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

2023-03-17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飽含興趣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如不能在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運動興趣,會嚴重影響中職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也是新時期中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興趣培養在體育學習中有著重要作用,但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常常被忽視。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提高中職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關鍵詞:中職體育;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

一、引言

讓中職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才能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但就目前中職學生體育鍛煉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沒有很大興趣,如何培養中職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是當前中職體育老師需要深刻反省與思考的一個問題。

二、學生學習體育興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中職學校,校領導和師生們對體育課不夠重視,缺乏關注度,基礎設施不健全,對體育教師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沒有足夠的支持。體育科組一直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松懈、得過且過的心理,學校也缺乏嚴格有效的管理和考評機制,沒能讓體育教師走上敢于創新的道路,也沒有敢于實踐的想法,這也單方面縱容了體育教師的懶惰行為。部分學校雖建立了一定的考評制度,但落實方面卻是水過鴨背,缺乏先進性和有效性,難以達到高水平體育教學的效果。除教師課堂授課以外,我們應該也要運用隨堂旁聽、學生反饋等多樣化評價形式,實現教師與學生教學同步,也應設立“教學意見箱”注重學生的教學反饋,不斷吸收和完善教學內容。

教師與學生缺乏足夠的溝通,沒能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無法直面自己的不足,對存在的問題也無法針對性地進行改善,有時我們教師只從自身角度與學生溝通,未能掌握學生身體上及心理上的變化,教學形式單一,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

三、如何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一)強身健體,大力發展體育強國,提高學生意識

中職學生所處的年齡,剛好是身體發育的最重要階段,通過體育運動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狀態。在當前的學習壓力和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適當的體育運動對負面情緒的發泄是一種有效方法。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良好的專業技術,也要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身體素質。體育鍛煉能讓學生保持良好身形,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的基本。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是做好體育教學的先決條件。

(二)加強培訓,強化師資,確保教師隊伍質量

體育教師是主要參與者,是學生強身健體的引導者,中職學校應加強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組織教師外出進行培訓深造,使其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豐富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體育課中,也可聘請一些外校優秀的體育教師來學校開展學術交流,共同分享經驗和感受,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增加一些如籃球場、小型足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桌等硬件設施,這樣才能大力發展學校的體育運動。另外在每個學期當中,學校應該組織如校運會、足球賽、籃球賽、羽毛球賽等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也是鼓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強身健體,全民參與體育運動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培養體育學習興趣的關鍵。

(三)豐富教學手段,實現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方式

根據學生及學校的自身條件,創造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例如:游戲教學法、分組教學法、專項教學法,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通過有設計有趣、生動的課堂導入情境,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關于本節課內容的視頻,讓學生運動前能更好地了解本節課的內容。舉個例子,在上籃球課時,可先找出一段關于籃球的基礎技術的視頻,先讓學生看一次,然后到籃球場上進行教師示范,然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再者進行小組內互相學習,最后熟練后進行一次小組的比賽,選出當中比較好的苗子進行特別的培養,以用來學校參加種籃球賽事。這樣讓學生在體育課中自主去參與、體驗,這樣的上課模式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諸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也可以以這種方式培養專業人才。但每次上課前必須強調課堂紀律和安全,以確保一節課的順利進行。

(四)提高學生自信,加強溝通,合理輔導

由于許多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是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師可與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本班學生的總體情況,對本班進行體育課時能進行專項的輔導,對學生的長處或者優點進行挖掘,從多方面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專長進行激勵。在我們傳統方法中,這是體育老師最基本的教學模式。對中職學生來說,他們就是缺乏自信,覺得自己讀書不行才進入的中職學校,雖然會被貼上“差生”的標簽,覺得是讀不上高中,然后才進入中職學校學一門技術,但中職學校也有很多學生對體育項目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們中職學校領導及體育老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專項技能,挖掘學生潛在的運動能力,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專長,讓所謂的“差生”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找到自信。除此之外,班主任以及體育老師在上課和生活中也應該以鼓勵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記住海明威的話:生活總會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總有一天,這些傷口將會成為我們最強大的地方。

總之,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同樣是學習重要的一部分,學校領導與體育師都必須重視起來,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加入到體育鍛煉當中去,這樣才能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這樣才能滿足未來的就業崗位需求。培養中職學生的體育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中職體育教學效率的重要突破口。作為新興理工學校的體育老師,應該不斷創新和思考,為學生的體育學習創建一個優異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海麗.如何培養中職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學生 家長 社會.

