節、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的愛鳥周,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通過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而且也使社會上更多的人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參與環保的自覺性。

五、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環保教育,不僅要重視課內的教學,也更離不開課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至關重要。

另外,通過學生向親人、朋友及社會各界宣傳環保知識,可促進當地環保工作的開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因為環境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需全員參與的思想。

總而言之,化學與環境的問題密不可分,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加大環保教育勢在必行。把環保意識納入化學教學體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對于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讓每一位學生都爭取做環保的主人,為子孫后代造福。

參考文獻:

1.徐春放、劉義杰,《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化學教育》,1999

2.《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

上一篇:新課標化學論文下一篇:大學生化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