[2]張鵬飛.中職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提升策略分析.考試周刊.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具身認知理論摒棄身心二元論,強調身體、認知與環境三者相生相依、密不可分。當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事件頻發,運用具身認知理論分析發現,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存在認知視角狹窄、對象界定模糊、防控途徑缺乏整合等問題?;诰呱碚J知理論的具身性、生成性、情境性、動力性等觀點對校園暴力主體式成因進行分析后,提出校園暴力防控新路徑:開展身心協同教育,剝離校園暴力依存主體;完善認知系統,理性層面杜絕校園暴力;營造和諧環境,根除校園暴力滋生土壤;關注發展變化,避免校園暴力固化蔓延。

關鍵詞 具身認知理論;校園暴力;防控;中職學生

在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校園暴力事件層現疊出,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但從為數不多的相關文獻來看,當前國內校園暴力的探究主體多為普通中小學生與大學生,對職業教育領域尤其是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僅有的研究也往往套用中小學生、高職生以及大學生校園暴力的研究范式,忽視了中職學生自身的特殊性,也缺乏對校園暴力卷入者的主體式分析,不利于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施行精準防控。因此,針對中職學生展開校園暴力防控研究顯得十分迫切。

一、具身認知理論的內涵

具身認知理論初現于20世紀90年代,是認知心理學中的全新取向。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在認知生成的過程中充當著關鍵角色,主張身心一體,肯定了認知對身體和環境的依賴,同時也認為身體和環境會反作用于認知,三者相生相依、密不可分。其核心觀點首先強調具身性(Embodiment),認為認知與心智處于身體之中,認知是基于身體形成的各類感知體驗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其次強調生成性(Enactment),認為人的認知能力不是一開始便居于高級程度,而是動態發展的,會隨著時間變化逐漸走向成熟;再次是情境性(Situation),主張人的感知覺能力要依靠身體所處的外部環境,三者互相作用形成認知;最后強調動力性(Dynamic),認為認知、身體和環境三者之間不斷進行動力交互,形成一個相互聯動的動力系統。具身認知理論真正意義上將人視為“完整的人”,著重強調認知是大腦、身體與環境不斷交互生成的,人要實現整全意義上的發展必須將身心與環境融為一體[1]。

另外,具身認知理論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其一,認知內容是身體提供的。中職學生的身體是形成主觀感受和主體體驗的主體,也是形成各類認知的基礎。其二,個體身體的物理特質決定了認知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和實踐時的相關程序。中職學生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作為形成主觀感受和主體體驗的身體決定著他們認知的深度和限域。校園暴力對中職生身體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限制了他們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容易形成扭曲的反社會人格,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其三,認知存在于大腦之中,大腦存在于身體之中,身體又是置身于環境之中,認知、身體和環境三者融合組成了一個有機統一體。中職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狀態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網絡環境、文化環境以及法律環境緊密相連,對其身心發育和認知發展形成了重要影響。

具身認知理論開拓了認知心理學的全新領域,它的出現動搖了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在認知科學中的地位,消解了心與物、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相互對立[2]。目前,具身認知理論在哲學、人類學、人工智能、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受到諸多研究者的關注,更是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學、語言學、臨床治療、音樂美術、體育運動等領域[3]。國外已將該理論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以及學校管理之中,但在國內教育領域,尤其是在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領域,具身認知理論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因此,在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防控中引入具身認知理論,以這一嶄新視角進行深入解讀,著重關注校園暴力卷入主體的認知、身體以及所處環境,既重視學生主體,也注重學生身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精準度。

二、具身認知視角下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存在的問題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是在對中職學生的具身進行深入解讀的基礎之上,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生成過程與所處環境的特殊性進行全面分析,最后提出相關措施進行介入。從具身認知視角出發審視當前中職學生的校園暴力防控,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認知視角狹窄,無法還原校園暴力事件里中職學生身體體驗;以及校園暴力對象界定模糊,忽視中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防控路徑零散雜亂缺乏整合,具體措施無法精準到位等問題。

(一)校園暴力認知視角狹窄

具身認知視角強調個體的內心與物質、身體與心理、主觀與客觀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有機統一體,個體是通過身體不斷累積經驗,逐步形成理性思維,反對只關注某一局部的觀點。杜威(John Dewey)曾明確指出,一切理性思維均是基于身體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將其截然分開是錯誤的。目前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主要從法制層面、攻擊行為以及犯罪預防等角度單方面審視校園暴力,最后籠統地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層面提出相關防控措施。這種基于對各類客觀因素做出簡要分析之后建構出的種種對策,僅著眼于對外部社會系統進行調整來避免校園暴力問題發生,認知視角過于狹窄,不僅無法貼近校園暴力卷入者的真實生活,也無法還原校園暴力事件中學生身體體驗,存在著“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認知局限。中職學生的校園暴力不是孩子間的玩笑打鬧,而是有著實質性傷害的負面行為,必須重視導致校園暴力發生的直接與間接原因,主客觀結合重點關注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后果以及對校園暴力卷入者的影響,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蓋校園暴力問題。具身認知理論作為剖析校園暴力的新視域,將中職學生視為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中具有感知性和體驗性的具體人,從他們的認知、身體連接外部環境三位一體的角度出發,將為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

(二)校園暴力對象界定模糊

具身認知理論提倡從身體、認知以及環境多方位結合,在肯定個體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鎖定事件成因的主體,清晰還原事情來龍去脈。以往針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防控策略多是直接套用中小學生、高職學生以及大學生有關校園暴力研究的有關措施。雖然多方借鑒能在一定程度上少走彎路,但卻始終無法較為清晰地呈現出我國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基本特征、發生頻率以及總體態勢,不僅使得中職學生校園暴力卷入者的形象嚴重籠統化、抽象化,也導致校園暴力卷入主體被忽略,無法深度挖掘校園暴力行為產生的主觀原因,忽視了中職學生主體認知生成的動態性因素。中職學生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產品迅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缺乏主體式的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一切防控措施都將成為空談,從而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這種失范行為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因此,針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防控必須聚焦中職學生在年齡層次、身體素質、心理狀況、學習情況、成長環境乃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進而采取行之有效、針對性強的專項措施。具身認知理論注重分析中職學生在校園暴力過程中的主體感受,關注校園暴力事件里中職學生身心以及周圍所處環境的變化,清晰界定校園暴力事件對象的主體特性,深度剖析校園暴力的主體式成因。

(三)校園暴力防控途徑缺乏整合

具身認知理論以身體為導向,聯結個體的認知和所處環境,還原個體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的真實狀態,主張通過三方整合發力,實現由離身到具身的轉變。當前有關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研究文獻中提出各項措施之所以無法精準到位,一方面是由于至今尚無校園暴力相關的法律措施進行整合,法律缺位導致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的防控缺乏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則是研究者仍然停留在對不同類型校園暴力事件進行簡單的成因分析之后提出有關對策的層面,如從當前研究有關校園暴力法律法規制定類文章中就反映出學界內部對此存在較大分歧,反饋出的問題與相關解決途徑更是差異明顯,因此各項措施仍然存在實施主體缺位,依舊深陷于“問題—對策”模式的“應然—必然”關系之中[4]。校園暴力事件中,中職學生以身體為媒介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此中,導致身體、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誘發暴力是解決事情的唯一辦法的錯誤認知,導致施暴方繼續尋釁滋事,或出現受害方轉而成為新的施暴者情況。具身認知理論能有效避免以往中職學生校園暴力研究時對現狀及成因泛泛而談的短板,直接從研究主體出發,通過三方整合建立良性認知系統,防止由于認知、身體與環境任何一方缺席造成認知偏差的情況發生,繼而探尋出一條屬于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的新路徑。

三、具身認知視角下中職學生校園暴力主體式成因分析

運用具身認知理論中蘊含的具身性、生成性、情境性、動力性等核心概念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受害者、旁觀者進行主體式深入分析,可以為目前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

(一)具身性:身心差異是校園暴力產生的外部誘因

具身性主張人的認知發端于身體,并依賴于身體,凸顯了身體在認知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具身性理念應貫穿于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的始終。中職學生通過身體參與各類活動積累生理與心理體驗,逐步完善認知系統,他們的身體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心理體驗是建構認知體系的重要材料。如表1所示,具身性認為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受害者或是旁觀者身體和心理有所區別,是校園暴力形成的首要誘因。在校園暴力事件里,施暴方或有所悔悟,或是變本加厲,導致校園暴力事件愈演愈烈,直接造成受害方產生撞傷、抓傷、擦傷、骨折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受害方或沉默不語,或奮起反擊,造成雙方甚至多方流血事件等惡性后果,產生了極為痛苦的身心體驗;旁觀者或選擇置之不理,或選擇出手相助,或選擇“助紂為虐”,直接上前加入或對受害者冷嘲熱諷,造成施暴方洋洋得意,受害方心如死灰等體驗。雖然旁觀方不一定會直接遭受身體上的傷害,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校園暴力事件會直接對旁觀者心理造成負面傷害??梢?,校園暴力事件對卷入主體尤其是受害方均留下了極為負面的生理或心理體驗,嚴重干擾中職學生學習與生活。

(二)生成性:認知偏差是校園暴力產生的認識基礎

生成性強調認知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系統不是單純地封閉于大腦之中,而是身體與外界互動的產物,身體透過認知系統達成對自身認知的調試,在相互融合和不斷轉化發展中逐漸習得生成認知并在實踐中不斷趨于成熟完善。如表2所示,生成性主張從習得與實踐兩方面考察個體的認知形成,認知存在的偏差是校園暴力產生的重要誘因之一,無論對施暴方、受害方抑或是旁觀方認知的習得與實踐均會產生負面影響。中職學生身心變化迅速,渴望獲得同伴群體、老師、家人和社會的認可與正向評價。校園暴力事件中,施暴方以身體作為參與社會活動的介質,以暴力的錯誤手段作為融入外界的實踐方法,達到引發他人關注,并與外部世界相融合的目的;受害方或是屈服于這類非正式群體成為其中一員,或是默默承受暴力傷害,抑或是進行奮起反抗轉而成為新的施暴方,表現出更為激烈的打擊報復,生成更為慘重的惡果[5];而旁觀者若選擇成為“告密者”,則可能成為施暴方新的施暴對象,若選擇袖手旁觀也難以避免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習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成為新的施暴方,或是由于校園暴力事件的影響成為趨利避害的“墻頭草”??梢?,校園暴力中施暴方想要得到認可、想要融入群體的想法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卻以校園暴力這種錯誤獲取方式導致結果適得其反;受害方則是為了規避風險被迫選擇承受或反擊,他們常常孤立無援,認知被嚴重擾亂,從而對身邊人或事均采取敵對態度甚至懷恨在心,長大之后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或行為;而旁觀者雖未必身陷其中,但也無法避免校園暴力對其認知形成負面作用??梢?,校園暴力中無論是施暴方、受害方還是旁觀方在認知生成過程中都存在一定偏差,對其習得與實踐都會形成極強的負面效應,或成為學生成長過程的重要阻力。

(三)情境性:不良環境是校園暴力產生的孕育土壤

情境性主張,認知不僅僅是內在的精神活動,也是身體、認知與周圍環境相互融合的結果,外部環境是個體認知形成的源泉。維果茨基曾明確指出,認知是在主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進行建構的。另外,人的身體不僅是一個生物器官,還是一個有生命的、主動的、變化的實體,與其所處環境不斷進行互動,因此環境也是認知的構成部分。如表3所示,情境性主張不良環境是校園暴力滋生的核心因素,中職學生身處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各類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之中,因其年齡尚小,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受所處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是家庭環境與個人成長發展密不可分,從施暴方來看,在專制型家庭環境中,家長期望值過高,多對孩子實行強迫式命令,而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長要求過低,幾乎對孩子放任自流,這類非健康的家庭環境均會對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他們又缺少排遣壓力的方式和場地,于是便易形成自暴自棄的攻擊型人格,一旦在校內有適當機會,便會化身為校園暴力事件中的主角大打出手;而就受害方來看,家長保護過度或留守家庭等也會導致學生缺乏主見、軟弱可欺,不敢與惡勢力周旋,遇事選擇忍氣吞聲,便易淪為施暴者“青睞”的目標。二是學校若出現教育模式功利化傾向、學校安全管理體系不成熟或是校內學生拉幫結派等現象,也會進一步助長暴力亞文化滋生。另外,社會環境中暴力文化泛濫,尤其是網吧、游戲廳、KTV等娛樂場所林立,諸多社會青年游蕩其間尋釁滋事,易引發惡性斗毆事件。中職學生好奇心強,獨立評價能力較弱,行為方式具有較強模仿性,極易受不良社會環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成為校園暴力事件中的“主角”。

(四)動力性:忽視發展變化是校園暴力固化的關鍵原因

具身認知理論的動力性主張,個體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認知發生在大腦、身體與環境相融合的體系之中,三者是聯動的整體[6]。中職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不僅身體變化會對其認知形成產生影響,周圍環境也會對其身體發育和認知形成產生影響。校園暴力卷入者的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均影響著自身的認知、判斷、態度和情緒,他們的認知過程也受環境塑形,各類心智過程潛移默化地刺激著身體[7]。如表4所示,動力性觀點認為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并不是無跡可尋,也認為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不能全盤否定卷入者們事后做出的改變,往往忽視學生的動態發展會成為校園暴力事件的關鍵誘因。一方面,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暴方認知錯誤且偏激,往往只圖自己一時之快不計后果,肆意侵犯他人,若是校園暴力防控不及時將導致破窗效應不斷增大,效仿者層出不窮,具有逆向作用,嚴重破壞中職學生認知生成的良性動力系統;另一方面,我們也往往存在對施暴方未來的發展變化始終持全盤否定態度的現象,因此我們應該看到通過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等方式進行干預之后,施暴者們仍可回歸正軌,不能以固化思維去看待他們,避免為其貼上不可逆轉的有色標簽。

四、具身認知視域下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路徑

(一)身心協同教育,剝離暴力依存主體

注重身心協同教育是具身認知理論具身性觀點尤為提倡的理念,關注身體,以人為本展開教育,讓中職學生避免成為校園暴力主體。一方面,重視生命教育。校園暴力事件頻發體現出學生由于缺乏生命教育,存在對生命輕賤和漠視、生命意識淡薄和自我保護能力不強等弊端。生命教育是培養中職學生健康的生命觀,生成對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持珍視和尊重的正確認知。中職學校要積極開展生命教育,運用講座、課外活動以及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等形式對中職學生實施生命孕育、生命發展、生命價值的宣傳和教導,讓中職學生具有正確且良好的生命觀。另一方面,大力實施并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梢酝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等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來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及家長自查自治自糾,通過查危糾患及時掐滅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苗頭;二來也要適時對施暴方和受害方進行特別輔導,將校園暴力事件的后續危害值降到最低。另外,倡導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宣泄過剩精力。相關研究表明,校園暴力事件中主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強弱對比,強者更容易成為施暴者,弱者更易成為受害者。中職學生雖都處于發育階段,但由于身體發展階段性、程序性和遺傳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一部分學生身體發育迅速,一部分發育遲緩,形成強與弱的鮮明對比。前者身材高大、肌肉組織發達、激素分泌旺盛,在班級中常常處于優勢地位,而后者反之。因此,校方、家庭以及社會多方要加強引導中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一則避免精力過剩導致沖動行事釀成惡果;二則強健體魄,提高學生身體機能,增強自我防護能力。由此實現中職學生校園暴力防控從離身性到具身性轉向,剝離校園暴力依存主體,達到有的放矢、防控結合的目的。

(二)完善認知系統,理性杜絕校園暴力

提升認知能力,完善認知系統是具身認知理論生成性的客觀要求。因此,必須關注中職學生認知形成過程。首先,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增強課堂吸引力,積極開展自護教育、生活指導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和睦有愛的校園氛圍。其次,加強人格教育[8]。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進一步映射出中職學生雖身體趨于成熟,但自我認知仍然滯后的問題。有關實驗研究表明,通過對校園暴力卷入者實施人格教育能有效降低校園暴力事件重復發生概率。人格教育既能幫助學生形成良性的自我認知,增強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也能進一步幫助中職學生生成良性認知體系。最后,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惡性校園暴力事件已從道德層面上升至法律高度,屬于嚴重違法行為。中職學校必須建立校園暴力法制機構,定期舉行法制類講座,加大中職學生法制教育力度,提升學生法律修養。既能讓學生產生敬畏心,遇事不以暴力手段解決,預防校園暴力發生,也能讓遭受校園暴力的學生以法律手段解決問題,避免以暴制暴導致的惡性循環,學會理性杜絕校園暴力。

(三)營造和諧環境,根除暴力滋生土壤

具身認知理論的情境性觀點尤為強調環境的優劣對個體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通過科學到位的家庭教育,為學生營建溫馨愉悅的家庭氛圍,防范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家長要切實履行監護人責任,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典范,為其形成健康的人格打下堅實基礎。家庭成員還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修養,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親子氛圍,實時掌握孩子在校情況,避免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孩子無處尋求幫助,進而導致越演越烈的情況發生。其次,中職學校應改善安防管理模式,建立起由學校領導、班主任老師、輔導員老師、心理健康老師、思想政治老師、學生委員會以及聯合校內安保人員等力量構建安全聯動系統[9],同時學校嚴令禁止各類暴力文化以網絡媒體網絡游戲等形式進入校園,呼吁學生遠離暴力文化,做品行優良、思想健康的學生;最后,家庭、學校與校外警力多方聯合,嚴密監控附近的社會環境,嚴格管控校外不良青年等人員接近中職學生,杜絕其對中職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為中職學生營建和諧舒適的社會大環境。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合力之下,全面根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關注發展變化,避免暴力固化蔓延

具身認知理論蘊含的動力性觀點認為,積極關注個體發展變化是形成良性認知系統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對中職學生的關注度,做到發生前有效預防,發生時及時處理,發生后積極引導,形成一個防控結合、行之有效的良性動力循環系統。在暴力事件發生前,中職學校、家庭與社會各方應積極宣傳校園暴力的危害,讓中職學生認識到使用暴力手段解決事情的方式不可取,從根源上降低校園暴力發生率。在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時,學校、家庭聯合公安機關等外部系統積極采取相關措施管控校園暴力施暴者,必要時應對施暴者實施懲罰。不僅能讓其認識到犯錯就應受到懲罰,提升責任意識,而且也能有效避免他人繼續效仿,做到懲前毖后,防止破窗效應進一步增大。在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學校、家庭和社會要積極關注施暴者與受害者。通過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方積極關注施暴方和受害方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各項變化,適時地給予身體、心理、行為等多方的正向引導,讓施暴方在遇事時保持頭腦冷靜,不以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對受害方加以心理輔導,讓其早日走出校園暴力的陰霾,從而避免校園暴力固化蔓延。

參 考 文 獻

[1]趙蒙成,王會亭.具身認知:理論緣起、邏輯假設與未來路向[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28-33,45.

[2]張博,葛魯嘉.溫和的具身認知:認知科學研究新進路[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9-28.

[3]賈麗娜,田良臣,王靖,等.具身教學的設計研究——基于身體參與的多通道整合視角[J].遠程教育,2016(1):82-89.

[4]肖笛,徐大真.學生校園欺凌現狀及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7(35):54-58.

[5][6]張良.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中課程知識觀的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5-70.

[7]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8]王麗榮,孟靜.未成年人校園暴力犯罪預防的德育理念——以日本創價學園德育思維為借鑒[J].高教探索,2018(12):73-77.

[9]趙記輝.校園暴力系統性預防的實踐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8(6):55-58.

Key words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campus viol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uthor  Chen Lijun, professo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Yu Ke,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加強對體育項目的認知。方法:針對高校500名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進行調查,從參與體育鍛煉認知、體育項目、參與渠道以及社會發展水平對于體育認知影響四個方面總結現狀。結果:當前大學生對于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并逐漸形成了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結論:今后高校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前提,組織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羽毛球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逐漸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要求,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對其加以重視。尤其是體育教學,在新課改環境下,高校體育教學期間,要加強學生課外鍛煉,組織體育活動。針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來說,大學體育課程主要有兩個環節,即課堂理論知識以及體育活動實踐,這兩個部分的教學目的是相同的,即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幫助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為了更好的完成體育教學改革,在這一前提下,針對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展開調查。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某高校大一學生為對象,共計500名,其中包括男生220名,女生280名。

二、研究方法

針對此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的調查,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和數據統計法。第一,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內容查閱了相關資料,對在校大一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發放數量共計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第二,數據統計法。通過發放問卷獲得的所有數據組織整理,使用Excel、SPSS軟件進行分析,最終獲得的結果為分析提供參考。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認知

此次調查過程中,相關數據顯示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整體來說比較高,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女生中,非常喜歡體育鍛煉的人數為60人,占據總人數的12%,比較喜歡的人數為40人,占比8%,不喜歡的人數有70人,占比14%,非常不喜歡的人數為110人,占比22%。男生非常喜歡體育鍛煉的人數有100人,占據總人數的 20%,其余比較喜歡、不喜歡、非常不喜歡的人數分別為70、30和20,占比為14%、6%和4%,證明男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的意識相比女生更強,體育教學過程中男性學生的活躍程度高于女性學生。

大學生有非常豐富的課余時間,課余活動也有諸多選擇,例如學習、運動、逛街等,大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數據如下:男生中運動的人數為100人,占比為20%,學習的人數為30,占比6%,逛街的人數為20人,占比4%,參加娛樂項目的人數有70人,占比14%,女生中參加運動的人數有20人,占比4%,學習的人數有40人,占比8%,逛街的人數有150人,占比30%,娛樂項目參與人數有70人,占比14%。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大多數男生在課余時間選擇運動,例如籃球、足球等,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相比男生較少,更多是以逛街或者娛樂為主??梢?,男生和女生對于課外體育鍛煉積極性也存在一些差異。

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各個年級也呈現出不同的情況。例如此次參與調查的全部為大一學生,所以人數相對較多,但是如果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那么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人數便會有所減少[1]。這主要是因為大一學生剛剛步入大學,時間比較充裕,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也更高。但是大四學生即將畢業,面臨學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課外活動的時間難免減少,降低了課外體育鍛煉參與度??梢?,學生認知以及時間是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項目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項目如下:男生中有70人喜歡籃球項目,占比14%,40人喜歡足球,占比8%,乒乓球有30人,占比6%,羽毛球有30人,占比6%,50人參加網球,占比10%,女生中30人參與籃球,占比6%,20人參與足球,占比4%,100人參與乒乓球,占比20%,70人參加網球,占比14%。通過以上數據可以了解到的是,大學生比較喜歡的體育鍛煉項目以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為主。當然這需要從不同角度分析,因為男、女生在身體素質上存在很大差異,所以這就對選擇的體育項目造成影響[2]。一般男生更傾向于籃球、足球等有激烈肢體對撞的項目,但是女生則偏向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對抗性較弱的項目??偠灾?,體育項目和大學體育的聯系極為密切,教師在課堂上指導的內容,學生可以在課下時間進行鞏固,期間也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三)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方式與渠道

現如今人們對于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頻繁的開始體育鍛煉,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其中也包括高校大學生。大學生面臨學生與就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愉悅心情,還能夠有效緩解壓力[3]。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通調查顯示,主要為健身房為主,具體情況如下:46.2%的大學生通過健身房參與健身,35.3%的大學生通過跑步參與健身,18.5%的大學生則通過其他運動形式參與健身,其中主要包括舞蹈、健美操等。由此可以了解的是,當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可見我國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認知

關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認知,通過分析可知經濟水平的提升將體育運動模式越來越豐富,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選擇更多,一些大學生認為體育理論和社會發展需求難免存在脫節的現象[4]。調查顯示44.5%的學生表明,當前體育指導理論必須要予以完善,40.2%的學生持中立觀點,15.3%的學生認為當前體育指導理論無需更新??梢?,大部分學生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新體育活動,必須要有更為完善的思想作為指導。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目前高校大學生對于課外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參與體育的認知也在逐漸提高,當然這與新課程改革有密切聯系。其中也存在少部分學生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這是今后有關人員需要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第二,高校大學生對于課外體育項目的選擇,男生以競技性、對抗性較強的籃球、足球為主,女生則以趣味性較強的乒乓球、羽毛球為主。此外,高校大學生更喜歡參加一些團體體育活動。

(二)建議

第一,高校中的體育教學人員帶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所選項目的競技性和趣味性,以此來調動學生積極性。體育教師也要積極組織體育競賽,使其能夠在運動中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體育運動會,一方面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

第二,高校體育教學人員需要建立健全課外體育鍛煉管理機制,組織專門負責課外體育管理的團隊,將所有學生學生劃分成不同體育項目的鍛煉小組,由各個小組自發組織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并且將活動與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機制相結合,加強學生的重視。

第三,如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高??梢栽诂F有體育設施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完善,提高相關設備的利用率。另外,多組織大學生參與體育知識講解講座,使其能夠更加深入的認知體育項目,形成終身鍛煉的觀念。

第四,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建議高校將原本的體育兩年制教學模式改變為三年制,適當調整體育學分以及體育實踐課程比例,使學生在掌握體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加以實踐,提高技能水平,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身體素養,成為身體素質強、專業技能過硬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雪蓮.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與課外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 (03):130-132.

[2]昌羽紱,王誠民,姚大為.齊齊哈爾大學學生課外參與體育活動現狀分析[J].高師理科學刊,2017,37 (10):48-51.

[3]丁闖,李蕾,梁艷.體育社團作為高校課外體育鍛煉助推劑的可行性剖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34 (10):65-66.

[4]申齊.哈爾濱市普通高校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研究[J].民營科技,2017 (07):234-235.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第4篇

1 高職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

高職體育課采取學生自主選擇所學項目, 學生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有比較大的空間, 學校開設體育項目的內容也比較豐富, 大多數運動項目基本都具備最廣泛的是乒乓球, 籃球, 足球, 排球, 健美操, 羽毛球, 武術等。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鍛煉內容來充實課外生活, 但在各運動項目的場地安排和學校管理上仍有不足之處。

通過對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的調查發現, 影響一年級學生課外鍛煉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運動場地器材不足”和“不會運動技能”, 二、三年級主要因為“運動場地器材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 “運動場地器材不足”、“不會運動技能”、“沒人組織指導”是大學生共同的影響因素。學校方面應在擴充場地器材上加大投入, 并作好各運動項目的場地器材協調, 如高職院校的籃球場地較充分, 但乒乓球、羽毛球, 武術等場地吃緊, 不利于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多元化, 同時也限制了部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雖然有影響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幾種客觀因素, 但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根本原因是不正確的體育觀, 高職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輕視體育鍛煉的現象, 他們不懂得自覺鍛煉身體, 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性, 學生的健康意識差, 缺乏現代人的健康觀念、保健知識和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直接原因是體育鍛煉目的性不明確, 大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和從事課外體育鍛煉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 養成終身鍛煉習慣。大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差, 許多學生只對體育考試的內容進行練習。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發展, 學生人數的增多, 出現了運動場地擁擠的局面, 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 由于課外體育鍛煉缺少必要的組織, 學校體育設施不夠, 體育器材少, 使他們感到沒有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 逐漸失去了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

2 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基本途徑

2.1 加強體育教學改革, 增強健康意識, 培養鍛煉能力

隨著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體育教育的目標應該與學校的總目標相一致, 將教學目標、目的和內容視為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參與鍛煉、增強體質的硬件, 為學生的課外鍛煉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中要增加《科學健身學》的教學內容, 加強目的性和科學性身體鍛煉教育, 使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對健身的作用, 學會科學鍛煉身體和健身的基本方法, 能運用課堂學到的體育理論知識及鍛煉方法去參加課外鍛煉。教學內容和考試項目的選擇, 應充分體現體育鍛煉實踐為主的特點, 重視學生個性發展、興趣愛好, 逐步增加一些學生喜愛并適用于學生未來需要, 便于開展的體育項目, 滿足學生的健康需要, 以提高鍛煉的積極性, 使大學生能夠自覺、持久地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2.2 加大對體育資金的投入、重視體育場地、器材的改善

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基礎, 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發展, 學生人數的增多, 要求運動場地也要不斷的增加和改善, 建立良好的體育環境。學校必須每年逐步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 可采取學校自投、社會贊助, 逐步改善場地、器材的現有條件, 保證學校能有計劃、有重點增置體育設備, 維修場地, 為課外體育鍛煉創造良好的條件, 以適應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需要, 運動場地器材設施應根據學生喜歡鍛煉項目人數的比例設置。對場館的開放時間應該更靈活。

2.3 加強組織管理, 成立學生體協

高職院校應有組織地成立學生體協, 請有經驗的體育專家擔任顧問, 組織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 使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結合, 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以達到強化體育意識,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增強體質的目的。根據學校情況, 在學生體協下設立各運動項目的俱樂部, 每個俱樂部都要制定出規章制度, 由學生負責組織管理, 培養學生的體育組織和管理能力。各單項俱樂部分別由體育教師擔任監督指導, 學生可根據自己愛好和興趣參加一個俱樂部的鍛煉, 滿足學生選擇運動項目的需要。各俱樂部按年級分為若干鍛煉小組, 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按計劃指導學生鍛煉。

2.4 舉辦體育文化節, 促進課外體育鍛煉的

開展

舉辦體育文化節, 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競賽活動, 可以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引導學生發揮特長, 提高運動能力, 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 培養學生鍛煉興趣、習慣。改革校園競賽活動, 每年應有計劃地舉行一次體育文化節, 把校運會辦成競賽、健身、娛樂、育人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文化節, 俱樂部所開展的項目可列為比賽項目, 使具有各種特長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由于舉辦體育文化節的競賽項目多, 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觀看體育項目的自由, 引導學生由產生運動興趣逐漸形成運動習慣, 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圍, 帶動校內體育鍛煉的全面開展, 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 結語

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形式多樣, 內容豐富。但有一定的盲目性, 無計劃, 缺乏科學合理的安排。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總體上是健康、積極的, 希望通過體育鍛煉, 增強體質, 掌握運動技能, 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是最主要動機。

4 建議

隨著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的逐步形成, 對高職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的同時, 應向學生傳授更多的運動技能, 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并加強在課余時間里對學生的輔導工作。

成立各種運動俱樂部是使學生有組織、系統從事體育鍛煉有效形式, 并且加強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 可以使體育活動的開展, 目的更明確, 內容形式更豐富, 從而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

(1) 完善高校體育設施與環境, 增加適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體育項目, 使大學生有更多的健身場所;體育場館器材設施的設置應結合學生對各運動項目的興趣而不同。

(2) 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應實行高職體育的全程教育, 使之與終身體育接軌。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對高職課外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進行分析, 并研究相關對策, 以期對高職大學生和學校領導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方面提出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思考

參考文獻

大學生體育鍛煉論文范文第5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全國推進學校體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積極推動中小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斷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動員廣大青少年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并以“我陽光、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為活動主題?,F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開展假期體育運動的認識

1、充分認識冬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冬季是體育鍛煉的最佳時期,通過開展冬季體育鍛煉,不僅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能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身體的抗寒能力、增強抵御各種疾病的能力,對彌補陽光照射不足,消除大腦長期工作學習帶來的疲勞,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2、學校成立了體育鍛煉領導小組,制定了具體的活動方案。以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基礎,以“健康第一,強身健體”為目標,與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3、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作為體育教師不僅僅是發展學生素質和教授體育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 體育教師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經過一個假期,返校上課

時,許多學生的身體機能和素質水平反而出現下降的趨勢,稍一活動便氣喘吁吁,心率加快,大汗淋漓。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假期內缺乏體育鍛煉,生活缺乏正常規律所致。這種狀況既不利于鞏固上個學期體育教學的成果,又給新學期體育教學帶來許多不利因素。

二、師生共同安排假期體育鍛煉項目

1、開展豐富體育鍛煉。寒假體育鍛煉的內容原則上不作統一要求,凡是學生喜愛的有利于身體健康的運動項目皆可,如跑步、球類、健身操、跳繩、踢毽子、跳皮筋、呼啦圈等。鼓勵引導學生(特別是初高中學生)在做好學生喜愛的體育鍛煉的基礎上,重點進行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等項目的鍛煉。

2、由老師和全班同學共同設計內容包括清晨長跑、跳繩、俯臥撐、仰臥起坐、羽毛球、籃球、健身操、踢毽子、跳皮筋、呼啦圈等等,此外,也有一些適合學生周邊情況的體育活動如爬山等。由于學生年齡差異,教師統一安排內容和實施計劃,規定內容外,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額外的鍛煉項目,自定計劃,教師指導幫助修改完善。教師對學生假期運動量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按時填寫陽光家庭體育活動記錄單,記錄好活動內容、時間和收獲,由家長簽字,開學后上交學校。

三、假期體育鍛煉監督機制

3、積極為學生體育活動提供條件。假期期間各學校要面向學生開放體育場館設施,制定假期學生體育活動安全工作預案,做好活動

場地、設施、器材的安全檢查工作,并安排值班教師對學生冬季體育鍛煉的技術指導和安全教育,減少學生的運動傷害,避免體育活動安全責任事故的發生。

建立監督機制,即對學生鍛煉過程的監督。主要通過學生自我監督、家長監督。

1、學生自我監督: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要求,認真記假期鍛煉日記。內容為鍛煉時間,鍛煉項目及完成情況,鍛煉后的感覺等。

2、家長監督:對學生在假期間體育活動的參與和完成情況作一個記錄,以后確保假期體育鍛煉的質量與收集到數據的真實性。

3、學生監督:同一小區或住的相對近的學生一起鍛煉,由學生自己組織并選出組長。

四、假期體育鍛煉更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質

1、假期體育是對課堂體育教學的延續,是對課堂體育教學的補充與強化。其次由于假期時間長,能集中鍛煉時間,強化學生薄弱的項目,并且選擇有興趣的項目。這對以后的教學是有促進作用的。

2、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保證課堂體育教學的活力。

3、假期安排體育,為下一學期即新學期的體育教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承上啟下的身體練習模式對增強學生體質具有較好的功能作用。

總之,假期體育鍛煉活動,我校給予了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效果顯著。但是,活動的開展距離上級的要求,距離我們的目標還有差距。我校將把這項事關學生體質健康的活動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讓每一位學生都注入體育的全新理念,確立合作、競爭、快樂、主動、健康發展的體育觀。

新城辦事處孫小小學

2013.2

鄉飲中心學校

上一篇:大學生身體素質論文下一篇:大學生公民素質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